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空之探究 第二章 部派──空义之开展
 
[印顺法师] [点击:3257]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二章 部派──空义之开展
一 空义依闻思而开展
  佛说的一切法门,是随顺于解脱的。解脱的道,是如实知无常,苦,(空),无我;依厌,离欲,灭,无所取着而得解脱。解脱要依于慧──般若prajn~a^,pan~n~a^;修行如实观慧而能离烦恼的,主要的方便,是空s/u^^nya,sun~n~a,无所有a^kim!canya,a^kin~can~n~a,无相animitta 。空于贪、瞋、痴的,也是无相、无所有的究竟义;所以在佛法的发扬中,空更显著的重要起来。
 
  在圣道的修习中,空、无所有、无相,都重于观慧的离惑。但空与无相,显然有了所观察的理性意义。如无相,本是「不作意一切相」,「不取一切相」,而『有明大经』说:「二缘入无相心解脱:一切相不作意,及作意无相界」(1)。这样,要入无相心解脱(或作「无相心三昧」)的,不但不作意一切相,而且要作意于无相。无相界animitta-dha^tu,是无相寂静的涅槃。涅槃的体性如何,部派中是有诤论的,但都表示那是众苦寂灭而不可戏论的。所以「作意无相界 [P80] 」,涅槃是所观想的境界──义理或理性的。空也是这样:无我无我所是空,空是一切法遍通的义理,也是所观的。又立「出世空性」,以表示空寂的涅槃。这样,空与无相,不只是实践的圣道──三昧,解脱,也是所观、所思的法义了。
 
  佛法重于修行,修行是不能没有定的,但真能离烦恼得解脱的,是如实智,平等慧如实观(2) 。与定相应的慧学,在次第修学过程中,有四入流分(预流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3)。佛的化导,以语言的教授教诫为主,所以弟子们要由闻、思、修的学程,才能引发无漏智慧,知法见法,得预流果。『杂阿含经』中,每对「愚痴凡夫」,说「多闻(或作「有闻」)圣弟子」。「见圣人,知圣人法,善顺圣人法;见善知识,知善知识法,善顺善知识法」。亲近善士,经闻、思、修习,才能引发无漏智,所以对从佛而来的文句,从事于听闻、思惟,是慧学不可或缺的方便。为了佛法的正确理解,为了适应外界的问难而有所说明,佛教界渐渐的注重于教法的闻思,于是乎论阿毗达磨,论毗陀罗出现了。佛教初期的闻思教法,虽重于事类的分别抉择,而「空」义也依闻思而发扬起来,这是部派佛教的卓越成就!
 
  部派佛教的文献,现存的以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赤铜鍱部Ta^mras/a^t!i^ya为详备,其他也有多少传述。初期大乘论,如『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也有可参考的。部派佛教思想,本来都是依经的。但各部所诵本,文句不完全相同,相同的也解说不一致,所以在空 [P81] 义的开阐中,当然也有所不同。事实上,部派佛教在印度,演进到「一切法空」的大乘时代。
 
  
注【12-001】『中部』(四三)『有明大经』(南传一0‧一九)。『中阿含经』(二一一)『大拘絺罗经』(大正一 ‧七九二中)。
注【12-002】平等慧如实观,或译为如实正观,真实正观。平等慧,巴利原语为samma^ppan~n~a^,即正慧。
注【12-003】『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五中)。『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二八)。
 
  
 
二 胜义空与大空
  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是特长于法义论究的部派。说一切有部内,有二大系:重经的是持经、譬喻者su^tradhara da^rs!t!a^ntika,重论的是阿毗达磨abhidharma论师。后来,阿毗达磨论师系,成为说一切有部的正宗,于是乎持经譬喻者演化为说经部Su^trava^din。有部与经部的法义,对大乘佛教,大乘论师的主流,中观Ma^dhyamika与瑜伽Yoga^ca^ra二派,思想上有密切的关联。
 
  汉译『杂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的诵本,与赤铜鍱部Ta^mras/a^t!i^ya的『相应部』相当。『杂阿含经』中,有以空为名的二经,是『相应部』所没有的,可以说是属于部派的(但也不只是有部的)。一、『第一义空经』,如『杂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二‧九二下)说: [P82] 「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第一义空,是胜义空parama$rtha-s/u^nyata^的异译;赵宋施护的异译本,就名『佛说胜义空经』。经中,以眼等六处的生灭,说明生死相续流转中,有业与报(报,新译作「异熟」),而作者ka^raka是没有的。这是明确的「法有我无」说。没有作业者,也没有受报者(作者,受者,都是自我的别名),所以不能说有舍前五阴,而续生后五阴的我。不能说有作者──我,有的只是俗数法。俗数法是什么意义?『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引经(1)说:
 
   「如世尊说:有业有异熟,作者不可得,谓能舍此蕴及能续余蕴,唯除法假」。 「胜义空经说:此中法假,谓无明缘行,广说乃至生缘老死」。
 
  依玄奘所译的『顺正理论』,可知俗数法是法假的异译。法假即法施设dharma-prajn~apti ,施设prajn~apti可译为安立或假名。法施设──法假,就是无明缘行等十二支的起灭。鸠摩罗什Kuma^raji^va所译『成实论』,译此经文为:「诸法但假名字;假名字者,所谓无明因缘诸行……」(2)。『瑜伽论』解说法假为:「唯有诸法从众缘生,能生诸法」(3)。『胜义空经 [P83] 』作:「别法合集,因缘所生」(4)。所以经义是:唯有法假施设,缘起的生死相续,有业有异熟,而没有作业受报的我。缘起法是假有,我不可得是胜义空。『胜义空经』的俗数法(法假)有,第一义空,虽不是明确的二谛说,而意义与二谛说相合,所以『瑜伽论』就明白的说:「但唯于彼因果法中,依世俗谛假立作用」(5)。法假施设是假(名),胜义空是空;假与空,都依缘起法说。依缘起说法,『杂阿含经』是称之为:「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的(6)。龙树 Na^ga^rjuna的『中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7)。二谛与空假中义,都隐约的从这『胜义空经』中启发出来。
 
  『第一义空经』的前分,有关生灭的经义,留在下一节,与其他有关的经文一同解说。
 
  二、『大空经』:如『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四下、八五上)说:
 
   「云何为大空法经?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集。缘生老死者,若有问言:彼谁老死?老死属谁?彼则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属我,老死是我所。言命即是身,或言命异身异,此则一义而说有种种。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 「诸比丘!若无明离欲而生明,彼谁老死,老死属谁者,老死则断则知,断其根本,如截 [P84] 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若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是名大空法经」。
 
  『大空经』所说,是否定「老死(等)是我」,「老死属我」的邪见,与「命即是身」,「命异身异」的二边邪见相同,而说十二缘起的中道正见。
 
  命即是身──我即老死(以身为我)
 
  命异身异──老死属我(以身为我所)
 
  命ji^va是一般信仰的生命自体,也就是我a^tman别名。身是身体(肉体),这里引申为生死流转(十二支,也可约五阴,六处说)的身心综合体。假如说:我即老死(生、有等),那是以身为自我──「命即是身」了。假如说:老死属于我,那是以身为不是我──「命异身异」了。身是属于我的,我所有的,所以命是我而身是我所mama-ka^ra。这一则经文,『相应部』「因缘相应」中,也是有的,但没有『大空经』的名称(8)。那末,有部所诵的『杂阿含经』,特地称之为『大空经』,到底意义何在?『瑜伽论』解说为:「一切无我,无有差别,总名为空,谓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补特伽罗无我者,谓离一切缘生行外,别有实我不可得故。法无我者,谓即一切缘生诸行,性非实我,是无常故。如是二种略摄为一,彼处说此名为大空」 (9)。依『瑜伽论』说:补特伽罗无我pudgala-naira^tmya与法无我dharma-naira^tmya,总 [P85] 名为大空maha^s/u^nyata^。补特伽罗无我,是「命异身异」的,身外的实我不可得。法无我是「命即是身」的,即身的实我不可得,这二种无我,也可说是二种空,所以总名为大空。所说的法无我,与「一切法空」说不同,只是法不是实我,还是「法有我无」说。不过,有的就解说「大空」为我法皆空了。
 
  
注【13-001】『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二五(大正二九‧四八五上)。又『论』卷二八(大正二九‧四九八中──下)。
注【13-002】『成实论』卷一二(大正三二‧三三三上)。
注【13-003】『瑜伽师地论』卷九二(大正三0‧八二六下)。
注【13-004】『佛说胜义空经』(大正一五‧八0七上)。
注【13-005】同(3)
注【13-006】『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五下)。
注【13-007】『中论』卷四(大正三0‧三二下)。又卷四(大正三0‧三三中)。
注【13-008】『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南传一三‧八八──九五)。
注【13-009】『瑜伽师地论』卷九三(大正三0‧八三三中)。 [P86]
 
  
 
三 无来无去之生灭如幻
  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说「三世实有,法性恒有」,似乎与大乘法空义背道而驰,其实,在说一切有思想的开展中;对「一切法空」是大有影响的,真可说是「相破相成」。这里再举三经来说。
 
  一、『胜义空经』──『第一义空经』,说有业报而没有作者,上文已说过了。怎样说明有业有报呢?『杂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二‧九二下)这样说:
 
   「眼(等),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等)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
 
  眼等六处,是依前业所生起的报体,所以初生时,是「诸蕴显现,诸处获得」;「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1)。为了说明依业招感报体,没有作者,所以先说眼等报体的生灭情形。这一段经文,玄奘所译『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五一(大正二九‧六二五下──六二六中)这样说:
 
   「如胜义空经中说:眼根生位,无所从来;眼根灭时,无所造集;本无今有,有已还去。 ……有业有异熟,作者不可得」。 [P87]
 
  眼等根是从缘而生灭的,生灭是「无所从来」,「无所造集」的,这是什么意义呢?佛法中,在没有生起以前,可能生起,有生起的可能,那就与没有不同,所以说「未来有」,「当有」。眼等是生而又剎那灭去的,虽已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但有生起后果的作用,不可能说没有,所以说「过去有」,「曾有」。「现在有」,是当前的生灭。如眼根是色法,是微细的色(物质)。眼极微从因缘生,名为从未来来现在。说眼根未生起时,在未来中,但未来没有空间性,不能说从未来的某处来,所以说「无所从来」。现在的眼极微,是依能造的地等四大极微等和集而住的。剎那间灭入过去,不能说没有了;成为过去的眼根,不再是四大等极微和集而住,所以说「灭时无所造集」。无所造集,『瑜伽论』解说为:「灭时,都无所往积集而住,有已散灭」 (2)。眼根等「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往),所以说:「不实而生,生已尽灭」。「尽灭」,玄奘译为「有已散灭」,或「有已还去」;散灭与还去,都不是没有。这样,从缘生灭的眼根,有三世可说,而实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的。
 
  说一切有部说三世实有,说过去与未来是现在的「类」,是同于现在的。但在未来与过去中,色法没有极微的和集相,心法也没有心聚的了别用。却说过去与未来的法性,与现在的没有任何差异,所以说「三世实有,法性恒住」。说一切有部的法性实有,从现在有而推论到过去与未来;过去与未来的实有,有形而上「有」的倾向。这才从现在的眼根生灭,而得出「生时无所从 [P88] 二、『抚掌喻经』:『抚掌喻经』,从「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的譬喻得名,『杂阿含经」卷一一(大正二‧七二下)说:
 
   「比丘!诸行如幻,如炎,剎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
 
  『顺正理论』引此经说:「诸行如幻,如焰,暂时而住,速还谢灭」(3),『瑜伽论』作了分别的解说:「又此诸行,以于诸趣种种自体生起差别不成实故,说如幻事。想、心、见倒迷乱性故,说如阳焰。起尽法故,说有增减。剎那性故,名日暂时。数数坏已,速疾有余频频续故,说为速疾。现前相续,来无所从,往无所至,是故说为本无今有,有已散灭」(4)。『抚掌喻经』从剎那生灭,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说明诸行的虚伪不实,与『胜义空经』的见解,是完全一致的。
 
  三、『幻网经』:『十诵律』所传的「多识多知诸大经』中,有「摩那阇蓝,晋言化经」(5) 。「摩那」应该是摩耶,ma^ya^的误写;「摩耶阇蓝」ma^ya^-ja^la,译为「幻网」。「幻网」与「抚掌」,都是有部所诵的。『幻网经』没有汉译,『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引此经(大正二九‧三五0下)说: [P89] 「佛告多闻诸圣弟子,汝等今者应如是学:诸有过去、未来、现在眼所识色,此中都无常性、恒性,广说乃至无颠倒性,出世圣谛,皆是虚伪妄失之法」。
 
  『成唯识宝生论』也引述此经,「都无常性」以下,译为:「无有常定、无妄、无异(的)实事可得,或如所有,或无倒性,悉皆非有,唯除圣者出过世间,斯成真实」(6)。这是说:一切世间法,都是虚伪妄失法,没有常、恒、不异的实性可得。『幻网经』也有如「见幻事」的譬喻 (7),与『抚掌喻经』相同。
 
  以上三经,是有部与经部Sautra^ntika所共诵的,而解说不同。有部以为:三世法性是实有的,为了遣除常、恒、我我所等妄执,所以说虚妄、如幻喻等。经部解说为没有实性,并引用为无缘也可以生识的教证。经文的本义,也许近于有部,但不可能是有部那样的实有。我 a^tman,外道虽有妄执离蕴计我的,其实,「沙门、婆罗门计有我,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计有我」(8)。如五阴──一一法是常、是恒、是不变易,那一一法可说是我了。但五阴等诸行,无常,无恒,是变易,所以实我是不可得的。『中阿含经』『想经』说:「彼于一切有一切想,一切即是神(我的旧译),一切是神所,神是一切所。彼计一切即是神已,便不知一切」(9)。如于一切法而有所想着,一切就是我我所。所以通达无我,要如实知一切(行)是无常,变易,虚伪妄失法,不着于相(想)。如实知诸行无常、无恒等,正是为了显示我不可得。然我所依、所有的诸 [P90] 行,从生无所从来,去无所至,虚伪不实,如幻、如焰去观察,那末实我不可得,诸行也非实有的思想,很自然的发展起来。
 
  有为法是虚伪不实的,『杂阿含经』早已明确的说到了。如五阴譬喻: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马(阳焰的异译),行如芭蕉,识如幻(事)。所譬喻的五阴,经上说:「谛观思惟分别,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10)。『相应部』也说:「无所有,无实,无坚固」(11)。五譬喻中,聚沫喻,水泡喻,都表示无常,不坚固。芭蕉喻,是外实而中虚的。幻事喻,是见也见到,听也听到,却没有那样的实事。野马喻,如『大智度论』说:「炎,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见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之为水」(12)。野马,是迅速流动的气。这一譬喻的实际,是春天暖了,日光风动下的水汽上升,远远的望去,只见波浪掀腾。渴鹿会奔过去喝水的,所以或译为「鹿爱」。远望所见的波光荡漾,与日光有关,所以译为炎,焰,阳焰。远望所见的大水,过去却什么也没有见到。阳焰所表示的无所有、无实,很可能会被解说为虚妄无实──空的。
 
  还有琴音的譬喻,如『杂阿含经』卷四三(大正二‧三一二下)说:
 
   「有王闻未曾有好弹琴声,极生爱乐。……王语大臣:我不用琴,取其先闻可爱乐声来!大臣答言:如此之琴,有众多种具,谓有柄,有槽,有丽,有弦,有皮,巧方便人弹之, [P91] 得众具因缘乃成音声。……前所闻声,久已过去,转亦尽灭,不可持来。尔时,大王作是念言:咄!何用此虚伪物为」(13)!
 
  琴是虚伪的,琴音是从众缘生,剎那灭去的。依此譬喻,可见一切为有为法,都是虚伪不实的。「虚妄劫夺法者,谓一切有为」(14)。有为是虚妄的,虚伪的,由于剎那生灭的探求,得出「生时无所从来,灭时往无所去」──不来不去的生灭说。这无疑为引发一切法空说的有力因素。
 
  
注【14-001】『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南传一三‧四)。『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五中)。
注【14-002】『瑜伽师地论』卷九二(大正三0‧八二六中)。
注【14-003】『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一四(大正二九‧四一一下)。
注【14-004】『瑜伽师地论』卷九一(大正三0‧八二0下)。
注【14-005】『十诵律』卷二四(大正二三‧一七四中)。
注【14-006】『成唯识宝生论』卷四(大正三一‧九一下)。
注【14-007】『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五0(大正二九‧六二三中)。
注【14-008】『杂阿含经』卷三(大正二‧一六中)。『相应部』(二二) 「蕴相应」(南传一四‧七二)。
注【14-009】『中阿含经』 (一0六)『想经』(大正一‧五九六中)。『中部』(一)『根本法门经』(南传九‧二)。
注【14-010】『杂阿含经』卷一0(大正二‧六八下)。 [P92]
注【14-011】『相应部』(二二)「蕴相应」(南传一四‧二一九──二二一)。
注【14-012】『大智度论』卷六(大正二五‧一0二中)。
注【14-013】『相应部』(三五)「六处相应」(南传一五‧三0六──三0七)。
注【14-014】『般若灯论释』卷八(大正三0‧九0上)。『中论』卷二,译作「虚诳妄取」(大正三0‧一七中)。
 
  
 
四 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
  声闻部派中,有说一切法空的。由于文献不充分,不明了究竟是那些部派,但说法空的部派,确实是存在的。如龙树Na^ga^rjuna『大智度论』,说到三种法门;「一者、!8句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1)。三种法门中的「空门」,有的属于声闻,引声闻三经来说明。又于说「一切法空」时,引六(或七)经,明「三藏中处处说法空」(2)。『智论』又说:「若不得般若波罗蜜法,入阿毗昙门则堕有中,若入空门则堕无中,若入!8句勒门则堕有无中」(3)。这可见,广引声闻经而说一切法空的,不是龙树自己,而是声闻的部派。以下,依『智论』所引的经说,可以了解「空门」是怎样解说法空的。
 
  一、『大空经』:上文已说到了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见解。汉译『杂阿含经』说:「若有问言:彼谁老死?老死属谁?彼则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属我,老死是我所」;并与 [P93] 「命即是身」,「命异身异」相配合(4)。依「空门」的见解,这是说法空的,如『大智度论』(5) 说:
 
   「声闻法中,法空为大空。……是人老死,(人不可得),则众生空。是老死,(老死不可得),是法空」。 「若说谁老死,当知是虚妄,是名生空。若说是老死,当知是虚妄,是名法空」。
 
  生空──众生空sattva-s/u^^nyata^,法空dharma-s/u^nyata^,「空门」是成立二空的。经说「今老死属我,老死是我所」,是邪见虚妄的,因而说「是老死,是法空」。这是以无我为我空,无我所是法空的。与『成实论』所说:「若遮某老死,则破假名;遮此老死,则破五阴」 (破五阴即法空)的意见相合(6)。
 
  二、『梵网经』:如『大智度论』卷一八(大正二五‧一九三上)说:
 
   「梵网经中六十二见。若有人言:神常、世间亦常,是为邪见。若言神无常、世间无常,是亦邪见。神及世间常亦无常,神及世间非常亦非非常,皆是邪见。以是故知诸法皆空是为实」。
 
  『梵网经』是『长阿含经』的一经(7)。经说六十二见,是综举印度当时外道们的异见,内容为过去十八见,未来四十四见。『论』文所引神及世间常、无常等,是六十二见的前四见。常、 [P94] 无常等四见,在『杂阿含经』中,是十四不可记的前四见(8)。本来只是世间常、无常等,而『梵网经』作神及世间常、无常等。神,是我a^tman的古译。世间loka,『杂阿含经』约六根、六境、六识、六触、六受说(9),是众生的身心活动。『长阿含经』分别为神我与世间,那是我与法对举,也可说以众生自体与山河大地相对论,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众生(世间)与(器)世间了。
 
  『智论』依「空门」,以神我及世间常、无常等邪见,解说为「诸法皆空,是为(如)实」。依经文,并没有法空说的明文,这经过怎样的理解而论定是空呢?神我是不可得的,所以说我是常是无常等,都是邪见。但「佛处处说有为法,无常、苦、空、无我,令人得道,云何(『梵网经』)言(世间)无常堕邪见」?在佛的不同教说中,似乎存有矛盾!『大智度论』引经而加以解说,如卷一八(大正二五‧一九三上──中)说:
 
   「佛告摩诃男……若(人)身坏死时,善心意识,长夜以信、戒、闻、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以上引经,以下解说)。若一切法念念生灭无常,佛云何言诸功德熏心故必得上生!以是故知非无常性」。 「佛随众生所应而说法:破常颠倒,故说无常。以人不知不信后世故,说心去后世,上生天上;罪福业因缘,百千万劫不失。是对治悉檀,非第一义悉檀,诸法实相非常非无常。 [P95]
 
  佛亦处处说诸法空,诸法空中亦无无常。以是故说世间无常是邪见,是故名为法空」。佛说无常,使人得道,这是原始佛教的事实。「诸行无常」的无常,原语为anitya;无常性是anityata^。佛不但说无常,也说无恒、变易、不安隐等。『瑜伽论』依经说:「于诸行中,修无常想行有五种,谓由无常性,无恒性,非久住性,不可保性,变坏法性」(10)。佛说无常等,不是论究义理,而是指明事实。如四非常偈说:「积聚(财富)皆销散,崇高(名位、权势)必堕落,(亲友)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这是要人对这现实世间(天国也在内),不可迷恋于不彻底的,终究要消失的福乐,起厌离心而向于解脱。然而,一切凡夫,都是寄望于永恒而恋着这世间的,所以『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一下)说:
 
   「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 「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我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小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11)。
 
  愚痴无闻的一般人,对于四大色身──肉体,有的还能生厌离心,而对于心识,却不能厌离,固执的执我我所。依佛的意思,对于四大色身,执我我所而不能厌离,多少还可以原谅。因为我们的色身,有的活了十年,二十年,有的能活到一百岁。如将护调养得好,有的还少少超过了 [P96] 一百岁。有这样的长期安定,所以不免迷恋而执着。我们的心意识,是时刻不停的在变异,前灭的不同于后起的,所以说异生异灭。这样的剎那生灭变异,而众生却固执的执为我我所,如一般所说的灵魂,玄学与神学家,称之为真心、真我。这都以为在无常变化中,有生命的主体不变,从前生到今生,从今生到后世。佛针对世俗的妄执,对生死流转中的一切,宣说「诸行无常」。无常,是要人不迷恋于短暂的福乐,而向于究竟的解脱;这是被称为「如实知」与「正见」的。说到世间(常与)无常是邪见,无常的原语是as/a^s/vata,虽同样的译为无常,但与诸行无常不同。邪见的世间无常,是以为:有情世间是一死了事,没有生死流转,是断灭论者,顺世的唯物论者的见解。在佛陀时代的印度,顺世Loka^yata派是少数。诸行无常是正见,世间无常是邪见,在原始佛教里,应该是没有矛盾的。
 
  正见的诸行无常,邪见的世间无常,是没有矛盾的。但在佛法法义的论究中,两种无常有点相同,那为什么一正一邪呢?世间无常,是前灭而以后没有了,犯了中断uccheda的过失。诸行无常,是有为生灭的。如经上所说,心是时刻不住的生灭,前前与后后不同。论究起来,即使是最短的时间──剎那ks!an!a,也是有生灭的,这就是「念念生灭无常」。四大色身,不是十年、二十年……百年没有变异的,也是年异、月异、日异,即使一剎那间,也是生灭无常的。这样的剎那生灭,前剎那没有灭,后剎那是不能生起的。如前剎那已灭,已经灭了,也就不能生 [P97] 起后剎那。如所作的善恶业,也是剎那灭的,业灭而成为过去,又怎能招感未来,也许是百千万亿劫以后的善恶报呢?因果相续的诸行无常,由于「剎那生灭」,前灭后生的难以成立,就与世间无常的中断一样,那为什么一正一邪呢!为了剎那生灭而又要成立前后相续,说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依三世有说,法性恒有,灭入过去而还是存在(有)的,所以能前后相续而起。经部Sautra^ntika依现在有说,灭入过去,是成为熏习而保存于现在,所以能前后续生。但部派的意见不一,不是大家所能完全同意的。说法空的部派,以为「佛处处说无常,处处说不灭」(不灭就是常),「佛随众生所应而说法」。说诸行无常,为了破常颠倒,一切法「非实性无常」,不能说是灭而就没有了。说「心去后世,上生天上」等,为了破断灭见,并非说心是前后一如的。这都是随顺世俗的方便,如论究到诸法实相(实相是「实性」的异译),是非常非无常的。空性也是非常非无常的,是超越常无常等一切戏论执见的,所以佛说十四事不可记(不能肯定的说是什么,所以佛不予答复),六十二见是邪见,正表示了一切法空的正见。
 
  三、『义品』,如『大智度论』卷一八(大正二五‧一九三中──下)说:
 
   「佛说义品偈:各各谓究竟,而各自爱着,各自是非彼,是皆非究竟。是人入论众,辩明义理时,各各相是非,胜负怀忧喜。胜者堕憍坑,负者堕忧狱,是故有智者,不随此二法。论力汝当知!我诸弟子法,无虚亦无实,汝欲何所求!汝欲坏我论,终已无此处;一切 [P98] 智难胜,适足自毁坏。如是等处处声闻经中说诸法空」。
 
  『义品』一六经,巴利藏编入『小部』的『经集』,与『义品』相当的,有吴支谦所译的『佛说义足经』,二卷,一六品。法藏部Dharmaguptaka称此为「十六句义」或「句义经」(12) 。句是pada的义译,有足迹的意义,所以译为『义足经』的,可能是法藏部的诵本。『大智度论』一再引用『义品』,如上明法空所引的五偈外,又明第一义悉檀,引『众义经』三偈;明无诤法,引『阿他婆耆经』(阿他婆耆是义品的音译)三偈;引『利众经』(利众即众利,利是义利的利),明不取着一切法──法空;引『佛说利众经』二偈,明如实知名色(13)。『瑜伽师地论』也引『义品』,明一切法离言法性(14)。『义品』的成立很早,『杂阿含经』(「弟子记说」)已经解说到了(15)。从『大智度论』与『瑜伽论』的引用,可见『义品』对大乘法性空寂离言的思想,是有重要影响的。上文所引的五偈,是论力(『义足经』作勇辞,勇辞是论力的异译。『经集』『义品』作波须罗)(16)梵志举外道的种种见,想与佛论诤谁是究竟的。佛告诉他:人都是爱着自己的见解,以自己的见解为真理,自是非他的互相论诤,结果是胜利者长憍慢心,失败者心生忧恼。这意味着:真理是不能在思辨论诤中得来的,引向法性离言空寂的自证。
 
  说法空的声闻学派,引了『大空经』,『梵网经』,『义品』──三经,并说「处处声闻经中说诸法空」。『大智度论』在说「一切法空」后,又简略的引述了声闻藏的六(或七)经,如 [P99] 『论』卷三一(大正二五‧二九五中──下)说:
 
   「有利根梵志,求诸法实相,不厌老病死,着种种法相,为是故说法空,所谓先尼梵志,不说五众即是实,亦不说离五众是实」。 「复有强论梵志」佛答:我法中不受有无;汝何所论?有无是戏论法,结使生处」。 「及杂阿含中,大空经说二种空,众生空、法空」。 「罗陀经中说:色众破裂分散,令无所有」。 「!3顟喻经中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波罗延经,利众经中说:智者于一切法不受不着,若受着法,则生戏论,若无所依止,则无所论。诸得道圣人,于诸法无取无舍,若无取舍,能离一切诸见。如是等三藏中处处说法空」。
 
  六经中第一,先尼S/ren!ika梵志事,见『杂阿含经』(巴利藏缺)。佛与仙尼的问答,是:色(等五阴)是如来?异(离)色是如来?色中有如来?如来中有色?如来tatha^gata是我的异名,如如不动而来去生死的如来,不即色,不离色,如来不在色中,色不在如来中(17)── 这就是一般所说的:「非是我,异我,不相在」。『论』文所说「不说五众(五阴)即是实,亦不说离五众是实」,「实」就是如来,无实即无如来──我。这是二十句我我所见,而法空说者 [P100] ,依四句不可说是如来,解说为法空。『先尼梵志经』,可能是法空派所诵本,文句略有出入。『般若经』的原始部分,曾引先尼梵志的因信得入一切智,是继承声闻法空派的解说,集入『般若经』为例证的(18)。
 
  第二,强论梵志,如上面『义品』所说的。「强论』就是「论力」,『义足经』是译为「勇辞」的。
 
  第三,『大空经』,已在上文说过。
 
  第四,『罗陀经』,见『杂阿含经』,如说:「于色境界,当散坏消灭;于受、想、行、识境界,当散坏消灭。断除爱欲,爱尽则苦尽」(19)。五阴的散坏消灭,或依此立散空 avaka^ras/u^nyata^。
 
  第五,『!3顟喻经』,见『中阿含经』的『阿梨咤经』(20)。「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的经意是:佛说的一切法(九分或十二分教),善巧了解,目的是为了解脱。所以闻思法义,对解脱是有用的,是有必要的;但为了解脱,就不应取着(诤论)文义,因为一有取着,就不得解脱。如一般所说:「渡河须用筏,到岸不用船」。从此可见,如来说法,只是适应众生说法,引导众生出离,而不是说些见解,要人坚固取着的。无边法门,都不过适应众生的方便。「法(善的正的)尚应舍,何况(恶的邪的)非法」,表示了一切法空。 [P101]
 
  第六,『波罗延经』是『经集』的『彼岸道品』。『众利经』是『经集』的『义品』。长行略引二经的经意,明智者于一切法不受不着,不取不舍。与『义品』的「第一八偈」相当(21)。
 
  声闻的法空学派,引声闻经以说法空的,主要的理由是:一、无我所;二、五阴法散灭;三、不落二边──四句的见解;四、佛法是非诤论处;五、智者不取着一切法。法空的学派,与阿毗昙门的辨析事相,是不同的。这是着眼于佛法的理想,方便引导趣入、修证的立场。
 
  
注【15-001】『大智度论』卷一八(大正二五‧一九二上──中)。
注【15-002】『大智度论』卷三一(大正二五‧二九五下)。
注【15-003】『大智度论』卷一八(大正二五‧一九四上──中)。   (4)『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四下)。
注【15-005】『大智度论』卷三一(大正二五‧二八八上)。又『论』卷一八(大正二五‧一九三上)。   (6)『成实论』卷一二(大正三二‧三三三上)。   (7)『长阿含经』(二一)『梵动经』(大正一‧八九下以下)。『长部』(一)『梵网经』(南传六‧一五以下)。   (8)『杂阿含经』卷三四(大正二‧二四五中──二四九上)。『相应部』(三三)「婆蹉种相应」作「十见」(南传一四‧四一八──四二七)。 [P102]
注【15-009】『杂阿含经』卷九(大正二‧五六上──下)。『相应部』(三五)「六处相应」(南传一五‧六四、八六 ──八七)。
注【15-010】『瑜伽师地论』卷八六(大正三0‧七七八中)。
注【15-011】参照『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南传一三‧一三六──一三八)。
注【15-012】『四分律』卷三九(大正二二‧八四五下)。又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注【15-013】『大智度论』卷一(大正二五‧六0下──六一上) 。又卷一(大正二五‧六三下──六四上)。又卷三一(大正二五‧二九五下)。又卷二七(大正二五‧二五九中)。
注【15-014】『瑜伽师地论』卷三六(大正三0‧四八九上)。
注【15-015】『杂阿含经』卷二0(大正二‧一四四中──下)。『相应部』(二二)「蕴相应」(南传一四‧一三─ 一四)。
注【15-016】『佛说义足经』卷上(大正四‧一七九下──一八0上)。『经集』『义品』(南传二四‧三二0──三二三)。
注【15-017】『杂阿含经』卷五(大正二‧三二上──中)。
注【15-018】『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下)。
注【15-019】『杂阿含经』卷六(大正二‧四0上)。『相应部』(二三)「罗陀相应」(南传一四‧三00)。
注【15-020】『中阿含经』(二00)『阿梨咤经』(大正一‧七六四中──下)。『中部』(二二)『蛇喻经』(南传 [P103] 九‧二四七──二四八)。
注【15-021】『经集』『义品』(南传二四‧三一0──三一二)。『佛说义足经』(大正四‧一七八上──下)。
 
五 常空、我我所空
  『杂阿含经』卷一一(『抚掌喻经』)(大正二‧七二下)说:
 
   「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
 
  空诸行s//u^nya-sarvasam!ska^^ra,经约根、境、识、触、受、想、思说。与此意义相同的,是空世间s//u^nya-loka,如说:「云何名为世间空?佛告三弥离提:眼(等)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1)。『相应部』也有此经,约根、境、识、触、受说世间,只说「我我所空,故名空世间」(2)。空,是以无我我所为主的,『杂阿含经』为什么说「常、恒、不变易法空」呢?『杂阿含经』 (与『相应部』)常见这样的文句,如说:「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3)。又常见这样的问答,如说(4):
 
   「于意云何?……(色)、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耶?答言:无常。 又问:若无常者,是苦耶(乐耶)?答言:是苦。 又问: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圣弟子宁于中见(色、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 [P104] 在不?答曰:不也」。
 
  五阴、六处等无我我所,是从无常、苦,变易法而得到定论的。如依文释义,无常,苦,变易法,无我我所──空,文字不同,意义当然也有所差别。如依文义相成来说,那无常等都可说是空了。无常故苦,苦是依无常而成立的,如『杂阿含经』卷一七(大正二‧一二一上)说:
 
   「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一般的说,受有三类: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约三受说,不能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的。然从深一层说,一切行是无常、变易法,是不可保信的,不安隐的,终于要消失过去的,所以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一般所执的自我,一定是常(恒、不变易),是乐(自在),而一切行非常非乐,这那里可说有我呢!无常是苦义,无常苦(变易法)是无我义;无常、苦、无我是相成的。这样的论究,不但我我所是空,常、恒、不变易法也可说是空了。这样的解说,不只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这样说,属于分别说系Vibhajyava^din的『舍利弗阿毗昙论』,也说:「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5)。巴利藏『小部』的『无碍解道』也说:「我、我所、常、坚固、恒、不变易法空」(6)。这可见,依我我所空,进而说常、恒、不变易法空,是上座部Sthavira系的一致意见。
 
  印度文化中的我a^tman,曾发展到与宇宙的本体──梵brahman,无二无别,然原本 [P105] 只是众生的自我。我,一定要有「自在」,「乐」的属性,如不自在,苦,那就不能说是我了。如『杂阿含经』卷二(大正二‧七中──下)说:
 
   「若色(受、想、行、识,下例」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经说无常故苦,无常苦故无我,是一贯的,相依相成的,为什么经上只说:无我、我所、常、恒、不变易法空,而没有说是苦是空呢!佛教界的论究,倾向于客观事相的观察,观一切法(不限于众生自体)都是无我──空的,但不能说器世界是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只能说是无常,无我──空。倾向于客观的事相观察(阿毗达磨的特性如此),所以说:「无我、我所,常、恒、不变易法空」了。
 
  
注【16-001】『杂阿含经』卷九(大正二‧五六中)。
注【16-002】『相应部』(三五)「六处相应」(南传一五‧八七──八八)。
注【16-003】例如『杂阿含经』卷一(大正二‧二上)。『相应部』(二二)「蕴相应」(南传一四‧三三──三四)。
注【16-004】『杂阿含经』卷一(大正二‧六下)。『相应部』(二二)「蕴相应」(南传一四‧七七──七八)。
注【16-005】『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一六(大正二八‧六三三上)。
注【16-006】『无碍解道』(南传四一‧一一四)。 [P106]
 
  
 
六 三三摩地
  空s/u^^nyata^,无所有,a^kim!canya,无相animitta,是方便不同而究竟一致的;究竟一致的,就是空。后来演化为三三昧sama^dhi:空,无愿apran!ihita,无相;又名三解脱门vimoks!a-mukha^ni,这已在前一章说明了。在三三昧中,显然空是更重要的,如『杂阿含经』说:「若得空已,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斯有是处」(1)。这是说,真正的无所有(或无愿)、无相,要先得空住,才有修得的可能。『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0四(大正二七‧五四0中──下)说:
 
   「空三摩地,是诸内道不共住处。……外道法中,虽无真实无愿、无相,而有相似,谓粗行相等相似无愿,静行相等相似无相。九十六种外道法中,尚无相似空定,况有真实!故唯说空定是内道不共法」。
 
  空定(定即三摩地、三昧的义译)是内道不共法,也就是说:佛法与一般宗教的根本差别所在,就是空三昧。的确,佛法的最大特色,是(无常苦故)无我──空。
 
  三三昧──空,无愿,无相,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以三缘来建立他的差别。空是约对治说的:「空三摩地是有身见近对治故」。无愿是约期心说的:「诸修行者,期心不愿三有法 [P107] 故」;「期心不愿三有,圣道依有,故亦不愿」。无相是约所缘说的:「此定所缘离十相故,谓离色、声、香、味、触,及女、男、三有为(生、住异、灭)相」。也有依行相差别建立的:说一切有部,立四谛、十六行相,「空三摩地,有空、非我二行相;无愿三摩地,有苦、非常,及集(谛下四:因、集、缘、生),道(谛下四:道、如、行、出)各四行相;无相三摩地,有灭(谛下灭、静、妙、离)四行相」(2)。这是约能为四谛下烦恼对治的无漏智说,如约有漏智所缘行相说,那空与无我nira^tman二行相,是通于四谛、一切法的。不但有漏的苦与集,是空的,无我的;无漏有为的圣道,无漏无为的灭,也是空的、无我的(3)。含义虽与大乘不同,而可以说「一切法空」的。
 
  空是通于无我无我所的,如经说「世间空」是:「我我所空故,名空世间」(4)。「空诸行」是:「无我我所」(5)。这可见无我是空,无我所也是空。但说一切有部,以为空就是无我(我所),只是说明上有些不同,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九(大正二七‧四五上──中)说:
 
   「有说……谓空行相义不决定,以一切法有义故空,约他性故;有义故不空,约自性故。非我行相无不决定,以约自他俱无我故。由此尊者世友说言:我不定说诸法皆空,定说一切法皆无我」。
 
  这是说一切有部的正义。说一切法无我,是确定的,彻底的,因为不论什么法,即法异法, [P108] 都非是我,所以一切法决定是无我的。说诸法皆空──一切皆空,这是不能依文取义的。这一见解,是依『中阿含经』『小空经』的(6)。如说鹿子母堂空,是说鹿子母堂中没有牛、羊、人、物,不是说鹿子母堂也没有。鹿子母堂自性是不空的,空的是鹿子母堂内的人物。这名为「他性空」,就是约他性说空,约自性说不空。依此来说空、无我,无我是了义说,一切法是无我的。「诸法皆空」是不了义说,空是无我,我空而法是有──不空的。
 
  『相应部』多说「无常,苦,无我」(无我所),『杂阿含经』多说「无常,苦,空,无我」。说一切有部立十六行相,无常、苦、空、无我,是苦谛的四行相。在十六行相中,空与无我,是二种不同的行相,差别是:「非我行相对治我见,空行相对治我所见」(7)。这是论师的一种解说,如依经文,空那里只是无我所呢!
 
  『舍利弗阿毗昙论』;是印度本土分别说者 Vibhajyava^din的论典。『论』上说:空定,「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空的内容,与『杂阿含经』的『抚掌喻经』相合。无相定,「以圣涅槃为境界」。有生、住异、灭三相的,是有为行;涅槃没有三相 ──不生,不住异,不灭,所以思惟涅槃而得定的,是无相定。无三相,是有部所说无十相中的三相。无愿定有二:一、「以圣有为为境界」,圣有为是无漏道。圣道如渡河的舟筏一样,渡河需要舟筏,但到岸就不用了,所以不愿圣道。二、观有漏的诸行,「苦,患,痈,箭,着,味, [P109] 依缘,坏(变异)法,不定,不足,可坏众苦」。这是以无常,苦行相,观有漏生死行所成的无愿定(8)。『舍利弗阿毗昙论』所说三三昧的内容,与说一切有部所说的,大体相同。
 
  『解脱道论』,是属于赤铜鍱部Ta^mras/a^t!i^ya的。所说的三解脱,如『论』卷一二(大正三二‧四五九中──下)说:
 
   「问:云何以观见成于种种道?答;已(以)观见无常,成无相解脱。以观见苦,成无作(即无愿)解脱。以观见无我,成空解脱」。
 
  三解脱tayo-vimokkha^,约从烦恼得解脱说。观无常而成无相解脱;观苦而成无作解脱;观无我而成空解脱,无我是空义。以无常、苦、无我来分别三解脱,实不如以三法印──无常明无愿,无我明空,涅槃明无相来得妥切!『解脱道论』以不同的方便(观法),成三解脱;如成就一解脱,也就是三解脱,所以说:「已得三解脱,成于一道」。因为「解脱者唯道智,彼事为泥洹」(9)。三解脱约无漏道智得解脱说,而所得解脱是没有差别的。
 
  
注【17-001】『杂阿含经』卷三(大正二‧二0中)。
注【17-002】『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0四(大正二七‧五三八上──下)。
注【17-00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九(大正二七‧四五上──下)。
注【17-004】『相应部』(三五)「六处相应」(南传一五‧八八)。 [P110]
注【17-005】『杂阿含经』卷一一(大正二‧七二下)。
注【17-006】『中阿含经』(一九0)『小空经』(大正一‧七三七上)。『中部』(一二一)『空小经』(南传一一下 ‧一一九以下)。
注【17-00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九(大正二七‧四五中)。
注【17-008】『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一六(大正二八‧六三三上──中)。
注【17-009】『解脱道论』卷一二(大正三二‧四五九下──四六0上)。
 
  
 
七 空之类集
  在佛法中,空s//u^nya, s/u^nyata^的重要性,渐渐的显著起来。有『小空经』与『大空经』的集出,编入『中阿含经』(『中部』)中。『小空经』是次第深入的,有的空而有的是不空。『大空经』是内外次第观察的,立内空adhya^tma-s/u^nyata^,外空bahirdha^-s/u^nyata^,内外空 adhya^tma-bahirdha^-s/u^nyata^。『杂阿含经』有大空maha^-s/u^nyata^,胜义──第一义空parama$rtha-s/u^nyata^ 。这就共有五种空了。综合而加以说明的,如『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一六(大正二八‧六三三上)说:
 
   「空定(有)六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
 
  『舍利弗阿毗昙论』在说明空定──空三昧的内容时,说到了六空,除上面所说的五种空外 [P111] ,多了一种空空s/u^nyata^-s/u^nyata^。『大毗婆沙论』说:『施设论』立 「三重三摩地」,有空空三摩地(1)。空空的名词,可能是从『施设论』来的。六空的空义是:「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或但略说为:「以我空,我所亦空」(2)。『婆沙论』引『施设论』,也说:「谓有苾刍,思惟有漏有取诸行,皆悉是空。观此有漏有取诸行,空无常、恒、不变易法、我及我所」(3)。以无常(无恒无变易)无我无我所为空义,与『舍利弗阿毗昙论』说相同,也与说一切有部所说:「非常,非恒,非不变易,非我我所,故皆名空」(4),意义一致。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0四(大正二七‧五四0上)说:
 
   「施设论说空有多种,谓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边际空,本性空,无所行空,胜义空,空空」。
 
  『大毗婆沙论』卷八,也说到「十种空」,但无所行空译为散坏空。对比『舍利弗阿毗昙论』六空如下:
 
图片
    『施设论』十空                   |『舍利弗阿毗昙论』六空
   ─────────────────+───────────
   内空adhya^tma-s/u^nyata^    |    1内空
   外空bahirdha^-s/u^nyata^           |    2 外空
   内外空adhya^tma-bahirdha^-s/u^nyata^|    3 内外空
   有为空sam!skr!ta-s/u^nyata^        |
[P112]  
 
   无为空asam!skr!ta-s/u^nyata^       |
   无边际空anavara^gra-s/u^nyata^     |
   本性空prakr!ti-s/u^nyata^          |
   无所行空(散坏空anavaka^ra-s/u^nyata^|
   胜义空parama$rtha-s/u^nyata^       |     6胜义空
   空空s/u^nyata^-s/u^nyata^          |     4空空
                                       |     5大空maha^-s/u^nyata^
 
 
 
  两论对比起来,『施设论』多了有为空,无为空,无际空,本性空,散坏空──五空,却少了大空。『杂阿含经』说大空,在『相应部』中有同样的经文,却没有大空的名称。所以,『施设论』综集为十空而没有大空,可能那时还没有大空的名目。经上说:「世间空」,「诸行空」,都约有为法说,所以立有为空。无为空是灭谛、涅槃空。无(边)际空,如『杂阿含经』说:「众生无始生死以来,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5)。生死流转的开始,是不可记别的(6)。没有生死的前际(以后又引申到后际)可得,所以说无际空、本性空,如经说:「眼(等)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7)。自性svabha^va与本性,说一切 [P113] 有部是看作异名同实的,如『大毗婆沙论』说:「如说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应知亦尔」(8)。约自性说空,有部是限定于我我所空的。散坏空,如佛为罗陀Ra^dha说:「于色境界当散坏消灭,于受、想、行、识境界当散坏消灭」(9)。在这十种空中,如依前六空的定义来说,那无为法不生不灭,只能说无我我所空,可不能说是「非常、非恒、非变易法」空了。如以生死无始为空,五阴散坏为空,都不能以「无我我所」;「非常、非恒、非变易法,非我我所」的定义,说明他是空了。没有论文可考,不能作确切的定论,但十空说的内容,显然已超越了说一切有部的空义。要知道,『施设论』是说一切有部六分毗昙的一分,但『施设论』是不限于说一切有部的(10)。
 
  『小部』的『无碍解道』,有「空论」一章。先引『相应部』「六处相应」的「空」经,然后广列二十六空,一一的给以说明。二十六种空是(11):
 
   「空空,行空,坏空,最上空,相空,消除空,定空,断空,止灭空,出离空,内空,外空,俱空,同分空,异分空,寻求空,摄受空,获得空,通达空,一性空,异性空,忍空,摄持空,深解空,及正知者流转永尽一切空性中胜义空」。
 
  依『无碍解道』的说明,在这二十六种空中,一、内空ajjhattasun~n~a,外空bahiddha^-sun~n~a ,俱空dubhatosun~n~a就是内外空,空空sun~n~asun~n~a:这四种空的意义是:「 [P114] 我、我所、常、坚固、恒、不变易法空」,与说一切有部等所说相同。二、消除空vikkhambha-nasun~n~a ,定(或译彼分)空tadan%gasun~n~a,断空samucchedasun~n~a,止灭空pat!ipassaddhisun~n~a ,出离空nissaran!asun~n~a,寻求空esana^sun~n~a,摄受空pariggahasun~n~a ,获得空pat!ila^bhasun~n~a,通达空pat!ivedhasun~n~a,忍空khantisun~n~a ,摄持空adhit!t!ha^nasun~`n~a,深解空pariyoga^hanasun~n~a:此十二种空,与『空小经』的方法相同,也是次第深入,一分一分的空。如消除(或译伏,伏惑的伏)空是:依出离故贪欲消除空,依无瞋故瞋消除空,依光明想故惛沈睡眠消除空,依不散乱故掉举消除空,依法决定故疑消除空,依智故无明消除空,依胜喜故不欣喜消除空,依初禅故五盖消除空,……依阿罗汉道一切烦恼消除空。从消除空到出离空,都是依这样的次第说空(12)。寻求空以下,都与出离有关,如出离寻求,……出离深解。所以,寻求空是:出离寻求故贪欲空,无瞋寻求故瞋恚空,……阿罗汉道寻求故一切烦恼空。一直到深解空是:出离深解故贪欲空,……阿罗汉道深解故一切烦恼空。这十二种空,都是一分一分的空,到达一切烦恼空为止;离(一分或全部)烦恼为空,正是『相应部』中空于贪、瞋、痴的本义。三、从出离贪欲,到阿罗汉道一切烦恼空的次第,还有一性空 ekattasun~n~a,异性空na^nattasun~n~a,及胜义空paramattha-sun~n~a的一分。贪欲、瞋等是异性,出离、无瞋等离烦恼是一性。思出离等一性而贪欲等异性空,能离烦恼的一性也是空, [P115] 名为一性空、异性空。胜义空,与说一切有部所说的不同。胜义,约涅槃nibba^na说。如依出离而贪欲的流转永尽,到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的流转永尽,烦恼永灭而不再生起了,最究竟的是证得阿罗汉果──有余涅槃,是胜义空的一分。以上所说的种种空,都是空于烦恼的。四、胜义空的另一意义是:眼等灭,以后不再生起了。这是「一切空中的胜义空」,可说是最究竟的空。约依无余涅槃而般涅槃说,不但烦恼空,业感的异熟身,一切生死流转也永灭了。五、最上空aggasun~n~a是:「一切行寂止,一切取定弃,爱尽,离欲,灭,涅槃」,也是依涅槃说(胜义空约涅槃永不生说,最上空约有为、烦恼等灭尽说涅槃)的。在『杂阿含经』中,作:「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13)。空是涅槃义,在胜义空及最上空中,明显的表示出来。六、坏空viparin!a^masun~n~a:意义是:色等是自性空的,已灭的色等,已坏是坏空。五蕴、六处是自性空的,所以已灭的是坏空;坏空与十空中的散坏空相当。七、行空san%kha^rasun~n~a ,相空lakkhan!asun~n~a:行有福行,非福行,不动行;身行,语行,意行;过去行,未来行,现在行。相有愚相,贤相;生相,住异相,灭相(约五蕴,六处,十二因缘别说)。这些行与相,都是约此中无他来说空。如福行中,非福行、不动行空;非福行中,福行、不动行空;不动行中,福行、非福行空。八、同分空sabha^gasun~n~a,异分空visabha^gasun~n~a:同分是同类,异分是异类。同分空是自性中自性空,异分空是他性中他性空。在这二十六种空中 [P116] ,七、八──二类、四空,不知依什么经义而立?
 
  
注【18-001】『阿毗达磨大毗娑沙论』卷一0五(大正二七‧五四三上)。
注【18-002】『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一六(大正二八‧六三三上──中)。
注【19-003】同上(1)。
注【19-004】『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0四(大正二七‧五三八下)。
注【19-005】『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四0下)。
注【19-006】如『杂阿含经』卷三四(大正二‧二四七下)。
注【19-007】『杂阿含经』卷九(大正二‧五六中)。
注【19-008】『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大正二七‧四上)。
注【19-009】『杂阿含经』卷六(大正二‧四0上)。『相应部』(二三)「罗陀相应」(南传一四‧二九九──三00)。
注【19-010】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一四三──一四四)。
注【19-011】『无碍解道』(南传四一‧一一四)。以下解说,见该书(一一四──一二四)。
注【19-012】唯「定空」末句,作:「依退转观合现贪定空」(南传四一‧一一七)。
注【19-013】『杂阿含经』卷一0(大正二‧六六中)。 [P117]
 
  
 
八 诸行空与涅槃空
  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论师,对于空s//u^nya, s/u^nyata^的意义,着重于经说的:「常空,恒空,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空是无我,无我所;如双举空与无我而辨其差别,那末空是「无我所」义。「非我行相与空行相,俱能缘一切法」(1),所以可说一切法是空、无我的。不过,这只是有漏的,如果是无漏的空与无我行相,那就唯缘苦谛,不通于一切法了(2)。关于我我所空,『杂阿含经』这样说:「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3)。「此性自尔」,『瑜伽论』解说为:「又此空性,离诸因缘,法性所摄,法尔道理为所依趣」(4)。我我所空,是法尔如此,本性如此的。『大毗婆沙论』也说:「住本性空,观法本性空无我故」(5) 。「一切法本性空」,说一切有部的含义,当然与大乘不同,但「一切法本性空」,说一切有部的论师,确已明白的揭示出来了!
 
  另一方面,「贪空、瞋空、痴空」──一切烦恼空的经义,显然的没有受到说一切有部论师的注意。『杂阿含经』是以「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来表示涅槃nirva^n!a与无为 asam!skr!ta的(6)。「贪空、瞋空、痴空」的空,也与涅槃有关。『杂阿含经』卷一0(大正二 ‧六六中──下)说: [P118] 「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涅槃」。
 
  与此经相当的『相应部』经,作:「一切行寂止,一切依定弃,爱尽,离欲,灭尽,涅槃」 (7)。诸行寂止,与诸行空寂相当。一切有部所诵的『杂阿含经』,的确是空寂,如『瑜伽师地论 』卷八三(大正三0‧七六六上)说:
 
   「所言空者,谓离一切烦恼等故,无所得者,谓离一切所有相故。言爱尽者,谓不希求未来事故。言离欲者,谓无现在受用!6槱乐故。所言灭者,谓余烦恼断故。言涅槃者,谓无余依故」。
 
  空,是离一切烦恼的意思。离一切烦恼而毕竟空寂,以空来表示涅槃。实际上,涅槃是不可表示的;空与不可得等,都是烘云托月式的表示涅槃。『杂阿含经』说到烦恼空,一切诸行空寂,没有受到论师们的重视,这可以断定:现在的『杂阿含经』,还是说一切有部内,经师与论师没有分派以前的诵本。
 
  『大毗婆沙论』说:「如是择灭,亦名涅槃」(8)。有部的论师们,对涅槃的空义,没有重视,而对涅槃的择灭pratisam!khya^-nirodha,有相当的论究,对「一切法空性」说,是有高度启发性的。『俱舍论』说:「此法自性,实有离言,唯诸圣者各别内证,但可方便总相说言:是善,是常,别有实物,名为择灭,亦名离系」(9)。择灭是「择所得灭」,以智慧简择谛理,有漏 [P119] 法灭,但不只是有漏法的灭无,而是得到了无为的(择)灭。依『婆沙论』(10)说:有多少有漏法,就有多少择灭。择灭与有漏法,是相对应的。以智慧简择,某法,某一类或一切有漏法灭了,就得一法、一类或一切的择灭(得一切择灭,名为得涅槃)。相对于一切有漏法的择灭无为,不生不灭,本来如此。约众生与众生所得来说,是同一的,所以「应作是说:诸有情类,普于一一有漏法中,皆共证得一择灭体」。一人所得的无数择灭,择灭与择灭,也是无差别的。相对应于有漏有为的择灭,不共证得而体性不二,这与(大乘)一切法本有寂灭性(或空性),不是非常类似的吗?不过有部但约有漏法说而已。
 
  涅槃的空义,赤铜鍱部Ta^mras/a^t!i^ya是充分注意了的。如『无碍解道』 所说的最上空,胜义空,都是约涅槃说的。消除空,定空,断空,止灭空,出离空等,或浅或深,而最深彻的,是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空。特别是止灭pat!ipassaddhi与出离nissaran!a,就是「依离,依离欲,依(止)灭,向于舍」的离与灭。这些文字,都表示祛除烦恼而可以名为空的;也可以表示涅槃(11)。所以四念住的不净,苦,无常,无我,也被称为净空,乐空,常空,我空了(12)。一切烦恼灭──一切烦恼空,烦恼的完全出离(灭,空),就是「灭(谛),涅槃」,如『无碍解道』的「离论」所说。
 
  涅槃,被称为最上空,如『小部』 『无碍解道』(南传四一‧一一六)说: [P120] 「何为最上空?此句最上,此句最胜,此句殊胜,谓一切行寂止,一切取(或译「依」)定弃,渴爱灭尽,离欲,灭,涅槃」。
 
  最上空的内容,『杂阿含经』也多处说到,如说:「此则寂静,此则胜妙,所谓舍,离一切有余(依),爱尽,无欲,灭尽,涅槃」(13)。除了卷一0(如上所引)说到「一切行空寂」外,一律都译作「舍」。涅槃,在『阿含经』中,是以烦恼的灭尽,蕴处(身心)灭而不再生起来表示的,如火灭一样。但以否定(遮遣)方式来表示,并不等于没有。表示超越一切的,不可思议性,可以有三例。一、如『杂阿含经』卷三四(大正二‧二四四)说:
 
   「甚深,广大,无量,无数,皆悉寂灭」(14)。
 
  『瑜伽论』解说为:「世尊依此,密意说言: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是谓寂灭。由于此中所具功德难了知故,名为甚深;极宽博故,名为广大;无穷尽故,名为无量;数不能数,无二说故,名为无数」(15)。这是以大海的难以测度来比喻的;这一喻说,在超越中意味着不可思议的内容,可能引起不同的解说。二、如『杂阿含经』卷三四(大正二‧二四五下)说:
 
   「灭;寂静,清凉,真实」(16)。
 
  瑜伽论』解说此经,分别为:「寂灭;寂静,清凉,宴默」(17)。「真实」,更意味着充实的内含。三、如『杂阿含经』卷九(大正二‧六0上)说: [P121] 「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亦不应说,无亦不应说,有无亦不应说,非有非无亦不应说。……离诸虚伪,得般涅槃」。
 
  末二句,与此相当的『增支部』,作「戏论灭,戏论寂」(18)。『杂阿含经』的虚伪,是戏论 prapan~~ca,papan~ca的异译。涅槃是不能是有、或是无的;这些相对的语句,都不过是戏论,戏论是不足以表示涅槃的。『杂阿含经』渐倾向于涅槃的真实性,所以说一切有部以为:「实有涅槃」;「一切法中,唯有涅槃是善是常」(19)。赤铜鍱部说涅槃空,当然也不会说涅槃是没有。着重于涅槃空的说明,于是乎诸行空性,涅槃空性,可说有二种空性了。如『小部』『论事』(南传五八‧三六五)注说:
 
   「有二空性,蕴无我相与涅槃。此中无我相一分,或方便说系属行蕴;但涅槃则无所系属」。
 
  从圣典的施设名言来说,有为诸行本性空,所以离有为诸行(烦恼,业,烦恼业所感的报体)的涅槃,也说为空。直从涅槃说,一切语言都是戏论,空也是不可说的。但从诸行空,空却诸行而可名为涅槃,当然虽不可说,而也可说是空(是灭,是出离等)了。依诸行灭而施设涅槃,诸行空性与涅槃空性,果真是条然不同的二种空性吗?
 
  
注【20-00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九(大正二七‧四五中)。 [P122]
注【20-002】同上。
注【20-003】『杂阿含经』卷九(大正二‧五六中)。
注【20-004】『瑜伽师地论』卷九0(大正三0‧八一二上)。
注【20-005】『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0五(大正二七‧五四二中)。
注【20-006】『杂阿含经』卷三一(大正二‧二二四中)。『相应部』(四三)「无为相应」(南传一六上‧七七)。
注【20-007】『相应部』(二二)「蕴相应」(南传一四‧二0八)。
注【20-008】『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二(大正二七‧一六三上)。
注【20-009】『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六(大正二九‧三四上)。
注【20-010】『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一(大正二七‧一六一下──一六二下)。
注【20-011】『四谛论』卷三说:「汝问无余,灭,离,灭,舍,断,弃,此七义何异者,答:此皆是涅槃别名」(大正三二‧三九0上)。凡涅槃别名,大抵可以称之为空。
注【20-012】『清净道论』三(南传六四‧二七0)。
注【20-013】『杂阿含经』卷三一(大正二‧二二0上)。又卷三(大正二‧一五下)。
注【20-014】『中部』(七二)『婆蹉衢多火(喻)经』说:「甚深,无量,莫知其底,犹如大海」(南传一0‧三一七──三一九)。
注【20-015】『瑜伽师地论』卷五0(大正三0‧五七七中)。 [P123]
注【20-016】『杂阿含经』卷二(大正二‧九上)。又卷一一(大正二‧七五上)。
注【20-017】『瑜伽师地论』卷八七(大正三0‧七八九中)。
注【20-018】『增支部』「四集」(南传一八‧二八四)。
注【20-019】『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四(大正二七‧一七七中)。又卷三一(大正二七‧一六二中)。
 
九 二谛与一切法空无我
  空,有二方面。诸行空,那是无我我所的意思;进而说明为:「常空,恒空,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另一方面是:一切烦恼空,空的是烦恼(业苦),也就以空来表示离烦恼(业苦)的涅槃。寂,出离,(止)灭,灭等,也都表示是空的,有「出世空性」的名称。这二方面,胜义空parama$rtha-s/u^nyata^, paramattha-sun~n~a明显的表示了这一意义。在『杂阿含经』中,是缘起生死相续中,有业报而没有作者(我的异名)。缘起因果是俗数法──法假,无我是胜义。依诸行无我而说胜义空(性),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系所说。在『无碍解道』中,胜义空是一切烦恼永灭,六处永灭;涅槃是胜义,依涅槃的寂灭而说胜义空,是赤铜鍱部Ta^mras/a^t!i^ya 所说。胜义空,也许不载于原始圣典,而在佛法的流传发扬中,受到部派的重视,是一项明显的事实。 [P124]
 
  俗数法与胜义,佛教界安立为二谛:世俗谛sam!vr!ti-satya,sammuti-sacca,胜义谛 parama$rtha-satya,paramattha-sacca。依四谛而明二谛的安立,『大毗婆沙论』列举了四家的二谛说(1)。第一家,以苦、集二谛为世俗,灭、道二谛为胜义。这是世间虚妄,出世间真实的二谛说,与说出世部Lokottarava^din相近(2)。第二家,以前三谛为世俗,道谛为胜义。第三家以为:「四谛皆是世俗谛摄。……唯一切法空非我理,是胜义谛,空非我中,诸世俗事绝施设故」。第四家是有部的评家正义:「四谛皆有世俗、胜义。……苦谛中有胜义谛者,谓苦、非常、空、非我理。集谛中有胜义谛者,谓因、集、生、缘理。……灭谛中有胜义谛者,谓灭、静、妙、离理。……道谛中有胜义谛者,谓道、如、行、出理」。后二家,都是以世俗事的施设为世俗谛,而胜义谛是「绝施设」──不可安立的。
 
  后二家,可说是同一意义的不同开展。对于空性为胜义空的思想,是有重要关系的。这应该从自相svalaks!an!a、共相sa^ma^nya-laks!an!a说起,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四二(大正二七‧二一七上)说:
 
   「分别一物相者,是分别自相;分别多物相者,是分别共相」。
 
  自相,是一法(物)所有的;共相是通于多法的。例如色是自相;色法的无常性,是通于心、心所等的,所以无常是共相。进一步说,色是一蕴的总名,通于种种色的。在色蕴中,有眼、 [P125] 耳等法;即以眼所见的色来说,也有青、黄、赤、白等多法,所以色也还是通于多法的。这样的推求下去,一直到不可再分析的,一一极微自性,才是色的自相。所以『大毗婆沙论』说:「诸法自性,即是诸法自相;同类性是共相」(3)。自性svabha^va是一一法的自体,在有部中,与自相是相同的。但自相依相立名;自性是以相而知法自体的。共相是通于多法的,也就是遍通的理性。一般人虽说能知事相,而实不能知一一法,不知一一法的共相。如实知四谛共相的,能见道而向解脱,所以后代就以四谛的十六行相为共相。有部的评家正义,就这样的论定:四谛事相是世俗谛,四谛(一一谛四行相)的十六行相,是胜义谛。共相,近于一般所说的通遍理性,但有部不许四谛以外,别有抽象的通遍理性,十六行相只是四谛(一一法上)所有共通的义理。对于世俗与胜义的觉了,『大毗婆沙论』列举了多种譬喻,试引述二喻,如『论』卷四二(大正二七‧ 二一七上)说:
 
   「如种种物近帝青宝,自相不现,皆同彼色,分别共相慧应知亦尔。如种种物远帝青宝,青黄等色各别显现,分别自相慧应知亦尔」。 「如日出时,光明遍照,众暗顿遣,分别共相慧应知亦尔。如日出已,渐照众物,墙壁窍隙,山岩幽薮,皆悉显现,分别自相慧应知亦尔」。
 
  通达共相慧的帝青宝喻,与『般若经』所说:般若照见一切法空,如高入须弥,咸同金色(4) [P126] ,正是胜义慧的同一譬喻。
 
  有部是事理二谛说,四谛事是世俗,四谛所有的共相──理是胜义。四谛各有四行相:集、灭、道谛的四行相,是局限于集、灭、道谛的,苦谛下的四行相可不同了。苦谛的四行相:苦行相是限于苦谛的;无常行相,可通于苦、集、道三谛;空与无我行相,是通于四谛(及非择灭与虚空)的,所以空与无我,是一切法中最通遍的共相──理。以理为胜义谛,那末空无我理,可说是一切法的胜义谛理了。由于有部是「次第见(四)谛」的,所以说无漏慧所通达的空无我行相,唯是苦谛,假如是主张「一时见(四)谛」的,就不会有这一区别了。
 
  第三家以为一切是世俗施设,「唯一切法空非我理,是胜义谛,空非我中,诸世俗事绝施设故」。这也是理事二谛,但以一切法中最通遍的义理──「空非我理是胜义谛」。这可能与一说部Ekavya^vaha^rika的见解相近。世俗唯是假名施设,空非我理是胜义,世俗假而胜义空(非我),是近似大乘空义的一派。
 
  有部的「无常、苦、空、无我」,赤铜鍱部作「无常、苦、无我」,无我是空义。(空)无我遍通一切法,也是赤铜鍱部所说的。『无碍解道』有(四) 「谛论」(5),引经说,四谛「是如,不虚,不异」(6)。谛sacca是不倒乱而确实如此的,所以谛是如tatha^,如是不异的意义。正如『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所说:「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7)。『 [P127] 无碍解道』说到四谛同一通达,也就是「一时见谛」。为什么四谛能同一通达?因为四谛是同一所摄:「同一所摄则一性,一性则依一智通达,故四谛同一通达」。那末四谛依什么而是同一所摄呢?『论』依四行相,九行相,十二行相来说明。四行相是:如义,无我义,谛义,通达义。每一谛都是如义,无我义,谛义,通达义;四谛同有这四行相,所以说四谛是同一所摄。九行相与十二行相的前四相,就是如义,无我义,谛义,通达义。这些义相,四谛都是有的,所以是同一所摄,同一通达。如义与谛义间,有无我anattan义;四谛同有无我,可见(空)无我是通于四谛的,与有部所说相同。以空无我为遍通四谛的胜义,是从诸行空而延展到一切空无我的。这是上座部Sthavira系,着重我我所空而发扬起来的。
 
  
注【21-00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七七(大正二七‧三九九下──四00上)。
注【21-002】拙作『妙云集』(一一)『性空学探源』(一二一──一二二)。
注【21-00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八(大正二七‧一九六下)。自相与共相的论究,参阅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八七──八九)。
注【21-00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一(大正八‧三六九下)。
注【21-005】『小部』『无碍解道』(南传四一‧一八──三二)。
注【21-006】『相应部』(五六)「谛相应」作:「是如,不离如,不异加」(南传一六下‧三五三)。 [P128]
注【21-007】『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大正一二‧一一一二上)。
 
  
 
一0 大众部系与法空
  一切烦恼空,生死不再生,以涅槃为胜义空,『无碍解道』已说到了。但着重涅槃空而发扬起来,最足以代表声闻法空说的,是龙树Na^ga^rjuna所说的「空门」(1)。法空说的主要理由,上文曾归纳为五项。除「无我所」为法空外,都与涅槃空有关。「五阴散灭」,是行者灭五阴,爱尽苦尽而作苦边际。「不落四句」,涅槃正是不能以四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来说明的。「非诤论处」,这是言说所不及,超越于名言的。「智者不取着一切」,正由于涅槃智的自证。法空说,是从涅槃空(或佛证境)来观一切法的。一切法空,所以修行者随顺、趣向、临入于「无对」(绝对的)的涅槃。
 
  在现存的部派传说中,与法空有关的资料不多,姑举四说。一、如『佛性论』卷一(大正三一 ‧七八七下)说:
 
   「小乘诸部,解执不同。若依分别部说:一切凡圣众生,并以空为其本,所以凡圣众生,皆从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即大涅槃」。
 
  『佛性论』是真谛所译的。以真谛所译的『部执异论』,及『四谛论』所用的译名,推定分 [P129] 别部即分别说部,为唐译说假部Prajn~^aptiva^din的异译(2)。「分别部说:灭有三种:一、念念灭;二、相违灭;三、无余灭,譬如灯灭」(3)。涅槃是无余灭,约烦恼等灭尽无余说,灭是空的异名。依『佛性论』,分别部说:一切凡圣众生,「以空为其本」,此空显然有了形而上的本体意义。凡圣众生,或迷而流转,或悟而解脱,所有凡圣、迷悟的一切现象,都是依空而有的。空是本来如此(本性空)的,为成佛的因性,所以空就是佛性;离一切迷妄而成佛,空就是大涅槃。以空为佛性、大涅槃,我想,这是真谛的时代,分别部适应大乘学而作的说明吧!佛法原本是依现实的身心世间,修道断惑而得涅槃的。现在说空为一切所依,那是通过涅槃空义,再从涅槃常寂来说明一切的(或称为「却来门」)。
 
  二、如『大智度论』卷一(大正二五‧六一上──中)说:
 
   「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
 
  『小部』的『论事』中,有方广部Vetulyaka,也名说大空Maha^sun~n~ata^va^din的部执。虽然所说的问题,与『智度论』不同,然方广部与方广道人,一切法空无所有与说大空,显然是同一的。方广部以为:僧伽四双八辈,约胜义僧说,胜义僧是无漏道果。所以僧伽是不受供施的;供物是无所净的;不受用饮食的;施僧也就不得大果(4)。佛住兜率天宫Tus!itabhavana ,人世间佛是示现的(化身)。所以施佛不得大果;佛不住此世间,佛不说法(5)。『论事』所说 [P130] 的方广部执,胜义僧与佛,都是超越现实人间世的。凡重于超越的,每不免轻忽了现实,方广道人说一切法空无所有,如龟毛、兔角一样,不正是同一意境的表现吗?
 
  三、如『入中论』卷二(汉藏教理院刊本三一)说:
 
   「若世间导师,不顺世间转,佛及佛法性,谁亦不能知。虽许蕴处界,同属一体性,然说有三界,是顺世间转。无名诸法性,以不思议名,为诸有情说,是顺世间转。由入佛本性,无事此亦无,然佛说无事,是顺世间转。不见义无义,然说法中尊,说灭及胜义,是顺世间转。不灭亦不生,与法界平等,然说有烧劫,是顺世间转。虽于三世中,不得有情性,然说有情界,是顺世间转」。
 
  这是东山住部Pubbaseliya的『随顺颂』。东山住部是大众部Maha^sa^m!ghika系中,安达派Andhaka的一派。所说「蕴处界同一体性」,「无名诸法性」,「不灭不生」,在如来如实证──佛本性中,一切是同一的离言法性,没有如世俗所见的我与法,有与无,连佛、灭、胜义,这也都是无可说的。佛为众生说有这有那,不过「顺世间转」,随顺世间方便吧了。从如来自证的同一离言法性说,法性是超越于世间名言的。颂文虽没有说「空」,然与大乘法空性 [P131] 说,是非常一致的。
 
  四、『三论玄义检幽集』卷五(大正七0‧四五九中──下)说:
 
   「一说部者,真谛云:此部执世出世法悉是假名,故言一切法无有实体,同是一名,名即是说,故言一说部」。
 
  这是梁真谛Parama$rtha传来的解说。一说部Ekavya^vaha^rika说:「世出世法悉是假名」,世间法是苦谛与集谛,出世间法是灭谛与道谛,四谛都是假名了。假名,一般是施设 prajn~^apti的异译。「同是一名」,正是「唯名」,na^mama^tra的意思。一说部的教义,我们所知有限,但这是大论师所传来的。窥基的『异部宗轮论述记』,也这样说;贤首所判十宗的「诸法但名宗」,也指一说部。一说部的思想,如是真谛所说那样的「但名无实」,那与「原始般若」的思想相合。
 
  上来所引的四则:说分别部,方广部,东山住部,一说部,凡与法空说相近的,都是大众部 Maha^sa^m!ghika系统的学派,这是不能不重视的历史事实。上座部系中见灭得道的学派,如法藏──达摩!5鵋多部Dharmaguptaka:「以无相三摩地,于涅槃起寂静作意,入正性离生」 (6)。赤铜鍱部Ta^mras/a^t!i^ya说:「智见清净」,也就是圣道现前,是无相、不起 、离、灭,以「涅槃所缘」而入的(7)。这样的见灭得道,灭谛可说是涅槃空寂,然对于苦、集、道──三谛 [P132] ,没有说是空的。所以,法空说是渊源于大众学系而发扬起来。当然,上座部系的论究法义,也有多方面启发性的。大众部系的特色,是佛与声闻果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从「佛身无漏」开始,佛与菩萨的圣德,发展到如『异部宗轮论』介绍那样。重视佛德(佛法性,佛自住涅槃),也就有了超越世间及声闻四谛的倾向,于是乎「一切法但名无实」;但是「顺世间转」;「一切法不生不灭,如龟毛兔角常无」等,从不同方面流传出来了。
 
  再引一论一经,以证明法空说与大众部的关系。一、 『成实论』:『论』是诃梨跋摩 Harivarman所造的,为西元三、四世纪间的论师。论师出身于说一切有部,而不满说一切有部,是一位从说一切有部脱出的,早期的譬喻者da^^rs!t!a^ntika,思想与鸠摩罗陀Kuma^rala^ta 相近(8)。『出三藏记集」卷一一,『诃梨跋摩传』 (大正五五‧七九上)说:
 
   「时有僧祇部僧,住巴连弗邑,并遵奉大乘,云是五部之本。久闻跋摩才超群彦,为众师所忌,相与慨然,要以同止。遂得研心方等,锐意九部,采访微言,搜简幽旨」。
 
  僧祇部,是大众部。大众部的僧众,是不拒斥大乘的。诃梨跋摩与大众部的僧众共住,也就接触了大乘方等经,因而思想上有了突破,超过了有部、经部Sautra^ntika,一切上座学系的传承。『成实论』是见灭得道的,分为三个层次:先以法有灭假名心;次观涅槃空而灭法心;末后是空心也灭了,才是证入灭谛。灭谛非实有的见解,仍与经部说相同。但『成实论』以为: [P133] 观涅槃空而「不见五阴,但见阴灭」,名「见五阴空」(9)。见灭而一切法不起,解说为法空,与法藏部、赤铜鍱部等「见灭得道」的解说不同,这就是受了大众部系的影响。『成实论』引经以明法空的,还是『阿含经』文;全『论』以四谛开章,不失声闻学派的立场。
 
  二、『增壹阿含经』:汉译本,是苻秦昙摩难提Dharmanandi所译的。经初有「序」,可知是大众部的诵本。有些与大众部本义不合,而内容已接触到大乘,所以推定为属于大众部末派的诵本(10)。集成的时代稍迟,所以引经来证明空义,上面很少引用他。但大众部末派,到底可以代表声闻部派的一流。须菩提Subhu^ti见佛的故事,传说为『义足(品)经』的事缘之一。『增壹阿含经』(三六)「听法品」(大正二‧七0七下──七0八上)说:
 
   「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现在及诸佛,当计于无我」(无常,空,例此)。 「善业以先礼,最初无过者。空无解脱门,此是礼佛义。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
 
  善业,是须菩提的义译。礼佛见佛,应观三世佛的无我,无常,空;观一切法空无所有。佛之所以为佛,是由于证得法性空寂,也就是佛的法身,所以应这样的礼佛见佛。『智度论』说:「须菩提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11),与『增壹阿含经』意相符。经上说:「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法法相动,法法自息。……法法相乱,法法自息;法能生法,法能灭法。……一切所有, [P134] 皆归于空」(12)。因果生灭,可从二方面说。一方面,一切法是相动相乱的,没有他法的缘力,自己是不会生灭动乱的。从另一方面说,法法各住自位,不能互相动乱的。一切法相互依存,又各住自位,从这缘起生灭中,「一切所有皆归于空」,这是很深彻的观察。『增壹阿含经』(三0)「须陀品」(大正二‧六五九中)说:
 
   「有字者是生死结,无字者是涅槃也。……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终有始;无字者无生无死,无终无始」。
 
  名字是生死法,始终法,就是世间法。超越名字的,是无对的涅槃。这是从涅槃空而世间但有假名的说法。经中表示法空的,是到处可见的。
 
  从这一论一经的引述,足以证明与大众部系有关的,都表示出我(与)法皆空的思想。
 
  
注【22-001】『大智度论』卷一八(大正二五‧一九二下──一九三中)。
注【22-002】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五九八──五九九)。
注【22-003】『四谛论』卷三(大正三二‧三八九下)。
注【22-004】『论事』(南传五八‧三二四──三三一」。
注【22-005】『论事』(南传五八‧三三二──三三三、三三七──三四一)。
注【22-00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五(大正二七‧九二七下)。 [P135]
注【22-007】『清净道论』(南传六四,四三一)。
注【22-008】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五七三──五七五‧五七九──五八0)。
注【22-009】『成实论』卷一二(大正三二‧三三二下)。
注【22-010】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七五五──七五六)。
注【22-011】『大智度论』卷一一(大正二五‧一三七上)。
注【22-012】『增壹阿含经』(一三)「利养品」(大正二‧五七五下)。 [P137]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空之探究 第三章 『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下一篇:空之探究 第一章 『阿含』──空与解脱道

 空之探究 自序 目次 空之探究 第一章 『阿含』──空与解脱道
 空之探究 第三章 『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龙树——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
 空之探究 序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节 引言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节 泛说解脱道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节 空与心解脱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节 无量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五节 无所有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六节 无相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七节 空与空性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八节 空为三三昧先导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九节 三三昧•三触•三法..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十节 胜解观与真实观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一节 空义依闻思而开展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二节 胜义空与大空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三节 无来无去之生灭如幻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四节 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五节 常空、我我所空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