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贤愚经白话 优波毱提缘品第六十七
 
[贤愚因缘经白话] [点击:4954]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贤愚经白话:优波毱提缘品第六十七

  摘要: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妄,导人邪念等。大多数绮语都是依贪瞋痴而产生,无益自他,唯增放逸,增长罪业。绮语有七种:一、辩论过失、斗讼、竞争;二、于外道论典或咒语爱乐、受持、读诵;三、被苦恼所逼的语言,如伤叹等;四、嬉笑、游乐、爱欲之语等;五、乐于在大众中宣说王论、臣论、国论、盗贼论等;六、说醉语及癫狂语;七、说邪命语

  佛言,休息绮语,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一者天人爱敬;二者明人随喜;三者常乐实事;四者不为明人所嫌,共住不离;五者闻言能领;六者常得尊重爱敬;七者常得爱乐阿兰若处;八者爱乐贤圣默然;九者远离恶人,亲近贤圣;十者身坏命终,得生善道。

  如能断除绮语、说具义语,则生生世世中生在贵族之家,众人拥戴,语言畅达,前后连贯,无有差错,能言善辩并与正法毫不相违。而所说之语相合众人心意,犹如蜂蜜一般。

  优波毱提缘品第六十七

  【白话】

  这样的经法我(阿难从佛亲自)听闻,讲法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舍卫国里有一位梵志,名叫阿巴毱提,非常聪明、广学多闻,博古通今。他前往佛那里,请求出家作沙门,又对佛祈请道:“假如我出家修行,智慧、辩才能与舍利弗相等,我就心甘情愿出家修行,如果不如舍利弗,我就回家去。”

  佛随即回答道:“你比不上他。”于是那位梵志便打消了出家修道的念头,回到自己家中。世尊在他走后对在场的众弟子说:“在我灭度后一百年中,这位婆罗门会被度化出家修道,证得六种神通,智慧高远,他教化的众生如微尘一样不可计数。”

  当佛将要涅槃时,告诉阿难说:“我灭度以后,所有的经藏全部托付你,你应当好好受持,使佛法广为流传弘扬。”世尊涅槃后,就由阿难主持佛法。阿难后来也想舍身涅槃,于是就告诉弟子耶贳羁说:“等我去世以后,所有的经典法要都由你来护持。”因此又告诉他:“波罗柰国有一位居士,名叫毱提,这个居士有个儿子,叫做优波毱提。你要好好地寻找,度化他修道,日后如果你过世,可以把佛法托付给他。”

  阿难灭度后,弟子耶贳羁主持着佛法,到处游行和教化世人,度化了许多人。后来到了波罗奈国,前去毱提家造访,与这位居士彼此相识,经常往来。那时居士生了一个男孩,名叫阿巴毱提,年纪还很小。耶贳羁到他家去请求毱提将这个孩子给他作弟子,想让他学道。他父亲回答说:“我刚有一个儿子,得靠他继承家业,不能让他出家。如果以后再生一个儿子,那时再给您做弟子。”

  后来又生了一个男孩,名叫难陀毱提。耶贳羁又前往毱提家索要这孩子。他父亲回复说:“大儿子经营外面的事,二儿子管理家里的事,只有这样操持家业,才能使家庭兴旺。感情上实在舍不下两个儿子,不能给您。如果以后再有一个儿子,我保证将他交给您。”

  耶贳羁已证得阿罗汉,三明皆已具足,能够了知人的根性,他观察这两个男孩与修道没有什么缘分,也就停止了这个想法,不再急切的请求。后来居士又生了一个男孩,容貌端正美妙,形相与众不同。耶贳羁又前往居士家讨要。

  这位父亲回复他说:“孩子现在还小,不懂得侍奉,而且家里又贫困,还没有什么财物可以奉送。您暂且等等,待他长大了就交给您。”优波毱提渐渐长大,才能非常突出。他父亲交给他一些财物,让他到集市里贩卖。于是耶贳羁就到他那里,为他宣说法义,教他控制意念,用黑白石子来记数,产生善念放下白石子,有邪念时放黑石子。

   

  优波毱提接受了耶贳羁的教导,有了善恶的念头,就用投掷石子来计数。一开始,黑石子偏多,白石子很少。渐渐地通过修习,黑白石子数量相当。不断地调整和控制心念,再也没有黑石子,全部是白石子了,善念已经深厚,以至证得了初果。

  当时城里有个淫荡女人,让婢女拿钱到集市上买花。优波毱提心地质朴正直,多给了她一些花,不让她心有不满。婢女捧着花回家,淫女见后觉得奇怪,便询问婢女:“前些天买花,用的钱是一样多,以前为什么花少,今天为什么这么多?是不是你以前欺骗我少付了钱吗?”婢女回话说:“今天卖花的店家,仁慈守礼,平等地卖给我花,所以比平常多得一些花。而且那人长得英俊,非同一般,如果你见到他后,便不会有什么遗憾了。”淫荡女人听婢女这样说,便派人请优波毱提到她家来。

  优波毱提克制自己没有去,那女人反复派人请他,优波毱提还是没有听从。后来那女人和王室的子弟私底下有了勾搭,那女子贪图他各种宝物做成的衣服,贪利忘义,就把王家子弟杀害隐藏起来。王室家四处搜察,在她家里被找到,随即抓住那个女人,斩断她的手脚,割掉耳朵鼻子,把她悬挂在高高的柱子上,竖立她的家中。

  那女子虽然身受如此酷刑,但还没有死去。优波毱提前往她那里,那女人对他说:“以前我容貌端正的时候,你不肯来相见,现在我已经成了残废,有什么可看的呢?”优波毱提当即对她说:“我并非因为贪爱美色而来,而是因为怜悯你才来到这里。”因此优波毱提就为她宣说四种无常法:此身不净、苦、空、无我。逐一地进行审视观察,有什么可以依赖的呢?而愚痴的人却由此妄生种种贪着。女人听完法后,得到法眼净,优波毱提则获得阿那含果。

  后来耶贳羁再次到居士家中,向他索要优波毱提,做自己的沙弥,居士奉教把优波毱提送给耶贳羁,于是带他到自己的精舍,为他传授沙弥十戒,年满二十岁后,就为他授比丘戒,在白四羯磨结束后,获得阿罗汉果,完全具足三明六通,言辞巧妙,能开演无穷法义。便聚集大众,想为他们演说佛法。

  当时魔王波旬在大众聚会的地方,天上降下金钱,众人都抢着捡钱,竟然不再听闻佛法了。到第二天,优波毱提又集合大众宣讲法义,波旬又降下种种花蕊,来扰乱众人的心。第三天,优波毱提再次召集众人,魔王波旬便变化为一头大象,全身呈蓝琉璃色,口中有六颗牙,每颗牙上有七个浴池,浴池中有七朵莲花,每朵莲花上有七个仙女,这些仙女都在莲花上唱歌跳舞。

  这头大象就在大众旁优哉游哉地漫步,人们忍不住侧头观看,注意力不在听法上。到第四天优波毱提还是召集大家说法,魔王又变化成一个端正美妙的女子,站立在尊者身后,众人专注在她的美色上,却忘了听闻佛法。

  于是尊者立即把那女子变化成白骨,众人见此情形,才专心听尊者说法,证果的人很多。尊者原本有一只狗,天天在它耳边,悄悄地为它说法,这只狗命终后,投生在第六天,同魔王波旬共坐在一个座位上。

  魔王心里想:“这位天尊大德,竟然与我等同,不知他前世从哪里死亡,而转生在这里?”当即观察他的来历,发现是从狗身转变而来。“这个沙门,竟然这般凌辱我!”魔王远远地窥伺尊者,待尊者入禅定后,就拿着一个宝冠,戴在尊者的头上。尊者出定后,感到头上有冠,当即就作观察,知道是波旬所为,就用神力召感魔王前来。

  尊者把狗的尸体变化成一个装饰品,对魔王说:“你送给我一顶宝冠,我很感谢你馈赠的好意,如今我把这个首饰送给你,以表酬谢。”魔王接受后,便返回天上,却发现自己戴着的竟然是条死狗,心中不禁十分厌恶,想要把它褪下来,他用尽了神力,还是不能除去它。

  (于是魔王)又拜见帝释天主,恳求帮他除去这不清净的东西。帝释告诉魔王:“只有给你戴上的人才能把它拿下来,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帮你除去。”于是魔王又到处去请求各位天王直到梵天王,对他们说尽好话,希望能替他除掉这一秽物。

  他们的回答也和帝释一样,不是他们的能力所能办到。实在没办法,魔王只好来见尊者,对他说:“佛真是大德之士,慈悲心广阔无边,而声闻人实在是凶狠可畏。以何为证呢?我从前率领着十八亿魔兵,围攻菩萨,想要破坏他的修道,但他依然心怀慈悲,不怨恨我。如今我只是稍稍冒犯了你,就被折磨成这样子!”

  尊者回答:“确实是这样的,佛相比于我,实在要胜过百千万倍,不可为喻,就像须弥山与芥子相比,像大海之水与牛脚印之水相比,像狮子王与狐狸相比,大小的差别实在不可企及!”尊者对魔王说:“我生在后世,没有见过如来,听说你有神力能变成佛的形象,不妨为我变化一下,我很想瞻仰。”

  魔王答复说:“我现在就变现佛身,你千万不要行礼!”尊者回答说:“不行礼。”于是魔王就变作佛身,身体高达一丈六,紫磨金色,具备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光明晃耀,胜过日月的光辉。尊者心中满怀欣喜,便上前去稽首行礼。魔王赶忙恢复原形,对尊者说:“刚才说好不行礼,为什么现在又顶礼呢?”

  尊者回答:“我只是向佛行礼,又不是向你行礼。”魔王重新对尊者赔礼道:“恳请您怜悯我,把这条死狗除去!”尊者告诉他:“你只要生起慈心,不起恶念,护持众生,这死狗就会变成宝饰。如果心怀着恶意,则会变成狗尸。”魔王波旬因为害怕的缘故,就一直发善心。尊者成道以后,经他度化而获得四果的人,每人用一根筹计算,每根筹四寸长,这样的筹堆满一间长、宽、高均达六丈的房子。

  于是众人对尊者说:“尊者的福德实在是博大,度化的众生实在难以计量!”尊者告诉他们:“我还是畜生的时候也度化众生,使他们得到圣果,何况今日!”与会大众于是问道:“不知尊者前世是如何度化众生呢?”

  尊者便告诉他们:“在很久以前,波罗奈国有一座仙山,有五百位辟支佛居住在山中。当时有一只猕猴每天都来供养,并拜见他们的仪容姿态。后来这些辟支佛们都涅槃了,又有五百名梵志接着在这里居住修行。这些梵志们有的供奉日月,有的供奉火神。供奉日月的人,翘着脚向着日月,供奉火的人,不论早晚一直燃着火。

  而那个猕猴见到翘着脚的,便把他的脚拉下,见到他们燃火,便把火灭掉,接着猕猴就端身正坐而观修。各位梵志看到它这样,互相交头接耳说着:‘这个猕猴,应是在为我们示现修行威仪啊!’于是立即各自调整身姿,谛观诸法真理,渐渐地心开意解,都获得了辟支佛道。当时那只猕猴,就是现在的我!。”

  与会众人又问:“不知因为什么因缘受猕猴身?”尊者告诉他们:“过去九十一劫以前,有毗婆尸佛出现在世上。一群比丘在波罗奈国的一座仙山中居住,当时有位罗汉比丘登上山顶,脚下轻快,跑得非常迅疾。有一位年轻的修道人见此情景,忍不住脱口而出:‘此人跑起来轻飘迅速,真像只猕猴。’由于这个因缘,他在五百世中一直作猕猴。因此,所有的四众弟子,都应守护自己的口舌,不可随意胡言。”

  尊者优波毱提宣说这些法时,一切与会大众,有的得到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有种缘觉善根的,有的发了大乘心得到不退转位,不可称计。信受其教,欢喜奉行。

  附原经文;

  优波毱提缘品第六十七

  【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此国有一梵志。字阿巴毱提。聪明广学。探古达今。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因复启曰。若我出家。智慧辩才。与舍利弗等者。情则甘乐。若当不如便自归家。

  佛寻答曰。卿不如也。时彼梵志。止不学道。还归其舍。世尊于后。告众会言。我灭度已。一百岁中。此婆罗门。而当染化。逮成六通。智慧高远。教化众生。其数如尘。

  佛涅槃时。告阿难言。我灭度后。一切经藏。悉付嘱汝。汝当受持广使流布。世尊既灭。阿难持法。阿难后时。复欲舍身。告弟子耶贳羁言。我去世后。所有典要。汝当护持。因复告曰。波罗柰(龙藏为[木+柰])国。当有居士字曰毱提。此人有子。名优波毱提。卿好求索。度用为道。卿若寿终。以法付之。

  阿难灭已。此耶贳羁。奉持佛法。游化世间。所度甚多。复至波罗柰(龙藏为[木+柰])。往造居士。与共相识。数数往来。其彼居士。生一男儿。字阿巴毱提。年在幼稚。于时耶贳羁。往从索之。欲使为道。其父答曰。始有一子。当绍门户。不可尔也。若后更生。便用相给。

  后复生男。子字难陀毱提。耶贳羁复往从索。其父报言。大子营外。次子营内。于其家居。乃可丰隆。情中恋惜。未能相许。若后更有。信当奉惠。

  此耶贳羁。是阿罗汉。三明具足。能知人根。观此二儿。与道无缘。亦自息意。不殷勤求。时彼居士复更生男。颜貌端妙。形相殊特。时耶贳羁。复往从索。

  其父报曰。儿今犹小。未能奉事。又复家贫。无以饷送。且欲停之。须大当与。年渐长大。高才器盛。父付财物。居肆贩卖。时耶贳羁。往到其边。而为说法。教使系念。以白黑石子。用当筹算。善念下白。恶念下黑。

  优波毱提。奉受其教。善恶之念。輙投石子。初黑偏多。白者尠少。渐渐修习。白黑正等。系念不止。更无黑石。纯有白者。善念已盛。逮得初果。

  时彼城中。有淫女人。遣婢持钱。往从买华。优波毱提。心性质直。饶与其华。不令有恨。婢赍华归。淫女甚怪。问其婢言。前日买华。用钱一种。往何以少。今何以多。将无前时相欺减乎。婢答之言。今日华主。慈仁守礼。平等相与。所以饶获。又复其人。形体殊妙。大家若见。没不有恨。淫女闻之。遣信请唤。

  优波毱提。自抑不往。又复延召。终不从命。于时淫女。与王家儿。而共交通。贪其衣服。众宝所成。利兴义衰。杀而藏之。王家搜觅。于其舍得。寻取淫女。斩截手足。劓其耳鼻。悬于高标。竖置家间。

  虽荷此苦。然未命终。优波毱提。往到其所。淫女谓言。往者端正。不肯相见。今日形残。何所看乎。寻即对曰。吾不爱色。而来至此。用相怜故。来到此耳。因为宣说四非常法。是身不净苦空无我。一一谛察。有何可恃。愚惑之徒。妄生染想。淫女闻法。逮法眼净。优波毱提。成阿那含。

  时耶贳羁。复从居士。索此少年。用作沙弥。奉教持与。将至精舍。授其十戒。年满二十。便授具足。四羯磨竟。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皆悉满具。言辞巧妙。所演无穷。便集众人。欲为说法。

  时魔波旬。于会处所。而雨金钱。众人竞拾。竟不闻法。于第二日。复集大众。魔雨华鬚。以乱众心。于第三日。复集大众。魔王便化作一大象。绀瑠璃色。口有六牙。其一牙上。有七浴池。其浴池中。有七莲华。一莲华上。有七玉女。斯诸玉女。皆作妓乐。

  其象优游徐步会侧。众人顾目。情不存法。于第四日。复集大众。魔王复化作一女人。端正美妙。侍立尊后。众人注目。忽忘法事。

  于时尊者。寻化其女。令作白骨。众人见已乃专听法。得道者众。尊者本来。有一狗子。日日于耳。窃为说法。其狗命终。生第六天与魔波旬。共坐一床。

  魔王思惟。此天大德。乃与我等。为从何没。而来生此。寻观察之。知从狗身。彼沙门者。相辱乃尔。遥伺尊者入禅定时。持一宝冠著其头上。既从定起。觉顶有冠。寻便思察。知魔所为。即以神力感魔使来。

  化其狗尸。令似髴饰。而告魔言。汝遗我冠。深识来意。今以髴饰。用相酬赠。魔王受已。便还天上。而见所著。乃是死狗。心中厌恶。而欲去之。尽其神力。不能令却。

  复诣帝释。求除不净。帝释报言。其作此者。斯人能舍。非是吾力之所任施。魔王复去。广问诸天乃至梵天。向之嘉言。愿除兹秽。

  各答如初。非力所办。事不获已。来诣尊者。而谓言曰。佛实大德。慈心无边。诸声闻辈。诚为凶忌。何以验之。我乃昔日。将诸魔兵凡十八种。攻围菩萨。欲败其道。犹怀慈悲。不以为怨。我今小触。相困乃尔。

  尊者答言。理实如是。佛之于我。百千万倍。不可为喻。如须弥山比彼芥子。如大海水方于牛迹。如师子王喻于野干。大小之形。实不相及。尊者语魔。吾生末世。不见如来。闻汝神力能化作佛。试为一现。我欲观之。

  魔王答言。我今化现。慎莫为礼。对曰不礼。是时魔王。化身作佛。躯体丈六。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赫弈。喻倍日月。尊者欣悦。便前稽首。魔还复形。语尊者言。向云不礼。今作礼何。

  尊者答言。我自礼佛。不礼于汝。魔复谢曰。唯愿矜愍。却此死狗。尊者告曰。汝起慈心。拥护群生。则此死狗。变成宝饰。若怀恶意。则作狗尸。魔以畏故。恒发善想。是时尊者。成道已后。所化众生。得四果者。一人一筹。筹长四寸。如此之筹。满于一房。房高六丈。纵广亦尔。

  于是众人白尊者言。尊者福德。实为弘博。化度群萌。不可称数。尊者告曰。吾为畜生时。亦化众生。使得圣果。何况今日。众会白言。不审先世。所度云何。

  尊者告曰。乃往过去。波罗奈国。有一仙山。五百辟支佛。止住其中。时有猕猴。日来供养。奉觐仪容。诸辟支佛。后尽徙去。复有五百梵志。续在中止。诸梵志等。或事日月。或复事火。事日月者。翘脚向之。其事火者。朝夕然之。

  时彼猕猴。见其翘脚。便取挽下。见其然火。便取灭之。猕猴于时。端坐思惟。诸梵志见。自相谓言。此猕猴者。将为我曹示兹威仪。寻各整身。谛察真理。心意开解。尽得辟支佛道。彼猕猴者。我身是也。

  众会复白以何因缘。受猕猴身。尊者告曰。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出现于世。有诸比丘在波罗奈仙山中住。时有应真。登上山巅。放脚轻疾。有一年少道人。而作是言。彼行飘速。正似猕猴。由此因缘。五百世中。常作猕猴。以是之故。凡有四辈。应自护口。勿妄出言。

  尊者优波毱提。说此法时。一切大会。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种缘觉善根者。发大乘心逮不退者。不可称计。信受其教。欢喜奉行。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贤愚经白话 婆世踬缘品第六十六
下一篇:贤愚经白话 汪水中虫缘品第六十八

 贤愚经白话 沙弥均提缘品第六十九 贤愚经白话 汪水中虫缘品第六十八
 贤愚经白话 婆世踬缘品第六十六 贤愚经白话 苏曼女十子缘品第六十五
 贤愚经白话 顶生王缘品第六十四 贤愚经白话 佛始起慈心缘品第六十三
 贤愚经白话 梵志施佛纳衣得授记缘品第六十二 贤愚经白话 坚誓师子缘品第六十一
 贤愚经白话 五百雁闻佛法生天缘品第六十 贤愚经白话 鸟闻比丘说法生天缘品第五十九
 贤愚经白话 二鹦鹉闻四谛缘品第五十八 贤愚经白话 波婆梨缘品第五十七
 贤愚经白话 象护缘品第五十六 贤愚经白话 檀弥离缘品第五十五
 贤愚经白话 师质子摩头罗瑟质缘品第五十四 贤愚经白话 贫女难陀品第五十三
 贤愚经白话 檀腻羁缘品第五十二 贤愚经白话 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
 贤愚经白话 善事太子入海品第五十 贤愚经白话 善求恶求缘品第四十九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