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点击:3603]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四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声闻地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之三
 
寅四、初夜后夜修习悎寤瑜伽3 卯一、征
 
复次,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者,云何初夜?云何后夜?云何悎寤瑜伽?云何常勤修习悎寤瑜伽?
 
卯二、释3 辰一、略标4 巳一、初夜
 
言初夜者,谓夜四分中,过初一分,是夜初分。
 
巳二、后夜
 
言后夜者,谓夜四分中,过后一分,是夜后分。
 
  谓夜四分中过初一分等者:夜有三时,略分为四,名夜四分。于中最初一分名夜初分,中间二分名夜中分,最后一分名夜后分。此中义显从初向后齐至中间,故名过初一分。从后向初齐至中间,故名过后一分。
 
巳三、悎寤瑜伽4 午一、昼日分
 
悎寤瑜伽者,谓如说言: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午二、初夜分
 
于初夜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午三、中夜分
 
净修心已,出住处外洗濯其足,还入住处,右胁而卧,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巧便而卧。
 
午四、夜后分
 
至夜后分,速疾悎寤,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悎寤瑜伽等者:此中经言,如下自释应知。
 
巳四、常勤修习悎寤瑜伽
 
常勤修习悎寤瑜伽者,谓如有一世尊弟子,听闻悎寤瑜伽法已,欲乐修学,便依如是悎寤瑜伽,作如是念:我当成办佛所听许悎寤瑜伽。发生乐欲,精进勤劬,超越勇猛势力发起、勇悍、刚决、不可制伏、策励其心无间相续。
 
  发生乐欲等者:谓于随顺瑜伽修习道中发生希慕、发生欣乐,欲有所作,是名发生乐欲。为净障故,发勤精进,是名精进勤劬。精进有五。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不下精进,四、无动精进,五、无喜足精进。如摄事分说。(陵本八十九卷四页6731)此中超越勇猛势力发起,即彼被甲精进,谓由猛利乐欲所发起故。此中勇悍,即彼加行精进,谓随所欲发起坚固勇悍方便故。此中刚决,即彼不下精进,谓为证得所受诸法,不自轻懱,亦无怯惧故。此中不可制伏,即彼无动精进,谓能堪忍寒热等苦故。此中策励其心无间相续,即彼无喜足精进,谓于后后转胜、转妙诸功德性欣求证得故。
 
辰二、广辨3 巳一、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2 午一、征
 
此中云何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午二、释5 未一、昼日
 
言昼日者,谓从日出时至日没时。
 
未二、经行
 
言经行者,谓于广长称其度量一地方所,若往、若来相应身业。
 
未三、宴坐
 
言宴坐者,谓如有一,或于大床、或小绳床、或草叶座,结加趺坐,端身正愿,安住背念。
 
  结加趺坐等者:结加趺坐有五因缘,如下自释。(陵本三十卷七页2504)若策举身令其端直,是名端身,由是其心不为惛沈睡眠之所缠扰。若令其心离谄离诈,调柔正直,是名正愿,由是其心不为外境散动之所缠扰。如理作意相应之念,名为背念,弃背违逆一切黑品故。此中诸义,亦如下说。
 
未四、障及顺障法2 申一、略标
 
所言障者,谓五种盖。顺障法者,谓能引盖、随顺盖法。
 
申二、随释2 酉一、五盖2 戌一、征
 
云何五盖?
 
戌二、释
 
谓贪欲盖、瞋恚盖、惛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及以疑盖。
 
酉二、顺障法2 戌一、征
 
云何顺障法?
 
戌二、释
 
谓净妙相,瞋恚相,黑闇相,亲属、国土、不死寻思,追忆昔时笑戏喜乐承事随念,及以三世或于三世非理法思。
 
  云何五盖等及云何顺障法等者:此中贪欲盖等及净妙相等,皆如三摩呬多地说应知。(陵本十一卷三页845)
 
未五、净修其心2 申一、由法增上2 酉一、释2 戌一、别显2 亥一、于经行时2 天一、问
 
问:于经行时,从几障法净修其心?云何从彼净修其心?
 
天二、答3 地一、总标所从
 
答:从惛沈睡眠盖,及能引惛沈睡眠障法,净修其心。
 
地二、别修方便3 玄一、取光明相
 
为除彼故,于光明相[1]善巧精恳,善取善思、善了善达。
 
  于光明相善巧精恳等者:三摩呬多地说:光明有三种。一、治暗光明,二、法光明,三、依身光明。(陵本十一卷六页859)此应准知。如理作意相应,是名善巧。无倒无间、殷重加行,是名精恳。取多光明为所缘境,及于彼相如理思惟,是名善取善思。依法光明了达诸法,是名善了善达。
 
以有明俱心,及有光俱心。
 
  以有明俱心等者:法光明想,是名有明俱心。治闇光明、依身光明彼相应想,是名有光俱心。
 
或于屏处、或于露处往返经行。
 
  或于屏处或于露处往返经行者:此经行时以有光俱心应知。
 
于经行时,随缘一种净妙境界,极善示现,劝导、赞励、庆慰其心。谓或念佛、或法、或僧、或戒、或舍、或复念天。
 
  于经行时随缘一种净妙境界等者:此以有明俱心应知。谓或念佛乃至念天,是名随缘一种净妙境界。令心忆念彼诸功德,是名极善示现。安置学处,令正受行,是名劝导;令心无退,是名赞励;令心欢喜,是名庆慰。
 
玄二、闻思正法2 黄一、举正法
 
或于宣说惛沈睡眠过患相应所有正法,于此法中,为除彼故,以无量门诃责毁訾惛沈睡眠所有过失,以无量门称扬赞叹惛沈睡眠永断功德。所谓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及以论议。
 
黄二、习闻思
 
为除彼故,于此正法听闻受持,以大音声若读、若诵,为他开示,思惟其义,称量观察。
 
玄三、观方隅等
 
或观方隅,或瞻星月诸宿道度,或以冷水洗洒面目。
 
地三、结明对治
 
由是惛沈睡眠缠盖未生不生,已生除遣。如是方便,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亥二、于宴坐时2 天一、问
 
问:于宴坐时,从几障法净修其心?云何从彼净修其心?
 
天二、答2 地一、总标所从
 
答:从四障法净修其心。谓贪欲、瞋恚、掉举恶作、疑盖,及能引彼法,净修其心。
 
地二、别修方便2 玄一、于贪欲盖2 黄一、释2 宇一、举方便2 宙一、观不净相
 
为令已生贪欲缠盖速除遣故,为令未生极远离故,结加趺坐,端身正愿,安住背念;或观青瘀、或观脓烂、或观变坏、或观膨胀、或观食啖、或观血涂、或观其骨、或观其锁、或观骨锁,
 
  或观青瘀等者:如是一切,令于四种淫相应贪心得清净,如下自说应知。(陵本二十六卷二十一页2235)
 
或于随一贤善定相作意思惟。
 
  或于随一贤善定相作意思惟者:此中贤善定相,如三摩呬多地释应知。(陵本十一卷二十二页954)前说不定地,此说定地,故二差别。
 
宙二、闻思正法2 洪一、举正法
 
或于宣说贪欲过患相应正法,于此法中,为断贪欲,以无量门诃责毁訾欲贪、欲爱、欲藏、欲护、欲着过失,
 
  以无量门诃责毁訾欲贪等者:此中欲贪、欲爱、欲藏、欲护、欲着,皆贪异名。摄异门分说:贪者,谓于受用喜乐坚着故。藏者,谓于内所摄自体中爱故。护者,谓于他相续中爱故。著者,谓着受用,无所顾惜故。(陵本八十四卷十六页6400)爱有多种,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境界、若领受,遍行一切应知。
 
以无量门称扬赞叹一切贪欲永断功德。所谓契经、应颂、记别,乃至广说。
 
洪二、习闻思
 
为断贪欲,于此正法听闻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此法,如是宴坐,如理思惟。
 
宇二、明对治
 
由是因缘,贪欲缠盖未生不生,已生除遣。
 
黄二、结
 
如是方便,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言善通利等者:谓大音声若读、若诵,是名言善通利。如所闻法思惟其义,是名意善寻思。于诸法相如实觉了,是名见善通达。
 
玄二、于瞋盖等2 黄一、显差别3 宇一、于瞋恚盖2 宙一、修四无量2 洪一、举慈
 
于瞋恚盖法有差别者,谓如是宴坐,以慈俱心,无怨无敌、无损无恼,广大无量,极善修习;普于一方发起胜解,具足安住。
 
  以慈俱心等者:三摩呬多地说:现前饶益,故名慈俱。无怨者,离恶意乐故。无敌者,离现乖诤故。无恼害者,离不饶益事故。广者,所缘广大故。大者,利益安乐思惟最胜故。无量者,果无量故。如四大河,众流杂处。善修习者,极纯熟故。乃至广说胜解遍满者,是增上意乐胜解周普义。具足者,圆满清白故。住者,所修观行日夜专注,时专注故。(陵本十二卷十二页1014)此应准知。
 
洪二、例余
 
如是第二、如是第三、如是第四,上下傍布,普遍一切无边世界发起胜解,具足安住。
 
  如是第二等者:此中义显普于十方发起胜解,具足安住。初说一方,此说第二、第三、第四,是谓四方。言上下者,谓上下方。言傍布者,谓彼四维。如是安立十方差别应知。
 
宙二、例说对治
 
余如前说。
 
  余如前说者:前贪欲盖作如是说:由是因缘,未生不生,已生除遣。如是方便,从顺障法净修其心。此瞋恚盖理亦应说,故指如前,下皆准知。
 
宇二、于掉举恶作盖2 宙一、修九心住
 
于掉举恶作盖法有差别者,谓如是宴坐,令心内住,成办一趣,得三摩地。
 
宙二、例说对治
 
余如前说。
 
  令心内住等者:如下说有九种心住,内住为初,乃至等持为后。(陵本三十卷九页2511)此说令心内住,即其初相;成办一趣,得三摩地,即后二相应知。
 
宇三、于疑盖2 宙一、别辨依处2 洪一、依三世辨2 荒一、遮非理思
 
于疑盖法有差别者,谓如是宴坐,于过去世,非不如理作意思惟;于未来世、于现在世,非不如理作意思惟。我于过去为曾有耶?为曾无耶?我于过去为曾何有?云何曾有?我于未来为当何有?云何当有?我于现在为何所有?云何而有?今此有情从何而来?于此殒没当往何所?于如是等不如正理作意思惟,应正远离。
 
荒二、举如理思
 
如理思惟去来今世,唯见有法,唯见有事;知有为有,知无为无;唯观有因,唯观有果;于实无事不增不益,于实有事不毁不谤。
 
洪二、依最胜辨2 荒一、举实知
 
于其实有,了知实有。谓于无常、苦、空、无我一切法中,了知无常、苦、空、无我。
 
荒二、明胜利
 
以能如是如理思惟,便于佛所无惑无疑。余如前说。
 
  便于佛所无惑无疑等者:摄异门分说:于佛无智者,谓不了知如来法身及诸行相。于法无智者,谓不了知善说等相。于僧无智者,谓不了知正行等相。于苦等无智者,谓如诸经所分别相,及十六行中不了知故。于因无智者,谓于无明等诸有支中,能为行等所有因性不了知故。于因所生无智者,谓于行等诸有支中,从无明等因所生性不了知故。(陵本八十四卷十九页6411)此说无惑无疑,翻彼应释。又于佛所无惑无疑下言,余如前说,疑是衍文。
 
于法、于僧、于苦、于集、于灭、于道、于因,及因所生诸法无惑无疑。
 
宙二、例说对治
 
余如前说。
 
黄二、辨闻思3 宇一、于瞋恚盖
 
又于瞋恚盖应作是说:为断瞋恚及瞋恚相,于此正法听闻受持,乃至广说。
 
宇二、于掉举恶作盖
 
于掉举恶作盖应作是说:为断掉举恶作及顺彼法,于此正法听闻受持,乃至广说。
 
宇三、于疑盖
 
于其疑盖应作是说:为断疑盖及顺彼法,于此正法听闻受持,乃至广说。
 
戌二、总结
 
如是方便,从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举恶作、疑盖,及顺彼法,净修其心。是故说言: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酉二、结
 
如是已说由法增上,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申二、由自增上及世增上2 酉一、总标
 
复有由自增上及世增上,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复有由自增上及世增上等者:如次义显惭愧应知。惭所惭故,是名由自增上。愧所愧故,是名由世增上。
 
酉二、别显2 戌一、由自增上3 亥一、征
 
云何名为由自增上?
 
亥二、释2 天一、生不执着
 
谓如有一,于诸盖中随起一种,便自了知此非善法,于所生盖不坚执着,速疾弃舍、摈遣、变吐。
 
天二、自起惭羞
 
又能自观此所生盖,甚可羞耻,令心染恼,令慧羸劣,是损害品。
 
亥三、结
 
如是名为由自增上,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戌二、由世增上3 亥一、征
 
云何名为由世增上,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亥二、释2 天一、由诃毁
 
谓如有一,于诸盖中随一已生,或将生时,便作是念:我若生起所未生盖,当为大师之所诃责,亦为诸天及诸有智同梵行者以法轻毁。
 
天二、明对治
 
彼由如是世增上故,未生诸盖能令不生,已生诸盖能速弃舍。
 
亥三、结
 
如是名为由世增上,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巳二、于夜中分如法寝卧2 午一、略举2 未一、濯足
 
又为护持诸卧具故,顺世仪故。
 
  又为护持诸卧具故者:谓于卧具现充受用,由洗濯足能正将护,是名护持。以时濯足,随顺世间、不越世间所有轨则,名顺世仪。
 
[2]夜初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从顺障法净修心已,出住处外洗濯其足。
 
  从顺障法净修其心者:此句疑衍。
 
未二、寝卧
 
洗濯足已,还入住处,如法寝卧,为令寝卧长养大种。得增长已,长益其身,转有势力,转能随顺无间常委善品加行。
 
  如法寝卧者:谓如下说右胁而卧,重累其足应知。
 
午二、别显5 未一、右胁而卧3 申一、标2 酉一、问
 
问:以何因缘右胁而卧?
 
酉二、答
 
答:与师子王法相似故。
 
申二、释2 酉一、问
 
问:何法相似?
 
酉二、答2 戌一、能发精进3 亥一、举喻
 
答:如师子王,一切兽中,勇悍坚猛,最为第一。
 
亥二、合结
 
苾刍亦尔,于常修习悎寤瑜伽,发勤精进,勇悍坚猛,最为第一。由是因缘,与师子王卧法相似。
 
亥三、简非
 
非如其余鬼卧、天卧、受欲者卧。由彼一切懒[3]惰懈怠,下劣精进,势力薄弱。
 
  非如其余鬼卧天卧等者:如彼一切或覆面卧、或仰面卧、或左胁卧,故说名余。受用淫欲,名受欲者。
 
戌二、离诸过失2 亥一、显胜利
 
又法应尔,如师子王右胁卧者,如是卧时,身无掉乱,念无忘失,睡不极重,不见恶梦。
 
亥二、例相违
 
异此卧者,与是相违,当知具[4]有一切过失。
 
申三、结
 
是故说言:右胁而卧,重累其足。
 
未二、住光明想巧便而卧3 申一、征
 
云何名为住光明想巧便而卧?
 
申二、释
 
谓于光明相[5]善巧精恳,善取善思、善了善达,思惟诸天光明俱心,巧便而卧。由是因缘,虽复寝卧,心不惛闇。
 
申三、结
 
如是名为住光明想巧便而卧。
 
  思惟诸天光明俱心者:此中光明,唯取依身光明。思惟彼故,与彼俱行相应想生,是名思惟诸天光明俱心。
 
未三、正念巧便而卧3 申一、征
 
云何正念巧便而卧?
 
申二、释
 
谓若诸法,已闻、已思、已熟修习,体性是善,能引义利。由正念故,乃至睡梦亦常随转;由正念故,于睡梦中亦常记忆,令彼法相分明现前,即于彼法心多随观;由正念故,随其所念,或善心眠、或无记心眠。
 
申三、结
 
是名正念巧便而卧。
 
  谓若诸法已闻已思等者:此说正闻思修瑜伽作用。由此增上力故,获得正念。此能对治不善,名体性是善。随顺正行,名能引义利。
 
未四、正知巧便而卧3 申一、征
 
云何正知巧便而卧?
 
申二、释
 
谓由正念而寝卧时,若有随一烦恼现前,染恼其心。于此烦恼现生起时,能正觉了,令不坚着,速疾弃舍,既通达已,令心转还。
 
申三、结
 
是名正知巧便而卧。
 
未五、思惟起想巧便而卧3 申一、征
 
云何名为思惟起想巧便而卧?
 
申二、释2 酉一、辨相3 戌一、不住放逸
 
谓以精进策励其心,然后寝卧。于寝卧时,时时觉寤,如林野鹿,不应一切纵放其心,随顺、趣向、临入睡眠。
 
戌二、乐住加行
 
复作是念:我今应于诸佛所许悎寤瑜伽,一切皆当具足成办。为成办故,应住精勤最极浓厚加行欲乐。
 
戌三、起发具足
 
复作是念:我今为修悎寤瑜伽,应正发起勤精进住。为欲修习诸善法故,应正翘勤,离诸懒惰,起发具足。过今夜分至明清旦,倍增发起勤精进住,起发具足。
 
酉二、略义3 戌一、第一起想
 
当知此中,由第一思惟起想,无重睡眠,于应起时速疾能起,终不过时方乃悎寤。
 
戌二、第二起想
 
由第二思惟起想,能于诸佛共所听许师子王卧如法而卧,无增无减。
 
戌三、第三起想
 
由第三思惟起想,令善欲乐常无懈废。虽有失念,而能后后展转受学,令无断绝。
 
申三、结
 
如是名为思惟起想巧便而卧。
 
  随顺趣向临入睡眠者:此中睡眠,谓重睡眠,由此令心闇钝、薄弱、懒惰、懈怠,无有堪能应时而起,是故不应纵放其心,随顺、趣向、临入。言随顺者,谓于初位。言趣向者,谓于中位。言临入者,谓于后位。如是差别应知。
 
巳三、至夜后分速悎寤等3 午一、征
 
云何至夜后分速疾悎寤,经行、宴坐,从顺[6]障法净修其心?
 
午二、释2 未一、夜后分
 
夜后分者,谓夜四分中,过后一分,名夜后分。
 
未二、速悎寤2 申一、明方便
 
彼由如是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巧便而卧,于夜中分,夜四分中,过于一分,正习睡眠。令于起时,身有堪能应时而起,非为上品惛沈睡眠缠所制伏,令将起时暗钝、薄弱、懒惰、懈怠。
 
申二、显堪能
 
由无如是暗钝、薄弱、懒惰、懈怠,暂作意时,无有艰难,速疾能起。
 
  暗钝薄弱懒惰懈怠者:心不明利,是名暗钝。心不坚猛,是名薄弱。执取睡眠为乐、偃卧为乐、胁卧为乐,是名懒惰。性不翘勤,不具起发,是名懈怠。
 
午三、例
 
从诸障法净修心者,如前应知。
 
  从诸障法净修心者如前应知者:谓如前说,于经行时,从惛沈睡眠盖,及能引惛沈睡眠障法,净修其心;于宴坐时,从贪欲、瞋恚、掉举恶作、疑盖,及能引彼法,净修其心。其相应知。
 
辰三、略义2 巳一、结前生后
 
如是广辩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已,复云何知此中略义?
 
巳二、正显略义3 午一、明所作事4 未一、标
 
谓常勤修习悎寤瑜伽所有士夫补特伽罗,略有四种正所作事。
 
未二、征
 
何等为四?
 
未三、列
 
一者、乃至悎寤,常不舍离所修善品,无间常委修善法中,勇猛精进。二者、以时而卧,不以非时。三者、无染污心而习睡眠,非染污心。四者、以时悎寤,起不过时。
 
未四、结
 
是名四种常勤修习悎寤瑜伽所有士夫补特伽罗正所作事。
 
午二、配所宣说3 未一、标
 
依此四种正所作事,诸佛世尊为声闻众宣说修习悎寤瑜伽。
 
未二、征
 
云何宣说?
 
未三、配4 申一、第一正所作事2 酉一、举说
 
谓若说言: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于初夜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由此言故,宣说第一正所作事。
 
酉二、释义
 
谓乃至悎寤,常不舍离所修善品,无间常委修善法中,勇猛精进。
 
申二、第二正所作事2 酉一、举说
 
若复说言:出住处外洗濯其足,还入住处,右胁而卧,重累其足。由此言故,宣说第二正所作事。
 
酉二、释义
 
谓以时而卧,不以非时。
 
申三、第三正所作事2 酉一、举说
 
若复说言: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巧便而卧。由此言故,宣说第三正所作事。
 
酉二、释义
 
谓无染污心而习睡眠,非染污心。
 
申四、第四正所作事2 酉一、举说
 
若复说言:于夜后分速疾悎寤,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由此言故,宣说第四正所作事。
 
酉二、释义
 
谓以时悎寤,起不过时。
 
午三、随难别释2 未一、标二种缘2 申一、无染心眠
 
此中所说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巧便卧者,显由二缘,无染污心而习睡眠,非染污心。谓由正念,及由正知。
 
申二、以时悎寤
 
复由二缘以时悎寤,起不过时。谓由住光明想,及由思惟起想。
 
未二、释其所以2 申一、无染心眠
 
此复云何?由正念故,于善所缘摄敛而卧;由正知故,于善所缘若心退失,起诸烦恼,即便速疾能正了知。如是名为由二缘故,无染污心而习睡眠,非染污心。
 
申二、以时悎寤
 
由住光明想,及思惟起想,无重睡眠,非睡眠缠能远随逐。如是名为由二缘故,以时悎寤,起不过时。
 
卯三、结
 
如是宣说常勤修习悎寤瑜伽所有略义,及前所说广辩释义,总说名为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
 
寅五、正知而住4 卯一、征
 
云何名为正知而住?
 
卯二、列
 
谓如有一,若往、若还正知而住,若覩、若瞻正知而住,若屈、若伸[7]正知而住,持僧伽胝及以衣钵正知而住,若食、若饮、若噉、若尝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正知而住,于悎寤时正知而住,若语、若默正知而住,解劳睡时正知而住。
 
卯三、释2 辰一、广分别2 巳一、别辨其相6 午一、若往若还正知而住3 未一、征
 
若往、若还正知住者,云何为往?云何为还?云何往还正知而住?
 
未二、释3 申一、往
 
所言往者,谓如有一,往诣聚落,往聚落间;往诣家属,往家属间;往诣道场,往道场间。
 
申二、还
 
所言还者,谓如有一,从聚落还,聚落间还;从家属还,家属间还;从道场还,道场间还。
 
申三、正知住2 酉一、明正知2 戌一、释4 亥一、于自往还
 
所言往还正知住者,谓于自往,正知我往;及于自还,正知我还。
 
  谓于自往正知我往等者:谓于自身若往、若还,由正知力,不随杂染心转,必令自心随我势力自在而转,是名正知我往、我还。
 
亥二、于应往还
 
于所应往及非所往,能正了知;于所应还及非所还,能正了知。
 
  于所应往及非所往等者:如下说言:或有居家我所应往,谓剎帝利大族姓家、或婆罗门大族姓家、或诸居士大族姓家、或僚佐家、或饶财家、或长者家、或商主家。又如说言:或有居家我不应往,何等居家?谓唱令家,或酤酒家,或淫女家,或国王家,或旃荼罗、羯耻那家;或复有家一向诽谤,不可回转。此说于所应往及非所往,准彼应释。还至本处,名所应还,与此相违,名非所还。
 
亥三、于往还时
 
于应往时及非往时,能正了知;于应还时及非还时,能正了知。
 
  于应往时及非往时者:如下说言:又有居家我虽应往,不应太早太晚而往。若施主家有遽务时,亦不应往;若戏乐时、若有营构严饰事时、若为世间弊秽法时、若忿竞时,亦不应往。如是一切,名非往时,与此相违,名应往时。
 
亥四、于如往还
 
于其如是如是应往及不应往,能正了知;于其如是如是应还及不应还,能正了知。
 
戌二、结
 
是名正知。
 
  于其如是如是应往及不应往者:如下说言:又如所往,如是应往,乃至广说所受施物应知其量,是名如是如是应往。与此相违,名不应往。
 
酉二、显住相
 
彼由成就此正知故,自知而往,自知而还;往所应往,非非所往,还所应还,非非所还;以时往还,不以非时;如其色类动止轨则、礼式、威仪,应往应还,如是而往,如是而还。
 
未三、结
 
如是名为若往、若还正知而住。
 
  彼由成就此正知故等者:此中略显前所说义。言自知而往,自知而还者,此显于往还事。言往所应往至非非所还者,此显于往还处。言以时往还,不以非时者,此显于往还时。言如其色类至如是而还者,此显如量、如理、如其品类而有往还。如是所显略义差别,余皆准知。此中色类,谓出家补特伽罗剃除须发、舍俗形好、着坏色衣应知。修所成地说:于下劣形相应善观察,能生精勤如理作意,乃得名为出家之想及沙门想故。
 
午二、若覩若瞻正知而住3 未一、征
 
若覩、若瞻正知住者,云何为覩?云何为瞻?云何覩瞻正知而住?
 
未二、释3 申一、覩
 
所言覩者,谓于如前所列诸事,若往、若还,先无觉慧、先无功用、先无欲乐,于其中间眼见众色,是名为覩[8]
 
  谓于如前所列诸事等者:前说聚落、家属、道场,是名所列诸事。眼见众色,不由觉慧、功用、欲乐之所发起,是名先无觉慧、先无功用、先无欲乐。
 
申二、瞻
 
所言瞻者,谓于如前所列诸事,若往、若还,觉慧为先、功用为先、欲乐为先,眼见众色。谓或诸王,或诸王等,或诸僚佐,或诸黎庶,或婆罗门,或诸居士,或饶财宝长者商主,或余外物、房舍、屋宇、殿堂、廊庙,或余世间众杂妙事。观见此等,是名为瞻。
 
申三、正知住2 酉一、明正知
 
若复于此覩瞻自相,能正了知;
 
  若复于此覩瞻自相者:前说众色,当知唯是假相有法。依显形色而假立故,彼显形色是其自相。
 
于所应覩,于所应瞻,能正了知;
 
  于所应覩于所应瞻者:如下说有一分应观、一分不应观色应知。
 
于应覩时,于应瞻时,能正了知;如所应覩,如所应瞻,能正了知;是名正知。
 
酉二、显住相
 
彼由成就此正知故,自知而覩,自知而瞻;覩所应覩,瞻所应瞻;于应覩时,于应瞻时,而正瞻覩;如所应覩,如所应瞻,如是而覩,如是而瞻。
 
未三、结
 
如是名为若覩、若瞻正知而住。
 
午三、若屈若伸正知而住3 未一、征
 
若屈、若伸[9]正知住者,云何为屈?云何为伸?云何名为若屈、若伸正知而住?
 
未二、释2 申一、屈伸
 
谓彼如是覩时、瞻时,若往为先、若还为先,或屈伸足、或屈伸臂、或屈伸手、或复屈伸随一支节,是名屈伸。
 
申二、正知住2 酉一、明正知
 
若于屈伸所有自相,能正了知;若所屈伸,能正了知;若屈伸时,能正了知;若如是屈及如是伸,能正了知;是名正知。
 
  若于屈伸所有自相等者:此中自相,谓即表色。如意地说应知。(陵本一卷六页12)若手、若足、若臂、若复随一支节,名所屈伸。如下说言:不应摇身、摇臂、摇头,乃至不应放纵一切身分应知。
 
酉二、显住相
 
彼由成就此正知故,于屈于伸,自知而屈,自知而伸;于所应屈,于所应伸,而屈而伸;于应屈时,于应伸时,而屈而伸;如所应屈,如所应伸,如是而屈,如是而伸。
 
未三、结
 
如是名为若屈、若伸正知而住。
 
午四、持僧伽胝及以衣钵正知而住3 未一、征
 
持僧伽胝及以衣钵正知住者,云何持僧伽胝?云何持衣?云何持钵?云何持僧伽胝及以衣钵正知而住?
 
未二、释2 申一、持僧伽胝及以衣钵3 酉一、持僧伽胝2 戌一、僧伽胝
 
谓有大衣,或六十条、或九条等、或两重剌,名僧伽胝。
 
戌二、持
 
被服受用,能正将护,说名为持。
 
酉二、持衣2 戌一、衣
 
若有中衣,若有下衣,
 
  若有中衣若有下衣者:如下说言,但持三衣。一、僧伽胝,二、嗢怛罗僧伽,三、安怛婆参。(陵本二十五卷二十页2148)此说大衣、中衣、下衣,如次即彼三衣应知。
 
或持为衣,或有长衣,或应作净,或已作净,如是一切说名为衣。
 
戌二、持
 
被服受用,能正将护,说名为持。
 
  或持为衣等者:前说三衣,名持为衣。贮蓄余衣,是名长衣。如是一切总名为衣。于如是衣佛所开许,应白羯磨,或复已白,名应作净,或已作净。
 
酉三、持钵2 戌一、钵
 
若堪受持或铁、或瓦乞食应器,说名为钵。
 
戌二、持
 
现充受用,能正将护,说名为持。
 
申二、正知住2 酉一、明正知
 
若于如是或僧伽胝、或衣、或钵所有自相,能正了知;于所应持或僧伽胝、或衣、或钵或净不净,能正了知;若于此时或僧伽胝、或衣、或钵已持应持,能正了知;若于如是或僧伽胝、或衣、或钵应如是持,能正了知;是名正知。
 
  或净不净能正了知者:谓若习近增诸善法,减不善法,是名为净;与此相违,当知不净。如下说言,不应开纽、不轩、不磔,亦不褰张而被法服,乃至广说不应置钵在杂秽处、若坑涧处、若崖岸处。其义应知。
 
酉二、显住相
 
彼由成就此正知故,于所应持或僧伽胝、或衣、或钵,自知而持;于[10]所应持,于应持时,而能正持;如所应持,如是而持。
 
未三、结
 
如是名为持僧伽胝及以衣钵正知而住。
 
午五、若食若饮若啖若尝正知而住3 未一、征
 
若食、若饮、若噉、若尝正知住者,云何为食?云何为饮?云何为啖?云何为尝?云何若食、若饮、若噉、若尝正知而住?
 
未二、释3 申一、食2 酉一、标列
 
谓诸所有受用饮食,总名为食。此复二种,一、噉,二、尝。
 
酉二、别辨2 戌一、噉3 亥一、征
 
云何为啖?
 
亥二、列
 
谓啖饼麨、或饭、或糜、或羹、或臛,或有所余造作转变可啖可食,能持生命。
 
亥三、结
 
如是等类皆名为啖,亦名为食。
 
  或有所余造作转变等者:谓若饼麨、或饭、或糜、或羹、或臛,及余可啖可食一切品类,当知唯是假相有法,非常言论所摄,谓由加行故及转变故。如思所成地说。(陵本十六卷四页1377)此说造作转变,准彼应释。
 
戌二、尝3 亥一、征
 
云何为尝?
 
亥二、列
 
谓尝乳、酪、生酥、熟酥、油、蜜、沙糖、鱼、肉、酰[11]、鲊,或新果实,或有种种咀嚼品类。
 
亥三、结
 
如是[12]一切总名为尝,亦名为食。
 
申二、饮2 酉一、征
 
云何为饮?
 
酉二、列
 
谓沙糖汁、或石蜜汁、或饭浆饮、或钻酪饮、或酢为饮、或抨酪饮,乃至于水,总名为饮。
 
申三、正知住2 酉一、明正知
 
若于如是若食、若饮、若噉、若尝所有自相,能正了知;若于一切所食、所饮、所噉、所尝,能正了知;若于尔时应食、应饮、应啖、应尝,能正了知;若于如是应食、应饮、应啖、应尝,能正了知;是名正知。
 
酉二、显住相
 
彼由成就此正知故,于自所有若食、若饮、若噉、若尝,自知而食,自知而饮,自知而噉,自知而尝;于所应食,于所应饮,于所应啖,于所应尝,正食、正饮、正噉、正尝;应时而食,应时而饮,应时而啖,应时而尝;如所应食乃至如所应尝,如是而食乃至如是而尝。
 
未三、结
 
如是名为若食、若饮、若噉、若尝正知而住。
 
午六、若行若住广说乃至若解劳睡正知而住3 未一、征
 
若行、若住,广说乃至若解劳睡正知住者,云何为行?云何为住?云何为坐?云何为卧?云何悎寤?云何为语?云何为默?云何名为解于劳睡?云何于行,广说乃至于解劳睡正知而住?
 
未二、释9 申一、行
 
谓如有一,于经行处来往经行,或复往诣同法者所,或涉道路。如是等类,说名为行。
 
申二、住
 
复如有一,住经行处,住诸同法阿遮利耶、邬波陀耶,及诸尊长、等尊长[13]前。如是等类,说名为住。
 
申三、坐
 
复如有一,或于大床、或小绳床、或草叶座、或诸敷具、或尼师坛[14],结加趺坐,端身正愿,安住背念。如是等类,说名为坐。
 
申四、卧
 
复如有一,出住处外洗濯其足,还入住处,或于大床、或小绳床、或草叶座、或阿练若、或在树下、或空闲室,右胁而卧,重迭其足。如是等类,说名为卧。
 
申五、悎寤
 
复如有一,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于初夜分、于后夜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说名悎寤。
 
申六、语2 酉一、列3 戌一、读诵法教
 
复如有一,常勤修习如是悎寤,于未受法正受正习,令得究竟。所谓契经、应颂、记别,广说如前。即于如是已所受法,言善通利,谓大音声若读、若诵。
 
戌二、为他开示
 
或复为他广说开示。
 
戌三、庆慰劝励
 
于时时间与诸有智[15]同梵行者,或余在家诸贤善者,语言谈论,共相庆慰,为欲劝励及求资具。
 
酉二、结
 
如是等类,说名为语。
 
  于时时间至及求资具者:此中共相庆慰,谓于有智同梵行者。为欲劝励及求资具,谓于在家诸贤善者。如是差别应知。
 
申七、默2 酉一、列2 戌一、思惟
 
复如有一,随先所闻、随先所习言善通利究竟诸法,独处空闲,思惟其义,筹量观察。
 
戌二、修习2 亥一、止
 
或处静室,令心内住、等住、安住,及与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一趣、等持。
 
亥二、观
 
或复于彼毗钵舍那修瑜伽行。
 
酉二、结
 
如是等类,说名为默。
 
  或处静室至修瑜伽行者:此中止观,名瑜伽行。令心内住乃至等持,是名止行,此即九种心住。四种毗钵舍那,是名观行。如下自释应知。
 
申八、劳睡
 
复如有一,于其热分极炎暑时,或为热逼、或为劬劳,便生疲倦,非时惛寐,乐着睡眠,是名劳睡。
 
申九、正知住2 酉一、明正知2 戌一、释4 亥一、于行等相
 
若复于行广说乃至于解劳睡所有自相,能正了知。
 
亥二、于应行等
 
于所应行,乃至于所应[16]解劳睡,能正了知。
 
亥三、于行等时
 
于应行时,乃至于应解劳睡时,能正了知。
 
亥四、于如行等
 
如所应行,乃至如所应解劳睡,能正了知。
 
戌二、结
 
是名正知。
 
酉二、显住相
 
彼由成就此正知故,于其自行乃至于其自解劳睡,正知而行乃至正知而解劳睡;若所应行乃至若所应解劳睡,即于彼行乃至于彼解于劳睡;若时应行乃至若时应解劳睡,即此时行乃至此时解于劳睡;如所应行乃至如所应解劳睡,如是而行乃至如是而解劳睡。
 
未三、结
 
如是名为于行、于住、于坐、于卧、于其悎寤、于语、于默、于解劳睡正知而住。
 
巳二、总显次第及所为事2 午一、征
 
复次,如是正知而住,云何次第?为显何事?
 
午二、释2 未一、辨次第2 申一、释6 酉一、往还3 戌一、于所应往及非所往2 亥一、于村邑等
 
谓如有一,依止如是村邑、聚落、亭逻而住,作是思惟:我今应往如是村邑、聚落、亭逻巡行乞食。如是乞已,出还本处。
 
亥二、于诸居家2 天一、不应往3 地一、标
 
又于如是村邑等中,或有居家我不应往。
 
地二、征
 
何等居家?
 
地三、列
 
谓唱令家,或酤酒家,或淫女家,或国王家,或旃荼罗、羯耻那家;或复有家一向诽谤,不可回转。
 
  谓唱令家等者:此显五种非所行处。如前戒律仪中已说应知。(陵本二十二卷四页1901)
 
天二、应往2 地一、标
 
或有居家我所应往。
 
地二、列
 
谓剎帝利大族姓家、或婆罗门大族姓家、或诸居士大族姓家、或僚佐家、或饶财家、或长者家、或商主家。
 
戌二、于应往时及不应往
 
又有居家我虽应往[17],不应太早太晚而往。若施主家有遽务时,亦不应往;若戏乐时、若有营构严饰事时、若为世间弊秽法时、若忿竞时,亦不应往。
 
  若为世间弊秽法时者:谓欲邪行名弊秽法应知。
 
戌三、于如所往及非所应2 亥一、往村邑等
 
又如所往,如是应往。不与暴乱恶象俱行,不与暴乱众车、恶马、恶牛、恶狗而共同行,不入闹丛,不蹈棘刺,不逾垣墙,不越坑堑,不堕山崖[18],不溺深水,不履粪秽。
 
亥二、往施主家2 天一、应随月喻
 
应随月喻往施主家,具足惭愧,远离憍傲,荡涤身心,不求利养,不希恭敬。如自获得所有利养,心生喜悦,如是于他所得利养,心亦喜悦。不自高举,不轻懱他,心怀哀愍。
 
  不自高举不轻懱他心怀哀愍者:此显喜悦他得利养由三因缘应知。
 
天二、应自持心4 地一、于非所宜
 
又应如是自持其心,往施主家。岂有出家往诣他所,要望他施非不惠施,广说乃至要当速疾而非迟缓。
 
  广说乃至要当速疾等者:此中广说,谓要望他敬非不恭敬,要多非少,要妙非麤。如前于食知量中已说应知。
 
地二、于应知量
 
又作是心:我于今假[19]往施主家,所受施物应知其量。
 
地三、于邪追求
 
又我不应利养因缘,矫诈虚诳、现惑乱相、以利求利。
 
  矫诈虚诳等者:谓依矫诈、或邪妄语、或假现相、或苦研逼、或利求利种种状相,而从他所非法希求所有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诸资生具。如前戒律仪中释相应知。
 
地四、于染受用
 
得利养已,无染、无爱,亦不耽嗜、饕餮、迷闷、坚执、湎着而受用之。
 
酉二、覩瞻2 戌一、标
 
复于已往或正往时,观见众色,于此众色一分应观,或有一分所不应观。于不应观所有众色,当摄其眼,善护诸根;于所应观所有众色,应善住念而正观察。
 
  于不应观所有众色等者:谓所观色若令发生种种杂染,此不应观。于如是色,不应策发所有眼根,是名当摄其眼。不取其相及与随好,防守正念,修根律仪,是名善护诸根。若所观色令不杂染,此所应观。于如是色,应策眼根,安住正念,审谛观察,为令于色离喜贪故。
 
戌二、释2 亥一、不应观色3 天一、征
 
何色类色所不应观?
 
天二、释
 
谓诸妓乐戏笑欢娱,或余游戏所作歌舞音乐等事;如是复有母邑[20]殊胜,幼少盛年,美妙形色;或复有余所见众色,能坏梵行、能障梵行、能令种种诸恶不善寻思现行。
 
天三、结
 
如是色类所有众色,不应观视。
 
亥二、所应观色3 天一、征
 
何色类色是所应观?
 
天二、释3 地一、老相
 
谓诸所有衰老朽迈上气者身、伛偻凭杖战掉者身。
 
地二、病相
 
或诸疾苦重病者身,脚肿、手肿、腹肿、面肿、肤色萎黄、疮癣、疥癞、众苦逼迫、身形委顿、身形洪烂、诸根暗钝。
 
地三、死相2 玄一、朽秽不净
 
或有夭丧,死经一日、或经二日、或经七日,被诸乌鹊、饿狗、鵄鹫、狐狼、野干种种暴恶傍生禽兽之所食啖。
 
玄二、他生愁等
 
或命终已,出置高床,上施幰帐,前后大众或哀或哭,以其灰土尘坌身发,生愁、生苦、生悲、生怨、生忧、生恼。
 
天三、结
 
如是等类所有众色,我应观察。观是众色,能顺梵行、能摄梵行、能令诸善寻思现行。
 
酉三、屈伸
 
不应摇身、摇臂、摇头、跳踯、携手、叉腰、竦肩入施主家,不应辄坐所不许座,不应不审观座而坐,不应放纵一切身分,不应翘足、不应交足、不太狭足、不太广足,端严而坐。
 
酉四、衣钵2 戌一、持衣
 
不应开纽、不轩、不磔,亦不褰张而被法服;所服法衣并皆齐整,不高、不下、不如象鼻;非如多罗树间房穗、非如龙首、非如豆抟而被法服。
 
戌二、持钵
 
不应持钵预就其食,不应持钵在饮食上,不应置钵在杂秽处、若坑涧处、若崖岸处。
 
酉五、饮食
 
又应次第受用饮食。不应以饭覆羹臛上,不以羹臛覆其饭上,不应饕餮受诸饮食,不应嫌恨受诸饮食,不太麤食、不太细食,不[21]应圆抟食,不应舐手、不应舐钵,不振手食、不振足食,不应啮断而食其食。
 
  不应嫌恨受诸饮食者:谓如前说,往施主家,设不惠施,终不于彼起怨害心及瞋恚心而相嫌恨。乃至广说。(陵本二十三卷十一页1978)义应准知。
 
酉六、行等5 戌一、经行3 亥一、标处所
 
从施主家还归住处,于昼夜分,在自别人所经行处往反经行;非于他处、非不委处、非不恣处、非不与处而辄经行。
 
亥二、遮时位
 
非身劬劳、非身疲倦、非心掉举所制伏时而习经行。
 
亥三、显习相
 
为修善品、为善思惟,内摄诸根、心不外乱而习经行,不太驰速、不太躁动,亦非一向专事往来而习经行,时时进步、时时停住而习经行。
 
  在自别人所经行处等者:于自所居住处,自院、自房,称其广长度量一地方所而习经行,不共于他,名自别人所经行处。如是经行,非于他所住处,是名非于他处。非地方所不称度量,是名非不委处。若往、若来非不恣意,是名非不恣处。非为僧分所不许与,是名非不与处。
 
戌二、宴坐
 
如是于自所居住处、自院自房自别人处、僧分与处、非于他处、非不委处、非不恣处习经行已。复于大床,或小绳床,或草叶座,或尼师坛,或阿练若、树下、冢间,或空闲室,结加趺坐,端身正愿,安住背念,而习宴坐。
 
戌三、寝寤
 
于夜中分如法寝息,于昼日分及夜初分,修诸善品不应太急。如是寝时,应如前说,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于夜后分速疾悎寤。
 
戌四、语默2 亥一、第一义2 天一、语
 
或于语论、或于读诵,勤修加行。
 
天二、默2 地一、远离无义
 
或为修断,闲居宴默思惟法时,应当远离顺世典籍,绮字、绮句、绮饰文词,能引无义,不能令证神通等觉、究竟涅槃。
 
  不能令证神通等觉者:此中神通,意说漏尽智通。觉,即智差别名。等言,等取所余诸圣功德应知。
 
地二、法随法行
 
复于如来所说正法,最极甚深、相似甚深空性相应,随顺缘性及诸缘起,殷重无间善摄善受,令坚、令住、令无失坏,为成正行,不为利养恭敬称誉。
 
  复于如来所说正法等者:如下说言,缘性缘起所缘,唯有诸法能引诸法,无有作者及以受者,是名空性相应。依此义说最极甚深。又缘起支,虽实无常、苦、空、无我,而有彼相相似显现,如有寻有伺地释。(陵本十卷十六页812)依此义说相似甚深。
 
又于是法言善通利、慧善观察,于喧杂众不乐习近、不乐多业、不乐多言,于时时间安住正念。
 
亥二、第二义2 天一、语2 地一、谈论庆慰
 
与诸有智同梵行者,语言谈论,共相庆慰,乐兴请问,乐求诸善,无违诤心。
 
地二、为他说法
 
言词称量、言词合理、言词正直、言词寂静,乐勤为他宣说正法。
 
  言词称量等者:义无违逆,是名称量。譬喻相应,是名合理。言无杂乱,是名正直。言不胜听,是名寂静。
 
天二、默2 地一、思惟
 
又应宴默,于恶不善所有寻思不乐寻思,又于非理所有诸法不乐思惟。
 
地二、修习
 
于自所证,离增上慢;于少下劣差别证中,不生喜足;于上所证中无退屈;善能远离不应思处,时时修习止观瑜伽,乐断乐修,无间修习、殷重修习。
 
  善能远离不应思处等者:不应思处,略有九种:一、我,二、有情,三、世界,四、业报,五、静虑者境界,六、诸佛境界,七、十四不可记事,八、非正法,九、一切烦恼之所引摄。如显扬说。(显扬论十七卷七页31,563c)若有思议如是等事,当能引三种过失。一、起心乱过失,二、生非福过失,三、不得善过失。由是说言不应思处。言止观瑜伽者,四瑜伽中方便所摄应知。
 
戌五、解劳睡3 亥一、出因缘
 
又于热分极炎暑时,勇猛策励,发勤精进,随作一种所应作事,劳倦因缘,遂于非时发起惛睡。
 
亥二、明所为
 
为此义故,暂应寝息,欲令惛睡疾疾除遣,勿经久时,损减善品、障碍善品。
 
亥三、举方便
 
于寝息时,或关闭门,或令苾刍在傍看守,或毗奈耶隐密轨则,以衣蔽身,在深隐处须臾寝息,令诸劳睡皆悉除遣。
 
申二、结
 
如是名为正知而住先后次第。谓依行时及依住时。
 
未二、辨知住2 申一、辨2 酉一、正知
 
又于善品先未趣入,心兴[22]加行如理作意俱行妙慧,说名正知。
 
酉二、住
 
即此正知,行时、住时,一切成办无所减少,如是名为正知而住。
 
申二、配2 酉一、行时
 
当知此中,若往、若还、若覩、若瞻、若屈、若伸、持僧伽胝及以衣钵、若食、若饮、若噉、若尝正知而住,由是名为于村邑等如法行时正知而住。
 
酉二、住时
 
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习悎寤、若语、若默、若解劳睡正知而住,由是名为于其住处如法住时正知而住。
 
辰二、显略义3 巳一、结前生后
 
如是应知已广分别正知而住。复云何知此中略义?
 
巳二、总标别释2 午一、标
 
谓于行时有五种业,于其住时有五种业,行时、住时正知而住有四种业,如是名为正知而住所有略义。
 
午二、释3 未一、行时五业4 申一、征
 
云何行时有五种业?
 
申二、列
 
一者、身业,二者、眼业,三者、一切支节业,四者、衣钵业,五者、饮食业。
 
申三、结
 
如是名为行时五业。
 
申四、配5 酉一、身业
 
谓若说言:若往、若还。此言显示行时身业。
 
酉二、眼业
 
若复说言:若覩、若瞻。此言显示行时眼业。
 
酉三、一切支节业
 
若复说言:若屈、若伸。此言显示行时一切支节业。
 
酉四、衣钵业
 
若复说言:持僧伽胝及以衣钵。此言显示行时衣钵业。
 
酉五、饮食业
 
若复说言:若食、若饮、若噉、若尝。此言显示行时饮食业。
 
未二、住时五业4 申一、征
 
云何名为住时五业?
 
申二、列
 
一者、身业,二者、语业,三者、意业,四者、昼业,五者、夜业。
 
申三、配5 酉一、身业
 
谓若说言:若行、若住、若坐。此言显示住时身业。
 
酉二、语业
 
若复说言:若语。此言显示住时语业。
 
酉三、意业
 
若复说言:若卧、若默、若解劳睡。此言显示住时意业。
 
  若卧若默等者:前说: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是卧所摄。又说:于恶不善所有寻思不乐寻思,乃至乐断乐修,无间修习、殷重修习。是默所摄。又意地说:眠梦是彼意识胜所作业。依此义说,显示住时意业。
 
酉四、昼等业
 
若复说言:若习悎寤。此言显示住时昼业、夜业、身业、语业。
 
酉五、夜业
 
又若卧者,此言显示住时夜业。
 
申四、结
 
当知是名住时五业。
 
  若复说言若习悎寤等者:习悎寤中说:于昼日分及于初后夜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此即显示住时昼业、夜业。即彼经行,显示身业。又说:于经行时,以大音声若读、若诵所听闻法。是即显示住时语业。
 
未三、正知四业2 申一、征
 
云何名为行时、住时正知而住所有四业?
 
申二、释3 酉一、举四业
 
谓初依彼行业、住业起如是业,即于彼业安守正念,不放逸住。当知此业,正念所摄、不放逸摄。
 
  行时住时正知而住所有四业等者:前说行时有五种业,即依彼业安住正念、不放逸住,是名行时正知而住所有二业。如是住时正知而住二业亦尔。由是总说行时、住时正知而住有四种业。
 
酉二、明正知
 
若于是事、是处、是时,如量、如理、如其品类所应作者,即于此事、此处、此时,如量、如理、如其品类正知而作。
 
  若于是事是处是时等者:前说若往、若还,乃至若解劳睡,是名为事。即于是事能顺梵行、能摄梵行、能令诸善寻思现行,是名为处。以时往还,乃至广说若解劳睡,是名为时。无有增减,是名为量。与义相应,是名为理。诸相差别,是名品类。依广分别,随应可知。
 
酉三、显胜利
 
彼由如是正知作故,于现法中无罪无犯,无有恶作,无变无悔;于当来世亦无有罪,身坏死后不堕恶趣,不生一切那落迦中。
 
  无变无悔者:不为受等变坏其心,是名无变。临命终时不生忧悔,是名无悔。
 
巳三、总结略义
 
为得未得,积习资粮。如是名为正知而住所有略义。
 
卯四、结
 
前广分别,今此略义,一切总名正知而住。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四
 


[1] 「相」,大正作「想」。
[2] 「盡」,磧砂作「晝」。
[3] 「懶」,陵本作「嬾」。韓清淨註:今改成「懶」。下同。
[4] 「具」,磧砂作「其」。
[5] 「相」,大正作「想」。
[6] 「順」,磧砂作「願」。
[7] 「伸」,磧砂作「申」。
[8] 「覩」,磧砂作「說」。
[9] 「伸」,大正作「申」。下皆同此。
[10] 「於」,磧砂作「持」。
[11] 「醯」,磧砂作「鹽」。
[12] 「是」,磧砂作「見」。
[13] 「長」,磧砂作「者」。
[14] 「壇」,大正作「檀」。
[15] 「智」,磧砂作「知」。
[16] 「所應」,磧砂、大正、陵本作「應所」。
[17] 「往」,磧砂作「住」。
[18] 「崖」,大正作「岸」。
[19] 「假」,磧砂作「改」。
[20] 「母邑」,磧砂作「女色」。
[21] 磧砂無「不」字。
[22] 「興」,磧砂作「與」。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五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三

 修禅与学习《瑜伽师地论》 修学《瑜伽师地论》想到的感悟
 唐玄奘大师与《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 解题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6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5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4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3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2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1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0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9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8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7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6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5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4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3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2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讲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