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现代文)正信希有分第六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代文] [点击:6991]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正信希有分第六  

      【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fǒu)?”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译语】第六章 正实信心 希有难得

      须菩提[闻得佛陀的开导,明白了见一切相都不要迷恋,离一切相便是见到如来,但恐后世众生,慧浅根钝,难以置信,于是]又请问佛陀道:“世尊啊!未来世中,如果有一些众生(指人),闻听如来这般精深的般若妙法,也可能只听到一章一句,他们是否就能够对我法充满信心,深信不疑吗?”①

      佛陀告诉须菩提道:“你千万别这么说,要知道,在如来灭度后的后五百年中②,有严持戒律③,广修福德的人④,他们对于这般若妙法,就是闻得一章一句,也能够生起切实的信心,[深信这般若妙法,是求得解脱的不二法门],般若妙理是真实不虚的义理。应当知道,这些人的善根,[夙植深厚,过去生中]不只是在一位佛,二位佛,三、四、五位佛前种下的,而是[久远劫来,]已经在百千万佛的处所,种植了深厚的善根。因此,现在生中,闻此般若妙法,甚至一章一句,就能够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须菩提啊!如来[在常寂光中]完全知道,完全见到,这些生起一念净信的众生,他们得到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为什么能够这样的呢?因为这些众生[积聚深厚的善根,悟得真空无相的妙理],不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不但我执的四相没有,而且一切境界的法相也没有,甚至就是空去境界相的思念也没有。怎么知道的呢?因为这些众生,假如心念执取我相(我执),就是执着我、人、众生、寿者;假如心念执取境界相(法执),就是执着我、人、众生、寿者。什么道理呢?假如心念执取不执着境界的空相,也是执着我、人、众生、寿者。因是之故,[修持般若法门的人]不应当执有(我、法二执),不应当执无(空相)。这是甚深微妙的道理,所以如来经常说:你们众比丘,须知我所说的法,如同比喻用竹筏渡河流一样⑤。一切正法尚且应当舍弃,何况那些不是正法的邪法呢⑥?”

      【注释】①实信。不同于一般肤浅的信仰,他是从切实理解中生起的真实信心,是万行的根本。修行无量法门,必须以信为先,没有真实的信心,决不能深入佛法,更不能从佛法中得道受用。《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说明“信”是修学佛法的先决条件。这个信是真实纯净,坚定不移的信心,非一般泛泛信仰可比。在二乘中,证得须陀洹果。得到四不坏信——四证净,就得到实信;大乘圣者在见道(初地)得净心地时,可得到实信,这种实信是与般若相应的。

      ②如来灭后五百岁。是指佛陀涅槃后的第一个五百年。据佛经中说:十方诸佛应化人间都有“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以释尊的教法法行来说,正法为一千年,像法为一千年,末法为一万年。又《*轮预记》云:佛陀灭后第一个五百年为“正法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离佛不太久,佛弟子皆能遵循如来的教法,精进修行,得到解脱的人很多,所以称为“解脱坚固时期”。到第二个五百年,去佛较远,但是佛弟子还能依照佛陀的遗教,修持大小乘禅定,可是得到解脱的人已不及正法时期的多了,故称为“禅定坚固时期”。到第三个五百年,是像法开始时,这时期修习禅定而得到解脱的更少,但悉心研究大小乘经论教理的很多,故称为“多闻时期”。到第四个五百年,信奉佛法的人虽然很多,但是认真如法修持的却少,从事教理研究的也不如前多,大多在事相上做有为功德,如发心建造寺院宝塔,使人恭敬供养。虽非无漏胜因,但也是有为的福德,故称为“福德坚固时期”,或称为“塔寺坚固时期”。到了第五个五百年,也就是末法开始时。这时,去圣时遥,法久弊生,众生障深业重,大法流于形式,精进修行,具足智慧,得到解脱的佛子,成为凤毛麟角,希有难得。佛教内部,龙蛇混杂,凡圣交参,戒律弛颓,私见炽盛,自赞毁他,欺世盗名,如是其是,如非其非;不是教理研究的观点争议,或宗派修持的门户见执,而是属于私心杂念的诋毁,名闻利养的嫉妒,矛盾倾轧,不断发生,所以称为“斗争坚固时期”。本经所云是指这个时期。

      ③戒律。是修行佛法必须遵守的信条,不能守持戒律,就不能称为佛弟子,因为“戒”为三无漏学之首(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是解脱生死,证入涅槃的正因,所以《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佛教的戒律,内容很多,范围较广。戒相繁陈,条例分明,要求细致,是对身、口、意三方面防非止恶,行持善道的具体要求,归纳为三种:一、摄律仪戒(受持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一切戒律);二、摄善法戒(广修一切善法);三、摄众生戒,又名饶益有情戒(以修之善法利益一切众生),这三种戒概括了佛制戒律的全部精神。佛陀在化缘将尽,即将入灭之际,又谆谆告诫在侧的众弟子说:“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所以他最后说的法——《遗教经》开宗明义就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如此则是汝大师”。这说明戒是一个学佛者必须遵守的规则,即在末法时,倘能严守戒律,如法修持,亦可得到与般若相应的实信。

      ④福德。泛指发大菩提心,利益众生的人,在过去与现在生中所修的一切善行,如六度万行等,是皆无漏胜因,这种功德所得之果,称为福德,是出世的福善之业。修持五戒十善等善行,是三界的善业,属有漏之因,招感三界的善果,享受人天之福报,称为福报。《阿含经》云:“虽受梵天福,犹不至究竟。”《百论》亦云:福报尽时,离所乐事,生大忧苦。”从狭义来说福德与福报二者的涵义是有分别的。

      ⑤竹筏渡河。是释尊住世说法时常用的比喻。竹筏是古代印度人用竹子编成筏,为渡河流的一种交通工具。据《中阿含五十四大品阿梨叱经》记载:佛陀的教法,如同用竹筏渡河,众生在生死河流中,受种种苦恼逼迫,佛说种种教法,化导他们,令其解脱,犹如用竹筏济渡他们过此河流,到达涅槃彼岸。生死之河已过,应当舍筏登岸。这是佛陀说法时常用的比喻,即所谓“过河当用筏,到岸不须舟”。徜若再执此法,念念不舍,就是执着生死,堕有、堕空,不能契入中道的妙门。这里,再将《法喻经》中的一段故事,写成白话,以作参阅。故事是:某天,佛陀对阿梨叱比丘道:“某地山洪暴发,在低洼处,形成一条深而且阔的大河,没有船,也没有桥。有人要从河的此岸到对岸去,只有用竹子编成筏,乘渡过去。及至到达彼岸边,此人心中想,这个竹筏于我很有益处,不能舍弃掉,应当带着它。阿梨叱比丘你认为怎样?带着这个竹筏有没有益处?”阿梨叱回答说:“没有益处。”佛说:那么仍将竹筏放在河里,或者丢在岸上,你认为这么做对吗?”阿梨叱道:“这样于人于筏皆有益。”佛陀说:“这就对了。我对你们经常用竹筏比喻我说的法,目的就是要你们舍弃法执,不能执着,假如以此为念,反为其累,流浪生死。你们能够明白我经常说筏喻的道理,就能明白我所说的法都应舍去,更何况那些不是正法呢!”

      ⑥正法与非正法。广义来说,凡是佛陀亲口宣说的教法,依之修行,解脱生死,得证圣果的皆属于正法:狭义地说,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法印、四摄六度等,是佛法的根本要义,贯串在三藏诸经论中,尤其是八正道,通向大小乘诸法,这都是正法。凡不合于八正道精神,不能证得究竟涅槃的外道诸法,都属于非正法,就是邪法。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现代文)无得无说分第七
下一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现代文)如理实现分第五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眉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
 十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开示(证实法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
 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析(纪华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四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五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六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七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八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九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题释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序分释义
 初探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因缘(曲槐)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