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导源
 
[印顺法师] [点击:3375]   [手机版]
背景色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导源
第一节 思想之根柢、启发与完成
  大乘者,立成佛之大愿,行悲智兼济之行,以成佛为终极者也。修菩萨行而后成佛,佛弟子无否认者。然以菩萨行为大乘,抑声闻行为小乘,于「阿含」、「毗尼」外,别有多量之大乘经,则有「大乘非佛说」之诤焉!平心论之,以大乘经为金口亲说,非吾人所敢言,然其思想之确而当理,则无可疑者。夫释尊修菩萨道而成佛,乃以直趋解脱教人,不令成佛!声闻弟子之自杀者有之,自请入灭者有之,避世若浼者有之,而佛则游化人间,老而弥勤,虽波旬请灭亦不许。十力大师,悲智无伦,「佛为法根,法从佛出」,声闻弟子曾未闻有自视齐佛者,师资之道,其有所异乎?佛成道已,经一期之禅思,有「辛勤我所证,显说为徒劳」之叹。受请已,乃起而转*轮。欲说而若有所难说者,何耶?以释尊悲智 [P180] 之大化,律声闻独善之小行,则时机所限,释尊本怀未畅,别有大道之思想,固极自然而极合理也。『法华经』之三七日思维,为实道而施方便;『华严经』之初教菩萨,次乃渐化声闻,要皆有见于此。
 
  大乘思想之启发,以佛德、菩萨行之阐述为有力。「见贤思齐」,求达于悲深智极之佛果,大丈夫当如是矣!吠陀有七圣,耆那教有二十三胜者,佛教则立七佛。『长阿含』中,毗沙门归敬三宝已,别敬释尊,则知现在有多佛。以是,竖论之,近则七佛相承,远则无量佛出;横论之,则有十方诸佛。「佛佛道同」,而后古佛遗闻,他方佛说,诸佛共集,乃时时而出也。『阿含经』唯二菩萨,即释尊(未成佛以前)与弥勒。然佛果既多,因行之菩萨当不少。即坚拒大乘之有部,其律典亦说提婆达多,未生怨王授成佛之记;善财童子是贤劫菩萨;舍利子为众说法,或发无上菩提心。是知菩萨道思想之确立,固事理所必然,非一二人所能虚造者也。
 
  发大菩提心,行菩萨兼济之行,『阿含经』不详。释尊未以佛道教弟子,而 [P181] 尝自述其往行,有所谓「本生谈」者。释尊于往昔中勤求佛法,慈济有情,但求事有所济;即明知无济,亦但行自心之所安。无苦而不能忍,虽身命亦可舍,此悲智之大雄力也。为外道,为王、臣,为农、工、商、贾,为鸟兽,事有所益于有情者,无微不至。行杀、盗、淫、妄而足以利人者,则杀之、盗、淫、妄之,此悲智之大善巧也。菩萨行与声闻行异趣,以「本生谈」最明。「本生」,即释尊本行之传记,多有取材于印度传说而净化之者。其种类至伙,或遗失,或创新,正不必一一为佛说之旧,然释尊尝以之为菩萨大行之典则,则无有能否认之者。然则取法释尊之本行而行菩萨道,佛弟子孰得而非议之!依「本生谈」所说而思辨之,弥显佛、菩萨圣德之崇高,此则已于「学派思想泛论」中言之。本佛陀之圣德,「本生谈」之大行,进窥释尊之本怀,会入生死解脱之道,所谓大乘成佛之道,已具体而微,呼之欲出矣!
 
  
 
第二节 大乘藏结集流布之谜
[P182]
  大乘经数多而量大,以十万颂为部者,昔斫句迦国即有十数。如此浩如烟海之圣典,果佛说而结集者谁乎?『智论』传一说:「文殊、弥勒等大菩萨,将阿难于铁围山结集大乘」。『菩萨处胎经』说:佛灭七日,迦叶、阿难等于娑罗双树间,集大乘为胎化等八藏。真谛、玄奘等传:王舍结集时,别有窟外大众结集,其中有大乘经。凡此诸说,悉以大乘经为亲从佛说,离四阿含等而独立,影响仿佛,实无一可征信者。
 
  圣典初集为九部经,以经、律别之,则「修多罗」、「祇夜」、「伽陀」为「经」(达磨),「本生」等为「律」(毗奈耶)。「本生」、「譬喻」之摄于「毗奈耶」,如『智论』中说:「摩偷罗国毗尼,含阿波陀那(譬喻)、本生,有八十部。罽宾国毗尼,除却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涅槃经』亦说:「如戒律中所说譬喻,是名阿波陀那」。「因缘」与律有关,则尽人所知。「本事」、「未曾有」、「方广」,例此应亦「毗奈耶」摄也。
 
  迨迦王之世,大众、分别说系,于四阿含外立「杂部」,次即扩张为「杂藏 [P183] 」。盖以「本生」等为主,博采遗闻故事以组成之。「杂藏」之成立,开三藏外大乘经之始矣。如释尊一代之化迹(兼「本生」),「摩诃僧祇师名为大事;萨婆多师名此经为大庄严,迦叶维师名为佛往因缘;昙无德师名为释迦牟尼佛本行;尼沙塞师名为毗尼藏根本」。化地部(尼沙塞)名为「毗尼藏根本」,足为源出毗尼之证。今存梵本『大事』,属大众系说出世部,明戒律,有「菩萨十地」之文,与『般若经』之十地近。大乘经之渊源,不难想见之矣。然大乘,不止释尊之化迹本行已也。以释尊之身教、言教为经,「经」、「律」之深见要行为纬,博采异闻,融摄世学,而别为更张组织之,迥非「杂藏」之旧,乃离「杂藏」而别立,成「菩萨藏」。其经过,可于『增一经、论』见之。经曰:「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是大乘犹为「杂藏」之一分。论释则谓「佛在世时,阿阇世王问佛菩萨行事,如来为说法,佛在世时,已名大士藏。阿难所撰(集)者,即今四藏,合而言之为五藏」,则「菩萨藏」已离「杂藏」而别立矣。法藏部立「明咒藏」,不见于『四分律』,此应初即少有,后更广集成之。于「毗 [P184] 尼」(兼经)衍出「杂藏」,「杂藏」衍出「菩萨藏」,次出「明咒藏」,亦仅就其成立而概言之,详则不可知也。
 
  大乘藏数多而量大,非一人一时出。其初为纂集,离「杂藏」而独立者,时则佛元四世纪以降,时时而出;人则大众及大陆分别说系之学者为之。佛典重口授传诵,即记录以后,犹遗风不尽,演变实多。大乘经之自传说而为定型(中多演变),经一人、一地、一派、一系之传诵流布,渐为人所熟知,终乃见于典籍,实经悠久之岁月而来。义本佛说,而不可于文句求之;编集自有其人,而古哲不欲以名闻。佛法「依法不依人」,求不违法相,不违释尊之精神可也,必欲证实其结集者,既不能亦无当也。
 
  大乘经之传布人间,古多传说。汉传龙树入龙宫,得『华严经』。藏传大乘经皆天龙等所守护,如『般若经』即龙树于龙宫得之。秘密者传:龙树入南天铁塔,从金刚萨埵面授『大日经』。以是,或疑大乘经为龙树所集出。不知印人薄于史地观念,于经典之不知所自来者,辄归诸时众所崇信之天神、哲人。当声闻 [P185] 教遗闻之集出,多归于释尊及门之弟子,如多闻部之大迦旃延,说假部之祀皮衣,法藏部之目犍连,律之优波离等。大乘教法之出,去佛且四世纪,为人注目则更后。以传说天、龙等长寿,金刚力士(夜叉)护法,乃于大乘经之传出,想象为天、龙所守护,龙树等所传。入龙宫,开铁塔,或者拟于炖煌石室遗物之发现,是误以象喻为事实也。入龙宫见龙王,开铁塔见金刚萨埵而传出,乃象喻观心悟入法性,而后弘通此法耳。经既不自龙宫、铁塔来,人亦非龙树也。即以『般若经』而论,龙树之『般若释论』,广引古人之旧说,又以经文缺十八界为诵者忘失。龙树所依之经本,显非初出或自作,但以龙树起而大乘兴,于『般若』、『华严』特多宗重,昔之潜行者,今则离小乘而独步,后学乃归诸龙树耳(1)。
 
  大乘经之流布有先后,此与编集时节,思潮之演变有关,不可不深切思之。大乘经中每自述其传布人间之时代,或佛后四百年、或五百年不等,据此可推知出世之年;然印人于佛元传说无定,故可参考而不可偏执也。又经中尝引述余经,如『无量义经』叙及『般若』、『华严』;『法华经』又叙及『无量义』;『 [P186] 大般涅槃经』则论及『华严』、『般若』、『法华』;『楞伽经』叙及『大云』、『涅槃』、『胜鬘』、『央掘魔』;『密严经』则又叙及『华严』、『楞伽』。诸如此类,皆可见其次第之迹。惟『华严』、『般若』等大部,非一时所出,则又不可不知也。大乘经中每悬记后代之论师,如『摩诃摩耶经』之马鸣、龙树、『楞伽经』之龙树,『文殊大教王经』之龙树、无着等,皆足以推知该经出世之时节。即印度王、臣、学者之名,亦可资以为证。
 
  其尤为重要者,则依圣典之判教,得知经典传布之先后,且能藉以见思想演进之迹。如「阿含」、「毗奈耶」中,无有以说教之先后而判教理之浅深者。此即初期佛教之圣典,小行大隐,有三乘之名而以声闻乘为中心。迨大乘经出,或含小明大,或折小明大,或简小明大。法既有大乘、小乘二者之别,说教亦有先后,如『般若』、『思益』之「见第二*轮转」等。此即中期佛教之经,大、小并存,有三乘之名而以菩萨乘为主。继此而起者,虽或待小明大,于大中更事分别而为三教:如『法华』之初令除粪,次教理家(指『般若经』等),后则付业 [P187] 。『陀罗尼自在王经』,『金光明经』,『千钵经』,并判先说有,次说空,后说真常(中)之三教。『理趣经』举「三藏」、「般若」、「陀罗尼」。凡此三教,约理而论,初说事有,次明性空,后显真常。约被机而论,初则声闻,次则不废声闻而明大乘,后则一切有情成佛之一乘。此即后期佛教之经,判三教,无小不大,以佛果乘为中心。此外复有旁流,如『解深密经』立有、空、中三教,寄圆成实之真常于依他有中明之。初为小,次为大,后为三乘。若知大乘导源于大众、分别说系,『解深密经』乃瑜伽学者所出,渊源说一切有系而进达大乘者,则其事易明。虽孤军突起,直往无前,而终于助成时代佛教之真常而已。别有『大乘妙智经』,初说心境俱有,次明境空心有,后辨心境皆空;此则佛元九世纪,中观宗复兴,起与唯识宗共诤之迹也。『深密』与『妙智』相反,而皆为后期佛教之一端。能参详上述四义,旁助于印度之论典,中国之译经史,判教说,则于教理思想之演进,犹将洞然明白,岂仅大乘经传布之先后而已(2)! [P188]
 
图片
                                      ┌──────┐
                          ‧‥‥‧    │佛教创始    │佛世
                ────  :事有:    └──────┘
                初期佛教  :无常:┌──────┐
                ────  :小乘:│大乘者初分  │佛元
                          ‧‥‥‧└──────┘
                              ┌──────┐
                              │分别说者兴  │一00─
                              └──────┘
                          ┌──────┐
                          │一切有者盛  │二00─
                          └──────┘
                      ┌──────┐
                      │发智者病有  │四00─
          ‧‥‥‧    └──────┘
────  :缘有:┌──────┐
中期佛教  :性空:│本性空者大成│四五0─
────  :大乘:└──────┘
          ‧‥‥‧    ┌──────┐
                      │方广者执空  │五五0─
                      └──────┘
                          ┌──────┐
                          │瑜伽者入大  │七00─
                          └──────┘
                              ┌──────┐
                              │中观者重光  │七五0─
                              └──────┘
                          ‧‥‥‧┌──────┐
                ────  :妙有:│真常者综合  │八00─
                后期佛教  :真常:└──────┘
                ────  :一乘:    ┌──────┐
                          ‧‥‥‧    │佛教衰灭    │一一00─
                                      └──────┘
 
 
[P189]
  
 
第三节 菩萨之伟大
  『增一阿含经序』,以解空寂理,行六度之行为菩萨乘,可谓要言不烦,直中肯綮。夫悲事非大行不成,解脱非解空不成;智见空,悲入有,如鸟之有两翼,乃能有所至。菩萨道虽深广无伦,『般若经』以三句释之,罄无不尽。一、「一切智智相应作意」者:一切智智即无上菩提,即以佛智为中心而摄一切佛德。学者于生死中创发大心,期圆成此崇高究竟之佛德。虚空可尽,此希圣成佛之大志不移,能发此菩提心者,即名菩提萨埵(菩萨)。萨埵即有情,强毅而不拔,热诚而奔放,凡人以此趋生死者,今则以此求菩提。此大菩提愿,乃成佛之因种也。声闻志求解脱,以出离心为因,与菩萨异。二、「大悲为上首」者:悲以拔苦为义。世间即苦,知之切者痛之深,人莫不能离苦而莫知之也。背解脱,趣生死,吾不济拔谁济之?以有情之苦乐为苦乐,如母之子忧而忧,子乐而乐,故曰「为众生病」;「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悲心彻骨髓而莫能自已,唯悲所之 [P190] 。「菩萨但从大悲生」,悲心(情)动而后求佛果(意志),非为成佛而生大悲也。菩萨悯苦,与声闻厌苦异。三、「无所得为方便而行」者:世间即缘起,缘起无自性;无自性而愚夫执以为实,故于无生死中成生死,无苦痛中有苦痛。陷身网罟,触处荆榛,自苦不能离,他苦不能拔也。达一切法之本空,无我无我所,外不拘于物,内不蔽于我,以无所得为方便,乃能忘我以为众,行六度大行,以成就有情,严净国土也。声闻道以无常为门: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厌心切者,无我智生而离欲。于禅思中,达空寂理,得现法乐;视世间如怨毒,虽苦海之陷溺方深,曾不能起其同情之感,惟直入于无余。菩萨道从性空门入:解一切法无自性,如幻、如化;无常如幻,苦亦如幻。即如幻生死而寂灭,固大佳,其如苦海之有情,沦溺而未脱苦何?厌心薄而空见生,乃能动无缘之悲,发菩提之愿。菩萨得空之巧用,乃能行六度之行。成就有情,则令于佛法厚植善根,生正见,成正行。严净国土,则以三心行六度,摄一切同愿、同行之有情,共化世间为净土。成就世间善根者,和乐善生,得现生、未来之乐。成就解脱善根者,即事 [P191] 和而证一灭。此中期大乘者之说,后期真常论者则不然。体悟离戏论之心性,达真常本尔为菩萨之本因,曰「菩提心为因」。悟自他不二,起同体之悲,曰「大悲为根本」。大用无方,应机巧化,无事而非方便,而方便无不至究竟,曰「方便为究竟」。若以中期大乘而姑为融摄之,则以圣者之方便道,拟彼凡庸也。
 
  即上诸端,菩萨心行之特色可见。然中道难能,贤者过之而愚者不及。立志于圆成佛果,人莫不有成佛之可能。然佛德弥高,弥感成佛之不易;佛德难思,幸佛力之无所不能,于是以成佛之大愿,愿佛之助我以成佛,狷者失之怯。或我愿成佛,我能成佛,我心能成佛,达于我心即是佛,狂者失之慢。或我即是佛,愿佛予我以助力,而我身实现成佛,极左者右,极右者左,交流杂错者失之诞。菩萨本悲心以行悲事,当矣!然不解无性缘起之离爱染,乃滥世俗之仁爱为慈悲,善行拘于人间,非即人成佛之道也。或不解无性缘起之秩然有次,褊急而求躐等,乃精勤禅定,求神通。不解无性缘起之和乐善生,有悲心而无方便,不能即此时、此土以成熟有情,严净国土,而唯能责之于未来、他方。以无所得为方便 [P192] 者,或有住性空之解,谓六度已行;纵染恶之狂行,谓方便解脱,则又比比然也。欲求大乘真精神者,舍中期大乘而谁欤!
 
图片
        ┌─菩提心为因‥‥‥‥‥‥‥‥(证菩提果)‥‥‥‥‥‥‥‥‧
┌───┴─────┐                                            :
│菩萨道以大悲为上首│‥‥‥‥‥‥‥‥(成大悲行)‥‥‧‥‥‧    :
└───┬─────┘                                :    :    :
        │              ┌摄六和众‥‥‥‥‥‥‥‥‥‥‧    :    :
        │              │          ┌布施以摄众─┐        :    :
        │  依三心而行─┤          │持戒以和众─┼利他‥‥‧‥‥‧
        │              │          │忍辱以安众─┤              :
        │              └行六度行─┤      ┌──┘              :
        │                          │精进以成行─┐              :
        │                          │禅定以摄心─┼己利‥‥‥‥‥‧
        │                          └般若以入理─‧‥‥‧
        │                                              :
        └─无所得为方便‥‥‥‥‥‥  (住性空见)‥‥‥‧
 
 
[P193]
  
 
第四节 大乘初兴
  大乘渊源于佛世。王舍结集之阿难,毗舍离结集之阿夷多,波咤利弗结集时之摩诃提婆,迦湿弥罗结集之胁尊者、世友、马鸣。凡此诸德,虽学派不同,而其向律重根本,法主兼济之大乘演进则一。佛世有弥勒其人,与友人偕来见佛,独发大菩提心,释尊记其未来作佛。时无独立之菩萨僧,弥勒发心受戒己,形同声闻比丘,「于声闻会中坐」,但以「不断烦恼,不修禅定」为异。其在家菩萨,以后世所传而推之,如毗舍离城宝积、维摩诘等五百人,王舍城贤护等十六人。文殊、善财,似亦实有其人,惜其详不可知。于中应深切注意者,即初期流行之大乘经,舍利弗等声闻弟子,虽犹参预其间,而实以教化在家菩萨为中心;直趣解脱之声闻,常见诘于在家之信众,被视为「负佛债者」。大乘思想之阐发,出家僧中,以大众及分别说者之功绩为多,然不久即思想弥漫于全印,为各派先觉者之所尊重。在家信众,不可磨灭之功绩尤多。佛教普及于大众,直趣解脱之 [P194] 甚深道,难为在家学者所惬意,而大乘思想日兴,此于初期大乘经之以在家菩萨为化机,甚或语侵声闻,即可想见其故。住持佛教者,仍为出家之比丘;而其中先觉者,尊重大乘为善巧方便,深入广化,属诸在家菩萨,而承认声闻能达究竟之解脱。隐大于小,小不障大,相资相助而大乘日兴。大乘教,虽大众者开其先道,然不久为各派先觉者所公认,故初期之大乘经,已非纯为某一学系所集出,此不难考其思想而知之。大抵大众系之特色为圆融赅摄,分别说系为取精用宏,说一切有系为辨析精严。初期之大乘经,以前二系为多。圆摄则及于世学,取精则出入诸部而理长为宗。至若辨析精严之大乘,以后期者为多。佛教界经三百年之竞辨,思想渐分流为三大系,各派之短长、得失,以辩难而日明。当急求出世之声闻乘,不足以应付时机,而婆罗门再起,安达罗及希腊、月支文化激荡之秋,大乘学者取学派思想而取舍贯摄之,以求新适应,大乘经乃时时而出也。大乘学之于各派思想,虽不无出入抑扬,然大体为论,则学派思想之大综合也。
 
  佛灭百年,佛弟子分东西二系:东以毗舍离,西以波咤利弗、摩偷罗为中心 [P195] 。迦王时,东系渐东南移其重心于央崛多罗,旧传其兼弘『般若』等大经。创多闻部之祀皮衣,亦宏法于此。西系之东与大众相呼应者,以波咤利弗为中心,成分别说系。流出之化地、法藏,并有大乘义;法藏则西化于阿盘提者。西系之西行者,则西北达于健陀罗及迦湿弥罗。大众系之大天,南化于摩酰沙漫陀罗,流出安达罗学派。据西藏所传,彼等有『般若』及余大乘经,而经文以印度之俗语记之。又如说假部主之南化摩诃刺陀,并后世大乘盛行之地也。迨中印排佛,分别说系多南行避之。四世纪,随安达罗王朝而中印佛教兴;经谓时弥勒下阎浮提,助佛教复兴云云,其与大乘之关系,盖可想见。说一切有系中,如譬喻尊者,于二、三世纪顷,创经量部于健陀罗,其后移居于竭盘陀,地当帕米尔高原之东境。察后世大乘佛教发达之区,如健陀罗,北上而乌仗那,入帕米尔而抵竭盘陀;东入今之新疆,如斫句迦、于阗,并为大乘之化区。譬喻者,实西北大乘之远缘;入竭盘陀,则又大乘东来之渐也。迦腻色迦王时(佛元六世纪上半),『般若经』已至北印,已有多量大乘经之成立无疑。考胁尊者之学风,好直要而厌繁 [P196] 琐,于法门推衍,辄以「理不应责,无明者愚,盲者堕坑」答之,与『发智』学者之精神相去何远!彼解「方广经」云:「此中般若,说名方广,事用大故」。其为说一切有中之大乘学者,与马鸣同。胁尊者尝南游中印,见佛教为外道所抑,未能畅行,乃论议以折外道。马鸣、世友之具有大乘倾向,为传记所公认。然则龙树未兴,大乘之势,已弥漫全印矣。就此时、地之分布而观之,大乘教之根源地,不容责之于一隅。若以经中暗示者而解说之,则『般若经』(一分)可谓渊源于东方:如常啼菩萨求法之东行;大众见东方不动佛之国土;『般若』自东方而转自南方,南方渐至北方,后五百年而大盛。『华严』、『大集』,并南印大众学者集出之;善财求法之南行,其确证也。余若『大悲经』、『阿弥陀经』,明西方极乐,当为西方学者所集出。如能就经典之思想、环境、预言、传说而作透辟之解说,则亦可得其概略。惟吾人不能忽略者,即自编集至盛行,多有演绎、充实、修改之经过,未可一例拘也。
 
  迦腻色迦王与西域大乘教之隆盛,有深切之关系。传说王有至友三人:智臣 [P197] 摩咤罗以治国,良医遮罗迦以调身,名德马鸣菩萨则为其思想之指导者、安慰者。马鸣之在当时,可谓一代名德矣!马鸣,中印人,本出家外道,其异名有黑、难伏、难伏黑、勇母儿、父儿、法善现等。彼通「吠陀」及「吠陀支」,于文学特长。归心佛教后,尝作「赖咤和罗伎」以化众,国人闻而兴无常之感,出家者足踵相接,国王乃下令停止此曲云。文学之感人深切如是,佛教有数之诗人也。其作品之译汉者,有『佛所行赞』,『百五十颂』,『赞佛颂』,『大庄严论』,『本生鬘论』,并以佛之「本生」、史传为题。彼于『大庄严论』序,归敬于富那及胁,于一切有部众,化地论师,牛王正道者,并皆敬顺。不拘一宗,具大乘之风度。
 
  惟时大乘犹依傍于小宗,故马鸣及胁尊者,仍以一切有系之学者视之。胁尊者信『般若经』,马鸣菩萨则与西方净土有关。『大悲经』谓北天竺国,当有比丘名祁婆迦(马鸣之梵语),作大乘学,生西方极乐世界。马鸣本信仰之热诚,赞佛之「本生」、史迹,有往生他方佛土之信念,颇与其个性合。盖文艺者,富 [P198] 高洁之情感,发挥俯引俗流信愿之大乘,亦其宜也。马鸣之智见不详。『婆沙论』中,有名「大德」者,有名「法救」者,有名「大德法救善现者」。从来以大德及法救为一人,然大德法救善现,旧译但作「法善现」,梵语「达磨须菩吼底」,亦无「救」义。似大德法善现别有其人,与法救异。大德究何德、何人,竟使『发智』学者直称大德而不敢名?马鸣一名法善现,为迦腻色迦王所重之第一大德;疑大德乃法善现,即马鸣也。其思想于『婆沙』为有部之异师,与分别、譬喻者相近,学者详之(3)!
 
  
注【9-001】参阅『龙树龙宫取经考』(『佛教史地考论』二一一──二二二)。
注【9-002】下表,主要依论师之发展而说。
注【9-003】参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大德法救,如第六章(二四五──二六八);胁尊者与马鸣,如第七章(三一四──三二一、三二四──三四二);鸠摩罗多,如第十一章(五三五── 五三九)。 [P199]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印度之佛教 第十二章 性空大乘之传宏
下一篇:印度之佛教 第十章 南北朝时代之佛教

 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导读(释果灯) 印度之佛教 自序 目次
 印度之佛教 第一章 印度佛教流变概观 印度之佛教 第二章 释尊略传
 印度之佛教 第三章 佛理要略 印度之佛教 第四章 圣典之结集
 印度之佛教 第五章 阿恕迦王与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六章 学派之分裂
 印度之佛教 第七章 阿毗达磨之发达 印度之佛教 第八章 学派思想泛论
 印度之佛教 第九章 中印之法难 印度之佛教 第十章 南北朝时代之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十二章 性空大乘之传宏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三章 笈多王朝之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十四章 虚妄唯识论 印度之佛教 第十五章 真常唯心论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六章 教难之严重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七章 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顾 印度之佛教 附录 印度佛教大事年表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