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第三节 佛法是理性的宗教
 
[庄春江居士] [点击:4055]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第三节 佛法是理性的宗教
 
佛法中宗教的含意
  什么是宗教?一般的解释,总是说宗教是利用人们对大自然与生命的无知,以及因无知所产生的恐惧,来劝善惩恶[1]、发展人神关系与情感寄托的信仰[2]。然而,这样的宗教意涵,显然与当初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建立僧团,成立佛教的情形不相符合。佛教的宗教意涵,的确不是这样子的,我们在前节探讨过,释迦牟尼佛是不折不扣的人类,从真实地感受人生诸多苦迫出发,为了探求人生真义,尝试过许多种甚深禅定与苦行,最后在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悟入缘起法,解开了生命的迷茫与无知,体证了苦迫的彻底止息,成就了涅槃解脱。然后从菩提树下起来,再度出发,将他的解脱体悟与修学经验,毫无保留地说出来,教导各式各样不同类型的学生,使他们也都同来体证苦迫的彻底止息,同享解脱的清凉。这样,由老师 -- 佛、教导的内容-- 法、学生 -- 僧所形成的修学团体,就建立了最初的佛教。所以,佛教并不是利用人们对生命无知的恐惧与惩罚,来作威胁的,不是建立在人与神的主仆关系,也不在于情感的依赖与寄托,而是解脱涅槃的教导与学习、实践与体悟。古来的佛教大德,对宗教的含意,总是这样解说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证悟,称为「宗」,证悟后,为了教化众生而说法的教导,称为「教」;佛陀的学生依着佛陀的教导去实践,而达到佛陀那样的解脱境界,也称为「宗」,成就解脱的佛陀学生们,再将他们内心的体悟继续教导出来,也叫做「教」。所以,归纳来说:「宗」,是泛指心灵上直接的特殊经验;「教」,是把自己那种内心的特殊经验,用文字、语言、行为等等表达出来,以引导别人,来共同体验那样的特殊经验的[3]。依这个原则延伸、扩大来说:凡是重于理解的理则部分,称为教;而重于行证的实践部分,名为宗。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教里宗教的含意,就包括了「解」与「行」的两大部分。
佛法事事求是的理性特质
  「解」与「行」,可以说是佛法修学的两大重心,同时也是佛法修学的整体。修学的历程中,虽然或有阶段性的不同偏重,但从解到行的顺序,则是佛陀与佛弟子都相同的,所差别的,只在于佛陀的解,靠的是自己敏锐观察、思惟的无师自悟,而佛弟子的解,是源于佛陀的教导与启发,然后才有正确的思惟与觉察。佛陀的解行,从人生苦迫的实际观察[4]与体验开始,然后进入探索导致人生苦迫的真正原因,以及解决苦迫的正确方法上。苦迫的真正原因,与正确的息苦方法,是在觉察、思惟与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地探索,最后终于在十二缘起顺、逆观察的体悟中,获得一切苦迫的彻底止息。苦迫彻底的止息了,苦迫的关键原因与息苦的正确方法,也因而得以完全确立[5]。佛陀在其修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进程,都有实际身心上与苦迫相关事实的觉察、思惟与抉择,也就是观念与理路上「解」的引导,以及实践上「行」的验证与完成[6],表示了佛陀的修证过程,解与行的彼此辗转支持,与不离身体力行、事事求是的理性特质。
不离身心谈解脱
  从《阿含经》中所记录佛陀的教说来看,释迦牟尼佛的自觉解脱,是不离现实身心苦迫的理性觉察与实证,所以解脱后说法的内容,也充分地展露着这样的理性特质,总是在现实身心可以经验的范围中,以大家普遍可以理解的事理来说明。比如说,从我们的眼所见、耳所听、鼻所闻、舌所尝、身所触、意所识等,以及从这些感官与外境、意识与心境的反应而有的认识、感受、想象、意图等等,来解说。这是因为,如果想离开这些现实的身心经验,来谈苦迫的止息,只有不知所云,徒增大家的困扰而已[7]。佛陀教导的重心,总是如此的亲切,在日常生活中,「如实知」[8]我们身心反应的种种,从身心作用的解析中,告诉我们如何去觉察、探究忧悲恼苦,烦恼苦迫的滋生源,以及如何从这些日常生活的身心反应中,导正我们的观念,修正我们的行为。凡此种种的教导,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可印证的。佛陀这样的教导内容,与祭祀、祈祷、占卜、咒术、神通等印度当时的流行风潮[9],都不相关,因为祭祀、祈祷、占卜、咒术、神通,不与造成苦迫的主要原因有关,也不是止息身心苦迫的关键方法。佛陀教导的方法,必然扣紧着身心反应中,贪爱、主宰欲、我见、我慢与无明的止息。从早期的佛典中,可以看出祭祀、祈祷、占卜、咒术、神通,与佛法的隔隔不入。例如,说佛陀「呵责一切诸祭祀法」[10];说祈祷就像投石入水,然后合掌祈求石头,能浮出水面一样的不可能[11];说占卜吉凶等迷信,「沙门瞿昙无如是事」[12];说见道的圣者,不会求一句咒语「令脱我苦」[13];说神通是世俗常数,不是导致解脱的关键[14]。
理性与仰信
  佛陀的说法,目的在于引导听者有所觉悟,然后得到解脱。佛弟子的解脱,则是依循着佛陀成功的足迹,而证入的。前节说到,佛陀觉悟了生命的缘起,在止息了关键的我见无明与贪爱执着后,成就解脱的。往后的佛弟子,由于有佛陀教导的恩泽,省却许多不必要的尝试错误,可以不必再对人生苦迫的真正原因,浪费太多时间在寻寻觅觅上,不过佛弟子也必然要亲身从缘起法悟入,从解、行中,去彻底止息自己的我见与贪爱,才能趣入解脱。不只人类如此,即使是生在天界与佛国净土里的大福报众生[15],也还是如此。这是缘起法的再现性、必然性、不变性、普遍性与真实性。然而,佛弟子们又当如何下手止息自己的我见与贪爱呢?从大方向来说,总不离先要对人生的苦迫,自己的身心反应,有清楚的认识,然后再对自己烦恼的觉察、对治、调伏,乃至断除与超越的种种实践细节,有所开发与建立。这些,都不能只靠着对佛陀的仰赖与信仰,就能完成的,终究不能免于要有自己理智的觉察、思惟与实践。正如佛陀的学生,质多罗长者对外道尼干[16]说,他不是为信而来[17]一样,表达了佛弟子修学佛法的正确态度。
  相对于理智的,是包括情感与意志的感性信仰。信仰,是所有的宗教都难以将之剥离的一部分,即使以理智为重心的佛教,也还是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前面我们说到质多罗长者的「不为信而来」,一方面是由于佛陀教导内容的理性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质多罗长者实际体证的事实。因为只要一经亲身经历,实际做到了,就没有所谓信不信的问题了。譬如,有人告诉我这杯水很清凉,在我还没喝这杯水之前,就存在相不相信的问题,一旦喝过了之后,就像俗话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相不相信的问题就不存在了。所以,信仰,是存在于还没有能够实际体验的修学阶段,在这个阶段的修学者,必然会存在着信仰的选择问题,因为他还没有能力可以亲身经历。
  以理智为重心的佛教,虽然在修学阶段,仍然不能免于感性的信仰,但是,感性的信仰,也不是必然要与理智的实证,一分为二,毫不相干的。相反的,佛教的信仰,也还是基于理智的延伸,佛教的理智特质,并不会,也不能因为感性的信仰而减损,否则偏离了佛法的特质,将与佛法渐行渐远,达不到解脱的目标。佛陀告诉我们,人生是苦迫的,教导我们要从日常生活的身心反应中,调伏自己的欲贪[18],消除我们违反缘起理则的主宰欲、我执、我慢,就可以到达苦迫的边缘[19],彻底地止息人生的苦迫。然而,虽然目前还是有诸多苦迫,经常地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确实还没能到达苦的边缘,但是,透过我们一些有限的、局部的息苦的经验,来印证、观察、思惟,并从这里推测,深信佛陀的教导,确实能够彻底地止息人生的所有苦迫,而升起坚持于佛法修学的志向,这叫做「胜解」。胜解是一种深刻、有力而坚定的理解[20],从这样深刻理解而发出的信心,相当于尊者舍利弗所说的「净信」。尊者舍利弗虽然不知道过去、未来诸佛的所有种种,但从跟随现今释迦牟尼佛的修学体验来推测,深信在任何时空里,都没有能超越世尊智慧的[21]。像尊者舍利弗这样的信心,就能引发坚定的修学意志力与志向,这就相当于从八正道的「正见」,进入到理智、情感与意志信仰结合的「正志」了。当然,这样的信仰,或许还可能有推测预想上错误的风险,所以,修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保持着理智的观察、思惟与检证,透过亲身经验的实践,来印证、消弭这样的风险。从实证中,坚定信仰,再从坚定的信仰中,支持修学的意志,像这样,理智与信仰辗转增上,直到完全地实证为止。所以,佛教的信仰,从理智的思惟,与亲身的体证的角度来看,与一般纯情感的信仰,望之弥高、遥不可及的仰望,确实不同。
学佛与佛学
  学佛,当然是以佛陀为榜样:学佛所学,行佛所行,证佛所证。释迦牟尼佛的证入解脱,是所有佛弟子不能回避的事实。最后的解脱,是身体力行的修证,一种深奥而不能以言语形容的境界,表面上来看,好象身体力行的体验最为重要,其实并非全然如此。佛陀时代,有许多修行者,他们大多勇于身体力行,精进专修,但是,由于观念错误,方向不对,徒有一身修为,也还如盲龟寻浮木[22],就是得不到解脱,直到听闻佛法。尊者舍利弗、目揵连,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他们在接触佛法之前,就已经是游化一方的大修行者了[23],但一直要等到听了马胜比丘的「缘起偈」[24],才照亮他的修行方向,打开他们的修行视野[25],七天到半个月后,就快速地证入解脱了[26]。所以,佛法中的八正道[27],是以「正见」为首的,佛陀并以「黎明前的曙光」[28]来形容。正见的建立,当为学佛者的首要项目,也是展现佛法特色之所在,为佛法长远流传于世间的重要一环。为了有助于后学对佛法的理解,以及修学方向的把握,古来佛教内的前辈大德们,对教理和修行方法,作了许多有系统、有组织、有条理的阐扬,留下许多很有价值的论着。十八世纪以来,欧洲学者首先开启西方研究佛教的风潮[29],也将近代西方学术界所开发的理论与方法,引入佛教的研究,而有「佛学」的新名称。虽然如此,佛法的目标 -- 释迦牟尼佛的解脱成佛榜样,仍然是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与实证,而不是仅止于抽象的理论与观念而已。因此,对佛学的定位与态度,应当以成就我们的正见,助成我们佛法的修学为目标[30]为主,佛学与学佛的关系,就如同解与行,理智的思惟与智慧的实践,都是学佛者不可缺少的部分。
 
注解 
[1]一般辞典中,对宗教一词的解说,都大约如此。如《辞海》:「凡利用人类对于自然现象所发生的畏惧、模拟、恐怖、希望以及疑惑等各种心理,形成一种劝善罚恶的教义,并用以教化人的信仰,即所谓的宗教。」《国语辞典》:「利用人类对于宇宙、人生的神秘所产生的畏惧、猜疑或希望等种种心理,构成一种劝善惩恶的教义,并用来教化世人,使人信仰的教派。」《中华儿童百科全书》:「凡利用人类对于宇宙、人生的神秘所发生的恐怖、模拟、奇异或希望的种种心理,构成一种劝善惩恶的教义,用来教化世人,使人信仰的,称为宗教。」 
[2]目前绝大多数的宗教,不论一神教或是多神教,总安立有人类之外的神,以为仰仗的核心信仰。 
[3]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所说的宗通(宗)与说通(教):「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远离一切虚妄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晖发,是名宗通相。云何说通相?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是名说通相。」又,《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也说:「分教开宗者,于中有二:初就法分妙,教类有五。后以理开宗,宗乃有十。」都显示了这样的意思。 
[4]如《佛所行赞》〈出城品〉说,悉达多太子在城外「路傍见耕人,垦壤杀诸虫,其心生悲恻,痛逾刺贯心。又见彼农夫,勤苦形枯悴,蓬发而流汗,尘土坌其身。耕牛亦疲困,吐舌而急喘。太子性慈悲,极生怜愍心,慨然兴长叹,降身委地坐,观察此众苦,思惟生灭法……。」 
[5]发觉问题,探究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对治、突破、解决问题,此即为「苦、集、灭、道」四个解决问题的真理,佛法中称为「四圣谛」,详细内容请参考〈佛陀的初转*轮〉一节。 
[6]如《杂阿含第二六三经》中,佛陀告诉诸比丘说:「我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云何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不修方便,随顺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诸漏尽、心得解脱,当知彼比丘终不能得漏尽解脱。所以者何?不修习故。不修习何等?谓不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知见,就是正见,就是观念的导正;理路上「解」的引导。方便就是方法,能「修方便」,就是落实知见的「知行合一」,也就是「行」的实证。 
[7]离开了我们当下身心反应的境界,来谈苦迫的熄灭,只会徒增大家的困惑而已,因为「非其境界故」。当下的身心反应,就是六根对六境的认识过程,以及五蕴的种种。如《杂阿含第三一九经》,佛陀以六根对六境的「十二处」,来解说一切:「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若复说言:此非一切。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我今舍,别立余一切者,彼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杂阿含第二一三经》也说:「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若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是非二者,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彼自以意说二法者,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杂阿含第三0七经》的偈诵说:「眼、色二种缘,生于心、心法,识、触及俱生,受、想等有因。……是则为生灭,苦阴变易法,于斯等作想,施设于众生……,亦余众多想,皆因苦阴生。诸业、爱、无明,因积他世阴。余沙门异道,异说二法者,彼但有言说,闻已增痴惑。」众生诸多贪爱、造业、无明的苦迫,一辈子一辈子的累积延续下去,都是从六根对六境的身心反应中,不断地产生的。其他外道不从根、境二法的因缘来说明,只有徒增跟随者的愚痴与疑惑罢了。 
[8]如实知,是合于现实事理,不偏不倚的透彻认知,这当然是不离缘起法的,如《杂阿含第二六二经》说:「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如实知的内容,总是在五蕴、六处等身心反应上的无我观照,如《杂阿含第三0经》说:「彼一切色(受、想、行)……彼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杂阿含三0四经》说:「眼非我,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观察非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如实知见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杂阿含第二一三经》说:「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于此诸受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种贪欲身触,不种瞋恚身触,不种戒取身触,不种我见身触,不种诸恶不善法。如是诸恶不善法灭,纯大苦聚灭。耳、鼻、舌、身、意、法亦复如是。」如实知不是想象,也不是情感的信仰,而是正见,如《杂阿含第七五0经》说:「如实知者,是则正见。」又,圆满的如实知,则是更深刻的行为与观念一致的知行合一。 
[9]在佛陀时代,印度的传统宗教信仰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是:宇宙有唯一创造神掌控一切,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是来自创造神的赋予,无比的神圣,人们透过祭祀,可以与神沟通,而得到神的照顾,解决所有问题,所以认为祭祀是万能的,因而掌管祭祀的祭司婆罗门,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而咒术咒语,主要是从《阿闼婆吠陀》传出而流行,包括了为祈福、禳灾之咒法与巫术。而神通则是来自于重视禅定的非婆罗门东方文化,它的起源可能很早,但流行的比较晚。 
[10]《长阿含第二五经》中说,有一位[裸]形外道,质问佛陀是否主张「呵责一切诸祭祀法,骂诸苦行人以为弊秽」。佛陀只否认「所有苦行者都会下地狱」的说法,等于间接地默认「呵责一切诸祭祀法」。又,佛陀一向不赞叹杀牲祭祀的邪盛大会,但反对的主要理由是造杀生恶业,如《杂阿含第九三经》说:「佛告婆罗门:或有一邪盛大会主,行施作福,而生于罪,为三刀剑之所刻削,得不善果报。」 
[11]《中阿含第一七经》说:「成就十种不善业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若为人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得至善处,乃生天上者,是处不然。伽弥!犹去村不远,有深水渊,于彼,有人以大重石,掷着水中,若众人来,各叉手向称叹求索,作如是语:愿石浮出!伽弥尼!于意云何?此大重石,宁为众人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而当出耶?」叉手,即双掌合十做祈祷。行为不端正,而祈求死后生天,就像祈祷湖底的大石头浮起来一样。又如《长阿含第二六经》中说:「彼三明婆罗门,为五欲所染,爱着坚固,不见过失,不知出要。彼为五欲之所系缚,正使奉事日、月、水、火,唱言扶接我去生梵天者,无有是处。」梵天是无瞋恚心、无恨心的清净离欲者,哪里是赞叹五欲,不离五欲染着的三名婆罗门所相应的呢?正如在河的这一边,没有船,也没有渡河工具,又被重重捆绑着,只是一味地对着岸的那一边,凭空呼唤:「来渡我过去!」一样,是没有用的。 
[12]《长阿含第二一经》中,记录了许多佛陀及佛弟子不会去做,或不允许做的事。有关于占卜的如:「瞻相男女、吉凶好丑、及相畜生以求利养」,「瞻相天时,言雨、不雨,谷贵、谷贱,多病、少病,恐怖安隐,或说地动、彗星、月蚀、日蚀,或言星蚀、或言不蚀」,「或言此国当胜、彼国不如,或言彼国当胜、此国不如,瞻相吉凶,说其盛衰」。有关咒术的如:「召唤鬼神、或复驱遣,种种[袆-韦+厌]祷,无数方道」,「又能为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驴马,亦能使人聋盲喑哑,现诸技术,叉手向日月,作诸苦行以求利养」,「为人咒病、或诵恶咒、或诵善咒,或为医方、针灸、药石,疗治众病」,「或咒水火、或为鬼咒、或诵剎利咒、或诵象咒、或支节咒、或安宅符咒,或火烧、鼠啮能为解咒,或诵知死生书、或诵梦书、或相手面、或诵天文书、或诵一切音书」。
 《中阿含第一八一经》也说:「若见谛人,信卜问吉凶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信卜问吉凶者,必有是处。」见谛人,是证见真理的圣者,也就是指初果以上的圣者。佛教的圣者,是不会去占卜吉凶的,只有一般的凡夫,才有可能去做那样的事。 
[13]《中阿含第一八一经》说:「若见谛人,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舍离此内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习苦,趣苦,苦尽者,终无是处。」 
[14]《增一阿含四三品第四经》中,记载了提婆达多以精进神通力,受到当时摩竭陀国阿阇世王的尊崇与供养。佛陀就此事评论说:「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数;三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数;神足飞行者,亦是世俗常数。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义。」神足飞行,是神足通的一类,依《大毗婆沙论》说,此种神通能像鸟一样飞,而且没有空间上的障碍。又,神足通为神通的一种,依《杂阿含第四九四经》说:「若有比丘修习禅思,得神通力,心得自在,欲令此枯树成地,即时为地。所以者何?谓此枯树中有地界,是故比丘得神通力,心作地解,即成地不异。」《杂阿含第五0五经》说:「即入三昧,以神通力,以一足指,撇其堂观,悉令震动。」入禅定,或三昧(广义的禅定)是可以有神通的。然而,佛法的目标是智慧成就的解脱,不是成就神通,甚至也不在禅定三昧。依《杂阿含三四七经》的记载,佛弟子中还有不会进入初禅的解脱者,称为「慧解脱阿罗汉」的。从《杂阿含第一二一二经》(《中阿含第一二一经》亦同)中,佛陀说:「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脱,余者慧解脱。」可以知道,当时的「慧解脱阿罗汉」是占解脱者中的多数的。所谓的三明,是指有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的解脱圣者。俱解脱,是指修得灭尽定等九种定力的解脱圣者。慧解脱,则是指不会禅定,而以智慧力断除烦恼的解脱者。至于佛陀,则具有圆满的六种神通力。就解脱来说,他们是一样的,但禅定能力与神通能力有差别。 
[15]有天界众生,乃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印度传统看法,佛陀没有加以否定。如《杂阿含经》中有〈帝释相应〉、〈梵天相应〉、〈诸天相应〉,记录了许多天人来听闻佛法的情形,《长阿含第三0经》更记录了欲界、色界、无色界中众多不同的天界。现在十方都有佛与佛土,其中更有美好庄严的净土,这样的说法,大约盛行于西元前后。典型的佛国净土,如东方的阿[门+人人人]佛与西方的阿弥陀佛净土。不论是天界众生,抑或佛国净土的有情,都享有比人间更好的身体与生活环境。 
[16]尼干子,经中又作尼揵若提子、大雄等,为佛陀时代「六师外道」之一,耆那教的中兴教祖。尼干子的出身背景,与佛陀极为类似,耆那教在印度也一直维持着一定显著的影响力,可以算得上是印度的一大古老民族宗教。传说耆那教成立于佛陀之前的时代,而且在印度一直流传至今天。其教义为不重视天神、祭祀,主张出家解脱(此类思想与佛教同源),自我为永远的存在者,以断食等苦行为解脱轮回的主要修行方法,强调彻底的严守戒律、不杀与无所得。尼干子入灭后不久,耆那教分裂为裸体生活的空衣派(一般称为裸形外道),以及流行于北印度一带,穿白衣的白衣派。 
[17]有一次,外道尼干子想要引诱佛陀的学生质多罗长者,来投靠自己的门下。质多罗长者知道了,就主动跑去找尼干子。尼干子煽动性地问质多罗长者说,您相信您的老师有第二禅的禅定能力吗?质多罗长者回答说:「我不以信故来也。」尼干子没听懂质多罗长者的真正意思,很高兴地以为质多罗长者是因为不相信佛陀,所以来找他。依尼干子的看法:「信应在前,然后有智,信、智相比,智则为胜。」实则,质多罗长者早已有进入第二禅的禅定能力,长者说「不以信故来也」的真正意思是,「何用信世尊为」?意思是说,对佛陀的教导,只有自己是否亲身经历的实证问题,哪有什么相不相信的问题呢?所以外道尼干子说,如果来跟我学,就会获得一种禅定力,而使出这种禅定力,可以用绳子绑住风,洒一把泥土阻断恒河水流。这样的谎言,对已有第二禅能力的质多罗长者来说,自然是不攻自破。这个典故记载于《杂阿含第五七四经》。 
[18]参见〈初转*轮〉节〈大师唯说调伏欲贪〉一段。 
[19]《杂阿含第二七0经》说:「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我慢,是最细微的我执,断了我慢,就进入解脱了。又,《杂阿含第二三经》中,佛陀教导他的儿子罗[目+侯]罗说:「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比丘是名断爱欲,转去诸结,正无间等,究竟苦边。」究竟苦边,就是到达苦的边缘,以此来隐喻解脱的意思。 
[20]「胜解是深刻的理解,达到坚定不拔的阶段。胜解不是真实的体验,不过也不是一般平常的了解。」「胜解不是从听闻而来的,要经过如理思惟,确定为非此不可,所以胜解是思所成慧。」《华雨集(一)》第三四二页,印顺法师着。
 『「深忍」,是深刻的忍可,即「胜解」。由于深刻的有力的理解,能引发信心,所以说「胜解为信因」。』《学佛三要》第八八页,印顺法师着。 
[21]《杂阿含第四九八经》记载着,有一次尊者舍利弗在大众中向佛陀说:「世尊!我深信世尊,过去、当来、今现在,诸沙门、婆罗门所有智慧,无有与世尊菩提等者,况复过上!」佛陀就问尊者舍利弗:「汝能审知过去三藐三佛陀所有增上戒不?」「知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脱,如是住不?」「汝复知未来三藐三佛陀所有增上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脱,如是住不?」「汝复能知今现在佛所有增上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脱,如是住不?」尊者舍利弗都回答说:「不知,世尊!」于是,佛陀就质疑尊者舍利弗,既然不知道诸佛世尊心中所有诸法,怎么能做那样的赞叹呢?尊者舍利弗回答说:「世尊!我不能知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世尊心之分齐,然我能知诸佛世尊法之分齐。我闻世尊说法,转转深,转转胜,转转上,转转妙。我闻世尊说法,知一法即断一法,知一法即证一法,知一法即修习一法,究竟于法,于大师所得净信,心得净,世尊是等正觉。」等正觉,又作遍正觉,这是形容佛陀圆满成就的专属用语。尊者舍利弗依着自己对法的体证,净信释迦牟尼佛,乃至于诸所有佛「悉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堕障碍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义译即为「无上等正觉」。 
[22]「盲龟寻浮木」,取材于《杂阿含第四0六经》:「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本来,佛陀以这个譬喻,说明人身难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这里藉以比喻不具正见的修行,想要成就解脱,机会是非常渺茫的。 
[23]舍利弗与目揵连,原先都是六师外道之一;删阇耶毗罗胝子的首席学生,并且各有二百五十位学生跟着他们修行。依《佛本行经》记载:「尔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告拘离多言:仁者!我等今日不得失恩,应诣本师删阇耶所。何以故?彼于我等,多作利益,先于我边,有大重恩,救度我等,令得出家,应诣彼别。又复,五百眷属徒党,依附我等,修学行法。复告彼知,若彼印可,我亦共行依。」《四分律》记载:「我等先有二百五十弟子,从我所修梵行。」《五分律》记载:「舍利弗、目揵连,及二百五十弟子,皆出家学道。」《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作:「尔时嘻波底沙与俱哩多,各与二百五十弟子,即出王城,欲往羯兰铎迦竹林池所。」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嘻波底沙,均为舍利弗的异译,拘离多、俱哩多,均为目揵连的异译。 
[24]「缘起偈」,在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译法,如译为「缘生偈」、「法身偈」、「缘起法颂」等。其内容,《佛本行经》作:「诸法从因生,诸法从因灭,如是灭与生,沙门说如是。」「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因缘灭即道,大师说如是。」《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作:「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四分律》作:「若法所因生,如来说是因,若法所因灭,大沙门亦说此义,此是我师说。」《五分律》作:「我师所说:法从缘生,亦从缘灭。一切诸法空,无有主。」《大智度论》作:「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言。」内容用辞尽管有所出入,但含意完全一致,都在说缘起法。 
[25]《四分律》说,舍利弗听了「缘起偈」后,「即时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舍利弗将「缘起偈」告诉目揵连,目揵连也「即时诸尘垢尽,得法眼净。」《佛本行经》作:「即于是处,远尘离垢,尽诸烦恼,得法眼净。」《五分律》作:「优波提舍闻已,心悟意解,得法眼净。便还所住,为拘律陀说所闻法。拘律陀闻,亦离尘垢,得法眼净。」得法眼净,就是开「法眼」,所以说:打开他们的修行视野。又,得法眼净,就是证入「初果」,决定不退转,是修行上的一个重要标竿,请参考〈圣者之流〉一章。 
[26]依《杂阿含第九六九经》的记载:「……当于尔时,尊者舍利弗受具足始经半月。时,尊者舍利弗住于佛后,执扇扇佛。时,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叹说于彼彼法:断欲、离欲、欲灭、尽欲舍。尔时,尊者舍利弗即于彼彼法观察无常、观生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不起诸漏,心得解脱。」另依《佛本行集经》的记载:「而是长老优波低沙,从出家后,始经半月,尽诸结漏,现神通力,及得神通智波罗蜜,证罗汉果。时拘离多,止经七日,即尽结漏,现神通力,及得神通智波罗蜜,证罗汉果。」(大正三‧八七八上)优波低沙,即舍利弗,拘离多,即目揵连。 
[27]八正道,为佛法修学的八项重要内容: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请参考〈初转*轮〉一节。 
[28]《杂阿含第七四八经》中,世尊告诸比丘:「如日出前相,谓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尽苦边,究竟苦边前相者,所谓正见。彼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日出前相,就是日出前的曙光,《增支部第十集第一二一经》亦同。 
[29]十八世纪末,英国学者B.H.Hodgson、Jones William、Colebrooke Henry Thomas等,首先将梵语原典以英语翻译出版。B.H.Hodgson搜集甚多梵语佛典,并加以翻译、研究,导致西欧诸国之佛教研究盛行。最初的研究,以佛教文献为始,法国以大乘佛教研究、考古学研究入手;德国、英国以巴利语佛教文献翻译研究、考古学研究等为主流。(摘自《佛光大辞典》〈印度学〉、〈欧美佛教〉) 
[30]印顺法师在《无诤之辩》中,说明他对佛学的态度是:「为学佛而佛学,依佛学而助成学佛。」(第二三七页)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一节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下一篇: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第二节 缘起法下的三法印与空

 学佛的基本认识 序 自序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第一节 佛陀之所以为佛陀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第二节 缘起法下的三法印与空..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一节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二节 无我下的轮回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三节 业力的形成与展现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四节 人身难得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一节 佛陀的初转*轮--四..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二节 佛教经律论的成立..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三节 佛教思想史概观..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四章 认识自我 第一节 人与人性的剖析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四章 认识自我 第二节 我们的认识发展过程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一节 六根律仪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二节 对治与调伏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三节 专注与觉察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六章 圣者之流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七章 大乘菩萨行 第一节 菩萨行与大乘佛教的开展..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七章 大乘菩萨行 第二节 伟大的菩萨行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八章 归依与受戒 学佛的基本精神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