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漫说《杂阿含》(卷五)~D 第106经(阿那律经)
 
[界定法师] [点击:1476]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一○六经(阿那律经):

  本经所叙述的为有关佛陀离世后,为“有”或为“无”的话题。

  在有一个时期,佛陀住锡于王舍城附近的迦兰陀竹园。而被誉为“天眼第一”的阿那含则居止于耆阇崛山(灵鹫山)。

  在前面的相关文章中,我们谈到了人类(众生或有情)在命终之后,究竟是“有”还是“无”的问题。佛陀对此的解答是:既不能说“有”(常见),也不能说“无”(断见)。如来作为已经大彻大悟的觉者,他一旦入灭以后,将“魂”归何处呢?——我用这个“魂”字,实际上是极其不妥当的,只能是一种权巧表述。

  事实上这个问题,不仅那些外道沙门十分关心,甚至连佛教内部那些尚处有学位的比丘僧也很想知道确切答案。很多外道就到尊者阿那律的地方,向他请教一二。

  外道问曰:“尊者!如来死后为有耶?如来死后为无耶?如来死后有无耶,非有非无耶?”

  阿那律答:“如世尊说,此是无记。”

  这里的“无记”,是指这个问题没有回答的意义,纯粹是自找没趣。实际上佛陀对于很多问题是拒绝回答或不便回答的,一般所说的就是“十四无记”,具体为:

  (1)世界(及我)有常(时间之无限)?(2)无常(时间之有限)?(3)亦常亦无常?(4)非常非无常?(5)有边(空间之有限)?(6)无边(空间之无限)?(7)亦有边亦无边?(8)非有边非无边?(9)如来(此际意指众生)死后有?(10)无?(11)亦有亦无?(12)非有非无?(13)命与身为同一?(14)为别异?

  综合一下,上述十四个问题可归为四类:

  (一)、世间在时间上是

  1.无限的?

  2.有限的?

  3.亦无限亦有限?

  4.非有限非无限?

  (二)世界在空间上是

  1.无限的?

  2.有限的?

  3.亦无限亦有限?

  4.非有限非无限?

  (三)如来死后

  1.还继续存在(有)?

  2.不存在(无)?

  3.亦存在亦不存在(亦有亦无)?

  4.非存在非不存在(非有非无)?

  (四)命(即灵魂)与身(即肉体)是

  1.同一?

  2.别异?

  那么佛陀为什么“无记”呢?有的人说佛陀对这些问题回答不上来,只能选择沉默。因此有的学者便给佛陀扣上一顶“不可知论者”的帽子。事实上这是对佛陀极大的误解与污蔑。按照T. R. V. Murti《中观哲学》对此问题的解释,上述四个方面共14个问题都是属于正反命题的相互背反。佛陀宣称对这些问题只能“无记”,事实上意味着佛陀对这些问题的体悟,并非只停留在一般经验的层面,因为这些问题根本无法诉诸经验事实予以解决。当理性试图超越现象界以追求终极最后的实体,便使其自身陷入纠缠不清的冲突。各种以理性为基础而建立的“思辨形上学”之间,不仅见解有所不同,甚至彼此对立,如一方说“是”(正命题),另一方则以“非”(反命题)作答,二者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从佛陀与弟子之间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佛陀对这些正、反意见了解颇深。佛陀把所有的基于理性思辨而构成的理论概称为独断的教条主义,而这些不同的教条主义皆自称能了解现象的本来面目,但却又彼此对立,孰是孰非,很难作为一个令人信服的、公允的决断。而佛陀很清楚地看出这些冲突的本质,所以用超越的反省、批判的态度来解决它。就纯哲学而言,佛陀已经达到很高的哲学心智的层次,而且他确定已经告诉我们对无记问题的答案。对于这些相互冲突的问题,无论佛陀回答“是”或“不是”,都是极为不妥的,因为由此佛陀将陷入与他一再驳斥者相同的谬误。

  阿那律尊者按照佛陀的观点,回答了“无记”。这些外道们对于这个问题,自然是十分地不满意。他们既想打破砂锅问到底,一路追问下去,同时他们也很想把阿那律尊者引入到他们预先设置好的陷阱之中。于是他们采用了“激将法”,进一步问道:

  “云何,尊者!沙门瞿昙为不知、不见耶?”——难道你们的大师父对这些问题一无所知吗?

  阿那律答:“世尊非不知、非不见。”佛陀对于上述这些问题,怎么可能无知无见呢?

  这些外道听后,“心不喜悦,呵骂已,从座起去”。

  待这些外道走后,阿那律就从灵鹫山上下来前往竹林精舍,当面向佛陀请教:

  “世尊!彼如是问,我如是答,为顺诸法说耶?得无谤世尊耶?为顺法耶?为违法耶?无令他来难诘,堕呵责处耶?”意思是说,我作“无记”回答,有没有问题呢?

  佛陀并没有直接回答阿那律的问题,而是作出反问,即:

  问:“色(受、想、行、识)为常耶?为无常耶?”答:“无常。”

  问:“如焰摩迦契经广说,乃至识是如来耶?”答:“不也。”

  (注:此处的《焰摩迦经》,是指《杂阿含经》中的104经。)

  佛告阿那律:

  “作如是说者,随顺诸说,不谤如来,非为越次;如如来说,诸次法说,无有能来难诘诃责者。所以者何?我于色如实知,色集、色灭、色灭道迹如实知。阿那律!若舍如来所作,无知无见说者,此非等说。”

  注:

  (1)越次:不讲顺序(次序),不按常规办事。非越次就是井然有序,就是适应众生的随顺之法。

  (2)非等说:不合乎于法,错误的见解与说辞。

  从经中我们可以得知,探究如来灭后为“有”或“无”,都是错误的知见。如来已究竟生死,故其“死”后为有为无等事,皆不记答。那些外道认为不记答就是无知无见,事实上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愚痴闇昧、无知无见的盲人。(2月6日)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五)~E 第107经(长者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五)~C 第105经(仙尼经)

 漫说《杂阿含》之《杂阿含经》内容综述 漫说《杂阿含》(卷一)~A 无常经:叙述观察五阴为无常,为空,为非我..
 漫说《杂阿含》(卷一)~B 正思惟经:叙述正确的观察五阴的无常、苦、.. 漫说《杂阿含》(卷一)~C 第3经~第14经
 漫说《杂阿含》(卷一)~D 第15经:核心议题是“五阴为结使”.. 漫说《杂阿含》(卷一)~E 第16经~第25经
 漫说《杂阿含》(卷一)~F 第26经:什么样的出家僧人有资格被称作“.. 漫说《杂阿含》(卷二)~A 第33经(非我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B 第35经(三正士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C 第37经(我经)、38经(卑下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D 第39经(种子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E 第41经(五转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F 第42经(七处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G 第43经(取著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H 第44经(系著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I 第45经(觉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J 第46经(三世阴世食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K 第49经(阿难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L 第50经(阿难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M 第51经(坏法经)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