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中国佛教史话 东晋时代的北方佛教
 
[中国佛教史话] [点击:2749]   [手机版]
背景色

东晋时代的北方佛教——中国佛教史话之二十二
  
方之

  东晋时代的北方,是五个少数部落民族(匈奴、羯、鲜卑、氐、羌)混战的局面。他们开始是反对西晋王朝,后来就互相攻伐。这种混战的局面,延续了一百多年,俗称“五胡闹中华”。他们在混战过程中,先后建立起十六个国家,这就是:成汉、二赵(前赵、后赵)、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五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和夏。这些地区性的小国统治者,有些提倡佛教,如后赵和前后秦。尤其是前后秦崇奉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北方佛教中,主要有三位重要人物,他们是佛图澄、释道安和鸠摩罗什。现在依次简述他们与所在国统治者的关系。
  佛图澄,西域人,俗家姓帛,在乌苌国(在今巴基斯坦境内)出家,两次到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学法,人们都相信他已证圣果。他于西晋永嘉四年(310)来中国,适逢刘曜攻破洛阳,时局混乱,他虽满腹经论,但无所作为。两年后,石勒屯兵葛陂(今河南新蔡北),以杀人逞威,许多无辜的人民遭受杀害,连出家僧人亦不能幸免。佛图澄见此情景,悲心大发。他冒着生命危险来到石勒的军营,想找机会劝阻石勒不要杀人。有大将军郭黑略,笃信佛法,对佛图澄执弟子礼,并从他受五戒。其后不久,事被石勒知道,他召见佛图澄,问道:“佛道有何灵验?”佛图澄心想:像石勒这样野蛮的人,给他讲道理是无济于事的,只有用神通方能感化他。他便答道:“至道虽远,亦可以近事为证”①。如是他就向石勒显了一点小神通,使石勒佩服不已②。佛图澄要石勒多行德政,少杀人,石勒接受了他的建议,因而使即将被杀的许多人得救。从此佛图澄成为石勒的高级顾问,事无巨细,石勒都要向他咨询而后行。杀人不眨眼的石勒,终于成了一名佛教徒。史学家范文澜说:公元“三一二年,石勒大兴佛事,建立寺庙,把儿子们送到佛寺里抚养,石勒亲自拜佛发愿,求佛保佑儿子们……”③。这说明石勒在佛图澄的感召下,已经放下屠刀,改恶从善了。
  石勒是后赵的创立者,他死后,子石弘继位,不久即被石虎篡夺。但是石虎对佛图澄仍然信仰,甚至比石勒还甚。他自称“天王”,为了尊重佛图澄,专门下诏说:
  “和上(指佛图澄),国之大宝,荣爵不加,高禄不受。荣禄匪及,何以旌德?从此已往,宜衣以绫锦,乘以雕辇。朝会之日,和上升殿,常侍以下,悉助奉舆,太子诸公,扶翼而上。主者唱大和上至,众坐皆起,以彰其尊”④。
  佛图澄在二石(石勒、石虎)朝中,常以神通令人信服。这是他为度人所使用的方便法门。有人可能会认为他使用了骗术,但佛教徒相信神通,不认为是骗术。佛图澄本来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他住邺城宫寺,经常从他受学者数百人。其中有从印度和西域而来的数十人。他严持戒立,日中一食,道德高尚。中国的释道安、竺法雅等名僧亦到邺城向他请教。归依他的弟子数以万计。他所到州郡,皆立佛寺,总共有八百多所。他虽未给后世留下什么译著,但他的弘法盛况,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
  释道安是前秦苻坚极为崇拜的人物。道安,常山扶柳(今河北曲阳西北)人,俗家姓卫。父母早丧,依外兄长大。他自幼聪慧过人,七岁开始读书,再览能诵。十二岁出家,因生相丑陋,不为其师所重,被派往田间劳动。道安受具足戒之后,到邺城参访,受到佛图澄的赏识。
  佛图澄讲经,经常要道安复讲,有些听讲的人不服气,故意向他提出一些疑难问题,他以敏锐的智慧,一一予以剖析和解答,使提问者心悦诚服,因而获得“漆道人,惊四邻”⑤的美誉。后来,道安又到各地参访,遍寻经律,曾受学于竺法济、支昙讲,并应武邑(今河北东南部)太守卢歆的邀请为众讲经说法,受到好评,因而声望日隆。当时的北方,战乱频起,道安与弟子数百人过着流亡的生活。最后到达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这里环境安静,没有战争。他初住白马寺,后建檀溪寺。他在襄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讲学和著述。在长安称帝的前秦苻坚,笃信佛教,仰慕道安的道德和学问,向道安的檀溪寺,赠了佛像和厚礼,表示敬意。他对人说:“襄阳有释道安,是神器,方欲致之,以辅朕躬”⑥。苻坚派苻丕攻下襄阳(379),将道安接到长安。苻坚说:“朕以十万之师攻取襄阳,唯得一人半”⑦。这里所说的“一人”就是指道安。由此可见苻坚该是多么重视道安的德和才。
  道安在长安,住五重寺(又名五级寺),领众数千,弘扬经教,成为北方佛教的中心人物。当时的长安,还有一些外国僧人,如僧伽提婆、僧伽跋澄等人翻译出来的经论,由道安与法和就译文进行审定。道安还提出僧徒应以“释”为姓,为僧尼制定赴请、礼忏等行仪的轨范,编写《经录》、注释经典,为翻译提出“五失本、三不易”的理论。他一生所做的工作,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巨大。
  前秦灭亡后,后秦的姚兴亦崇敬佛法,比起前秦苻坚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姚兴时代的佛教中心人物是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印度人,出生在龟兹,七岁出家,九岁随母到罽宾从盘头达多受学小乘诸经论,后又研习大乘,尤精龙树般若性空之学。道安到长安后,曾多次向苻坚建议延请鸠摩罗什。后来苻坚派吕光领兵伐西域诸国,嘱吕光克龟兹后,驿送罗什到长安,但吕光未按苻坚的指示行事。吕光撤军时,将罗什带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停留十七年。公元401年,后秦姚兴发兵击后凉,始从姑臧接罗什到长安。
  长安在前秦苻坚时代,已经是佛教昌盛的城市,中外学者云集于此。罗什来到之后,可以说是有地利人和的优势。由于他声望高,南方一些学者亦远道而来从其受学,例如道生、道恒和僧睿等都是来自慧远主持的庐山。罗什到长安不久,即开始在西明阁和逍遥园先后组织译场,参加译事的有八百余人(或称三千人),罗什经过十二年的辛劳,译出大批经律论。秦主姚兴亦亲自参予其事,使北方的佛教达到顶盛。罗什门下,有四圣⑧、十哲⑨的说法,这充分反映长安在后秦时代人文荟萃,佛法昌隆。
  北方十六国时期的佛教,除上述后赵、前秦和后秦之外,还有一些小国也尊崇佛教。兹依据《开元释教录》卷三和四的记载,略述北方各国的译人和译经情况如下:
  一、前秦:苻氏都长安,起自苻健皇始元年(351)至苻登太初九年(394),凡经五主四十四年,有沙门六人译出经律论一十五部,合一百九十八卷。他们是: (1)沙门昙摩持,西域人,善律藏和契经,于苻坚建元三年(367)和四年(368)译出《十诵戒本》等三部三卷。
  (2)沙门鸠摩罗弗提,西域人,于苻坚建元十八年(382)译出《阿含暮抄》一部二卷。
  (3)沙门僧伽跋澄,罽宾国人,于苻坚建元十七年(381)至二十一年(385)译出《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等三部二十七卷。
  (4)沙门昙摩蜱,印度人,于苻坚建元十八年(382)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一部五卷。
   (5)沙门僧伽提婆, 宾国人,于苻坚建元十九年(383)开始译出《可毗昙八犍度论》等二部四十六卷。
  (6)沙门昙摩难提,兜佉勒国人,于苻坚建元二十年(384)至姚苌建初六年(391)共译出《中阿含经》等五部一百一十四卷。
  二、后秦:姚氏都长安,起自姚苌白雀元年(384)至姚泓永和三年(417),凡经三主三十四年,有沙门五人译出经律论等九十四部,合六百二十七卷。他们是: (1)沙门竺佛念,中国人,在苻姚二代共译出《十住断结经》等一十二部七十四卷(另多次为外国沙门作传译人)。
  (2)沙门鸠摩罗什,天竺人,弘始三年(401)到长安。起自弘始四年(402)至十四年(412),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3)弗若多罗,罽宾国人,于弘始十年(408)来后秦,先后译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等三十五部一百三十六卷(另有《十诵律》五十八卷,他与罗什共译过半而亡)。
  (4)沙门佛陀耶舍,罽宾国人,自弘始十年(408)至十五年(413),译出《四分律》等四部八十四卷。
  (5)沙门昙摩耶舍,罽宾国人,于弘始十七年(415)译出《舍利弗阿毗昙》等三部二十四卷。
   三、西秦:乞伏氏都苑川(今甘肃榆中县大营川地区),从乞伏国仁建义元年(385)至乞伏慕末永弘四年(431),凡经四主四十七年,沙门释圣坚(又名法坚、坚公)一人译出《罗摩伽经》等一十五部(卷数不详)。
  四、前凉:张氏都姑臧,自张轨永宁元年(301)至开锡咸安六年(?),凡八主七十六年,有月支国居士支施仑一人译出《须赖经》等四部六卷。
  五、北凉:沮渠氏初都张掖,后转姑臧,自沮渠蒙逊元年(401)至茂虔承和七年(439),凡经二主三十九年,缁素九人译出经论二十九部二百三十六卷。他们是: (1)释道龚,中国人,于北凉河西王永安年间(401—411)在张掖为蒙逊译出《宝梁经》等二部一十二卷。
  (2)释法众,高昌人,于永安年中(401—411)在张掖为河西王蒙逊译出《大方等陀罗尼经》一部四卷。
  (3)僧伽陀,西域人,于永安年中(40l一411)在张掖为蒙逊译出《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一部二卷。
  (4)昙无谶,中印度人,于玄始三年(413)开始至十五年(426),译出《大般涅槃经》等一十九部一百三十一卷。
  (5)居士沮渠京声,中国人,沮渠蒙逊之从弟,称安阳侯,曾于于阗学法,于牧虔承和年中(433—439)译出《禅法要解》一部二卷。
  (6)沙门浮陀跋摩,西域人,承和年间(433—439)到姑臧,于犍(虔)承和五年(437)译出《阿毗昙毗婆沙论》一部六十卷。
  (7)释智猛,中国人,于虔和年间(433—439)译出《般涅槃经》一部二十卷。 (8)释道泰,中国人,先与浮陀跋摩共译《毗婆沙论》,后自译《大丈夫论》等二部四卷。
   (9)释法盛,高昌人,译出《菩萨投身饿虎起塔因缘经》一部一卷。 上述各国译经中,《开元译教录》还列有一些失译经数,此处从略。从各国译经的情况看,印度和西域的佛教在十六国时期,正在向中国大量地传译,也许是由于十六国时期社会不安定,人民遭受战争苦难太多,佛教慈悲济世与和平相处的思想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后赵石勒和石虎接受佛教之后,停止了屠杀,大兴佛事,出家和建寺,一时成为社会的风尚。鸠摩罗什在长安译经,使北方的佛教达到极盛,与江南的庐山佛教遥相辉映。从某种意义上说,以长安为中心的北方佛教,甚至比南方佛教的盛况更胜一筹。

  注释:
  ①梁《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
  ②梁《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说:佛图澄“即取应器盛水,烧香咒之,须臾生青莲花,光色曜目,勒由此信服”。
  ③《中国通史》第二册页四一四。
  ④梁《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
  ⑤同前书卷四《道安传》。道安皮肤黑,故被称为漆道人。
  ⑥梁《高僧传》卷四《道安传》。
  ⑦同前。
  ⑧四圣:僧肇、僧睿、道融、道生。
  ⑨十哲:除前四圣之外,再加僧 、昙影、慧严、慧观、道恒、道标,成为十哲。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中国佛教史话 后秦大译师鸠摩罗什
下一篇:中国佛教史话 顽石真会点头吗

 《中国佛教史概说》讲纲 在中国佛教史上,法显西行求法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家是谁? 中国佛教史观的形成与佛教史学的建立
 倓虚法师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杨曾文) 中国佛教史观的形成与佛教史学的建立(宋道发)
 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五章 中国佛教史学 三论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说一切有部与中国佛教史的研究(王邦维) 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
 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李富华) 论金乔觉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佛教史话 首传戒法的昙柯迦罗 中国佛教史话 首创西行求法的朱士行
 中国佛教史话 西晋时代的译人和译经 中国佛教史话 西晋大翻译家竺法护
 中国佛教史话 帛法祖兄弟的不幸遭遇 中国佛教史话 华夏第一尼
 中国佛教史话 东晋时代的南方佛教 中国佛教史话 玄学化的僧人支道林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