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十节 胜解观与真实观
 
[厚观法师] [点击:3910]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一章《阿含》──空与解脱道
第十节 胜解观与真实观 (p.67〜p.78)
一、四禅的重要性及其特胜(p.67〜p.68)
【(一)四禅的重要性(p.67)】
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等一切定法,原本只是四禅,其余是由观想而成立的。四禅在佛法中的重要性,上文已引经说明。1
 
【(二)四禅的特胜(p.67〜p.68)】
从经文所说的四禅异名,也可以了解四禅的特胜,如《瑜伽师地论》卷11说: 是诸静虑名差别者,或名增上心,谓由心清净增上力正审虑故。或名乐住,谓于此中受极乐故,所以者何?依诸静虑,领受喜乐、安乐、舍乐、身心乐故2。又得定者,于诸静虑,数数入出,领受现法安乐住故。由此定中现前领受现法乐住。从是起已,作如是言:我已领受如是乐住,于无色定无如是受,是故不说彼为乐住。……
 
或复名为彼分涅槃,亦得说名差别涅槃。由诸烦恼一分断故,非决定故,名彼分涅槃;非究竟涅槃故,名差别涅槃;复次,此四静虑亦得名为出诸受事,谓初静虑出离忧根,第二静虑出离苦根,第三静虑出离喜根,第四静虑出离乐根。 (大正30,331a5-22)
 
比丘们依四禅得漏尽,解脱,是经中所常见的。如经说五安稳住,也就是四禅及漏尽。3
 
二、「真实作意」(如实观)与「胜解作意」(假想观)(p.68〜p.69)
【(一)不动、无所有、无相是「如实观的三昧」;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是「世俗假想观的三昧」(p.68)】
上面说到,《善星经》与《不动利益经》(汉译名《净不动道经》),都以不动,无所有,无相为次第。4第四禅名不动5,在不动与无所有中间,为什么没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呢?6
 
原来,不动,无所有,无相,是如实观的三昧,而空无边处与识无边处,是世俗假想观的三昧。7
 
【(二)自相作意、共相作意、真如作意是「真实作意」;胜解作意是「假想作意」(p.68〜p.69)】
如实观与假想观这二类观想的分别,如《大毗婆沙论》说:「有三种作意,谓自相作意,共相作意,胜解作意。……胜解作意者,如不净观,持息念,(四)无量,(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等」。8
《瑜伽师地论》说:「胜解作意者,谓修静虑者,随其所欲,于诸事相增益作意。真实作意者,谓以自相,共相及真如相,如理思惟诸法作意」。9
依此可以知道:
自相作意,共相作意,真如作意,是一切法真实事理的作意。
 
胜解作意是假想观,于事是有所增益的。如不净观,想青瘀或脓烂等,观自身及到处的尸身,青瘀或脓烂,这是与事实不符的。是夸张的想象所成的定境,所以说是「增益」。10
 
三、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p.69〜p.71)
【(一)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之对应关系(p.69〜p.70)】
佛法中的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11都是胜解作意。彼此的相互关系,对列如下:
 
[Fig(footNote: 净解脱身作证12)]
解脱,遍处(不净念在内),胜处,这三类定法,相通而又有所不同;都出发于色的观想,在不同的宏传中,发展成三类不同的定法。古人将这三类,总集起来,解说为浅深的次第。13
胜处的前四胜处,与解脱的前二解脱相当,是不净观。
胜处的后四胜处,与第三解脱的「净解脱身作证」相当,是净观;遍处的前八遍处,也是净观。
青、黄、赤、白,是所造色;所造色依于能造的四大──地、水、火、风,所以有前四遍处。前三解脱,前八遍处,八胜处,都是依色界禅定,缘欲界色为境的,都是胜解的假想观。
【(二)空无边处及识无边处之安立:(p.70〜p.71)】
十遍处中,在地、水、火、风(及依四大而有的青、黄、赤、白)遍处以上,有(虚)空遍处,识遍处,这不是地、水、火、风、虚空、识──六界吗?
六界是说明众生自体所有的特质,构成众生自体的因素。
四大是色法,血肉等身体。
虚空是鼻孔、咽喉、毛孔等空隙,可见可触,是有局限性的。
识是自身的心理作用。众生自体,只是这六界的综和;如没有识界,那就是外在的器世界了。
古代的修行者,观色法的不净(对治贪欲),进而观色法的清净,就是前三解脱,前八遍处,八胜处。或超越色相,观虚空相,胜解为遍一切处,如不能依之发慧得解脱,生在虚空无边处。
或进一步的观识相,假想为遍一切处(后代所说的「心包太虚」,「心遍十方」,都由此定境而来),不能解脱的,生在识无边处。
无色界的前二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及定),依此修得的定境而来。
四、九次第定的成立(p.71〜p.72)
(1)四禅名为不动。《中阿含经》的《大空经》14中,内空,外空,内外空,与不动并列。内空、外空、内外空,是从根、境、识的相关中,空于五欲;不动是观五阴无常、无我,内离我慢。不动修习成就,就是空住的成就。如着空而不得解脱,就称四禅为不动。15
(2)《善星经》、《不动利益经》等说:不动,无所有,无相为次第16,是谛理的如实观。如有着而不得解脱的,生在(四禅),无所有处,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更进而立灭受想定)。17
不动=第四禅
无所有=无所有处
无相=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
(3)在四禅与无所有处间,本没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的。由于十遍处(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等八遍处及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的修得,依六界的次第进修,而在四禅与无所有处间,结合空无边处,识无边处,而成四禅、四无色定──八等至;更加灭受想定,成九次第等至(定)。总列如下: [List(footNote: 三禅18)]
※「十遍处、八胜处、八解脱」与「四禅八定」之关系
 
1、《大毗婆沙论》卷84:
此八解脱,界者:初三解脱是色界。前三无色处解脱,有漏者是无色界,无漏者是不系。后二解脱是无色界。地者:初二解脱在初二静虑及未至定、静虑中间。(大正27,434c10~13)
2、《大毗婆沙论》卷85:
此八胜处:界者,皆是色界。地者,前四胜处在初二静虑及未至定、静虑中间,后四胜处在第四静虑。(大正27,438c14~16)
3、《大智度论》卷21:
初二背舍、初四胜处,初禅、二禅中摄;净背舍、后四胜处、八一切处,第四禅中摄;二一切处,即名说空处,空处摄;识处,识处摄。(大正25,216c15~17)
五、空慧的异名—依观慧的加行不同,名为「空」、「无所有」、「无相」(p.73)
(1)佛法的解脱道,是依止四禅,发真实慧,离欲而得解脱的。真实慧依于如实观:「无常故苦,无常苦故无我」;「无我无我所」──空,是一贯的不二的正观。能离一切烦恼,离一切相,契入超越的寂灭。
(2)依于观慧的加行不同,名为空,名为无所有,名为无相。如止观相应而实慧成就,依观慧立名,名为空(性)心三昧,无所有心三昧,无相心三昧。心三昧,或名心解脱。虽因加行不同而立此三名,而空于一切烦恼,是一致的。19
(3)其实,加行也有共通处,如:
《空大经》说:「不作意一切相,内空成就住」20。[无相与空相通]
《不动利益经》说:「空于我及我所,是第二无所有处道」21。[无所有与空相通]
空与无相,无所有与空,不是明显的相通吗!所以能得解脱的真实慧,虽有不同名称,到底都不过是空慧的异名。22
 
六、「假想观」与烦恼的对治(p.73~p.74)
【(一)胜解的假想观虽不得究竟解脱,但能降伏烦恼(p.73~p.74)】
胜解的假想观,是不能得究竟解脱的,但也有对治烦恼,断除(部分)烦恼,增强心力的作用。23所以释尊应用某些方便来教导弟子。
 
【(二)假想观中,主要是不净观(p.73)】
假想观中,主要是不净观,如青瘀想,脓烂想,骨想等。障碍出家弟子的猛利烦恼,是淫欲爱,为了对治贪淫,佛开示不净观法门。
 
【(三)不净观之重要性及其副作用(p.73)】
不净,与无常、苦、无我相联合,成为四念处。四念处中,观身不净是应该先修习的。
假想不净观,引起了副作用,由于厌患情绪的深切,有些比丘自杀,或自愿为人所杀,这是经、律一致记载的。24
【(四)以「入出息念」及「净观」,改善「不净观」引起的弊病(p.73〜p.74)】
改善不净观的修习,一方面,佛又开示入出息念法门。25一方面,由不净观而转出净观。26
如八解脱的第三解脱,八胜处的后四胜处,十遍处的前八遍处,都是净观。27
七、假想的胜解观对「清净身」、「清净土」及「唯心思想」等之影响(p.74〜p.77)
不净观与净观,都是缘色法的,假想的胜解所成。28
 
与不净观、净观有关的,可以提到几则经文。
 
【(一)《杂阿含经》(456经):胜解净相,引发了理想中的清净土、清净身说。(p.74)】
《杂阿含经》卷17〈456经〉说:
「世尊告诸比丘:有(1)光界,(2)净界,(3)无量空入处界,(4)无量识入处界,(5)无所有入处界,(6)非想非非想入处界,有(7)灭界。」29
 
「彼光界者,缘暗故可知。净界,缘不净故可知。」30
 
经中立七种界,在虚空无边处以前,有光界、净界。光界与净界,与第二禅名光天,第三禅名净天的次第相合。31禅天的名称,是与此有关的。
依修观成就来说,光是观心中的光明相现前,如胜解而能见白骨流光,就能由不净而转净观,32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等。光与净,都依胜解观而成就。
清净土与清净身
(1)观的内容,如地等清净,是清净的国土相。
(2)青等清净,通于器界或众生的净色相。
胜解净相,在定中现见清净身、土,渐渐引发了理想中的清净土、清净身说。
【(二)《中阿含经》(73)《天经》:「胜解观」与「唯心思想」(p.74~p.75)】
1、《中阿含经》(73)《天经》说:
「(1)我为智见极明净故,便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即得光明,便见形色;(2)及与彼天共同集会,共相慰劳,有所论说,有所答对;(3)亦知彼天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4)亦知彼天如是食,如是受苦乐;(5)亦知彼天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命尽;(6)亦知彼天作如是如是业已,死此生彼;(7)亦知彼天(属)彼彼天中;(8)亦知彼天上,我曾生(其)中,未曾生(其)中也。」33
 
此经,巴利藏编入《增支部》「八集」(成立可能迟一些),下接胜处与解脱。34得殊胜知见,是修定四大目的之一。35
 
2、本经的精勤修行,共分八个层次
(1)先胜解光明相,如光相成就,能于光明中现见色相,色相是(清净的)天色相。
 
光明相现前,现见清净天色相,与解脱、胜处的净观成就相当。
 
(2)进一步,与诸天集会,互相问答。这样的定境,使我们想起了:
 
A、《般舟三昧经》的阿弥陀佛现前,佛与修行者问答(不但见色相,还听见声音)。36
 
B、无着修弥勒法,上升兜率天,见弥勒菩萨,受《瑜伽师地论》。37
 
C、密宗的修习成就,本尊现前,也能有所开示。38
 
原则是一样的,只是修行者信仰对象不同而已。39
 
(3) 胜解的假想观,助成了唯心思想的高扬。
 
A、依《般舟三昧经》说:所见的不是真实佛,是自己的定心所现。40
 
B、《摄大乘论本》说:「诸瑜伽师于一物,种种胜解各不同,种种所见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识」。41
 
胜解的假想观,多釆多姿,在佛教的演进中,急剧的神教化,也助成了唯心思想的高扬。42
 
【(三)《中阿含》《有胜天经》与《中部》《阿那律经》:「光天」与「净天」(p.75~p.77)】
《中阿含经》的《有胜天经》,《中部》作《阿那律经》。43
 
1、《中阿含》《有胜天经》之三种天
 
《有胜天经》说:「有三种天:光天,净光天,遍净光天」。44
 
这三天,「因人心胜如(如是不如,胜如即优劣)故,修便有精粗;因修有精粗故,得(至天)人则有胜如」。45
 
不但有差别,每一天的天人,也有胜妙与不如的。所以有差别,是由于因中的修行,有精粗不同。
 
(1)光天
以光天来说,因中「意解作光明想成就游(成就游,异译作具足住),心作光明想极盛」。46
 
然由于胜解的光明想,有大有小,所以「光天集在一处,虽身有异而光不异」。47如各「各散去时,其身既异,光明亦异」。48
 
(2)净光天
净光天的差别,是因中「意解净光天遍满成就游」,49
 
如不再修习,生在净光天中,就「不得极寂静,亦不得尽寿讫」。50
 
如「数修数习」,生天时就能「得极寂静,亦得尽寿」。51
 
(3)遍净光天
遍净光天生在一处,也是有差别的,那是虽同样的「意解遍净光天遍满成就游」52。如「不极止睡眠,不善息调(调,是掉举的旧译)悔」,那就「彼生(天)已,光不极净」。53
 
如「极止睡眠,善息调悔」,「彼生(天)已,光极明净」。54
 
2、《中阿含》《有胜天经》与《中部》之《阿那律经》之比较
 
(1)《有胜天经》的三天(光天,净光天,遍净光天),《阿那律经》作四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杂染光天,清净光天。
(2) 少光天与无量光天,与《有胜天经》光天的二类相当。
杂染光天与清净光天,与《有胜天经》中,清净光天(遍净光天)的「光不极净」,「光极明净」二类相当。
(3)三天或四天,不外乎光与净,与七界55的光界、净界56相当。其实,清净(色相)是不能离光明的。57
[Fig]
3、四禅诸天名称之安立(p.76~p.77)
 
成就四禅而不得解脱的,感得四禅天的果报。四禅诸天的名字,也是渐次成立的。
 
(1)初禅天之安立(梵天)
经中常见的「天、魔、梵」58:魔以下有种种天,如超出魔界,就名为梵天,这是适合于印度教的。
 
佛教中,欲界以魔天(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为最高,如出魔界,也就是离欲界的禅天,所以初禅天就名为梵天。59
 
A、天:六欲天之前五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
B、魔:六欲天之第六天(他化自在天)。
C、梵:初禅天。
(2)第二禅天(光天)、第三禅天(净天)之安立(p.77)
佛弟子修胜解观,依光明相而现起,所以缘色法而修胜解的,不外乎光明相与清净色相。修此而感报的,也就是光天与净天,作为二禅天、三禅天的名字。
 
由于光明相等有优劣,所以又分每一禅天为三天(或二天)。60
 
(3) 第四禅天之安立(广果天)(p.77)
在初期圣典中,四禅天的名字,是梵天,或梵众天(初禅);光音天(第二禅);遍净天(第三禅);广果天(第四禅)。第四禅只是广果天,这一名称,可能初期以此为最高处,定或依慧得解脱,第四禅是广大果吧!
【(四)小结:】
佛教假想观及如实观的发达,对于上二界诸天的安立,是有直接关系的。61
 
注解:
^1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13〜p.14):
佛教所说的种种定法,多数是依观想成就而得名的。其中,最原始最根本的定法,应该是四种禅,理由是:
 
(1)佛是依第四禅而成正觉的,也是从第四禅出而后入涅槃的……。
 
(2)依经文的解说,在各种道品中,正定是四禅;定觉支是四禅;定根是四禅;定力也是四禅。
 
(3)四禅是心的安定,与身──生理的呼吸等密切相关……。次第进修,达到最融和最寂静的境地。禅的修学,以「离五欲及(五盖等)恶不善法」为前提,与烦恼的解脱(空)相应,不是世俗那样,以修精炼气为目的。从修行的过程来说,初禅语言灭而轻安,二禅寻伺灭而轻安,三禅喜灭而轻安,四禅(乐灭)入出息灭而轻安,达到世间法中,身心轻安,最寂静的境地。四禅有禅支功德,不是其他定法所能及的。
 
(4)在戒、定、慧的修行解脱次第中,……经一致的说:得四禅而后漏尽解脱。或说具三明,或说得六通,主要是尽漏的明慧。
 
依此四点,在解脱道中,四禅是佛说定法的根本,这应该是无可怀疑的!
 
^2
遁伦《瑜伽论记》卷4:「今依身心俱有四乐:喜乐、乐乐、安乐、舍乐,故四静虑得乐住名。欲界无后二,无色无初二,故虽乐现前,不名为乐住。又喜乐初二禅乐,安乐是第三禅乐,舍乐是第四禅乐。身心乐者,简无色界非乐住所以。」(大正42,380b16-21)
 
另参见《瑜伽师地论略纂》卷5(大正43,69a23-28)。
 
^3 《增支部》〈五集.第十.迦俱罗品〉(日译南传19,p.165;汉译南传21,p.144):「诸比丘!如是等五者,是安稳住。何等为五?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而生喜乐故,具足初静虑而住;寻、伺、寂静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第三静虑……具足第四静虑而住;诸漏已尽故,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而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中略)…诸比丘!如是等者,是五种之安稳住。」
^4 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63):「《中部》的《善星经》,《不动利益经》──汉译名《净不动道经》。这两部经所说不动;不动以后,是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汉译无想处(即无相心处)。这与不动、无所有、无相──三触的次第,是完全符合的。」
^5 印顺导师.《空之探究》(p.63):「依《大空经》说:得四增上心(四禅),修内空、外空、内外空,不动,以不移动为目标。所以,不动是依第四禅而向解脱的空三昧;不得解脱而生于不动,就是一般所说的第四禅。」
^6 《空之探究》(p.30):「不动,一般的说,是四禅。……不动──四禅以上,是无所有处,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为什么四禅以上,与无所有处、无想处中间,没有空无边处与识无边处呢?」
^7 《空之探究》(p.71):「古代的修行者,观色法的不净(对治贪欲),进而观色法的清净……或超越色相,观虚空相,胜解为遍一切处,如不能依之发慧得解脱,生在虚空无边处。或进一步的观识相,假想为遍一切处(后代所说的「心包太虚」,「心遍十方」,都由此定境而来),不能解脱的,生在识无边处。无色界的前二天(及定),依此修得的定境而来。」
^8《大毗婆沙论》卷11(大正27,53a13~19):
有三种作意。谓自相作意、共相作意、胜解作意。
 
自相作意者;思惟色是变碍相,受是领纳相,想是取像相,行是造作相,识是了别相,地是坚相,水是湿相,火是暖相,风是动相,如是等。
 
共相作意者;如十六行相等。
 
胜解作意者;如不净观、持息念,(四)无量,(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等。
 
[四谛十六行相──苦谛四行相:无常、苦、空、无我;集谛四行相:集、因、生、缘;灭谛四行相:灭、静、妙、离;道谛四行相:道、如、行、出。]
 
另参见《俱舍论》卷7,大正29,40a7〜11。
^9《瑜伽师地论》卷11(大正30,332c22~24)。
^10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402〜p.403):
佛法是重于止、观,或定、慧修持的,通称为瑜伽。修止的,如修四根本禅,与身体──生理有密切关系,所以有「禅支」功德,而无色定是没有的。修观慧,有胜解作意与真实作意。
 
胜解作意是假想观,如不净观[念]成就,见到处是青瘀脓烂。
 
真实作意中,有自相作意,如念出入息;共相作意,如观「诸行无常」等。真如作意,如观「一切法空」,「不生不灭」等。
 
胜解作意对修持有助益的,但不能得解脱。胜解观成就,自心所见的不净或清净色相,与事实不符,所以是「颠倒作意」。
 
^11 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参见《大毗婆沙论》卷84(大正27,434b〜435b);卷85(大正27,438c〜439c);(大正27,440b〜441b);卷141 (大正27,724a1~25);《大智度论》卷21(大正25,215a7〜216c22)。
^12 《大智度论》卷21:「是时行者得受喜乐遍满身中,是名净背舍,缘净故名为净背舍。遍身受乐,故名为身证。得是心乐,背舍五欲,不复喜乐,是名背舍。」(大正25,215b28~c2)
^13 《大毗婆沙论》卷85:「问:解脱、胜处、遍处有何差别?答:……下品善根名解脱,中品善根名胜处,上品善根名遍处。小善根名解脱,大善根名胜处,无量善根名遍处。……得解脱未必已得胜处、遍处,若得胜处必已得解脱未必已得遍处,若得遍处必已得解脱及胜处。所以者何?从解脱入胜处,从胜处入遍处故。是谓解脱、胜处、遍处差别。」(大正27,442b9~14)
^14《中阿含经》卷49(191)〈大空经〉(大正1,738a〜740c)。
^15参见《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节〈空与空性〉p.51~p.52。
^16《中部》(105)《善星经》(日译南传11上,p.331〜p.333;汉译南传11,p.266);《中部》(106)《不动利益经》(日译南传11上,p.340〜p.346;汉译南传11,p.275)。
^17参见《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五节〈无所有〉p.29~p.33。
^18《大毗婆沙论》卷85(大正27,441b18~27):
问:何故第三静虑无解脱、胜处、遍处耶?
答:
(1)非田器故,乃至广说。
(2)复次,对治欲界、初静虑中识身所引缘色贪故,初、二静虑立缘不净解脱、胜处。第二、第三静虑无识身所引缘色贪故,第三、第四静虑不立缘色不净解脱、胜处。前三静虑有寻伺喜乐及入出息扰乱事故无净解脱,后四胜处、前八遍处缘净妙境,能伏烦恼其事甚难,是故必依无扰乱地乃得成就。
(3)复次,第三静虑去欲界远,于静虑中又非最胜,故无解脱、胜处、遍处。
(4)复次,第三静虑如第三无色,无多功德,故无解脱等。谓空、识无边处有无边行相功德,非想非非想处有灭定功德,无所有处无无边行相又无灭定,是故此地功德减少。第三静虑如彼(第三无色),亦无解脱、胜处、遍处功德。
(5)复次,第三静虑有生死中最胜受乐,能令行者耽着迷乱,故无解脱、胜处、遍处。
^19参见《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一节〈引言〉p.7;第一章第三节〈空与心解脱〉p.21~p.23。
^20《中部》(122)〈空大经〉(日译南传11下,p.129;汉译南传12,p.96)
^21
(1)《中部》(106)〈不动利益经〉(日译南传11上,p.343;汉译南传11,p.276〜p.277):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行至阿兰若,或行至树下,作如是思念:「此依我、或依我所属之物,为空。」彼如是行……乃至……身坏命终后,由识之导引,达于无所有处,诸比丘!此称之为第二无所有处利益行道。
(2)参见《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五节〈无所有〉p.31:
「圣弟子作这样的思惟:我,属于我的,是空的。这样的专心安住而得心净,也有得无所有处定,或依慧得解脱的二类。《中阿含经》说;「圣弟子作如是观:此世(间)空:空于神、神所有(我我所有的旧译);空有常,空有恒,空长存,空不变易」。这是说一切有部经论,从常、91、不变易法空──无常,以明我我所空的意义。修无我我所的空观,得无所有处定,古人虽有多种解说,其实是空与无所有的同一意趣。」
^22《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三节〈空与心解脱〉p.23:「无量,无所有,无相,无诤,不动,从烦恼空而清净来说,都可以看作空的异名。」
^23 《大毗婆沙论》卷11(大正27,53a13~19);另参见《俱舍论》卷4(大正29,19a21~22);《瑜伽师地论》卷11:「胜解作意者,谓修静虑者,随其所欲,于诸事相增益作意。」(大正30,332c22~23);《成唯识论》卷5(大正31,28b10~14);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403):「胜解作意对修持有助益的,但不能得解脱。胜解观成就,自心所见的不净或清净色相,与事实不符,所以是『颠倒作意』。」
^24
(1)《杂阿含经》卷29(809经):「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不净观,赞叹不净观言:「诸比丘!修不净观、多修习者,得大果、大福利」。时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或绳自绞,投岩自杀,或令余比丘杀。」(大正2,207b22~26)。
 
(2)《相应部》(54)「入出息相应」(日译南传16下,p.193~p.196)。各部广律四波罗夷的杀戒,都载有此一因缘。
 
^25《杂阿含经》卷29(809经),大正2,207c21~208a3。
^26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二册) (p.246~p.247):「有的修不净观,不着意于离贪欲,只是厌患自身,这就是观不净而自杀的问题所在,所以修净观来对治。从白骨流光,观器世间(青、黄、赤、白)与自身,清净庄严,就是净解脱。从不净而转起净观,名为(改)「易观」,如《禅秘要法经》说:「不净想成时,慎莫弃身[自杀],当教易观。易观法者,想诸(骨)节间白光流出,其明炽盛,犹如雪山。见此事已,前不净聚,夜叉吸去」。(大正15,244b29~c2)。「见此事时,心大惊怖,求易观法。易观法者,先观佛像」。《思惟要略法》也说:「若极厌恶其身,当进(修)白骨观,亦可入初禅」。(大正15,298c16~17)。从不净观而起净观的方便,是白骨流光,依正庄严;或观佛像。这是「佛法」禅观而渐向「大乘佛法」禅观的重要关键。」
^27印顺法师《修定──修心与唯心•秘密乘》(《华雨集》(第三册),p.154):
(一)八解脱的前二解脱,是不净观,第三「净解脱身作证」是净观。
 
(二)八胜处的前四胜处,是不净观;后四胜处──内无色相外观色青,黄,赤,白,是净观。
 
(三)十遍处中的前八遍处──地遍处,水,火,风,青,黄,赤,白遍处,都是净观。如地遍处是观大地的平正净洁,没有山陵溪流;清净平坦,一望无际的大地,于定心中现前。水,火,风,也都是清净的。观青色如金精山,黄色如瞻婆花,赤色如赤莲花,白色如白雪,都是清净光显的。净观是观外色的清净,近于清净的器世间。
 
另参见《性空学探源》p.96。
^28
(1)《大毗婆沙论》卷40:「此不净观…(中略)…唯缘欲界色处为境。」(大正27,206c20~24)。
 
(2)印顺法师《方便之道》(《华雨集》(第二册),p.246):「不净观与净观,都是以色法为所缘境的。」
 
^29《杂阿含经》卷17〈456经〉(大正2,116c13~15)。
^30《杂阿含经》卷17〈456经〉(大正2,116c19~20);另参见《相应部》(14)「界相应」(日译南传13,p.222~p.223)。
^31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95):「光界、净界,与二禅(少光、无量光、光音)、三禅(少净、无量净、遍净)相当。」
^32印顺法师《修定──修心与唯心•秘密乘》,收于《华雨集》(第三册)(p.153~ p.154)。
^33 《中阿含经》卷18〈73经〉(大正1,540b8~17);另参见《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848):「《天经》中说修得光明,见形色;与天(神)共相聚会;与天共相慰劳,有所论说,有所答对;知道天的名字;知天所受的苦乐;天的寿命长短;天的业报;知道自已过去生中,也曾生在天中。这样的修习,逐渐增胜的过程。」
^34《增支部》〈八集〉(日译南传21,p.241~ p.249;汉译南传23,p.208~p.210)。
^35 《大智度论》卷47:「如佛说有四修定:一者、修是三昧,得现在欢喜乐;二者、修定得知见,见众生生死;三者、修定得智慧分别;四者、修定得漏尽。」(大正25,400a5~8);另参见《集异门足论》卷7(大正26,395c8~28);《俱舍论》卷28(大正29,150a16~b4);《瑜伽师地论》卷12(大正30,339a11~23);印顺法师《华雨集》(第三册)(p.151~ p.159):修定的四种功德:(1)为得现法乐住,(2)为得胜知见,(3)为得分别慧,(4)为得漏永尽。
^36
(1)《般舟三昧经》:「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欲见佛,即见;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大正13,899a27~b25)
 
(2)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847):「成就般舟三昧的,能见阿弥陀佛。不只是见到了,而且还能与佛问答,听佛说法。这是修习三昧成就,出现于佛弟子心中的事实。这一类修验的事实,在佛教中是很普遍的。」
 
^37
(1)《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847):「西元三~五世纪间,从北印度传来,佛弟子有什么疑问,就入定,上升兜率天去问弥勒。西元四世纪,「无著菩萨夜升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论。(《大唐西域记》卷5,大正51,896b)」
 
(2) 印顺法师《辨法法性论讲记》(《华雨集》(第一册),p.174):「依唐玄奘所传,无著菩萨在阿瑜陀国时,夜晚上升兜率天,从弥勒菩萨听受《瑜伽师地论》;白天,在瑜遮那讲堂,为大众说法。西藏传说,无着精进苦行十二年,才见到弥勒菩萨现身;然后上升兜率天,在六个月中,从弥勒菩萨学《瑜伽行地论》(即《瑜伽师地论》)」。另参见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640)。
 
^38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867~ p.868);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244)。
^39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848):
在「原始佛教」中,佛与大弟子们,往来天界的记载不少。但那时,佛与大弟子们,对于定中所见到的,是要开示他们,呵斥他们,警策他们,所以佛被称为「天人师」。佛涅槃以后,演化为在定中,见当来下生成佛,现在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十方佛现在说兴起,「大乘」佛弟子,就在定中见他方佛。在「秘密大乘」中,佛弟子就在定中,见金刚夜叉。在定中有所见,有所问答,始终是一致的。但起初,是以正法教诲者的立场,教化天神;后来是请求佛、菩萨、夜叉们的教导。这是佛法的进步升华呢?佛教精神的迷失呢?
^40
(1)《般舟三昧经》:
「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欲见佛,即见;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作是念:佛从何所来?我为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自念:欲处,色处,无色处,是三处意所作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是如来)佛,心是我身。(我)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涅槃。是法无可乐者,设使念为空耳,无所有也。」(大正13,899a27~c2);另参见《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13,905c27~906a2)
(2)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864~p.865):
到了三昧成就,佛现在前,不但光明彻照,而且能答问,能说经。然当时,佛并没有来,自己也没有去;自己没有天眼通、天耳通,却见到了佛,听佛的说法,那佛到底是怎样的?于是觉察到,这是「意所作耳」,只是自心三昧所现的境界。类推到:三界生死,都是自心所作的。自心所现的,虚妄不实,所以心有想为愚痴(从愚痴而有生死),心无想是涅槃。不应该起心相,就是能念的心,也是空无所有的,这才入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严格的说,这是念佛三昧中,从「观相」而引入「实相」的过程。然这一「唯心所作」的悟解,引出瑜伽师的「唯心(识)论』,所以立「唯心念佛」一类。
(3)另参见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403)。
^41《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31,137b)。
^42参见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867~ p.868);印顺法师《修定──修心与唯心•秘密乘》(《华雨集》(第三册),p.139~p.220)。
^43《中阿含经》卷19(79经)《有胜天经》(大正1,549b~550c)。《中部》(127)《阿那律经》(日译南传11下,p.179~p.190)。
^44《中阿含经》卷19(79经)《有胜天经》(大正1,550b4-5)。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78):「三天说,又见《中阿含经》(78)《梵天请佛经》(大正1,548a)」。
^45《中阿含经》卷19(79经)《有胜天经》(大正1,550c28~29)。
^46《中阿含经》卷19(79经)《有胜天经》(大正1,550b26~27)。
^47《中阿含经》卷19(79经)《有胜天经》(大正1,550b11)。
^48《中阿含经》卷19(79经)《有胜天经》(大正1,550b14~15)。
^49《中阿含经》卷19(79经)《有胜天经》(大正1,551a9~10)。
^50《中阿含经》卷19(79经)《有胜天经》(大正1,551a12~13)。
^51《中阿含经》卷19(79经)《有胜天经》(大正1,551a29~b1)。
^52《中阿含经》卷19(79经)《有胜天经》(大正1,551b13~14)。
^53《中阿含经》卷19(79经)《有胜天经》(大正1,551b14~16)。
^54《中阿含经》卷19(79经)《有胜天经》(大正1,551c1~2)。
^55 《杂阿含经》卷16(456经):「有(1)光界,(2)净界,(3)无量空入处界,(4)无量识入处界,(5)无所有入处界,(6)非想非非想入处界,(7)有灭界。」(大正2,116c13~15)
^56 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95~p.96):「光界是定中生光而见色,《中阿含经》中阿那律对此特为着重。净界,成实论主解作空观,不如一切有部的观清净色为是。八解脱的前三解脱,八胜处与十遍处中的前八遍处,都只是光中见色与净色的禅定。」
^57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78):「光明想的修习,应用极广,如睡时作光明想,或解说光明为法光明。」
^58 《长阿含经》卷3(2)《游行经》,大正1,16b;另参见印顺法师《华雨集》(第二册)(p.73~p.74)。
^59 印顺法师《佛法概论》(p.127~p.128):「他化自在天有「魔」宫;以上即到达色界的「梵」天。这大体是印度旧有的传说:欲天是不离欲、不脱生死苦的,没有超出魔的统辖。如能破魔得解脱,即还归于梵,到达不死的地方。神格的大梵天,即称为一切世界主。」
^60印顺法师《成佛之道》(p.89~p.90):
色界天,略分为四禅天,细分为十八天。
初禅有三天──梵众,梵辅,大梵。这虽没有男女的差别,但还有君臣人民的国家形态。
二禅有三天──少光,无量光,光音。
三禅有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
四禅有九天──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
无色界也有四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天。
三界诸天,共有二十八。
^61 参见印顺法师〈空义之次第禅定化〉,《性空学探源》,p.86~p.97。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一节 空义依闻思而开展
下一篇: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九节 三三昧•三触•三法印

 空之探究 自序 目次 空之探究 第一章 『阿含』──空与解脱道
 空之探究 第二章 部派──空义之开展 空之探究 第三章 『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龙树——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 空之探究 序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节 引言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节 泛说解脱道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节 空与心解脱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节 无量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五节 无所有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六节 无相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七节 空与空性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八节 空为三三昧先导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九节 三三昧•三触•三法..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一节 空义依闻思而开展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二节 胜义空与大空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三节 无来无去之生灭如幻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四节 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五节 常空、我我所空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