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四节 人身难得
 
[庄春江居士] [点击:3956]   [手机版]
背景色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四节 人身难得
 
众生界
  依目前一般人所能认识的生命种类,除了人以外,就是动物与植物了。在佛陀的教说中,特别着重于具有情识反应的生命,并且以此为主要的关切对象。例如,有一次,三弥离提比丘问佛陀,什么是「世间」呢?佛陀说,由于感官器官的接触境界、认识境界,然后产生苦、乐、不苦不乐等情感的身心反应,构成这样身心作用的种种,就是「世间」[1]。这是属于情感的世界,是「情识类」[2]生命的共通特质。从这样的特质,就可以将没有身心情感反应的植物类生命,明显地区隔开来了。后来的佛教论师,更以「有情、非有情」的分类,将情识类生命这样的不同,明确地表达出来[3]。
  佛教的业力轮回观,是针对有情识的生命来说的。例如,佛陀说,「业」的总体成因是「爱」[4],而导致轮回的重要因素,也是「爱」[5]。爱,是情感进一步的发展,是情识类生命身心作用下的产物,没有情识的植物,或者不成为生命的山河大地,都没有情爱的反应,所以说,佛教所主张的业感轮回,是以所有情识类生命为范围(界)的,透过「情识」的共通运作方式,不同种类的有情生命,得以在轮回中往生,更换不同的生命型态。
  在早期佛教圣典中,说明轮回的情识类生命,包含了地狱(或以音译为「泥犁」的)有情、畜生、饿鬼、天界有情、人等五种[6],称为「五趣」[7],或称为「五道」[8]。人与畜生(畜生是包括了人以外的所有动物类),是一般人所能认知的,而其它诸趣的有情,人们也可以透过神通力(主要是天眼通)得知。没有神通力的一般人,也可以藉由经典中的记载,对地狱、饿鬼、天界等有情,作一个大略的理解。
  天界与地狱的观念,在古印度既有文化的《梵书》中,就已经明显地形成了。《梵书》中所说的「svarga」与「naraka」,就是指天界与地狱[9]。这是善人与恶人分别往生的地方,有着受「妙乐」,或受「苦患」的不同待遇。佛教接受了这样的观念,经典中对天界与地狱,有了更进一步的描述。例如,详说地狱的类别,有八「大热地狱」[10],以及八「大寒地狱」[11]、「大暗地狱」[12]之说,后来又有「孤地狱」[13]等种种,这些,都描述了地狱是一个长时间(因为地狱有情的寿命都极长)[14]受苦的地方,在那里,有情所看到的、听到的,都只有令他们生起不愉快,所以说,地狱是个充满着忧苦的地方[15]。相对的,天界是一个长时间(因为天界有情的寿命也都极长)[16]享乐的地方,也有众多不同层次天界的传说[17]。饿鬼,顾名思义,是常在饥饿状态下的有情,寿命也极长[18]。佛陀说,一般人们祭祀中的施食,地狱有情并没有办法享用,只有生在「入处饿鬼」的有情,才得以受用[19]。
  另外,天界有情中,常与三十三天战斗的阿修罗[20],有傲慢、瞋心重、好战等独特的性格,后来渐渐被独立出来,成为五趣外的另一趣,而称为六趣[21]。
人间是善趣中的善趣
  在这些种类的有情中,就整体评量来说,地狱、畜生、饿鬼三类,是受苦多多,最不受欢迎的地方,尤其是地狱,除了苦外,还是只有苦[22],所以这三类,都被称为「恶趣」。而天界(包括阿修罗)、人间,则相对地被称为「善趣」[23]。就听闻佛法,能修学佛法的角度来说,生在地狱、畜生、饿鬼三恶趣的有情,因为活得太苦了,以致于没有余力修学佛法,是八种无法修学佛法(八难八非时)[24]的前三种。天界的环境与生活,都太充足、太美妙了,尤其是还有欲望的欲界天有情,有充分的福报,能够享受着各种感官的欲乐,以致于容易沉迷其中,难以自制。即使有机会听闻佛法,也大多因为有太多的感官享乐,而容易忘失[25]。因为这样,所以他们反而以人间为善趣,因为「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26]所有的佛陀,都在人间成就,在人间以人类为主要对象来教导佛法,有情在人间听闻佛法的机会,自然也就最多了,况且,人类还享有其它有利于佛法修学的特质呢!欲界天有情的情况是这样子,更高层次的色界天与无色界天有情,也类似。色界与无色界天的有情,其共通特点是:依禅定境界往生[27]、寿命都非常长(所以又通称为「长寿天」[28])。他们虽然已经跨越了感官欲乐的吸引,但却又陷入了另一种禅定带来的精神障碍中[29]。由于长寿,以致于长时间没有办法改变那样的障碍,根本不会去理会有多少佛出世间,不知道要错失了多少见佛闻法的机会[30]。况且,长寿天的有情,也缺乏能引导修学佛法的苦迫[31]。这些因素,使得长寿天被列入没有办法修学佛法的地方,成为「八难八非时」中的第四种。
  为什么经中会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到底人间与人类,具有怎样的优越条件,能够成为天界有情的善趣?我们这个世间,依佛教典籍说,称为「娑婆世界」[32],娑婆的意思是「杂会」、「堪忍」[33],表示了人间是苦、乐;善、恶;贤、愚;凡、圣……的杂会处,虽然存在着许多的恶浊与苦迫,但是,都还在可以承(忍)受的范围内。这样的苦迫,反而有机会成为引导向善、向于解脱的佛法修学,不致于像三恶趣那样,苦到没有余力修学,也不会像天界一样,容易沉迷享乐而忘失了修学。再者,人类具有勇猛坚毅的毅力(勇猛),有利于智慧增长的强力记忆(忆念),强烈「见贤思齐」的上进心与道德勇气(梵行),这些特质,是天界有情所比不上的[34],再加上释迦牟尼佛出生于人间,佛法流传于人间的史实,使得一些人眼中诸多缺陷,极欲逃离的五浊恶世,反而是天界有情眼中的善趣。天界已经是善趣了,他们还以人间为善趣,所以说,赞叹人间为「善趣中的善趣」,殊不为过。
人身难得
  人间,是最适合佛法修学的地方,早期的佛典,确实透露着这样的讯息。撇开从修学佛法的角度来看,光从那么多的轮回有情,在那么多的有情世界中,能够出生为人,就已经很不寻常了。佛陀曾经举了这样的一个譬喻来说明:大海中有一只很长寿的海龟,但海龟瞎了双眼,它每隔一百年,才会将头伸出海面一次。海面上随风飘着一块浮木,浮木中间有一个孔。试想,当这只盲龟将头伸出海面,正好穿过这块浮木中间的孔,是多么地困难啊!佛陀告诉阿难说,有情漂流在五趣中,如果能够生于人间,竟比盲龟的头,正好穿过浮木中间的孔还要困难[35]。另外,经中还以小草上的朝露,日出即干;下大雨时,溅出短暂存在的水泡等种种譬喻,来形容人命的「甚为难得」[36]。这些譬喻,也传递了早期佛教「人身难得」的看法。
五戒十善
  人间是善趣中的善趣,人身难得,但是,人间也居于有情轮回的上下枢纽[37]。在善恶杂会的人间,向上提升,与向下沉沦的可能性都有,可以说是可塑性极高。升华或者堕落的关键,还在于人们的所作所为(业)。人们的行为,如果能够符合「五戒十善」的规范,那么就成就了往生善趣,向上提升的业力,反之,就只有向恶趣沉沦了[38]。什么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欺骗)、不饮酒[39],十善就是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骂、不妄言、不绮语,不贪取、不嫉、不邪见[40]。从内容来看,五戒中的饮酒戒,是在杜绝食用引起神智不清的东西,因为人一旦神智不清,失去了自我行为的约束力,那么,做出恶行的机会就大增了。两舌、恶骂、妄言,都是表现在言语上的恶行,又以妄语为重,所以,五戒中以妄语为代表。因此,就实质意涵来说,五戒与十善是相同的。十善,如果以肢体、言语、意念三方面来作归纳,杀、盗、淫三者,是属于肢体行为的「身行」,两舌、恶骂、妄言、绮语四者,是属于言语方面的「口行」,贪、嫉、邪见三者,是属于意念上的「意行」,所以,十善有时候以「身三、口四、意三」[41]来表示,有时候也以「三妙行」、「三清净」称之[42]。
  离杀,是一种尊重一切有情生命(包括昆虫)[43]的态度,不应任意夺取所有有情的生命。但杀一切有情中,又以故意杀人,包括自杀、杀他,亲手、教唆,刀杀、药杀(各类工具),鼓励、赞叹、劝人自杀等都算[44]。杀人,是杀戒中的主要犯戒,在出家的僧团中,不能以忏悔除罪[45]。盗,包括偷与盗,不论在任何地方,只要是有主人的物品,未经所有权人的允许而占有,不论是强夺或偷取都是,所以也称为「不与取」。偷盗行为的认定,依佛陀制戒的精神,个人以为,应当与当时、当地的法律或道德规范同步,并以构成死刑[46]或触犯当地法律、风俗为犯戒(亦即在僧团中不能以忏悔除罪)。离淫,是完全断除与任何可能对象的性行为,这是对出家众说的。对在家人来说,是离「邪淫」,就是不作违反当地风俗、法律规范的不正当性行为,这包括以权势、财势、暴力强迫的性侵害[47]。妄语,是指欺骗、不实的语言与行为,不论是为了自己,或是为他人的利益[48]。最大的妄语,是对自己修学的成就,作了不实的宣告,这是最主要的犯戒(在僧团中不能以忏悔除罪)。两舌是指到处传话,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别人彼此间的和谐与和好[49]。恶骂又称为恶口,这是令人听来不愉快的粗涩言词。绮语,是一些言不及义、不适当、不实在的话,又称为杂秽语、坏语[50]。
  贪、嫉、邪见,又作贪、瞋、痴,这是所有有情恶行的根本,所以又称为「三不善根」[51]。如对他人财物起贪念,就有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成偷盗的恶行。对其它有情起瞋心,认为应当打、应该杀,就有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成杀人的恶行。痴心不明而起邪见,否定业报、轮回、善恶行的价值[52],导致行为的颠倒错乱。错误的观念,是导致错误行为的根本原因,尤其是邪见,更具关键性。所以,经典中有时候会直接说,邪见者,应生地狱、畜生二趣[53],正见具足者,虽然经过了千百生,也不会堕入恶趣[54]。
  十善,是生为人的基础善行,而杀人、重刑盗、暴力性侵害、大妄语等重大恶行,一旦犯了(亦即故意,而且诉诸行动完成,不是未遂),就立即成就三恶道的恶业。即使不是十恶业中的主要犯行,在一犯再犯的累积下,也必然会成就三恶道的恶业。即使志在解脱、成佛的佛法修学者,也必须要以十善业为修学基础,才能成就进一步的道业。经中说:「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55]具足三业,就是身、口、意清净的十善行,这是说,十善行是修学四念处的先决条件。又说,如果能多修习三妙行(即十善业),「能令四念处满足」[56]。除了四念处的观慧修学外,经中还说,断十恶业道人,能远离内心的愧疚与后悔,想到自己的十善业,内心感到安慰而生起欢悦、法喜,也有利于禅定的修学[57]。
珍惜人生
  人身难得,佛出人间,人间有佛法的流传,这样的讯息,不必仰靠信仰来支持,是我们平常人可以证知的历史事实,最为可靠与可贵。人间有苦的逼迫,也有佛法的引导,是一个趣向解脱相对良好的环境。人间,实在是值得我们追求,值得我们珍惜的地方。再者,从诸佛最后成就解脱的「十二缘起逆顺观察」来看,十二缘起的「识入母胎」、「六根认识六境」、「老病」等过程,都显示了佛陀的说法,确实是依着人类特别的生理构造与身心作用来说明,是以人类为当机的[58]。人间存在着这些有利的学佛条件,实在是一个值得我们努力经营的地方。人间的佛法,依靠佛弟子的实践而流传[59],佛弟子需要佛法的滋润而增上,让我们多行十善,常在人间,继续为向于解脱成佛的佛法修学而努力,也为人间佛法的常存而努力。
 
注解 
[1]「佛告三弥离提:谓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世间。」《杂阿含第二三0经》 
[2]《杂阿含第一二七八经》中有「有识众生」这样的词句:「于彼烧燋炷所,尚不欲毁坏,况毁坏有识众生!」相对应的《别译杂阿含第二七六经》作「情识类」:「被烧燋炷,尚不应谤,况情识类。」 
[3]例如,在分析声音的种类时,《大毗婆沙论》中说:「声处有八种:谓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此各有二:谓有情名声、非有情名声,此复各有可意、不可意别,故成八种。」(大正二七‧六四中) 
[4]「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杂阿含第三三四经》 
[5]「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杂阿含第二六七经》 
[6]「众生为无明所覆,为爱所系,或生泥犁,或生畜生,或生饿鬼,或生天上,或生人间。」《中阿含第一六0经》 
[7]「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譬如比丘!若有士夫转五节轮,常转不息,如是众生转五趣轮,或堕地狱、畜生、饿鬼,及人、天趣,常转不息。……」《杂阿含第九五五经》  
[8]「于大千世界,五道诸趣生,乃至于梵世,人天优劣想,净天眼悉见,是故稽首礼。」《杂阿含第九九三经》 
[9]「善人至天国(svarga)受妙乐,恶人至那落(naraka)受诸苦患。」《百段梵书一一、六,一》引自《印度哲学宗教史》第二二三页,高楠‧木村着,高观庐译。 
[10]「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大热地狱,若众生生于彼中,一向与[火+冏]然。」《杂阿含第四二二经》
 「已种烧燃业,依于非法活,乘斯恶业行,必生地狱中。等活、及黑绳、众合、二叫呼、烧燃、极烧燃、无泽大地狱,是八大地狱,极苦难可过,恶业种种故,各别十六处。」《杂阿含第一二四四经》其中,无泽大地狱又称无间大地狱、阿鼻(毗)地狱。 
[11]依《杂阿含第一二七八经》说,八寒地狱为:阿浮陀地狱、尼罗浮陀地狱、阿咤咤地狱、阿波波地狱、阿休休地狱、忧[金+本]罗地狱、[金+本]昙摩地狱、摩诃[金+本]昙摩地狱。 
[12]「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大暗地狱,彼诸众生生彼中者,不见自身分。」《杂阿含第四二三经》 
[13]「如上所论,十六地狱一切有情,增上业感,余孤地狱,各别业招,或多,或二,或一所止,差别多种,处所不定,或近江河、山边、旷野,或在地下、空及余处。」《俱舍论》(大正二九‧五九上) 
[14]「诸比丘白佛:今正是时,唯愿世尊为诸大众,说阿浮陀地狱众生寿命齐限。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譬如拘萨罗国四斗为一阿罗,四阿罗为一独笼那,十六独笼那为一阇摩那,十六阇摩那为一摩尼,二十摩尼为一佉梨,二十佉梨为一仓,满中芥子。若使有人百年、百年取一芥子,如是乃至满仓芥子都尽,阿浮陀地狱众生寿命犹故不尽。」《杂阿含第一二七八经》 
[15]「地狱众生,生彼地狱中者,眼所见不可爱色,不见可爱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见不可爱,不见可爱;见不可念,不见可念;见不善法,不见善法。以是因缘故,长受忧、苦。」《杂阿含第二一0经》 
[16]《长阿含第三十经》:「四天王寿,天五百岁,少出多减。……兜率天寿,天八千岁……」又,依《杂阿含第八六一经》:「人间四百岁,是兜率陀天上一日一夜。」 
[17]依《长阿含第三十经》的描述,属于欲界的天界有:四天王、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魔天,属于色界的天界有: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严饰天、小严饰天、无量严饰天、严饰果实天、无想天、无造天、无热天、善见天、大善见天、阿迦尼咤天,属于无色界的天界有:空智天、识智天、无所有智天、有想无想智天。 
[18]「饿鬼寿七万岁,少出多减。」《长阿含第三十经》 
[19]「瞿昙!我有亲族,极所爱念,忽然命终。我为彼故,信心布施,云何世尊!彼得受不?佛告婆罗门:非一向得。若汝亲族生地狱中者,得彼地狱众生食以活其命,不得汝所信施饮食。若生畜生、饿鬼、人中者,得彼人中饮食,不得汝所施者。婆罗门!饿鬼趣中,有一处名为入处饿鬼,若汝亲族生彼入处饿鬼中者,得汝施食。」《杂阿含第一0四一经》 
[20]「诸比丘!过去世时,阿修罗兴军与帝释斗。时天帝释告三十三天……」《杂阿含第一一六八经》 
[21]「地狱、畜生、鬼、人、天、阿修罗,六趣险难,恐怖大畏。是众生生死大海,旋流洄澓,随业往来,是其涛波。」《十住毗婆沙论》(大正二九‧二十上) 
[22]「世尊答曰:比丘!地狱不可尽说,所谓地狱苦。比丘!但地狱唯有苦。」《中阿含第一九九经》 
[23]「如是名天,如是名人,如是名善趣,如是名涅槃。如是名地狱,如是名畜生、饿鬼,如是名恶趣,如是堕恶趣。」《杂阿含第九二三经》 
[24]《中阿含第一二四经》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人行梵行而有八难八非时也。」《长阿含第十经》作:「云何八难解法?谓八不闲,妨修梵行。……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除三恶趣外,尚有长寿天、边地、邪见、聋盲喑哑、佛不出世间等,都是没有机会听闻佛法的情况。其中,聋盲喑哑的状况,近代藉由医学与残障福利的提升,似有获得改善的契机。 
[25]「时,天帝释与五百婇女,游戏浴池,有诸天女音声美妙。尔时、帝释遥见尊者大目揵连,语诸天女言:莫歌!莫歌!时,诸天女即便默然。天帝释即诣尊者大目揵连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尊者大目揵连问帝释言:汝先于界隔山中,问世尊爱尽解脱义,闻已随喜。汝意云何?为闻说随喜,为更欲有所问故随喜耶?天帝释语尊者大目揵连:我三十三天多着放逸乐,或忆先事,或时不忆。世尊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尊者欲知我先界隔山中所问事者,今可往问世尊,如世尊说,汝当受持。然我此处,有好堂观,新成未久,可入观看。」《杂阿含第五0五经》 
[26]「尔时,世尊便说此偈:人为天善处,良友为善利,出家为善业,有漏尽无漏。比丘当知!三十三天着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法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增一阿含三四品第三经》 
[27]「……有无色众生,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是空处成就游,谓无量空处天,……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识处成就游,谓无量识处天,……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游,谓无所有处天,……有色众生无想无觉,谓无想天,……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谓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中阿含第九七经》 
[28]「长寿天者,非有想非无想处,寿八万大劫。或有人言:一切无色定,通名长寿天;以无形不可化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处故。或说无想天,名为长寿,亦不任得道故。或说从初禅至四禅,除净居天,皆名长寿,以着味邪见,不能受道者。」《大智度论》(大正二五‧三三九上) 
[29]「若生色界,与此相违,谓彼异生耽胜定乐,长寿无病、无贫、无离,违境既无,厌心微劣,非厌微劣能入见道,能引见道胜厌无故。」《顺正理论》(大正二九‧七0九下) 
[30]「若生长寿天,千万佛过,着禅定味故皆不觉知。」《大智度论》(大正二五‧七0五上) 
[31]「以彼中无苦恼,深着禅味,难可得度,故不生长寿天。」《大智度论》(大正二五‧三九四下) 
[32]「诸佛各答言:娑婆世界有佛,名释迦牟尼,欲说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大正二五‧七一四中) 
[33]关于「娑婆」之语义,《法华义疏》卷二云(卍续四二‧六四五下)︰「娑婆世界此云杂恶,亦云杂会。」《玄应音义》卷三云︰「沙诃又云娑诃楼陀,或云娑婆,皆讹也。正言索诃,此云能忍,或言堪忍,一言杂会出界。」由此可知,古来有堪忍及杂会二说。(摘引自《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娑婆〉) 
[34]「有说,能寂静意故名人,以五趣中能寂静意无如人者,故契经说,人有三事胜于诸天,一勇猛,二忆念,三梵行勇猛者;谓不见当果而能修诸苦行,忆念者;谓能忆念久时所作,所说等事分明了了,梵行者;谓能初种顺解脱分、顺决择分等殊胜善根,及能受持别解脱戒,由此因缘故名人趣。」《大毗婆沙论》(大正二七‧八六七下)论中所说的「契经说」,应该是指《长阿含第三0经》:「佛告比丘:阎浮提人有三事,胜拘耶尼人,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与之相当的《起世经》作:「诸比丘:阎色提洲有五种事,胜瞿陀尼。何等为五?一者、勇健。二者、正念。三者、佛出世处。四者、是修业地。五者、行梵行处。」(大正一‧三四八上) 
[35]「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阿难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龟若至海东,浮木随风或至海西,南、北、四维,团繞亦尔,不必相得。佛告阿难:「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杂阿含第四0六经》(《中阿含第一九九经》也有相同的譬喻) 
[36]「人命如朝露,甚为难得。……人命如泡,甚为难得。……人命如新瓦杅水渍速燥,甚为难得。……人命如肉消,甚为难得。……」《中阿含第一六0经》 
[37]「人中苦乐杂,升沉之枢纽;人本误鬼本,习俗谬相沿。」《成佛之道》第九0页,印顺法师着 
[38]「佛告婆罗门:长者!杀生、乃至邪见,具足十不善业因缘故,婆罗门!是非法行,危险行,身坏命终生地狱中。……佛告婆罗门:长者!谓离杀生、乃至正见,十善业迹因缘故,身坏命终得生天上。」《杂阿含第一0四二经》  
[39]「如甲上土,如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大地土。如是,不持五戒者亦尔。」《杂阿含第四四二经》
 「云何五法向善趣?谓持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长阿含第一二经》 
[40]「云何十法向善趣?谓十善行:身不杀、盗、淫,口不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不贪取、嫉、邪见。」《长阿含第一二经》 
[41]「毘沙鬼曰:沙门!何等是新行?世尊告曰:今身所造:身三、口四、意三,是谓恶鬼,此是新行。」《增一阿含二四品第二经》 
[42]「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三清净,也名三妙行。内容是:身清净──离杀、不与取、淫;语清净──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清净──无贪、无瞋、正见(注十四:《增支部十集》。《杂阿含第一0三九经》相近)。」《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二九一页,印顺法师着。 
[43]「……谓杀生恶业,手常血腥,心常思惟挝、捶、杀、害,无惭、无愧,悭贪、吝惜,于一切众生乃至昆虫,不离于杀。」《杂阿含第一0三九经》 
[44]「若比丘,若人、若似人,若自杀、若与刀药杀,若教人杀、若教自杀,誉死、[赞]死:咄!人用恶活为?死胜生!作是心、随心杀,如是种种因缘,彼因是死,是比丘得波罗夷,不共住。」《五分律》(大正二二‧八中)按:波罗夷即为驱摈;失去比丘资格。 
[45]『同样是夺取生物的生命,但以取「人类」性命最严重,处以「驱摈」的处罚,其他的只要对清净比丘忏悔即可除罪。』《巴利律比丘戒之研究》第四三页,李凤媚着,嘉义新雨印行。 
[46]「佛问比丘:阿阇世王人盗齐几,便得死罪?比丘白佛:五钱已上,便与死罪。佛复以此更呵责已,告诸比丘:以十利故,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盗五钱已上,得波罗夷,不共住。」《五分律》(大正二二‧六上) 
[47]「行诸邪淫: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亲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护,以力强干,不离邪淫。」《杂阿含第一0三九经》 
[48]「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闻言闻,闻言不闻;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财利,知而妄语而不舍离,是名妄语。」《杂阿含第一0三九经》 
[49]「两舌乖离,传此向彼,传彼向此,递相破坏,令和合者离,离者欢喜,是名两舌。」《杂阿含第一0三九经》 
[50]「绮饰坏语,不时言,不实言,无义言,非法言,不思言,如是等名坏语。」《杂阿含第一0三九经》 
[51]「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三不善根,云何为三?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若比丘有此三不善根者,堕三恶趣。云何为三?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如是,比丘!若有此三不善根者,便有三恶趣。」《增一阿含二三品第八经》 
[52]「不舍离贪,于他财物而起贪欲,言此物我有者好。不舍瞋恚弊恶,心思惟言:彼众生应缚、应鞭、应杖、应杀,欲为生难。不舍邪见颠倒,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说,无福,无善行、恶行,无善、恶业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无父母,无众生生世间,无世阿罗汉,等趣、等向,此世他世,……」《杂阿含第一0三九经》 
[53]「若邪见者,应生二趣:若地狱趣,若畜生趣。」《杂阿含第九0七经》 
[54]「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杂阿含第七八八经》 
[55]「佛告[郁]低迦: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杂阿含第六二四经》 
[56]「佛告萦发目揵连:有三妙行,修习、多修习,能令四念处满足。」《杂阿含第二八一经》 
[57]「彼于昼日,教田作、耕稼,至暮放息,入室坐定。……彼自见断十恶业道,念十善业道已,便生欢悦。生欢悦已,便生于喜。生于喜已,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身觉乐。身觉乐已,便得一心。」《中阿含第二十经》 
[58]「所以,可以肯定的指出:法,本是为人类而说的,一切是适应人类的情形而安立的。佛既没有依地狱、天堂的情况而立法;如有地狱法与天堂法,那也只适合于地狱与天国,也不是我们──人类所能信行的。」《佛在人间》第二五页,印顺法师着。 
[59]「自今已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大正一二.一一一二中)。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一节 佛陀的初转*轮--四圣谛与八正道
下一篇: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三节 业力的形成与展现

 学佛的基本认识 序 自序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第一节 佛陀之所以为佛陀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第二节 缘起法下的三法印与空..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第三节 佛法是理性的宗教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一节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二节 无我下的轮回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三节 业力的形成与展现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一节 佛陀的初转*轮--四..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二节 佛教经律论的成立..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三节 佛教思想史概观..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四章 认识自我 第一节 人与人性的剖析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四章 认识自我 第二节 我们的认识发展过程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一节 六根律仪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二节 对治与调伏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三节 专注与觉察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六章 圣者之流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七章 大乘菩萨行 第一节 菩萨行与大乘佛教的开展..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七章 大乘菩萨行 第二节 伟大的菩萨行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八章 归依与受戒 学佛的基本精神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