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四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点击:5780]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一百零四节课

思考题

397、宝髻国王布施顶髻的公案,说明了哪些道理?你有什么收获?

398、为什么说次第修行很重要?你对此有何体会?

399、通过学习愿菩提心的内容,你明白了哪些以前不懂的道理?如果周围也有人不懂,你打算怎么做?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讲了这节课后,第六册《前行广释》就算是圆满了。讲这个法,工程量比较大,不知道后面还要讲多少,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善始善终。我一直祈祷《大圆满前行》能传讲圆满,希望你们也能听受圆满。除非是无常现前了,这个谁也没办法,否则有些人的誓言很坚定,应该没有问题。

不过,我看到城市里听课的很多人,今天来、明天不来,明天来、后天不来,不像我们学院,基本上99%的人都能坚持每天听课。当然,极个别的人,包括我身边的讲考班,也不知道是心情有问题,还是身体有问题,他们的座位经常空着。若是身体有问题,希望你跟我直接请假;如果心情有问题,就不用说了,说了也没用。这样的集体学习,不是你想听就听、想不听就不听的,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对闻思持什么态度,相信你也心中有数。

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学佛闻思的力量也很薄弱,今天跟朋友吃饭,明天跟领导一起出差,后天怎么怎么……自己有无数的理由不听课。有些人可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有些也不一定那么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你没有把听课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环。

其实,我们弘扬佛法也好,自己修行也罢,都要一边学一边修,同时,尽心尽力地调伏烦恼和利益众生。你不学佛就另当别论了,如果要学的话,对每个人来讲,这个途径都不能缺少,也不能喜新厌旧。

所以,我今天在讲课之前,特意跟大家讲一下,否则,有些人学的时间长了,就好像没什么新鲜感了。其实,要想有新鲜感的话,我也可以经常讲些短短的窍诀、简单的故事,今天讲个六世达赖的情歌,明天讲个玉琳国师的传记,这样肯定能吸引眼球。但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要系统地学习佛法。

如今既然有这样的机会,大家就要好好把握。要知道,从外缘到自身的一切法,经常都会现前无常。假如你以后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了,那个时候,可能才会明白现在的幸福,明白这段经历有多么美好。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我讲得有多好,而是因为大家所学的法,接近如来的教言,尤其是华智仁波切的窍诀,在这个世间上难逢难遇、特别殊胜。因此,每个人应当倍感珍惜,这样自己才能有一定的收获。

 

今天就讲完愿菩提心的学处了,从第七册开始,继续讲行菩提心。前面讲了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的菩提心,最后一个菩提心中,讲了一些公案,下面还要接着讲。

其实,佛陀在因地时,布施身体的故事比较多。比如《大智度论》中说,佛陀往昔转生为一头鹿,具有极大的慈悲心,住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一次,森林突然起火,它准备逃出去时,发现一条河隔断了好多野兽逃生的路。于是,它把前腿和后腿分别搭在河的两岸,用身体作为桥,让野兽们踩在上面渡河。到了最后,它被踩得皮开肉绽、精疲力尽。实在没有力气时,它发现一只兔子还没过河,就咬紧牙硬撑着,一直撑到兔子过去,自己才掉到河里死了。这只最后被救的兔子,就是佛陀涅槃前最后度化的弟子——须跋陀尊者。

佛陀在因地时,有许多这样的感人故事,从中可以看出,佛陀为了利益众生,可以布施自己的妻室、财产乃至身体,而且每次布施后都无有任何后悔心。诚如《大宝积经》中所言:“城邑与大地,妻子及寿命,一切布施时,其心初无悔。”

我们这里PPT上显示的一些教证,下面的人最好能记完。其实法师们在讲课时,不管是教证也好,所讲的道理也好,主要是让下面的人得到。有些人记性不好或眼睛不好,记不下来的话,课后还是要互相借一下。听说学院极个别法师讲得很精彩,但自己的资料比较保密,讲完了以后,下面有些弟子问教证,自己再也不说了。这样保密可能没有必要,你讲法的目的,就是让下面的人记住。如果谁都不让知道,那你干脆不讲也可以。

有些法师也不是因为傲慢吧,可能是没有经验。以前法王如意宝有一次在课堂上也说过,极个别法师只是自己背很多教证,看起来似乎很了不起,但根本不顾下面听者的根基,只是在他们面前表演而已,这样就不是很好。

所以,希望我们的法师,或者成绩比较好的居士,看到别人真正不懂的话,自己应尽量去帮助他们。我看到有些人在记教证时,一直用身体挡着,旁边人都不让看,只能从他腋窝底下偷偷看。释迦牟尼佛为了别人,身体都可以付出,你却连一个教证都舍不得,那还学什么大乘佛教?

以前藏地有些特别了不起的法师,讲完一节课后,就想尽办法让大家明白。像德巴堪布,过去在早上讲课,到了下午时,当时没有辅导员,他老人家亲自去辅导。见有些教证他们不会写,就算是一个人,德巴堪布也再三地复述,帮他写,让他背,或者自己写在一条一条的纸上,发给很多人。想起这些,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自己要好好想一下。

当然,如果一个班级里的人太多,你一个一个告诉他怎么写,实在困难的话,也可以把特别好的有些教证,一天印一份,让每个人能记住一点,这样也是很好。总之,我们讲的,要让大家懂,这个目的应该明确!

宝髻国王布施顶髻的公案

宝髻国王是佛陀的因地,他布施身体的经历,实实在在发生过,我们不能看成一种传说。佛陀因地的每一个公案,我们用来衡量自己时,都会感到非常惭愧,尽管自己在诸佛菩萨、上师三宝面前发过心,但实际行动中却经常忘记,好多行为让人觉得连愿菩提心都没有。

一个人真有愿菩提心的话,至少要做到自他交换和自他平等。但这个我们能不能做到呢?非常困难。不过,我们都追随释迦牟尼佛,用现代话来讲,是释迦牟尼佛的“粉丝”,那么佛陀怎么做,我们也应尽心尽力朝这个方向努力。无始以来,我执一直都在害我们,若要舍弃我执,一方面要观空性,另一方面就是修大乘菩提心。佛陀在因地时怎样忘我利他,我们也应像学生模仿老师一样,从现在开始要这样做。

 

下面讲讲宝髻国王的公案:

曾经在夏给达国境,金髻国王与王妃妙丽欢喜母生了一位太子。这个太子比较特殊,他头上天生就有珍宝顶髻,顶髻上降下的甘露可触铁成金,因此,太子被取名为“宝髻”。太子诞生之时,空中降下各种珍宝妙雨,他还有一头堪为大象之最的“妙山”宝象。

宝髻太子长大之后继承王位,他如理如法地治理国家,经常发放广大布施,使得整个国内杜绝了贫穷与乞丐。

附近有位折克仙人,他有一位从莲花中出生的标致美女,就供养给宝髻国王做王妃。王妃生下一位太子,与宝髻国王一模一样,取名为“莲髻”。

一次,宝髻国王广行供施,宴请折克仙人、难忍国王等诸多人士。(难忍国王是个坏人,这个人物一定要记住。有些人特别喜欢看小说,小说中刚出场的人物,一定要记住他的表情,看他下面要扮演什么角色。)

当时,帝释天为了观察国王的意乐,变成罗刹,从护摩[1]火中出现,来到国王面前乞讨饮食。国王给他各种美味佳肴,他都全然拒绝,并微笑着说:“我需要的是,刚刚宰杀的动物的温热血肉。”

国王有点为难,心想:“如果不损害众生,就无法得到那样的血肉,可我本人宁愿舍弃生命,也绝不能损害众生。假设不给,这个罗刹又会深感失望,这该如何是好呢?”转念又一想:“看来,布施血肉的时刻到了。”于是说:“就将我自己的血肉给你吧!”

(现在世间上,不要说国王,就算是普通的领导,看到别人有要求,也会半天不吭声,根本不把它当回事。所以,有时候我们发心还是很难。

前段时间,我去藏地的一个地方讲课,来的老乡成千上万,特别特别多。有个十来岁的小女孩,一只眼睛是瞎的,穿得破破烂烂,在下面大声叫起来,说是自己的母亲生病了,可不可以让我在喇叭里发动大家捐钱。由于要顾及当地寺院及主办单位,我没有权力这样做,于是她一直用特别尖锐的声音喊:“我母亲病得如何如何严重……”毕竟她是十几岁的小孩子,好多大人都不以为然,一些负责人想把她推出去。

当时我心里想:“如果佛陀在因地时,看到这样一个可怜的众生,应该不会拒绝的。”虽然我非常为难,在那么多人中化缘,主办单位也不同意,但还是劝他们不要赶她走,等一会儿下课后,让她来找我。我后来就给了一点钱。

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别人的请求,应该怎么处理,自己要好好想一想。若是一个世间人,一句话就可以拒绝了,“我不给,没有!”但佛陀在因地时,与此截然不同。这些方面,大家可能需要深思。)

众眷属听到国王要布施自己的血肉,惊慌失措、万分焦急,百般劝阻也阻止不了。

国王用针刺破自己的细顶脉[2],供罗刹饮血,罗刹一直饮到完全满足为止。之后,国王又割下自己的肉给他吃,他也是一直吃到露出白骨才肯罢休。(我们布施身体的话,比如献点血、捐一个肾,对身体没有极大损害的话,个别人可能愿意做。但像他这样的布施,很多人都难以接受。)

众眷属十分悲痛。尤其是王妃,因为悲伤过度而昏倒在地。

国王还没有丧失忆念,这时帝释天无比欢喜地说:“我是帝释,不希求血肉,请中止布施吧!”说完,便取出天人的甘露,加持国王的伤口,随即国王也完全恢复如初了。(佛陀在因地时,帝释天经常来考验他,这在《释尊广传》中也有不少。)

 

后来,国王将妙山宝象,赐给了辅佐自己的大臣梵车。

(可能也是这个大臣需要吧,佛陀在因地时,对众生没有什么是不满足的,把他国家最珍贵的东西,也给了别人。因为大象没有了,难忍国王来索要时,就发生了后来的故事。难忍国王在请客时,可能就盯上了这头大象。)

当时,玛热贼仙人有一位已获得禅定的弟子,他来到国王面前,国王十分恭敬地问:“您需要什么?”

那位弟子说:“上师传授给我吠陀[3]知识,我要报答师尊的恩德。他老人家现已年迈,身边没有侍者服侍,我想供养上师侍者,特来乞讨您的王妃与王子。”

这样祈求之后,国王也应允了。于是那人便将王妃与王子带回去,供养了上师。

(佛陀将自己的妻子、儿子,都可以布施给别人。而现在的世间人,不要说给别人,就算他们有点损伤,自己也忍不了,非要报仇不可。或者他们暂时跟自己别离,要到别的地方去,自己也受不了,天天思念。

世间人对感情非常非常耽著。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对感情执著得无以复加,一旦受了些刺激,就不太像正常人了。包括现在有些老师也是如此。

但佛陀在因地时,根本没把这当成很重要的事。他唯一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是什么?就是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种爱不是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上,而是一种广大、无私的大爱——只要别人快乐,自己就愿意付出一切,而且没有任何条件。)

 

难忍国王酷爱那只宝象,返回自己领土后,派人送信告诉宝髻国王:“必须将宝象给我。”

宝髻国王非常为难,答复说:“我已将宝象给予婆罗门了。”

可是他执意不听,并且扬言“如若不给宝象,便要动用武力”。随后发动大批军队。

宝髻国王十分伤感地说:“唉,由利欲熏心所牵制,最为亲密的朋友,瞬间也会变成最大的仇敌。”

宝髻国王心中思量:“如果我率兵迎战,倒是很容易取胜,但这样必定会伤害许多众生,(有战争就会有死亡,古往今来都是这样。战场所留下的痕迹,人类过了多少年也不能愈合。)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正在这时,四位独觉降临在他面前,说:“大王前往森林的时间已到。”然后依靠神变,将国王带离了皇宫,前往特别寂静的林间,让他过修行的生活。

(此时宝髻国王也离开了,太子和王妃也布施了,大象也没有了,整个国家还是变化很大。国王之所以离开,就是不愿意伤害众生。现在好多国家的领袖,说是为了全世界、为了全民族,但实际上,各国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佛陀在当宝髻国王时,还是有很大差别。所以,喜欢研究军事的人,有时候可以想想这种完全不同的精神。)

当时,宝髻王手下的诸位大臣,因为国家群龙无首,就前往玛热贼仙人处,索要莲髻王子,仙人也予以归还。后来王子作为首领,率领军队与难忍国王交战,结果大获全胜。

(根登群佩在《印度游记》中记载,印度那里有好多国王,自己的国家被他国占了,就逃到森林里过生活。有时候在山上遥望以前的皇宫,看看自己白发苍苍,想到这辈子没办法再回去了,眼泪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难忍国王惨败之后,逃回自己的国家。因为品质恶劣、行为卑鄙所感,他的领土内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疾疫与饥荒。

(那天我在南京大学博士论坛讲课,日本前一天刚好发生地震,听说南京人特别高兴。我就跟他们讲:“虽然从历史上看,南京人跟日本人之间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但不管怎么样,看到日本爆发9级地震、海啸、火山,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希望每个人还是给他们念一百遍观音心咒。”我一边念一边看,有极个别人怎么样也不想念。呵呵,情有可原吧,大学里也不一定都是大乘佛教徒。)

难忍国王问诸位婆罗门:“如何才能有效地消除疾疫与饥荒?”

众婆罗门回答说:“如果有宝髻国王的顶髻,就会有效。它降下的甘露,连铁都能变成金子,不吉祥也能变成吉祥,故应该前去索求。”

国王说:“他可能不会给吧?”(按照世间人的想法,宝髻国王被迫离开皇宫,完全是他一手造成的,怎么还会给他顶髻呢?)

他们说:“众所周知,宝髻国王无所不施,任何东西都会给的。只要您想办法派人去要,一定会得到。”

于是,难忍国王派遣一名婆罗门,前去索求。

 

当时,宝髻国王在林间到处观赏,悠闲漫步,不知不觉走到了玛热贼仙人所在地的附近。(不管是仇怨还是亲人,有时候很巧合就碰在一起了,因缘不可思议。)

此时,宝髻国王的王妃,到林中寻找树根、树叶等,准备供养玛热贼仙人。突然遇到一个猎人,猎人对王妃生起贪爱之心,准备非礼。正当处境十分危险之际,王妃虽离开了宝髻国王,但经常念念不忘,遇到危难就大声祈祷:“宝髻国王救护我。”并失声痛哭。

国王远远听到她的声音,前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猎人见到国王从远处而来,误以为是仙人,因为害怕恶咒,就惊慌地逃走了。(仙人念恶咒的话,有时会让人当下吐血而亡。)

国王看到这种情形,想起王妃曾在皇宫里衣食不愁,有侍女侍候,安乐无比,如今却感受如此痛苦,而且穿得破破烂烂,到处去捡树根、树叶,又瘦又黑,特别憔悴。于是十分悲伤,不禁慨叹道:“呜呼,一切有为法,皆无可信矣!”

(人的一生中,一会儿快乐,一会儿痛苦,一会儿拥有一切,一会儿什么都没有……国王也是看到这种情景,对万法无有可靠性,生起了极大的厌离。

佛陀在《坐禅三昧经》中也讲过:“世界若大小,法无有常者,一切不久留,暂现如电光。”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法,就像闪电一样,没有一个是恒常的。不管是你的才华、你的地位,包括家人的聚合、朋友聚合、师生的聚合,一切的一切都会无常,没有什么可靠的。《华严经》亦云:“合会须臾散,荣贵尽无常。”

没有学过无常之理的人,看到家人死亡、身体或财产出现无常,可能接受不了,甚至会精神崩溃。而学过这方面道理的人,虽不能完全像佛教所讲的那样做,但也不会像世间人一样极其痛苦,无法面对就自杀,这种现象是不会有的。

这个故事,希望大家还是仔细看一下。毕竟佛陀因地时的公案,不像一些世间故事。有些道友对出世间的好多公案都记不得,但世间的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记得倒特别清楚,这就是业障现前。)

 

这时,难忍国王所派的婆罗门,来到宝髻国王面前,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向国王索要顶髻。国王说:“你自己斩断拿去吧!”婆罗门就砍断了顶髻,带回本国,结果遣除了难忍国境内的疾疫与饥荒。

宝髻国王因为被斩断顶髻,疼痛万分,以此为缘,对那些热地狱的有情生起了猛烈悲心,以至于昏倒在地。顿时祥兆纷呈,由此感召诸多天众及国王的许多眷属云集在此处。

他们问:“陛下,发生了什么事?”

国王站立起来,用手稍微擦拭一下脸上的鲜血,说:“难忍国王要去了顶髻。”(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真的非常难以想象,我们要好好思维一下。)

眷属问:“布施顶髻,陛下心中有何希望?”

国王回答:“除了期望消除难忍国境内的疾疫与饥荒之外,无有丝毫自私之心。但是,我恒时还怀有一个强烈的愿望。”

眷属问:“那是什么?”

国王回答:“希望能救护一切众生!”

(佛陀在因地时,时时刻刻都是这样,除了救护众生以外,别的没有什么心。我们大乘佛子也要尽量随学。当然,也不是让你行住坐卧、饮食生活,一点都不考虑自己,天天为了一切众生,连给自己炒菜做饭都不愿意。为了真正能救护众生,我们肯定要维护身体,这一点也是有必要的。)

眷属问:“布施顶髻后,陛下有没有生起后悔心?”

国王说:“没有。”

眷属说:“看到您疲惫的表情,实在难以令人相信。”

国王发誓道:“如果我对难忍国王的眷属带走我的顶髻,未生起追悔之心,愿我的身体恢复如初!”话音刚落,国王的身体便恢复如初。(据有些论典分析,这应该是佛陀在一地以上的经历。不然,这样说一个谛实语,不一定马上令身体恢复如初。)

众眷属祈求国王返回皇宫,国王没有应允。

这时,四位独觉因为因缘成熟,来到宝髻王前说:“您对怨敌也能饶益,为何要舍弃亲友呢?如今理当回归国土。”于是国王回到宫中,给诸眷属带来了无比的利乐。

 

佛陀在因地时,像这样布施自己的身体,次数多得不可计数,《释迦谱》里也讲了[4],这一点连地神都可以出来作证。而且,他的布施不求任何回报,正如《文殊师利问经》所云:“日月照诸花,无有恩报想,如来无可取,不求报亦然。”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还讲过,往昔佛陀是现义太子时,布施过自己的鲜血;是莲花王太子时,布施过自己的骨髓;是月明王时,布施过自己的眼睛等等,有很多非常感人的故事。

所以,我们学菩提心时,也应该想到:“完全像佛陀这样布施,我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但既然已发了愿菩提心,就要尽量把别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哪怕我在临死时,有一刻能利益众生的善念,这也是非常好的!”

我为什么经常说《大圆满前行》的基础很重要?就是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你什么加行都没修,什么灌顶都没得过,就先修大圆满的本来清净、任运自成,最后可能一无所成。虽然这些修法的理论我也会讲,但没有一个基础是不行的,人身难得、依止善知识、皈依、发菩提心、忏悔等,这些基础若能打牢,上面的修学就会易如反掌。从很多上师的传记来看,修行的关键也是要先打基础。

这一点,《华严经》中也说:“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若能次第修行,便可渐渐具足佛法的所有境界,就如同先打稳地基,上面再砌美妙的宫殿,就不会有任何困难。

这是如来的金刚语,作为佛教徒,我们不得不信,否则,不相信如来的语言,就像《佛说转女身经》中所说:“若有众生,不信如来诚谛之言,此人长夜受大苦恼。”自己就会于无量劫中,在轮回的黑暗长夜中,一直感受剧烈的痛苦,不可能得到解脱。

这样我们谁都不愿意,谁都想早日认识心的本性,脱离三界轮回的苦海,趋往解脱的妙洲,这是每个佛教徒的究竟目标——我们的目标不是发财,不是自己快乐,而是想从轮回中解脱,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一点务必要牢记。

所以,大家一定要次第修行,对《前行》要重视起来,只有这样,修行才会非常圆满。我通过多年研究、修学佛法,并结合自身少许的经验,确实认识到,只有次第、系统地闻思修行,才能真正品尝到佛教内在的深美法味,这样对自他都非常有利!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护摩:火供,烧施。燃烧有浆树枝等进行的火祭。

[2]  细顶脉:由锁骨上行四指处,能现三脉即居中,能现二脉即居后,与耳垂平齐之剖刺脉道。剖此放血,能治脑虫、肺、心热邪、牙痛、胸血亢盛等病。

[3]  吠陀:经籍,特指印度古典教文化书籍。旧译明论,梵音译为韦陀典或吠陀典。

[4] 《释迦谱》云:地神持七宝瓶满中莲华从地踊出,而语魔言:“菩萨昔以头目髓脑以施于人,所出之血浸润大地,国城妻子象马珍宝,而用布施不可称计,为求无上正真之道。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三节课
下一篇:前行实修法(第五十六修法~第六十七修法)

 大圆满——宁玛之光 龙钦宁提 大圆满前行 普贤上师言教 学习了那么多经论,又做了那么多《大圆满前行》的座上观修之后,在日常生..
 晋美彭措法王在圆寂前几个月专门对弟子们讲解《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否.. 我学净土宗,想再修行《大圆满前行》,是否可以?
 大圆满前行讲义 第一章 大圆满及其前行的重要性 大圆满前行讲义 第二章、对上师三宝强烈的信心
 大圆满前行讲义 第三章 听受佛法时的正确态度 大圆满前行讲义 第四章 共同前行
 大圆满前行讲义 第五章 不共前行——五加行实修指导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七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六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五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四节课——百字明之具体修法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三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二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一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九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八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七节课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