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二〇〇七年受戒体会(释亲惟 比丘)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 [点击:3020]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二〇〇七年受戒体会

◎释亲惟比丘

顶礼佛法僧三宝

顶礼上妙下祥恩师

因缘所至,我终于在剃度后的一年零四个月,来至五台山碧山寺受具足戒。碧山寺对我而言已不太陌生,因为早先在师父的开示中,经常听到关于当年恩师在该寺受戒时的所经所历。我也曾对它产生过不少向往,可能是想体会一下当年师父所走过的路吧。

我们一行五位沙弥,由张居士陪同护持,这是因为我们要严持戒律,行动上有诸多不便。有了居士的如法护持,我们就少了很多麻烦,只管坐车、换车、低头前行就是了。虽是极力收摄六根,可我的定力还是难以抵御外界的干扰,不时被外境所转。尤其是在北京的大巴上,男女的说笑声,影碟机又传出二人转之类的声音。眼睛可以闭上,可耳朵就难管了。此时方体会到在寺中的清净,每一分钟都是那么地真实:我们是在一个密闭的保护圈中,时时在受到师父及大戒师的呵护。临行时,师父再三嘱咐我们:“要搞好团结,你们代表的不仅是大悲寺……。不希望你们能带回什么,能保持原样回来就不错了。”还有关于过斋和过午等问题,出门在外有些事情就得多用心了。这样我们于四月二十四早晨,顺利来到戒场。

换了个陌生环境,一时还有些不大适应。戒场的气氛,对于有些人来讲或许是紧张而充满约束的,每天随众早晚殿,早晨四点起床、五点上殿、八点学习、十点一刻交供、十一点午斋、下午两点至四点学习、四点三十分晚课、七点三十分忏摩、九点三十分养息,一般来讲每天都按此修习。与我们寺中的日程安排比较一下,早两点起床后坐香、早殿、坐香、过斋、坐香至中午十二点三十分,下午学习或出坡劳动,随后又是晚殿、坐香、学习直至晚十点休息,这么看来,现在倒是轻松许多。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放逸,睡眠不自觉地增多了。尽管我们用补衣服、写日记、背功课、打坐等方式打发了大部分时间,但有些还是得随众的,如熄灯起床等。离开了僧团和合的力量,自己的那点定力显得很无力。随之带来的并发症就是提不起精神、心情烦躁、火气大等不同程度的现业现象。但外部的威仪还得做下去,出入排班,行动统一,二目下垂。

百纳衣是我们的铠甲,人们对我们大多敬而远之,这会使我们少许多麻烦,或者干脆免受污染。在不大的戒场里,我们很快成为了那里的焦点。别人一看到我们便会说:“这是大悲寺的,他们日中一食,不摸钱。”我们似乎成了佛制的代表。这也是佛陀给我们留下的无上法宝。假如没有了日中一食与不捉金钱戒,那我们剩的只是这臭躯壳了。我们知道我们是在表法,在人们的八识田中播下深深的种子,使他们知道,持日中一食的人很健康、精力充沛,没有钱活得更洒脱、更自在。而且知道还有另一条路可以走,佛戒还有人在行持,这才是成佛的捷径。……不久的将来,这种子会在各处开花、结果,撒满大地。我们有必要保持这火种不至熄灭,也有必要将这场戏演好,演完。

据说四位比丘就可视为一个僧团,而我们五位未受戒前的候补比丘也尝到些大众和合的意味。我们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着。“同一师学,如水乳合,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若算一下比例,五百左右的戒子,我们刚好占上百分之一。但“大悲寺”三个字却早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一开始午斋时,我们还可以搭缦衣,每人手托我们特有的不多见的铁钵。恩师说:“我们的钵像个‘气泡儿’,代表了空相。我们处处在表法。”随着时日的流逝,我们的“武装”逐步被分解,禁搭缦衣过斋,用碗、筷代替我们的“气泡儿”。站在众人中,我们似乎已经与他们融为“一体”。不过还好百纳衣还没被取消;日中一食,还让我们保持着;金钱戒还可随我们的愿。并且常住知道我们的饭量,也多次用各种方式照顾着我们,尽可能使我们吃饱。我们感谢常住,他们看似在照顾我们,实则是对持戒者的赞叹、随喜。这也使我们感到欣慰,对佛法也充满了希望。我们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各地戒子云集至此,以小思大,使我们由此可了解到全国佛教的概况。我们这依佛戒而行持的,反倒成了特殊化,不随众。有次和恩师通电话谈及此,恩师说:“这回知道任重而道远了吧!”是的,感觉自己肩上担子很重。发下度众生之大愿,而此时却感到不知从何下手,有些茫然。关键时刻还是恩师的话点醒了我:“不必讲什么,做就是了。”对,不必打妄想,做就是了。这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这其中你又如何知道哪位是佛菩萨的示现?所以千万不可小瞧任何人。“悲佛法之衰残”的想法也逐渐消解。师父讲:“见别人犯戒时,自己已经在犯戒了。”亲义师也常说:“戒是来戒自己的,不是戒别人的。”何况还有“只有受戒才能成佛,不受戒不能成佛”之语呢?这样想来,再见到其他戒子时,便不那么别扭了,反倒生出些许怜悯与感叹。

有一段时日,身体状况似乎已到了谷底。胃病也犯了,而且症状也是表现得最严重的时刻。每到下午便胃胀、浑身无力、恶心,由此对过斋又产生了恐惧与无奈,同时还得了重感冒。但心中似乎有种感觉,“这是现业,也是在了业,挺过去,定会柳暗花明。”这也算是经验,因在发心出家那一段时日,也曾经如此这般过。可能这也是身体对日中一食的一种适应调节过程吧!经过了大半年的煎熬,方才开始有了好转。多年的胃病,也在日中一食中得以康复。现在可能是在为我去除病根儿吧!身体上的获利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关键是精神上没被打倒,减少了对身体的执着,这在修行上也是个转折。后来听师父讲到“病苦是修道的助缘”的开示后,更深信自己的感觉是正确的,回来后也进一步得到了证实。理是明白些,但事实与想像总会有差距的。痛苦来时,也免不了用药物满足一下妄想。恩师讲:“有定力才会有药物,必要时可以用药物作为缓解。恶道众生,没什么定力,所以也不会有药物。”这其中还有更深的含意,可我的愚痴使我不能深解其意。

张居士请了许多药,跑前跑后可把他忙坏了。那天,见他身体消瘦了许多。他也患了感冒,脸色发红,应该是发烧的表现。提醒他要注意身体,可他却说:“我愿代你们大家感冒,都归我一人好了。只要你们健康,我无所谓的,躺下了也没关系。”说这些话时他显得有些激动,却是发自内心的。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回来时经过了台怀镇,方知他要跑上五、六里路,方能来这里请药什么的,可真苦了他。听他说至此处,感动之余又生出几分惭愧。还能懈怠下去吗?对得起师父、师兄及众多关心我们的居士吗?我们的出行,牵动着众多人的心,肩上担子很重的,这腰杆可得挺直啊!

初六那天,常住对戒子的住宿重新做了调整。这样我们从特殊待遇的小房间里搬了出来,我们四人住到了禅室广单,果成师换至另一寮房。禅堂虽大,但也抵不过人多。地上广单,挤得不能再挤了,估计有二百人左右。这么多人共同呼吸,感觉有些胸闷,各种气味混杂着,脚臭味、素食品味……。也正好借此去去自己的分别心。我们广单约两米多宽,两头交叉,腿在中间很难伸直。若各自吉祥卧,勉强可以互不相碍。晚上起夜时,需仔细探测落脚地,稍不留神说不定就会踩到谁身上。晚上呼噜声更是此起彼伏,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组“交响乐”。法不责众,这么多人你能责怪谁呢?久了,不得已便将其作为了催眠曲,睡得倒还踏实。有趣,以前的坏习气不改也得改了。

那里的厕所没有拖鞋可换,张居士便给我们每人请了一双,以保持沙弥律中的“入厕脱换鞋”的仪规。我们说好离开时将这些鞋给常住留下公用,但愿留下的不只是鞋。我们在这里还能保持原来的习惯,大小便全用蹲位,所以人多时要等一阵子才能有空位。而这在他们看来更加不解。“干嘛这么麻烦,放着方便不用,倒学女人?”对了,我们这么做就是叫自己忘了自己是个男人,以达到无男女相的境界。同时这也是去除淫欲心的好方法,避免了眼观手触,所以不可轻视之。现在看似有些小麻烦,若能了生死,可就永远没有麻烦了。所以聪明人一定会远瞻的,不会被眼前的小利益所迷惑。我们不会随顺这种所谓的“方便”的。

过斋时也令他们不解,说我们:“把饭菜混在一起,乱七八糟的,看上去不卫生,叫人吃不下。”即便后来用碗时,我们也照例混着吃,一则可提高速度,最主要的是能去除分别心,不使人故意品滋味;而且还要次第而食,不去分别食物的好坏;并且还要留给众生一口。不过有时也会出现些意外,打破过斋的清净,使你不得不去分别。这就是有热心的施主特意给加了一道“菜”——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这在我们看来,“视如粪土、如避毒蛇。”所以令人大伤胃口,吃下去的食物也感觉不清净。后来我们每人准备了一个纸牌或纸筒,写上“持金钱戒”、“不摸钱”等字样,生怕人看不懂。久了,便有人来护戒了,大多被引礼师父给抵挡过去。

记得那天出了个笑话,在寮房中收拾东西时,见到一个装钱的红包。好奇心驱使我不自觉地用手指捏住一个角,在阳光下照看其是否为空袋,心存侥幸认为里面不会有钱的。但这一照使我一惊,里面有一暗影,于是急忙将其放回窗台,顿感浑身无力,自念“这下完了,我犯了戒,得去给师父打电话忏悔。”他们几个安慰我说:“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说:“我知道这是装钱的,所以应是有意的。真是业障重,还是持戒律不够严谨。”正此时张居士进来找我们了,向他讲了此事,叫他把红包收走。他拿起红包,打开一看就笑了。哪里有钱,里面竟还是个空包,是叠起来放进去的。唉,无端被捉弄了一场。不过这也教育了我要从心里对戒真正重视起来,不可视为儿戏。回来后向师父请法问及此,恩师说我:“明知是装钱的,或怀疑有钱的,都不能碰。”所以今天也借此向大家做个忏悔,忏悔我持戒的不清净。

这样,日子一天天度过,先随喜受了沙弥戒,转眼期望许久的比丘坛也临近了。准确地讲应是长期以来就对比丘戒充满渴望。一年多的沙弥生活里,通过对比丘师父的日常观察,感受到比丘戒律的神秘莫测,因为受了比丘戒方算作僧数。这一天终于要到了,心中不免有些兴奋与紧张。常住的安排还是井然有序。五月二十开始登坛,提前几天要演练仪规,如迎请“三环套月”什么的。这一搭主衣,我们又“露了馅”。全体戒子都是大红主衣,金黄色的嵌边,分为二十五条,只有我们五人是自带的坏色主衣,对比之下更加显得古朴、踏实。但开堂师父视我们目无常住,要我们随众。可能他的真实意思是称赞我们在随意,叫众人都来随我们守佛制吧。可当时,我心中有些忐忑,怕影响了登坛的心情。还好护法加持,几经周折,大和尚终于给我们开了绿灯,这次考验方算结束。

五台山是个清凉地,早晚温差大,而且又多雨,说不定哪片云彩飘过,就会降些甘露。有几次也确是很有感应的。我们所带衣物不多,娇气的我时常会被外境所转,又怕冷又怕热。无奈斗不过自己的习气,只得满足一下妄想,把带来的衣服几乎全套在身上了。即便如此,早殿时仍旧哆哆嗦嗦。于是就回忆师父的开示,给自己增加些力量。师父在这儿时,去厕所都要用功经行。中途还要路过一凹地,时常积水,因而师父几乎每天都要穿湿鞋,还要去斋堂做饭,地下又是水。这么多年过去了,那堆积水还有吗?换作我,能像师父那样不分别,一踏而过吗?我想是会的,那将是何等的洒脱!可平时是找不到积水的,大概路已重修了吧?“师父,这可不怨我了,您那条路我走了。可如今不同了,已改变了模样,社会是进步的。假如……。”刚刚有了侥幸心,考验就来了。平时路上没有积水,可下雨天总会有的,且不止一处。怎么办?我可只有这一双鞋啊!鼓起勇气踩吧,可不能给师父丢脸!但临近水边,这脚就是不听使唤,就是不往里迈。心中好一阵难受,“唉!这坚固的习气!”天上还下着雨,即使不踩水,鞋也很快就湿了,继而是僧袜。一阵阵凉意直入骨髓。这下反而来了胆量,鞋既已湿了,再多点水也无防。一次次踏进水坑,慢慢地心却变得坦然了。虽是被逼无奈,可总算有了锻炼的机会,不然没法向自己交差的。看似容易的事,可做起来却很难。又想起恩师的话:“时代虽不同了,可成佛的标准却没有改变。”条件虽改善了,可我们锻炼的机会却减少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脆弱呢?没有苦时要自己找苦吃。后来细心的张居士为我们请来了水鞋、雨伞等雨具。看来我是经不起太多考验的。

没等我们找,这苦就送上门来了。二十登比丘坛,一共四十多坛,要排到第二天。上午法事很多,又出了些差错,所以上完供已近过午了。临行前,师父将过午时间定为十一点四十五分,我们会严格遵守这一时间的。对于日食三餐的人来说,少吃一顿或许是无所谓的。可对于我们而言,少吃一顿就意味着四十八小时内不得进食。而且我们中间有的人还患了感冒。然而这却是个挑战。临近斋堂,我们很坚决地告知引礼师父。他好言相劝,说:“碧山寺过午是十二点半。”可我们略做解释,说明在十二点就已经过午了,毅然离开了队伍,回禅堂养精神。同组的师兄弟过斋回来,看得出很心痛我们,但又不知如何安慰我们。一位师兄拿来白糖给亲洞师,说:“这是没有颜色的,可以喝点。”亲洞师答:“没颜色也不允许喝,只能是白水。”还有我们的小班长,更是为我们不平。他刚到受戒年龄,说:“若明天再晚了,要去客堂提意见。”他还以晚上拒吃零食来支持和随喜我们。我大受感动。然而依我看来,这并非是件坏事。我把这看成是登坛受戒前,对我的身体的净化。受比丘戒是超凡入圣、脱胎换骨的大事,只有一次沐浴还不够,借此正好内外光洁,不只是身体,更重在内心。因为我们克服了自己的习气,在戒律面前经过了一次考验。我们有宁死不破戒的决心,有了决心方有资格受这三坛大戒。

“守住戒相心坦然,心中坦荡天地宽。”随喜沙弥戒时,戒和尚问:“尽形寿,不非时食,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尽形寿,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汝今能持否?”此时,我们会挺起胸膛,高声俱答:“能持。”气壮山河,似乎这喊声已压过了所有人,其中不免会带些自豪。但这决不是在轻视他们,是叫他们从梦中醒来,提醒他们:“这戒是来守的,是戒心的,而不是走形式。守住了戒相方算登上了这艘解脱船。”恩师也讲:“其实他们也想好好修行,只是没有一个领头人。”那么我们能堪当此任吗?至少现在还不能。其实我们也并未做什么。老实说连“沙弥律”还未做好。可这理所当然的事而今却变了味道。从我个人而言,如用“沙弥律”来衡量,我还不算个合格的沙弥,所以这比丘二字更是受之有愧了。如不是受戒,我是没有资格出山门的,这也并非谦虚之词,是事实。

就这样,我们顺利度过了这四十八小时,而且,也于第二天上午登上了比丘坛。可能有些兴奋和紧张吧,竟忘了已两天未进食。却原来这饥饿也是个假象,是骗人的、不稳定的。下了坛,引礼师向我们贺喜。我感觉到无比轻松自在。闭眼静思,“自己已是比丘了,也可自称沙门释子了。有什么变化吗?脱胎换骨了吗?怎么这妄想还是依旧,贪嗔痴照样?不还是那个一身习气的亲惟吗?原来我还是个凡夫。原来这条路才刚刚开始。原来……,唉! 还是少打些妄想吧。”睁开眼来,回到现实,还得将这场戏演好,演完。抬头看看天,是少见的风和日丽。瞧!都比丘了,这眼根还这么放逸,又是个生死轮回。

五月二十一,上午八点四十五分,自此日记本上又多了个新生的时间。而以前那些生日、剃度时间等却都已成为了过去,不那么重要了。同理可证,这个时间也必将会被替代,会成为过去,我期待着最后一次。所谓的脱胎换骨,可能是说,自此要用另一种方式生活了,过去的我就叫他死去吧。以后的年龄将用夏腊来计量了。可愿望归愿望,过去的一幕幕却不时地翻腾出来。真不知道这大脑的内存究竟有多大,何时才能将其清除干净。所以我很羡慕那些童贞入道的师兄弟。譬如一木桶只装过清水,而另一只曾装过大粪,我则好比那只粪桶,再怎么清洗,那臭味也很难去除。

二十三日,渴望许久的“比丘戒本”终于发到了手中。可以用如饥似渴来表达此刻的心情。戒本是简装线装本,古色古香,倍觉珍贵。以前见到大戒师的戒本时会敬而远之,生怕自己控制不住念头而偷看,因为盗听、盗看比丘戒是不可以受戒的。现在终于名正言顺了!小心地捧在手中,却又故作镇定,并不急于将其打开,似乎这就是叫我脱生死轮回之密本,无上之法宝。的确,“人身难得,佛道难遇,戒法难受。”芸芸众生中,只有几人能受这比丘戒,五百比丘云集一起,更是千载难逢之因缘。嗯,对佛教而言我们应是很珍贵的。瞧,无意中先把自己给抬高了,小心,掉下来会摔断了手指。别忘了誓词,“如律行持,成道利生,用酬恩德。”

我们在扮演出家人角色的同时,张居士那里也没闲着。他也在用善行教化着斋堂的居士,令他们心服口服,有的还说想来大悲寺看看呢。同时他也在控制着各种的诱惑。听他讲每当去到镇上,见到各种小食什么的,也难免会动些念头。按理一个在家人在外面吃点什么,是不会叫人注意的,何况又没人认识他。但,“人可欺,天不可欺,自己的良心更不可欺。”他说:“假如我真的吃了一口,回去师父问起怎么样时,我说话都不硬气,自己会很心虚的。”还有临行时,师父和我们闲谈时说:“外面传言大悲寺的一位居士尚如何如何……,那对出家人的评价更不用说了。”是的,我们虽没有那般伟大,但也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以不至令众居士灰心。这也正是师父的嘱托。我们会共度难关的。耳边又传来戒和尚问遮难的声音:“汝是丈夫否?”答:“是丈夫。”顿感一阵肃然,似乎全身每个毛孔都张开,自己已顶天立地,要为众生撑起这片天。

这样我们又迎来了最后一坛——菩萨戒坛。头天晚上又是“通宵拜忏”。可开堂和尚心疼我们,哪一次也没真正做到通宵,大多在十二点以前就收场了。而且夜里九点多钟照例给大家补充能量——喝豆浆,我们则还是喝我们的白开水。这其中的滋味,从喝豆浆中是永远也体会不到的。

二十六受菩萨戒。二十五那天,妙江大和尚也兴趣十足,为我们做了系列开示。由于地方方言太重,大多听不懂,只一句记得很深刻,也是最后一句,叫我们“先燃灯、燃香、燃指发愿后,再受菩萨戒。”开堂和尚也开示说:“过去对戒子有一个顺口溜:打沙弥,跪比丘,火烧菩萨顶。”看来常住对燃香是很支持的。在此之前,已有几位戒兄燃了香,或头上,或臂上。可其中有位戒兄燃香中晕了过去,还有一位一直发烧。鉴于此,所以对燃香一事后延,得登完菩萨戒坛后再说,可能怕影响正常的登坛。这样,在二十七那天,我们先后燃了顶,我是最后一个。燃完方领教了这“火烧菩萨顶”的名不虚传,自己竟轻估了它。晚上,我与亲洞师、果成师不约而同来到大雄宝殿前的空场上。原来他们也都有了不同的反应。尤其果成师在下午听开示时就跑出斋堂吐了。我也有些恶心,头顶有种异样的感觉,体内似有一种能量要爆发出来,怪怪的。回去也是难以入眠。后来又见了几位难友,真是同病相怜。我们三人闲谈着,以转移注意力,打发时光,直至半夜时分。几天过后,我和亲洞师的脸成了“变形金刚”,引得同组一师兄见我就笑,还叫我不要逗他。唉!都这模样了,我哪有心思逗他啊!也好,破破相,或可减少对身体的执着。现在回想,这痛也过来了,只剩下了几个疤痕。看来这痛苦也是无常,不稳定的。挺过来,又恢复到原来的平静,甚或会更宁静些。感谢佛菩萨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这权利也不是人人都有的。不出家,不受戒,想吃这苦头也是没资格的。何况这发心不同,感受亦不同。比如,若为要几个戒疤以示身份、图名利,搞经忏者会身心俱痛,其获益也是极微的。菩萨戒中要求我们“尽未来际,身乃至失命因缘,不犯戒。尽未来际,身要舍诸懈怠。”誓愿发而不行,又会多条妄语罪的。

经过了一次次的考验,我们变得更坚强,骨骼也更强健,随时准备荷担如来之家业。道路是艰辛且漫长的。回到了熟悉的寺院,见到了久违的恩师,似远行的游子重又回到了父亲的身边。他老人家表情复杂,充满了怜爱与痛惜,似乎将手放在我们每个人的头顶上抚慰着我们。我不禁眼眶湿润了,急忙低下了头,怕他老见到。每回忆到此都不觉一阵酸楚,师父太累了,该叫他老休息一下了。可……,唉!怎奈还有那么多众生需要师父去救度呢。他们更需要光明,更需要引路人,如黑暗中迷失的路人。而我这愚痴的徒弟,又能做些什么呢?别说帮忙,少叫师父操心,别添乱就不错了。恩师叫我:“少说话,要简练。”而我总是啰啰嗦嗦,多嘴多舌令人起烦恼。师父叫我:“永远做一个失败者。”而我却总想完美,想做个强者。戒是受了,可行持却是需要持久的。在漫漫长路中有了戒律,我们不再孤单。我们有了铠甲,有了战胜毛病习气的武器,也就有了成佛的保障。我们会驾驭好这艘大法船,同舟共济。

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成就着我们,所以将此受戒及所有功德,再次回向法界众生,愿众生皆共成佛。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二十六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二〇〇七年求戒影录略述(释果成 比丘)
下一篇:二〇〇九年受戒报告(释亲悲 比丘)

 五宗平等勤念佛——二〇〇七年夏安居佛七开示 二〇〇七年二时头陀行脚乞食体会(释亲洞 比丘)
 二〇〇七年行脚乞食总结汇报(释果成 比丘) 二〇〇七年行脚体会报告(释亲古 比丘)
 二〇〇七年学习二时头陀行脚体会(释亲指 沙弥) 二〇〇七年行脚报告(释亲悲 沙弥)
 二〇〇七年行脚报告(释亲空 沙弥) 二〇〇七年行脚乞食体会报告(释亲藏 比丘)
 二〇〇七年行脚乞食体会(释亲昌 比丘) 二〇〇七年求戒影录略述(释果成 比丘)
 二〇〇七年受戒体会报告(释亲古 比丘) 二〇〇七年行脚体会(释传弥 式叉尼)
 二〇〇七年行脚乞食报告(释传弘 式叉尼) 二〇〇七年行脚报告(释传道 式叉尼)
 二〇〇七年头陀行脚乞食感想(释亲仁 比丘尼) 二〇〇七年行脚日记(释亲应 比丘尼)
 二〇〇七年打戒七的体会(释华性 比丘尼) 二〇〇七年戒七体会(释亲均 比丘尼)
 二〇〇七年戒七体会(释亲船 比丘尼) 二〇〇七年行脚报告听后感(释传悟 式叉尼)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