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七章 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
 
[印顺法师] [点击:2824]   [手机版]
背景色
第十七章 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
第一节 秘密思想之滥觞
  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咒术,信咒语有神秘之能力;藉表征物与咒力,以利用神鬼精魅,俾达其目的。表征物及密咒,乃至身体之动作,常若有神力于其间者。咒法之作用,分「息灾」、「咒诅」、「开运」,或加「幻术」为四类,此与秘密教之「息灾」、「调伏」、「增益」,大致相同。原印度文明以『梨俱吠陀』为本;次组织补充之,成为『沙磨』、『夜柔』二吠陀。是三者,虽崇事神权,而末流成「祭祀万能」,意象尚称高洁,总名之曰「三明」。别有『阿闼婆吠陀』,以咒术为中心,乃鬼魅幽灵之崇拜,用以适应低级趣味者。释尊出世,斥婆罗门「三明」,而犹略事含容。于咒法、幻术,则拒之唯恐不及。『 [P306] 杂阿含』云:「幻术皆是诳法,令人堕地狱」。巴利藏之『小品』,『三明经』,『释塔尼波陀经』,并严禁之。其后,「阿含」、「毗奈耶」间有杂入,然见于现存经、律者,以治病为主。佛灭二百年,分别说系之法藏部,推尊目连,盛说鬼神,始传有「咒藏」之说。
 
  大乘佛教与秘密,无必然之关系,然大乘佛教之兴起,则确予秘密思想以活跃之机。大乘仰望圣者功德之崇高,昔之世、出世善,并由自力以致之者,今则佛力无量,菩萨愿大,他力加持之思想乃勃兴。菩萨遍入六道,龙、鬼、夜叉中,自应有菩萨存在。而佛弟子之编集遗闻,融摄世俗,既以魔王及外道师宗多菩萨之示迹,又以天、龙、夜叉之护法,而谓传自夜叉或龙宫。魔王、外道、天、龙、夜叉与菩萨同化之倾向,日益显著。如梵童子之与文殊,因陀罗之与普贤,摩酰首罗天成佛之与大自在天,其显例也。其中,尤以夜叉为甚。夜叉本为达罗维荼民族之神群。佛世传有金刚力士护佛,『密迹经』即谓其为大菩萨,以护持千佛之佛法而示现夜叉者。说『十地经』之金刚藏,亦夜叉之一。『大智度论』 [P307] 谓夜叉语音隐密杂乱不易知,此与密咒之密有关。夜叉手执金刚杵,金刚乃常住不坏之宝物,因与真常论特相契合。自中印法难,安达罗王朝之文化大启,大乘由此而勃兴,夜叉即于此菩萨化。后之传密法者,谓龙树开南天竺铁塔,见金刚萨埵而后传出;密典多以秘密主或金刚手为当机者,其间之关系,固显然可见也。大乘佛教之演化为密教,虽千头万绪,而菩萨与外道、龙、鬼、夜叉之合化,为一特要之因素也。
 
  『般若』、『华严』之字门陀罗尼,亦予秘密法以有力之根据。大众部「苦言能助」,开音声佛事之始。至字门陀罗尼,则藉字母之含义,闻声思义,因之悟入一切法之实相。如「阿」字是「无」义,「不」义,闻唱阿字,即悟入一切法本不生性;此深受婆罗门声常住论之影响也。其初,犹以此闻声顾义为悟入实相之方便,继则以文字为真常之显现,以之表示佛德及真常之法性矣。以此,昔之密咒,用以为「息灾」、「调伏」、「增益」,后则以密咒为成佛之妙方便。「阿字本不生」,固为其重要理论之一。 [P308]
 
  龙鬼神秘之思想,虽逐大乘道而渐盛,然初期大乘经中,助佛扬化及受化者,多为人身菩萨,犹以入世利生,深智悟真为本。此期之经典,密咒之成分渐多,然多用以护持佛法,未视为成佛之道。且此项密咒,亦多后代增附之。如『般若经』本无咒,虽说「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是一切咒王」,实以喻赞般若之特尊。后人集出「学观品」要成『般若心经』,则加以「即说咒曰」云云。『法华经』本无咒,而「嘱累品」以后之附编者,有「陀罗尼品」。『仁王经』、『理趣经』本无咒,唐译则有。凡此皆足以见初期大乘之犹未大滥也。
 
  密教亦称瑜伽教,与瑜伽者之关切特深。详解脱之道,唯八正道,即三增上学。以正见、正思之慧学为眼目,以正语、正业、正命之戒学为足。必心怀明洁,行止无瑕,而后以勇猛精进心,因正念以入正定(定学)。止观相应,乃得断惑证真。断证有赖于禅定,而佛法不以禅定始,亦不以禅定为尚,取其摄心明净而已。否则,离戒、慧以入禅,未有不落魔外蹊径也。佛世言禅定,推二甘露门 [P309] ,此皆印度常行之禅法,而佛资以为摄心之门。初以不净观,厌心切者多自杀,乃教以安般念,即以调息为方便而系心入定。「风」、「脉」等瑜伽,即此安般之余,而恋世心切者,末流乃与方士家言合辙。静居入禅,其戒行不净,慧眼不明,动机不正,或不善用心者,常有种种身心病生,有种种可喜可怖境界现前。正本清源,莫如戒、慧。或者不务本而逐末:悬圣贤像,善神像,烧香散华以求护卫者有之。论宿曜吉凶,时日祥忌,山水利害,以求解免者有之。藉咒力、表征物,请护法神以驱鬼魅者有之。禅病日深,神秘之风日炽。昔佛之世,弟子以不见佛为苦,夜行独居而有怖畏者,佛尝教以念佛、念天。念佛陀之智慧慈容;或念行善者必升天,我既行善,复何所畏!以此强其意志,慰其脆弱之心。禅者怖畏多,念佛乃为其要行,发为念佛三昧。不仅念佛之悲智,而多念佛之相好,住处之庄严(净土);求于此三昧中,佛为现身说法。所念者不仅佛陀,诸菩萨亦为观想之境。迨佛与天混融之势成,观想夜叉等为本尊而求成就之密法乃出。瑜伽师初出「虚妄唯识论」,又伴「真常唯心论」而大出密法。南北瑜伽者合流 [P310] ,三密瑜伽之教乃盛行矣!
 
  
 
第二节 秘密教之传布
  秘密法虽逐大乘而起,然独立而成所谓呾特罗乘,则远在其后。密乘学者欲托古以自厚,乃谓昔已有之,且大宏于龙树。于佛教名德,如提婆、无着辈,莫不引以为密乘大师。传说之纷杂,亦已极矣!西藏传密乘有「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部。我国旧传之密乘而流入日本者,有「胎藏」、「金刚」二大部,此二与「行部」、「瑜伽部」相当。「无上瑜伽部」后出,始宏于波罗王朝,赵宋曾译出数部,间有被禁不行者。「事部」则与日本所谓二大部外之「杂密」者大同。自理论言之,「胎藏界」明本具之真常心性;「金刚界」则详于真常本净性之修显,并与「真常唯心论」之大义合。「杂密」则罕言理性,其修无相瑜伽,亦即妄以明空,不与天色身观相合,真常之色彩不深。言组织,「杂密」常聚佛、菩萨、鬼神于一堂,未若「胎藏界」等组织严密 [P311] ,秩然有序。其行法中,结坛场,重供设,诵咒、结印,详于事相而略观想。其观想本尊,则召请一外来之本尊而观之,修毕则送之还,未直观自身即佛也(大都如此)。于秘密教之发展中,「事部」乃其未臻圆熟之初型,其流出实先于「真常唯心论」之盛行。佛元七世纪之末(晋永嘉中),帛尸梨密多罗即以善持咒术称,来华译出『孔雀明王』、『灌顶神咒经』矣。初期之「杂密」,与北印之瑜伽师有关。『西域记』谓北印乌仗那人,「特闲咒术」;秣底补罗亦以深闲咒术著称。西藏传僧护以前,秘密法不无流行,乌仗那人多有得持明位者。初期来华传译密典与精闲咒术者,多北印及西域之龟兹人。龟兹之帛尸梨密多罗,善持咒术,无论已。佛图澄姓帛,再到罽宾,亦「善诵咒术,能役使鬼神」。余如北印菩提流支之兼工咒术,乌场(即乌仗那)之那连提耶舍,健陀罗之阇那崛多,且于隋世广出咒典。沿雪山而住之瑜伽师,内有所见于定境,外有所取于民俗之咒术,以之自护,以之教他,「事部」乃渐行。
 
  密乘之流布,常途多托始于龙树,其初指『大日经』而言,请一论龙树师资 [P312] 之传承。什公来华,惟传龙树、提婆,青目等之传承不明。『付法藏传』谓提婆弟子罗!7亩罗;真谛传罗!7亩罗以常、乐、我、净释八不,性空者之转入真常,可考见者,自此人始。西藏传罗!7亩罗弟子有龙友,龙友弟子僧护。龙友之与龙树,传说颇为紊乱。龙友之师为罗!7亩罗(跋陀罗),俗乃传龙树之师亦为罗!7亩罗,其讹传盖可想见。又传说与提婆同时,有本名如来贤而称为龙叫(即『楞伽经』中之龙猛)者,弘传唯识中道。龙友、龙叫与龙树之传说相杂,而后有龙树传密之说。以各种记载观之,龙友弟子僧护时,「行部」始显然流行于世。有龙智者,传为龙树弟子。或言玄奘于北印砾迦国所见之长寿婆罗门,即龙智其人。略后,胜天弟子毗流波,月称弟子护足,亦从龙智学。唐开元来华之三大士,并自称受学于龙智。密学之盛,与此老关系之深,可以见矣!龙智年寿极长,传出龙树,殆即龙友或龙叫弟子欤!「事部」乃咒法发展之雏形,其融摄真常之深理,以三密为行法,组成事理圆具之密典,疑即龙叫、龙智其人。
 
  「行部」之『大日经』流行较早,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以方便而 [P313] 至究竟」三句义为大本。明十缘生句,颇类于『般若』之说。然菩提心指自心本具真常性德,方便则多明随机适化之行,可谓真常化之『般若』也。「瑜伽部」之『金刚顶经』,明五智成身,盖后于「唯心论」之盛行。「行部」、「瑜伽部」之流行,已渐自北印而移入南中。后期之性空者,佛护、清辨宏法于南印,并转入密乘。『西域记』谓清辨入那罗延窟,实即学密之谓。中印之月称、智藏,下至静命、莲华戒,亦无不学密。无着学系之游化南中者,如陈那、护法、法称辈,西藏并传其与密有缘。唐代来华之传译密典者,亦以南印,尤以中印度为多。盖时秘密之思潮,立本于真常、唯心、圆融、秘密、他力、顿成,融「性空」与「唯识」之学而无所不可。空、有之交诤,仅供秘密者之庄严而已。初无所偏于二家,其力崇中观,则以龙智而下,性空者多入密有以致之。
 
  「行部」与「瑜伽部」之成立,在融摄世俗边,可谓佛梵之综合,此于「胎藏界」、「金刚界」之曼陀罗可知。惟其中有可注目者,即以在家菩萨(天人)形之大日如来为中心,以金刚手等护翼之,释迦及阿罗汉等,则退列于外围。盖 [P314] 以密者之见,印度之群神,自其本地言之,并佛、菩萨之示现,为大日如来之内眷属、大眷属。应化身之释迦及其眷属,转望尘而莫及。以在家菩萨为中心,本大乘佛教必至之势。显教之文殊、净名,以及诸大菩萨,无不有越出家声闻众而上之之概。惟秘密者以在家佛教之立场,不能发为入世济众之行,而融合世俗之神教,犹敢轻究竟之解脱道,唱释迦不得成就,请教于天上之大日如来而后能证入之说,不能无感于尊卑之倒置耳!旧传罗!7亩罗跋陀罗,即婆罗门学者娑诃罗,而龙智亦一长寿婆罗门。此时之佛教,常以佛化之婆罗门学者为其先导,其精神固已非僧非俗,亦佛亦梵矣!
 
  虽然,「行部」与「瑜伽部」,犹以人形之大日如来为中心也。次以密乘行者,于「胎」、「金」之圆融大法界中,特契于金刚明王。以大贪乐为摄引,大忿怒为折伏;大贪、大瞋、而大慢,观自身即本尊而修之。其中心之崇拜,为罗剎、夜叉,求其如大日如来之人形,亦不易得矣。于此,吾人于古人之心境,似应有所谅解也。印度为神之世界,一切在神秘氛围中。初以佛教之行而少衰,中 [P315] 印法难后,又渐复其繁荣。佛教以大乘入世之融摄,多少倾向于他力。迨笈多王朝兴,印度教学者以梵我论为本,予人格神以论理之根据,增强湿婆、毗纽、梵天之信仰;下至一切世俗迷信,无不兼收并蓄,蔚成时代潮流。以反吠陀而兴之佛教,对此能无切身之感乎!声闻之解脱行,不足以应群机,亦不足以畅佛怀。入世之菩萨行,虽理论已极于性空缘起,而菩萨僧之不立,政教形势之限制,亦难以成入众利济之行。大乘唯有趋于随机适应,专精禅思发通以济众之途。自性空以入形而上之妙有,自力以入他力,缘起以入唯心,无神而入有神,固有意无意而开始转变者。驯致形成梵佛之综合,一反根本佛教之精神。然创始转化者,似未尝不知之。『深密经』明说为五事不具之钝根,说依他自相有。『楞伽』明真常唯心,而谓:「若说真实者,心即无真实。言心起众相,为化诸愚夫」。『大日经』明秘密法,而谓:「劣慧不能堪,且存有相说」。古人非不知之,特欲以此为方便,摄世俗以向佛耳。其如始简终巨,真常、唯心、神秘之说,与生死心积习相应,乃一发而不可收拾也。 [P316]
 
  前三部之流行,笈多朝以来三百余年事也。若「无上瑜伽」,则后弘于波罗王朝。自伐弹那王朝倾覆,中印大乱,佛教之势转衰。有波罗王朝兴,佛教乃赖以偏安五百年,而成一异样之繁荣。东方有瞿波罗王,起而统一藩伽罗国,西取摩竭陀等地,创波罗王朝。王朝相承,凡十八世。夜叉波罗王为大臣罗婆斯那所篡,王朝遂亡。此十八世、五百年间,崇信佛法,历世不替。其尤竭诚护持者,凡七世,称「波罗七代」。七代中,第四世达摩波罗王时,国力最盛,曾扩展至曲女城,于佛教之护持亦最力。王于那烂陀寺附近,建欧丹富多梨寺。又于北近建毗玖摩罗尸罗,即有名之超岩寺。道场百八,规模宏大,视那烂陀之八院三百房而过之,遂夺那烂陀之席,而超岩成最高之学府矣。于此波罗王朝,一类「无上瑜伽」,初非人间所有者,始由密乘学者次第传出。初有毗流波者,出那烂陀座主胜天之门,后从龙智学而得悉地。自后,昙毗酰流迦,婆日罗犍陀等,相继得道。又有婆婆波、婆罗波、俱俱啰罗阇、喜金刚等出,并宏「瑜伽」及「无上瑜伽」五部。如『集密』、『欢喜金刚』、『明点』、『幻化母』、『阎摩德迦 [P317] 』等,均先后流布。及喜金刚弟子檀毗酰卢迦,又传来『佛顶轮』、『救度母轮』等,「无上瑜伽」已大体备矣。佛元十二世纪后期,达磨波罗王在位,建超岩寺,密乘之势益盛。王于『现观庄严』派之师子贤,弟子智足,特加钦崇,而密乘与「随瑜伽行」之中观师,相涉乃益深。智足遍宏前三部,及五种内道呾特罗,于『集密』之解释尤工。然与护足之旧传有异,『集密』因有所谓「龙猛传」及「智足传」之两大流也。继智足而为超岩寺主者,有然灯贤等十一人,通称「调伏法呾特罗阿阇梨」。盖皆维持智足之统,专宏『胜乐』、『阎摩』、『明点』、『欢喜金刚』、『集密』等无上瑜伽者。超岩外之密乘学者亦不少,如寂友之通前三部,觉密、觉寂之通前三部而特精「瑜伽部」,皆其著者。第七世摩酰波罗王时,毗睹波始传来『时轮金刚』,其徒时轮足宏之。密乘之学,发展乃至矣尽矣。十一世荼那迦王之时,名德济济,超岩极一时之盛,有「六贤门」出。六贤门者,东则宝作寂;南则智生慧;西则自在语称;北则那露波,次以觉贤;中则宝金刚及智吉祥友。六贤皆博晓五明,专宏密乘,于无上瑜伽之『胜乐』, [P318] 尤所致意。其后座主之佼佼者,有阿提峡师资,那露波师资等,以十七世罗摩波罗王朝之无畏现护为斯学之殿军。王朝多故,教界落寞,余势已奄奄欲息矣!
 
  综观密教发展之势,即鬼神崇拜而达于究竟。「事部」本为次第错杂之传出,后人尝董理而统摄之,分「佛部」(上)、「莲华部」(中)、「金刚部」(下)之三部。「佛部」以释迦为部尊,文殊为部主;「莲华部」以阿弥陀为部尊,观世音为部主;「金刚部」以不动为部尊,金刚手为部主。虽意在融摄鬼神,而尊卑之势犹存。此三部,就其所重而言之,则佛部为解脱相之佛;莲华部为慈悲相之菩萨,金刚部为忿怒相之鬼神。世人之所崇事,唯此三类而已。此亦即以释迦文殊之大乘深智,融西(北)方弥陀、观音之慈悲柔和,东(南)方不动、金刚手之方便雄猛也。「行部」承之,综合为三部,然「佛部」之释迦,转化为在家菩萨(天人)相之大日如来,秘密教为之一变。化出家佛为在家佛,以为重人可,以之为重天尤当。其曼陀罗中台作八叶莲华形以象心,中为大日如来,四方为四佛。「瑜伽部」即五方五佛说而开为五部──「如来」、「宝」、「莲华 [P319] 」、「业」、「金刚」。其曼陀罗依月轮心中五智成五佛,一一出三轮身。即以大日(中)、不动(东)、宝生(南)、弥陀(西)、不空(北)──五佛为自性轮身。普贤、文殊、虚空藏、观自在、金刚业──五菩萨为正*轮身。不动金刚、降三世、军荼利、六足(即阎摩德迦)、大夜叉金刚──五大明王为教令轮身。「行部」以三而启五,「瑜伽部」明五以含三。以如来部为最胜,而如来为在家菩萨形,僧俗之形虽倒,人鬼之叙未失也。嗣以学者特重金刚之调伏,乃流出『集密』、『胜乐』、『阎摩』等无上瑜伽。然诸部独立,颇有无统之感。或谓五部统以金刚持之第六部,即以金刚持为最胜;亦即离去天人相之菩萨,而以鬼神夜叉之忿怒身为所崇,秘密教又一变。或谓波罗王朝时,国难、教难相逼俱来,故特重金刚之雄猛法以制之。教法当机,义或近之。虽然,国难、教难,五大金刚其能救之乎! [P320]
 
图片
   事部─────解脱之佛陀主,摄外…………┐
   行部───┐                            │
   瑜伽部──┴─悲和之菩萨主,融外…………┼─鬼神崇拜之密教
   无上瑜伽部──贪瞋之鬼神主,同外…………┘
 
 
 
  
 
第三节 秘密教之特色
  密教多特色,承固有之倾向而流于极端者有之,融摄外道者有之。若以一言而罄无不尽者,则以「世间心为解脱」是已。信师长达于极端,即自身妻女亦奉献而不疑。师命之杀,不敢不杀;命之淫不敢不淫,此婆罗门所固有(读『央掘魔罗经』可知),后期佛教所取用者也。佛斥外道之事火,而教以事根本火(供养父母)、居家火(供养家属)等。密乘学者又转而事火(护摩):求子、求财、求寿、求官,一切无不于火中求之,而酥、蜜、衣服、珍物,悉举以供火之一炬,将以求其大欲也。佛世以依教奉行为最胜之供养,佛后亦供以灯明、香、华 [P321] 等而已。密教以崇拜者为鬼神相,其供品乃有酒、肉。有所谓「五甘露」者,则尿、屎、骨髓、男精、女血也。更有「五肉」者,则狗肉、牛、马、象及人肉也。以此等为供品而求本尊之呵护,亦可异矣!
 
  且置此等琐屑事,试一言其要义。一、心余力绌之天慢:密教以修天色身为唯一要行,念佛三昧之遗意也。自佛天合化,佛菩萨既示现天神身,龙鬼、夜叉亦多天而实佛、菩萨之示现。观此天等之相好庄严,此自世俗假观而来。「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观己身、天(即佛之示现)身之实性,此自胜义空观来。此二观,初或相离而终复合一,以身、语、意三密修之,即手结印契,口诵真言,意观本尊之三昧耶,或种子,或本尊之相好,求佛天加持而有所成就。若直观佛相,观成而佛为现身说法,显教大乘亦偶有之。然秘密者意不在此,虽或前起本尊,而要在信自己为本尊,观己身为本尊,本尊入我中,我入本尊中,相融相即而得成就。天慢者,即以佛、菩萨自居。此由他力念佛之渴望救护,自力念佛之我佛平等,极卑、极慢之综合,而以三密行出之。一切法真常本净,不应妄自菲 [P322] 薄,应有坚强之天慢。自身即佛,而未尝不自感其无能,乃唯求本尊之三密加持。质言之,信得自身即佛,而求诸佛三密加持力以实现之。此与初期大乘经论,信有成佛之可能,而但可于智深悲切之大行中得之,精神之相去远矣!秘密者修天慢而即身成佛,如乞儿以富有自居,衣食不给,乃卑辞厚颜以求富翁之赐予,俾与富人共乐耳!何慢之有?二、厌苦求乐之妙乐:出家声闻弟子,视五欲如怨毒,以「淫欲为障道法」,固非在家弟子所必行。然以性交为成佛之妙方便,则唯密乘有之。「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大乘摄化之方便。方便云者,且以此引摄之,非究竟,亦非漫无标准也。或者谬解「以乐得乐」,乃一反佛教之谨严朴质,欲于充满欲乐中,成就究竟佛果之常乐。欲界欲乐中,淫乐最重,或者乃以此为方便,且视为无上之方便。惟是淫欲为道,密宗之旧传我国而流入日本者,犹未尝显说,故每斥「无上瑜伽」之双身法为左道密教。然特宏「无上瑜伽」之西藏喇嘛,则矜矜以妙法独备于我已。平心论之,此即「欲为方便」之极端,固于前三部见其绪矣。所崇事者,天身之佛。天有明妃(天后),佛亦仿之而 [P323] 有「佛母」、「明妃」,此即与「方便(悲行)为父,般若(智慧)为母」之大乘义相杂。金刚以表雄猛折伏,莲华以表慈和摄引,亦一转而为生殖器之别名。密教所崇事之本尊,无不有明妃。「事部」则彼此相顾而心悦,「行部」则握手,「瑜伽部」则相拥抱,「无上瑜伽」则交合:此固顺欲界欲事之次第而成立者。前三部虽有相视、相抱事,而行者每以表悲智和合等解之,然无上瑜伽则付之实行。衡以密者之说,则「三昧耶」为表象,「法」为观想,「业」为实行,固表象独是而观想、实行之非耶?以秘密教之发展观之,固不达此不止。吾人以秘密教为佛之梵化、神化则可,尊信前三部而不信「无上瑜伽」则不可。何有智者,誉病入膏肓为健康,而归死亡之责于临终一念也!「无上瑜伽」者,以欲乐为妙道,既以金刚、莲华美生殖器,又以女子为明妃,女阴为婆伽曼陀罗,以性交为入定,以男精、女血为赤、白二菩提心,以精且出而久持不出所生之乐触为大乐。外眩佛教之名,内实与御女术同。凡学密者必先经灌顶,其中有「密灌顶」、「慧灌顶」,即授受此法者也。其法,为弟子者,先得一清净之明妃,引至坛 [P324] 场,弟子以布遮目,以裸体明妃供养于师长。师偕明妃至幕后,实行和合之大定,弟子在外静听之。毕,上师偕明妃至幕前,以男精、女血(甘露)即所谓「菩提心」者,置弟子舌端。据谓弟子此时,触舌舌乐,及喉喉乐,能引生大乐云。以尝师长授予之秘密甘露,名「密灌顶」。尝甘露味已,去弟子之遮目布。为师者以明妃赐予弟子,指明妃之「婆伽」而训弟子曰:此汝成佛之道场,成佛应于此中求之。并剀切诲以一切,令其与明妃(智慧)入定,引生大乐,此即「慧灌顶」。『欢喜金刚』云:「智慧满十六,以手相抱持,铃、杵正和合,阿阇黎灌顶」,即此也。经此灌顶已,弟子乃得修「无上瑜伽」,其明妃可多至九人云。西藏宗喀巴似有感于此道难行,故于「无上瑜伽」之双身法,自灌顶以至修行,多以智印,即以观想行之,然余风犹未尽也。解脱是所求,欲乐不欲弃,厌苦求乐而不知乐之即苦,乃达于淫欲为道。或云:印度有遍行外道,于性交为神秘之崇拜,佛教之有此,欲用以摄此外道也。三、色厉内荏之忿怒:应折伏者,则折伏之,菩萨之行也。密乘行者,特于「无上瑜伽」,其崇事之本尊,无不多首、 [P325] 多手、多角,脚踹口咬,烈焰炽然,兵戈在握,虽善画鬼者,亦难设想其可畏也。然以予视之,大丈夫一怒而安天下,犹非面目狰狞之谓,而况菩萨之雄猛乎!龙树菩萨引偈云:「若彩画像及泥像,闻经中天及赞天,如是四种诸天等,各各手执诸兵仗。若力不如畏于他,若心不善恐怖他,是天一切常怖畏,是故智者不属天」。力不如则失雄威,心不善则失慈悲,其不堪崇事,固明甚也。密乘者以学出龙树自居,而以狰狞之天形为所崇,不亦可以已乎!总之,秘密者以天化之佛、菩萨为崇事之本,以欲乐为摄引,以狰狞为折伏,大瞋、大贪、大慢之总和。而世人有信之者,则以艰奥之理论为其代辩,以师承之热信而麻醉之,顺众生之欲而引摄之耳。察其思想所自来,动机之所出,价值之所在,痼疾其可愈乎!
 
  
 
第四节 印度佛教之衰亡
  佛元八世纪以来,佛教外以印度教之复兴,于具有反吠陀传统之佛教,予以甚大之逼迫。内以「唯心」、「真常」、「圆融」、「他力」、「神秘」、「欲 [P326] 乐」、「顿证」思想之泛滥,日与梵神同化。幸得波罗王朝之覆育,乃得一长期之偏安。然此末期之佛教,论理务琐屑玄谈,供少数者之玩索;实行则迷信淫秽,鄙劣不堪!可谓无益于身心,无益于国族。律以佛教本义,几乎无不为反佛教者!闻当时王舍城外之尸林中,密者于中修起尸法(可以害人)者,即为数不少。佛教已奄奄一息,而又有强暴之敌人来。佛元十四世纪初,阿富汗王摩诃末,率军侵略印度,占高附而都之,回教渐渗入印度内地。相传侵入者,凡十七次,每侵入,必举异教之寺院而悉火之。佛教所受之损害,可想见也。于是恒河、阎浮河两岸,西至摩腊婆,各地之佛徒,改信回教者日众。其佛教仅存之化区,惟摩竭陀迤东耳。迨波罗王朝覆亡,回教之侵入益深,渐达东印,金刚上师星散。不久,王室改宗,欧丹富多梨寺及超岩寺,先后被毁;即仅存之那烂陀寺,亦仅余七十余人。佛教灭迹于印度大陆,时为佛元十六世纪。佛教兴于东方,渐达于全印,次又日渐萎缩而终衰亡于东方。吾人为印度佛教惜,然于后期之佛教,未尝不感其有可亡之道也! [P327]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印度之佛教 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顾
下一篇:印度之佛教 第十六章 教难之严重

 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导读(释果灯) 印度之佛教 自序 目次
 印度之佛教 第一章 印度佛教流变概观 印度之佛教 第二章 释尊略传
 印度之佛教 第三章 佛理要略 印度之佛教 第四章 圣典之结集
 印度之佛教 第五章 阿恕迦王与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六章 学派之分裂
 印度之佛教 第七章 阿毗达磨之发达 印度之佛教 第八章 学派思想泛论
 印度之佛教 第九章 中印之法难 印度之佛教 第十章 南北朝时代之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导源 印度之佛教 第十二章 性空大乘之传宏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三章 笈多王朝之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十四章 虚妄唯识论
 印度之佛教 第十五章 真常唯心论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六章 教难之严重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顾 印度之佛教 附录 印度佛教大事年表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