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三章 笈多王朝之佛教
 
[印顺法师] [点击:3307]   [手机版]
背景色
第十三章 笈多王朝之佛教
第一节 王朝之盛衰与佛教
  乘南北朝之衰,中印民族得徐徐恢复其势力。佛元七百零八年,有旃陀罗笈多者,出孔雀王朝名臣之裔,创立笈多朝,都阿逾陀。子沙母陀罗嗣立,统一五印,一时国力充实,文事大启,上追孔雀王朝之盛也。初,印度之语言文字,随方各异,动辄彼此不相通。佛世前后,有耶斯卡、巴尔尼等,据「吠陀」、「梵书」、「奥义书」之语法而整理之,成文法精密之梵文。释尊化世,务求平易近人,「听随国音读诵,但不得违失佛意」。故佛弟子之语文不一,四大派以四种语。安达罗学派以南印之俗语集经;摩哂陀南化于锡兰者,于佛元三百零一年,无畏波陀伽摩尼王,集僧于大寺,审订三藏,闻即以巴利语出之。盖时梵文虽兴,犹未遍行于全印,如彼迦王之刻文,亦即随地而稍异也。自中印毁佛,婆罗门 [P220] 教再起,虽政治之角逐,卒告失败,受制于异族者凡二百余年;而从事文化之新生,则颇有所成。西北印,婆罗门文化发祥之地也,佛教传布于此者,多以梵文写经,亦事理之当然者。迦腻色迦王时,北印流行之大乘经,说一切有部之经论,即以梵文写之。马鸣之诗篇及『三启无常经』,即梵文文学之杰作也。笈多王朝与梵文学偕兴,史家称之为古典时代,或印度之文艺复兴。如彼诃利陀沙之史诗、戏剧,虽千载以下,读之犹令人向往。雕刻、建筑,亦多崇高、圆熟之作。以梵文之兴,梵我论之神学,「数论」、「胜论」、「正理」、「瑜伽」诸学派,亦日见隆盛。佛教于此时,如唯心论之确立,因明之大成,则亦特放异彩者也。
 
  龙树、提婆宏大乘,虽北盛于西域,南行于南印,然外、小交胁,犹未能大通。无着、世亲,学出说一切有譬喻论者,承「性空论」之衰,唱「虚妄唯识论」。事则现在幻有,理则真实常在,与龙树学异。无着、世亲自犍陀罗来,以国都之阿逾陀为中心,沿西海岸南下,与南印学者接。如世亲及门上首之安慧,南 [P221] 印罗罗国人;陈那多住摩诃剌陀,作因明于安达罗;德慧游化于伐腊毗,此西系之唯识论也。时东方之摩竭陀,于佛元八百年顷,法显、智猛,目击华氏城之佛教,赖婆罗门大乘学者而住持。智曰:「遇大智婆罗门罗阅宗」。显曰:「有一大乘婆罗门子,名罗汰和婆迷,赖此一人,弘宣佛法。师名文殊师利,国内大德沙门,诸大乘比丘,皆宗仰也」。大乘『大般涅槃经』,即于此得之。东出滨海之耽摩栗底,法事甚盛;放海南下,师子国亦大乘、上座二流并畅。考其时来华传译真常心论者,如昙无谶,中印人,持『大涅槃』、『大集』、『金光明』、『地持』等经来;求那跋陀罗亦中印人,与求那跋摩,经师子国来,出『胜鬘』、『楞伽』等经。传说现存之『楞伽经』,即那烂陀寺之残本。于蕴、处、界中不即不离而有真常之觉性,乃「真常唯心论」之特征;其学盖以大众、分别说之心性本净,融犊子系不即不离蕴之真我成之。摩竭陀本上座分别说之化区;南印之大众学,沿东海岸北来;流行于雪山、恒河间之犊子系,(华氏城北毗舍离,东之伊烂拿钵代伐多;迦毗罗卫、舍卫、波罗奈、鞞索迦、劫比他、以玄奘所见 [P222] ,并宏犊子系之正量部),南下而交流于此。摩竭陀(故都所在)之「真常唯心论」,西与阿逾陀并峙。东系存大众、分别说之旧,编集者不以名闻;西系则富说一切有系之精神,乃推思想之传承于弥勒而论视之。「虚妄唯识论」,以无着、世亲之宏阐,一时大盛,东行于摩竭陀,那烂陀寺之争论以起。那烂陀寺,奘传铄迦罗阿迭多(帝日)王始功,迄戒日王,凡历六帝,七百年。藏传无着、世亲,并于此弘通。然汉传无东下之说,法显、智猛亦未尝言及;那烂陀寺之蔚为中印最高学府,实世亲以后事也。建寺之六帝,戒日而外,笈多及伐弹那王朝,均无其人。考玄奘留印之时,戒日王中印,而摩竭陀别有王统,「今王祖胤继接无忧,王即戒日王之婿矣」。其父满冑王,尝建鞮罗释迦寺,作大铜佛像,与戒日王并世而早卒。盖摩竭陀虽受命于笈多朝,而王统犹未绝也。那烂陀寺之修建,应即摩竭陀诸王之功,而今莫可详考矣。地本佛世之庵摩罗园,六帝相承,广事修建,约始于笈多王朝之世。
 
  匈奴族,被逐于漠北,远走中亚,西侵欧洲;东则于佛元八百五十三年顷, [P223] 掠北印,占健陀罗。时笈多王塞建陀在位,悉力御之,始得遏其南下,然笈多朝自此衰矣。八百七十三年,那罗新哈笈多(奘传作婆罗阿迭多,即幻日)立,匈奴复大掠,占北印。其酋多拉马拉,立匈奴王国,势力日强。八百九十八年,匈奴王密希拉古拉立。逞其劫掠民族之特性,北印佛教乃陷入法难之厄运。『付法藏』之师子比丘,于罽宾大作佛事,为弥罗掘所杀,法统乃绝。『西域记』摩酰逻矩罗(大族)毁灭佛法,并即此事也。匈奴之铁骑,南下大掠,那罗新哈出走,避之于海岛,计破密希拉古拉而生获之。笈多王朝宜可以复兴矣,惜那罗新哈纵密氏归,而己亦旋卒(九百二十八年)。不数年,密氏重占北印,毁佛更甚。五印各族,咸据地自为,笈多王朝乃亡(1)。
 
  
 
第二节 小乘学之余辉
  自十八部分流,声闻极一时之盛。尔后,或衰竭,或融合,或回入大乘;加以经、律既定,思想以辨而愈明,成三系、四派,末宗乃渐无闻焉。说一切有系 [P224] ,初为『发智』、『心论』、譬喻之分。次以『大毗婆沙论』之编集,内为自宗别系之相拒,外为大乘性空之所掊击,相摩相荡,思想又有新启发,终乃导出「虚妄唯识论」也。健陀罗『心论』系之法救,于七世纪作『杂心论』,沟通『婆沙』、『心论』,申一切有之本宗。经部师初从说一切有系中出,立三世恒尔之「一味蕴」,作用起灭之「根边蕴」,说「异生位中亦有圣法」,此则以三世恒尔之染净法体,为不离现在作用而存在者。迨鸠摩罗陀出,立说渐备。虽一反有部之旧,说过未无体;无有中有;随眠异缠;无色界有色,无心定有心;与大众、分别说近。然立论大本,缘起是有为,化有部之体用为种现;和合相续,仍有部假名说之旧,则犹不妨其为说一切有系也。譬喻者之精义,为种子。业力感果,其说明颇难。前生之业力,剎那即灭,何由能感后果?过去非实有,则业力必潜存于现在无疑。乃自种子生果之事例,悟入业种(如生果之能力)不离所依(心心所法)而潜流,依心心所之相续演变(如根芽之相续),种业增长成熟而感果(如结果)。其说于『婆沙』犹隐而未详,龙树『中观论』则叙而破之;种子 [P225] 说之确立,约为『婆沙』、『中论』间。自『婆沙』出,一切有之分化弥甚,譬喻者融有部诸异师,其说乃大昌。世亲同时先德,有室利逻多(执胜,『顺正理论』呼之为上座),于阿逾陀国着『经部毗婆沙』,以『顺正理论』所叙者观之,则大反『发智』者也。经部譬喻学者,立种子义大同,而于种力不离之所依,其解说间异。室利逻多师资,仍譬喻者之旧,立灭定有心,乃以心心所(六识)相续为受熏及所依。先轨范师,用有部旧义,灭定无心,乃立六处(色心)为所依。一分经为量者,于六识外,别立一集起心,为受熏及所依,则经量回入大乘之学者也(2)。经部既盛,说一切有之本宗,为之摇摇欲坠,乃有世亲作『俱舍论』以救之。世亲,犍陀罗人,于说一切有部出家,精说一切有三系之学,乃取精用宏而为之折中成『俱舍论』。论承『阿毗昙心论』及『杂心论』之统,虽以『婆沙』为己所宗,而不事盲从。其组织次第,同『杂心』而少为改作,颂文仍『杂心』之旧者,亦十之四五,此可勘而知之。然『俱舍』意取经部之善说,则非复『杂心』之旧矣!『俱舍论』于「阿毗达磨」,不信其为佛说,视为「传说」 [P226] ,破『发智』学者偏执师承之固陋;于经部之过、未无体,种子熏生,不相应行无实,多所引述。每藉论议往复,以彰有部旧义之有待修正。于辨论不决时,每以「经部不违理故,婆沙我所宗故」,不了了之;其明宗『婆沙』,意存经部之善说,盖明甚也。然『俱舍』所尊信之经部师,乃先轨范师,不取上座师资,此可于种子之六处受熏,解缘起、缘生之别而知之。先轨范师,乃经部而折中有部之学者也。以是,俱舍论主之在当时,实『杂心』系之先觉者,非全舍『心论』及『发智』之说以从经部也。流通颂云:「迦湿弥罗义理成,我多依彼释对法,少有贬量我为失,判法正理在牟尼」,盖确论也。迦湿弥罗有众贤者,悟入之弟子,青年英俊,颇不以『俱舍』之明宗暗抑为然。乃竭十二年之心力,以其人之道治之,为『俱舍论』作释,名「俱舍雹」,亦曰『顺正理论』。于世亲犹疑取舍处,一一翻破,讥世亲之未善『婆沙』,兼斥时行之经部。又约『顺正理论』之正义,成『显宗论』。『婆沙』大义,自有所难,必欲一一为释,反堕于失宗之讥。如以有法能碍解非择灭,出『婆沙』正义外,后人乃以新萨婆多称之。众 [P227] 贤曾挟论南下,求与世亲面论,世亲闻而避之。众贤至秣底补罗,病卒,乃不果。旧传世亲潜入迦湿弥罗,从悟入受『婆沙论』;次还健陀罗,讲『婆沙』,日摄其要义为一颂,乃至以金请释云云;又谓众贤死时,遗书世亲忏谢,乃为易名『顺正理』云云,并出唯识学者之传说,不足置信,此不暇广辨也(3)。时悟入曾作『五事毗婆沙论』;私淑众贤之无垢友,世亲弟子德光,作『辨真论』等百部,弘一切有义;安慧则致力于『俱舍』。然回小入大之势成,大乘阿毗达磨兴,而西北印之小乘,自此衰矣(匈奴之掠,亦其一因)。
 
  倾向经部而反『发智』、『婆沙』者,复有诃梨跋摩(师子铠)。诃氏中印婆罗门子,善数论,出提婆、世亲间。初学说一切有之『发智』,恨其支离;乃东游华氏城,从大众系学者游,作『成实论』,力辟说一切有。多用经部说,而亦不拘所宗。引数论义以入佛,乃谓四微和合为四大,四微实而四大假,特异于诸家之说。成实以灭三心为灭谛,初灭假名心,则我空(柱等假名亦空)也;次灭法心,即法空;次灭空心,则空相亦遣。三乘同见一灭谛而得道,灭三心以契 [P228] 真,真非即无性之谓。盖一经部学者,融大众、分别说之空义成之;于大乘性空,则犹有所滞也(4)。
 
  大众、分别说、犊子诸宗,以记载不详,苦无可论。唯觉音之南游师子国(锡兰),则确予海南佛教以深大之影响者也。摩哂陀南化,开上座分别说之铜鍱一宗,国王建眉伽精舍以处之,即后之大寺也。佛元三百年顷,无畏波伽摩王,信心转深,乃建无畏山寺。因之,新旧对立为二部:「一曰摩诃毗卢住部,斥大乘,习小乘;一曰阿跋那祗厘住部,学兼二乘」。无畏山寺之建,疑有名德自大陆来者,以大陆流行声闻兼大之佛教,传入师子国,乃引起纷诤;惟事无可征,阙疑而已。铜鍱学者传说:此时无畏王集五百众于大寺,审定三藏,以巴利语写经,乃归于一致云。铜鍱者拒外来之新义,乃记录巴利语为经以固己宗,事或有之。然无畏山寺乃无畏王所立,学兼二乘,发扬如故,初不以巴利语之录集而稍衰。提婆自锡兰来;法显于其地得化地律等;译「真常唯心论」者,如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罗,均游化于此;玄奘于达罗毗荼国,遇自师子国来之觉自在云等三 [P229] 百余僧,从之问大乘瑜伽义;唐永徽年来华之那提三藏,特精中观,曾于师子国搜集经论梵本五百余策。是知师子国之佛教,不但铜鍱一派,中观、瑜伽,即秘密教亦曾畅行其地。摩竭陀有「摩诃提婆(大天)僧伽蓝,其先狮子国王之所建,多执狮子国僧」。玄奘留印之世,摩竭陀为大乘中心,师子国僧游化其间,何有不弘通大乘于故乡之理?考玄奘目击之大陆佛教,大众系似少衰;摩竭陀,羯 !B雕伽,跋禄羯呫婆,苏刺陀,及传闻之狮子国,并大乘与上座(分别说)兼行。狮子国之无畏山寺派,即此;其上座分别说与铜鍱近,而会归及不碍大乘则异。今日海南佛教之同宗铜鍱部,乃由复古思想之反流而成,非初即尔也。觉音本中印学者,精识三藏,有感于大陆佛教之未尽,乃承师命而南游锡兰。时佛元八百年顷,法显西游时,或曾一见之。觉音留学锡兰,精巴利语(佛世方言之一),乃作『清净道论』,并以巴利语注释圣典,大为时众所重。时大陆佛教,为梵文复兴之气势所使,初期之方言佛教,演变日多,不特将会归大乘,且有流露佛梵融合之倾向。觉音殆有感于此,乃南游于巴利语盛行之锡兰欤!以其语为佛世之 [P230] 摩竭陀语,以其学为上座分别说之根本,虽有乖事实,而发扬保存方言佛教之一,与梵文相格拒,则颇予海南佛教以新机运也。觉音以后,师子国仍有大乘流行。其为巴利语佛教所统一,远及缅、暹,或疑有一大力国王以统一之,吾以为不然。大乘佛教之末流,情胜于智,辨过于行,华饰而不实,惟恃不断之创新立异以图存。迨大陆佛教衰,思想失其创新之源,即流于滞碍消沈。铜鍱者本初期佛教之精神,平实朴质,加以巴利语之助,乃逐渐得势耳。此如中国佛教,一失传译上不断之创新,台、贤、唯识,莫不陷于没落。平实朴质之禅宗,乃得独盛。此虽兴衰之原因不简单如此,要亦可为例证也。台、贤于中国之思想界,关涉颇深,而文字尤国化,乃得渐次复兴,则亦犹巴利语之于锡兰也。彼辨饰而无行,系琐而不要,文字思想不能融化者,纵有大力者之助,恐亦难以久存欤!(本无文化之民族,例外)。
 
  
 
第三节 因明之大成
[P231]
  因明,胚胎于辨论术,其始不可得详。昔「奥义书」时代,学者竞留意于穷理达本之学,论风渐炽。击鼓以求是非,其优胜者,国王且从而优礼之。『圣德格耶奥义书』,有辨论法之名;以究理著名之「胜论」及「尼夜耶」(正理)派,并兴起于此时。以辨论法为学而研探之,谓其始于此时,亦无不可也。初于斯学深研者,属诸外学之「尼夜耶派」,传说创始者名足目云。迦腻色迦王侍医遮罗迦,其著述旁及论法之典则;马鸣『大庄严论』,有五分作法之名。「尼夜耶派」之于此时,已颇有进展,或已影响佛教矣!彼派之『正理经』,立量等十六句义,约成形于佛元六七世纪顷。龙树作『回诤论』,『精研经』,力斥其义,然亦病其执有自性,非世谛假名无是非邪正之谓也。有『方便心论』者,传龙树作,开论法为八,析过类为二十,以譬喻为首;虽开合有异,次第顺『正理经』见边以下诸句。盖佛教之论法,初固有取于正理派,略事剪裁,以备显正破邪之用。『方便心论』所谓「如为修治庵婆罗果,而外广植荆棘之林。今我造论,亦复如是,欲护正法」是也。真谛译『如实论』「反质难品」,旧传世亲作,陈那 [P232] 力辨其非,此佛家因明之古说也。笈多朝文化复兴,百家竞进,非雅善论术,几无以自存。佛弟子乃深研论法,卓然成家,名之曰因明;于此特多功绩者,则瑜伽学者也。
 
  尼夜耶派之重视论法,意在深知事理之真以得解脱,故以量为初。量者,正确之知识也。正知因四事得:现见所得者曰现量,依现见而推比得者曰比量,引譬类而例证得者曰譬喻量,依圣典圣说而得者曰声量(即圣教量)。以此四而得正知;正知(量)之所依,即是因也。『方便心论』以知四量为「知因」,以此。然印度论法,初意本在悟他,即研求论议之轨式,俾得依之以判是非,晓未悟。故论法中,不单为论理之是非,即论场,评证者,语言之巧拙,诡辩,咸在论求之列。昔世亲之师,即以言辞不次而被判为堕负。吹求于形式,颇涉漫衍之弊!迨无着传『瑜加论』,始创因明之名,释为「于观察义中诸所有事」,(『显扬』即作论议,『集论』作论轨),则犹辩论法也。论以自性、差别二者为所成立;以立宗,明因,引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至教量八者为能成立。世 [P233] 亲于此学,传有『论轨』、『论式』、『论心』之作,惜乎无传。窥基以『论轨』「说能立有三:一宗、二因、三喻」,则化五支之繁冗为三支论法,世亲实启其绪。佛元九世纪顷,南印有陈那(大域龙)者,亲及世亲之门,于因明特深研寻。其著述之有关因明者,凡八论,以『因明正理门论』、『集量论』为着。『门论』明「立破真实」,详正确之论式;『量论』则「释成量义」,详正确之知识。一重悟他,一重自悟,二论相资发明,未可轻重其间也。陈那于论式,以立敌共诤之宗支为所成立,以共许之因、喻为能立。因具三相,固「已善成宗法」,惟因支特详「遍是宗法性」,故于「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之二相,举同喻、异喻,自正反两方证成之。喻即因之一分,因明乃名符其实。此与古学之以譬喻为首,迥乎异矣!于『量论』,不取声量,不仅所量唯自相、共相之二,亦以各守宗承为是,难以见事理之臧否也!其于立、破,现、比,辨析精严,可谓斯学之泰斗矣!其弟子有天主,着『因明入正理门论』。有自在军,亦善此学。佛元十一世纪,南印鸠陀摩尼国,有法称者,从自在军受『集量论』。反复 [P234] 研寻,深见陈那之意,乃作『正理一滴』等七支论以释之。又使弟子帝释慧为释,凡三易稿而后当意。法称于因明,间有废立,如以喻为非支,宗过无不极成等,盖受耆那教因明之影响也。
 
  佛教自因明大盛,学风为之一变;造论,讲学,无不奉以为规矩。后期佛教论理之多细密,实受其赐。昔之视论法为外学者,今则「佛法当于因明处求」。抉择事理,起信、生解,在在有赖于因明,因明乃成入佛之要学也。后期之性空论者,清辨、月称辈,且以之而立说有异。唯识学者,以不立教量,唯理为宗,故陈那以后,流出「随理行」之唯识。因明本于论法,虽量论重自悟,然为之者多用以申自摧他。知以因喻证成己之所立,求得敌者之信解;于创发新知,即依已知以推所未知,则其用殊!2丽。今之西藏,抵掌雄谈,犹有五印之风,而陈陈相因,于文化亦未见所益。即就论法而言,胜军二十年立一量,玄奘以为有过;清辨立「真性有为空」量,唐人竞出过难,而十异八九;玄奘立真唯识量,或为之出决定相违:立量之不易又如是。重论式而论式不易,宜斯学在中国之晦也! [P235]
注【11-001】参阅『北印度之教难』(『佛教史地考论』三0三──三二一)。
注【11-002】参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十一章(五二八──五七二)。
注【11-003】参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十三章(六四六──七一0)。
注【11-004】参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十一章(五七三──五九二)。 [P237]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印度之佛教 第十四章 虚妄唯识论
下一篇:印度之佛教 第十二章 性空大乘之传宏

 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导读(释果灯) 印度之佛教 自序 目次
 印度之佛教 第一章 印度佛教流变概观 印度之佛教 第二章 释尊略传
 印度之佛教 第三章 佛理要略 印度之佛教 第四章 圣典之结集
 印度之佛教 第五章 阿恕迦王与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六章 学派之分裂
 印度之佛教 第七章 阿毗达磨之发达 印度之佛教 第八章 学派思想泛论
 印度之佛教 第九章 中印之法难 印度之佛教 第十章 南北朝时代之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导源 印度之佛教 第十二章 性空大乘之传宏
 印度之佛教 第十四章 虚妄唯识论 印度之佛教 第十五章 真常唯心论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六章 教难之严重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七章 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顾 印度之佛教 附录 印度佛教大事年表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