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瑜伽师地论》札记一
 
[观清法师] [点击:4787]   [手机版]
背景色

写在《瑜伽师地论》边上

近年来,《瑜伽师地论》在汉传唯识圈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照”,这,一是因为经典的注释更多地被掘出(如赵城藏的《遁伦记》,一说《道伦记》),善本——包括藏文和梵文残本——不断涌现,令读者有了很好的原始文本;另一面,唯识“学统”中,特别是三时学会韩清静《瑜伽师地论科句、批寻记》的整理、出版,也使学人有了更好的依凭。因此,研究《瑜伽》大论之风渐起,近来甚至有了白话全本《瑜伽师地论》的动议。王海林先生的节译版,算是开了个小头,而林国梁的“全本”,也在进行中……

据说,圣地法师开的《瑜伽师地论》学习班中,将此论评价为“佛学入门之必读教材”(某川大博士转述),未免陈义过高,“吓死老百姓”;但将它束之高阁,却更是要不得的“秦人好简”之风。就格鲁而言,《菩萨地》本就是《噶当六论》之一,而《菩提道次第广论》也夥引《瑜伽》,那么,学点瑜伽宗的根本大论也是应当之举。

通读《瑜伽》时,每每为之击节,也有点漂浮着的思绪想整理,近来又读了些今人的“成果”,更有点话想说。不敢作“注解”想,不过是些浮在文字面上的“花边佛学”,加上有点牢骚话,权命之曰:“写在《瑜伽师地论》边上”,仅供“大方”们“贻笑”而已。

异译本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介绍《瑜伽师地论》时说:

“本论的梵文原本,以前只存在〈菩萨地〉部份,这已于1930至1936年间由日本·荻原云来校订印出,1936年印度罗侯罗更于西藏萨迦寺发现本论梵本,录写归印,已有部份刊行。

本论在唐译以前,已经有几种部份译本︰

(1)《菩萨地持经》,十卷,昙无谶于北凉·玄始三年到十五年间(414~426)译出,相当于唐译本论第三十五至五十卷前半〈《本地分·菩萨地》〉。

(2)《菩萨戒本》,一卷,昙无谶译,相当于本论第四十至四十一卷〈本地分菩萨地戒品〉。

(3)《菩萨善戒经》,九卷,求那跋摩于宋·元嘉八年(431)译出,相当于〈本地分菩萨地〉和《地持经》大同,但另有〈序品〉。

(4)《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卷,求那跋摩译,这是《菩萨戒本》的异译。

(5)《十七地论》,五卷(已佚),真谛于梁·大宝元年(550)在富春译出,相当于本论第一至三卷〈本地分五识身相应地〉和〈意地〉。

(6)《决定藏论》,三卷,真谛于梁代(一作陈·永定元年到太建元年间,即557~569)译出,相当于本论第五十一至五十四卷〈《摄决择分·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以上皆本论的部份异译。

本论另有西藏文译本,总题《瑜伽行地》,区分前十二地(二十六卷)、声闻地(二十卷)、菩萨地(二十二卷)、摄决择(四十三卷)、摄事(二十二卷)、摄调伏、摄异门、摄释(都不分卷),共八部份。题为无着造。收在《西藏大藏经》〈丹珠尔〉中。”

这是出了玄奘以外的本子,写得很清楚,不用再绕舌了。不过,既然引了,不妨“八卦”一点。文中的“1936年印度罗侯罗更于西藏萨迦寺发现本论梵本”的“罗侯罗”,就是和“根敦群培”偕行的那个印度学僧,根敦群培帮了他不少忙,他好像也教过那位“奇僧”一点梵文,不过据说后来根敦在印度穷困迫窘,他未能仗义云云。

《百科全书》这段里面的第四条,“《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卷,求那跋摩译,这是《菩萨戒本》的异译。”这里也有几句话要说:

1、《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作《优婆塞五戒威仪》,查《仁寿录》(《隋众经目录》)、《静泰录》(《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大唐内典录》,《优婆塞五戒威仪》都属于失译经,就是不知道是哪位译的。《大唐内典录卷》第七说:“以下并失译……优婆塞五戒威仪(二十三纸)”。但《大正藏》目录作:“优婆塞五戒威仪经(1卷) 〖宋·求那跋摩译〗”将之系于“求那跋摩”名下,不能不说是失察!

2、诸经录各处都注明是“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二十三纸)”(《静泰录》作“三十三纸”,当误——以上均依《大正藏》电子版)。依唐官写本大藏经规范,每纸,27-28行,每行17字左右,则,每纸经文文字数当为:27*17=459或28*17=476字,23纸,则大致10,000至11,000上下,而现存大正藏本(我用的电子版)仅为6,436字,字数相差太大!同时,由于彼经(大正藏本《优婆塞五戒威仪经》)确实是《菩萨戒品》的异译,而与“优婆塞”“五戒”“威仪”都几乎全无瓜葛,故我认为,现存大正藏本《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其它的藏经文本可能也一样)虽是《菩萨戒品》的异译,但非《内典录》等经录所载的《优婆塞五戒威仪(经)》,是一个《菩萨戒本》的失译本。至于原本《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可能已经失传。

奘译本、唐译本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接着说:

“本论的译者唐·玄奘为求取本论全文赴印游学,从戒贤得到了传授,回国后,即于贞观二十一年(647)五月,于弘福寺翻经院开始传译。当时列席译场的,有名僧灵会、灵隽、辩机、文备、神泰等二十余人,到二十二年五月译完。次年(649)七月,又在大慈恩寺翻经院译出《菩萨戒羯磨文》一卷(本论第四十、第四十一卷的一部份)。同时译出《王法正理论》一卷(本论第六十一卷别译)、《菩萨戒本》一卷(本论第四十卷末及第四十一卷的别译,和昙无谶译《菩萨戒本》及求那跋摩译《优婆塞五戒威仪经》的前半相同)。在这以后不空于天宝十二年到大历九年间(753~774),译出《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一卷,和玄奘译《王法正理论》大同。”

这是介绍唐代的本论译本情况。

《大正藏目录》,《王法正理论》作“陈·玄奘译”,简直该打……

据僧史记载,玄奘法师译成《菩萨戒羯磨文》、《菩萨戒本》后,即予弟子众授菩萨律仪,故门人常自称“大乘某”,如《俱舍》大家“普光”常自称“大乘光”,“窥基”大师也自称“大乘基”——实际上,“大乘基”倒是他的实名,而“窥基”的名字,反是宋以后的讹误。

《瑜伽戒本》虽曾多出,但汉传佛教界不甚流行,只是近代太虚大师重新推出,并自谓“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萨戒本!”……关于《菩萨戒本》,到后面(如果可能)聊到那章时再说吧。

学习本论的有关注释及参考资料

关于本论的旧疏,《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说:

“本论的印度旧注,现存的有:汉藏文译本《瑜伽师地论释》,最胜子等造(藏译本不题作者),汉译本唐·玄奘译。藏译本缺译人名,旧录或作胜友译。卷首有归敬序,次总释《瑜伽》一论的大纲,分所为、所因、名义、宗要、藏摄、释文六门,释文门中更略释十七地的名义。据玄奘法师说这部释论大约有五百卷(见《瑜伽论记》卷一上),现只翻译了一卷。这是《瑜伽》注疏中最古的一种,后来的注疏,大都采用它。此外印度旧注,还有仅存藏文译本的《菩萨地释》、《菩萨戒品释》,都是德光所造。前一种是燃灯吉祥智、戒胜同译,后一种是慧铠、智军同译。又《菩萨戒品广释》,胜子造,胜友、慧铠、智军译。又《菩萨地释》,海云造,寂贤、戒胜同译。其次,中国的注疏,现存《瑜伽师地论略纂》,原十六卷,唐·窥基撰,这是《瑜伽》从第一卷到六十六卷的注释,卷首依《释论》作归敬序,次依释论用叙所为、彰所因、明宗绪、显藏摄、解题目、释本文六门料简。又《瑜伽论劫章颂》一卷,唐·窥基撰,全文都是七言颂,共三十六颂半,乃是将《瑜伽》卷二中有关劫的名目、次第、数量及成、住、坏、空四时期和始终名义结成颂文以便记诵的。

又《瑜伽论记》,四十八卷,唐·道(遁)伦集撰,在第一卷首,也依《释论》和《略纂》用叙所为等显六门发端,和《略纂》大同,本文采集玄奘门下景、泰、备、基四大家及余师十余家之说。《瑜伽师地论义演》,四十卷,今存二十二卷(后半杂入澄净科文),唐大安国寺沙门清素于贞元十七年(801)撰述,卷首略释《瑜伽》的名义,次用叙起论因、彰说论意、明论宗体、藏乘所摄、辨总别题、依文制释六门料简。此外敦煌本《瑜伽师地论分门记》(已印出六卷)、《瑜伽论手记》(已印出四卷),都是唐·法成所讲述,听者笔记,前一种是大科,后一种是略解,并有对照藏文本注出异义。又有《瑜伽师地论叙》,二卷,近代欧阳渐撰,全叙分作总略、五分、十要、十支、十系、绪言六项。以上都是研究本论的参考要籍。本论的注疏已佚的有二、三十种,其中重要的有惠景《疏》二十卷、神泰《疏》十卷、文备《疏》十三卷、元晓《疏》四卷、憬兴《疏》十卷、《释论记》三十六卷、行达《料简》一卷、智周《疏》四十卷、太贤《纂要》三卷、《古迹记》四卷、极太《羽足钞》五卷等。”

以上的汉文注疏典籍,大致在《大正藏》里都有。其中,《遁伦记》的版本,据杨白衣介绍,《大正藏》本不如赵城藏本文字完备;但赵城藏也是残本,也不全;而金陵刻经处也有个版本,据说可以和赵城藏本相校仇。按理说大陆版《中华大藏经》是以赵城藏做底本校勘的,应该是最善本,但《中华大藏经》要价太高,很难见到,就不谈了。赵城藏的《遁伦记》残本后来单独在《宋藏遗珍》里出了,现在有影印的,我考虑赶快搜一套用用。现在金陵刻经处的书目里好像还没《遁伦记》的名目,不知版子是否还保存着。

另外,本书可用的汉文注解还有一些。像《真实义品》,近人如太虚法师有过讲义,记得韩镜清老也译过一个藏(印)人的《真实义品》注疏,“大千”的网站上有。《菩萨戒品》的单行讲义也有,最突出的是法尊法师译的宗大师著作《菩萨戒品释》。由于,《解深密经》除《序品》外,其余七品被《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至七十八全部收录,所以,也可以找此经的注疏来做学习本论的参考资料。这中间,最著名的要算是唐·圆测法师的《解深密经疏》了。

“本世纪惊人之著作”的《瑜伽师地论科句、批寻记》当然是今人学《大论》案头必备资料,也看到北美妙境法师有讲解录音和整理的讲义,想要博学的,准备一套也无妨。至于王海林的解译白话版,反正买不到,不说他了。林国梁的全译本,也不知道值不值得期待……

题外话:关于黄忏华

反正是“花边佛学”,不妨继续扯扯。

上面引用的《百科全书》“瑜伽师地论”条目是黄忏华先生写的,也是近现代一位佛学大家,内学院之高足,欧阳渐先生门人。

据王恩洋先生《自述》,五四运动时,王(彼时在北京)也上街游行而被投入狱,狱中目睹诸“精英”之混世面目颇觉丧气,唯与一人相谈甚欢——此人即黄忏华。后二人先后赴内学院深探《瑜伽》奥义,成就一段重逢佳话。

黄忏华有些书,译作和著作,早年一直被作为诸佛学院的教材,比如《印度哲学史纲》、《佛教各宗大意》,现在也还有地方在用,特别是某些高寿的老僧,对早年的经典情有独钟。

大论之框架

黄忏华先生写道:

“本论内容大别五个部份︰第一〈本地分〉,五十卷(从第一卷到第五十卷);第二〈摄决择分〉,三十卷(从第五十一卷到第八十卷);第三〈摄释分〉,二卷(从第八十一卷到第八十二卷);第四〈摄异门分〉,二卷(从第八十三卷到第八十四卷);第五〈摄事分〉,十六卷(从第八十五卷到第一百卷)。

此中〈本地分〉是全论的基本部份,把瑜伽师所依、所行的境界区分十七地,以详说三乘观行的根本事相,因此本论旧有《十七地论》之称。后四分是释论,以决择解释论本兼及经律的要义。

第一、本地分,广分别十七地。

(1)五识身相应地,就前五识的五方面说︰{1}自性,是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境;{2}所依,是五根与意根及一切种子阿赖耶识;{3}所缘,是五境;{4}助伴,是俱有相应的心所;{5}作业,是了别自境。

(2)意地,就第六、第七、第八三识说,也有五方面︰{1}自性,是心、意、识;{2}所依,是意及一切种子阿赖耶识;{3}所缘,是一切法如其所应;{4}助伴,是具有相应的五十三种心所;{5}作业,有共不共业;和前五识相同的是共业,特殊的是不共业。由此更用色聚、相应品等十门以解释其义用。这是因为一切诸法依识而起,以识为体,识法最胜,故先建立以上二地。

(3)有寻有伺地,(4)无寻唯伺地,(5)无寻无伺地:寻是(思或慧)于所对境粗略推求;伺是(思或慧)于所对境详细审察。在欲界及色界初静虑的根本定和它的未至定,都有寻、伺,是为有寻有伺地。静虑中间即在初静虑和第二静虑间的中间定,只有伺而无寻,是为无寻唯伺地。第二静虑以上七地的根本定及近分定,都无寻伺,是为无寻无伺地。这三地都用界、相、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杂染等起五门加以说明,并分别阐明这三地的有漏、无漏诸法。

(6)三摩呬多(等引)地,就定地说,有五方面︰{1}总标,有静虑(四静虑)、解脱(八解脱)、等持(空、无愿、无相三三摩地等)、等至(五现见、八胜处、十遍处、四无色、无想、灭尽定等等至)四种三摩呬多;{2}安立,只此等四种是三摩呬多地,欲界的心一境性不在其内;{3}作意差别,有了相作意等七种根本作意及缘法作意等四十种作意;{4}相差别,有所缘相、因缘相、应远离相、应修习相四种相,又有自心相、外相、所依相等三十二相;{5}略释诸经宗要,依经总释解脱等三种定义。

(7)非三摩呬多地,即修定中未能如法,一切散乱,自性不定,有十二种相。这两地总摄一切定非定位所有诸法。

(8)有心地,(9)无心地,都用地施设、心乱不乱、生不生、分位、第一义五门建立。其中五识身相应、意、有寻有伺、无寻唯伺四地是有心地。无寻无伺地中,无想定、无想生及灭尽定是无心地,其余是有心地。但依第一义建立,只无余依涅槃界中,阿赖耶识永灭,是无心地。

(10)闻所成地,是于五明处听闻解了,包括其中内明处有事施设建立相、想差别施设建立相、摄圣教义相、佛教所应知处相四种相;医方明处有于病相善巧、病因善巧、已生病断灭善巧、已断病后更不生方便善巧四种;因明处有论体性、论处所、论所依、论庄严、论堕负、论出离、论多所作法七种;声明处有法施设建立相、义施设建立相、补特迦罗施设建立相、时施设建立相、数施设建立相、处所根栽施设建立相六种;工业明处有营农工、商估、事王、书算计度数印、占相、咒术、营造、生成(畜养)、防邪(裁缝等)、和合(调解斗讼等)、成熟(成熟饮食)、音乐十二种类。

(11)思所成地,是于自性清净、思择所知、思择诸法三种相相应善巧。其中自性清净是审谛思惟所闻诸法的道理等,有九种相;思择所知是思惟决择一切所应知的法义,于有法了知有相,于非有法了知无相;思择诸法是思惟决择经文和偈颂的法义。

(12)修所成地,是修道中于四处、七支相应善巧。四处是修处所、修因缘、修瑜伽和修果,这四处又可分摄为生圆满、闻正法圆满、涅槃为上首、能成熟解脱慧、修习对治(瑜伽)、世间一切种清净、出世间一切种清净七支。

(13)声闻地,阐明声闻的种姓、发心、修行和得果。有四瑜伽处︰初种姓瑜伽,第二数取趣(补特迦罗)瑜伽,第三安立瑜伽,第四世出世瑜伽。

(14)独觉地,阐明独觉的种姓、发心、修行和得果。独觉原摄于声闻类,今只略说独觉种姓、道、习、住、行五种相。

(15)菩萨地,阐明菩萨的种姓、发心、修行和得果,分四持瑜伽处︰初持十八品,总明菩萨所学之法,叫作初持瑜伽处。第二持四品,是随初持所学法而起修,叫作随法瑜伽处。第三持五品,由修习而成满,叫作究竟瑜伽处。第四持一品,重明以前诸品次第的意义,叫做次第瑜伽处。

(16)有余依地,阐明有余依涅槃有三种相。

(17)无余依地,阐明无余依涅槃有三种相。

依《瑜伽师地论略纂》所说,此十七地可以境、行、果三种相摄。即前九地是三乘境,其中由于一切法以识为体,故五识及意二地是境体;寻伺三地有上下粗细的不同,是境相;等引、非等引、有心、无心四地有定散隐显的分别,是境用。次六地是三乘行,通修三慧行,故闻、思、修三地是通行;三乘都随机修法,成就自乘,故声闻、独觉、菩萨三地是别行。后有余依、无余依二地是三乘果。

第二、摄抉择分,对于本地分中的问题加以抉择,并抉发本地分所没有详述的深隐要义。分十二大段︰

(1)抉择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先以略义十门建立阿赖耶,阐明唯识的道理;后以广义六门解说六善巧,阐明法相的道理。

(2)抉择有寻有伺等三地,初杂抉择,分辨焰摩因饶益众生而称为法王以及大海水碱等因缘。次正抉择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

(3)抉择三摩呬多地,初杂抉择,次引经解释,次抉择修定三种因缘及六顺出离界修定法,次抉择四静虑及四种修定法等。

(4)抉择非三摩呬多地,阐明十二种不定地和十二种不定地的对治法。

(5)抉择有心地,言诸心差别而转,略由五相︰{1}由世俗道理,{2}由胜义道理,{3}由所依(阿赖耶识)能依(七转识),{4}由俱有,{5}由染净建立,并加以解释。

(6)抉择无心地,说由七种因缘,心不得生。

(7)抉择闻所成慧地,初释归依,次释沙门、婆罗门的差别,次释欲、有、梵行三求,次释内明,次杂抉择闻所成慧地的义理。

(8)抉择思所成慧地,初就四种思议等五门杂抉择,次就有色无色、有见无见等二十九门分别。

(9)抉择修所成慧地,阐明声闻乘相应的作意和大乘相应的作意等十六种修。

(10)抉择声闻地及独觉地,只抉择声闻地,初就成立无种姓等七门分别,次辨声闻种类,次辨四圣谛等,次分别律仪,次声闻行果,后杂抉择。

(11)抉择菩萨地,先次第抉择前三持瑜伽,后引《宝积经》解释十六法门以及一切菩萨行果等。

(12)抉择有余依、无余依二地,分别二种涅槃界中离系、寿行、转依、住等多门差别。

第三、摄释分,解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的说法和解释的仪则,初明说法应知的五分,次明解经的六义。

第四、摄异门分,略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所有诸法的名义差别。

第五、摄事分,略摄十七地有关的三藏特别是《杂阿含经》等众多要事义。初阐明契经事,次明调伏事,后明本母事。

本论《抉择分》等四分,引用多种旧籍,如《本地分·思所成地》引《法句经》本母释,《摄抉择分·菩萨地》引《小品宝积》及《解深密经》的本母释,《摄事分》引《杂阿含经》本母释等,又,《释异门分》实即《阿含经》的释名。”

《瑜伽》大论与诸经论的摄释关系,为内学院一大发现(他们对经典的熟习程度实在惊人!),吕澄就发现《释异门分》与《杂阿含经》的关系,并由此勘出《杂阿含》汉译本的次序有相当程度的紊乱(勘彼经的颂文也是),近年印顺法师编订的《杂阿含》,就是根据内学院的成果加以重新编排的。

本论的《本地分·修所成地》,分别“修道中四处、七支相应善巧。四处是修处所、修因缘、修瑜伽和修果,这四处又可分摄为生圆满、闻正法圆满、涅槃为上首、能成熟解脱慧、修习对治(瑜伽)、世间一切种清净、出世间一切种清净七支。”这个意思,和后来无著论师作的《六门教授习定论颂》可以互相发明,世亲论师有《颂释》。此《颂》、《释》目前只在汉文大藏里有,弥足珍贵。(《显扬圣教论》,一般说是大论的略本,也唯汉译现存。)

作者

大论的作者,汉传说是弥勒,藏传说是无着。近来有人折衷地说:《本地分》作者是弥勒,《抉择分》以下作者为无着……。就学习经典本身而言,著作者的归属问题,关系不大。更何况无着本来就是祖述弥勒而勒成文字的。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札记二
下一篇:“三界唯心”·圣言量·瞿波·月称

 修禅与学习《瑜伽师地论》 修学《瑜伽师地论》想到的感悟
 唐玄奘大师与《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6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5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4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3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2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1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0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9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8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7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6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5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4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3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2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讲 《瑜伽师地论》札记二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