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无量寿经 第二十一课
 
[无量寿经广释] [点击:3072]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二十一课

思考题

1.极乐世界的风有何功德?

2.请描述极乐世界飘花成聚的状况。

3.请描述极乐世界的七宝莲花。

4.为什么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能究竟获得无上大菩提、到达大涅槃地?

5.请解释上辈往生。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讲《无量寿经》,所以有些新来的知识分子可能不太适应[1],但大家对这种讲法方式应该有所了解。现在我们正在讲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在《观经》、《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中,都宣说了阿弥陀佛及其刹土的功德,哪怕听一堂课这方面的道理也有非常大的功德。所以在闻法的过程中,大家的心一定要专注,一定要有强烈的欢喜心。《大智度论》中说:“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议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意思是,如果听者端视讲法者,就像渴者希求饮用甘露一样,一心专注于所讲的内容,以踊跃欢喜的心态听闻佛法,对这种人才可以宣说佛法。所以,在这个时候拍照不重要[2],重要的是心专注于说法的声音。我以前跟法王朝礼印度时也特别爱拍照,那个时候我二十八岁,有一次为此我还挨过上师批评:“你怎么到哪里不先发愿,马上就拍照?应该先发愿,然后再照相。”当时是在鹿野苑挨批评,离开鹿野苑后我们去了广严城,但那时自己习气比较重,一到广严城又克制不住,第一个动作又是按快门。当时我带着一个170元人民币的照相机,在那个时代我的照相机算是很好的,但跟现在你们的照相机比起来不算很好。言归正传,听经闻法有严格的要求,希望诸位在接下来一个小时中如理如法地听法。

在前面几堂课中,我们介绍了极乐世界的很多功德,下面继续讲这方面的内容。

阿难,彼极乐界于晨朝时,周遍四方和风微动不逆不乱,吹诸杂花种种香气,其香普熏周遍国界,一切有情为风触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

阿难,极乐世界每天清晨到处都吹起微风,这种微风不触逆、不狂乱,和风吹诸杂花发出种种香气,其香普熏整个极乐国土,一切有情为风触身后都安宁舒适,犹如比丘获得灭尽定。

极乐世界的风不像世间的台风、龙卷风,它们只会给人们的身心带来快乐。前一段时间中国沿海一带刮台风,很多人怕得要命,到处躲台风。其实,在自然灾害面前,有时候要躲避也是很困难的。

灭尽定是灭尽受想的出世间禅定,入此定者能感受无法言说的快乐。前一段时间我从汉地回佛学院,途中在一处遍满鲜花的草地上休息,当时自己感觉特别舒服,好像忘记了世间的一切。后来司机提醒还要赶路,我才想起来:原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有时候在人间的花园或者大自然中,也能感受到相似于极乐世界的快乐。当然,这种快乐毕竟是娑婆世界的有漏感受,跟极乐世界的快乐还是有天壤之别。

其风吹动七宝树林,华飘成聚高七人量,种种色光照曜佛土。

这些风吹动七宝树林,树上的鲜花飘落成堆,有七个人那么高,这些花发出种种颜色的光,光芒照耀整个极乐国土。

在我们这个世间,如果花堆有七人高,踩在上面会陷进花里,也许会被花“淹”死,但踩极乐世界的花堆上不需要有这种担心。

譬如有人以花布地手按令平,随杂色花间错分布,彼诸花聚亦复如是。

就像有人用花布满地面并用手按平花,各种颜色的花间错分布,极乐世界的花堆也是如此。

其实极乐世界的花堆极其悦目,很难用世间的语言描述。有时候看起来,人的语言是非常无力的,对于不可思议的佛陀境界或者净土的庄严,根本无法用语言真实描述。

其花微妙广大,柔软如兜罗绵,若诸有情足蹈彼花没深四指,随其举足还复如初。

这些花堆微妙广大,柔软如兜罗绵,如果诸有情踩在上面脚会陷下去四指深,抬脚时花堆又恢复如初。

其实现在的生活设施应该参照极乐世界。现在很多家庭和宾馆都有泡沫或者海绵做的沙发,很多人喜欢坐在上面,但这些沙发有个缺陷——虽然当时感觉很柔软,可是睡一晚上后,腰可能特别痛。而极乐世界的花堆不会这样,它们只会给人们带来快乐。

有人可能想:既然极乐世界的花堆有七人高,那为什么脚踩上去仅仅下陷四指,不会全部陷进去?这就是极乐世界众生的福报所感。由于众生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一听说极乐世界的稀奇事物,人的分别念往往很难理解。

过晨朝已其花自然没入于地,旧花既没大地清净,更雨新花还复周遍,如是中时晡时初中后夜,飘花成聚亦复如是。

过了早晨,这些花自然没于地下,旧花消失以后,大地又像原来一样清净,这时又降下新的花雨,如是早晨、中午、晡时[3]、初夜、中夜、后夜,一天六次飘花成聚。[4]

有人可能认为:有些经论中说极乐世界没有日月,既然那里没有日月,怎么有白天黑夜之别呢?莲池大师在《阿弥陀经疏钞》中对此解释道:“唯以华开鸟鸣而为昼,华合鸟栖而为夜也。”藏地的净土经论也是这样讲的。

阿难,一切广大珍奇之宝无有不生极乐界者。

阿难,一切广大珍奇之宝没有不生于极乐世界的。

在我们这个世间,金、银、玛瑙、琉璃、珊瑚、琥珀、钻石等珍宝很不容易找。如果某国有这些珍宝,其他国家会想方设法占有这些珍宝,两国甚至会因此而打仗。而极乐世界不存在这种情况,那里具足各种奇珍异宝,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珍宝,人们不会为此发生冲突。

阿难,彼佛国中有七宝莲花,一一莲花有无量百千亿叶,其叶有无量百千珍奇异色,以百千摩尼妙宝庄严,覆以宝网转相映饰。

阿难,阿弥陀佛的国土中有七宝莲花,每一朵莲花有无量百千亿片叶子,每一片叶子上有无量百千种珍奇之色,这些叶子以百千种摩尼宝庄严,上面覆盖着宝网,花、叶、摩尼宝、宝网互相映衬、互为严饰。

如果现在我们受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将来就会在极乐世界的莲花中化生[5],这种莲花不像人间的莲花,完全是七宝所成的。在我们这个世间,如果从莲花中化生一个人,这是非常稀有的;而在极乐世界,无量百千万人都从莲花中化生,这对世间人来讲确实很难想象。

阿难,彼莲花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者,是一一花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光明,一一光中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诸佛,身如金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殊胜庄严,放百千光普照世界。

阿难,那些莲花大小或者半由旬,或者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每一朵花放出三十六百千亿那由他光明,每一束光明中出现三十六百千亿那由他诸佛,这些佛陀身如金色,具有三十二大丈夫相和八十随形好等殊胜庄严,他们又放出百千光芒,其光普照一切世界。

在世间人面前,不管宣讲极乐世界的任何一种功德,恐怕他们都没办法接受。这就像一个从来没进过城的牧区孩子,如果给他讲大城市的建筑时很难接受一样。我自己就有这种体会,有时候到一些发达国家,看到那里的城市建筑、交通设施,自己也会怀疑:这是不是用神通变出来的?前一段时间我去香港讲学,当时我的感觉特别强烈:不管到哪里都是耸入云天的高楼大厦,而当地的人们看起来一个个很脆弱,好像谁都没有很大的力气,可是他们确实把这些大厦盖了起来。

对于这个道理,《庄子·秋水》中有非常形象的比喻,如云:“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确实是这样的,跟井蛙没办法谈论大海,因为井蛙一直坐井观天,从来没有见过井外的世界;跟夏虫也没办法谈论冰雪,因为夏虫只有短暂的寿命,不可能活到冬天。

在昨天的青年佛教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说人类是小小的“肉虫”。他说的是对的。人类分别念所涉的范围非常渺小,根本没办法想象极乐世界的庄严。在我们这个世间也有一些清净庄严的景象,如果某人去过那里,回来后描述给没去过的人,对方也不一定能相信,娑婆世界尚且如此,极乐世界就更不用说了。

如果想对极乐世界生起信心,就需要长期的闻思。皈依佛教的有两种人:一种人首先什么道理都不懂,直接就生起信心,这种信心不是很稳固;另一种人首先学习教理,通过反复观察,明白佛法的意义后再生起信心,这种信心就比较稳固。大家应该走后一条路。

现在很多知识分子什么都不信。当然,所谓不信有两种:一种是有理由的不信;另一种是没有理由的不信。如果明明知道自己没有理由,但就是不相信某个道理,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迷信。这种不信肯定是不合理的。在座的青年学子应该舍弃对净土法门的不信,尽量对其生起定解。在《净土教言》中有许多净土方面的问答,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翻阅。相信看了这些问答后,很多人会对净土法门生起坚定的信心。

现在有些知识分子对念佛法门心存看法,认为这是老年人或者没文化人修的法。其实,念佛法门很不简单,其中蕴含着甚深的道理,自从唐宋以来,这个法门就在社会各阶层广为流传。现在很多大学有禅学社,其实这些大学也应该有研究净土法门的团体,大学生们不一定要每天大声念阿弥陀佛,但是对净土法门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为什么要研究呢?因为每个人都会老,那时自己最好的归宿就是往生极乐世界。文革期间,藏地有些年轻人因为受环境影响而诽谤佛法,但这些人老了以后心还是转了过来,又开始念阿弥陀佛了。可是因为他们年轻时经常以怀疑、排斥的眼光看待佛法,没有了解佛法的甚深意义,所以,即便垂暮之年回心念佛,内心的怀疑却依然存在,可是那时智慧已经衰退了,已经没有能力深入研究了。因此,年轻人应该趁早对净土法门产生信心,不要像经历文革的这些老人一样。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不行,据我所知,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虽然不懂很多佛理,但他们对佛法却有着纯洁的信心,这一点是很多年轻人远远不如的。有时候我去藏区一些偏僻的地方弘法,遇到有些连自己名字都写不来的老人,但我感觉他们的修行似乎更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内心特别纯洁,没有很多分别杂念。相比之下,很多年轻人就很麻烦了:佛法说不懂也懂一点,说懂又懂得不究竟,在观察过失方面很聪明,对真正的法义却一窍不通。现在有人也批评这种年轻人:上了大学好像没什么收获,只学会如何观察别人的过失,此外什么有意义的东西都没学到,甚至连基本的为人处世都不懂。(当然,说上大学完全没意义也是偏颇之辞,任何事情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

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识分子确实没什么可傲慢的。如果一个人执著自己是大学生、研究生或者大学教授,以致于傲慢心一直增长,最后别人的任何功德都看不到,这样就不好了。傲慢心是很可怕的。拿我自己来讲,如果我认为:我是一个堪布,大学生的佛学水平肯定在我之下,我干嘛要接受他的观点?这样的话,即使有些人讲得很有道理,我也会因为“堪布”这个假名而失去了进步的机会。因此,作为探求真理的人,应该勇于放弃我慢,这样才会有所成就。在今天的研讨会上,有个学者说,他通过参加某个禅修夏令营,完全摧毁了自己的傲慢。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事实上,如果一个人能多接触各阶层的人士,最后就会知道自己其实没什么可傲慢的。

前一段时间,我去香港中文大学讲学,本来当时交流的气氛很好,但为了打消很多人的傲慢,为了他们能更好地学佛,我不管他们高兴不高兴,总结时就很不客气地说:“一方面,大家有佛法的信仰,有学习佛法的机会,实属来之不易,这一点非常好;另一方面,我也能看得出来,很多人对佛法的研究尚处于较低水平,还没有达到很高的层次,还有进一步提高的余地!所以,希望大家今后更加深入地学习佛法。”

说实在的,凡夫人很容易产生得少为足的心态。以前我获得堪布学位时也产生过今后不必再学习的心态,但后来自己的心态调整了过来,认识到在有生之年还要不断地学习。我们学院是喇荣佛教大学,这里的法师是不是不用再学习,不用再参加辩论了呢?绝对不是。法师们不能认为:我已经是法师了,已经获得不退转果位了……其他佛友也要注意这个问题。总之,我们要时刻以正知正念观察自相续,永远不要骄傲自满。

是诸佛等现往东方为众说法,皆为安立无量有情于佛法中,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为了将无量有情安立于佛法中,这些佛陀前往东方为众生说法,也同样前往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方说法。

学习这段经文后,大家要认识到:成佛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为了度化众生。其实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如此。上大学目的是什么?不能是为了自己享乐,应该是为社会做贡献,为人类做有意义的事情。出家目的是什么?不能是为了逃避世间,应该是利益众生。如果你觉得:在世间生活特别累,现在剃除须发、披上袈裟,在寂静处有吃有穿,这真舒服。那你就错了,肯定不会成为一个好出家人。

在今天的研讨会上,有一个学生说:“我的老师站在讲台上时,他说的很多话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按理来讲,我不应该看老师的过失,但某些老师的言行确实令人失望……所以我最终决定走上以牺牲自我、奉献他人为宗旨的大乘之道。”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每个人都应该走以利他为宗旨的人生之路。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中说:“佛大悲广说,觉悟诸众生,闻法得解脱,是佛最胜业。”意思是,佛陀以大悲心广说妙法,目的就是让众生觉悟真理、闻法后从轮回苦海中解脱,这就是佛陀最殊胜的事业。

在座诸位佛友请想一想:我听法、念佛、参禅目的是什么?在座诸位学子也应该想一想:我读大学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将来搞企业,拥有几千万的家产,那就完全错了。如果你的财富对众生有利,拥有财富当然很好;如果对众生没有利益,再多的财富都没有实义。这样的话,你不如变成一个连路费都没有的穷人,至少这对众生无利无害。

复次阿难,极乐世界无有昏闇,亦无火光、涌泉、陂湖,彼皆非有。

再者阿难,极乐世界没有昏暗,也没有火光、涌泉、池塘、湖泊,这一切都没有。

极乐世界有依靠佛力自然形成的八功德水,但没有世间的池塘、湖泊、水库,也没有自来水、矿泉水。所以和极乐世界的众生比起来,现在大城市的人很可怜,都是依靠人工造作的水养活。

亦无住著家室、林苑之名及表示之像幼童色类,亦无日月昼夜之像,于一切处标式既无亦无名号,唯除如来所加威者。

那里也没有家室、林苑、幼童的名称和标志,也没有日月、昼夜的标志,在一切处都没有名字和标志,除了如来加被的特殊情况(比如有度化众生的特殊必要)。

极乐世界没有地界的执著,那里的众生不会执著:那是你的房子,这是我的房子,那是你的院子,这是我的院子。在极乐世界,不可能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住很好的房子,其他菩萨的破房子零零散散分布着,不像我们学院一样到处是破房子。

在我们这个世间,街道上到处是红灯绿灯、文字箭头,甚至在一栋楼里面也全是这边那边、上去下去的箭头和标志,如果没有这些标志,人们都会迷失方向。而极乐世界虽然没有任何标志,但依靠神通和智慧,那里的菩萨从来不会迷路。

通过这些对比,我们不难知道,轮回中的众生就像蚁穴中的蚂蚁一样,也许他们自己很傲慢,但在佛菩萨看来是很可怜的。不管从所处的环境、身心的状态还是相续中的烦恼来看,身处轮回都犹如在火宅中,没有真实的快乐可言。

阿难,彼国众生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槃处。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阿难,凡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能究竟获得无上大菩提,到达大涅槃之地。为什么呢?因为极乐世界没有邪定聚和不定聚[6]

(你们笑什么?其实有一点笑容也很好。有些人一直笑不出来,在昨天的研讨会上,我看见有一两个人一直不笑,不知道他们有什么痛苦。我想:大家都在笑,为什么他特别痛苦?不过有些人没有任何理由也笑,这样不太好。)

佛经中讲过三种聚:见道的圣者断尽见惑,必定入于择灭,此为正定聚;造五无间业者必定堕入地狱,此为邪定聚;依缘次第不定者,此为不定聚。因为极乐世界没有邪定聚和不定聚,所以那里的众生都能成就大菩提果位。

阿难,东方如恒沙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彼诸佛等各各称叹阿弥陀佛无量功德,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他方佛国所有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除五无间诽毁正法及谤圣者。

阿难,东方如恒河沙数世界中,每一个世界有恒河沙数佛陀,这些佛陀各各称赞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南西北方以及四维上下诸佛也如是称赞阿弥陀佛。为什么诸佛一致称赞?因为他方佛国的所有众生听到无量寿佛的名号后,乃至能发一念清净信心、欢喜心、爱乐心,将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佛的国度,随愿都能往生彼国,往生后获得不退转,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果位。除了造五无间罪、诽谤正法、诽谤圣人者。

如果是一个世间人,要得到东南西北方所有人的称赞是很困难的。凡夫人因为具足烦恼,没有出世间的功德,始终会显出不良的行为,所以不可能得到众人的一致赞叹。而阿弥陀佛圆满了一切功德,远离了一切过患,又具有不共于其他佛陀的事业,所以能得到十方诸佛的称赞。

在世间,不管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只要有一颗利他的心,肯定会得到大多数人的称赞。相反,不管某人的地位、权力多么显赫,如果所作所为都以自我为中心,那他肯定不会得到人们的赞叹。这一点大家务必要知道。因此,以后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出发点都应该是利他,这样自然而然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对于今天所讲的道理,常住的道友们应该很容易接受,很多新来的大学生可能感觉有点玄,内心有点接受不了。但只要自己认真听闻,之后再好好思维,最终也应该能接受。

《往生礼赞偈》中说:“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意思是,如果有人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乃至生起一刹那欢喜心,都能往生极乐世界。对在座诸位来说,一刹那往生极乐世界的念头应该可以生起。有些人因为以前这方面的熏习比较少,所以往生的心念不一定很坚定,但只要自己生起过这种心念,这个善根就会逐渐成熟,最终一定能往生净土。需要强调的是,此处并不是说如果产生了这种念头,死后马上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而是说产生一念善心的种子后,如果没有遇到违缘必定会成熟往生净土的果报。

当然,大家要清楚,如果造了五无间罪或者谤法、谤圣人,那是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的[7]。今后大家尤其要注意谤圣人,因为谁都不知道圣人在哪里,要区分出圣人也很困难。你觉得这个人脾气不好,所以他肯定是坏蛋,实际上说不定他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的转世。现在活佛不是很多嘛,但你认为的活佛不一定是活佛,而你认为的乞丐等低劣者说不定是真正的活佛。我们看诸佛菩萨的传记,他们大多转为种姓低劣者或者婆罗门等外道。所以,为了保证往生极乐世界,大家一定不能造五无间罪,不能谤正法和圣人,要保持身口意三门清净。

下面宣讲非常重要的道理——三辈往生。

一、上辈往生。

阿难,若有众生于他佛剎发菩提心,专念无量寿佛及恒种殖众多善根,发心回向愿生彼国,是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比丘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即随如来往生彼国得不退转,当证无上正等菩提。

阿难,如果有众生在他方佛刹发菩提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恒时积累众多善根,并将善根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比丘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此人即时就会随如来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后获得不退转,将来必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果位。

此处提到了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

一、发菩提心——若有众生于他佛刹发菩提心;

二、明观福田——专念(此“念”可解释为观想忆念)无量寿佛;

三、积资净障——恒种殖众多善根;

四、发清净愿——发心回向愿生彼国。

有些人说,往生四因是藏传佛教的说法,汉传佛教没有这种说法。其实并非如此,大家都能看到,这段经文对往生四因就讲得非常清楚。现在有些人特别害怕“藏传”这两个字,实际上不用这么害怕。不管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对你不可能有什么障碍。如果连相续中的烦恼都不害怕,就更不必害怕藏传佛教了。其实,如果有些人能来藏地实地了解一下,就会明白藏地的佛法非常纯正,它的闻思修行完全符合如来的圣教。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三辈往生中,不管哪种都需要发菩提心[8]。在康僧铠译本中,对三辈往生是这样说的:上辈者要舍俗出家,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持广大功德,这种人临终时阿弥陀佛亲自来接引;中辈者虽然不能出家,但也要发无上菩提心,多多少少修持功德,这种人临终时阿弥陀佛的化身前来接引;下辈者即使不能作诸善根,但也要发菩提心并念无量寿佛,这种人临终时梦见阿弥陀佛,之后往生极乐世界。现在有些人说:只要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其他任何条件都不需要,就足以往生极乐世界。对利根者来说,当然不排除这种情况,但一般来讲,按照佛经的教言,欲往生净土者必须发菩提心。

这次能与诸位大学生聚会,共同学习佛法,这个因缘的确很难得。回到各自的学校后,同学们不一定有机会再来喇荣。对很多人来讲,这堂净土课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希望大家利用这堂课掌握往生四因。

台湾佛光大学的一位法师讲过一个比喻: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大学的校长,极乐世界的菩萨是这所学校的教授和学生,净土教法是极乐大学的招生通知,极乐世界的庄严相当于校园的环境,一个人能否进入极乐大学,就看自己具不具足招生条件。我觉得他讲的有道理,往生极乐世界确实可用出国读书来比喻。如果一个人要出国读书,必须具足意乐、钱、护照、目的等条件,否则就不能出国读书,这些条件就相当于往生四因:首先,意乐相当于愿意往生净土。如果没有出国的意乐,那不可能把你捆起来装在飞机里送出国,这好比如果不愿意往生极乐世界,那永远不可能往生。其次,钱相当于资粮。如果一分钱都没有,那不可能去国外读书,不要说去国外读书,甚至到喇荣求学也很困难,这好比如果没有资粮就不可能往生净土。第三,护照相当于明观福田。如果没有护照也出不了国,这好比没有明观福田就无法往生净土。第四,目的相当于发菩提心。去国外读书要有目的——将来更好地造福社会,这好比往生极乐世界也要有目的——为了度化一切众生。很多人以前对净土法门不太了解,在这次的研讨会上我们也没有安排净土法门,为了让同学们有个形象的了解,所以我用这样的比喻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

念佛当然非常好,这有无量的功德。但要真正往生净土,关键是要具足往生的四种因。如果能具足这四种因,虽然诸位现在身处娑婆世界,但今生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对此我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以前我也曾半信半疑过:像我这样的凡夫到底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但通过多年的深入研究,最终遣除了这些怀疑。虽然我修得不是很好,但一直在这方面下工夫,平时哪怕磕一个头都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自己不仅有往生净土的信心,对弘扬净土法门也有很大意乐。以前我有这种想法:法王如意宝在人间的时候,我跟着他去过很多地方,可是他老人家往生极乐世界时,为什么将我抛弃在这个世界?后来我想通了:也许通过我在世间跟众生结缘,可以将很多有缘的众生带到上师身边。所以,这些年以来我也在尽心尽力地弘扬净土法门。

希望同学们不要把这堂课看作世间的课,世间的课听后也许有收获,也许没有收获,而佛教的课完全不同,即使听短短一堂课,也会改变生生世世的命运。以今天这堂课作为一个因缘,我希望大家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来世并不是很遥远。大家想一想:再过二三十年,自己会变成什么样?所以每个人都要对未来有所准备,一定要走解脱的光明大道,尤其要依靠阿弥陀佛指引的往生净土这条捷径获得究竟的解脱。往生净土这条捷径非常难得,能遇到这样的捷径,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刚才经中也讲了,如果有人具足往生四因,则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比丘众围绕其前,将他迎接到极乐世界,最终获得不退转果位。对身处轮回的众生来说,这既是一种美好的梦想,也是人生最有意义的目标,所以大家都要为此而努力。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时逢首届“青年佛教学术研讨会”,许多参加研讨会的大学生晚上也到经堂听课,故上师有此说。本课的很多开示也是针对他们的。

[2] 有些大学生在课上拍照,上师遂对此作开示。

[3] 晡时:申时,即午后三点至五点。

[4] 《阿弥陀经》也有这样的说法:“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5] 不仅阿弥陀佛的名号,受持其他如来的名号也有如此功德,如《十二佛名经》中说:“若人持佛名,七宝华中生,其华千亿叶,威光相具足。”

[6] 此处的译文较难理解,其他译本中无此说法,故据藏文译本作此解释。

[7] 在藏文译本中只提到了造五无间罪和谤法,没有说谤圣人。

[8] 后两辈发菩提心的情况下堂课会宣说。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无量寿经 第二十课
下一篇:无量寿经 第二十二课

 观无量寿经 解题 无量寿经 解题
 无量寿经 第二十八课 无量寿经 第二十七课
 无量寿经 第二十六课 无量寿经 第二十五课
 无量寿经 第二十四课 无量寿经 第二十三课
 无量寿经 第二十二课 无量寿经 第二十课
 无量寿经 第十九课 无量寿经 第十八课
 无量寿经 第十七课 无量寿经 第十六课
 无量寿经 第十五课 无量寿经 第十四课
 无量寿经 第十三课 无量寿经 第十二课
 无量寿经 第十一课 无量寿经 第十课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