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印度之佛教 第十二章 性空大乘之传宏
 
[印顺法师] [点击:3180]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第十二章 性空大乘之传宏
第一节 龙树师资事略
  龙树菩萨出,大乘佛教乃入于新时代,释尊入灭以来,未之有也。
 
  菩萨生南印之婆罗门家,天聪奇悟,事不再告,于吠陀等世间学艺,靡不练达。尝与契友三人,骋情极欲以为乐,潜入王家,秽乱宫廷。事觉,幸免于难,乃悟欲为苦本,厌离心生,诣佛塔出家受戒。九十日中,诵三藏尽达其意,更求余经,都无得处。于雪山深处一佛塔中,遇老比丘,授以大乘经,读而善之。历游诸国,与外道论议,咸皆折伏。遂自念言:适应世间,方便甚多,佛经虽妙,而推理犹未尽;未尽者推而说之,以此悟后学,于理不违,于事无失。乃怀革新佛教之志,拟离传统之声闻僧而别立。传说有龙王见而愍之,接入龙宫,授与无量方等深经。九十日中通练甚多,乃悟入无生忍,得经一箱而出云。菩萨初游化 [P200] 摩竭陀;后抵南印,化一承事外道之国王,得其敬信,大乘教乃盛行。奘传南憍萨罗国王(今之贝拉尔)娑多婆诃﹙引正﹚,珍敬龙树,供卫甚厚。现存之龙树论中,有『教诫王颂』,以之寄禅陀迦王者,应即此人也。菩萨出世之年代,多异说,什公传其佛后五百三十年出,近之。什译『龙树传』,系闻之师说而录出者,时为佛元七百四十年。而传云:「去世已来,始过百岁」,则其入灭约为六百三十年顷。竺法护于六百七十年顷,已片断译出其『十住毗婆沙论』。论中多破「婆沙师」。今推定其生于五百年顷,灭于六百三十年顷,享百二三十之高寿;此与众传之誉其长寿,传其有大量之论典,无不合。菩萨之撰述甚多,以『中观论』、『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为最着。『中观论』阐发缘起性空之深义,揭示生死解脱之根本,为三乘共由之门。『智论』释『般若经』之第二会,『十住』释『华严经』之「十地品」,即以深见而畅发菩萨之大行。菩萨为南印学者,游北印雪山,出家受戒于说一切有,漫游全印,而弘化于南印之憍萨罗。于内外、大小无不达,故其教学之弘广,于大乘论师中允推独步(1)。时北印之『 [P201] 婆沙』初编,『婆沙』师执一切有而碍空,执小障大,专横不可一世。南印之方广学者,执一切空而坏缘起,执理而废事,说一切法如龟毛、兔角之常无。菩萨乃起而攻异端,畅中道,斥迦旃延尼子为非释子,其弟子辈为生死人。以方广者为邪空,信戒无基而取一空。息戏论之云雾,朗中道之秋月,大乘光芒万丈,安达罗王朝与有荣焉!菩萨尝约学派之见为三:毗昙门明有,空门说空,鞞勒门辨亦有亦无。于此三门,「不得般若,愚者谓为乖错,智者得般若波罗蜜,入三种法门无所碍」。是于说一切有、分别说、大众之三系,使其于不违缘起性空之正见中,贯摄而条理之。汲方便之三流,而归于自宗之大乘空门。西北印之往生极乐行,虽斥其志性下劣,以当时风行,亦尝论及之。
 
  自『中论』等出,法界雷动,智者欣受,愚者惊慑,大乘乃不复依傍小宗,卓然自立,宜后之言大乘者,咸仰菩萨为大祖也。藏传其弟子有弘如来藏法门者,有持明咒者,传说无征;惟提婆菩萨则确受持其法门而继踵弘传。提婆菩萨,师子国(锡兰)人,初于犊子部出家。尝不避万人之怒,抉大自在天神像之宝目 [P202] ,以明神之无灵;又自抉一目以报之,人因以迦那(一目)提婆称之。后来叩龙树之门,执弟子礼,精中观。游化于印度之窣禄勤那、钵逻那伽、摩伽陀,所至破外道,不遗余力。其著作以『四百论』为最着。其后,游化南印,广破外道。有一外道弟子,不忍其师之被破,乃乘间以利刃刺之曰:「汝以口破我师,何如我以刀破汝腹」!命未毕顷,犹愍此愚顽而善遣之。为法不惜身,无我不瞋敌,提婆菩萨有之。传说提婆弟子有罗!7亩罗跋陀罗者,亦曾释『中观』。再传弟子又有名龙树者,渐为唯心、密咒之弘传,传者因误以为龙树菩萨云。龙树菩萨师资之学,于佛元七百四十年,经莎车王子须利耶沙摩之介,以之授鸠摩罗什三藏而传来中国,弘布弥广。其在印度,则提婆以去,日见衰落,即『大智度论』等,亦佚失无闻矣!
 
  龙树菩萨深达大乘之奥,了然于化世之方便,拟革新佛教,建立菩萨僧而未果行。事之所以不果,传说恍惚不明。寻龙树菩萨之学风,颇有不可以声闻僧拘之者。传龙树菩萨为化国王而易服七年,持旛奔走于王前。提婆菩萨易俗服,受 [P203] 募为国王卫士,而后得论议;华氏城外道跋扈,禁比丘出入,则易服入城而破之。释『中论』之青目,乃一婆罗门学者。鸠摩罗什三藏来中国,受姚兴之逼,为完成传译之大业,乃易服娶妻而别住官廨。菩萨道,盖不能以声闻拘也。龙树菩萨有创菩萨僧团之素志而未果,意论之,大乘初兴,声闻僧之力犹强;况成立大乘僧团,即人事以向佛道,非当时之政治可容。受龙王之化而止,其在此乎!菩萨乘内无摄僧之制,理同证而事不和;独往独来,仅能随机以适化。心愿普化有情,而忽于群众之组合。末流所趋,散漫而难以言和合僧,以视声闻僧之和合而绌于化世,反瞠乎其后矣!为政教所限而不果,大乘佛教未来之逆转,无有沈痛如此者!
 
  
 
第二节 性空论之前瞻
  龙树出于六七世纪,大成性空论,而实性空不自龙树始。般若之流行北印,伪三藏出世,『婆沙论』已言之。其经之行世,早于龙树且三数百年。特大经之出处难详,佛史者乃多以龙树为言,实则未尽善也。性空论处学风丕变之会,前 [P204] 乎此者,杂多、厌苦、无我、事人、重行、契智;后乎此者,一味、妙乐、大我、尊天、唯心、达情。承先启后,厥为性空,学者不知此,无以见佛教流变之机也。
 
  性空论以深见着,莫妙于即空即假之缘起中道,试为源而溯之。释尊化世,反吠陀而道平等,政力、智力、财力,一以行业为准,初无种族优劣之别。自非雅利安人勃兴于南北,平等之要求日亟,故曰:缘起无定性,实际理地,平等不二,何有于种族先天之优劣也。声闻道以遗世、独善为高,受学于先觉为尚,此非尽人所能及所愿也。故迦王薄薄拘罗之遗世独善,仅施以一钱。夫世之所求于佛教者,为其能利济群萌,非但为一、二急证解脱者而已。声闻僧持佛法而不畅释尊之本怀,不足以应世求,乃群起共责:声闻是「痴狗」、是「败种」、是「婢子」、「贱作」!缘起无自性,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则成佛耳,何事封局小心为?『般若』赞大以喻小,则曰法性空中,声闻不可得,菩萨亦不可得,但以 [P205] 假名说有三乘。『法华』回小以入大,则曰「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以性空而能缘起成佛,见性空即见佛,此分别论者之所以以「空为佛性」也。政教渴求平等,佛子乃自声闻之多元论,反求于释尊之本,即万事以达一理,而「诸法无我」,乃应时而宏阐焉!声闻道以无常为门,己利为事,切感于人生之苦,急求有以解脱之。其苦行余习深厚者,竟以乞食、教化为多事,业尽命终为难忍,此心此行,难以言菩萨之道也。时众渴望于菩萨道,而声闻不能,奈何!行菩萨道者,必求其知苦不厌,以利他为己利;反求于释尊之本教,乃知唯性空能之。菩萨道,常无常性空如幻,苦乐如幻,一切一味相,齐染净、苦乐、人我、缚脱,即一切之自虚而等视之。知缘起之苦乐宛然而自性都空,以法持心,夷然而住;不以常乐而少拘物欲,不因无常苦而急怖生死,乃能在尘不染而化世也。此与声闻之舍染取净,厌苦求乐,其心行有天地之隔。「文殊师利本缘」,曾于此深切言之。一切有情毕竟空,觅自他了不可得,非有己可利也。缘起假名,则一切有情相依相资,自「三火」、「六礼」而极论之,自 [P206] 过去以至未来,有「四恩」之说,他利即己利,有情病即菩萨病,忘己以为人,乃成菩萨之道。达性空则知苦不厌,解性空之缘起假名,则悯苦而悲生。辟菩萨之大道,而性空门乃恢恢乎其大矣!又自释尊息化以来,学派争鸣,说一切有称「根本」,分别说称「上座」,犊子称「牛王」,大众称「大众」,斤斤于优劣是非之间,无诤之风,亦几乎息矣!葛藤络索,是何可厌!乃有扇大悲之风,炽般若之烈焰,一举而廓清之:一切法无自性,于毕竟空中戏论都息。戏论息,则了然于缘起之正,取精用宏,而无不当也。「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虽有五部,不妨如来法界」。于如来正觉平等法界中,何部执之有!遣一切执而融摄之,非空不能,龙树论即深于此道者也。凡此政教平等之求,菩萨道知苦不厌、为他忘己之求,圣教无诤和合之求,时代之机感也,应所求而满足之,性空大乘乃日张。
 
  复有由本释尊之教,循论理之规律,而为思想应有之开发者在。释尊之为教,叙事以常识之实在:现在有过、未亦有;色有心亦有;有为之生死有,无为涅 [P207] 盘亦有。即事以显理性,则剎那生灭而诸行无常,蕴、界、处和合而诸法无我,苦不复生而涅槃寂静。即其教而直述之,则三世实有,无为实有,如说一切有系所说者近之。虽然,以之为常识之实在可,以之为理智之实在则不可;龙树责其「闻世谛谓是第一义谛」,盖确论也。说一切有者,以色、心之和合相为世俗(假名)有,色、心之有特自体用而不可析者为胜义(实)有。此色极微及心心所法之实性,体恒住而用有生灭,剎那间正生正灭为现在,未有作用为未来,作用息名过去,体实恒有而无三世之异也。以是,前后为各别法用之假名相续,同时为各别法用之假名和合。舍假名而直谈实相,则世间为无限量之实在性也。相续、和合,法体之所无,即体起用,其能成立相续和合否?说一切有者以为能,亦唯自信而已!犊子系信三世实有而见其不能,乃立「四微和合有柱法,五阴和合有人法」,即于和合相续中,别有一不即不离之统一性。有此,相续和合或可能,然求此统一者之实性,则不可得也!三世实有者,以前后之法体为各别;然则如业用之息入过去,与现在之有情复何关涉?于是立非色非心之「得」、「不失 [P208] 法」等,以为之联系。法无限,得亦无限,得复待得,此无限之实在更无限,愈论辨而愈繁愈难。其根本症结,在不见释尊立教之大本,以常识之实在为理智之实在也。佛元百年,大众、分别说系,有见于三世实有者之难,乃说「现在实有,过未无体」;或说过去少分实有;或说现在亦分通假有。彼三世实有者,如珠珠之相累;唯现在实有者,则如明珠之旋转反侧,自空而下,似相续而实唯一珠。然此亦难知,诸行无常,剎那生而即灭,前者未灭则有能生无所生,已灭则有所生无能生,然犹因果不相及也。大众者说:「色根大种有转变」。化地者说:「色根大种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实法念念灭而立转变,则亦自信而已!况过去曾有(熏),未来当有(种),在即生即灭之现有中,此「曾」、「当」之有,为实为假?与现有一耶?异耶?凡此,虽出三世实有之火坑,又另入现在实有之深水矣!
 
  大众、分别说、犊子,多于别别实法之和合相续中,立一统一性。此统一者,实则又一别法也,假则说一切有之旧说,不假不实又不得,可谓辞穷理绝者矣 [P209] !性空者之论法,彼等亦微知之,且间用以责他。然以为假名者可如所说,世间色、心之实性,不能不实在,不应以此相责。宁知实在之见,陷一切于不通耶!大众、分别说系之先觉者,乃进而即现在之实有而亦破之;不离现在有过、未,岂可有离过、未之现在也!缘起幻网,拘于常识之实在者,每困踬而难入,病在不知空即假名也。无性之假名者,五蕴和合为有情,求蕴与有情之自性,皆了不可得。然五蕴之假名,似一有情而不碍异,色、心无边,相用不可乱。有情亦假名,似五而不碍一,无离色之心及离心之色者(离则即非有情)。不一不异而一异宛然,唯性空之假名能之。三世相续,求剎那别法不可得,贯三世而常一者亦不可得。假名则不离过、未有现在,不离现在有过、未,虽不离亦不即。以是,因有则果有,幻相历劫而「不失」;因无则果无,「终归于磨灭」。不断不常而常断宛然,亦唯性空之假名能之。自三世实有而现在实有,过、未无实,进达于三世之性空无实。空之极亦有之极,三世幻有,我、法幻有,转与犊子、说一切有者近,特假有与实有为异,此非俗流所知矣。 [P210]
 
  佛以惑、业、苦之不生为无为涅槃,众苦永息,学佛者所归心也。佛以不生不灭为无为,学者乃以之为常恒、不变之实体。以慧力简择,证一一法之无为,而有漏有为不生。作此说者,以生死、涅槃为两橛,亦以涅槃为杂多也。迨譬喻者出,以有为为实,无为非实;如烧衣、无瓶,则衣、瓶之烧无耳,何可别计有烧衣、无瓶之实?以是,无为者,于生灭有为之不生,知其不生而已!作此说者,舍生死有为之真实,入涅槃无为之非实,颇难为学者谅也!性空者,举有为、无为而一切空之。惑、业、苦本空而因果相生,曰有为。正智生者,达诸法无性,不见有若生若灭者,「心行既断,言语亦灭,不生不灭,法如涅槃」,曰无为。无为乃有为之性空,有为即无为之假名;「生死之实际,及与涅槃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岂可谓离有为而别得无为之一实?一切法性空即真如实性,无始来幻幻相生,幻幻生灭亦空也;无明灭者一切灭。假名相以说之,则舍妄倒入真实,与譬喻者异。性空者承初期佛教之学,洞知其症结而批判之。自常识之真实,导归于理智之真实(空),继无常论而代兴,俨然释尊本典之旧也!诸 [P211] 行无常偏于妄,涅槃寂静偏于真;性空者详诸法无我,中正赅摄,真俗宛然而一贯也。
 
  
 
第三节 性空唯名论述要
  龙树菩萨之学纲,在二谛,在依俗谛得第一义,得第一义入涅槃。其言曰:「诸佛以二谛,为众生说法。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所谓二谛者,即缘起之中观也。『阿含』以「我说缘起」为宗;『般若经』以「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为菩萨不共中道妙观」。缘起即一切法,为「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者。若假名相而辨说之,则缘起是「无自性」,自性无故空,是「唯名唯假」,唯假名则有。宛然有而毕竟空,毕竟空而宛然有,空有相成不相夺,即缘起之中道。故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也。缘起者,不离因缘而有,而非自成。「不从生」之自成,曰自性。即自性而论之,自成者必为「非新有」之常在,「不待他」之独存。自成 [P212] (实),常在(常),独存(一),以理智而观于缘起之存在,了无毫厘许可得。以「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缘起法无此「自性」之为空,非说因缘假有亦无也。常人之于世间,莫不多少有见于「从生」「新作」「待他」;然自常识之所见,科哲以至神教之想象,又无不以世间之本质,为真实、自成者,或常在、独存者,闻佛说真实自性空,则瞿然而惊,误以为一切都无也。本此见以相责,故曰「若一切皆空,应无生无灭」等。不知真实之自成,论理即不得不为常在与独存;自成、常在、独存,则世间因果生灭等,不复可能!龙树菩萨因之转以相责曰:「若不许空者,彼一切不成」。反之,唯其无真实之自性,乃依因待缘而得成;如幻如化,唯名唯假,无毫厘许自性,而因果染净无不成。「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此即缘起中道观之特色,非世间学者所能解。缘起法,性空假名不相碍,而常人以无智所蒙,见闻觉知之所及,辄计以为真实自性有。此常识之真实,曰俗谛。一切法非无,而真实自性实不有。非有而执以为实有,藉缘起之正见以彻破之,观一切法自性空。此理智之真实 [P213] ,曰第一义谛。释尊以常识之真实,显理智之性空,引凡入圣,安立二谛之本也。有情情滞于实有,佛教乃盛谈乎性空。解性空,则见性空之假名,圆见缘起之中道,岂执空而拨有哉(2)!
 
  缘起法,空假无碍为中道,而要在明空,此所以『中论』以八不缘起为宗要也。常人以一切法为自性有,乖缘起则一切倒,论理则不成,修行则不得解脱,举此一切倒而空之、不之可也,八不特示其要耳!「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去);能说是因缘(缘起),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八不灭一切戏论,一一「不」灭一切戏论,其义极深玄,姑为作一途之解。缘起唯名,新新生灭宛然而非自性有。何者?自性成则「不从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不生则不灭,本自无生,今复何所灭?即自性而观于当念,则生灭不成。因力在则生命常在,因力尽则命根即断,缘起常断宛然唯假名,而自性不成。「若有自性者,非无故应常,若先有现无,是则应成断」。盖无自成之自性,则无「非新有」之常在。 [P214] 不常则不断,何实有可坏而使无?即自性而观于一生,则常(变)、断不成。前蕴灭而后蕴生,自作自受则一,前灭后生则异,缘起唯名而一异成。自性有则「若天人各异,则不应相续」;「若天即是人,则堕于常边」。无「不待他」之独存故不一;不一即不异,无独存之一,更何有敌对之别异耶?即自性而观于三世,则一、异不成。生死无所来而来入三界,涅槃无所至而去至寂灭。生死之来如幻化,涅槃之去如幻化,所谓「一切法如幻如化,涅槃亦如幻如化;若有一法过涅槃者,亦复如幻如化」。假名如幻则成,自性有则「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无去则无来。即自性而观于始终,则来去不成。戏论无边,正观缘起之八不,则自性空而分别灭,分别灭而戏论息矣(3)?此八不之缘起中道,为三乘解脱所共由,而菩萨则不共。何者?于唯名之缘起流中,一切有情莫能正觉,昧无性假名而执以为自性之真实,曰无明。无明者,蒙昧之认识也。于五蕴和合之有情,妄执为实,曰我见;于五蕴执实,曰法见。所缘之我法不同,而执为自性之真实则一。此常识中朴素之「自成」「不变」「独存」 [P215] 感,即十二缘起支之无明,迷妄之本,生死之根,一切有情所同然者也。基此根本之无明,经学者之分别、生众多枝末之戏论:于我见,计小我之灵魂,大我之天帝;于法见,计一一法之实色(物)、实心,或一切法之唯色、唯心。即此无明之妄见(触),触境生情而离合悲欢失其正(受);妄情所系,生贪、瞋、邪见而发为纵我役物之行(爱、取);意导行而事业成(有);随善恶业而苦果生也。解脱之道,在反其道而行之。「业惑从分别,分别从戏论,戏论因空灭」。以空灭之者,破分别执而达于自性之本空;我无自性曰我空,法无自性曰法空,假名不同而性空则一。声闻直自我空入,我性空而法见不生。菩萨遍达一切法空,而反归于我空之门。达我、法空,则戏论息而生死永灭。龙树菩萨有见于缘起之空有无碍不落两边,尤有见于性空为中道之门,乃举缘起之八不以标宗,而以「瞿昙大圣主,怜悯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是故稽首礼」结之。
 
  行菩萨道者,始自发心,终讫成佛,略为二道,五菩提。五菩提者:有情于生死中,从佛闻,弟子闻,经典闻,引生性空见,大悲心,确立圆成佛果之大愿 [P216] ,曰发心菩提。初发心者,或自信入,或自悲入,或自慧入,结归于三心圆具之大菩提愿。依斯大愿,动悲心而行六度、四摄行,集福智资粮,折伏粗烦恼垢,曰伏心菩提。以悲心悲事而大愿弥固,空解转深。空得悲而不舍有情,悲以空而不着戏论,方便成就,断烦恼,达一切毕竟空,入无生法忍,曰明心菩提。此三者,初发愿心,中成悲事,后证空寂,曰般若道。从凡入圣,以空慧为本也。(此下是圣人所行)即此明心菩提,正见法性即见佛,是真发菩提心者(前发菩提心是世俗发心)。得无生忍已,以大悲愿力为因,烦恼习为缘,得法性生身,以无所得为方便,随机应物,行六度、四摄之行。菩萨自利(脱生死)已具,此心此志,唯成熟有情与严净国土,无复他事。自生死中出,薄余习,到一切智中住,曰出到菩提。因圆果满,断余习而成佛,曰究竟菩提。此三者,初发心,次悲行,终圆证,曰方便道。从自脱以脱他,以即空之巧慧为本也。
 
  于此二道五菩提而行菩萨道者,根性有利钝之异,此以创(注意!)发大心而分别之。或有信戒无基,福慧微劣而创发菩提心者,自空慧入,则厌离心切, [P217] 堕声闻中;自悲心入,则败坏菩萨,成仁民爱物之行,堕凡夫中;自信门入,则神佛杂滥,堕外道中。如乘羊而为万里之行,鲜有不退失者。其有无量百千万亿中,若一若二住不退失者,初观无常等十五事而后入空,钝根也。或有曾集福智,善修信戒,心未纯净(卑怯自私,恋世之情犹深)而创发大心者,愿以正其志,悲以植其褔,智以涤其滞,不急不缓,成中道之行。直自性空门入,历二僧祇劫而后得无生法忍,(此中又有三品,此下品也)。此如乘马而行,久久而后至,中根也。或有无量生中积集无边福智,从不见佛闻法,而究穷事理类大慧,仁爱及物近大悲,求达至善若大愿。今生利根,悲熟,得善知识,创发菩提心,即直悟无生而趣佛道。于中复三品:或入无生忍,或得忍而即成严土,熟情之行,或得忍而直入究竟菩提。如乘神通(日月通,声闻通,佛通)而行,瞬息即至,利根也。论曰:「无常为空初门」;「空为无生初门」,「无生助佛道门」;随根性之利钝,而初入观门之不同如此。夫上根,百千万亿不得一,生而知之,不可以力求。其有不甘堕外道、凡夫、声闻中者,则中根犹可勉学而行之!行之道 [P218] ,从性空见,悲济行,菩提愿之相资不偏中求。
 
  
注【10-001】参阅『空之探究』第四章(二0一──二0七)。
注【10-002】参阅『中观论颂讲记』「悬论」三(一七──二七)。
注【10-003】参阅『中观今论』第六章(八三──一一一)。 [P219]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印度之佛教 第十三章 笈多王朝之佛教
下一篇:印度之佛教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导源

 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导读(释果灯) 印度之佛教 自序 目次
 印度之佛教 第一章 印度佛教流变概观 印度之佛教 第二章 释尊略传
 印度之佛教 第三章 佛理要略 印度之佛教 第四章 圣典之结集
 印度之佛教 第五章 阿恕迦王与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六章 学派之分裂
 印度之佛教 第七章 阿毗达磨之发达 印度之佛教 第八章 学派思想泛论
 印度之佛教 第九章 中印之法难 印度之佛教 第十章 南北朝时代之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导源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三章 笈多王朝之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十四章 虚妄唯识论 印度之佛教 第十五章 真常唯心论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六章 教难之严重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七章 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顾 印度之佛教 附录 印度佛教大事年表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