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一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点击:6505]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一百一十一节课

思考题

423、什么是凡夫行静虑?什么是义分别静虑?二者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424、什么是缘真如静虑?它与前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425、什么是毗卢七法?你对禅修时用毗卢七法,以及排浊气有何体会?

426、你对长期闻思修有哪些认识和决心?

427、法布施是如何具足六度的?请观察自己在讲课或听课时,是否有六度的功德。如果有欠缺,请发一些善愿,并真实地作一些调整。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昨天介绍了修静虑的必要,对此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都知道,欲界众生的心刹那不住,始终散乱、耽著于外境,因此得不到真实的快乐。古代禅师们常以禅悦为食,而现在人如果也能修习禅定,不仅可以让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还能保有良好心境、打开智慧等,有许多世出世间的功德。

而不修禅定的人,每天忙忙碌碌为饮食奔波。这种人形象是人,但其实与饿鬼无别,如佛陀在《诸法集要经》中说:“若不修禅定,唯营求饮食,当知如是人,则同诸饿鬼。”

因此,每天都要修禅定。藏地有许多这样的修行人,他们在林间、岩石间或山洞里闭关,一修就是十几、二十几年,乃至一生;汉传佛教里,尤其禅宗一派,也有许多禅师是这样的。这种修行,也许我们都做不到,但每天禅修一会儿是可以的。比如,早上起来以后,打打坐、静静心,清理清理分别念的垃圾;下午或晚上,也可以定时不定时地,抽十分钟到半小时参禅修定。

如果参禅很累,修不动,那也可以念咒。比如观音心咒、文殊心咒、金刚萨埵心咒、阿弥陀佛名号等,这些心咒或名号的功德极大,静下心来好好念,也很殊胜。

现在学院有闭关要求,是在下午的固定时间。据我了解,大多数人修得很好。但也有个别人,就在那个时间去提水、买东西、转佛塔……这样不好。共修很重要,而且时间是规定好的。刚才也说了,不会修的可以念咒。但如果你不愿意修,也不要扰乱别人,别人要修,而且很珍惜这个时间。

外面的佛友,也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修行,不要一直拖延:“我明年再修,后年再修……”这样“明日复明日”,是永远也修不成的,因缘成熟时当下就要修,而且越早越好。

不论修加行还是念咒语,现在很多人心比较堪能,这是个好现象,一定要精进修行。我们知道,人生如秋云转瞬即逝,不珍惜的话,等“病危通知”一到,想把病痛转为道用就难了。但如果你平时努力修持过,那时候就会很坦然。

庚二(真实静虑)分三:一、凡夫行静虑;二、义分别静虑;三、缘真如静虑。

辛一、凡夫行静虑

耽著明、乐、无念的觉受,为追求这一目标而观修,就叫做凡夫行静虑。

这种静虑,总是带有一种耽著。要么耽著明明清清的感觉;要么耽著没有任何念头;要么就耽著很快乐、很舒服,但又说不出来的感觉。安住在这些境界中的行人,一般都不愿意出定。对此,《禅定休息》里也有一一分析。

其实这种境界并不高,因为它耽著禅味。所以,禅修的人要会观察,如果落入这样的境界,那你所修的,很可能成为色界或无色界之因。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是有差别的,这一点,《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上师心滴》等密宗教言,《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论》等显宗论典中都有说明。因此,你到底修的是什么禅定,一定要弄清楚。

现在很多寺院里都有禅修,也有不同的修法,但有一点你要明白:我们应该修的,是断除轮回根本的真实禅定,而非耽著明、乐、无念的凡夫行静虑。

辛二、义分别静虑:

虽然远离了对禅味的耽著,但却执著空执对治品而观修,就称为义分别静虑。

修这种静虑时,观一切万法为空,没有明、乐、无念,什么都没有,只是空荡荡、空悠悠。对初学者而言,这种观修非常重要。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就一直耽著万事万物是实有的,并因此流转至今,现在要对治这种“有”的执著,“空”的执著就成了最好的方便。所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1]中说:对于初学者而言,空执是唯一无谬的入门之道,如果说一上来就要舍弃它,这是散布魔语。

那这种“空”的执著是否究竟呢?不究竟,它只是暂时的阶梯。如《中观根本慧论》[2]所说:佛陀说空性法门,是为了遣除一切见,而如果对空性起了执著,那就不可救药了,就像药已经变成毒一样。因此,参禅时首先了解这个静虑,是非常关键的。

不过,现在很多禅修的人,安住的就是这种状态。以前上师如意宝常讲这样一个公案:伏藏大师列绕朗巴曾对意科喇嘛说:“你知道吗?现在多科和色达一带很多禅修者,修的都是色界之因。”另一位大德听到后,问:“既然您知道,为什么不遮止呢?让他们进入最真实的状态多好啊!”列绕朗巴大师开玩笑说:“我不敢得罪他们啊,因为我的很多施主都在那里,得罪了他们,那我以后靠谁养活呢……”

有时候我也发现,外面的确有很多不如法的禅修,之所以没有说,只是觉得,让某些寺院或大德不高兴的话,也没有必要。有些法师对成千上万人讲的禅修之理,一听就知道只是色界之因,不能断除轮回,但很多人却不明白。因此,大家以后不论求智慧、求禅定,首先要通达一些佛理,这样才能睁开智慧之目。

下面讲第三种静虑,这才是我们应当希求并安住的。

辛三、缘真如静虑:

远离了空执对治的念头,安住于法性无分别的等持中,就叫做缘真如静虑。

真如,又名佛性、法性、实相。修持这种静虑时,既远离了明乐无念的执著,也远离了空的执著,不耽执有无、是非等一切边,安住在如是不可思议、明空无二的禅定中,才是真正的寂灭。《月灯三昧经》云:“正住如实定,不取一切法,如实不取故,故说寂灭定。”

这里讲的寂灭,与《俱舍论》中讲的不同,因为它安住在究竟实相上。真实住于这种静虑时,对有无等一切对境都不会执取,如实而安住,如实而明了,如实而显现,因为缘于真实而无有执取,所以叫寂灭定。

但要入于这种禅定,一般需要一个次第。麦彭仁波切讲过:远离一切戏论的寂灭定,凡夫很难当下趣入,应该先通达理论,断掉四边,即先断有边,再断无边,进而了知二俱、二俱非只是分别念的安立,之后依次修持,慢慢地,便可趣入远离一切相的光明离戏境界。

禅修要诀

那么,在修持禅定的过程中,应该采用什么坐式呢?

在坐禅的一切时分,身体的要诀,就是作毗卢七法[3]。毗卢七法与排浊气这些身语的要诀,在《前行备忘录》以及《日修闭关要诀》中,都有细致讲述。这是个重要的坐式,修行时应该经常使用。

毗卢七法:双足金刚跏趺坐或半跏趺坐。这并不是“打盘脚”,如果只是简单地将两腿交叉,整个动作就无法到位[4]。刚开始跏趺坐时,脚会痛,有些难受,但慢慢习惯就好了。之后依次是:双手结定印;脊椎正直;颈部稍向前倾;两肩向后张开;双目垂视鼻尖;舌抵上腭。

这一坐式,在显密经论中都有宣说。除了大圆满等不共修法以外,禅修中契合这一身体要点,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它不是佛教独有的,在印度瑜伽的修法中也有。瑜伽[5],简单说就是相应的意思。印度瑜伽现在很兴盛,不仅仅是印度,美国、中国等世界各国的人都在修。他们在静坐中,很多也是用这一坐式。当然,最典型的,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从修苦行乃至获得究竟证悟,都是依靠毗卢七法。

毗卢七法、排浊气,这些修法,不说来世的解脱,单就今生的身心健康而言,也大有好处,修的人都深有体会。听说印度的有钱人,家家户户修瑜伽,尤其是大领导,不修的很少。我认识一些知识分子,他们在这样修过以后,身体明显轻松,好多病也奇迹般地消失了。所以,就算为了身体,也应该排排浊气,运用这一坐式修一修。

有些人太绝对了:“外道不好,只有内道才好。”这种说法不合理。其实所谓的外道,他们有很多窍诀值得学习。像太极拳,如今在国内外也很受青睐,它将人体与自然结合起来,有很好的修法,修了以后效果特别好,以前我读书时也练过。

因此,我们也不能除了自己以外,其他的都当作“外道”抛弃。如果是不承认善恶因果的邪见,当然不能随顺,但对所有行为都排斥的话,也不明智。其实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卦法,全是用其他宗教的窍诀,而汉地有些大德在传法时,也会借用儒教、道教、基督教等思想。所以,世界上的各个宗教之间,是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

总之,毗卢七法这一坐式,运用好了,一定会给修行带来很大进步。尤其像眼睛垂视、脊椎正直等要诀都十分重要,如果做得到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身正脉就会直,脉正风就会正,风正心就会正”。身体、气脉、风的运行以及心都正了,修行就很容易。因此,禅修时不能躺着、靠着,要先调好坐式。

其实不说禅修,就是在平时看书、说话、走路、做事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神态或姿势,也能流露他的见解和修证。我们佛门中讲威仪,像穿着、眼神等都是,从中可以推出一个人的心正不正、见解正不正,因为身和心之间,本来就有一定的关系。

智者和愚者之间的差别,也是从点点滴滴中区分出来的。我在国外拜见某些大德的时候,见他们的房间非常干净,没有多余的杂物,供桌上所供的曼茶、灯、水,一切都很正规,在这种环境里禅修,清净的所缘,自然会给人带来一种寂静、宁静的感觉。

所以,我们应该从调正自己的坐式开始,进而建立一种有序的修行。

静虑度的本体

身体端正,意识在无分别、无执著的境界中入定,这就是静虑度的本体。若有任何微小的分别,都不是真实静虑度。

下面讲一则萨绕哈巴的故事:

萨绕哈巴是印度的大成就者,他娶了箭女——一个15岁的贫女,到森林中修持瑜伽。贫女因为上师摄受而摆脱了低劣生活,因此倍觉荣幸,并发愿一生尽心承侍上师,让上师专心修行。

有一天,萨绕哈巴突然说:“给我端一盘咖喱萝卜酱来。”贫女配好萝卜酱,送给上师。但尊者已经入定了,并在长达12年中没有出定(这个“侍者”很有耐心啊,行住坐卧都不离上师。若换了其他人,可能会到处喊:“上师圆寂了!上师圆寂了!”)。

12年后,尊者出定,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咖喱萝卜酱弄好了没有?”

箭女说:“上师啊,收获萝卜的季节早就过了。您入定时要萝卜酱,现在都过去12年了,您怎么还没有忘?真实的禅定,是远离有无、乐不乐等一切相状的,而您修的这是什么禅定呀?”听到这句话,尊者被点醒了,从此入于超越一切分别的真实静虑。

因此,真实静虑应该是远离一切相状的。

己六(智慧)分三:一、闻慧;二、思慧;三、修慧。

智慧度,与前五度是相辅相成的。有人认为,只要有智慧就够了,不必积累世俗资粮;有人只重视世俗资粮,忽略智慧,其实这都不合理。萨绕哈巴说过:“离悲空性见,非获殊胜道;若唯修悲心,岂脱此轮回?”因此,对于真实的解脱而言,智慧度与前五度,二者缺一不可。

对此,有些经典也以眼目与双足为喻:只有眼目而没有双足,则到不了目的地;只有双足而没有眼目,则不知方向。智慧如眼目,五度如双足,也就是说,只有智慧而不修五度世俗资粮,则不能到达彼岸;只修五度不修智慧,也无法获得涅槃。因此,只有二者双融,才是真正的殊胜之道,也是智慧与方便双运。

可能是前世串习不同的缘故吧,有些人只喜欢空性,一听《中论》、《入中论》就感兴趣,但听到《前行》、《藏传净土法》就兴致全无:“我只想听空性,加行修不动。”但有些人正好相反,一听空性,就有点“高山反应”,云里雾里的:“我还是念咒吧,我就喜欢布施、持戒,光发心多好啊!”昨天有个人听完《释量论》后,说:“这一堂课,我都念了‘超越轮回的心咒[6]’,非常感谢您!”(众笑)

但实际上,智慧和方便都要重视,二者不能脱离。只喜欢世俗善根的人,按萨迦班智达所说,这一世应该做些转换,多修些空性,以种下善根;同样,只对智慧感兴趣的人,就应该多修世俗资粮,这才是双运之道。

下面讲智慧度中的闻慧。

庚一、闻慧:

所谓的闻慧,就是指,对于上师所传讲的一切正法的词义,自己听闻以后,原原本本地理解。

佛法的根本,应该是闻思修,但可惜的是,很多佛教徒不爱闻法,他们只是听听灌顶、念念经、放放生、上个早晚课,好像这些就是佛法的全部。殊不知,听闻佛法才是最重要的,而且不但要听闻,还要多闻。《大宝积经》云:“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意思是说,多闻才会解了佛法的意义,多闻才会不造恶业,多闻才会舍弃无义琐事,多闻才会获得涅槃。

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视听闻。有了闻慧,才能成就思慧和修慧,否则,一上来就思维或修行,是不会成功的。不说解脱法,就算是学世间知识,也要先听课,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之后是研究生、博士生,这段时间全是在“闻法”,只不过闻的是世间法而已。天天是老师讲、你听,这不就是闻法吗?如果这些都要听闻二十多年,那么更为深奥的佛法,为什么不用听闻呢?

有些人听了一部论典,就消失了,后来我问别人:“这个人哪里去了?”

“闭关去了。”

“哪里闭关去了?”

“某某地方。”

“为什么去闭关?”

“他说,闻法已经可以了,已经听了一部论典了,该修行了。”

现在这种人比较多。不过,他还是听了一部论典,有些人根本一点不听,直接就去闭关。其实这是不合理的。《华严经》云:“一切求法,转加精勤,日夜听受,无有厌足。”我特别喜欢这个偈颂。意思是说,在一切求法过程中,行者应该越来越精进,日日夜夜听受佛法,永远没有厌倦满足之心。

有些人本来是有点善根的,但听了一两年法后,人就不见了,很可惜!现在看看,能二三十年一直听闻佛法的人,非常罕见。但真正的菩萨不一样,就像《华严经》里讲的:“喜法、爱法、依法、顺法……”因为他对佛法有一种酷爱、依顺之心,所以,始终不会舍弃闻法。想想佛陀在因地时,为了听闻一个偈颂,都乐意捐舍生命,而我们根本不需要这样付出,为什么就不肯闻法呢?

庚二、思慧:

对上师所讲的一切法义,不仅仅限于表面听听,而要在自相续中,通过反复琢磨、研究、观察、思维加以抉择,不懂的地方请教他人,不以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为满足,而要生起定解,必须做到将来身居深山独自修行时,关于修行的要点不需要请教别人,完全有独立自主、彻底断除疑惑的把握,这就是思所生慧。

要生起这种智慧,除了自己思维以外,还要互相探讨,而且考试、研讨、辩论等方式,也都很有必要。《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思所成慧,名为大慧,依理审思,得决定故。”意即思所成慧是大智慧,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依靠理证,缘大乘法作长期观察、思维以后,得到决定认知的缘故。

长期闻思非常重要

因此,长期闻思是非常重要的。前段时间,我遇到学院的一位法师。他说十几年来每天辩论,手掌上的伤疤[7]从未愈合。我听了以后,十分赞叹。相比之下,我们讲考班的有些道友,还是缺乏这种精神。有些内容讲起来费劲,实在跟不上,就退了;但有些是心力不够:“我身体不好,心力不行,您就让我退下来吧。”退,倒也可以,但闻思上要有成效,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做到的,就算是十年八年也不够,这时候离开特别遗憾。

在闻思的过程中,有些人刚开始兴致勃勃,中间是没有感觉,最后就疲厌了。这从他们的眼神也看得出来,行为上也是偶尔来、偶尔不来,渐渐地,人就不见了。包括去年得“学士证”的某些人,本来答应得很不错[8],但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却不见踪影了。

其实,你们不应该离开闻思的群体,因为独立修行是很难的。说个难听的比喻:藏地有一种野牛(往炉霍去的路上就有),喜欢独自活动,连牛的主人也管不了。当它离开牛群以后,暂时是有一点自由,但能活得久的很少很少,最后都被狼吃掉了。同样,离开了僧团以后,尽管你自认为很有修行,但不一定会有所成就。

居士团体也是一样,最可怜的就是中间“掉队”的人。大家到学会听法,是为了求解脱,但有些人好像是来学气功的,先看有没有感觉:如果肚子里面暖暖的、热热的,就继续学;如果还要吃饭、喝水,“那就算了”,找个借口就退了。其实这是很可怜的。

对我而言,学习的只有一个人,也可以;一百个人,也可以,去留都无所谓。但对你们自己而言,离开了佛法的甘露,可能人生很难有真实意义。或许是我对佛法太执著了,但我始终觉得,为了佛法,有一些坚持和努力是值得的。有些人总说发心太累,其实也没有那么累,大家都发过心,累什么呀!不管因为什么,也不管是谁,离开闻思或发心的群体,我都觉得可惜。

也许你会得到一些自由,但这种自由又能换来什么呢?现在的世界讲自由、平等,所以很多人喜欢平等:“我现在跟某某法师平等了,平起平坐,他管不了我,我也管不了他。”但这种心态好不好?你们想一想。

从五部大论开讲以来,有些道友一直参加笔考、讲考和讨论,闻思的兴趣始终未减,这一点我很欣慰。但也有些人,心不稳定,这是现在修行人的最大毛病。心不稳定的人,不论发心、闻思还是修行,都很难持久。如果修个五十万加行都没有耐心,那如何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呢?

看看前辈的大德,他们闻思用了多少年?修行又用了多少年?所以,长期闻思是很重要的。就我个人而言,也不是自夸,直到上师如意宝圆寂之前,我一天的课也没落。刚来学院时因为熬夜很凶,上课时偶尔有点困,但除此以外,从依止上师那天起,我都是到经堂听课。后来上师如意宝生病了,也开许在家里听,但我想值遇上师和佛法不易,同时也是因为恭敬,所以还是到经堂听,而且总坐到能看见上师的地方,没在家里听过一天。

当然,我不是让你们要对我怎么样,我不能跟上师如意宝比,真正的大成就者,在他身边,十到二十年,乃至一生追随也是正常的。但我要说的是:恒心很重要!心不稳定的人,不会有任何作为。不管在城市里,还是在山上,总是变来变去的人,闻思修是不可能成功的。

庚三、修慧:

所谓的修慧,是指真正了知法义后,通过实地修行,对实相之义生起真实无倒的证悟,彻底生起定解,解脱是非之网后,通达心性并现见实相的本来面目。

这种真实证悟,就是我们的修行目标。它是修行的结果,光靠理论与学术研究是摸不到的,一定要实地修持,亲自品尝它的味道。就像佛陀所说:吃到糖的人,对未吃到糖的人,无法解释糖的味道。因此,不要说究竟实相,就算是万法无常的道理,也要实地修持才能有所体会。

幻化八喻

那么应该如何修持呢?一开始,要依靠闻法和思维断除增益,随后在进行实修时,了知五种外境的一切显现,在胜义中是空性的,在世俗中则观为无实有的空色幻化八喻。

一、如梦:一切本来无有而在迷乱者面前显现,犹如梦境。如《月灯三昧经》云:“见于三有犹如梦想。”

二、如幻:由因缘缘起聚合而骤然显现,犹如幻术。如《大智度论》云:“一切诸行如幻。”

三、如光影:本来无有而显现为有,犹如光影。《华严经》云:“一切色相犹如光影。”

四、如阳焰:正在显现之时不成实有,犹如阳焰。《虚幻休息》里有一品,对此作过详细阐述。

五、如空谷声:里里外外均不存在而显现,犹如谷声。如《月灯三昧经》云:“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响,闻声不可得,诸法亦复然。”

这个教证非常好。就像一个人在山谷里,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歌唱,一会儿说话,所有这些的回声虽然可以听到,但本体却了不可得。其实当下的万事万物就是如此,毫无二致,如果你通达了这个道理,世间的许多法也就明了了。

我常常在想,佛陀的教言,不说八万四千法门,哪怕就一个偈颂,如果你能接受的话,也一定能摧毁轮回的种子,得到解脱的光明。

六、如寻香城:无有能依所依,犹如寻香城。

七、如影像:现而无自性,犹如影像。《父子合集经》云:“智者观诸世间法,譬如镜中现影像。”

八、如幻化城:本来无有之中显现一切,犹如幻化城。

通过幻化八喻,首先了达房舍等外境显现,均是虚妄的本性,再通过观察显现这些的作者——有境心的自性,从而在对境显现不灭当中,止息执著对境的分别念[9],于证悟虚空般明空法性的境界中安住,这就是智慧度。

这些道理,和大圆满的窍诀是一致的:外境是现而无自性的,执著外境的心也是现而无自性的,这种远离一切戏论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万法的实相。应当安住于这样的境界中。

实相,是谁也破不了、否认不了的。即使成千上万的科学家找你辩论,“外境如梦如幻,内心也如梦如幻”,这一点依然是成立的。如果能用世间语言,来论证这些佛教的道理,我想很多人也是会认同的。

六度的分类

以上所讲的六度,如果再展开解释,那么每一度都可以分为三种,这样一来共有十八种。其中的财施又可以分为三种(普通、广大、极大),这样算来,共有二十种。再加上方便度、力度、愿度、智度,总共为二十四种。

如果再详细一点分,那么每一度都可以分六类,共有三十六类。下面以布施度中的法布施为例,说明这个道理。

● 法布施具足布施度

有些人说:“我没有钱,怎么布施呢?”其实不用愁,只要好好听法、讲法,就是布施,而且是法布施。在这一法布施中,只要如理行持,还能同时圆满六度。

在作法布施时,讲者上师、所讲之法、传讲对境的弟子,这三者具足以后进行讲经说法,从上师的角度来讲,这就是布施度。

而从听者的角度,认真听法,就是对十方诸佛菩萨的上等供养;将听法的功德回向,则是对三界众生的布施。因此说,不论讲者、听者,他们的法布施里都具足布施度。

要知道,即使是一个很普通的听法者,听课以后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回向,这个善根也远远超过布施每个众生几千几万块钱。因为施予有漏财产,再多也解决不了受施者的大问题,而法上的布施跟解脱相关,因此是最有功德的。

● 法布施具足持戒度

在讲经说法的过程中,上师不贪图名闻利养,不杂有宣扬自己功德、冷嘲热讽他人等烦恼垢染而传讲,就是持戒度。当然,如果上师有特殊必要,比如为了让弟众生信心,或者制伏他人的邪说等,也可以有一些方便的示现。

而作为听法者,断除傲慢、嫉妒及其他恶心,如理如法地听课,也是持戒度。

● 法布施具足安忍度

即使弟子再愚钝,做上师的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讲解一个句子的意义,不顾一切辛苦劳顿,也不生厌烦心,这就是安忍度。

而作为听法者,听法时身体再不好、心情再不好、时间再长,也都能克服,然后一心一意听法,也是安忍度。

所谓的安忍,不一定都是忍耐怨敌。

● 法布施具足精进度

说法时不为懒惰、拖延所困,不违越时间而传讲,这就是精进度。

学院里的法师还可以,都有时间概念。但世间的有些老师不是这样,让学生一等就是半个小时,快要下课了才来,往讲台上一站:“下课!同学们再见。”这样不好。若按学院的要求,一分钟也不能迟到。

而作为听法者,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这也是精进度。很多道友把听法看得很重,从行为上也能看出来。

● 法布施具足静虑度

传讲者的心专注在所讲的词义上,不向外散乱,无有错谬、不增不减而传讲,这就是静虑度。

而听闻者专注听闻,也是静虑度。

● 法布施具足智慧度

在传讲过程中,或者在听法过程中,以三轮无分别[10]的智慧摄持,这就是智慧度。

有三轮体空的境界,当然最好。但如果没有,不论讲者、听者,只要不是特别执著“我讲课了”、“我听课了”,而是有一种无自性的认知,知道任何善根在世俗中如梦如幻,胜义中毫无自体,在排除非理作意的同时,以如梦如幻的观想来摄持,这也是智慧度。

显而易见,在法布施当中,已经完整地具足了六度。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定解宝灯论》云:“此乃一切初学者,无有错谬之入门,口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

[2] 《中观根本慧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3] 毗卢七法:两足跏趺、两手定印、脊椎正直、颈部微俯、肩臂后张、眼觑鼻尖、舌尖抵上腭。

[4] 我们平时随便盘腿坐着,只是“打盘脚”;而跏趺坐或半跏趺坐时,脚要从大腿旁出来一点。

[5] 瑜伽:与物相应之义。相应有五义:一与境相应,二与行相应,三与理相应,四与果相应,五与机相应。

[6] 堪布在讲《释量论》时说,听不懂的可以念“超越轮回的心咒”——六字真言。

[7] 辩论的人要连续拍手掌,用力大了,手掌会拍裂。

[8] 获得佛学院“佛学学士证书”的法师,事先要在上师三宝面前发愿,三年之内不能离开,一直在讲考班好好闻思,以巩固对佛法的理解。

[9] 因为境和有境是互相观待的,外境不存在,执著它的分别念也就不存在。

[10] 三轮无分别:三轮体空。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节课
下一篇: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二节课

 大圆满——宁玛之光 龙钦宁提 大圆满前行 普贤上师言教 学习了那么多经论,又做了那么多《大圆满前行》的座上观修之后,在日常生..
 晋美彭措法王在圆寂前几个月专门对弟子们讲解《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否.. 我学净土宗,想再修行《大圆满前行》,是否可以?
 大圆满前行讲义 第一章 大圆满及其前行的重要性 大圆满前行讲义 第二章、对上师三宝强烈的信心
 大圆满前行讲义 第三章 听受佛法时的正确态度 大圆满前行讲义 第四章 共同前行
 大圆满前行讲义 第五章 不共前行——五加行实修指导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七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六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五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四节课——百字明之具体修法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三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二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九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八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七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六节课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