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空之探究 第一章 『阿含』──空与解脱道
 
[印顺法师] [点击:3869]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一章 『阿含』──空与解脱道
一 引言
  空s//u^nya, sun~n~a与空性s/u^^nyata^,sun~n~ata^,是佛法中的重要术语。在佛法的弘传流通中,「空」义不断的发扬,从佛被称为「空王」,佛教被称为「空门」,就可以想见空义的广大深远了。然空与空性的早期意义,到底表示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空性竟表示了最普遍的真理,绝对的真理呢!
 
  佛法所处理的问题,本是当时印度宗教界的共同问题。面对生而又死,死而又生──「生死流转」的事实,而求得生死的彻底解脱──「涅槃」,也就是最高理想的实现。事实与理想,原则上大致相近,而怎样来实现解脱,各教派所提出的见解与方法,却各不相同。释尊基于人生真义的大觉,提出了独到的正道──中道。释尊的原始教说,实际上并没有以空为主题来宣扬,但佛法的特性,确乎可以「空」来表达。所以在佛法中,空义越来越重要,终于成为佛法甚深的主要论题。 [P2]
 
  空与空性,先依初期圣典来观察。那些是初期圣典呢?代表初期的契经,现存汉译的四阿含经,及巴利Pa^li藏的五部。汉译的是:一、『杂阿含经』,宋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 译(佚失二卷)。二、『中阿含经』,东晋僧伽提婆Sam!ghadeva译。这二部,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诵本。三、『长阿含经』,后秦佛陀耶舍Buddhayas/as共竺佛念译,是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诵本。四、『增壹阿含经』,苻秦昙摩难提Dharmanandi 译出,由东晋僧伽提婆改正,是大众部Maha^sa^m!ghika末派的诵本,已有大乘思想。此外,有『别译杂阿含经』,失译,是『杂阿含经』的一部分,可能是饮光部Ka^s/yapi^ya的诵本。巴利藏五部是:一、『长部』;二、『中部』;三、『相应部』(与『杂阿含经』相当);四、『增支部』。这四部,与四阿含经相当。五、『小部』,共十五种。其中,二、『法句』;五、『经集』。『经集』分「蛇品」,「小品」,「大品」,「义品」,「彼岸道品」:是『小部』中成立比较早的。这五部,是赤铜鍱部Ta^mras/a^t!i^ya的诵本。这些早期教说,『杂阿含经』是其他三阿含的根本。『杂阿含经』可分为三类:一、「修多罗」,是简短的散文。原始结集者,将一则一则的佛说,随类而集成四部:五蕴,六处,因缘,道品。这是随类而集成的,所以名为相应教;相应也有杂厕的意思。这是最原始的教说,不过现存的已杂有后出的成分。二、「祇夜」,与『相应部』的「有偈品」相当。祇夜本是一切偈颂的通称,由于「有偈品」成为相 [P3] 应修多罗的一分,其他偈颂,如『法句』,『经集』等,就被称为「伽陀」,「优陀那」了。三、「记说」,有「弟子记说」与「如来记说」。「弟子记说」,重于分别法义,已有解说「祇夜」的经说。『杂阿含经』有这三分,集出是有次第先后的(1)。现存的汉译与巴利文藏,不但集出有先后,而且都是部派的诵本,含有部派的成分,这是不可不加注意的!现在,先从共通的、简要的空义说起,作为全论的引言。
 
  在初期圣典中,空与住处有关,如『相应部』(五四)「入出息相应」(南传一六下‧一八一)说:
 
   「比丘!往阿练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正身,修普前念,正念入息,正念出息」(2)。
 
  佛与出家弟子的修行处,经中一再说到:阿练若,树下,空屋。这三处是最一般的,还有岩洞,冢间等地方。空屋sun~n~aga^ra,或译为空闲处,空舍,空所,静室等。与sun~n~aga^ra 大体相同的,还有译为空舍的sun~n~a-geha(3)。空屋,空舍,是旷野处的小屋,适合于修习禅观的住处(4)。此外,有当时宗教传说中的空宫殿,如『长部』(二四)『波梨经』(南传八‧三六── 三七)说:
 
   「世界生时,空虚梵天宫现。时有有情寿尽,或功德因尽,光音天没,空虚梵天宫生」。 [P4]
 
  空虚梵天宫Sun~n~a-brahmavima^na,『长阿含经』译为「空梵处」(5)。这是适应印度创造神的梵天信仰,而给以佛教的解说。又有!2涛宿Pa^ya^si王不净布施,死后生于「榵树林空宫殿」Sun~n~a-vima^na的传说(6)。空宫殿,表示宫殿里是没有别人的,如『阿!2鲳夷经』说: 「我先至此,独一无侣」(7)。天上的空宫殿,人间的空屋,本来是世俗语言,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空只是没有什么人、物而已。但作为修行者的住处──空屋、空舍,却启发了一项深远的意义。住在空屋中,没有外来的嚣杂烦扰,当然是宁静的,闲适的。在这里修习禅慧,不为外境所惑乱,不起内心的烦(动)恼(乱),这种心境,不正如空屋那样的空吗?『杂阿含经』说:「犹如空舍宅,牟尼心虚寂」;「云何无所求,空寂在于此,独一处空闲,而得心所乐」(8)。明确的表示了,以空屋来象征禅心空寂的意义。所以在空屋中修行,空屋是修行者的住处;修行者的禅慧住处,正如空屋那样,于是就称为空住sun~n~ata^-viha^ra,空住定 sun~n~ata^-viha^ra-sama^patti了。如毗诃罗viha^ra,后来几乎是寺院的通称。然在古代,viha^ra也是旷野的小屋,修行者作为风雨酷热时暂时休憩的住处。这是修行者的住处,所以禅慧安住的境地,也名为住,而有空住,寂静住s/a^ntiviha^ra等名目。总之,在空闲处修行,引起了以空来象征禅慧的境地,是「空」义不断昂扬的初期意义。
 
  空住,是佛教初期被尊重的禅慧,如『杂阿含经』卷九(大正二‧五七中)说: [P5]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禅住。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座禅住而坐禅」。
 
  此经,巴利藏是编入『中部』的,名为『乞食清净经』。比较起来,『杂阿含经』的文句,简要得多,应该是初集出的。『乞食清净经』中,舍利弗S/a^riputra说:「我今多住空住」。佛赞叹说:「空住是大人住」(9)。大人住, 『杂阿含经』作「上座禅住」。上座sthavirathera ,或译「尊者」,所以『瑜伽论』作「尊胜空住」(10)。无论是大人住,尊胜空住,都表示了在一切禅慧中,空住是伟大的,可尊崇的。传说佛灭百年,举行七百结集时,长老一切去 Sabbaka^mi多入空住。分别说Vibhajyava^din系的律典,也称之为「大人三昧」;『十诵律」作「上三昧行」(11)。可见空住──空三昧,在佛教初期,受到了佛教界的推崇。舍利弗与一切去的空住,都是在静坐中,但佛对舍利弗说:要入上座禅住的,在出入往来乞食(行住坐卧)时,应该这样的正思惟:在眼见色,……意知法时,有没有「爱念染着」(12)?如有爱念染着,那就「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如没有,那就「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这可见修习空住,不仅是静坐时修,更要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安住远离爱念染着的清净。离去爱念染着,是空;没有爱念染着的清净,也是空:空,表示了离爱染而清净的境地。『中部』的『空小经』,『空大经』,是依此经所说的空住,修习传宏而又分别集出的。在空 [P6] 的修行中,这是值得尊重的「空经」。
 
  『义品』的答摩犍提Ma^gandiya所问偈,说到了「空诸欲」(13)。空诸欲是什么意义?偈颂简略不明,摩诃迦旃延Maha^kacca^na分别解说为(14):
 
   「何为已空诸欲者?居士!若人于此诸欲,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热烦,离渴爱,居士!如是为已空诸欲者」。
 
  「空诸欲」『杂阿含经』约空五欲说,而实不限于五欲的。诸欲的欲,包含了贪,欲,爱,渴,热烦,渴爱,正是系缚生死的,缘起支中渴爱tan!ha^支的种种相,也就是四谛中爱为集谛的爱。空诸欲与空住的意义相通,都是着重于离爱而不染着的。
 
  『经集』的『彼岸道品』偈,说到了「观世间空」(15)。所说的世间空sun~n~a-loka,或译作空世间。阿难A^nanda曾提出来问佛:空世间是什么意义?如『相应部』(三五)「六处相应」(南传一五‧八七──八八)说:
 
   「阿难!眼,我我所空;色,我我所空;眼识,我我所空;眼触,我我所空;眼触因缘所生受,若苦若乐若非苦非乐,我我所空。……意触因缘所生受,若乐若苦若非苦非乐,我我所空。阿难!我我所空故,名空世间」。
 
  世间,佛约眼等内六处,色等六外处,六识,六触,六受说。这些,都是可破坏khaya [P7] 的,破坏法所以名为世间(16)。六处等我我所空,名为空世间。以无我我所为空,是空三昧的一般意义。
 
  『相应部』的「质多相应」,说到了四种心解脱cetovimutti──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杂阿含经』作四种心三昧)。四种心解脱,名字不同,意义当然也不同了。但都是心解脱,也就可说文异义同。约意义不同说,空心解脱sun~n~ata^-cetovimutti 是「我、我所有空」,与「空世间」义一致。如约意义相同说,无量、无所有、无相 ──三种心解脱,修到最第一的,是不动心解脱akuppa^^-cetosama^dhi。「不动心解脱者,染欲空,瞋恚空,愚痴空」(17)。这是说,无量等心解脱修到究竟处,是不动心解脱,也就是空心解脱。贪、瞋、痴,是烦恼的大类,可以总摄一切烦恼的。离一切烦恼的不动心解脱,就是阿罗汉的见法涅槃dit!t!hadhammanibba^na。涅槃nibba^na或无为asam!skr!ta,『阿含经』是以「贪欲灭,瞋恚灭,愚痴灭」──贪、瞋、痴的灭尽来表示的(18)。所以四种心解脱的共同义,就是贪、瞋、痴空的心解脱。不同名字的心解脱,不外乎空心解脱,在修行方便上的多样化。依上来所说(空五欲,空世间,空心解脱的说明,都属于「弟子记说」),可见空与离烦恼的清净解脱,是不能分离的。
 
  「空诸欲」,「空世间」──我我所空,「贪、瞋、痴空」,都是依生死世间说空的。如彻 [P8] 底的贪空、瞋空、痴空,贪、瞋、痴永灭,也就显示了出世的涅槃nirva^n!a,nibba^na。『相应部』说到了这样的文句(19):
 
  「如来所说法,甚深,义甚深,出世间空性相应」。
 
  佛说的法,为什么甚深?因为是「出世间空性」相应的。出世间空性,是圣者所自证的;如来所说而与之相应,也就甚深了。出世间空性,是难见难觉,唯是自证的涅槃甚深。佛依缘起 prati^tya-samutpa^da,pat!icca-samuppanna说法,能引向涅槃,所以缘起也是甚深了。阿难以为:佛说「此缘起甚奇,极甚深,明亦甚深,然我观见至浅至浅」,以此受到了佛的教诫(20)。这样,甚深法有二:缘起甚深,涅槃甚深,如『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三下)说:
 
  「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
 
  『相应部』的「梵天相应」,『中部』的『圣求经』等,也都说到了缘起与涅槃──二种甚深(21)。涅槃甚深,缘起怎样的与之相应呢?依缘起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阐明生死的集起;依缘起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显示生死的寂灭──涅槃。缘起是有为,是世间,是空,所以修空(离却烦恼)以实现涅槃;涅槃是无为,是出世间,也是空──出世间空性。『杂阿含经』在说这二种甚深时,就说:「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22)。「出世空相应缘 [P9] 起随顺法」,透露了「空」是依缘起而贯彻于生死与涅槃的。这虽是说一切有部所传,但是值得特别重视的!
 
  
注【1-001】详见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九)「原始集成之相应教」。
注【1-002】『杂阿含经』卷二九(大正二‧二0六上)。
注【1-003】『相应部』(四)「恶魔相应」(南传一二‧一八一──一八二)。『杂阿含经』卷三九(大正二‧二八五中 )。
注【1-004】参阅早岛镜正『初期佛教与社会生活』(二五三)。
注【1-005】『长阿含经』(一五)『阿!2鲳夷经』 (大正一‧六九中)。
注【1-006】『长部』(二三)『!2涛宿经』(南传七‧四0六──四0八)。『中阿含经』(七一)『蜱肆王经』(大正一‧五三二上)。
注【1-007】『长阿含经』(一五)「阿!2鲳夷经』 (大正一‧六九中)。
注【1-008】『杂阿含经』卷三九(大正二‧二八五中)。又卷四四(大正二‧三一八中)。 
注【1-009】『中部』(一五一)『乞食清净经』(南传一一下‧四二六)。
注【1-010】『瑜伽师地论』卷九0(大正三0‧八一二中)。
注【1-011】『赤铜鍱律』「小品」(南传四‧四五四)。『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三下)。『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七0下)。『十诵律』卷六0(大正二三‧四五三上)。 [P10]
注【1-012】「爱念染着」,『中部』(一五一)『乞食清净经』作:「心欲或贪或恚或痴或瞋」(南传一一下‧四二六──四二八)。
注【1-013】『「经集』(四)『义品』(南传二四‧三二七)。『佛说义足经』卷上(大正四‧一八0中)。
注【1-014】『相应部』(二二 )「蕴相应」(南传一四‧一六──一七)。『杂阿含经』卷二0(大正二‧一四四下)。
注【1-015】『经集』(五) 『彼岸道品』 (南传二四‧四二五)。
注【1-016】『相应部』(三五)「六处相应」(南传一五‧八三──八四)。『杂阿含经』卷九说:「危脆败坏,是名世间」(大正二‧五六中)。
注【1-017】『相应部』(四一)「质多相应」(南传一五‧四五0──四五三)。『杂阿含经』卷二一 (大正二‧一四九下──一五0上)。
注【1-018】『相应部』(四三)「无为相应」(南传一六上‧七七)。『杂阿含经』卷三一(大正二‧二二四中)。
注【1-019】『相应部』(二0)「譬喻相应」 (南传一三‧三九五)。又(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三一九)。
注【1-020】『中阿含经』(九七)『大因经』(大正一‧五七八中)、『长阿含经』(一三)『大缘方便经』,『长部』(一五)『大缘经』,大同。
注【1-021】『相应部』(六)「梵天相应」(南传一二‧二三四)。『中部』(二六)『圣求经』(南传九‧三0一)。
注【1-022】『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三下)。又卷四七说:「如来所说修多罗,甚深,明照,空相应随顺 缘起法」(大正二‧三四五中)。 [P11]
 
  
 
二 泛说解脱道
  空s//u^nya, sun~n~a与空性s/u^^nyata^,sun~n~ata^,是佛法解脱道的心要,与解脱道是不相离的。在佛法的开展中,解脱道引起的多方面开展,空、与空有关的方便,也就多方面开展而有种种。这里,依据早期的经说,从种种解脱道中,对「空」作进一步的探究。
 
  佛说的解脱道,原始是以八正道为本的。因机设教,成立不同的道品。古人依道品的数目次第,总列为: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七类共三十七道品,成为佛教界的定论(1)。说一切有部论师,以此为进修次第的全部历程,未必与事实相符,这不过是条理总贯,作如此解说而已。八正道的内容,不外乎戒s/i^la,心citta,慧pan~n~a^ ──三学。经上说:戒,定,慧,解脱(2);「戒清净si^la-pa^risuddhi,心清净citta-pa^risuddhi,见清净dit!t!hi-pa^risuddhi,解脱清净vimutti-pa^risuddhi」(3),正是以戒、定sama^dhi、慧的修习而实现解脱。然从圣道的修习来说,经中或先说闻法,或先说持戒,而真能部分的或彻底的断除烦瑙,那就是定与慧了。化地部Mahi^s/a^saka说:「道唯五支」(4);不取正语,正业,正命(这三支是戒所摄)为道体,也是不无意义的。
 
  定与慧,要修习而成。分别的说:修止──奢摩他s/amatha可以得定,修观──毗钵舍 [P12] 那vipassana^可以成慧。止是住心于一处,观是事理的观察,在修持上,方法是不相同的。但不是互不相关,而是相互助成的,如『杂阿含经』卷一七(大正 二‧一一八中)说:
 
   「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
 
  依经说,有先修止而后成观的,有先修观而后成止的。一定要止观双修,才能得「浅深不等的)种种解脱界。『增支部』分为四类:一、修止而后修观;二、修观而后修止;三、止观俱修;四、掉举心重的,在止观中特重于修止(5)。这可见,止与观,定与慧,可以约修持方法而分别说明,而在修持上,有着相成的不可或缺的关系。所以『大毗婆沙论』引『法句』说:「慧阙无静虑(禅),静虑阙无慧;是二具足者,去涅槃不远」(6)。
 
  说到定,经中的名目不一。在佛功德「十力」的说明中,列举了四类:一、禅jha^na,译义为静虑,旧译作思惟修。二、解脱vimokkha,旧译为背舍。三、三摩地──三昧sama^dhi ,译义为等持,定。四、三摩钵底sama^^patti,译义为等至,旧译作正受。四类中,禅是从初禅到四禅的专称。四禅也是等至,如加上四无色处aru^pa^yatana,合名八等至。再加灭尽定nirodha-sama^patti,名为九次第(定)等至。这九定,是有向上增进次第的。又如四禅,四无量appaman~n~`a^,四无色定,都是等至,合名十二甘露门amata-dva^ra。三摩地,是空等三三摩地,有寻有伺等三三摩地。三摩地,也是一般定法的通称。解脱,是八解脱。这四种 [P13] 名义不同,都含有多种层次或不同类的定法。此外,如三摩呬多sama^hita译义为等引;心一境性citta-ekaggata^;心citta;住viha^ra,也都是定的一名(都没有组成一类一类的)。
 
  佛教所说的种种定法,多数是依观想成就而得名的。其中,最原始最根本的定法,应该是四种禅,理由是:一、佛是依第四禅而成正觉的,也是从第四禅出而后入涅槃的;在家时出外观耕,也有在树下入禅的传说。二、依经文的解说,在所有各种道品中,正定是四禅(7);定觉支是四禅(8);定根是四禅;(9)定力也是四禅(10)。三、四禅是心的安定,与身──生理的呼吸等密切相关。在禅的修习中,以心力达成身心的安定,也以身息来助成内心的安定、寂静。次第进修,达到最融和最寂静的境地。禅的修学,以「离五欲及(五盖等)恶不善法」为前提,与烦恼的解脱(空)相应,不是世俗那样,以修精炼气为目的。从修行的过程来说,初禅语言灭而轻安passaddhi ,二禅寻伺灭而轻安,三禅喜灭而轻安,四禅(乐灭)入出息灭而轻安(11),达到世间法中,身心轻安,最寂静的境地。四禅有禅支jha^nan%ga功德,不是其他定法所能及的。四、在戒、定、慧的修行解脱次第中,如『中部』(三八)『爱尽大经』,(三九)『马邑大经』,(五一)『迦尼达拉经』,(五三)『有学经』,(七六」『萨尼达迦经』,(一一二)『六净经』,(一二五)『调御地经』;『中阿含经』(六五)『乌鸟喻经』,(八0)『迦絺那经』,(一四四) [P14] 『算数目揵连经』。这些经一致的说:「得四禅」而后漏尽解脱。或说具三明,或说得六通,主要是尽漏的明慧。依此四点,在解脱道中,四禅是佛说定法的根本,这应该是无可怀疑的!
 
  说到慧,就是般若pan~n~a^。般若是解脱道的先导,也是解脱道的主体;没有般若,是不可能解脱生死的。如经说:「我说知见能得漏尽,非不知见」;「我不说一法不知不识,而得究竟苦边」(12)。如实知见yatha^bhu^ta-n~a^n!adassana在解脱道中,是必要而又优先的,所以说:「此五根,一切皆为慧根所摄受。譬如堂阁众材,栋为其首,皆依于栋,以摄持故」(13)。与慧有关的名词,经中所说的极多,如八正道中的正见samma^dit!t!hi,正思惟samma^san%kappa ,七菩提分中的择法dhammavicaya,四神足中的观vi^mam%sa^;观vipassana^,随观 anupassana^,知an~n~a^,见dit!t!hi,智n~a^n!a等。表示证智方面的,如说:「如实知,见,明,觉,悟,慧,无间等(现观),是名为明」(14)。
 
  经中处处说到,先以如实知,然后厌(离),离欲,灭而得解脱。到底如实知些什么?那些是应该如实知的?将种种经说统摄起来,不外乎下面这几例:
 
图片
                                   ┌─知苦──知苦──知苦
      知苦集────知苦集─┤
                                                  └─知集──知集──知集
      知苦灭────知苦灭───知灭──知灭──知灭
[P15]  
 
                                             知道──知道
          知味──知味────────────知味
          知患──知患────────────知患
          知离──知离────────────知离
 
 
 
  在(以正见为首的)正道的修习中,应知生死苦的所以集起,生死苦的可以灭尽,也就是知缘起pat!icca-samuppanna的「如是纯大苦聚集」,「如是纯大苦聚灭」。苦dukkha是什么?是生死法,是五蕴pan~cakhandha^,是眼等六处cha$yatana^ni,或是六界chadha^tuya ,总之,是有情当前的身心自体,经中每一一的作分别说明。如依世俗来说,世间是有苦有乐的。『杂阿含经』说:「世尊说苦乐从缘起生」(15);又说:「我论因说因」(16) 。佛对苦、乐、非苦非乐,而实「诸受皆苦」的生死现实,总是依因缘来说明的。佛常说:「离于二边,处中说法」(或译作「离是二边说中道」),就是缘起(不一定是十二支)的苦集与苦灭。苦集,如分别来说,那末苦是身心苦聚;造成苦聚的原因名为集samudaya。如再加修行的道,就是苦dukkha ,苦之集dukkha-samudaya,苦之灭dukkha-nirodha,至苦灭之道 dukkha-nirodha-ga^mini^-pat!ipada^──简称苦、集、灭、道四谛catta^ri-sacca^ni了。所以知缘起与知四谛,不过说明的小小不同而已。世间,不只是忧苦的,也有可喜可乐的一面,所以苦受以外 [P16] 有乐受。由于是可喜乐的,所以会心生味着,这是知味assa^da。世间的忧苦是可厌的,可喜可乐而心生味着的,也不能一直保持下去,终于要变坏,可味着的存有可厌的过患可能,而一定要到来的,这是知患a^di^nava。苦是可厌的,喜乐的也有过患,世间是这样的相续不已,真是无可奈何!然而这是可以超脱出离的,因为生死世间,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也就会「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所以,如知其集因而予以除去,也就因无果无了。出离生死苦是可能的,是知离nissaran!a。知味、知患、知离,是苦集与苦灭的又一说明。综合起来说明的,是七处善知,如『七处三观经』说。
 
  四谛等都是应该如实知的,而苦谛又应该遍知,如『杂阿含经』卷一五(大正二‧一0四中)说:
 
   「于苦圣谛当知当解,于苦集圣谛当知当断,于苦灭圣谛当知当证,于苦灭道迹圣谛当知当修」。
 
  四谛都应该知,而苦谛更应该解。参照『相应部』及『瑜伽师地论』,知道解是遍知的异译 (17)。遍知parin~n~a^苦,断paha^na苦集,现证sacchikiriya^苦灭,修习bha^vana^苦灭道;这就是在正道的修习中,遍知苦、断集而证灭,达成了解脱生死的目的。
 
  解脱道从知苦着手(18)。知苦,是知五蕴、六处,一切有漏法,应怎样的如实观察呢?经中所 [P17] 说的,主要是:
 
图片
1.无常  苦      无我
2.无常  苦      无我我所(19)
3.无常  苦  空  无我
 
  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n,或说无我我所anattan-attaniya。观察无常、苦、无我(我所)而得解脱,是『相应部』及『杂阿含经』所常见的。南传佛教所傅宏的,着重于此。说一切有部用无常、苦、空、无我义,也是『阿含经』所共说的。如『杂阿含经』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20)。『相应部』作:「无常;苦,疾、痈,刺,痛,病,他(或译为「敌」),坏;空;无我」(21)。『中部』与『增支部』,也有同样的文句(22)。在无常与空中间,所有苦,病,痈,刺,痛,疾,敌,坏,都是表示苦的。所以『相应部』将痈等列于苦下,『杂阿含经』别列痈等于前,虽次第不同,而「无常,苦,空,无我」的实质,并没有差别。无常,苦,无我(我所);无常,苦,空,无我,都是『杂阿含经』与『相应部』所说的;不过部派间所取不同,解说也小小差别,成为部派佛教的不同特色。无常的,所以是苦的;无常苦变易法,所以是无我我所的。无我我所是空的要义,广义是离一切烦恼的空寂。空与无我的联合,只表示无我与无我所;无我我所是空的狭义。所以我曾说:「佛法的初 [P18] 义,似乎只有无常、苦、无我三句。把空加上成为(苦谛的)四行相,似乎加上了空义,而实是把空说小了」(23)。无常故苦,无常苦故无我无我所,就是空,这是解脱的不二门。古人依无常,苦,无我,立三解脱门,可见空在定慧修证中的重要了!
 
  
注【2-001】唯有分别论者,于三十七道品外,加四圣种,立四十一道品,见『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九六(大正二七‧四九九上)。
注【2-002】『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 (南传七‧一0三)。『长阿含经』(二)『游行经』(大正一‧一七中)。
注【2-003】『杂阿含经』卷二一(大正二‧一四八下──一四九上)。『增支部』「四集」 (南传一八‧三四二──三四四)。
注【2-004】『论事』(南传五八‧三九七──三九九)。
注【2-005】『增支部』「四集」(南传一八‧二七六)。『杂阿含经』卷二一(大正二‧一四六下──一四七上)。
注【2-00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四(大正二七‧六九三中)。
注【2-007】『相应部』(四五)「道相应」(南传一六上‧一五三──一五四)。『中部』(一四一)『谛分别经』(南传一一下‧三五五)。
注【2-008】『杂阿含经』卷二七(大正二‧一九三上)。
注【2-009】『相应部』(四八)「根相应」(南传一六下‧一0)。『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三中、一八四上)。
注【2-010】『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五下、一八八上、一八八下)。『增支部』「五集」(南传一九‧一五── [P19] 一六)。
注【2-011】『相应部』(三六)「受相应」(南传一五‧三三六──三三七)。
注【2-012】『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南传一三‧四二);又「谛相应」(南传一六下‧三六0)。『杂阿含经』卷八(大正二‧五五中)。
注【2-013】『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三中)。『相应部』(四八)「根相应」(南传一六下‧五七)。
注【2-014】『杂阿含经』卷九(大正二‧六0下)。
注【2-015】『杂阿含经』卷一四(大正二‧九三下)。『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南传一三‧五五)。
注【2-016】『杂阿含经』卷二(大正二‧一二下)。
注【2-017】『相应部』(五六)「谛相应」(南传一六下‧三四一)。『瑜伽师地论』卷九五(大正三0‧八四三中)。
注【2-018】遍知,是知而能断的,所以古立「智遍知」、「断遍知」──二遍知。
注【2-019】无我我所,『杂阿含经』每作三句:非是我,非异我,非相在(如色在我中,我在色中)。『相应部』也作三句:非我所,非我,非我的我。
注【2-020】如『杂阿含经』卷一0(大正二‧六五中)。
注【2-021】『相应部』(二二)「蕴相应」(南传一四‧二六二)。
注【2-022】『中部』(六四)『摩罗迦大经』(南传一0‧二三七──二三八);『增支部』「四集」(南传一八‧二二六)等。
注【2-023】拙作『妙云集』(一一)『性空学探源』(三三)。 [P20]
 
  
三 空与心解脱
  在定慧的修习中,所有的方便不一,随观想的不同,修习成就,成为种种的定法;这不是偏于定,而是从定得名。在佛教界类集、分别的学风(本于佛说,经弟子们的发展,成为阿毗达磨)中,多方面传出定法,或经过论辩,然后成为定论。修证者所传的内容,不但名称不一,即使名称相同的,含义也有浅有深。因为这些名称,绝大多数是世俗固有的名词,「空」也不例外;随俗立名,加上宏传者的程度参差,意义也就难以一致了。这是理解种种定法所必要注意的。
 
  与空有密切关系的定法,主要是四种心三昧citta-sama^dhi,『相应部』作心解脱 ceto-vimutti。『杂阿含经』卷二一(大正二‧一四九下)说:
 
   「质多罗长者问尊者那伽达多:此诸三昧,为世尊所说?为尊者自意说耶?尊者那伽达多 答言:此世尊所说」。
 
  从那迦达多Na^gadatta与质多罗Citra的问答,可见当时所传的定法,有些是佛说的,有些是弟子们传授时自立名目的。这四种心三昧(或心解脱),那时也还没有达到众所周知的程度,所以有此问答。与此相当的『相应部』经,问答者是牛达多Godatta与质多Citta 长者(1)。又编入『中部』(四三)『有明大经』。是舍利弗S/a^riputra为大拘絺罗Maha^kot!t!hita [P21] 说的(2)。依『相应部』,四种心解脱是:无量心解脱appama^n!a-cetovimutti,无所有心解脱a^kin~can~n~a^-cetovimutti,空心解脱sun~n~ata^-cetovimutti,无相心解脱animitta-cetosama^dhi。问题是。这四种心解脱,到底是文异义异,还是文异义同呢?依质多长者的见解,可从两方面说。一、名称不同,意义也就不同。不同的是:无量心解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catasso-appama-n~n~a^ya 定;无所有心解脱,是四无色中的无所有处a^kin~can~n~a^yatana定;空心解脱,是思惟我我所空;无相心解脱,是一切相不作意,得无相心三昧animitta-cetosama^dhi。二、名称虽然不同,而意义可说是一致的。这是说:贪、瞋、痴(代表了一切烦恼)是量的因pama^n!a-karan!a ,漏尽比丘所得无量心解脱中,不动心解脱akuppa^^-cetosama^dhi最为第一;不动心解脱是贪空、瞋空、痴空,贪、瞋、痴空即超越于限量,是漏尽比丘的究竟解脱(不动阿罗汉)。同样的意义,贪、瞋、痴是障碍papan~ca,贪、瞋、痴空即超越于所有(3),不动心解脱是无所有心解脱中最上的。贪、瞋、痴是相的因nimittakaran!a,贪、瞋、痴空即超越于相,不动心解脱是无相心解脱中最上的。经中说无量、无所有、无相,却没有说到空心解脱,这因为空于贪、瞋、痴的不动心解脱,就是空心解脱的别名。从文异而义同来说,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无相心解脱,达到究竟处,与空心解脱──不动心解脱,平等平等。依观想的方便不同,有四种心解脱的名目,而从空一切烦恼来说,这是一致的目标,如万流入海,都是咸味那样。 [P22]
 
  『杂阿含经』的四种心三昧,从名称不同而意义也不同来说,与『相应部』所说是一致的。但从名称不同而意义相同来说,『杂阿含经』的文句,与『相应部』有些出入。如『经』卷二一(大正二‧一五0上)说:
 
   「云何法一义种种味(味是「名」的旧译)?答言:尊者!谓贪有量,(恚、痴是有量),若无诤者第一无量。谓贪者是有相,恚、痴者是有相,无诤者是(第一)无相。贪者是所有,恚、痴者是所有,无诤者是(第一)无所有。复次,无诤者,空于贪,空于恚、痴,空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义种种味」。
 
  『相应部』的不动心解脱,『杂阿含经』作无诤aran!a应该是无诤住或无诤三昧的简称 (4)。诤有三类,烦恼也名为诤──烦恼诤,所以无诤是没有一切烦恼,与空一切烦恼的不动心解脱相当。『相应部』说了无量等三种心解脱中最第一的,是贪空、瞋空、痴空,不再说空心解脱,那是以不动心解脱为空心解脱了。『杂阿含经』说明无量等三种中,无诤最为第一,然后又解说无诤是:「空于贪,空于恚、痴;空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解说无诤,也就是解说空心三昧。无诤与空,是有关系的,如『中阿含经』『拘楼瘦无诤经』末了说:「须菩提族姓子,以无诤道,于后知法如法。知法如真实,须菩提说偈,此行真实空,舍此住止息」(5)。总之,四种心解脱中最上的;是空于贪、恚、痴的不动心解脱,或无诤住,也就是心解脱(或心三昧)而 [P23] 达究竟,不外乎空的究竟完成。无量,无所有,无相,无诤,不动,从烦恼空而清净来说,都可以看作空的异名。
 
  无诤──阿练若,本是修行者的住处。由于住处宁静,没有烦累,象征禅慧的境地,而名为无诤住、无诤三昧的。这与「空」,本用来形容住处的空旷,没有人物的烦累,也就用来象征禅慧,而有空住、空三昧等名目,情境是完全一样的。
 
  
注【3-001】『相应部』(四一)「质多相应」(南传一五‧四五0──四五二)。参阅注(4)。
注【3-002】『中部』(四三)『有明大经』,与『中阿含经』(二一一)『大拘絺罗经』相当,但『中含』没有这部分问答。
注【3-003】『瑜伽师地论』卷八七说:「当知此中极鄙秽义,是所有义」(大正三0‧七九二上)。
注【3-004】『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0五说:「大德瞿达多!当知贪欲、瞋恚、愚痴是相,有不动心解脱,是最胜无相」(大正二七‧五四二上)。『论』说的瞿达多,即牛达多,与『相应部」相同,反而与『杂阿含经』不合。
注【3-005】『中阿含经』(一六九)『拘楼瘦无诤经』(大正一‧七0三下)。『中部』(一三九)『无诤分别经』 ,但说:「善男子须菩提行无诤道」(南传一一下‧三三二)。 [P24]
 
  
 
四 无量
  无量,无所有,无相,空──四名的内容,以下分别的加以探究。
 
  慈metta^,悲karun!a^,喜mudita^,舍upekkha^──四无量 catasso-appama-n~n~a^yo定,也名无量心解脱appama^n!a-cetovimutti,无量心三昧 appama^na cetosama^dhi,或名四梵住brahmaviha^ra。四无量遍缘无量有情,所以是「胜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1) 。或依定而起慈等观想,或依慈等观想而成定。在定法中,这是重要的一组。其中,「慈为一切功德之母」,慈心是印度文化中最重视的;佛经中可以充分证明这一意义的,如『杂阿含经』卷一0(大正二‧六七下)说:
 
   「我自忆宿命……曾于七年中修习慈心,经七劫成坏,不还此世(欲界)。七劫坏时,生光音天。七劫成时,还生梵世空宫殿中,作大梵王,无胜无上,领千世界」。
 
  这一则佛的本生传说,『中阿含经』,『增支部』,『增壹阿含经』,都同样的说到(2)。还有,佛本生善眼Sunetra大师,教弟子们修习慈心,生于梵世界。善眼更修增上慈,所以命终以后,生在晃昱天(即光音天)。劫成时,生梵世作大梵王Maha^brahman,这是『中阿含经』与『增支部』所一再说到的(3)。梵天中的大梵天王,是千世界的统摄者,也就是婆罗门教的最 [P25] 高神、创造神──梵。世俗所仰信的创造神,依佛说,是修慈心定的果报。修慈心能生于梵天,功德很大,胜过了布施与持戒的功德,如『中阿含经』(一五五)『须达多经』(大正一‧六七七下)说:
 
   「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归命三尊──佛,法,比丘众,及受戒。若有为彼一切众生行于慈心,乃至!5帙牛(乳)顷者,此于彼施(戒)为最胜也」。
 
  随蓝Vaila^ma,Vela^ma婆罗门本生,也见于『增支部』(4)。关于慈心的殊胜功德,除胜于布施、持戒外,还有不为诸恶鬼神所欺害的功德,如『杂阿含经』与『相应部』说(5)。『增支部』说到慈心的八功德(6);十一功德(7)。『智度论』说:「慈以乐与众生故,增壹阿含中说有五功德」(8),与『大毗婆沙论』所说相近(9),应该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所诵的。慈心的定义,是「与众生乐」,与儒家的「仁」,耶教的「爱」相近。在人类的德性中,这确是最高的。如能「仁心普洽」,「民胞物与」,「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那与慈无量心更类似了。
 
  慈是与乐,观想众生得到安乐;悲是拔苦,想众生远离苦恼;喜是想众生离苦得乐而心生喜悦;舍是冤亲平等,「一视同仁」。分别的说,这四心的观行是各不相同的;如综合起来说,这才是慈心的全貌。本来只是慈心,约义而分为四类,如『杂阿含经』卷二九(大正二‧二0九下──二一0上)说: [P26] 「有比丘,修不净观断贪欲,修慈心断瞋恚,修无常想断我慢,修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 )断觉想」(寻思)。
 
  修习四类观想,对治四类烦恼,也是『中阿含经』与『增支部』所说的(10)。本来只说到修慈,但『中部』『教诫罗!7亩罗大经』,同样的修法,却说修慈,悲,喜,舍,不净,无常,入出息念──七行(11),这是将慈行分为慈、悲、喜、舍──四行了。佛法重视慈心在世间德行中崇高价值,所以约义而分别为四心;如观想成就,就是四无量定(12)。
 
  以慈心为本的四无量心,是适应婆罗门教的。如舍利弗S/a^riputra劝老友梵志陀然Dha^nan~ja^ni ,修四无量心,命终生梵天中,就因为「彼诸梵志,长夜爱着梵天」(13)。传说大善见王 Maha^sudars/ana,Maha^sudassana本生,也是修四梵住而生梵天中的(14)。所以,依一般经文所说,四无量心是世间定法,是有漏,是俗定kullakaviha^ra。然在佛法初期,慈,悲,喜,舍四定,显然的曾净化而提升为解脱道,甘露门;从四无量心也称为无量心解脱,最上的就是不动心解脱来说,就可以确定初期的意义了。如『杂阿含经』卷二七(大正二‧一九七下)说:
 
   「若比丘修习慈心,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与慈俱,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习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经说慈心,是译者的简略,实际是慈,悲,喜,舍──四心(15)。所说的「大果大福利」,或 [P27] 是二果二福利,是阿那含与阿罗汉。或是四果四福利,从须陀洹到阿罗汉。或是七果七福利,是二种阿罗汉与五种阿那含。慈,悲,喜,舍与七觉分satta-bojjhan%ga^俱时而修,能得大果大功德,当然是通于无漏的解脱道。无量心解脱,包含了适应世俗,佛法不共二类。一般声闻学者,都以为:四无量心缘广大无量的众生,无量是众多难以数计,是胜解──假想观,所以是世间定。但「量」是依局限性而来的,如观一切众生而超越限量心,不起自他的分别,就与无我我所的空慧相应。质多罗长者以为:无量心解脱中最上的,是空于贪、瞋、痴的不动心解脱,空就是无量。这一意义,在大乘所说的「无缘慈」中,才再度的表达出来。
 
  
注【4-00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八二(大正二七‧四二三上)。
注【4-002】『中阿含经』(六一)『牛粪喻经』(大正一‧四九六中)。又(一三八)『福经』(大正一‧六四五下)。『增支部』「七集」(南传二0‧三四0)。『增壹阿含经』(一0)「护心品」(大正二‧五六五中── 下)。
注【4-003】『中阿含经』(八)『七日经』(大正一‧四二九中──下) 。又(一三0)『教昙弥经』(大正一‧六一九下)。『增支部』「六集」(南传二0‧一二三)。又「七集」(南传二0‧三五八)。
注【4-004】『增支部』「九集」(南传二二上‧六五)。
注【4-005】『杂阿含经』卷四七(大正二‧三四四中──三四五上)。『相应部』(二0)「譬喻相应」(南传一三‧三 [P28] 九0──三九三)。
注【4-006】『增支部』「八集」(南传二一‧二──三)。
注【4-007】『增支部』「一一集」(南传二二下‧三二二──三二三)。『增壹阿含经』(四九)「放牛品」(大正二‧ 八0六上)。
注【4-008】『大智度论』卷二0(大正二五‧二一一中)。
注【4-009】『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八三(大正二七‧四二七上)。
注【4-010】『中阿含经』(五六)『弥酰经』(大正一‧四九二上)。又(五七)『即为比丘说经』(大正一‧四九二中)。『增支部』「九集」(南传二二上‧四、一一──一二)。
注【4-011】『中部』(六二)『教诫罗!7亩罗大经』(南传一0‧二一九──二二0)。
注【4-012】『成实论』卷一二说:「慈心差别为悲、喜,……能令此三平等,故名为舍」(大正三二‧三三六中── 下)。
注【4-013】『中阿含经』(二七)『梵志陀然经』(大正一‧四五八中)。『中部』(九七)『陀然经』(南传一一上 ‧二五六)。
注【4-014】『中阿含经』(六八)『大善见王经』(大正一‧五一八上──下)。『长部』(一七)『大善见王经』(南传七‧一八四──一九七)。『长阿含经』(二)『游行经』(大正一‧二三下──二四上)。
注【4-015】『相应部』(四六)「觉支相应」(南传一六上‧三三九──三四0)。『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八三(大正二七‧四二七下)。 [P29]
 
  
 
五 无所有
  再说无所有a^kin~can~n~a与无所有有关的,有二经。一、『中部』『善星经』说:众生的心,或倾向于世间的五欲;或倾向于不动而离欲结;或倾向于无所有处而离不动结;或倾向于非想非非想处而离无所有处结;或倾向于涅槃而离非想非非想处结(1)。这五类,是世间人心所倾仰的;也是修行者的次第升进,以涅槃为最高理想、倾心于前四类,是不能出离的,所以『善星经』的倾心于无所有处,只是世间无所有处定境,没有与空s/u^^nya,sun~n~a相同的意义。
 
  二、『中部』的『不动利益经』,『中阿含经』作『净不动道经』。经中分净不动道,净无所有处道,净无想道(『中部』作「非想非非想处利益行道」),无余涅槃,圣解脱(2)。前三种净道,名称与次第,都是与『善星经』一致的。前三种净道,共分为七类,今依『中阿含经』(参考『中部』),列表如下:
 
图片
              ┌  现世欲‧来世欲‧现世欲想‧来世欲想──是魔境魔饵,心净得不动
净不动道───┤  现世欲……来世欲想‧四大四大所成色──是无常苦灭,心净得不动
              └  现世欲……来世欲想‧现世色‧来世色,现世色想‧来世色想─是无
                                                            常苦灭‧心净得不动
[P30]  
 
              ┌  现世欲……来世色想‧不动想──是无常苦灭‧心净得无所有处(3)
净无所有处道─┤  此世─────────────是我我所空,心净得无所有处
              └  我──────────────是非为自非为他‧心净得无所有处
净无想道─────现世欲……不动想‧无所有处想─是无常苦灭‧心净得无想
 
 
 
  『净不动道经』所说的前三净道,是有层次的(层次与『善星经』相同),有次第观想,次第超越息灭的层次,所以被称为「渐次度脱瀑流」(4)。然本经与『善星经』不同,净不动道以上,都是有解脱可能的。其中,欲ka^ma是欲界的五欲;不动a^n!an~ja,一般的说,是四禅。在这里,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不动──四禅以上,是无所有处,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为什么四禅以上,与无所有处、无想处中间,没有空无边处与识无边处呢?这是一。『中部』的非想非非想处,『中阿含经』作「无想」、「无想处」(5)。无相心定animitta-cetosama^dhi,『中阿含经』每译作「无想定」。无想(无相心)定与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想定,灭尽定,有着复杂的关系。本经的不动,无所有,无想──无相,三者次第而说,不正与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 g论所说,从灭尽定起,起不动,无相,无所有──三触的名称相同吗(6)?这是二。
 
  说到净无所有处道,经中分为三类:一、『中部』说:圣弟子作如此的思惟:现在欲,…… 不动想,这一切无余灭尽,那是寂静的,殊妙的,就是无所有处。这样的专心安住,于是得心清 [P31] (净)。『中部』说:无所有处是寂静、殊妙的;『中阿含经』作:「彼一切想是无常法,是苦,是灭」。这可能是一般所说:观下苦、粗,(障),观上静、妙(离),厌下欣上的修法。厌下而专住于无所有处想,成就无所有处定。然经上说:修习无所有处的,或得无所有处定,或依慧而得解脱,可见这不只是世俗定了。依『中阿含经』说:「彼一切想是无常法,是苦,是灭」坏法,那在离欲……不动想时,无常、苦、灭的观慧,是有解脱可能的。
 
  二、圣弟子作这样的思惟:我,属于我的,是空的。这样的专心安住而得心净,也有得无所有处定,或依慧得解脱的二类。『中阿含经』说;「圣弟子作如是观:此世(间)空:空于神、神所有(我我所有的旧译);空有常,空有恒,空长存,空不变易」(7)。这是说一切有部经论,从常、恒、不变易法空──无常,以明我我所空的意义。修无我我所的空观,得无所有处定,古人虽有多种解说,其实是空与无所有的同一意趣。
 
  三、『中部』(一0六)『不动利益经』(南传一一上‧三四三)说:
 
   「圣弟子作如是思惟:我不在何处,非谁,亦不在何物之内。我所不在何处,不在谁中,亦不在何物」。
 
  『中阿含经』作:「圣弟子作如是观:我非为他而有所为,亦非自为而有所为」(8),意义不大明显。『大毗婆沙论』引此经作:「非我有处有时有所属物,亦无处时物属我者」(9),与『中 [P32] 部』说相近。依『婆沙论』说;无论何处、何时,没有我所属的物;也无论何处、何时,没有物是属于我的。从我与我所相关中,通达无所有,这也是空与无所有是相同的。依此而得心净的,也有得无所有定,或依慧得解脱的二类。
 
  禅定──四禅、八定,一般说是共世间法,似乎是世间固有的定法,佛弟子依这种定法而修出世的观慧。然佛法的定慧的早期意义,未必是这样的。如所说的不动、无所有处、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经上都这么说:多闻圣弟子作如是思惟,这是贤圣弟子所修的。由于修习者的用心不同,而有得定,或依慧得解脱的差别。依佛法的因果法则,修得某种定,如不能依之发慧得解脱,那就命终以后,生在某种定境的天上。一般说,世间定是厌下欣上而修得的,然如净无所有处道的三类,并不是这样的。第二类,是观我我所空而修得的。第三类,是观无我所有而修得的。这都是出世解脱──我我所空的正观。只是修习上有些问题,才不能依慧得解脱,成为无所有处定,生无所有处天。就是第一类,依『净不动道经』,也是观一切欲、欲想、色、色想、不动想,「是无常法,是苦,是灭」。无常,苦,(无我我所),正是出世解脱道的三要门(三解脱门依此而立),所以第一类也有依慧得解脱的。这样,无所有处道,都依出世观慧而成定,不过修持上有点问题,这才成为世间定。
 
  修出世观慧而成世间定,问题到底在那里?经文在无想──净非想非非想道后,依无想处而 [P33] 有所说明,意义是通于不动及无所有处道的。『中阿含经』(七五)『净不动道经』(大正一‧五四三上──中)说:
 
   「阿难!若比丘如是行:无我,无我所;我当(来)不有,我所当(来)不有,若本有者,便尽得舍。阿难!若比丘乐彼舍,着彼舍,住彼舍者,阿难!比丘行如是,必不得般涅槃。……若比丘有所受者,彼必不得般涅槃」。 「阿难!若比丘如是行:无我,无我所,我当不有,我所当不有。若本有者,便尽得舍。阿难!若比丘不乐彼舍,不着彼舍,不住彼舍者,阿虽!比丘行如是,必得般涅槃。…… 若比丘无所受,必得般涅槃」。
 
  以非想非非想处来说,当来的我与我所不再有,本有──现在有的尽舍,这表示究竟的般涅槃。但如对「舍」而有所乐、着、住(『中部』日译本作:喜,欢迎,执着),那就不能得般涅槃了。乐,着,住,总之是「有所受」,受是取upa^da^na的旧译。所以,即使修行者所修的是正观,只要心有所乐着,就不得解脱了。如修无所有正观,心着而不得解脱,就会招感无所有处报。无所有处定与天报,是在这种情形下成立的。
 
  无所有──无所有处道,修无常、苦、无我我所空,是空观的别名。无所有处定,是空观的禅定化。 [P34]
注【5-001】『中部』(一0五)『善星经』(南传一一上‧三三一──三三三)。
注【5-002】『中部』(一0六)『不动利益经』(南传一一上‧三四0──三四六)。『中阿含经』(七五)『净不动道经』(大正一‧五四二中──五四三中)。
注【5-003】『中阿含经』(七五)『净不动道经』原译本作「于此得入不动」(大正一‧五四二下),今依上下文义及『中部』改。
注【5-004】『中部』(一0六)『不动利益经』(南传一一上‧三四五)。
注【5-005】『中阿含经』(七五)『净不动道经』(大正一‧五四三上)。
注【5-006】『杂阿含经』卷二一(大正二‧一五0下)。『中阿含经』(二一一)『大拘絺罗经』(大正一‧七九二上)。『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三(大正二七‧七八一中)。
注【5-007】『中阿含经』(七五)『净不动道经』(大正一‧五四二下)。
注【5-008】同上。
注【5-009】『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八四(大正二七‧四三三中)。
 
  
 
六 无相
  无相animitta,在解脱道中,有种种名称,如无相心解脱animitta-cetovimutti,无 [P35] 相心三昧animitta-cetosama^dhi,无相解脱animitta-vimokkha,无相三昧animitta-sama^dhi ,无相等至animitta-sama^patti,无相住animitta-viha^ra。这些术语的应用,在初期佛教里,比空s/u^^nya,sun~n~a与无所有a^kim!canya,a^kin~can~n~a,还要多一些。当然,如以无我我所为空,那说空的经文,还是比无相要多些。无相定,依修行者的用心不同,浅深不一;与成为定论的非想非非想处nevasan~n~a^-na^sa^n~n~a^yatana,灭尽定nirodha-sama^patti ,无想定asan~n~a-sama^patti,都有关系,所以内容比较复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0四(大正二七‧五四一中)说:
 
   「谓无相声,说多种义:或于空三摩地说无相声,如是或于见道,或于不动心解脱,或于非想非非想处,或即于无相三摩地说无相声」。
 
  『婆沙论』以为:「无相」这一名称,有五种不同的意义,然从经文来说,也许还不止于所说的五义呢!
 
  「无相心三昧」,「是智果智功德」。说明这一问题的,『杂阿含经』(「弟子记说」)中,共有四经(依『大正藏』编号,为五五六──五五九,其实应分为六经),都是与阿难 A^nanda有关的。有一位比丘,修得了无相心三昧,却不知道是何果何功德。他于是「随逐尊者阿难,脱有余人问此义者,因而得闻。彼比丘即随尊者阿难,经六年中,无有余人问此义者」 [P36] ,终于自己提出来请问(1)。六年中没有人问,可见无相心三昧,起初是很少有人论到的。『杂阿含经』中说到:无相心三昧,佛为众比丘尼说;比丘尼们又问阿难,阿难为比丘尼们说。这一说明,主要为了:「大师及弟子,同句,同味,同义」(2);只是为了以如来曾经说过,来肯定无相心三昧在佛法中的地位。巴利藏『增支部』「九集」三七经,也说到是智果智功德,实为『杂阿含经』五五七、五五九──二经的结合(3)。总之,无相心三昧,是经佛弟子的修得而传出,日渐光大起来的。
 
  无相心三昧,依质多罗Citra长者所说,是「一切相不念(作意)」而修成的三昧(4)。作意manasika^ra,或译思惟,念,忆念。不作意一切相的无相心三昧,是有浅深的。究竟的无相,如『杂阿含经』(「祇夜」)卷四五(大正二‧三三一中)说:
 
   「修习于无相,灭除憍慢使,得慢无间等,究竟于苦边」。
 
  偈颂是阿难为婆耆舍Van%gi^sa说的,『相应部』同(5)。『瑜伽论』解说为:「由此断故,说名无学」(6)。智果智功德的无相心三昧,『毗婆沙论』以为是空三摩地的别名(7)。『瑜伽师地论』对无相心三摩地的解说,如卷一二(大正三0‧三三七中)说:
 
   「云何无相心三摩地?谓即于彼诸取蕴灭,思惟寂静,心住一缘。如经言:无相心三摩地不低不昂。……又二因缘入无相定:一、不思惟一切相故;二、正思惟无相界故。由不思 [P37] 惟一切相故,于彼诸相不厌不坏,唯不加行作意思惟,故名不低。于无相界正思惟故,于彼无相不坚执着,故名不昂」。
 
  不低不昂的无相心三昧,正是经中所说,不勇不没的,智果智功德的三昧。『瑜伽论』所说,与『毗婆沙论』说,是空三摩地异名,所见不同。
 
  依经文所说,无相心三昧,或在无量心解脱以下说,那是「出离一切相」,心「不为随相识所缠缚」的(8)。或依四禅说无相心三昧,如不再进求,与众人往来杂处,戏笑调弄,那是会退落,可能还俗的(9)。所以,三昧通于有漏;智果智功德的无相心三昧,也就是无相心解脱,唯是无漏的(初果到四果)。
 
  定,有有想与无想的二类,如『杂阿含经』卷二一「大正二‧一四六下)说:
 
   「尊者阿难语迦摩比丘言: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如是……无所有入处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觉知。……比丘一切想不忆念,无想心三昧身作证具足住,是名比丘无想于有法而不觉知」。
 
  无所有处a^kin~can~n~a^yatana以下,是初禅到无所有处定,是有想而不觉知;无想心定是无想而不觉知。『增支部』与此相当的,也说无所有处以下,是有想而不觉知;接着说不踊不没(即「不低不昂」)的三昧(10)。这可见无所有处以上,就是无想的无相心三昧。『增支部』的『 [P38] 静虑经』,先总标说:「依止初静虑得诸漏尽,依止非想非非想处得诸漏尽」,然后分别的广说。但在分别广说中,从初静虑说到无所有处定,「如是有想等至」。这是说,无所有处定以下,是有想定,与『杂阿含经』所说相同。以下经文,没有说依止非想非非想处得漏尽,只说非想非非想处与想受灭等至san~n~avedayita-nirodha-sama^patti善巧(11);非想非非想处与想受灭定,不正是无想定而与无相心三昧相当吗?
 
  无相心三昧而被解说为非想非非想处的,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0五(大正二七‧五四二上)说:
 
   「于非想非非想处说无相声者,如说:我多起加行,多用功力,得无相心定,不应于中欣乐染着。此说不起有顶味定,唯起净定。问:何故非想非非想处名无相耶?答:彼无明了想相,亦无无想相,但有昧钝不明了想微细现行,如疑而转,故名无相」。
 
  经说无相定,而被解说为非想非非想处定的,是『中阿含经』的『净不动道经』。经上说:欲想,色想,不动想,无所有处想,「彼一切想是无常法,是苦,是灭,彼于尔时而得无想。彼如是行,如是学,如是修习而广布,便于此得心净。……或于此得入无想,或以慧为解」。得此无想定的,如有所受(取)──乐、着、住,那就受(非)有想无想处的果报(12)。无相心定而有所乐着,所以是无想而又有不明了的细想现行,因而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定。如心无取着,那就是 [P39] 无相心解脱了。
 
  想受灭定,或名灭(尽)定,或名增上想灭智定abhisan~n~anirodha-sampaja^na-sama^patti 。与无相心三昧相当的,如『相应部』「目犍连相应」:从初禅说到四禅,从空无边处到非想非非想处;在八定以上,说无相心定(13)。而「舍利弗相应」,也从初禅说到非想非非想处定,然后说想受灭定(14)。可见无相心三昧、与想受灭定的地位相当。还有,佛入涅槃那一年,在毗舍离 Vesa^li^患病,是入无相三昧而康复的,如『长阿含经』(二)『游行经』(大正一‧一五中)说:
 
   「吾己老矣,年且八十。……自力精进,忍此(病)苦痛,不念一切想,入无想定时,我身安隐,无有恼患」。
 
  『杂事』也这样说:「以无相三昧,观察其身痛恼令息」。『长部』『大般涅槃经』却说:「阿难!如来一切相不忆念,入一切受灭相心三昧住时,如来身体康复」(15)。『长部』说一切相不忆念,又说「入一切受灭相心三昧」,显然是无相心三昧而又有想受灭的意义。想受灭定是从无相心定中分化出来的,当然久已为佛教界所公认,然于非想非非想处以上,立灭尽定的,如『中部』(二五)『撒饵经』,(二六)『圣求经』,(三0)『心材喻小经』,(三一)『牛角喻小经』,(六六)『鹑喻经』,(一一三)『善士经』,而在『中阿含经』中,仅与『撒饵经』相当的(一七八)『猎师经』,在非想非非想处以上,立「想知灭」,其余都没有,可见部派 [P40] 间所诵的经教,想受灭定还在不确定状态中。灭尽定与无想──无相心定,『中阿含经』辨别二定的入定与出定的差别(16),而『中部』却没有。想受灭定,在佛教界是多有诤论的。如乌陀夷 Uda^yin反对舍利弗S/a^riputra所说的:「若于现法不得究竟智,身坏命终,过抟食天,生余意生天中,于彼出入想知灭定,必有此处」(17)。在部派中,或说想受灭定是有为的;或说是无为的;或说是非有为非无为的。或说想受灭者是无想有情;或说非无想有情;或说世间想受灭是无想有情,出世想受灭是圣者。大乘经以为:菩萨如悲愿不足而入灭定,是会证小果的;如悲愿具足,那就是证入如如法性的深定了。这样的异说纷纭,足以说明,与无相心定有关的灭尽定,在佛教界是非常暗昧的。
 
  依无相心三昧,演化出非想非非想处定(及报处),灭尽定以外,还有无想有情asan~n~asatta 、无想定。无相心三昧不作意一切相,也就是不起一切想。『长部』『大缘经』立七识住与二处,二处是无想有情处与非想非非想处(18)。无想定与灭尽定相似,所以从起定时的差异,而加以分别(19)。七识住与二处,综合起来,名为九有情居(20)。依『长部』『波梨经』说:传说中的世界起源说,其中「无因论」者,是从无想有情死没而来生的,所以说无因而有(21)。无想定与无想有情,可能外道有类似无想的修验与传说,佛法为了要给以应有的解说,才从无相定、灭尽定中分出,位居四禅广果天上。这是成立要迟一些。 [P41]
 
  『杂阿含经』(修多罗)卷一0(大正二‧七二上──中)说:
 
   「比丘!贪想、恚想、害想,贪觉、恚觉、害觉,及无量种种不善,云何究竟灭尽?于四念处系心,住无相三昧,修习多修习,恶不善法从是而灭,无余永尽」。「多闻圣弟子作是思惟:世间颇有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思惟已,都不见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作是知已,于诸世间则无所取;无所取者,自觉涅槃」。
 
  『相应部』「蕴相应」所说的,大致相同(22)。依经说:依三种想而有三种不善觉(觉,新译寻思),引起种种的不善法,多修习无相三昧,能永灭无余。无相三昧是依四念处而修的。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解脱的一乘道。依此而修无相三昧,不取一切相,不取法有,也不取法无,真能修到无所取着,就能自证涅槃了。经中常说:依四念处,修七觉支而得解脱。每一觉支的修习,都是「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舍即不着一切)」的。不取着一切相的无相三昧,可说就是「依灭,向于舍」的修习。
 
  不取着一切法的三昧,与佛化诜陀迦旃延Sandha-ka^tya^yana-gotra的未调马──强梁禅 khalun%ka-jha^na,应有一定程度的关系,如『杂阿含经』(「如来记说」)卷三三(大正二‧ 二三六上──中)说:
 
   「如是诜陀!比丘如是(不念五盖,住于出离如实知)禅者,不依地修禅,不依水、火、 [P42] 风、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非)月,非见、闻、觉、识,非得、非求,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诜陀!比丘如是修禅者,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礼而说偈言:南无大士夫,南无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禅定」? 「佛告跋迦利: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于水、火、风,……若觉、若观,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觉、观而修禅」。
 
  于地等能伏地等想,不依地等一切而修的,是无相禅。『别译杂阿含经』引申为:「皆悉虚伪,无有实法,但以假号因缘和合有种种名,观斯空寂,不见有法及以非法」(23)。「不见有法及以非法」,与佛『教迦旃延经』的不起有见、无见相合;也与离有见、无见,不见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说相合(24)。无所依而修禅,见于『增支部』「十一集」(25)已衍化为类似的十经。各部派所诵的经文,有不少出入,大抵合于自宗的教义(26)。然从『杂阿含经』与『增支部』相同的来说,这是不依一切想而修的无相禅。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四0(大正二七‧二0九中)说:
 
   「大目干连!底沙梵天不说第六无相住者耶?……若有苾刍,于一切相不复思惟,证无相心三摩地具足住,是名第六无相住者」。 [P43]
 
  论中广引经文(应是有部的『增壹阿含经』):底沙Tissa梵天对大目干连Maha^moggalla^na 说:部分的梵众天,能够知道谁是俱解脱,……谁是信胜解。目干连告诉了如来,如来以为:「一切圣者,总有七人」。底沙梵天从俱解脱说到了信胜解,只说了五人,没有说第六无相住者。无相住者是证得无相心三摩地具足住的,这是梵天所不能知道的;这与诸天主不知强梁禅是依何而禅定一样。佛所说的第六无相住者,『大毗婆沙论』解说为:「一切圣者,总有七人」,底沙已说了五人,所以无相住者,就是随法行与随信行人。随法行与随信行,是见道位。见道位有十五心,是速疾道,是微细道,不可安立施设,所以随法行与随信行,综合名为无相住者 (27)。『毗婆沙论』所引经文,见于『增支部』,但略有不同。底沙梵天说了六人──俱解脱…… 随法行,没有说第七无相住补特伽罗sattama-animitta-viha^rin-puggala(28),那末第七无相住人,是专指随信行人了。为什么随信行人,特别名为无相住人呢?
 
  关于经说的第六无相住人,『大毗婆沙论』说到:「有于彼经不了其义,便执缘灭谛入正性离生,见道名为无相住故,唯灭谛中无诸相故」(29)。这是法藏部Dhammaguttika的见解,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五(大正二七‧九二七下)说:
 
   「有说:唯无相三摩地,能入正性离生,如达摩!5鵋多部说。彼说以无相三摩地,于涅槃起寂静作意,入正性离生」。 [P44]
 
  入正性离生samyaktva-niya^ma,就是见道。依经典明文,随信行人等所以被名为无相住者,是由于「于一切相不复思惟,于无相心三摩地具足住」,而不是『大毗婆沙论』所说那样的。见四谛得道,见灭谛得道,是部派佛教的二大系。依第六名无相住者来说,在圣道的修行中,知苦、断集而证灭谛,名为圣者,也许见灭得道说更合于经义呢!
 
  无相心三昧,是有浅深的:浅的还可能会退堕;深的是见灭得道,成为圣者;最究竟的,当然是一切烦恼空,阿罗汉的不动心解脱了。
 
  
注【6-001】『杂阿含经』卷二0(大正二‧一四六中)。
注【6-002】『杂阿含经』卷二0(大正二‧一四六上)。
注【6-003】『增支部』「九集」(南传二二上‧一二五──一二六)。
注【6-004】『杂阿含经』卷二一(大正二‧一四九下)。『相应部』(四一)「质多相应」 (南传一五‧四五一)。
注【6-005】『相应部』(八)「婆耆沙长老相应」(南传一二‧三二五)。
注【6-006】『瑜伽师地论』卷一七(大正三0‧三七二中──下)。
注【6-00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0四(大正二七‧五四一中──下)。
注【6-008】『增支部』「六集」「南传二0‧二0──二一)。『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一五(大正二六‧四三一上)。
注【6-009】『增支部』「六集」(南传二0‧一五六──一五七)。『中阿含经』(八二)『支离弥梨经』(大正一‧五 [P45] 五九上)。
注【6-010】『增支部』「九集」(南传二二上‧一二七)。
注【6-011】『增支部』「九集」(南传二二上‧一一二──一二四)。
注【6-012】『中阿含经』(七五)『净不动道经』(大正一‧五四三上)。『中部』(一0六)『不动利益经』,「无想」作「非想非非想处」。
注【6-013】『相应部』(四0)「目犍连相应」(南传一五‧四0五──四一四)。
注【6-014】『相应部』(二八)「舍利弗相应」(南传一四‧三八0──三八五)。
注【6-015】『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六(大正二四‧三八七中)。『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六八)。
注【6-016】『中阿含经』(二一0)『法乐比丘尼经』(大正一‧七八九上)。又(二一一)『大拘絺罗经』(大正一 ‧七九一下──七九二上)。
注【6-017】『中阿含经』(二二)『成就戒经』(大正一‧四四九下)。『增支部』「五集」(南传一九‧二六八──二六九)。
注【6-018】『长部』(一五)『大缘经』(南传七‧二二──二四)。『长阿含经』(一三)『大缘方便经』(大正一 ‧六二中)。『中阿含经』(九七)『大因经』(大正一‧五八二上)。
注【6-019】『中阿含经』(二一0)『法乐比丘尼经』(大正一‧七八九上)。又(二一一)『大拘絺罗经』(大正一 [P46] ‧七九二上)。
注【6-020】『长部』(三三)『等诵经』(南传八‧三四三──三四四)。『长阿含经』(九)『众集经』(大正一‧五二中──下)。『增支部』「九集」(南传二二上‧七七──七八)。『增壹阿含经』「九众生居品」(大正二‧七六四下──七六五上)。
注【6-021】『长部』(二四)『波梨经』(南传八‧四三)。『长阿含经』(一五)『阿!2鲳夷经』(大正一‧六九下)。
注【6-022】『相应部』(二二)「蕴相应」(南传一四‧一五0)。
注【6-023】『别译杂阿含经』卷八(大正二‧四三一上)。
注【6-024】『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五下)。又卷一0(大正二‧七二中)。
注【6-025】『增支部』「十一集」(南传二二下‧二九一)。
注【6-026】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二七八──二八四)。
注【6-02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四0(大正二七‧二0九下)。又卷一0五(大正二七‧五四一下)。
注【6-028】『增支部』「七集」(南传二0‧三二六──三二八)。
注【6-029】『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四0(大正二七‧二0九中)。 [P47]
 
七 空与空性
  『中阿含经』的『小空经』与『大空经』,与『中部』的『空小经』、『空大经』相当,是以空为主题而集出的经典。这两部「空经」,都渊源于『杂阿含经』中的空住sun~n~ata^-viha^ra (1),经不同的传宏,而分别集出来的。都是依空观sun~n~ata^-vipassana^的进修而达究竟解脱的。在修行的方便上,两部经是不同的,但都深深影响了发展中的佛教。
 
  先说『小空经』(2)。以佛曾经为阿难A^nanda说 ,「我多行空」(住)为缘起;以三世如来,都「行此真实空,不颠倒,谓漏尽、无漏、无为心解脱」作结(3)。这是一切佛所多住的,所以成佛之道的大乘法,特别举扬空性的修证,是可以从此而得到线索的。依『小空经』说: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空其所空,有其所有的。如说「鹿子母堂空」,这是说鹿子母堂miga^rama^tu-pa^sa^da 中,空无牛、羊、人、物,而鹿子母堂是有──不空asun~n~ata^的。依于这一解说,后来瑜伽Yoga^ca^ra大乘说:「谓由于此,彼无所有,即由彼故正观为空。复由于此,余实是有,即由余故如实知有:如是名为悟入空性,如实无倒」。所以,「若观诸法所有自性毕竟皆空,是名于空颠倒趣入」(4),成为大乘有宗的根本义。『小空经』所说的空(性),是依名释义的;提出不空,作空与不空的对立说明,实是一项新的解说。 [P48]
 
  『小空经』所说的空住,是适应于住阿兰若aran~n~a者而展开的修法,所以从阿兰若── 无事处说起。修行者专心忆念(即「作意」)无事想aran~n~a-san~n~a^,不起村落想,人想,因村落想及人想而引起的疲劳,是没有了(5)。这样,村落想空,人想空,而无事想不空,「是谓行真实空(性)不颠倒」。进一步,不忆念人想与无事想,专一忆念地想,观地平如掌;人想空,无事想空,(因人想、无事想而引起的疲劳没有了),而地想不空,「是谓行真实空(性)不颠倒」。这样的次第进修,专念空无边处想而地等想空。专念识无边处想而空无边处等想空。专念无所有处想,不念识无边处等想,识无边处等想空,而无所有处想不空,「是谓行真实空(性)不颠倒」。以上依世间道修空;这样的「行真实空性」,是有漏的,有浅深层次的。以下,依圣道修空,『小空经』这样(大正一‧七三七下)说:
 
   「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无量识处想,莫念无所有处想,当数念一无想心定。彼如是知:空无量识处想,空无所有处想,然有不空,唯一无想心定」。 「彼作是念:我本无想心定,本所行,本所思,若本所行、本所思者,我不乐彼,不求彼,不应住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心解脱),无明漏心解脱。……彼如是知:空欲漏,空有漏,空无明漏,然有不空,唯此我身六处命存。……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性)不颠倒也,谓漏尽, [P49] 无漏,无为心解脱」。
 
  无想心定,依『空小经』,知道是无相心三昧animitta-cetosama^dhi的异译。经说「然有不空,唯一无想心定」,与上文「然有不空,唯一无所有处想」等不同,不再说不空的「想」,因为无所有处等是有想定,无相心定是无想定。但无想心定,还是有为法,还是「有疲劳」── 恼患的,所以如乐着无想心定,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如观无想心定,是本行所作的有为法,不乐、不求、不住,那就以慧得解脱──空欲漏,空有漏,空无明漏,得究竟解脱,也就是无相心解脱中最上的不动心解脱akuppa^-cetovimutti。无想心定有疲劳及不乐住二类,没有别立非想非非想处,与『净不动道经』是相同的。『瑜伽论』分为世间道修与圣道修二类说:「以世间道修习空性,当知为趣乃至上极无所有处,渐次离欲。自斯已后,修圣道行,渐次除去无常行等,能趣非想非非想处,毕竟离欲」(6)。非想非非想处毕竟离欲,与『小空经』的无想心定相合。『空小经』在无所有处以上,别立非想非非想处。然后说无相心三昧,空于非想非非想处;再依无相心三昧,观有为是无常灭法,得漏尽。这对于依无相心三昧,而分立非想非非想处的古义,已隐覆而不再见了。
 
  『小空经』的悟入空性,是次第悟入的,通于有漏定的。空的是什么?是想,是依想而引起的疲劳,所以无想心三昧为最上。无想心三昧,空于一切烦恼,毕竟离欲,而我们的身心──六 [P50] (内)处cha$yatana^ni,在命终以前是不空的,但不再为烦恼所动乱,心解脱自在。并知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空住与无相心三昧,初修的方便,虽有些差别,而究竟终归是一致的。所以『大毗婆沙论』说:智果智功德的无相心三摩地,是空三摩地的异名(7)。
 
  再说『大空经』(8)。『大空经』与『小空经』,都是如来与弟子共同修证的法门。『小空经』是由下而上的,竖的层层超越,顺着禅定的次第,最后以无相心三昧,不取着而漏尽解脱。『大空经』却是由外而内,横举四类空作意──四种空观,修习成就而得究竟。四类空作意是:外空作意bahiddha^-sun~n~ata^-manasika^ra,内空作意ajjhatta-sun~n~ata^-manasika^ra,俱空(『中阿含经』作内外空)作意dubhatosun~n~ata^-ma.,不动作意a^n!an~ja-manasikaroti。四类作意的修习,『大空经』与『空大经』,说明上略有差别。依『大空经』说:修学者先要「持内心住止令一定」,也就是修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得四增上心carra^ro adhicitta,然后依定起观。念(即「作意」)内空,如「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空」(9),那就念外空。如外空又不住,不解,那就念内外空。又不住,不解,那就念不(移)动。总之,要修习多修习,达到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净,住,解于内空……不(移)动。『瑜伽论』也这样说。『空大经』别别的说明四类作意,没有展转次第的意义。四类作意的定义,经文没有确 [P51] 切的说明,『瑜伽论』解说为(10):
 
图片
        ┌外 空──超过一切五种色想(离欲贪)
所证空─┤
        └内 空──于内诸行断增上慢(离我慢)
        ┌内外空──修无我见
所修空─┤
        └不 动──修无常见
 
 
 
  依经文的四类作意,而分别为所证空与所修空,先证而后修,不过是论师的一项解说吧!然从『瑜伽论』的解说,也可发见经义的线索,如『中阿含经』『大空经』(大正一‧七三九中)说:
 
   「有五欲功德,可乐,(可)意,所(可字的讹写)念,(可)爱,色欲相应(11)。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若比丘心至到(?),观此五欲功德,……观无常 ……,如是比丘观时则知者,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彼已断也,是谓正知」。 「有五盛(盛是取的古译)阴:色盛阴,觉(受的古译)、想、行、识盛阴。谓比丘如是观兴衰,……若有比丘如是观时,则知五阴中我慢已灭,是谓正知」。
 
  依经文所说,观五欲功德,是外离欲贪chanda-ra^ga,观五取阴,是内离我慢asmima^na 。五取阴和合,是个人自体;观五阴生灭无常,(无常故苦,无常苦故无我),所以可说是证内空而离我(见、我爱、我)慢。五欲功德,是眼、耳、鼻、舌、身──五根;于色、声、香、 [P52] 味、触境,起可乐、可意、可念、可爱,与欲贪相应;观五欲无常,可说是证外空而离欲贪。这四类作意的次第,『瑜伽论』先外空而后内空;『空大经』与『大空经』,却是先内空而后外空。不过,『大空经』标举如来所住时说:「我此异(异是殊胜的意思)住处,正觉尽觉,谓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先举度一切色想的外空,与『瑜伽论』的先说外空相合。但『空大经』作:「如来住胜等觉,即不作意一切诸相,内空成就住」。『空大经』广说内空作意与不动作意,外空与俱空作意,只简略的提到名目。所以这一修空的教授,起初可能只有二类:一、(空于五欲的)五欲空;二、(空我我所的)五蕴空。由于五欲是内根、外境相关涉而引起的,所以观五欲,可以分别的观外境的无常,内根的无常,内外缘生欲贪的无常。在传授中,分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于五欲的分别观察,其实是内外关联着的,先观外空或先观内空,都是可以的。空于五欲的空观,分为外空、内空、内外空,于是对外空五欲而本有内空意义的,观五取阴而空于我慢的,名之为不动了。
 
  『大空经』的空(住)行,本于『杂阿含经』所说,被称叹为上座禅住的空住。入上座禅住的,在入城乞食时,道路上,见色等如有爱念染着的,应该为断而修精勤;如了知没有爱染,就这样的喜乐善法,精勤修习。名为「清净乞食」,也略说行、住、坐、卧(12)。与此相当的『中部』『乞食清净经』,所说要广得多。内容为:入城乞食往来,六根于色……法,应离欲贪等烦恼 [P53] (与『杂阿含经』大同)。然后说五妙欲断,五盖断,五取蕴遍知,修四念住……八支道、止观,证明解脱(13)。空住,当然是禅观;但要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中部』的『乞食清净经』,与『空大经』是非常接近的。
 
  『大空经』近于『乞食清净经』,然以四类作意为核心,重于日常生活的应用,内容更广。一、比丘如喜乐多众聚会,是不能得「出离乐,远离乐,寂静乐,等觉乐」的,也不能得阿罗汉的究竟解脱。这是策勉比丘们,「常乐独住远离处」,住于适合修行空住的地方。二、佛举自身的证得:「我不见有一色令我(生)欲乐」,所以一切色法的变异,不会引起忧苦懊恼。佛自住胜等觉,即度一切色想(『空大经』作「一切诸相」),空住成就。成就了空住,所以比丘们来会,心住远离寂静喜乐;为大众说法,也是绝对没有烦恼的。这是佛以自证作证明,表示空住者心境的喜乐自在。三、正说空住,依四禅而修内空作意,外空作意,内外空作意,不动作意,修习成就。四、住于空住的,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正知而不会引起贪忧恶不善法。如为众说法,不说非圣无义的种种世俗论,而说戒、定、慧等正论。寻思时,正知而不起三不善寻,起三善寻,都不起贪忧恶不善法。外对五欲境时,观无常而不起欲染;内观五取蕴时,观无常而断我慢。这是一向善的,无漏出世间的,不落恶魔之手的(究竟解脱)。五、师、弟子、梵行的烦苦。简单说:如住在阿兰若处,得四增上心,因人众往来,引起恶不善法而退转的, [P54] 就是烦苦。这表示了禅定是可退的,修出离行,应以修空住成就为要务。六、「尊师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出于利他的慈悲心。弟子们应该「受持正法,不违师教」。
 
  进一步来论究空与空性。在旧译中,都是一律译为空的。自玄奘译出瑜伽系的论典,才严格的分别空与空性;以为空是遮遣妄执的,空性是空所显性,是离妄执而显的法性,所以是如实有的。初期佛典中,空与空性有什么分别呢?如「空诸欲」,「空世间」,「贪空、瞋空、痴空」,「空欲漏、空有漏、空无明漏」,「我我所空」,「无常、苦、空、无我」,在巴利文中,都是空──sun~n~a。如「空心解脱」,「空解脱」,「空三昧」,「空等至」,「空住」,「内空、外空、俱空」(以上三种空,在『无碍道论』中,也是空),『空小经』,『空大经』:凡是作为观名、定名或经名的,都是空性──sun~n~ata^。我以为,「空」不只是否定词,离妄执烦恼是空,也表示无累的清净、寂静。空性,是空的名词化。初期圣典中的空性,并无空所显性的意义;只有「出世空性」,是甚深的涅槃。
 
  『小空经』所说的「行真实空,不颠倒」,『空小经』作:「如实性,不颠倒,清净空类」 (14)。空类sun~n~ata^vakka,空是有浅深不同的(系列)。空在初期圣典中,是与离烦恼有关的。『小空经』所说,不起人想、村落想,而想阿兰若处;阿兰若处想成就,没有人想、村落的烦嚣,就名为空。进一步,不起人想、阿兰若想,而观想大地,想大地平坦,一望无涯,自有空 [P55] 旷无寄的境地,也就名为空。这种以一想而除其他的想,正如以一净念而除种种杂念一样。这样的以不空而去空的,是『小空经』的特色。『大乘入楞伽经』,称这种空为彼彼空itaretara- s/u^nyata^ ,评论为:「此彼彼空,(七种)空中最粗,汝应远离」(15)。以不空而说空,被评为最粗的,应该远离的。总之,大、小「空经」的集出,在四种心解脱中,不是无量,无所有,无相──三者可及的;在佛法中,「空」是越来越受到重视了!
 
  
注【7-001】『杂阿含经』卷九(大正二‧五七中)。
注【7-002】『中阿含经』(一九0)『小空经』(大正一‧七三七上──下)。『中部』(一二一)『空小经』(南传一一下‧一一九──一二七)。
注【7-003】「漏尽、无漏、无为心解脱」,『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0五,引经作:「能速尽诸漏,证得无漏,无加行解脱」(大正二七‧五四三上)。
注【7-004】『瑜伽师地论』卷三六(大正三0‧四八八下──四八九上)。又卷九0(大正三0‧八一二下)。
注【7-005】 「疲劳」,『中部』(一二一)『空小经』作「患恼」daratha。『瑜伽师地论』卷九0,解说为:「粗重,不寂静住,及炽然等」(大正三0‧八一二下)。
注【7-006】『瑜伽师地论』卷九0(大正三0‧八一二下──八一三上)。
注【7-00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0四(大正二七‧五四一中)。 [P56]
注【7-008】『中阿含经』(一九一)『大空经』(大正一‧七三八上──七四0下)。『中部』(一二二)『空大经』(南传一一下‧一二七──一三九)
注【7-009】『中部』(一二二)『空大经』作:「心不勇跃,不欣喜,不定住,不解脱」(南传一一下‧一三0)。
注【7-010】『瑜伽师地论』卷九0(大正三0‧八一三上──中)。
注【7-011】参照『杂阿含经』卷一三,作:「眼见可爱,可乐,可念,可意,长养欲之色」(大正二‧八九中)。
注【8-012】同注(1)。
注【8-013】『中部』(一五一)『乞食清净经』(南传一一下‧四二六──四三二)。
注【8-014】『中阿含经』(一九0)『小空经』(大正一‧七三七上──下)。『中部』(一二一)『空小经』(南传一一下‧一二0以下)。
注【8-015】『大乘入楞伽经』卷二(大正一六‧五九九上)。
 
  
 
八 空为三三昧先导
  『杂阿含经』中,质多罗Citra长者,对当时类集为一组的四种心三昧citta-sama^dhi ,也名心解脱cetovimutti,一一的论究他的同异,而归结于「贪空、瞋空、痴空」的究竟一致。其中四无量appama^n!a,是遍缘十方世界众生的,被教界论定为粗浅的三昧,被忽视了 [P57] 。这样,解脱生死的要道,主要就是三三昧──空sun~n~ata^,无相animitta,无所有 a^kin~can~n~a了。空,无相,无所有,虽有究竟的共同意义,而在修习的方法上,到底是有所不同的。如上文的分别论究,可见这三者在佛教界分别传授修习的情形。众生生死流转的原因,一切众生是相同的,解脱生死的法门,当然也是一致的。那末传授修习中的三种三昧──空,无相,无所有,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杂阿含经』(西元五世纪译),有经名为「圣法印知见清净」的,正是对上一问题提出了说明(1)。异译本,有西晋元康四年(西元二九四),竺法护 Dharmaraks!a在酒泉译出的『佛说圣法印经』(2)y是最早的译本,文字晦涩些、内容与『杂阿含经』相同。赵宋施护所译的『佛说法印经』(3),译出的时代极迟,内容有了很大的出入。依『杂阿含经』所说,全经可分为三段,内容为:
 
   「若于空未得者,而言我得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无有是处。……若得空已,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斯有是处」。 「善观色无常磨灭离欲之法,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无常磨灭离欲之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如是观者,亦不能离慢知见清净。复有正思惟三昧,观色相断,声、香、味、触、法相断,是名无相;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贪 [P58] 相断,瞋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若见、若闻、若嗅、若尝、若触、若识而生。复作是观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复次,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彼所生识云何有常!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
 
  一、能修得空三昧的,才能进而得无相、无所有三昧;如没有修得空三昧的,那无相、无所有是不能修得的。这样,在空,无相,无所有──三种三昧中,空三昧是有基础的先导的地位。这不是说空是更高深的,而是说:如没有空无我我所的正见,不可能有无相、无所有的正三昧;即使有类似的修验,也是不能究竟解脱的。
 
  二、不能离慢清净的三种三昧,是有漏的三昧。空三昧观五阴是无常磨灭法。『瑜伽论』解说为:「依观诸行无常性忍,由世间智,于无我性发生胜解」(4),心向于清净解脱。无相三昧观色、声等六境相断。「断」是什么意义?『大毗婆沙论』引「法印经说:若观色、声、香、味、触相而舍诸相,名无相定,彼观境界相而舍有情相」。『瑜伽论』说:「于眼所识色,乃至意所识法,等随观察,我我所相不现行故,说名为断」(5)。依论师的意见,是舍断有情相的。然依无相三昧的通义,境相不外乎色等六境;六境相断,就是「于一切相不作意」的无相三昧。无所有 [P59] 三昧观贪、瞋、痴相断,观察而不起现行,说名为断。这样的三三昧,都还没有离慢,知见也没有清净。慢ma^na,论师解说为「增上慢」,「粗我慢」,就是修行者自以为能修能证,觉得自己胜过别人的慢心。
 
  三、离慢知见清净的三昧,依经所说,是从因缘生灭而反观自心的。前段所说:观五阴无常、无我,观色等相断,观贪等相断,都是观所观法的空、无相、无所有。然解脱道的三昧,以无我我所为本。我我所是怎样生起的?从见、闻、觉、知而生识,世俗的识,是有漏、有取的,有识就不离我我所。所以离慢而知见清净的三昧,要反观自己的心识,从因缘生。从无常因缘所生的识,当然是无常的。观无常(的识)法,是有为(业烦恼所为的),行(思愿所造作的),缘所生(的)法。缘所生法是可灭的,终归于灭的,所以是离欲法,断知法。这样的观察,从根源上通达空无我性,才能离我慢而得清净知见──无漏智。这与『大空经』的先外空五欲,次观五取阴而内空我慢,有同样的意义。这是一切圣者修证的必由之道,成为佛法所以为佛法的特质,所以名为圣法印ariya-dhamma-mudda。
 
  
注【9-001】『杂阿含经』卷三(大正二‧二0上──中)。
注【9-002】『佛说圣法印经』(大正二‧五00上──中)。
注【9-003】『佛说法印经』(大正二‧五00中──下)。 [P60]
注【9-004】『瑜伽师地论』卷八七(大正三0‧七九二上)。
注【9-005】『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0四(大正二七‧五四一下)。『瑜伽师地论』卷八七(大正三0‧七九二上)。
 
九 三三昧‧三触‧三法印
  『杂阿含经』所说的空三昧s/u^^nyata^-sama^dhi,无所有三昧a^kin~canya-sama^dhi,无相三昧 animitta-s/u^nyata^集为一聚而被称为「圣法印」。后来,依此而演化出意义相关的三组:(一)、空三昧,无愿三昧apran!ihita-sama^dhi,无相三昧──三三昧,也名三解脱门tri^n!ivim!ks!a-mukh-a^ni 。(二)、不动触anin~jya-spars/a,无相触animitta-spars/a无所有触a^kin~canya-spars/a── 三触。(三)、诸行无常anitya-sarva-sam!ska^ra^h!,诸法无我nira^tman-sarva-dharma^h!,涅槃寂静santa-nirva^n!a──三法印。
 
  在空、无相、无所有──三三昧中,除去无所有,加入无愿,这样的三三昧组成一聚,是佛教界所一致的。然对比汉译与巴利藏所传,非常的不一致。如『中阿含经』的『大拘絺罗经』说:「空,无愿,无相,此三法异义异文」(1),这就是名称不同,意义也不同。与之相当的『中部』『有明大经』,没有这一段文。『相应部』「无为相应」,有空等三三昧(2),『杂阿含经』与之相当的(『大正藏』八九0经)却没有。『长部』的『等诵经』,『长阿含经』的『众集经 [P61] 』,在所说的三法中,有空等三三昧(3),而此经的论──『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却没有。以上,是彼此的有无不定。次第方面,如『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大毗婆沙论』,『瑜伽论』,都是以空,无愿,无相为次第(4);而南传的『相应部』,『长部』,『增支部』,都以空、无相、无愿为次第(5)。这样的次第先后不定,彼此的有无不定,可以推定为:这虽是佛教界所共传的,而成立稍迟、受到了部派的影响。但到底为了什么,三三昧中,略去无所有而增入无愿呢?这可能,无所有已成为无所有处,与空相通的意义,渐渐的被忽略了。同时,佛法的要义,是如实知无常,苦,无我我所──空;厌,离欲,灭而得解脱。对于世间的有为诸行──苦,厌离而不愿后有,是修解脱道者应有的心境。这所以无愿取代无所有的地位吧!还有,空,无所有,无相──三三昧,究竟是重于空离一切烦恼的,有为法的正观。但在佛法开展中,对超越一切的涅槃,也增加了注意。如『中阿含经』(二一一)『大拘絺罗经』(大正一‧七九二中)说:
 
   「有二因二缘,住无想定。云何为二?一者,不念一切相;二者,念无想界。是谓二因二缘住无想定」。
 
  『中部』与此经相当的,是『有明大经』(6),无想定是无相心定的异译。所说的无相,有二方面:一是不作意一切相的无相,一是超越一切相的无相界──涅槃。修无相三昧的,要不作意一切相,又要作意于无相。如佛『化诜陀迦旃延经』,本来只是不依一切相──无一切相,而依 [P62] 此经演化所成的,无想以外,又要有想。有想的是:「此寂静,此殊妙,谓一切行寂止,一切依定弃,爱尽,离贪,灭尽,涅槃」;「有灭涅槃」(7)。这样,空是重于无常、无我的世间;无相是离相以外,更表示出世的涅槃;无愿是厌离世间,向于寂灭的涅槃:空,无愿,无相──三三昧,三解脱门,就这样的成立了。
 
  三触,也是与空,无所有(或无愿),无相有关的。『中部』的『有明小经』说:「从想受灭san~n~avedayita-nirodha起比丘,触三触tayo-phassa^:空触,无相触,无愿触」(8)。『中阿含经』与之相当的;这样说:「从灭尽定起时,触三触。云何为三?一者、不移动触;二者、无所有触;三者、无相触」(9)。『大毗婆沙论』与『瑜伽论』,也是这样说的(10)。三三昧与三触,当然意义不同,但名目相通,是显然可见的。试列表对比如下:
 
图片
    三三昧                  三触
 ┌─┴──┐            ┌─┴──┐
古说      新说      『中阿含』  『中部』
空        空          不动        空
无所有    无愿        无所有      无相
无相      无相        无相        无愿
 
 
 
  空,从观慧得名的;不动,不为苦乐等所动,是从定得名的。不动与无所有、无相为一聚, [P63] 使我们想到了『中部』的『善星经』,『不动利益经』──汉译名『净不动道经』(11)。这两部经所说不动a^n!an~ja;不动以后,是无所有处a^kin~can~n~a^yatana,非想非非想处 nevasan~n~a^na^san~n~a^yatana──汉译无想处(即无相心处)。这与不动、无所有、无相──三触的次第,是完全符合的。在『净不动道经』中,不动,无所有,无相,都是依慧而立定名的。净不动道的,如不能依慧得解脱,就生在「不动」。不动是在欲、色以上的。依『大空经』说:得四增上心(四禅),修内空、外空、内外空,不动,以「不移动」为目标(12)。所以,不动是依第四禅而向解脱的空三昧;不得解脱而生于不动,就是一般所说的第四禅。三触是与此有关的,论师有多种解说,其中,「有说:空是不动触,无愿是无所有触,无相是无相触」(13)。这是约观慧所作合理的解说。不动与第四禅有关,更引『中阿含经』(二一一)『大拘絺罗经』说(大正一‧七九二上──中)为证:
 
   「四因四缘生不移动定,云何为四?若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乃)至得第四禅成就游。……三因三缘生无所有定,云何为三?若比丘度一切色想,(乃)至得无所有处成就游。……二因二缘生无想定,云何为二?一者、不念一切想;二者、念无想界」。
 
  从初禅到四禅的修习(四)因缘,得不(移)动定。从度一切色想(空无边处),到无所有的修习(三)因缘,得无所有处定。依二因缘得无想定──无相心定;不得解脱的,成非想非非 [P64] 想处定。如约定境说三触,那就是第四禅,无所有处定,及无想定。
 
  再说三法印。『杂阿含经』卷一0(大正二‧七一上、六六下)说:
 
   「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杂阿含经』虽集成三句,但没有称之为法印。集为一聚而名为三法印的,出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14)。上文所说,称为圣法印的空,无所有,无相──三三昧,重于道的实践,表示了出世圣慧的特相,是约观慧方面说的。能导向解脱涅槃的观慧,是正知见,如实的通达谛理,而与谛理相契合的。这样,从所观、所证方面说,足以表示佛法谛理的,也不妨名为法印了。佛说法,有知与行(也可说知是行的一分)。如实知「无常故苦,无常苦故无我我所」;或说:「无常,苦,空,无我」。即知而行的,如『杂阿含经』说:「正观(观,应作见)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于色(等)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如实知。输屡那!如是于色、受、想、行、识生厌,离欲,解脱」(15)。在圣道的修行中,一再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16)。『大毗婆沙论』引经而解说:「依厌离染,依离染解脱,依解脱涅槃」(17)。从经论的一再宣说,可见知而后能行;修行的重要层次,主要为:厌离nibbida^, [P65] 离欲vira^ga,灭nirodha,解脱vimutti。无常,苦,无我(空),当然也可说是法印,但从知而行而证的佛法全体来说,无常等是偏于现实世间的正观,而没有说到理想──解脱涅槃的实现。这样,诸行无常与厌离,诸法无我与离欲染,涅槃寂静与灭尽、解脱,固然是相互对应的,而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是现实的谛理,涅槃寂静是理想的证得。这样的三法印,表征着全部佛法的特色。
 
  空等三三昧,与无常等三法印的关系,如下:
 
图片
空        空        诸法无我
无所有    无愿      诸行无常
无相      无相      涅槃寂静
 
 
 
  从空,无所有,无相,着重于正观的三三昧,演化为空,无愿,无相的三三昧,只是着重于出世道的出发于厌离,终于不愿后有生死的相续而解脱。在圣道中,依无常(苦)而引发的厌离(无愿),是有重要意义的。施护异译的『佛说法印经』,对离慢知见清净部分,解说为:「识蕴既空,无所造作,是名无作(无愿的异译)解脱门。……如是名为圣法印,即是三解脱门」(18) 。三法印与三解脱门合一,虽是晚期所译,文义有了变化,但重视无常、无愿,不失原始佛教的本意。 [P66]
注【10-001】『中阿含经』(二一一)『大拘絺罗经』(大正一‧七九二上)。
注【10-002】『相应部』(四三)「无为相应」(南传一六上‧七九)。
注【10-003】『长部』(三三)『等诵经』(南传八‧二九八)。『长阿含经』(九)『众集经』(大正一‧五○中)。
注【10-004】『中阿含经』(二一一)『大拘絺罗经』(大正一‧七九二上)。『长阿含经』(九)『众集经』(大正一 ‧五0中)。『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0四(大正二七‧五三八上)。『瑜伽师地论』卷一二(大正三0‧三三七上──下)。
注【10-005】『长部』(三三)『等诵经』(南传八‧二九八)。『相应部』(四三)「无为相应」(南传一六上,七九)。『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四九五)。
注【10-006】『中部』(四三)『有明大经』(南传一0‧一九)。
注【10-007】『增支部』「十一集」(南传二二下‧二九一)。又「十集」(南传二二上‧二0九──二一0)。
注【10-008】『中部』(四四)『有明小经』(南传一0‧二七)。
注【10-009】『中阿含经』(二一一)『大拘絺罗经』(大正一‧七九二上)。然依『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三,是『法乐比丘尼经』,与『中部』说相合(大正二七‧七八一中)。
注【10-010】『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三(大正二七‧七八一中)。『瑜伽师地论』卷一二(大正三0‧三四一上)。
注【10-011】『中部』(一0五)『善星经』(南传一一上‧三三一──三三二)。『中部』(一0六)『不动利益经』 [P67] (南传一一上‧三四一──三四三)。『中阿含经』(七五)『净不动道经』(大正一‧五四二中──五四三上)。
注【10-012】『中阿含经』(一九一)『大空经』(大正一‧七三八中──七三九上)。
注【10-01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三(大正二七‧七八一中)。
注【10-014】『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九(大正二三‧六七0下)。
注【10-015】『杂阿含经』卷一(大正二‧一上、二上、六上、六中)。
注【10-016】如『杂阿含经』卷二七(大正二‧一九五中──下)。
注【10-01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二八(大正二七‧一四五下)。
注【10-018】『佛说法印经』(大正二‧五00下)。
 
  
 
一0 胜解观与真实观
  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等一切定法,原本只是四禅catta^ri-jha^^^na^ni,其余是由观想而成立的。四禅在佛法中的重要性,上文已引经说明。从经文所说的四禅异名,也可以了解四禅的特胜,如『瑜伽师地论』卷一一 (大正三0‧三三一上)说:
 
   「是诸静虑名差别者,或名增上心,谓由心清净增上力正审虑故。或名乐住,谓于此中受 [P68] 极乐故,所以者何?依诸静虑,领受喜乐、安乐、舍乐、身心乐故。又得定者,于诸静虑,数数入出,领受现法安乐住故。……或复名为彼分涅槃,亦得说名差别涅槃。由诸烦恼一分断故,非决定故,名彼分涅槃;非究竟涅槃故,名差别涅槃」。
 
  比丘们依四禅得漏尽,解脱,是经中所常见的。如经说五安稳住pan~ca-pha^suriha^ra^,也就是四禅及漏尽(1)。上面说到,『善星经』与『不动利益经』 (汉译名『净不动道经』),都以不动a^n!an~ja,无所有a^kin~can~n~a,, 无相animitta为次第。第四禅名不动,在不动与无所有中间,为什么没有空无边处a^ka^sa^nan~ca^yatana、识无边处vin~n~a^n!an~ca^yatana呢?原来,不动,无所有,无相,是如实观的三昧,而空无边处与识无边处,是世俗假想观的三昧。这二类观想的分别,如『大毗婆沙论』说:「有三种作意,谓自相作意,共相作意,胜解作意。 ……胜解作意者,如不净观,持息念,(四)无量,(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等」 (2)。『瑜伽师地论』说:「胜解作意者,谓修静虑者,随其所欲,于诸事相增益作意。真实作意者,谓以自相,共相及真如相,如理思惟诸法作意」(3)。依此可以知道:自相作意,svalaks!an!a-manasika^ra ,共相作意,sa^ma^nya-laks!an!a-manaska^ra,真如作意tathata^-manasika^ra,是一切法真实事理的作意;胜解作意adhimoks!a-manaska^ra是假想观,于事是有所增益的。如不净观asubha-bha^vana^,想青瘀或脓烂等,观自身及到处的尸身,青瘀或脓烂,这是与事 [P69] 实不符的。是夸张的想象所成的定境,所以说是「增益」。佛法中的八解脱as!t!au-vimoks!a^h! ,八胜处as!t!a^v-abhibhv-a^yatana^ni,十遍处das/a-kr!tsna$yatana^ni,都是胜解作意。彼此的相互关系,对列如下:
 
图片
          八胜处          |十遍处        | 八解脱
      ──────────|───────|───────
      内有色想观外色少\  |              |
      内有色想观外色多/─|───────|内有色想观外色
      内无色想观外色少\  |              |
      内无色想观外色多/─|───────|内无色想观外色
                          |地遍处        |
                          |水遍处        |
                          |火遍处        |
                          |风遍处        |
      内无色想观外色青──|青遍处\      |
      内无色想观外色黄──|黄遍处 |     |
      内无色想观外色赤──|赤遍处 |── |净解脱身作证
[P70]  
                        |     |
      内无色想观外色白──|白遍处/      |
                          |空遍处────|空无边处
                          |识遍处────|识无边处
                          |              |无所有处
                          |              |非想非非想处
                          |              |想受灭身作证
 
 
 
  解脱,遍处(不净念在内),胜处,这三类定法,相通而又有所不同;都出发于色的观想,在不同的宏传中,发展成三类不同的定法。古人将这三类,总集起来,解说为浅深的次第(4)。胜处的前四胜处,与解脱的前二解脱相当,是不净观。胜处的后四胜处,与第三解脱的「净解脱身作证」相当,是净观subha-bha^vana^;遍处的前八遍处,也是净观。青、黄、赤、白,是所造色;所造色依于能造的四大──地、水、火、风,所以有前四遍处。前三解脱,前八遍处,八胜处,都是依色界禅定,缘欲界色为境的,都是胜解的假想观。十遍处中,在地、水、火、风(及依四大而有的青、黄、赤、白)遍处以上,有(虚)空遍处a^ka^sa-kasin!a,识遍处 vin~n~a^n!akasin!a,这不是地、水、火、风、虚空、识──六界chadha^tuya吗?六界是说明众生自体所有的特质,构成众生自体的因素。四大是色法,血肉等身体;虚空是鼻孔、咽喉、毛孔等 [P71] 空隙,可见可触,是有局限性的;识是自身的心理作用。众生自体,只是这六界的综和;如没有识界,那就是外在的器世界了。古代的修行者,观色法的不净(对治贪欲),进而观色法的清净,就是前三解脱,前八遍处,八胜处。或超越色相,观虚空相,胜解为遍一切处,如不能依之发慧得解脱,生在虚空无边处。或进一步的观识相,假想为遍一切处(后代所说的「心包太虚」,「心遍十方」,都由此定境而来),不能解脱的,生在识无边处。无色界aru^pa-dha^tu的前二天(及定),依此修得的定境而来。
 
  四禅名为不动a^nen~ja,a^nejja,a^n!an~ja。『中阿含经』的『大空经』中,内空adhya^tma-s/u^nyata^ ,外空bahirdha^-s/u^nyata^,内外空adhya^tma-bahirdha^-s/u^nyata^,与不动并列。内空、外空、内外空,是从根、境、识的相关中,空于五欲;不动是观五阴无常、无我,内离我慢。不动修习成就,就是空住sun~n~ata^-viha^ra的成就。如着空而不得解脱,就称四禅为不动。『善星经』,『不动利益经』等说:不动,无所有,无相为次第,是谛理的如实观。如有着而不得解脱的,生在(四禅),无所有处,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更进而立灭受想定)。在四禅与无所有处间,本没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的。由于十遍处的修得,依六界的次第进修,而在四禅与无所有处间,结合空无边处,识无边处,而成四禅、四无色定──八等至;更加灭受想定,成九次第等至(定)。总列如下: [P72]
 
图片
种种想|  四禅   | 十遍处         | 八胜处      | 八解脱           |九次第定
───────────────────────────────────────
欲    |         |                |             |                  |
      |         |                |             |                  |
      |         |             ┌─内有色想观┐ |                  |
      |         |             │ |外色少    │ |            ┌──|初禅
    ┌─初禅─┐|             │ |          ├-|内有色想观─┤    |
    │|       │|             │ |内有色想观┘ |外有解脱    │    |
    │|       │|             │ |外色多       |            │    |
    │|       ├───────┤ |内无色想观┐ |            │    |
    │|       │|             │ |外色少    │ |            │    |
    │| 二禅─┘|             │ |          ├-|内无色想观─┤    |
    │|         |             └─内无色想观┘ |外色解脱    └──|二禅
色─┤|         |                |外色多       |                  |
    │| 三禅───────────────────────────|三禅
    │|       ┌|地水火风遍处    |             |                  |
    └┐      │|                |内无色想观   |                  |
不动─┴四禅─┴|青黄赤白遍处    |青黄等(四)-|净解脱──────|四禅
      |                          |                                |
      |          空遍处          |───────空无边处解脱───|空无边处定
      |                          |                                |
      |          识遍处          |───────识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定
      |                                                           |
无所有|──────────────────── 无所有处解脱───|无所有处定
      |                                                           |
无相─|─────────────┬──────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定
      |                          │                               |
      |                          └────── 灭受想解脱────|灭受想定
 
 
[P73]
  佛法的解脱道,是依止四禅,发真实慧,离欲而得解脱的。真实慧依于如实观:「无常故苦,无常苦故无我」;「无我无我所」──空,是一贯的不二的正观。能离一切烦恼,离一切相,契入超越的寂灭。依于观慧的加行不同,名为空,名为无所有,名为无相。如止观相应而实慧成就,依观慧立名,名为空(性)心三昧sun~n~ata^-cetosama^dhi,无所有心三昧a^kin~can~n~a^ceto-sama^dhi ,无相心三昧animitta-cetosama^dhi。心三昧,或名心解脱cetovimutti。虽因加行不同而立此三名,而空于一切烦恼,是一致的。其实,加行也有共通处,如『空大经』说:「不作意一切相,内空成就住」(5)。『不动利益经』说:「空于我及我所,是第二无所有处道」 (6)。空与无相,无所有与空,不是明显的相通吗!所以能得解脱的真实慧,虽有不同名称,到底都不过是空慧的异名。
 
  胜解的假想观,是不能得究竟解脱的,但也有对治烦恼,断除(部分)烦恼,增强心力的作用,所以释尊应用某些方便来教导弟子。假想观中,主要是不净观,如青瘀想,脓烂想,骨想等。障碍出家弟子的猛利烦恼,是淫欲爱,为了对治贪淫,佛开示不净观法门。不净,与无常、苦、无我相联合,成为四念处carra^ro sati-pat!t!ha^na^。四念处中,观身不净是应该先修习的。假想不净观,引起了副作用,由于厌患情绪的深切,有些比丘自杀,或自愿为人所杀,这是经、律一致记载的(7)。改善不净观的修习,一方面,佛又开示入出息念法门;一方面,由不净观而转出 [P74] 净观。如八解脱的第三解脱,八胜处的后四胜处,十遍处的前八遍处,都是净观。不净观与净观,都是缘色法的,假想的胜解所成。
 
  与不净观、净观有关的,可以提到几则经文。一、『杂阿含经』卷一七(大正二‧一一六下)说:
 
   「世尊告诸比丘:有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非想非非想入处界,有灭界」。 「彼光界者,缘暗故可知。净界,缘不净故可知」(8)。
 
  经中立七种界dha^tu,在虚空无边处以前,有光界a^bha^-dha^tu、净界subha-dha^tu 。光界与净界,与第二禅名光天:第三禅名净天的次第相合。禅天的名称,是与此有关的。依修观成就来说,光是观心中的光明相现前,如胜解而能见白骨流光,就能由不净而转净观,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等、光与净,都依胜解观而成就。净观的内容,如地等清净,是清净的国土相;青等清净,通于器界或众生的净色相。胜解净相,在定中现见清净身、土,渐渐引发了理想中的清净土、清净身说。
 
  二、『中阿含经』(七三)『天经』(大正一‧五四0中──下)说:
 
   「我为智见极明净故,便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即得光明,便见形色;及与彼天共同集会,共相慰劳,有所论说,有所答对;亦知彼天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亦知彼天如是食,如是受苦乐;亦知彼天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命尽;亦知彼天作 [P75] 如是如是业已,死此生彼;亦知彼天(属)彼彼天中;亦知彼天上,我曾生(其)中,未曾生(其)中也」。
 
  此经,巴利藏编入『增支部』「八集」(成立可能迟一些),下接胜处与解脱(9)。得殊胜知见,是修定四大目的之一。本经的精勤修行,共分八个层次。先胜解光明相,如光相成就,能于光明中现见色相,色相是(清净的)天色相。光明相现前,现见清净天色相,与解脱、胜处的净观成就相当。进一步,与诸天集会,互相问答。这样的定境,使我们想起了,『般舟三昧经』的阿弥陀佛Amita^bhabuddha现前,佛与修行者问答(不但见色相,还听见声音)。无着Asan%ga 修弥勒Maitreya法,上升兜率天Tus!ita,见弥勒菩萨,受『瑜伽师地论』。密宗的修习成就,本尊现前,也能有所开示。原则是一样的,只是修行者信仰对象不同而已(10)。依『般舟三昧经』说:所见的不是真实佛,是自己的定心所现(11)。『摄大乘论本』说:「诸瑜伽师于一物,种种胜解各不同,种种所见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识」(12)。胜解的假想观,多釆多姿,在佛教的演进中,急剧的神教化,也助成了唯心思想的高扬。
 
  三、『中阿含经』的『有胜天经』,『中部』作『阿那律经』(13)。『有胜天经』说:「有三种天:光天,净光天,遍净光天」(14)。这三天,「因人心胜如(如是不如,胜如即优劣)故,修 [P76] 便有精麤;因修有精粗故,得(至天)人则有胜如」。不但有差别,每一天的天人,也有胜妙与不如的。所以有差别,是由于因中的修行,有精粗不同。以光天来说,因中「意解作光明想成就游(成就游,异译作具足住),心作光明想极盛」。然由于胜解的光明想,有大有小,所以「光天集在一处,虽身有异而光不异」。如各「各散去时,其身既异,光明亦异」。净光天的差别,是因中「意解净光天遍满成就游」,如不再修习,生在净光天中,就「不得极寂静,亦不得尽寿讫」,如「数修数习」,生天时就能「得极寂静,亦得尽寿」。遍净光天生在一处,也是有差别的,那是虽同样的「意解遍净光天遍满成就游」,如「不极止睡眠,不善息调(调,是掉举的旧译)悔」,那就「彼生(天)已,光不极净」,如「极止睡眠,善息调悔」,「彼生(天)已,光极明净」,『有胜天经』的三天,『阿那律经』作四天:少光天Paritta^bha-deva,无量光天 Appama^n!a^bha-deva,杂染光天San%kilit!t!ha^bha^-deva,清净光天Parisuddhabha^-deva 。少光天与无量光天,与『有胜天经』光天的二类相当。杂染光天与清净光天,与『有胜天经』中,清净光天的「光不极净」,「光极明净」二类相当。三天或四天,不外乎光与净,与七界的光界、净界相当。其实,清净(色相)是不能离光明的(15)。
 
  成就四禅而不得解脱的,感得四禅天的果报。四禅诸天的名字,也是渐次成立的。经中常见的「天、魔、梵」:魔ma^ra以下有种种天,如超出魔界,就名为梵天Brahma^,这是适 [P77] 合于印度教的。佛教中,欲界以魔天(他化自在天)为最高,如出魔界,也就是离欲界的禅天,所以初禅天就名为梵天。佛弟子修胜解观,依光明相而现起,所以缘色法而修胜解的,不外乎光明相与清净色相。修此而感报的,也就是光天与净天,作为二禅天、三禅天的名字。由于光明相等有优劣,所以又分每一禅天为三天(或二天)。但在初期圣典中,四禅天的名字,是梵天,或梵众天Brahmakayika;光音天A^bha^sva^ra;遍净天Subhakin!ha^;广果天Vehapphala 。第四禅只是广果天,这一名称,可能初期以此为最高处,定或依慧得解脱,第四禅是广大果吧!佛教假想观及如实观的发达,对于上二界诸天的安立,是有直接关系的。
 
  
注【11-001】『增支部』「五集」(南传一九‧一六五)。
注【11-002】『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大正二七‧五三上)。
注【11-003】『瑜伽师地论』卷一一(大正三0‧三三二下)。
注【11-004】『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八五(大正二七‧四四二中)。
注【11-005】『中部』(一二二)『空大经』(南传一一下‧一二九)。『中阿含经』(一九一)『大空经』作:「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大正一‧七三八中)。
注【11-006】『中部』(一0六)『不动利益经』(南传一一上‧三四三)。『中阿含经』(七五)『净不动道经』(大正一‧五四二下)。 [P78]
注【11-007】『杂阿含经』卷二九(大正二‧二0七中──二0八上)。『相应部』(五四)「入出息相应」(南传一六下 ‧一九三──一九六)。各部广律四波罗夷的杀戒,都载有此一因缘。
注【11-008】『相应部』(一四)「界相应」(南传一三‧二二二──二二三)。
注【11-009】『增支部』「八集」(南传二一‧二四一──二四九)。
注【11-010】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八四七──八四八)。
注【11-011】『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三‧九0五下──九0六上)。
注【11-012】『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三一‧一三七中)。
注【11-013】『中阿含经』(七九)『有胜天经』(大正一‧五四九中──五五0下)。『中部』(一二七)『阿那律经 』(南传一一下‧一七九──一九0)。
注【11-014】三天说,又见『中阿含经』(七八)『梵天请佛经』(大正一‧五四八上)。
注【11-015】光明想的修习,应用极广,如睡时作光明想,或解说光明为「法光明」。 [P79]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空之探究 第二章 部派──空义之开展
下一篇:空之探究 自序 目次

 空之探究 自序 目次 空之探究 第二章 部派──空义之开展
 空之探究 第三章 『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龙树——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
 空之探究 序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节 引言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节 泛说解脱道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节 空与心解脱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节 无量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五节 无所有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六节 无相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七节 空与空性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八节 空为三三昧先导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九节 三三昧•三触•三法..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十节 胜解观与真实观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一节 空义依闻思而开展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二节 胜义空与大空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三节 无来无去之生灭如幻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四节 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五节 常空、我我所空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