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印度之佛教 第二章 释尊略传
 
[印顺法师] [点击:3316]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二章 释尊略传
第一节 出家前之释尊
  释迦牟尼佛之传记,零落难详。即其仅见于记述者,又多传说互异,且杂以表象之辞。欲取舍以得精确之佛传,实非今日所能也。今但取近于史实者叙之,用以仿佛此圣者之化迹而已。
 
  「释迦」训「能」,为种族之名。「牟尼」训「寂默」,乃圣者之德。合言之为「能寂」,所以尊释迦族中之圣者也。
 
  释迦族,旧传雅利安人,出名王甘蔗之后。初居印度河侧,东下立国于雪山之麓,即释种所自起。甘蔗王族出瞿昙(即乔达摩)仙之后,因以瞿昙为氏云。然以近人之考证,颇不以此说为然,而以释种为黄色之蒙古人种。
 
  玄奘『西域记』,谓迦毗罗卫以外之释族,凡四国:一、梵衍那国,在雪山 [P14] 中,即今兴都库斯山脉之西部。二、呬摩呾罗(雪山下)国,在巴达克山南。三、商弥国,在葱岭西南境,与印度、阿富汗接壤。四、乌仗那,在今印度西北边省之北部,其故都直逼葱岭下。此四国悉非雅利安人也。
 
  『杂阿含经』载:释尊尝入婆罗门家,被呵为「领群特」,且拒其入室。使释尊而为雅利安人,则不当如此。舍卫国之波斯匿王,雅利安人,而释种拒不与婚嫁,其种族之不同,固灼然可见。从地理之分布而考之,则可见其为山岳民族而南望大陆者。释族以孔武有力称;其东邻拘尸那,称力士生地。迦毗罗卫之释族,盖雪山中之游牧民族,卜居平地而渐农业化者。
 
  自葱岭东来,沿喜马拉雅山分布之居民,如西藏、尼泊尔、不丹,及(印度)阿萨密省,悉为黄种。释族非雅利安系,其为黄种无疑也。毗舍离民族为离车子,摩竭陀与之通婚嫁。玄奘传尼泊尔为离车子。毗舍离跋耆比丘,以「佛出波夷那」为言,疑释种同此(1)。
 
  释族所住地,在恒河支流罗泊提河东北,面积约三百二十方里,有卢毗尼河 [P15] 贯其间,遂分十家,各主一城。位卢毗尼河西北之迦毗罗卫城,即释尊父王之治地也。迦毗罗卫,即今之毕拍啰婆,在尼泊尔南境。佛元二干二百八十六年一月,Peppe/于其地掘得释迦族供养释尊灵骨之石瓶,地当北纬二十七度三十七分,东经八十三度八分,与法显所述之迦毗罗卫正合,因得定释尊之故乡焉。
 
  卢毗尼河之东有拘利城,与迦毗罗卫自昔通婚嫁。释尊父王输头陀那,娶拘利城主阿!2鲳释迦之二女,摩耶及波阇波提为妃。摩耶夫人四十四岁时,梦白象入胎而有妊。翌年,分娩期近,乃从俗归宁。途经岚毗尼园,少憩,遂诞生太子于无忧树(或作娑罗树、钵罗叉树)下。园去迦毗罗卫东四十里,为拘利城主善觉妃岚毗尼之别墅,在今尼泊尔之兰冥帝,时距今二干四百零九年前之四月八日日出时也。
 
  释尊系出名门,色相端严,有异常儿,识者知其不凡,咸谓在家当为轮王,出家必成一切智,因赐以悉达多(义成)之名。太子生七日,母摩耶命终,由姨母波阇波提代育之。年七岁,就傅。依名学者毗奢密多罗,受吠陀及五明论;次 [P16] 依羼提提婆,受兵法及武术。学不数年,靡不精达。乃于十五岁时,父王为其举行灌顶大典,立为太子。太子处储位之尊,享王家物质之乐,而常若不惬于怀。父王因为其完婚,纳善觉女耶输陀罗为妃。辟三时殿,益五欲之乐以娱之。孰知太子之别有会心,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欤!
 
  
 
第二节 出家
  太子于二十九岁之十二月八日中夜(或云十九岁,二十五岁),舍父母妻儿臣民,偕侍者车匿,悄然离城去。至跋伽婆仙人所住林中,剃须发,服僧伽梨,遣车匿还报。父王大惊,遣使召之,不得,因留憍陈如、跋提、跋波、摩诃男、阿说示以侍之。
 
  释尊出家之动机,即佛教化世目的之所在,此应略事分疏之,以见佛意。雅利安民族之初移殖于五河地方也,勇敢善战,夷旧住民族而奴役之,阶级之制由此兴。政治无专政苛敛,选举或世袭,以家族为中心,而组成一族一族之小国。 [P17] 宗教则崇拜自然,未闻出世解脱之谈,此佛元前六世纪事也。
 
  此后,沿恒河东下,入于丰沃之平原,农业勃兴,文化大启,婆罗门学者创四姓之说,视为有神圣不可逾越之限制:婆罗门为专责宗教之祭师,剎帝利为独占军政之武士,吠舍为业农工商之平民;此三皆为雅利安人,同有诵吠陀而祭神之权利,且可依宗教而得新生命。第四首陀罗族,即被征服者,但以劳力供贱役,无祭神重生之权也。时宗教之仪式、制度及神学,灿然大备,烦琐思辨而融以神秘之咒术。所谓「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之婆罗门教三纲,即于此时确立之。
 
  迨佛元前二、三世纪中,政治与宗教,俱有显著之变迁。祭祀万能已不能餍足人意,穷理尽性以求彻底解脱之风,因「森林书」、「优波尼沙昙」之出而日盛。厌世出家修行,以达神我之解脱,蔚为一时风尚焉。婆罗门之教权,虽仍有人为之支持发扬,然以拘于传承形式,严阶级、重祭祀,已不足适应时代。兼之,婆罗门恃宗教而营家族之生活,白日趋于腐化,杂以神秘咒术,乃益泛滥而不 [P18] 可收拾。有心之士,慨然而起,否认吠陀,反抗婆罗门之学派是也。然思想一旦解放,即陷于混乱之局:或否认道德之价值;或创自然之说;或作残酷之苦行;或修枯寂之禅定;或作诡辩论;或倡导唯物,追求现世五欲之乐。旧说弊而新学罔,安得一切智者以正之!以言政治,自雅利安民族东移恒河流域以来,东方被征服民族,受吠陀文化之启发而次第兴起。王位多世袭,不复选举,养兵固位,既为同族兼并之战,又为反雅利安族之争,摩竭陀与憍萨罗之对立,其著者也。群雄分立,相为争伐,东方新兴民族之势力,且骎骎驾雅利安族而上之。然世乱时荒,民不堪命矣!安得一施仁政,统一阎浮,跻人民于盛世之轮王哉!不作转轮王,即为一切智者,释种以之期待释尊者,实时代之公意也。
 
  时代之政教趋势既明,可以进论释尊出家之动机矣。传说父王曾偕太子出游,并观耕焉。田间作人赤体辛勤事耕垦,形容枯瘠,日炙汗流,并困乏饥渴而不得息。犁牛困顿,备受鞭策羁勒之苦;犁场土!2椎之下,悉有虫出,鸟雀飞来竞食之。太子有感于农奴贫病,众生相残之苦,悲心油然而生,因移坐阎浮树下,寂 [P19] 然而思所以救济之道,隐萌出家之志。此释尊入道之初心,社会救济与生死解脱,实兼而有之。复有说焉:太子尝游观四门,历见老、病、死苦,及见出家安乐而日增其厌世出家之心。此不必视为事实,要为熟闻尘世可厌,解脱为乐而出家。游观云云,特象征其内心之感悟而已!
 
  传说出家之动机止于此,吾尝于迦毗罗卫之国政,若有所见焉。迦毗罗卫地不满百里,受憍萨罗国之控制而非其种族。憍萨罗国王征妃于释种,释种不愿为异族之婚,而又莫敢与抗。国小,地僻,处兼并之世,强邻虎视,亦难以图存矣。当佛之世,即为憍萨罗所灭,其明证也。末利夫人信佛,波斯匿王犹多憎嫌之辞(与侨萨罗争霸之摩竭陀王频毗娑罗,则有愿分国与释尊并治之说,颇可玩味)。释尊其有感于国族之苦乎!不为转轮王,则为一切智人,二者不相兼而不相悖。舍无可为之故国,谋生死之解脱,兼求淑世善生之道,释尊毅然成行矣。
 
  释尊忘世为道,日以求道为务。尝南行参访于毗舍离城北之阿罗逻迦蓝,彼以超越一切有,而住无所有之定境为解脱。释尊以为未尽,去访郁头蓝弗于王舍 [P20] 城外森林中,彼以非想非非想为涅槃,即泯「想」、「非想」之差别,而住于平等寂静之知见。释尊知其法之未尽,又舍之行,止于盘荼婆山。入王舍城乞食,频毗娑罗王见之,力劝返俗,释尊谢却之。王因以若成道者,愿先见度为请。释尊往优娄频罗聚落之苦行林,与苦行者为伍,备尝辛苦,精进不为不至,而终无所获。因悟苦行之非计,翻然改图,欲于定中观察以得之。先趋尼连禅河,解衣入浴;受牧女善生乳糜之供,色力乃渐复。憍陈如等五人见之,谓为退失,心生诽谤,舍之而去波罗奈。释尊乃独行,于伽耶山之毕波罗树下,敷吉祥草,跏趺而坐,以「不成正觉,不起此座」为誓。时出家来已六年矣(或云十二年)。
 
  
 
第三节 成正觉
  释尊以大悲大智大精进力,宴坐禅思者凡四十九日,破魔障,得三明,于二月八日明星现时,廓然圆悟而成正觉,因得佛陀之名。今印度之巴特拿城南七十里,有伽耶城;距伽耶城八里,有佛陀伽耶,即释尊成道处也。其所坐之毕波罗 [P21] 树,因释尊悟道其下,遂称之为菩提树,今尚存。
 
  成正觉云者,简言之,即正觉世间之实相,智明成就而生死永寂。佛陀追述悟道之经过,不外正觉缘起之生灭。释尊尝以「我说缘起」示异于外道,持此以为佛法之特质可也。生死大苦,由业力而轮回不息,为印度学者之共信。然一及大我、小我、本体、现象之说,则莫不陷于矛盾。彼辈探宇宙之本元而立「梵」,探个人之主体而立「我」,又从而融合之。然一之则一解脱而一切解脱,异之则梵、我一体之说不合。其说现象也,谓自本净之梵我,起迷妄苦迫之世间。无论其解说为如形之与影,如水之与波,或如父之与子,然以本净为迷妄之因,终无以自圆其矛盾。若以迷妄与净我,同为无始之存在,则陷入二元,失其本宗矣。使果为二元也,真、妄又如何联系而构成流转?真我曾无所异,又如何离妄而独存?释尊正觉缘起,知其病根在「真我」,既无「我」为宇宙之本元,亦无「我」为轮回之主体,世间唯是惑、业、苦缘起之钩锁。即缘起以达无我,乃彻见生死之实相而解脱。成正觉者,此也。 [P22]
 
  释尊菩提树下之正观,以为吾人有身心演变之老、病、死苦,有人事纠纷之爱别离苦、怨憎会苦,自然缺陷之求不得苦,悉沈没于「老、病、死、忧、悲、苦、恼」之大海而莫之能脱。即此苦而探其原,知众苦之因于受「生」。有生即有苦,苦实与生俱来,乐生厌苦之常情,盖亦颠倒之甚矣。吾人何事有生而为众苦之所迫?必有能生身心者在。此能生者之存在,曰「有」。明言之,则以业力熏发而构成身心之潜在也。业力熏成身心之潜在,由于执「取」。何者?内则妄执自我;外则或为五欲之追求,或执取倒见以为是,邪行以为清净。于是乎三业繁兴,而集未来身心之苦本。驰取一切又以欲「爱」染着为因。于相续之三有自体,于所取之三有境界,若磁铁之相引而不舍。着之不已,则成为纵我役物之行。释尊尝叙之云:「当知因爱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着,因着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护,因护故,刀杖争讼,作无数恶」。又云:「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属展转相诤,更相说恶,况复他人?以欲为本故,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争共相憎故,以种种 [P23] 器杖展转相害」。爱、取为未来生死之动力,亦现在爱别、憎会、求不得之苦因,以是节制爱、取,乃乐生之王政;根绝爱、取,为厌苦离欲解脱之圣法。释尊为之而出家者,今则以正观缘起而得之。逐物流转与离贪解脱之缘起正观,即正法之根本。释尊于初转*轮时,尝约之为四谛: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为苦谛,爱为集谛,爱灭为灭谛,以厌苦离欲解脱之道为道谛也。
 
  缘起不出此五支(老死,生,有,取,爱),然考释尊之教,犹有阐述缘起之底蕴而详说之者,即求触境系心之历程,而达于身心相依之开展也。顺其序而略言之:「识」入母胎,因有「名色」之开展。识与名色相依不离,一期生命于是乎相续而住。名色开展有「六处」。根、境相涉入,则有根、境、识三者相「触」之认识。识触与无明俱,昧于缘起,乃味着于苦乐之「受」,而「爱」着生矣。识与名色、六处,同为前生惑、业所起之身心。虽识为一期生命开展之初始,然是苦而非苦集。故欲解脱未来之生死者,在灭「触俱无明」,而非灭识也。
 
  释尊又推此意而阐述之:识为无始相续之苦果,不劳灭之,灭无始相续之惑 [P24] 、业可矣。以过去之触俱无明为「无明」,以过去着境驰求之一切身、口、意行为「行」;必无明灭而后行灭,行灭而后识灭也。
 
  释尊于缘起正观中,知生死之因于爱、取之行,染爱以无明为本。以无明之蒙昧无知,不觉生死为惑、业、苦缘起之钩锁,而若有自我者存。有我则有我所,爱之为自体爱、境界爱,取之为我语取、欲取等,纵我逐物,苦轮常运不息矣。一旦缘起观成,无明灭而明生,无我无我所,离无因、邪因等恶见,爱欲自离而解脱,如旭日初生,长夜永别。自觉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释尊正觉而成佛,盖如此(2)。
 
  
 
第四节 转*轮
  释尊成正觉已,欲出其所悟之正法以化迪有情,实现现乐、后乐及究竟乐。然鉴于时代根性之积重难返,实难与言正觉之本怀,乃于五十七日中(或云三七日、一年等),度长期独善之行,而思所以应化之方焉。尝慨然曰:「我法甚深 [P25] 妙,无信云何解」?「辛勤我所证,显说为徒劳」。「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是何言之痛也!其不易说,即说亦难信难行之道,或解为缘起及缘起之灭;或解为缘起之性空;或解为一乘之实相;所说不必同,而不离缘起正法则一。盖缘起正法,不特证之以寂灭出世,因「众生着阿赖耶,乐阿赖耶,喜阿赖耶」而不易;即解之以和乐顺世,亦非剎帝利以武力、毗舍以财力、首陀罗贫弱不克自振之时机所能喻。传说有梵天来请,佛乃起而弘布其正法,此岂非有感于婆罗门文明之有待救济,不忍斯世之终古长夜耶!长期熟思已,决意唱道一适应时代之方便教,而寓真实于其中,俾渐加格化,以达畅尽正觉之本怀也。
 
  释尊去波罗奈,遇商人提谓、波利于途,二人以麸蜜献佛,受三归依而去,得佛财分之最初弟子也。途中又值异学阿耆婆迦,叩佛所师,佛以「我最上最胜,不着一切法,诸爱尽解脱,自觉谁祢师」答之。又问佛所之,佛告以「我至波罗奈,击妙甘露鼓,转无上*轮,世所未曾转」。盖圣智洞彻,事见机先,确证所证而无疑也! [P26]
 
  佛访憍陈如等于波罗奈之鹿野苑。五人见其来也,初以其退失净行,相约勿为礼;佛至,不觉肃然致敬。佛告以「我即是佛,具一切智,寂静无漏,心得自在。汝等须来,当示汝法,教授于汝。汝应听说,如说修行,即于现身得证诸漏」。五人乃执弟子礼,即所谓五比丘是。五比丘以佛之舍苦行为疑,佛乃进而教之曰:「有二种障:一者、心着欲境而不能离,是非解脱之因。二者、不正思惟,自苦其身而求出离,永无解脱。离此二边,乃为中道,精勤修习,能至涅槃」。此中道云者,即八正道,为佛教精义所在;自利、利他,悉应于此中求之。此就教授之中心立言,若详示生死流转之苦痛及原因,解脱生死之圣境,离苦得乐之正道,即四谛是,有『转*轮经』等载之。闻法已,憍陈如首先悟入正法,因得「阿若憍陈如」之称。余四人亦次第得入,悉成罗汉。三宝乃具足,世间凡有六阿罗汉。
 
图片
    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如  病
    苦之集………后有爱、贪喜俱行爱、彼彼喜乐爱…………………如病源
[P27]  
 
    苦之灭………爱灭……………………………………………………如病愈
    苦灭之道……八正道…………………………………………………如  药
 
 
 
  此四谛之创说,即所谓初转*轮也。转*轮者,法为规律之义。约道谛言,即行持之正轨,解脱者所必由,故曰:「法者,八正道也」。约四谛言,即一切普遍不变真实之法则。缘起流转为「苦集」,缘起还灭为「灭」,即流转以达还灭之行为「道」。此世出世间,必然而不容或异之轨律,曰「法」。此法,性自尔,曰「法性」;法常尔,曰「法住」;法各如其分,曰「法位」;法为一切之因依,曰「法界」。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释尊之所证所说,此法也。据印度旧说,统一阎浮,正法化世之大王,名转轮王。轮为轮形之武器,当其举行即位典礼时,有此轮宝来应。以轮宝之力,自近而转及远方,摧辗一切怨敌,而后王道化被于天下。今以喻佛之说法,自己而转及他人,摧折一切异论恶见,而后佛化遍及于世间。『大品经』以「不转不还」为说,知转有运动推进之意。以鹿野苑之最初推动此正法,乃独得转*轮之名,实则「*轮常转」,不必限于初说 [P28] 也。
 
  佛度五比丘已,即于波罗奈小住。禅思、经行,教授,初创和乐僧团之制。波罗奈有长者子耶舍,及亲友多人,闻风来归,并出家证果,世间乃有六十一阿罗汉。满慈子、大迦旃延、娑毗耶,并舍外道入佛法。度雨期已,释尊遣弟子游化人间,自身则独往优娄频罗聚落,化事火婆罗门迦叶氏三弟兄,及其弟子千人,佛教之势日张。释尊忆频毗娑罗王之约,乃与千比丘趣摩竭陀首都王舍城。王闻之,率臣民郊迎。见三迦叶为弟子,信心弥切。王闻法,得法眼净。因于城旁迦兰陀长者之竹园,建精舍奉佛,此国王信佛之始,亦佛教僧寺之始也。释尊之二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于佛成道第四年归佛。二人初从删阇耶外道出家,常以未闻道要为怅。一日,舍利弗入城,见阿说示(五比丘之一)威仪庠序,诸根豫悦,叩其所师,曰「释氏大沙门」。询其所学,则举缘起偈答之:「诸法因缘起,如来说是因,诸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舍利弗闻之,得法眼净。归语目犍连,亦悟。因偕二百五十弟子,诣竹园出家。时有摩诃迦叶者,出家修厌离 [P29] 行,素为国人所宗仰。于王舍城多子塔前值佛,因回心入佛教,自谓「若不值佛,亦当独觉」云。成道第六年,净饭王病,遣优陀夷来迎佛,以生前一见为幸,并于尼拘律园预建精舍以待之。释尊偕弟子还迦毗罗卫,为释种说法,净饭王得道证,宫人多受戒法。惟度异母弟难陀及佛子罗!7亩罗出家,净饭王为之悲感不胜。留七日,辞还竹园。甫抵末罗族之阿!2鲳比耶村,释种之阿那律、阿难、金毗罗、提婆达多等追纵至,请为弟子;或谓此出净饭王意云。理发师之优波离,亦于此时出家。后世所传之十大弟子,除解空第一之须菩提,似出家较晚外,余并释尊初期之弟子也。此后至涅槃,无连续之记载,惟游化之地点,所化之弟子,散见于圣典中,得以见其概略。释尊教化凡四十五年,其足迹所及,东至瞻波,西至拘睒弥及摩偷罗,南至波罗奈,北至迦毗罗卫:犹不出恒河流域。其常住说法之处,非信徒奉献之精舍、园林,即水边、林下,大率以清净而宜教化为主。其有名者,如王舍城之竹园、灵鹫山、温泉林,舍卫城之祇园、鹿子母讲堂,华氏城之鸡园,波罗奈之鹿苑,毗舍离之庵罗园、重阁讲堂,猕猴河畔之牛角林,迦 [P30] 毗罗卫之尼拘律园,拘睒弥之瞿师罗园等,以在竹园及祇园之时日为多。
 
  释尊初期之出家弟子,惟限于男性之比丘,以从其他教团中来者为多。初至王舍城,已有千二百五十弟子矣。佛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自净饭王殁后,求度出家,佛初不许。后以阿难之请,始允其出家,由是有比丘尼。比丘尼中,如耶输陀罗、莲华色、旷野等,亦有名。其归佛之在家弟子,男称优婆塞,女称优婆夷,为数尤众。上自王公贵族,下至乞丐、淫女,无不为释尊慈悲所摄受。优婆塞之有名者,如摩竭陀王频毗娑罗、阿阇世,憍萨罗王波斯匿,频王之侍医耆婆,大臣雨势,舍卫城之豪商须达多,释种之释摩诃男等。优婆夷之有名者,有频王妃之韦提希,匿王妃之末利,须达多之妻善生,舍卫城之鹿子母,毗舍离之淫女庵摩罗等。此等在家弟子,亦多有证果者,及能论议深法者。
 
  释尊之说法也,不务深邃理论之阐述,不为苦行奇事以惑众,惟以简明切实之教旨,示人以中道之行。务使闻法者,人能随分随力,去恶进德以自净其心。佛法之在恒河两岸,如春风时雨之化洽无间,固由说法之善巧,解脱道之纯正, [P31] 与适合时代根性之要求,然有赖于释尊崇高之德性、悲怀、平等、躬行、身教者尤多。释尊之与弟子,师友也。「我不摄受众」,「同坐解脱床」,不如异教者之以神子、神使自居,或统摄者自居。回施物于僧,不欲厚于己。五日一行比丘之房,为病比丘洗濯,为盲比丘纴针,向小比丘忏摩。闻其病,则不辞跋涉之劳;悯其愚,则不以诳佛为嫌。凡沐释尊慈和恳至之化者,莫不自尊自律而日进于德。阿难说精进,忘病起坐以听之;闻堂中说法,则伫立于户外,释尊之敬正法也如此。
 
  其于人世之和乐,悲怀兼济,亦有可言者:释迦族与拘利族争水,释尊远来为之和解。毗舍离大疫,则身入其境以化之。教跋耆族以国不危之道;回琉璃王残民之师;息阿阇世王东征之谋;化央瞿利魔罗,行旅蒙其泽。即此数端,可见释尊之重视现乐人群为何如!余如唱四姓平等之教,斥祭祀,呵苦行,禁咒术,纠正印度文明之偏失,则尤世人所熟知者。及门之声闻弟子,以蔽于时习,间或未能深体释尊之本怀;然如毕陵迦婆蹉之捍盗,富楼那之化粗犷之边民,目犍连 [P32] 之殉教等,亦有足多者。在家弟子,尤多难能之行:释摩诃男自杀以救同族;末利夫人饮酒以救人;须达多及梨师达多等,更能举所有资产,与信佛之四众弟子共之。佛及弟子之高行硕德如此,宜其风化所及,翕然景从也!
 
  初期出家弟子,多耆年久学,厌离心切,释尊仅提示「法味同受」、「财利共享」之原则,即能淡泊知足,和谐共存,固无须制戒律以绳墨之也。后以比丘日众,僧事日繁:或放逸而作罪行,或愚昧而受讥嫌,或共住相纷争;比丘之衣、食、住、行,在在与社会经济有关;时代俗尚之无碍于正法者,亦不必矫情立异,与世共诤。释尊乃适应时众之要求,一一为之制。其遮止性罪及足以引生性罪之方便,易受世人疑虑讥毁者,制为戒条,半月半月诵习之,曰「波罗提木叉」。余如参加僧团及退出之规定,安居,诵戒之规则等,大抵经佛之指导而经常行之,此则结集所出之「杂跋渠」是也。比丘之出家,在求解脱自由,然群众相处,不能无法制,否则自相凌夺,不能身心安宁以和乐为道。游化人间,必求时地之适应,否则受讥毁摧残而无以图存。求正法之久住,端赖此「摄僧」之制耳 [P33] 。佛教之僧制,泯阶级,均贫富,齐贵贱、老少;融法治、德化于一炉,实兼自由与团结而有之。僧制本世间事,或为道德之训条,或为僧团之组织法,或为衣食等琐事,而佛制不许白衣(在家众)人闻。旧传有人窃听戒法,金刚力士击杀之。僧团极公开,其内容则讳莫如深,何哉?诚以和乐平等共存之制,惊世骇俗,未能为时众所共喻也。
 
  因佛教之开展,外来之障碍亦随之而生。婆罗门反对之,以其一反婆罗门教三纲。苦行沙门反对之,以其呵苦行为痴人也。释尊之游化,常与四众弟子俱,贫乞者亦随行。此无所有者之集团游行,常使城主颁输金之制,村主发蒺藜之论。余若农奴怠工,武人解甲,并使治者为之不快。然释尊之教,以究竟之解脱为主,方便之社会救济,厄于时势,未能一展所长。故佛教之受压迫,亦以外道为多。有带盂而谤佛者,有埋尸以相毁者,有设火坑、毒饭以害佛者,尤以提婆达多之摧残佛教为最烈。提婆达多,佛之堂弟而从佛出家者。受韦提希子阿阇世之敬礼,染着利养,乃与阿阇世谋,劝杀父王频毗娑罗为新王,己则杀佛别创新教 [P34] 为新佛。彼欲害佛者数次,初放醉象,次使狂人,后投大石,而皆目的不果。乃自称大师,创五法是道,毁八正道非道。五法者:一、尽形寿着粪扫衣;二、尽形寿常乞食;三、尽形寿唯一坐食;四、尽形寿常露坐;五、尽形寿不食一切鱼、肉、血味、盐、酥、乳等(或作:不食盐;不食酥乳;不食鱼肉;常乞食;春夏八月露坐,四月住草庵)。观其五法之峻严,颇类耆那苦行之教。以时众崇尚苦行,乃使佛教之五百新学,暂时叛教以去。佛与弟子虽迭受政、教之迫害,从未叫嚣,少流于感情用事,沈静悲悯,一以德化,卒于心安理得中胜之。
 
  
 
第五节 入涅槃
  释尊游化四十五年,年八十矣。由王舍城而拘尸那,为最后之游行。途经波咤厘子城,时方兴筑,佛即言其将来当甚繁荣云。又与弟子渡恒河,入毗舍离。值雨期,欲于城外波梨婆村安居,时世饥馑,乃散众独与阿难居此处。此时,佛已重病,自知化缘已毕,惟以弟子多不在前,不宜入涅槃,遂自支持以待。阿难 [P35] 知佛入灭期近,乃请所以命弟子者。佛曰:「我不摄受众,亦无所教命。汝等当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即应依四念处而行」。盖四念处为七觉支之初基,离四倒之妙术,出生死唯一可依之道也。安居毕,入城乞食,为众说法。翌日,勉力向拘尸那行,经路干荼村,说戒、定、慧、解脱之四法,即总摄佛学之宏纲,及其目的所在也。佛由此入波婆村,食金工纯陀所献之旃檀耳而病益剧。途中,腹痛痢血,疲累不堪,乃命阿难敷坐稍息。旋复行,浴于拘孙河;宿拘尸那城外,熙连禅河畔之二娑罗树间。有外道须跋陀罗,闻释尊中夜将入涅槃,请见佛一决所疑,阿难以释尊疲乏辞。须拔陀罗固请不已,佛愍之命入,示以唯八正道有沙门果。闻法证果,因为佛最后弟子。于时大众知佛将灭,未离欲者,悲痛泪落不自胜,佛乃起为作最后之教诲曰:「汝等勿谓失师主,我涅槃后,所说法、律,是汝师也」。佛谕众有疑者,可疾问之,无得怀疑不求决也。世尊三唱而无人问者,乃更谓弟子曰:「汝等勿怀忧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世相如是,当勤精进!自今已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即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释 [P36] 尊忍疾为弟子说法,安慰之,勉励之,其教诫之恳笃,可以见矣!教诫毕,从容入灭,时二月十五日中夜也。侍佛涅槃之大弟子,唯阿那律及阿难在,乃移舍利于郊外天冠寺,以待众比丘之来。七日后,大迦叶共五百比丘至,乃依轮王礼而荼毗之。
 
  
注【2-001】参阅『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以佛法研究佛法』一五──一0一)。
注【2-002】参阅『唯识学探源』(一二──二七)。『佛法概论』(四二──一四七)。 [P37]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印度之佛教 第三章 佛理要略
下一篇:印度之佛教 第一章 印度佛教流变概观

 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导读(释果灯) 印度之佛教 自序 目次
 印度之佛教 第一章 印度佛教流变概观 印度之佛教 第三章 佛理要略
 印度之佛教 第四章 圣典之结集 印度之佛教 第五章 阿恕迦王与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六章 学派之分裂 印度之佛教 第七章 阿毗达磨之发达
 印度之佛教 第八章 学派思想泛论 印度之佛教 第九章 中印之法难
 印度之佛教 第十章 南北朝时代之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导源
 印度之佛教 第十二章 性空大乘之传宏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三章 笈多王朝之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十四章 虚妄唯识论 印度之佛教 第十五章 真常唯心论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六章 教难之严重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七章 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顾 印度之佛教 附录 印度佛教大事年表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