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无量寿经 第二十三课
 
[无量寿经广释] [点击:3313]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二十三课

思考题

1.请解释“告成如所愿,了诸法如幻,佛国犹梦响,恒发誓庄严,当成微妙土。”

2.为什么极乐世界的有些菩萨不愿意很快成佛,而愿意以菩萨身份在世间度众生?

3.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都具足什么功德?

4.极乐世界的菩萨虽然有在轮回中投生,但他们有自相的痛苦吗?请结合教证和比喻加以分析。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上一堂课讲了三辈往生以及十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听闻这些道理后大家应该产生希求心。虽然佛法非常难闻,但如果内心没有希求心,除了种下闻法的善根以外,对解脱也起不到直接作用。因此,当值遇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佛法时,大家一定要有强烈的意乐。学院内外的很多道友对闻法都有希求心,这一点非常好。这种希求心不能是一天两天,应该是十年八年的长期兴趣,哪怕工作再忙、生活再困难,对佛法的希求心也不能退失。

现在有些人做无意义的世间琐事时兴致勃勃,而对佛法却没有什么希求心,就像《前行》中讲的那样,对正法就像在饿狗面前放青草一样毫无兴趣。这种人的前途肯定是黑暗的。如《正法念处经》云:“暗覆生死中,难得佛正法,若人不爱法,从苦到苦处。”在生死轮回中,佛陀的正法很难得闻,如果一个人对正法没有爱乐心,那他一定会从黑暗前往黑暗、从痛苦前往痛苦,永远也不会有光明和快乐。

当然,要对佛法产生意乐,前提是要通过观修无常舍弃对世间的贪恋。法王如意宝等大德再三强调要多观修死亡无常。为什么呢?因为今天你快快乐乐、蹦蹦跳跳,可是明天说不定就会变成中阴身,所以提前就要对死亡有所准备。《正法念处经》云:“智者常念死,无有逃避处,念死最殊胜,诸念无与等。”念死确实是最殊胜的忆念,没有一个修法能比得上忆念死亡,如果我们经常忆念死亡无常,就会策励自己精进寻求佛法。

净土法门虽然非常殊胜,但光说殊胜还不行,还要真正去学习。我个人有这种感觉:如果不断地学习净土法门,对极乐世界就会更为了解,对往生的方法就会更为熟悉,这样临终时就会胸有成竹。譬如一个商人遇到好的商机,为了销售自己的产品,他肯定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同样,在生死轮回中遇到净土法门,这也是难得的解脱良机,因此每个人都要努力学习。下面看经文。

佛告阿难:东方如恒河沙界,一一界中有如恒沙菩萨,为欲瞻礼供养无量寿佛及诸圣众来诣佛所,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佛陀告诉阿难:东方有如恒河沙数的世界,每个世界有如恒河沙数的菩萨,他们为了瞻望礼拜供养无量寿佛以及诸圣者来到极乐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方世界的菩萨也是如此。这时世尊以偈颂宣说此义。

在康僧铠译本和藏文译本中,下面这些偈颂跟唐译本有所不同。在康僧铠译本中,这些偈颂大意为:十方所有的菩萨来到极乐世界,他们拿着鲜花、胜幢、妙香、妙衣供养阿弥陀佛,赞叹佛陀的无量功德,之后绕佛三匝,并发愿:见到极乐世界的无量功德,我们生起极大信心,但愿我们将来也获得这样的刹土。阿弥陀佛听后面露微笑,口中发光照耀十方国土,之后佛光又返回融入佛顶。观世音菩萨问阿弥陀佛为何微笑。世尊回答说:我知道十方来的菩萨的心,他们都愿意发愿成就净土,要成就净土就要了知诸法如梦如幻,还要发大愿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在唐译本中这些偈颂不太好懂,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大家作个简单解释,你们在听讲过程中也要思考,看自己有什么样的理解。

为什么十方诸佛菩萨一致交口称赞阿弥陀佛呢?因为阿弥陀佛具有殊胜的愿力和功德。对阿弥陀佛的称赞都是名副其实的,而世间人的称赞则不是这样,有些人虽然特别出名,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功德。作为学修净土法门者,大家一定要了解阿弥陀佛的功德。

现在有些人对净土法门很有信心,可是他们不了解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功德,只是听别人泛泛宣说后生起笼统的信心。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有些不信佛的人说佛教的传播方式相当于非法传销。这种说法当然很过分。虽然我们不排除个别佛教徒有迷信的成分,但如果一概说佛法的宣传是非法传销,那世间很多团体的宣传都成了非法传销。但我想,如果大家能对净土法门的殊胜性、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以及如何往生等道理有清楚的了解,并且能把这些道理讲出来,那谁都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观点,否则就是愚者。所以,学净土法门的人还是要有智慧,要通过深入研究产生坚不可摧的信心和定解,有了这种信心和定解,不仅能破斥他人的诽谤,也能提升自己修法的意乐。

下面我们看经中的偈颂。

东方诸佛剎,数如恒河沙,

如是佛土中,恒沙菩萨众,

皆现神通来,礼无量寿佛。

在极乐世界的东方有无量佛刹,其数量多如恒河沙,每个佛刹中又有恒河沙数菩萨,这些菩萨都示现神通来到极乐世界礼拜、供养无量寿佛。

这些菩萨都是依靠神通出行,不像我们一样要依靠飞机、火车、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出行。如果他们要依靠交通工具,那极乐世界的交通可能就成问题了,也许交警天天要拿着牌子维持秩序。在我们这个世间,有些发达地方的交通还可以,开国际性会议时来多少人问题也不大,甚至来几千几万人都不显得拥挤;而在一些落后的地方,交通秩序就比较差,来的人一多就困难了。

这些菩萨到极乐世界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观光旅游,也不是做其他世间的事情,目的就是拜见阿弥陀佛,向阿弥陀佛求法,获得超胜的功德。

三方诸圣众,礼觐亦同归,

彼于沙界中,道光诸辩论,

住深禅定乐,四无所畏心,

各赍众妙花,名香皆可悦,

并奏诸天乐,百千和雅音。

同样,南西北方的圣众也到极乐世界拜见阿弥陀佛[1],这些菩萨具有殊胜的功德,他们能在恒河沙世界中放出智慧的光芒[2],以无量辩才摄受有缘的众生,经常入于甚深的禅定,享受出世间的禅乐,具足四无畏心[3]。这些菩萨各自怀着悦人的妙花名香,奏出具足百千和雅之声的天乐。

这几句偈颂主要讲了这些菩萨具足殊胜的功德以及他们以各种供品供养阿弥陀佛,下面讲接受供养者阿弥陀佛的功德。

以献天人师,名闻十方者,

究竟威神力,善学诸法门。

以这些供品献给一切人天的导师阿弥陀佛,他的名声周遍于十方无量世界,他具有究竟的威神力,已经善学一切深广法门[4]

阿弥陀佛往昔曾经发愿:当我成佛时,十方诸佛一致赞叹我名。如今他的发愿已经实现了,所以他的名声遍于十方无量世界。与阿弥陀佛相比,现在世间的明星、名人并不是很有名,也就是几百万、几千万人知道而已。虽然跟诸佛菩萨比起来,这些凡夫人的功德不足挂齿,可是他们却特别傲慢。

种种供养中,勤修无懈倦,

功德智慧景,能破诸幽冥。

阿弥陀佛往昔勤修种种供养,从来没有懈怠厌倦过,他的功德和智慧的日光[5]能够破除世间的一切无明黑暗。

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时无有任何懈怠,精进行持法供养、修行供养在内的一切供养,以此缘起,成佛时也得到十方菩萨的供养。

这里说阿弥陀佛具有无边的功德和智慧,能破除一切众生的无明愚暗,此理真实不虚,如《华严经》云:“亦如日出时,照曜于世间,佛福田如是,灭除诸黑暗。”因此,向佛陀祈祷特别重要,如果我们诚心祈祷佛陀,就像太阳光入于暗室一样,佛陀的智慧光芒当下能入于自己心间,自己的无明黑暗和烦恼痛苦当下可以遣除。

学习过经论的人知道,如果能以信心祈祷供养佛陀,就会获得无量的加持。而不学佛的人不懂这些道理。没见过摩尼宝的人不知道摩尼宝的价值,没见过黄金的人也不知道黄金的价值,如果给他们一颗摩尼宝或者一块黄金,他们会认为是普通的石头或者铁块。中国的乞丐只知道人民币,美国的乞丐只知道美元,印度的乞丐只知道卢比,如果给其他国家的钱,他们也不知道值多少钱。同样,如果对不信佛的人讲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的功德,他们也根本不会承认。有时候遇到这种不信佛的人,我从内心深处觉得他们很可怜。

当然,如果有些人因为不知道而不接受还情有可原,但如果他们进一步毁谤佛法、说佛法的过失,这就太不应理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站出来跟他们辩论。不过有时候跟这些愚者也没法辩论,因为他们既说不出什么理由,又不愿意接受正确的道理。如果是有点智慧的人,他们不会没有理由却一口咬定对方不合理。有一个人就是这样,他说:“虽然我没有这个缘分,但是听说你们的佛陀还是很伟大的,听说你们的佛教非常深奥……”我觉得这个人还不错,虽然他自己不懂,但没有武断地否认佛法,这种态度还算公正。

咸以尊重心,奉诸珍妙供,

彼观殊胜剎,菩萨众无边,

愿速成菩提,净界如安乐。

这些菩萨都以尊重心供奉各种珍贵善妙的供品。观察到清净殊胜的极乐世界具有无量菩萨众之后,这些菩萨生起欢喜心,发愿迅速成就无上菩提,也具足如极乐世界般的清净刹土。

《现观庄严论》中说,菩萨到了一定时候要修炼自己的国土。此处的这些菩萨就是如此,见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后,他们都发愿成就像极乐世界那样的国土。

世尊知欲乐,广大不思议,

微笑现金容。

了知他们的意乐广大不可思议后,世尊阿弥陀佛破颜微笑。

这些菩萨的发心非常难得,在座诸位道友中不知道有多少能发起这种心。其实,不必说成就极乐世界那样的国土,就连往生极乐世界的发心也非常难得,没有一定福德因缘的人发不起这种心,就像没福报的人不可能拥有财富一样。

在康僧铠译本中,接着还有几句偈颂:“(阿弥陀佛)口出无数光,遍照十方国。回光围绕身,三匝从顶入,一切天人众,踊跃皆欢喜。大士观世音,整服稽首问,白佛何缘笑,唯然愿说意。”

告成如所愿,了诸法如幻,

佛国犹梦响,恒发誓庄严,

当成微妙土。

阿弥陀佛对这些菩萨说:你们的发愿一定会如愿以偿,但要实现这些发愿要有条件:要了知一切诸法如同幻化,佛国也如同梦境、谷响,还要恒时发愿将来成就如是微妙庄严的国土。

修净土法门的人也要知道极乐世界是如梦如幻的,不能认为:我居住的娑婆世界是实有的,要往生的极乐世界也是实有的。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其实,只要我们以正理观察,就会知道诸法都不是实有的。《大宝积经》中说:“如来世尊所说法,愚痴凡夫不能了,如来所说诸法等,一切悉皆犹如幻。”意思是如来所说的法非常深奥,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如梦如幻,世间凡愚很难了达。的确如此,轮涅所摄万法都如同梦、幻、阳焰、电光、影像,不仅娑婆世界的柱子、瓶子、茶杯、笔、衣服、头发、耳朵、鼻子等法,甚至我们发愿往生的极乐世界也是如梦如幻的。在修净土法门时,如果一点空性的基础都没有,把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当作实有、坚固、不空的,光是口中念“南无阿弥陀佛”,想上品往生是很困难的。

菩萨以愿力,修胜菩提行,

知土如影像,发诸弘誓心。

听闻阿弥陀佛教言后,这些菩萨以坚固的愿力修行殊胜的菩提行,他们了知佛国无有实质、如同影像,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发下弘誓。

我在前面反复讲了往生四因,大家应该明白这些道理。往生四因不只是藏传佛教的说法,在汉传佛教的经典中对此也有宣说,所以汉地佛友不应该排斥这些道理。其实佛法的内容是相通的,我们不需要在宗派、民族或者国家上过多地分别,只不过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与各个地方的文化有所融合,所以在表现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由此我也想到,虽然佛教的形式可以有所变化,但它的教义永远也不需要改革。有些人认为:现在已经到了21世纪,你们佛教也要不断地改进、创新。创新什么呀?谁有能力对佛说的诸法无我之理进行创新呢?人们只要通过学习认识这个真理就行了。认识跟创新有很大区别。很多人都是因为愚痴,所以没有认识到佛教的真理。当然,与19世纪、20世纪相比,现在人类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变化,19世纪、20世纪的有些语言不一定适合现在的人类,所以在宣说佛法的方式上稍微有点改变,稍微跟时代结合,这当然是可以的。

若求遍清净,殊胜无边剎,

闻佛圣德名,愿生安乐国。

如果欲求周遍清净、殊胜无边的刹土,就要听闻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并且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这个偈颂是释迦牟尼佛对阿难的教诫。在这个偈颂中,佛陀开示了一个殊胜的窍诀:如果菩萨想快速成就自己的刹土,就应该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要想往生极乐世界,首先与净土法门结上善缘很重要。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学习净土法门,他能以偶尔的因缘往生极乐世界吗?有一定困难。如果你想去国外的大学深造,首先要详细了解要去的国家和学校,为了拿到前往那里的手续,自己还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这样才能如愿以偿。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如此,因此大家要努力与净土法门结上善缘。

若有诸菩萨,志求清净土,

了知法无我,愿生安乐国。

如果有菩萨希求成就清净刹土,就应该了知诸法无我的道理,之后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能否往生极乐世界,与自己的意乐有很大关系。一个人虽然具足贤善、精进、信心等功德,但如果他对往生净土一点兴趣都没有,那也不可能往生。意乐是做任何事的最初条件,在座的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到底有没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意乐?有些人可能有回家探望父母的兴趣,可是对于往生极乐世界连一个念头都没有起过,这种人是很难往生的。万法都是随心的,如果自己不愿意去极乐世界,别人不可能把你捆起来扔到净土,极乐世界的佛菩萨也不可能像警察抓犯人一样把你强行带走。所以,自己首先要有愿意往生的心。心的能力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有了想往生的心,因缘具足时就能前往净土。

当然,欲求往生极乐世界,对诸法无我空性的道理也要有所认识。《现观庄严论》里面讲,胜义中一切皆为空性,世俗中一切皆如梦如幻,如果大家通达了这些境界,修任何法都很容易成功,往生极乐世界也就不难了。了知空性的道理非常重要。《佛说华手经》中说:“诸法空无相,亦复无有我,若人如是知,则为无贪诤。”在这个世界上,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家庭,大大小小的战争、冲突,都是对自我的实执而引发的。如果能通达万法是无我空性的,就再也不会有争执了。这种空性的境界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最好基础。

《华严经》云:“智者能观察,一切有无常,诸法空无我,永离一切相。”这个教证特别好,大家应该记在心里。有智慧的人能观察到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诸法都是无我空性、离开一切相状。而愚者不是这样,他们每天观察的就是金钱、地位、感情等无有实义的法。在智者看来,这些愚人非常可笑,但也没办法改变他们。

复次阿难,极乐世界所有菩萨于无上菩提皆悉安住一生补处,唯除大愿能师子吼擐大甲冑摩诃萨众为度群生修大涅槃者。

再者阿难,极乐世界的所有菩萨于无上菩提都安住于一生补处,除了有些为度化群生而发大愿、作狮子吼、披上精进铠甲、勤修大涅槃法的大菩萨。

此处说,极乐世界的有些菩萨不愿意像弥勒菩萨一样马上成佛,他们愿意以菩萨身份在世间度化众生。有些人可能会想:按理来讲,菩萨度化的众生不可能像佛陀那么多,为什么这些菩萨不愿意成佛,非要以菩萨形象来度化众生呢?这有两个原因:一、这些菩萨往昔的发愿还没有圆满;二、有些众生的因缘比较特殊,佛陀不能度化他们,而菩萨却能度化。佛经中记载,有时候佛陀没办法度化某些众生,而文殊菩萨却能度化他们。世间也有类似情况,按说大学老师的学问比小学老师高,但是在教育调皮的小学生时,可能小学老师做得更好。我认识的有些老师就是这样,他们不愿意去大城市深造,更愿意在偏僻的地方教书。他们想:如果我离开这里,这个班就没人带了,即使来一些大学生也不一定能带好,我还是把这些孩子送到毕业为止。所以佛法中有很多微妙的道理,我们需要以智慧进行分析,有些众生适合佛陀度化,有些众生适合菩萨度化,在这方面不能一概而论。

复次阿难,彼佛剎中诸声闻众皆有身光能照一寻,菩萨光照极百千寻,除二菩萨光明常照三千大千世界。

再者阿难,阿弥陀佛刹土中的声闻众身体都有光明,他们的光明能照一寻,菩萨众的光明能照百千寻,有两位大菩萨的光明能恒常照耀三千大千世界。

阿难白佛言:世尊,彼二菩萨名为何等。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那两位菩萨叫什么名字?

阿难是最喜欢提问题的,也许他一直在等机会,一旦发现问题就提出来。我们这里个别新来的人也是这样,我讲课时他们一直在找问题,还没等下课就不停地举手。

佛告阿难:汝今谛听,彼二菩萨一名观自在,二名大势至。阿难,此二菩萨从娑婆世界舍寿量已往生彼国。

佛陀告诉阿难:你现在好好听着,这两位菩萨一个叫观自在菩萨,另一个叫大势至菩萨。阿难,这两位菩萨从娑婆世界命终后往生到极乐世界。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是金刚手菩萨。有些佛经中说,观世音菩萨是古佛再来,他不只住在极乐世界,在娑婆世界众生面前也示现无量化身。

阿难,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皆具三十二相,肤体柔软,诸根聪利,智慧善巧,于差别法无不了知,禅定神通善能游戏,皆非薄德钝根之流。

阿难,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都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相[6],他们肤体柔软[7]、诸根聪利、智慧善巧,对一切差别法没有不了知的,善能游戏于各种禅定和神通,这些菩萨都不是薄德钝根之辈。

极乐世界的菩萨诸根都很健全,而娑婆世界的众生则非常可怜,很多人身上的“零件”都有问题。拿眼根来说:有些人是近视眼,有些人是老花眼,今天左眼有问题,明天右眼不行了,一两天好一点,过两天又不行了,配再好的眼镜也看不清楚。所以,娑婆世界的身体是国产破车,而极乐世界的身体是进口车。

娑婆世界的众生智慧很差:有些人口中讲得好,但理解力比较差;有些人理解力好,但口中却讲不出来。在一些名校,大学生的素质虽然总体上好一点,但每个人或多或少也有一些缺点。而极乐世界的菩萨智慧非常敏锐,对于佛陀所说的了义法和不了义法、胜义的本质和世俗的体相等差别法没有不了知的。

娑婆世界的众生不具备真正的智慧,在学习正理方面特别迟钝,在生邪见、偏见方面却很厉害。而极乐世界菩萨拥有的都是真正的智慧,他们对善法方面相当精通,从来不分别、思维恶法。总之,极乐世界的菩萨都不是薄德之辈,他们不是没有福德的钝根者,是有大福报的利根者,他们同时具足大悲心和智慧。

彼菩萨中有得初忍或第二忍者无量无边,或有证得无生法忍。

这些菩萨中,有无量无边的人获得了初忍、二忍,还有些人证得了无生法忍。

在前面的课上,我们介绍过三种安忍:一是随声忍,二是随顺忍,三是无生法忍。这三种安忍分别对应闻慧、思慧、修慧。

阿难,彼国菩萨乃至菩提不堕恶趣,生生之处能了宿命,唯除五浊剎中出现于世。

阿难,极乐世界的菩萨乃至菩提果之间不会堕入恶趣[8],生生之处都能了知自己的宿命,除了特意在五浊刹土示现出世者。

极乐世界的菩萨虽然有在轮回中投生,但他们不会有任何自相的痛苦。按照《经庄严论》的说法,菩萨依靠愿力前往恶趣跟凡夫以业力堕入恶趣完全不同,他们实际上恒时不离解脱的安乐[9]。比如非洲发生饥荒时,有些善心人士前去支援,这些人就没有当地人的痛苦,即使当地一天有二十个孩子饿死,前去支援的人也不会挨饿。菩萨到轮回中度化众生也是如此。《大涅槃经》云:“菩萨摩诃萨,毕竟到彼岸,所作众事办,是名为最乐。”由于大菩萨已经到达了解脱的彼岸,虽然他们在五浊恶世投生时显现上有生老病死,但实际上不会有任何痛苦。所以我们要知道,菩萨其实是非常快乐的,他们的示现跟恶趣众生的感受有天壤之别。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其他译本中没有“同归”。“同归”应该是最后的行为,不然诸菩萨刚到极乐世界,还没来得及顶礼供养阿弥陀佛,也没得到阿弥陀佛的授记,这时就回去显然不合理。

[2] 所谓“道光”,即由本性清净而自然显发的智慧光,菩萨能以这种智慧光饶益无量众生。

[3] 这是类似于佛陀的四无畏,真正的四无畏只有佛陀才具足。

[4] 康僧铠译本中是“游入深法门”。

[5]《说文》:景,日光也。

[6] 这是接近于佛陀的三十二相。

[7] 这是因为他们的心清净柔软之故。

[8] 一般获得加行道忍位以后就不会再堕入恶趣。

[9] 如云:“极勤利众生,大悲为性故,无间(即无间地狱)如乐处,岂怖诸有苦。”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无量寿经 第二十二课
下一篇:无量寿经 第二十四课

 观无量寿经 解题 无量寿经 解题
 无量寿经 第二十八课 无量寿经 第二十七课
 无量寿经 第二十六课 无量寿经 第二十五课
 无量寿经 第二十四课 无量寿经 第二十二课
 无量寿经 第二十一课 无量寿经 第二十课
 无量寿经 第十九课 无量寿经 第十八课
 无量寿经 第十七课 无量寿经 第十六课
 无量寿经 第十五课 无量寿经 第十四课
 无量寿经 第十三课 无量寿经 第十二课
 无量寿经 第十一课 无量寿经 第十课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