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亲友书 第三节课
 
[亲友书学习] [点击:5360]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三节课

思考题

10、什么叫做六度?请分别解释各自法相及其果报。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圆满六度?

11、宣讲布施度时,为何布施的对境只提到了父母?孝顺父母有什么必要?会获得哪些功德?你是一个孝子吗?平时如何对待父母?

12、八关斋戒有哪些戒律分支?它具备什么特点?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的戒律?

13、守持净戒的违品,有哪十三种烦恼?请一一说明。你相续中有什么烦恼?打算如何断除?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丙二(道之本体)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教诫实行彼等之义。

丁一、略说:

施戒安忍精进禅,如是无量智慧度,

圆满趋向有海岸,成就如来正等觉。

此颂归纳六波罗蜜多(六度)略义,要求凡是学道者行持六度万行。

六波罗蜜多涵摄一切大乘道,除此以外,别无其他可行持的。汉传佛教中,将六波罗蜜多结集成论典的比较多;藏传佛教中,麦彭仁波切的《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也是配合六波罗蜜多次第,宣讲佛陀因地时的公案。

作为凡夫人,真正圆满六波罗蜜多不太可能。就像《十地经》和《入中论》中所说,布施度圆满是一地菩萨,以此类推,直至智慧度圆满的六地菩萨,才算是圆满六波罗蜜多。我们很难领悟那种境界,尽管如此,在因地时也可以尽力效仿,随行修学。

下面阐述六度的各自法相:(大家虽然听过很多次,但佛法并不是听过就可以了,应该从不同的方面来了解,然后对照自己的行持,这方面值得善加观察。行持六度时,皆要以菩提心摄持,最后回向给一切众生,否则,就成了世间善根或者随解脱分的小乘善根。)

一、布施度:所谓布施,是指将拥有的一切给众生,以斩断对我所的贪执。它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又包括普通布施、广大布施、极大布施三种。自己的身体、受用、财产甚至家人,都应该布施给众生,不过这是很难做到的。有些人认为布施很简单,但实际上,你对财富有我所执,对家人也特别执著,不要说布施,别人看一眼也不高兴,像佛陀因地时那样割舍一切,我们凡夫人是望尘莫及的。

二、持戒度:指制止恶行、行持善法的一种心,包括禁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其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持一切善法,制止一切恶行,尤其从大乘的角度来讲,还要加上“利益一切众生”。真正的持戒度,是通过守持净戒来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而不扰乱任何一个众生。

三、安忍度:在各种违缘面前,心不脆弱,不容易畏缩。它分为安受苦忍、耐怨害忍、谛察法忍。

安受苦忍:为了成就正法,不顾一切艰难困苦。比如在修行过程中,不管自己身体不好,还是听法天气不好,面对种种违缘时,内心坚强不屈,一点也不退缩。

耐怨害忍:怨敌当面或暗中伤害你,你不会对他们满怀嗔怒,随忿恨的心态所转。包括有些道友在发心过程中,他人经常无理取闹、无端挑衅,你也能完全接受。

谛察法忍:听闻甚深的空性实相或者广大的大乘行为时,自己不生丝毫邪见。

这几种安忍,若没有殊胜的善根和缘分,自己很容易退失。

按照有关经典和论典的说法,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这三者,可以摄于有缘福德资粮中。

四、精进度:对行持善法极其欢喜,即精进的本体。它可分为盔甲精进、加行精进、不退转精进(不满精进)。无论积累有缘福德资粮还是无缘智慧资粮,都离不开精进,否则一切功德无法增上。月称论师也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

且不说成就菩提,仅仅是世间的事情,没有精进也办不成。有些人浑浑噩噩、懒惰昏沉,一天到晚消磨时光,连自己的吃住都难解决,什么实义都没有。因此,大家不要懒惰,早上起早一点,晚上睡晚一点,平时不要特别散乱,一定要做对自他解脱有意义的事情。

五、禅定度:心一直专注于善法,就是禅定的本体。它分为世间静虑、出世间静虑两种。世间静虑包括四禅定、四无色定,这些禅定是轮回之因;出世间静虑,指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禅定,这些禅定是解脱之因。禅定是增长善根的根本因,如果心不静下来,一切善法不可能成就。大家有时间的话,也应该将心安住下来,无始以来一直随分别妄念而流转轮回,饱受痛苦,如果现在还不停止,何时才能脱离生死大海呢?

六、智慧度:能辨别万法的真相,就是智慧的本体。它分为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或者胜义与世俗两大智慧。

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发现,只行持这六度已经足够了,多则不必,缺则不可。作为修行人,这六度必须要圆满,如此方能离开三有大海,到达解脱彼岸。因此,我们发大乘菩提心的人,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若能如此,终有一天会抵达彼岸,获得如来如海圆满的妙相和功德。

六度所感的果报,《善戒经》说:“一施感富,二戒感具色,三忍感力,四进感寿,五禅感安,六智感辩。”其中智慧度最为重要,三世诸佛皆依此而获菩提果,《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华严经》中还以比喻来形容六度,如云:“般若波罗蜜为母,方便善巧为父,檀那波罗蜜为乳母,尸罗波罗蜜为养母,忍辱波罗蜜为庄严具,精进波罗蜜为养育者,禅那波罗蜜为浣濯人……菩提心为家。”对于这些比喻,大家应该要了解,在菩提道中成长、成熟,最后圆满利益众生的事业,所有环节都要靠这六度来成就。

我们行持善法的过程中,需要明白六度的重要性。平时持戒也好、布施也好,一定要以菩提心摄持,哪怕布施一块钱给可怜的乞丐,前面也要有发心,中间有个好心好意的心态,不要侮辱他或蔑视他,最后以大乘回向来摄持,这样一来,依靠六度之因,将来可成就二身(色身和法身)之果。龙猛菩萨在《宝鬘论》中也说:“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每一个众生将来都会圆满色身和法身,但二身之因,现在就要准备,就像学生必须经过读书才能进入大学校门一样。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不要认为:“六度只不过是一种说法,与我无关!”前辈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如何行持六度万行,我们也应该尽心尽力去做,这样一来,心力才会逐渐提升,烦恼障碍才会慢慢消除,最后现前如来身相,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

丁二(广说)分六:一、布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戊一、布施:

这里只象征性地讲了一些布施,至于具体内容,可从其他论典中了知。

何者孝敬父母亲,彼族具梵阿阇黎,

供养彼等今名扬,他世亦转善趣中。

此处布施的主要对境,是恩重如山的父母。作为大乘修行人,要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但是首先,应该对今生的父母孝顺恭敬,否则,想把其他众生视为父母是不现实的。

大小乘的佛经中,非常强调对双亲的孝敬。一个人若能做到这一点,那在他的家族中、在他的命运中,会得到梵天、帝释、四大天王为主的白法天尊之护佑和加持。同时,诸佛菩萨化现的善知识也非常喜欢这种人,对他进行加持之后,他的家族中会不离堪为世间应供的阿阇黎。

《亲友书》的字面意思,虽然看似好懂,但对于有些颂词,希望你们不要解释错了。现场听闻的人也好,以后通过光盘学习的人也罢,一定要认认真真思维,看你的理解是怎么样的,再对照讲义里的解释,看一看有什么出入。不要凭自己的妄想分别念,把这个颂词解释成:如果孝顺父母、供养上师阿阇黎、供养梵天等,那么今生感得妙色,来世转生善趣。如果这样理解,简直与法义差十万八千里。因此,大家平时学习经论时,千万不能改变圣者的本来意图。

恭敬父母的人,其家族中不离护法天尊的加持,以及善知识的转世。同时,今生会以感恩图报等功德而美名远扬,处处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来世也将转生到善趣中。由此,假如一个人忤逆不孝,他的下场也可想而知。

不管在佛教中,还是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都是最重要的,依此可看出一个人的人格和德行。无论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父母如果仍健在,自己应尽心尽力地照顾,倘若实在照顾不上,也要经常安慰他们、问候他们。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是这样,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也是这样。若没有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我们根本不会懂文化知识、取舍智慧。阿琼堪布在《大圆满前行笔记 》中专门讲了父母对孩子的恩德,包括世间智慧的恩德、出世间智慧的恩德,以及一些做人的道理。如果没有父母的教导,你从小在牛群中长大,现在吃饭可能连筷子都不会拿。所以,有报恩之心非常重要,这种人即生中名声远播,他世能转生到人天善趣中享受快乐。

不过,现在社会变得比较可怕,古人对父母尊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如今这个社会,孩子只学习文化知识,从来不懂孝养父母,这也跟教育脱不了干系。其实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孝”字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意谓儿女把父母顶戴在头上。可是现在的人若孝顺父母,大家都觉得特别稀有,纷纷歌功颂德,这是极其颠倒的。

现今这个时代跟以前不同,以前每一家有三四个孩子比较正常,但现在因为种种因缘,父母生的孩子比较少,如果这个孩子不孝顺,那父母一辈子就没有指望和依靠了。有些人说:“我已经出了家,没办法报答父母的恩德。”这种说法不对。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引用佛经的教证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双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莲池大师也在教言中说:“大孝之中的大孝,就是引导父母念佛,最终往生净土。 ”

然而现在有些父母,子女如果出家了,就觉得一切都完了,让他永远不要回来,不然,附近的人会指指点点,自己也抬不起头来。但我们藏地有些地方恰恰相反,一家如果没有出家人,就觉得这家跟屠夫家一样,特别不光彩,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父母会千方百计让孩子出家,并且把这作为炫耀的资本,到处去宣传。

你们如果有出家的缘分,当然非常好,但若没有这种缘分,不管怎么样,父母健在时,自己也应该供养承侍。《大集经》中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世间上若无佛出世,善于承侍父母,即是承侍佛陀。纵然父母已离开人间,我们在开法会、朝圣地时,提一提他们的名字,或者交钱请僧众加持,也是一种孝顺的表现。已故的父母为了养育你造过很多恶业,如今可能堕在地狱、饿鬼、旁生中,若依靠僧众的威力念经超度,他们也有摆脱的机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还说:“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六祖坛经》也说:“恩则孝养父母。”因此,我们应当报答父母的恩德。如果实在不能报恩,也不要天天让他们生气,毕竟老年人很快会离开人间,在短暂的岁月里,你没有能力让他快乐,也不要让他大动肝火。有些父母脾气不太好,假如给气死了,你过失也比较大,已经造“无间罪”了。

子女对父母孝顺,就会得到护法神的帮助,很多上师也喜欢他,寺院的大和尚、住持肯定会加持,赐予他悉地。否则,对父母都不孝顺,有些上师有点害怕:“他对生身父母尚且如此狠,会不会有一天对我也是这样?”所以不敢接近他。

现在的教育体系,我始终认为,缺少感恩或者孝顺的理念,这样一来,孩子长大之后,对父母漠不关系、置之度外。我看到一本书里说,人们把该恭敬的父母扔出门外,不该恭敬的宠物迎到家里,而且“娶了媳妇抛弃娘”,种种行为非常过分。父母一辈子呕心沥血抚育他,结果他长大之后,把父母像仇人一样对待。米拉日巴的道歌中,这方面的教言比较多 ,我们讲《前行》时也描述过。

你们已经出家的人,父母虽然不一定同意,但你平时积累的善根,应该回向给今世父母为主的有情众生,以报答他们的恩德。假如父母已然辞世,有机会要给他们多作回向。我母亲现在77岁了,每次一开法会,都写她父母的名字请僧众念经,这种传统很值得学习。我们这里极个别道友,一年也不给父母去一个电话,父母的心情如何,你们也应该清楚。有些人的父母去世了,但他遇到殊胜的对境时,从来不提他们名字,也不作一点善根回向,这是不孝顺的表现,以后应该学会关心父母为主的众生,这是很重要的!

戊二(持戒)分四:一、所护之戒;二、断除彼之违品;三、行持同品不放逸;四、以比喻说明不放逸之利益。

己一、所护之戒:

下面讲八关斋戒。乐行王是在家居士,所守的居士戒有长期与短期两种,八关斋戒是短期的,即一日之戒。作为守八关斋戒的人,首先应该把戒条搞清楚,否则到底守什么戒也不懂。当然,小乘八关斋戒,出家人没有必要受 ,但是大乘八关斋戒,在家人、出家人均可受持。

八关斋戒共有八条戒律:

损害盗夺与淫行,妄语贪酒非时餐,

喜高广床与歌唱,舞蹈花鬘皆当断。

随行罗汉之戒律,若具此等八斋戒,

持长净转欲天身,当赐善男善女人。

作为在家人,诚如《三戒论》中所言,能长期守持三皈五戒是最好的,若不能这样坚持,在吉祥的日子里、特殊的节日中受八关斋戒,功德也非常大。

八关斋戒的分支是:一、该日不杀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二、不通过各种方式不与取;三、断除一切不净行;四、不说妄语;五、不喝酒;六、不非时食,要过午不食;七、不喜爱高广大床;八、不唱歌,不跳舞,不佩带装饰、打扮化妆(这三者合为一戒)。前四条根本戒属于戒律支,戒酒为不放逸支,后三条是禁行支,以上八种要一概行持。追随往昔目犍连、舍利子等圣者如何受戒而成就,我们也应当如是受持,这样观想之后,在善知识面前接受八关斋戒。持此长净将来可投生为欲天的悦意身体,根本不会转为劣身。因此,龙猛菩萨要求乐行王自己好好地受持,因缘具足、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理应给有缘的善男善女传授。(一般来讲,斋戒应由出家人传授,倘若条件不具足,也特殊开许由具别解脱戒的居士传授,此处讲得比较明确。)

汉地的居士经常守八关斋戒,这种现象很普遍。首先,最好在一个上师那里接受戒律,后于一年不同的日子里,早上天还没有亮时,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受。这对不能长期守戒的在家人来讲,非常非常的重要。毕竟有家庭的人持戒有一定困难,有时候需要喝酒,很多行为也不方便,甚至不能睡高广大床,(很多人买了大房子之后,可能要犯戒律吧,第一个就买特别大的床,古代可不是这样,但现在人连受八关斋戒的条件也难以具足。)唱歌跳舞不允许,包括看电视也属于犯戒,这样的话,城市里的在家人长期守戒有点困难,但守一天应该可以。

很多居士守八关斋戒时,自己闭着眼睛,让家人把电视关了;有些人在车上放音乐,突然想起今天守八关斋戒,赶紧把音乐关掉……由于平时约束自己的善根十分微薄,哪怕守一天的戒律,有些人也非常非常困难。虽然平时得到灌顶也有意义,但最重要的就是守持清净戒律。能长期守持当然好,如果实在不行,也应尽量守一天之戒。

以前我翻译过八关斋戒的功德 ,里面有很多精彩的公案。记得有一次,月幢师徒到一个地方去,看见有一个重病缠身的女人,痛得辗转反侧,头发一根根竖立着,眼睛无法睁开,躺在地上。月幢上师慈悯地作加持后,对她说:“你的痛苦肯定是往昔造不善业的果报,一定要安忍。”女人哭着说:“不仅仅是往昔,就是现世,我也造了无量重罪。”于是一五一十地讲述起来:她原本是一个商主的妻子,有一个7岁的儿子。商主到尼泊尔做生意,三年未归,她经不住外缘的诱惑,与另一个男人同居,生了一个儿子,后将孩子杀了。当时受用已是精光,依此因缘,又杀了一位上师。听说商主要回来,商主的儿子对她说:“我的父亲就要回来了,母亲,你该怎么办呢?”她听后特别生气,用脚使劲一踢,没想到正中儿子的肝脏,这个儿子也死了。商主到家后,一个仆女将事情经过原原本本告诉他,他怒不可遏地说:“明早我要将这个恶毒女人的眼睛挖出来!”听到这话,她十分害怕,于是当晚在酒中下毒,商人主仆十一人、邻居的男女与一位上师都被毒死了。她惊惶地逃走,然后就开始生病……于是月幢上师为她传八关斋戒,她受了几次之后,命终没有堕入恶趣,而转生于印度的一个富贵之家。

可见,守持八关斋戒的功德极大。尤其是作为在家人,三皈五戒非常重要,自己一定要有戒律的约束,否则连善趣人身也得不到。正如《俱舍论》所说,持戒才有转生善趣的福分,其他善根则无法获得。所以,人生很短暂,自己一定要护持清净戒律,这样才有解脱的希望。

己二、断除彼之违品:

悭吝谄诳贪懈怠,贪欲嗔恨增上慢,

及以种貌闻韶华,权势而骄视如敌。

守持净戒的违品,作者讲了十三种烦恼,这在修行中很容易出现,我们一定要断除。

一、悭吝:拥有的财物不愿意布施给众生,不愿意上供下施,连自己享用也舍不得,一直紧抓不放,即所谓的“爱财如命”、“一毛不拔”。这种烦恼是菩提道的大障,我们拥有财富时,要尽量用它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否则,死后一分钱也带不走,只能留给亲友或者怨敌享用。因此,应该断除吝啬之心。

二、谄:《俱舍论》中说,这种烦恼是心不正直,将自己的过失覆藏起来。《法华经》云:“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按理来讲,自己的过失理应在诸佛菩萨或圣者道友面前发露忏悔,但他不愿意表露出来,心不实在。

三、诳:本来自己没有任何功德,却装模作样显出一副有功德的模样,说自己见到本尊、梦中得到授记,在众人面前虚伪诳行。

四、贪:有关讲义中说,指对受用财物十分耽著。《瑜伽师地论》云:“诸烦恼中,贪为最胜。”对我们欲界众生来讲,贪心不容易断除,若能做到这一点,行持有意义的事情轻而易举。

五、懈怠:是精进的违品,《瑜伽师地论》中说:“云何懈怠?谓执睡眠偃卧为乐,昼夜唐捐。”有些人把睡觉当作一种快乐,不看书也不背书,整天吃饱就睡,把宝贵时光都荒废了,这是非常可惜的。对欲界众生来讲,每天稍微休息一下是有必要,但有些人可能烦恼现前,睡一天都没有问题,如此懒惰是不行的,对众生和佛法有利益的事情,该做的一定要做。我们有时候看别人特别精进,自己就不敢懈怠了。但有些人表面上很能干,实际上特别懈怠,跟猪八戒没什么差别。(猪“八戒”,是不是守八关斋戒啊?下午他吃饭吗?)

六、贪欲:对与异性淫行的欲乐非常贪著。

七、嗔恨:忿怒为体,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华严经》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恨可以摧毁无量善根。

八、增上慢:自己本来没有功德,但自以为具有,以至于目中无人、傲气冲天。

除了这八种烦恼,还要加上五种骄傲:种姓骄、相貌骄、广闻骄、韶华骄、权势骄。这些在《入行论》中也讲过,此处只是大概介绍一下。其实慢与骄有很大差别,慢是身语中出现的,骄则是心里想的。

一、种姓骄:是国王、婆罗门等高贵种姓,就有一种优越感,或者是富贵家、领导家的子女,始终觉得自己超人一等。

二、相貌骄:长得漂亮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跟天子、天女没有差别。

三、广闻骄:稍微听过一点法或者世间知识渊博,就觉得很了不起。

四、韶华骄:把青春年少当作炫耀的资本,蔑视那些老态龙钟的人,不知道他们阅历丰富。

五、权势骄:有显赫权势、高官爵位,就高高在上、自我陶醉。如果是一个副局长,局长没来之前,他在下属前趾高气扬,假如局长来了,他的头就低下来了;局长上面的副县长来了,局长的头也低下来了;副县长上面的正县长来了,副县长的表情又完全不同……这些领导有时候看来很可笑。

我们不要有这些骄傲,其实地位也好、相貌也好、种姓也好,只不过是一个假象。在轮回的漫长岁月里,如今特别低劣的人,前世也曾当过一国之君;现在相貌端严的人,往昔也沦为丑陋之人,倘若今世傲慢,来世会变得特别卑贱。所以,应该像如来芽尊者所讲的那样,无论你有财富、种姓、智慧哪方面的功德,都不要生起傲慢心。其实你的智慧、相貌再怎么样,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人间若无人比得上你,但天人肯定比你强。我们应效仿前辈大德的谦虚,不要骄傲自满。有些年轻人长得不错,身体没有病,看到老弱病残就生傲慢心,却没有想到,再过几十年,自己也照样会变成这样,衰老无常是自然规律,任何人皆无法阻挡。所以,大家要经常忆念无常,拥有幻化般、水泡般的钱财、相貌、青春时,应该依靠它来利益众生,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总之,上述这十三种烦恼,我们要视如怨敌尽力断除,就算不能完全断除,也要了知它的过患,毕竟烦恼是有为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之后,它就会销声匿迹。对此,还要经常祈祷三世诸佛、传承上师,使他们的加持融入自心。法没有融入心,什么烦恼都无法对治;法如果融入心,表面上你的行为不如法,实际上你的境界始终处于佛法氛围中,白法天神也会时时加持,传承上师也会赐予安慰,最终你的修行定可善始善终!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亲友书 第四节课
下一篇:亲友书 第二节课

 龙树亲友书 第一堂课 龙树亲友书 第二堂课
 龙树亲友书 第三堂课 龙树亲友书 第四堂课
 龙树亲友书 第五堂课 亲友书 第一节课
 亲友书 第二节课 亲友书 第四节课
 亲友书 第五节课 亲友书 第六节课
 亲友书 第七节课 亲友书 第八节课
 亲友书 第九节课 亲友书 第十节课
 亲友书 第十一节课 亲友书 第十二节课
 亲友书 第十三节课 亲友书 第十四节课
 亲友书 第十五节课 亲友书 第十六节课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