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佛教的人生观
 
[荆三隆教授] [点击:2934]   [手机版]
背景色

荆三隆教授系列佛学讲座之四在“雁塔论坛”开讲
——题目为《佛教的人生观》

中国佛学网西安讯 2010年11月7日下午,应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的邀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著名佛教学者荆三隆教授在“雁塔论坛”继续他的系列佛学讲座的第四讲——《佛教的人生观》。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李利安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并在最后的问答讨论环节同荆三隆教授一起,与听众们就佛教人生观与中国传统儒家人生观的异同、佛教生死观、佛教的出世与入世等相关佛教文化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近百位佛教文化爱好者以及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部分师生共同聆听了荆教授的精彩演讲。

荆教授在本次讲座中,首先从人生观的文化基础导论谈起。他说,人生观就是人生的态度,尤其是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人生的存在状态等问题的看法。人生观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有意义?怎样生活的更有价值、更轻松、更愉快等一些列问题。在中国文化传承中,传统的儒家文化是从社会伦理的角度对人生进行定位,而佛教的人生观则是从人的生活本质看人生,它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下的,并且还将引领人们走向未来,直指人生的终极价值所在,故而佛教的人生观是最系统、最完整、最深刻,同时又是极具个性化的人生观思想。随后,荆教授分别从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佛教的人生观、实现佛教人生价值的当代楷模等三个方面予以一一阐述。

在讲座第一部分,荆教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三家思想出发,从各自不同的文化基础来阐释各家的人生观思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文化的基石,它的思想和学说影响了中国社会近两千年的悠悠历史。儒家对于人的重视,体现在高度关注人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儒家常讲“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来形容现实人生的短暂,但同时,在儒家的思想中,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伦理的主体。人就应该在社会中遵循所谓的纲常伦理,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要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中去,“立言、立行、立德”是儒家所提倡的人生观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要达到的社会责任。道家追求成仙度脱,长寿无疆,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往往都在道家的影响下,寻求一种生理层面的生命延续。近代以来的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思想,包含了更多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观念。所以,传统文化基础中的人生观思想更多的是对社会伦理、个人追求以及阶级矛盾的反映,这样的人生观思想往往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迷惑,难以达到普世与恒久的程度。

那么佛教的人生观到底是什么?荆教授在讲座的第二部分给听众做了详细的解释。他说,佛教虽产生于印度,但自传入中国之后,便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即儒家相互吸收,彼此融合,迅速实现了中国化,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佛教的人生观是普世的人生观,它关注一切生命,而不仅仅局限于人类本身,把世间一切有灵性的生命都作为考察和关怀的对象。同时,佛教的人生观既联通现世,又承接过去,指引未来。佛教人生观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佛教的人生观是文化的,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情怀,称为人类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第二,佛教的人生观是历史的,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不断丰富不断发展,日益成熟,并能够与各个时代的社会历史相适应;第三,佛教的人生观是针对每一个人的,所以堪称普世性最强的一种人生观;第四,佛教的人生观既是对每一个生灵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生命的透彻感悟的基础上的。佛教讲,人生在路上,人生在旅途,人生就是远行,人生就是旅客,所以人生必然会出现无助、孤独等无奈现象,更会在人生路上处处存有各种各样的艰难,需要我们克服。

荆教授以行人路上遇虎逃脱的佛教故事来寓意人生。故事是这样的:一个旅人走在路上,见到路边有累累白骨,就在此时,一只老虎出现,情况十分危急。旅人匆忙上树,并顺着一根青藤逃到山崖之下。本以为逃生的旅人刚刚松了口气,可是青藤之上有两只老鼠在咀嚼,一白一黑,而在旅人脚下,又是深海险滩,里面还有三只毒龙在翘首期待美味的到来。故事的寓意就在于:白骨代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最终归宿;老虎象征着人生的处处无常和不期而遇的灾难;青藤比喻有限的人生;黑白老鼠比拟白昼黑夜的时间;深海险滩堪比地狱世界;三条毒龙就是人生“贪嗔痴”的三毒。所以,人要直面人生,感悟人生,在直面和感悟中去认识人生、度脱人生、解放人生,以此达到由此岸世界到彼岸世界的过渡。佛陀在世之时,便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思想来教化众生,而三法印对于我们现实的人生观依然有着深刻的教化意义。人生苦短,处处的无常和苦难困扰着我们,作为人本身要重视当下的自我完善,从当下的自我做起,做到心灵的和谐和生命的升华,在现实下扬善除恶,用“慈悲喜舍”、“悲智双运”的大乘佛教思想,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荆教授在讲座的最后以实现佛教人生价值的当代楷模——台湾的证严法师来开示大家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荆教授感慨地讲道,在台湾的证严法师,被当代信众称为“现世的观世音菩萨”。由她所创立的“慈济功德会”在全球有信众会员数百万之多,为全球的慈善事业奉献了数百亿台币的善款,利益众生无数。证严法师因大悲心起,善因缘结,将自己的一善行成就为完善行,佛教的人生观在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荆教授倡议大家多行善举,善举所带来的幸福既是救自己,又是为他人,愿每个人拥有幸福健康、正确的人生观。

本次讲座中,荆教授患着感冒,依然慷慨激昂,声情并茂,生动活泼,欢快流畅,情趣盎然,博得听众阵阵欢笑,阵阵掌声。这种感人的情怀和轻松活泼、幽默自然的讲演风格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听众。

荆教授讲演结束后,李利安教授对荆三隆教授的精彩讲演给予真诚的感谢,并对他今天下午的讲座给予充分的肯定。李教授说,佛教的人生观,是佛教理论的基础,在佛教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修习佛学、认识佛学、实践佛学,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回归到人生现实当中来,对人生进行返观内照,进而感悟人生,理解人生。李教授还以方立天先生的观点为例,说明佛教人生观的基本意趣与现实价值。李教授说,从“人”在宇宙中的定位来看,人是宇宙十法界中的一员;从人生的本质来看,一个“苦”字便能概括;从人生的实相来看,堪称如梦如幻;从人生的目标来看,就是清净解脱,自由自在。

此后,在李利安教授的主持下,现场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气氛热闹,欢声笑语不断。现就其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陈列如下,以期读者们同参共勉:

1、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人生观的差异?荆三隆教授解释道,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人生观的差异,可以归纳为十点:第一,各自对于生活和世界的认识不同。第二,各自对于社会评判不同。儒家认为,人在社会要实行仁政,通过个人的努力在社会上达到“立言、立行、立德”的三不朽功德。同时怀有兼济天下的胸怀。佛教则认为,人要远离现世,脱离污浊的社会环境,彻底否定利禄功名,通过个人的修行来证得佛果,了生脱死。第三,各自对于人生追求的途径不同。儒家认为,无论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都要实行教育,通过学业来改变自身,将学业、政绩、工作、社会视为个人的风采。佛教则具有神秘性、信仰性、不可言说性、不可为他人所理解性的特点。第四,各自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不同。儒家认为,人的价值的实现需要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实践和升华个人的价值。佛教则强调对人心性的重视,人通过善心的修行,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以此实现人生价值。第五,各自对人生观的组织方式不同。儒家主张在社会条件下,通过教育和自我实践方式相应组织好自己的人生观。佛教则有自己的修道体系和心理构成,以此组织自己的人生观。第六,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儒家思想中,注重现实世界,故而在对人生观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上,注重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式。佛教则更多的是对人生抽象思维的思考,通过对人生现象的深层次感悟来反映出来的。第七,各自实现人生观的主体——人的定位不同。儒家重视人的现实思考,更多的是多生的思考。佛教对于人的思考则显得更加厚重,不仅仅是生存问题,还有对于终极归宿的思考和寄托。第八,各自交往的对象不同。第九,各自的行为方式不同,第十,各自实现人生观的本质不同。儒家通过教育、改造、教化来实现人生观,是行为和意识的改造。佛教则是更多地对于心性的思考,正如佛教所讲的“万法唯心”。

2、佛教的人生观中包含不包含死亡观念?荆三隆教授解释道,佛教的人生观包含了自生到死的全部思考,死亡观念当然包含在内。佛教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对于人生的终极归宿的思考,也就是对所谓的死亡观念的思考。通过佛教的人生观启示,可以使我们的人生过得更加从容,更加轻松,更加圆满,更加有意义。这一方面的知识可以看看李利安教授的学生、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副教授李海波女士的《佛教生死学》一书。

3、佛教的入世和出世的侧重点体现在哪?李利安教授解释道,传统佛教对于现实的影响更多的表现在其出世性上,佛陀时期的佛教更是出世实相的典范。但是随着佛教大乘化的发展和演变,佛教的入世色彩也愈加呈现出来,特别是到了近代以来,以太虚大师为代表的僧人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使得佛教的入世化程度更加加深,这也带有了明显的儒家色彩。在当今社会,佛教界的“人间佛教”思潮蔚然成风。但必须指出的是,在佛教“人间化”发展的同时,要处理好“超人间性”的信仰本质。李教授曾在《哲学研究》中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佛教的超人间性和人间佛教》,便是对这一问题的反思。佛教的本质就在于它的“超人间性力量和境界”,忽略或排斥这一特性,佛教的魅力必然隐去,从而必将影响佛教的整体发展。“人间佛教”得前途也会因此而黯淡无光。

本次讲座在欢快的氛围中结束,诚可谓“因缘和合聚众会,法喜充满再相逢”。“雁塔论坛”也期待更多喜好佛教文化的听众莅临闻听佛法,感悟人生,拥有幸福圆满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佛教的修行观
下一篇:禅宗思想与现代生活

 55、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和价值观是什么? 略论佛教的人生观和道德修养
 佛教的人生观和道德修养 请问佛教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呢?
 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和价值观是什么,和其他宗教有什么区别? 佛教的人生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演讲
 佛教的人生观 佛教的人生观(闻杰)
 佛教的人生观 原始佛教的人生观(洪汝诠)
 佛教的人生观 佛教的人生观 第一篇 苦乐交集
 佛教的人生观 第二篇 五趣流转 佛教的人生观 第三篇 四大皆空
 佛教的人生观 第四篇 五蕴非有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五、佛教的人生学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