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三集
 
[净空法师] [点击:3271]   [手机版]
背景色
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三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3

   请翻开经 本第二十二面:

   上次我们讲到「大菩萨」。怎样才称之为「大」?古德跟我们说有七个意思,前面三条已经 跟诸位说过,就是「有大根、具大智、信大法」。前面讲的这三条,最重要的就是信大法,这一条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具大智、有大根可以说每个人都具足,你现在大根、大智不能现前,就是你把信心失去了。也许诸位说,我今天纵然有信心也没有办法,我的智慧还是不能现前,还是这么笨笨的。这种说法表面上看好像很有道理,其实不然!诸位要晓得,我们的智慧、根性可以说是迷失已久,要用佛学的术语来讲,无始劫来到今天我们都是迷惑颠倒,就是迷得太久。我们的信心的确能够恢复,但是,如果这个信心是刚刚发,发的力量很薄弱、力量不够强大,智慧善根要想一下现前当然不容易。所以信,我们讲大信,这个很有道理,这个信心实在讲很难很难生起,不要说是一般我们在家学佛同修信心生不起来,出家受戒乃至於出家修行一辈子,信心都生不起来。可见得这七个大是关键。

   我出家两年才受戒,受了戒之后去看老师,老师第一句话就告诉我「要信佛」。诸位想想,我学佛那么多年,又出家受了戒,那时候教佛学院已经 教了两年,还不信吗?老师就给我解释:信不容易!他说:不要以为你现在觉得已经 信了,真正信了智慧就开了。怎样才叫信?对於佛法的道理要正确的理解、依教奉行,才叫做信。信了,我不懂、我不能照做,这不叫信。佛在《金刚经 》里面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们想想看这两句话多重要。古大德讲《金刚经 》的五重玄义,宗旨就采用这两句,「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什么?实相就是本性,念佛法门里面讲理一心不乱。换句话说,信心清净就可以证得理一心。在禅宗里面讲,信心清净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再说得肯定一点,信心清净就成佛了。诸位想想这个多重要,所以这七条里面信心是关键。

   佛在本经 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这个注子讲「深信圆觉,即心即佛之法,一切众生,本成佛道」。这都是佛在本经 所说,其他经 里面没有这种句子。这样讲法,佛只在《华严经 》、《圆觉经 》这两部经 讲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今天再看第四义:

   讲义【四、解大义:了解圆觉一心,具足体、相、用三大之义。】

   实在讲,我们研究《圆觉经 》应当是很轻松不会感觉到困难。因为我们读过《华严经 》,读过《楞严经 》,读过《大乘起信论》,这些经 论里面所说的道理跟《圆觉经 》没有两样。经 论可以说是广说,说得很详细,说得很完全。《圆觉经 》是略说,把所有一乘佛法的经 义,总其纲领简单扼要的来给我们说明。这部经 特别便於受持,也就是便於修行。修行总是愈简单愈好,如果要去理解,那这部经 愈大愈好,大,讲得愈详细。修行的愈简单愈好,这是行门跟解门它的性质不相同。

   『圆觉一心』,「圆觉」就是佛,觉就是佛。在佛法里面一般的讲法,阿罗汉以上都可以称之为觉,正觉。我们平常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辟支佛可以称正觉,但是不能称正等正觉,等是等於佛,换句话说,小乘人觉是觉了,但是不等於佛,因为佛的觉跟他的觉不一样。到菩萨的觉,可以说等於佛,但是诸位要记住,见了性的菩萨才是正等正觉。像念佛法门讲「理一心不乱」才叫正等正觉,「事一心不乱」只可以说正觉不能叫正等正觉。我们以念佛的功夫来说,在圆教里面初住以上称为正等正觉,一直到等觉菩萨都叫正等正觉。圆教十信位的菩萨,从七信开始叫正觉,七信以前(就是初信到六信)还不能叫正觉,七信以上叫正觉,圆初住以上叫正等正觉,到如来果地上才叫无上正等正觉。这地方讲「圆觉」,圆就是圆满,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后面又加个「一心」,这个意味非常之长,很有味道。说到修行,诸位都应当明了念佛是第一!我们从《华严经 》上看,善财童子去参访,第一个善友就叫他念佛。念佛这个法门,它好在哪里?它是直接修一心不乱。不像其他的法门,其他的法门也是修一心,但不是直接的,念佛是直接了当修一心。「圆觉一心」,这句话完全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具足体、相、用三大』,体相用在前面玄义里面跟诸位讲过。《华严经 》用「大方广」三个字来代表体相用,「大」是讲体大,「方」是讲相大,「广」是讲用大,大方广就是说圆觉一心三大。这个意思,我们在《起信论》里面也详细的讨论过。《楞严经 》经 题一开端「大佛顶」这三个字,也是讲的一心三大。

   讲义【五、发大心:乃发广大平等慈悲心,视大地众生,皆如一己,普为与乐拔苦。】

   什么叫『发大心』?关於这一点,我们在讲堂也常常劝勉同修们。正如经 上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本来是佛,为什么现在变成众生?心太小了。本来你的心是大心,真正的心是大心,换句话说,觉悟的心是大心。现在迷了,把大心迷了,迷了大心就变成小心,小心量了。小心量可怜!两个人在一起都要闹意见,彼此不能相容,你怎么能成佛成菩萨?实在说,连做个人的资格都没有,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仁心」,中国古人造字,「仁」是二人,就是有我还有别人,换句话说,能包容一切人,这个心才是仁心,你来生才能再得人身。你这个心不能包容别人,这个心量太窄小了。小心眼的人,世俗人常讲「这个人鬼头鬼脑」,他来生往哪里去?他来生一定到饿鬼道去。他还没有去就鬼头鬼脑,来生怎么不会到鬼道去!学佛,特别是大乘佛法,教我们什么?无非是教我们恢复本来的大心。大心从什么地方发?不是天天跪在佛菩萨面前,「我要发大菩提心」,没用处的。要在待人接物之间学平等心学慈悲心。

   『乃发广大平等慈悲心』,这是念念要记在心里。我对人没有慈悲,这是自己错误,迷了;我对人不平等,迷了。古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是什么?妄念。有妄念就不平等。清净心里面没有妄念,一切万法本来平等。没有妄念的清净心,对待一切众生自然是大慈大悲,这种道理我们要晓得。『视大地众生,皆如一己』,都像自己一样。『普为与乐拔苦』,见到众生乐我们也快乐,见到众生苦如同自己受苦一样,这叫发大心。大心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发、去锻炼,不是空口说了就算。所以心量要大,要能容忍,要能包涵人。

   六祖在《坛经 》里常常教训我们,要尊敬别人,要知道责备自己,有了过失不要推给别人,过失都是自己的,为什么?外境没有过失。这叫真正修行!凡是教你改过自新,那都是你的善知识,这种人在世间实在讲只有三种人:第一个是父母,他是诚心诚意的教我们改过自新;第二个是老师,你要是遇到真正的老师,他看到你的毛病要责备你,教你改过自新;第三种在社会里面是长官,他要劝你改过自新。长官是一个团体里面的领袖,你们读读中国的《礼记》,他具足三种条件: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长官了不起!在一个国家里面就是国家的领袖、总统,他是全国老百姓的「君」,就是领导人。「作之君」就是领导人;「作之亲」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他要爱护全国的老百姓;「作之师」,他是老师的地位,要教导全国的老百姓。凡是做一个领袖,要具备这三个条件。没有这三个条件,你做什么领袖!领袖不是作威作福的,他有责任:有领导的责任,有父母的责任,有老师的责任。比起世间,父母只有尽养育的责任,没有领导的责任;老师只有教导的责任,没有养育的责任,也没有领导的责任。

   古时候为什么要提倡忠君爱国?你就晓得帝王对老百姓有什么样的义务。今天民主时代,他被选为县长、市长,他被推选为总统,他就要尽这三个责任,就是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尽到这三个责任,他是一个好的领导人,是一个好领袖。同样,一个机关团体的领导人也是如此,譬如开个商店,商店的老板是领导人,他对伙计就要尽这三个责任。寺庙里面的住持,寺庙也是个团体,我们过团体生活,住持也要尽这三个责任。不论大小团体只要是负责领导人,他就具备这三个条件,所以他是可尊可贵,我们应当要尊敬他。别的人,你做坏事做错事谁管你?没有人管你,你堕落活该堕落,他在旁边看笑话。这三种人有责任!

   特别是学佛的人,学佛的人应当是明理,晓得这个道理,对这三种人格外尊敬。为什么?这三种人对自己恩德大,对众生恩德大。也许诸位说,老师教很多学生对众生有恩德,一个团体、国家领导人他对许许多多人有恩德,那我父母有什么恩德?父母乃是根本,你能孝敬父母就能影响别人,给大众做榜样。这个在社会里面,是以身教!所以教孝多是以身教,我自己做到,别人看到了,他也来模仿,他也来效法,这是真正的恩德。教孝,是教育的根本法。我们晓得,佛法的基础就是孝道。为什么?因为佛法是师道,佛法是教育它不是宗教,它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你在家能孝顺父母,你在学校才会尊敬老师,决不会说尊敬老师而不孝顺父母,没有这种道理。像植物一样,没有根哪来的本?哪有枝叶?孝道是根本,这些基本的道理我们应当要懂得。

   讲义【六、修大行:即修四摄六波罗蜜行,自他两利。】

   『行』是行为,『修』是修正,修行是修正行为。修正行为要从哪个地方修?要从大处去修。我们常讲的大处著眼,微细的地方去下手,这个地方都是叫你著眼,「修大行」要在大处著眼,要在小节里面改过。这个地方给我们提出纲领:『即修四摄六波罗蜜行,自他两利。』四摄、六度,大家都晓得,也都会讲,可是做了没有?一条都没有做。可见得,心没有发,信没有。四摄第一条是布施,六度第一条也是布施,我们要问,四摄跟六度的布施一样不一样?布施的形相是一样的,用意不一样。四摄法的用意是接引众生,没有自利完全利他;六度,完全自利,没有利他。什么时候六度是利他?菩萨到圆满,成佛了,成佛之后倒驾慈航,这个六度是利他的,那个时候不叫六度,就叫四摄。

   四摄跟六度是一不是二,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自己还没有成佛之前,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这个不要搞错了。自己成佛之后,六度就变成四摄法,度众生、利益众生,不是在度自己,因为自度已经 圆满,完全是度众生。在没有成佛的时候,你修布施,自利这一方面属於六度,利他那一方面属於四摄,两种意思都有。成佛之后倒驾慈航而来,修布施波罗蜜,自度的意思没有,只有利他,利他就叫四摄法,所以这个地方叫自他两利。自利是六波罗蜜,利他是四摄法。布施是舍,自利的舍什么?舍贪心,舍悭吝心,把这个东西布施掉,舍嫉妒心,舍贡高我慢心,舍妄想心,舍生死心,到最后连菩提涅槃也舍了,那就圆满。小乘阿罗汉、辟支佛把世间法统统都舍了,他涅槃不肯舍,所以他住在涅槃里头。菩萨不能成佛,为什么?他度众生这个念头不肯舍,他认为「有能度的我这个菩萨,有所度的众生」,能所未忘,还有佛道可成,有生死可了,这些东西都没舍,所以不能成佛。

   所以佛法,在究竟法里面去讲,真的,六祖大师一语道破,「本来无一物」。《心经 》说得好,「无智亦无得」。如果你要在这一生中大彻大悟见性成佛,那么你这个大心、大行以及大信、大义,这七个大里面实在讲只是一桩事情,哪一桩事情?就是《心经 》里面讲的「无智亦无得」。世出世间法里,发无所得的心,你心无所得,大心;解无所得,大解,解大义。发无所得心,那是发的大心,这个叫真大!你这个心怎么不清净?怎么不自在?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真大。原理原则虽然是这样,怕的是我们没法子修,还没有这个心量,还没有这个见解,那么在四教里面,咱们就修个藏教六度!藏教六度是用生灭心,换句话说,没有舍离情识,这个地位是名字即菩萨、观行即菩萨,从名字到观行,去好好的学布施。

   「四摄法」就是接引大众,这四个原则也就是技巧。第一是「布施」,布施是给与众生恩惠。布施要是有企图、有目的,那是造罪业。佛菩萨接引众生没有任何企图,没有任何目的。看到你这个人对佛有好印象,想学佛,无条件的帮助你,这是布施。有条件有目的,「我对你好,将来你要报答我」,那就坏了,那个不是学佛,那你是在迷,迷在境界里,起了邪思、长了邪见,这是大错特错,心不清净了。真正明了「无智亦无得」,以无求无得之心来修四摄、六度,这叫行菩萨道,这叫修大行。有希求,将来还有个所得,自己还有个希望在里面,这不叫修大行,这叫修小行,这个小行就是世间有漏之行,不能出三界。这是诸位必须要晓得。你真正是不希望别人报答,没有任何条件去修四摄六度,这就叫大行,这是最简单的一个说法,称得上大行。

   第二是「爱语」。你的言语别人听了能充分的理解,又很合他的意思,他很欢喜的接受,这叫爱语。所以,爱语不是奉承人的言语,不是故意给人说好话,那就错误,那是世间的谄媚、巴结。你要是把谄媚、巴结当作爱语,那就错误了。我们要问:佛说爱语,有没有一个榜样给我们看看?有。佛所说的一切经 就是爱语,部部经 一展开就是佛菩萨的爱语,因为佛讲的这些话的确很有道理,他讲的我们能理解、我们能相信、我们欢喜接受,这就是爱语。

   第三是「利行」,行就是行为、行动,利就是利益。你所做的这些事情,用我们现在话来讲,你在这个社会上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你这个事业对社会、对国家、对别人有利益,这叫利行。因为菩萨并不完全都出家,在家多过出家。什么叫不利行?譬如你做小偷,这是不利,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都不利;你营私舞弊,这是不利。有利益的,他就欢喜接受。譬如学佛的人,你要接引你的朋友,你劝他来学佛,你自己是干强盗的,「我怎么能跟你学」,他不相信了。你有正当的行业,有生意买卖,赚的盈余还拿出一些做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人家才会相信。所以,福利社会大众的行业、事业,这叫利行。在一般讲,这三条,菩萨在因位当中可以修,像我们现在都可以修、都可以做。

   第四是「同事」。同事这一条是有条件的,必须在果位才能修,因位上不能修,我们讲菩萨果位。方便来讲,圆教初住以上的可以修同事;严格的讲,八地菩萨以上才有资格修同事。要八地以上,八地是不动地,什么样的境界都不动心,像经 里面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是真不动。初住以上的,明心见性了,可以用某种程度的同事,不能说是无条件的同事。同事是什么?为了接引众生,他干什么事情你可以跟他一起去干,这叫同事。那个人他喜欢跳舞,你也天天陪他跳舞,他喜欢打麻将,你也天天跟他去打麻将,久而久之,你度不了他,反而被他度了,那个麻烦就大了。所以,不动地的菩萨才行,他没有任何顾虑,他在那个境界里不动心,慢慢的会把这个众生领到佛门里面来,那是最高明的。他有那些不良的嗜好,你也示现跟他一样,在那种嗜好里面你是世界第一,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到最后你一摇身学佛了,他就跟著学,「他学佛了,我也跟他一道学」。这是四摄里面「同事摄」。

   我们想想,诸佛菩萨的数量比我们众生多,为什么诸佛菩萨现在不示现同事摄度那些造恶业的众生?你们想想这个道理。众生在业障深重的时候决定不能回头,经 里面讲「一阐提」,佛来了也无可奈何。暂时放一边吧!等他在什么时候有这个念头了,可以回头了,佛才用同事摄。换句话说,用同事必定会叫他回头,如果用同事不回头,这个同事摄完全失败,诸佛菩萨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诸位要晓得,四摄法里头只有一个「同事」不可轻易去尝试,自己要衡量自己的智慧、定功够不够程度,你有这个智慧,有这个定功,可以用这个手段来接引这些造作恶业的众生。恶业包括的范围很多。有很多事业,看起来好像是善,实际上不善。我们举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像现在有很多善心人信一贯道,以为一贯道是佛法,这是迷信,这个是错误!你如何能够度他回头?如何能叫他在迷妄当中觉醒过来?当然最适当的是同事摄。

   「六度」,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里面以法布施为主。「四摄法」里面的布施,也是以法布施为主。我们舍财物供养别人,诸位想想,别人得利益能得几何?自己要怎么样?自己要舍贪心,这才叫做自利。如果你听说佛门里「舍一得万报」,这个生意可以做,一本万利,完全用生意头脑到佛门来赚取最大的利益,来修布施,这就颠倒了,这个不但不是自利而是自害。为什么?把佛法当生意买卖来做。「我为什么在佛门做功德?因为一本万利,舍一得万报。假如我在佛门舍了,将来没有果报,那我布施干什么?我供养他干什么?」这错误了。世间人施舍尚且不希望果报,何况你学佛!你要是希求有果报,有这个心,这个心是染污心,这个心是无明心,是不清净的心,是迷,是邪知邪见。你学什么?学佛。佛是正觉,可是你所作所为完全是迷惑颠倒,增长无明、增长邪见,你学的是什么佛?这些话,入了门的同学一定要晓得。可是你接引初学的人不能这样说,这样一说,他不来学了,「佛门里面学到最后什么都没有,我学它干什么?」他会发生误会,会发生曲解,甚至引起谤佛谤法,罪过无量。殊不知「一切不可得」,这句话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一切都具足。岂不闻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缺什么?你样样都不缺!世间人求富贵,世出世间谁的富贵最大?成佛富贵最大。你看看《华严经 》,古人常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换句话说,不读《华严》,不晓得成佛的富贵!真富贵是那些成佛的人,是那些成就菩萨的人,他们得到真富贵,世间人的富贵是假的不是真实的。唯有佛菩萨的富贵才是决定真实的,因为它是称性,它那个富贵是属於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我们世间人的富贵是有得失的,是有来去的,是有生灭的,可见得是假的。真富贵在佛门!

   修法布施才能得称性的财富,所以法施为第一。法施里面最重要的是自己要修法,自己要不会修,那你拿什么「法」布施?修学的纲领,我们在讲席当中时时提醒诸位,有三条,根本的修行法就是三皈依:佛法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佛是觉悟。从前不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是迷惑,皈是回来,从迷那里回过头来,依什么?依自性觉悟,不迷了,这叫皈依佛。我们自己真正一切都觉悟了,我们才以觉法布施於众生,这是法布施。「皈依法」,法是正。因为从前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生起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现在从邪知邪见里面回来,依靠自性的正知正见。自己正知正见,才能以正知正见的正法布施给众生,这是法布施。皈依僧,僧是清净、和合的意思;唯有清净才能和合,和合里面才见到清净。从前我们与大众相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染污、不清净、感情用事,要从这些地方回过头来,依自性净,依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了,才将净法布施给众生,这叫法布施。

   三皈依从初发心到等觉,修什么?就是修这个东西。千经 万论讲修行的道理,讲修行的方法,真正修行就是这三个东西。六度四摄法也是修这三个,为什么叫你修布施?叫你修觉、正、净而已。为什么叫你持戒?持戒也是为了觉正净。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统统都是为了修觉正净而已。所以问你,你学什么?你修什么?你能一下子答出来「我修觉、修正、修净」,满分,一百分。所以要晓得自己修什么。真正明白了,我们在一生当中有了目标。我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觉、是正、是净。以觉正净修自己的心性,以觉正净帮助别人,这就是自利利他。

   讲义【七、求大果:念念趣向无上菩提之果觉。】

   我们的目标要大,要大处去著眼,千万不要想有个下品下生就可以,你求这个果太小了,最低限度也要求上品上生,要有这个志气,要求大果。大果是什么?『念念趣向无上菩提之果觉』,有这个大的志向。无上菩提是什么?是究竟佛果。等觉菩萨还不满意,一定要成佛。我们要问,这个事情一生当中能办到吗?如果你提出这个问题问我,我就很干脆的告诉你,你这一生当中办不到。你要是问我为什么办不到?因为你有怀疑,你信心不清净,你信心清净还会来问我吗?你来问我,你的信心就不清净。一生能不能成佛,完全在你有没有信心,这个信心并不是贡高我慢的心,并不是自大的心,这些道理你都明白了,方法也明白,境界也懂得,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信心,真正在一生当中做到圆满的觉、圆满的正、圆满的净,就行了。觉正净圆满,就成佛了,那就是无上菩提果觉。

   这个事情是要修!你日常生活当中不修,那有什么办法?不修不能证果,你在这个境界还是迷,还会起邪知邪见,还会被染污。这个事情无关别人,完全靠自己,自己这一念真转得过来,成佛不难!《楞严经 》里面讲「歇即菩提」,歇什么?在皈依佛里头,迷歇了,就觉了;皈依法里头,邪知邪见歇了,没有了,那就是正知正见;皈依僧里面,一切染污歇,没有了,那就清净了。《楞严》里面「歇即菩提」,那个菩提就是此地所讲的「无上菩提果觉」。你在境界里面不肯歇,那有什么办法?

   讲义【具此诸大,故名大菩萨。】

   上面讲的七个大的意思统统具足,这就叫大菩萨。

   讲义【摩诃萨者:梵语摩诃,此云大。上既称大菩萨,此复加摩诃萨者,谓是地上大菩萨中之大菩萨。】

   大菩萨中之大菩萨,通常都是称等觉菩萨。

   讲义【以文殊等十二位,皆是等觉法身大士,复居十地以上之人。并其同行眷属,其数约有十万人俱。同心同德,和合聚集,故云俱也。】

   『以文殊等十二位』,《圆觉经 》里面这十二位菩萨全是等觉菩萨,「皆是等觉法身大士」,他们在十地之上,我们通常称十地菩萨为「摩诃萨」,摩诃里头再加「大」,这个意思都是称等觉。他们的同行眷属,跟《华严》一样,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数量有十万人俱,『同心同德,和合聚集,故云俱也』。

   这一段文字不多,可是意义很深,也非常重要,特别跟诸位详细说出来,因为将来诸位无论看什么经 ,你一展开经 文,六种成就里头一定有这个句子,这个句子的含义就像今天我在此地跟诸位所讲的,古人注解虽然这样说了,这个意思你看也看不懂,要特别的提醒诸位。今天因缘很殊胜,美国一位同学发心皈依,我们今天提早五分钟下课,诸位可以参加他的皈依礼,我们为他祝福,希望他将来也成为大菩萨,把佛法带到美国去发扬光大。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四集
下一篇: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二集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目录 序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一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二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三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四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五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一编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附亲闻记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一章 文殊菩萨所问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二章 普贤菩萨所问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三章 普眼菩萨所问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四章 金刚藏菩萨所问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五章 弥勒菩萨所问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所问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所问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八章 辨音菩萨所问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所问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章 普觉菩萨所问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所问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二章 贤善首菩萨所问章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