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80~184)
 
[傅味琴居士] [点击:3387]   [手机版]
背景色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27-4) <总第180>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3月11日

爱的时候离不开,恨的时候
就要离开,都是被欲绑住了

本次提要:

  ■ 爱的时候离不开,恨的时候就要离开,都是被欲绑住了
   ■ 有了欲望,自然就会产生执著,明明头上有根绳索,也不肯脱掉,执著了
   这一面,就没有那一面的自由了
   ■ 小孩大了,不要妈妈抱,成年人却偏爱女人抱,临死还说我在黄泉路上等你
   ■ 眼耳鼻舌身意针对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两者都不是枷锁,因为它们相互
   配合而激起的欲望与执著才是真正的枷锁
   ■ 佛法进不去,是因为你过去学的东西太多了,产生了障碍,这个障碍属于
    所知障
   ■ 所知障加上烦恼障,执著得更厉害

 爱的时候离不开,恨的时候就要离开,
都是被欲绑住了

年轻时吸引力最大的就是男女相爱,一旦相爱,很多时候都不自在,就像被根绳索套住那样。年轻人常说:“我被你抓住了,我只好做你的俘虏了。”是不是男的被女的绑住了,或者女的被男的绑住了?实际上男的没有把女的绑住,女的也没有把男的绑住,是爱欲把他绑住了。很简单的事实,如果是男的把女的绑住,女的把男的绑住,那怎么会离婚呢?爱的时候离不开,恨的时候就要离开,还不是被欲绑住了?爱有爱的欲,恨有恨的欲。

有了欲望,自然就会产生执著,明明头上有根绳索,
也不肯脱掉,执著了这一面,就没有那一面的自由了

一个人有了欲望,自然就会产生执著,明明头上有根绳索,也不肯脱掉。为什么众生不肯转变?为什么众生不肯断爱?为什么众生恨一个人要恨到底?为什么众生明知道三恶道不能去,偏要去?全是因为执著。一个人执著了这一面,就没有那一面的自由了;并不是那一面的自由拒绝了你,而是你执著了,不想要了。

小孩大了,不要妈妈抱,成年人却偏爱女人抱,
临死还说我在黄泉路上等你

成年人所作所为,往往还比不上小孩。妈喜欢小孩,就把他抱在怀里,可是要不了多久,小孩就在妈妈怀抱里挣扎:“我要下去,我自己走。”到了成年,假如他所爱的人把他抱在怀里,他却不肯走了,巴不得再多抱一会儿呢。

咱们随便说说笑话,要死还是死得早一点,做小孩时死了可能还不一定有执著,成年人死了,执著得厉害!有人临死还说:“我在黄泉路上等你。”所以生活中每一句话,都会给我们启发,都会使我们觉悟。

眼耳鼻舌身意针对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两者都不是枷锁,
因为它们相互配合而激起的欲望与执著才是真正的枷锁

“耳根与声音、鼻根与气味、舌根与味道、心与念头等都不是枷锁。”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针对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两者都不是枷锁,“因为它们相互配合而激起的欲望与执著才是真正的枷锁。”拿法来说,你执著于法,你就起了枷锁;执著于法,你就不可能成就,因为你产生了障碍,不可能自在了。障碍就是枷锁,枷锁就是障碍。

佛法进不去,是因为你过去学的东西太多了,
产生了障碍,这个障碍属于所知障

我年轻时就看过尤智表写的《一个科学工作者研究佛经的报告》,他本是研究科学的,把佛教看成迷信。他家里一位长辈是信佛的,家里总有点佛教的书,他偶然拿起来看看,觉得是有道理,就问这位长辈,“我也想研究研究,你看我先看哪一部经比较合适?”长辈说:“你就看《楞严经》吧。”可是他看来看去没什么收获,就问长辈是啥道理,长辈告诉他:“为什么你看《楞严经》走不进去?因为门口有东西把你障碍住了,你过去学的东西太多了,这些世间上的学问都堆在你门口,产生了障碍。”这个障碍就叫所知障。你一执著法,还能深入进去吗?

所知障加上烦恼障,执著得更厉害

有时候本来所知障还比较轻,结果又从烦恼中添油加醋,所知障加上烦恼障,执著得更厉害!有人听佛法,或者看佛经,似懂非懂,起了所知障,“这句话让我再研究研究,考虑考虑,到底对不对?”你怎么研究,怎么考虑啊?就是根据你所知道的去研究考虑,还不是被你所知道的障碍了?因为你知道的都是世间法呀。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27-5) <总第181>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3月11日

修行的欲是成就的关键,修行不离开
贪嗔痴的欲,只不过是空架子,装模作样罢了

本次提要:

  ■ 很多人的一门深入,也往往成了修行路上的所知障,成了钻牛角尖
   ■ 一执著就成障碍,有老太太说:“只看了几本书,也不知道天高地厚,
   在我面前说不完的说”
   ■ 修行人执著,就等于在修执著,执著于“只要一句”的人,会说学戒定慧的
   可怜
   ■ 有人执著学愚,你门口有愚的障碍,佛陀的智慧还学得进去吗?
   ■ 修行的欲是成就的关键,修行不离开贪嗔痴的欲,只不过是空架子,装模
   作样罢了

 很多人的一门深入,也往往成了
修行路上的所知障,成了钻牛角尖

如今佛门里,所知障也很严重,其实你对自己学修的是否圆满也不见得完全了解,可是没学多少就产生了所知障,不想再学别的法门。即使没有邪师邪说来引错路,也会这样,这是众生的习气。

再比方说你过去听过某人讲的话,先入为主,以后再有人跟你讲,你就被先入为主的知见障碍了:从前我听其他人讲法不是这么说的。本来有点进步、有点收获是好事情,可是由于愚昧无知,知道的太少,结果他只要自己所学到的这一点一滴,再叫他扩大一点,他不要了,还说“我要一门深入”。你这个门也太小了,这种深入往往成了钻牛角尖。很多的错见、邪见,包括修行人修到半路里拐弯了,都离不开所知障。

一执著就成障碍,有老太太说:“只看了几本书,
也不知道天高地厚,在我面前说不完的说”

现在很多人即使心地很好,很想修行,可是执著得厉害啊!一执著就成障碍。有些老太太年轻时也常听法,对现在的年轻人真是看不惯,这些年轻人看见老太太总是这句话:老太太懂啥呀?她懂也不会告诉你,她不懂也不会告诉你。所以老太太就说了一句话:只看了几本书,也不知道天高地厚,在我面前说不完的说。

修行人执著,就等于在修执著,执著于
“只要一句”的人,会说学戒定慧的可怜

修行人执著,就等于在修执著。当年咱们在九子岩的时候,有一天山顶上下来一位年轻的出家人,看样子是修苦行的,衣服都是坏色衣。他说:“听说傅老师讲法很好,我今天下山,特地来听法。”咱们对他很恭敬,安排他休息,供应他茶水、糕点,对他非常尊重。

讲法要下午一点半,结果中午他看到墙上贴的《律海十门》里的偈颂,就问旁边同学:“你们修什么宗派?”同学说:“咱们无宗无派,咱们学的是戒定慧。”他就走了,法也不要听,临走时说了一句:“你们学戒定慧,可怜哪!”因为他误认为修行是不要戒定慧的,所以执著“只要一句,样样不要”。

有人执著学愚,你门口有愚的障碍,
佛陀的智慧还学得进去吗?

有人执著学愚而不学智慧。你门口有愚的障碍,佛陀的智慧还学得进去吗?

从前有个出家女众对佛说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就难以接受,就说:“我就是要学愚,我要一辈子做愚人。”执著得这么坚固,就等于要生生世世学愚。还从她的背包拿出一本不是佛说的经书,而是人写的一本语录,翻开语录指着说:“你看,书上不是写着吗?学愚的人容易往生。”如果你真的往生了,也会说:“阿弥陀佛,我是来学愚的。”是佛叫你学愚的吗?说这话的人还像佛弟子吗?

修行的欲是成就的关键,修行不离开
贪嗔痴的欲,只不过是空架子,装模作样罢了

后面一段,比丘们说:“善哉!居士,你说得好。你具备了与佛陀精湛的教诲相一致的慧眼。”从这一段经文来看,如果你不抓住欲这个关键,很多时候都是瞎忙,仅仅是搞了一个形式。例如受戒的时候仪式非常庄严,可是你心里有持戒的欲望吗?反过来说,不好的欲要离开,修行不离开贪嗔痴的欲,只不过是空架子,装模作样罢了。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27-6) <总第182>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3月11日

在原始佛教的经文里,居士为
比丘说法,还受到了比丘的赞叹

本次提要:

  ■ 不清净的欲都离不开,佛陀所讲的清净的法,对你有什么作用
   ■ 只讲法而不管修行,就培养不出人才来,如今办学,来学的人也越来越不听
   话了
   ■ 依人不依法是错的,偏偏那些不尊重出家人的地方,人特别多
   ■ 在原始佛教的经文里,居士为比丘说法,还受到了比丘的赞叹
   ■ 众生从愚痴中产生欲,所以就离不开生死流转,声闻缘觉都能脱离生死,
   因为他们都能悟到缘起的智慧
   ■ 要证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佛,就要世世行菩萨道

 不清净的欲都离不开,佛陀所讲的
清净的法,对你有什么作用

修禅定的人要得初禅,就要离欲恶不善法,离不开欲,哪能离得开昏沉、掉举?怎能得定?不清净的欲都离不开,佛陀所讲的清净的法,对你有什么作用?如今有些修行人,模样很庄严,却离不开财色的贪欲,离不开贪欲,你这个庄严仅仅是包装而已,还是修行人吗?

只讲法而不管修行,就培养不出人才来,
如今办学,来学的人也越来越不听话了

现在真正善知识已经不多了,即使有善知识,可能也只是给你讲法,至于你这个人修得怎么样,就不管了,也许这种方式在古代还行得通。别说古代,就说我这十几年办学,我头一次办佛学院,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创办九华山佛学院,来的年轻出家人,调皮捣蛋的开始没有,后来才有个别的,一般都非常听话。后来受清定上师委托,办昭觉寺佛学院,来的人也是听话的,不过已经差了一点。前几年在湖北办清凉山佛学苑,不听话的就多了。

依人不依法是错的,
偏偏那些不尊重出家人的地方,人特别多

现在有些出家人不管你讲的是不是正法,只要是居士讲法,一律不听。当然把法说成非法,你不应该听,讲的是释迦佛的正法,你为什么不听啊?难道你能比释迦佛的正法还要高?我讲的是正法呀,我一向赞叹出家功德,从未讲过:“出家修不好,在家修得好。”偏偏讲这种话的地方,出家人去听的特别多,释迦佛教导要“依法不依人”。“依人不依法”是错的!

在原始佛教的经文里,居士为比丘说法,
还受到了比丘的赞叹

甚至有些人还说:居士不能说法。从前我们在福鼎学习过《大般涅槃经》,有的同学说:正法时期有居士说法,像法时期也有居士说法,末法时期居士怎么不能说法?

这一段经书就说明居士完全可以说法,而且还教育了比丘,受到比丘们的赞叹,释迦佛的佛法就应该如此。

今天从好的风气来说,我这个居士说法,出家人能够对此赞叹的也还是很多。当年你们跟我到湖北的四祖寺、五祖寺,这些有名望的法师就称我是“老维摩”,我当时是大吃一惊啊!虽然仅是一种赞叹,但也是出于“依法不依人”的正知正见啊。还有一个佛教协会会长,全国各地送去的佛教刊物,桌子上有的是,他都不要看,只看我们编的杂志。所以如果居士说的是释迦佛的正法,是有智慧的法,应该受比丘赞叹,应该欢喜接受。

众生从愚痴中产生欲,所以就离不开生死流转,
声闻缘觉都能脱离生死,因为他们都能悟到缘起的智慧

人就是从欲来的,一切众生都离不开欲,所以一切众生都离不开生死流转,生死流转就是一个欲。声闻跟缘觉都能了脱生死,区别就是声闻是听了佛讲法以后,照佛的话去修,修到了脱生死的。声,就是佛讲法的话,闻,就是听在耳朵里,我们也是声闻。缘觉呢?他是无佛出世时自己悟到缘起的真理,从而得到了缘起的智慧,脱离生死的。

要证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佛,就要世世行菩萨道

缘觉还有一个名称,叫辟支佛。“佛”这个字,翻译成汉文就是“觉悟者”,当年在印度,只要你有所觉悟、有所成就,旁人就称你“佛”。所以“佛”并不一定是指无上正等正觉的佛。区别是:只有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才真正达到了究竟彻底的圆满,要证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佛,就要世世行菩萨道,比如释迦佛、药师佛、阿弥陀佛。释迦佛行菩萨道的事迹,在《阿含经》、《本生经》里都有很多的记载。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27-7) <总第183>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3月11日

“智不及愚”,由于你智慧不及
所造成的愚,并非智慧比不上愚

本次提要:

  ■ 佛法的根本就是缘起论,能从实证中了脱生死,你就解了缚
   ■ 先世烦恼,今世果熟,总谓无明
   ■ “智不及愚”,由于你智慧不及所造成的愚,并非智慧比不上愚
   ■ 前世就种下了烦恼种子,今世果熟,就发生作用了
   ■ 宿生福非福,不动等业,至今果熟,总名为行
   ■ 于母胎正结生时,刹那五蕴名识
   ■ 六处生之前,中间诸位,皆名名色
   ■ 六处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长成了,生下后与环境一接触,他就有
   感触,叫“触”,由触产生了受

 佛法的根本就是缘起论,
能从实证中了脱生死,你就解了缚

我们今天能知道十二因缘,这也是释迦佛讲出来的,所以我们虽是声闻,除了四谛法以外,也应该修十二缘起。佛法的根本就是缘起论,所谓因缘而起。如果你从十二因缘中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并从实证中了脱生死,你就解了缚。

先世烦恼,今世果熟,总谓无明

十二因缘第一个是无明,人就是从无明开始的。根据能海上师编的《基本三学》上的解说,“先世烦恼,今世果熟,总谓无明”,过去世起了一个烦恼,就下了一个种子,这些烦恼种子今世像果子那样熟了,它所起的作用就叫无明。

“智不及愚”,由于你智慧不及所造成的愚,并非智慧比不上愚

最开始,这种无明很细很细。说明白一点,所谓无明就是“智不及愚”及“烦恼愚”。“智不及愚”,由于你智慧不及所造成的愚。曾有人说:“小智不及愚”,现在想想,可能他把“智不及愚”解说成“智慧比不上愚”,这真是弄错了。不是说“智慧比不上愚”,是说因为你智慧不够而产生的愚。所以一个人不肯广学多闻,不肯深入经藏,他肯定是个“智不及愚”的人。

前世就种下了烦恼种子,
今世果熟,就发生作用了

还有“烦恼愚”,一起烦恼了,你就是愚。这个愚是从烦恼来,我们前世就种下了烦恼种子,今世果熟,就发生作用了。

宿生福非福,不动等业,至今果熟,总名为行

第二位就是“行”,由无明而缘行,行就是“宿生福非福,不动等业,至今果熟,总名为行”,过去世你有“福”,或者“非福”,就是能感乐报或者苦报的业,“不动业”,修行人的心能够达到不动,能感得四禅天、四空天果报的业,这些业到今世成熟了,总名为行。

于母胎正结生时,刹那五蕴名识

第三个“识”,“于母胎等,正结生时,刹那五蕴”。一个人要去投胎了,中阴身有神通一下子就进了母胎,结生时的刹那五蕴就是识。

六处生之前,中间诸位,皆名名色

第四位是“名色”,结生就入胎了,现在叫怀孕,“六处生之前,中间诸位,皆名名色”。进了母胎之后,开始的时候很小很小,像绿豆那么一粒,慢慢变黄豆大小,再逐渐长大,“六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还没有长全的时候,这个过程里都叫名色。

六处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长成了,生下后与环境一接触,
他就有感触,叫“触”,由触产生了受

名色之后,进入第五位是“六处”,六处就是六根,胎儿眼耳鼻舌身意都长成了。

长成了就生下来了,跟外面环境一接触,他就有感触,这个时候叫“触”。譬如说婴儿的皮肤碰到外面的风,像针刺一样痛;婴儿的眼睛看见亮光也是非常疼,所以他会哭。

触以后就产生了“受”,就是接受外界的刺激而产生了感受。他舒服了,就有舒服的感受,一舒服就笑;不舒服了,有不舒服的感受,不舒服就要哭。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27-8) <总第184>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3月11日

爱发生了变化,就会恨,众生就是
被贪嗔痴的欲所缚,所以要先断爱

本次提要:

  ■ 有了舒服的感受就产生了爱,男女产生了爱慕心,还爱名爱利
   ■ 爱了以后必然会去取,忙了一辈子就有老,有老就有死,死后又去投生,
   又进入了下一个生老病死
   ■ 十二因缘反过来转就能切断生死流转
   ■ 要切断生死流,入手处是断爱,不管对人对物,都不能起爱心
   ■ 爱发生了变化,就会恨,众生就是被贪嗔痴的欲所缚,所以要先断爱
   ■ 何故又说“无缚可解”?

 有了舒服的感受就产生了爱,
男女产生了爱慕心,还爱名爱利

有了舒服的感受就产生了爱,因为他喜欢舒服。真正说起来,小孩生下来就有欲、有爱,因为他有感受,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就一直研究到婴儿时代。

这种爱到了十五六岁以后,就非常强烈,非常广大,不论是吃的、穿的、用的,都会产生爱。打个比方,十五六岁以后的女孩子非常爱自己的头发,什么长波浪、短波浪,还有像油条那样,辫子梳一根两根,新疆人有十八根辫子,现在辫子要翘起来算时髦,叫“翘辫子”,还有“爱司头”、“螺丝头”。男孩子对头发也很注意,有的男孩子挺可怕的,头发一根根竖起来,我头一次看到,吓坏了,旁人朝我笑笑:这是最流行的发型,叫爆破式。我们年轻时没有什么爆破式,最多头发有个油饺子,所有这一切都是爱。

青春时期男女爱慕的力量很活跃。年轻人一看见情人来了,声音都会变掉,不是故意变的,是自然变的。这是与生俱来的习气发动了,说明这个爱很厉害啊!还爱名爱利。

爱了以后必然会去取,忙了一辈子就有老,
有老就有死,死后又去投生,又进入了下一个生老病死

爱了以后必然会去取,比方说你爱这个姑娘,必然会娶她做老婆。

取了就有“有”了,一有“有”一连串都有。有了老婆,一天老婆推推老公,老公:“啥呀?”“有了。”老公也高兴:“有了?”所以有了老婆就有了孩子。辛辛苦苦忙了一辈子,就有了老,越是爱取越是辛苦,越是老得快。老了以后必然有死,死了以后又去投生。所以“有”后面就是“生”,生了下来,必有“老死”,死了以后又去投胎,又进入了下一个生老病死,又是无明开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一直到老死,又是一个轮回。佛教对人怎么来的,解说得清清楚楚,一切众生,狗啊、牛啊、马啊,都是这么来的。

十二因缘反过来转就能切断生死流转

怎么样把这个缚解开?很简单,譬如说这根绳子把这样东西绑住了,你反过来转就解开了嘛。怎么样切断生死流转?十二因缘反过来转嘛:你没有老就没有死,没有生就没有老,没有有就没有生,没有取就没有有,没有爱就没有取……,一直到没有无明,生死就了脱了。缘觉就是从这里悟的,从这里切断生死缚的。

要切断生死流,入手处是断爱,
不管对人对物,都不能起爱心

可是怎么修啊?从哪下手呢?比如要断掉老,“我老还没有来,即使老来了,已经老了还怎么断?”从头上来看,由识而起名色,“我那时还没生下来,在母胎里我又没有听到佛法,我咋断?”所以要现实一点,许多问题即使解答清楚了,人家不好修啊。你说了脱生死要断无明,这无明找也找不到,人家不知从何入手,咋断啊?所以一切都要从现实入手。如果入手的地方是关键点,你从这儿入手,确实能抓得住,并有亲身体会,那岂不更好?

对我们来说,我们的入手处是爱。佛经上也是这样讲,要想了脱生死必须断爱,不管对人还是对物。

举个例子,从前我们在福鼎的时候,女众部有人讲了一个故事,“我在家时养了一只小黄莺,我对它非常爱呀,后来它死掉了,我心里一直难过,到今天还难过。”这个难过从哪里来?就是从爱来,对鸟也不应该起爱心,对狗对猫也不应该起爱心,对人也不应该起爱心,连对朵花也不要起爱心。

世间上人爱得厉害呀,从前人抽烟用烟斗,抽了几十年,对烟斗执著得厉害啊,因为有感情了。他死了以后,这只烟斗假如被某个人拿到了,他高兴啊,“这是某某名人一直用的烟斗,无价宝啊!”他的烟斗跟你有啥关系?说句笑话,人家爱这只烟斗,他死了你拿到了,你也爱这只烟斗,这不是夺人所爱吗?

爱发生了变化,就会恨,
众生就是被贪嗔痴的欲所缚,所以要先断爱

青年人心里所想的可是不好意思说,姑娘想:最好这个英俊少年也爱我,那个帅哥也爱我,那个人也爱我。这么贪着了!也不想想这么多人都爱你,你应付得了啊?有一天爱发生变化了,爱变成了恨,这么多的爱,变成这么多的恨,你到底生了多少颗牙齿啊? “啪”一个耳光打掉一个,你有二十六个爱,就算你长了二十六颗牙齿,全打光。

说到底,众生是被欲所缚。流转生死的欲就是贪嗔痴,以贪为首,贪就是贪爱,只有从这儿下手!你即使切断不了无明,你先切断爱。断一切爱,你就不会有取,没有取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生老病死。

何故又说“无缚可解”?

下面一句,“无缚可解”,上面一句明明有缚可解,下面一句却说“无缚可解”,这不是矛盾吗?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那么说,到底怎么说?那么明天再说。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70~179)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珍惜殊胜法缘——大同弘法寺诵《金光明最胜王经》开示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70~17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60~16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50~15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40~14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30~13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0~1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20~2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30~3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40~4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50~5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60~6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70~7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80~8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90~9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00~10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10~11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20~129) 06-068《金光明最胜王经.梦见金鼓忏悔品》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