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禅林风雨 26.灵山寺禅三开示
 
[果煜法师] [点击:3003]   [手机版]
背景色
灵山寺禅三开示
 
一、数息的层次
 
以数息法修定,略有几个层次:
 
(一)数息最初是从注意鼻端,看着呼吸的进出,再配合着呼吸的进出而数数字。因此,既有身体的存在,也有呼吸的进出及数字的延续。
 
(二)数息在用过一段时间后,虽仍配合着呼吸数数字,但已能渐不去意识到那是鼻端的呼吸,因此,逐渐能忘却身体的存在。故此时,只有呼吸的进出及数字的延续。
 
(三)数息当然要配合着自然的呼吸而数数字,但注意力是放在数字上,而非放在看呼吸的进出。因此,再用功一段时间后,便能不再意识到呼吸的进出,而只系念于所数的数字。
 
(四)数字从一到十,在延续中,有过去相、有未来相。但数息要把注意力只放在当下的数字里,而不要去理会到前后的数字。一心念于当下,则无前后相矣!
 
(五)、在数息中,一般人还会下意识地想到「是我在数息」,这还是妄念。要于一心念于当下的数字中,去忘却我与方法的界别。
 
(六)若一心只有当下的数字,既无前后相,亦无法我别。数而非数,非数而数。则已超越时空而入定矣!
 
二、三种有
 
一切法的存在与否,本就有三个层次的有无。以下且以声音为例,试作说明:
 
(一)有声音:此声音的存在,一般是将它认定为客观的实有。以此声音,不只是我听到、你听到,且在附近的人都听到。然而若声音太小或太远,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得到的。
 
(二)有听到:有声音不等于有听到。语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若未闻。」尤其对于正在禅坐用功的人而言,他可能听不到外界的声音。
 
(三)有反应:此反应又可分为知性与感性两类。知性是分辨出它是什么声音,人声或风声?有意义还是无意义?而感性是起情绪反应,或好或恶,拟取拟舍。
 
听到声音,未必起反应,尤其对禅修得力的人,更是如此。或许在听到的那一剎那,音波便已划过去了,而未在心湖中留下任何涟漪。因此,既不起知性反应,更无情绪的波动。
 
很多人说,禅坐用功要对外界的一切,清清楚楚而不动心。然而,什么才叫清清楚楚呢?
 
如声音的有无,太远或太小,本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得到的,该如何判定清楚与不清楚的界限呢?至于听到的有无,若一心用功,本就可以听不到外界的声音。难道还要刻意去听,以证明自己是清楚的吗?最后谈到反应,若没有知性反应,不用语言文字去形容所听到的声音,这时,还能算清楚吗?
 
我认为对于禅坐用功的人,首先他不应去攀缘外界的声音。外界的声音,有也好、没也好,他要尽可能不受影响。外界若有声音,他不可期待,声音很快变无;若是一心巴望外境的安静,才好打坐,他可能变得更心烦意燥,甚至愤世嫉俗。此因外界本不可能变成没有声音的。
 
其次,他也不应该拚命用功,而求避免于听到外界的声音。此因既用抗争不平的心作出发点,必只会增加烦乱而不可能使心安定下来。
 
至于反应,在一心用方法中,反应自然会减少──既是次数的减少,也是时间的缩短。反应虽不可能一下子变成没有,但能于觉照的当下,让它很快剎住而回到方法上,且不去作无谓的懊恼与蹉跎。
 
因此,对于一个会用功的人来说,外界声音的有无,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至于清楚或不清楚的界定,也就成为无的放矢而已。
 
三种有,如进一步分析,其将有六种主要的形态:
 
1有声音、有听到、有反应:一般人都是这个样子,因外界的刺激,起内在的反应。
 
2有声音、有听到、无反应:专心禅坐者或将如是,白痴也是这个样子。
 
3有声音、没听到、无反应:专心禅坐者或将如是,耳聋者亦如是也。
 
4无声音、有听到、无反应:没有声音而听到了,那是由于幻觉的缘故。打坐,可能会有幻觉,但以如实知彼为幻觉故,不起反应。
 
5无声音、有听到、有反应:以不实知,彼为幻觉,随起身心反应,这便已着魔了。严重的话,将成精神分裂。
 
6无声音、无听到、无反应:这平常人或禅修者,都将如此。没什么好讨论的。
 
至于无听到,而起反应,这一般也是不可能的。
 
总之,对禅坐而言,三种有,主要当消除反应的有。至于对外界声音的有无,宜抱着随顺的心态,而不做无谓的抗争。同样,对于听到的有无,也尽以幻觉视之而不起反应。
 
心若能于一切时中,不起反应,自渐成定也。而心既定矣,当然也就不会有清楚或不清楚的概念了。所谓不动心,不是守住一个不动的心,而是根本不去意识到心之存在与否。无心可动,当然就不动心啦!
 
三、重昏沉的对治
 
所谓重昏沉,不是只三、五十分钟,或一两炷香的昏沉。而是在精进禅修中,已连续昏睡了两、三天,还不见起色的昏沉。
 
重昏沉,绝不是因疲倦或睡眠不足。而是为脉有障碍,气上不了头部之故。因此,要对治重昏沉,首要去除脉障。
 
以下介绍密宗「宝瓶气」的修法,但愿藉此能舒通脉结。修法共有四个步骤。
 
(一)引息:刻意以鼻端吸入空气,并尽可能地吸满。
 
(二)满息:吸满后,上压下提,使胸膛如宝瓶然。于是保持勿泄,并尽可能持久。
 
(三)均息:于持满的过程中,气将往全身四处均匀散布。
 
(四)射息:当气持至不能再持时,先缓缓吐气,以抒解胸中紧张的状态。继而粗重;到最后,用力紧收,便如射箭然,一冲而出。
 
射息后,再从头引、满、均、射,终而复始,不计数,不间断,持恒用去。
 
此法,必将有益于脉障之抒解。至少,于勤练的当下,是不可能再起昏沉的。
 
四、观痛
 
打坐本就免不了有「痛」的过程,因此,对于痛,首先就要以接纳的心态,来安抚自己的心情,不要抗争、不要逃避。在未痛之前,应将心安在修定的方法上,而不要介意将有痛的可能。在打坐一段时间后,渐渐有痛的觉受,也还应以「不管它」、「接纳它」的心态,继续用功。
 
如痛已到无法安心用功时,因引磬未响,或自己仍不想下坐。这时,可试用「观痛」的方法,观痛略有两种观法:
 
(一)拉远:把痛的身体、痛的部位,当作另一个对象看。且在看之中,渐渐把心拉远。仿佛坐上气球,渐升到高空,回看地表的一切,渐渐远了、小了;渐渐不清楚、不相干了。痛,或许还在,但已不是我在痛,已没有逼迫狠毒的感觉。
 
(二)靠近:仍把痛的身体、痛的部位,当作对象看。且在看之中,又渐渐把心靠近。仿佛拿着灯笼,在找寻地上的遗物。愈看愈近,愈看愈清楚。存心要把痛的感觉,好好体会一番。痛,当然还在,但已没有印象中那么可怕了。也许在痛之中,还会有一种爽快、贴切的感觉。
 
一般人碰到痛,总在两种矛盾间交战:第一、是我在痛。第二、痛不该找上我。于是,因心理的矛盾,更增加身体的苦楚。因此,要摆脱痛苦,首要消除矛盾。而消除矛盾的方式不外乎:
 
是我在痛,而我也能接纳它,「靠近」的观法,即为此也。
 
痛不是我,管它去的。「拉远」的观法,即为此也。
 
 
 
总之,观痛的重点,是在消除心理的矛盾,而非期待不痛。如误以为观痛是为了不痛,那就难免愈观愈痛了。
 
五、针扎不入,水泼不出
 
当一个人好好修定一段时日后,因妄念的减少及心力的凝聚,将会有以下两种觉受:
 
(一)针扎不入:所谓针,喻指外界的刺激。心中既安定笃实,方法也绵密无缺。因此,外界虽有刺激,却挑不起任何反应。古德曰:「蚊子咬铁牛,无有下口处。」一切刺激,扎不入内心里去。心如盘石,安稳自若。
 
(二)水泼不出:心中即使动了念头,甚至作意去思考回忆。但心湖里如已凝结的胶水,既稠且粘,很不容易起波动的。即使用力推它一把,它也只轻动一下,便很快复原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
 
一般人心很散乱,即使在打坐时,能稍稍收心,摆平妄念。但往往一下坐后,又马上散了。东看西看,前想后想,什么都来。完全见不着禅修的功效,而待下一炷香时,再一切从头来。
 
打坐,如真的用上力,不只在坐中,能清心自在的用上方法;并且于下坐后,不再刻意用功时,还能收心凝念,清朗觉明,也因此才会有「针扎不入」及「水泼不出」的体验。
 
此二境界,如就修行的观点看,还算不上有功夫,但至少是个中途点。各位如打坐了几天,还一点不能体会到上述的境界,应好生惭愧,加紧用功。
 
六、从灿烂到平淡
 
刚学打坐的人,情况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似乎已经看到龙尾巴。就只要再一伸手,便可飞龙在天了,这时道心是无比的坚固。但往往不久,又败退下来,且败得灰头土脸,简直无颜见人。
 
虽说情况是好好坏坏。但对初学者而言,只要尝到一些甜头,便一切辛苦都值得了。因此,尽管有时身心都很不顺,或酸、或痛、或昏沉、散乱。他仍将在一丝的希望下,苦苦煎熬。岂不谓:「峰回路转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熬过黑夜,便见光明。
 
但等他打坐一段时日后,初阶段有的觉受,都尝过了。偶而即使还有一些异乎从前的体验,却也见惯不鲜了。这时,虽不再酸、痛、昏沉、散乱,但道心却大不如前。或许仍坐在蒲团上,但也只是装模作样地混混而已。心力提不起来,因为「太平淡了,引不起兴趣」!
 
我时常听到有人感慨地说:「打坐这么久了,却没有什么大进步,好象都在原地踏步!」
 
「没有什么大进步」,这反而是真正的进步,因为你已渡过起初那灿烂的阶段。而既从灿烂归向于平淡,就应将心安于平淡才是。
 
修定是定于什么呢?是定于平淡!有觉有受,绝对不可能是定。故若一心盼望有好的觉受,那反才是散乱、退转、着魔的根本。以平淡的心,安于平淡的境界,这才与定相应。
 
因此,当一切境界慢慢趋向于平淡,我们仍要维系道心。一方面专精数息,一方面觉照任何细微的妄念(不安于平淡及希求好境界,都是细微的妄念)。若只一心一意,安于当下,则既无过去,也无未来,何有灿烂与平淡之分别?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禅林风雨 27.禅修者的心路历程
下一篇:禅林风雨 25.离欲清净,无心可乱

 禅林风雨 自序 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禅林风雨 2.禅坐者的心态 禅林风雨 3.数息要略
 禅林风雨 4.成佛之道──禅定偈颂讲记 禅林风雨 5.守一与还虚
 禅林风雨 6.昏沉与散乱 禅林风雨 7.修定与发慧
 禅林风雨 8.真宝与假宝 禅林风雨 9.住与无住
 禅林风雨 10.心力无限 禅林风雨 11.得与失
 禅林风雨 12.松与紧 禅林风雨 13.出水莲花
 禅林风雨 14.暖冬的启示 禅林风雨 15.单调与迷彩
 禅林风雨 16.明与无明 禅林风雨 17.大乘与小乘
 禅林风雨 18.出世与入世 禅林风雨 19.参禅的精神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