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龙树——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
 
[印顺法师] [点击:3776]   [手机版]
背景色
第四章 龙树──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
 
一 龙树与龙树论
  龙树Na^ga^rjuna菩萨,对空义有独到的阐扬,为学者所宗仰,成为印度大乘的一大流。在中国,或推尊龙树为大乘八宗的共祖。印度佛教史上,龙树可说是释尊以下的第一人!但龙树的传记,极为混乱,主要是『楞伽经』中,「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国」的那位龙树,梵语 Na^ga^hvaya,应译为龙叫、龙名或龙猛,与Na^ga^rjuna──龙树,是根本不同的。多氏『印度佛教史』说:南方阿阇黎耶龙叫Na^ga^hvaya,真实的名字是如来贤Tatha^gata-bhadra,阐扬唯识中道,是龙树的弟子(1)。月称Candraki^rti的『入中论』,引『楞伽经』,又引『大云经』说:「此离车子,一切有情乐见童子,于我灭度后满四百年,转为苾刍,其名曰龙,广宏我教法,后于极净光世界成佛」(2)。这位本名一切有情乐见的,也是「龙名」,月称误以为『中论』的作者龙树了。与『大云经』相当的,昙无谶Dharmaraks!a所译的『大方等无想经』说:「一切众生乐见梨车,后时复名众生乐见,是大菩萨、大香象王,常为一切恭敬供养、尊重赞叹 [P202] 」(3)。大香象的象,就是「龙」 (或译「龙象」)。为一切尊重赞叹,也与『楞伽经』的「吉祥大名称」相当。这位龙叫,弘法于(西元三二0──)旃陀罗崛多Candragupta时代,显然是迟于龙树的。传说为龙树弟子(?);那时候,进入后期大乘,如来藏、佛性思想,大大的流传起来。
 
  鸠摩罗什Kuma^raji^va译出的『龙树菩萨传』,关于龙树出家修学,弘法的过程,这样(4) 说:
 
   「入山,诣一佛塔,出家受戒。九十日中,诵三藏尽,更求异经,都无得处」。 「遂入雪山,山中有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摩诃衍经典与之」。 (欲)「立师教戒,更造衣服,令附佛法而有小异」。 「大龙菩萨……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龙树既得诸经一相,深入无生,二忍具足。龙还送出,于南天竺大弘佛法」。 「去此世以来,至今始过百岁。南天竺诸国为其立庙,敬奉如佛」。
 
  龙树青年出家时,佛像初兴。佛的舍利塔,代表三宝之一的佛,为寺院的主要部分。大乘行者总称佛塔及附属的精舍为塔,声闻行者总称为精舍、僧伽蓝,其实是一样的。所以龙树在佛塔 [P203] 出家,就是在寺院中出家。出家,都是在声闻佛教的各部派寺院中出家,所以先读声闻乘的三藏。其后,又在雪山的某一佛寺中,读到了大乘经典。雪山,有大雪山、小雪山,都在印度西北。初期大乘是兴起于南方,而大盛于北方的。北方的大乘教区,是以乌仗那Udya^na山陵地带为中心,而向东、西山地延申的;向南而到犍陀罗Gandha^ra(5)。『小品般若经』说:「后五百岁时,般若波罗蜜当广流布北方」(6)。晚出的萨陀波仑Sada^pararudita求法故事,众香城就是犍陀罗。众香城主,深入大乘,书写『般若经』恭敬供养,可看出大乘在北方的盛况。龙树在雪山佛寺中,读到大乘经,是可以论定为史实的。
 
  龙树有「立师教戒,更造衣服」的企图。我以为,问题是大乘佛教,虽离传统的声闻佛教,独立开展,但重法而轻律仪,所以大乘的出家者,还是在部派中出家受戒,离不开声闻佛教的传统,这是龙树想别立大乘僧团的问题所在。可能为了避免诤执,或被责为叛离佛教,这一企图终于没有实现。在传说中,说他有慢心,那是不知佛教实况的误会。
 
  龙树入龙宫取经,传说极为普遍。龙树在龙宫中,读到更多的大乘经,「得诸经一相」,「一相」或作「一箱」。所得的经典,传说与『华严经』有关。我曾有『龙树龙宫取经考』(7),论证为:龙树取经处,在乌荼Ud!ra,今奥里萨Orissa地方。这里,在大海边,传说是婆楼那Varun!!a龙王往来的地方。这里有神奇的塔,传说是龙树从龙宫得来的。这里是『华严经』 [P204] 「入法界品」善财Sudhana童子的故乡,有古塔庙。所以龙树于龙宫得经,应有事实的成分,极可能是从龙王的祠庙中得来的。后来龙叫七次入海的传说,也只是这一传说的夸张。乌荼,在(东)南印度,当时属于安达罗Andhra的娑多婆诃S/a^tava^hana王朝。龙树在南印度弘法,受到娑多婆诃王朝某王的护持,汉译有『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共有三种译本),名为『亲友书』,就是寄给娑多婆诃国王的。依多氏『印度佛教史』,龙树也在中印度弘法。从龙树在雪山区佛寺中研读大乘,对北方也不能说没有影响。总之,龙树弘法的影响,是遍及全印度的。依『大唐西域记』,龙树晚年住在国都西南的跋罗末罗山Bhra^managiri,也就在此山去世。
 
  『龙树菩萨传』说:「去此世以来,始过百岁」。依此,可约略推见龙树在世的年代。『传』是鸠摩罗什于西元五世纪初所译的,罗什二十岁以前,学得龙树学系的『中』、『百』、『十二门论』。二十岁以后,长住在龟兹。前秦建元「十八年九月,(苻)坚遣骁骑将军吕光,…… 西伐龟兹及乌耆」。龟兹被攻破,罗什也就离龟兹,到东方来(8)。建元十八年,为西元三八二年。『龙树传』的成立,一定在三八二年以前;那时,龙树去世,「始过百年」,已有一百零年了。所以在世的时代,约略为西元一五0──二五0年,这是很寿长了。后来传说「六百岁」等,那只是便于那些后代学者,自称亲从龙树受学而已。
 
  龙树的著作,据『龙树传』说:「广明摩诃衍,作优波提舍十万偈。又作庄严佛道论五千偈 [P205] ,大慈方便论五千偈,中论五百偈,令摩诃衍教大行于天竺。又造无畏论十万偈,中论出其中」 (9)。西藏所传,『中论』释有『无畏论』,或说是龙树的自释:「造无畏论十万偈,中论出其中」,就是依此传说而来的。龙树寿很高,大乘佛教由此而大大的发扬,有不少著作,论理是当然的,现依汉译者略说。
 
  龙树的论著,可分为三类:一、西藏传译有『中论』 (颂),『六十颂如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大乘破有论』,称为五正理聚。汉译与之相当的,1.『中论』颂释,有鸠摩罗什所译的青目释『中论』;唐波罗颇迦罗蜜多罗Prabha^karamitra所译,分别明(清辨Bha^vaviveka)所造的『般若灯论』;赵宋惟净所译的,安慧Athiramati所造的『大乘中观释论』──三部。2.后魏毗目智仙Vimoks!aprajn~a^r!s!i与瞿昙(般若)流支Gautamaprajn~a^ruci 共译的『回诤论』。3.宋施护Da^napa^la所译的『六十颂如理论』;及4.『大乘破有论』。5.『七十空性论』,法尊于民国三十三年(?),在四川汉藏教理院译出。这五部,都是抉择甚深义的。鸠摩罗什所译的『十二门论』;瞿昙般若流支译的『壹输卢迦论』,都属于抉择甚深义的一类。二、属于菩萨广大行的,有三部:1.『大智度论』,鸠摩罗什译,为「中本般若」经的释论。僧睿序说:「有十万偈,……三分除二,得此百卷」(10)。『论』的后记说:「论初品三十四卷,解释(第)一品,是全论具本,二品以下,法师略之,……若尽出之,将十倍于此 [P206] 」(11),这部『般若经』的释论,是十万偈的广论,现存的是略译。有的说:这就是『龙树菩萨传』所说:「广明摩诃衍,作优波提舍十万偈」。2.『十住毗婆沙论』,鸠摩罗什译。这是『十地经』──『华严经』「十地品」的释论,共一七卷,仅释初二地。此论是依『十地经』的偈颂,而广为解说的。3.『菩提资粮论』,本颂是龙树造,隋达摩笈多Dharmagupta译。三、唐义净译的『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异译有宋僧伽跋摩Sam!ghavarman的『劝发诸王要偈』;宋求那跋摩Gun!avarman的『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这是为在家信者说法,有浅有深,有事有理,自成一例。
 
  西藏所传的,是后期中兴的龙树学。在佛教史上,龙树与弟子提婆A^ryadeva以后,龙树学中衰,进入后期大乘时代(12)。到西元四、五世纪间,与无着Asan%ga、世亲Vasubandhu 同时的僧护Sam!gharaks!ita门下,有佛护Buddhapa^lita与清辨,龙树学这才又盛大起来。后期的龙树学,以「一切法皆空」为了义说,是一致的,但论到世俗的安立,不免是各说各的。如佛护的弟子月称Candraki^rti,是随顺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清辨是随顺经部 Sautra^ntika的;后起的寂护S/a^ntiraks!ita,是随顺大乘瑜伽Yoga^ca^ra的。世俗安立的自由择取,可说适应的不同,也表示了无所适从。这由于后期的龙树学者,只知龙树所造的『中论』等五正理聚,但五正理聚抉择甚深空义,而略于世俗的安立。龙树为大乘行者,抉择甚深空 [P207] 义,难道没有论菩萨广大行吗!西元四、五世纪间,由鸠摩罗什传来的,有『般若经』(二万二千颂本」的释论──『大智度论』,『华严经』「十地品」的释论──『十住毗婆沙论』。这两部龙树论,是在甚深义的基石上,明菩萨广大行;对于境、行、果,都有所解说,特别是声闻与菩萨的同异。龙树曾在北方修学;『大智度论』说到声闻学派,特重于说一切有系。龙树学与北方(声闻及大乘般若)佛教的关系极深,宏传于北方,很早就经西域而传入我国。北印度的佛教,渐渐的衰了。后起的佛护、清辨,生于南方;在中印度学得中观学,又弘传于南方。这所以西藏所传的后期中观学,竟不知道『大智度论』等。世俗安立,也就不免无所适从了!近代的部分学者,由于西藏没有『大智度论』,月称、清辨等没有说到『大智度论』等,而『大智度论』论文,也有几处可疑,因此说『大智度论』不是龙树造的。我以为,简译全书为三分之一的『大智度论』,是一部十万偈的大论。『大智度论』的体例,如僧睿『序』所说:「其为论也,初辞拟之,必标众异以尽美;卒成之终,则举无执以尽善」(13)。这与『大毗婆沙论』的体例:「或即其殊辩,或标之铨评」(14),非常近似。这样的大部论著,列举当时(及以前)的论义,在流传中,自不免有增补的成分,与『大毗婆沙论』的集成一样。如摭拾几点,就怀疑全部不是龙树论,违反千百年来的成说,那未免太轻率了!无论如何,这是早期的龙树学。
 
  
注【32-001】多氏『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日译本一三九)。 [P208]
注【32-002】『入中论』卷二(汉藏教理院刊本二──三)。
注【32-003】『大方等无想经』卷五(大正一二‧一一00上)。
注【32-004】『龙树菩萨传』(大正五0‧一八四上──一八五中)。
注【32-005】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四五四)。
注【32-006】『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五五五中)。
注【32-007】『龙树龙宫取经考』『妙云集』『佛教史地考论』二一一──二二一)。
注【32-008】『高僧传』卷二(大正五0‧三三一中)。
注【32-009】『龙树菩萨传』(大正五0‧一八四下)。
注【32-010】『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大正二五‧五七中)。
注【32-011】『大智度论』(大正二五‧七五六下)。
注【32-012】中国旧传:提婆的弟子罗!7亩罗跋陀罗Ra^hulabhadra,「以常乐我净释八不」,显然已倾向于『大般涅槃经』(前分)的「如来藏我」了。西藏传说:罗!7亩罗跋陀罗弟子,有罗!7亩罗密多罗Ra^hulamitra ,再传弟子龙友Na^gamitra,龙友的弟子僧护。西元三世纪末以下,约有一百年,龙树学是衰落了;虽说传承不绝,实没有卓越的人物,中国佛教界,竟不知他们的名字。
注【32-01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大正二五‧五七上)。
注【32-014】『出三藏记集』卷一0(大正五五‧七四上)。 [P209]
 
  
 
二 『中论』与『阿含经』
  论书,有「释经论」,「宗经论」。释经论,是依经文次第解说的。有的以为:如来应机说法,所集的经不一定是一会说的,所以不妨说了再说,也不妨或浅或深。有的以为:如来是一切智人,说法是不会重复的,所以特重先后次第。『大智度论』与『十住毗婆沙论』,是释经论而属于前一类型的,有南方(重)经师的风格;与(重)论师所作的经释,如无着Asan!ga的释经论,体裁不同。宗经论,是依一经或多经而论究法义,有阿毗达磨abhidharma传统的,都是深思密察,审决法义,似乎非此不可。『中论』是宗经论,但重在抉择深义。其实,论书还有「观行论」一类,以观行(止观)为主。『中论』二十七品,每品都称为「观」,所以古称『中论』为中观。如僧肇『物不迁论』说:「中观云: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1)。『中论』是宗经论,以观行为旨趣,而不是注重思辨的。龙树Na^ga^rjuna所学,综贯南北、大小,而表现出独到的立场。现在论究龙树的空s//u^nya, s/u^nyata^义,以『中论』为主,这是后期中观学者所共通的;以『大智度论』等为助,说明『中论』所没有详论的问题。
 
  『中论』开宗明义,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2)。『中论』所要论的,是因缘,(新译为缘起prati^tya-samutpa^da,是八 [P210] 不的缘起;八不的缘起,就是中道madhyama^-pratipad。八不缘起的含义,可说与『般若经』相同;而以缘起为论题,以八不来阐明,却不是『般若经』的。我以为:「中论是阿含经的通论;是通论阿含经的根本思想,抉择阿含经的本意所在」。「中论确是以大乘学者的立场,确认缘起、空、中道为佛法的根本深义。……抉发阿含的缘起深义,将佛法的正见,确树于缘起中道的盘石」(3)。这一理解,我曾广为引证,但有些人总觉得『中论』是依『般若经』造的。这也难怪!印度论师──『顺中论』、『般若灯论』等,已就是这样说了。我也不是说,『中论』与『般若经』无关,而是说:龙树本着「般若法门」的深悟,不如有些大乘学者,以为大乘别有法源,而肯定为佛法同一本源。不过一般声闻学者,偏重事相的分别,失去了佛说的深义。所以就『阿含经』所说的,引起部派异执的,一一加以遮破,而显出『阿含经』的深义,也就通于『般若』的深义。从前所论证过的,现在再叙述一下(4):
 
  一、『中论』的归敬颂,明八不的缘起。缘起是佛法不共外道的特色,缘起是离二边的中道。说缘起而名为「中」(论),是『阿含』而不是『般若』。中道中,不常不断的中道,如『杂阿含经』说:「自作自觉[受],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受],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5)。不一不异的中道,如『杂阿含经』说:「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 [P211] ,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缘无明故有行」(6)。不来不出的中道,如『杂阿含经』说:「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7)。中道的不生不灭,『阿含经』约无为──涅槃说(8)。涅槃是苦的止息、寂灭,在『阿含经』中,是依缘起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而阐明的。以八不说明中道的缘起说,渊源于『杂阿含经』说,是不庸怀疑的!
 
  二、『中论』所引证的佛说,多出于『阿含经』。1.「观本际品」说:「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出于『杂阿含经』说:「无始生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无始生死」的经说,龙树引归「何故而戏论,谓有生老死」的空义(9)。2.「观行品」说:「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以有为诸行,由妄取而成的虚诳[妄],以涅槃为不虚诳;龙树解说为:「佛说如是事,欲以示空义」(10)。3.「观有无品」说:「佛能灭有无,于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此出于『杂阿含经』说:「世间有二种依,若有、若无。……世间集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无者不有(离无);世间灭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离有):是名离于二边,说于中道」(11) 。离有无二边的缘起中道,为『中论』重要的教证。4.「观四谛品」说:「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这如『增壹阿含经』说:「我今甚深之法,难晓难了,难可觉知,……设吾与人说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我今宜可默然,何须说法」(12)。各部 [P212] 广律,在梵天请法前,也有此「不欲说法」的记录。5.「观四谛品」说:「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如『稻!8蝏经』说(13)。见缘起即见法(四谛),如『中阿含』『象迹喻经』说(14)。6.「观涅槃品」说:「如佛经中说:断有断非有」。这是『杂阿含经』说:「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亦不应说,无亦不应说。……离诸虚伪[戏论],得般涅槃,此则佛说」(15)。
 
  三、『中论』凡二十七品。『青目释』以为:前二十五品,「以摩诃衍说第一义道」,后二品「说声闻法入第一义道」(16);『无畏论』也这样说。然依上文所说,缘起中道的八不文证,及多引『阿含经』说,我不能同意这样的判别。『中论』所观所论的,没有大乘法的术语,如菩提心,六波罗蜜,十地,庄严佛土等,而是「阿含」及『阿毗达磨」的法义。『中论』是依四谛次第的,只是经大乘行者的观察,抉发『阿含经』的深义,与大乘深义相契合而已。这不妨略为分析:一、「观(因)缘品」观缘起的集无所生;「观去来品」观缘起的灭无所去。这二品,观缘起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总观八不的始终;以下别观。二、「观六情品」,「观五阴品,「观六种[界]品」,即观六处、五蕴、六界,论究世间──苦的中道。三、「观染染者品」,观烦恼法;「观三相品」,观有为──烦恼所为法的三相。「观作作者品」,「观本住品」,「观然可然品」,明作者、受者不可得。与上二品合起来,就是论究惑招生死,作即受果的深义 [P213] 。四、「观本际品」,明生死本际不可得,「观苦品」,明苦非自、他、共、无因作,而是依缘生。「观行品」,明诸行的性空。「观合品」,明三和合触的无性。「观有无品」,明缘起法非有非无。「观缚解品」,从生死流转说到还灭,从生死系缚说到解脱。「观业品」,更是生死相续的要事。从「观染染者品」以来,共十二品,论究世间集的中道。五、「观法品」,明「知法入法」的现观。六、「观时品」,「观因果品」,「观成坏品」,明三世、因果与得失,是有关修证的重要论题。七、「观如来品」,明创觉正法者。八、「观颠倒品」,观三毒、染净、四倒的无性。「观四谛品」,明所悟的谛理。「观涅槃品」,观涅槃无为、无受的真义。从「观法品」到此,论究世间集灭的中道。九、「观十二因缘品」,正观缘起。「观邪见品」,远离邪见。这二品,论究世间灭道的中道。
 
  『中论』与「阿含经』的关系,明确可见。但『阿含』说空,没有『中论』那样的明显,没有明说一切法空。说种种空,说一切法空的,是初期大乘的『般若经』。『般若经』说空,主要是佛法的甚深义,是不退菩萨所悟入的,也是声闻圣者所共的。『阿含经』说法的方便,与『般若经』有差别,但以空寂无戏论为归趣,也就是学佛者的究极理想,不可说是有差别的。龙树的时代,佛法因不断发展而已分化成众多部派,部派间异见纷纭,莫衷一是。『中论』说:「若人说有我,诸法各异相,当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是则不能见, [P214] 灭见安隐法」(17)。声闻各部派,或说有我有法,或说我无法有;或说一切法有,或说部分有而部分无。这样的异见纷纭,与『阿含经』义大有距离了!所以『中论』引用『阿含经』说,抉择遮破各部派(及外道)的妄执,显示佛法的如实义。如(第十八)「观法品」,法dharma是圣者所觉证的(18)。「观法品」从观「无我我所」而契入寂灭,正是『阿含经』义。品末说:「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尽,诸辟支佛智,从于远离生」(19)。上一偈,总结声闻法,下一偈是出于无佛世的辟支佛;二乘圣者,都是这样悟入法性的。所以,或以为前二十五品明大乘第一义,后二品明声闻第一义,是我所不能赞同的。又如(第二十四)「观四谛品」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20)。依空而能成立的一切法,出世法是四谛──法,四果──僧,佛,也就是三宝;世间法是生死的罪福业报。总之,依『阿含经』说,遮破异义,显示佛说的真义,确是『中论』的立场。当然这不是说与大乘无关,而是说:『中论』阐明的一切法空,为一切佛法的如实义,通于二乘;如要论究大乘,这就是大乘的如实义,依此而广明大乘行证。所以,龙树本着大乘的深见,抉择『阿含经』(及「阿毗达磨论」)义,而贯通了『阿含』与『般若』等大乘经。如佛法而确有「通教」的话,『中论』可说是典型的佛法通论了!
 
  
注【33-001】『肇论』(大正四五‧一五一上)。 [P215]
注【33-002】『中论』卷一(大正三0‧一中)。
注【33-003】拙作『中观今论』(『妙云集』『中观今论』一八、二四)。
注【33-004】参阅拙作『中观今论』(『妙云集』『中观今论』一八──二三)。『中观论颂讲记』『妙云集』『中观论颂讲记』四三──四六)。
注【33-005】『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五下)。
注【33-006】『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四下)。
注【33-007】『杂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二‧九二下)。
注【33-008】『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三下)。
注【33-009】『中论』卷二(大正三0‧一六上、中)。『杂阿含经』卷一0(大正二‧六九中)。
注【33-010】『中论』卷二(大正三0‧一七上)。
注【33-011】『中论』卷三(大正三0‧二0中)。『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五下)。
注【33-012】『中论』卷四(大正三0‧三三上)。『增壹阿含经』卷一0(大正二‧五九三上──中)。
注【33-013】『中论』卷四(大正三0‧三四下)。『佛说稻!8蝏经』(大正一六‧八一六下)。
注【33-014】『中阿含经』(三0)『象迹喻经』(大正一‧四六七上)。
注【33-015】『中论』卷四(大正三0‧三五中)。『杂阿含经』卷九(大正二‧六0上)。
注【33-016】『中论』卷四(大正三0‧三六中)。 [P216]
注【33-017】『中论』卷二(大正三0‧一五下)。又卷一(大正三0‧八上)。
注【33-018】『中论』「观法品」,汉译『般若灯论』与『大乘中观释论』,品名相同;而西藏所传,月称注本作「观我品」,无畏等作「观我法品」,「法」的古义,有些人是忘失了!
注【33-019】『中论』卷三(大正三0‧二四上)。
注【33-020】『中论』卷四(大正三0‧三三上)。
 
  
 
三 『中论』 之中心思想
  『中论』所要阐明的,是中道madhyama^-pratipad的缘起prati^tya-samutpa^da。『论』初的归敬偈,就充分的表示了,如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缘起],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1)。佛所开示的教法,在世间一切学说中,是最上第一的。佛说的所以最上第一,不是别的,是佛说的因缘──缘起说。佛依缘起说法,能离一切戏论而寂灭,这是不共世间学的,所以说:「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缘起为佛法宗要,是各部派所公认的,但解说不一。龙树Na^ga^rjuna所要阐扬的,是不生不灭等「八不」的缘起,也就是中道的缘起。『杂阿含经』所说:「处中说法」,「宣说中道」,就是不落二边──一见、异见、常见、断见等的缘起。阐明不落二边的缘起,所以名为『中论』。 [P217]
 
  中道的缘起说,为佛法宗要。阐明这一要义,龙树是通过空s/u^^nyata^义而显扬出来的,如(2)说:
 
   1. 「由一切诸法,自性皆是空,诸法是缘起,无等如来说」。 2.「诸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无等第一语,敬礼如是佛」。
 
  1.是『七十空性论』,明一切法是空,一切法是缘起。2.是『回诤论』,列举了空、缘起、中道三名,而表示为同一内容。这两部龙树论,都表示了空与缘起的关系。说得更完备的,如『中论』卷四(大正三0‧三三中)说: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缘起法为什么是离二边的中道?因为缘起法是空的。在『阿含经』中,空是无我我所,也就是离我见、我所见的。假名──施设prajn~apti,虽也是『阿含经』所说过的,但显然由于部派的论究而发展;为了『般若经』的一切但是假名,所以『中论』将缘起、空、假名、中道统一起来。不过龙树学的宗要,说空说假名,而重点还是中道的缘起说。空以离一切见为主,与离二边见的中道相同,所以在缘起即空、即假、即中道下,接着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结归于一切空,也就是归于中道。龙树依中道的缘起说,论破当时各 [P218] 部派(及外道)的异见;着重离见的空──中道,正是『阿含』与『般若经』义。如来说法,宗趣在此,所以『中论』结赞说:「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3)。 以下,依缘起、假名、空、中道,一一的分别加以论究。
 
  
注【34-001】『中论』卷一(大正三0‧一中)。
注【34-002】『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七所引(汉藏教理院刊本三二上)。毗目智仙等所译『回诤论』,作「空自体因缘、三一中道说,我归命礼彼,无上大智慧」(大正三二‧一五上)。
注【34-003】『中论』卷四(大正三0‧三九中)。
 
  
 
四 缘起──八不缘起
  『中论』依缘起prati^tya-samutpa^da而明即空s/u^^nyata^的中道madhyama^-pratipad 。空是离诸见的,「下本般若」确是这样说的:「以空法住般若波罗蜜,……不应住色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若净若不净,……若我若无我,……若空若不空」 (受等同此说)(1)。但经文说空,多约涅槃超越说,或但名虚妄无实说。依缘起说中道,「下本般若」末后才说到,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下)说:
 
   「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无尽,(如)虚空无尽故,般若波罗蜜无尽。……色无尽故,是生 [P219] 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无尽故,是生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菩萨坐道场时,如是观十二因缘,离于二边,是为菩萨不共之法」。
 
  『阿含经』说,佛是顺逆观十二缘起而成佛的。「下本般若」末后,正是说明菩萨坐道场,得一切智(智)的般若正观。不落二边(中道)的缘起,『般若经』说是「如虚空不可尽」。但如虚空不可尽,经上也约五蕴、十二处等说,所以不能说是以缘起来阐明中道,因为在『般若经』的历法明空中,缘起与蕴、处、界、谛、道品等一样,只是种种法门的一门而已。
 
  中道的缘起说,出于『杂阿含经』。「阿含经」是以因缘来明一切法,作为修行解脱的正见。经中的用语,并不统一:或说因hetu;或说缘pratyaya;或双举因缘,如说「二因二缘,起于正见」(2);或说四名,「何因nida^nam!、何集samudaya、何生ja^tikam!、何转」pabhavam!生起义(3)。这些名词,是同一意义的异名。当然,名字不同,在文字学者解说起来,也自有不同的意义。因缘,原是极复杂的,所以佛弟子依经义而成立种种因缘说。如南传赤铜鍱部Ta^mras/a^t!i^ya『发趣论』的二十四缘;流行印度本土的,分别说Vibhajyava^din 系『舍利弗阿毗昙论』的十因十缘;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发智论』的六因、四缘;大众部 Maha^sa^m!ghika也立 「先生、无有等诸缘」(4)。在不同安立的种种缘中,因缘 hetupratyaya、次第缘anantara-pratyaya、(所)缘缘a^lambana-p.、增上缘adhipati-p. [P220] ──四缘,最为先要,也是 『般若经』与龙树论所说的。此外,『杂阿含经』提到了缘起 prati^tya-samutpa^da,pat!icca-samuppa^da与缘生(或译「缘所生」、「缘已生」 prati^tya-samutpanna,pat!icca-samuppanna(5),同时提出而分别解说,当然是有不同意义的,如『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一一引经(大正二六‧五0五上)说:
 
   「云何缘起?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如是便集纯大苦蕴。苾刍当知!生缘老死,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缘起,法住、法界。……乃至无明缘行,应知亦尔」。 「云何名为缘已生法?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如是名为缘已生法。苾刍当知!老死是无常,是有为,是所造作,是缘已生,尽法,没法,离法,灭法。生……无明亦尔」。
 
  缘起与缘生,同样的是无明、行等十二支,而意义却显然不同。缘生法,是无常灭尽的有为法,是缘已生──从缘所生的果法。而缘起,是佛出世也如此,佛不出世也如此的。「法住法界」,是形容缘起的。『相应部』经作:「法定、法住,即缘性」idappaccayata^(6);缘性,或译为相依性。『法蕴足论』所引经,下文还说到:「此中所有法性、法定、法理、法趣,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非妄、非虚、非倒、非异」(7)。这些缘起的形容词,使大众部Maha^sa^m!ghika [P221] 一分,及化地部Mahi^s/a^saka等说:缘起是无为(8);『舍利弗阿毗昙论』也这样说。这是离开因果事相,而论定为永恒不变的抽象理性。然依『杂阿含经』,佛为须深Susi^ma 所说,缘起应该是不能说是无为的。『杂阿含经』卷一四(大正二‧九七中──下)说:
 
   「须深!于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须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如是生,……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耶?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 「佛告须深: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耶?须深白佛言:如是,世尊!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如是乃至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耶?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 「佛告须深:作如是知、如是见者,为有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具足住不?须深白佛:不也,世尊!佛告须深:是名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须深出家不久,听见有些比丘们说:「生死已尽,……自知不受后有」,却不得禅定(9),是慧解脱prajn~a^-vimukti阿罗汉。须深听了,非常疑惑。佛告诉他:「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深定,所以没有见法涅槃dr!s!t!idharma-nirva^n!a的体验,但正确而深刻的知道:「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 (余支 [P222] 例此)。这是正见依缘起灭的确定性──法住智,而能得无明灭故行灭,……生灭故老死灭的果证。这样的缘起──依缘而有无、生灭的法住性,怎能说是无为呢!又如『长阿含』的『大缘方便经』,说一切有部编入『中阿含』,名『大因经』,也就是『长部』的『大缘经』Maha^nida^na-suttanta 。经文说明「缘起甚深」,而被称为nida^na──尼陀那;尼陀那就是「为因、为集、为生、为转」的「因」。从这些看来,缘起是不能说为无为的。所以说一切有部等,不许「有别法体名为缘起,湛然常住」(10),而是「无明决定是诸行因,诸行决定是无明果」(11)。如经中说缘起是法住dharma-sthitata^,dhammat!t!hitata^,法住是安住的,确立而不可改易的;缘起是法定dharma-niya^mata^,dhamma-niya^mata^,法定是决定而不乱的;缘起是法界 dharma-dha^tu,dhamma-dha^tu,界是因性(缘性)。这样,缘起与缘生,都是有为法,差别在:缘起约因性说,缘生约果法说。缘起是有为,在世俗的说明中,龙树论显然是与说一切有部相同的。依我的理解,如来或说因,或说缘等,只是说明依因缘而有(及生),也就依因缘而无(及灭),从依缘起灭,阐明生死集起与还灭解脱的定律。如马胜As/vajit为舍利弗S/a^riputra 说偈:「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12)。「诸法从缘起」,『四分律』作「若法所因生」,与『赤铜鍱部律」相合;『五分律』作「法从缘生」;『智度论』译为「诸法因缘生」(13)。所说正是缘起的集与灭,除『根本说一切有部律』 (『智度论』的「诸法因 [P223] 缘生」,可能为缘起的异译)以外,分别说系律,都没有说是「缘起」,可见本来不一定非说缘起不可的。为了阐明起灭依缘,缘性的安住、决定性,才有缘起与缘生的相对安立,而说「缘起甚深」。阿毗达磨论师,着重于无明、行等内容的分别,因、缘的种种差别安立,而起灭依于因缘的定律,反而渐渐被漠视了! 「下品般若」说到了缘起甚深,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七上──中)说:
 
   「如然灯时,……非初焰烧,亦不离初焰;非后焰烧,亦不离后焰。……是(灯)炷实燃」。 「是因缘法甚深!菩萨非初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离初心得;非后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离后心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因缘法甚深」,玄奘译为:「如是缘起理趣甚深」。在『阿含经』中,缘起是约众生生死的起灭说,身外的一切,也被解说为缘起,所以立「内缘起」及「外缘起」,如『稻!8蝏经』与『十二门论』所说(14)。以无明、行等生灭说缘起,是有支的缘起;圣道的修行得果,如所引的『般若经』说,可说是圣道的缘起。佛法,达到了一切依缘起的结论。菩萨是发菩提心,修菩提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的。但发心、修行在前,得菩提果在后,前心、后心不能说是同时的,那怎么能依因行(前心)而得后心的果呢?经上举如火焰烧灯炷的比喻,来说明缘起的甚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能说是(因行)前心;也不离前心,没有修行的前心,是不可能得果 [P224] 的。不能说是后心,如只是后心一念,那里能得果?当然也不能离后心而得果。这样,前心、后心的不即不离,依行得果,是缘起的因果说。『般若经』文,接着说「非常非灭」的意义。这里,约如幻的因果说缘起;缘起即空(空的定义是:「非常非灭」),可从统贯全经而抉发出来。不过,在文句繁广的『般若经』中,这样的缘起深义的明文,只是这样的一点而已!
 
  龙树以缘起显示中道,肯定的表示缘起法为超胜世间,能得涅槃解脱的正法,如『中论』卷三(大正三0‧二四上)说:
 
   「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
 
  从缘所生的,是果法,果法不即是因(不一),也不异于因(不异)。果法并不等于因,所以不是常的;但果不离因,有相依不离的关系,所以也就不断。不一不异,不常不断,是一切法的如实相。约教法说,那是如来教化众生,能得甘露味──涅槃解脱味的不二法门。依缘起法说不一不异,不常不断,是『阿含经』所说的。一切法是缘起的,所以龙树把握这缘起深义,阐明八不的缘起,成为后人所推崇的中观派。
 
  佛说的缘起,是「诸说中第一」,不共世间(外道等)学的。但佛教在部派分化中,虽一致的宣说缘起,却不免着相推求,缘起的定义,也就异说纷纭了。大都着重依缘而生起,忽略依缘 [P225] 而灭无。不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固然是缘起;而「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也还是缘起。『杂阿含经』正是这样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15)。佛的缘起说,是通于集与灭的。这不妨略论缘起prati^tya-samutpa^da 的意义。缘起是佛法特有的术语,应该有他的原始意义。但原义到底是什么?由于「一字界中有多义故」,后人都照着自宗的思想,作出不同的解说。佛教界缘起「字义」的论辩,其实是对佛法见解不同的表示。如『大毗婆沙论』师,列举了不同的五说,却没有评定谁是正义(16)。世亲 Vasubandhu『俱舍论』的正义是:「由此有法,至于缘已,和合升起,是缘起义」。又举异说:「种种缘和合已,令诸行法聚集升起,是缘起义」(17)。依称友Yas/omitra的论疏,异说是经部师室利罗多S/ri^ra^ta所说(18)。『顺正理论』的正义是:「缘现已合,有法升起,是缘起义」(19)。清辨Bhavya,Bha^vaviveka的『般若灯论』说:「种种因缘和合(至‧会) 得起,故名缘起」(20)。『中论』的月称Candraki^rti释『明显句论』,与世亲『俱舍论』说相同(21)。觉音Buddhaghos!a的『清净道论』,也有对缘起的解说(22)。鸠摩罗什Kuma^raji^va早期传来我国的龙树学,缘起的字义,极可能是「种种因缘和合而起」。如著名的「空假中偈」,原语缘起,译作「众缘所生法」(罗什每译作「因缘生法」)。在『大智度论』中,「众缘和合假称」;「众法和合故假名」(23);「因缘和合生」,更是到处宣说。「众缘和合生」,似乎与『般若 [P226] 灯论』说相近。其实,文字是世俗法,含义有随时随地的变化可能。龙树的「缘起」字义,是探求原始的字义而说?还是可能受到当时当地思想的影响?或参综一般的意见,而表达自己对佛说「缘起」的见解呢?我以为,论究龙树的缘起,从缘起的字义中去探讨,是徒劳的。从龙树论去理解,龙树学是八不中道的缘起论。中道的缘起说,不落两边,是『阿含』所固有的。通过从部派以来,经大乘『般若』而大成的──「空性」、「假名」的思想开展,到龙树而充分显示即空、即假的缘起如实义(所以名为『中论』)。一切是缘起的:依缘起而世间集,依缘起而世间灭。『相应部』说:缘起「是法定、法确立(住),即相依性」(24)。相依性idappaccayata^,或译「缘性」,「依缘性」。『杂阿含经』与之相当的,是「此法常住、法住、法界」(25)。界 dha^tu也是因义,与「依缘性」相当。所以如通泛的说,缘起是「依缘性」。一切是缘起的,即一切依缘而施设。
 
  『中论』等遮破外道,更广破当时的部派佛教,这因为当时佛教部派,都说缘起而不见缘起的如实义,不免落于二边。近代的学者,从梵、藏本『中论』等去研究,也有相当的成就,但总是以世间学的立场来论究,着重于论破的方法──逻辑、辨证法,以为龙树学如何如何。不知龙树学只是阐明佛说的缘起,继承『阿含』经中,不一不异(不即不离)、不常不断、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有不无)的缘起;由于经过长期的思想开展,说得更简要、充分、深入而已。如『 [P227] 杂阿含经』,否定外道的自作、他作、自他共作、非自非他的无因作──四作,而说「从缘起生」(26)。『中论』的「观苦品」,就是对四作的分别论破(27)。一切法从缘起生,所以「观(因)缘品」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28)『中论』归结于无生,也就是缘生,如『无热恼请问经』说:「若从缘生即无生」(29)。又如有与无二见,『中论』「观有无品」,是引『删陀迦旃延经』而加以破斥的(30)。「观涅槃品」也遮破涅槃是有、是无:「如佛经中说,断有断非有,是故知涅槃,非有亦非无」(31)。但世人又执涅槃是亦有亦无,或说是非有非无,所以又进一步遮破,而破是有,是无,是亦有亦无,是非有非无──四执。其实,遮破四句,是『阿含经』旧有的,如: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去,不去,亦去亦不去,非去非不去;我有色,我无色,我亦有色亦无色,我非有色非无色(32)。种种四句,无非依语言,思想的相对性,展转推论而成立。又如「观如来品」说:「非阴非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33)?观我(我与如来,在世俗言说中,有共同义)与五阴,「不即、不离、不相在」,是『杂阿含经』一再说到的。即阴非我,离阴非我,这是一、异──根本的二边;不相在是我不在阴中,阴不在我中。这四句,如约五阴分别,就是二十句我我所见。由于世人的展转起执,『中论』又加「我(如来)不有阴」,成为五门推求。到月称Candraki^rti时代,大抵异说更多,所以又增多到七门推求。 [P228]
 
  缘起,依依缘性而明法的有、无、生、灭。有是存在的,无是不存在,这是约法体说的。从无而有名为生,从有而无名为灭(也是从未来到现在名生,从现在入过去名灭),生与灭是时间流中的法相。缘起法的有与生,无与灭,都是「此故彼」的,也就是依于众缘而如此的。「此故彼」,所以不即不离,『中论』等的遮破,只是以此法则而应用于一切。一般的解说佛法,每意解为别别的一切法,再来说缘起,说相依,这都不合于佛说缘起的正义,所以一一的加以遮破。随世俗说法,不能不说相对的,如有与无,生与灭,因与果,生死与涅槃,有为与无为等。佛及佛弟子的说法,有种种相对的二法,如相与可相,见与可见,然(燃)与可然,作与所作,染与可染,缚与可缚等。如人法相对,有去与去者(来与住例此),见与见者,染与染者,作与作者,受与受者,着与著者。也有三事并举的,如见、可见、见者等。这些问题,一般人别别的取着,所以不符缘起而触处难通。『中论』等依不即不离的缘起义,或约先后,或约同时,一一的加以遮破。遮破一切不可得,也就成立缘起的一切,如「观四谛品」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34)。「观十二因缘品」,说明苦阴[蕴]的集与灭外,『中论』又这样(35)说:
 
   1.「因业有作者,因作者有业,成业义如是,更无有余事」。 2.「如是颠倒灭,无明则亦灭;以无明灭故,诸行等亦灭」。 3.「 今我不离受,亦不即是受,非无受、非无,此即决定义」。 [P229] 4.「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
 
  『中论』所显示的、成立的一切法,是缘起的,不能依世俗常谈去理解,而是「八不」── 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缘起,也就是要从即空而如幻、如化的去理解缘起法,如『中论』(36)说:
 
   1.「如幻亦如梦,如干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 2.「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与梦,如炎亦如响」。 3.「色声香味触,及法体六种,皆空如炎、梦,如干闼婆城。如是六种中,何有净不净?(净与不净)犹如幻化人,亦如镜中像」。 4.「五阴常相续,犹如灯火炎」。
 
  缘起的世间法,如幻、如化;出世的涅槃,「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37),也是依缘起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而成立。说到如来,是「我」那样的五种求不可得,而也不能说是没有的,所以说:「邪见深厚者,则说无如来」(38)。总之,如来与涅槃,从缘起的「八不」说,是绝诸戏论而不可说的:「如来性空中,思惟亦不可(非世俗的思辩可及)……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 [P230] 」(39)。如从八不的缘起说,那如来与涅槃,都如幻、如化而可说了,这就符合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所说:「我说佛道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若当有法胜于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40)。
 
  
注【35-00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0中)。
注【35-002】『增壹阿含经』(一五)「有无品」(大正二‧五七八上)。
注【35-003】『杂阿含经』卷二(大正二‧一四上)。
注【35-004】『般若灯论」卷一(大正三0‧五五上)。
注【35-005】『杂阿含经』卷一一(大正二‧八四中──下)。『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南传一三‧三六──三八)。
注【35-006】『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南传一三‧三六)。
注【35-007】『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一一(大正二六‧五0五上)。
注【35-008】『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下、一七上)。
注【35-009】『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不得禅定」作「不得五通」。通是依禅定而发的,所以虽所说各别而大义相合(南传一三‧一七六──一七九)。
注【35-010】『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九(大正二九‧五0中)。
注【35-01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二三(大正二七‧一一六下)。 [P231]
注【35-01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二(大正二三‧一0二七下)。
注【35-013】『四分律』卷三三(大正二二‧七九八下)。『赤铜鍱部律』「大品」(南传三‧七三)。『五分律』卷一六(大正二二‧一一0中)。『大智度论』卷一一(大正二五‧一三六下)。
注【35-014】『大乘稻!8蝏经』(大正一六‧八二四上)。『十二门论』(大正三0‧一五九下──一六0上)。
注【35-015】『杂阿含经』卷二(大正二‧一二下)。
注【35-01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二三(大正二七‧一一七下──一一八上)。
注【35-017】『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九(大正二九‧五0中、下)。
注【35-018】山口益‧舟桥一哉共着『俱舍论之原典解明』所引(二一五)。
注【35-019】『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二五(大正二九‧四八一上)。
注【35-020】『般若灯论』卷一(大正三0‧五一下)。
注【35-021】山口益译『中论释』一(七)。
注【35-022】『清净道论』(南传六四‧一五六──一六三)。
注【35-023】『大智度论』卷三五(大正二五‧三一八中)。
注【35-024】『相应部』「因缘相应」(南传一三‧三七)。
注【35-025】『杂阿含经』卷一一(大正二‧八四中)。
注【35-026】『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六上──中)。又卷一四(大正二‧九三下)。 [P232]
注【35-027】『中论」卷二(大正三0‧一六中──一七上)。
注【35-028】『中论』卷一(大正三0‧二中)。
注【35-029】『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九引经(汉藏教理院刊本四九下)。旧译『弘道广显三昧经』卷二说:「缘生彼无生」,是同本异译(大正一五‧四九七中)。
注【35-030】『中论』卷三(大正三0‧二0中)。
注【35-031】『中论』卷四(大正三0‧三五中)。
注【35-032】前三类四句,出十四不可记,如『杂阿含经』卷三四(大正二‧二四五下)。我有色等四见,如『长阿含经』(二一)『梵动经』说(大正一‧九二下)。
注【35-033】『中论』卷四(大正三0‧二九下)。
注【35-034】『中论』卷四(大正三0‧三三上)。
注【35-035】『中论』:1.卷二(大正三0‧一三上)。2.卷四(大正三0‧三二上)。3.卷四(大正三0‧三七上)。4. 卷四(大正三0‧三四下)。
注【35-036】『中论』:1.卷二(大正三0‧一二上)。2.卷三(大正三0‧二三中──下)。3.卷四(大正三0‧三一中)。4.卷四(大正三0‧三八下)。
注【35-037】『中论』卷四(大正三0‧三五中)。
注【35-038】『中论』卷四(大正三0‧三0下)。 [P233]
注【35-039】『中论』卷四(大正三0‧三0下)。又卷四(大正三0‧三六中)。
注【35-040】『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二七六中)。
 
 
五 假名──受假
  「假名」,在『中论』思想中,有极重要的意义。首先,『般若经』的「原始般若」,充分表示了一切法「但名」的意义,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下)说:
 
   「世尊!所言菩萨菩萨者,何等法义是菩萨?我不见有法名为菩萨。世尊!我不见菩萨,不得菩萨,亦不见、不得般若波罗蜜,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世尊!我不得、不见菩萨,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世尊!我不见菩萨法来去,而与菩萨作字,言是菩萨,我则疑悔。世尊!又菩萨字,无决定,无住处,所以者何?是字无所有故」(1)。
 
  佛命须菩提Subhu^ti,为菩萨bodhisattva说般若波罗蜜prajn~a^pa^ramita^,而揭开了『般若经』的序幕。须菩提对佛说:说到菩萨,菩萨到底是什么呢?我没有见到,也没有得到过,有可以名为菩萨的实体。般若波罗蜜,也是这样的不可见、不可得。这样,要我以什么样的般若波罗蜜,来教示什么样的菩萨呢!接着,从不见、不得菩萨与般若波罗蜜,进一步的说:我 [P234] 不见有菩萨法,或(生)来,或灭(去)(2),什么都不可得,我假使名之为菩萨,说菩萨这样那样,那是会有过失感而心生疑悔的。要知道,名字na^ma是没有决定性的(同一名字,可以有种种意义的),不是落实在某一法上的,名字是无所有的。一切但有名字──唯名na^mama^tra^ ,没有实性,须菩提本着般若体悟的立场,所以这样说。说没有菩萨,没有般若,这就是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了。如听了但有假名,一切不可得,而能不疑不怖,那就是菩萨安住于般若波罗蜜了。菩萨是人,般若是法,人与法都是假名无实的;这一法门,可能从一说部Ekavya^vaha^rika 演化而来。
 
  「原始般若」的人(菩萨)、法(般若)不可得,一切但有名字,在「中本般若」 (一般称之为「大品」)中,有了进一步的说明:一切是「和合故有,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灭,但以名字故说;是名字亦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3)。并对但名的一切,提出了三假说,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二三一上)说: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名假施设、受假施设、法假施设,如是应当学」。
 
  一切唯有假名,名字也只是假名,在般若中,一切都是不可得的。然从世间一切去通达假名不可得,也不能不知道世俗假名的层次性、多样性,所以立三种假。依『大智度论』,三假施设,是三波罗聂提。波罗聂提prajn~apti,义译为假,假名,施设,假施设等。这三类假施设, [P235] 『大智度论』的解说,有二复次;初说是:「五众[蕴]等法,是名法波罗聂提。五众因缘和合故名为众生,诸骨和合故名为头骨,如根、茎、枝、叶和合故名为树,是名受波罗聂提。用是名字取(法与受)二法相,说是二种,是为名字波罗聂提」(4)。依论所说,法波罗聂提──法假 dharmaprajn~apti,是蕴、处、界一一法。如色、声等一一微尘,贪、瞋等一一心心所,阿毗达磨论者以为是实法有的,『般若经』称之为法假施设。受假,如五蕴和合为众生,众骨和合为头骨,枝叶等和合为树,这是复合物。在鸠摩罗什Kuma^raji^va的译语中,受与取upa^da^na相当,如五取蕴译为五受阴,所以受波罗聂提,可能是upa^da^na-prajn~apti。受假──取假,依论意,不能解说为心的摄取,而是依揽众缘和合的意思。名假na^ma-prajn~apti,是称说法与受的名字,名字是世俗共许的假施设。所说三假,在各种译本中,是略有出入的,如下(5):
 
图片
+----------------------------------------------------------------+
|     A    |    B   |     C  |     D  |           E     |    F   |
|----------+--------+--------+--------+-----------------+--------|
|  名假施设|  名  假|  名  假|  字  法|                 |  名  假|
|  受假施设|        |        |  合  法| 因缘合会而假虚号|        |
|  法假施设|  法  假|  法  假|        |         所号法  |  法  假|
|          |  教授假|  方便假|  权  法|         所号善权|        |
+----------------------------------------------------------------+
 
 
[P236]
  要理解『般若经』的三假,可与阿毗达磨者的「有」,作对比的观察,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九(大正二七‧四二上──中)说:
 
   「然诸有者,有说二种:一、实物有,谓蕴、界等。二、施设有,谓男、女等」。 「有说五种:一、名有,谓龟毛、兔角、空花鬘等。二、实有,谓一切法各住自性。三、假有,谓瓶、衣、车乘、军、林、舍等。四、和合有,谓于诸蕴和合,施设补特伽罗。五、相待有,谓此彼岸、长短事等」。
 
  阿毗达磨论师,立实物(法)有与施设有,这是根本的分类,与『大般若经』「第三分」 ( F 本),但立名假与法假相合。依经说,我;头、颈等;草木等;过去未来诸佛;梦境、谷响等,都说「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等想施设言说」(6)。所以二假中的名假,与阿毗达磨者二种有中的施设有相当。『般若经』立三假:法假当然与实物有──实有相当。五种有中的假有、和合有,是施设有的再分类,与『般若经』的「受假」相当。名有,是龟毛、兔角等,在世俗中也只有假说的一类,可以含摄在名假中;但三假中的名假,重在称呼那法与受的名字。不过,『般若经』的三假,有的不立受假(包含在名假中),别立方便假──教授假、权法等。这是说:佛为弟子教授、说法,都是方便善巧的施设,如『法蕴足论」引经说:「如是缘起,法住、法界,一切如来自然通达,等觉、宣说、施设、建立、分别、开示,令其显了」(7)。如来说法,本着自 [P237] 觉自证,而以方便施设名相,为众生宣说开示的。佛的教法,一切都是方便施设的。这本是『阿含经』以来的一贯见解,如『第一义空经』说:「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等(8) ,缘起的集与灭。所说的「俗数法」,『顺正理论』引经,译作「法假」(9)。阿毗达磨论者,虽知缘起等一切教法,是方便施设的,而对于文句所诠表的法义,总是分为实有与假有。『般若经』明一切法但假施设,依『大智度论』所说,有次第悟入的意义,如说:「行者先坏名字波罗聂提,到受波罗聂提;次破受波罗聂提,到法波罗聂提;破法波罗聂提,到诸法实相中。诸法实相,即是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罗蜜」(10)。
 
  『中论』的空假中偈,在缘起即空下说:「亦为是假名」。这里的假名,原文为prajn~aptirupa^da^ya ,正是『般若经』所说的「受假施设」。依『中论』「青目释」:「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为中道」(11)。假名是指空性说的:缘起法即空(性),而空(性)只是假名。所以缘起即空,离有边;空只是假名(空也不可得),离无边:缘起为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当然,假名可以约缘起说,构成缘起为即空即假的中道。不过,依『般若经』三假来说,缘起是法假,空(性)应该是名假,为什么『中论』与『般若经』不同,特别使用这受假一词呢!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阿毗达磨,立二有、三有、五有,包含了一切实有、假有,并没有与受(假)相当的名字。受假,应该是从犊子部Va^tsi^putri^ya系来的。如 [P238] 『三法度论』卷中(大正二五‧二四上──中)说:
 
   「不可说者,受、过去、灭施设。受施设,过去施设,灭施设,若不知者,是谓不可说不知。受施设(不知)者,众生已受阴、界、入,计(众生与阴、界、入是)一,及余」 (计异)。
 
  『三法度论』,是属于犊子部系的论典(12)。犊子部立不可说我anabhila^pya-pudgala,又有三类;受施设是依蕴、界、处而施设的,如『异部宗轮论』说:「犊子部本宗同义,谓补特伽罗[数取趣],非即蕴、离蕴,依蕴、处、界假施设名」(13)。补特伽罗──我,不可说与蕴等是一,不可说与蕴等是异。不一不异,如计执为是一或是异,这就是「不可说不知」。犊子部的我,是「假施设名」。此外,有『三弥底部论』,三弥底Sam!mati^ya是正量的音译;正量部是犊子部分出的大宗。『三弥底部论』卷中(大正三二‧四六六上──中)也说:
 
   「佛说有三种人」。
 
  问曰:云何三种人?答:依说人,度说人,灭说人。[说者,亦名安,亦名制,亦名假名]」。 三种人,与『三法度论』的三类施设(不可说我)相同。「依说人」的「说」,依小注,可译为安立、假名,可知是施设的异译,所以「依说人」,就是「受施设我」。「依」或「受」,就是『中论』所说──prajn~apti upa^da^ya中的upa^da^ya。这个字,有「依」,「因」,「基」, [P239] 「取」 (受)等意义,所以『般若灯论』解说为:「若言从缘生者,亦是空之异名。何以故?因施设故」(14)。观誓Avalokitavrata的『般若灯论广注』,释「因施设」为upa^da^nam upa^da^ya prajn~apti ,即「取因施设」。从犊子部出家的陈那Din%na^ga,也有『取因施设论』。总之,『般若经』所说的「受假」,正是『中论』所说的prajn~apti upa^da^ya(因施设)。这一术语,是由犊子部系中来的。
 
  为了说明『中论』的缘起是假名──受假施设,所以分别的来说。一、佛的说法,以语句方便来表达,称为施设(假),如『般若经』的方便假、教授假,那是佛教界所公认的。对于所表示的内容,虽有「假名有」的,如五蕴和合名为我,枝叶等和合名为树,但总以为:「假必依实」,有实法存在,──实法有。如说一切有部,说蕴、处、界都是实有自性的;「俱舍论』以为:蕴是假而处、界是实有的;经部Sautra^ntika以为蕴、处是假而界是实有的。这些上座部 Sthavira系的学派,都是成立实法有的。大众部Maha^sa^m!ghika中,以说假为部名的说假部Prajn~aptiva^din,立「十二处非真实」(15);一说部说:诸法但名无实。有没有立实法为所依,传说中没有明确的记录。二、一切法从因缘生,从种种缘生,不从一因生,是佛教界所公认的。说一切有部立「法性恒住」,「三世实有」,所以从因缘生,并非新生法体,法体是三世一如的。从缘生,只是众因缘力,法体与「生」相应,从未来来现在,名为生起而已。如经部,说 [P240] 现在实有而过未非实,所以从缘生是:界──一一法的功能,在剎那剎那的现在相续中,以缘力而现起,为唯识宗种子生现行说的先驱。这样的因缘所生,都是别别自性有的(16)。三、假名有 ──施设有,部派间也有不同的见解。如依五蕴而假名补特伽罗,依说一切有部,假有是无体的,所以说无我。犊子部系以为:依五蕴而施设补特伽罗,是受假,不可说与蕴是一是异,「不可说我」是(受假)有的。如即蕴计我,或离蕴计我,那是没有的,所以说无我。四、『般若经』立三假,着重于但名无实,名与实不相应,所以说:名字「不(在)内、不(在)外,不中间(住」)。约但名无实,「但以假名说」,『中论』也采用这通泛的假施设prajn~apti,但论到缘起说,一切依缘而有(而生、而无、而灭)。缘性与所生法,不可说一,不可说异。缘起法的不一不异,在时间中,就是不断不常。这与犊子部说的受施设,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也不可说是常、是无常,有共通的意义。不过犊子系但约补特伽罗说,而『中论』约缘起一切说。五、『大智度论』所释的「中本般若」──二万二千颂本,立三种假,约世俗法的层次不同而立,与其他「中本般若」不同。龙树「空假中偈」的假名──受假,正是依此经本而来。在种种假中,龙树不取「名假」,如一切是名假,容易误解,近于方广道人的一切法如空华。「名」是心想所安立的,也可能引向唯识说。后代有「唯名、唯表、唯假施设」的成语,唯表vijn~aptima^tra,玄奘就是译为「唯识」的。龙树也不取「法假」,法假是各派所公认的,但依法施设,各部派终 [P241] 归于实有性,不能显示空义。龙树特以「受假」来说明一切法有。依缘施设有,是如幻如化,假而有可闻可见的相用,与空华那样的但名不同(犊子部系依蕴处等施设不可说我,与有部的假有不同,是不一不异,不常不断,而可说有不可说我的,古人称为「假有体家」)。受假──依缘施设(缘也是依缘的),有缘起用而没有实自性,没有自性而有缘起用;一切如此,所以一切是即空即假的。龙树说「空假中」,以「受假」为一切假有的通义,成为『中论』的特色。
 
  
注【36-001】『小品经』文,与玄奘所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五分」最相近,如卷五五六(大正七‧八六五下 ──八六六中)。「第四分」也相近,已明说「但有假名」,如卷五三八(大正七‧七六四上)。『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近于「第四分」,但说「无定无住」为:「而彼名字,无住处非无住处,无决定无不决定」(大正八‧五八七下),与现存梵本相同。这是参照「中本般若」(俗称「大品」),「是字不住亦不不住」而有所增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二三四上)。参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0九(大正七‧四七上)。
注【36-00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卷五五六,作:「若生若灭,若染若净」 (大正七‧八六六中)。
注【36-00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二三一上)。参照『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二分」)卷四0六(大正七‧三0上)。
注【36-004】『大智度论』卷四一(大正二五‧三五八中)。 [P242]
注【36-005】A、『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二三一上)。B、『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一一(大正五‧五八中)。C、(「第二分」)卷四0六(大正七‧三0上)。D、『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一一下)。E、『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一六三上)。F、『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四八二(大正七‧四四八上)。
注【36-00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四八二(大正七,四四七下)。
注【36-007】『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一一(大正二六‧五0五上)。
注【36-008】『杂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二‧九二下)。
注【36-009】『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二八(大正二九‧四九八中──下)。
注【36-010】『大智度论』卷四一(大正二五‧三五八下)。
注【36-011】『中论』卷四(大正三0‧三三中)。
注【36-012】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四五八──四六0)。
注【36-013】『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六下)。
注【36-014】『般若灯论』卷一四(大正二五‧一二六中)。
注【36-015】『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六上)。
注【36-016】『摄大乘论』本卷上说:「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大正三一‧一三五上)。 [P243]
 
  
 
六 空性──无自性空
  『中论』「观四谛品」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1)。众因缘生法──缘起prati^tyasamutpa^da 法,就是空──空性s/u^^nyata^。 「我说」,从前都解说为佛说,但原文是第一人称的多数,所以是「我等说」。缘起即是空性,是龙树Na^ga^rjuna那个时代,部分大乘学者所共说的。上面说到,空在『般若经』中的主要意义,是涅槃、真如等异名。在上一章中,说到与『般若经』相近的文殊Man~jus/ri^法门,以缘起为此土──释迦佛S/a^kya说法的先要,而文殊所说,却是「依于胜义」,「但依法界」,「依于解脱」,表示了声闻与大乘的分化对立。大乘说「一切皆空」,「一切皆如也」,「一切不出于法界」;依佛声教而开展的,被称为声闻部派佛教,大抵是有为以外说无为,生死以外立涅槃,所以形成严重的对立。声闻法与大乘法的方便施设,当然有些差别,但也不应该那样的严重对立。释迦佛在『阿含经』中,依中道 madhyama^-pratipad说法,也就是依缘起说。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生死流转依缘起而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生死也依缘起而还灭。依缘而集起,依缘而灭,生死与涅槃(涅槃,或说为空性、真如等),都依缘起而施设成立。龙树尊重释迦的本教,将『般若』的「一切法空」,安立于中道的缘起说,而说:「众因缘生法[缘起],我(等)说即是空」性。缘起 [P244] 即空,所以说:「不离于生死,而别有涅槃」(2)。同时,迷即空的缘起而生死集,悟缘起即空而生死灭;生死与涅槃,都依缘起而成立(3)。缘起即空,为龙树『中论』的精要所在。阐发『阿含经』中(依中道说)的缘起深义,善巧的贯通了声闻与大乘,为后代的学者所尊重。
 
  缘起法即是空(性),缘起法(也就是一切法)为什么即是空呢?如『回诤论』(4)说:
 
   「若法依缘起,即说彼为空;若法依缘起,即说无自性」([颂‧以下释])「诸缘起法,即是空性。何以故?是无自性故。诸缘起法,其性非有,无自性故。……无自性故说为空」。
 
  以无自性nih!svabha^va明缘起即空,『中论』「青目释」也说:「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5)。『大智度论』也一再说:「若从因缘和合生,是法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空」(6)。『中论』颂说:「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众缘中有(自)性,是事则不然」。「阴合有如来,则无有自性」。「汝若见诸法,决定有(自)性者,即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7)。自性 svabha^va,是「自有」自成的,与众缘和合而有,恰好相反。所以,凡是众缘有的,就没有自性;如说法有自性,那就不从缘生了。一切是依因缘而有的,所以一切是无自性的;一切无自性,也就一切法无不是空了。进一步说,由于一切法无自性空,所以一切依因缘而成立,「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8),显示了龙树学的特色。依无自性来阐明缘起与空的一致性,而『阿含经 [P245] 』的一切依缘起,『般若经』(等)的一切法皆空,得到了贯通,而达成「缘起即空」的定论。说明龙树学的这一特色,还要从『阿含经』与『般若经』说起。
 
  『阿含经』中,出家人在空静处修行,也就以空寂[静]来形容无取无着的解脱境地,所以「空诸欲」,「贪空、瞋空、痴空」。一方面,「空诸行」,诸行是空的,无我我所。经中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事,是譬喻诸行空的。空是无我无我所,在大众部Maha^sa^m!ghika中,就有解说为我空、法空了。所以,「空」,有空虚的意义,也有表示无着无累、解脱自在的意义。「原始般若」,本是体悟甚深法相[性]的修行者,从证出教(不是从教义的探索而来),直率地表示自悟的境地,用来化导信众,所以说:「以真法性为定量故」(9) 。在般若法门的开展中,空是表示甚深法性的一个名词。在一切法不生,一切法清净,一切法(远)离,一切法寂灭[静],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无所依,一切法不可思议……这一类词语中,「空」是更适合于即一切法而示如实相的。「空」在『般若经』中,广泛应用,终于成为『般若经』的特色。般若法门是重实践的,直观一切法本空(空是同义异名之一),但法流人间,闻思修习,应有善巧的施设。上一章曾列表说明:空,无所有,无生,远离,寂静等,是表示(悟入的)甚深法性的;空,无所有,虚妄,不实等,是表示一般虚妄事相的。空(与无所有)是通贯了虚妄的一切法与一切法甚深相的。一切虚妄不实是缘起无自性(空) [P246] 的,无自性空即涅槃空寂。以无自性而明缘起即空,成为生死即涅槃,大乘深义最善巧的说明。
 
  自性是自有的,所以依众缘和合而如此的,不能说有自性,有自性的就不从缘生。『中论』卷三(大正三0‧一九下、二0中)说:
 
   「众缘中有(自)性,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有变)异」。
 
  缘起,是佛教界所公认的,但一般以为:一一法是实有自性的,有自性法从因缘和合而生起。依龙树学来说,这是自相矛盾的,有自性(自有),那就不用从因缘生了。从因缘生的,就是作法kr!taka,所作法是不能说是自性有的。如实有自性,也就不可能有变异。自性是不待他的,与他无关的自体;不可能变异,应该是常恒如此的:这与从缘所生法不合。不待他、不变异的自性,是根源于与生俱来的无明。呈现于心识中的一切,直觉得确实如此──实在感,从来与我们的认识不分的。就是发觉到从因缘生,不实、变异等,也由于与生俱来的无知,总是推论为:内在的,微细的,是自性有,达到「假必依实」的结论。依『中论』说:龙树彻底否定了自性有,成为无自性的,缘起即空的法门。因为一切无自性,所以一切法空,依无自性而契入空性,空性即涅槃、寂静等异名。空,不是没有,举譬喻说,如虚空那样的无碍,空是不碍有的。由于 [P247] 空无自性,所以依缘起而一切──世出世法都能成立。反之,如一切不空,是自性有,那就不待因缘,一切法都不能成立了。龙树明确的宣说(10):
 
   1.「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2.「若人信于空,彼人信一切;若人不信空,彼不信一切」。
 
  这是依空以成立一切的。空无自性,所以依缘而起一切,因无自性空,所以即缘起而寂灭。缘起即空,所以缘起所生即涅槃。『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一一引经(大正二六‧五0五上)说: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缘起法住、法界。一切如来自然通达,等觉、宣说、施设、建立、分别、开示,令其显了。……此中所有法性,法定,法理,法趣,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非妄,非虚,非倒,非异」(11)。
 
  (真)如,法界等,是形容缘起法的,而在大乘经中,真如有十二异名:「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12);而真如、法界等,是被解说为涅槃异名的(13)。一般说,缘起是有为,涅槃是无为。佛法本以缘起法为宗,而『般若』等大乘佛法,却以真如、法界等为本;在解行上,形成严重的对立。龙树一以贯之,出发于缘起──众因缘生法,但名无实,无自性故自性空。于是缘起是即空(性、涅槃异名)的缘起,空性是不碍缘起的空性。说缘起法性是如、法界,或说涅槃即如、法界,只是说明的 [P248] 方便不同,而实义是一致的。八不──空的缘起说,真是善巧极了!
 
  空,龙树以无自性来解明,固然是继承「中本般若」以来,渐着重倾向于虚妄无实的空义,也有针对当时部派佛教的「对治」意义。初期的『阿含经』,有prakr!ti──本性(也有译为自性的),而没有svabha^va──自性一词,自性是部派佛教所有的术语。佛说的一切法──色、心、心所等,佛弟子研求一一名词的特相──自相svalaks!an!a,又从相而论究一一法的实质,就称为「自性」。这对于经说的解说,明确而不致误解,是有必要的。但探求实体,终于达到「假必依实」的结论;论到一一法的因果、生灭,关涉到未来、现在、过去时,引出「法性恒住」的思想。这是一大系,除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外,犊子部Va^tsi^putri^ya及其分出的(四)部派,都是主张一切有自性的。『大毗婆沙论』说:「谓彼(犊子部)与此(说一切有部)所立义宗,虽多分同而有少异。谓彼部执……补特伽罗体是实有。彼如是等若六若七,与此不同,余多相似」(14)。可见这两大派,起初不过六七义不同而已。这一思想系,在西、北印度,有广大的教区,极为兴盛。这一系以为:一一法是实有自性的。从未来来现在,从现在入过去,似乎有生灭,有变异,其实,「体实恒有,无增无减,但依作用,说有说无」(15)。「诸行自性,无有转变。……谓一切法各住自体。……有转变者,谓有为法得势时生,失势时灭」(16)。这是以一一(有为)法为本来如此的:现在是这样,(未生时)未来也是这样,(已灭)过去也还是这 [P249] 样。所以说:「三世实有,法性恒住」。恒,是在时间(三世)流中,始终是没有增减,没有变异的。佛说从因缘生,并非说法自性──自体有生灭、变异,只是因缘和合时,作用的现起与灭失,说有说无而已。有为生灭法有自性,不生灭的无为法,也是实有自性的。这一类思想,在南印度大众部Maha^sa^m!ghika系中的安达罗派(Andhaka共有四部),以为:「一切法有,三世各住自位」;「一切法自性决定」(17)。虽不能充分了解他们的法义,但显然与说一切有部有同样的意趣。龙树专依缘起的无自性说空,可说是破斥当时盛行的「自性有」者,处于完全相反的立场。
 
  世间的理论,每每敌体相反的,却有类似的意见。如『大智度纶』卷三二(大正二五‧二九七中 ──下、二九八下)说:
 
   「诸法如,有二种:一者,各各相;二者,实相。各各相者,如地坚相,……。实相者,于各各相中分别求实不可得,不可破。……若不可得,其实皆空,空则是地之实相[性]。一切别相皆亦如是,是名为如」。 「一一法有九种:一者,有体;二者,各各有法;……知此法各各有体、法具足,是名世间下如。知此九法终归变异尽灭,是名中如。……是法非有非无,非生非灭;灭诸观法,究竟清净,是名上如」。
 
  如──真如tathata^,是表示如此如此,无二无异的。这一名词,可通于几方面的。初段 [P250] 文、分为二:一,坚等一一法性,是一直如此,「不舍自性」的,所以世间坚等性,也可以名为如。二,推求一一法的实性不可得,「其实皆空」,空是如如不异(并不是一)的,是一切法的实性,这也名为如。第二段文,分如为三类:下如,是一切法坚等自性。中如是无常等共相 sa^ma^nya-laks!an!a。上如就是实性──空,非生灭、非有无。从这段论文,可看出一般的自性有,与空性有类似处。依说一切有者说:一一法自性恒住,不增不减,非生非灭;以因缘起用,所以说生说灭,说有说无。依龙树论说:空性是一切法的实性,也可名为(胜义)自性。空性是不生不灭,非有非无的;依因缘力,而说为生灭有无。这不是有些类似吗?当然这是根本不同的。一切有者的一一法自性,是自有而无限差别的;无限差别的自性,彼此间不能说有什么关系;法自性是这样的,又依法作用说变异,不免矛盾!龙树的缘起即空性,是超越数量的,超越数量的空性,不碍一切。空无自性,非别别的存在,所以可说依缘而不一不异,成立一切法。这是彻底相反的,然通过无自性空的缘起法,是三世一如的,如幻(这是譬喻)的三世一切有者。缘起无自性的有,不但一切法有,我也是有的。说一切有部说法是自性有,补特伽罗pudgala[数取趣] 是假有;犊子部说法是自性有,不可说我anabhila^pya-pudgala是受假upa^da^ya-prajn~apti ,也是有的,似乎更近于犊子部系。因此联想到:『中论』「观本住品」,是破婆私弗多罗 ──犊子部的(18)。「观三相品」破生生、住住、灭灭时,破说一切有部;而『般若灯论』说:犊 [P251] 子部执一法起时,「总有十五法起」(19),也是破犊子部的。特别是:说一切有部说法有我无,所以论究法义,不立作者、受者,也就不用破斥。『中论』一再的破「者」,如「见者」,「闻者」,「染者」,「作者」,「受者」,「去者」,「合者」,这都是遮破实有我的。犊子部说:「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众[蕴]和合有人[补特伽罗]法」(20);『中论』彻底的破斥了他,成立无自性的缘起有的我、法,如说:「因业有作者,因作者有业,成业义如是,更无有余事」(21)。从『中论』立「受假」,成立无自性的我、法来说,与犊子部相反,而却又非常相似的。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七五(大正二七‧三八八中──下)说:
 
   「虚空非色……无见……无对……无漏……无为。……若无虚空,一切有物应无容处;… …应一切处皆有障碍」。
 
  说一切有部等所立虚空无为 a^ka^s/a-asam!skr!ta,是与色法──物质不相障碍的绝对空间;是不生灭的无为法,不属于物质,而为物质存在与活动的依处。『般若经』中,每以虚空来比喻一切法空。『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般若经』的虚空喻以外,说一切有部等的虚空无为,应有重要的启发性。经上说一切法空,空性无差别,一切依世俗而假立。然空性对于一切法的成立,似乎没有关系。如「不坏真际建立诸法」,「依无住本立一切法」,也只是依处,如大地在空中一样。而虚空无为,不但是色法的依处,而且是无碍的,所以有色法活动 [P252] 的可能。以此来喻解空性,不但一切法不离于空性,正因为空无自性,而一切依缘起,才成为可能。所以『中论』的特义,以有(无自性)空义而一切得成,虚空无为应有启发性的。
 
  「性空之空义,是缘起义,非作用空无事之义」(22),只是无有自性。空性也是无自性的,所以『中论』说:「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23)?无自性空,是涅槃异名,在圣智通达中,脱落一切名、相、分别,是一切不可说的。『般若经』说:「一切法不可说,一切法不可说相即是空,是空(亦)不可说」。「是法不可说,佛以方便力故分别说」(24)。不可说而不得不说,依世俗假名说,名为空(性),名为真如等,这是不能依名著相的,所以『中论』说:「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25)。一切不可说,为什么要说是「空」呢?当然是「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引导众生的意趣,如『中论』卷二(大正三0‧一八下)说: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这一颂,是依『大宝积经』──「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而说的(26)。众生迷着──无明,根本是我我所见。从『阿含经』以来,无我我所空。萨迦耶见为一切烦恼的上首,离我我所见,即离一切见而得解脱。为了离见而说空,如取着于空,那是如以药治病,药又成病,就难以治愈了。『大智度论』释「空相应名为第一相应」说:「空,是十方诸佛深奥之藏,唯一涅槃门,更无余门能破诸邪见戏论。是(空)相应,不可坏,不可破,是故名为第一」 [P253] (27)。由于解释『般若经』,当然会着眼于脱落名相的空义,『大智度论』一再的(28)说:
 
   1.「法空中,亦无法空相,汝得法空心着故而生是难(一切皆无)。是法空,诸佛以怜悯心,为断爱结、除邪见故说」。 2.「欲令众生得此毕竟空,远离着心。毕竟空但为破着心故说,非是实空」。 3.「如执事比丘高声举手唱言:众皆寂静!是为以声遮声,非求声也。以是故,虽说诸法空、不生不灭,愍念众生故,虽说非有也」。 4.(以指指月喻)「诸佛贤圣为凡夫人说法,而凡夫着音声语言,不取圣人意,不得实义;不得实义故,还于实(义)中生着」。 5.「当取说意,莫着语言」!
 
  『般若经』是重于行的;『中论』也以观一切法,离见而契入空性为宗的。受到后学的推重,探究发扬,成为不同的派别。从分别善巧,辨析精严来说,是大有功德的。但如忘失教意,专在论议上判是非,怕要失去龙树的宗趣了!
 
  
注【37-001】『中论』卷四(大正三0‧三三中)。
注【37-002】『中论』卷三(大正三0‧二一中)。
注【37-003】如『中论』卷四「十二因缘品」说(大正三0‧三六中──下)。 [P254]
注【37-004】『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七引文(汉藏教理院刑本三三上)。旧译『回诤论』(大正三二‧一八上)。
注【37-005】『中论』卷四(大正三0‧三三中)。
注【37-006】如『大智度论』卷三七(大正二五‧三三一中)。
注【37-007】『中论』卷一(大正三0‧二中)。卷三(大正三0‧一九下)。卷四(大正三0‧三0上)。卷四(大正三0 ‧三三中)。
注【37-008】『中论』卷四(大正三0‧三三上)。
注【37-009】『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分」)卷五三八(大正七‧七六四下)。又(「第五分」)卷五五(大正七‧八六六下)。
注【37-010】『中论』卷四(大正三0‧三三上)。『回诤论』(大正三二‧一五上)。
注【37-011】参阅『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四中)。
注【37-01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0二(大正七‧八下)。
注【37-01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七(大正八‧三四四上)。
注【37-014】『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二(大正二七‧八中)。
注【37-015】『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七六(大正二七‧三九五下──三九六上)。
注【37-01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九(大正二七‧二00上──中)。
注【37-017】『论事』(南传五七‧二一二──二一八)。又(南传五八‧四一三──四一四)。 [P255]
注【37-018】『般若灯论』卷六(大正三0‧八二中)。
注【37-019】『般若灯论』卷五(大正三0‧七五下)。
注【37-020】『大智度论』卷一(大正二五‧六一上)。
注【37-021】『中论』卷二(大正三0‧一三上)。
注【37-022】『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七(汉藏教理院刊本三一下)。
注【37-023】『中论』卷二(大正三0‧一八中)。
注【37-02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七(大正八‧三四五下)。
注【37-025】『中论』卷四(大正三0‧三0中)。
注【37-026】『大宝积经』(四三)『普明菩萨会』(大正一一‧六三四上)。
注【37-027】『大智度论』卷三七(大正二五‧三三四下)。
注【37-028】『大智度论』:1.卷二0(大正二五‧二0七中)。2.卷六三(大正二五‧五0八下)。3.卷六(大正二五‧一0五下)。4.卷四三(大正二五‧三七五上)。5.卷三五(大正二五‧三一八下)。
 
  
 
七 中道──中论与中观
  『中论』「观四谛品」,在缘起prati^tya-samutpa^da即空s/u^nyata^,亦是假名 [P256] prajn~a^ptiupa^da^ya以下,接着说:亦是中道madhyama^-pratipad。上文曾经说到:中道的缘起,是『阿含经』说;『般若经』的特色,是但有假名(无实),本性空prakr!ti-s/u^nyata^与自性空svabha^va-s/u^nyata^。自性空,约胜义空性说;到「中本般若」末后阶段,才以「从缘和合生无自性」,解说自性空。自性空有了无自性故空的意义,于是龙树Na^ga^rjuna 起来,一以贯之,而说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大乘佛法中最著名的一偈。
 
  中道,是佛法也是佛弟子遵循的唯一原则。一切行为,一切知见,最正确而又最恰当的,就是中道,中是不落于二边anta-dvaya──偏邪、极端的。以行来说:『拘楼瘦无诤经』说:耽着庸俗的欲乐是一边,无义利的自苦行是一边,「离此二边,则有中道」,中道是八圣道(1)。这一教授,是多种「经」、「律」所说到的。如佛教化二十亿耳S/rotravim!s/atikot!i^说:如「弹琴调弦,不急不缓,适得其中,为有和音可爱乐」。所以「极大精进,令心调[掉举]乱;不极精进,令心懈怠。是故汝当分别此时,观察此相」(2)。修行也要适得其中,是要观察自己身心,善巧调整的。如炼金那样,不能「一向鼓!B嫀」,「一向水洒」,「一向俱舍」,而要或止、或举、或舍,随时适当处理的,这才能「心则正定,尽诸有漏」(3)。因此,修行成就无相心三昧 animitta-citta-sama^dhi的, 「是不踊不没」,心住平等的(4)。这一原则,应用于知见的,就 [P257] 是「处中说法」的缘起,缘起法不落二边──一与异,断与常,有与无的。正确而恰当的中道,不是折中,不是模棱两可,更不是两极端的调和,而是出离种种执见,息灭一切戏论prapan~ca 的。从这一原则去观察,『般若经』的但名无实,自性皆空,只是缘起中道说的充分阐明。缘起法为什么是中?缘起法是无自性的,所以但有假名(无实);缘起法是无自性的,所以即是空。空,所以无自性,是假名的缘起;假名的缘起,所以离见而空寂。以假名即空──性空唯名来说缘起的中道,中道是离二边的,也就是『中论』所说的八不。依中道──八不的缘起(假名),能成立世俗谛中世出世间一切法;依中道──缘起的八不(空),能不落诸见,契如实义(胜义)。所以『中论』最著名的一颂,可表解如下:
 
图片
             自性空
         /          \
   缘起法…(无自性)…(八不)中道
         \          /
             假名有
 
 
 
  「中本般若」后分,一再的说到二谛,『中论』也是以二谛来说明佛法的,如卷四(大正三0 [P258] ‧三二下──三三上)说: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佛为众生说法,不能不安立二谛;如没有相对的「二」,那就一切不可说了。如世间众生所知那样的,确实如此,名为世俗谛lokasam!vr!ti-satya,谛是不颠倒的意思。第一义谛 parama$rtha-satya──胜义谛,是圣者所知的真实义tattva。众生世间所知,虽然共知共见,确实如此,其实是迷惑颠倒,所以生死不已。求胜义的佛法,是要于世间一切法,离颠倒迷惑而通达实义,这是安立二谛的根本意趣。然第一义谛,世间的名、相、虚妄分别,是不能表达的,所以说胜义谛如何如何,还是依世俗谛方便说的。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如是(空性)等相,是深般若波罗蜜相。佛为众生,用世间法故说,非第一义」(5)。「若名字因缘和合无,则世俗语言众事都灭;世谛无故,第一义谛亦无」(6)。世俗谛是众生迷谬所知的,虽是惑乱,却是重要的,我们凡夫正是处在这一情境中呀!所以要依止世俗谛,才能表示第一义谛;才能从勘破世俗迷妄中,去通达胜义谛。依『中论』的二谛来观察龙树最著名的一偈:众生迷妄所知的世俗谛,佛说是缘起的;依缘起而离边见。能正确的体见实义,这就是中道。但一般人,部派佛教者,不能如实地理解缘起,到头来总是陷入「依实立假」的窠臼,不能自拔。所以『般若经』 [P259] 说:一切法是假名,通达自性空寂,这就是二谛说。『中论』依缘起立论:缘起法即空性,显第一义;缘起即假名,明世俗谛。这样的假有即性空,性空(也是依假名说)不碍假有,就是缘起离二边的中道。说缘起即空、亦假、亦中(『回诤论』说缘起、空、中道是同一内容),而只是二谛说。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谛说,不是龙树论意。
 
  引人转迷向觉,依世俗谛说法:缘起无自性故空,空故依缘起有──中道说,能善立一切法,远离一切见,可说是非常善巧的教说!不过世俗的名言是「二」,是没有决定性的;名义内在的相对性,在适应众生,随时随地而流行中,不免会引起异议,那也是世间常法。依第一义谛,空,无生等,只是一个符号,并不等于第一义。如空以离诸见为用,着空也就不是中了,所以说:「空亦复空」,「空亦不可得」。而且,在缘起即空的观行中,正如上引经文所说,要随时善巧的适得其中,『大智度论』这样(7)说:
 
   1.『般若波罗蜜,离二边,说中道:虽空而不着空,故为说罪福;虽说罪福,不生常邪见亦于空无碍」。 2.「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不但说空,不但说有;为爱着众生故说空,为取相着空众生故说有,有无中二处不染」。 3.「有相是一边,无相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诸法实相」。 [P260] 4.『般若波罗蜜者是一切诸法实相,……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 此般若波罗蜜是一边,此非般若波罗蜜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罗蜜」。
 
  1.2.是为众生说中道。1.说者说有而不生常等见,说空而不着空。2.对治众生的偏执,为着空者说有,为着有者说空。这样,才是善说中道。3.4.是「中道行」。在般若行中,有相是一边,无相──空也是一边;是般若与非般若的分别,也都是一边。般若行是以不取着为原则的,如心有取着,即使是善行、空行,也都是边而非中。『般若经』称之为「顺道法爱生」(8);譬喻为「如杂毒食」(9)。佛所开示的解脱道,如空,无所有a^kim!canya,无相animitta,『阿含经』早已指出:观无我我所──无所有,有的以慧得解脱,染着的不得解脱,就生在无所有处 a^kin~canaya^yatana;观一切无相的,有的以慧得解脱,如染着而不得解脱,就生在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naivasam!jn~a^na$sam!jn~a^yatana(10)。原理与方法,是有准则的,但还是世俗的,是否能善巧适中,那真如中国所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学者应注意佛法的实践性,不只是「中论」而更是「中观」才得!
 
  
注【38-001】『中阿含经』(一六九)『拘楼瘦无诤经』(大正一‧七0一中──下)。『中部』 (一三九)『无诤分别经』(南传一一下‧三二0──三二一)。
注【38-002】『杂阿含经』 卷九(大正二‧六二下)。 『中阿含经』(一二三)『沙门二十亿经』(大正一‧六一二上 [P261] ──中)。『增支部』「六集」(南传二0‧一二九)。
注【38-003】『杂阿含经』卷四七(大正二0‧三四二上)。『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四二二──四二三)。
注【38-004】『杂阿含经』 卷二0(大正二‧一四五下──一四六上)。『增支部』「九集」(南传二二上‧一二六── 一二七)。
注【38-00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四(大正八‧三二五中)。
注【38-006】『大智度论』卷四二(大正二五‧三六五上)。
注【38-007】『大智度论』:1.卷七0(大正二五‧五五一上)。2.卷九一(大正二五‧七0三中)。3.卷六一(大正二五 ‧四九二下)。4.卷四三(大正二五‧三七0上──中)。
注【38-00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二三三中)。
注【38-009】『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一(大正八‧二九九下)。
注【38-010】『中阿含经』(七五)『净不动道经』(大正一‧五四二下── 五四三上)。『中部』 (一○六『不动利益经』(南传一一上‧三四二──三四五)。
 
  
 
八 如幻──即空即假之缘起
  『中论』在论破异执后,每举譬喻dr!s!t!a$nta来说明,譬喻是佛法教化的一种方便。 『摩诃般若经』中,说幻ma^ya^等十喻(1)。 『中论』依『般若经』 ,说幻、化等譬喻,是为了表 [P262] 示一切法是空无自性的,如卷四(大正三0‧三一中)说:
 
   「色、声、香、味、触,及法体六种,皆空如炎、梦,如干闼婆城。如是六种中,何有净、不净?犹如幻化人,亦如镜中像」。
 
  色等六尘,可总摄众生所知的一切法。在众生心境中,这一切似乎确实如此,其实是虚诳颠倒,而并非真是那样的。这是被譬喻为如阳焰,如梦等的意趣;这些譬喻,是譬喻一切法空的。在无始惯习的意识中,虽多少知道虚假不实,而总觉得「假必依实」,「依实立假」。对这些譬喻,也会这样的解说,如幻化就分别为二,幻化者与幻化事。以为幻化事,当然是虚假不实的,而能幻化的幻化者,不能说是没有的。所以对幻化喻,就解说为幻化事──境相是空无有实的,能幻者──心识是不空的。『般若经』与龙树Na^ga^rjuna,却不是这样解说的,如『中论』卷三(大正三0‧二三中──下)说: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与梦,如炎亦如响」。
 
  从变化人再起变化人的譬喻,只是为了说明,能幻化者与所幻化事,一切都是幻化那样。幻化等譬喻,是譬喻众缘所生法的;一切法是缘起的,所以一切如幻化──一切皆空。空是无自性的,也是假名有的,所以一切法如幻化等,不但是譬喻空的,也譬喻世俗有。『大智度论』卷六 [P263] (大正二五‧一0一下、一0五下)说:
 
   「是十喻,为解空法故。……诸法相虽空,亦有分别可见、不可见。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诸法虽空而有分别,有难解空,有易解空。今以(幻化等)易解空,喻(根、境、识等)难解空。……有人知十喻(是)诳惑耳目法,不知诸法空故,以此(十喻)喻诸法。若有人于十譬喻中,心着不解,种种难论,以此为有;是十譬喻不为其用,应更为说余法门」。
 
  幻化等譬喻,表示一切法是无自性空的,然在世俗谛中,可见、可闻,是不会错乱的。世俗法中,因果、善恶、邪正,是历然不乱的,不坏世间法相。在世间所知中,知道有些是空无有实的,如幻化等;但有些却不容易知道是空的,所以说易解空──十喻,比喻难解的虚伪不实。譬喻,应该理解说譬喻者的意趣所在!所以对那些以为没有幻事而有幻者,没有梦境而有梦心;有的以为梦境也是有的,不过错乱而已。不能理会说譬喻者的用心,专在语文上辨析问难,譬喻也就无用了!
 
  一切法如幻如化,也有不如幻如化的吗?依经文,可以这么说,不过是不了义的。『摩诃般 [P264] 若波罗蜜经』卷二六(大正八‧四一六上)说:
 
   「佛告须菩提:若有法生灭相者,皆是变化。……若法无生无灭,是非变化;……不诳相涅槃,是法非变化」。 「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则惊怖。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说)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
 
  生灭法是如化的;不生不灭是不如化的,就是涅槃。大乘法也有这样说的,那是为新学菩萨所说的不了义教。如实的说,一切法平等性(法法如此的),自性常空,性空就是涅槃,涅槃当然也是如化的。『小品般若经』说一切法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设复有法过于涅槃,我亦说如幻如梦」(2)。一切法性空,一切法如幻,是般若法门的究竟说。大乘法中,如对一切有为(生灭)法,说无为自性,无为自性与有为法异,那也是为新学者所作的不了义说。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0(大正八‧二九二中)说:
 
   「云何有为诸法相?……云何名无为诸法相?若法无生无灭,无住无异,无垢无净,无增无减,诸法自性。云何名诸法自性?诸法无所有性,是诸法自性,是名无为诸法相」。
 
  这段经文,分别有为法相[性]与无为法相[性],无为法性就是诸法自性svabha^va。有为法外 [P265] 别立的诸法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与『入中论』所立的胜义自性相当(3)。『大智度论』卷五九解说(大正二五‧四八0下)为:
 
   「有为善法是行处,无为法是依止处,余无记、不善法,以舍离故不说;此是新发意菩萨所学。若得般若波罗蜜方便力,应无生忍,则不爱行法,不憎舍法;不离有为法而有无为法,是故不依止涅槃(无为、诸法自性)」。
 
  佛为引导众生,依二谛说法,说此说彼──生死与涅槃,有为与无为,缘起与空性。其实,即有为为无为,即生死为涅槃,即缘起为空性。『中论』所说,只此无自性的如幻缘起,即是空性,即是假名,为般若法门的究竟说。
 
  
注【39-00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七上)。
注【39-00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0下)。
注【39-003】『入中论』卷五(汉藏教理院刊本二二──二三)。
 
  注:[ ]内之字,比其他字稍小。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如来藏之研究 自序 目次
下一篇:空之探究 第三章 『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空之探究 自序 目次 空之探究 第一章 『阿含』──空与解脱道
 空之探究 第二章 部派──空义之开展 空之探究 第三章 『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空之探究 序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节 引言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节 泛说解脱道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节 空与心解脱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节 无量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五节 无所有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六节 无相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七节 空与空性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八节 空为三三昧先导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九节 三三昧•三触•三法..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十节 胜解观与真实观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一节 空义依闻思而开展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二节 胜义空与大空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三节 无来无去之生灭如幻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四节 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五节 常空、我我所空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