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贤愚经白话 波婆梨缘品第五十七
 
[贤愚因缘经白话] [点击:5069]   [手机版]
背景色

  贤愚经白话:波婆梨缘品第五十七

  摘要:《印光法师文钞》开示:“佛法化导于世间,全仗经像住持,对于佛经佛像,或刻或写,或雕或塑,或装金,或绘画,如是种种印造等法。或竭尽己心,独力营办。或自力不足,广劝众人。或将他人之已印造者,为之流通,为之供养。或见他人之方印造者,为之赞助,为之欢喜。其人功德,皆至广至大。”所以,印经造像功德无量。以下略举十大利益:

  1、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2、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盗贼、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3、夙世怨对,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4、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虎狼,不能为害。5、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身力充盛,所作吉利。6、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禄绵长。7、所言所行,人天欢喜。任到何方,常为多众倾诚爱戴,恭敬礼拜。8、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不愿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捷转男身。9、永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福禄殊胜。10、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所生之处,常得见佛闻法。直至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

  波婆梨缘品第五十七

  【白话】

  这样的经法我(阿难从佛亲自)听闻,讲法时,佛住在王舍城鹫头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在一起。当时波罗奈国王名叫波罗摩达。国王有一位辅相生了一个男孩,有三十二相,具足众好,身体紫金色,相貌身姿挺拔超群。辅相看到这孩子,喜悦倍增,立即唤来相师为孩子看相。

  相师详细察看后赞叹道:“稀奇啊!这孩子相好圆满,具足不同寻常的功德,智慧辩才畅达无碍,世人中无与伦比。”辅相愈发欢喜,请相师给孩子取名。相师又问:“孩子出生以来出现过什么奇异的事呢?”辅相回答道:“事情非常奇怪异常,孩子母亲向来性情不良善,怀孕后却悲心怜悯苦厄,慈心滋润百姓,以平等心保护养育(众生)。”相师高兴地说:“这是孩子的意志所致。”就给他起名为弥勒,父母心中无限欢喜,这孩子的大名不久便举国皆知。

  国王听说此事后,暗自害怕,想道:“这孩子名声显赫、相貌庄严,如果有大福德,必定要夺去我的王位,不如趁他还未长大就将其除掉,否则将来定是祸患。”打定主意后,就命令辅相:“听说你有一个儿子,相貌奇特,你把他带来,我想看一看。”王宫中有人久闻孩子的大名,便推测出国王想伤害他,心急如焚。

  孩子有位舅舅,名叫“波婆梨”,是波梨富罗国的国师,聪明渊博,智慧明达非比寻常,有五百弟子恒常追随求学。辅相怜爱其子,怕国王加害于他,就暗自谋划,秘密派人将孩子送到舅舅处。舅舅见弥勒相好庄严,对他特别爱护,加以教养,并且心怀敬重。

  弥勒渐渐长大,教授他的学问,一天所学,超过其他人一年所学,学不到一年就精通了所有典籍。这时波婆梨看到外甥学习没多久,就已通达众多典籍,于是想举办大会来显示传扬他的美名。波婆梨派遣一名弟子到波罗奈国,对辅相宣说这孩子的所学如何。想要些财宝,为他筹办大会。那名弟子走到半路,听人说佛陀的无量功德,于是生起了敬慕心,想去拜见,就前往佛的住地。路未过半就被老虎所食。凭借此善心,转生在第一重四天王天。

  波婆梨为召开大会竭尽全力尽出家财,请来所有的婆罗门,准备种种美味的食物,大会完后,举行了盛大的财布施,每人都得到五百金钱,布施结束,财产都已施完。有一个婆罗门,名叫劳度差,最后一个到来,见到波婆梨说:“我最后一个来,虽没得到食物,希望照例给我五百金钱。”波婆梨回答:“我家财产已经施尽,并非有所吝惜才不给你东西。”

  劳度差说:“听说你布施,我才抱着希望赶来,为什么没有了呢,希望垂悯惠施给我。你如果一定拒绝,不施舍的话,再过七日,你的头将碎成七块。”波婆梨听后,思惟道:“世上有恶毒的诅咒和其他蛊毒之道,他或许真能做到,这件事不能轻视。但我财物已经全部布施完了,仓促间没有办法。”想到这些,波婆梨忧愁苦恼,极其害怕。

  那位先前派出去,死后生天的弟子远远见自己的恩师愁苦憔悴、无可奈何,就从天上下来,来到波婆梨前,询问恩师道:“为什么发愁?”波婆梨详细地说明事情的原委。天人听后对波婆梨说:“劳度差并不知道最高的道法,不过是愚痴迷网笼罩心地的恶人,他能有什么本事?竟使您如此忧虑。如今只有佛陀能了解最深奥法,是智慧无极的法王,最值得皈依。”

  这时波婆梨听到天人讲起佛陀又问道:“佛陀是什么人?”天人立即说道:“佛陀生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家中,从母亲右胁出生后,立刻行走七步,而言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照耀天地,梵天和帝释天都侍奉护卫在他身旁,又有三十二瑞应不断显现。相师观看后说,他在家将作转轮圣王,出家则定会成佛。(王子)看到人的衰老病死,便不想继承王位,逃离王宫离家苦行六年,终在菩提树下觉悟,降伏十八亿魔众,后夜时分彻悟,具足佛的一切功德法,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全部具足。

  到波罗奈国初转*轮时,阿若憍陈如等五人断尽一切的烦恼,八万天人得法眼净,无数天人发起大道心。又到摩竭国度化郁毗罗、舍利弗和目犍连等人,并收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为弟子,称为僧众,其功德智力,不可称量,总而言之称之为佛。如今住在王舍城鹫头山中。”

  这时波婆梨听他赞叹佛的功德,于是思惟道:“佛陀必然是存在的,我婆罗门书中记载沸星出现时,天地大为震动,圣人将要出现世间。现在种种瑞兆都出现了,可能真有其事。”

  波婆梨随即命弥勒等十六名弟子前去拜见佛陀,并吩咐道:“观看他的相好,倘若果真具有三十二相,就在心中暗暗地问道:‘我师父波婆梨有几种相好?’我现在有二相,其一头发为天蓝色,其二是广长舌相。倘若佛知道,心中再问道:‘我师父波婆梨今年几岁。’我现年一百二十岁。如果他知道,心中再问道:‘我师父波婆梨是何种姓?’我是婆罗门种姓。如果他知道,心中再问道:‘我师父波婆梨有多少弟子?’我现在共有五百弟子。如果他知道数目,则必定是佛,你们一定要作他的弟子。记得派一人回来告诉我消息。”

  于是弥勒一行人前往王舍城,到了鹫头山前,看到佛留下的脚印,有千辐轮相,栩栩如画,就问行人说:“这是谁的脚印?”有人回答说“这是佛的足迹。”这时弥勒等人顿时肃然起敬,徘徊足迹旁反复看视,欢喜恭敬不胜仰慕。

  这时有一位刹罗比丘尼拿了一只死虫放在脚印上,她让弥勒等人一齐来看:“你们仰慕赞叹的神迹,其实踩死众生,有什么值得惊奇呢?”弥勒等人上前观看,仔细观察后,发现虫是自己死去的。随即问比丘尼:“你是谁的弟子?”比丘尼回答说:“是佛的弟子。”弥勒一行人纷纷说道:“佛的弟子中竟然有这种人物。”

  渐渐走到了佛那里,远远看见世尊光明照耀,相好明显,弥勒等人随即计算佛的相好,但其中的两种相好没有见到。佛陀随即为他们伸出舌头覆面,又以神力使他们见到马阴藏相。弥勒等人见佛的三十二相一样不少,愈发高兴,就按师父所教,远远地在心中问道:“我师父波婆梨有几种相好?”佛便远远地回答:“你们师父波婆梨只有二种相好,其一是头发天蓝色,其二是舌广长。”

  波婆梨弟子听后,又在心中问道:“我师父波婆梨现在多大岁数?”佛远远地回答:“你师父波婆梨一百二十岁。”听闻后又在心中问道:“我师父波婆梨是什么种姓?”佛远远地回答:“你师父波婆梨是婆罗门种姓。”听闻后又在心中问道:“我师父波婆梨有多少弟子?”佛远远地回答:“你师父波婆梨有五百弟子。”

  这时在场的人听到佛这样讲话,很奇怪世尊为什么这样自言自语。于是弟子们长跪问佛:“世尊为什么说这些话呢?”佛告诉比丘们:“有一位波婆梨住在波梨富罗国,派遣十六名弟子来我这里,观察我的相好,又在心中向我发问,因此一一地给予回答。”

  此时弥勒等人听了佛的回答,事事都准确无误,无一差错,心里生起深深的敬仰,来到佛前,以头礼佛后坐在一边。佛为他们宣讲妙法,十五人(都)得到法眼净,纷纷从座而起,请求出家。佛说:“善来!”于是他们须发自落,法衣披身,随即成为沙门。佛观察其根机又为他们宣说佛法,十五人当下证得阿罗汉果。

  这时弥勒等人一起商议道:“师父波婆梨还在远方苦等消息,应当尽早派人回去禀报。”十六人中有一位叫宾祈奇是波婆梨姐姐的孩子,众人就派他回去禀报。宾祈奇回到本国波婆梨那里,把所见所闻向波婆梨详细宣说。波婆梨听后,由衷欢喜,随即从座而起,长跪合掌,向王舍城方向虔诚地说道:“此生遇到圣人出世,非常困难。我可望一睹尊容,接受您的清净教化。怎奈年已老迈,脚力不济,虽有诚心,却不能亲自前往。世尊有大慈悲,能了知人的心念,恳请世尊屈尊降临,来到此处救度于我。”

  这时佛在远方知道了他的心意,屈伸手臂间便来到波婆梨的面前。波婆梨刚刚作礼完毕,抬头便看到世尊已在面前。他无限惊喜,急忙向佛礼拜问讯,请佛落座,恭敬虔诚地侍奉世尊。佛为他说法,即证阿那含果。于是世尊顷刻间又回到鹫头山。

  这时净饭王听说佛已经证道,游走四方教化人民,度脱许多众生,心中渴望仰慕,想见佛一面。他便吩咐优陀耶:“你到佛那里,把我的心意转告悉达多太子:‘你原本约定得道后要回来,希望你能遵守过去说过的话,及时回来相见。”优陀耶到佛那里详说了净饭王的心愿,佛立即答应七天后前往。

  优陀耶高兴地回来禀报,净饭王听后向群臣宣布:“优陀耶带回消息说佛将要回来,你们要庄严城内使其异常洁净,粉刷街道,竖起幢幡,要多准备鲜花与香,等待供养佛陀。”置办完毕,净饭王率领群臣离城四十里外迎接世尊。

  这时世尊率领大众,八位金刚力士住在八方,四大天王各在队前引路,帝释天和欲界众天人侍卫在佛的左方,梵天王和色界天人侍卫在佛的右方,比丘僧众则跟在佛陀身后。佛在众人中,放大光明,映照天地,威光胜过日月,和大众一起凌空飞来,在接近国王时,方才下降至人头的高度。国王和臣民、夫人宫女见到大众明亮耀眼,佛在中央如众星捧月。国王十分欢喜,情不自禁地下跪,向佛施礼问讯,然后与他们一起回到城中,佛与僧众住在尸拘卢陀寺院。

  当时的习俗,男女有别。国王和臣民日日听佛说法,闻法开悟获得解脱的人众多。妇女们都心怀不满:“佛与僧众虽已回国,可只有男子才有福气见佛闻法,而我们女人却不能蒙佛恩佑。”佛知道她们的心思,就对国王说:“从今天开始,让国中男女轮流听法,一天一换。”如此以后,得到度化的人非常多。

  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在佛出家后亲手纺织,预先做了一匹金色的布料,一心只等佛的归来。当她见到佛陀,心底深处生起无限欢喜,就拿着这匹布供养佛陀。佛告诉憍昙弥:“你拿这匹布去供养僧众。”摩诃波阇波提又对佛说:“自佛出家修行后,我心中一直思念,因而亲手织就这匹布,一心打算等着献给佛陀,恳请世尊怜悯我,慈悲接受吧。”佛对她说:“我知道姨母一心要把布料供养我,但私情恩爱之心,福德并不广大。如果将它供养僧众,则获得更多的福报。我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才这样劝你。”

  佛又说道:“如果有施主把十六种僧各别请去供养,虽会获得福报,但不是很多。什么叫十六种呢?比丘僧和比丘尼各有八类。还不如在僧众中随意邀请四位供养,所得的功德福泽比前要多十六倍不止。将来末法之时,佛法将尽,即使比丘娶妻养子。那时四人以上的名字僧团,对他们也应如同对舍利弗、目犍连一样地恭敬。”

  波阇波提这时方才心开意解,随即将布料供养僧众。在僧众中依次供养,没有一人肯接受,到了弥勒前,立即接受下来。后来世尊与僧众行走到波罗奈国,辗转而行进行劝化教导。此时弥勒身穿这件金色僧衣,体态庄严,身紫金色,表里相称,威仪安详。

  进入波罗奈城,想要乞食,来到大街上,托钵而立。大众见他相好庄严,纷纷围绕观看,怎么也看不够。虽然大众都钦佩敬重,却无人供奉饮食。有位穿珠师偶然来到道边,见到弥勒,心怀深深地敬慕,就问:“大德,得到食物了吗?”回答说:“还没有。”穿珠师随即邀请弥勒到自己家中,置备饮食。

  食后洗漱,然后弥勒就为穿珠师宣说妙法,言辞高雅美妙,听之无厌。当时有位大长者正好要嫁女儿,先给了穿珠师一颗宝珠,雇他为宝珠穿孔,待宝珠穿孔后,便付钱十万。这时长者派人来取回宝珠,穿珠师因听闻佛法,身心愉悦,就对使者说:“暂且回去,稍后就穿。”使者又说道:“今天急着用这宝珠,希望你及时动手。”叮嘱后便回去禀告长者。

  片刻之后,又派人来取宝珠,穿珠师还在听法,还未动手穿。使者回去禀告长者,长者恨恨地说:“既以重金相雇,不是白白地请托。现在一推再推,不照顾我的急需。”长者又派人带着钱去,如果还不曾穿孔,就把宝珠要回来。使者过来问的时候,穿珠师依旧在听法,使者知道还不曾穿孔,急忙索要宝珠,穿珠师不得已,便把宝珠还给他。

  穿珠师继续在弥勒前听法,无有一丝厌退心。但他的妻子非常恼怒,责备丈夫说:“片刻之劳就能挣十万钱,可以接济家里的衣食短缺,可你只顾听沙门华而不实的空谈,却失去了这么好的赚钱机会。”穿珠师听后顿时感到后悔,弥勒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说:“你现在可以和我一起去精舍吗?”穿珠师回答说:“可以。”

  随即他们一起来到精舍,将穿珠师带到僧众当中,向众僧问道:“如果有施主请一位持戒清净的沙门到家中供养,那么他所得利益,与人得到十万钱相比如何呢?”这时憍陈如随即说道:“假使有人得到一百车珍宝,计算其利益,还不如请一位净戒沙门到家中供养所得的利益广大。”

  舍利弗说:“假设有人得到遍满整个阎浮提的所有珍宝,还不如请一位持戒清净者到家中供养所获利益更多。”目犍连说:“即使有人得到遍满二天下的七宝,也实在不如请一位清净沙门到家中供养所得的利益多。”其他比丘也引用种种譬喻,说明供养持戒清净者的利益远多于钱财之利。

  这时阿那律更说道:“即使获得遍满四天下的珍宝,其利益还不如请一清净沙门来家供养,所得利益倍胜于前。之所以这样,我就是一个实证。想我在过去九十一劫以前,有一位毗婆尸佛出世,他涅槃后,佛法隐没。

  当时阎浮提有一个大国,名叫波罗奈。国中有一商主,家中巨富,无所缺乏。商主有两个男孩,都长得端正庄严,长子名叫泪吒,次子名叫阿泪吒。父亲临命终时嘱咐两个儿子道:‘我肯定不行了,就要离开人世。你们兄弟要互相照顾,齐心协力,千万不要分家。之所以这样,譬如一根线不能拴住大象,很多线拧成一股就能拴住大象;譬如一根芦苇不能独自燃烧,一把竹苇燃烧就能长久不灭。现在你们兄弟两个也是这样,如果互相扶持,外人便无法侵害,家中和睦,勤俭持家就能使家财日增。’父亲这番叮嘱教诫后,便断气命终。

  兄弟俩遵奉父亲的教诲,共住了一段时间。后来阿泪吒的妻子心中想道:‘现在合家而居,碍于兄长的情面,对宾客朋友不能招待看望;如果分了家,各自努力,既无情面之碍,也可以成就家业。’想到这些,便对丈夫说了自己的全部想法。

  阿泪吒听了妻子所说,认为不可取。但其妻子又殷勤劝说,广引各种道理,终于使阿泪吒回心转意。于是对兄长讲了这事,兄长援用父亲临终时的遗言,又用许多比喻来说明不可分家的道理。后来阿泪吒的妻子反复劝说丈夫,阿泪吒决心要与兄长速速分家。兄长见弟弟的心无可挽回,便与他分了家。

  分家后,阿泪吒夫妻恣意放任,整天招集同伴,大吃大喝,奢侈无度。没过几年就把家产挥霍一空。穷得无计可施时便跑到兄长家讨要所缺(的财物),其兄怜悯他,给他十万钱,用完后又去要。像这样前后去了六次,兄长总共给了阿泪吒六十万钱。

  阿泪吒再去乞讨时,兄长就训斥他:‘先父的教诫你不肯听,没多久就要与我分家,又挥霍无度,入不敷出,我前后给了你六十万钱,你还不知满足又来讨要。今天再给你十万钱,不管以后你有钱没钱都不要再来要。’弟弟受了训斥,惭愧地收下钱。

  后来夫妻俩痛改前非,勤俭节省,精勤治理家业,财产日益增多,逐渐富裕起来,再无缺乏。可是兄长泪吒却连遭不幸而破败,财物散失,家中逐渐穷困潦倒无计可施。泪吒去弟弟那里述说自己的窘境,向他要些钱暂且救急。阿泪吒却嫌恨地对兄长说道:‘我以为兄长家从来不知贫困为何物,为什么到我这里索要呢?’说完后,也不招待兄长吃饭。

  兄长便离去,深感震惊:‘生死之中,为什么这样可畏呢?同胞兄弟也如此绝情,不知报恩,更何况他人呢?’这样推理寻思,不觉对人世产生厌离。于是便舍弃家庭,入山静坐思惟万法生灭的道理,心即开悟,成为辟支佛,威仪不凡,到城里乞食。

  后来遇到歉收,人民饥饿困乏,这时辟支佛很难乞到食物。弟弟阿泪吒后来也家道衰落,又遇荒年,缺乏食物,只能每天打柴,贩卖后买点稗子养家糊口。一天早上他提早去水泽,在城门中,见到辟支佛,威仪不凡,正入城来乞食,便前往拾柴。

  (打柴)回来到城门时,又遇见辟支佛托着空钵走出来,心中想到:‘这位圣者,早晨见他入城,现在又空手而归。如果他与我一道回家,我就分出自已的那份食物供养他。’动了这个念头后,就转身离去。这时辟支佛随即知道了他的心意,便跟着他来到他家门前。

  阿泪吒见后,十分欢喜,立即为辟支佛铺设坐位,请他进来入座,要来自已那一份稗子稀饭,亲自端来供养辟支佛。这时辟支佛对阿泪吒说:‘你也又饥又渴,我们还是分着吃吧。’阿泪吒说:‘我们世俗人吃饭没有固定时间,尊者日中一食,唯愿您能接受。’

  辟支佛吃过后,被阿泪吒的一番诚心所感动:‘遇上这样的荒年,父子都不能互相接济,他却能割舍自己的活命食品供养我,我应当显现神变,令他欢喜。’辟支佛随即飞到虚空,身出水火,广现神通变化,之后又来到阿泪吒前,对他说道:‘你有什么愿望,我都将满足你。’

  阿泪吒见他显现神变,欢喜踊跃,立即上前至心许愿说:‘一切众生想尽办法求取财物,愿我生生世世资财无有匮乏,凡有所求都能心想事成。又愿将来能遇上功德超胜你百千万倍的大士,使我在那时能断除一切烦恼,神通变化与你没有差别。’发完愿,阿泪吒更加欢喜。辟支佛回到自己的住所。

  当时阿泪吒就又去野外打柴,看到一只兔子,想要捉住它,渐渐走近,便把镰刀抛过去,兔子随即倒毙在地。阿泪吒正想上前拾取,兔子突然变成死人趴在他的背上。阿泪吒急忙抱住死人的头,竭尽全力想把它甩掉,但怎么都弄不下来,阿泪吒心中恐怖,既慌张又苦恼,想回城让妻子帮忙合力弄下来,但又担心别人看见了不让他进城。

  等到黄昏,便用衣服盖住背上的死尸,背着它进城回家。回到家里,死尸自然落在地上,变成一堆阎浮檀金,光明闪亮,照亮邻舍。众人辗转相告,此事也传到国王那里。国王立即派人前去核实。使者到后察看,只见到一具死尸,随即回禀国王说:不过是一具死尸。

  国王又问其他人,回答仍说是金子。国王甚感奇怪,再次派人察看,这样往返了七次,说法不一。国王随即亲自前往,只见是一具将要腐臭的死尸,国王就问阿泪吒:‘你看到的是什么?’回答说:“看到的确实是金子。”

  阿泪托便取了少许,进献给国王,国王才见是金子。国王对他另眼相看,不同以往,就问阿泪吒这是从何而来。于是阿泪吒就把事情的由来原原本本禀报国王,说:‘肯定是因为供养辟支佛的缘故。’国王听后感叹道:‘善哉!你得到殊胜利益,遇到了这样的圣人。’随即又赏赐(阿泪吒,并)封为大臣,(使他享有)这样的种种尊荣。

  当时的阿泪吒就是现在的我,我在那一世以少许稗子稀饭供养辟支佛,以此许下心愿。从那时起,九十一劫中都转生在天上和人间,没有任何短缺,三事超群:长相庄严;具有美名;心有所想称心而至。直到现在还是如此。

  在家之时我经常游手好闲,不喜欢世间事务,兄长摩诃男对我颇有怨言。但我母亲却说:‘我孩儿有福德。’摩诃男说:‘我独自辛苦劳碌,操持家务,下地种田,他却终日悠闲地躺着吃闲饭,怎么能有福德!’母亲想试验一下,便派我到田里监管农活,却不送食物过来。我奇怪食物迟迟不来,即派人去要。母亲派人对我说:‘无所有。’我再传话给母亲:‘请把无所有送来。’

  母亲听儿子这样说,于是就取来宝案和一些餐具器皿用布盖上送给我,还让摩诃男跟着来看,到我面前时我解开布盖,只见百种美味饮食充满食器。就这样其他时间我也心想事成。纵然一个人拥有四天下的宝物,劫尽时也会变得一无所有,无法长久。但我只是供养了辟支佛少许稀饭,在九十一劫中所得的福利却从未消失。又因这份功德,使我见佛得度,度脱轮回苦海。因此,可知请一位净戒比丘到家中供养,所得利益远多于拥有四天下的珍宝。”

  阿那律说完这番话,这时世尊正好从外边进来,听到阿那律讲述过去的事情,就对比丘们说:“你们讲了过去的事,我接着再来讲未来的事。将来的时候,此阎浮提的土地方方正正,平坦广大,无有山川,地上生长着柔软的青草,犹如天人的衣服。这时人民的寿命是八万四千岁,身高八丈,端正殊妙,性情仁厚温和,人人都修持十种善法。

  那时将会有一位转轮圣王,名叫胜伽(汉语:贝也),当时会有一户婆罗门生一个男孩,名叫弥勒,身色紫金,有三十二相,诸随好圆满,光明晃耀。他出家学道,觉悟成佛,广为众生转妙*轮。第一次说法大会度化九十六亿众生;第二次说法大会度化九十四亿;第三次说法大会度化九十二亿。

  像这样在三会中所度化的,都是在我遗法中种福的众生:有的供养佛法僧三宝;有的出家;有的在家守持斋戒;或有烧香燃灯礼拜三宝,都得以聚集在此三会中。三会度脱了在我遗法中种福的众生,然后才度化与弥勒有缘的徒众。”弥勒听了佛这番话,从座而起,长跪对佛说:“我愿意成为那时的弥勒世尊。”佛告诉他说:“如你所言,你将成为那时的弥勒如来,以上所讲教化众生者指的就是你。”

  当时法会中,有一位比丘,名叫阿侍多,长跪对佛说:“我愿意成为那位转轮王。”佛告诉他说:“你为什么只是贪恋生死,不求解脱呢?”此时与会一切大众见到世尊授记弥勒未来成佛,仍然名叫弥勒,个个都有些疑惑,想知道其中的因缘。尊者阿难,随即从座而起对佛说道:“弥勒将来成佛,还是叫弥勒,不知因为什么原因起的这个名字?”

  佛告诉阿难:“仔细听,记在心中。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此阎浮提有一位大国王名叫昙摩留支,统治阎浮提八万四千小国、六万山川、八十亿村落,有二万夫人宫女,一万名大臣。有一个小国繁华安乐,国王名叫波塞奇。当时弗沙佛刚出现在世间,正在这个国家中教化众生。

  那时,波塞奇王与群臣专心供养弗沙佛和僧众,无暇前去朝见昙摩留支大王,进贡和音信都中断了。大王对波塞奇音信断绝感到奇怪,便派使者前去责问波塞奇。使者到后,宣读大王的旨意:‘这些年以来,你们既无使者又无书信,作为臣子,怎么能这样违背常理?难道是有异心,要图谋叛逆吗?’

  这时波塞奇受到大王斥责,自知违犯废弃常理,不知如何应付,便前去拜见弗沙佛,向佛禀告此事。(弗沙)佛告诉国王:‘你不必担忧,只要回去派遣使者,以真诚心前去解说:弗沙佛正在我国,我们早晚都在承事佛陀,所以无暇前来朝见大王。国内的财物都用来供奉佛和僧众,实在没有多余的可以进贡。’波塞奇王得到佛的教敕后,随即回去将佛所教的话告知使者。

  使者回去复命,将此事详细告之昙摩留支大王,大王听后大为震怒,立即召集群臣共商此事。大臣们都说:‘这国王太傲慢,强辞夺理,应集合军队前去讨伐他。’大王当即同意,集合兵将亲自前往。前军逼近波塞奇的国家时,波塞奇王才知道了军情,心中恐惧,慌忙前去告诉弗沙佛。

  (弗沙)佛告诉国王:‘不用担心,你只管亲自去见大王,对他宣说前面那番话。’波塞奇王随即与群臣来到国界,见到大王,施礼问讯后站在一旁,昙摩留支大王责问道:‘你依靠什么违反常法,傲慢自大,不来朝见?’波塞奇说:‘佛陀出世,难以值遇,很难得见佛陀尊颜,近来佛陀来到我国,教化众生,我早晚承侍,因此失礼。’

  大王又严厉地责问:‘即便如此,又为什么中断进贡?’波塞奇说:‘佛有徒众,称之为僧众,戒德清净,为世上殊胜福田,因此举国所有财物都用来供养,所以没有剩余财物可以进贡。’昙摩留支听了这番解释后说道:‘军队暂且停止行动,等我去见过弗沙佛,回来后再向你问罪。’随即与群臣前往佛的住地。

  这时(弗沙)佛为大众所围绕,众人都安静地端坐入定。有一位比丘入了慈心三昧,身体放射出金色光明,如大火聚。昙摩留支远远看见世尊光明显赫、超胜日光,为大众所围绕,如众星捧月。昙摩留支向佛行礼,如法问讯,因见到这位比丘光明显赫,便问世尊:‘这位比丘入了什么定,竟如此光明显耀?’

  弗沙佛告知大王:‘此比丘入于慈心三昧。’昙摩留支王听后,愈发钦佩敬仰,说:‘这慈心定,如此的功德巍巍,我一定要修习这样的慈心三昧。’发完誓愿,一心向往慈心定,性情变得非常柔和,再也没有了害心,他立刻邀请佛陀和僧众:‘希望您们从禅定中出来,到我的大国去。。’佛当即答应,约定了日期前往。

   

   

  波塞奇王听说佛要前往大王的国家,极其依恋遗憾、惆怅,惘然若失。他心中想:‘如果我是大王,佛就会常住在我国,可由于我是小王,不得自在。’想到这这里,便问弗沙佛:‘所有国王中哪一个最大?’佛告诉他:‘转轮王最大。’波塞奇王因此立誓:‘我以前供养佛陀僧众,以此功德,愿我生生世世常作转轮王。’

  如是阿难,那时的大王昙摩留支就是现在的弥勒,从那世开始发起慈心。从那以后他一直叫弥勒。那位波塞奇王,就是现在的祇陀,他从那一世开始就世世作转轮王,直到现在功德不尽,所以他现在还请求作转轮王。”

  这时穿珠师听到这些话后,随即发起无上正真道心。其他与会大众闻佛所说,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的;有发无上正真道心的;有证得不退转地的。各皆敬戴,欢喜奉行。

  附原经文:

  波婆梨缘品第五十七

  【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头山中。与尊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波罗奈王。名波罗摩达。王有辅相。生一男儿。三十二相。众好备满。身色紫金。姿容挺特。辅相见子。倍增怡悦。即召相师。令占相之。

  相师披看。叹言奇哉。相好毕满。功德殊备。智辩通达。出踰人表。辅相益喜。因为立字。相师复问。自从生来。有何异事。辅相答言。其怪异常。其母素性。不能良善。怀妊已来。悲矜苦厄。慈润黎元。等心护养。相师喜言。此是儿志。因为立字。号曰弥勒。父母喜爱。心无有量。其儿殊称。合土宣闻。

  国王闻之。怀惧言曰。念此小儿。名相显美。傥有高德。必夺我位。及其未长。当预除灭。久必为患。作是计已。即敕辅相。闻汝有子。容相有异。汝可将来。吾欲得见。时宫内人。闻儿晖问。知王欲图。甚怀汤火。

  其儿有舅。名波婆梨。在波梨富罗国。为彼国师。聪明高博。智达殊才。五百弟子。恒逐咨禀。于时辅相。怜爱其子。惧被其害。复作密计。密遣人乘。送之与舅。舅见弥勒。睹其色好。加意爱养。敬视在怀。

  其年渐大。教使学问。一日咨受。胜余终年。学未经岁。普通经书。时波婆梨。见其外甥。学既不久。通达诸书。欲为作会显扬其美。遣一弟子。至波罗奈。语于辅相。说儿所学。索于珍宝。欲为设会。其弟子往。至于中道。闻人说佛无量德行。思慕欲见。即往趣佛。未到中间。为虎所啖。乘其善心。生第一四天。

  波婆梨自竭所有合集财贿。为设大会。请婆罗门。一切都集。供办肴饍。种种甘美。设会已讫。大施达嚫。一人各得五百金钱。布施讫竟。财物罄尽。有一婆罗门。名劳度差。最于后至。见波婆梨。我从后来。虽不得食。当如比例与我五百金钱。波婆梨答。我物已尽。实不从汝有所爱也。

  劳度差言。闻汝设施。有望相投。云何空尔。见垂施惠。若必拒逆不见给者。汝更七日。头破七段。时波婆梨。闻是语已。自思惟言。世有恶咒及余蛊道。事不可轻。傥能有是。财物悉尽。卒无方计。念是愁忧。深以为惧。

  前使弟子终生天者。遥见其师愁悴无赖。即从天下。来到其前。问其师言。何故愁忧。师具以事广说由缘。天闻其语。寻白师言。劳度差者。未识顶法。愚痴迷网恶邪之人。竟何所能。而乃忧此。今唯有佛。最解顶法。无极法王。特可归依。

  时波婆梨。闻天说佛。即重问之。佛是何人。天即说佛生迦毗罗卫净饭王家。右胁而生。寻行七步。称天人尊。三十二相。八十妙好。光照天地。梵释侍御。三十二瑞。振动显发。相师观见。记其两处。在家当作转轮圣王。出家成佛。睹老病死。不乐国位。踰宫出国。六年苦行。菩提树下。破十八亿魔。于后夜中。普具佛法。三明六通十力无畏十八不共法。悉皆满备。

  至波罗奈。初转*轮。阿若憍陈如五人漏尽。八万诸天。得法眼净。无数天人。发大道意。复到摩竭。度郁毗罗并舍利弗目犍连等。出千二百五十比丘以为徒类。号曰众僧。功德智能。不可称计。总而言之。名为佛也。今在王舍鹫头山中。

  时波婆梨。闻叹佛德。自思惟言。必当有佛。我书所记沸星下现。天地大动。当生圣人。今悉有此。似当是也。

  即敕弥勒等十六人。往见瞿昙。看其相好众相若备。心念难之。我师波婆梨。为有几相。如我今者。身有两相。一发绀青。二广长舌。若其识之。复更心难。我师波婆梨。年今几许。如我年者。今百二十。若其知之。复更心念。我师波婆梨。是何种姓。欲知我种。是婆罗门。若其答识。复更心难。我师波婆梨。有几弟子。如我今者。有五百弟子。若答知数。斯必是佛。汝等必当为其弟子。念遣一人语我消息。

  时弥勒等。进趣王舍。近到鹫山。见佛足迹。千辐轮相昞然如画。即问人言。此是谁迹。有人答言。斯是佛迹。时弥勒等。遂怀慕仰。徘徊迹侧。豫钦渴仰。

  时有比丘尼刹罗。持一死虫着佛迹处。示弥勒等。各共看此。汝等钦羡叹慕斯迹。蹑杀众生。有何奇哉。弥勒之等。各共前看。谛观形相是自死虫。即问比丘尼。汝谁弟子。比丘尼答言。是佛弟子。时弥勒等。各自说言。佛弟子中。乃有是人。

  渐进佛所。遥见世尊。光明显照。众相赫然。即数其相。不见其二。佛即为其出舌覆面。复以神力。令见阴藏。见相数满。益以欢喜。即奉师敕。遥以心难。我师波婆梨。为有几相。佛即遥答。汝师波婆梨。唯有二相。一发绀青。二广长舌。

  闻是语已。复更心难。我师波婆梨。年今几许。佛遥答言。汝师波婆梨。年百二十。既闻是已。复心念难。我师波婆梨。是何种姓。佛即遥答。汝师波婆梨。是婆罗门种。得闻是已。复更心难。我师波婆梨。有几弟子。佛即遥答。汝师波婆梨。有五百弟子。

  于时会者。闻佛所说。甚怪如来独说此语。时诸弟子。长跪问佛。世尊何故。而说是言。佛告比丘。有波婆梨。在波梨富罗国。遣十六弟子。来至我所。试观我相。因心念难。是以一一还以答之。

  时弥勒等。闻佛答难。事事如实。一无差违。深生敬仰。往至佛所。头面礼讫。却坐一面。佛为说法。十五人。得法眼净。各从坐起。求索出家。佛言善来。须发自堕。法衣在身。寻成沙门。重以方便。为其说法。其十五人。成阿罗汉。

  时弥勒等。自共议言。波婆梨师。在远邑迟。宜时遣人还白消息。十六人中。时有一人。字宾祈奇。是波婆梨姊子。众人即遣往白消息。还到本国波婆梨所。具以闻见。广为说之。波婆梨闻已。喜发于心。即从坐起。长跪合掌。向王舍城。自说诚言。生遭圣世。甚难值遇。思睹尊容。禀受清化。年已老迈。足力不强。虽有诚欵。靡由自达。世尊大慈。豫知人心。唯愿屈神。来见接济。

  于时如来。遥知其意。屈伸臂顷。来到其前。礼已举头。寻见世尊。惊喜踊跃。礼拜问讯。请令就坐。恭肃侍佛。佛为说法。逮阿那含。于时世尊。寻还鹫山。

  时净饭王。闻佛道成。游行教化。多有所度。情怀渴仰。思得睹觐。告优陀耶。汝往佛所。腾我志意。白于悉达。汝本有要。得道当还。愿遵往言。时来相见。优陀耶到。具宣王意。佛寻可之。七日当往。

  优陀耶喜还白消息。净饭王闻。告语诸臣。优陀耶来。云佛当还。庄严城内。极令清洁。涂汙街陌。遍竖幢旙。饶储华香。当俟供养。严办已讫。与诸群臣四十里外奉迎世尊。

  于时如来。与大众俱。八金刚力士。住在八面。时四天王。各在前导。时天帝释。与欲界诸天。侍卫其左。时梵天王。与色界天。侍卫其右。诸比丘僧。列在其后。佛在众中。放大光明。晖曜天地。威踰日月。普与大众。乘虚而往。渐欲近王。下齐人头。王与臣民夫人婇女观见大众。晃朗俱显。佛在中央如星中月。王大欢喜。不觉下礼。礼问毕竟。与共还国。住尸拘卢陀僧伽蓝。

  是时国法。男女有别。王与臣民。日日听法。闻法开悟。得度者众。诸女人辈。各怀怨恨。佛与大众。虽复还国。男子有幸。独得见闻。我曹女人。不蒙恩祐。佛知其意。即语王言。自今已后。令国男女。番往听法一日一更。从是已后。蒙度甚多。

  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佛已出家。手自纺织。预作一端金色之氎。积心系想。唯俟于佛。既得见佛。喜发心髓。即持此氎。奉上如来。佛告憍昙弥。汝持此氎。往奉众僧。时波阇波提。重白佛言。自佛出家。心每思念。故手纺织。规心俟佛。唯愿垂愍。为我受之。佛告之曰。知母专心欲用施我。然恩爱心。福不弘广。若施众僧获报弥多。我知此事。是以相劝。

  佛又言曰。若有檀越。于十六种具足别请。虽获福报。亦未为多。何谓十六。比丘比丘尼。各有八辈。不如僧中。漫请四人。所得功德。福多于彼。十六分中。未及其一。将来末世。法垂欲尽。正使比丘。畜妻挟子。四人以上。名字众僧。应当敬视如舍利弗目犍连等。

  时波阇波提。心乃开解。即以其衣。奉施众僧。僧中次行。无欲取者。到弥勒前。寻为受之。于后世尊。与比丘僧。游波罗奈。转行化导。尔时弥勒。着金色氎衣。身既端正。色紫金容。表里相称。威仪庠序。

  入波罗奈城。欲行乞食。到大陌上。擎钵住立。人民之类。睹其色相。围绕观看。无有厌足。虽皆钦敬。无能让食。有一穿珠师。偶到道宕。见于弥勒。甚怀敬慕。即问。大德为得食未。答言。未得。寻请将归。办设饮食。

  食已澡漱。为说妙法。言辞高美。听之无厌。时有大长者。值欲嫁女。先与一珠。雇令穿之。若其穿讫。当与钱十万。于时长者。遣人来索。珠师闻法。五情甘乐。语言且去。比后当穿。其人复语。今急须之。念时着手。嘱已还去。具语长者。

  斯须之顷。重遣往索。犹故听法。未为穿之。还语长者。长者恨言。既重相雇。不唐倩讬。而乃前却。不称我要。更重遣人。因赍钱往。若其未穿。还担珠来。使人到问。犹故听法。知未穿珠。急从还索。事不得已。即取还他。

  穿珠之师。在弥勒前。次第听法。心无厌退。其妻嗔恚。嫌责夫言。须臾之劳。当得钱十万。以供家中衣食乏短。但听沙门浮美之谈。亡失尔许钱财之利。夫闻其言。情怀悔恨。弥勒知意。而语之言。汝今能共至精舍不。答言可尔。

  即时共到精舍。将到僧中。问众僧言。若有檀越。请一持戒清净沙门。就舍供养。所得盈利。何如有人得十万钱。时憍陈如。寻即说言。假使有人。得百车珍宝。计其福利。不如请一净戒沙门。就舍供养。得利弘多。

  舍利弗言。设令有人。得一阎浮提满中珍宝。犹不如请一净戒者。就舍供养获利弥多。目犍连言。正使有人。得二天下满中七宝。实不如请清净沙门。于舍供养得利极多。其余比丘。如是各各。引于方喻。比校其利。皆悉多彼。

  时阿那律复自说言。正令得满四天下宝。其利犹复不如请一清净沙门。诣舍供养得利殊倍。所以然者。我是其证。自念过去九十一劫时。世有佛号毗婆尸。般涅槃后。经法灭尽。

  时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奈。尔时国中。有一萨薄。家居巨富。无所乏少。有二男儿。各皆端正。长名泪吒。小字阿泪吒。父垂命终。告敕二子。我必不勉。当即后世。汝等兄弟。念相承奉。合心并力。慎勿分居。所以然者。譬如一丝。不任系象。合集多丝。乃可制象。譬如一苇。不能独然。合捉一把。然不可灭。今汝兄弟。亦复如是。共相依恃。外人不坏。内穆勤家则财业日增。嘱诫之后。气绝命终。

  兄弟奉教。合居数时。后阿泪吒妇。自心念言。今共居止。留难兄家。人客知识不得瞻待。若当分异各自努力。情既无难可得成家。念是事已。具向夫说。

  阿泪吒闻妇所言。以为不可。妇复殷勤。广引道理。阿泪吒情回。以事白兄。兄复引父垂命之言。广示方比不可之理。时阿泪吒妇数数劝动。其夫意决。急求分居。兄见意盛。与分家居。

  分异之后。阿泪吒夫妻。恣情放志。招合伴党。饮啖奢侈。不顺礼度。未经几年。家物耗尽。穷罄无计。诣兄匃乏。兄复矜之。与钱十万。用尽更索。如是六反。前后凡与六十万钱。

  后复来求。兄复诃责。亡父敕诫。汝不承用。未经几时。求共分异。丧用无度。不可供给。前后与汝六十万钱。汝不知足。复更来求。今复更与汝十万钱。能有能无更勿来索。其弟得责。惭愧取钱。

  夫妇改操。谨身节用。勤心家业。财产日广。其后渐富。更无乏短。其兄泪吒。连遭衰难。所在破亡。财物迸散。家理次穷。无有方计。往到弟边。说所阙阔。求索少钱。供足不逮。其弟嗔嫌。而语兄言。谓望兄家。不识有贫。云何复来。从我所索。作是语已。乃不让食。

  兄便还去。而自愕然。生死之中。何可畏耶。析体兄弟。不识恩养。岂况他人。当推义理。心即厌世。舍家入山。静坐思惟诸法生灭。心即开悟。成辟支佛。威仪可观。入城乞食。

  后值世俭。人民饥乏。时辟支佛。乞食难得。时弟阿泪吒。后转贫乏。复值岁荒。食谷不继。日往取薪。卖糴稗子。共家妇儿。以自供活。一日晨朝。早往入泽。于城门中。见辟支佛。威仪可观。入城乞食。即往取薪。

  还来到门。见辟支佛空钵而出。心自生念。此是快士。晨见入城。今乃空来。若令见我共归至舍。当共分食以奉施之。作是念已。舍之而去。时辟支佛。寻知其意。即随其后。往到门中。

  阿泪吒见之。心用欢喜。即为敷床。请令入坐。索其自分稗子之糜。躬手自持施辟支佛。时辟支佛语阿泪吒言。汝亦饥渴。当共分啖。阿泪吒白言。我曹世俗。食无时节。尊日一食。但愿为受。

  即受食讫。感其至心。遭斯岁俭。父子不救。能割食分。以用见施。当为现变。令其欢喜。即飞虚空。身出水火。广现神足。还住其前。语阿泪吒言。欲求何愿。恣随汝意。

  见变欢喜踊跃。即前至心。自立誓言。一切众生。多种求财。我愿世世。莫有所乏。情有所欲。应意而至。又愿将来。得遇上士。功德胜汝百千万倍。令我于彼得漏尽。证神足变化与汝不异。求愿已讫。倍复欢喜。时辟支佛还归所止。

  时阿泪吒。即还入泽取薪。到见一兔。意欲捕取。走逐转近。以镰遥掷。即时堕地。适欲前取。化为死人上其背上。急抱其头。尽力推却。不能令却。心怀恐怖。慞惶苦恼。意欲入城。共妇解却。复恐人见。令不听入。

  留待日暮。以衣用覆。担负入城往趣其舍。已到舍内。自然堕地。变成一聚阎浮檀金。光明晃昱。并照比舍。展转谈之。向彻于王。王即遣人。往看审实。使人到覩。见是死人。寻还白王。是死人耳。

  王问余人。犹言是金。甚怪所以。重遣人看。如是七反。来言不定。王即自往。亲住看之。见是死人。形渐欲臭。即问阿泪吒。汝见是何。答言。看实是金。

  即取少许。用奉于王。王见金色。敬之未有。问其所由。何由得此。于时阿泪吒。具以本末向王而说。必当由施辟支佛故。王闻其语。叹言善哉。汝得快利。值此上人。即更赐与。拜为大臣。如是诸尊。

  彼阿泪吒者。则我身是。我于彼世。以少稗糜施辟支佛。因自求愿。缘是以来。九十一劫。生天人中。无所乏少。三事挺特。端正受称。情有所欲。应意而至。乃至今身。

  在家之时。我常优游。不喜世务。兄摩诃男。常有怨辞。我母语言。我儿福德。摩诃男言。我独劳虑。家理田业。优闲卧食。云何非德。其母欲试。遣我至田。监临种作。全不送食。我怪食迟。遣人往索。母遣人语我云无所有。我还白母。唯愿与我。送无所有。

  于时其母。闻儿是语。即取宝案。严具器物。以襆覆上。送以与我。令摩诃男逐而看之。已到我前。发去其襆。百味饮食。案器悉满。如是余时。在前应意。若令满得四天下宝。劫尽之时。理当消灭。复不得久。如是我以少糜施辟支佛。九十一劫。福利未灭。复缘斯德。见佛度苦。以是之故。故知请一净戒比丘。于舍供养得利多彼四天下宝。

  时阿那律。说是语已。于时世尊。从外来入。闻阿那律说过去事。告诸比丘。汝等比丘。说过去事。我复次说未来事。将来之世。此阎浮提。土地方正。平坦广博。无有山川。地生輭草。犹如天衣。尔时人民寿八万四千岁。身长八丈。端正殊妙。人性仁和。具修十善。

  彼时当有转轮圣王。名曰胜伽。彼时当有婆罗门家生一男儿。字曰弥勒。身紫金色。三十二相。众好毕满。光明殊赫。出家学道。成最正觉。广为众生。转尊*轮。其第一大会。度九十六亿众生之类。第二大会。度九十四亿。第三大会。度九十二亿。

  如是比丘。三会说法。得蒙度者。悉我遗法种福众生。或三宝中兴供养者。出家在家持斋戒者。烧香然灯礼拜之者。皆得在彼三会之中。三会度我遗残众生。然后乃化同缘之徒。于时弥勒。闻佛此语。从座而起。长跪白佛言。愿作彼弥勒世尊。佛告之曰。如汝所言。汝当生彼为弥勒如来。如上教化悉是汝也。

  于时会中。有一比丘名阿侍多。长跪白佛。我愿作转轮之王。佛告之曰。汝但长夜贪乐生死。不规出耶。于时在会一切大众。见佛世尊授弥勒决当来成佛。犹字弥勒。各皆有疑。欲知本末。尊者阿难。即起白佛。弥勒成佛。复字弥勒。不审从何造起名字。

  佛告阿难。谛听着意。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国王名昙摩留支。领阎浮提。八万四千国。六万山川。八十亿聚落。二万夫人婇女。一万大臣。有一小国丰乐。是中国王名波塞奇。时弗沙佛。初出于世。在此国中化导众生。

  时波塞奇王。与诸群臣。专供养佛及于众僧。不暇得往朝觐大王。贡献音信。亦悉断替。于时大王。怪其间绝。即遣使者。往责所以。使者到已。宣王言令。比年已来。人信俱断。汝为人臣。何以违常。将有异心。欲怀逆耶。

  时波塞奇。得大王教。自知违替。靡知所如。即往见佛。白如是事。佛告王言。汝勿忧虑。但还遣使。以诚往言。佛在我国。朝夕承事。是以不暇往觐大王。国内财物。供佛及僧。无有遗余可以献贡。波塞奇王。得佛教已。即还报使。如佛所语。

  使到见王。具道其意。大王闻之。甚怀盛怒。即合诸臣。共详此事。诸臣皆言。彼王慠慢。横引道理。宜合兵众往攻伐之。王即然之。合兵躬往。前军近到。彼王乃知。心怀怖惧。急往白佛。

  佛告王言。莫用忧虑。但自往见。宣说前语。波塞奇王。即与群臣。往到界上。见于大王。礼问毕讫。住在一面。大王责问。汝何所恃。违慢失常。不来朝觐。波塞奇言。佛世难值。甚难得睹。顷来在国。化导民物。朝夕奉侍故使违替。

  于时大王。复更重责。正使令尔。何以断献。波塞奇言。佛有徒众。名曰众僧。戒德清净。世良福田。合国所有。常用供养。无有赢长可以为贡。昙摩留支闻此语已。告言且住。须我见佛。见佛来还。乃问汝罪。即与群臣往至佛所。

  是时如来。大众围绕。各悉静默。端坐入定。有一比丘。入慈三昧。放金光明。如大火聚。昙摩留支。遥见世尊。光明显赫。明曜踰日。大众围绕。如星中月。为佛作礼。问讯如法。见此比丘。光明特显。即白世尊。此一比丘入何等定。光曜乃尔。

  佛告大王。此比丘者。入慈等定。王闻是语。倍增钦仰。言此慈定。巍巍乃尔。我会当习此慈三昧。作是愿已。志慕慈定。意甚柔輭。更无害心。即时请佛及比丘僧。唯愿回神。往到大国。佛即许可。克日当往。

  波塞奇王。闻佛欲往至大王国。甚怀恋恨。愁悸无憀。心自念言。若当令我是大王者。如来则当常住我国。由我小故。不得自在。念是事已。即问佛言。诸王之中何者最大。佛告之曰。转轮王大。波塞奇王因自作愿。我由来供养佛及众僧。持此功德。誓愿将来世世。常作转轮之王。

  如是阿难。尔时大王昙摩留支者。今弥勒是。始于彼世。发此慈心。自此已来。常字弥勒。彼波塞奇王。今祇陀是。乃于彼中。常作转轮王。自是已来。世世恒作。乃至今日。功德不尽。是以今日。复求索作。

  时穿珠师。闻说是已。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其余会者。闻佛所说。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有发无上正真道意者。有得迁住不退地者。各皆敬戴。欢喜奉行。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贤愚经白话 象护缘品第五十六
下一篇:贤愚经白话 二鹦鹉闻四谛缘品第五十八

 贤愚经白话 沙弥均提缘品第六十九 贤愚经白话 汪水中虫缘品第六十八
 贤愚经白话 优波毱提缘品第六十七 贤愚经白话 婆世踬缘品第六十六
 贤愚经白话 苏曼女十子缘品第六十五 贤愚经白话 顶生王缘品第六十四
 贤愚经白话 佛始起慈心缘品第六十三 贤愚经白话 梵志施佛纳衣得授记缘品第六十二
 贤愚经白话 坚誓师子缘品第六十一 贤愚经白话 五百雁闻佛法生天缘品第六十
 贤愚经白话 鸟闻比丘说法生天缘品第五十九 贤愚经白话 二鹦鹉闻四谛缘品第五十八
 贤愚经白话 象护缘品第五十六 贤愚经白话 檀弥离缘品第五十五
 贤愚经白话 师质子摩头罗瑟质缘品第五十四 贤愚经白话 贫女难陀品第五十三
 贤愚经白话 檀腻羁缘品第五十二 贤愚经白话 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
 贤愚经白话 善事太子入海品第五十 贤愚经白话 善求恶求缘品第四十九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