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55、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和价值观是什么?
 
[居士学佛100问] [点击:1874]   [手机版]
背景色

55、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和价值观是什么?

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即: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的‘行’指一切有为之法,因缘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无形的心法皆属行法。‘无常’粗分讲,有生就有灭,变化无常;细分讲,任何事物都无一刹那的恒常,在一刹那之间起著生灭的变化。前一刹那的我,已非此一刹那的我。生即是灭,生中包含著灭,生与灭之间,没有刹那的间隔。任何事物若有刹那的不变状态,就意味著「常恒’。‘有漏’的‘漏’指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烦恼是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水,漏水的船,若不及时堵塞漏洞,定会沉船。人的烦恼,就是使人下堕之因,下沉苦海之因。凡受烦恼心影响的任何思想行为都结苦果。诸法无我的‘我’,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因缘的独立自性和实际存在的规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众缘形成之物,并无任何自性(我)实际存在的规定性,所以是诸法无我。‘涅槃’是指生命消除烦恼,脱离业力轮回的自由平静状态,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恶业报不虚,珍惜难得的人身,皈依三宝,戒恶行善,下世求得人天之身,享人天之乐,——这是下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得人天之乐,也终究无常,要想常乐,就要出离苦海。因此,修德修慧,追求脱苦涅槃,——这是中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轮回无穷的生命逻辑中得出一切众生曾经是自己的父母的结论。为报父母之恩,放下自己的享乐,尽心尽力,为众生的利益服务,为最大限度地利乐众生,一心一意追求成佛——这是上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佛教共分大小二乘,小乘的价值观是约束自己诸恶莫作,大乘的价值观是无我无私,奉行诸善,利乐众生。佛教和其他宗教之间的根本差别是,有的宗教信仰上帝,认为上帝是生命和万物的创造者,造物主,人类的拯救者,救世主,一切苦乐靠上帝。佛教认为众生的业力创造世界,也创造自身。世界上没有造物主,生命自己是自己的创造者、拯救者,觉悟要靠三宝的启示,离苦得乐要靠自身努力。

附:究竟何法是成佛之法?

从总的方面来说,一切佛法都是成佛之法,但有些是直接成佛之法,有些是间接成佛之法;有些是主要法,有些是从属法;有些是快速成就法,有些是常速成就法。要想成佛,掌握成佛的方法,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佛’。简单地说,‘佛’是心续消除烦恼、所知二障289,达到彻底纯净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作法身。法身如太阳的光明本质,报身如太阳的本体,化身如普照的阳光。三身合称色法二身。二身的成因是智德两种资粮——色身的因缘是福德资粮,法身的因缘是智慧资粮,二资粮缺一也成不了佛。福德资粮指的是大悲心290引起的发菩提心291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大行,智慧资粮是悟缘起性空,修二无292智。简而言之,真正成佛之关键只有三条,即出离心293、菩提心和二无我的智慧,具备这两个条件就能成佛,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就成不了佛。《文殊亲教》中说:‘成佛之道虽有多种,但最根本的只有三条。即出离心,菩提心,性空智慧。’这三条是全部佛法的精华。想成佛就要修这三根本道。离开这三根本道,再好的法也成不了佛。

附:佛教修证成就高低的标志是什么?

佛教修证成就从总的方面讲,就是戒、定、慧的修证成就。‘戒’的修证成就是,戒恶、行善的行为。戒恶就是戒除自己污染清净心性的贪心、嗔恨心、无明294心、骄慢心、怀疑心、不相信善恶报应之类邪见等恶行恶习气;行善就是以慈悲心、利众心为基础的无私无我的利众善行。‘定’的修证成就是心情平静,排除散乱思想不受喜怒哀乐情绪的干扰驱动,应用自如。‘慧’的修证成就是,获得无分别的直觉自然功用,智慧如日当空,光明普照。佛教修心成就主要看戒、定、慧的修证成就。普通的弟子学佛有无成就,就看思想行为符合不符合戒恶行善的原则,能不能在利害得失面前表现出超然解脱的姿态,能不能做到诚实和言行一致等等。至于五眼295、五通296之类,只是定慧的一种境界标志,不是学佛追求的目标。若无菩提心,神通再大也进入不了菩萨乘之门。若无真诚皈依信念,虽有神通,也无法超越世间有限神通的范围,改变不了下堕恶道的命运。神通犹如泥像镀金,只是表面的富丽堂皇;菩提心如纯金,做成任何形状,都不失去黄金的价值。

附:学问和证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学问有世俗学问和佛法学问两种,前者如文学、历史、哲学、地理、数学、物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等等学问,后者如内学三藏297、四续298包括的佛教学问。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是遍知和利乐众生两条,遍知的目的是利众,广泛的利众需要遍知智慧。‘遍知’就是无所不知,佛教事事讲因果,‘遍知’也不例外,需要创造遍知的顺缘。遍知的顺缘是求知意志支配下的精进学习。不学无术,想得到遍知智慧是绝不可能的。因此,佛教十分重视学问,对学佛者来讲,外学即世俗学问和内学299都很需要,自修自悟和利乐众生都离不开学问知识,所谓‘知识越多知识障越重’的说法,不是佛教的观点,不可轻信。但佛教所说的学问和世俗的学问之间,有著本质上的区别。世俗的学问指纯粹的知识,世俗的‘学者’,就是纯知识性的学者,因此,不管人品德性,只要有知识就是‘学者’。佛教从来反对那种脱离思想行为的‘口头学问’,‘空谈学者’,要求学问见于言行。因此,佛教善知识300,从原则上讲,都应有相应的德性和觉悟成就,但也不是没有例外的。因此,‘善知识’这个佛教中的概念和实际善知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衡量善知识应从信仰、德性、学问全面衡量,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识学问。

成就指的是学佛人的修证成就,即戒、定、慧三学成就,菩提心成就,密法共、不共成就等。佛教有成就的高僧、密修士有学者型和瑜珈型两种类型,瑜珈型的成就者,著重在内修,除了掌握与修持有关的知识以外很少关心其他知识,学者型成就师,广学多闻,具有授徒弘法的条件。

总之,学问和修证成就之间不能划等号。

附:在高科技社会,为什么佛教能够获得广泛的信仰?

和平和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两大课题。

所谓‘和平’是指人类的和平生活,人类的和平生活,要靠人类自己维护。和平的反面是暴力和战争,暴力和战争的根源是人类的自私贪欲和嗔恨,若不彻底改变人类的这种自私、贪、嗔,暴力和战争的消除,只是一种善良人们的愿望,很难实现。

‘发展’总的来说,指人类社会的综合条件,即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等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但西方世界的精神和物质分离的哲学思想误导下产生的纯物质主义的自然科学,虽然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和物质财富的增强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在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创造杀伤性武器等方面产生了后果严重的副作用。现代科技发达的地区和国家产生了物质富裕,精神贫乏,犯罪和暴力活动日趋严重的不良后果。

近几十年来有许多社会学家和科学家,已开始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副面影响,西方知识社会对经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但精神文明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哲学开始产生兴趣,心理学研究和现代物理亚元子领域、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研究,证明了古老的佛教哲学观点的正确性301。佛教的非暴力思想,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爱护动物,视众生为父母兄弟的慈悲心,和利众奉献精神才是幸福之本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极大共鸣。人们对佛教的养生益智,开发智慧潜能,调解心理失衡,消除精神疲劳,摆脱内心烦恼,提高精神品质,优化心灵状态等许多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佛教在西方各国遍地开花,是佛教在高科技社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力证明。佛教在西方世界为什么倍受欢迎呢?道理非常简单,口渴的人们需要水喝。如此而已。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56、学佛必须要吃素吗?
下一篇:54、佛教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世思想有什么不同?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