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九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点击:5113]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一百零九节课

思考题

416、什么叫擐甲精进?什么叫加行精进?什么叫不满精进?

417、很多人总认为自己是凡夫,不能像佛菩萨那样利益众生,是很正常的。这是缺少一种什么精进?应当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力量?

418、人生真的如同被驱往屠场的牛吗?你对此有哪些深刻体会?

419、有些上师很了不起,是不是就不需要修法了?为什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继续讲行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学处是六度,今天讲第四度——精进度。

己四(精进)分三:一、擐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不满精进。

这三种精进,任何一种都是懈怠的违品,都是增上智慧的助伴。也就是说,精进能对治懈怠,智慧能遣除痴暗。反之,一个人如果不精进,懈怠就会隐没他的善心,痴暗则会遮障他的智慧光明,如《大智度论》云:“懈怠没善心,痴暗破智明。”

在座各位可能都有这种经验:本来想做善事、修善法,也想改变自相续,可是懈怠心一来,修行就被推后了;贪嗔痴等烦恼现前时,智慧也慢慢被削减了。这对凡夫人来讲,其实是一种规律。虽然这一点很难克服,但我希望通过每堂课的学习,大家都能增加一些精进,有一些进步。

不过,佛法要靠缘分,抓不住机缘的人,听多少年法也很难与法相融,而一旦抓住了殊胜因缘,短短时间也可以改变命运。就像禅宗很多大德,他们依止善知识的时间并不长,或者像法王如意宝,在石渠依止托嘎如意宝也只有六年,但后来却呈现了这么伟大的事业。尽管法王与凡夫不同,但在显现上,也是在如理依止上师以后做到的。

所以,只要把握好了,哪怕是听一堂课,哪怕是短时间的修学,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态。只要心态调整好了,有了善心善念,语言和行为自然会被引入善妙的方向,因为它们毕竟是心的奴仆。

庚一、擐甲精进:

当听到诸佛菩萨的事迹,以及往昔印、藏、汉地的圣者前辈,为求正法历尽苦行的传记等,不要认为“他们是佛菩萨的化现,是真正的高僧大德,所以能做到那样的苦行,而我们凡夫俗子怎么能做到呢”,进而懒散、懈怠,在放逸中虚度时日。

我们应当知道,实际上,他们就是如此修行而获得成就的。像米拉日巴尊者,从他的传记来看,起初他的确是一个业力深重、地地道道的凡夫人,但通过依止善知识,通过苦行,当上师的教诫融入相续以后,终于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者。其实,这样的大德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像六祖禅师、慧远大师、全知无垢光尊者……因此,我们应当思维:“作为他们的追随者,虽然不能胜过他们,但只要精进的话,也必定能获得同等的成就。”

《大智度论》亦云:“勉强而勤修,穿地能通泉,精进亦如是,无求而不得。”只要努力勤苦地去做,凿地挖井,最后一定能涌出甘泉;精进也是如此,一无所求则一无所得,只要精进地求取佛法,就一定能获得成就。这一点,在很多修行人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根据各自精进的差别,每个人所获得的智慧、悲心,以及修行境界都不相同。

进一步来说,高僧大德也需要夜以继日精进苦行,那我们这些为深重业力所迫、为无明烦恼所困、无始以来辗转轮回未曾修持过正法的人,为什么不需要苦行与精进呢?肯定更需要!一定要常常这样提醒自己,劝勉自己。

当然,刚出家的人一般都很精进,刚学佛的人也是如此,但这些只是偶尔性的,起不到什么作用。真正的精进,并不是两三天不睡觉,而要有恒常性,这种精进才能启发智慧,圆满一切善行。

明白这些道理以后,如今我们已获得具有十八种暇满的人身,又有幸值遇具足一切法相的具德上师,而且也听受了甚深的显密教言,具有如理修习正法的缘分,此时此刻怎么能不历尽苦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诚心诚意来修持正法呢?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信心,这就叫擐甲精进。

当然,上述因缘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很多人也想成为真正的修行人,但有些未值遇正法,很困惑;有些虽已值遇正法,但未遇到善知识,很迷茫;更多的人是不具足暇满,或被十六种无暇[1]所束缚,因此没有修行的机会。然而我们与之不同,我们已有了格外殊胜的因缘,这样的话,为什么不精进呢?如果你能精进,也并不是修不成的。

胁尊者依精进而成就

在精进方面,胁尊者就是最好的典范。尊者住于母胎60年,生下时已是须发皆白,80岁他舍俗出家,有年轻僧人取笑他:“出家有两种事业,一要修习禅定,二要讽诵经论,但你如此老迈,什么都做不了,这不是到佛门里滥竽充数、饱食终日吗?”

听到这些,尊者立誓说:“我若不通三藏教理,不断三界欲惑,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从此,尊者夜不倒单诵经、习定,经过三年苦行,最终通达三藏并获得圣果。后人景仰他常坐不卧,两胁从未接触席子,故称他为“胁尊者”。而曾经取笑他的人,不但没有通达三藏,更没有获得圣果。尊者仅用几年精进便超越了他们,所以自古以来,修行人精进与否,在成果上确实有天壤之别。

当然,仅用一生就超凡入圣,是很难的,但是修到一定的境界,比如临死时毫无怖畏,应该不成问题。而且,如果能精进行善,生生世世会感受快乐,将来也必定获得涅槃。如《正法念处经》云:“若勤不休息,如是作善业,彼则常受乐,后时得涅槃。”

我们作为欲界众生,一点不休息是不现实的,但也不能老是休息,否则,养成习惯就不像修行人了。有些人没有特殊的病,也没有做特别累的事,却总是抱怨“我特别累,特别苦”。其实,就算是蚂蚁、蜜蜂、蚯蚓,它们为了生存也不停奔波,那我们作为人,而且是为了弘法利生在做事,此时付出一点又何必叫苦叫累呢?

其实,修行人行善,本来就需要精进。《入行论》中也说,精进的本体,就是喜欢行持善法。假如整天泡在网上,天天到卡拉OK又唱又跳,就算三天三夜不吃不睡,这也不叫精进。因此,希望大家不要辜负暇满人身,要用它为后世、为涅槃而精进,这才是智者所为。

要知道,只有智者才精进行善。我们看看周围的人,有些天天忙来忙去,忙什么呢?都是无意义的琐事。而智者只做有意义的事情,既对今生有意义,又对来世有意义;既对自己有意义,又对他众有意义。

现在人口口声声要进步,但仅仅是自相续的进步是不够的,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看,还应该想到他众;人们也常说“可持续发展”,但只想着今生,几十年以后就不管了,这样的发展,从生命的延续来看,并不是真正的可持续;还有就是所谓的“可行性”,说可以这么说,但只为自己、不顾他众的做法,其实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信赖的。

因此,真正的智者会为自他着想,并为此而精进。如《大宝积经》云:“智者常精进,勤修清净道,离苦得安乐,诸佛所称叹。”智者恒时精进地修持清净之道,令自他都离苦得乐,这种行为不仅是世间人,乃至十方诸佛菩萨都会赞叹。所以,我很羡慕精进的人,不论是闻思修行,还是发心,精进者是很让人随喜的。

其实,精进者与懈怠者,虽然表面上差不多,你也吃饭,他也吃饭,但即使是在吃饭时,精进者也能同时观修或者发心,而且睡觉也不多,可以说,他与懈怠者有很多不同。不信的话,你和他住一个房间看看,晚上他一直打坐,中间只睡一会儿,你早上起来他还在坐着。为什么会这么精进呢?因为他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等生起了坚定信心,于是就不愿意浪费时间了。

所以,精进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如《大智度论》云:“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这里讲的擐甲精进,就是先发下誓言以作铠甲:“我一定要努力闻思修行,有生之年决不懈怠,为证佛果、为度群生,立志苦行。”有了这种擐甲精进以后,还要作加行精进。

庚二、加行精进:

很多人心里有求法、修法的念头,但行为上一直拖延、观望,今天不行,明天;今年不行,明年、后年……始终修不了法,“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在这样的状态中耗尽了人生岁月,非常可惜。因此,我们必须断除这种怀着修持正法的愿望而虚度人生的现象。

以前藏地有一位著名的哲白莲大师,他说:“人生犹如屠场畜,过一瞬间死亦临,今复明日久蹉跎,终于榻中呼号矣。”他把人生几十年,比作屠宰场里的旁生临近被屠宰的短暂过程,其实这并不夸张,我经常引用这个比喻。《六度集经》里也有个教证:“人命譬若,牵牛市屠,牛一迁步,一近死地。”意思是一样的:我们人的生命,就像一头牛被牵去屠宰,牛每向前走一步,也就与死亡更接近一步。“人得一日,犹牛一步……昼夜趣死,进疾无住。”人每活一天,就像牛走了一步,就在日夜更迭中趣向死亡,非常迅速,而且片刻也不停留。

过生日的时候,大家都会唱:“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然后端出蛋糕,鼓掌、欢笑。但你想起这个道理,那就成了:“祝你死去快乐,祝你死去快乐……”会观察的话,人跟牦牛的确没有差别,从死亡那一点上来看,过一年就接近一年,过一天就接近一天,乃至分分秒秒在靠近。

因此,我们一定要刻不容缓地修持正法,就像懦夫怀里钻进了毒蛇,或者美女头上着火一样急不可待,要彻底放下今生世间的一切琐事,毫不迟疑地致力于佛法。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第一个,美女本来就爱惜头发,头上着火了,她肯定不会让它烧,“明天再扑吧”。《亲友书》中云:“头或衣上骤燃火,放弃一切扑灭之,精勤趋入涅槃果,无余比此更重要。”《十住毗婆沙论》亦云:“昼夜精进,如救头燃。”毒蛇的比喻也是如此,胆小的人不要说毒蛇,就是小虫爬到身上也怕得要命,若是怀里进了毒蛇,绝不会说“明天再扔吧”,然后继续开心地吃喝(但是国外有些人好像喜欢毒蛇,还把毒蛇像项链一样缠到脖子上,让它穿来穿去,一点都不怕,不过这是特殊情况)。同样,闻思修行也是这么紧迫,不能说“明天再做吧”,就这样一直拖着,而务必要精进,要舍弃一切琐事地精进。

否则,红尘的琐事没完没了,昨天做的今天要做,今天做的明天也要做,明天做的后天还要做……一直持续不断、此起彼伏,犹如水的波纹一般,始终空不出一个修法的时间来。其实,你一旦下定决心放下的话,琐事也就完结了,诚如全知无垢光尊者所说:“世间琐事死亦无完时,何时放下即了乃规律。”又说:“所作所为如儿戏,做无终了放则了。”

历史上有很多出家人,正因为看透了这些,所以才选择了出家。当然也有逃避的,遇到种种挫折以后遁入空门,有这种现象。但你不能说“我不是逃避,所有出家人就都不是逃避”,这种推理不正确,虽然你不是,但别人不好说。同理,也不能说“他是逃避,故所有人出家都是逃避”,这也不通,因为有些确实是看破了。

在看破一切所作所为、尝尽酸甜苦辣以后,毅然决然选择出家之路,这种选择是有道理的。即使世人不理解,也只是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所致,并不是选择本身错了。其实仔细想一想,琐事确实是做不完的,什么时候放下了,什么时候也就了了。

亲鸾上人幼年出家

这个道理很深,但真正懂得的人,并不在年龄大小,下面就讲一个小和尚的故事:

日本有一位亲鸾上人,就像中国的慧远大师,他是日本净土宗初祖。上人自小父母双亡,9岁时,因为对死亡怀有恐怖,他看破世间的一切,到慈镇禅师面前请求出家。听了他讲述的理由,禅师很赞许,说:“好,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明天来吧,我给你剃度。”但小亲鸾说:“师父,我年纪尚小,虽然今天有出家的心,但不知明天这颗心是否还在;您的年龄也这么高了,怎么保证明天起床时还活着呢?”师父听了拍手称善,当下给他剃度了。

类似的公案,《释尊广传》中也有很多,都是着力宣说修行的紧迫。昨天晚上有一个人站在我门口,可能等了很长时间,说要出家。我说:“太晚了,过两天再剃吧。”但他不像小亲鸾,也没说“怎么保证过两天您还在啊,怎么保证我出家的心还在啊”,他倒是很听话:“好好好,我也是这么想的。”然后开心地走了。

不过学院是有规定,出家前要考察一段时间。藏族有种说法:晚上入睡的心态,早上就消失了。所以,用些时间考察是有必要的。刚来的人,一般都会有些顿然放松的感觉,很想出家,甚至像佛陀那样自己就把头发剃了。这些人中,有些还可以,多年后仍是清净的出家人;但有些不行,没过多久就生烦恼了,想起了家里的这个、那个,这件事、那件事,然后就回去了。

但不管怎么样,要修行就要放下一切。即使不能像亲鸾上人那样,自小便看破一切,但当生起想修正法的心念时,应当以无常来激励自己,一刹那也不懒懒散散、拖拖拉拉,而要当机立断地修持正法。

以上讲的就是加行精进,简单来讲,就是在修法上勤奋努力。这里所谓的“修法”,并不是单单指闻思修里的修法,而是广义上的修法,除了闻思修以外,像守持净戒、弘法利生等,都叫修法,都需要精进努力。

闻思修与利他相结合

在所有的这些修法中,对一个大乘行人来讲,利益众生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将闻思修与利他相结合,二者都要精进。

如果修行人与世隔绝地闻思修行,固然有好的一面,可以专注求学,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有点像东方的教育,很容易因为欠缺实践而导致高知低能。若能借鉴西方教育中的边学边做,把闻思修与利他结合起来,这样在短暂的人生中,佛法既融入了自己的相续,也融入了社会。

前些日子开“青年佛教研讨会”,我邀请法师们参加,有些法师比较开放,也参加了,但有些稍微有点排斥,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我想是没有必要的。其实就真正的佛法而言,以它的包容性,完全可以融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但问题在于,是修行人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像我以前在山沟里闻思,跟社会隔离,不愿意与人接触,但现在融入社会以后,不但没有退失闻思和修行,反而还增上了信心与悲心。

所以,在闻思修的同时,哪怕能为一个众生种下一个善根,也值得精进。

有些人说:“要帮的人、要做的事太多了,哪有那么多精力?我还是好好修吧,修行才是真的。”如果是上等修行人,那我也非常佩服、赞叹,但对一般的修行人来讲,听到可怜的声音也置若罔闻,那便失去了很多行善的机会。

《读者》里有一则故事很打动我,故事说:退潮的时候,岸边的小坑里困了好多小鱼,太阳一出来,水被蒸干以后小鱼就死了。这时沙滩上来了一个小男孩,他捡起小鱼,一条一条扔到海里。有人笑他说:“到处都是小鱼,你捡得完吗?再说,你救与不救,有谁在乎呢?”小孩并不理他,继续捡、继续扔,每扔一条他都说:“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在乎……”

我也有这种感觉。就像这个小孩,我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不可能帮助所有的人,但如果一年能帮到十个,那这十个人肯定会在乎的。我并不图什么回报,但对受助者来讲,也许点滴的帮助,就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只顾自己闻思修行,那外面那些可怜人怎么办呢?研讨会上有一个大学生说:“即使不能救护所有无助的人,但将资源整合以后,一定能利益到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一个大学生都有如是见解的话,那学大乘佛法的人,怎么能不精进利他呢?

其实,利他就是修行。让修行跟生活相结合是有必要的,否则,即使你脱离红尘一直修行,临终时也不知道是否有把握。就个人而言,我现在做的也算是利益众生,但是否能因此让世间变得美好呢?我没有把握。如果业力现前疾病缠身时,是否能依靠修行遣除病痛呢?我也没有把握。所以,多方面行持善法是有必要的。

尤其是,这一精进度,本身是行菩提心的学处,要行持精进度,就不仅要自己精进修学,同时也应该精进利他。当然,在利他的过程中是会遇到些困难,比如种种误解或说法,但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我想大家应该能面对。

庚三、不满精进:

所谓的不满精进,就是说,当自己在闭关修行、观修本尊、诵经念咒、行持善法等方面稍有成就时,千万不能以此为满足,而务必要发誓:活到老,修到老。在没有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我们的精进,必须像湍急的河流般,做到持久、猛厉。

其实不说长久的努力,就是一天的精进,也是很有价值的。《法集要颂经》云:“若人百岁中,懈怠劣精进,不如一日中,勇猛行精进。”如果一个人活了一百岁,但始终懈怠度日,那还不如在一天中勇猛精进。一天尽管是很短的,但如果利用好了,比如行善时身心踊跃、精勤不辍,则功德是很大的。

所以,大家听课时应该有一些“力气”,不要躺着、靠着,要好好坐着。不要老是看表,“三宝加持,快下课啊”,而应该积极进取,发愿“这堂课我要尽力学好,然后运用所学调整自相续、利益众生”,以这种心态在一堂课里精进,进而一天都精进,乃至活到老精进到老,这样才非常有意义。

行善要有计划

在精进行善的过程中,还要有计划。正如圣者前辈所说:“修法的时候,要像饥牛食草那样。”饥饿的牦牛,吃草时总是前一口没吃完,就盯着下一口。修法也是同样,在前一个法没修完之际,就应该计划好:此法修成以后,再修某某法。

现在我正在讲《前行》,讲的过程中心里也有计划。比如,讲完之前我要同时开讲《释量论》,而讲完之后,我还要讲……反正我心里还有好多准备,这个法,那个法……

有些道友在世间法方面很会规划:我先在这里修个房子,修完以后,在那里再修一个,然后把这个卖了,再到那里修一个……其实不要规划这些。我们来学院是为了修行,在这里发展房地产没有意义。如果你要发展,就在三点上好好发展: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调伏自相续。在这三个方面,你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而且要安排好以后的计划。以前法王如意宝说过,他在世间法方面没有任何计划,但在修法、弘法方面就有很多,比如两三年之内,要做什么什么。

上师的教诫很重要,尤其在今天,弘法利生方面的规划是非常需要的。我在台湾、香港、美国都见过一些道场,不仅利生事业广大,而且都有长远的规划。当时我还在想:这些事业虽然很不可思议,但实际也是人做的,应该是在个别发心广大的高僧大德的主持安排下,将众多力量汇聚以后实现的,否则,无因无缘不可能成办。

所以,不论是小的还是大的善法,都要善于规划。

不要“放下”发心和闻法

就个体而言,利益众生的机会是很难得的,所以在发心过程中,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想退,想放下。有些人想方设法把发心“放下”了,但放下善法的人,烦恼却没放下,这样对修行没有任何利益。我觉得发心并不是负担,比如学院里的有些发心人员,每天发心不过4小时,一周有168个小时,减去28小时,还剩140个小时,所以,发心不会耽误你的闻思修行。

外面学会的人,有的也说课程紧,很忙很累,但我这边一个礼拜就三堂课,《前行》、《般若》、《净土》,每堂课1小时,一共3个小时。168小时减掉3小时,还有165个小时。这165个小时,你睡也好、吃也好、做世间法也好,够用的了。闻法修行就3个小时,而且一个是主修,一个是兼修,一个是不修也可以,怎么会累得要死呢?我想来想去还是弄不懂,为什么你们对出世间法会有那么大的意见?

你们都知道善法的利益,但有了闻法修法的机会,为什么要排斥呢?为什么要闲散度日呢?其实不论是发心还是闻法,在你行持的过程中,应该一天比一天精进,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持明无畏洲尊者也说过:“越趋近死亡,越精进修持善法,这是修行人未被违缘所转的标志。”

有些人起初特别精进,但越往后越不修法,甚至全部放弃了,这就是被违缘转了。与其如此,倒不如开头只是适当地精进,然后随着对佛法越来越了解,闻法或发心越来越精进,而且是长期精进,越接近死亡越精进,这才是最好的修行人。

上师也要修法

不仅是一般的修行人,就是上师,也应该精进行持善法。

对有些公认的大修行者或贤善上师,常有人阿谀奉承说:“您老人家是如来的化身,是某某大德转世,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地藏王菩萨、黄财神(诸佛菩萨都占尽了)……您肯定不需要磕大头,肯定不用诵经念咒、积累资粮、净除罪障等,因为您是圣者,这些是我们凡夫才做的。”放生的时候,有些弟子也不让上师抬鱼筐,“上师您不要拿、不要拿,我来我来”,“上师您不要累着,就站在那边吧”……

这些人并不知道所谓“上师”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在尚未得到佛果之前,每个人都需要积累资粮,因此,弟子也不要给上师开绿灯:“上师您尽管懈怠,您造恶业没事,让我们精进吧。”其实,上师也要修行的。

但有些上师被奉承之后,自己就认为:我确实已如何如何了,什么修行也不需要了。对这些人,无等塔波仁波切说:“自以为不需要修行,是更加需要修行的标志。”

这又是一个窍诀。《大圆满前行》很重要啊!希望大家每年都能看一遍。我的讲记太广了,要这样看可能有点困难,但以后也许会成为历史资料,过了21世纪,到22、23世纪时,也许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现在还说不清楚。但你们应该把《大圆满前行》当作修行手册,好好依止它修行。前段时间我印了一部分,在外面作奖品用,这样也很好。

刚才说到上师也要修行,其实不说一般的上师,就是印度的阿底峡尊者,在行善方面也非常精进。他每天都要不断地调和土粉做泥塔小像(擦擦像),众眷属劝他说:“您老人家是一位伟大的上师,整天摆弄土粉,别人会讥笑您的,而且您也很辛苦,不如让我们来做吧!”阿底峡尊者回答:“你们在说什么,难道我所吃的食物,你们也替我吃吗?”

尊者的话看似尖锐,实则是切中要害的教诫。不懂佛法的弟子,见上师积累资粮时就去阻拦,好像怕上师累着,其实这是不合理的。如果上师真是佛的化身,你不用提醒他,他自己知道该不该做,不该做的,是不会做的。所以,佛陀何必要凡夫来教诫呢?如果上师不是佛的化身,那他需不需要积累资粮,我们都心里有数,因此更不应该去阻止了。

有时候,也许是弟子恭维上师吧——“上师您可以吃肉,您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您吃了以后,肯定能超度它们。您只要吃一口,它们肯定会往生极乐世界的……”这样说,不见得有真实意义。

在未获得圆满佛果之前,我们每个人,包括十地菩萨,都有要清净的业力与习气、要获得的上上功德,不能自认为:“我已经是上师或法师,我已经学了五部大论,以后不用学了。”其实这些还远远不够。因此,绝不能只是空闲性或偶尔性地修法,而要力求做到对正法无有满足。

不满足才可以进步,这一点很重要。但很多人只是在空闲时才修法,天气好一点,心情好一点,就一边喝咖啡一边修修法,而遇到痛苦、违缘,甚至天气不太好,就不修了。真正的修行人不会这样,他们苦也好、乐也好,发心做事也好、出门坐车也好,不论何时何地,佛法都一直在心里。

长期精进

总之,能否获得佛果,唯一依赖于精进,我们一定要勤奋努力实行这三种精进。一个人虽然具有上等的智慧,但如果仅有下等的精进,那他只能成为一个下等修行人;尽管只有下等的智慧,但如果具备上等的精进,也必定会成为一名上等修行人;如果毫无精进,那么尽管具有其他功德,也无济于事。(这些道理要仔细看,我说再多也无济于事,就算飞到天上,也无法把我对精进重要性的认识,传入你们的心里。)

全知无畏洲说:“无精进之士,具智财权力,皆不能救彼,犹如一商主,有舟无船桨。”没有精进的人,尽管具有智慧、财富、权力,但这一切都不能救护他,犹如去大海取宝的商主,虽有船却没有船桨,也不可能到达宝洲。不具精进的人也是如此,即使其他什么都有,也仍得不到佛果。

因此,我们不管在何时何地,一定要做到饮食适量、睡眠适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精进修行,就像弯弓射箭一般要不紧不松,不是一会儿紧一会儿松。有些人明天考试了,今晚就熬夜不睡觉;明天考完试,把法本扔到一百公尺以外,“呼呼呼”一直睡到第二天下午。若只是这样空闲性、偶尔性地修法,那不论是闻思还是修行,是不会有任何成就的。

华智仁波切的金刚语,希望大家要记住。现在很多人的修法,的确是空闲性和偶尔性的。我本人而言,也不是夸自己,多年来不管到哪里,学法也好、修法也好,散乱的现象有是有,但与某些熟悉的人相比,还是有一点差别。

听了这堂课以后,明天可能很多人会早起,“一定要精进,不精进不行”,但也许一个礼拜后,他们又倒下了。这样是不行的,不能偶尔性地精进,要长期性地精进!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十六种无暇,在本书的前文中,曾引用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作了系统阐述。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八节课
下一篇: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节课

 大圆满——宁玛之光 龙钦宁提 大圆满前行 普贤上师言教 学习了那么多经论,又做了那么多《大圆满前行》的座上观修之后,在日常生..
 晋美彭措法王在圆寂前几个月专门对弟子们讲解《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否.. 我学净土宗,想再修行《大圆满前行》,是否可以?
 大圆满前行讲义 第一章 大圆满及其前行的重要性 大圆满前行讲义 第二章、对上师三宝强烈的信心
 大圆满前行讲义 第三章 听受佛法时的正确态度 大圆满前行讲义 第四章 共同前行
 大圆满前行讲义 第五章 不共前行——五加行实修指导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七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六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五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四节课——百字明之具体修法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三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二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一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八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七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六节课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