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印度之佛教 第三章 佛理要略
 
[印顺法师] [点击:3577]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三章 佛理要略
第一节 世间
  佛法无他事,「净化世间以进趣出世之寂灭」而已。
 
  世间者,本无今有,有已还无,时劫之迁流变坏谓之「世」。十方器界无边际,在成、住、坏中;一切有情无数量,在生、老、死中。有情与器界,起灭于三世之流,莫知其终始,此之谓「世间」。世间唯有情与器界,而有情则又为其本。何者?有有情,而后往返彼此知器界,前后延续有时劫。若离有情,此器界之与时劫,不必论亦无可论也。
 
  言有情者:「自体爱」则内我之贪染,「境界爱」则外境之执取,「后有爱」则无限生存之意欲;有情者,有此情爱也。外书之释此,为喜,为动,为情,为光明;内典之释此,为大心,快心,勇心,如金刚心。生存意志跃跃然,热烈 [P38] 冲动奔放而靡止;有情者,有此情识也。有情爱与有情识者,其缘起之和合边,名之曰有情。从其缘起之种种边,则曰名色,曰五蕴(色、受、想、行、识),曰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曰六界(地、水、火、风、空、识)。盖心色不一不异之和合,而以爱取营为个性之活动者也。何由知世间以有情为本乎?世间之存在曰「有」,世间之显现曰「生」,此生之与有,佛法并约有情为论。有情即世间生死死生,生生不已之存在,此可于圣典知之。自有情之种类言;分别有情之体类者,曰「五有」:天有、人有、旁生有、鬼有、地狱有。以人有为本、为中心,旁摄于鬼、畜;此三者之胜进者为天,劣退者为地狱。若分别有情出生之相类者,曰「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前三生其常见,化生则其变也。即此「五有」、「四生」而论其延续于时劫:一期则生有、本有、死有,前后则本有、中有、后有。即现实之存在,以知未来之存在,相续非断灭者,名为「有」。曰前生,曰今生,曰后生,生灭不居非常住,名曰「生」。即此「五有」、「四生」而论其往返乎器界,有则欲有、色有、无色有,同因所 [P39] 爱所取以成世间之存在;生则欲界生、色界生、无色界生。世间以有情为本,存在者唯此,显现者唯此,不亦灼然可见乎!自因果言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纯大苦聚集」。世间以有情为本,有情不出惑、业、苦三杂染。此三者之因有曰「有支」,此生彼生曰「缘生」。有情之生死相续苦,非自、他、共、无因作,佛说为缘起:逐物流转,触境系心,心色依持。缘起如环之无端,以无始来不见真实谛,死生无边际,生生不已而众苦永在。自业报论之:业力所感为报,如「五有」,缘起之显在也。无有情而无色者,亦无有情而无心者;心色和合,不即不离,相依相持而相续存在。此有情,即世间之根本。即本而起末,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曰无情,无情乃有情之外在,如焰之舒光明。即总以探别,曰情爱、情识。情爱、情识乃有情之中枢,如焰中之焦炷。有情,内不离情识,即外不离器界,依彼得存而为彼之本。世间之学者不达,外逐于物立唯物,内蔽于心谈唯心;别而碍总则多元,总而乖别明一本,人各一是非,孰知世间之实相哉!有情所起之动能曰「业」,不即色心亦不离,曰有、曰业 [P40] 有,缘起之潜在也。业感有情总别之报果,则即潜而至显;依心色活动而成业力,则即显而至潜。虽业之与报,并有并生,然据偏胜而言,则业为有而报为生。
 
  如上所述,器界无边际,有情无数量,其起灭于时劫无始终,可谓广大、众多、悠久矣!若探其本,则有情之体有、相生而已。知此,乃知佛法所明世间之宗本,乃足以进言净化世间,以进趣出世之寂灭。
 
图片
    内则情识─心(偏此堕唯心)      ┌此有故彼有「有支」
        炷    :      ┌─约因果辨─┤
        ↑    :      │            └此生故彼生「缘生」
        焰    :      │                          ┌体类则「五有」
            ┌‧┐    │            ┌有情之自体─┤
            │心│    │            │            └生相则「四生」
    ┌───‧‥‧─┐│            │            ┌存在则「四有」
    │世间以有情为本├┼─约体类辨─┤有情之延续─┤
    └───‧‥‧─┘│            │            └生生则「三生」
            │色│    │            │            ┌得体则「三有」
            └‧┘    │            └有情之往返─┤
        焰    :      │                          └生起则「三界生」
        ↓    :      │            ┌业「有」
        光    :      └─约业报辨─┤
    外则器界─色(偏此立唯物)      └报「生」
 
 
[P41]
  
 
第二节 世间之净化
  有情所依之器界有净秽,心识有愚智,触境生心而有情有苦乐。净化之者,化世间之秽者、愚者、苦者,为净、智、乐也。天乐、地狱苦,人、鬼、畜三苦乐杂。格其优降,则以天、人、鬼、畜、地狱为次第。离三恶趣生人中,舍人身生天上,此异学之世间净化。佛法则不然,求出三恶趣,不必生天上;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化世间在人中。致人世和乐,阶梯出世之寂灭,此佛法之世间净化也。净化之道有三:曰施,曰戒,曰定。然施不如法或无戒,生大力鬼、畜中,非世间所贵。若不以进趣出世而修定,为定力所拘者,生长寿天中;不特乐极生悲,亦无以阶梯出世。施摄众而常杂恶,定离恶而多独善,施、定非不善,终不如净戒之处众不碍众,自他俱利而和乐善生也。释尊有云:吾为汝说过去、未来,不知汝信不信,且为谈现在。准此意以读释尊本教,则于十方世界谈此土,三世时劫重现在,一切有情详人类。即此土、此时之人类以明世间 [P42] 之净化可也,岂必动言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哉!人之生也,缘爱生,与爱俱。自体爱,境界爱,其所爱不必同,而求畅达其生存则一。爱以乐起,乐者爱之不欲离;苦者未得不欲得,已得求所去,意在爱未得之乐而欲得之。乐其乐,生其生,是为世人之情。我欲之,人亦欲之,即自情以通他人之情,「自通之法」,尽人之乐而遂人之生,谓之「善」;人生道德之十善基于此。
 
  十善者,不杀生以绝内命,不偷盗以夺外命,而个人于是乎乐生。不邪淫以破室家之好,而家族于是乎乐生。不妄语乱是非,不两舌以破和合,不恶口以予人难堪,不唐言绮语以启人邪思,而社会、国家于是乎乐生。此七者,曰「善业」。身、语之动动于意,不贪而后能克己,不瞋而后能恕人。此二者,曰「善心」,善心者情意之善者也。正常之情意与行为,必因正确之认识,曰「善意」。善意者,信业报,明因果,知善恶,不邪见者而后知所以自处,知所以处人。十善行而仁政兴,灾难息,修、齐、治、平在十善。行十善而现生乐,后生乐,近涅槃乐,和乐善生在十善。人无贤不肖,莫不本乐生之情而动。不肖者虽常苦他 [P43] 、害他而遂己之乐生,然亦未尝不欲人之予以乐生,此乐生之十善所以为世之常道,释尊因而教之。又以化在世间,身、语为重,阶梯出世,禁醉乱之无知,乃别启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教。五戒、十善,本于自他共处,非一人之戒善;自行,教他行,赞叹行,随喜行,必自他共行,乃足以致人世之和乐善生。不欲此世之净化则已,求净化,欲以大同、和平、自由为鹄者,离五戒、十善,不可得也!
 
  虽然,自他共处,世事繁多,离合存夺,不可名状。戒善重于止恶,净化世间不离此;然唯此,则乐个人之未来生而有余,乐群众现在之和谐共存则不足。释尊为在家众多说施、戒、慈定以处世,戒偏于止恶;为出家众多说戒、定、慧以出世,戒不仅止恶,和乐共处之法制,即寓于其中。种族无优劣,职业无贵贱,四姓出家同姓释。僧事者,众人之事也。众人事,非一人治,非少数人治。「我不摄受众」,佛灭无大师,一切决于僧羯磨(会议办事)。出家者,受同一教育,守同一戒律,其学而无成者曰哑羊,乱法纪者曰无羞,不使预羯磨。德学集 [P44] 团会议而主僧事,非少数人主,亦非侈言群主。彼无识无行者,如何能主!徒为狡黠者所利用欺骗而已。沓婆受谤,佛明知之而令自白于众,举道德之化而一一纳诸法轨之中也。论经济,有四方僧物,有现前僧物,众人共有共享之,亦随时随地而有别。如法受别施,受别请,此私有经济,制标准而或出入其中。超标准之私物,生则公诸众而不得隐,死则大分没为僧物。犯罪者,悔则服务以净罪,不悔则默摈不齿以为刑。凡此种种,莫非自他和乐共存之制。此自他和乐共存之制,唯限于出家众,白衣不许闻问,何哉?盖不能见容于封建阶级独善之当世,故不得不隐之以待时!即僧制以论自他共处之群制,而世间乃有和乐平等。思想正左右则「见和」,资生均贫富则「利和」,法制齐上下则「戒和」;此三,和之体。具和之体,必有和之相:情投意悦则「意和」,翔实雅正则「语和」,光明礼敬则「身和」。摄同行同愿六和之群众,行自乐乐他,自生生他之十善,净化世间为大同、和平、自由,可立而待也。 [P45]
 
图片
      偏此多杂染                        ┌不杀、不盗────个人能乐其生
          :                    ┌善业─┤不邪淫──────家族能乐其生
          :                    │      └不妄语(四种)──社会能乐其生
          :      ┌─法「善」─┤
          :      │            │      ┌不贪欲──────能克己
        ┌‧┐    │            │善心─┤
        │施│    │    ︵      │      └不瞋恚──────能恕人
┌───┘  └─┐│    在      └善意──不邪见──────知善恶邪正
│世间道以戒为本├┤    乐
└───┐  ┌─┘│    生              ┌见和───────思想正左右
        │定│    │    ︶      ┌体质─┤利和───────产消均贫富
        └‧┘    │            │      └戒和───────法制齐上下
         :      └─人「和」─┤      ┌身和───────光明礼敬
          :                    └表相─┤语和───────翔实雅正
      偏此多独善                        └意和───────志同情悦
 
 
 
  虽然,世间以有情为本,有情体有而相生,莫不悦生而恶死,厌苦以求乐。独不知有情之乐生,即众苦之本,有在即苦在,有生即苦生。厌苦而苦不尽,求乐而苦来;生不常而死继之,奈何!致人世之和乐,非不善也,然身心无常变易苦,自他共处离合苦,器界依存拘碍苦,有即苦而苦即有,又奈何!和乐善生之 [P46] 净世,不足以持久。昔顶生王以十善化四洲,分帝释之半座,然时移、人亡则政息。善眼十善化弟子,自修慈定生三禅,功德巍巍,而今安在?有生必有灭,合会终当离,世间之实相如是,吾人其奈彼何?
 
  
 
第三节 世间之解脱
  有情为世间之本,染着于乐生而不知乐生之即苦。身心和合必变异,「生、老、病、死苦」也。有欲则有诤,有欲则有厌,自他共处必凌夺,「爱别、怨会苦」也。器界共感不以一人为转移,共用不为一人所摄取,「求不得苦」也。苦虽无量,五蕴和合而苦生,故曰「略摄为一,五蕴炽盛苦」也。有在即苦在,有生即苦生。不特苦受之为苦,乐受为坏苦,不苦不乐为行苦,世间与苦,一体而异名耳。若知此者,人身难得,如盲龟遇浮木;佛法难闻,如见优钵昙华。如不即此人身,不即此和乐善生之人生以向出世,岂非入宝山而空手回欤!虽然,出世之道,未易言也。世之求离苦而超此世间者,见老、病、死之为苦,乃欲驻颜 [P47] 于仙国,永生于天堂。见爱别、怨会之为苦,乃欲隐身山林以傲世,离尘世而神我独存。见求不得之为苦,乃欲蒙神之恩宠,以供献市富贵,变化自在,声色自娱,净妙庄严。见五蕴生之为苦者,乃欲自杀以毕命。前三者见于常,求有之相续,生之不已,乐之无涯,本有情乐生之世间心行以求出世,如「煮沙成饭」。此而可以超脱世苦,孰不能毕苦哉!后一堕于断,不知有有相续,生生不已,病在有情之染爱。我法爱之不尽,乃欲一死以为快,「老牛败车」之类也。此而可以毕苦,则凡死者莫不解脱,何至生生不已之狂流,奔放无极而至于今日!然则奈何?曰:有佛法在。出离之道唯一,曰八正道。八正道以正见为首、为导。信业果,明善恶,世间之正见,未足以言出世。有有之相续不已,源于爱取之乐生,乐生故苦苦相因,死死不已。惟不着乐而后能厌苦,不染生而后能寂灭。拔乐生之根,乃入于不死、不苦之境。离苦以入寂,在解有情之本无。以昧于缘起无我,故味着而爱取滋生。此即苦之有情,若有真实之自体,又如何能灭之?唯达有情之本空,乃能不染于乐生,故出世正见,以空为本也。且引经略叙之:「空 [P48] 诸行」:名色、五蕴、六处、六界,行也。有情之所依,亦有情之所取,似有真实,而实唯性空之缘起,故曰:「眼等,眼等性空。生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果报,无作者。阴阴相续,以世俗故说有,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盖因缘所生法,即毕竟无自性,生亦非实生,灭亦非实灭。若实生者,不灭则堕常,可灭则成断。中道正见,此唯是空行生,空行灭,如幻如化之缘有耳。不知诸行空者,情滞于有,未闻滞有而能灭即苦之有也。此如尺蠖之有所依,即不得无待而游。此性空之诸行,「无常,无恒,非久住,不安稳,是变坏法」,诸行无常义也。不安稳而可坏,无常之所以即苦。知此者能厌,厌切则能离染而得脱。然无常乃空行之生灭,阴阴相续之生灭,故若以诸行为无常,而又说诸法不空,或说止于现在,决非真知无常者。即此性空生灭之诸行,「无我无我所」,诸法无我义也。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所。得无我智者,则于自体爱、境界爱而离欲。世间以有情为本,而惑者不解有情为性空之行聚,取自我为实,曰我见,我见为生死之根本。见浅者,直闻无我即离欲。若无 [P49] 有我,何得复云是我之所?塞其源而流自竭,拔其根而枝自枯,不劳说一切法空也。见利者,闻无我,似解而未解,执我所依、我所取者以为实,曰法见(我所见),法见乃死生之网罗。为彼广说一切法空,「一切法尚空,何况我耶」!「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博学而能反约,还自无我智入。以无我、我所故,「无余断,吐,尽,离欲,灭,息,没。余苦更不相续,不出,不生。寂静,胜妙。舍一切有余,一切爱尽,无欲,灭,尽,涅槃」,涅槃寂静义也。涅槃者,寂灭义。乐生之爱尽,死苦之有灭,前蕴灭而后蕴不生。若厉风济而众窍虚,眩翳除而空华失,了无踪迹,不复可以心行、言语得之。有情之所以能涅槃解脱者,以一切法性自寂灭耳。法性空,似生而实不生,「不生不灭,法如涅槃」,此以空义成立之。空行生者,生必灭尽,「以生灭故,寂灭为乐」,此以无常义成立之。不以无我智达我法空,离三有爱,虽空行生灭本来寂,而幻幻相依,化化相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无自性之缘有,生生不已而众苦永在。以无我我所智,达有情空,见正法性,离无明而得慧解脱。不复染着三有, [P50] 离贪爱者得心解脱。若所依蕴在而涅槃智生,曰有余依;前灭后不生,曰无余依。待彼生死之有生,曰「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若直论涅槃,非有、无、生、灭,非苦、乐、断、常,以此皆世间有情事也。或者,见其为淡泊空寂而妙存之,则曰真常,妙乐。言之非不成理,闻者非不爱乐,而不知由于有之永在,生之不已,乐之无涯,乃世间有情心行之想象成之。
 
  即空行聚而见三法印,知厌,离欲,得解脱,古仙人之道也。惟此一道得清净,无二亦无三。此所以「空为无二寂静之门」;「离三解脱门无道无果」;「若诸法不空者,不动不出」。于性空缘起见三法印,曰「正见」,正见即般若之异名。见正者一切正,摄导诸行入一切智海。诸有欲破魔军,离爱网,越生死河以登涅槃城者,非正见不为功。识稠林、深坑、险隘、歧道,知魔军窟穴,知彼知此者,乃足以克敌制胜。即正见以端其志,决其所行,在厌苦,离欲,得解脱,「正志」(或译正思惟)也。谋定而后发,破釜而沈舟,毅然成行。离口四过,翔实雅正,赞佛法僧,「正语」也。离身三失,举止动静合乎律,光明礼敬, [P51] 「正业」也。如法清净以活命,易养易满,「正命」也。此三者守护六根,起居有节,饮食知量;勿惊魔众,勿为魔扰。此如行军者之齐步伐,精战术,严纪律,充军实,敌人望风而披靡。禅观经行,昼夜精勤,勇猛不退,止恶生善,「正勤」也。不以小胜而骄,不以小损而怯,直入无难,克敌而后已。眼所见,耳所闻,手足所拟,莫非敌也。语默于此,动静于此,在厌苦、离欲、得解脱,「正念」也。破魔军,登涅槃城,王师所过,七鬯不惊,「正定」也。慧因定发,定得慧融,寂然深入无生忍,脱然无系,涅槃名为大定窟也。
 
  于空行聚正见三法印,导八正道行入涅槃,解脱之道,唯此一门。然有情之根性非一,有厌心切,急求出离者,声闻也。有彻见缘起,悲心深入骨髓,一切有情无始来相为亲友,盲无慧目,沈溺苦海与我同,我何忍独出于生死!于是充悲悯之心,行悲济之事,不疾断烦恼以求证,但知行其所应行,初不以自证之胜妙为心。「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行六度、四摄以利世,菩萨也。三鸟出笼,三兽渡河,三乘共辙,智慧功德相距不可以道理计, [P52] 而其同入无余涅槃为究竟,则不复有胜劣之差。释尊之本教,虽穷深极广,而亦简易可知,因为钩玄、探本,述其法门之体系如此。
 
图片
            ┌─┐
    ┌───┘戒└─┐        ┌诸行无常┐
    │解脱道以慧为本├─(意)┤诸法无我├达诸行空…………………………正见
    └───┐定┌─┘    │  └涅槃寂静┘
            └─┘        └───→(心)厌苦向灭…………………………正志
                                      │                            ┌正语
                                      │        ┌僧和事─事当则心安┤正业
                                      │        │                  └正命
                                      └→(业)┤…………………………正勤
                                                │      ┌系心则心摄…正念
                                                └己利事┤
                                                        └心静则慧发…正定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印度之佛教 第四章 圣典之结集
下一篇:印度之佛教 第二章 释尊略传

 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导读(释果灯) 印度之佛教 自序 目次
 印度之佛教 第一章 印度佛教流变概观 印度之佛教 第二章 释尊略传
 印度之佛教 第四章 圣典之结集 印度之佛教 第五章 阿恕迦王与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六章 学派之分裂 印度之佛教 第七章 阿毗达磨之发达
 印度之佛教 第八章 学派思想泛论 印度之佛教 第九章 中印之法难
 印度之佛教 第十章 南北朝时代之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导源
 印度之佛教 第十二章 性空大乘之传宏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三章 笈多王朝之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十四章 虚妄唯识论 印度之佛教 第十五章 真常唯心论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六章 教难之严重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七章 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顾 印度之佛教 附录 印度佛教大事年表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