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六章 教难之严重
 
[印顺法师] [点击:2993]   [手机版]
背景色
第十六章 教难之严重
 
第一节 教难之严重
  佛元九世纪之初,名德辈出。性空者佛护、清辨,唯识者陈那、安慧,说一切有者德光、觉使,各畅所宗,大法称盛。然大体为论,小乘既日见衰竭,大乘复远逊于小乘也。八百五十年顷,匈奴族掠北印,至密希拉古拉而破坏特盛,前已备言之。夙为说一切有系渊薮之迦湿弥罗、健陀罗,寺圯僧少,迥非昔日之旧。笈多王朝瓦解,全印陷割据之局。占有北印之匈奴,南下之势犹急。九百四十年顷,拉奇普他那地方,成立遮娄其国,以阻匈奴之南下。婆罗门学者,师熏迦王朝遗意,鼓励湿婆神(即大自在天)之热信,以资武力之团结,佛教颇受其碍。时有崇信佛教之伐弹那王朝,兴起于中印,以羯若鞠(曲女城)为国都,其始不详,或谓系出摩腊婆云。以玄奘所记观之,则与摩竭陀关系颇深。十世纪之后 [P286] 期,东印羯罗拿苏伐剌那(金耳)国日强。国王设赏迦(月)挟武力西侵,所至坏佛法、毁寺、坑僧、伐菩提树(佛成道处),教难遍及于恒河两岸。拘尸那(佛涅槃处)之佛教,为之焚戮殆尽。玄奘师事之戒贤,即被坑而得脱者。九百九十二年,伐弹那王婆罗羯罗(光),感国难、教难之逼,率兵东征,不幸卒于军。长子曷逻阇伐弹那(王增)立,设赏迦王诱与和而杀之。弟曷利沙伐弹那(喜增),被立于危急之时,号尸罗阿迭多,即玄奘西游所值之戒日王也。戒日王祷于观自在,一举而胜设赏迦王,伐弹那王朝庆中兴焉!戒日王用兵六年,统一中印度。崇信佛法,致三十年太平,佛教得稍稍复兴。戒日王南攻摩诃剌陀,不克;晚年用兵于乌荼;迦摩缕波有抗衡意;其受东南民族之掣肘,无暇问西北事,实非笈多王朝强大之比也。一千零三十四年,戒日王卒,中印复大乱。婆罗门教学者,如前弥曼萨派之鸠摩利罗,后弥曼萨派之商羯罗,同出十一世纪,融摄佛教之理论而大成其学。印度教之复兴,至此而大成。
 
  孔雀王朝而后,佛教在印度,虽多受嫉视,然以哲理之发扬,犹见重于时。 [P287] 迨婆罗门哲学大成,佛教仅有之特色,亦消失无存。不探古以创新,则因循荏苒,阿世取容以苟存而已!(中国佛教,会昌法难而理论衰,特色犹有禅在;理学兴而佛教之特征失,寺院经忏之佛教,其何以自存乎)!相传商羯罗尝至藩伽罗,与佛徒辩,其时法将无闻,竟莫有能敌之者。道场二十五处被焚掠,五百比丘被逼改宗。东至欧提毗舍亦然。南印度以鸠摩利罗派之隆盛,佛弟子莫能胜之,民间乃多改其信仰。即佛教最高学府之那烂陀寺讲学之制,亦因之略变,凡无力折伏外道者,可于内室讲授,不得公开云。
 
  
 
第二节 空有之争
  政治若是其混乱,教难若是其严重,而佛徒曾不稍自觉,一仍旧贯,变本加厉。论议者务为琐碎之思辨,出入空、有,两败俱伤;「真常唯心」者,则无往而不通,总摄空、有,融神秘、淫乐于一炉。大乘教日趋分化,转入佛梵综合论矣!空、有之争,初起于「虚妄唯识者」之巧辩。龙树、提婆之性空论,虽一度 [P288] 中落,法焰几绝,然大乘以龙树而光大,其权威令德,固无人敢轻议之者。无着师资,承经部之「界实处假」,演绎为心有境空之唯识。依『深密』、『瑜伽』,立依他「自相有」,斥胜义一切皆空,世俗假有之性空论为恶取空者,然亦未敢明斥龙树也。龙树说一切空,不将有恶取空之嫌乎!世亲弟子安慧,首为『中论』作释,以『般若』隐密意释之。意谓依不了义作如此说,龙树本意非不知依、圆有也。作『中观论释』以破中观学者,安慧亦巧黠矣!时南印清辨,不以唯识者所见为然。作『般若灯』、『掌珍』、『中观心论』等,于瑜伽唯识学,颇致抨击。安慧弟子有德慧者,宗安慧之心有境无,再释『中论』以破清辨。传说清辨弟子,北来那烂陀寺,与安慧门人抗辩,卒胜之云。又,陈那弟子护法,为提婆『四百论』作释,双弹依他自相有(似指安慧)、自性无(指清辨),而以一切空为但遣遍计执性;依他起性离言而为言说所依,非自性无,亦不说自相实有;圆成实乃因空所显之一味离言性,不复可以有空名也。然于提婆本论有难通处,曾为之改文以自圆其说。清辨拟与之面论,不果。佛元千年顷,月称据无自 [P289] 性之宗,于唯识学之「阿赖耶识」、「自证分」、「外境无」,一一举而破斥之。作「四百论释」,于护法曲解,悉为指正。护法弟子有提婆湿罗摩者,又注『中论』以破月称。当月称主持那烂陀寺时,安慧系之学者月官,特来寺共论,一主性空,一主唯识,往复辨难,历七年而胜负始决。民众多久预论场,熟闻其诤论所在,及优劣所分,群作颂云:「噫!龙树本论,有药亦有毒!难胜无着论,是群生甘露」。性空宗久衰,至清辨,月称,乃告中兴,与『虚妄唯识论』并峙,且进而过之焉!
 
  两家争辩之焦点,在性空假名之中道,与唯识无义之中道,孰为了义。以初起于唯识者之巧辩,故演为『深密经』与『中观论』本义之争,推衍及于一切。性空者以龙树、提婆为宗。唯识者不敢轻议前贤,乃依『解深密经』之教判,谓龙树论乃隐密说。隐密说者,非龙树不知依他、圆成是有之谓,但为一类根性,依遍计无自性说耳!以是,龙树所悟之中道,实与唯识者同。反之,以龙树中观学自居之遍执一切皆空,不足以知龙树,正『中论』所破之空见也。性空者起而 [P290] 应战,解『中』、『百论』之本义,弹安慧、护法等之曲解。于『解深密经』,亦竞起解说之,盖非如此,不足以夺唯识者之守也。
 
  瑜伽唯识者,以自相有为胜义(真实)有。依他起有胜义自相,不可言空,遍计所执性乃可言空耳!清辨、静命等,评其为不见『解深密』之真义。『深密』所说之依他自相有,是世俗自相,若执为胜义有者,即遍计执性。以是,依他为世俗自相有,于胜义中则自相皆空。然则『解深密经』与『瑜伽』者不合,反与清辨、静命(寂护)所见之性空宗同。月称解:『解深密经』之意趣,确如唯识者所说。于不能于性空中建立缘起之钝根,故为说一切空为隐密,恐其堕断见也。若能于性空中立一切法之利根,则一切皆空乃究竟之谈,如龙树所说者是。
 
  详两宗立义,确有不能强同者。即「自性」一名,『解深密』以自相为依他起之因果自相;遍计执性无彼缘起相,名相无自性性。如说「瓶中无水」,此中无彼水,非彼余处无水也,是为他空派。龙树之言自性则不然,不从因缘生,非新作,不待他者名自性有。一切法为缘起,缘起不如吾人所见之自相有,自相实 [P291] 无,名无自性。缘起本身,虽假名有而即无自性者。此则如云幻化无实,即此幻化之实体无,非此无而彼有实体,是为自空派。龙树以因果妄现及妄心所取者为自相,而自相实无;无着系以缘起因果之实有事为自相,而自相必有,何可滥同一体也!『深密经』谓为五事不具之钝根说三性;为五事具足之利根,依三无性说一切空。月称所解,似稍近之。
 
  唯心、不空之大乘,继性空者而兴,宜后起之经,多以性空为不了,无着师资论且明斥胜义一切空为恶取空也。性空者处此,即论理足以制胜,而事有所难,乃师瑜伽者之故智,别出反攻之道焉!地婆诃罗(日照)于佛元一千零六十五年顷来华,传那烂陀寺智光与戒贤为空有之争。智光宗性空,依『大乘妙智经』,立「心境俱有」之小乘、「境空心有」之唯识、「心境皆空」之『般若』,以此三时教判,证「虚妄唯识」者之未了。此因明「决定相违」之法也。既各有经典可据,则空、有之了不了,唯可以论理决之矣!别有解脱军者,传其初从世亲学『般若』,次从僧护学『中观』而通其义,为弥勒之『现观庄严论』作释。『 [P292] 现观庄严』之为弥勒论,旧无此说。西藏传般若法门之传承中断,无着闻诸弥勒而复传之,即『现观庄严论』。传承说之无当,前已辨之。『论』凡八品、七十义,实性空者反攻唯识之妙术也。解脱军次第传于小解脱军、胜军、调伏军,而至静命,静命传于师子贤、莲华戒乃大昌,已佛元千二百年顷,达磨波罗王时矣!其为说也,世谛门立境空心有如唯识,第一义门立心境皆空如中观,盖巧摄唯识之性空论也。立说本于『中论』,于『现观庄严论』特所宗重。弥勒传为「虚妄唯识」者之论祖,而弥勒之『现观庄严』,以所取空而能取不空为缘觉道,菩萨虽遍学而非所宗。其讥调唯识之意,隐然可见。依此论,则弥勒之中道正见,不如唯识者所说,而与性空者同。此与瑜伽者之释『中』、『百论』,以龙树、提婆之见同唯识中道,岂不异曲同工哉!『现观庄严』约『般若经』文作颂,而独多二颂曰:「无彼灭自性,何能以见道,尽彼分别种,而得无生相!若有余实法,而谓于所知,能尽彼障者,吾(弥勒)以彼为奇」!性空者摄唯识学于世谛门,藉彼所宗弥勒之大名,以破无着、世亲之唯识,盖亦巧黠之甚矣!波罗王朝 [P293] ,性空者融于真常而大盛,『现观庄严』乃被视为五部大论之一,今犹风行于西藏。著作者或即解脱军其人。
 
  
 
第三节 性空者之复兴与分流
  提婆以后,性空大乘式微甚。世亲时,中印有僧护者,扇将熄之法焰而渐兴之。然以龙树之『智论』失传,仅恃『中』、『百论』颂为宏通,于龙树圆满之体系,卒无以尽见也。承僧护之学者,出佛护、清辨、解脱军三大流:一、佛护,南印呾婆罗国人,从僧护学,还南印呾特弗利伽蓝宏之。依『中论无畏释』作『中观论释』。弟子莲华觉,再传而至月称,乃大宏其说。或谓月称于『中论』诸释,虽独契佛护释,而实不出其门云。二、清辨,生南印摩罗耶啰王族,与护法同世,其后亦宏法于南印。时唯识之势方张,安慧且作『中论释』,引龙树为同调,以破胜义一切皆空者。且以陈那之大成因明,学风一变,大有非三支比量,不足以立破之概。清辨乃奋然而出,作『中论般若灯释』等,揭「唯识非佛说 [P294] 」之宗。于无着系之唯识学,抨击不遗余力。于先观唯识有以遣境,次观唯识亦不可得之唯识观,评为「与其先以泥涂而后洗,勿如初即不触为妙」!「先即并修,无须悭吝」!胜义一切空者,即无自性寂灭为真如,斥唯识者因空所显之实性为「似我真如」。超思议之实在,一味、微妙,与梵我究何所差别也!清辨事事依乎因明,以立敌共许之因相,立量破他以显自,因于佛护论间有微辞。清辨之立世俗心境,多顺经部说,后人因谓为「随经部行者」。其道既行,常随比丘辄千人,于性空之复兴,功不可没也!其弟子观音禁,曾作『般若灯论释』。三、解脱军,即『现观庄严论』之传宏者。其学数传至静命,作『中观庄严论』。其弟子莲华戒,作『中观光明论』,『修次第』三编,且为『中观庄严论』作释难。于性空学者中,成「随瑜伽行者」一派。盖其建立世谛缘起,顺同瑜伽者之有心无境也。静命师资,先后游化西藏;西藏前宏期之中观,即以此为主。静命师资之巧摄唯识,盖有见于清辨立义之有所难。以唯识为非佛说,而以『楞伽经』等为佛说,无论作何解说,实不啻示人以瑕隙。静命之创新说,盖深见于此也 [P295] 。静命云:「何者为世俗事?唯心心所为自体耶?抑亦有外法体耶?有依后义者,如论(指清辨论)说唯心,但破作者、受者。或有思云:虽诸因果法,亦皆唯有识」。或有思者,即静命自述己见。以「若作此说,与『密严』、『解深密经』义相符,与『楞伽经』之外境悉非有,心似外境现亦合」。其立说虽综合唯识、性空二大流,而实归宗于性空也。师子贤亦静命弟子,作『八千颂般若广释』、『现观庄严论释』,卓然成家。
 
  月称以先,虽有佛护、清辨诸家,性空犹和合无诤,彼此亦不自觉其有异。月称独契佛护,直标「此宗不共」之谈,乃有「应成」、「自续」之诤也。月称作『中论明句释』、『四百论释』,又作『入中论』,尤注力于遮破唯识。初,佛护释『中论』,于破「自生」时,以「应成无穷」等,随敌者所许而破之,清辨评其不以立敌共许之因、喻为量,无破他之力。月称即此以发现佛护、清辨所见之不同。清辨以世谛为自相有,为(五)根识现量之所得。立者、敌者有此共许之正量,故得以共许之因相,「自立量」以破他立自。若直出敌者「自生」之 [P296] 过,即非善于立破者也。佛护之意不尔,龙树菩萨亦尝以「应成」破。常人于如幻有而现为自相有,以此自相有为缘起相,视以为正确。性空者知法无自性,一切唯是无性之缘起,自相有是错乱现。在缘起虽与世人共,而实无一共许者。以是,性空者于世人之执缘起自相有者,但可就其本身立说之矛盾,剿绝其情见,无立敌共许因之正量可立。清辨以为有,盖以缘起为有自相者,于二谛无碍之正见,未尽善也。月称立说,申二谛都无自性,三乘同见法性空,三世幻有,心境幻有(或称之为「随婆沙行者」),颇近于什公初传之龙树学(近天台之共空);于后期复兴之中观学者中,所见特深!然以缘起之「待他」为依心;「不从他生、非新生、不待他」之自性为胜义自性;不许现在意而破阿赖耶等(细心),则以学出后期,或滥于真常,或拒唯识而失之太过。大体为论,余晖峻岭,性空者之杰出者也!月称传大明杜鹃,小明杜鹃而至阿提峡,于佛元千四百二十五年入藏,作『菩提道灯论』,影响于西藏之佛教特深。此外之性空者犹多,如寂天作『集菩萨学论』、『集经义论』、『入菩提行论』,流传亦广。 [P297]
 
  
 
第四节 虚妄唯识者之分流
  「虚妄唯识论」之学系,不甚详,安慧、陈那,则其两大流也。安慧,南印罗罗国人,七岁从世亲学。作『俱舍论释』,又糅『杂集论』以救『俱舍』,于『俱舍』一学,似有独得。善因明,广释世亲论,其中『三十唯识论释』,梵、蕃本犹存。弟子月官,弘『十地』、『月灯』、『树严』、『楞伽』、『般若』五大经。与月称共论七年,即此人也。大成因明之陈那,前已叙之。其弟子有护法者,南印达罗毗荼国人,作『唯识宝生论』、『四百论释』,尤以『三十唯识论释』为长。玄奘传来之唯识,虽杂糅十师之说,而实以此师为宗。年三十二卒,藏传其继陈那而住金刚宝座三十余年,二说相违,未知孰正。护法弟子有智月,胜友,戒贤,胜子等。戒贤耆年硕学,主持那烂陀寺极久,人称「正法藏」。玄奘初见时,已百零六岁矣。弘瑜伽、唯识,一时称盛。初,世亲作『唯识三十论』,未造长行即逝世。亲胜,火辨,为之作释,继之而作释者甚多,玄奘传凡 [P298] 十大家,即亲胜、火辨、安慧、德慧、难陀、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惜玄奘徇窥基之请,糅为『成唯识论』,传说纷然,各家之面目已不得而详!性空者复兴,唯识学日见萎缩;戒贤、法称而后,几不闻有法将矣!
 
  『庄严』、『摄论』等创立唯识学,详种识变,摄一切法以虚妄分别为自性,而统以分别、所分别二分。『庄严』以心所为心识之似现;『摄论』明内种子皆熏习性,盖有取于经部之说,而异于『瑜伽』「本地分」之旧也。迨「摄抉择分」,『三十唯识论』,详分别识变;王所、心境之同异,又反流而同于『瑜伽』「本地」。无着师资之学,含有几多之岐义,后学者随所重而贯摄研辨之,乃显然分化矣!藏传陈那、法称系,特重『集量论』及七部因明,流出「随理行」派。其中有相分实有,相分假有二派。相分假有中,又有有垢、无垢派云云。随理行者,以客尘垢染之心光明性,建立究竟一乘。以赖耶非现量、比量所得,乃但说六识。不取教量,唯理为宗,末流所趋,大异于无着、世亲之旧矣。传来中国者,初有菩提流支,次有真谛,后有玄奘。玄奘所传,特宗护法,于同系诸师 [P299] 悉加摒弃。护法师陈那,而其学不若「随理行」者之偏激;疑「随理行」者,法称后乃渐宏阐焉!玄奘宗护法,杂糅十师,是非难言!参酌众说,其争论所在,犹可见一二。『瑜伽』以现行之恒行意为本,依之而间断起者为(意)识,持种子为心,有心、意、识而现行唯七识。此与『深密经』之阿陀那识及六识,『摄论』从种子生者唯意及六识同。『唯识三十论』依「抉择分」而标从种生起之三类识变,立现行八识,阿陀那是否末那,乃有争。末那(意)者,识所依止(或生起依,或杂染依)义。「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六识身转(起)」,则阿陀那即末那也。阿陀那执持根身,『摄论』以末那为「身者识」,『密严』、『圆觉』亦以末那为取诸根。阿陀那执受名相分别戏论习气,而种习一味之赖耶心,有「所缘相」;「即彼种子是所缘相」;末那缘藏识,即此种子相,则与阿陀那之执受种子难别。细心,种子,乃至心光明性,本不可分者。『摄论』以种子为心,以恒行意之执取为意;『十地论』以心光明性为阿赖耶,以执取为阿陀那。自现行七识之见地,固无不可者。迨现行八识论出,玄奘传护法之学,乃以「 [P300] 阿陀那即末那」为妄说,而实是非未可言也!难陀、安慧,犹承用古义,故末那识但依阿赖耶种,无现行俱有依。护法则自八识现行以推论之,不忆心种生意及识之唯识学,乃谓末那以阿赖耶现行为俱有依。赖耶既是现行心,应亦以末那为依。六识依意,意依赖耶,赖耶反依意,藉循环论以自圆其说,则有取于说一切有系得与得得、生与生生之故智也。然末那与赖耶之有俱有依,非无着、世亲之旧。恒行末那与种子心,乃约义而别立者。转染成净,亦得立圆镜智、平等智。镜智取其摄持、显现;平等智取无分别智,二者乃一体之二义。束四智为三身,则镜智与平等智为法身,即自性身;世亲释『庄严』,如此。自后起三类识变观之,以赖耶为恒行心而持种子,实别无末那可说。杂染边,以大乘不共断之微细法执,三乘共断之恒行我执,不妨离赖耶而别立我执末那。若转染成净,则唯一无分别而摄持净能之妙智。安慧承古意,末那唯我执,赖耶有法执(微习),三位无末那,要皆有见于此。护法承『唯识三十论』,赖耶侧重于异熟,乃以我法执并属之末那;转染成净,立清净末那。其说无不可,而末那有法执,古义之所 [P301] 未明也!种子与细心,习气心与恒行意,杂染心与心光明性;执取异熟种子,学者离合其间以谈心、意之别,宜学派之争无已。
 
  『摄论』以「唯识、二、种种」三相成立唯识,本为一贯之三相。似义显现者非有,唯虚妄分别为性,此之谓「唯识」。虽一切唯识,以无始熏习力,有分别之见,所分别之相现,则是「唯二」。分别心分别彼所分别,有种种之行相,则曰「种种」。「唯识」为依他起性;「种种」为遍计执性。分别、所分别「二」者,从其种生而以识为自性边,是依他;所分别于分别心中现,若有别体之能取、所取边,是遍计执性。此三相一贯无诤,识有境无之义耳!『中边论』以「境故」、「心故」为遍计及依他性;又以「虚妄分别有」为依他,「于此二都无」为遍计执性。以「义」或以「二取」为遍计性,一也。『庄严论』以幻师喻虚妄分别,以幻事喻二迷;又以能所各三光为依他起;依、遍各通二分,亦非矛盾。『密严经』云:「一切唯有觉,所觉义皆无;能觉、所觉分,各自然而转」。上二句是「唯识」,下二句是「唯二」。又说:「众生心二性,内外一切分;所 [P302] 取能取缠,见种种差别」。上二句明「二」分,下二句明「种种」。此固一贯之谈,岂可随文而偏执一分、二分哉!玄奘东来,乃有所谓「安、难、陈、护,一、二、三、四」之别。所谓一分、二分,实即相分实有与相分假有之诤也。唯识无义,以分别遍计所分别,熏遍计所执习气,以能所交涉而熏成,生时即自然而现二分。相即是识之一分,「即是识」名唯识也。自唯识反流于「瑜伽」,依他之分别心,与离言之十八界性相接,则觉见、相相涉而成种,熏成各别种子。分别与所分别,各从自种子生,即境有自相,非识而不离识,「不离识」名唯识也。安慧等用见、相同种之「即识」;难陀、亲胜等,则用见、相别种(不谈独影境)之「不离识」。相有自相而不离识,即相分实有,此后世之所谓二分,非唯识「唯二」之旧也。陈那师资,自见、相别种而稍加融会,然其三分、四分,则实有取于大众系之「心自知心」,与唯识旧义异。然自证分证知见分,不变影像而直觉,护法之再事推衍,殊觉琐屑无当!幸有循环论法在,否则将知知无穷矣!余义繁多,今不复一一。总言之,唯识有种种学派,护法唯识其一支耳! [P303]
 
  
 
第五节 真常者之融合
  「真常唯心论」者,以空、有之争,乃默然而坐享其成。以真常之离过绝非,比合于性空;性空者之胜义自性,亦渐合于真常。彼此相提携,性空兴而真常论大盛。妄心者之心光明性,与真常心相接;真以妄熏而成之赖耶,亦附合于生灭无常者。以空性为体,以唯心为用,间或有所偏明,而无不开显体用无碍之真常。内合于玄理,外融乎俗事,至高至卑,无事而不真常本净,无往而不圆融无碍,达于形而上之妙有。千一百年之佛教,其空、有理论之发达,应作如此观。(且依有为法列之)
 
图片
   常识之真实────实有───┬三世实有……………上座系
                               │        ┌…………┘
                         ┌……┴现在实有┴…………大众系
   理智之真实────幻有┼───三世性空幻有………性空唯名系
                         └……┬现在不空幻有………虚妄唯识系
                               │
   形而上之真实───妙有───┴三世不空妙有………真常唯心系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印度之佛教 第十七章 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
下一篇:印度之佛教 第十五章 真常唯心论

 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导读(释果灯) 印度之佛教 自序 目次
 印度之佛教 第一章 印度佛教流变概观 印度之佛教 第二章 释尊略传
 印度之佛教 第三章 佛理要略 印度之佛教 第四章 圣典之结集
 印度之佛教 第五章 阿恕迦王与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六章 学派之分裂
 印度之佛教 第七章 阿毗达磨之发达 印度之佛教 第八章 学派思想泛论
 印度之佛教 第九章 中印之法难 印度之佛教 第十章 南北朝时代之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导源 印度之佛教 第十二章 性空大乘之传宏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三章 笈多王朝之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十四章 虚妄唯识论
 印度之佛教 第十五章 真常唯心论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七章 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顾 印度之佛教 附录 印度佛教大事年表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