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随喜功德品第十五
 
[慈法法师] [点击:4319]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大家在公开的场合一起来读诵学习此《大方等大集贤护经》,实在是广结一个修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胜缘,不论修持得相应或不相应,这个因缘都是一个十分有意义、十分值得大家去深入实践、深入参与的殊胜机会。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随喜功德品第十五

世尊在经典中处处提示我们如何来成就“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如何来习诵这个法则、传播这个法则,乃至为他人解说,以令此法久住于世,令一切有缘有情于佛法得不退转。对于净土一法,乃至念佛法门,若能得遇者,于佛法决定得不退转种姓,此不退转因缘实在是不可思议的教化,即所谓诸佛如来果地教言的真实教化。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菩萨摩诃萨。具足成就四随喜故。即当得斯现前三昧。

前面说诸多法则能证得三昧,此处但说随喜功德;前面常提应远离骄慢、嫉妒,此处但提随喜成就。

速疾成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但于“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亲证,且于无上菩提亦得迅速成就。

何等名为四种随喜也。所谓彼菩萨摩诃萨应作如是念。

世尊如此耐心、细致地来引导我们观察、思维、读诵、实践,乃至说在每个念头上来引导我们,这样的经典实在是很罕见的,也是十分方便的,于一切若凡若圣、若智若愚有情皆作真实功德利益的增上加持。

如彼过去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各于往昔行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因三昧故。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应观察之念,即一切菩萨摩诃萨因随喜此三昧故,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教言机制已不单单是引导我们求此三昧、读诵经典、为他人解说,乃至亲证此三昧,而是说随喜此三昧者于无上菩提决定得不退转,得以成就。这实在是远远逾越了我们最初接触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时的简单认知了,比如最初说一百二十二个功德,此处不单是提示此一百二十二个功德是诸佛无量功德之少分又少分,而是直说于无上菩提得以成就。因随喜此三昧故而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的教化机制实在是很震撼人,很不可思议的!

如我今日。亦应如是。依因随喜。得是三昧。因三昧故。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得成就无上菩提。

世尊导引我们:欲速得圆满无上菩提之道,则于此三昧应随喜、应修习、应成就,然后具足多闻,以此因缘而得成就无上菩提。

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一随喜功德聚也。

此宝王三昧实是一切功德藏,是大总持门,若能得见、得证此三昧,或者随喜此三昧,或向往,或为他人解说,乃至读诵,其功德皆是大功德聚,此利益不可思议。

贤护。彼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如彼当来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行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因此三昧故。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次序清晰地来给我们作引导,前一念是随喜过去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彼皆因随喜此三昧故而证得三昧,证三昧故而得多闻,多闻故而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处应念的是随喜一切当来之如来世尊,彼亦是在因地随喜此三昧,因三昧故多闻,因多闻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我今日。亦应如是。当因随喜得是三昧。归凭三昧。求满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彼无上菩提。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二随喜功德聚也。

“彼无上菩提”,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这个次第引导中,我们十分清晰地看到应随喜一切诸佛,若过去,若当来,若现在。

贤护。是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而今现在无量无边阿僧祇诸世界中。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各于往昔行菩萨时。亦因随喜得是三昧。因是三昧。具足多闻。由多闻亦应随喜。乃至为欲速成无上菩提故。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三随喜功德聚也。

随喜过去诸如来、当来诸如来,乃至现在诸如来,所有三世一切诸佛世尊皆因随喜此三昧而证得三昧力,因三昧力而多闻、多见,而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处随喜实是不可思议的功德。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因为心中热恼,所以互相攀比,因为攀比故,又产生热恼,各生骄慢与不正见、嫉妒及斗争。此处但提随喜一法真实功德,《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王中对随喜的功德利益亦多有宣化。

复次贤护。彼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我今已得仰学三世一切诸如来。本于过去行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皆因三昧。具足多闻。皆由多闻而得成佛。今我以此随喜功德。愿与一切众生共之。同生随喜。同获三昧。同具多闻。同悉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四随喜功德聚也。

此处是愿。许多人修法一生无愿力支撑、无愿力导引,所以修法多在迷茫中相续地转换因缘,而不能真正清晰地在一个法则上一门深入,因为没有这样的力,所以多是半途而废,或说朝三暮四,于道业不能真正相应。

此处的愿望,即第四随喜功德。若有菩萨摩诃萨如是发愿,于此大功德相实在是甚易得、甚易成就。在前三愿的基础上,此处作了一个彻底的、总结式的随喜,“愿与一切众生共之。同生随喜。同获三昧。同具多闻。同悉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大智慧之愿、大用之愿、大方便之愿!

世尊在经教中多宣化如此殊胜的愿望、殊胜的法则、殊胜的心地与殊胜的守护及成就。薄地凡夫的心智往往狭隘自私,用自己的身见、法见,或说种种业见,即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等不相应的知见,来减损、浪费了自己本来清净完整的生命,若能如此发愿实在是不可思议。

复次。贤护。而彼菩萨既得成就如是随喜。如是三昧。如是多闻。如是速疾成就菩提。以是功德。悉与众生共同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功德。难可称量。我今为汝略开少分。汝宜谛听。善思念之。

对前面四种功德聚的功德相,世尊要用譬喻令我等得以感知,得以真正地随喜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在菩萨行之因地,因随喜此三昧,而亲证此三昧,而得以多闻,以至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对此大功德相的实质内容作以譬喻,以令我等在可知份中得以感知,于此随喜法则发起决定随顺。

贤护。譬如有人。定寿百岁。

我们现在处于减劫之中,人寿已堕到百岁以内,这是人类于旷大劫中最苦的阶段了,但这个时代的人最为骄慢、自大、嫉妒、好斗,何以故?大家的共业不断强化,而带来这种恶性果报。当我们听到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心智就会觉得宽缓,因为那时做事情的时间充分,精力、体力、福德力都是具足的,而现在,人的心智、业缘多有逼迫,苦苦相逼,因生命短暂故,所以多急于功利而不顾手段、不顾法则,结果是受功利之害,一个事情虽做成了,但造无量的业,一个目的虽达到了,但伤害了无量的有情,这样各自强执于自己的功利之心,贻害于众生,扰乱于社会,相互地逼迫,使这个世界更加炽盛于五恶五痛五烧中,这实在是我们堕落在这个时代的人特别应该反省的事情。如果现在不说是人寿八万四千岁,即使五万岁,我们也可以放心地去运用、实践这些法则了,而现在的人寿实在太短了,可是就在这百岁之中,我们能自主的时间有多少呢?我们能闻法、行法的时间又有多少呢?我们真正能智慧明了的时间又有几天呢?这实在是大家应该思维的地方。

身轻气猛。行骏若飞。是人生便即能行一世界。先行东方尽世界边。如是次第行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周旋十方。穷极地际。贤护。于意云何。假使有人聪明出世。善通算术。能计是人所行地界道路近远长短耶。

此处世尊作了一个假设,一个人行走飞快,生便能行一世界,先行东方,然后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各穷地际,问聪明人能否算计此人所行的道路长短?

贤护白言。不也。又能称量耶。不也。又能观察耶。不也。亦能思惟耶。不也世尊。贤护。且置初行。即使是人满足百年。速疾往返。遍至十方无量世界。彼明算人。复能知否。贤护报言。不也世尊。彼明算人。尚不能知初时所行地界近远。云何能计是人一世。尽力飞行周遍十方。无数世界。道路由旬其数多少。若欲得知。唯独世尊及大弟子舍利弗。与彼不退诸大菩萨等。乃能知耳。

“由旬”是印度的一个计量单位,比较准确的说法大概是山地十五里为一由旬、丘陵地三十或四十里为一由旬、平原地六十里一由旬,也有人直接折算为四十里地一由旬。

佛告贤护。如是如是。我今语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起信敬心。于彼风行壮人所经世界。盛满珍宝。持用奉献十方诸佛。其所获福。虽曰极多。然尚不如随喜三昧功德少分。

这是比喻,说明财布施与法随喜之差异。你说这样的话法随喜岂不是太便宜人了吗?不是。若非旷劫以来的善根成熟,我们是没有听闻机会的,不要以为自己的听闻是很简单的事情,这样实际是在自轻。有时候,我们在自慢中会产生自轻的不正确知见,于自己的善根往往不能正信,于自己的恶缘不能正面审视,于自己的过失也不能忏悔,人有时候就是这样很不可理喻,若我们能把握得清晰、认得准,这些生死烦恼问题实在是很容易处理。

何以故。贤护。由彼菩萨摩诃萨。修此三昧。具足如上四大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求多闻成正觉故。贤护。以是因缘。持彼施福。望前随喜所获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万分不及一。亿百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贤护。汝今当知。诸菩萨等。随喜回向所得功德。是故我今更为汝说菩萨随喜。功德少分。汝宜谛听也。

世尊反复用譬喻来给我们说明一个问题,即:布施供养诸佛所获的福德,与随喜三昧、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功德相比,是不可言及的。

贤护。我念往昔过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师子意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世。

“师子意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个译法是顺应我们中国人语言结构的,过去也有译成“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某某佛世尊”,这是倒装句式。

贤护。时此世界阎浮提中。人民炽盛。多饶财宝。丰乐安稳。甚可爱乐。贤护。尔时此阎浮提。其地宏广。具足一万八千由旬。其间城都聚落。乃有一万八千。一切皆以七宝所成。其城纵广十二由旬。于诸城内城外。皆有九十亿民家。

“一切皆以七宝所成”,佛教中常常提及七宝,用七宝组成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心智很难去思维,没有这个概念啊,我们现在最好的城市都离不开水泥、钢筋、砖石瓦块之类,不论再怎么打磨,也还是砖石之类。

“九十亿民家”,在印度,对“亿”有百万说、千万说,也有万万说,此处作何说?不得而知。

贤护。尔时大城名曰贤作。城中居民。有六十亿。彼城即是师子意如来现生处也。贤护。尔时师子意如来。初会说法。有九十亿人证阿罗汉果。过七日已。于第二会。复有九十亿人得阿罗汉果。过第二会。第三会中。复有九十亿人得阿罗汉果。过三会已。复有九十亿人。咸从他方而来大集。悉是清净诸菩萨众。自后彼佛。恒有无量阿僧祇诸声闻众。贤护。尔时人民行十善业。如彼未来弥勒佛世。

弥勒世尊于释迦牟尼佛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下生到我们这个阎浮提,实现八相成道,彼时人寿八万四千岁,自然行于十善。我们现在说五戒、十善,大家多有畏惧,许多人说:“哎呀,五戒我持不了,就持一戒吧”,有的说能持两条、三条,那就是一份、少份优婆塞、优婆夷,即使满份持五戒的愿望都没有,更不要说行持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机制,大家如实地审观。

教诸众生。具足成就十种业行。尔时人寿八万四千。如弥勒时。人寿无异。

因为弥勒世尊离我们现在最近。现在,释迦佛已取灭两千多岁,弥勒世尊要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才能降世,我们生在二世尊之间,前后佛际皆不得见,而只能受于释迦佛世尊之遗教,依遗教而行持。

贤护。时彼大城有转轮王。名曰胜游。如法治世。具足七宝。所谓金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长者宝。主兵宝。是为七宝。

轮王出世多于七宝水生,即降世之时就有七宝,此七种功德自然在其周边显现,这是轮王之相,如我们知道的善财童子,他一出生,家里所有的空房自然七宝涌满。因善缘炽盛故,所以七宝水生;若恶报成熟,自己的家庭就会衰败。

满足千子。

这也是轮王特定之相。我们人类中有十子就非常稀少,百子几乎没有,而轮王因威德故,千子具足。如阿弥陀佛为轮王之时,亦具足千子,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之类都在其千子之内,其中观音、势至是其第一、二子。阿弥陀佛以轮王身发愿而后成佛,所以阿弥陀佛有因地大势力,其千子亦因地发愿,后来成为千佛或菩萨之类。千子虽皆发愿,但皆是舍离娑婆五浊世界,所以梵志释迦牟尼就发五百大愿来摄化千佛所摒舍之世界,故释迦佛一旦于浊世应世,诸佛或诸大菩萨就各离自己的净土来助释迦佛弘化之作业,作为其眷属来随顺、广传此教化。

因为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甚为浑浊,为诸佛所摒弃,就象我们舍弃垃圾一样,诸佛也舍弃而不回顾此世界了,释迦佛就如垃圾回收站的站长一样来回收我们这个业缘,为什么他可以化腐朽为珍宝?立五百重誓故,回入此被摒弃之娑婆。我们读读《悲华经》就知道了,但往往我们不自知啊,自诩,自慢,于极苦之中以苦为乐,以苦还作增上慢守护,相互侵害,这是十分让人惭愧、遗憾的事情。

身相端严。成就威雄。降伏怨敌。彼王所统。尽世界边。不用刀兵。亦无威迫。无所税敛。众具自然。

轮王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金轮王时,一切自然所成;银轮王时,部队一建立起来就行了;铜轮王率兵于天下周游之时,即得征服天下;而铁轮王时,是要苦战的。

时胜游王。诣师子意如来应供等正觉所。顶礼尊足。然后退坐。尔时师子意如来。知胜游王渴仰心已。即为广宣现前三昧。

“现前三昧”,即我们所说“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此是简称。

时彼王既闻如是三昧。深自庆幸。发随喜心。

我们在这一个月的学习时间里,不知大家对闻说此三昧生起过庆幸心智没有?实是应该庆幸的。

以一把宝奉散佛上。

奉上是比较古老的一种供养方式,有两种奉上,一是手对手地让对方触到、接受,再一就是撒掉即是,以此作为对此法、此因缘的供养,这是不求回馈的供养,也不告知对方,只是供养就行了,这样很容易助随喜,所谓随喜,就是不求于回馈,如此善根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这个时代中,这种随喜型的奉佛供养就比较少了,大家一般说的都是:张某某、陈某某奉献多少钞票,有什么意愿,比如家里有病人想治愈,或想发财,或想建公司等等,要佛菩萨圣者加持。我们能否如法地供养呢?这里经典给我们作了一个提示。但现在人对此提示的认知往往不够,何以故呢?有实践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或者说不求回馈的心智往往已经没有了,于是我们拿出来什么,就需要有回馈的东西。这对凡夫来说是有意义的,但只能结一个缘,这个缘不会广大,不会深刻,不是胜缘,你若结一个清净的、无索取的因缘,那是胜缘,能迅速得以功德与利益。你说那不是更贪吗?不是,而是其功德相如是,真实利益在于此。

彼王缘此随喜善根。命终之后。还生阎浮。为彼王子。名曰梵德。复绍王位。如法治化。彼佛灭后。于正法中。有一比丘。其名曰宝。聪明精进。常为四众。宣扬广说如是经典。

“如是经典”,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般舟三昧经》这样的教典。

贤护。尔时彼梵德王。于比丘所闻三昧已。

因前世于佛前刹那间的散宝供养、随喜因缘,此处转生为梵德王,还闻得此三昧。

得深净信。起随喜心。持上妙衣。价直百千。覆比丘上。

前处是供养世尊,此处是覆妙衣供养比丘。覆衣供养在南传相对比较普遍,而我们汉地人对衣钵供养的概念不是太清晰。印度的衣价甚高,有的衣价值连城,这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如果说一件衣价值连城,多是感觉不可思议,从古到今似乎很少听闻到这样的说法,虽有金缕衣、银缕衣,但说价值连城还是很难思议的,而在印度,一件衣价值连城是经常会出现的,可能是民俗因缘。

贤护。又梵德王。从比丘所闻三昧已。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爱法故。舍家出家。剃除须发。披服袈裟。是时亦有百千人众。成就信心。即随彼王。法服出家。亦为如是三昧经故。

梵德王因闻三昧功德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爱乐法故,舍家出家,剃除须发,披服袈裟,乃至亦有百千众如是随顺彼王法服出家,皆是为此三昧经故。

时彼梵德比丘。与彼百千诸比丘众。经八千岁。供养承事。彼宝比丘。无有疲倦。终不能得如是三昧。

这段文字的含义很清晰,梵德比丘因过去世供养佛得闻并随喜此法,后转生为王子,又在宝比丘所闻此教典,于是发无上心,舍家出家,八千岁承事宝比丘无有懈倦,但终不能得如是三昧,“得”者,是亲证之意。

惟除一闻。

也就是说只能听闻这一三昧,而没有实践、成就的机制。

闻已随喜。具以四种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初随喜。如是广行。然后梵德比丘。及百千众。缘此善根。

“缘此善根”,即随喜善根,只能闻此教言,未有行,未有证,但多生随喜回向于无上菩提。

寻得值遇六万八千诸佛世尊。

虽未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因随喜故,而得此福德因缘。

凡所生处。常得为众。颁宣广说如是三昧。

依随喜善根成熟故,得遇六万八千诸佛世尊,乃至处处之中为众师导,宣化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功德。

彼王比丘。因彼善根。复更值遇六万八千亿数诸佛。如是次第种诸善根。得此三昧。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现在对法则稍有涉足就急于功利,这是要不得的。由于在此法的求授、实践,读诵、为他人解说中,乃至证得此三昧中,功德是一如的,乃至随喜守护,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向往三昧的实践,对此三昧法则应行,应随喜,但是不可急于功利,不可急逼自己,有时急会产生违缘、不相应,而随喜是十分重要的。

具足圆满助菩提法已。寻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证三昧而得多闻,因多闻故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面的文字中多提到亲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则能多闻,何以故?能见十方诸佛故,能见佛闻法故,所以证此三昧必然多闻,多闻必然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疾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诚实言。

号曰坚固精进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而彼百千诸比丘众。得此三昧。亦能成就助道法故。皆已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曰坚勇如来。应供。等正觉。复令无量百千众生。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德比丘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其出家的千比丘亦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依此成就因缘,“复令无量百千众生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唤醒更多有情住于无上菩提法则之中。

贤护。彼但耳闻。尚获如是。何况菩萨闻受三昧。读诵忆持。为他广说。复勤思行而不得也。

“勤思行”,而不是急于功利。在行法过程中,勤行、赞叹、随喜、为他广说都是要得的,但这个功利心是要不得的,骄慢心是要不得的,实际上急于功利都是骄慢、嫉妒折射出来的一些心理状态罢了,这样是不能证此三昧的。

至此,我们对这个王者的故事看得很清楚了:因听闻随喜,然后转生作王,然后出家,但因随喜功德而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例说,以令我等来广泛读诵、思维、传播、实践此法则。

贤护。以此义故。诸菩萨等。闻是三昧。谁不随喜。谁不读诵。谁不受持。谁不修习。谁不广说。

这是来提示我们提示,这样的利益谁不随喜呢?谁不读诵呢?谁不受持?谁不修习?谁不广说?是智还是愚啊?以此设问来激励我们正面审观此法则。

何以故。贤护。以彼菩萨闻是三昧。即得成就助道法等。速疾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贤护。以是因缘。吾今语汝。若人正信净心。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要先至心求此三昧。

世尊把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首要条件放到此三昧上,何以故呢?若向往此三昧,能得见无量无边诸佛;若随喜此三昧,能见无量无边诸佛;若能读诵,能为他人说,能亲证,亦能见无量无边十方诸佛,于是能见佛闻法,能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通过文字的导引,我们可知此法则的猛利与真实是究竟不可思议的。

菩萨若闻百由旬内。有此甚深三昧经者。

现在我们手中都拿着这部经典,不知道大家对它有什么感触?是当成无上的珍宝,还是就当成一般的书籍?希望大家学习之后,最好能一人带一本,最好又能经常读诵、实践这个法则,或者至少常思维及与人交流。如此珍宝一样的法本,难得、难见、难闻啊,若过去世我们已经得见过、运用过,此生就可能是具足善巧的菩萨了,若不然,可能过去世真是没有遇到过的。

菩萨即应躬自往诣。听是经典。

我们在一个道场学习一个经教,看似很简单,实际大家背后是要有很成熟的福德因缘才能坚持学下去的。也可能有人说这没什么,自己下去也经常读的,但是不尽然啊,有时候看着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其背后因缘是不简单的。对此经典的学习,实际是感动天地的,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若不信,我们可以不断地去读诵此经典,其利益都是不可思议的,或者与人宣化,或者亲自去实践,都有不可思议的利益与威德,此善根机制真如佛在前面所宣化的一样,是难以称量的,是究竟于菩提的。

闻已。即应读诵受持。修习思惟。为他广说。

我们一个月的学习时间很快就要圆满了,诸位善知识应该如何面对这个法则呢?在此祈祷祝福大家能如世尊教言所说,来如实地读诵、思维、爱乐这个法则,乃至为他人广泛宣说,于周边有缘广泛回施此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助道法的机制,当然我们不是搞什么宣传,而是如实地宣化此殊胜功德不可思议,令世间有情善根成熟。若诸位菩萨遇到此法则而不传播、不守护、不爱乐,那实在是可惜啊。

贤护。且置百由旬内当往听受。又彼菩萨。若闻二百由旬。三百四百五百。乃至千由旬内。有是三昧。在某都城。某聚落所。菩萨即应躬往听受习诵受持。

这是世尊的要求。百由旬、千由旬,对过去人还是不容易的,现在是地球村了,很方便。

何以故。贤护。以是菩萨清净信心。为求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萨不应起懈怠心。生懒惰心。起散乱心。当更发精进心。发猛利心。应当为是三昧。速至千由旬所。乃至但得闻是三昧。何况读诵受持思惟解说。

千由旬有多远?八万里。“坐地日行八万里”,即绕地球一圈就是八万里,那么在这个地球上的人都应该听闻,这实是应该的。世尊在此教典中已解释得十分清晰了,说菩萨摩诃萨要善闻法,因为此法能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论是随喜、或读诵、思维、修习、为他人解说,以此善根故,能得见无量诸佛,疾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此法功德不可思议。现在我们这里有些菩萨从国内很远的地方来听闻,能善始善终,实在是难思议的善根啊,不要小视自己的因缘,有时候轻毁自身也是有过患的,但也不要因自己的善根而轻慢。

何以故。贤护。以是三昧。能摄一切助道法故。复次贤护。是中若有菩萨。以纯净心。为求菩提。应当往诣千由旬所。为听如是三昧法时。菩萨应当承事供养彼说法师。一切众具。悉皆奉上。

法缘有两种,一种如散宝供养、主动供养、心智爱乐供养,它会生起猛利的成熟因缘;二是被迫的、应酬性的,这样就会闻若未闻,见若未见,浪费因缘。有时我们对此不是太清晰,怕是到宝山而空手归啊,因此还是希望大家对这个法则真正生起尊重、爱乐与守护,其实为了这个法,舍弃生命也真是值得的。但是现在大家有多少尊重与随喜心呢?我也不知道,但起码结一个耳闻的因缘,也是不可思议。

此处的供养,不是讲钱多少,不是讲物质多少,但是随喜,但是随份。随喜,就如滴水还海,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你说:“只要我听闻了,也不可思议”,而于此法不生随喜心、求授心、读诵、广为人说,乃至渴望证得此三昧之心,虽然终归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了一个增上缘,但是有因缘熟与不熟的问题了。而此处,世尊实在是鼓励大家于此法生起胜缘,以纯熟其机制,而不是说虽听闻此法了而若见不见,若闻不闻,乃至说行于他法,或者行于别道。

“悉皆奉上”,主要是指回到其功德藏中。我们每个人应从自心中来审视:自己对法则的向往有没有?若没有这个心念和愿望,那就虽有缘而实似无缘,虽已闻而似未闻。如果对此不相信,可能我们自己就有疏忽的东西,几年以后就会有很清晰的差异,我们看变化就会知道了。这一品彻头彻尾讲的就是随喜,世尊在此也是来提醒大家,还是希望大家缘这个法,最少随喜,而心中没有其他不相应的东西。

常当随逐法师而行。或时一年。或复二年。或十二十。或经百年。乃至尽寿。随逐法师。不得舍离。乃至但求闻是三昧。何况能得读诵受持。思惟义理。为他解释。如是菩萨随法师时。当舍自心诸所为事。常当随顺彼阿阇梨法师意行。谨心承事。不得违教。起尊敬心。及重爱心。除舍一切无爱敬事。

这实在是假于师以完成自身功德,我们圆满地守护着自己纯净的发心,实际就是成就了自己的发心,成就了自己的圆满。往往我们不知道外缘具或不具,自心若具,就可照见外缘所具,所以,正报圆满,依报何以不圆满呢?正报不圆满,依报何以得圆满呢?实际这是鼓励我们的发心、纯熟我们的发心的一个根本善巧,或说是助缘善巧。

于法师所。发善知识想。乃至当起如诸佛心。

这也是教导我们应如何思维。视师如佛,这实在是学佛的一个重要起步,汉地经典中很少有这样提的,但《般舟经》中提的很肯定,如何得以速成三昧?就要视师如佛。其实,视师如佛即是自心如佛,如此而已,所谓“心作佛时,心是佛”、“心作圆满,得见圆满”啊,因心不自见,心不自知,心无相无所故,那我们心作佛时,心即是佛,这实在是修行方便,助缘方便。

贤护。彼菩萨于是法师阿阇梨所。能生如是敬爱心已。若当不得读诵受持思惟广说。乃至听闻是三昧者。终无是事。惟除往昔诽谤如是甚深经典。业时已熟。定堕恶道。业不净耳。

若谤此经典,会表现出没有机会读诵此经,或不能听闻接触此经的业果报应。诽谤这样的经,实际就是对这样的法则丢失机会,受恶报是没有什么可言说的,我们自己可以审视,就如佛在《观佛三昧海经》中告阿难说,末世之中,汝等当教持此念佛三昧者密护三业,莫作增上慢,若作增上慢,犹如狂象入于莲池,坏人善根,入魔眷属,念佛亦失甘露味[1]。假如我们谤这样的甚深经典,异果一熟,果报肯定是很苦的。你说世尊把谤经典说得这么恐怖干什么?实际不是,就是一个因果相罢了,大恶者就有大苦报,大善者就有大善报,究竟清净者自有成就菩提的果报,诸法因缘生罢了。

复次贤护。假彼菩萨。或欲须离彼法师者。常当知恩。常当念恩。常当报恩。何以故。贤护。以是法师宣讲因缘。令斯经典。久住不没。

我们都知道,三藏十二部中最早没掉的两部经典,一是《楞严经》,一是《般舟经》,何以没呢?多诸诋毁故。渐渐无人行持了,大家就会诋毁此经典,说经典不真,比如说九十天不睡觉而经行,怎么可能呢?因为现在行法人多了,大家慢慢地就会感到没什么可能不可能的,只有如法不如法,但在早期,这样的诽谤还是很多、很猛利的,这时我一般都跟对方说,若是评价个人的过失,我们可以忏悔,个人的不当之处,应该调整,但是对经典、教法,不可轻易毁谤,我们可以不懂、不知它,但最好不要轻易评价它,应先看一看,读一读,观察观察。

复次。贤护。若有菩萨为是三昧。尚当应往千由旬处。况复随近城都国邑聚落空处。或山野中。而当不往听受读诵思惟义理。为他广说也。

我们现前大众若是随顺这样的教言来读诵,来思维,来为他人演说,乃至来观察此法则,实是不可思议的善根与福德因缘。比如我现在坐在这个位置上给大家读诵,我也绝不敢轻慢自己的因缘,当然也不敢轻慢现前大众中任何人的因缘。你说有的人就是不愿意听闻、不乐于此法则,应怎么对待呢?也一样地尊重,只是此人善根未熟,法缘不具,有点可惜罢了。

复次。贤护。我今语汝。若有菩萨为三昧故。即能往至千由旬所。乃至不得闻是三昧。而彼菩萨。虽复不得闻是三昧。于是法中。念求善根。当发精进。莫即懈惰。汝应当知。如是之人。则为已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听闻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为他广宣。

世尊说若有菩萨向往此三昧,千里而来,虽未能闻得此三昧教言,亦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何以故?因为“念求善根”,以此因缘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后面世尊对比而说,“何况听闻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为他广宣此法则”者呢?

世尊在经典中的这些说法,没有丝毫不如实语,世尊是诚实语者、真实语者、如实语者、不增减语者,若我们不疑虑地如是观察、守护,即是善根成熟者,我们就会在此安稳处得以利益。南传佛教的教言机制中常说:“长老啊,你所有的功德应给赐于我,应属于我有”,那诸佛的功德也应该属于我,你不敢要,那是你个人的事情。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说:“阿弥陀佛,你的功德属于我”,何以故?果地觉为因地心故,果地功德为因地随顺安住故。而你不敢,说这不是骄狂吗?其实这就是滴水还海,滴水还海之时,大海之功德就属于滴水,这没有什么迟疑之处。我们“南无”本身就是说诸佛的功德属于我等,而往往我们对此有排斥心、疑虑心、不相应心,所以诸佛世尊就以种种方便来导引我等拿诸佛的功德以运用,如何运用?心、佛、众生本无差别,差别在于众生边,非在佛边,也非在法边,更非在僧边,不在于成就边,在于迷失边,所以,我们但是觉悟、成就、随顺,即得诸佛大功德利益。若不如是审视、如是观察,我们的我慢、我执尚未除,我见尚未泯。

贤护。汝今当观彼菩萨辈。闻此三昧已。而能受持思惟修行。即得尔许大功德聚。乃至求已不能得闻。亦当具足几大善根。若闻不闻。皆为已住不退转地。

“至求已”,闻与不闻,皆得利益,这类教言在世尊的授记中是很多的。《善导大师全集》中告诉我们,见与不见,咸是佛恩,冥加显加,咸是佛德,读后人心就会很踏实,无所造作,远离对待,一时皈依。此处亦复如是,若欲闻未闻,皆具大善根,住不退转,而我们已闻此法、向往求证此法、读诵经典、传播此法,亦皆于不退转地得以安住。所以说般舟三昧摄八地事,这是如实说。

许多人问我学佛、出家发的是什么愿?我基本主导的就一个愿望:愿诸有缘一生不退于菩提。实际就是净土的愿望罢了。世尊在净土经典中的所有授记都是说,得遇这样的法则,一生不退,如《阿弥陀经》中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这在诸多经教中实是不可思议的,这真是大恩德的回施,真是大灌顶啊。

毕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闻已读诵受持。思惟修习广为他说。亦令多人。闻已诵持。修习思惟。炽然流布也。

我们大家应当如是守护,如是向往此法,读诵受持,思维修习,广为他说,令诸有情得闻得知,得以思维,使此法炽然广流布于世间,令无量有情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我念过去有如来  号师子意人中天

“人中天”,这个称呼在佛教中用得十分广泛,主要是为了顺应世尊出世之时的印度九十六种外道,这是对人中尊贵者的称呼,在中文中也有译成大天、大仙、天中天等。

彼时有王为众首  亲往诣佛求三昧

时大智王得闻已  欢喜遍满不可宣

“欢喜遍满”,是佛教中一个佛法利益的名词,过去说“充盈之至”,描述十分有力、喜悦的状态。佛法中的每个修辞都是一个实际的标志,这里是指获得利益的安乐相与得力之相。

以手持宝奉散之  供养人尊师子意

内心思惟发是言  我今归依无上觉

为诸世间作饶益  唯愿善说三摩提

我们不断地看到三昧、三摩提、三摩地等名词。“三昧”含有因果二法,而这里但说果德之相,即“三摩提”,是诸三昧的真实成就与运用。

时王兴建此业已  舍身还生于彼宫

寻得值遇宝比丘  大德名闻满十方

过去这些诸大善知识威名远播,实德利世,也就是说有真实的功德广利世间,犹如日轮除诸幽暗。因为这些大善知识的出世能令世间愚痴倒见有情得以安乐,得以走出愚痴与倒见,其名闻是实际不虚的,故说“名满十方”。

彼闻比丘善说时  心生欢喜无称量

即以胜妙众宝服  盖彼比丘为菩提

复与数千众出家  供养承事彼比丘

经历满于八千岁  为求如是三昧故

梵德王因听闻般舟三昧教言,在宝比丘所欢喜踊跃,舍弃王位,法服出家,同时也有众多有情随其出家,为了证得这样的三昧,在此供养守护宝比丘。

彼惟一说不再宣  闻受深妙如大海

“彼惟一说不再宣”,这是提示我们诸位菩萨:此三昧教言甚深难闻,彼比丘不是因吝法而作这样的示现,实是因为此法难宣,此法难闻!

尔时心智都无倦  求此如实胜寂禅

世尊在其他教典中讲到“念佛乃甚深微妙禅”,此处讲“如实胜寂禅”。我们都知道,在佛法中有寂灭之乐的真实功德之守护,如诸阿罗汉“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为后有”,于有余、无余涅槃中取证如实,即证于实际理地,一时得寂灭之乐,也就是寂灭的真实功德,因寂灭取证故,厌倦世间,无意运用悲心。而在此般舟三昧,或说“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之修持的功德内涵中,实是有大悲利世,令得闻众生、有缘众生,乃至读诵、解说、向往、随喜此三昧的众生都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此处说“如实胜寂禅”,也就是远胜于声闻乘自利的功德,此是真实语。若不能如是审视观察,我们对般舟一法的甚深广大利益还是很难透视的。在此希望大家能够真实地善自观察、善自对比。

彼辈如是修行已  值遇诸佛大威雄

具满六万有八千  其间亦闻此三昧

因闻此法之因缘,能得遇六万八千诸佛世尊,而在这六万八千诸佛世尊前,亦闻此法。

余世供养复承事  六万八千亿世尊

所闻深妙悉随喜  斯由师子如来故

乃至得值六万八千亿世尊闻此甚深经教,这皆是因最初在师子意如来世尊所闻此广大甚深教言而生起的功德之延续。而我们现前大众中未来的业迹如何呢?或说功德相如何呢?这实际是间接地授给大家的一个记,所谓“记”,是欲令我等于此法的功德与利益生起决定解、决定随顺。

彼王如是具修行  终得成佛号坚勇

教化众生无量数  所在生死皆远尘

从王出家数千众  亦同得佛名坚勇

彼王及随同出家的千人皆因此三昧而成得十号具足之佛。

德声遍满于十方  闻三昧名证大觉

闻解脱、闻成就、闻功德利益,这在佛法中都有具体的案例与施教,大家通过学习这部经典,对其应是有所认识的。

何况复能为他说  不染著彼诸世界

当更广显妙思惟  若斯三昧诸佛演

若知三昧百由旬  为求菩提诣彼听

这是劝请有缘者于百由旬,乃至二百、三百、多百由旬内,亦应往诣听闻此般舟三昧,如世尊在《无量寿经》中讲,设满大千充满火,亦当过闻求此法[2]。何以故?因为这样的法难得难遇故,宁舍生命而欲得闻此法,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因为生命一世可尽,而此法可以多劫饶益世间,乃至令此有情成就菩提,所以其利益不可思议。

于言教中莫辞倦  闻者功德不可量

随喜、听闻、读诵、解说、亲证,其利益都是不可思议的,所谓其利益,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在整部经中都如是宣化。

若至于彼不得闻  尚获若干诸福聚

若单一听闻,后无相续,此闻随喜功德,以及求闻不闻功德,亦不可思议。

何况闻已思说者  唯当速求此三昧

若能闻者,当善思维修持。世尊数数举读诵、思维修持、为他人解说,以及亲证这几类例子,此处举闻功德所得到的利益。

当念彼具梵德人  亲近承事勿生厌

“具梵德人”,指具足宣化此教言者、令此教言能广传于世者。

谁比丘所有此经  即当诣彼修供养

我们前面读到以贤护菩萨为首的五百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八大士等,为守护此经教,在世尊前立广大誓愿,于一佛、二佛,乃至尽未来一切佛际,皆宣化此经。为什么前面有四众,而此处单提比丘呢?因为比丘是四众之首,提及比丘,其余三者无不含摄。

“比丘所”是嘱累说,这是世尊嘱累教言的一个住世机制,也就是传播、修持的一个机制。世尊取灭时,嘱累诸比丘令正法住世,令像法住世,乃至令末法不灭迹于世间,令进趣佛法者、爱乐佛法者有经教可以实践,乃至说有个皈依处,所以喝令比丘来垂机示现。此“喝令”,就是世尊令诸早已成就的大阿罗汉、诸大菩萨,乃至诸佛应机之身,于此世间现种种身,若胜身,若劣身,若凡夫身,若愚痴身,若罪恶身,乃至出家身、菩萨身,来随机宣教,令有缘得闻经教、得以修持、得以成就。

从这一品的长行及偈颂中我们可以看到,世尊对般舟一法的听闻、向往、随喜者,予以莫大的加持与授记,以令此类有缘有情因听闻而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随喜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读诵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思维、观察、正行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令传颂者、亲证者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如是说呢?若世尊不记我等,即没有佛力的正面提携与授记,往往我们对此处就没有广大究竟的思维透视力,可能在某一点、某一面上有一点感知,但不能观察其究竟利益所在,或说其圆满利益所在,或说其真实归向所在。

我们现前诸位菩萨,在听闻、思维、读诵、为他人解说“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这几类因缘机制中,都是有所涉足的,或者都是有一些相似行持的,所以此处等于是世尊给我们大家作了一个利益的抉择与授记,以使我们真正进趣菩提、圆满未来。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觉寤品第十六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觉寤品第十六

世尊在此品中为我们宣化,令我等觉悟这个经典的难得难闻。我们有闻法、习法、思维、串习、读诵,乃至为人解说、交流、亲证的机会,这是怎样的一个善根福德呢?世尊不昧于任何因缘,也不炫耀于任何因缘,但以如实说。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那些负重的牛马骡驴,若要专门来闻这样的经教,几乎是没有机会的,因为它们的主人没有一个会牵着骡马来听法,它们可能会偶然地听到、闻到,但懂与不懂、知与不知,还是个问题。我在许多地方打七、颂经都遇到过畜生来闻法的事情,但被大家诃责驱逐的多,它们的福德就是不具啊。再如诸类鬼神一般都有通力,若某处现大光明相、生微妙音,他们多愿意去往,但因福德不具故,就是不能走出自己的区域,即被某种业力所局限而不能进趣。我们人类中也有类似这样的因缘啊,比如有些人说西方国家的生活、科技都比较发达,因此意乐于到这些国家去留学、生活,或发展,但因福德遮蔽,就是签不了证,出不了国,做不成这个事情。一切生命现象的福德不成熟之时,皆是如是。

我们在这一个月中,数数来听闻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名字,乃至此三昧教典的内容,不断地思维、观察、听授、交流,乃至实践,看起来虽然十分简单,但我们于此法则的内涵知与不知、懂与不懂、接受与不接受,乃至说学习的这一念愿望是顺势的愿望、顺缘的愿望,还是自己抉择的愿望,其福报差异都是十分大的。如果我们在一个法则上能主动地、清晰地进趣,充满喜悦、爱乐地守护,那实在是善根成熟的表现。若不如是,我们只是随于业相,虽此业相也是善根,但它往往会进趣于两种,一种是相续地成熟,一种是移于他缘之中,即因你不喜、排斥,乃至不相续,它就会在其他因缘上产生作用。所以世尊不断引导我们,乃至细微地引导我们,欲令我等对此法则生起决定的信心、决定的守护,乃至决定的实践及正思维观察,或者一念随喜心,或者欲闻之心。

对于闻经,若闻而生信,闻而能行,闻而得知,闻而生起正行的喜悦,是为闻;若闻而生诽谤、排斥,闻而不喜、生疑,则是闻若未闻。有善知识向往于此般舟三昧,若欲闻未闻,因向往爱乐故,此善根之成熟亦不可思议,于后世能见佛,能见多佛,能见百千佛,由见佛而闻法。世尊在经典中不断这样来引导我们,欲使我等在这一个法上能进趣,能爱乐。对有些大乘教言,尤其这样一生成办的教言,闻而不谤疑者甚为稀少,闻而生喜者更是极为之稀少,闻而能生喜且勤习、思维、赞叹、传播、守护、实践者,那是少之又少。这是从心地引起的相应,诸位善知识,应善思维、善观察。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

因为贤护菩萨是这个教言的当机者、启教者,也是未来的传播施教之首,所以世尊在经典中不断地告诉贤护。

贤护。我念往昔过多无量阿僧祇劫。

这一品是觉悟分,世尊的教言无外乎是令我等悟入佛之知见,成就清净道业,这是一切诸佛出世之正因。在此觉悟品中,世尊以贤护为宣化对象,与现前大众作真实施教。

“我念往昔过多无量阿僧祇劫”,世尊所知之数量,菩萨心智所不能及,声闻、缘觉亦复如是,凡夫但闻其名,无能知世尊所说之数。“无量阿僧祇劫”是怎样一个数字呢?对于一劫,我们人类应该如何来计算呢?如果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可能是一佛与一佛之间相续的时间,那在广大的时空中,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数量来衡量呢?这就需要我们对诸多法益有真实的修证,这样才能进趣一些如实的法则,了解一些如实的量,即所谓有证量。虽然法无自性,诸法毕无所实质,因缘而生,但于诸法的实践与亲证是十分重要的,此处非是法执,但是需求,我们对此般舟三昧法则,乃至对一切所应实践的法则,对这个数量,乃至感知世界,都应该如实地去修持。

有佛出世。名萨遮那摩如来。

“萨遮那摩”,翻译为至诚之意,但这个翻译只能说是勉强的,不完全相应。梵文有五种不翻,秘密不翻是其中一种,例如真言,翻译出来大家就不读了,或作解了,那就没有意义了。许多心咒,即秘密誓愿,都是不能显说的,因世间人不具此力故,若显说出来,多会令人闻而畏惧,闻而生疑谤,闻而生诋毁,多损善根福德。五种不翻中,另外还有此方无不能翻、多意不翻、一些专用名词不能翻,如古来以久大家已经遵循的词,如般若波罗蜜、涅槃等,以及只可意会的不翻。

“那摩”,即南无。在过去,“南无”有五种义密说、二十五开说,一般对五种义多不作宣,但对礼敬义、归命义、供养义、随顺义、具足义、降伏义、真实安住义是应该知道的。南无,自者自用,比如礼敬者自以礼敬作南无;归命者自以归命作南无;供养者自以供养作南无;随顺者自以随顺作南无;有人能以南无来降伏现前烦恼,那么降伏即是南无;有人犹如诸佛一样来具足诸善功德,如是守护,以佛德为己德,一时消融,无执无著,无我执,无法执,心智清净,无来去之真实自心一时明了,那么此类就是具足之南无;还有以布施方便设置之南无,是利他之南无;还有赞许之南无,如诸佛如来世尊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直接称叹阿弥陀佛世尊光明不可思议、愿力不可思议、通力不可思议,也是南无。所以,“南无”有无量无边秘密义,一言辞中含无量义,此无量义若正用者、善巧用者、真实用者,即有现前功德,即能如实起用南无的真实内涵。

应供等正觉。十号具足。

过去称诸佛如来世尊“十号具足”,现在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多有狂妄之类有情自称是佛,乃至是超释迦佛,小视世尊应化之身,乃至小视释迦牟尼世尊的应化之教,即应身教。实是不可诋毁的,法、报、化三身无隔无离,一体同放光明,只是应众生需求,若以大身、庄严身、威德身显现于世,一切众生迷倒啊。在世尊出世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时,有外道就谤于世尊,说此瞿昙是化人,非是实有,不象我们人间的人有父有母。世尊说我父净饭,我母摩耶,家毗罗卫国。何以世尊如是来证实自己的父母与家园呢?欲令一切众生不生怖畏故,所以生于相应身份之安乐住。

诸佛如来世尊十号具足,释迦牟尼如来世尊也是十号具足。在这十号中,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皆是具德称,也就是说不是冠一个高大美妙的名称,而是有这十种功德的具体内涵所在,所以为诸佛名号的全称。在阿弥陀佛世尊,以及诸佛世尊的称号中,或一些真言中,都是以十号具称来称赞的,比如说“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阿弥陀佛世尊”,或说“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药师琉璃光佛世尊”。过去有授受的念佛人会这样念,但我们现在的人好象觉得这太罗嗦,似乎读起来太累了,实际不是的,因为如果具称这十个功德名号,则现具威德,于三界作决定师导,于一切众生作决定安慰,于一切世间作决定福田,于一切众生作决定法施,无畏法施是具足的,无有丝毫迟疑、谄曲与相似。

以前我遇到一个在家菩萨说他习的法则比释迦佛的应化教高多少多少倍,我说你也不要说自己高,有一个方法马上就可以试验。因为释迦牟尼佛世尊证得法体之充盈,即法则的充盈之体,身现圆光,一切菩萨不能及。在这五浊恶世,若说身光,阿罗汉有项光,诸菩萨有身相光,但都不具圆光,圆光者无有前后身相,因为圆光是充盈的、喜悦的光明与智慧,所以是没有背相的,世尊在宣化之时,一切天人围绕、菩萨围绕、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诸众前后围绕,皆见世尊正面之相,未见世尊背相,不是世尊没有背,是圆光所映故。释迦佛世尊,乃至诸佛世尊在应化之时都有圆光,这是一切诸佛世尊出世与一切菩萨凡夫不共之法、不共之力、不共善巧。世间狂妄、愚痴、无明之有情多自诩、自说,说自己比佛大,那就请你现一个无有前后身相的光?其实什么都不是,只不过是心狂意颠倒,是失心被一些恶性心智所控罢了,少分功德尚不可得,还妄称于佛,还说高于佛!现在这类有情多出行于世,妖孽世间,惑乱有情。

所以,我们若学佛,一定要坚信十号具足功德是为诸佛,而诸佛出世决定都有清净授记,无有参差,比如未来弥勒佛出世早有诸佛授记,而弥勒佛出世后再有第六佛、第七佛、贤劫千佛次次授记,中间绝对不会有一个断层。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要认知这一点,否则就会被一些外道,甚至一些邪见人所惑乱,那样我们就不能得一个究竟安稳的依止了。现在这个世间中心智狂颠的有情十分多,有一次我到东北,一个居士来见我,他说,我只能给你合一个掌,因为你知道吗?我是什么什么佛,若给你合两个掌,就损你的福。我说,你是佛,你慢慢守护就对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但在你说自己是佛之时,诸德不具,应生惭愧啊,莫以骄狂自诩!但这样的人十分惑乱世间啊,许多学佛人没有正知正见的时候往往就容易出现问题。前一段时候有个居士还跟我提出来说,他认识一个行医的在家人,不学佛,但有通力,结果许多佛教徒都不学佛了,到他那儿去了,说他是真活佛啊,因为什么?他有“真”功夫啊。但通力是什么呢?就象技术、技巧一样,它不能代表佛法,只能代表某一个技术方面的东西。但这个居士跟我说国内有许多居士都不学佛了,都到他那个地方,认为他才是真佛,而他也默许这个事情。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对佛教的教理不清晰。

十号具足也是我们认识佛教、实践佛法的一个守护,在此处要生决定解,乃至一佛一佛的应化出世,亦不能错乱。尤其在释迦佛后的这个正法末际,佛法教言多被一些愚痴有情、狂妄有情、倒见有情所依附而作相似的传播,即不依经教妄自发明,或者不依传承妄自发明,或者不依法系的传播妄自发明,误导有情,令许多有情迷失,因此,我们不论学什么法则,一定要有一个经典出处,一定要一个教言出处或传承出处,以及过去历代祖师修证的出处,看经典是怎么说的?历代祖师是怎么说的?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与其相应不相应?这都是一些基本的安全参数,即判断你是不是以四谛法、四法印、三法印来印契自心,以实相印来印契法则的,若不这样,就不安全。如果我们实践佛法的法则,却反而走弯路,甚至堕入外道知见或外道修证之中,那就是遇佛法而不得解脱,被相似法则所害,实在太可惜了。诸位善知识在此处应善思维、善观察。

时有比丘。名曰和轮。于佛灭后。称扬广说是三昧经。

萨遮那摩如来座下有一比丘名为和轮,于佛灭后,广宣“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这类经教。“是三昧经”者,可以是意译、直译之经典,乃至各种宣化“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这样甚深教化的经典,都可以称作“是三昧经”。

我们看到,《般舟三昧经》的译法有一卷的,有三卷的,有五卷的,内容相同,为什么卷数不同呢?因翻译者有好简者,有喜繁者,有直译者,有意译者。古来以久译经是有许多方法的,如罗什大师善于意译,多是以简洁明快流畅的语言表达了经教的意义,其教义不丢失,而玄奘法师忠实直译,无增无减。我们从《阿弥陀经》中就能看到旧译与新译的差别,旧译多崇尚意译,以令我们喜简的汉人多以读诵,后来玄奘法师以为此有不当处,比如《阿弥陀经》中释迦文佛讲十方诸佛皆共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十方诸佛一时现大神变,以种种威德摄化十方有情,令其出离生死,一生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在罗什大师译的《阿弥陀经》就是六方如来,故玄奘法师等后译的善知识们以为有不妥当,就再次去印度求得梵本,欲以直译,实际就是不增减地把原来的句子翻译过来。

在我们汉传佛教中,有早期所译的经典,也有中后期所译的经典,即旧译、新译二说,在藏地,也有旧译派、新译派。往往旧译的经典经过一个时代的沉淀,就会有一些弊病表现出来,比如一些意译就会产生争议,令有情对所依止教言有迷惑,或不相应,于是就会出现一些善知识重新去印度请回梵本,重新翻译,以令大家除去疑惑,生决定依止。经典清净的来源与如实的宣化,是我等习法依止的很重要的一点。

很多人读过《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也读过《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流通得十分普遍了,同《金刚经》、《心经》一样几乎家喻户晓,但玄奘法师所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传播得就甚少了。我们以前在国内也到处提倡这部经典,但很难真正被广泛流通与接受。但是在经典的对比中,我们就会看到直译的殊胜之处,因为它能如实地与凡夫有情宣化佛陀的教言,而意译中多有诸译经知识的善巧表现,比如在“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地方,问题就闹大了,成了一个历史的公案,那么在玄奘法师所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就说,舍利子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一日一夜,若二日,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系念思维[3]。“系念思维”,就是说你若能思维一日、二日、三日……,与我们现在读的《般舟三昧经》中的“如是思维”一样,而与“一心不乱”对比,其背后的差异是很大的。在蕅益大师所提出来的“理一心、事一心”二法中,事一心还方便得见,也就是说还好修证,而理一心实难亲证啊。那么在玄奘法师的译本中,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系念不乱,这就好说了,凡夫有情是做得到的,比如设置坛城、绕佛礼赞,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相续供养,就得不可思议的利益。这与要求一心不乱若一日或七日,其差异太大了!也就是说,所译法本之异,令修行者所依法则的感知会差异很大。玄奘法师的直译本能为无量有情广开成就涅槃之路,而如果按照“理一心、事一心”的要求,一日、七日不乱,或者七日、一日证不乱,这对凡夫因缘来说都是有一定难度的,那就闭塞了许多有情的善缘与成就的机会。

法本的依止、经典的依止,甚为重要。我们读到的这部《般舟三昧经》,也是一个法则的依止,从思维品、观察品、正念品,乃至到后面的授记品、嘱累品中,世尊处处于四众弟子广开涅槃路,作广大善根回施与授记,欲令一切有缘进趣菩提,无有退转,无有畏惧,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福德因缘。因为以前在净土宗,争论最多的就是“一心不乱”公案,另外还有往生公案、别时意公案、难行易行、自力他力公案等几个比较大的问题。大量现代人所注解的往生极乐世界的要求就是一心不乱,不论是从理或事上,很多人都斩钉截铁地这样说,但这与如来说不相应,如来不作如是说。如我们在此经典中所看到的,乃至有人向往闻诵此经,若欲闻未闻者已得成就未来时见一佛、多佛、千佛,乃至成就菩提。为什么世尊开这样的信心大道呢?就是善说安慰、真实安慰、如实安慰、究竟安慰、不舍安慰,对于一切善根成熟者、不成熟者、遇缘者、不遇缘者,给予了一个若是向往则咸能成就菩提,若有发心则咸能成就佛德这样的广大进趣之路,就是金光大道啊。

但我们在国内看到一些菩萨们写的文字,说的不是三根普被、利顿全收,在其处,“咸能往生”是不成立的,按有些善知识的看法,真是万中无一、二。甚至有的人为了达到“万中无一、二”的立说,还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去否定阿弥陀佛甚深广大无碍的智慧、善巧与愿力,诋毁诸佛如来法性亲证之功德,即亲证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样的大功德根本所在,而令一切众生迷失自心。什么叫自心?就是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是一切众生真实心中所照见,为诸佛所亲证。于是无量有情迷失于虚伪的教言上,无所依从,这不是佛法,佛法是与一切众生作安慰,作真实利益回施者。

安慰、利益世间,令众生成就菩提、出离生死苦海,与一切众生作广大真实因缘,这十分重要。末世多有恶知识遮蔽众生出离生死之路啊,妄自立意,以说高明,说众生不可揣摩、不可依从、不可思维、不可观察、不可实践的法则,令众生迷失,那不是佛法,不是世尊悲心中所生出的无碍光明,也不是菩萨善施安慰之施教。我们在这个时代,对这些问题要善于认识清晰。

我于尔时为大国王。

释迦牟尼世尊于贤护宣化其因地,说其在至诚如来灭度后、和轮比丘转此三昧经*轮之时,是为国王。

一心专求是妙三昧。即于梦中。闻有告言。是三昧处。

这个“一心”是精勤思维、不舍思维、相续思维、恭敬思维、求法不倦的一种心理表达。假如我们于一法生起了决定的爱乐与随顺,然后相续地思维、观察,也会在梦中得闻妙法音,乃至得见妙相庄严。相续性十分重要,就如烧水一样,一壶水,不管你用煤气也好、电也好、柴也好,乃至牛粪也好来烧它,只要一鼓作气烧开了,那它自名是开水,哪怕是凉开水,也是开过了,这壶水就可以饮用了。我们修行一个法则、思维一个法则、解决一个问题,亦复如是,古人讲“趁热打铁”,我们在遇到一个法则的时候,应能深入实践,将其纯熟起来,不要拖延,不要失念,不要丢失这个机会,这是真正闻法生喜、闻法正行、闻法得利益的一个相续相。

“一心专求”是十分重要的。现在人于法成就者少,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把水烧到二十度就不烧了,把火撤了,又忙其他事情去了,所以这个时代的人把水烧开的机会少,也就是说一次做完一件事情的机会特别少,因为杂缘炽盛、妄想炽盛、心智变异、多疑多惑、福德不成熟、助缘不强、究竟法益守护者稀少、如实宣化者稀少,所以多令众生迷失,于一法而不能究竟抉择、如实亲证,结果就半途而废,或是相似理解。很多人一旦“理解”了,就不去行持了,所以我们末法时代解教者多,依教奉行者少,亲证者少之又少,如世尊的授记,这是一个斗争坚固、是非坚固、难化难度脱的一个时代,是无力修持的时代。许多人说自己还是很精勤,很愿意修持的,那就一心专求、一心修持就对了。

末世善知识提倡专修者多,但是真正自身专修者少,若是真正既提倡又能一门实践者,少之又少,如印光法师,后人称其“三百年来独出此一人”,这个“独出”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他涉足一法,深入细致,究竟彻了,不假方便,于一法深入,而知一切法。现在很多居士和出家师父,似乎对三藏十二部无不通达,似乎教言机制无不了解,甚至对各个善知识皆知,对各个道场遍跑,但是没有真正证实一个法则、真正具行一个利益、真正抉择于自己的生死困惑、烦恼困惑。我们只有孜孜不倦地把这些东西处理得干干净净了,于此处抉择无疑了,方能罢手,方能休息啊。大家应各个鼓励自己,起码成就这样的信心、这样的愿望、这样的知见。

藏传佛教的善知识一再鼓励,若一本尊成就,百本尊、千本尊自得方便。在我们汉地也是这样鼓励的,若一门深入,于此法门证得真实利益,那门门得通。现在就怕大家是相似“都通”,处处通,处处是障碍,犹如一个虫子到玻璃房中,四面透明,但是各个地方都出不去,只能碰壁啊。在相似解中,危害了许多有情,所以,若是没有传承,把书放下来,反是你的解脱,如《圆觉经》中讲,末世人欲求多闻,反生多障啊[4]。实际上,若是在一法中能深入,真正证得停心,乃至加行位、资粮位、见道位,真正地修证到位,那是了不起;若是依果地教,彻底放下自我之我执、法执,随顺如来的愿望,随顺如来的果地知见,真正地安心、歇心,依从佛愿为修持善巧、观察善巧,“佛眼相看、慈心相向”,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当然,方法有多门、多种,但一法的深入实践十分重要!

既觉寤已。遂便躬诣比丘师所。求是三昧。

在梦中听说和轮比丘宣化此法,于是就依梦去寻求此比丘。过去人为了求法,包括世尊此因地求法亦复如是,闻即行啊,那我们现在能否闻法即行呢?若于一法真实证得安乐,真实证得实际理地,真实证得大功德相,才能休息啊,若不然,真是不能休息。

因请法师。剃发出家。

因为闻到这样的法,于是请和轮比丘为其剃度。大国王来剃度,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可能就只有顺治皇帝这样做,但在东南亚国家,如缅甸、泰国等,以及我们现在所处的大理之古南昭国时,这不算稀有之事,他们有许多国王或亲王,即皇帝的兄弟,都出过家。因为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对沙门之法多不认许,而广泛接受儒教入世思想,以其为正统思想,因此佛教教内有些善知识就想通过儒教的思想来传播佛教的教义,看着挺善巧,但此处能否有个交代呢?历史会回答这个问题。

为求听受是三昧故。

国王出家是为什么呢?就是为求此三昧,以于此法得方便故。

躬用承事和轮法师。

在南传、藏传佛教中,沙弥见比丘时,肯定是要把腰躬起来的,居士白衣更是如此,不敢直着走路。而我们汉地,白衣的腰、沙弥的腰、新戒比丘的腰,好象比上座和尚的腰伸得直一些,因为我们汉地的比丘和尚、法师们太负重,腰都被压弯了。形象表现还是有意义的,但在我们中国这种民风民俗下,这样要求合适不合适呢?可能不合适,因为我们千百年的教育是这样的。那怎么办?我们应心存恭敬、爱乐法则,因为恭敬、虔诚,是人人都需要的,不论学佛人或不学佛人,出家人或在家人。对此我们大家善思维、观察。

备经三万有六千岁。天魔障蔽。竟不得闻。

承事法师三万六千岁,但因为天魔的障蔽,竟不得闻此三昧之教法。我们现在为何能学习、交流、实践这个法则呢?其背后的福德因缘实在是唯佛与佛能知,也可能在我们证得菩提时,回想起来一时我们在阎浮提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鸡足山上恒阳庵念佛堂中听授《般舟三昧经》之教言,其福德因缘成熟机制何以建立呢?那时你再观察去。

现在我们没有观察之力,举目隔纸不相望啊,一张纸就挡住我们的眼目,不要说横观过现未来了,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广大善巧,天眼未明未开,宿命未知未晓,虽有现缘,却无有善根去了知了见。也可能有知道的,因为密护故,不予宣化。当然,不知道也不能自轻,知道了是更好一些,因为若能了了分明自己的业相来源机制,此人心得安乐,就如我们前面学的“十八不共十力”法则中,十八不共中就有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事,于某世何以姓名、何以作为、何以年龄、何以家族、何以身相,皆是清晰了知,若一世、多世、千百世、万世、恒河沙世,乃至生生世世,穷知穷见、彻知彻见,无所遗漏,那是诸佛如来所谓的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此明中自然明达无碍,非是言说,真实如是,即是自利所在。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向往这些珍宝法则的亲证实践,应该知道其广大善巧的力与力的真实。所谓真实,就是非是言说,非是假设。所以,十八不共、十力、四无畏等法则,诸佛如来都实践过来了,而众法无染,彻观众法本无法,无法而行无量法,以饶益世间所需有情,令众生走出迷执,也就是对以为实有法之有情,令其破除法执。但我们若不亲证于法则,怎么破除这个法执呢?此处是我们应善思维、观察的。

时佛复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言。我今语汝。汝等当应急疾听受是三昧王。

在此“丢弃”贤护菩萨了,直接给我们大家来讲!世尊仿佛有点着急了,因为看到天魔的魔障,能使大国王出家作比丘沙门奉侍法师三万六千岁,而不能闻这样的法,世尊回忆到这个地方就着急了,“时佛复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言。我今语汝”,也就是说世尊不对着贤护讲了,直接对着我们来讲。“汝等当应急疾听受是三昧王”,急、疾二字在一起,一个急字就够令人冒汗了,还要再加一个疾字,世尊不是着急啊,实在是欲疾速成熟大家的善根。

无得奢迟。亦无忘失。善承事师。无令失所。

“无得奢迟”,即不要迟延、迟疑、浪费了这样的因缘。

“无令失所”,即如果知道何处传播此三昧,不要丢失了这样的学习机会,不要昧失了这样的教授之所。例如我们这里,不管是什么样的因缘使此处建成了一个般舟道场,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诸佛胜威德加持,当然也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遗世威德聚集而成啊,我等依此因缘得以善根成熟,得以闻法、思维、解说,乃至修证,这个福德因缘真是难以言说。

求是三昧。以得为期。若经一劫乃至百千。不生懈心。无不得也。

懈怠之心,不可生起。我们闻此三昧以后,是对三昧向往?还是对日常生活向往?还是对自己的业习向往?还是对自身周边的杂缘向往呢?国内各地经常有人到这里来求般舟行法,当然也有国外的,不过他们的观望性多一些,大家来闻此法、向往此法,可是多在到了一定状态下,就会想自己还是回去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得好,所以,若真正于此三昧以证为期,实在要有善根福德因缘。

若一生中能证得三昧,就解决了旷劫以来的生死大问题,解决了旷劫以来的烦恼逼迫大问题,解决了一切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大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切世间的问题,解决了十法界一切疑难、一切法则!你这一生中能遇到这样究竟圆满的法则,那是什么样的福报啊?能实践,那是什么样的福报啊?能不舍这样的法则,那又是什么样的福报呢?这实在是需要我们如实地思维、如实地观察、细细地思维、细细地观察、正思维的一个法则,若是草率地一带而过,又回到世俗中去了,又回到杂缘炽盛的因缘中去了,又去拣择一些相应、不相应的法则,说高说低,说相应不相应,结果丢失现前的大利,所以为诸佛所哀叹,一切人天也会替我们感觉到遗憾!

贤护。若人一心求是三昧。常随逐师。不得远离。当设供养。所谓汤药饮食衣服床敷种种众具。

汤药、饮食、衣服、床敷,过去称为四事供养,这是出家人生活的基本设置。出家人是无所求的,但为道业、为住世佛法故,也还是要生活的。

及以一切金银珍宝。凡是资用。尽奉于师。无所爱惜。如其自无乞求而与。

假如自己有资具,则供奉于师,这实在是世尊希望我们唯系此法,爱乐、实践此法,心智中真诚相续。若自己无物,乞求应供与,这个要求看起来太重了,其实不是,这是如实的要求,也是一个相续的要求。我们汉地人学法、习法,在对此要求的认知中往往会生迟疑,或疑虑,而过去求法的确是这样的,不惜生命啊,况且财物呢?不惜手足头脑,况且自己依报之物呢?所以过去人燃臂、燃指、燃顶,实际都是说明菩萨欲舍自身故,假此因缘来表达一个真诚、如实之心智,若心不真,做这些作为就没有意义啊。

供养亦复如是,是引发真诚,引发一心求三昧的无所顾虑之心智,比如一切物皆舍弃了,一切杂缘皆舍弃了,就唯有此三昧的守护,那就是一心专求。若我们后路很多、杂缘很多,欲一心求此三昧,那是自欺啊。而我们现代人所具福德因缘炽盛、杂缘炽盛,欲求法者,舍起来就更难了。记得前年听人谈到,大概是广东一带有一个企业主,他做到一定程度,就把企业直接拍卖了,然后带着钱找一位喇嘛,他说,喇嘛,我有钱,你有法,我给你钱,你给我法。这位喇嘛说,你把你的钱拿回家去。为什么呢?钱虽很多,但心智不相应,若是真诚供养、哀求供养,即真正地为了求法而供养的时候,他反而不会重视自己的钱了。如果我们能真正舍弃自己的后顾,而来进趣一个法则,这是一心的勇猛之心。如出家,等于舍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不论是好是坏的东西,都要彻底地舍弃,能否彻底舍弃呢?可能一时从心理上舍弃不了,从形象上可以舍弃,若是心理、形象上都能舍弃,那实在是道业成熟了。我们都称阿难这样的比丘是身已出家,心尚未出家,也就是说于三界苦恼尚未真正出离,那么我们这个末法时代诸多出家众何以行持呢?应当思维、观察。

在此,我们应该知道一心求法、供养资具的含义了,实际就是真诚心。有的人只身出家了,什么也没有带,就以行法来供养,这是最大的供养,若还顾恋自己家里有多少钱、多少房子、车子该怎么来处理,这实在是于法不勇猛的一个纠缠。你说:“我要处理干净再来习法”,这还是多有顾虑啊。就如我们刚出生下来赤裸无有一物,行法之时,若是心无挂碍,无有一物可存,则是习法方便,这样的人一定有所成就。若今天惦记自己的家产,明天担心自己的公司,后天又担心自己的儿女,这样的人想要有成就,可能是十分有困难的,因为杂缘牵制。

钱财、物品的供养,真可能是次要的,而真正于一个法则不顾生命、不惜因缘、专心致志,则是很容易成就的。世尊在此处的宣化,意在于此,令我等一心求三昧,勿有其他的存念、回顾,或黏着,要舍弃众缘,但是行法,但是求法,根本顾及不得其他东西。若顾及,你就布施不了。而不顾,其实就是布施啊,不再去染著它,不再去守护它,不再去向往它,本来就是布施,所以说出家舍弃世间是第一方便布施。

趣得三昧。勿生厌心。贤护。且置如斯寻常供具。夫求法者。师若有须。乃至应当自割其身。肌肤肢体。供奉于师。师若须命。尚无爱惜。况余外物而不奉师。

世尊如是说,实在还是令我们归结到真诚、投入的心智上来。大乘经典与声闻乘经典的差异是很大的,声闻乘经典顺应俗谛故,从戒律、习法、交流上都很调柔,都是纯白之法,处处作安慰、调柔说、寂灭清净说;而在大乘经典中,多有猛利、疾速、威德说,欲令众生疾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处实际都是威德说,我们要善于观察这二种教法的差别机制,若不善观,人往往会生疑虑。

学习菩萨戒本时,很多人不愿意看,比如其中四大愿有宁堕地狱、千矛刺身、一劫二劫等等,很多人都畏惧这些誓愿,说这是不是太残忍、太过份、不相应呢?是不是有点逾越人伦道德的基本法则呢?实际不是。世尊的言说背后实在是大安慰、大真实说,此大安慰,就是究竟令你出离生死困惑、生死纠缠的法则,令你生起无畏,顺应法性。如果贴切到法性中去,人是会生无畏的,为什么呢?别无他路了。若是不依这样的誓愿,而顺应自己的业习感知,人都会畏惧,但若顺应法性,一时解脱,究竟安稳,这样一次次地靠过去,就不会产生畏惧了。此处教言亦复如是,因为身外之物当供奉无疑,那对自身呢?亦复如是,这实在是在提示我们为求三昧故而当勇猛发心。

贤护。其求法者。承事法师。将护随顺。其事若此。又承事师。如奴随主。如臣事君。事师亦尔。斯人如是。疾得三昧。

疾得三昧,是所有这些作为的缘起,假这些作为来彻底地舍弃身我执、法我执、财我执,乃至说彻底舍弃自我,归入三昧正行。若我们被我执、法执所障,或者有诸财物的贪恋、世俗贪恋,欲成此法,是无有可能的。

得三昧已。当念忆持。常念师恩。恒思报答。

若不如是,三昧之力会有进退,对此善导大师的故事中是有公案的。善导大师在世时,因为《观经》的因缘,在蓝田县悟真寺证得念佛三昧,所以多有比丘随他实践法则,有比丘证三昧后,心生增上慢,覆蔽心智,而三昧力不现,结果就诽谤此三昧。如果我们阅藏就可以看到,许多经典中都有这样的说法,不是说一证永证的,有的人证得三昧力之后,贪图三昧力的境界,堕入世俗之心,即贪心中,然后外缘一困扰,比如有杂音、杂缘、杂境相,就会生嗔心,于是就堕落了。世尊在世也有这样堕落的比丘,因为证三昧的功德生无色界天,八万大劫以后,善根因缘耗尽了,就堕入恶世之中。所以,念常师恩、常思报答,实在是三昧力相续的一个基本资粮。实际上,念佛三昧最主要就是知恩报恩罢了,因为一切皆是诸佛如来清净功德所给予,我等无一法可得,无一善根可存,也无一恶法可存,也无一无记业相续,但依诸佛如来的大功德藏作为生命、意识之随顺,这样易成、易得、易相应,若稍存自我知见,是很难于三昧力、诸大功德力相应的。对此法则,我们还当思维。

贤护。是三昧宝。不易可闻。

前面说“三昧王”,此处又说“三昧宝”,说其不是那么容易听得到的。我们无始以来忙于世俗沉沦,忙于种种业务,若依经教所宣,也就是有种种遮难,如释迦牟尼世尊因地出家,奉师三万六千岁,因天魔蔽障故,竟不得闻。而我们被世俗的劳务蒙蔽,比如有人在追求人天福报,有人在追求着世间种种事务,做种种事相上的事情,无有闻法之机,不能实践这样的法则,不能交流这样的法则,实际亦是天魔蔽障。闻法甚难,我们在世俗中已经成熟了自己的业、业相续,在业相续中不能自拔,不能自已,那么这种业相续就是“不易可闻”处,也就是所谓诸魔蔽障而产生的一个事实。

往往我们对闻法的机制与机遇很难真正生起尊重。在隋唐之时,若有讲法处,或山林树下,或闲静处,大家皆是向往、爱乐啊。而现在的闻法往往比较形式化,所以虽听者多,但利益者甚为稀少。就如我们做功课一样,若实是爱乐,那么功课就成为我们修证、成就菩提的增上机缘;若是“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般地应酬,或有劳役、厌倦感,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在现在这个学习的相续机制中,我们究竟是以爱乐的心,还是以厌倦、应酬的心,实际就是一念之差的抉择,这一念完全在于自己,而他人或道场等外围机制纯属助缘,我们对此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正使有人。过百千劫。但求闻名。尚不得闻。何况闻已。书写诵持。转复为他。分别说也。贤护。假使恒河沙数诸佛世界。盛满珍宝。持以行檀。其福虽多。犹亦不如闻此经名。

世尊在许多大乘经典中都有这样的稀有说法,例如对《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名,世尊也授过记,若能听闻此经名者,其人之福德不可思议。这种对大功德相的授记,实是诚实之言,但多有众生在此处不能生信,不能爱乐。我们知道,六祖大师闻到《金刚经》的一句话,“应无所著而生其心”,即得证悟,心生光明,心生喜悦。我们若是善根成熟,或说机遇成熟,闻此《般舟三昧经》名亦得不可思议的福德。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我念过去无量时  具足数满六千岁

常随法师不蹔舍  初不闻是三昧名

有佛厥号为至诚  时彼比丘名和轮

其于世尊灭度后  比丘广说是三昧

我时为彼天下王  梦中闻告三昧处

此处所举的例子中,国王可能没有闻法之机,但于梦中得知有宣化三昧处。多有菩萨,乃至诸佛都发甚深广大妙愿,欲令一切沉沦有情以种种因缘出离生死苦海,若以显教,若以密教,若以白日教,若以梦中教,若以三藏十二部教来宣化,若以妙相庄严,乃至秘密名号、显教名号,乃至以神通力普遍摄化。文殊菩萨在其誓愿的根本归结处有一个誓愿,就是欲令诸多顽愚有情于梦中得遇施教,或者令诸多无闻法之机的有情在梦中得以闻法之机。因此,有的众生是在梦中闻诸佛名号、诸佛教言,得诸佛不可思议的神通力加持,见诸佛光明妙相的。

四种见佛者,若现前见佛、梦中见佛、通力定境中见佛,乃至舍报临命终时见佛,皆得殊胜善根成熟。现在我们所学习、实践的般舟一法,即“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法,所宣化的是欲令众生现前得见十方诸佛,见佛闻法,不假方便,无来去于他方世界,佛亦无来去,我等亦无来去,但依心净故,善根成熟故,闻甚深法,证无生忍,抉择生死。

和轮比丘常宣转  王当听受是妙经

从梦寤已即推求  躬诣比丘请三昧

此处的“三昧”,是“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之略称,非其他三昧,此三昧宝是一切三昧之王。《大佛顶首楞严经》中说,此佛顶首楞严三昧是一切三昧之王,此处为何又出来一个三昧之王呢?在此我们不予考究,但有一点,此楞严三昧与“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之功德有没有差异呢?是异名同授呢?还是功德有异呢?就其善巧来说,楞严三昧可能有其特定所摄之机,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普摄一切凡愚有情、凡圣有情,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此三昧有其广大善巧处。

遂舍王位而出家  恭敬供养不暂休

经历三万六千年  但愿后逢彼宣流

常为天魔来固扰  终竟未果一听闻

是故比丘比丘尼  诸优婆塞优婆夷

吾故诫汝此诚言  汝当趣持是三昧

“诫汝”,就是劝说大家、激励有缘。“汝当趣持是三昧”,《贤护经》一开章,一直到现在,处处皆是令我等听闻、读诵、解说,乃至修行此三昧法则,世尊用种种比喻、种种引导来令我等于此法生决定信。

其欲敬承彼法师  若经一劫及多劫

备奉药汤诸妙膳  求闻如是三昧经

侍师供养,以真正速成此三昧功德。

又办亿数众衣服  床敷灯烛及诸珍

精勤如是不觉疲  为听如是妙三昧

所有供养的缘起皆是为了此三昧的住世、传播,何以故呢?此三昧的传播、实践、听闻,乃至随喜者,闻与不闻之向往者,皆于无上菩提种下不可思议的种子,于未来世必定当作佛,所以此供养是甚为有意义的,是世尊所鼓励,所赞叹。

比丘自无当乞奉  乃至身命无吝惜

出家人没有什么可供养的,可以用自己所乞来的东西作供养,或者说以身供养,出家人所表现的就是舍弃世俗,作为法之守护、实践、传播者。

何况余物有惜心  如是求者得三昧

受恩常念思报恩  智人闻已应广说

恩者自有其恩啊,若对般舟三昧的实际利益与功德相不加了知,也可能有的人会认为什么恩与不恩啊?因为实践有成熟与否、相应与否,所以对受恩之处能否知晓,还真是一个未知数,而我们通过学习,通过相互在此法上的认知、交流,乃至宣化、实践,对恩德应会真正有所了知的。

“智人闻已广宣说”,真正智慧成熟者,对此法应常宣说,何以故?此法若传播、流通,能令有缘有情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见十方诸佛,闻广大教言,即由三昧故而多闻,由多闻故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机制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宣化此三昧者能令世间有情得究竟安乐。

亿那由劫专精求  斯妙三昧尔乃闻

假使恒沙诸世界  盛满珍宝用行檀

能于是中说一偈  此人功德过于彼

在布施中,财布施者只是一个结缘布施,即福德的布施,唯有行法、闻法、亲证于法则,这样能令众生得以成就无上菩提之大机。一偈之功德,能令人成佛,而多世界珍宝供养之功德,只是现一个福德之相,二者是不能比拟的,所以“此人功德过于彼”。

正言宣说一偈者  过于诸劫那由他

何况闻已能广传  斯人功德不可说

世尊不断来激励我等读诵、传播、实践这个法则。说功德,无功德,所以广大功德。因为功德究竟故,所以无功德所见,但实是功德,所以“斯人功德不可说”。

若人乐行于菩提  当为一切求是法

于一切时处,应于当下修作广泛传播,于常行道作常守护。

必能正觉无上道  闻已安住斯定中

世尊在此作法之抉择。我们现前菩萨们若要十分清晰地认知、抉择一个法,还不是很成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观察、实践,以及对比佛法之成就与世间轮回之业相,才会对法生起爱乐与实践。

世尊在这一品中提示此三昧之不可思议、念师恩之重要、此法之难闻难得,我们不要一下去就言论于世俗,丢失自己的清净增上因缘,应常串习思维这样的法则,在相续的心智中、业相中数数地串习,亦应迅速成就这样的善根功德。


[1]见《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佛告阿难。未来众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观诸佛相好者。得诸佛现前三昧者。当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贡高。若起邪命及贡高法。当知此人是增上慢破灭佛法。多使众生起不善心。乱和合僧显异惑众。使恶魔伴如是恶人。虽复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处。以贡高故身恒卑小。生下贱家贫穷诸衰。无量恶业以为严饰。如此种种众多恶事。当自防护令不永生。若起如是邪命业者。此邪命业。犹如狂象坏莲华池。此邪命业亦复如是。坏败善根”。

[2]见《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3]见《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

[4]见《圆觉经》:“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觉寤品第十六
下一篇:《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不共功德品第十四

 《大方等大集经》导读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目录 缘起 经题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惟品之余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三昧行品第二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见佛品第三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正信品第四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受持品第五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观察品第六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戒行具足品第七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称赞功德品第八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饶益品第九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具足五法品第十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授记品第十一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甚深品第十二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现前三昧中十法八法品第十三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不共功德品第十四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觉寤品第十六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嘱累品第十七 04-005《大方等大集经》之出家利益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