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印度之佛教 第五章 阿恕迦王与佛教
 
[印顺法师] [点击:3179]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五章 阿恕迦王与佛教
 
第一节 法阿育与黑阿育
  佛元百十六年,摩竭陀王阿恕迦(即阿育)立。迦王出佛灭百年后,为大小各宗所共信。自上而下,佛灭于阿阇世王八年,阇王子曰郁多耶跋陀罗王。自下而上,则阿恕王以前,有频头沙罗王、旃陀掘多王、难陀王。其间之王统不详,信古而阙疑,如此而已。铜鍱部者则谓王即位于佛灭二百十八年。自郁多耶跋陀罗王以下,有阿!2鲳楼陀王、闵蹰王、那迦逮写迦王、修修佛那迦王、迦罗阿育王、迦王十儿,此下乃与难陀王接。详记诸王在位之年,合于锡兰王统,五师传承,一若信而可征者,宜今之学者多依之。然常传迦王出百年后,铜鍱者亦传此时有迦罗(黑)阿育王其人,并谓七百结集时之助跋耆比丘者,即此王云。彼于黑阿育后,隔百年别有达磨(法)阿育出,二阿育之说可疑。考迦王之初立,胁父 [P82] 于死,陷兄于坑,置地狱之刑;其伐羯!B雕伽也,虏杀无算。铁轮王以铁血定阎浮,暴力可畏,人皆称之为「旃陀阿育」;旃陀,暴恶可畏义也(黑亦恶义)。迨熏陶佛化,一变力政而为德化,人复以法阿育称之,犹言贤德者阿育也。是则迦罗阿育,言其即位之初;达磨阿育,指其信佛以后。铜鍱传误以为二人,视为有百余年之隔,非也。或者虽觉二阿育之无稽,犹以铜鍱传之年代为可信,以迦王为佛元二百年后人。寻统一阎浮之迦王,与优婆!5鵋多、末阐地同时,铜鍱部之『善见律』亦作此说。末阐地为阿难弟子,!5鵋多则其再传(『分别功德论』谓阿难传优多罗,优多罗弟子善觉,与迦王同时),迦王与之同时,其不能后于佛灭二世纪无疑。即以五师传承而论:七百结集之阿难弟子耶舍,即第二师之须那拘,此可于『善见律』知之。彼称耶舍为耶须拘迦,次又曰「第二、须那拘集毗尼藏」。须那拘于优婆离为再传(律),于阿难为弟子(法),与阿难弟子商那和修同时。优婆!5鵋多出商那和修之门,与须那拘再传之帝须同时。虽铜鍱部所传,详五师传承之年,使合于二百余年之说,然此数人与迦王并世,其不能后于佛元二 [P83] 世纪,可断言也。
 
图片
      ┌阿难─┬───优多罗─────→善  觉
      │      ├───(晚年弟子)──→末阐地
      │      ├───商那和修────→优婆!5鵋多
  佛─┤      │        :
      │      │        ︵
      │      │        同
      │      │        时
      │      │        ︶
      │      └────:
      └优波离→驮写拘→须那拘→悉伽婆→帝须
 
 
 
  铜鍱部之传说,求于迦王之仁暴而疑,求于同时之大德而疑;其似若可信者,则印度、锡兰之王统年代耳。然印度为无历史国,铜鍱者何知之独详?此盖由误会而以意为之,非事实也。『大史』及锡兰『岛史』亦铜鍱传也,详记王统之年代;然准彼推算,则佛灭于西元前五百四十三年,与『善见律』亦有五十余年之差。如彼等所传锡兰建国于佛灭之年,托始云尔,何必可信!七百结集,旧传在佛灭百年(概说);此后百十余年,有阿恕迦王出。铜鍱之学者,必误以此为 [P84] 百年后之百十余年,乃有「阿育王自拜为王,时佛涅槃已二百十八年」之说。迦王出于佛后百年,亦为彼等所熟闻,而无以明其故,乃误会迦罗阿育与达磨阿育为二人,取传说中之诸王、诸师,制年谱以自圆其说。百年之差,其以是欤!于声闻四大派中,于分别说系四部中,惟铜鍱部作此说。吾信古以阙疑(王统不明),曰:阿恕迦王惟一,登位于佛灭百十六年也(1)。
 
  释尊入灭之年代,且附此一论。佛灭之年代,传有七十余家。我国古德惑于星陨地动之变,多用周穆王壬申入灭说,然此实渺茫难凭,时贤无信之者。推论佛灭之年,莫如依迦王即位之年而逆算之。盖迦王即位于周赧王四十三年,已为史学所公认,则加以去佛之年代,即佛灭之年矣。近人多信『善见律』、『众圣点记』(铜鍱部所传)等,故出入于西元前四百八十年左右。今衡以迦王时代住持佛教之大德,派遣之传教师,不立迦罗阿育王,固有小乘各派之共说(除铜鍱部),马鸣(『大庄严论』)、龙树(『大智度论』)之说,信迦王惟一人,出佛后百年。此佛后百年,『部执异论』及『十八部论』,明定为「百十六年」, [P85] 则知释尊入灭之年,应为周安王十四年(西元前三百八十八年),本书据此为佛元,与拉斯之西元前四百年顷,克引及威士达之三百七十年顷说略同。
 
  
 
第二节 阿恕迦王之政教
  佛元六十一年,马其顿名王亚历山大,以呾叉斯罗王之请(时印度内乱甚),引兵侵印度。抵五河已,更欲东窥恒河之平原,后以将士不欲东行,乃留守而归。时有旃陀罗掘多(月护)者,出冒狸(孔雀)种姓,乘间纠合西北印之士族,逐马其顿守兵而独立。又东下废难陀王,统一中、西、北三印,再建摩竭陀帝国,是为孔雀王朝,都于波咤厘子城,时佛元六十七年也。越四年,叙利亚王塞留克斯,为旃王所败,退还阿富汗斯坦以和,并遣使美迦斯迭累斯驻波咤厘子城。其人记当时见闻为一书,残篇犹存,故得考见旃王之年代。旃王力护佛教,政治修明,治国凡二十四年。子宾头沙罗王,克承厥业,又二十五年而阿恕迦王立,时佛灭已百十六年矣。迦王未立顷,尝平呾叉斯罗之事变,颇得臣民之好评。 [P86] 宾王病笃,群臣拥立迦王,拒太子修私摩而死之,宾王用是愤憾死。迦王承祖父之余绪,雄才大略,讨伐不臣,开印度统一之局。威声惊域外,东之缅甸,南之锡兰,西北之马其顿、叙利亚、埃及等,并畏威怀德,远承其声教。
 
  孔雀王朝大业之成,外由希腊文明之输入,而得力于佛教者尤多。严阶级、崇祠祀、信咒禁、尚苦行,凡此印度文明之积弊而几乎无可救药者,初期佛教无不反其所行。佛教初行于恒河流域,次及西北印,孔雀王朝则据此而崛兴者。亚历山大来侵,受恒河流域联军之抗拒,卒阻其东进之心。亚历山大去,北印即起谋独立。以视二百年来,一任波斯王朝之蹂躏剥削,印度民族之融合精神,已有极大之进步,非佛教民族平等论之影响而何?印度民族沐佛百年之化而孔雀王朝兴,其盛衰与佛教相终始。吾人于此,不特引为佛教之光荣,亦引此为后期佛教之遗憾也!
 
  迦王初立,群臣以拥戴功,多有以此骄王者,乃大杀以清反侧。兄弟多被杀,即毗地输迦(亦作帝须)出家为道,似亦不得其善终。兵烽所至,虏杀无算, [P87] 初期之暴力政治,纵不若记载之甚,要亦无容讳饰者。王灌顶之第九年,始归三宝为优婆塞,并刻石以志悔:「为王者,必先自治而后能伏敌,人而不能胜自身之欲,焉能胜敌人」?启发其信心者,或云护比丘;或云善觉;或云修私摩稚儿泥瞿陀,出家为沙弥,王见而有感,乃归心佛教云。就王于佛教事业热诚观之,则王之正信佛教无可疑,然于婆罗门教,耆那教等,亦予以尊重维护。盖迦王之心目中,宗教乃广义之道德,虽有浅深其间,而同以导人为善。心胸广大,信佛而能予异教徒之信仰自由以尊重,非褊急政治家可及也。王沐佛之化已,诚信为法,仁慈为政,宽刑赋,施医药,废渔猎,睦友邦。为正法之兴隆、人民之安宁与幸福计,历访各地之名德沙门及婆罗门,于国内国外置正法大官以主其事。自灌顶后之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凡数发敕令,谓真正之胜利,在宗教而不在武力云。王有为佛教四众弟子特发之敕令,名婆伯那者,敕刻石于巴罗特帝附近之山顶。敕文举佛说之七种法门,以劝弟子修学者,1.「毘奈耶要略」,2.「圣者之自在」,3.「未来之怖畏」,4.「牟尼歌」,5.「寂默经」,6.「邬波底沙之问」 [P88] ,7.「始于妄语之罗!7亩罗教诫」。王灌顶后二十年,巡礼佛陀及佛弟子之圣迹:自波咤厘子城北上,经毗舍离,至释尊诞生之蓝毗尼园;后循释尊最后游行之旧道,至拘尸那之佛涅槃处,于道中建大石柱五处。其蓝毗尼园之石柱,上刻马像,今犹存下截,刻文亦明白可辨,略为:某年,王自来礼释迦牟尼诞生之处。此巡礼之事,备载于『阿育王经』,盖从优婆!5鵋多之教而为之。今得刻文,益见巡礼之说不虚。王礼菩提树,广施供养,并建八万四千塔,分置佛舍利,遍布阎浮。王所建之佛教精舍,今无有存者。所造之塔婆,唐代玄奘目击者,不下五百余;现已发现者,惟桑琪之一聚,婆尔呼之一塔。又王所建之石柱,分有铭、无铭二类。玄奘所见者,凡十六处,现存止九处。其中六柱,各刻敕令七条,其他刻全同或全别之敕令。王之石刻,于印度之宗教宣传,至今仍有极大之价值也。王信佛法切,三以阎浮施;儿摩哂陀,女僧迦密,婿阿耆,并先后出家;派名德宣化于各地。晚年,王被抑于王子及大臣,怅怅不得志,以半庵摩罗果奉鸡园寺僧而卒。「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无常法尔,迦王之所信所行为不虚矣!时 [P89] 佛元百六十二年也。
 
  
 
第三节 阿恕迦王时代之佛教
  七百结集时,某王助跋耆系,而有大众之结集。迦王都波咤厘子城,波利系大兴,然跋耆系亦日形活跃。说一切有部传:王因耶舍之说,迎优婆!5鵋多于摩偷罗之优留蔓荼山;王之礼圣迹,建塔婆,胥!5鵋多等教之。『善见律』仅谓因婆!5鵋 多知僧事,助王营建云。铜鍱部传:王因积疑求决,迎摩偷罗阿烋河山之目犍连子帝须。凡此,皆波利系也。王子摩哂陀出家,奉帝须为和上,有部之末阐地,大众部之大天为阿阇梨;其后并授以化导一方之命。此足见迦王之于佛教,虽或尊帝须,而实无所偏党。『付法藏传』谓:一曾犯逆罪而精通三藏之比丘(与『婆沙论』之说大天相合),往见优婆!5鵋多,!5鵋多不与语。有部学者之于大天,备极毁訾,并谓迦王党于大天,圣众相率西避迦湿弥罗云。此又可见深入西北之波利系,与跋耆系积不相容。当迦王之时,王意平等,而有部系为跋耆系及波利东 [P90] 系之协调所抑,实不胜其愤慨也!目犍连子帝须,旧传所不详。惟『识身足论』破目犍连之过未无体,似即此人。『善见律』之名帝须者不一;王弟毗地输迦,『善见律』亦作帝须,然则帝须即毗「地输」迦之音转。『大悲经』云:「摩偷罗优楼蔓荼山,有僧伽蓝,名那驰迦,于彼当有比丘名毗地奢,广行流布我之正法」。其即指此帝须欤!说一切有者,传迦叶至优波!5鵋多,凡五师相承。铜鍱部重律,传优波离至帝须之五师(见上表),实则帝须即阿难之三传弟子。初与有部同以摩偷罗为中心;迨后一东下,一西上,乃分裂为二,若不相涉耳!
 
  铜鍱部者说(真谛浮海来,所传亦当本此):迦王尊信佛教,外道穷于衣食,多滥迹佛门,以外道义入佛法中。佛教因此起诤,摩竭陀大寺鸡园内,不能和合说戒者凡七年。王遣使劝和,不听,使者怒杀僧众。王闻之大惊,至寺悔过,问使者以应得之罪。或曰:依王所命,应王得罪。或曰:王无杀意,使者得罪。或曰:两俱得罪。王大惑曰:谁断我疑?诸比丘推目犍连子帝须,于是遣使迎之于阿烋河山。王从之谘受佛教,知其为分别说者,即依之沙汰僧侣,贼住比丘多 [P91] 逐归本宗。时博达者犹数百人,以外道朋党盛,恐剪除之为害佛法,乃别建寺以处之。僧众清净已,集学德兼备者千人,和合说戒,并结集三藏,即铜鍱部所传之第三结集也。然此事可疑,试举其异说而辨之。
 
图片
┌──────────────────┬──────────────────┐
│    铜 鍱 部 传 说                  │     诸学派传说(除大众系)         │
├──────────────────┼──────────────────┤
│佛灭百年  毗舍离七百结集  迦罗阿育王│佛灭百年  毗舍离七百结集  国王不明  │
│                          时分二部  │                                    │
├──────────────────┼──────────────────┤
│                                    │佛灭百十  舶主儿大天诤五  阿育王时分│
│                                    │六年后    事              二部      │
├──────────────────┼──────────────────┤
│佛灭二百  贼住比丘起诤    达磨阿育王│佛灭二百  大天诤五事      国王不明或│
│三十年顷                  时        │年满                      作妙云王时│
├──────────────────┼──────────────────┤
│          大众部分出东山等六        │          大众部分出东山            │
│          部华氏城第三结集          │          等三部                    │
└──────────────────┴──────────────────┘
 
 
 
  铜鍱者所传贼住比丘之争,为东山部等之因,为佛灭二百年许事,与有部者所说大同。然有部以此为后于迦王四五十年,亦不言贼住。铜鍱者以此为法阿育王时颇不合。详东山等部,铜鍱者目为安达罗学派。安达罗为大天教化之区,时大天未行,何得有安达罗学派之分?且铜鍱者传佛灭百年至二百年,佛法成十八 [P92] 部,则十八部之分,先于迦王矣。迦王所遣之传教师与五部等分裂有关,灼然可见。迦王既不应后于佛元二世纪,当时之争,亦不应与安达罗学派之争相滥。旧传优婆!5鵋多后,律分五部;时!5鵋多犹在,五部将分,应为分出东山等末部之争也。虽然,迦王之世有诤论,则无可疑者,在所诤何事耳!有部系与犊子系,并说佛元百年后,有五事之争,分根本二部。然据大众系所传者察之,此实三系(大众、分别说、一切有)或四派(大众、上座、一切有、犊子)之分争也。此不具论,当于下学派分裂中辨之。铜鍱者(分别说)之在当时,实与大天等相提携;合力以除大众系之极端者,或亦有之。如共许「杂藏」,即是其例。现存之『僧祇律』,亦与铜鍱者相近,波逸提九十二,众学法仅七十左右。大众系称「惟大天一人是大士,诸余皆小节」;铜鍱者亦尊为名德之一。有部传当时王党大天;帝须亦取得迦王之尊信,而有所论说。迦王时佛教之争,乃大众系与分别说系相协调,与波利之西系共争五事也。铜鍱者误迦王为二百年后人,因与二百年后之争相混。传说帝须于此时集千比丘结集三藏,余部无此说,似亦渺茫难信。或可 [P93] 共论三藏之义,遮他立自以成书,如所传『论事』之类。
 
  迦王之前,佛教犹局促于恒河流域,间及印度河;以迦王之诚护,佛教乃一跃而为世界之宗教。迦王之赐予佛教,不可谓不深且厚矣!迦王初置正法官,融道德宗教于政治,以促进民生之和乐。次派传教师,专力于弘布佛教,努力于国际之和平。王与叙利亚、埃及等王国,缔结友善之邦交;并藉佛教以宣达国际间之信义和平,虽维持和平仅五十年,然实开国际和平运动之先声也。迦王之传教事业,以西北及东南为最成功。正法官所至之国家及国王之名,见于敕令之刻文者,有叙利亚之安提柯斯,埃及之度莱梅,马其顿之安提谷那斯,克莱奈之马迦斯,爱毗劳斯之历山王(此上即希腊五王国);以及北印之健驮罗,南印之安达罗、锡兰等,可见此皆佛教宣扬之地也。佛教传入希腊五国,颇为时众所欢迎;远至佛元千年,波斯犹有佛教僧在。晚近各该处之考古及发掘,并发现久已湮失之佛教。希腊五国乃耶、回发祥之地,彼二之自犹太教而演化为世界宗教,不应忽略佛教深大之影响。尤以基督教为甚,不特博爱、和平,即耶苏及彼得等之独 [P94] 身,亦染有浓厚之佛教色彩也。或谓基督教称上帝为乔达,亦即乔达摩之音转云。其在东南者,南印佛教日发达,促成安达罗民族之勃兴。王子摩晒陀,王女僧迦密他之去锡兰,其成功尤大。锡兰王国接受佛教,且更传播于缅甸、暹罗等地。巴利语系圣典之保存,维持初期佛教之形式以迄现在,皆难能可贵也。其东北方,隔于崇山峻岭,弘布稍难。旧传秦始皇时,有室利房等十八人来化,虽传说无征,然适与迦王之时代相当,或即所派传教师之一也!
 
  佛教至迦王而一变,前此之虽有二部,犹能大体和合者,此后则学派分流,不复如前矣。盖学者之间,已有不同之见,迨受命而分化一方,适应不同之民族文化,学派乃竞兴。迦王所派之传教师,亦不必尽为受命而后成行;在一方弘化之名德,即因而授以一方化导之命,如末阐提等,应是此类。诸上座受命已,各率其弟子以行,此与学派之分裂,显灼可见。如摩诃提婆之与大众末系;昙无德(王弟帝须之师)之与昙无德部;迦叶波之与迦叶波部;摩哂陀之与铜鍱部;末阐提之与萨婆多部。在当时虽未有学派之形成,然经一期之分化,即形成分立。旧传优婆!5鵋多后,律分五部,盖纪实也。以此,铜鍱者以达摩阿育出十八派分裂 [P95] 之后,非吾所敢信!兹附迦王派遣之传教师及其教化区于下:
 
图片
 ┌────────┬───────┬─────────┐
 │  布   教   师  │布   教   地  │ 即           今  │
 ├────────┼───────┼─────────┤
 │ 末阐提         │罽宾、犍陀罗  │ 北印之克什米尔等 │
 ├────────┼───────┼─────────┤
 │ 摩诃提婆       │摩酰娑漫陀罗  │ 南印之卖索尔等   │
 ├────────┼───────┼─────────┤
 │ 勒弃多         │婆那婆私      │ 未详,或云在南印 │
 ├────────┼───────┼─────────┤
 │ 昙无德         │阿波兰多迦    │ 西印之苏库尔以北 │
 ├────────┼───────┼─────────┤
 │ 摩诃昙无德     │摩诃刺陀      │ 南印之孟买       │
 ├────────┼───────┼─────────┤
 │ 摩诃勒弃多     │臾那世界      │ 阿富汗以西       │
 ├────────┼───────┼─────────┤
 │ 末示摩、迦叶波 │雪山边        │ 尼泊尔等         │
 ├────────┼───────┼─────────┤
 │ 须那迦、郁多罗 │金地          │ 缅甸             │
 ├────────┼───────┼─────────┤
 │ 摩哂陀等       │师子          │ 南印之锡兰(2)     │
 └────────┴───────┴─────────┘
 
 
注【4-001】参阅『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七章(四0八──四一四)。
注【4-002】参阅『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七章(四0四──四0八)。 [P97]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印度之佛教 第六章 学派之分裂
下一篇:印度之佛教 第四章 圣典之结集

 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导读(释果灯) 印度之佛教 自序 目次
 印度之佛教 第一章 印度佛教流变概观 印度之佛教 第二章 释尊略传
 印度之佛教 第三章 佛理要略 印度之佛教 第四章 圣典之结集
 印度之佛教 第六章 学派之分裂 印度之佛教 第七章 阿毗达磨之发达
 印度之佛教 第八章 学派思想泛论 印度之佛教 第九章 中印之法难
 印度之佛教 第十章 南北朝时代之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导源
 印度之佛教 第十二章 性空大乘之传宏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三章 笈多王朝之佛教
 印度之佛教 第十四章 虚妄唯识论 印度之佛教 第十五章 真常唯心论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六章 教难之严重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七章 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顾 印度之佛教 附录 印度佛教大事年表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