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印度之佛教 第十章 南北朝时代之佛教
 
[印顺法师] [点击:2971]   [手机版]
背景色
第十章 南北朝时代之佛教
第一节 王朝之变迁
  佛元二百零四年,中印法难起,佛教为南北之分化。三百六十年,安达罗王朝入主中印,与北方贵霜王朝并峙;迄笈多王朝兴而复归于统一。自南北独立、并立以至统一,凡五世纪之久,可称为南北朝时代。初,南印德干高原之达罗维荼民族,自始即有文化,受吠陀文明之启发始立国家,如安达罗等,为时约佛世之前后。此后,佛教文明相继流入,受高等文化之融冶,乃发展为富有特色之文明。文化既启,国力日强,迦王世之臣附者,今则独立而转为内侵矣。就中,安达罗国最强,尝约乌荼国共窥摩竭陀,为补砂蜜多罗所拒而止。然安达罗王尸摩迦时,卒陷波咤利弗,创安达罗王朝,凡二百六十年而亡。其西北,则迦王之世,希腊人成立大夏厅。迦王殁后,希腊、波斯人逾开伯尔山隘而东,略犍陀罗等 [P170] 地。二百二十年顷,弥兰陀王将大军入印度,略印度河流域,直逼恒河之上流;乃摆脱大夏厅而独立,都舍竭(奢羯罗)。王于佛教有净信,尝就那伽斯那(那先,即龙军)比丘而问佛法,集其问答为一书,即汉译之『那先比丘经』也。此后,希腊人在印度之势力日衰;佛元三百六十一年顷,大月氏王丘就却灭之,创贵霜王朝。月支,本塞种之一支,初居甘肃西境,为匈奴所逼,西走阿姆河,破大夏而据其地。丘就却,亦称贵霜,于同族五部翕候(翕候,犹华言将军)中特强,乃并四翕候而为大月氏王。侵略四方,有迦湿弥罗,西达于波斯之境,东及于印度河。迨阎膏珍在位,又侵入印度内地,而有西北印度之全境。继此而立者,即诚信佛教之名王迦腻色迦也。王约于佛元五百二十年顷登位,以迦湿弥罗之迦腻色迦补罗为首都,西胜波斯,东侵波谜罗,攻于阗等地,受汉地之质子而优遇之。王初信异学,晚年乃专心佛教,此可证之于所铸之货币。最初发行者,形式美而题以希腊语,刻日、月神像。其次发行者,以希腊文题古波斯语,刻希腊、波斯、印度之神像,未见有作释迦像者。自王而后,西域之佛教,乃开始新时 [P171] 代,大法盛于中华,此王与有力焉!五百五十年顷,其子富西伽立。尔后,月支之势力渐衰,国祚延长至七百年许而灭,印度乃复归于一(1)。
 
  
 
第二节 西北印佛教之隆盛
  于此期中,大乘佛教已自南而北,应时流行,此当别为专章,先一论西北印一切有系之发达。自末阐地等弘化西北,西北印之法事渐盛,俨成说一切有系之化区。惟拘罗及五河地方,即吠陀文明之发祥地,则稍寂寞焉。本系之特色,富论典之撰述。传说优婆!5鵋多,有『理目足论』之作。此后论师之撰述至伙,「阿毗达磨」之发达中,已概述之。「阿毗达磨」即择法,本以为禅思之思择。故此系特重禅定。『杂事』称阿难弟子坐禅第一;『付法藏传』称优婆!5鵋多坐禅第一。学风重禅,而迦湿弥罗之环境于坐禅特佳,宜后之禅师、论师,十九为该系之尊者。西北印当异族入侵之冲,幸而希腊人、塞人,多受印度文明之化,于佛教尤契合无间,乃能日拓其化区。然戎马纷纭,碍难自亦不免;「将有三恶王,大 [P172] 秦(希腊)在于前,拨罗在于后,安息在中央,由是正法有弃亡」。古人实感慨系之。迦腻色迦王,初亦多所杀伐,后得胁尊者、马鸣之化,乃大崇佛法,于富楼沙补罗,造有名之佛塔,高四十余丈,庄严伟大冠全印。王于佛教贡献之最巨者,厥为结集一事。先是,学派分流,异说孔多。说一切有系中,自迦旃延尼子造『发智论』,法胜造『心论』,末流所趋,多生诤论。东系以『发智论』为佛说,而西系之极端者,竟视为异论。加之,童受作『喻鬘』诸论,宗经以抑论,与中印之分别说系相呼应。譬喻者与分别论者,多含空义,颇足动有部之宗本,于是有『婆沙』之结集也。『西域记』传:迦腻色迦王尝以道问人而解答各异,以问胁尊者,尊者曰:「如来去世,岁月逾邈。其弟子各以自宗为是,他宗为非,所以致有今日」。王闻而痛惜之,乃发心护持结集云。当时所结集者,『西域记』谓:集五百圣众,以世友菩萨为上座,结集三藏而详释之,凡三十万颂。王乃铜鍱雕镂,珍藏石室,不许妄传国外。此则集说一切有之三藏而为之解释,『大毗婆沙论』,其一也。然西藏所传:王于迦湿弥罗之耳环林精舍,集五百阿罗 [P173] 汉,五百菩萨,五百在家学者,使结集佛语。自尔以后,十八部异说,悉认为真佛教。又记录律文;其经、论之未尽录者补录之,已记者则为之校正。果尔,则三藏之结集,不局于有部矣。佛元二千二百九十七年,施婆那博士于西北印,掘得迦腻色迦王供养之舍利函,刻有王名,又云「纳受说一切有部众」。据此,王之特信说一切有部,确无可疑,藏传则后人想象之辞耳!时所集者,依『西域记』,乃三藏之释论。『智论』谓「胁尊者作四阿含之优波提舍,大行于世」。庞然巨作,以集多数人编辑成之为近似,胁尊者应即发起人也。今之『大毗婆沙论』,有「昔迦腻色迦王时」之言,则本论又经后人修补之矣。『大毗婆沙论』,乃『发智』之释论,其编纂之动机,实感于异说之相胁。『发智』学者得王之护持,乃释『论』以裁正众说。凡有部别系,同系诸师,悉致破斥,于譬喻者及分别论者,尤为其弹斥之的。论成,说一切有义大成,一时呈隆盛之势。然说一切实有,至此而极;机械之分析,亦于此而极,盛之极即衰之始也。如以五根为世第一法,犊子、经量、旧阿毗达磨师并同。古义本就总聚而约特胜以标名,『发 [P174] 智论』自分析之见地,以五根为但心所也,改立心心所法为世第一法。『婆沙』则更论及随心行之「得」等。以之抉择论门,自极繁广。『婆沙论』陷于极端之多元实在论,闻经说「得无学圣法」,即立一能得之「得」。闻法生、法灭,即立一生法、灭法之「生」「灭」。然「得」复待得,「生」亦由生,乃不得不立「得得」、「生生」以通之,则经所未闻也(大众经有之)。若即此意而极论之,则得得不已,生生无穷,乃创连环论法以通之。如「得」能得于法,此「得」别有「得得」得之,此「得得」还为彼「得」所得。「得」与「得得」相为因果,乃若可通,若以譬喻、分别论者之见衡之,则不啻作茧自缚也。高深不在繁琐,「阿毗达磨」之教权,求其持久,盖亦难矣!
 
  『大毗婆沙论』之编纂,集众五百,传以世友、法救、妙音、觉天为四大评家,此未必尔。论解三世一切有,有四家所说不同,学者即因之误传。如觉天等学近譬喻者,妙音乃西方师之先贤,论中力事破斥;此乃一切有系之异师,非迦湿弥罗之『发智』学者,安见其为评家也!世友立说近『发智』,然「灭定有心 [P175] 」,与譬喻师同。自道安以来,并称世友为菩萨,是否即婆沙会中之上座,疑亦因婆沙取世友「依用立世」而误会成之。至称其志在大道,未证圣果,则效颦王舍结集之阿难,毗舍离结集之曲安,非事实也。参与此会者,『西域记』仅记世友一人为菩萨,『世亲传』则罗汉、菩萨各五百人;藏传又增世学五百人。藏传世友为五千大乘僧之长,富楼那迦为五千小乘僧之长:凡此并当时流行大乘之征。以『婆沙』之思想论之,吾宁从龙树之说,出「迦旃延尼子弟子辈」之手。从事『毗婆沙』之编纂中,『世亲传』谓「马鸣着文,十二年而成」。马鸣生值其时,为之润文,或有之,然非婆沙师也(2)。
 
  
 
第三节 佛化雕刻之发达
  于此漫长之时期,中南印声闻佛教之情况,全付诸黑暗,不复能详。惟时佛化雕刻之风颇为流行,其影响于佛教,实深且巨也。出世解脱之道,泊然而足,知苦则厌,在忘情以觉灭。音乐、美术之类,易为道障,以是音声之吟哦,歌伎 [P176] 之观听,华鬘之严饰,概非比丘所应行。即俗人以歌舞伎乐为业,佛亦不以为然。朴而无欲,质而不文,颇类道、墨之说。旧传佛世,祇洹画天王、夜叉之像,仅见于『有部律』,疑亦后出。迦王作石柱,柱头之浮雕,仅有佛化之象征物。佛像之雕刻,则始于熏迦王朝。佛化雕刻之初,常以*轮、菩提树等表象佛陀,无有作人体者。最初雕刻之佛像,据今所已发现者,萨特那之立像,时为佛元二百六十五年,其像盖取法夜叉像而改造成之。如南印秣罗矩咤(马都拉)所发现之佛像,皆其类也。早期之佛像,顶无肉髻,坐则多以狮子为主。夜叉,本达罗维荼民族之神,以雄健着;于佛教为护法神,即金刚力士是。际达罗维荼民族文化发扬之时,流行佛像,而佛像即取法于夜叉,其意味之深长为何如!此雕像之风,自南而渐入北印,成所谓犍陀罗式。佛像有肉髻,莲华作座者多。比于中南印者之雄浑勇健,微嫌纤弱,而轻盈活动则过之。时南印摩腊婆之佛教,亦盛行雕刻,如迦利、那西克、阿阇思陀等洞之雕刻,阿摩罗婆提塔婆之雕刻。此等虽经后世之修改,然最古部分,约成于佛元三世纪顷。其中迦梨及阿摩罗婆提之建 [P177] 筑,属大众部;那西克洞属贤冑部,皆由其刻文知之。阿阇思陀之石刻,有观音、文殊像,殆大乘学者为之。又频阇耶山北,有石塔门、石栏等,有「本生谈」及化迹之雕刻,考者谓作于阿恕迦王不远之时云。
 
  佛像始于佛世,优填王以久不见佛,造旃檀佛像,旧有其说。亚历山大入侵,遗希腊式之石像于贡大拉。印度之石像及佛像,似起源甚早。然阿恕迦王建塔以供舍利(其作用与造像同),立柱以纪圣迹,布教令,未闻作佛像之浮雕(平面、半立体、全立体三式)。南印度有邬!C祖衍尼(优禅尼)者,即今之印度尔,与优填之音正合。该地大小乘并盛,优填王造像之说,或起于此!解脱之佛教,忘情达本,崇高之理智生活,足以安心。然去佛日远,释尊悲智之格化,渐难为世人所喻,感情之信仰油然而兴。南印之达罗维荼民族,富神秘,好象征;北印之希腊人、塞人等,亦各有其所崇之神像。求其不自声色门中入,直承古圣之教,势有所难,佛化雕刻之风行,非偶然也。情感之象教盛,雄浑朴质之风失,而后即情以达智,即智以化情,情智融合之大乘,亦应时而兴。佛像既陈,一则求 [P178] 其丽饰,一则望其呵护,思想为之一变,浸渐而流为神鬼之崇拜,此岂创始者所及料耶?
 
  
注【8-001】参阅『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七章(四一七──四二五)。
注【8-002】参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五章(二0四──二四三)。 [P179]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印度之佛教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导源
下一篇:印度之佛教 第九章 中印之法难

 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导读(释果灯) 印度之佛教 自序 目次
 印度之佛教 第一章 印度佛教流变概观 印度之佛教 第二章 释尊略传
 印度之佛教 第三章 佛理要略 印度之佛教 第四章 圣典之结集
 印度之佛教 第五章 阿恕迦王与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六章 学派之分裂
 印度之佛教 第七章 阿毗达磨之发达 印度之佛教 第八章 学派思想泛论
 印度之佛教 第九章 中印之法难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导源
 印度之佛教 第十二章 性空大乘之传宏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三章 笈多王朝之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十四章 虚妄唯识论 印度之佛教 第十五章 真常唯心论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六章 教难之严重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七章 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顾 印度之佛教 附录 印度佛教大事年表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