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禅林风雨 25.离欲清净,无心可乱
 
[果煜法师] [点击:2723]   [手机版]
背景色
离欲清净,无心可乱
 
引言
 
很多人认为禅定就是打坐──坐在蒲团上用方法──不管是数息,或是念佛,用到非想非非想,这就是禅定!没有错,这是修定的方法,但可不是修禅的目的。因为非想,非非想,定力虽深,却不见得有智慧。故真正修禅的目的是要用智慧调心,使不动、不乱。《般若经》云:「以不乱、不昧故,应具足禅定波罗蜜。」乱与昧,用比较现代的名词来说是动跟乱。
 
动与乱
 
动与乱未必相关,如果有规律的动,动不一定乱,就像军队行军,他们是在一种很有系统的运作里,在一种很有规则的轨道里去行动。所谓军令如山,它是不可能乱的。同样我们看一栋工程的建设,从打地基到第一层、第二层……这样慢慢盖上去,它虽是在动,但如果是一位很有组织能力的工程师来执行的话,它不应该会乱的,所以说动不一定就是乱。而反过来说,乱也不一定是动,有时候我们看到一屋子里面,东西乱丢乱摆,你一进去就觉得很乱;同样我们看很多都市的建筑,东一间高,西一间低,形式颜色各有各的设计,整个大体看是很零乱。
 
所以「动」不一定「乱」,「乱」也不一定「动」,但是凡夫的心,不动就已经乱了。我们今天坐在这里,身体不动,也没有什么事好忙,但很多人心还是很乱。凡夫的心,境界不动,就已经乱了,更何况境界愈动,心就愈跟着境界攀缘打转,结果一定是愈乱。
 
不动中不乱
 
因此,修行就要先求于不动中不乱,再求于动中而不乱。「不动中不乱」是昨天所讲的修行方法──收摄六根,置心一处。眼睛不看,耳朵不听,鼻、舌、身都内摄而不产生作用。然后再把「心」专置于一处──一心一意用方法。由是对外界的一切境界,不管它、不理它,随它去。这样即使境界在动,可是跟我们不相关,这样就能使心慢慢平静下来。
 
动中而不乱
 
因此,在一心一意用方法的当下,我们是可以暂时不乱,但是这不乱并不是永恒的,因为人不可能一天到晚都在打坐。我们要生活,必然要面对很多的人、事、境界。如果只能在收摄六根当中,而得到心不乱,则一下坐,碰到境界就乱了,这太不究竟;因此,修定只是方便法门。必从定而能引发智慧,才是究竟法门。因此,我们今天要进一步讲,怎样才能动而不乱?
 
所谓动,就是对外在境界的存在、变化,都能清清楚楚觉照无遗。禅宗有句话说:「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我们就是生活在花花的世界里,每天要面对很多不同的境界。然在万花丛中,怎样才能「片叶不沾身」呢?怎样才使「心」不随着境界而产生动乱?
 
欲是乱源
 
为此我们首要追究「乱」的根源在那里?我国圣人老子,在《道德经》讲过这么一句话:「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第三章)人心为何会乱?就因心中有欲也。佛法讲众生都有贪、瞋、痴。因为心中有欲爱,所以看到跟欲望相应的境界就产生贪求,看到跟欲望不相应的境界就产生厌恨!以欲故,心才会「乱」。
 
离欲入禅
 
在佛法里常讲说有所谓「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知道「色界」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是禅定境界;而「无色界」是从无所有处到非想非非想定,那是更高的定。这也就是说欲界以上,就是禅定境界,故唯有离欲才能入禅定。
 
生之大欲
 
很多人以为所谓欲望就是为名为利,其实名利不是最根本的。人活着只有一个最根本最深重的欲望,也是老子所讲的「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人在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虽不是很清楚,但也希望活下去,而等到慢慢长大了,了解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本质,就会更珍惜自己的生命,更热切的要使自己活下去。甚至有时候这种要活下去不是为了什么理念,不是为了什么崇高的目的。活下去的目的,就是继续活下去。很多人怕死,你问他为什么怕死?他也不知道!虽没有什么伟大的事业必须去做,但是人天生的就有要这个生命继续延续下去的欲望。
 
求有、求多、求好
 
为了延续生命,就必须有物质的基础──食、衣、住、行。因此人活着,首先就是要「求有」──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而有了之后更进一步要求更丰富,光有不够,而且要更多!如果又多了以后呢?要求更精美。我们这个年代的的人在小时候,因台湾在三十年前,经济还并不怎么繁荣,所以大部分都是小贫的家庭,因此对于吃,刚开始都希望吃得多。看到食物就想吃,吃得愈多愈满足。可是到今天,我们已经不只是要吃得饱,而且要吃得好。衣服、住等都一样。从「求有」到「求多」到「求好」,欲望在不觉中已慢慢的增高。
 
归属、认同、优越
 
其次,人希望在群众之中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同,「人」天生怕寂寞,所以要归属一个团体。今天如果任何一个团体都没有我的份的话,那我就觉得满恐慌的。我们希望都加入一个团体,这称为归属感──我是那个国家的国民,我是那个团体的会员,我是......总要归属一个团体才觉得有安全感。
 
如果已归属一个团体后,我们就会希望团体里的人,能够认同我的存在,不希望自己只做个默默无闻的人,只是跟在人家的后面走。因此,从「归属感」进一步有「认同感」。而到最后变成「优越感」,光认识我还不够呀!我的好处可多呢!最初是跟进团体搭上列车,甚至只拉到尾巴都没有关系。其次是既已搭上了,则至少要走到中间,让前面的人,后面的人都能看得到我。而后的优越感,就要走在前面当领队了。
 
欲之所在,争之所由
 
于是人有欲望,就必然有争。
 
与大自然争
 
 
 
最初我们是跟大自然争。譬如要吃饭就得种稻,而种稻就是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它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的稻子就收不成了。或者说,寒流来了,如果衣服不够,你就没办法保持体温。所以人最初是必与大自然争的,尤其在比较原始落后的民族里,跟大自然争是最重要的生活课题。而今我们在科技上已慢慢发达了,所以跟大自然争,即使说还没有打赢,但至少已经比以前轻松多了。天气热你就装冷气;甚至久旱不雨,就请空军下人造雨。
 
与人争
 
 
 
有欲,其次要跟人争。刚才讲到希望在生活上求有、求多、求好,这个「有」、「多」经常就是与别人分配的问题,看谁分得多、分得好?好的东西没有那么多,所以有办法的人才能够分到好的,而没有办法的人只得到坏的,甚至什么也没有得到;所以为了得的更多、得的更好,就必然跟别人争。刚才讲到认同感、优越感,这当然也要跟别人争。
 
跟别人争,就全部人来讲,有的人赢,有的人输。或者就个人来讲,有时候赢、有时候输。所以跟大自然争,我们慢慢的不怕失败;跟别人争,或还有打赢的时候。但第三跟自己争,却是大部分人从来没有赢过的。
 
三、与己争
 
跟自己的什么争呢?是跟自己的欲望争。人的欲望都是愈来愈高,所以就愈来愈不可能满足。我们常说:「当了皇帝想当神仙。」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很有名的皇帝,本来文治、武功都非常的好,可是最后为了想做神仙,竟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来。所以只要有欲望,就必须经常地争,跟大自然争、跟人争、跟自己争。经常在争的状态下,心怎么可能安定呢?
 
与时间争
 
 
 
或者说我们对于一些境界,已经过去的,你心里还在流连,或者还在悔恨!当初如果我在股票一万两千点时,赶快脱手,现在就不得了了。当时就是没有赶快脱手,所以现在被套牢了,悔恨!悔恨!或者说曾经做了些什么事,很得意!于是见了人就赶快拿出来讲一讲。所以即使境界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所留下的情绪,却可能久久不能释怀。或者境界还没有来,你就得高瞻远嘱,要好好的筹策规划,现在很流行生涯规划:在四十岁时,规划剩下的时光怎么过,那时候退休?那时候养老?那时候……境界很多,四面八方,我们都要一一去规划。又因为这个世界经常变动,所以还得时时刻刻善加调整。所以境界已经去了,你还处在悔恨交加的状态,还在得意忘形的状态;境界还没来,要很紧张的去做预测、去做规划,而境界在当下的呢?那更要使出浑身解数去争取、去摆平。所以要跟大自然争、要跟人争、要跟自己争,要跟过去争、跟现在争、跟未来争,这样一来,你的心那时候平呢?
 
以欲为导向的社会
 
现代的社会基本上是走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资本主义在本质上又是以欲望为导向的社会。它鼓励大众发挥欲望,因为顺着欲望的发展,能够推进我们科技的发展。今天为什么发明这么多东西呢?因为要满足我们的欲望。为什么要用汽车?用走的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要快。所有的发明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所以顺着欲望可以推进科技的发展,可以增加经济的繁荣。但是也因为欲望太多了,所以造成人心的不安,社会的混乱。相信这样的事实,大家都容易明白。因此,即使今天已经能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大家还是一样心不能安!所以今天很多人学佛、很多人参禅,都是拜资本主义之赐。
 
以石压草
 
但是如果我们今天已经学佛,已经打坐修禅,还不了解现代社会就是以欲望为导向而形成动乱,还抱持着太多的欲望入禅堂,那打坐对你的功效就很有限了。不能脱离时代的共业──多欲、不知足,而来打坐,只是以石压草。甚至如我们头痛,赶快买块沙隆帕斯贴一贴。在贴的当下虽能得到清凉舒适,可是没有把问题的根源找出来,于是清凉一天、二天之后,它又开始痛了。也许正因为打坐耽误了你一些时间,以致很多事情没有做成,心反而更乱。
 
这可不是笑话,很多人在学佛时,就是脚踏两条船,一方面希望自己的事业做得很好,二方面又希望自己的修行很高。所以我常说很多不学佛的人是一重烦恼,而学了佛之后是二倍烦恼,这都是因为没有把本来的欲望消除或至少放低,而今又加上修行的欲望,这样两边跑岂能不辛苦?这也就是说欲望是动乱的根源,如果真希望自己的心能够安定,希望能减少烦恼,至少要减少欲望。
 
为道资生
 
前面说到人既然活着就必须有资生之计,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穿衣,甚至不能离群寡居。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经常跟人家见面,跟人家沟通协调。但是至少要保持着少欲、知足、安乐的态度,而不要多欲强求,不要斗争混乱。在佛教里讲到食存五观,最后有曰:「为成道故,应受此食。」为什么要吃饭?是为了继续活下去。而活下去又是为什么?是为了修行。所以吃,只要吃得让你不至于生病死掉就好了!而不用吃得太多、太好。同样的,我们对于生活中的需求,也应当抱持着消极的态度,只要还能维持我们的生命用以继续修行便可以了。如果能把实际的需要眼欲望的需要分得清楚,那我们就可以过着轻松愉快的生活。以现代人追求的多是自己的尊严、虚荣,比赛看谁有钱?比赛看谁的车子开得快?此皆是为别人而活,而不是为自己而活,更不是为了修行而活。因此,现代社会才会有这么多的动乱,这么多的烦恼。这是讲到离欲才能清净。
 
欲望的变形
 
下面再论欲望的变形。从传统的道德观,都会说欲望是不好的。我们要寡欲知足。但现代人又常讲人要有兴趣、嗜好、理想、抱负。然而嗜好、兴趣、理想其实不就是另一种欲望吗?它只是讲得文雅一点。但是讲到兴趣便觉得每个人应该有兴趣、应该培养兴趣、应该去发展他的兴趣。甚至在我们还小的时候,就被人家灌说:每个人要有他的志愿,要有他的理想。哦!我的理想就是当个伟大的工程师,要做工程师里的顶尖人物!这算是理想?还是欲望?就佛法来看理想,那只是欲望的变形,可是我们整个社会却不断地说你要有理想、要有抱负,甚至要有使命感。
 
把欲望,说成理想或抱负,好象那就很伟大!结果呢?还是一样,为了达成你的理想,就必须跟大自然争、跟人争、跟自己争。甚至欲望在某方面也会用另一种形式出现,那就是责任、义务。很多人拚命赚钱,却说是为了照顾儿女。可怜在他赚了很多钱之后,却不知道妻子儿女在那里?忙得没有时间照顾妻子儿女,但是他还说赚钱就是为了照顾他们。很多人都是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欲望戴上很多高帽子,说得冠冕堂皇,结果对自己、对别人却一无是处。
 
正发出离心
 
在大乘佛法里,我们常讲到菩萨道。菩萨道是自觉觉他,然而觉悟是悟到什么?悟到欲望是苦恼的根源。如果错以为菩萨道就是要为佛教做一番伟大的事业,那心向外攀缘,却反是造业了。我们现在又常讲一个名词──「发心」,你要发心啊!不发心就是自私鬼!但是我要告诉各位:发心还容易,不发心才难哩!因为凡夫转念之间都在发心,只是发的是贪心、瞋心、慢心。不发心才难,真正不发心的是阿罗汉境界──已经没有心了,怎么可能发心。故不要一天到晚指摘别人不发心,你真的懂得什么叫不发心?
 
但是凡夫不可能不发心,因为他未证得阿罗汉境界。不得不发心,但应当发正心,正心从佛经上论,只有二种:第一称为出离心,第二是菩提心。出离心是出离欲望,这欲望,详细讲包括贪、瞋、痴、慢。而菩提,就是求觉悟。佛法常讲四圣谛──苦、集、灭、道。集,就是指欲望是苦的根本。而道是说少欲知足,无为安乐,才是灭苦的良方。所以能真正离欲的人就无心可乱。无时无刻,不在禅定之中。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禅林风雨 26.灵山寺禅三开示
下一篇:禅林风雨 24.正法、像法与末法

 禅林风雨 自序 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禅林风雨 2.禅坐者的心态 禅林风雨 3.数息要略
 禅林风雨 4.成佛之道──禅定偈颂讲记 禅林风雨 5.守一与还虚
 禅林风雨 6.昏沉与散乱 禅林风雨 7.修定与发慧
 禅林风雨 8.真宝与假宝 禅林风雨 9.住与无住
 禅林风雨 10.心力无限 禅林风雨 11.得与失
 禅林风雨 12.松与紧 禅林风雨 13.出水莲花
 禅林风雨 14.暖冬的启示 禅林风雨 15.单调与迷彩
 禅林风雨 16.明与无明 禅林风雨 17.大乘与小乘
 禅林风雨 18.出世与入世 禅林风雨 19.参禅的精神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