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
 
[宣化上人] [点击:4044]   [手机版]
背景色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于三藩市佛教讲堂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二日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A1. 总释名题 A2. 别解文义 A1(分二)
  B1. 经题 B2. 人题 

  A1. 总释名题

  讲这一部经分成两科:第一科总释名题,总起来解释名题;第二科别解文义。总释名题又分出两科:第一是经题,第二是人题──翻译人的名题。

  B1. 经题

  经的题目,在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里边有七种立题:

  第一:单人立题。什么是单人立题?《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单人立题,“佛”是个人,“阿弥陀”也是个人,所以叫单人立题。

  第二:单法立题。什么叫单法立题?譬如《涅槃经》,“涅槃”是法,以法相作经的题目,这叫单法立题。

  第三:单喻立题。用单一个譬喻来立题,什么是譬喻立题呢?就譬如《梵网经》。“梵网”就是单单一个譬喻。并不是说是这个譬喻的譬喻,就单单譬喻。譬喻什么呢?因为《梵网经》说的是戒律,这个戒律就比方大梵天王前边的那一个网罗幢。这个网罗幢是圆筒形的,挂在大梵天王前面,作为庄严的表现。这个网的周围都有孔,有这个网的窟窿,也就是每一个网孔里边,都镶着一粒最名贵的宝珠,这些宝珠又互相光光相照、孔孔相通。这个宝珠照着那个宝珠,那个宝珠又照这个宝珠……,来回这么互相照。

  虽然这样光光相照,你的光照着我的光,我的光照着你的光,但是这光和光之间,可不会彼此发生冲突,不会说:“你的光不要来照我这个光,我的光也不要去照你那个光。”没有的!这光光相照、孔孔相通,就是用来比喻每条戒律之间,互相都像这些宝珠一样光光相照。你守这条戒律,这条戒律就有一道光;你守那一条戒律,那一条戒律也有一道光,所有十重四十八轻的戒律,每一条都有它的戒光放出来,就好像这网罗幢的珠光似的。

  为什么在网孔里头都镶上这个珠宝呢?这个网罗幢比方是菩萨戒,就因为每个戒,本来就是有个窟窿的。这个戒怎么有个窟窿?也就是有个漏洞在那个地方。虽然是一个个的漏洞,但是你守了戒律后,它就变成一粒粒的宝珠了。你若犯了一条戒,你就有一个漏洞;你若守着这个戒,就好像宝珠放光似的,而且光光相照、孔孔相通。这表示什么呢?表示这个佛的心、菩萨的心和众生的心,心心都是相应的。佛是怎么成的佛?都是从这个戒律修成的,菩萨也要从这个戒律修成佛,众生也要守着这个戒律才能修成佛,这表示化化无穷,这个意思是没有穷尽的。所以《梵网经》是单喻立题,单单以一个比喻来命题。以上这三种立题叫单三。

  第四:人法立题。譬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个人,“般若”是法,是法的相,所以叫人法立题。

  第五:人喻立题。譬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个人,“师子吼”是个比喻,言其佛说法好像师子吼似的。狮子一吼,百兽皆惧。

  第六:法喻立题。本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以法喻立题。“般若波罗蜜多”是个法,“心”是个比喻,所以这一部经是以法喻立题。以上这三种立题叫复三。怎么叫复呢?复就是重复,也就是两种合到一起,又叫重三。

  第七:人法喻立题。有人、也有法、也有喻,又叫具足一。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个法,“佛”是个人,“华严”是个喻,表示“以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的果德”。又“大方广”是说这法的体,“华严”表示用。佛是修大方广六度万行这种法而成的佛,修六度万行是成佛的因,就好像花是果的因似的,这叫万行因华,用好像花似的这种万行的因,来庄严这无上的果德,就成这种佛果的德行。

  现在就用我所作的偈颂来解释本经。每一段文都有八句偈颂,来解释这一段经文。这八句偈颂是我自己作的,以前讲过一遍,这是第二次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妙智方可达彼岸 真心自能契觉源 法喻立名超对待 空诸法相体绝言
宗趣原来无所得 力用驱除三障蠲 熟酥判作斯教义 摩诃逆转般若船

  前边这八句偈颂讲的是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题,按照五重玄义 ( 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相 ) 来解释。这第一句和第二句是解释题目的意思。

  五重玄义:(一) 释名

  妙智方可达彼岸。什么是妙智呢?般若就是妙智。你用这般若的妙智,才可以到彼岸。这个到彼岸,就是波罗蜜,这“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

  真心自能契觉源。这个“真心”就是说的这个“心”字,也就是说的这个“般若”。你有般若的妙智慧,有这种真心,自然就可以契合觉源。契合觉源,就是和佛的本觉相契合,就是得到那个本觉的体了,契合了。契合就是相合了,和它合成一体了。

  法喻立名超对待。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法和喻来立它的名字,“般若波罗蜜多”是法,“心”是个喻。“超对待”这是一个绝待的法,不是对待法;它超过去这个对待,而到这个绝待的这种境界上。

  般若是什么?般若有文字般若,有观照般若,有实相般若。以文字般若而生出来观照的般若;由观照的般若才来契合本体的实相般若。这个般若又叫究竟的智慧,又叫妙智慧,又叫彻底的智慧。彻底的智慧,是说这个智慧到底了,也可以说是到家的智慧,也可以说是佛的智慧,也可以说是真心。这个真心也就是智慧,智慧也就是个真心。“般若”本来就可以翻译成一个“真心”, 《大般若经》可以说是《大真心经》,不是假心的,这完全都是讲真心的,实用的妙理。那么,这一部《心经》呢,是般若心中的心,因为它虽然只有二百六十个字,可是在般若经里边,它好像是一个心,一个主体,所以叫心中的心。现在又加上一个心字,心中的心又心,这是真心里边的真心,所以用一个“心”字,简称叫《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这是法,是到彼岸的法。“心”是一个比喻,比喻这部经就像人的心,是一身的主体一样,所以它是绝对待的,超这个对待的。

  每一部经都有通名,有别名。通名就是共通的名字,佛经通通都叫经,所以“经”字是每一部佛经的通名。别名,就是每一部经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名字,其他的经就不叫这一个名字。“般若波罗蜜多心”就是这一部经的别名,表示这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部里边的一个心中之心。“般若波罗蜜多心”这几个字的意思解释已竟,现在略略地来讲一讲这个“经”字。

  什么叫做“经”呢?怎么叫个“经”呢?“经”,是经常不变之法。不能改变的,一字也不可去,一字也不可添,所以这是经常之法,所以叫经。经者“径”也,就是道路,修行所必经过的一条道路。你想要修行,一定要走这一条道路,你若不修行,就不必走这一条道路了。因为什么?因为你不修行。可是这一条道路,你必须要走,你若不走,这条道路就会荒的。怎么叫荒呢?荒就是长草了,这一条道路若没有人走,它就会生草,就荒了。你若常常走修行这一条道路,它不但不会荒,而且会一天比一天平坦,一天比一天光明。经又怎么会荒了呢?我告诉你,这个经若荒了,就是你忘了。你本来不用看本子也可以念的,可是经过三、五个月不念,那就把它忘了,这就是把这条路荒了。

  那么念经有什么好处呢?念经啊,没有好处!念这个经,要费很多的时间,费很多的气力。好像在佛前念《金刚经》,你说有什么好处?你从头念到尾,啊!费了很多气力,费了很多精神,费了很多的时间,也没有看见什么好处,这是没有好处。各位居士啊!不要那么愚痴喔!你所能看见的好处啊,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是有形相,能看得见的,那并不是好处,都不是真的,所以我才说念经没有好处。这个好处你是看不见的。怎么样子呢?你每念一次经,在你的自性里边就经过这么一次的刷洗。譬如念《金刚经》,念一遍,这经中的意思就明白一点;念两遍,更明白一点;念三遍,就更明白多一点。所以,这个念经是在你自性上,智慧会增加的。但是这个智慧增加了多少?你是看不见的,不过只有这么一种感觉,所以念经的好处是说不出来的。

  而且你多诵一遍经典,就少生一点烦恼,不要因为诵经又生出烦恼了。不要说:“你念得不对!”“你念得太快了,我跟不上你!”或者“你念得太慢了,要我等着你!”或者“你念的声音不好,我听得不顺耳!”不要在这上面用工夫。况且大家都是初学,谁也不一定会念。但是不管会不会念,大家都一定要念。大家一同念,就叫共同薰修,不是共同在一起,你找我毛病,我找你毛病。但若真要有毛病,大家还是一定要找的,一定要找到毛病。若不找到毛病,那么自己的毛病太多,修行就不相应了。所以,这个念经对自性上是有帮助的。帮助什么呢?帮助开智慧。念《金刚经》也是开智慧,念《心经》更是开智慧的。所以念经虽说是没有好处,其实这好处是最大的,你看不见的。你看不见的,这才是真好处;你能看见的,那完全都是皮毛。

  “经”还有另外四个意思,就是贯、摄、常、法。

  “贯”就是“贯穿所说义”,把佛所说的义理都贯穿到一起了,好像用一条线把字都穿成一串。

  “摄”是“摄持所化机”,经能摄受一切众生的机缘,对症下药。什么叫摄?我常常讲,你看见吸铁石了没有?那个吸铁石,铁块虽然离得很远,它也能把那个铁给吸上来。经也就好像吸铁石一样,所有的众生就都好像铁块似的,又硬又刚强,脾气也大,毛病也多,可是一吸到这吸铁石上,慢慢也就软了,慢慢毛病也没有了,这就是摄。

  “常”就是古今不变,也就是永远都不会变的经常的法。无始无终,亘古亘今,由古来到现在,都是依照这个经典去修行,这就是常。古今不变就叫常。

  “法”是个方法,就是三世同尊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干什么的呢?就是用来修行的。这个修行的方法,无论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都用它来修行,所以叫三世同尊。

  “经”又有绳墨的意思。好像古来做木匠的,都有那么一个墨斗,墨斗上有一条绳线,用那个墨 ink 染成黑色。在需要画直线的地方,木匠就把这个墨斗放在上面,把绳一拉出来,用手往前一拎,再放下,这木板上就现出一道黑印了,不像现在有这个尺,有这个铅笔,就可以画一道线。所以这个绳墨也就有规矩、准绳的意思。经就是一个规矩,你若念经就会守规矩,不念经就不守规矩。我们现在研究这个般若,一定要守般若的规矩。你守般若的规矩,就会开启你的智慧。

  五重玄义:(二) 显体

  空诸法相体绝言。按照五重玄义,第一是释名,解释经名,这部经是以法喻为名。第二是显体。什么是这一部经的体呢?“空诸法相”就是它的体。空诸法相也就是诸法空相,你不要弄错了,说:“那个诸法空相就是诸法空相,这个空诸法相和这个文字不相同啊!”这是相同的!这是中国这个文法上的。这“是诸法空相”也就是“空诸法相”。“是诸法空相”那“空相”也没有相了。这个“空诸法相”的那个“法”,那个“是诸法空相”和这个“空诸法相”,这是一样的。

  “体绝言”,以“空诸法相”作它的体,作这个经的体,这是这一部经的体。“绝言”就是没有什么可以说的。这个体就是空诸法相,什么都没有了,你说有什么好说的?所以说“体绝言”,已经就是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文字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第四句讲的是体。

  五重玄义:(三) 明宗

  宗趣原来无所得。第五句就是明宗。这部经是以什么作它的宗旨呢?以“无所得”为它的宗旨。经上说:“无智亦无得。”无智亦无得,就是无所得。因此以“无所得”作为这部经的宗趣。

  譬如我们人,所有的人都叫“人”,这是人的一个通用的名称,好像所有的佛经都叫“经”一样。你这个人叫什么名字?这就是“释名”了,解释名字。或者叫张三,或者叫李四,就有个自己的名字了。张三又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呢?是高的、矮的?是黑的、白的?是胖的、瘦的?是个什么样子?他的体是个什么样子的?体是完全的,是不完全的?有没有眼睛?有没有耳朵?有没有鼻子?这就要研究他的体了,这就是显体。显体然后就要明宗。明宗是怎么样?哦!他这个人是很高的,大约可以做苦力,可以做苦工;或者他这个人很有学问,大约可以做一个秘书secretary,或者作 boss,这就叫明宗。我现在是用这个世法来给你们讲佛法。

  五重玄义:(四) 论用

  力用驱除三障蠲。第四是论用,论他这个人可以做什么?“力用”就是他有什么用?可以做什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以做什么呢?它可以破除三障。所以“破除三障”就是它的力用。

  三障是什么呢?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三障。三障:第一就是报障,第二就是业障,第三就是烦恼障。

  一、报障。报障又分正报和依报。怎么叫正报?怎么叫依报?正报就是正当来受报的,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依报就是依靠这个来生活而受报,也就是衣、食、住等。

  我们人这个正报的身体,有好的,有坏的。有的相貌生来就非常英俊、非常的圆满,人人见着人人就欢喜,人人爱敬。见着这个人哪,人人都欢喜他,看着他有这种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样子。什么叫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英文就叫outstanding。这样的人,人人见了都赞叹:“喔!这个人真是有智慧!真是有善根!”这又分出两种。

  有的人,你看他有智慧,但没有善根,这是什么呢?这种人多数是妖魔鬼怪来到世界上。什么叫妖魔鬼怪呀?好像山精,在山里头藏的妖怪,就是那个精灵、魑魅、魍魉等,这些妖怪年头多了,成了老妖精,可以吃人的。后来他也死了,死了来做人,他就比一般人多少聪明一点。但是他做事一点也不聪明,尽做糊涂事。什么坏他做什么,啊!专门不守规矩。哪一种事情是对人最有害处,他大约就做这一种事情,所谓“唯恐天下不乱”,专门扰乱社会的秩序。这一类就是有智慧而无善根的。又有些人在前生尽作好事,但是不研究经典,所以智慧就没有那么多,很愚痴的,这是有善根而无智慧。又有的人,相貌既美满,寿命又长,也富贵,也富有;有的人相貌既丑陋,寿命也不长,很小的岁数就死了,这都是前因后果所现出来的正报。

  依报,就是我们依以为生的衣、食、住、行。依报也是由前生所种的因来的。你前生种善因,今生果报就好;前生种恶因,今生果报就坏。所以,我们做事情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种恶因,将来就不会受恶的果报了,这叫报障。

  二、业障。业就是事业的业,不论出家人、在家人,一定都有一种事业来做。一做事业,就会有很多的问题,很多困难的事情发生。遇到困难的问题,就会生出烦恼,生出种种不愉快的事情,这就叫业障。

  三、烦恼障。我们人都有烦恼,这烦恼多数由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多数由贪心生出的,由瞋心生出的,由痴心生出的。你怎么会有烦恼?你有贪心,贪不来,就生出烦恼了。你有脾气,事情不合你的意了,就生出烦恼。你愚痴,不明白了,就生出烦恼。为什么你有烦恼?又因为你有一种慢心,你有一种骄傲心,你看不起人,于是乎就生出一种烦恼。为什么你有烦恼?又因为你有一种疑心,对一切的事情都生出怀疑,一怀疑也就生出烦恼。还为什么生出烦恼?因为你有邪见,见解不正当,所以就有烦恼生出来。如果你有正知正见,你有真正的这个智慧,对一切事情就都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既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始至终都非常的明了;你既然明了,就不会有烦恼。所以烦恼障是由贪、瞋、痴、慢、疑、邪见生出来的。

  这部《心经》能把这三障给破除了,破除报障、业障、烦恼障。它怎么破除的?因为它有真正的妙智慧,有真正如如不动的真心,所以能把这三障给破除了。我们明白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才会有真正的智慧,有了真正的智慧,就能把三障给破除了。

  五重玄义:(五) 判教相

  熟酥判作斯教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教义属于熟酥,这熟酥是指五时里的第四“般若时”。

  佛说法分为五时八教,这五时和八教,都是天台智者大师他判断出来的。今天我就依照权实这两种的智慧,来解说五时。

  第一,华严时。《华严经》是佛最初所说的法,说了二十一天。在这个法里头有“一权一实”,一种权法,一种实法;一种权智,一种实智。怎么说它一种权智、一种实智呢?《华严经》里边讲的法界的道理,有事法界、理法界、事无碍法界、理无碍法界、事理无碍法界。那么在这个教义里边,它虽然是为菩萨说的,但是在实智的真实的佛法里边,也有一种方便权巧的法,所以是一权、一实。

  第二,阿含时。这个时候是“唯权无实”,只有权法而没有实法。那个时候的众生都像小孩子,不懂佛法,所以要用种种权巧方便的法门,来诱导这一些个众生,来化度这一些个众生。这时佛说的都是方便法门,所以在第二时里只有权法而没有实法,没有实智。

  第三,方等时。这个时候是“三权一实”,有三种的权法,一种的实法。为什么叫“方等”呢?因为这时候是四教并谈,同时讲四教的道理。四教就是藏、通、别、圆。所谓“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弹偏,就是说:“你那个偏的不对。”斥小,是说:“你这个小乘也错了。”叹大,就是赞叹大乘。褒圆,就是褒奖圆教。三种的权法就是藏、通、别,一实就是圆教,所以方等时是三权一实。

  第四,般若时。般若时是“两权一实”,有两种权法,一种实法。两权就是通教、别教这两种权教,一实就是讲的圆教。

  第五,法华涅槃时。这个时候是“唯实无权”,只有一个实智,没有权智,没有方便权巧的法。

  所以这五时若按着权实来论,法华的时候是唯实无权,般若的时候是二权一实,方等的时候是三权一实,阿含的时候是唯权无实,华严的时候是一权一实,它是有顿渐的。这是按着这个五时来用这个权实二智,来讲这五时。这五时若往详细地讲,那很多很多的,所以我每逢讲经,每讲一次经,就多讲一点你们没有听过的,那么你们听得多了,慢慢懂的也就多了。

  摩诃逆转般若船。“摩诃”是大的意思,“逆转”就是倒过来,倒过来什么呢?倒过来般若船。“倒过来般若船,不就没有般若了吗?”不是的!这个教你逆转,逆转什么呢?逆转你那个愚痴。你把你那个愚痴逆转过来,转过来就是般若船,就是般若了!逆转就像逆水行舟似的,要费一点力量,不是容容易易就可以做得到的。虽然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那么长的时间,但也要经过一生、两生、或者三生……,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这个都很长啦!我还是不修了!”你不修,也不必勉强,勉强就不是道。所以我对我的弟子,哪一个欢喜堕落,就随你堕落去!你不愿意逆转般若船,那么就是随大流去,顺流而下,越下越远,越流越远。你若逆转,这就上流;你不逆转,这就下流。全看你愿意往上逆流,还是往下顺流而去。

  以上是按着五重玄义,解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题。

  B2. 人题

  “经题”前面已经大大概概地讲了一下,现在再讲“译人”。“译”就是翻译,“人”就是翻译的这个人。我们现在有经典可读,要很感谢这位翻译的人。如果没有这个翻译的人,我们到现在恐怕也见不着这一部经典,也听不见这一部经典的名字。既然见不着这一部经典,听不见这部经典的名字,我们又怎么能照着经典里面的方法去修行呢?没有经典,就没有法子找着这一条修行的道路,所以我们要很感谢这位翻译经典的人。这些翻译的经典,从一翻译完毕,就一直传流到现在,每一代的人,都得到这位翻译经典的人的这种慈悲教化,所以这个翻译经典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是非常伟大的!

  那么翻译这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人是谁呢?就是“唐三藏法师玄奘”。“唐”就是中国古代唐朝那个时候。“三藏”就经藏、律藏、论藏。经藏,经藏里边的佛经很多;律藏,律藏是讲戒律的;论藏,论藏是讲议论道理的。“法师”,以法为师,以三藏的佛法来作他的师父的,就是个法师;或者以法施人,以三藏的佛法来教化众生,这也叫法师。现在翻译本经的这一位法师,是一个以三藏为师的法师,也是一个以三藏来教化众生的法师,兼而有之,两种都全备了。

  “玄奘”是法师的名字。这一位法师,他的根基非常地深厚、非常地奥妙,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一位法师,在近代佛教来讲,可以说是最伟大的一位法师。怎么说他最伟大呢?他当时到印度去取经,那时候并没有飞机、轮船、火车这一类的交通工具,巴士、taxi(计程车)也统统都没有的,那用什么做交通工具呢?就是用马。他只用一匹马,从中国的新疆、西伯利亚那一带出去,走到印度。他这一种的旅行,可以说是最长远的一个旅行,也最辛苦的一个旅行,也是最没有人能做得到的一种旅行。

  唐玄奘没有去取经之前,天天就练习跑路。怎么练习跑路呢?就在家里一天走到晚,又练习走路上山。家里没有山可以爬,他就堆了一些桌子、椅子、凳子,从这一张椅子跳到那一张桌子上,又从那一张桌子跳到这一张椅子上,就这么练习爬山越岭的工夫。所以虽然从西伯利亚到印度,经过雪山、终南山,有很多的山岭,但因为他在家里预先就训练过,所以行走如飞,终于到达他的目的。他到印度去了十四年,取经回来,翻译出很多经典。

  “奉诏译”,“奉”就是承奉,“诏”就是皇帝的诏书,“译”就是翻译,把印度的梵语翻译成中国的文字。现在这里有几位居士,既通达中文,又通达英文,又通达梵文,又通达德文,又通达很多的文字。那么若能把经典翻译介绍到西方,这是功德无量的!这不是仅仅一生的事情,可以说是为西方的人,生生世世都留下一种恩泽。所以我希望每一个人都不要落人后,赶快学中文,好把经典翻译成英文。还有各位居士,每一位都包括在内,你们都不要落后,都要争先恐后的,为你们西方人做出一点贡献。

  现在这个世界,可以说是坏了,唯有佛法可以拯救。大家若明白佛法了,还可以挽回这世界的恶劫;如果人人都不明白佛法,这个世界恐怕很快就会到灭亡的时候。耶稣教讲末日,这个末日就不远矣!很快就会到来了。但如果佛法翻译成英文,人人明白佛法,人人知道不懒惰了,人人都向前去发心修道,那么这个世界的末日就还很远很远,而不是不远矣了,是很远很远的。将来不知道到多少个大劫以后,或者根本就没有一个末日了。为什么呢?因为佛法这么一转大*轮,把太阳都给吸住了,太阳落不下去,所以就没有末日了。

  什么事情都是活的,不是一定死死板板的!你不要以为有人说末日,就真是有了末日了。它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若是人人都学佛法,末日就没有了;人人不学佛法,末日就来了,所以这是很活动的,你不要把它看得死板了。

  好像在过去,三藩市盛传一种谣言,说是在四月间就会有地震,三藩市就搬到海里去了。这个谣言不是今年才开始的,前几年就有这种谣言了,因此三藩市很多人搬走的,很多有钱的、怕死的人都跑了。为什么呢?就怕三藩市搬家搬到海里去了。那么这个在去年我也讲过,今年我又讲过。去年这个安西给易象乾写信,就说Abbot(方丈)不能到西雅图去;若到西雅图,三藩市就会搬到海里去,所以我不能去。那时候,他本来预备给我买飞机票到西雅图,是不是啊?(弟子:是!)我就对大家讲:“你们只要好好学习佛法,三藩市绝对不会搬家的,因为我还没有在三藩市住够呢,所以它不可以搬家。”

  今年我又对各位讲,我说:“你们放心!你们只要诚心念〈楞严咒〉,诚心学佛法,我保证三藩市不搬家的!”这是我早就说过的。到现在为什么三藩市还没有搬家?这岂不也是默默中有一种变化?可见大家念〈楞严咒〉、学佛法都很诚心的,天龙八部就在这里拥护道场,所以没有什么事件发生。这也和末日是一样的意思,末日都可以不末日,何况想要三藩市不搬家就不可以吗?也可以的!好像我们本来要搬家,但没有找到相当的地方就不搬,也一样的。这三藩市没有找到相当的地方,大约没有租赁到这么好的地方,所以也就不搬了。

  A2. 别解文义

  观自在菩萨。  

  回光返照观自在 觉诸有情即萨埵 如如不动心君泰 了了常明主人公
六种神通浑闲事 八方风雨更无惊 卷之则退藏于密 放之则弥六合中

  现在讲这“观自在”,你笑,你观自在了吗?这观自在才可以笑;不观自在就不可以笑,要观自在了。“观自在菩萨”,“观”就是观想,“自在”就是一切一切都很快乐的,也无忧也无愁,也无挂也无碍。无挂碍就是观自在,有挂碍就不是观自在。

  回光返照观自在。你回光返照就是观自在,你不回光返照就不是观自在。什么叫回光返照呢?回光返照,就是无论什么事情,都要问问自己。好像有人对你不起,你自己要想一想:“为什么他对我不起呢?喔!原来是我自己不对了!”这就叫回光返照。若是有人对你不起,我也不管自己对不对,就一炮轰过去,把对方打得头破血出,这并不是胜利,这就是自己太没有理智了。你回光返照,就是有理智,所以说“回光返照观自在”;你回光返照,看看你自己自在不自在啊?现在我给你们一个字、一个字的讲。“自”就是自己,“在”就是在这个地方。怎么在这个地方呢?就是回光返照,看看自己打妄想没打妄想。你若打了妄想,这就是不自在了;没打妄想,这就是自在了,就在这个地方。你看!多简单!多妙!这个说得真是很不错的!

  觉诸有情即萨埵。“萨埵”也就是菩萨。什么叫菩萨?菩萨就是要觉有情。这个“觉”是叫人明白,不是胡搅的那个搅,“觉”字若加上一个提手边,就变成胡搅的搅。“好的我也要把你搞坏了!”这叫胡搅,就不是觉有情了,而是令有情的都愚痴了。觉悟有情是要令一切有情都觉悟、明白。有情是什么呢?有情就是众生。你不要又误解文义,说:“喔!这有情大约是讲情、讲爱吧!”不是的!觉悟有情,正是要把你这个情爱都空了。见爱若空了,“即萨埵”,这就是菩萨了。

  如如不动心君泰。“如如不动”,不动就是定力。如如不动就无法不如,也就是一切都如法了。如法就怎么?就“心君泰”。这时候心君泰然,《法华经》说:“其心泰然。”泰然就是很快乐、很平安的样子,一切的烦恼、麻烦都没有了。

  了了常明主人公。你要有“了了常明”的这种般若智慧。你若不了就不明,不明就不了,所以要了而又了,明而又明,了了明明,明明了了,就是明白,要清清楚楚的。清清楚楚是什么呢?就是不糊涂!就是不愚痴!明明知道这个东西做了是不对的,还要做!这可以说是 double stupid,愚痴上又加一个愚痴,这就是因为做不了主。主人公,就是作得主,I am owner,我自己是主人,我就可以叫其他的人去做什么都可以,不是被其他的这一些个人来支配,要我来支配人。说:“喔,那我就坐着,什么也不做,就叫人家来帮着我做工,我不帮助人家做工。”也不是这个样子的。这个主人公,就是言其你不糊涂,不做糊涂事,自己可以做得主。做得主,就是有真正的智慧,有真正的主宰,不做那一些个偏僻的事情,不做那一些个邪知邪见的事情,不做那些吃迷药,或者其他不正确的事情。你若做那些不正确的事情,就是愚痴!我用中文讲,可以把不懂中文的人讲得这么欢喜,是有点意思。

  六种神通浑闲事。你若是能做得主了,自然就会有六种神通。六种神通是: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为什么你没有这六种神通呢?就因为你做不得主,见到境界就被境界转了。若是见异思迁,你就被人家转,而不能转这境界了。无论什么境界来了,你都能不被它所摇动,不要说明白的这么样子醒着,就是在梦中也不被境界所转,那你就是个主人翁。你若能做得主,有真正的智慧,那么这六种神通都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浑闲事”,就是很平常的,这不算一回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是很平常很平常的,好普通的。

  八方风雨更无惊。“八方风雨”就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中所说的八风。苏东坡有一次写了一首偈颂说: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他很得意的派人送过江去给佛印禅师看。佛印禅师给批了“放屁放屁”四个字。喔!他一看见这四个字就放不下了,就发了火了。这时候不单是放屁,而是放火了!要来给放火了,甚至要把佛印给烧死。所以就从江南那一岸,就到江北来找佛印来了,来就要同他打架的,就说:“啊!你这个和尚!我写我开悟的话,你怎么就骂人呢?哼!你为什么骂人?”佛印说:“我骂什么人呢?我只放两个屁,就把你从江的南岸打到江的北岸来了,你这还叫八风吹不动吗?不要说八风,只我两个屁就把你蹦过江来了。”苏东坡一想:“对呀!我若真八风吹不动,怎么就他这四个字就把我惹得发火了,这还是不行呀!”于是乎就叩头顶礼求忏悔,就跑了,回去了。

  什么叫八风呢?就是称、讥、苦、乐、利、衰、得、失。“称”,就是称赞你:“啊!你这个居士真好呀!你又明白佛法,又有智慧,又聪明,啊!又辩才无碍!”这称赞你。这称也是一个风。“讥”,就是讥讽你:“你呀学什么佛法,现在这个科学时代,还学这种古老十八代的东西,哎!真没有意思!”他讥讽你一顿。你一想:“对呀!这个科学时代,怎么还学这个因因果果,什么无人无我的。无人无我怎么成科学时代呢?我也是我、人也是人嘛!”这又被讥风吹动了。“苦”,叫你吃苦,这也是一种风。我有一个徒弟,现在天天行苦行,天天帮助大家做 notes,这也是一种苦行。但他没有被这个苦风摇动,他还去做去。“乐”,就是快乐。吃得好,穿得也好,住得也好,一天到晚都非常快乐。你以为这是一种好事情吗?这也是一种风呀!“利”,就是有利益。哦!我这儿修行正很困难,啊!我也没打妄想,就有人供养我一百万块钱,叫我造庙去。哈!这个心里就高兴了。这就是被利风吹动了。“衰”,就是衰败。譬如有人破坏说:“那个和尚不是好和尚,他什么事情都干!你不要相信他,相信我好了!”这就是衰风。“得”,就是得到了。“失”,就是失去了、丢了。“八方风雨更无惊”,就是这八种风都吹不动他了。

  卷之则退藏于密。这一部经,你若把它合起来,就要收到一个好的地方,不要放到不恭敬的地方。你要恭敬经书。

  放之则弥六合中。你若把它打开,这种的般若智慧充满整个六合。六合就是四方加上下。你看这般若的法门多妙呀!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道修身莫外寻 自性般若深密因 白浪冲霄黑波止 涅槃彼岸任运登
时兮时兮勿错过 慎之慎之取天真 杳杳冥冥通消息 恍恍忽忽见本尊

  “行”就是修行。“深”是对浅而言深。“般若”就是智慧。“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时”就是这个时候。这是说观自在菩萨他所修行的是深般若,不是浅般若。什么叫深般若?就是妙智慧。什么叫浅般若?就是小乘四谛、十二因缘。那么,有妙智慧才能真正到达彼岸,若没有真正的妙智慧,就不能达到彼岸。那么谁能达到彼岸呢?就是这位观自在菩萨,所以释迦牟尼佛才举出观自在菩萨来,因为这一位大菩萨他是修行深般若的,而且已经到达彼岸了。

  二乘的人只修浅般若,而不知道修深般若。什么叫浅般若?就是修析法空观。析就是分析,细细的分析开。分析什么呢?分析色法和心法。什么叫色法?色法就是有形有相,可以看得见的。什么叫心法?心法是你看不见的。有形的就是色法,无形的就是心法。什么叫有形?就是一切有相、一切有为,这都叫有形。心法是无形无相的,它只是一种知觉。所以有知觉,无形相,这就叫心法;有形相,无知觉,这就叫色法。

  按照色、受、想、行、识五蕴来说,这个色是有形相的,所以是色法;受、想、行、识是无形相的,所以是心法。观世音菩萨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他把五蕴都照空了,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也和色法一样,都是空的。

  讲到这个空上,般若就是谈空的。本来空有很多很多种的,在这儿就简单的讲讲五种的空。

  第一叫顽虚空。顽虚空,就是我们一般人所知道的、眼睛所见到的这个虚空。为什么叫顽虚呢?就表示这个虚空是无知无识的,没有知觉性存在。凡夫所执着的,就是这个顽虚空。什么叫虚空?就是什么也没有,在这儿没有了。可是这是个真空吗?不是的,这是顽虚空,凡夫所知道的就是这个虚空。

  第二叫断灭空。断灭,这是什么呢?这是外道所执着的。外道不知道这个空理,他说:“人死了也就没有了,就断灭了,就空了。”所以执着有一个断灭空。

  第三叫析法空观。这个二乘的小乘人就修析法空观。析法,就是分析这个法。他分析这个色就是色,心就是心。他不知道这些都是空的,因为他没有证得真空的妙理,所以就在化城上停留住了。化城是个虚妄的地方,他就站在那个地方不再向前了。修析法空观,就叫浅的般若,不是深的般若。修行浅的般若,他这个分段生死是了了,可是变易生死没有了。

  什么叫分段生死?我们每一个人有一个身体,你有你一分,我有我一分,各有各的一分,这叫分。每一个人由生到死,也各有一个段落,这叫段。各有一份、各有一段,这叫分段生死。段也可以说是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形段,或者你五尺高,他就六尺高,那一个人就七尺高,各人有各人的一段,这叫分段生死。那么,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人,证到四果就了了分段生死,但还没有了这个变易生死。

  什么叫变易生死呢?变,就是变换,就是交易、贸易,互相变化。这变易生死就是分段生死的根本。怎么说呢?这变易生死就是这个种种的妄想,这妄念迁流,前念灭后念生,后念灭后后念又生,这样生了又灭、灭了又生,这就叫生死。这一念灭就是死了,这一念生就是又生了。也就是我们这个妄想,在四果阿罗汉还没有断尽,必须要到大乘菩萨才能断尽这个变易生死,没有妄想。这个变易生死,也就是我们这生死的一个根本。我们为什么有生死?就因为有妄想!可是,这个妄想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妄想的来源,就是从无明那儿来的。因为有无明,所以就生出种种的妄想。妄想生灭不停,这就是变易生死。

  第四叫体法空观。缘觉修体法空观。

  第五叫妙有空观。菩萨就修妙有的空观,妙有的真空。那么,这观世音菩萨,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修这个妙有的空观。他能“照见五蕴皆空”,就是修深般若所得到的成绩,得到的功能。那么现在就依照我所作的这个偈颂,略略来讲一讲。

  行道修身莫外寻。你想修行这个道,修这个身,“莫外寻”,不要向外去找去,要在你自性里来找。 

  自性般若深密因。在自性般若里边,就有一个深密的这种的种子。

  白浪冲霄黑波止。在你修道的时候,这个白浪就是智慧,好像水流的白色波浪;黑波就是烦恼。你智慧高了,这黑波就止了,烦恼就停止了。这个“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深”,也就是高的意思。怎么见出它深呢?就因为它高,由高的地方向下看不见底,所以叫深般若。 

  涅槃彼岸任运登。你有了智慧,自然就会到达这个涅槃的彼岸。“任运登”,就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就到彼岸了,一点力气都不需要费。 

  时兮时兮勿错过。我们修道,这个光阴是最宝贵的,不要空空把它放过了,所以说“时兮时兮”。这个时候,你不要把它放过去了。什么时候呢?就是行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你不要把它空过去。

  慎之慎之取天真。你要很谨慎、很谨慎的,不要在这个时候忽略了,不要把这个光阴都空过了,这样修行才能得到这个深般若,也就是天真,一种天真的道理。 

  杳杳冥冥通消息。这种事情是杳杳冥冥的,你想看一看,却视之不见;你想听一听,也听不见。 

  恍恍忽忽见本尊。在这个时候呀,你杳杳冥冥有一点好消息了。恍恍忽忽地,你看着说是真,又好像没有形象;你说是没有形象,又好像见着个什么似的。“见本尊”,这本尊就是自己的自性。

  照见五蕴皆空。

  

  三光普照透三才 一归合处复一来 见色即空受纳是 妄想迁流行业排
识乃了别五阴具 镜花水月绝尘埃 空而不空明大用 见犹未见乐快哉

  三光普照透三才。“三光”,就是日月星三光。“普照”,三光是普遍照耀的。“透三才”,三才就是天地人。这儿的三光,说的是文字的般若光、观照的般若光、实相的般若光。实相的般若光也就是深般若的光。以这三种的光,“普照透三才”,把天地人都照遍了。

  一归合处复一来。“一”,就是人的这个自性。“归合处”,合处也就是性的那个处。神光不是有首偈颂说:

  万法归一一归合,神光不明赶达摩;
熊耳山前跪九载,只求一点躲阎罗。

  万法都要一归,那么“一”就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这个人的心,也可以说是这个性。“一归合处”,合就是相合了,和什么相合了?和这个佛性相合了。你和佛性相合了,然后又“复一来”,又生出这个一的妙用。这种妙用就是你所成的那个佛。这个叫“复一来”的,就是你这个佛。

  见色即空受纳是。“见色即空”,这个“见”可以见到色,但是见到的这个“色”,本来就是空的。怎么说色就是空呢?我们凡夫都执着这个色,执着什么色呢?这个色法虽然有很多种,但它的总体就是我们这个身体,这叫色身。有人说:“色身怎么是空的呢?实实在在的在这儿有呀!它会穿衣服,又会吃饭,又会睡觉,怎么会空呢?”怎么会空?你若明白这个色是怎么样有的,你就会空了。就像方才讲的析法真空,就这样分析。

  这个身体是色的总相,地、水、火、风是色的别相,一个分开的相。我们这个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和合而成的。我们身上的皮、肉、筋、骨,这就是地大;吐沫、大小便溺、水份、汗液,这就是水大;身上的温度,这就是火大;我们身体又有呼吸、运转,这就是风大。在这四大和合,就成立了一个身体;四大若分张,这个身体就灭了,没有了--火就归于火大,水归于水大,风归于风大,地归于地大,各有所还,都回到它的本位去了,那么这就是空了。所以一般凡夫执着“这个身体是我”,是个错误!这身体不是我吗?身体不是我。那么什么才是我呢?你能以支配身体,能以有见、闻、嗅、尝、觉、知,有这种知觉的,这知觉性才是我。

  那么这身体是什么呢?这身体只可以说是“我的”,我的身体,不能说这个身体就是我。就好像什么呢?这身体就好像一栋房子似的,你住在房子里头,不能说这个房子就是你。你若说这个房子就是你,那将来恐怕人人都会笑的,甚至于把人家的牙都笑掉了。

  可是你说这个身体是我,一般人都不会笑你。为什么没有人笑你呢?因为一般人都不明白,都以为这身体就是我了。这就好像住到房子里,就叫这房子是我了。在这个身体里边,有个见、闻、嗅、尝、觉、知的性,这就是佛性,这佛性才是你自己。至于这个身体,只不过因缘和合而成而已,因缘别离就分散了。所以你不能说这个身体是我,只可以说是我的。这是我的身体,我可以不要它,我可以再换一个。你有这种的权利,可是你自己不知道,就因为你住在房子里边,不知道外边的事情,就以为这个房子就是我了,所以不要执着这个房子是我。

  这个色,你把它分析开,这个色也就空了,没有了。虽然它空,但由这空里边,又会变出这个色法--地、水、火、风,和合又成一个身体。有人问:“上帝造人,用什么造呢?”就是用地水火风来造的。我们也可以用点地、用点水、用点火、用点风来造成一个人。用上一点材料,人人都可以造成很多人。

  我们这个人身,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因缘别离就散了,因此你不能叫这个身体是我,所以说“见色即空”。你若明白色即是空,就不要再执着这个身体为我了,或是我的,归我所有。即使归你所有,你也不要执着,不要执着说:“这身体是我所有的,我得好好帮忙它。”那你又变成心为形役了。你那个心就是那种的觉知性,你明白这个身体是个色法,是个假的,就不要执着它。不执着它,就把这个色蕴破了,色蕴就空了。“受纳是”,受蕴也是这样子的,和色蕴一样。

  妄想迁流行业排。“妄想”就是想蕴;“迁流”这是行蕴;“行业排”这个行蕴,也是和它排列到一起。

  识乃了别五阴具。“识乃了别”,这个识蕴是个了别的作用,了别就是分别。“五阴具”,这样五阴就具足了。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

  镜花水月绝尘埃。“镜花”,色、受、想、行、识这五阴,就好像镜中的花似的,镜里头照出来的花。“水月”,又像水里头的月。“绝尘埃”,没有一点尘埃的染污,这也就是五蕴皆空的意思。

  空而不空明大用。在你还没明白五蕴是空的时候,会有很多的烦恼妄想,很多的麻烦。你若明白了,就在这里就能转识成智。“明大用”,就能在这个真空里边生出妙有;生出妙有,这就有一种非常大的妙用。

  见犹未见乐快哉。“见犹未见”,在这个时候“见犹离见”,你看见了也等于没有见一样,不为境界所转,这样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所以说“乐快哉”。

  度一切苦厄。

  

  度过苦海出轮回 雨霁天晴月正辉 乾元道体人中圣 不坏金躯世上稀
脱生何须千年药 证灭岂待万劫期 二死永亡五住尽 逍遥法界任东西

  度一切苦厄。 “度”,就是度脱;“一切”,就是包括一切。这个一切是指什么说的呢?是指这个“苦厄”说的。苦,就已经不太好受,再加上一个“厄”,就更难受了。这个“厄”字,有的人把它念成一个“危”字,认为是危险的危,这就错了。“厄”是厄难,厄难和危险意思,没有差十万八千里,大约只差一根头发这么多;虽然只差一点点可是各位要知道,差之丝毫,就缪之千里呀!不可以不谨慎。你差一点不是吗?到那个目的地,就远了很远很远的!那么我希望学中文的,好像某某人你切记要认清楚这个字。这个字,是读一个“厄”字,不是读“危”字。听清楚了吗?要特别注意的!这一点点,你念错了,人家说那个外国的某某法师,连个《心经》都不会念!一个‘厄’字,他念成一个‘危’字了。那可真危险了。

  “度”,怎么叫度呢?度脱,怎么叫度脱?度脱就是离苦得乐了,这叫度脱了,也就是解脱了。那么为什么不说“解脱一切苦厄”,而说“度脱一切苦厄”?因为这是接着上边的“照见五蕴皆空”来的。这个“度”含有修行的意思,你虽然照见五蕴皆空了,但是还要去修行;你修行,才能度一切苦厄。你若不修行,单单照见空了,你活该你照见空了!你照见空了又有什么用!你知道是空了,你感觉到是空了,但是还得要去行去。这是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在理上你虽然已经明白它是空的,但还要去修行去,才能度苦厄。如果你单单知道它是空的,而不修行,空也就也没有用;有也没有用,空也没有用。你要去修行,要去躬行实践。这个“度”就是躬行实践,要你实实在在地去修行,实实在在地去做去,不是像口头禅一样,说说:“啊!开了悟了!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就可以的。你说开了悟了,怎么样开呢?怎么样得呢?怎么样证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说者容易,行者难”,说的是法,行的才是道呢!所以你能说必须要能行。你知道是空了,还要去修行,借这个真空而修妙有。

  度一切苦厄,这不是只度一种的苦厄,而是所有的苦都包括在内了。所有的苦包括: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又叫三受。所以,以后有人讲经讲到三受,问你什么叫三受,不要再说不知道了。三受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就是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什么叫受?受就是你所接受的,你接受这个苦、接受这个乐、接受这个不苦不乐。苦苦就是个苦受,坏苦就是个乐受。你不要以为乐就没有苦,乐会坏的,坏了就有一个坏苦。不苦不乐受,不要想:“那是不错了,也不苦也不乐。”那叫行苦,也没有多大意思。

  还有八苦,八苦是什么呢?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谁能没有生?有生就有生苦。谁能不老?有人说:“小孩子死了,就没有老了。”虽然没有老,但是他根本就没有一种的知觉就死了。不错!他没有老,但是他有病苦、有死苦,也可以说他有老苦。怎么说他有老苦呢?他死那天就是老了嘛!若不老怎么会死啊!因为他死了,小孩子也就变成老了。由生到死这期间就是老,所以虽然他的寿命没有一个过程,但也可以说是老了。给他这样缩短他的生命,那么他也没有避免这个老苦。 

  病苦,哪一个也不敢说生病是不苦的,是不是啊?生病都是非常痛苦的,你就算开了悟了,生了病还是一样苦的。 

  连释迦牟尼佛都还有“金枪马麦”之报,你能说没有老苦、没有病苦吗?释迦牟尼佛怎么有金枪马麦之报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在往昔因地做小孩子的时候,有一次那个地方的人都没有东西吃,就有一条大鱼在海里被人拖到岸上,大家就吃这条鱼。在鱼还没有被杀之前,这个小孩曾用一根棍子照着鱼的头打了几棍。所以佛成佛以后,还是要受这个头痛之报,好像枪刺着那么痛,这叫金枪。

  马麦之报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有一次说了一句错话,他对一个修道的人说:“你这样修道还不够苦行,你若真正修苦行的话,就应该吃马吃的麦。”等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之后,有一年结夏安居,到一个城里头,这国王不供养他,只拿一些马吃的麦子,给释迦牟尼佛和比丘们吃。所以在因地所造的业,在果地上都要受报的。

  死苦,人人都不欢喜死,为什么?大约就是因为苦的关系。除了生老病死,还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这种种的苦,所以叫诸苦。我们现在修行,可以把这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都免去,所以叫“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我有一首偈颂,读出来给大家听一听。 

  度过苦海出轮回。一切苦厄就是苦海。你想度过这一切的苦厄,就要怎么样呢?就要脱出六道轮回去,脱出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这一切的这个苦厄,超出这个轮回。

  雨霁天晴月正辉。这个时候就好像雨霁。“雨霁”就是不下雨了,雨停了,天也晴了,就是雨过天晴。“月正辉”,月亮在空中正发出一种光辉。这比方什么呢?比方我们这个五蕴皆空了;五蕴皆空就没有云,也没有雨了。没有云雨,这个天就晴了,也就是“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这种境界就是你生出真正的智慧,照耀一切。

  乾元道体人中圣。这个时候,因为你已经度过一切苦厄,证得初果,所以身体可以说是纯阳了。“乾元”,乾是属于阳数,在《易经》上它是纯阳体,所以叫乾元。“道体”,修道的这个体。“人中圣”,这就是人中的一个圣人。

  不坏金躯世上稀。你这时候证得初果须陀洹,断了八十八品的见惑,你这个身体就是不坏金躯了,世上很少很少的。

  脱生何须千年药。古代的秦始皇,要到蓬莱仙岛去找长生不老的药,以求长生不死。现在你不必到处去找长生不老的药,你只要度一切苦厄,就可以愿意活着就活着,愿意死就死,这生死由自己,阎罗王他管不着了,就好像菩提达摩一样的

  证灭岂待万劫期。你证得这个灭,就是苦、集、灭、道四谛法中的灭,成了道了,就可以证得无余涅槃,而且不需要百千万劫那么长的时间,很快就可以证得这种无余涅槃。

  二死永亡五住尽。你能度一切苦厄,超出轮回,得到金刚不坏躯,这时候就二死永亡了。“二死”,什么叫二死?是不是死两次?不是死两次,而是有两种的生死。一种是分段的生死,另一种是变易的生死。证得罗汉就了了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必须要证得菩萨的果位时才能了。现在这是观自在菩萨,所以这变易生死也了了,也亡了。这个“亡”不是死亡的亡,只是当“没有”讲。《大学》上说:“而今亡矣”,就是这个“亡”字,就读成“无”。那么在这里的“亡”字可以读“亡”,也可以读“无”,但是讲就要当“没有了”讲,两种死都没有了。

  “五住尽”,这五住是指五住的烦恼。五住的烦恼是什么呢?第一是见住烦恼,本来叫见爱住;第二是欲爱住;第三是色爱住;第四是无色爱住;第五是无明爱住。因为有这五种的爱住,有所执着,所以就变成五种的烦恼。观世音菩萨把这五种的烦恼都没有了,下面这一句我们要注意一点。 

  逍遥法界任东西。这一句,你们要注意,逍遥也就是那个自在的意思,自在也就是这个逍遥的意思,逍遥也就是自由的意思,自由也就是快乐的意思,所以这很快乐的。怎么快乐呢?可以随便到各处去旅行。“任东西”,就是你愿意到西方极乐世界,随时欢喜去就去;你欢喜到东方药师佛那个琉璃世界,也随时都可以去;你欢喜到娑婆世界,那更不成问题,更没有问题了!也不需要到领事馆去申请护照,办这一些麻烦的手续,随时你想要去就可以去,这叫“逍遥法界”。

  这个法界,不只东西,就连南北也包括在内;不单南北包括在内,乃至于上下、十方都包括在内。你愿意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都欢迎你。不会说你想到某一方去,某一方说你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物,不给你入境。不会的!你愿意到什么地方都可以,所以叫“逍遥法界任东西”。你看!这种境界多快乐、多自在、多逍遥,多自由、多平等。这真是一个真正的平等法界性!你到这“二死永亡五住尽”的时候,就能得到这样的自由,这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平等、真正的自在、真正的逍遥!

  舍利子。

  

  舍利子是坚固征 译作鹙鹭母仪型 戒定圆明珠光现 行解相应体玲珑
大智云何因愚表 善辩已在母腹生 人皆具此真实智 取诸曹溪宝林峰

  舍利子是坚固征。“舍利子”又叫舍利弗。“舍利”是梵语,“子”是中文。“舍利弗”就统统都是梵语,“弗”也就是“子”的意思,“子”也就是梵语的“弗”,所以你念舍利子或舍利弗,都是一个意思。舍利子是坚固的意思。什么坚固呢?智慧坚固,所以说“坚固征”。

  译作鹙鹭母仪型。舍利,翻译成中文就是鹙鹭。鹙鹭鸟是海上一种的大鸟,就是鹰。这种鸟飞得很高,它的眼睛就好像望远镜似的,看得很清楚。这鱼正在海里往上浮,它在空中就看见了,立刻就像火箭那么快地冲下来,就把鱼给叼起就吃了。舍利就是这种鹙鹭鸟的名字。在印度起名字,有以父为名的,有以母为名的,又有父母合名的。舍利子是单单以母为名。“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子”就是舍利的儿子。“舍利子”是依照他母亲的那种形态,所起出来的这个名字。

  戒定圆明珠光现。舍利子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定、修慧、修戒,戒定慧都圆明了,戒也圆满、定也圆满、慧也圆满,就好像珠子放光那样,所以说“珠光现”。

  行解相应体玲珑。他又修行,又学教,所以智慧就大。“体玲珑”,他的身体好像玻璃、琉璃体似的玲珑。

  大智云何因愚表。怎么叫大智慧呢?怎么叫大智?就因为由一般愚痴的人表现出来的,他和这一般愚痴人不同。愚痴的人做事颠颠倒倒的,明明说得很好,但是一做就做坏了,就往坏的做,这就是愚痴。他有智慧就不会迷,不会明知故犯,不会颠颠倒倒,所以叫大智慧。

  善辩已在母腹生。本来舍利子的母亲和他的舅父辩论,他母亲都说不过他的舅父。但是自从她怀了舍利子以后,他舅父再和她谈论道理,就屡次、屡次都被她辩倒了,他的舅父就说不过他的母亲,以前讲《楞严经》讲过好多次了。于是乎,他舅父就去学印度外道的论议。学回来的时候,舍利弗已经跟着佛出家了。因为他在他母亲腹里,就能帮着母亲辩胜了舅父,所以说“善辩已在母腹生”。

  人皆具此真实智。这种大智慧,不是单单舍利弗尊者才有,人人都有这种真实的智慧。可是人人都不用它,把它忘了。如果人人都可以用它的话,这种智慧是人人都有的。

  取诸曹溪宝林峰。这种真实的智慧在什么地方呢?在曹溪。曹溪又在什么地方啊?曹溪在中国广东马坝南华寺。宝林山南华寺那儿就是曹溪,也就是六祖的道场。有人说:“这个旅途太远了,我没有法子去!”“那么远!我怎么可以到那个地方去取去呢?”好!现在不必去。你们每一个人自己的本体上,也有个曹溪宝林峰,不必跑那么远去找去,你自己就有这种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在你自己那儿。怎么样去求呢?只要你把那个颠倒心放下,妄想心放下,用功参禅打坐,就可以得到了。“曹溪宝林峰”,就是参禅打坐,坐在那个地方就像宝林山一样。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有若无 空不异色体用殊 色即是空真源彻 空即是色妄流枯
山河大地唯识现 梦幻泡影如是乎 慎勿外求持中道 放下染缘即来如

  色不异空有若无。什么叫色?就是有形相的,有形有相的就谓之色。什么叫空?就是无形相的,无形相的就是空。那怎么又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这说的是彻底的一个了义,是究竟的一个真理。

  色,我们所有的这个山河、大地、房廊、屋舍,这所有一切都是色。这个色在什么地方呢?色就在这个空里边。这空又在什么地方呢?空也在这个色里边。所以说“色不异空”,色和空是不二,是没有两样的。“空不异色”,这空和色也没有两样,是一个的。这空包着色,这色也包着空,在表面上看是两个,但实际上本来是一个。就拿这张桌子当个色来讲,这张桌子就放在这个地方,这个空的位子就被它占领,没有了。你把这个桌子一拿开,这个地方就空了,空即刻又现出来了。那么没有拿开桌子的时候,这个空有没有呢?也是有的,不过被这个色给占领了,那个空间并不是没有。那么有空的地方有没有色呢?有空的那个地方,也就是色的根本。 

  “色即是空”,我们把色分析开,就变成空了。我们这个身体是属于色法,心就属于空法。心法也就是空法,你得到空理,得到真空的理就是心。身体既然是色法,它是由什么而成的呢?是由四大而成的。这个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集聚而成的,这是色。若再把它分析开,四大又各有所还──人到死的时候,火就还于火大,风就还于风大,水还于水大,地还于地大,各有所还,这个色就没有了。虽然现在有这个色相,将来是空的,所以说“色即是空有若无”,虽然是有,也和没有是一样的。 

  空不异色体用殊。空虽然不异色,但是有体、用的分别;空是空体,色是空的用。这体用虽然是两样,可是它本来是一个。

  色即是空真源彻。你若知道色就是空,就“真源彻”,真的源头,你也就得到了,也就彻底明白了。

  空即是色妄流枯。你若明白空即是色,就没有妄想了,所以就“妄流枯”,妄的源流就乾枯了。

  这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可以说是修道得到的一种境界。这色也可以说就是美色。在中文美色就代表男女的问题。你若是真正得到修道的这种境界、这种快乐,和这种色法的快乐是一样的,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修行得到的这种的快乐,比男女问题的那种快乐,还要强胜百千万倍都不止,所以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即色是空。你在色上若能明白空理,不着住,无所执着,不取不舍也不受,这就是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你在空理上得到真正的快乐,就会“妄流枯”,妄想的思想这时候就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得到比那种色的快乐更快乐的了,所以把那种的妄想心就给放下了。 

  山河大地唯识现山河大地都是色法,这个色法又是什么现出来的?是我们这个分别的识心现出来的。我们如果能把这个分别的识心变化过来,那个山河大地也就都没有了。

  梦幻泡影如是乎。这一切都好像是梦。我们人人都知道梦,都作过梦,可是你问问他:“怎么样作的这个梦?为什么你就有这个梦?”他就是能答覆你也是似是而非,不一定正确的。他或者说:“喔!我白天想什么,晚间就作什么梦。”或说:“我或者以前见过这种境界,所以我就作这种梦。”但是有的时候你没有想过这个事情,就作这种梦,这又怎么讲呢?有的时候你也没有见着这种境界,你就作这种梦,那又怎么讲呢?讲不出来了。

  怎么作的梦是讲不出来了,那么这个梦是怎么样醒的呢?也是很糊涂,糊里八涂的,甚至于作完了梦,就不记得了!忘了!你想一想,我们从作梦到醒来,相隔连十个钟头都没有,就会把它忘了,一点都不记得了。所以若有人说:“我不信有前生!我若是有前生,为什么前生的事情我都不记得?”你就可以拿这个梦来比较。我们从作梦到梦醒,这个时间相距不到十个钟头,梦里的事就完全忘了,何况是前生的事情,又岂能完全都记得住呢? 

  一个人正在作梦的时候,假设在梦里边有人告诉他说:“你现在虽然发大财、做大官了,又有这么多的子女、财产,可是这都不是真的,这是作梦呢!”这个作梦的人在梦里边,他是不会相信你说的这些话的,他一定说:“我现在又发财,又当官,子女这么多,财产这么雄厚,这怎么会是作梦呢?”怎么样他也不会相信他是在作梦。但等梦醒的时候,没有人告诉他,他也会知道:“原来以前我发这么大的财,做这么大的官,又有这么多的子女、财产,原来都是梦境的显现,是在作梦呢!都不是真的!”为什么他知道了呢?因为他梦醒了。要知道我们现在也都是在作梦啊!可是我现在对你说:“你是在作梦!”你不会相信的!等你修道修得明白了,“喔!原来我以前所做的事情都是作梦哩!自己原来没有作得主。”那时候才知道,以前的确是在作梦。 

  幻,怎么叫幻呢?幻就是幻化出来的。幻术师就是能自无化有,自有又化无。变幻不测,小孩子一看就以为这种的法术是真的。但是大人一看就知道,“喔!原来这是虚妄的!假作出来的!”就认识了。 

  泡,就是水泡。水泡生出来没有好久就灭了,不长久的。影,是人的影子。人的影子是真的?是假的?你说它是假的,看着又有,又在那个地方存在着;你说它是真的,看是有个影子,但用手去拿,又拿不着。你说这是真的、假的?这个影子又是从什么地方出来的?是由身体的背面、阴面出来的。人的阳面没有影子,阴面就有个影子跟着你,你走到什么地方,它就跟到什么地方。我告诉你,这影子也有一个比方,比方什么呢?影子就好比这个鬼,你走到什么地方,它跟到什么地方。所以怕鬼的人他一看见黑影,心里就打颤颤,就跳起来了,说:“骇!鬼来了!这是鬼!”其实原来就是个影子。可是这个影子,你活着,这是个影子;你死了,这个身体没有了,那个影子就变成鬼,没有影子的那一面,就变成神。可是这神和鬼并不是两个,是一个。你阳气足,它就跑到没有影子那边去;你若阴气盛,它就跑到有影子那边去了。你哪一边力量大,它就跑到哪一边去。你善功德多,它就跑去升天去了;你罪孽过多,它就堕地狱去了。所以说“梦幻泡影如是乎”,也就是这样子的。 

  慎勿外求持中道。你不要向外驰求,这都是在你自己这儿呢!

  放下染缘即来如。这个写的“如来”,不是的!是“即来如”,不要以为如来是个固定的名词,其实这也没有一定的。“放下染缘”,什么叫染缘呢?染,就是染污了;缘,就是这种因缘。你要把染缘都放下。什么是染缘呢?就是我们的欲念。我们的贪心是染缘,瞋心是染缘,痴心也是染缘。杀生是染缘,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甚至于吃迷魂药,这都是染缘。你能把这些染缘都离开了,这就是就和如来是一家人了。“即来如”,也就是成佛不远了。佛成佛了,就叫如来;我们尚未成佛,所以叫来如。来才能如,不来就不如。来到什么地方呢?来到佛这个地方,这叫来如。把这一些染缘都放下,就可以如了。这个“如”就是什么都合理了,没有一样不对的事情,什么都对了。

  这个空是个真空,色就是个妙有。真空不空,因为妙有;妙有非有,也就是真空。从什么地方显出来的一个空?从“有”的地方显出来的,也就是从色法上显出来的。从什么地方又有这个色?也就是从空上显出这个色法。所以才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你若是明白了这个不空不有的道理,这就彻法底源了,就真正明白佛法了。 

  好像方才说的这个梦,你连梦的来源和去脉都不知道,怎么样有的梦?怎么样梦又醒了?也不知道!我们现在是怎么生的?又怎么死的?就更不知道!你在这个不知道的地方,若是明白了,这就是觉悟。所以说“色即是空真源彻”,你若知道色和空的道理,就明白那个真理了;“空即是色妄流枯”,妄想也就断了、没有了。你要想明白空和色的这种道理,就要在非空非色这个地方来见取,来领会其中的道理。这也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个时候,如何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不思善,也就是不空;不思恶,也就是不色。在这个非空非有的地方,你来把它研究一下,也就是在亦空亦有这个境界上来觉悟,你就能明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真空中有真色,真色中有真空。色法也就是空的本体,空法也就是色的一个面目。所以方才我说,就在这个色法上,也就是空;就在这个空法上,也就是色。 

  好像一座山,这山是个色法,你把山铲平了,这个空就有了。在山还没有铲平的时候,空有没有?也是在那个地方的。那么这空显出来了,那个色是不是没有呢?色也在那个地方。你看那个地方只有空吗?不是的,色也在那个地方。这空和色是一个的,不是两个。那空和色是一个的,也就和那个冰水一样的。为什么它有了色了?在这空里边变成冰了。空里边微尘积聚到一起,就变成一个色相,散了就又是空了,所以空就是色,色也就是空。怎么样子变成色的?这就好像空气和水一样,空气一遇到冷就变成水,再冷就变成冰。怎么样这个色又变成空了?天气热了就把它化了。有人说:“尘土不能化!”我这说的是这比喻,并不是说尘土就是冰。这是恐怕你不明白这个理,所以藉着冰和水来比喻,你不要认为尘和空也变成水和冰了。你若这么一想,那又是头上安头了。本来没有这种执着,我给你讲这个道理,你却多了一层执着。你有这么多的执着,我就没有法子教你明白空色不二的道理,还得慢慢等什么时候你自己参悟到这个道理上,或者就明白了。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受想行识如空色 再呼舍利汝谛听 是诸法空相无性 不生不灭寂然通
不垢不净离污染 不增不减悟玄中 湛然静极超造化 顿觉我法本圆融

  前边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色”字虽然有种种的色法,但是总括起来不超出三种。这三种就是可对可见色、可对不可见色、不可对不可见色。什么是可对可见色呢?就是可以和你自己成为一个对待法,也可以看得见的。可对不可见色法,对是可以对上,但你看不见它。不可对不可见色,就是对也不可对,见也不可见的这种色。这三种从什么地方分出来呢?就在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的境界上来分别。 

  可对可见色,譬如人、我、他、众生、山河、大地、森罗万象,这些都有形色可对,也有色相、有形质可见,所以叫可对可见色,这属于色法。 

  那么,还有这个属于色法而可对不可见,对是可以对,但是你看不见它,只能听见,这是什么呢?就是声、香、味、触。这可对,可是你不可见。好像这个声尘,确实有个声尘可以对,音声一响你就可以听见,并且可以对着而生一种分别的识心,分别这个声音是好、是不好。可是你可看不见这个声音,你说这个声音是什么颜色的?是青色的、黄色的、赤色的、还是白色的呢?没有颜色!那个声音是方的?还是圆的呢?还是三角形的呢?还是长形的呢?你也不知道!就是看不见,你看不见它的这种的声尘的体相。这叫可对不可见色。这个声,也属于色尘;在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里头,它属于色。

  那么鼻子嗅香。所以它鼻子一嗅这个香尘,你就可以知道它是香的,可是你看不见这香尘的相貌。香是个什么样子?看不见!是不是就没有呢?不是的。虽然看不见,它还是有,只是它没有形相,所以你视之不见。但是你用鼻子一闻:“啊!这么香呢!”就知道有这么个香尘存在,所以香尘也是可对不可见色。 

  味,这个味就是:“这个东西好滋味!”好滋味什么样子呀?你看见好滋味那个味没有?也是看不见的,只可以在口里这么咀嚼,用舌头尝一尝,舌头就知道:“啊!这个味道好吃,那个味道不好吃。这个是酸的,那个是甜的;这个是苦的,那个是辣的。”可是酸、甜、苦、辣、咸,这五味有没有一个形色呢?它是什么样子的呢?你看不见的,所以味尘也是可对不可见色。 

  至于触,身上穿上绸缎的衣服,贴着皮肤很温暖,很滑腻的,很自然就有一种快感、很舒服的。你看一看这个舒服的样子是什么样子?这个触尘是什么样子?看不见的!所以触尘也是可对不可见色。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在色、受、想、行、识五蕴里都属于色蕴。 

  色、声、香、味、触这前五尘,或者已经过去,或者没有过去,在你的意识里边都会有一个影子留下来,有个影子。什么影子呢?譬如眼睛看见颜色了,意识里头就知道:“我早先看见红色的。啊!我又看见黄色的,又看见绿色的。”这个色尘过去以后,但是这个影子还会落在你的意识里边。你说没有吧,他又记得这么一回事;你说有吧,这个境界又过去了。这叫前五尘落谢的影子。色尘是这样,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都是这样。虽然事过境迁,可是在意识里边还存留下一个影子,这就叫法尘。

  这个法尘也属于色法,但它是不可对不可见色。它不可对,一对,它已经过去了;又不可见,见不着。但你若说没有,在意识里边又明明有这么一回事,好像刻的一个板似的,在那儿存住了。虽然存住了,但你没有法子看见它,没有法子听见它,也没有法子找到它的真正相貌,它只是前五尘的印象,落到第六识里边的一些影子,所以它是不可对不可见色。 

  受想行识如空色。经文上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蕴是这样,其余的受想行识也是一个样的。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就和这个色与空的关系是一样的,所以说“受想行识如空色”。

  那么,讲这个色受想行识已经讲了很多次,究竟什么叫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又到什么地方去呢?我们若能把色受想行识的体弄明白了,就知道它的作用;知道它的作用,就知道怎么样降伏它。我现在就用很浅显的道理,来讲一讲色受想行识。 

  一、色。什么叫“色”呢?我们这个身体就属于色法,就是个色,所谓色身。虽然这个色身是有形象的,可是溯本穷源,追求它的根本是空的。怎么说呢?以前讲过好多次,这个身体是四大和合而成的,是由地水火风共同合作成立的一个有限公司。换句话说,这个有限公司是由四种的因缘合成的,由地的坚固缘,火的热缘,水的湿缘,风的动缘,由这四种缘合成一个有形色的身体。这四种的缘若分开,就都各有所还,这个身体就又归于空了,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不异空”,是个真空;“空不异色”,是个妙有。真空也就是妙有,妙有也就是真空。不是离开真空而另外有一个妙有,也不是把妙有搬到一边去,才现出一个真空。这个真空就是那个妙有,这个妙有也就是那个真空。这个就是天地没有开辟以前,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佛和众生没有分别的那个本体,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二、受。四大和合变出我们这个色身,有形色可见。有了这个身体,它就欢喜享受。受有三种的受,三种受也就是三种苦。这三种受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一)苦受。你怕苦吗?你越怕苦,苦就越多。那么说:“我不怕苦”,苦就少了吗?虽然苦没有少,可是苦会没有的,因为你不怕苦,就根本没有苦嘛!你若怕苦,越怕就越觉得苦,越觉得苦就越苦,甚至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苦的人,对所有一切都觉得苦。好像我有一个皈依弟子,他觉得一切都是苦,他讲 lecture 都是讲苦,吃东西也欢喜吃苦的,但是做工就不欢喜做苦的工,欢喜做乐的工。可是世间很少乐的工,乐的工也就是苦的因,结果还是苦。 

  (二)乐受。乐受就是快乐、享受。觉得有一辆汽车是快乐,但是汽车买了之后,又想要一架飞机,有了飞机又想买一艘汽船,到海上去玩一玩,有了汽船又想坐火箭,到月宫去旅行去。你说这种妄想怎么会停止呢?虽然说享受是快乐,但是把你那个心越撑越大、越撑越大,撑到月宫里头去了。结果,哈!到了月宫,不服水土,就得了病了;得了病,在月宫又没有医生,结果就死在月宫里,做一个月鬼。你说这是乐?是苦?所以乐受也是苦的因。 

  (三)不苦不乐受。有人说:“我不想吃苦,也不想太快乐,就平平常常过这一生就算了!”不错,你这一生可以说是够本了,广东话叫“够数”。作生意没有赚钱也没有赔钱,本钱是五千万,现在你还有五千万,也没有赚、也没有赊,但是赚一个白忙,这叫够本。你到这个世界上,迷迷糊糊来了,又迷迷糊糊走了,所有的财产也没有处理好,帐目也没有安排好,糊涂来糊涂去,这叫不苦不乐受,但是赚了一个糊涂,没有什么大意思。 

  三、想。想要享受就不得不打妄想:“我怎么样想法子才能买一辆汽车呢?怎么样子才能买一栋洋房呢?怎么样才能买一艘汽船呢?买一架飞机呢?”想来想去,打妄想打得头发都白了。啊!怎么白的?就是打妄想打的。我以前不是讲过,晚上躺在床上想了千条计,一早又不愿意起身去实行这一千个计划,还是睡觉最好了。这都是妄“想”。 

  四、行。行也就是去实行去。实行什么呢?实行你的妄想。现在我给你们讲,五蕴就是我们人的身心。我们这个身体就是色蕴,由这个色蕴,然后就有了享受的这种思想,这是受蕴。想享受就要打妄想:“我怎么样才能实践我这个享受?才能达到我的目的?”这是想蕴。想了以后就要去做去,这是行蕴。 

  五、识。去做去就多少要有点智慧。这个识就是一种小聪明,大约像头发这么多的聪明。小智慧就住小智慧楼,办小智慧事。这小小的智慧在小小的楼里边,会有什么大发展呢?没有什么大发展。小小的公司成不了大事业,所以你要有智慧,才能帮着你实行你的计划。你的计划实行了,才能达到你的妄想;达到你的妄想之后,才能得到享受;得到享受了,才满足你这个身体的需要。这一享受大约有五分钟,因为操劳过度,得了暴血管就死了。这个享受也不久,有什么意思? 

  这五蕴和合,共同合作来开这么一个公司,这个公司开了又开、开了又开,昨天讲《地藏经》不是说“因蔓不断”吗?就是说这个五蕴的公司,开了总也不停止,总觉得有这样一个希望。什么希望?今生没有赚钱,等到来生一定会赚多一点。谁不知来生更赊本,就好像赌钱似的,以为是赢钱,结果到那儿一扳 machine(吃角子老虎),美金就掉到下边去给人家了,没有流出来。本来以为会赢钱,结果输了。我们这个身体也是这样的,也是在赌钱。为什么你要赌钱呢?就因为你没有看破,不知道天地间有这么多微妙不可思议的境界。你不可以这样往前去左一步、右一步地越陷越深,要怎么办呢?要把你这贪心没有了,这就不会赚钱也不会赔钱,你再能守一点本分去修行,这叫返本还原,才可以回家。 

  前边讲了三种的色法:第一,可对可见色;第二,可对不可见色;第三、不可对不可见色。又有十一种的色法。什么是十一种的色法?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的色法,再加上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六根所对的六尘,合起来共有十一种。把这十一种的色法分门别类,就归纳出可对可见色、可对不可见色、不可对不可见色这三种的色法,前边也已经讲过了。 

  前边又说色即是空,现在说受想行识和色蕴一样,也是空的。色蕴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六根对着六尘就生出六识,就生出一种色蕴。但是六识──见、闻、嗅、尝、觉、知──的性是空的。色是由性而显色,性既然是空,色当然也是空的。而且在这个色上就是空的,不要离开这个色才能取空。就拿色和见性来讲,你说是先有色?还是先有见性?若先有色,但没有见,又怎么能显出色呢?若说先有见,那么没有色的时候,这个见性又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没有色,见性也没有用了。所以见性本来就是空的,色也是空的。你不要生一种偏计执性,执着有的就是有的、空的就是空的,这空有本来不二。空有不二就是真空妙有的作用。没有明白佛法的人,见到空就一定是空,见着有就一定是有,他没了解这空有不二的道理,所以就向外驰求、头上安头,跟着妄想跑。因此佛才说这一部《心经》,说这个空有不二的道理,色空不二的妙法。 

  再呼舍利汝谛听。再叫一声舍利子,你注意听一听。

  是诸法空相无性。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法都是空的,它没有自性,当体就是空的。这五蕴的法,是诸法的一个总法。受、想这两蕴,是属于五十一个心所法。所谓“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

  色法十一,就是五根对着六尘,五根和六尘都是色法,共是十一种的色法。心法八,心法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是八种心法。五十一个心所法,受、想这两蕴详细分析,就有五十一个心所法。行,就是二十四个不相应法。识,就是前边说的八个心法。那再加上六个无为法,总合起来就成为百法。这百法是天亲、无着两位菩萨整理出来的。弥勒菩萨把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代时教,编成六百六十种法。六百六十种法也太多了,所以后来天亲菩萨和无著菩萨,才把弥勒菩萨的六百六十法,总括成为百法。 

  不生不灭寂然通。对于不生不灭这种的理论“寂然通”,寂然就通达无碍了。龙树菩萨有几句偈颂,把生灭法说得很详细。他说:“已生无有生,未生已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怎么叫“已生无有生”呢?它已经生了嘛,既然已经生了,怎么还会有生呢?就拿一棵树来讲,这树已经生出来了,你就不能说它在生了。“未生已无生”,没有生的呢?没有生的,它还没有生嘛,怎么能说它生呢?所以还未生的也没有生。“离已生未生”,离开已生和未生。“生时即无生”,那么生的时候就是没有生,这就好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样的道理。

  龙树菩萨这首偈颂,把不生不灭的道理,说得很彻底。佛说法有八种相,就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龙树菩萨再用这四句偈颂来形容无生。生是这样子了,那么灭呢?也可以这么说:“已灭无有灭”,已经灭了就没有灭了;“未灭已无灭”,还没灭的时候也没有灭;“离已灭未灭,灭时即无灭”。这种理论,我相信一般人不会太明白,所以我总也不讲这种的理论,就是这个道理。不过现在讲到不生不灭了,就要把它讲一讲。 

  不垢不净离染污。我们本来的自性是不垢不净的,可是我们一出生做了人,就有了垢、有了净。这种垢净也是不垢不净的,不过我们人有偏计执性,执着这就是污垢的,那就是清净的,有这种执着心,所以变成有垢有净。怎么说是一种执着心呢?就拿这只手来做比喻,有的时候在一种特别的情形之下,你的手会抓到屎粪,或者猪粪、或者人粪,当时觉得很污浊、不洁净了。但是你用水一洗,洗完了认为这只手就干净了。可是若是一个手巾,把它拿来包屎,或者包其他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过后无论你用什么肥皂、苏打水洗,洗完了你也觉得它不干净,于是乎就把这条手巾扔了。所以手巾若接近过人粪或者猪粪、狗粪,就是洗过之后,心里也总觉得它不干净;可是对自己的手,就没有这种的执着,没有说因为它不干净了,就要把它用刀割下来掉了它,不要了。为什么呢?就因为这个东西不能掉,所以心理上就认为它干净了。就是它不洁净,也舍不得把它剁下来掉了它。但若是手巾,就是洗干净了,也不欢喜要了,不愿意再拿着它擦面了。一擦面就想起:“这条手巾包过狗粪,把我的面都擦臭了”,所以就不要它了。这都是一种心理作用。

  若没有这种执着心呢?把这种执着心没有了,这就是“不垢不净离染污”。你若是心理上没有执着,就是污浊也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污浊和洁净是一样的。“不垢不净”,这是自性的本体;在事物上虽然是有垢有净,但你若能从中会得这个不垢不净的道理,你的心理不为垢净所转变,这就合乎你自性了。你若能达到这种程度,就可以“与天地合其德”,你的德行就和天地一样。“与日月合其明”,你的光明,也能和日月一样光亮。佛为什么可以入百千万日呢?就因为他会得不垢不净这种的道理。你能会得这种天然的、不垢不净的道理,就和春夏秋冬也都变成一个了,“与四时合序”,和春夏秋冬四时的时序都相合了。你和鬼神也可以合其吉凶。为什么你还不能这样呢?就因为你还有执着心,有偏计执性。没有了偏计执性,你就会返本还原,离开这个染污了。 

  不增不减悟玄中。你若能悟得这个自性是也不增也不减了,你就了悟最微妙的中道理体了。方才讲龙树菩萨所说的无生的道理,提到佛在说方等法门的时候,说法有八种相,就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已经讲过了。

  “不断不常”。一般的人不是执断就是执常,断就是断灭,常就是永远存在的,这是外道的理论。外道不是执着断见,就是执着常见;佛说法是不断不常的。就拿我们这个人来讲,你说他断,我们这个人死了就没有了吗?我们现在人吃的这个米,还是古人所吃的米。古人吃这个米,我们现在也吃这个米,这是不断。你说他不断,那就是常了。若说他是常的,现在的人怎么见不着古人呢?没见着古人就不是常;我们现在还吃古人所吃的东西,这又是常。所以佛说法说的是不断不常,不要执着断见,也不要执着常见,要合乎中道,所以说“悟玄中”。 

  “不一不异”。“不一”就不是一样;“不异”就不是两样。“不一”是没有相同相,“不异”是没有差别相。就拿我们这个身体来讲,这个身体不是单单由一种的东西组织起来的,是由很多不同的部份组织成这么一个身体,这叫“不一”,不是由一种东西组织起来的。但这个身体总而言之就是一个身体,没有什么其他的分别,这是“不异”。这种道理说起来是很复杂的,我们每一次少少说一点,说多几次才能了解。 

  “不来不去”。如来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不要说如来,就是我们这个人,也是不来不去。说是来,我们人从什么地方来的?你不知道。说是去,死了到什么地方去?你也不知道。所以说“不来不去”,无所从来无所去。 

  讲到不增不减这个道理,我想起中国有一句话,对这一句经很有帮助的。这句话是怎么样说的呢?说“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佛法苦后甜”,岁月是无情的,一点人情都不讲的;它虽然是在增加,可是也就是减少。这又怎么样讲呢?不是说不增不减,怎么又有增有减了呢?有增有减,也就是不增不减。岁月无情,你叫它不要走,就停留在这个地方,多陪你一点时间,不可能的。“今天”是无论你如何留也留不住的。你想叫它不走,除非你能把太阳制住,叫它不动。现在科学虽然进步,也还没有办法叫太阳不动弹,所以它是无情的。 

  “增中减”,如果说我今年六十岁,明年就六十一岁了,在寿命上好像是增加了一岁,可是你若往死的那个年岁去计算,就是减了一年活命的时间,譬如我一百岁应该死,现在活了六十岁,就还有四十年可活,明年六十一岁,就剩下三十九年可活了,这是减少了。所以这一边增,那一边就减,这是增中减。那么减中也就是增,你若真明白这个道理,根本就没有增也没有减。所以我在教你们中文的时候说过,你若没有一个老的心,就永远都是年轻的。 

  “有味佛法苦后甜”,佛法是最有滋味的。你学一点,就多明白一点。我昨天讲开悟有小悟、中悟、大悟。小悟,多少谓之小呢?像邻虚尘那么小,那么多,在你八识田里已经开悟了,你自己还不知道。中悟,你觉得明白多一点道理了,原来不增不减是这样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这么多的意思。明白一些道理,这叫中悟。大悟,你把生死了了,怎么样来的知道了,怎么样去的也知道了;怎么叫增,怎么叫减,怎么叫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道理也都完全了解了,这叫大悟。有味佛法是苦后甜,你一定要先耐一点苦,不是学三天半连五天都不够,就说我学够了。你一定要把你的忍耐性放下去,无论怎么样困苦艰难都要学。昨天我不是对你们讲,为什么天天到了教你们中文的时候,我一定要教你们中文,到讲经的时候我就讲经,除非有特别情形,否则我绝对不会懒惰的。因为什么呢?就是要你们认真去修行,才能得到这其中的滋味。“苦后甜”,你必须要先吃苦,然后才会甜!所以大家学佛法不要怕苦,越苦越好。要打起精神来,立定志向,向前勇猛精进。不怕苦,不怕难,才能学佛法。 

  湛然静极超造化。“湛然”,就是很清净的样子。“静极”,静到极点了。“超造化”,超出天地造化的这种功能。

  顿觉我法本圆融。你若能明白以上所说的这种种的道理,即刻你就会觉查到,我和这个法本来是圆融无碍,没有分别的,是一个的,无二无别的。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是故空中无色相 受想行识亦亡蠲 六根六尘并六识 三心三止透三关
白牛大车辚辚转 黄脸小儿跳跳钻 若问个中何旨趣 前三三接后三三

  “是故空中无色”,这是接着前边那一段经文说的。前边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这样所以真空里头没有色。“无受想行识”,也没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的本体也是空的。“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没有了。“无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没有了。“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六识也都空了。《心经》就是谈空的,谈般若真空。般若真空就是妙有,妙有非有也就是真空,所以说“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真空也就是妙有,妙有也就是真空,所以前边经文才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法都空了。 

  这五蕴法是法的一个总相,其余的六根、六尘、六识,是法的别相。这个总相既然空了,别相也就不会有,所以才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六根又叫六入;六根加上六尘,叫十二处;六根六尘加上六识,这叫十八界。十八界都是空的,都是没有的。既然没有,为什么又说出这种法来了呢?这种法在凡夫上是有的,对证果的圣人来讲就没有了。所以偈颂说: 

  是故空中无色相。因为前边所说的这些道理,所以空里头就没有色。

  受想行识亦亡蠲。受想行识也没有了。

  六根六尘并六识。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对着六根所显出来的色声香味触法。根是以生长为意;尘是以染污为意。六根对着六尘,在心中生出一种分别,而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叫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十八界。

  三心三止透三关。三心就是过去的心、现在的心、未来的心。过去心要止,现在心也要止,未来心也要止,三心都不要有,所以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三心了不可得。“透三关”,过去心不起,现在心不生,未来心没有,那也就是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你既然三心都没有了,怎么还会想善想恶呢?所以这也就是在你用功修行,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时候。这个正在静坐的时候,你可以开你的初关、中关、上关。初关又叫尾闾关,中关又叫夹脊关,上关又叫玉枕关,又叫生死牢关。初关、二关容易过、容易破,到第三关就有一点困难。过了这三关,你若再向前继续的修行,会有什么境界呢?,就会:

  白牛大车辚辚转。“白牛大车”,《法华经》上说是“大白牛车”,也就是佛乘。“唯一佛乘,更无余乘”,就是成佛才能行这一条道路,才能坐这个大车,你不成佛,就坐不了这个大车。这是说我们人用功用得能逆转*轮,教化众生。为什么说是白牛大车,而不说黑牛大车、黄牛大车,或者花牛大车呢?因为这个白牛就比方我们的自性,是没有染污的。没有染污,就能行大乘法。

  “辚辚转”,这个大乘的白牛车走起路来,车轮就辚辚地响。在这个时候,修道的人就会有一种感觉。感觉什么呢?感觉好像喝醉酒似的,又好像睡觉或作梦似的,也不知道究竟是真是假、是虚是实。四肢非常的软,手也没有力量,脚也没有力量,就像泥滩似的,什么也不愿意做。这个时候,无论你打坐或者不打坐,心里都常常会跳,这个跳不是心跳,而是脾跳。我们人一走路,觉得心里蹦蹦蹦,就以为是心跳,其实这不是心跳,是脾跳。脾为什么跳?脾这么跳一下,打你的胃,是在帮助胃消化的。所以你跑得快一点,脾就要作工作多一点。 

  黄脸小儿跳跳钻。这个“黄脸小儿”是谁呢?是你那个意念,眼耳鼻舌身意的“意”。意藏于脾经,这个脾是黄色的,所以给它取个名叫“黄脸小儿”。“跳跳钻”:它跳来跳去。有些打坐的人,到这个时候就不知道了,“怎么我的心跳起来了呢?是不是得心脏病了?”就生出一种恐惧心。这不需要恐惧,这是修道的一个过程。我们人在惊慌的时候,心就会像兔子似的跳上跳下的。这个“白牛大车”,它转起*轮的时候,这意念里头也就跳起来了,跳得很厉害,就像生恐惧心那样,这叫“黄脸小儿跳跳钻”。

  若问各中何旨趣。假设你要问这是怎么回事?是个什么道理?是个什么宗旨?什么趋向?

  前三三接后三三。这个时候,前边的三个地方,和后边的三个地方,也就是前边和后边这个生死的路接上了。生的路和死的路是不同的,以前是各走各的,生走生的路,死走死的路。现在生死是一个,生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也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生死不二,没有生也没有死了。可是你要用功,你若不用功,往前走一步就向后退四步,那还是没有用的。所以修道,除非你不修,你若修就要天天往前进步、往前精进;若往后退,一退就前功尽废,以前用的功就都失去了,再想得到,就还得从头再来过。所以修道只可以向前进,不可以往后退。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无明尽本性空 妄行了别名色从 六入触受爱取有 来生老死尽相同
万里晴空绝云影 满潭澄水显月明 如人渴饮知冷暖 说食助长总乏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说的十二因缘。由这十二种的缘作为助缘,帮助人生了死、死了生。十二因缘是缘觉乘修的。缘觉由修这十二种的因缘法,而明白人生的道理,开悟证得辟支佛果,这叫中乘。声闻是小乘,辟支佛是中乘,菩萨是大乘。 

  无无明尽本性空。十二因缘说的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什么是“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又是什么呢?就是俗话所说的糊涂。糊涂就是不懂道理,糊糊涂涂的。因为糊糊涂涂的时候不明白,就做出糊涂的行为,就有妄行了。

  什么叫“妄行”呢?“妄行”就是不应该做的而去做。有了妄行,就有一种虚妄的认识,“识”就是一种认识。有了虚妄的认识,就有一种糊涂的名色。有糊涂的名色,就有一种糊涂的入;人有六根,所以就有六入。有糊涂的入,就有一种糊涂的触、接触。有糊涂的接触,就想要有一种糊涂的享受。有了糊涂的享受,就有了糊涂的爱。有了糊涂的爱,就有一种糊涂的求取。有了糊涂的求取,就想有一种糊涂的得、糊涂的有,有也就是得。有了糊涂的得,就有了来生。有了来生,就有了老死。

  这一些个因缘,都是开始于这个“糊涂”。开始是糊涂,所以结果也糊涂;这一生糊糊涂涂的,又有一个来生,来生还是糊涂。十二因缘最初就是个糊涂,所以十二因缘就是个糊涂因缘。糊涂因缘,就是凡夫所不能明白的这种因缘。这十二因缘就是说的,我们人怎么样受生、怎么样死的这个道理。

  人的欲念,食欲或者色欲,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呢?都是从这“无明”生出来的,“无明”就是糊涂的一个别名。无明生出来了,就想要去做去。因为无明,就有男女的性行为。这个性行为就是由糊涂而发生,然后就有这种糊涂的行为。有糊涂的行为,然后就生出来一种糊涂的认识、糊涂的分别。这种识也就是中阴身,在男女有性行为的时候,这中阴身离得千里万里,都看得到这个地方有一线很小、很小的光明,它和这个父母有眷属的因缘,就看得见这个亮光,就到那儿去投胎去,这个识就投胎了。 

  投胎,这就有了名色。色蕴就叫“色”,“名”就是受想行识四蕴。受想行识这四蕴,在母腹里头只有这么个名称,还没有真实的成就。等到出生,名色具足,就有六入了。六入就是六根对外境生出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觉性、知性这六种性,这叫六入。由这种六入,这个小孩子就有了一种触觉,所以说六入缘触。有了触觉,这个小孩子就有一种领受的感觉。有了领受,就生出一种爱心来。生出爱心,然后就想要求取,求取这种的所爱,所以爱缘取。因为求取,所以就想要占有、想要得着。因为想要得着,所以就又有了来生。有了来生,就又有老死。这就是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如果无明没有了呢?这行也没有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也没有了。识灭名色也灭了,名色灭六入也灭了,六入灭触也灭了,触灭受也灭了,受灭爱也灭了,爱灭取也灭了,取灭有也灭了,有灭生老死都灭了。这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所以才说“无无明尽本性空”,本性空了,没有无明了。 

  妄行了别名色从。行是个妄行,识是个了别。有了识之后就有名色。

  六入触受爱取有。名色之后就有六入,六入之后就有触,触然后有受,受就有爱,爱就有取,取就有有。

  来生老死尽相同。有又有来生,来生又有老死,所以说“六入触受爱取有,来生老死尽相同”。

  万里晴空绝云影。这一连串的关系若都没有了,就好像万里晴空一样,“绝云影”,什么云彩的影子也没有了。

  满潭澄水显月明。又好像水清月现,水清了,月亮在水面上现出来。

  如人渴饮知冷暖。你若能了悟这十二因缘的法,那时候就好像人喝水一样,这水是热的、是冷的,你自己知道。

  说食助长总乏功。如果你自己不去实实在在修行,来参悟、了悟这十二因缘,就光说十二因缘空了、空了、空了,那是没有用的。因为你光说空,没有体会到它的意思,没有真正证得这种空理,就好像《楞严经》上说的:譬如说食,终不能饱。比方你光在嘴上数说食物的名字,而没有真的吃进肚里,你就是再多说几天,也不会饱的。

  “助长”,孟子说:“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宋国有一个人,宋国的人最愚痴,所以在当时若是提到愚痴的人,就说好像宋国的人一样。这个人愚痴到什么程度呢?他可怜自己所种的那个庄稼不长,他说:“哎呀!我这个苗怎么长得这么慢!”他就帮着它长。怎么帮着它长呢?他把每一株苗都从土里拔高了一、两寸,说:“你看,一天它就长了两寸。”“茫茫然归”,就这么糊里糊涂、迷迷茫茫,累得很疲倦的、辛辛苦苦的那个样子走回家,走得气喘吁吁:“哎呀!哎呀!哎呀!我太辛苦了,太辛苦了。”“谓其人曰”,就对他家里的人说“今日病矣!”说:“我今天病啰,累坏了!我作了很多工!”“予助苗长矣”,我帮着这个苗往上长。“其子趋而往视之”,他的儿子说:“喔!我这个父亲怎么这么大的本领,怎么这么有神通,可以帮着苗长,天地也只能让苗一天、一天的慢慢地长,不能说帮着它长,他念的是什么咒,能帮着苗长起来?”就赶快跑到田里去看,“苗则槁矣!”哎!那苗都乾了、死了。 

  这个就是说修道不要老是想:“我开悟!我开悟!我开悟!怎么我还不开悟?我要怎么样才开悟?这样子不开悟,那样子也不开悟。往前行几步也不开悟,退后几步也不开悟。往上跳几跳也不开悟,坐那儿一个钟头也没开悟,到底怎么开悟呢?”你有这个心,那永远都不会开悟。为什么呢?你这个要开悟的心,把你那开悟给压住了,就好像宋人帮着苗长是一样的。所以说“说食助长总乏功”,总是没有功的,要你自己平心静气,认真脚踏实地去修行,不要老想着:“我明天会不会开悟?我后天会不会开悟?我到底什么时候开悟?”不要存这个心。你一存这个心,就是个妄想心了。你有了妄想心,就把那开悟吓跑了;那开悟就怕妄想,一有了妄想,它就跑了。为什么你心跳呢?就是怕你那个妄想,也就是怕开悟,你这一要开悟,“啊!不得了了,他要开悟了。”,所以心就跳起来了。无形中,你那业障也害怕了:“喔,他若开悟了,我怎么办呢?”它没有办法了。 

  无苦集灭道。

  

  诸苦逼迫各相攻 聚集招感自不同 惟灭可证究竟乐 是道应修悟法空
三转四谛*轮运 七觉八正意念勤 一旦贯通成圣果 偏真有余乃化城

  苦、集、灭、道,这四谛法是声闻人所修的。何以谓之“声闻”?“声闻”是闻佛声音而悟道,所以谓之声闻。这一类的众生,是佛最初所化的小乘的机缘。在释迦牟尼佛最初成佛,就说《华严经》,二乘有眼不见、有耳不闻。为什么?因为这一种的法太妙了,太高了,也太大了!因为太妙,所以二乘人根本就不明白这种的妙法,所以他就不知道了,所谓“不可思议”。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现的是千丈卢舍那身,二乘人就等于小孩子一样,因为佛身太高,所以他也就看不见了。所谓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乎焉在后。

  “仰之弥高”啊!这么仰起头看,看不见它高到什么地方。“钻之弥坚”,用钻子钻,想把它钻出窟窿来,它还是很坚固。“瞻之在前,乎焉在后”,看着它就在前边,忽然间又跑到后边去。好像释迦牟尼佛放光,往左边放,阿难就往左看,往右边放,阿难就往右边望,这就叫“瞻之在前,乎焉在后”。因为这个法是不可思议的,二乘人没有法子照顾得来,没有法子完全懂,所以有耳也不闻圆顿教,因为太深了,所以也就不明白了。于是乎,佛就隐大示小,现老比丘相,一丈六尺高,来说四谛法。 

  四谛法就是苦集灭道。佛曾三转四谛*轮。第一次转叫示转,第二次叫劝转,劝你学这个法。第三次叫证转。这个“转”是以运转为意,就好像六道轮回,转过来转过去这么转。 

  佛在第一次示转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告诉你了,这苦是个逼迫性,这叫示转。 

  在第二次劝转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说你应该去做去,这叫劝转。 

  在第三次证转说:“此是苦,汝应知;我已知,不复更知。”这个苦,你应该知道,我是已经知道了,不需要头上安头再知道了。“此是集,汝应断;我已断,不复更断。”我叫你断,那么我自己断了没断?我已经断了,不需要再断,现在就等着你断哩!“此是灭,汝应证;吾已证,不复更证。”我已经证得这个灭,证得涅槃的快乐了,不需要再证,现在就等着你证了。“此是道,汝应修;我已修,不复更修。”这个道我已经修了,不需要再修。证转就证明他自己得到了,所以才叫你去修去;如果他自己没有得到,就不会叫你去修去。 

  诸苦逼迫各相攻。四谛法的第一是苦谛。你说这苦是真的是假的呢?“谛”就是真的,苦是真的,真苦。好像我的一位弟子说:“你这个客尘快走吧!快走吧!我太苦了!你如果不走啊,我真太苦了。”真是这么一回事,这叫现身说法。客尘若不去就会苦,客尘去了,苦就会减少了。你说这个事奇怪不奇怪?

  这个苦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又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这四种苦啊,是在本身生出来的;外边的境界又有四苦,就是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还有无量诸苦。这个苦谛呀,是很多。所以呀,这苦把人压迫得透不过气来,几几乎乎这个气都要被这个苦给压断了,受不了了!“哎呀!客尘哪!你快去了,快走了,我太苦啰!”这个苦谛,前边讲过很多,不再详细讲了。 

  “诸苦逼迫各相攻”:这所有的一切苦,这“诸苦”就是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这所以叫“诸苦逼迫”。这个逼迫呀,就压迫得你透不过气来,都来攻击你,都来和你好像作战似的,这客尘也来,是什么都来呀!啊,七拼八凑的。这外边的六识,又有六尘,这种种的境界来向你这儿进攻,所以叫“诸苦逼迫各相攻”,每一种苦都攻得你苦得苦上加苦。 

  聚集招感自不同。“聚集”,就是聚合到一起,也就是“集”谛。什么聚合到一起呢?烦恼。这烦恼啊,比客尘又厉害了。那个客尘,仅仅让你在形式上受一点刺激;这个烦恼,简直就被这个客尘攻到里边来了,攻到里边,生了烦恼了,所以这个烦恼比那客尘更厉害。

  烦恼是怎么有的呢?就是这个主人哪,这个主尘也摇动了;本来是个主人来的,但是现在被摇动了。被什么摇动呢?被那个客尘摇动。被摇动得也就不知道自己是主人,就发起脾气来了,就有了烦恼了。你说这是不是比那客尘厉害呀?那客尘,你还可以说:“客尘呀!你快一点走了吧!你若不走,我太苦了!”可以把它推到一边去。这个主人你说你往什么地方推?你推到哪个地方去?推不出去,它已经到你的家里了,所以这是很厉害的。 

  这个烦恼有多少啊?我最不愿意讲这个烦恼,为什么呢?因为我一讲,怕你们烦恼就多了。没有讲的时候,你不知道有多少,还可以不清楚,随便起一个烦恼就算了,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我若讲明白了,你每起一个烦恼,就说“这个是个什么烦恼?喔!这个是这个。”这是烦恼上又加上一个烦恼,所以我讲了这么久的经,我不讲有多少烦恼。

  有人说:“我听说你讲过了呀!”什么时候讲过的?“你不是说有八万四千烦恼吗?”不错的,我讲过有八万四千烦恼,不过八万四千烦恼那太多了,我没有单单提出某一个烦恼叫什么名字。现在,我想把这个烦恼的名字告诉告诉你们,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再要生烦恼就比以前还更容易了。所以以前我不讲,就是怕你们容易生烦恼。今天应该讲了,因为时机到了,机缘成熟了。今天就是讲多烦恼的一个日子,因为今天我有烦恼。为什么今天我有烦恼呢?哈!这个我怎么能告诉你呢?我的烦恼就是我的烦恼,不能对你讲的。不过我要讲讲这个多的烦恼,多到多少呢?二十个。 

  这二十个烦恼叫随烦恼。二十个烦恼里头,又分为小烦恼、中烦恼、大烦恼。小烦恼有多少?有十个。中烦恼有多少?有两个。大烦恼有多少?有八个。小中大合起来就是二十个烦恼。你要多少个烦恼?你要多少,我给你多少。你要一个就给你一个,你要十个就给你十个,你要十五个给十五个,二十个全给你也可以的。 

  什么叫小烦恼?我本来可以形容出小的烦恼是什么样子,但这要很多时间,并且我若真要形容这个烦恼是什么样的,我就要先打你们一顿,这就是烦恼,打人就是烦恼。头一个烦恼是“忿”,忿就是忿忿不平的,“你真是混帐,可恶到极点了!”你说这是烦恼不是烦恼?你欢喜这个不欢喜?欢喜就拿去,我不欢喜,所以我就想把这个烦恼送给人,有人接受吗?没有人接受,我就等着慢慢再给人。这第一个是忿。 

  第二个烦恼是“恨”,“我恨你,我恨透了你了。”为什么我恨透了你了?怎么叫一个“恨”呢?恨就是爱的反面。为什么你要恨这个人呢?就因为爱这个人爱不成功了,所以就要恨。我有一个弟子,她有一个男朋友。这个男朋友一听说她要出家,就恨起来了,在电话上就说:“我恨你!”把这个徒弟吓得“I feel terrible.”

  第三个是什么呢?第三个更厉害了,不单恨,还恼了,生了烦恼了,第三个就是“恼”。苦恼也是这个恼,烦恼也是这个恼,恼怒也是这个恼。无论是苦恼也好、烦恼也好,恼怒也好,都是不自在。这个恼是很不自在的。怎么叫恼呢?恼者,脑也。什么叫“脑”呢?就是头。你这一恼,唉呀!头也痛了,眼睛也发火了,这个头就不知道有多大了。这都是恼出来的,越恼头就越大,恼到极点,这个头一直大大大,大到极点就生脑溢血,血就流出来,死了。也就是因为恼,所以才会有脑溢血病。这个脑子的烦恼,有人欢喜吗?有人欢喜我现在就做布施,这二十个烦恼我今天要做布施用,布施给人烦恼。 

  第四个是什么?第四个烦恼是“覆”,覆藏。“覆”就是盖覆、遮盖住了。这个覆比忿、恨、恼更厉害。忿、恨、恼是发到外面去。这个“覆”是不叫人知道,是把它圈到自己心里边,盖上它,不欢喜人知道,这叫覆藏。这覆藏啊,对自己很受伤的。伤什么呢?一覆就生胃病。这个毛病美国人很少,中国人尤其出家人很多。为什么很多呢?就因为它有个覆,都把烦恼包藏在里边,不叫人知道。明明他有烦恼,他把它藏到里边盖住不露出来,在里边憋着憋着,就憋出胃病了。一生胃病,就常常“呃!呃!呃!”,就生这种病了。有这种病的人,你就知道他有这一种覆藏的烦恼。你说我讲这个怎么样啊?这是最正确的一种讲法。我这是设身处地的来告诉你们这种烦恼。 

  第五个是什么呢?第五个“诳”。这个覆,他不叫人知道,外边也没有人问他,它总在里边圈着,还不要紧。这个诳,也就是妄语。本来他生了烦恼了,这时候有人问他:“你为什么生烦恼?”“没有呀!我没有生烦恼呀!谁生烦恼了?”还反问你,谁生烦恼了!他自己里边这无名火把天都拱破了,你问他,他不但说没有,还反问谁生烦恼,这是打妄语。所以呀,我因为不愿意给你们讲,也就怕你们到那时候会打妄语,我如果一问,“你发什么脾气?”“没有啊!我没有发脾气啊!”会先有这个覆藏,而后就打妄语了。我如果不讲呢,你们不懂这个方法,也就免得打妄语了。 

  第六个是“谄”。谄就是谄媚。怎么叫谄媚呢?谄媚于人就是明明心里不欢喜这个人,见着他还要给他讲好话,现在流行话就叫“拍马”。就像穷人见到有钱人:“啊!张先生,您到什么地方去呀?”,总是谄媚的样子,那种邪奸谄笑就是谄。

  第七个小烦恼是什么呢?就“骄”,骄傲。“哼!我睬都不睬你,你有钱是你的事,关我什么事!”“你看我多大!这个世界我是最第一了!啊!我这个身体比须弥山还大,我为什么要对你客气呢?”这个骄傲,以为自己的身体大过须弥山。前一个是谄,这个他不谄,他就“哦!你好给人家拍马,我才不睬人哩!”变成个骄了。 

  那么第八个是个什么呢?变成一个“害”,就是伤害。“你有势力,你有钱,哈!我一刀把你杀了,我看你再能有什么用!”他并不是实实在在去做伤害人的事情,只是这样想,在心里想要伤害人。 

  第九个是什么呢?这第九个我以前没有做布施,但你们已经早都有了,不知道是从什么地方偷来的。它是什么呢?就是“妒忌”。这个妒忌我以前所以没有讲,就因为我知道很多人都有,你也妒忌他,他也妒忌你,互相妒忌。可是,你不知道这个妒忌是从什么地方来,所以我说你是偷来的。因为你不知道,来路不明;来路不明就是偷来的嘛!以前你不知道你这个妒忌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现在我告诉你,你就知道了。这是二十个随烦恼里,十种小随烦恼中的第九个烦恼。 

  第十个,差不多的人会有,差不多的人会没有,这就是“悭贪”的“悭”。什么叫悭贪?就是舍不得,不肯布施。有钱了,拿一个铜板在手里用力地攥、攥、攥、攥……,啊!把铜板攥得都变成水了!说:“喔!我的铜板怎么没有了?我也没用啊,怎么没有了呢?”原来变成水了。这是第十个小随烦恼。 

  二十个随烦恼已经讲完了十个小随,还有两个中随、八个大随。随就是跟随的随,跟随谁呢?跟随你,也跟随我。你有烦恼,就跟你去了;我有烦恼,就跟我来了;那么他有烦恼,就跟他去了。 

  这两个中随烦恼是什么呢?就是“无惭”、“无愧”,不知道惭愧。“惭”字是竖心边,加一个斩首的“斩”,也就是斩断烦恼的“斩”,是个杀的意思。这种烦恼,就是你做错事了,而还不认为是错。譬如你杀了人了,本来是犯法的,你自己却觉得这是你应当杀的,不犯法。乃至于杀众生,那更不用说了,自己就不知道改悔。你心里所应该断的烦恼,你不去断它,这也叫无惭;也就是你心里有一种杀心,你不去改过去,这也叫无惭。 

  无惭在中文讲就是不知道羞耻。什么叫羞耻呢?羞,就是不能见人了。不知羞耻,就是你做的事情很不光明正大,见不了人了,但是你不以为这是不对,还认为“这有什么关系,他也一样做错事嘛!”自己给自己讲道理,自己给自己做辩护律师,说自己怎么样、怎么样有道理,还理直气壮的认为自己的理论非常正确。那么这就叫无惭无愧。 

  “愧”,这愧是心字边加一个鬼神的“鬼”字,就是说你心里不光明,可是你还认为是对的,这就叫无愧。愧就是愧疚、内疚。内疚就是心里有一种很抱歉的感觉,好像很对不起人似的。无愧就是很对不起人,可是他也不说“I am sorry”,还觉得自己没有对不起人。“无惭”、“无愧”这是两个中烦恼。 

  再有八个大随烦恼。第一个大随烦恼就是“不信”。你想不到“不信”是一个烦恼吧?你讲什么他也不相信,你讲对的他不相信,你讲不对的他更不相信;你讲得有道理他也不信,你讲得没有道理他更不信;你讲多一点他也不信,讲少一点他也不信;你讲有他也不信,讲无他也不信;讲空他也不信,讲不空他也不信。无论讲什么他都不相信;你说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他也好像没听见似的。总而言之,他的这个宗旨就是不信。这是第一个大随烦恼。 

  第二个是什么呢?第二个大随烦恼就是“懈怠”。人人都想不到这个懈怠是个大随烦恼。什么叫懈怠?“懈怠”就是懒惰。懒惰就是不勤学法门,无论做什么他都懒惰,甚至吃饭他都懒得吃,吃一口要等五分钟,再吃一口再等五分钟;睡觉他也懒得睡,干什么他就不懒惰呢?中国那个打麻雀;打麻雀,就是那麻将,就是玩那种牌。几个人坐在那个地方打麻将,那个时候他就有精神,不懒惰、没有懈怠了。他这种的懈怠,在法上也懈怠,在修行上也懈怠。他不单自己懈怠,还要影响其他的人也懈怠,不单要影响其他的人懈怠,他根本就不愿意任何人去做什么事情。

  好像这儿有一个人,他睡觉睡到八点钟,为什么呢?就因为旁人起身起得早,所以他要替旁人来睡觉,这就是一种懈怠。他这种懈怠就是有一种烦恼心了,有什么烦恼?“你们这些人这么修行,我就不修行,把你们影响得也不修行了,你们就勤力两天,连三天都不到,你们就也懒惰了。”他想用他这个懈怠,来影响其他的人随着也懈怠,所以这就叫随烦恼,随着人家而生的烦恼。 

  第三个大随烦恼叫“放逸”,也叫放荡。什么叫放逸?“放”就是放开,“逸”就是散漫。散漫、放逸也就是不守规矩了,不愿意守规矩。他不单自己不守规矩,而且也希望人人都不守规矩;譬如他自己欢喜喝酒,他想把一切的人也都拖到酒海里头去,用酒把他泡起来。他自己欢喜什么事情,就把一切人都拖到那里边去。他欢喜跳舞,就把一切人都拉到跳舞厅去;他欢喜看电影,就把所有他认识的人都拖到电影院里去;他欢喜下地狱,就把一切的人也都拖得下地狱里去。他欢喜做饿鬼,就说:“饿鬼是最好的,你快来、快来啦!”把他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拖到饿鬼道里边去了。他欢喜做畜生,就说:“我做人做够了,还是做狗最好。你看那狗不需要做工,就有人给它东西吃,又有人来保护它,这多好啊!”就去做狗去了。不单他自己做狗去,把亲戚朋友也都拖到狗道里头去了。这个放逸是这样子的。 

  第四个是什么呢?这回都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去了,是什么呢?昏沉!什么叫昏沉?你看他听经,听着听着,头就垂下去了。打坐也是这样,他自己还以为这是入了定了,其实这是昏沉。自己还说:“我听经听得清清楚楚的,但是这个头大了起来,想和脚去做朋友,去接近这个脚了。”这都是昏沉。昏沉就是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来,就是想睡觉,睡又没有睡着,听经又听不太清楚,听人家说“如是我闻”,“唉!我有没有闻?”这就叫昏沉。 

  第五个叫什么?叫掉举。“掉”就把它掉到一边去,“举”就举起来。这个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掉举呀,譬如你这儿正在听经,不知怎么的这个头自己就摇动了,也不知谁叫它摇动的。你自己本来也不想摇动这个头,好像阿难他是要看佛放的光才左右摇动他的头,你这儿也没有光,它自己就这么摇动起来了,这叫掉举。还有,心里头这个烦恼总也掉不了,总一直往上冒出来,心里不安乐,“这个怎么好?听这个经没什么意思,我就打坐吧!”心里不安乐,坐在这个地方总觉得屁股好像坐在针上似的,甚至比坐在针上还痛,这都叫掉举。你看!所以我不讲,你们都不知道这些是毛病啊!“这原来都是在八个大烦恼之中的其中之一呀!”你若常常这样就会生出烦恼来,心里就不安乐。你说这个掉举怎么办?你掉不掉?你还举不举?你若不掉,它就举,不举它就掉,所以这掉举也是烦恼之一。 

  第六是什么呢?第六叫失念。“失”就是失去了、丢了;“失念”就是把念失了。有人说:“失念,没有妄想了,那不是最好啦!这怎么叫烦恼?”这个失念是失去正念。譬如你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三句就停了、忘了,不记得念了。你想念〈楞严咒〉,“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啊!还什么来着?”这念念,大家都停住了,也不知道念到什么地方了。这是什么呢?就是失念,把你念经、念咒那个念失去了。并不是大家都不出声,就都入了定了、入了无声三昧了,不是的。现在你们懂了吧! 

  第七叫不正知。不正知就是邪知邪见、没有正知正见。对的他说不对,不对的他说对;黑的他说是白的,白的他说是黑的;好的他说是坏的,坏的他说是好的。好像我听见一个弟子讲,说是多吃东西,吃得多一点那叫最难行的苦行,所以他们就左一下右一下,不要命那样拼命地吃,说这是行苦行,这就叫不正知。他以前那么讲,我都不去理他,也不去管他。你苦行就苦行,甜行就甜行,你愿意什么行就什么行,我不管。今天我告诉你,这就叫不正知,不正知就是邪知邪见。 

  第八是什么呢?第八是散乱。散乱就是没有定力,就是尽往外照,好像那个照相机似的,左有一个相片照进来,右又有一个相片照进来,都是照人家的相片,不往里边照,这是没有定力,所以就有散乱。修禅定就是治散乱的。这是第八个大随烦恼。 

  上边讲的是二十种随烦恼,大的有八、中的有二、小的有十,合起来是二十个。还有六个根本烦恼,这六个根本烦恼,我相信你们都很熟的,可以说是老朋友了。 

  第一个就是你的那个“贪”,和我的这个“贪”,和他的那个“贪”。我们这三个贪都是一个样的,三而一、一而三,人虽然不同,但是这个贪是一样的。贪虽然是一样的,但又可以说是不同。怎么不同呢?你那个贪就大一点,我这个贪就小一点;或者你那个贪就少一点,我这个贪就多一点,各人有各人的贪。这个“贪”把我们都给害了,怎么害了呢?你还不知道怎么被它害的。你到现在为什么还没有成佛?为什么你这样的愚痴没有智慧?现在你懂了吗?就是因为这个贪!这个贪就是贪而无厌,什么也不怕多,钱也不怕多、物质也不怕多、垃圾也不怕多,烦恼也不怕多,什么都不怕多,越多越好。所谓“韩信用兵,多多益善”,韩信是汉朝的一个大将军,他用兵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这就是贪的表现。 

  第二个就是“瞋”。这个瞋,我每讲一回经,都要把这个“瞋”字详细讲一下。这个“瞋”是什么呢?就是你那个无明,就是你那个像炮冲那样的脾气。像炮冲那还是小的,现在的人发明了原子弹,氢气弹,人的这个无明、这个瞋心,也就有原子弹那么厉害,有氢气弹那么大的威力。这个瞋就是一种脾气,一种最大的火气。 

  第三根本烦恼就是“痴”。我们为什么尽做错事呢?就因为有这个痴。这个痴,令我们不应该做的事情也去做,不应该学的也要去学。好像现在一般青年人吃迷魂药,这本来是不应该吃的,他就吃了这粒还要吃那粒,吃了那粒又要吃多一粒,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要多吃。为什么?就是因为愚痴。这愚痴使他以为这里头别有洞天,以为在吃这个药里头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甚至于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大发现。他要在这个吃药里头发现新大陆,你说这是不是愚痴?就因为“愚痴”,所以被这个“痴”字支配得颠颠倒倒的。 

  第四个就是“慢”,就是我慢的“慢”。骄傲、憍慢也是一种烦恼。 

  第五就是“疑”。疑,就生一种怀疑不信。什么他都疑,疑神疑鬼、疑是疑非、疑己疑人。对自己他也怀疑,对人他也怀疑;这个道理是的,他也怀疑,这个道理不是,他也怀疑。 

  第六个是什么呢?是邪见。他的知见是不正当,有邪知邪见。这是六根本烦恼。 

  我今天把烦恼讲完了,我希望我们的烦恼也都完了。不要以为烦恼就是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应该把它撇掉,不要再帮着烦恼来造罪业。你帮着烦恼,烦恼就帮着你造罪业,罪业就落到你的身上。烦恼它是摩诃萨不管他了,它是不管你受罪不受罪、遭报不遭报的,它先逃之夭夭。你受罪的时候,烦恼就跑了,他也没有烦恼了。你到地狱那时候,就没有烦恼跟着你再起烦恼了。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烦恼也 Goodbye了,跑了。 

  根本烦恼有六种,随烦恼有二十种,这都是在四谛法里头的集谛里包着。这个集谛里头,就招引出这么多的烦恼来,所以说“此是集,招感性”。招感什么呢?就招感烦恼。有烦恼就令你得不到真正的智慧,你若想得到真正的智慧,就要把烦恼先降伏了。要降伏烦恼,你要先认识它是烦恼,你才能降伏它。你若不认识它是烦恼,你降个什么呢?降哪一个呢?不知道哪一个是烦恼,你怎么降呢?就好像《楞严经》里讲的,你想去杀贼,就必须先要知道这个贼在什么地方,还要认识贼的面貌。你若不认识贼的面貌,你和这个贼对面走过,你还以为他是好朋友哩!为什么呢?因为你不认识他,所以你不知道原来偷你东西,抢劫你珠宝的就是这个贼。烦恼也是这样子的,你若认识什么是烦恼了,就不会再被烦恼的境界所转,这就可以把烦恼降伏了。 

  惟灭可证究竟乐。前边已经讲过苦谛,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又讲了集谛;六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这是属于集谛。现在讲灭谛,这个“灭”就是不动的意思,也就是如如的意思。证得灭谛,你就得到真正的快乐了,所谓“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得到这常乐我净,就是证得寂灭的果。可是证得这种果,还是小乘的果,不是大乘的究竟妙果,是阿罗汉所证得的一种偏真的理;他把分段生死断了,但还没有了脱变易生死。

  什么是“分段生死”?这个分就是你有你一分、我有我一分,每一个人都有一分,这叫分。段,你有你的身段,我有我的身段,他有他的身段。有的高度有六、七尺,有的四、五尺,又有三、四尺的,所以各人的段落不同,这叫段。又者,由生到死那一天,这叫一个段落。由今天到明天,这也叫一个段落。这是一般凡夫所具的分段生死。二乘人把这个分段生死已经了了,没有了分段生死,证得寂灭的乐了。证得寂灭乐的时候,就把见惑和思惑给破了。 

  什么又叫“见惑”?见,就是你看见而生出一种贪爱,这叫见惑。你对着这个境界生出一种贪爱心,这叫见惑。你见着,被见着的这个境界所迷惑了。什么叫“思惑”呢?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你对于这个理,道理不明白了,生出一种分别心;你这个分别心一生出来,越分别就越远,越远你就越分别。这所谓误入歧途:你走到这个岔路的里边去了。所以,这叫思惑。 

  证得这个寂灭之乐,就把见惑和思惑都断了,可是这个无明还没有断,因为这个时候无明仅仅可以降伏,还没有断。不单在罗汉的境界上没有断这个无明,就是等觉的菩萨也还有最后一分的生相无明没有破,所以证得寂灭这种的果位时,无明还有,不过它不现出来。 

  阿罗汉分段生死已了,变易生死还存在。什么又叫“变易生死”呢?这“变易”就是我们人所生的这种念,后念跟着前念,后后念又跟着后念,念念不停、念念迁流,这就叫变易生死。一念生,这就是一个生;一念灭,就是一个死。因为他这种境界还没有到真正的定上,若到那个定上,就连念虑也没有了。所以得到初禅的境界,你这个脉会停止;到二禅的境界,你这个气会停止;到三禅的境界,你这个念虑会停止;到四禅的境界就无念了。可是这四禅的境界并不是证果,不过是修道的一个过程而已,这四种禅定并不是什么太高的境界,一般修道的人多数可以得到这种的境界。 

  是道应修悟法空。道是应该修的,灭是应该证的。谈到“道”的问题,我们首先把这个“道”字解释一下。道这个字用一个“走”字,这个走字就是行的意思,言其这个道就是要修行;不修行,这道也没有什么用。你必须要依着这个道去修行,所谓“道是行的,不行何用道?”道就是要去修行,你不修行,道是道,你是你,没能合而为一。你若依法去修行,这个道也就是你,你也就是道,道和, 你根本就分不开。

  德行也是这样,“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不是说,我一天到晚口头上说做德、做德、做德,实际上什么德你也不做;不单不做德而且还造孽,口头上造德,身上就造孽,这根本就没有德的,所谓“挂羊头卖狗肉”,挂着个羊头,不卖羊肉卖狗肉。你说做德就必须要做德,所以说“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你想修道,就要去行去,要依照方法去行去。 

  你想修道吗?就要去行去,要依照这个方法去行去。那么这个“道”字,走字又加上一个首字。这“首”者头也,首就是头,是说修行这件事,是世界上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最要紧的事情。你想要了生死吗?那就要修道;你若不想了生死,那就不要修道。这个了生死并不是怕生死。这个人活着的时候,觉得很欢喜,死的时候,哦!非常的恐怖,这叫怕生死。了生死是想要没有生死,并不是怕这个生死。你想要了生死,第一件事情就要修道,所以“道”用一个首字,你若不修道就不能了生死。 

  “首”字我们再把它分开来,这“首”字上边两点,底下加一横,这个我们把它先放到一边去不讲它,单讲底下这个字。这是个自己的“自”,是说修道要你自己修,不是叫人家去修,不是光叫别人:“你要修道啊!你要了生死啊!你要做德啊!”不是这样子的,要你自己修。这个道,头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你自己去做,所以用一个“自”字。自己做,做什么呢?这“自”上面这有一横,就找这个“一”。 

  这个“一”,“一”又有什么用呢?世界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从这个“一”字生出来的。什么是开始?这一就是个开始,有一个然后就有两个,有两个就有三个,有三个就有四个,有四个就有五个,乃至无量百千万万万万那么多,都是从这个“一”字生出来的,所以这个“一”字就是无量。 

  无量是从“一”字生出来,无量也就是这个一。若没有一就没有无量,没有无量也就没有一。我讲这个道理呀,我相信任何人都没有法子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我识数,哈!我懂这个数学。数学就是从一开始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我们现在也不要一,也不要无量;也没有一,也没有无量;也没有无量,也没有一。那么变成一个什么呢?变成什么也没有,就是个“○”,变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一个圆圈圈,在英文就是那个“○”字。这个“○”字包罗万有,真空也在这个“○”字里头,妙有也在这个“○”字里头,这个“○”字从什么地方来的?它就是“一”字的变相。这“一”你把它这么一圈成圆圈,就变成“○”;你把它一打开就变成“一”了。 

  这个“○”字就是“一”字的本体,它不单是“一”字的本体,也是天地间一切一切的本体,也就是那个大光明藏,也就是那个如来藏性,也就是那个佛性。这个佛性就是这么一个“○”字,中文叫做零,英文叫做“○”字。 

  这一个“○”,就是代表如来藏性,也就是代表世界上所有一切生生化化,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这个“○”字,它没有一个始,也没有一个终;你若把这个“○”字给打破,给割断了,它就变成“一”字了。这个“一”字是什么?就是无明。有了这个“一”就有了无明了,没有这个“一”的时候,这个圆圈还没有打破的时候,那就是一个如来藏性;打破这个圆圈,就变成无明了,这“一”字就是无明的开始。

  所以方才我不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一点的烦恼就生出无量的烦恼;无量的烦恼也就因为这一点的烦恼,才生出来这无量的烦恼。为什么你做了这么多的糊涂事?就因为这一点的无明;这么多的糊涂事、这么多的业、这么多的烦恼,都是从这个“一”上生出来的。所以你若想修道,就要把这个“一”字返本还源,叫它变成一个“○”字。变成“○”以后,你就可以返回如来藏性上,返回真空妙有上。 

  “首”字上面这两个点,代表一阴一阳。《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一阴一阳是个道,若是纯阴就变鬼,纯阳就变神,这叫“偏阴偏阳之谓疾”。这两点也是从这个“一”字又分开的,由这个无明就生出见惑和思惑了,这两点也就是一个见惑、一个思惑。方才讲这个断这个见惑和思惑?这两点就是见惑、思惑。那么,有了这个见惑、思惑,就生出无量、无边那么多的惑。这么多的烦恼,都由这个“一”字生出来的。 

  你若想返本还源,就是要把这个“一”字变成“○”字。怎么变法?并不困难,你只要天天肯用功修道,去参禅打坐,就可以返本还源,变回这一个“○”字,得到你的本性大光明藏。有人说:“这种的境界,我不相信!”所以你才黑暗。因为你不相信这个法门,所以无明烦恼一天到晚也离不开你;无明烦恼离不开你,你那儿就变成一个黑气筒,禅宗讲黑气筒。这一个竹筒子里边尽是一股黑气。你若相信这个法门,就可以恢复你本有的智慧,返本还源,得到大光明藏,也就得到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你看!就这一个“道”字的意思,我现在只讲了一点点,连万分万分万分之中的一分都还不到,若是详细地讲,恐怕再久的时间也讲不完。为什么呢?因为它太妙了。因为它妙,所以讲也讲不完。智者大师讲“妙”字讲了九旬,九十天,那么讲这个“道”字,若往清楚了讲,不但九十天,就九十年恐怕都讲不完。你看!我这一生的生命恐怕也没这么长,所以只可以讲一点点。 

  这一个“道”字,再把它讲一点点。“道”字上边这两点,方才说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就是个“人”字;也就是说,这个道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地狱,也不是在畜生里边,也不是在饿鬼里边,是在人这个地方呢!。每一个人都可以修这个道,每一个人都可以成这个道,每一个人本来就有这个道,不是从外边得来的。你修成这个道就是成佛道,你现在没修成这个道,这个道是不是丢了呢?没有丢。每一个人都具足这个道。所以,这两点若是往天上讲,就可以说是日月,一个点是日、一个点是月;往人身上讲,就是两个眼目。 

  那么究竟这个道,要用你的智慧眼来修这个道,要有智慧。愚痴的人是不能修这个道的,必须要有智慧;有智慧,你修这个道,把这个“一”字令它返本还源,变成这一个“零”字。这一个“○”字就是如来藏性,就是大光明藏,就是你我共同具足的那个佛性。你能恢复这个佛性,你就即生成佛,不要再等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不要等那么长的时间,即刻你就可以成佛。你为什么没成呢?就因为你不知道这个道,你没有修这个道,也没有人教你这个道,所以你到现在还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死、死了生;在六道轮回里头转来转去,也跑到这个“○”里头去了。跑到哪一个“○”字去呢?跑到六道轮回这个“○”字里头去了。在六道轮回转来转去,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饿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天堂,忽然而地狱;忽然而阿修罗,忽然又做人了,在这个里头轮来轮去,跳不出去这个轮回。你跳出去这个轮回,你打破那个“一”字,返本还源,再回到如来大光明藏,那就是你本地风光、本有的家乡,你自己本有的家乡就在那个地方。 

  三转四谛*轮运。“三转四谛”,前面已经讲过,就是三转四谛*轮。“*轮运”,就是来回转来转去,转四谛法门。

  七觉八正意念勤。“七觉”就是七觉支,也就是七菩提分;“八正”,就是八正道分。再加上五根、五力、四如意足、四念处、四正勤,合起来叫三十七助道品。

  七菩提分就是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念觉分、定觉分。修行就要依照这七种的方法去修。 

  一、择法觉分。怎么叫“择法觉分”?“择”就是选择;“法”就是方法;“觉”就是明白,也就是觉悟。对于修行的方法,你应该要有正确的选择,要有择法眼。有了择法眼,你就知道什么是是法、非法、善法、恶法、黑法、白法,有一种选择的力量。你不能以是为非、以黑为白、以善为恶,你若是这样子,就是没有择法觉分,你选择法就选择错误了。 

  二、精进觉分。你选择了法之后,必须要依法修行去;依法修行,就要精进,所以要有“精进觉分”。你精进,要有正精进,不要有邪精进。正精进,就是无论你是坐禅,或者持咒,或者学教,或者持戒律,或者修忍辱,都要有一种精进来帮着你,不懈怠。你若没有精进,今天坐禅,明天又不坐了;今天持戒,明天又不持了;今天修忍辱,明天又不修了;这就没有精进觉分。有精进觉分,就是昼夜六时恒精进,昼三时、夜三时,常常都是精进不休息的。 

  三、喜觉分。你有精进了,然后就会有一种禅悦。这个禅悦就是“喜觉分”。你譬如坐禅坐得有一点工夫了,就觉得非常快乐、非常自在、非常舒服,比吃鸦片烟还舒服,甚至比任何事情都觉得快乐,这就叫“喜觉分”。也就是,在这个坐禅得到轻安的境界,是非常快乐的,但是这种境界,有的时候是正确的,有的时候也容易走火入魔。怎么会走火入魔呢?这时候,你若生出一种执着心,生出一种追忆的心,追忆:“我头先那个境界是什么样子的?”总想这个是不错的,就执着了,这时候就容易走火入魔。怎么叫“走火”?走火,就是你一执着,那个魔王就入窍了,就有一种境界现前;。你若没有执着,魔王他就没有办法。 

  四、除觉分。那么境界现前怎么办呢?这时候你就要用这个“除觉分”。“除”就是审查,审查诸恶觉观,就是不对的要把它除去,对的当然要保存。不对的就是有所执着,要把执着除去。 

  五、舍觉分。你除了执着,这个时候又有一种“舍觉分”。舍,就是叫你舍去妄想、执着,你如果不舍去妄想、执着,也就不能得到这个三昧了,不能得到这七菩提分。 

  六、念觉分。舍去这个妄想执着以后,要保存一种念念精进的念,不要忘了精进,总要念玆在玆的,念念不忘地修精进,这就是“念觉分”。 

  七、定觉分。修精进,然后就得到一种定,也就是“定觉分”。这是七菩提分,又叫七觉分。 

  八正道:第一个是正见。这个“见”是意见的见,还没有发诸于外,只是在你的意念里边有这么一个见解,这个见就是见解。你的见解要正确,要正当,如果不正当就容易走入邪途,见解正当就走到正当的途径上。怎么叫正见?譬如佛法是正当的,我应该去学去,这是正见。什么叫邪见?譬如去学习赌钱、学习游手好闲、学习懒惰、学习害人,这都叫邪见,所以正见是很要紧的。 

  第二是正思惟。“见”是意见刚发现,有了见了,然后就要有正思惟。有了见解,然后就要想一想,这是对呢?是不对?譬如:“我想学佛法是人生最正确的一件事,没有错。”这是正思惟。邪思惟呢?“我想学佛法这件事情,恐怕没有什么用处。现在都科学时代,这佛法讲来讲去的,都是教人做好事、做好人,现在哪一个人是好人呢?没有什么人做好人的,都是做坏人。他做的事情也不好,然而他又有钱用、又有酒喝,什么他都有了。”这一想学佛法没有那么好,于是乎就跟着走上邪路去了。若有正思惟就不会这样了。 

  第三是正语。有正思惟然后才能说“正语”。正语就是所说的话都是正确的,不会引人入邪途,入那不正当途。说出的话都很正确,也不讲一些好像醉话似的,或者好像那个疯癫的话似的,就讲很正确的这种语言,令一切的人听见,都很欢喜听,很愿意依照着去做去。 

  第四是正业。“业”是指身口意三业所造出来的业力,所以我们要有正确的行为,不但要正语,而且身和意也要清净。身口意三业都清净,业也就正了。 

  第五是正命。正命是指正当的活命职业。正当的职业就是一般正常人都适合的职业,不是那一些个犯法的职业。你有了正当的职业,生命也就正了。 

  第六是正精进。你做正当的事才应该精进,做不正当的事就不应该精进。 

  第七是正念。第八是正定。这是八正道。 

  四如意足就是: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四念处就是:念身、受、心、法这四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正勤就是:还没有生的善根令它生,已生的善根令它增长,这是从善的方面来讲;从恶的方面来讲,还没有生的恶要令它不生,已经生出来的恶念令断,要令它断了。 

  五根就是;信、进、念、定、慧之根,也就是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种的根生出来了,就会产生五种的力量,信有个信力,进就有个进力,念有个念力,定有个定力,慧有个慧力,这就叫五力。五根、五力合起来是十个;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这是十二个;再加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十五个;共成三十七道品。 

  一旦贯通成圣果。你修三十七道品,有一天就会豁然贯通,忽然间你就明白了,明白就证得圣果了。

  偏真有余乃化城。你可不要住到偏真有余的涅槃上,因为偏真有余涅槃是化城,是变化出来的,不是真正的城。偏真有余的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所以你还要往前去修行。

  无智亦无得。

  

  藏教菩萨事六度 圆修妙觉理顿明 无智破执空诸相 不得非证了法融
于一毫端现宝刹 坐微尘里转*轮 此语说出鲜诚信 未悉知音有几人

  “智”就是智慧;“得”就是证得的果位。那么到这种的境界,智慧也不要了,所证得的果位也没有了,什么希望也没有。我们一般学佛的人都想要学智慧,有了智慧,就证得佛果。现在这个般若智也没有了,所想要得的佛果也没有了,无所得了,这是空了。但这不是没有智,也不是没有得,就是没有这种执着这个智慧,也不执着我要有所得了。 

  藏教菩萨事六度。这一个阶段,是说的这个藏教菩萨,藏教菩萨就是三藏教的菩萨。藏教菩萨所修的,是有智、有得的法门,这叫事六度。有事六度,有理六度。理六度,就只有一个理,没有事相,没有执着了。事六度,就还有所执着,执着什么呢?执着有众生可度,执着有佛道可成。执着有众生可度,这是有智;执着有佛道可成,这是有所得。那么现在是无智,没有执着这个事六度了。

  什么叫“事六度”呢?事六度就是: 

  第一、以布施度悭贪。你若布施人,行这个布施度,你就不能悭贪,你若悭贪就不能布施了,所以你这一布施,把悭贪心就度去了。 

  第二、以持戒度毁犯。你受持戒律,就没有染污,非常清净,好像宝珠那么样光明。你若不持戒就染污,染污就是肮脏,也就是不洁净、不干净了。你不持戒,就好像一张白纸染上黑墨,越染越黑;你持戒,那白纸本来就是白的,是清净的。所以持戒就度染污,染污就没有了。 

  第三、以忍辱度瞋恚。你修忍辱就没有脾气,你若有脾气就没有忍辱,所以修忍辱瞋恚就没有了。 

  第四、以精进度懈怠。为什么我们天天要精进、精进、勇猛精进、勇猛精进,因为你这一精进就不懈怠、不懒惰了。不精进就是懒惰,精进就把懒惰给度过去了。 

  第五、以禅定度散乱。修禅定修的时间久了,有工夫就会定住了,有了定力,就不散乱了。 

  第六、以般若度愚痴。般若把愚痴就给度过去了。这是事六度。 

  事六度就是有事相可见,有形象可表现的。譬如你布施就不悭贪了,但还有一个执着,“我这回做布施,我就没有悭贪了。”你若是行理六度,根本就施而未施,布施也就像没有布施似的,无所执着了。这理六度也就是圆教修的“无作六度”,一点执着也没有,作了等于没有做一样。所以叫“无作”。施而未施是可以,但是不能说未施而施,不能说没有布施也就是布施了,不能这么样子讲的。你布施了然后像没有布施可以,不能说没有布施就是布施了。这事六度,是藏教菩萨所修的,所以说“藏教菩萨事六度”。 

  圆修妙觉理顿明。圆教菩萨修理六度,圆教菩萨也就是妙觉菩萨,和别教菩萨都是修的理六度,所以能“理顿明”,他即刻就明白这是施而未施、度而未度,所以说“无智亦无得”,根本就没有事六度的执着了。

  无智破执空诸相。“破执”,无智就是破还有般若这个执着。“空诸相”,一切相都空了,所以说“无智亦无得”了。

  不得非证了法融。“不得”,就是无所得;无所得,也就是不执着证得佛果,就是“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这不是说没有众生可度,只是度而未度,虽然灭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没有一个众生是他所度的,这就是没有执着。“无智亦无得”,就是不要执着这种的智和得。这个“无”就是一个大圆镜智。在大圆镜智里没有一切执着,这就叫“了法融”。

  于一毫端现宝刹。证得这个境界,就可以在一个毫毛的梢上现出来一个宝王的刹,这是小中现大。

  坐微尘里转*轮。坐在一粒微尘里,可以转大*轮,这是《楞严经》上的道理。

  此语说出鲜诚信。这种话说出来,很少人能相信的。

  未悉知音有几人。既然很少人相信,可不知道有多少个是知音人,也就是说明白这个道理的,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虚老说:“走遍天涯寻知己,未知若个是知音。”“天涯”就是天的边,走到天边去找知己。知己,就是知道自己的朋友。“未知若个是知音”,不知道哪一个是知音的。怎么叫知音呢?就是知道我说的这个话的意思,这叫知音。我说出的话没有人懂,这就没有知音;有人明白这个话的意思、道理,这就有知音了。有人说:“法师!你这一讲呀,我明白你说什么了。”那你就是我的知音。若说:“我不明白!”那你就不是知音了。或说:“我也明白,也没有明白。”那你也是知音,也不是知音。知音、不知音,在什么上看呢?我说偈颂,讲道理,谁依照这个道理去修行,谁就是知音;谁不依照这个道理去修行,谁就不知音。知音、不知音,就是你信不信,你信我所说的道理,就是知音;不信我所说的道理,就不是知音。我所说的是什么道理?是“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在一个毫毛的头上现出一个诸佛国度。宝王刹就是佛说法教化众生的一个国度。“坐微尘里转大 *轮”,坐到一粒微尘里边,在那里边说法教化众生。这些境界都是小中现大的境界。你明白这些境界,就是知音;若不明白,就要学佛法,等你也可以坐到微尘里转大*轮的时候,就明白了。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修无证无所得 有相有为有尽时 菩提萨埵悟斯理 依据般若彼岸齐
心无挂碍离报障 性具真空泯言思 寄语来贤求诸己 头上安头最愚痴

  前边讲了无智亦无得,“无智”,没有这个藏教菩萨事六度的智慧;“无得”,无得二乘有余的涅槃。 

  “以无所得故”,“无所得”是本经的宗趣,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什么宗旨呢?就是破去你的执着,令你没有执着有所得的心,没有执着证果的心,要证而无证、无证而证。怎么叫“证而无证”?你证得这个果,不要有得果的这种执着;没有这种执着,这才是真正的得到究竟涅槃。所以“无所得”是本经的宗旨。 

  “菩提萨埵”,菩提萨埵就是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他依照般若波罗蜜多这种深智慧的法去修行。修行得到什么呢?得到“心无挂碍”。我们人所以不能自在,就因为有所挂碍;有所挂碍就不能自在;无挂碍就得到自在。无挂碍就能破除报障。现在讲到本经的宗趣和力用了,“无所得”是本经的宗趣,“破除三障”是它的力用。本经的宗旨就是以实相无所得为宗。现在因为“无所得”的缘故,“菩提萨埵”,就是菩萨他依照深般若这个法门来修,就破除报障了。障有三种:报障、业障、烦恼障。“心无挂碍”就能破报障;你有所挂碍,这个报障就破不了。无挂碍就是怎么呢?就是得到人空、法空,证得人、法二空这种境界。 

  无修无证无所得。到这种程度就无修了,为什么?修完了。也无所证了,为什么?已经证得了。他已经“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了。他所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大事已毕,所以叫无证、无所得。那么无修、无证是不是能有一个所得呢?也无所得。你若有一个所得,就有所执着。

  有相有为有尽时。你若是着到相上,或着到有为法上,都会有穷尽的时候,不会永远无尽的。你若想无尽就要无修、无证、无所得。你什么也无所得了,这时候就是无挂碍了。

  菩提萨埵悟斯理。Bodhisattva、菩提萨埵是一样的,什么叫“Bodhisattva”呢?在中国人叫菩萨,具足就叫Bodhisattva,这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Bodhi”翻成觉,“sattva”就翻译成有情,Bodhisattva就是觉有情,觉悟一切有情。什么是有情呢?这个“有情”不是单单指人说的,凡是有血、有气、有生命的都叫有情,没有生命的就叫无情。菩萨觉悟一切有情,是要令一切有情都得到和他一样的觉悟;也就是他自己会念〈楞严咒〉,也愿意其他人念〈楞严咒〉,不是说单单我自己会念就好,不欢喜其他人念,表示自己和其他人不同,不是这样子。也就是自己得到什么利益,也欢喜其他的人得到什么利益;我自己听经得到听经的好处,我明白做人学佛的道理,我也劝我的亲戚朋友都来听佛法、学佛法,都得到同样的好处,这也叫觉悟有情。

  “菩萨”又有另外一个讲法,是有情中的一个觉悟者。这个菩萨他原来是什么来的呢?原来也是一个有情的众生,不过他觉悟了,成为众生之中的一个觉悟者。因为他在众生之中得到觉悟,所以现在他也要觉悟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的意思。

  菩萨又有通教菩萨、别教菩萨、圆教菩萨、藏教菩萨,藏、通、别、圆四教都有菩萨。你心量小,就是藏教的菩萨;你心量再大一点,就是通教的菩萨;你心量再发得广大一点,像普贤菩萨或者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这就是圆教的菩萨;你若比圆教差一点,就是别教的菩萨。又有十地菩萨: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四地菩萨、五地,乃至十地菩萨。菩萨也有很多种,不是只是一种菩萨;菩萨里边又有千差万别,就好像我们人有很多的阶级一样。总而言之,菩萨觉悟前边所说“无所得”的这个道理,他明白“心无挂碍”这种的法,所以他“心无挂碍”了。 

  依据般若彼岸齐。他依照这个深般若,登到彼岸。“彼岸齐”,就是波罗蜜,就是到彼岸了。

  心无挂碍离报障。你这个心没有挂碍,就离开你这个报障了。什么叫报障呢?我们这个身体就叫报障。为什么我们有这个身体?就因为有所挂碍。你若无挂碍了,也就是苦乐一如,也无苦、也无乐;也就生死一如,也没有生、也没有死,生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生死都无动于衷了。苦乐一如也就是顺逆一如,在顺的境界是这样子,逆的境界也是这样子。总而言之,没有什么可以把他的心给摇动的。为什么不能摇动他的心呢?因为他无挂碍了。有所挂才有所碍,无所挂就无所碍。

  这“挂”是怎么样呢?就是吊上,在这儿挂着。“碍”,就是有所障碍。你若无所挂,根本就没有一个挂,又怎么会有个碍呢?你能无挂就无碍,所以说“无所挂碍”。无挂碍,也就是了生死了,这时候是“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二乘人在他没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你就告诉他:“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他就慌上来了,就要跑了,说:“我从来没听见这个法,怎么‘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这个我不相信!”二乘人不相信这种道理,所以现在说的是菩萨。 

  菩萨悟得“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只要你能回头转身,能以一回头就是了;就是你一转、一转身也就是了。为什么我们不明白菩提?就因为我们背觉合尘,你再能背尘就合觉了。心无挂碍这个时候对一切生死、苦乐、顺逆的境界都无动于衷,这就无挂碍。这个时候就离报障了,这个身体的障碍就会离开了。我们为什么离不开这个身体?因为我们把身体看得很重。所有的人求名、求利,日夜奔波忙碌,为的什么?就为了这个身体。想法子给这个身体做个好好的奴隶,做个好好的马牛,不愿意对不起这个身体。

  可是这个身体对你毫不客气,为什么呢?你对它再好,啊!好像那个波斯匿王在孩孺的时候,肤腠也润泽,气血也充满;等到老的时候,就“发白面皱,逮将不久”了,发也白了、面也生了水波浪了。面上的皱纹就好像大海的波浪似的,在这脸上一层一层的走。“逮将不久”,很快就会死了。这都是因为有挂碍,挂着这个身体就有报障。你若无挂碍了,不执着这个业报的身,就是无我了,无我就没有报障了,所以才说“心无挂碍离报障”。 

  性具真空泯言思。你这个自性,你这个佛性,具足真空实相这个道理,但是你若达到自性的真如本体,那就没有什么话可讲了,也没有思想可思了,这叫“泯言思”。

  寄语来贤求诸己。“寄语”,我有一句话要告诉将来的贤人、将来的修道人。怎么样呢?“求诸己”,你若想要无所得、无挂碍,就要求诸己,不是向外驰求,不是到外边去找这个道理。“无修、无证、无所得”这个道理,是要你自己回光返照、反求诸己,才能得到的。

  头上安头最愚痴。如果你向外去找,到外边去找这个道,那你就是一个最愚痴的人。就好像在这个头上又安一个头,这是不是最愚痴呢?这是最愚痴一等人。不要头上安头再向外驰求,要回光返照,回头转身。回头,就回过头来;转身,你就把身转过来,就得到了。你若转不过身来,那你就得不到。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无挂碍名真放下 再无恐怖业障除 远离颠倒生相破 梦想粗细沙惑如
三障消融圆三德 六根互用证六通 会此妙理亲受用 知者易悟昧难途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是说你若是无所挂碍,就没有恐怖,就不怕了。没有恐怖,就能远离颠倒梦想,一切的颠倒、梦想都没有了。没有恐怖就破除你的业障,没有颠倒梦想就破除你的烦恼障。 

  这个“无挂碍”是很不容易做得到的,好像说我什么都不想,我就想我的父亲、母亲,不错这是孝道,虽然是孝道但这也是挂碍。或者说我什么都不想了,我就想着我的儿子和女儿,这是一种慈悲心,虽然是慈悲心也是一种挂碍,这是好的挂碍。又或者说我有个朋友,很久没有见面了,我朝思暮想,早晨也想、晚间也想,虽然这么想,但是就见不着面,这也是挂碍。总而言之,你放不下的就是挂碍,你能放下就是无挂碍了,所以说“无挂碍名真放下”,这才是真正的放下了。 

  讲到这个地方,我想起我在中国的时候,在苏州灵岩山遇到一个真正放下的和尚。我在去年暑假的时候讲过一次,不过有很多人没有听过,所以再讲一次。这个和尚是参禅的,一天到晚参禅打坐,他的名字叫大休。这个大休禅师,他专门参禅打坐,以后他真放下了。怎么放下呢?我告诉你,他写了一幅对联,他说:“无大无小无内外,自休自了自安排。”无大,也没有大;无小,也没有小;无内外,也没有内、也没有外,你说这是个什么?“自休自了自安排”,我自己休、自己了,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他安排什么事情呢?很奇怪的,他在那个石壁上凿出个窟窿来,这窟窿正能坐下一个人。他又用石头做了一块石门,这个石门又用铁凿上,可以开、可以关的。他就自己坐进那石壁里,把石头门关上,就圆寂了、入涅槃了,就了了!你说这多简单。 

  无挂碍名真放下。什么都不执着了。

  再无恐怖业障除。为什么恐怖?就因为有业障;你没有恐怖,业障也没有了。

  远离颠倒生相破。我们众生就是颠倒;若能离开颠倒,就是生相无明也破了。

  梦想粗细沙惑如。你若没有颠倒,就没有梦想了;没有梦想,也就没有粗惑、细惑,也没有尘沙惑了,都是合真如的妙理了。

  三障消融圆三德。这时候你的业障、报障、烦恼障都消融了。“圆三德”,解脱德、般若德、法身德,这三德也圆满了、圆融了。

  六根互用证六通。你能以六根互用,每一根有六根的这个妙用,这你就能得到六通了。“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每一根有每一根的妙用,但是现在六根互用,每一根都有六种的妙用。“证六通”,你这时候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都会证得了。

  会此妙理亲受用。你明白这种微妙的道理,你自己就会得到真正的受用。

  知者易悟昧难途。你明白了,就容易觉悟这个道理;你若不明白,就会误入歧途,就会走错路。

  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德无不备诸障蠲 究竟圆寂号涅槃 过去未来及现在 三世诸佛本同源
依此般若波罗蜜 至正等觉无上仙 行人但能勤精进 何愁不获法性田

  “究竟涅槃”,因为你把这个报障破了,业障破了,烦恼障也破了,就会远离这个颠倒梦想。这个梦啊,梦想由《心经》这句话来研究,我们所有的九法界众生都在作梦呢!菩萨作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梦;他要成佛道、要度众生,这都是在作梦。缘觉所作的梦,就作什么梦呢?作独善其身的梦。他住到深山穹谷里边去,做一个自了汉,这叫独善其身,没能兼善天下,这也是作梦。声闻呢,就作偏空的梦,作偏真有余涅槃的梦。天人呢,就作一种安乐的梦,他在那地方受胜妙乐,觉得非常快乐、非常自在,非常安乐。人就作名利梦,求名、求利,发财、升官,在这一生之中颠颠倒倒、以苦为乐,天天这么忙碌,无非是作的这个名利梦。阿修罗作什么梦呢?阿修罗作斗争的梦,好像现在某一个党和某一个党去斗争,这都是阿修罗的境界。阿修罗就是好斗争,所以就作斗争的梦。地狱就作受苦刑的梦,饿鬼就作饥饿的梦,畜生就作愚痴的梦。所以九法界里,每一个法界都有它的梦,唯独佛没有梦,所以才说究竟涅槃。 

  “涅槃”,涅者是不生,槃者是不灭。不明白佛法的人,就说涅槃就是死了。这个“死”和死不同,怎么说呢?这个“死”是你愿意死,这个“死”是你知道死,这个“死”是你明白死。怎么叫愿意死呢?因为你“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你所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清净的行已经立出来了,不受后有,你就愿意入涅槃,到不生不灭这个境界去。这个入涅槃是预知时至,你预先会知道:“喔!我预备在什么时候入涅槃了,我去圆寂了。”所以这是知道你的死。 

  怎么明白死呢?你在将要入涅槃的时候,是明明了了,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身也没有病、也没有痛苦,心不贪恋,这个心对财、色、名、食、睡,这五欲都不贪了。心不颠倒,一般人将要死的时候,意念就颠倒了,神智就不清了。有修行的人将要入涅槃的时候,是自己明白,“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我要入涅槃了。”向大家讲得清清楚楚的,这个就叫明白。涅槃并不是死,涅槃是没有生,也没有死了。为什么你会死?就因为你有生。你若没有生,就没有死了。 

  德无不备诸障蠲。怎么叫“究竟涅槃”呢?德行圆满了,一切障碍也都没有了,这就叫圆寂,也叫涅槃。

  究竟圆寂号涅槃。这个“圆寂”是涅槃的翻译。涅槃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圆寂,意思是道无不圆,德无不寂。修道已经圆满了,德已经到寂静处了,也就是到那个至极处,和常乐我净的涅槃德相契合了,所以就得到寂静的乐了。“号涅槃”,这就是个涅槃。

  过去未来及现在。不单菩萨依照这个法门来修行,就是过去世诸佛、现在世诸佛、未来世诸佛,这三世诸佛也都是这样修行的。

  三世诸佛本同源。三世诸佛都是依照这个深般若、妙智慧来修行,才得到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无上”,没有再比它高上的了,是什么呢?就是佛。“正等”,这是菩萨。“正觉”,这是二乘。正觉就和凡夫不同,凡夫因为不觉,所以做错了他也不知道是错,或做错了不知道改悔,这叫不觉。正觉就是二乘,二乘是声闻、缘觉,他因为得到正觉,正当的觉悟,所以和凡夫不同。但是他没有能正等,没有得到菩萨六度万行,不能行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这种的菩萨道。他是一个自了汉,只管自己,不管其他人,所以没有能正等。菩萨得到正等了,正等就是正等于佛,就叫等觉菩萨。这等觉菩萨和二乘又不同了,二乘是自了汉,菩萨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虽然正等,可是没能无上,唯有佛是无上,叫无上士、调御丈夫,所以他的果位叫无上正等正觉。

  依此般若波罗蜜。三世诸佛都依这种的妙智慧、深般若才到彼岸。

  至正等觉无上仙。“至”当个“到”字讲。“无上仙”,就是佛,佛也叫大觉金仙。

  行人但能勤精进。修行的人只能向前勇猛精进,不可以向后退,不可以“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晒一天太阳,就放到雪柜里去冰冻十天。修道要年年修、月月修、日日修、时时修、刻刻修,刻刻精进、时时精进、日日精进、月月精进、年年精进,所有一切时、一切处都要精进。不是今天精进,明天就往后退了;也不是向前走一步,向后退四步。不要这样子,这样子就不是精进了

  何愁不获法性田。你若是能精进,就能得到这个“法性田”。用田来譬喻法性,这个田只要你勤耕耘就会收获的。法性田,就是你自己修这个法身,自性圆满就成佛了,也就好像法性的田长出来,有结果了。好像有一个人行精进,他一晚间没有睡觉就修道。修了一晚间怎么样呢?他白天睡觉,这也等于不修行一样的,也谈不上精进。不是说:“你们都睡觉,我不睡觉,我来修道。”然后白天人家不睡觉你睡觉,这就不是精进了。你晚间不睡白天睡,一样的。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是大神咒难穷测 是大明咒照三千 是无上咒臻觉果 无等等咒至极巅
除一切苦轮回息 真实不虚各向前 以上显说深般若 略解东西祖师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故知”,因为上边所说这种种的道理,所以就知道这个般若波罗蜜多,这个妙智慧到彼岸这个法,这就是大神咒。什么叫大呢?大,是对小而言大。这个大是大而无外的大,再没有什么东西在这个大的外边,若有东西在这个大的外边的,这个大就不算大,它是小。因为它是大而无外,就没有再比它大的了。“神”,怎么叫神呢?神就是不可思议。这个“神”字和“妙”字的意思差不多,不过“妙”是个不动的意思,“神”是个动的意思,有一种动。“妙”是在那儿不动而洞了一切、明了一切,所以它不用动。这个“神”呢,不动它就不神了。所谓“神通神通”,通就是通过去了,这个“通”也就是动的意思。 

  佛在他方国度教化众生、成道、入涅槃,这个“妙”在这儿不用动就知道了;这个“神”呢要到那个地方才知道。好像火箭要到月宫里去,才知道月宫的泥是什么样、土是什么样、月球是什么构造的,怎么一回事他知道了,这是有一点“神”。这个“妙”是不用到那地方,就已经知道月球是怎么回事,也不必用算术来算,也不必用科学的理论来推论就知道了,这就是“不动道场,而觉了一切”。“神”就要动道场,要到那个地方才知道。 

  究竟“神”是个什么样子的呢?它有形相没有?这大神咒是没有形相的,所以说“难穷测”。“咒”,什么叫咒?英文叫什么?mantra.什么叫 mantra?mantra,叫你慢慢的念?不是的。这个咒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它有四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所有的咒都有鬼神王的名字,好像毗舍遮、鸠槃荼,这都是鬼神王的名字,你一念这些鬼神王的名字,那些小鬼、小神、就都老实了。为什么?他会想:“喔!你怎么认识我们这个鬼王?你怎么认识我们这个神的王?”所以这些小鬼和小神就不敢不守规矩了,就要老老实实的。 

  第二个意思,咒就好像军中的密号似的,军中的密号就是军中的口令。在军队里头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口令,这口令只有自己人才知道,外边的人就不知道。譬如今天的口令是“胜利” victory,整个军队都知道这是今天的口令。如果我见到一个不认识的军人,就问:“口令?”他说:“胜利。”这就对了,大家知道这是自己人了。如果我问他:“口令?”他答:“吉祥。”这就不是了,就要开枪、就要打了。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是自己人。这个咒就和这口令一样的。我们在这儿念咒,那鬼神一听:“这是我们的口令,是这样子。”它们就都老实了,就都守规矩了。如果不是,它们就要和你来斗一斗了。 

  第三个意思,咒是一种秘语,秘密的语,其他人不知道,只有这个人他才知道。知道怎么样呢?就好像有一个本来很穷、很微贱的人,跑到外国去了,外国人也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他就说:“我就是某某国的国王,因为国家政变,军人倒戈,所以我偷着跑出来,跑到这里来逃难。”这个国王以为他是真的,就把公主嫁给他做太太了。和国王的女儿结婚以后,这个穷贱的人就自以为:“我这是国王的身分了。”就装模作样的,一天到晚的发脾气,too much temper。有一个认识他的人,知道他原来只是一个穷贱的人,就来对这个公主说:“他再要发脾气,你只要说‘本来是一个贫贱人,远游至他国,何必这么多瞋呢?’他就不敢再发脾气了。”公主这么一讲,这个人想:“喔,她知道我的根底了。”真的就再也不敢发脾气了。咒也就好像这个意思似的,你一念咒,鬼神以为你知道它的根底,知道它是怎么回事了,所以也就不敢对你不守规矩了。 

  第四个意思,咒是诸佛的心印、密语,唯佛与佛才能知道,其余的众生都不知道,所以咒语不翻。虽然不翻,但是一句咒语念出来,也是“一音演说咒,众生随类各遵守”,众生听到这个咒也都明白。我们人虽然不明白,可是鬼明白、神也明白,畜生、阿修罗、妖魔鬼怪都明白,所以你一诵咒,它们就都老实了。就好像有一个国王,向他的臣下要“先陀婆”。这“先陀婆”是梵语,有四种东西都叫这个名字。这四种东西是什么呢?盐也叫先陀婆,水也叫先陀婆,大小便那个东西也叫先陀婆,还有马也叫先陀婆。所以这国王说:“我要先陀婆。”所有的臣子都不知道他是要盐、是要水、是要大小便那个东西,还是要马。这有智慧的人,一听他在什么时候要,就知道他在要什么。譬如他吃饭的时候要先陀婆,当然他就不会要大小便那个东西了,一定是要盐了;他走路的时候要先陀婆,一定就要马了;看他渴了的时候要先陀婆,一定就是要水了;那么看他也不渴、也不是吃饭、也不是走路的时候要先陀婆,当然就要大小便那个东西了,所以这有智慧的人一看就知道了。咒虽然也有很多的意思,但你一念出来,有智慧的鬼神听见,它就懂了;其余不懂的,也就要跟着那个懂的去做了。 

  是大神咒难穷测。“难”,就是很困难、很不容易的;“穷”,就是穷尽了;“测”,就是推测。言其这个大神咒,你没有法子想像它,没有法子能知道它,也就是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以前我讲过这个“妙”字和“神”字。这个“神”也是一种不可思议,但它是属于动的;“妙”也是不可思议,但它是属于静的,动静都不可思议的。动中的不可思议就是神,静中的不可思议就是妙,所以神也就是妙,妙也就是神,若不神也就不会妙,若不妙也就不会神,所以这“大神咒难穷测”,是没有法子知道。所以我现在讲,也没有法子把它讲得明白,因为它太神了、太妙了。如果不是神妙就可以讲得出来,神妙是讲不出来的。 

  是大明咒照三千。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是大明咒。这个“大明”就是如来大光明藏,大光明藏的大明咒能照破所有一切的黑暗,你念这部《心经》,就能把你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那种黑暗的烦恼无明都照破了。照破了你自己的烦恼无明,这是向内来说;若向外来说,就是照遍三千大千世界。你一念这个大明咒就会放光,这一放光就照遍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说“是大明咒照三千”。三千大千世界这是外边的世界,我们自己自性的烦恼能照破了,这是内里头的世界,就是内而外、外而内,内外都光明了;内外光明,这就是你的智慧现前了,这种光明就是你的智慧的本体,所以念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你本有的智慧现前了,就是照遍三千大千世界。

  是无上咒臻觉果。“无上咒”,没有再比它高上的,就是到佛的果位上,佛的果位上叫“无上”。你一念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会由凡夫地一步、一步地走到佛地去,走到觉果上去,所以叫“臻觉果”。“臻”就是到了,到那个觉果的地方。 

  无等等咒至极巅。“无等等咒”,无等就是没有再可以和这个等了,这也就是到最终的那个佛果,最终的那个究竟觉,所以说“至极巅”,好像山似的到那峰顶上了。 

  除一切苦轮回息。你看!最要紧的是这个“除一切苦”。如果它不能除一切苦,那就是没有什么大用处;“能除一切苦”,什么苦都可以除。无论是三苦:苦苦、坏苦、行苦;或者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还有最难降伏的五阴炽盛苦,都能除去。这五阴炽盛苦是最不容易除,可是它也能除去。“轮回息”,脱出轮回才能轮回息,如果不脱出轮回,这轮回不会息的。这就是要了生死、出轮回,所以说轮回息。并不是把这三苦、八苦没有了,就可以了生死、出轮回,要怎么样子呢?要把见爱苦了了、欲爱苦了了、色爱苦了了、无色爱苦了了、无明爱苦了了,这五住要究竟,二死永亡,才能了生死。 

  五住,就是方才说的,也有的叫见爱住,就是见爱的烦恼;欲爱住,欲爱的烦恼;色爱住,色爱的烦恼;无色爱住,无色爱的烦恼;无明的烦恼,这是五住。怎么叫“住”呢?“住”就是坚牢、坚固的意思,在这儿不动了。譬如这个“见”,你一见到这个境界,就对境起贪爱,对着这个境界生出一种贪爱心。没有看见的时候,没有这种贪爱,一看见了生出一种贪爱,这叫“见爱住的烦恼”。欲爱住这是欲界天,色爱住这是色界天,无色爱住这是无色界天。这无色界天虽然它寿命长,但是烦恼还没有断,无明也没有断。无明爱住是无明烦恼。这五住也叫无明苦、无色爱苦、色爱苦、欲爱苦、见爱苦。我们一般人都着住到这上面,着住得非常坚牢,所以叫五住。这五住的烦恼若详细讲,很久也讲不完的,现在就讲讲这个名字。 

  二死永亡,“二死”,有的没有听过经的人就说:“喔!二死,要死两次?”这个是两种的死,不是死两次。人有两种的生死,不是一种的生死。两种的生死是什么呢?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什么是“分段生死”?就是你有你一分,我有我一分,这叫分;你有你的身段,我有我的身段,这叫段。我五尺八寸高,他就六尺多,比我更高,所以我叫他将来作一个高僧,现在还不是高僧,等将来。由生那一天到死那一天,这也是一段;由你脚下边到你头上边,这都是段,这叫“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四果阿罗汉断了分段生死,但还没了变易生死,这变易生死要菩萨才能了。 

  “菩萨”,说起这菩萨的名是很神圣的,中国人说菩萨,这是一个简称,具足就叫Bodhisattva(菩提萨埵)。有的人不是菩提萨埵,他却自认他是菩提萨埵;有的人是菩提萨埵,他却不承认他是菩提萨埵。你看!这很奇怪的,不是菩提萨埵,他说是菩提萨埵,是菩提萨埵,他说不是菩提萨埵,你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不是的,他又说是;是的,他又说不是。不是的就不是,是的就是,不用说。那菩提萨埵不是自己卖招牌,自己卖报纸说:“你认识我不认识我呀?我是菩提萨埵呀!”不是这样的,是怎么呢? 

  这个菩提萨埵,要存菩萨心肠、行菩萨行,做菩萨事,不是口头上说:“我是菩提萨埵。”就是菩提萨埵了。在口头上说“我是菩提萨埵”的,那就是魔障鬼、业障鬼。为什么呢?就好像有一些个邪神外道扶銮的,他就冒充“我是关帝公,关帝公来了!”其实怎么样?其实他只是个小鬼,甚至于连小鬼都不是,他就是一个畜生变的,那种邪知邪见的黄皮子,就像《法华经》讲的那个鼬鼠,它去冒充这个神、那个神的。真正是菩提萨埵,不必说:“嘿!你看我是菩提萨埵。”好像美国总统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不用自己介绍说:“嘿!我是美国总统,你认识我不认识我呀?”不用这么讲嘛!他不自我介绍大家也都知道,这尼克森美国总统来了。所以不必自我卖报纸,说:“我是菩提萨埵。”不必的。 

  所以你是菩提萨埵,人也认识你;不是菩提萨埵,人也认识你。那么菩提萨埵是有什么证据呢?我告诉你,菩提萨埵了了二种生死,分段生死了了,变易生死也了了。什么是变易生死?一念生一念灭,没有在那个定中,这就是变易生死。“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常常在定里头,那就了生死了。了了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这才是真真实实的菩提萨埵,但是你可不认识,妙也在这个地方。真菩提萨埵,你不会认识的,你若认识真菩提萨埵,你也是菩提萨埵了。分段生死了了,变易生死也了了,五住也究竟了,二死永亡了,这才真正叫除一切苦;轮回了了,这才是真正的菩提萨埵。 

  真实不虚各向前。“真实不虚”,绝对不是假的。“各向前”,你赶快向前去修行。你愿意做菩提萨埵吗?愿意做菩萨,就向前去修行、向前勇猛精进;不要学那个懒惰的沙弥、懒惰的比丘、懒惰的居士,一天到晚睡大觉,眼睛总睁不开。我踢他两脚,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说:“就快变蛇了,你赶快的醒来。”也不知道他看清楚没看清楚,就“呀呀呀”的,我看了就很好笑的。 

  以上显说深般若。以上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都是显说,后边这几句就是密说了。 

  若解东西祖师禅。我前边所作的偈颂,这是略略的解释解释东方祖师和西方祖师坐禅的方法。坐禅的方法是什么呢?前边第一首就说:“回光返照观自在,觉悟有情即萨埵。”人人都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你想要得到如来智慧德相,必须要不执着。你能不执着,能回光返照,再把这一些个偈颂读熟一点,你就去参禅打坐,东方祖师的道理在这里边,西方祖师的道理也在这里边。 

  以前所说的东西,是指印度和中国,印度叫西方,中国叫东方。现在的东西不是印度也不是中国,是哪国呢?东是东方,西是西方,这个方向还没有变,可是境界是改了,东就是东方人,西就是西方人。东方的祖师很多了,现在就像流水似的,流到西方来了,西方现在也就要出祖师了。那么你们谁愿意做祖师,就不要尽挂着睡大觉,那就可以办得到了。 

  现在这个东也不是东,西也不是西了,所谓“不是东西”,连南北也没有了。为什么呢?现在的人和月球拉拢上关系,所以我们这一边又不知道到哪一边去了,南北东西都没有了。现在我们都成了一元化,都成了一个中,中也没有个中,变成“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也没有大小,也没有内外了,就是我以前讲的“无大无小无内外,自休自了自安排”的境界。你们若能无大无小无内外,自休自了自安排,你看那有多妙呀!那真是一点麻烦也没有了。这“无大无小无内外”的境界,究竟是个什么?你若明白,不要我说你也明白了;你若不明白,我说出来你也不明白。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咒乃密分匪思量 如王诏旨佥同遵 亦似军中秘密令 问答不符便执行
大乘妙理离分别 凡夫知见妄缘真 因指望月指非月 藉咒明心咒即心

  这个咒没有翻的,翻译不出来,这叫翻字不翻音,是五不翻之中的翻字不翻音,所以就不讲它了,讲了附会牵强,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现在讲这个偈颂。 

  咒乃密分匪思量。咒是属于密部的,既然是密,你就不能想它;不能用思想来想它是怎么一回事,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 

  如王诏旨佥同遵。这有个比喻,前几天我讲的四种比喻,有一个比喻就是如王诏旨。“佥同遵”,国王有一个诏书下来,下边一切臣民都要遵守它。 

  亦是军中秘密令。也好像军中秘密的口令似的。譬如说今天的口令是“胜利”,兵和兵一见着就问:“口令?”若是回答:“胜利。”他就知道是自己人,没有话讲了。如果他问你:“口令?”你说:“吉祥。”那就错了,对方就会开枪打你了。军中因为人太多,得有这么一个秘密的口令,每一天都不同,这才不至于拿外边人当自己人,这个咒也是这个意思。 

  问答不符便执行。你答不上这个口令,他就要执行他的任务了。 

  大乘妙理离分别。般若属于大乘法,大乘这种不可思议的道理,是没有分别的。扫一切法,离一切相,随说随泯。这个般若法是随说随就了了的,没有的。 

  凡夫知见妄缘真。凡夫这种的知见、见解,以妄想来攀缘,执着一切有形有相的,执着这个影子,认为这是真实的,就是认贼做子了。 

  因指望月指非月。经典是指你一条修道的路,也就好像用指头指这个月亮。你用手指这个月亮,说:“月在那儿呢!”这个人不看月就光看这个指头,以为这个指头就是月亮。“指非月”,你不要误认这个指头就是月亮,经是教你修道的,你不要认为经就是道了。道是要你修去才能得道,你不修,以为经就是道,那又错了。

  藉咒明心咒即心。藉着咒的力量可以明心,因为咒是不可思议的。你要离分别心、离攀缘心、离一切的妄想心来诵持咒语。持咒就是不明白,不明白这里头就会真明白,所以藉着咒能令你明心见性。“咒即心”,咒就是心,你明心见性了,咒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浅释
下一篇: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参.前言 肆.释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请问六度中的般若波罗蜜是什么意思?该如何修持般若波罗蜜?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 Cultivate the Prajnaparam..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眉注
 能否推荐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解的书籍或录音?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十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开示(证实法师)
 慧思大师与《金字摩诃衍般若波罗蜜》(黄夏年)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在中国的传译(蔡宏)
 “以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要开示 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看玄奘法师的革新
 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析(纪华传)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解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解题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解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一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