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七节 空与空性
 
[厚观法师] [点击:3831]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一章《阿含》──空与解脱道
第七节 空与空性 (p.47~p.56)
一、以空为主题而集出的《阿含经》(p.47)
《中阿含经》的《小空经》与《中部》的《空小经》相当;《中阿含经》的《大空经》与《中部》的《空大经》相当,是以空为主题而集出的经典。
 
这两部「空经」,都渊源于《杂阿含经》中的空住1,经不同的传宏,而分别集出来的。都是依空观的进修而达究竟解脱的。在修行的方便上,两部经是不同的,但都深深影响了发展中的佛教。
 
《中阿含经》卷49(190)《小空经》(大正1,736c〜738a)。
《中部》(121)《空小经》(日译南传11下,p.119〜p.127;汉译南传12,p.89〜p.94)。
《中阿含经》卷49(191)《大空经》(大正1,738a〜740c)。
《中部》(122)《空大经》(日译南传11下,p.127〜p.139;汉译南传12,p.95〜p.103)。
二、《小空经》内容大要 (p.47~p.50)
【(一)三世如来都行真实空(p.47)】
佛曾经为阿难说 ,「我多行空」(住)为缘起;以三世如来,都「行此真实空,不颠倒,谓漏尽、无漏、无为心解脱」2作结3。这是一切佛所多住的,所以成佛之道的大乘法,特别举扬空性的修证,是可以从此而得到线索的。4
 
【(二)《小空经》的空义 (p.47)】
依《小空经》说: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空其所空,有其所有的。如说「鹿子母堂空」,这是说鹿子母堂中,空无牛、羊、人、物,而鹿子母堂是有──不空的。5
依于这一解说,后来瑜伽大乘说:「谓由于此,彼无所有,即由彼故正观为空。复由于此,余实是有,即由余故如实知有:如是名为悟入空性,如实无倒」6。所以,「若观诸法所有自性毕竟皆空,是名于空颠倒趣入」7,成为大乘有宗的根本义。
《小空经》所说的空(性),是依名释义的;提出不空,作空与不空的对立说明,实是一项新的解说。
【(三)《小空经》观空的方法 (p.48~p.49)】
A、依世间道修空:
 
1、村落想、人想空,但无事想不空:
《小空经》所说的空住,是适应于住阿兰若(arañña)者而展开的修法,所以从阿兰若──无事处说起。修行者专心忆念(即「作意」)无事想(arañña-saññā),不起村落想,人想,因村落想及人想而引起的疲劳,是没有了8。这样,村落想空,人想空,而无事想不空,「是谓行真实空(性)不颠倒」。9
2、人想、无事想空,但地想不空:
进一步,不忆念人想与无事想,专一忆念地想,观地平如掌;人想空,无事想空,(因人想、无事想而引起的疲劳没有了),而地想不空,「是谓行真实空(性)不颠倒」。10
3、地想、空无边处想、识无边处想、无所有处想次第进修观空:
这样的次第进修,专念空无边处想而地等想空。专念识无边处想而空无边处等想空。专念无所有处想,不念识无边处等想,识无边处等想空,而无所有处想不空,「是谓行真实空(性)不颠倒」。11
4、以上依世间道修空;这样的「行真实空性」,是有漏的,有浅深层次的。
(村落想、人想、无事想、地想、空无边处想、识无边处想、无所有处想)
B、依圣道修空:
 
以下,依圣道修空,《小空经》(大正1,737c1〜21)这样说:
 
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无量识处想,莫念无所有处想,当数念一无想心定。彼如是知:空无量识处想,空无所有处想,然有不空,唯一无想心定。……
 
彼作是念:我本无想心定,本所行,本所思,若本所行、本所思者,我不乐彼,不求彼,不应住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心解脱),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彼如是知:空欲漏,空有漏,空无明漏,然有不空,唯此我身六处命存。若有疲劳,因欲漏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有漏、无明漏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此我身六处命存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性)不颠倒也,谓漏尽,无漏,无为心解脱。
 
《小空经》中的「无想心定」,依《空小经》,知道是「无相心三昧」的异译。
经说「然有不空,唯一无想心定」,与上文「然有不空,唯一无所有处想」等不同,不再说不空的「想」,因为无所有处等是有想定,无相心定是无想定。12
但无想心定,还是有为法,还是「有疲劳」──恼患的,所以如乐着无想心定,就是非想非非想处。
如观无想心定,是本行所作的有为法,不乐、不求、不住,那就以慧得解脱──空欲漏,空有漏,空无明漏,得究竟解脱,也就是无相心解脱中最上的不动心解脱。13
《小空经》中的「无想心定」有「疲劳」及「不乐住」二类,没有别立非想非非想处,与《净不动道经》14是相同的。[无所有处→无想心定(无相心三昧)]
《瑜伽论》分为「世间道修」与「圣道修」二类说:「以世间道修习空性,当知为趣乃至上极无所有处,渐次离欲。自斯已后,修圣道行,渐次除去无常行等,能趣非想非非想处,毕竟离欲」15。「非想非非想处」毕竟离欲,与《小空经》的「无想心定」相合。
南传的《空小经》在无所有处以上,别立非想非非想处16。然后说无相心三昧,空于非想非非想处;再依无相心三昧,观有为是无常灭法,得漏尽。这对于依无相心三昧,而分立非想非非想处的古义,已隐覆而不再见了。
[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无相心三昧]
C、小结 (p.49~p.50):
 
《小空经》的悟入空性,是次第悟入的,通于有漏定的。空的是什么?是想,是依想而引起的疲劳,所以无想心三昧为最上。
无想心三昧,空于一切烦恼,毕竟离欲,而我们的身心──六(内)处,在命终以前是不空的,但不再为烦恼所动乱,心解脱自在。并知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17。
空住与无相心三昧,初修的方便,虽有些差别,而究竟终归是一致的。所以《大毗婆沙论》说:智果智功德的无相心三摩地,是空三摩地的异名。18
三、《大空经》内容大要 (p.50〜p.54)
【(一)《大空经》与《小空经》的异同 (p.50):】
《大空经》与《小空经》,都是如来与弟子共同修证的法门。
《小空经》是由下而上的,竖的层层超越,顺着禅定的次第,最后以无相心三昧,不取着而漏尽解脱。
《大空经》却是由外而内,横举四类空作意(四种空观),修习成就而得究竟。四类空作意是:(1)外空作意,(2)内空作意,(3)俱空(《中阿含经》作内外空)作意,(4)不动作意。
【(二)《大空经》与南传《空大经》之差异(p..50)】
四类作意的修习,《大空经》与南传《空大经》,说明上略有差别。
 
1、依《大空经》说:修学者先要「持内心住止令一定」,也就是修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得四增上心(四禅),然后依定起观。念(即「作意」)内空,如「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空」19,那就念外空。如外空又不住,不解,那就念内外空。又不住,不解,那就念不(移)动。20
 
总之,要修习多修习,达到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净,住,解于内空……不(移)动。21《瑜伽论》也这样说。22
 
2、南传《空大经》别别的说明四类作意,没有展转次第的意义。
 
【(三)四类作意之意涵(p.50〜p.52)】
1、《瑜伽师地论》以「所证空」与「所修空」分判四类作意:
 
四类作意的定义,经文没有确切的说明,《瑜伽论》23解说为: [Fig]
 
依经文的四类作意,而分别为所证空与所修空,先证而后修,不过是论师的一项解说吧!
 
2、从《瑜伽论》的解说,也可发见经义的线索。
如《中阿含经》《大空经》(大正1,739b)说:
[观五欲无常,证外空而离贪欲]
有五欲功德,可乐,(可)意,所(可字的讹写)念,(可)爱,色欲相应24。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若比丘心至到(?),观此五欲功德,……观无常……,如是比丘观时则知者,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彼已断也,是谓正知。
 
[观五取阴生灭无常,证内空而离我慢]
有五盛(盛是取的古译)阴:色盛阴,觉(受的古译)、想、行、识盛阴。谓比丘如是观兴衰,……若有比丘如是观时,则知五阴中我慢已灭,是谓正知。
 
※ 经文释义:
(1)依经文所说,观五欲功德,是外离欲贪;观五取阴,是内离我慢。
 
(2)[内空:]五取阴和合,是个人自体;观五阴生灭无常,(无常故苦,无常苦故无我),所以可说是证内空而离我(见、我爱、我)慢。
 
(3)[外空:]五欲功德,是眼、耳、鼻、舌、身──五根;于色、声、香、味、触境,起可乐、可意、可念、可爱,与欲贪相应;观五欲无常,可说是证外空而离欲贪。
 
3、四类作意之先后次第:
 
(1)这四类作意的次第,《瑜伽论》先外空而后内空25;《空大经》与《大空经》,却是先内空而后外空。
 
(2)不过,《大空经》标举如来所住时说:「我此异(异是殊胜的意思)住处,正觉尽觉,谓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26。先举度一切色想的外空,与《瑜伽论》的先说外空相合。
 
(3)但《空大经》作:「如来住胜等觉,即不作意一切诸相,内空成就住」27。
 
4、四类作意思想之开展:
 
(1)《空大经》广说内空作意与不动作意,而外空与俱空作意,只简略的提到名目。28所以这一修空的教授,起初可能只有二类:一、(空于五欲的)五欲空;二、(空我我所的)五蕴空。
 
(2)由于五欲是内根、外境相关涉而引起的,所以观五欲,可以分别的观外境的无常、内根的无常、内外缘生欲贪的无常。在传授中,分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于五欲的分别观察,其实是内外关联着的,先观外空或先观内空,都是可以的。
 
(3)空于五欲的空观,分为外空、内空、内外空,于是对外空五欲而本有内空意义的,观五取阴而空于我慢的,名之为不动了。
 
[Fig]
【(四)《大空经》的空行,源于《杂阿含经》的「空住」(p.52〜p.53)】
《大空经》的空(住)行,本于《杂阿含经》29所说,被称叹为上座禅住的空住30。入上座禅住的,在入城乞食时,道路上,见色等如有爱念染着的,应该为断而修精勤;如了知没有爱染,就这样的喜乐善法,精勤修习。名为「清净乞食」,也略说行、住、坐、卧。
与此相当的《中部》《乞食清净经》31,所说要广得多。内容为:入城乞食往来,六根于色……法,应离欲贪等烦恼(与《杂阿含经》大同)。然后说五妙欲断,五盖断,五取蕴遍知,修四念住……八支道、止观,证明、解脱。
空住,当然是禅观;但要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中部》的《乞食清净经》,与《空大经》是非常接近的。
【(五)《大空经》之内容架构32(p.53〜p.54)】
《大空经》近于《乞食清净经》,然以四类作意为核心,重于日常生活的应用,内容更广。33
 
1、策勉比丘乐独住远离处
 
比丘如喜乐多众聚会,是不能得「出离乐,远离乐,寂静乐,等觉乐」的,也不能得阿罗汉的究竟解脱。这是策勉比丘们,「常乐独住远离处」,住于适合修行空住的地方。34
 
2、空住者的心境喜乐自在
 
佛举自身的证得:「我不见有一色令我(生)欲乐」35,所以一切色法的变异,不会引起忧苦懊恼。佛自住胜等觉,即度一切色想(《空大经》作「一切诸相」36),空住成就。成就了空住,所以比丘们来会,心住远离寂静喜乐;为大众说法,也是绝对没有烦恼的。37这是佛以自证作证明,表示空住者心境的喜乐自在。
 
3、四类作意之修习
 
正说空住,依四禅而修内空作意、外空作意、内外空作意、不动作意,修习成就38。
 
4、明「空住」的断恶向善
 
住于空住的,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正知而不会引起贪忧恶不善法。
如为众说法,不说非圣无义的种种世俗论,而说戒、定、慧等正论。
寻思时,正知而不起三不善寻,起三善寻,都不起贪忧恶不善法39。
外对五欲境时,观无常而不起欲染。
内观五取蕴时,观无常而断我慢。
这是一向善的,无漏出世间的,不落恶魔之手的(究竟解脱)。40
 
5、禅定有退转,应以修「空住成就」为要务
 
师、弟子、梵行的烦苦。简单说:如住在阿兰若处,得四增上心,因人众往来,引起恶不善法而退转的,就是烦苦。
这表示了禅定是可退的,修出离行,应以修空住成就为要务。41
 
6、尊师慈悲为弟子说法,弟子应依教奉行
 
「尊师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出于利他的慈悲心。弟子们应该「受持正法,不违师教」。42
 
四、辨「空」与「空性」 (p.54〜p.55)
进一步来论究「空」与「空性」。
 
【(一)新译、旧译之别 (p.54)】
旧译:在旧译中,都是一律译为「空」的。
新译:自玄奘译出瑜伽系的论典,才严格的分别「空」与「空性」;以为「空」是遮遣妄执的,「空性」是空所显性,是离妄执而显的法性,所以是如实有的。43
【(二)初期圣典中的「空」与「空性」之别异 (p.54)】
初期佛典中,「空」与「空性」有什么分别呢?
 
1、空:
 
如「空诸欲」44,「空世间」45,「贪空、瞋空、痴空」46,「空欲漏、空有漏、空无明漏」,「我我所空」,「无常、苦、空、无我」,在巴利文中,都是「空」(suñña)。
 
2、空性:
 
如「空心解脱」47,「空解脱」,「空三昧」,「空等至」,「空住」48,「内空、外空、俱空」(以上三种空,在《无碍道论》中,也是空)49,《空小经》,《空大经》:凡是作为观名、定名或经名的,都是「空性」(suññatā)。
 
3、印顺导师认为:
 
「空」不只是否定词,离妄执烦恼是空,也表示无累的清净、寂静。50
 
「空性」,是空的名词化。初期圣典中的「空性」,并无「空所显性」的意义;只有「出世空性」,是甚深的涅槃。51
 
五、别论《小空经》之「空」 (p.54〜p.55)
【(一)「空」在初期圣典中,与离烦恼有关】
《小空经》所说的「行真实空,不颠倒」,《空小经》作:「如实性,不颠倒,清净空类」。52空类,空是有浅深不同的(系列)。「空」在初期圣典中,是与离烦恼有关的。53
 
【(二)《小空经》的特色】
《小空经》所说,不起人想、村落想,而想阿兰若处;阿兰若处想成就,没有人想、村落的烦嚣,就名为「空」。进一步,不起人想、阿兰若想,而观想大地,想大地平坦,一望无涯,自有空旷无寄的境地,也就名为「空」。
 
这种以一想而除其他的想,正如以一净念而除种种杂念一样。这样的以不空而去空的,是《小空经》的特色。
 
【(三)《大乘楞伽经》对《小空经》空义之评论】
《大乘入楞伽经》,称这种空为「彼彼空」,评论为:「此彼彼空,(七种)空中最麁,汝应远离」。54以不空而说空,被评为最麁的,应该远离的。55
 
六、归结「空」之重要性
总之,大、小「空经」的集出,在四种心解脱中,不是无量,无所有,无相──三者可及的;在佛法中,「空」是越来越受到重视了!
 
注解
^1 《杂阿含经》卷9(236):「佛告舍利弗:今入何等禅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禅住。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坐(座)禅住而坐禅,若诸比丘欲入上座禅者,当如是学。若入城时、若行乞食时、若出城时,当作是思惟:我今眼见色,颇起欲、恩爱、爱念、着不?舍利弗!比丘作如是观时,若眼识于色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若比丘观察时,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间,眼识于色,无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是名比丘于行、住、坐、卧,净除乞食,是故此经名清净乞食住。」(大正2,57b3〜28)
^2《中阿含经》卷49(190)《小空经》(大正1,737c28〜29)。
^3 「漏尽、无漏、无为心解脱」,《大毗婆沙论》卷105,引经作:「能速尽诸漏,证得无漏,无加行解脱。」(大正27,543a)
^4印顺法师《华雨集》(第四册)(p.69):
释尊在经中说:「阿难!我多行空」。《瑜伽师地论》卷90解说为:「世尊于昔修习菩萨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正30,813a6〜8)……大乘经的多明一切法空,即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修菩萨行成佛的大方便!
^5 《中阿含经》卷49(190)《小空经》:「我从尔时及至于今,多行空也。阿难!如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财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众。是为,阿难!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大正1,737a7〜12)
^6《瑜伽师地论》卷36〈本地分〉(大正30,488c28〜489a2)。
^7《瑜伽师地论》卷90〈摄事分〉(大正30,812c5〜6)。
^8 「疲劳」,《中部》(121)《空小经》作「患恼」。《瑜伽师地论》卷90,解说为:「麁重,不寂静住,及炽然等。」(大正30,812c17)
^9
(1)《中阿含经》卷49(190)《小空经》:「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村想,莫念人想,当数念一无事想。彼如是知空于村想,空于人想,然有不空,唯一无事想。若有疲劳,因村想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人想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一无事想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大正1,737a12〜19)
 
(2) 《小空经》中「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之文句,《瑜伽师地论》卷90〈摄事分〉译为:「于此处,彼非有故,正观为空。若于此处,所余有故,如实知有。」(大正30,812b20~22)《瑜伽师地论》并举例说明:「譬如客舍于一时间无诸人物,说名为空。于一时间有诸人物,说名不空。或即此舍,由无一类,说名为空,谓无材木,或无覆苫,或无门户,或无关键,或随一分无所有故;然非此舍即舍体空。」(大正30,812b22〜c6)
 
^10 《中阿含经》卷49(190)《小空经》:「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人想,莫念无事想,当数念一地想。彼比丘若见此地有高下,有蛇聚,有棘刺丛,有沙有石,山崄深河,莫念彼也。若见此地平正如掌,观望处好,当数念彼。阿难!犹如牛皮,以百钉张,极张托已,无皱无缩。若见此地有高下,有蛇聚,有棘刺丛,有沙有石,山崄深河,莫念彼也。若见此地平正如掌,观望处好,当数念彼。彼如是知空于人想,空无事想,然有不空,唯一地想。若有疲劳,因人想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无事想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一地想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大正1,737a19〜b4)
^11《中阿含经》卷49(190)《小空经》:
「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无事想,莫念地想,当数念一无量空处想。彼如是知,空无事想,空于地想,然有不空,唯一无量空处想。……
 
彼比丘莫念地想,莫念无量空处想,当数念一无量识处想。彼如是知,空于地想,空无量空处想,然有不空,唯一无量识处想。……彼比丘莫念无量空处想,莫念无量识处想,当数念一无所有处想。彼如是知,空无量空处想,空无量识处想,然有不空,唯一无所有处想。若有疲劳,因无量空处想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无量识处想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一无所有处想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大正1,737b5〜29)
 
^12 《空之探究》p.37~p.38:「无所有处以下,是初禅到无所有处定,是有想而不觉知;无想心定是无想而不觉知。……这可见无所有处以上,就是无想的无相心三昧。……这是说,无所有处定以下,是有想定,与《杂阿含经》所说相同。」
^13 《空之探究》p.38〜p.39:「得此无想定的,如有所受(取)──乐、着、住,那就受(非)有想无想处的果报。无相心定而有所乐着,所以是无想而又有不明了的细想现行,因而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定。如心无取着,那就是无相心解脱了。」
^14 《中阿含经》卷18(75)《净不动道经》:「复次,多闻圣弟子作如是观:若现世欲及后世欲,若现世色及后世色,若现世欲想、后世欲想,若现世色想、后世色想及不动想、无所有处想,彼一切想是无常法,是苦、是灭。彼于尔时而得无想,彼如是行、如是学,如是修习而广布,便于处得心净。于处得心净已,比丘者或于此得入无想,或以慧为解;彼于后时,身坏命终,因本意故,必至无想处,是谓说净无想道。」(大正1,543a1~9);参见《空之探究》p.30。
^15《瑜伽师地论》卷90〈摄事分〉大正30,812c28〜813a2。
^16 《中部》(121)《空小经》:「复次,阿难!比丘不作意空无边处想,不作意识无边想,唯作意无所有处想之一缘。……复次,阿难!比丘不作意识无边处想,不作意无所有处想,唯作意非想非非想处之一缘。……复次,阿难!不作无所有处想,不作意非想非非想处想,唯作意无想心定之一缘。……阿难!如是彼思惟:「此如实性、不颠倒、清净是空类。」(日译南传11下,p.123〜p.125;汉译南传12,p.92〜p.93)
^17 《中阿含经》卷49(190)《小空经》:「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大正1,737c13〜14)
^18
(1) 《大毗婆沙论》卷104:「于空三摩地说无相声者。如契经说:有一苾刍得无相心定,然根钝故,不知此定有何果报有何胜利。彼作是念:尊者阿难,佛及弟子,常所称叹,我应往问。……遂逐六年竟不闻说,彼怀疑久俯仰问言:若有获得无相心定不沉不举,摄持诸行,如水堤塘,解脱故住,住故解脱,佛说此定有何果报?有何胜利?阿难闻已便反问言:汝得此定耶?彼作是念:我昔所虑今果得之,便默然而住。阿难告言:佛说此定得解果报、得解胜利。解谓智生、修道、尽漏,汝亦不久当得此事。……解脱故住者,是自性解脱住故。解脱者,是相续解脱,此定观无我、我所相故名无相而实是空,以彼苾刍专修此定,能初证入正性离生,于最后时尽诸漏故。《法印经》说:若观色、声、香、味、触相,而舍诸相名无相定,彼观境界相而舍有情相,谓以空定观色等法,舍有情想,于中都无女男等故。由此尊者妙音说曰:诸有情想依境界相故,观境相舍有情想,女、男相无,名无相定,而实是空三摩地。」(大正27,541b9〜c15)
 
(2)《鞞婆沙论》卷13:「比丘!此三昧智果智功德者,取证得果漏尽故,说智果智功德。于是彼比丘闻尊者阿难善方喻说,内怀欢喜诵习受持已,礼尊者阿难足,绕尊者阿难已而去,彼比丘因尊者阿难教授,独靖寂燕坐心不放逸,精勤游已知法至得阿罗汉,此是空三昧说无想。」(大正28,514b4〜9)
 
(3)参见《空之探究》p.36。
 
^19 《中部》(122)《空大经》作:「心不勇跃,不欣喜,不定住,不解脱。」(日译南传11下,p.130;汉译南传12,p.96〜p.97)。
^20《中阿含经》卷49(191)《大空经》:
「阿难!如是比丘持内心住止令得一定。彼持内心住止令一定已,当念内空。彼念内空已,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空也。
 
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念内空,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空者,彼比丘当念外空。彼念外空已,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外空也。
 
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念外空,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外空者,彼比丘当念内外空。彼念内外空已,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外空也。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念内外空,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外空者,彼比丘当念不移动。彼念不移动已,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不移动也。」 (大正1,738c2〜18)
 
^21《中阿含经》卷49(191经)《大空经》:
「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念不移动,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不移动者,彼比丘彼彼心于彼彼定,御复御,习复习,软复软,善快柔和,摄乐远离。若彼彼心于彼彼定,御复御,习复习, 软复软,善快柔和,摄乐远离已,当以内空成就游。彼内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空。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内空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空者,是谓正知。
 
阿难!比丘当以外空成就游,彼外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外空。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外空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外空者,是谓正知。
 
阿难!比丘当以内外空成就游,彼内外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外空。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内外空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外空者,是谓正知。
 
阿难!当以不移动成就游,彼不移动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不移动。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不移动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不移动者,是谓正知。」(大正1,738c18〜739a12)
 
^22《瑜伽师地论》卷90〈摄事分〉(大正30,813a〜b)。
^23《瑜伽师地论》卷90〈摄事分〉:
「复次有二种空:一者、应所证空,二者、应所修空。……
 
应所证空,略有二种:一者、外空,二者、内空。外空者:谓超过一切五种色想,则五妙欲之所引发。于离欲贪,正能作证。内空者:谓于内诸行,断增上慢,正能作证。
 
应所修空,亦有二种:一、于内外诸境界中,修无我见;二、即于彼修无常见。 ……
 
又于此中,若诸苾刍、为离欲贪,精勤修学观察作意、增上力故;于欲界系诸不净相,勉励思惟。彼于外空未作证故,于其正道未善修故,趣染习故,于外空性心不证入,不爱乐故,便于其中,由我慢门,心不流散等随观察,以寂静相思惟内空。
 
彼由我慢未永断故,于其正道未善修故,亦于此中心不证入。遂于内外一切行中,修无我见。
 
于无我见未善修故,亦于其中心不证入。乃于内外一切行中,修无常见,令心不动。于诸行中,见无常故,一切种动,皆无所有;故无常见,名不动界。」(大正30,813a11〜b22)。
 
^24 参照《杂阿含经》卷13(311经),作:「眼见可爱,可乐,可念,可意,长养欲之色。」(大正2,89b7~8)
^25 《瑜伽师地论》卷90〈摄事分〉:「彼于外空未作证故,于其正道未善修故,趣染习故,于外空性心不证入,不爱乐故,便于其中,由我慢门,心不流散等随观察,以寂静相思惟内空。」(大正30,813b13〜16)。
^26 《中阿含经》卷49(191经)《大空经》:「阿难!若有比丘不欲哗说,不乐哗说,不合会哗说,不欲于众,不乐于众,不合会众,欲离于众,常乐独住远离处者,得时爱乐心解脱,及不时不移动心解脱者,必有是处。所以者何?我不见有一色令我欲乐,彼色败坏变易,异时生愁戚啼哭、忧苦、懊恼,以是故我此异住处,正觉尽觉,谓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大正1,738b8~15) 。
^27 《中部》(122经)《空大经》:「如来所胜等觉,即作意一切诸相,而当成就内空住。」(汉译南传12,p.96〜p.97)
^28《中部》(122经)《空大经》:
「彼作意内空。为作意内空,于内空,彼之心不踊跃、不欣喜、不定住、不解脱。阿难!如是之时,如是彼比丘知:为作意内空,于内空,我心不踊跃、不欣喜、不定住、不解脱。如是,其时有正知。
 
彼作意外空。彼作意内外空。
 
彼作意不动。为作意不动,于不动,彼之内心不踊跃、不欣喜、不安住、不解脱。阿难!如是之时,彼比丘如是知:为作意不动,于不动,我心不踊跃、不欣喜、不定住、不解脱。如是,其时有正知。」(日译南传11下,p.130~p.131;汉译南传12,p.97)
 
^29 《杂阿含经》卷9(236):「佛告舍利弗:今入何等禅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禅住。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坐(座)禅住而坐禅,若诸比丘欲入上座禅者,当如是学。若入城时、若行乞食时、若出城时,当作是思惟:我今眼见色,颇起欲、恩爱、爱念、着不?舍利弗!比丘作如是观时,若眼识于色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若比丘观察时,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间,眼识于色,无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是名比丘于行、住、坐、卧,净除乞食,是故此经名清净乞食住。」(大正2,57b3〜28)
^30 《空之探究》:「空住,是佛教初期被尊重的禅慧,《杂阿含经》卷九(大正2,57b)说: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禅住。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座禅住而坐禅。此经,巴利藏是编入《中部》的,名为《乞食清净经》。比较起来,《杂阿含经》的文句,简要得多,应该是初集出的。《乞食清净经》中,舍利弗说:「我今多住空住」。佛赞叹说:「空住是大人住」。大人住, 《杂阿含经》作「上座禅住」。上座,或译「尊者」,所以《瑜伽论》作「尊胜空住」。无论是大人住,尊胜空住,都表示了在一切禅慧中,空住是伟大的,可尊崇的。传说佛灭百年,举行七百结集时,长老一切去多入空住。分别说系的律典,也称之为「大人三昧」;《十诵律》作「上三昧行」。可见空住──空三昧,在佛教初期,受到了佛教界的推崇。」(p.4〜p.5)
^31 《中部》(151)《乞食清净经》:「舍利弗!汝之诸根净明,皮肤之色 净、清白。舍利弗!如何之住?汝今日多住耶?」[舍利弗曰:]「世尊!我今日多住空住。」[世尊曰:]「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汝实今日多住于大人住。舍利弗!……若比丘之愿:今日多住于空住。舍利弗!彼比丘应如是思惟:通行一路,我为乞食入村,于一地游行乞食,从一路由村乞食还归,其时,于我眼〔等六根〕所识之诸色,有心之欲、或贪、或瞋、或痴耶?……舍利弗!其比丘应为此等之恶、不善法,当不可不精进。……舍利弗!其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是思惟:我已断五妙欲耶?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断五妙欲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为断五妙欲不可不精进。舍利弗!若复比丘之善观察者如是知:我已断五妙欲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我已断五盖者。……我徧知五取蕴者。……我已修四念住者。……我已修八支圣道者。……我已修止、观者。……我已证明与解脱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而住。舍利弗!……实如是,汝等应如是学。」(日译南传11下,p.426~p.432;汉译南传12,p.321~p.325)
^32另见印顺法师着《性空学探源》p.90。
^33参见《空之探究》p.5。
^34详见《中阿含经》卷49(191经)《大空经》(大正1,738a18〜b2)。
^35 《中阿含经》卷49(191经)《大空经》:「我不见有一色令我欲乐,彼色败坏变易,异时生愁戚啼哭、忧苦、懊恼,以是故我此异住处,正觉尽觉,谓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大正1,738b12 ~15) 。
^36 《空大经》:「彼住由如来所胜等觉。即不作意一切诸相,而当成就内空住。」(日译南传11下,p.129;汉译南传12,p.96)
^37详见《中阿含经》卷49(191经)《大空经》(大正1,738b12〜20)。
^38详见《中阿含经》卷49(191经)《大空经》(大正1,738b20〜739a12)。
^39 《中阿含经》卷49(191经)《大空经》:「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有所念者,彼比丘若此三恶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害念,莫念此三恶不善之念;若此三善念: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当念此三善念。如是念已,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是谓正知。」(大正1,739a20〜24)
^40详见《中阿含经》卷49(191经)《大空经》(大正1,739a12〜b28)。
^41详见《中阿含经》卷49(191经)《大空经》(大正1,739b28〜740b13)。
^42详见《中阿含经》卷49(191经)《大空经》(大正1,740b13〜c1)。
^43
(1)世亲造《辩中边论》卷2:「空有三者:一、无性空,谓遍计所执。此无理趣可说为有,由此非有说为空故。二、异性空,谓依他起。如妄所执不如是有,非一切种性全无故。三、自性空,谓圆成实。二空所显为自性故。」(大正31,469a25〜29)
 
(2)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254):「三无自性性,是依三相而立的。……三、胜义无自性性,通于依他起与圆成实相。……圆成实相是胜义,也可以名为胜义无自性性,如说:『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遍计所执)自性性之所显故』。这就是空性,瑜伽学者解说为『空所显性』。」
 
(3)印顺法师《佛法是救世之光》(p.204):「唯识者解空为二:一、实无自性的妄所执性──遍计所执性,是空的,空是没有自体的意思。二、实有自体的真实理性──圆成实性,这是从修空所显的;从空所显,所以称之为空,其实是『空所显性』,空性是有的。」
 
^44 《空之探究》p.6:「空诸欲,《杂阿含经》约空五欲说,而实不限于五欲的。诸欲的欲,包含了贪、欲、爱、渴、热烦、渴爱,正是系缚生死的,缘起支中渴爱支的种种相,也就是四谛中爱为集谛的爱。空诸欲与空住的意义相通,都是着重于离爱而不染着的。」
^45 《空之探究》p.6~p.7:「世间,佛约眼等内六处,色等六外处,六识,六触,六受说。这些,都是可破坏的,破坏法所以名为世间。 六处等我我所空,名为空世间。」
^46 《空之探究》p.7:「不动心解脱者,染欲空,瞋恚空,愚痴空。……贪、瞋、痴,是烦恼的大类,可以总摄一切烦恼的。离一切烦恼的不动心解脱,就是阿罗汉的见法涅槃。涅槃或无为,《阿含经》是以贪欲灭,瞋恚灭,愚痴灭──贪、瞋、痴的灭尽来表示的。」
^47参见《空之探究》p.7;p.20~p.23。
^48参见《空之探究》p.4~p.6。
^49详见《无碍解道》(日译南传41,p.119)。另参见《空之探究》p.113〜p.116。
^50 《空之探究》p.5:「离去爱念染着,是空;没有爱念染着的清净,也是空:空,表示了离爱染而清净的境地。」
^51 《空之探究》p.8:「出世间空性,是难见难觉,唯是自证的涅槃甚深。……涅槃是无为,是出世间,也是空──出世间空性。」
^52详见《中阿含经》卷49(190经)《小空经》(大正1,736c29〜738a1);《中部》(121经)《空小经》(日译南传11下,p.119~p.127;汉译南传12,p.89〜p.94)。
^53参见《空之探究》p.4〜p.8;p.20〜p.23。
^54 《大乘入楞伽经》卷2:
大慧!略说空性有七种,谓(1)相空、(2)自性空、(3)无行空、(4)行空、(5)一切法不可说空、(6)第一义圣智大空、(7)彼彼空。……云何彼彼空?谓于此无彼,是名彼彼空。譬如鹿子母堂无象、马、牛、羊等,我说彼堂空,非无比丘众。大慧!非谓堂无堂自性,非谓比丘无比丘自性,非谓余处无象、马、牛、羊。大慧!一切诸法自共相,彼彼求不可得,是故说名彼彼空。是名七种空。大慧!此彼彼空,空中最麁,汝应远离。(大正16,598c24〜599a15)
^55另见印顺法师着《性空学探源》p.87〜p.90;p.236〜p.238;《中观今论》p.75〜p.77。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八节 空为三三昧先导
下一篇: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六节 无相

 空之探究 自序 目次 空之探究 第一章 『阿含』──空与解脱道
 空之探究 第二章 部派──空义之开展 空之探究 第三章 『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龙树——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 空之探究 序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节 引言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节 泛说解脱道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节 空与心解脱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节 无量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五节 无所有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六节 无相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八节 空为三三昧先导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九节 三三昧•三触•三法..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十节 胜解观与真实观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一节 空义依闻思而开展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二节 胜义空与大空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三节 无来无去之生灭如幻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四节 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五节 常空、我我所空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