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瑜伽师地论 解题
 
[佛书解题] [点击:4100]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论名:瑜伽师地论

著译者: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100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经号1579。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yabhūmi,全百卷,,旧名《十七地论》,略称《瑜伽论》。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论题名「瑜伽师地」,瑜伽为相应,并有一致、和合等义。本论系统阐述大乘佛教唯识学,贯穿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观的境、所修的行、所证的果位。主张世间万物乃人类根本心识之阿赖耶识假现之现象,须远离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等对立之观念,并以禅观所历的精神境界和修持瑜伽所达到的各种果位,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唯识宗)的根本经典。

本论的地位及特色:

一、本论系统阐述唯识学的基本理论,为我国佛教史上之重要论书。

二、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唯识宗)的根本经典。

三、本论以禅观所历的精神境界和修持瑜伽所达到的各种果位,为研究佛教思想的丰富资源。

四、本论开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修行,将由凡转圣的过程、条件及方法做完整详细的说明,完备介绍修行的次第。

五、本论涉及《阿含经》、《法句经》、《经集》等部派佛教的教义,和佛教以外的宗教和印度、中国的种种文化现象,因之在当时被称为「佛教的百科全书」。

六、瑜伽有十支末论,都是依据本论撰写的。后人称为一本十支。

六、最近学术考证,本论「摄事分」为《杂阿含经》的本母,深具原始佛教的精髓。

七、本论中的菩萨戒,自古以来就以「菩萨戒本」单独流通。于中对于菩萨精神之戒行是以六度四摄为纲领;亦含有受戒、自誓受、忏悔等羯磨法;对于戒行之开遮持犯之分别甚为清晰。

八、本论记载瑜伽师们丰富的禅定教学,可以了解到大乘瑜伽师与部派佛教瑜伽师间的关系。

本论的大意:

《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是包含有被叫做《十七地论》的十七个阶梯。其中,最初的两个(五识身相应地和意地)是写著通常的意识构造(结构),其次的七地(有寻有伺地乃至无心地)是禅定的诸阶段,以上前半九地,是瑜伽行者所观的内容(境)。其次的三地,是相应于三学,这是相当于修行的准备阶段(加行)。其后是随应于修行者根机的三乘的阶位(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和得果的二种涅槃地(有余依和无余依),如此完结了十七地的阶段。这个后半八地,如此,可认为是包含「行」和「果」的诸阶位与路线(道)。

本论分为五分:一、本地分,一至五十卷,说明瑜伽禅观境界十七地之义,内容可以归纳为境、行、果三相,为本论之主体。二、摄决择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显扬十七地之不易明白精要之义。三、摄释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即解释《阿含经》内容。四、摄异门分,八十三卷至八十四卷,阐释《阿含经》内不同的名,表达相同的内容之解说。五、摄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解释《杂阿含经》之经律论。第一本地分为全论的基本理论,把瑜伽师所依、所行的境界区分十七地,来说明三乘观行的根本事相,后四分是释论,解释论本经律的要义,各分简介如下:

一、本地分

依〈本地分〉立名,内容是说明三乘瑜伽行者必备的条件与知识,最初的两个(五识身相应地和意地)为意识结构,其次的七地(有寻有伺地至无心地)是禅定的诸阶段,这九地,是瑜伽行者所观的内容(境)。其次的三地,相应于戒定慧三学,相当于修行的准备阶段(行)。其后是随应于修行者根机的三乘的阶位(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和得果的二种涅槃地(有余依和无余依),分为十七地的阶段。

(一)五识身相应地,就前五识以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五方面说明:

(1) 自性: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境。

(2) 所依:五根与意根及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3) 所缘:五境。

(4) 助伴:俱有相应的心所。

(5) 作业:了别自境。

(二)意地,就第六、第七、第八等三识以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五方面说明:

(1) 自性:心、意、识。

(2) 所依:意及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3) 所缘:一切法如其所应。

(4) 助伴:具有相应的五十三种心所。

(5) 作业:有共不共业;和前五识相同的是共业,特殊的是不共业。

由此更用色聚、相应品等十门以解释其义用。这是因为一切诸法依识而起,以识为体,识法最胜,故先建立以上二地。

(三)有寻有伺地(四)无寻唯伺地(五)无寻无伺地,以界、相、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杂染等起五门以说明,并分别阐明这三地的有漏、无漏诸法。

(1) 界:界、处、量、寿、受用、生、自体、因缘果,八相组成。

(2) 相:寻伺体性、行相、等起、差别、抉择、流转,七相组成。

(3) 如理作意:如理作意相应寻伺依处、事、求、受用、正行、声闻乘资粮方便、独觉乘资粮方便、波罗密多引发方便,八相组成。

(4) 不如理作意:广辩十六种外道的思想差别。

(5) 杂染:明三种杂染: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

(六)三摩呬多(等引)地,就定地说,从五方面说明

(1) 总标:四静虑、八解脱、三等持(空、无愿、无相三三摩地)、等至(五现见、八胜处、十遍处、四无色、无想、灭尽定等等至)等四种三摩呬多。

(2) 安立:此等四种是三摩呬多地,欲界的心一境性不在其内。

(3) 作意差别:了相作意等七种根本作意及缘法作意等四十种作意。

(4) 相差别:所缘相、因缘相、应远离相、应修习相四种相,又有自心相、外相、所依相等三十二相。

(5) 略释诸经宗要:依经总释解脱等三种定义。

(七)非三摩呬多地,即修定中未能如法,一切散乱,自性不定,有十二种相。这两地总摄一切定非定位所有诸法。

(八)有心地(九)无心地,都用地施设、心乱不乱、生不生、分位、第一义等五门建立。

(1) 五识身相应、意、有寻有伺、无寻唯伺四地是有心地。

(2) 无寻无伺地中,无想定、无想生及灭尽定是无心地,其余是有心地。

(3) 依第一义建立,只无余依涅槃界中,阿赖耶识永灭,是无心地。

(十)闻所成地,于五明处听闻了解:

(1) 内明处:事施设建立相、想差别施设建立相、摄圣教义相、佛教所应知处相等四种相。

(2) 医方明处:有于病相善巧、病因善巧、已生病断灭善巧、已断病后更不生善巧等四种方便。

(3) 因明处:有论体性、论处所、论所依、论庄严、论堕负、论出离、论多所作法七种。

(4) 声明处:法施设建立相、义施设建立相、补特迦罗施设建立相、时施设建立相、数施设建立相、处所根栽施设建立相六种。

(5) 工业明处:营农工、商估、事王、书算计度数印、占相、咒术、营造、生成、防邪、和合、成熟、音乐十二种类。

(十一)思所成地,是于自性清净、思择所知、思择诸法三种相相应善巧:

(1) 自性清净:审谛思惟所闻诸法的道理等,有九种相。

(2) 思择所知:思惟决择一切所应知的法义,于有法了知有相,于非有法了知无相。

(3) 思择诸法:思惟决择经文和偈颂的法义

(十二)修所成地,修道中于四处、七支相应善巧:

(1) 四处:修处所、修因缘、修瑜伽和修果。

(2) 七支相应善巧:生圆满、闻正法圆满、涅槃为上首、能成熟解脱慧、修习对治、世间一切种清净、出世间一切种清净七支。

(十三)声闻地,阐明声闻的种姓、发心、修行和得果。

(1) 四瑜伽处︰初种姓瑜伽,第二数取趣瑜伽,第三安立瑜伽,第四世出世瑜伽。

(十四)独觉地,由五相说明:1. 独觉种姓 2. 独觉道(修行的方法) 3. 独觉习(证果的方法) 4. 独觉住(身心安住处) 5. 独觉行(自利利他的行为)。

(十五)菩萨地,阐明菩萨的种姓、发心、修行和得果,分四持瑜伽处︰

(1) 初持瑜伽处:《种姓》等十八品,总明菩萨所学之法,说明菩萨的种姓、发心、具备的七种知识1. 自利 2. 利他的途径 3. 世间出世间的真理 4. 请佛菩萨的威力 5. 成就有情的方法 6. 自我圆成佛果的道路 7. 无上佛果的妙境、修学法门1. 六度 2. 四摄 3. 供养三宝 4. 亲近善知识 5. 修四无量 6. 大乘三十七菩提分法等种种利乐有情功德事。

(2) 第二持随法瑜伽处:《相品》、《分品》、《增上意乐品》、《住品》等四品,随初持所学法而起修。

(3) 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生品》、《摄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等五品,由修习而圆满。

(4) 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正发菩提心品》一品,重明以前诸品次第的意义。

(十六)有余依地:阐明有余依涅槃有三种相。

(十七)无余依地:阐明无余依涅槃有三种相。

二、第二摄抉择分,对于本地分中的问题加以抉择,并抉发本地分所没有详述的深隐要义。分十二大段︰

(一)抉择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先以略义十门建立阿赖耶,阐明唯识的道理;后以广义六门解说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相善巧等六种善巧,阐明法相的道理。

(二)抉择有寻有伺等三地:先分辨焰摩因饶益众生而称为法王以及大海水咸等因缘。后说明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

(三)抉择三摩呬多地:解释《随身念经》、二解脱1. 心解脱 2. 慧解脱、眠缠、五种与定相违法1. 犯戒 2. 无无间加行 3. 无殷重加行 4. 有沉没 5. 他所扰恼、三种远离1. 住处远离 2. 见远离 3. 闻远离、五种厚重过失能为定障1. 忿 2. 慢 3. 欲贪 4. 萨迦耶见 5. 不能堪忍。

(四)抉择非三摩呬多地:阐明十二种不定地和十二种不定地的对治法。

(五)抉择有心地:言诸心差别而转,略由五相︰1. 世俗道理 2. 胜义道理 3. 所依(阿赖耶识)能依(七转识) 4. 俱有 5. 染净建立,并加以解释。

(六)抉择无心地:说明七种因缘,1. 在缘缺 2. 作意缺 3. 未得 4. 相违 5. 断故6. 灭故 7. 已生故,七种情况下心不得生。

(七)抉择闻所成慧地:初释归依,次释沙门、婆罗门的差别,次释欲、有、梵行三求,次释内明,次杂抉择闻所成慧地的义理。

(1) 广辩皈依:考察所归的物件,皈依的种类,能皈依者的资格,皈依者应具的正行,皈依者所能获得功德。

(2) 六种理门略释圣教:真义理门、证得理门、教导理门、远离三边理门、不可思议理门、意趣理门。

(3) 造论六因:欲令法义当广流布、欲令种种信解有情,由此因缘能入正法、为令失设种种义门重开显故、为欲略摄广散义故、为欲显发甚深义故、欲以种种美妙言词生净信故。

(八)抉择思所成慧地:初就事思议、有非有思议、因果思议、乘思议等四种思议,次说明有色无色、有见无见等二十九门分别。

(九)抉择修所成慧地:阐明声闻乘相应的作意和大乘相应的作意等十六种修。

(十)抉择声闻地及独觉地:只抉择声闻地,初就成立无种姓等七门分别,次辨声闻种类,次辨四圣谛等,次分别律仪,次声闻行果,后杂抉择。

(十一)抉择菩萨地:一切菩萨行果等。

(1) 说明菩萨的十种发心,四种恒常随护心,九种正行,对五种有情众起邪行名无哀愍,五种无堪任性有情。

(2) 五法三自性:相、名、分别、真如、正智等五法。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等三自性。以释名,辩体,差别,三性与五法关系,三性与三无性,依止,作用,有无,染净等方面分别三性。

(3) 以五因缘说明菩萨威德不可思议,有十法行能令菩萨成熟有情,自性、功能、加行、转、还大菩提五种相,圆满、无垢、不动、无等、能作有情利益事业、功能六相略摄如来功德。

(4) 以施、戒、见、心、语、智、垢七种清净,说明菩萨惠施乃能清净。

(5) 抉择三聚净戒等。

(6) 十种颠倒道能证得一百四十种不共佛法。

(十二)抉择有余依、无余依二地,分别二种涅槃界中离系、寿行、转依、住等多门差别。

三、第三摄释分,解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的说法和解释的仪则。

(一)契经体,文、义二种

(二)五法释经:1. 法要 2. 等起 3. 义 4. 释难 5. 次第。

(三)六种契经文:1. 名身 2. 句身 3. 字身 4. 语 5. 行相 6. 机请。

(四)十种契经义:1. 地义 2. 相义 3. 作意等义 4. 依处义 5. 过患义 6. 胜利义7. 所治义8. 能治义9略义10. 广义。

(五)十二经教:1. 契经 2. 应颂 3. 记别 4. 讽颂 5. 自觉 6. 缘起 7. 譬喻 8. 本事 9. 本生 10. 方广 11. 未曾有 12. 论议。

(六)三种等起:1. 事 2. 时 3. 补特伽罗依处。

(七)二种义:1. 总义 2. 别义。

(八)二种释难:1. 自设难 2. 他设难。

(九)三次第:1. 圆满次第 2. 解释次第 3. 能成次第。

(十)法师十相:1. 善于法义 2. 能广宣说 3. 具足无畏 4. 言语善巧 5. 善方便说 6. 具足成就法随法行 7. 威仪具足 8. 勇猛精进 9. 无有厌倦 10. 具足忍力。

(十一)说者与听众:处五众中宣说八种言。

(十二)安住听者:令住恭敬,无倒听闻。

(十三)略广赞佛:讲经前必先称扬佛德。

四、第四摄异门分,略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所有诸法的名义差别,分为白品与黑品。

(一)白品(善法)用四偈说明;第一偈有师等八门,第二偈有智等十五门,第三偈有如来等十门,第四偈有欲等九门。

(二)黑品(不善法)用一偈说明:有生老死等十一门。

五、第五摄事分,略摄十七地有关的三藏特别是《杂阿含经》等众多要事义。

(一)经:用1. 行 2. 十二处 3. 缘起 4. 四食 5. 四谛 6. 十八界 7. 四念住 8. 四正断 9. 四神足 10. 五相 11. 五力 12. 七觉支 13. 八正道 14. 出入息念 15. 三增上学 16证净等说明。

(二)律:用利聚等十门说明。

(三)论:先叙述流转杂染二十二事,还灭清净十九事;接着广辩以异门等四门广辩其相。后聚等六门,又十八门等说明。

本论的传译如下:

一、中国的传译

(一)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

(二)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十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相当于第三十五至五十卷前半〈本地分菩萨地〉。

(三)北凉‧昙无谶译《菩萨戒本》,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相当于第四十至四十一卷〈本地分菩萨地戒品〉。

(四)刘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九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相当于〈本地分菩萨地〉和《地持经》大同,但另有〈序品〉。

(五)刘宋.求那跋摩译《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菩萨戒本》的异译。

(六)梁.真谛译《十七地论》,五卷(已佚),相当于第一至三卷〈本地分五识身相应地〉和〈意地〉。

(七)梁.真谛译,《决定藏论》,三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相当于第五十一至五十四卷〈摄决择分五识身相应地意地〉。

(八)唐.玄奘译《王法正理论》,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相当于第六十一卷。

(九)唐.玄奘译《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事分与决择分取自本论中的本地分与摄决择分。

  二、藏文的传译

(一)无著造《瑜伽行地》,区分前十二地(二十六卷)、声闻地(二十卷)、菩萨地(二十二卷)、摄决择(四十三卷)、摄事(二十二卷)、摄调伏、摄异门、摄释(都不分卷),共八部份。收于《西藏大藏经》〈丹珠尔〉中。

三、梵文的传译

(一)1930~1936年间日本荻原云来将在尼泊尔发现而收藏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之《菩萨地》梵本,罗马字化并且校订刊行。1966年N. Dutt亦以别种梵文写本来刊行校订本。1973年K. Shukla亦将「声闻地」的梵本校订出版。

(二)西藏被发现的《瑜伽师地论》全部梵文写本,1957年V. Bhattacharya已经将第一地至第五地作为第一册出版。

本论的注疏如下:

一、中国的注疏

(一)最胜子造;玄奘译《瑜伽师地论释》,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据说原书有六百卷之多,玄奘法师只译一卷。

(二)唐.窥基著《瑜伽师地论略纂》,十六卷,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为本论卷一~卷六六之略释本。

(三)唐.窥基著《瑜伽师地论劫章颂》,一卷,收于《卍续藏》第七十五册,仅是将卷二中关于劫之名目、次第与七言四句颂摄之,共三十六颂半。

(四)唐.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四十八卷,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二册。

(五)日本增贺造《瑜伽论问答》,七卷,收于《大正藏》第六十五册。

(六)唐.法成撰;智慧山记《瑜伽师地论分门记》,六卷,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存有「本地分」与「摄决择分」详细科判。

(七)唐.法成述;福慧记《瑜伽师地论手记》,四卷,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

(八)韩清净等编《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汇编》,共三册,会集相关的注疏与论典而将论本科判与注释。

(九)太虚大师讲《瑜伽真实义品讲要》,太虚大师全书全书第七。

(十)太虚大师讲《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亲闻记》,太虚大师全书全书第七。

(十一)欧阳渐撰《瑜伽师地论叙》,二卷。

二、藏译注疏:

(一)最胜子等造;旧录或作胜友译,《瑜伽师地论释》,即玄奘译《瑜伽师地论释》。

(二)德光造;燃灯吉祥智、戒胜同译《菩萨地释》。

(三)德光造;慧铠、智军同译《菩萨戒品释》。

(四)胜子造;胜友、慧铠、智军译《菩萨戒品广释》。

(五)海云造;寂贤、戒胜同译《菩萨地释》。

(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大智度论 解题

 修禅与学习《瑜伽师地论》 修学《瑜伽师地论》想到的感悟
 唐玄奘大师与《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6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5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4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3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2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1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0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9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8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7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6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5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4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3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2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讲 《瑜伽师地论》札记一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