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金刚经》讲解第三十六讲
 
[慧祥法师] [点击:2515]   [手机版]
背景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6月11日
讲次:第三十六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前面两次,都是在说明“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这句经文中的“无我”一词。
  因此,之前有上过课的佛友们就知道,“无我”一词,要依佛陀自己的说明,就是“实际上没有外道所说的那种‘我’存在”。也就是外道认为“五蕴是我”,或说“五蕴异我”,或说“我在五蕴之中,或说“五蕴在我之中”。而佛陀说:“五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又,佛陀并没有否定“真我”的存在。
  因此,在《大般涅槃经》中常常说明“常、乐、我、净”的现象与道理。
  但是,众佛友,在我们真地能正确理解“常、乐、我、净”之前,要先照见自己现有知见中的“邪见”,并修正之。
  修正什么邪见呢?就是要将“非我,以为是我”的邪见,修正为“如实知非我是非我”,将“是我,以为非我”的邪见,修正为“如实知我是我”。
  有关这两个部份,要先学第一个部份,照见“非我”。为了照见“非我”,就要深入观察自己现有观念的误差并修正之,直到百分之一百正确,才能照见。
  要观察“诸法无我”,要依下列三法来观察。
  如《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佛陀所说:“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应当了知,有三种义,诸法无我。何等为三?一、无性无我义;二、有性无性无我义;三、本性清净无我义。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应当了知有三种义,诸法无我。”
  我现在就来一一说明。
  先来说明,什么叫“无性”?什么叫“有性”?什么叫“本性”?
  一、无如此的体性,名为“无性”。白话说明就是:没有这种性质及现象,就叫“无性”。例如:乌龟无毛。
  二、有如此的体性,名为“有性”。白话说明就是:有这种性质及现象,就叫“有性”。例如:乌龟有壳。
  三、永远存在的体性,不会被改变的体性,不需要因缘就存在的体性,本自具足的体性,名为“本性”。例如:乌龟随时随内外因缘而变化。
  现在再来说明,什么是“一、无性无我义,二、有性无性无我义,三、本性清净无我义。”。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三种“无我义”,是要我们观察“无性”的性相中的“无我义”,及观察“有性”中的“无性”及“无我义”,及观察“本性”中的“无我义”。
  一、“无性”性相中的“无我义”:
  例如:有外道认为“五蕴一定是我”,而我们上次己经观察过,这种说法是不合实际的。在“我”的体性中,并没有“五蕴一定是我”的体性。
  有些外道认为“五蕴一定异我”,或认为“我一定在五蕴之中”,或认为“五蕴一定在我之中”。而我们也观察过,这些说法,都不合实际。在“我”的体性之中,并没有“五蕴一定异我”或“我一定在五蕴之中”或“五蕴一定在我之中”的体性。
  因此,我们要去如实观照我们观念中所认为的“我”,哪些其实是“无性”的。因此,能照见“无性无我义”。
  二、“有性”中的“无性”及“无我义”:
  例如:虽然有人知道,实际上没有“五蕴一定是我”的性相,也没有“五蕴一定异我”的性相,也没有“我一定在五蕴之中”的性相,也没有“五蕴一定在我之中”的性相,但是,有人观察到,现在有“五蕴是我”的现象,就以为“五蕴现在是我”。例如:有人观察到,现在他可以控制手脚活动,就以为“手脚现在是我”。
  其实,当我们如实深入观照就会发现,就算“现在可以控制手脚”,而这“现在可以控制手脚”的体性,也非永远如此。也就是说:“我”并没有“一定现在可以控制手脚”的体性。
  如果我们真地有“一定现在可以控制手脚”的体性,当手脚断了时,我们应该还是可以“现在可以控制手脚”才对,而实际上也没有如此的现象。
  同样的,请众佛友深入观照,如果有认为“五蕴现在异我”,或“我现在在五蕴之中”,或“五蕴现在在我之中”,这些现象,虽然有时是“有性”,其实也是“无性”的。
  因此,就能观照到“有性无性无我义”。
  三、观察“本性”中的“无我义”:
  之前已经说明过,“本性”就是“本自具足之体性”。
  这“本自具足之体性”,为什么又说是具“无我义”呢?
  我先来举一些“本自具足的性相”的例子。
  一、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
  二、一切有为法,都是永远在当下,随着当下的因缘在变化的方式,永远存在着。
  三、一切众生皆具佛性。
  四、自性本自具足,本不生灭,本不动摇,能生万法。
  如此种种,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不多说。以后有空,众佛友想要深入讨论,那时再来深入。我们今天只先举这些例子。
  现在来说明,为什么说“本性无我义”呢?我们就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这个本性来观照之:
  一、“我们本具佛性”,这不是我创造的,也不是我能控制,我也不能改变令自己不具佛性,所以说“本性不是我所能控制令生灭的”,这是“本性无我义”。
  二、“我本具佛性”,“一切众生也本具佛性”,对方的佛性,不是我能创造的,也不是我能控制的,我也不能用任何因缘令对方不要具足佛性,所以说“本性不是我所能控制令生灭的”,这是“本性无我义”。
  如此,简略说明“本性无我义”。
  有关“无性无我义”、“有性无性无我义”、“本性无我义”,请众佛友要深入观照,如理观察、思惟。
  如此,深入照见佛陀所要说明的“无我”的真义,才能深入了解《金刚经》中所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的含义。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有关“无我”一词的介绍,告一段落,请大家将这三次所讲的内容深入观照,别辜负了这一段法缘。
  祝大家进步,直趣无上菩提!
  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金刚经》讲解第三十七讲
下一篇:《金刚经》讲解第三十五讲

 是心光明证菩提——《金刚经》开示 无住妙行《金刚经》
 一直在读《金刚经》对不对,还是应该从基础学习? 《金刚经》早上念好?还是下午念好?
 发愿念诵五十遍《金刚经》和五十遍《地藏经》...现在闻思修的任务很多.. 《金刚经》内容所说的,应如是住,降伏其心,是指什么心?
 为什么《金刚经》一直强调法身慧命的重要呢? 《金刚经》中四句偈“等”的微妙含义
 《金刚经》怎样说空(印恒) 去除妄执,回归自性——从《金刚经》的经题看全经的思想主旨(宽寂)..
 《金刚经》与净土法门(来定) 《金刚经》的社会时代价值(智慧)
 道在寻常日用中——《金刚经》的现代意义(成峰) 学习《金刚经》的目的(文定)
 每天持诵《地藏经》和《金刚经》,因每天这样做,念的速度很快,这样有过.. 《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那世间法也是佛法么?
 32、有人说,前面问题中关于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得的道理,在《金刚.. 《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不住于有无善恶二边之见。既然如此,为..
 五届:从《金刚经》到现代人生(圣凯法师) 如何理解《金刚经》中“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