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中国佛教史话 梁武帝萧衍与佛教的关系
 
[中国佛教史话] [点击:3618]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梁武帝萧衍与佛教的关系——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三
  
方之

  中国南北朝时期(420—589),南方有宋、齐、粱、陈四个朝代,其中梁代的佛教最盛,这与其统治者梁武帝萧衍有着密切的关系。
   萧衍(464—549),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他是南齐武帝萧賾的族弟,博学多识,有文才,是齐代“竟陵八友”之一。齐末,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今属湖北)。
   他知齐宗室必乱,乃暗地里制造器械,砍伐竹木,私造船舶。齐永元三年(501),他与齐宗室成员萧颖胄一起打着拥护萧宝融为帝的旗号,起兵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杀东昏侯萧宝卷,立萧宝融为齐和帝,这样他就成了和帝登位的功臣,被加官进爵,封为梁王。他权势日大,在沈约①等人的精心策划下,逼和帝萧宝融禅位。他当上皇帝之后,称为梁武帝。
   萧衍原为儒生,后信奉道教。继帝位的第三年(504)改信佛教。梁天监三年,他召集僧俗二万人在重云殿集会,正式宣布“舍道归佛”。为此,他专门下了一道《诏书》,其中说:“弟子(萧衍自称)经迟迷荒,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习因善发,弃迷知返,今舍旧医,归凭正觉……”(《广弘明集》卷四)。他归信佛教之后,便大兴佛法,修建寺院,广度僧尼,研究佛学,注《经》数百卷。他还讲经说法,启建水陆法会,提倡忏法,设无遮大会,普行布施。他生活简朴,日中一食,俨然成了一名苦行僧。他甚至要当“白衣②僧正”,直接管理僧事,终因僧界有不同的意见,他才放弃当“白衣僧正”的想法。为了使自己一手修建的寺院富裕起来,他曾多次“舍身为寺奴”。他每这样“舍身”一次,朝臣就从国库中以亿万金将他赎回。他为了对僧人表示敬重,还聘请“家僧”多人。
   萧衍根据《梵网》、《涅槃》等大乘经典,提倡吃素。他自己身体力行,也命令全国僧尼遵守。为此,他专门著文阐述佛教徒应当吃素的道理。他的这一禁令,是强制性的,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千百年来,汉传佛教徒不仅改变了自古以来吃三净肉③的旧习,而且素食竟成为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 梁朝末年,降将侯景作乱,于梁太清三年(549)攻下台城(宫城),萧衍束手无策,困饿而死。他的这种下场,按照佛教的因果规律而言,似乎是必然的结果。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萧衍在夺取政权时,其用心和手段是够狠毒的。例如他打着拥护萧宝融为帝的旗号,但是他得势并取得皇位之后,又派人将萧宝融杀死。关于这件事,《资治通鉴》卷一四九有详细的记载。所以,他被侯景困饿而死,也许是佛教因果报应规律说的体现。
   梁代的佛教,由于萧氏宗族的支持,堪称兴盛。据唐法琳《辨正论》卷三载,梁代有寺院2,846所,僧尼82,700余人,这个数字,较宋、齐两代都多。但是好景不长,由于侯景之乱,寺院大都被毁,僧尼被杀。幸好时间不长,又是区域性的灾难,未给佛教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唐《开元释教录》卷六云:“自武帝天监元年(502)壬午至敬帝太平二年(556)丁丑,凡经四主④五十六年(502—557),缁素八人,所出经、律、论及诸传记等并集失译诸经,总四十六部二百一卷”。其中所说的“八人”,四个是外国人,四个是中国人。外国人译经,中国人著述。兹按译著先后,简述如下:
   一、曼陀罗仙,华言弱声,扶南国(今柬埔寨)人。他“神解超悟,幽明毕观”(《开元录》卷六)。为了弘法,他不辞辛劳。梁天监二年(503)带着梵文经典来到中国,向梁武帝进贡。其后武帝命令他与早己来华的僧伽婆罗共译佛经。他译出了《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三部十一卷。
   二、僧伽婆罗,华言众铠,或译僧养,扶南国人。他自幼聪慧,才智过人,研习佛法,重在论典。出家受戒之后,他又广学律藏。闻中国的南齐大兴佛法,遂乘船来华,住齐都(今南京)正观寺,并从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罗学习大乘教义。不久齐亡梁兴,他即隐居,不与外界接触。其后,梁武帝萧衍访求人才,请他出山,开展译经事业。他译有《解脱道论》等经论十部三十三卷。
   三、王子月婆首那,印度优禅尼国人。他专学佛经,尤工义理,晓音韵,善方言。来华之后,他先在东魏兴和年间(539—546)译经三部。梁大同年间(535—542)到梁都建康,译出《大乘顶经》一卷。
   四、真谛,印度优禅尼国人。他历游诸国,弘扬佛法。梁大同年间(535—546)随梁使从扶南国(今柬埔寨)来华。于 梁太清二年(548)抵梁都(今南京),旋值侯景之乱,他只好离开都城去富春(今浙江富阳县),在那里,他开始译经工作。在梁末,他先后译出《金光明经》等十一部二十四卷。
   五、释僧祐,杨都建初寺僧人,史传学家、律师。年十四,从定林寺法达和尚出家。受戒之后,从当时律学名匠法颖学律,颇受武帝敬重。他的重要著述有《出三藏记集》、《释迦谱》和《弘明集等》三部三十九卷。
   六、释宝唱,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俗姓岑,僧祐的弟子。他“博识洽闻,罕有其匹”(唐《开元录》卷六),受到梁武帝敬重。他奉旨选述《经律异相》五十卷和《比丘尼传》四卷。
   七、释明徽,杨都建初寺僧人。他研究律部,戒行精苦。编有《弥沙塞律·比丘尼戒本》一卷。
   八、释慧皎,会稽(今浙江绍兴)上虞人,“学通内外,博训经律”(《开元录》卷六),著有《高僧传》十四卷。
   以上是梁代从事译著的中外僧人。唐道宣《续高僧传》载梁代僧界有一大批人才,正式立传的有译经2人(实为4人,见前文)、义解28人、习禅3人、明律2人、感通4人、兴福1人。从这个统计数字即可看出:梁代译经的人虽不多,但义解者则人才辈出,如梁代的三大家僧旻、法云、智藏等。这种情况,符合当时佛教界南重义学北重禅的实际情况。

  注释:
   ①沈约(441—513),字休文,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文学家、史学家。少孤贫好学,宋齐间任尚书度支郎、国子祭酒等。萧齐时代,与萧子良善,被称为“竟陵八友”之一。其后成为萧衍称帝的谋士,官至侍中、中书令、尚书令。撰有《晋书》、《宋书》、《齐书》、《四声谱》等文史著述多种。
   ②白衣,俗人的别称。《遗教经》云:“白衣受欲,非行道人。”一般信仰佛教的居士被称为“白衣”。
   ③三净肉:不见为我杀、不闻为我杀、不疑为我杀的肉,称为三净肉。
   ④梁武帝死后,梁宗室大乱,宗室成员争相掌权称帝。此处所说四主,指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和梁敬帝萧方智。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中国佛教史话 儒释兼通的释僧旻
下一篇:中国佛教史话 中国佛牙的由来

 《中国佛教史概说》讲纲 在中国佛教史上,法显西行求法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家是谁? 中国佛教史观的形成与佛教史学的建立
 倓虚法师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杨曾文) 中国佛教史观的形成与佛教史学的建立(宋道发)
 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五章 中国佛教史学 三论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说一切有部与中国佛教史的研究(王邦维) 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
 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李富华) 论金乔觉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佛教史话 首传戒法的昙柯迦罗 中国佛教史话 首创西行求法的朱士行
 中国佛教史话 西晋时代的译人和译经 中国佛教史话 西晋大翻译家竺法护
 中国佛教史话 帛法祖兄弟的不幸遭遇 中国佛教史话 华夏第一尼
 中国佛教史话 东晋时代的南方佛教 中国佛教史话 玄学化的僧人支道林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