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摄类学 第三章 法之分类
 
[摄类学·善慧法师] [点击:5134]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三章 法之分类

乙三 法之分类

佛教诸宗建立诸法,略有二门:

1、依小乘阿毗达磨《俱舍论》——(汉传之俱舍宗)立七十五法,(又如汉地成实宗亦有立八十四法者)

【参考“七十五法摄颂” 】

2 、依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等(如《显扬圣教论》《五蕴》《百法》等)——(汉传之法相宗)立为百法。

【参考“大乘百法摄颂” 】

(如《瑜伽师地论》中亦有分为六百六十种者)

上述诸法分类,皆以五位而分,前者五位七十五法,后者五位百法,五位者,即将一切法归为五位:

 1、色法  2、心法  3、心所法  4、不相应行法  5、无为法

 

此中诸法以所知为表,分类为二:

丙一 自性门  丙二 差别门

今初:

所知分二:

丁一 常法  丁二 实法

所知分二种  常法与实法

初中分二:

  戊一 性相 戊二分类 今初:

常非刹那性 恒久暂时常

非刹那性之法是常法之性相

事相:如虚空 灭谛 补特伽罗无我 瓶之法性 瓶体 无兔角 一 总 无实之法 无为法假有世俗谛 总相等

 

戊二 分类 分二:

1、恒久之常——如无为虚空. 无有能碍所碍

虚空性相者:遣除质碍之无遮. 所谓恒久之常者,是其常不依因缘而生也

虚空者,是于空界上遣除有质碍所显现分

 

2、暂时之常——有间断. 如瓶中之空. 屋中之空.

瓶体有法 是暂时常者 以其境与时是暂时常故

以瓶及屋是暂时存在之事物也,以无瓶之时. 瓶体亦无故,及瓶未生或已灭时. 瓶体亦无故

常法. 无为法. 共相. 世俗谛等同义

 

丁二 实法

分二:戊一 名义  戊二 分类 今初:

实法具作用  有为从因生

蕴谓积聚义  无常刹那灭

有漏蕴分五  色受想行识

 

实法(或称物. 事物. 有事)

有作用之法

实法. 有为. 蕴. 无常. 自相等. 同义

有为

从因而生. 即自之若干因缘会遇产生之法,为是造作义,有造作,谓之有为。

(有事——有为法 无事——无为法)

 

积聚义(若干积聚). 又如五蕴之每一蕴为若干积聚

分五:色. 受. 想. 行. 识

1、色蕴:若干积聚之色,色变碍为性,分十法:眼. 耳. 鼻. 舌. 身. 色. 声. 香. 味. 触

2、受蕴:受领纳为性,即受心所

3、想蕴:想取相为性,即想心所

4、行蕴:行造作为性,分:五遍行(除受想二心所). 五别境. 善十一. 六根本烦恼. 二十随烦恼. 四不定. 不相应行法

5、识蕴:了别为性,分: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无常

刹那性为无常之性相。即谓生灭迁流,刹那不住之法。

 

戊二 分类 分二:

  己一 自性门  己二 因果门 今初:

实法分三类  色心不相应

实法分三:

己一 色法  己二 心法  己三 不相应行

初中分二:

庚一 性相  庚二 分类 今初:

色变碍为性 物质微尘集

色法——变碍为性 如瓶

变碍者变坏质碍也,质碍者有形质而互为障碍也

此与物质同义

 

物质

微尘所成之法. 由大种及大种所造色所成. 有质碍之法. 为色或为物质.

所谓微尘者,可分:

(1) 细微尘——即极微. 色法之最小单位,有部许为无方分之极微

(2) 粗微尘——七极微成一粗尘

如《俱舍》:

极微微金水  兔羊牛隙尘

虮虱麦指节  后后增七倍

二十四指肘  四肘为弓量

五百俱卢舍  此八踰缮那

释曰:极微为初。指节为后。应知后后皆七倍增。谓七极微为一微量。积微至七。为一金尘。积七金尘为一水尘。积七水尘。为一兔毛尘。积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积七羊毛尘。为一牛毛尘。积七牛毛尘。为一隙游尘。积七隙游尘。为一虮。积七虮。为一虱。积七虱。为一[麩-夫+廣]麦。积七[麩-夫+廣]麦。为一指节。三节为一指。二十四指。横布为一肘。竖积四肘。为一弓。谓寻。竖积五百弓。为一俱卢舍。一俱卢舍者。计是从村。至阿练若(此云无喧杂)中间道量。说八俱卢舍。为一踰缮那(解云。计一肘。有一尺八寸。一弓有七尺二寸。乃至一俱卢舍。计有二里。一踰缮那。有十六里)

色与色蕴同义

 

庚二 分类

色法有二:辛一 内色  辛二 外色 今初:

色法分内外  内色有五种

眼耳鼻舌身  净色浮尘根

为自识所依  增上缘净色

虚浮无功用  有依及相应

 

辛一 内色 分二:

  壬一 自性门分类  壬二差别门分类  初中分二:

    癸一 净色根  癸二 浮尘根 初中分五:

      子一 眼根  子二 耳根  子三 鼻根  子四 舌根  子五 身根

 

子一 眼根

为自果之眼识所依. 或其不共增上缘之净色(即自果眼识之因)

《五蕴论》:云何眼根。谓以色为境。净色为性。谓于眼中。一分净色如净醍醐。此性有故。眼识得生。无即不生

眼. 眼根. 眼处. 眼界为同义

 

子二 耳根

为自果之耳识所依. 或其不共增上缘之净色

《五蕴论》:云何耳根。谓以声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耳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耳识得生。无即不生

耳. 耳根. 耳处. 耳界为同义

 

子三 鼻根

为自果之鼻识所依. 或其不共增上缘之净色

《五蕴论》:云何鼻根。谓以香为境。净色为性。谓于鼻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鼻识得生。无即不生

鼻. 鼻根. 鼻处. 鼻界为同义

 

子四 舌根

为自果之舌识所依. 或其不共增上缘之净色

《五蕴论》:云何舌根。谓以味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舌上。周遍净色。有说。此于舌上。有少不遍。如一毛端。此性有故。舌识得生。无即不生

舌. 舌根. 舌处. 舌界为同义

 

子五 身根

为自果之身识所依. 或其不共增上缘之净色. 遍及身中. 然不遍毛发指甲屎尿等

《五蕴论》:云何身根。谓以触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身中。周遍净色。此性有故。身识得生。无即不生

身. 身根. 身处. 身界为同义

眼等五根,体清净故,如珠宝光,故名净色。

 

癸二 浮尘根

浮尘根者,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也。以其虚假不实,故名浮。无见闻觉知之用,故名尘。

经云:眼如蒲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是也。

 

壬二 差别门分类

此中分二:癸一 有依根 癸二 相应根

癸一 有依根

以自果之眼识等,不共增上缘之眼等诸根

如眼识见色时之眼根(能见色)

癸二 相应根

不为自果眼识等. 不共增上缘之眼等诸根

如睡眠时之眼耳鼻舌身根. 或定中之眼等诸根

 

辛二 外色

外色分为五  色声香味触

分五:色处. 声处. 香处. 味处. 触处

 

壬一 色处

色处眼识取  而分显与形

根显四支八  本青黄赤白

八支云烟尘  雾光影明暗

形长短方圆  高下正不正

 

分二:癸一 性相 癸二 分类 今初:

性相:眼识所取  事相:白海螺之色

色处与色界同义

癸二 分类 分二:

  子一 显色  子二 形色 初中分二:

    丑一 性相  丑二 分类

今初:

显色——堪为颜色者

 

丑二 分类  分二:

  寅一 根本显色  寅二 支分显色

  寅一 根本显色:青. 黄. 赤. 白

  寅二 支分显色:云. 烟. 尘. 雾. 光. 影. 明. 暗 (和合色亦是)

 

子二 形色

行色——堪为行色者

分八:长. 短. 方. 圆. 高. 下. 正. 不正

 

显色行色之四料简:

1、是显非行:青黄赤白

2、是行非显:八种行色

3、俱是:云. 烟. 尘. 雾

4、俱非:声香等

无表色与法处所摄色

于色法分类中,此处依“随理行经部宗”判分为十种,而在有部、随教行经部宗,则将色法分为十一种,即在此十法上,加以无表色,如《俱舍论》:

乱心无心等  随流净不净

大种所造性  由此说无表

论曰:乱心者:谓此余心。无心者:谓入无想及灭尽定。等言,显示不乱有心。相似相续,说名随流。善与不善,名净不净。为简诸得相似相续,是故复言大种所造。

毗婆沙说:造、是因义。谓作生等五种因故。显立名因,故言由此。无表,虽以色业为性,如有表业;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无表。说者:显此是师宗言。略说表业,及定所生善不善色,名为无表。

其证明无表色者

如《俱舍论》云:又诸无表、无色相故;毗婆沙说:此亦实有。云何知然?颂曰:说三无漏色,增非作等故。论曰:以契经说:色有三种。此三为处,摄一切色。一者、有色,有见有对;二者、有色,无见有对;三者、有色,无见无对。又契经中,说有无漏色。如契经说:无漏法云何?谓于过去未来现在诸所有色,不起爱恚。乃至识亦然。是名无漏法。除无表色,何法名为无见无对、及无漏色。又契经说:有福增长。如契经言:诸有净信,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成就有依七福业事,若行、若住、若寐、若觉、恒时相续,福业渐增,福业续起。无依亦尔。除无表业,若起余心,或无心时,依何法说福业增长。又非自作。但遣他为;若无无表业,不应成业道。以遣他表、非彼业道摄。此业未能正作所作故。使作所作已,此性无异故。又契经说:苾刍当知,法谓外处。是十一处所不摄法。无见无对。不言无色。若不观于法处所摄无表色者;此言阙减,便成无用。又若无无表;应无八道支。以在定时,语等无故。若尔;何故契经中言:彼如是知,彼如是见,修习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皆至圆满。正语业命、先时已得清净鲜白。此依先时已得世间离染道说。无相违过。又若拨无无表色者;则亦应无有别解脱律仪。非受戒后,有戒相续。虽起异缘心;而名苾刍等。又契经说:离杀等戒,名为堤塘。戒能长时相续,堰遏犯戒过故。非无有体,可名堤塘。由此等证知实有无表色。

《入阿毗达磨论》云:无表色者:谓能自表诸心心所转变差别;故名为表。与彼同类,而不能表;故名无表。此于相似,立遮止言。如于刹帝利等,说非婆罗门等。无表相者:谓由表心大种差别,于睡眠觉乱不乱心及无心位,有善不善色相续转;不可积集;是能建立苾刍等因;是无表相。此若无者;不应建立有苾刍等。如世尊说:于有依福业事,彼恒常福增长。如是无表,总有三种。谓律仪不律仪俱相违所摄故。律仪有三种。谓别解脱,静虑,无漏律仪别故。别解脱律仪,复有八种。一、苾刍律仪,二、苾刍尼律仪,三、勤策律仪,四、正学律仪,五、勤策女律仪,六、近事男律仪,七、近事女律仪,八、近住律仪。如是八种,唯欲界系。静虑律仪,惟色界三摩地随转色。此唯色界系。无漏律仪,谓无漏三摩地随转色。此唯不系。不律仪者:谓诸屠儿,及诸猎兽捕鸟捕鱼劫盗典狱缚龙煮狗罝弶魁脍。此等身中,不善无表色相续转。非律仪非不律仪者:谓造毗诃罗窣堵波僧伽逻摩等,及礼制多,烧香散华,赞诵愿等,并捶打等,所起种种善不善无表色相续转。亦有无表,唯一刹那;依总种类,故说相续,别解脱律仪,由誓愿受得。前七至命尽。第八一昼夜。又前七种舍,由四缘。一、舍所学故,二、命尽故,三、善根断故,四、二形生故。第八律仪,即由前四及夜尽舍。静虑律仪,由得色界善心故得。由舍色界善心故舍。属彼心故。无漏律仪,得舍亦尔。随无漏心而得舍故。得不律仪,由作及受。由四缘故,舍不律仪。一、受律仪故,二、命尽故,三、二形生故,四、法尔得色界善心故。处中无表,或由作故得。谓殷净心,猛利烦恼,礼赞制多,及捶打等。或由受故得。谓作是念:若不为佛造曼茶罗;终不先食。如是等愿。或由舍故得。谓造寺舍,敷具园林,施苾刍等。舍此无表,由等起心及所作事,俱断坏故。

无表色
 律仪
 1别解脱律仪
 八种
 
2静虑律仪
 色界三摩地随转色
 
3无漏律仪
 谓无漏三摩地随转色
 
非律仪所摄
 谓诸屠儿,及诸猎兽捕鸟捕鱼劫盗典狱缚
 
 
 处中律仪
 非律仪非不律仪
 

 

《五事毗婆沙论》:此无表色,总有二种。谓善不善无无记者:以强力心,能发无表,无记心劣,不发无表。诸善无表,总有二种。一者、律仪所摄,二者、律仪所不摄。不善无表,亦有二种。一者、不律仪所摄,二者、不律仪所不摄。律仪所摄无表,复有四种。一者、别解脱律仪,二者、静虑律仪,三者、无漏律仪,四者、断律仪。别解脱律仪,谓七众戒。静虑律仪,谓色界戒。无漏律仪,谓学无学戒。断律仪者:依二律仪一分建立。谓静虑律仪,无漏律仪。离欲界染九无间道随转摄者,名断律仪。以能对治一切恶戒,及能对治起恶戒烦恼,故名为断。前八无间道随转摄者,唯能对治起恶戒烦恼。第九无间道随转摄者,能对治恶戒,及能对治起恶戒烦恼。


 善无表
 律仪所摄 
 1别解脱律仪:谓七众戒
 
2静虑律仪:色界戒
 
3无漏律仪:学无学戒
 
4断律仪:依二律仪一分建立
 
律仪所不摄:
 强净心所发善表
 
不善无表
 不律仪所摄:
 谓屠羊等诸不律仪
 
不律仪所不摄
 
 

 

大乘中,摄为法处所摄色

《显扬圣教论》云:法处所摄色,谓一切时意所行境,色蕴所摄,无见无对。此复三种。谓律仪色、不律仪色、及三摩地所行境色。律仪色云何?谓防护身语业者,由彼增上,造作心心法故;依彼不现行法,建立色性。不律仪色云何?谓不防护身语业者,由彼增上,造作心心法故;依彼现行法,建立色性。三摩地所行境色云何?谓由下中上三摩地俱转相应心心法故;起彼所缘影像色性,及彼所作成就色性。是名法处所摄色。

《杂集论》云:法处所摄色者:略有五种。谓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极略色者:谓极微色。极迥色者:谓即此离余碍触色。受所引色者:谓无表色。遍计所起色者:谓影像色。自在所生色者:谓解脱静虑所行境色。

其五种者:

一、极略色,即分析五根五尘等有质的实色,直到其最小者;

二、极回色,分析虚空、青、黄等无质的显色,直到其最少者,因至难看,故名极回;

三、受所引色,即无表色,是依受戒仪式,而引发于身中之色,故名受所引色,又因外表上看不见,故又名无表色;

四、遍计所起色,遍计一切法的意识前,所显现之五根五境等影像是,乃至空花水月等,皆为此所摄;

五、定所生自在色,指由禅定力所变现的色声香味等境。

 

壬二 声处

耳识所取境  声处自性门

执非执受声  二四八为分

此中分二:

癸一 性相  癸二 分类 今初:

声处——耳识所取境 所闻是声之性相 事相:如海螺声

声. 声处,声界同义

 

癸二 分类 分二:

  子一 自性门   子二 差别门  初中分二:

    丑一 执受大种声  丑二 非执受大种声

所闻执受与非执受义者,虽声无执受. 然从产生声之根. 则或有执受或无执受

如:士夫所发之声语及士夫击掌所发之声,以士夫击掌所发之声是从执受大种身根所发起故,故其声为执受大种所发声也,而从非执受大种所发声,为非执受大种声,如锣鼓之声,以锣鼓非是执受大种,故其声亦为非执受大种声

于此二门中可开为四也:

1、有执受大种有情宣说声:如士夫所说语,彼声是从士夫口中发出,以其有执受故

2、有执受大种非有情宣说声:如士夫击掌之声,其声是有受有情手掌所发,然非是宣说之声,以无所诠义故

3、无执受大种有情宣说声:如收音机所发之人语声,以其声为无执受之收音机所发,然是有情之声,有所诠义也

4、无执受大种非有情宣说声:如水声,其理易知

于此四门亦可开为八也:

1、有执受大种为因有情名可意声

2、有执受大种为因有情名不可意声

3、有执受大种为因非有情名可意声

4、有执受大种为因非有情名不可意声

5、无执受大种为因有情名可意声

6、无执受大种为因有情名不可意声

7、无执受大种为因非有情名可意声

8、无执受大种为因非有情名不可意声

 

子二 差别门

所诠叙述义  能诠所闻声

分二:丑一 所诠(声之所诠)  丑二 能诠声(能诠之声)

 

所诠之性相:叙述之义

如说柱. 瓶等. 从自名称所了知之法

所诠与境. 所量等同义

若是成实皆是所诠,是周遍也,以若是成实定是声之实境故

(此中所诠者,通常皆含二法,常与物,如所诠瓶者,所诠有二:一者是瓶,另者是瓶之义共相,故所诠如所知,属常)

 

丑二 能诠声

分二:寅一 性相  寅二 分类 今初:

能诠声

叙述时于所诠能明了之所闻(声)

如语:"房屋"之声也,能诠声与语非是同义,以语者是士夫舌腭间所发之声,而能诠声非定为士夫口中所发,如收音机等以能宣示所诠义者之声也

(有部许:此是不相应行(随教行经部同)

经部许:随理行及唯识以上各派皆许为色法. 是声故)

 

寅二 分类 分四:

   卯一 自性门分类

   卯二 所诠门分类

   卯三 限制门分类

   卯四 说闻二者门分类  初中分三:

     辰一 名

     辰二 句

     辰三 文

自性名句文 名实假理分

 

初中分二:

巳一 性相  巳二 分类 今初:

自义解所闻

名——于自义能理解之所闻

如:于能托横梁之作用者称为"柱"之诠说声。

 

巳二 分类 分二:

  午一 实名

不待任何相似相关之理由,最初所安立之名

使能了别其为某法者,如具鼓腹盛水功能称为"瓶" 或猛兽之王. 号称为"狮子"

  午二 假名

凭依相似相关等随一理由所安立之名

如对愚蠢之人称其为"猪"狗"等

其中分二:

未一 有理之假名

如具力之人而取名为"狮子"(相似理由). 未具势力之婆罗门小孩. 嘴大. 鼻塌而言安立"狮子"(如于某人起名)

未二 无理之假名

对小孩子取名为"桑吉"——佛(随欲起名)

(此中之义与名言安立有关)

 

辰二 句

句依结合闻

差别依结合显示之所闻

如 一切有为法 诸行无常等

 

辰三 文

名句二根本  声韵为文身

名句二者根本之语 如字母 藏文三十字母等

分二:声母与韵母

 

卯二 所诠门分类

所诠类聚声  谓诠总类聚

分二:

辰一 诠类声——直接所诠总类(众多同类)之法者

如诠说所知及色法等之声

辰二 诠聚声——直接所诠总聚(各个部分)之法者

如诠说“瓶”其是由颈. 腹. 底等聚而成

(由八微尘聚集而成之法)

诠类声与诠聚声四料简:

1、是诠类声非诠聚声:如言“所知”声

2、是诠聚声非诠类声:如言“瓶柱二”声

3、俱是:如言“物质”声

4、俱非:如言“兔角”声

 

卯三 限制门分类

限制门分三  非有另不容

限制谓有排除义

分三:

辰一 非有限制之声:

即确定某一法不具备其他属性,仅此属性,排除非此之外其他属性,如:"声仅是无常"诠说之声,即于声排除不具无常,而表声仅是无常之属性

(如空性. 其性即限制字,即唯字义)

 

辰二 另有限制之声:

否定他处有某一法,以说明唯此处有某一法,如:"唯声是所闻"之诠说声,此是对非声之其他所闻加以排除,而显唯声是所闻

 

辰三 不容限制之声:

否定某一法,不容有某一属性,以说明其只有可能者

如:乌巴拉花只可能是青色

 

卯四 说闻二者门分类

说闻二者门  诠法诠体声

诠法差别法  诠体差别事

法谓所具之自性,有法指能具之自性

分二:

辰一 诠法声(诠能别声)

说者与闻者心中欲所缘之义理彼差别法所说之语

是指说闻二者,欲对所言,了知差别法之语

如云:白色的海螺. 在闻者心中生起“白色”——此是差别事

然白色有多种差别. 如白色的布等. 所以”海螺”——是差别法,从而排除其他,如布等法. 故”海螺”属差别法

 

辰二 诠体声(诠有法声)

说者与闻者心中欲所缘之义理彼差别事所说之语

是指说闻二者,欲对所言,了知差别事之语

如云:白牛 闻者心中产生牛是差别事. 然牛有多种. 青牛. 黄牛等. 故颜色是差别法. 白牛之白色故是差别法故

 

壬三 香处

香处鼻识取  俱合好恶等

分二:癸一 性相  癸二 分类 今初:

鼻识所取境为香处之性相

香与香处,香界同义

 

癸二 分类 分二:

  子一 俱生香:如旃檀香

  子二 和合香:如和合之药香

或分

好香:谓与鼻合时. 于蕴相续. 有所顺益

恶香:谓与鼻合时. 于蕴相续. 有所违损

平等香:谓与鼻合时. 无所损益

 

壬四 味处

舌识所取境  味处分六种

酸甘苦辛咸  淡三六百八

分二:

癸一 性相

癸二 分类 今初:

舌识所取境为味处之性相

 

癸二 分类

分六:甘. 酸. 辛. 咸. 苦. 淡 和合开广为36种再分108种

所谓百味者,以味根本六味:甘酸苦辛咸淡,各各和合为36种,再以舌识受用时,于根有益36,食甫消化,于身无害36,消化时,于身有益36,是故共108种,简称百味也。

 

壬五 触处

触处身识取  能造四大种

地水火风体  坚湿暖动性

作用地执持  水谓聚集义

火熟风广大  所造触为七

 

分二:癸一 性相  癸二 分类 今初:

身识所取境为触处之性相

触. 触处. 触界同义

 

癸二 分类

分二:

子一 能造触

四大种——地. 水. 火. 风,分别以坚. 湿. 暖. 动为性

其作用者:地有执持义. 水有聚集义. 火有成熟义. 风有广大义

子二 所造触

七种——轻重涩滑冷饥渴

如是次第依自因(四大种)而生果(所造触)

1 轻:由火风增盛,于重势力下降所生之触

2 重:由地水增盛,于重势力上升所生之触

3 涩:由地风增盛,而生不滑之触

4 滑:由水火增盛,而生柔软不涩之触

5 冷:由水风增盛,而生欲暖之心所生之触

6 饥:由风风增盛,而于腹中生欲食之心所生之触

7 渴:由火风增盛,而生欲饮之心所生之触

《五蕴论》:暖欲为冷. 触是冷因. 此即于因. 立其果称. 如说诸佛出世乐. 演说正法乐. 众僧和合乐. 同修精进乐. 精进勤苦. 虽是乐因. 即说为乐. 此亦如是. 欲食为饥. 欲饮为渴. 说亦如是。

《瑜伽师地论》云:复次色等所缘境界,如本地分已广分别。若触处中所说造色,滑乃至勇;当知即于大种分位假施设有。谓于大种清净性,假立滑性。于大种坚实性,假立重性。于大种不清净不坚实性,假立涩性及轻性。于大种不清净慢缓性,假立软性。由水与风和合生故;假立有冷。由阙任持不平等故;假立饥渴及弱力。由无所阙,无不平等故;假立强力及饱。由不平等变异错乱不平等故;假立病。由时分变异不平等故;假立老。由命根变异不平等故;假立死。由血有过患不平等故;假立痒。由恶饮食,不平等故;假立闷绝。由地与水和合生故;假立黏。由往来劳倦不平等故;假立疲极。若远离彼,由平等故;假立憩息。由除垢等,离萎悴故;假立勇锐。如是一切,说诸大种,总有六位。谓净不净位,坚不坚位,慢缓位,和合位,不平等位,平等位。如是六位,复开为八。若八若六,平等平等。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摄类学 第四章 不相应行
下一篇:摄类学 第二章 法之三相及周遍

 摄类学 第一章 法之名义 摄类学 第二章 法之三相及周遍
 摄类学 第四章 不相应行 摄类学 第五章 因果门
 摄类学 第六章 三时 摄类学 第七章 自相共相
 摄类学 第八章 二谛 摄类学 第九章 三自性
 摄类学 第十章 质法与体法 摄类学 第十一章 性相与名相
 摄类学 第十二章 总与别 摄类学 第十三章 一与异
 摄类学 第十四章 相违与相属 摄类学 第十五章 遮遣与成立
 摄类学 第十六章 表相转与遮相转 摄类学 第十七章 境与有境
 摄类学 第十八章 现前分与隐蔽分 摄类学 第十九章 七十五法摄颂
 摄类学 第二十章 大乘百法摄颂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