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亲友书 第五节课
 
[亲友书学习] [点击:4869]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五节课

思考题

18、众生的语言,归纳起来有几种?请具体阐述,并以比喻一一对应。你应该选择哪一种?为什么?

19、众生的今生来世,各自有什么明暗差别?分为哪几种形式?请举例说明。

20、请以芒果为喻进行分析,众生内心与外表的不同类型。你属于哪一种?明白此理对你有什么帮助?

21、为了避免对异性产生不正当贪念,作为一个在家居士,应当如何守护根门?请从各个角度加以剖析。

22、面对形形色色的外境诱惑,我们要如何守护这颗动摇不定的心?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亲友书》在讲“道之本体”中的六波罗蜜多,现在是安忍波罗蜜多。它有四方面的内容,前三个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四个。

昨天分析了,众生的心千差万别,善心、菩提心、取舍因果的心应当尽量稳固,不要今天听的法,明天就忘了,刚生起的悲心和信心,再过几天就销声匿迹了,这样增上功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烦恼心、忧愁心、怀恨心,不要让它在相续中呆很长时间。有些人该记的记不住,不该记的一直记得,虽然这是凡夫人的特点,但也跟自己的串习大有关系。大家学习本论之后,应该经常去修持。别人与你有过冲突,说了不恭敬的语言,这个疙瘩没有解开,这个伤痕没有愈合,也要尽量把它忘掉,像水中的波纹一样当下消失。而上师的教言、诸佛菩萨的金刚语、自己的善心,要想方设法让它长期存留,这是要努力达到的一个目标。

己四、断除嗔恨之缘——粗语:

佛说语言有三种,称心真实颠倒说,

犹如蜂蜜鲜花粪,唯一当弃最末者。

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亲口说,众生的语言,大致归纳有三种:一、上等者——称心如意之语,即随顺六道众生的根基,说不同的悦耳语。如云:“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些诸佛菩萨、传承上师所传下的金刚语,可以开示解脱正道,利益众生直至成佛。

二、中等者——真实语,指力求诚实、心口一致的老实话。这种人不会讲什么甚深道理,但说话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从来也不说谎,不会捏造事实。

三、下等者——虚语或颠倒语,指虚伪颠倒的妄语、粗语、恶语、绮语。它的范围比较广,凡是不悦耳的言词,如语言空洞,无有实义,带有欺骗性、狡诈性,均可包括在这里。

此三种语言可用比喻一一说明:称心如意之语,好似甜美的蜂蜜,甜美的滋味谁都喜欢;真实语,宛如美丽的鲜花,处处惹人喜爱;虚语或颠倒语,如同肮脏的粪便,别说真正接触,哪怕听到一句,也令人极其厌恶。

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语言是非常关键的,它是重要的连接纽带,不管你是否学佛,都应该具备悦耳的语言。佛经云:“故当说柔语,莫言不悦语,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若说柔和悦耳的语言,不但不造罪,功德还会增上。世人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以刺耳的语言伤害他人,很长时间都没办法愈合。所以作者要求我们,与人沟通的时候,说话要真实可靠、柔和委婉,不要说谎话,更不能用粗暴的语言。

有些人认为粗语比较有力量,能承办一些事情,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也讲过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北风与南风比武,看谁能把一个人的衣服吹掉。北风刮得特别猛厉,那人为了抵挡寒风,反而把衣服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动,顿时阳光明媚,那人渐渐觉得暖和,于是脱掉大衣。北风喻为恶语,南风则为美语,所以,认为说粗语容易承办事情,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要想把事情处理得非常圆满,必须依靠婉转的语言。

《入行论》云:“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应该让别人乐于接受,说一些称心的话语,把意思表达清楚。有些人说了半天,也不知道他是在赞叹还是毁谤,他自己说什么也不明白,这可能跟性格有关吧。我们说话不但要主题明确,同时要顾及到别人的感受。藏地有种说法是:“说一句话,要看一百个人的脸色。”又说:“语无剑刃,能刺人心。”可见,交谈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否则会得罪很多人。有些道友说:“这个人3年前对我说过什么,这话一直刺到我的心坎深处。已经过了这么年,我的伤口还是没有治好……”当然,修行境界比较差的人,经常会受到语言的刺伤,倘若你修行很不错,哪怕别人冤枉你、侮辱你,你也会当成耳边风,不会引生烦恼或者痛苦。可是凡夫人不一定有这么高的境界,经常会受到语言的影响,所以说话还是要注意。

这次学了《亲友书》以后,我们说话要谦恭有礼,不要说粗语脏语。有些人对教理一窍不通,但骂起人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各种“教证”十分丰富。我看到某些人跟工人吵架时,本来觉得他平时不太会说话,不要说《释量论》或《入中论》,让他解释一下《入行论·回向品》的颂词,他也像嘴里含了块石头一样吐不出来,但是没想到,他骂人时语言源源不断,内心马上变成一个大“伏藏”。素质比较低的人,最会骂人。不过我们学院有一个很好的传统,上师如意宝在世时规定:道友之间不能取绰号,不能互相恶口谩骂。学院里常住的人基本上都能做到这一点,然世间上的有些人,开口不带脏话就不舒服,说出来的语言,我们听后根本不敢重复。有些生意人互相吵架,甚至父母骂孩子时,很多话特别难听。我们也学过《百业经》、《贤愚经》中的公案,这样恶口骂人的果报如何,大家应该比较清楚。

在说话的过程中,一定要说真实、称心的话语。学了这个颂词,希望你们内心有一种誓言。什么样的誓言呢?以前自己说话不太注意,骂过什么什么人,从现在开始,在诸佛菩萨和上师面前发誓,今后嘴巴干净一点,不要像乌鸦一样整天给人带来噩兆。如果你们真有口才,可以多背一点《入行论》的教证,生气的时候,看能不能用上几个?不过,有些人生气时不要说《入行论》,可能连“嗡玛呢巴美吽”也不想念。

戊四(精进)分二:一、教诲精进之对境;二、教诫表里如一之精进。

《入行论》中说,精进的本体就是喜欢善法。这个方向,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有些人做生意赚钱很精进,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而读书很精进,这些都不叫真正的精进,只有为自他今生来世的快乐作奋斗,才是真正的精进。

己一、教诲精进之对境:

今明后明至究竟,今暗后暗至最终,

今明后暗至终点,今暗后明至圆满。

如是四种类型人,国王当做第一种。

每个人的今生来世都有明暗的不同差别 ,由于各自的业力和因缘不同,有些人今生光明、来世光明,有些人今生黑暗、来世黑暗,有些人今生光明、来世黑暗,有些人今生黑暗、来世光明,总共有四种人。

具体而言,

一、“今明后明至究竟”:是指今生光明,来世也光明,也就是说,即生中生活得圆圆满满、幸福快乐,来世乃至生生世世也享受安乐。例如,在佛教历史上,萨迦班智达当过五百世的班智达,布玛莫札也当过五百世的班智达。还有很多高僧大德,不像凡夫俗子一样生活有压力、心里有痛苦,他们看破了一切俗事,今生中法喜充满,来世也是从光明趋向光明,不会遭受任何痛苦。

二、“今暗后暗至最终”:指即生中苦不堪言,来世也非常痛苦,如屠夫、妓女等造恶业者。有些屠夫、渔夫每天从早到晚都很辛苦,他们吃穿十分简陋,住处就像狗窝,即生中赚不到钱,温饱也难以解决,一直烦躁、忧愁,由于杀害了无数众生,来世也会堕在地狱、饿鬼、旁生中感受无量苦楚,这是毫无疑问的。

或者说,有些众生即生中是旁生,来世又变成旁生或者恶人。就像莲师等人昔日造塔时,有一头运土的黄牛发恶愿,后来投生为朗达玛魔王,造下非常可怕的恶业,后世也不断地感受痛苦。

三、“今明后暗至终点”:是指今世安乐无比,后世痛苦不堪。迦叶佛时,有一个出家人叫西哦色嘉,当时是人寿二万岁,他的生活、处境等非常安逸。但因为生起了傲慢心,出言不逊给许多比丘起“牛头”、“马头”、“虎头”等恶名,他死后转生为庞大鲸鱼,身上具有马头等十八个头,直至人寿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之间,也没有得到解脱。

现在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今生比较富裕,赚的钱很多,常去五星级宾馆享乐,看起来真的很有福报。可是他们开肉联厂、办渔场,造了大量恶业,以此杀生害命的果报,这一辈子完了之后,就会步入痛苦之旅。有些贪官也是如此,今生灯红酒绿、脑满肠肥,尽情挥霍老百姓的血汗,但他们未来的去向是什么,这一点也不难想象。

四、“今暗后明至圆满”:是指今生虽然饱尝痛苦,后世却踏上幸福之路。有些人为了利益众生获得佛果而苦行,现在住的条件比较差,每天吃不饱、穿不暖,看起来很可怜。但实际上,今生通过这种苦行,罪业可全部得以清净,未来定会拥有无限光明。还有一些病人,今生被病痛日日折磨,表面上痛不欲生,但依此遣除了重大罪业,来世也会非常美好。

综上所述有四种人,我们不妨观察自己是哪一种。在这里龙猛菩萨要求国王:你应该选择做第一种,今生行持善法、看破一切,不会有痛苦,来世也是非常快乐。米拉日巴的传记中说,曾有一个国王邀请他,但他怎么都不肯去,使者说:“国王的皇宫应有尽有,别人受到国王的邀请,高兴都来不及,你为什么不去?”米拉日巴给他唱了一首道歌,其中有一句是:“贪著欲乐汝王臣,若效米拉臣民行,今生来世皆快乐。”你们若能效仿我米拉日巴,今生来世都会很快乐,不必希求皇宫里的快乐。

真正的修行人了知万法无常,不贪著一切。遗憾的是,世间人却执著这些现而不实的虚幻,若能通达万法的真理,对任何迷乱都会看破,以此因缘,今生不会造业,来世乃至解脱之间,会从光明趋向光明。经论中也说:“精进修持安忍者,即生中不离快乐,死时成群结队的天人会降临,在鼓乐声中迎接他前往善趣。”所以,行持善法的人今生来世都快乐。

龙猛菩萨把人类作了总结性分类之后,我们应该想到,自己虽然有烦恼,但目标不能离开行持善法,若能如此,今生中非常快乐,来世也不会堕入三恶趣,最终必定超胜轮回。

己二、教诫表里如一之精进:

当知人类如芒果:外似成熟内未熟,

内成熟外似未熟,内外未熟内外熟。

在精进时,要认清人类有几种不同的分类,就如芒果一样。芒果可分四种:一、外表已经成熟,看似可以享用,但里面很生;二、里面早就熟透了,但外表还是绿绿的,好像没有熟;三、里面没有熟,外面也没有熟;四、里面成熟了,外表也显出成熟的样子。

芒果,相信大家比较熟悉。以前藏地没有这种水果,50年代,藏地著名旅游家根登群佩大师去印度时,在《印度游记》中说,他享用芒果时,非常羡慕,觉得藏族人福报这么小,没有如此好吃的东西,芒果就像是新鲜的酥油,如何如何甜美……不过我认为,藏族的福报并不小,如今的佛法除了藏地雪域,印度也没有这么兴盛。一个地方的福报大小,并不是在芒果上安立的,而要看解脱的唯一因在哪里。到目前为止,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有没有像藏地这样佛法兴盛的,大家可以一目了然。所以,说福报太浅薄,我觉得也不一定。

通过芒果的比喻,人类大体可分为四种:

一、外表成熟、里面未熟:这种人行为上十分如法,但内心的境界并没有与行为相一致。譬如大天比丘,他造了杀母、杀父、杀阿罗汉三个无间罪,贪嗔烦恼极其炽盛,外在却是一位威仪具足的比丘,“度化”众生的能力非常大,身边的弟子多达十万。据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再也没有一个凡夫能像大天一样摄受如此众多的眷属。

包括现在的有些修行人,外面行为也特别庄重,似乎内心非常成熟,人人对他赞不绝口,但他内在的贪心、嗔心、恶心非常可怕,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来。去年有一个领导跟我讲:“你们出家人中,某某人看起来很好,其实做了很多坏事,所以,出家人中也有很多坏人。”我听后有点不高兴,说:“你们党员中难道不是吗?你看上海的陈良宇,他没被逮捕前的讲话中,说不准贪污说得那么好听,最后还不是发现他劣迹斑斑?”那人也没有说什么。确实,有些人表面上看来特别好,实际上只有自己最清楚。

二、里面成熟、外表未熟:内心与佛法完全融为一体,但表面上没有成熟,甚至疯疯颠颠,就像济公和尚一样。其实包括六祖大师,直至开悟时也不认识字,仍是个在家人,外面好像没有成熟,但内在的证悟已臻究竟。藏汉历史上,这样的成就者也非常非常多,心跟诸佛菩萨的境界无二无别,可是外表的形象却是猎人、妓女等等。

三、内外皆未熟:这是普通的世间人。有些大城市里的人,喜欢去舞厅等不清净的场合,内心除了一堆贪嗔痴,什么境界都没有,从外表也看得出来,留着长长的头发,穿得不伦不类,走路摇摇晃晃,边抽烟边喝酒,嘴里还哼着流行歌……内外都是一模一样。

四、内外皆熟:比如自古以来公认的大成就者、大修行人,包括我们法王如意宝。他们的境界与佛法融入一体,外在的行为也令人生信,挑不出任何毛病,内外都非常圆满成熟,犹如金瓶般,是世间的庄严。

这四种人,在《水木格言》中也曾描述过,如云:“佛说内外熟生,芒果分为四种,根据内心行为,人分贤劣多种。”论中也以芒果的比喻对人类的不同差别作了分析。可见,外在不如法的人,不一定是真的不如法,故佛陀在经典中说:“除了如我般的补特伽罗以外,其他众生均无法了知别人的相续。”一个人看似颠颠倒倒,却不一定没有境界;一个人威仪非常庄严,走路都不敢踩地,也许只是一两天的新比丘,不一定有真实境界。

此处从四个角度分析的窍诀,临济宗称之为“四料简 ”,我们可依之观察自己或他人:到底是内心和行为都如法呢?还是一种不如法?或是全部不如法?虽然颂词中没有明说,但作为初学者,一定要做内外成熟的“芒果”,这样别人也不会生起邪见。(讲桌上每天都有芒果,今天怎么没有啊?可能明天又拿来了,你们真是……)否则,你内在没有成熟,外在却有种种成熟相,这叫做“诈现威仪”;或者你有一些超胜的境界,但行为却疯疯颠颠,别人也不一定接受得了,所以,初学者应该做表里如一的内外成熟者。

戊五(禅定)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后行。

己一(加行)分二:一、断除违品散乱;二、修行同品四无量。

庚一(断除违品散乱)分四:一、断除对境之散乱;二、断除世间八法之散乱;三、断除财物之散乱;四、断除受用之散乱。

辛一(断除对境之散乱)分二:一、以转变内想之方式禁护根门;二、以知对境之法相方式而断除贪执。

壬一(以转变内想之方式禁护根门)分四:一、教诫防护根门不贪他女人;二、教诫护根门防止其他欲妙;三、未护根门之过患;四、佛陀赞叹护根门。

癸一、教诫防护根门不贪他女人:

作为一个凡夫人,守护自己的根门非常重要,不然的话,长期行持善法有一定困难。因此,作者教诫国王说:

切莫眼瞧他妻室,若睹亦随其年龄,

作母女儿姊妹想,若贪真观不净性。

乐行国王是在家居士,对在家居士而言,一切烦恼中,贪欲最严重。(我们所处的地方之所以叫“欲界”,就是因为众生的欲望极其强烈。)所以作者对乐行国王说:你不可故意盯着他人的妻子看,一旦不小心看到了,也要根据年龄,如果比自己年长,那就作母亲想;比自己年轻,就作女儿想;若与自己年龄相仿,则作姊妹想。《杂阿含经》中也说:“若见宿人,当作母想;见中年者,作姊妹想;见幼稚者,当作女想。”假使这样也不能避免生贪,那应该观其不清净性。

对于男众居士或出家人,戒律中规定了这种观想方法。反之,你若是女众,无论居士还是出家人,看见不同年龄的男众也可依此类推,把他们作父亲想、兄弟想、儿子想。

然而,现在的社会特别疯狂,大多数人没有满足感,尤其是在家人许多行为非常不如法。《华严经》云:“行菩萨道者,于自妻常自知足。”行持菩萨道的人,对自己的家属理应满足,否则,就会毁坏世间正规,也毁坏了自己的居士戒。

当然,出家人必须断掉一切淫行,这没有什么可说的。假如实在无法对治烦恼,则应观想对方身体不净的本质。《中观宝鬘论》云:“女色皆不净,汝贪由何起?”异性的身体,从头到脚里里外外分析下来,没有一处干净地方,通过这种方式剖析,就可以断掉相续中的贪心。

这些窍诀的确非常深。那天有一个道友说:“我在社会上混的时间比较长,出家时自己也很怀疑:男女问题上会不会烦恼特别严重?担心自己到时候守不好戒,总有这方面的顾虑。后来学习《入行论·静虑品》后,从内心中了解到身体不清净,没有什么可贪的;然后又学了《智慧品》,从根本上了解贪执者的我和所贪的对境都不存在。我这种见解也许是暂时的,但我确实生起了这种定解!”我听后生起很大的欢喜心。自己辛辛苦苦给大家传法,如果像在石头上倒水,一会儿就干了,那没有什么意义。所谓的学佛,应该通过这种方式来调伏相续。我们以前没有学佛、没有出家时,烦恼可能特别深重,人尽皆知,但通过佛法的加持和自己的信心,现在完全可以重新做人。其实古往今来有些大德也是如此,他们在家时要么嗔心严重,要么痴心严重,要么贪心严重,但后来依靠适合自相续的窍诀,不仅调伏了自己,还度化了无量众生,这类现象比比皆是。

现在大城市里很多人经常邪淫,家庭关系处理得不好,最后导致离婚等不愉快事情发生,这些都是不合理的。你们应像龙猛菩萨所教诫的乐行王一样,作为在家人,要过一个清净的生活,虽然无法彻底根除不净行或者贪心,但也应该有一种满足感,在清净的生活中行持佛法,这是最好的一种选择。

癸二、教诫护根门防止其他欲妙:

当如闻子宝藏命,守护动摇之内心,

犹如猛兽毒刀刃,怨敌烈火厌欲乐。

色声香味等外境时刻都在引诱我们,让我们的心一刹那也不安住,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对治。往昔如群星般的成就者,最初他们的心也是动摇不定,但遇到善知识得受殊胜教言后,依靠反反复复的修持,最终获得无上成就,心也变得如如不动。所以,只要肯下功夫,谁都能成为堪能者、调柔者,这一点没有任何困难。

那么,要如何守护这颗心呢?要像守护闻法、孩子、宝藏、生命一样,千方百计地护持根门,防止对外境的色声香味等生起贪染。我们的心真的很可怕,比如你去一个小饭馆吃饭,在短短的半个小时里,这颗心就会四处散乱:一会儿看看厨师在炒什么菜,他的动作怎么样,穿的什么衣服;一会儿又被旁边的电视吸引,马上专注到电视上,觉得荧屏里这头牦牛好看,那头山羊不错;一会儿前面出现了什么对境,心又开始起伏不定……《妙臂请问经》中说:“心如猿猴,贪著诸境乐而不舍。”汉地也有一个成语叫“心猿意马”,说明凡夫人的心犹如猿猴、野马,刹那也不安住。如果心一直这样下去,会把我们带入危险的境地,所以我们要依靠诸佛菩萨和上师们的窍诀,尽量守护自己的心,就如同下面所讲的四种情况:

一、闻法:听闻佛法务必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心完全专注于对境。假如你三心二意、心不在焉,那听什么也记不住。

二、母亲看护孩子:母亲若经常心不在焉,没有时时看好孩子,就会发生很多危险状况,比如孩子被大水冲走了、被车压死了、被恶人绑架了。所以,现在的母亲每天都很担忧,孩子上学时又去送又去接,就算白天上班做事,心里也一直惦念着孩子。

三、看护宝藏:末法时代虽然没有如意宝,但钱包、银行卡就是有些人的宝藏,拥有者随时对它小心保护,生怕被小偷偷走了。

四、生命:每个众生最爱护的就是生命,生命一旦受到威胁,会全力以赴地进行对抗。

我们护心也应当像这些比喻一样,时时刻刻护持,不要为违缘所转。在《方广庄严经》中,以毒叶、猛火、宝剑之比喻,说明了色声香味等欲妙的危害性 。无著菩萨也说:五欲六尘如同捕鱼的诱饵,鱼儿被贪欲所牵引,尝诱饵时就会被钩住。同样,凡夫人也因为贪著妙欲,被贪欲所钩,而在轮回的网中永远无法解脱。

欲妙,就好比凶恶的猛兽、剧烈的毒药、锋利的刀刃、残忍的怨敌、熊熊的烈火,我们稍加接触,便会感受巨大伤害,其过患无量无边。诸圣者早就知道这一点,他们不但理论上明白,实际行动中也不会贪执。而我们初学者口头上说得头头是道,可对此并没有深刻领会。其实,贪执色法就像飞蛾扑火,贪执声音就像野兽听猎人弹琵琶,这些比喻都足以说明对五境不应贪执。一有贪执,我们马上要认识到:“再这样贪下去,我在轮回的铁网中,永远也解脱不出来。”然后,提起诸佛菩萨赐予的智慧宝剑,奋力斩断迷乱之网!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亲友书 第六节课
下一篇:亲友书 第四节课

 龙树亲友书 第一堂课 龙树亲友书 第二堂课
 龙树亲友书 第三堂课 龙树亲友书 第四堂课
 龙树亲友书 第五堂课 亲友书 第一节课
 亲友书 第二节课 亲友书 第三节课
 亲友书 第四节课 亲友书 第六节课
 亲友书 第七节课 亲友书 第八节课
 亲友书 第九节课 亲友书 第十节课
 亲友书 第十一节课 亲友书 第十二节课
 亲友书 第十三节课 亲友书 第十四节课
 亲友书 第十五节课 亲友书 第十六节课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