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摄大乘论 第32讲
 
[韩镜清教授] [点击:2618]   [手机版]
背景色

  第32讲:所知相分第三(第1页第1行-12行)

  (1994年11月27日)  

  讲所知能相分,我们所知的一切现象,这是在书里的第三分。前头刚才说讲依,对依的因的问题,所依跟因的问题。现在,在藏文里叫所知能相。我觉得还是加上能字比较好,这个依,本来是所依的意思,现在这个相是个能相的意思。

  能相,加上个能字,就跟前头一品的关系就更清楚了。前头讲规律性的问题,尤其因果规律的问题,那个有一点象“因能变、果能变”,前头有个因能变,现在好象是果能变。前头是讲熏习的问题,最主要的,要没有熏习就没有原因的问题,现在呢,是还有现行中也有能相跟所相的问题。前头是讲熏习种子,现在是讲现行里头的有能相跟所相的问题。

  这个现行是什么呢?就是虚妄分别,就是识。也可以说,前头讲的,杂染品跟前六识、前七识,互为因果关系,互相依存的关系,而着重阿赖耶识的摄藏问题,那么现在呢,就在这个现行方面,能相跟所相。

  就识体的现行,前七识的问题比较占的重要。前七识讲,现行都是虚妄分别问题,也就是识的本身问题,多半讲显的方面,显性的方面,那上一品主要讲的隐性的问题,熏习种子的问题,种子识,异熟识。而讲到现行方面来说,现行识体方面、虚妄分别这方面来说,它也有三种能相,能有差别、能有界定其它差别、一切的分别、一切的所相的意思。

  所以从两品的关系方面来说,一是讲比较隐性的方面,这一品,是显性方面的,分别跟分别之间的关系,讲的多。所以这个三相,就是三种能相,规定一切分别跟所相,我觉得叫三种能相,所知的能相,前面是所知的所依,这一品就是讲所知的一切现象的能相,这能相实际上就是虚妄分别,就是识体,也就是依他起性,依他起能相,所谓依他起能相,本身就是识,就是虚妄分别能相。

  果能变,前头讲熏习是最重要的,现在呢,主要的是这个空有,空有的能相问题,就是虚妄分别的能相问题,也就是什么是有的?什么是没有的?那有又是怎么样的有?这些分别的问题,有规定性,有界定性,就是什么是真正的有?什么是真正的无的?也就是要解决中道的问题,所以这所知的能相分,也是非常重要的。  

  “已说所知依”,已经说了所知的所依。  

  “所知能相云何应见?”怎么看法对?  

  “此略有三种:一、依他起相,二、遍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这种能相有三种,一切所知的能相,界定它的有无、还是非有非无,略有三种。这三种是了不起的差别,慈氏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为什么不说两种,说三种?非说三种不可,为什么?刚才我说,前头这一品里头,有许多问题为什么叫安立?这么样说?还得我们继续地研究。

  现在所知的能相,有三种:第一是依他起能相,第二是遍计所执能相,第三是圆成实能相。那么这地方为什么不提俗谛,世俗谛,胜义谛?大伙应该考虑,为什么这地方也不提四谛?非提三自性,三能相不可?

  那首先提的是依他能相,依他起能相,就是跟前头这唯识,识体,识本身就是依他起。不但是阿赖耶识能摄藏种子,为一切法的因,同时,依他起也就表示是依他,而不是依自。同时也表示是虚妄分别,只有虚妄分别有,只有唯识性是有,就是三界所有的都离不开虚妄分别,所以依他起本身就是唯识性的意思,那唯识,就是缘起性,就是依他起性。

  前头讲的转识跟本识,就是跟阿赖耶识的关系,前头讲的着重种子熏习问题,现在着重讲前头转识的问题,就是虚妄分别问题,这两方面都是互相依存的,就是依他起的。提出这三性来,的确把所有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空有的问题,能有一个最后的判断,能有一个最后的界定。  

  “此中何者依他起(能)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阿赖耶识的种子,前一章整个讲种子的熏习问题,所谓依他起就是这个,虚妄分别所摄的诸识。

  这个识,希望大家注意,在藏文有两个名词,而在汉文只有一个,藏文里两个,这两个名词不同,而汉文里头都翻成识,这地方,这品里头,所有的识字,大部分指的是nambariba,我们要研究,藏文两个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一品里头特别注重的是nambariba,据我了解,一般nambariba就有时候是“了别”的意思,nambaxeba是“能知”的意思,“了别”是整个的问题,整体的了别。

  在底下它举出的识来说,都是一系列的,有全面、整体这样的意思,“了别”总的能了知、了别。有点象现在咱们常常用的“共识”、“意识”,环境的“意识”,首都的“意识”,类似有点象,总的相,一系列、一整套的。

  虚妄分别所摄的诸识,这些识都是成套的,要是给弄得更仔细一点呢,就是诸了别识,加上“了别”是不是更好一些,就是虚妄分别所摄的诸了别识,一系列的识。

  那么它为什么这么说?这里头所有的事物、所有的法,就是本身就是识体,就是了别识,并没有旁的东西,除了这个。所以它的杂染品法,就指的前头七识,前头六识,所有根身器界来说,那都不出虚妄分别,本身就是识体,并没有其他东西,除了分别以外,没有其他东西。

  (问:希望陈述一下真如跟圆成实,是诸法的共相,也是自相,真如跟圆成实也是一切法的共性,也是自性,是共相也是自相,为什么?既然是遍计所执是无有体性的,为什么还说遍计所执能相呢?)(既然是无我,那么轮回的主体是怎么回事呢?)(谈的、问的是无为法,无为法能起到对治作用,讲相应,实际上是世间的,那么有什么区别?区别在哪里?因为是无为法的,为什么能作为无为法,它本身无作用的……)

  为什么这么说,它这个虚妄分别,就是简别了二我,它就代表了无我无常的识体,所以它所摄的诸了别识呢,就是所有的现象,那就是依他起性,就是虚妄分别所摄的诸了别识。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所有的现象,并不是除了了别识以外还有什么东西,除了诸了别识以外,只有我跟常的问题,不存在的东西,所以这个地方,虚妄分别现在很容易理解了。

  虚妄分别还是个假有,虚妄分别有,有字,假有,假有才是真实有,因为什么?因为我跟常的东西根本没有,所以这假有才是真的如实有,除了虚妄分别并没有其他东西。并不是说假有之外有什么真有,所谓的这个假有,就是指它,不是有我的有常的。

  所以这句很重要,这概括了所有的东西,就是我们内变根身、外变器世间,整个就是虚妄分别所摄的诸了别识,这是如实的表示。所以前头讲的都是隐性的熏习的世界,现在是显性的所有的东西,所有的世界。排除了二我、排除了常一不变,是真实的东西、如实的东西,如实的看法。不这样看都是一种错误、颠倒。所以这一品,《摄大乘论》把这两品搁在最重要的位置,首先就谈这个所知依,然后就是所知能相。底下又问:  

  “此复云何?”这些了别识里头都是什么东西?都包括什么?底下又分门别类地,把各种系列、各种大类的东西列举出来。  

  “谓身、身者、受者识”,这也是了别识,就是……。身,就是我们根身器界的身,身者,底下也解释,是第七识,染污识,身者就是有身的意思,具有所依的根身。身指的眼耳鼻舌身,这些浮尘根,六种、内六界。身者、受者,这受是领受的意思,把这个都搁在一起,身者、受者识,这个了别识,这是一系列的东西,这还成了主轴,内变根身,这还成了主轴。每一个人的主轴。  

  “彼所受识”,这是指的外六触,底下还要多讲,这种受都有享受的意思,这都是具有了别的。彼所受识呢,彼所受的了别识,就是咱们……,这个识,并没有一个所对的东西,它就是代表了全面的事物,并不是象我们所说的,识对境来说。

  “彼能受识、世识”,世识就是指的时间,按现在就是指的人类历史、世界历史这些,都是跟时间有关系,佛教有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世识,世的了别识,世识,中外历史都包括在内,天文上的变迁,也应该,生、住、异、灭也是在内。  

  “数识”,数识,就是数字、算计的意思。  

  “处识”,处的了别识,处,指的方位、处所。  

  “言说识”,这言说识就是文化识,所有的戏论这些东西,文化识、科学识,都是言说识,这言说的范围很广。当然讲语言科学也可以。  

  “自他差别识”,讲社会学,这个了别识。  

  “善趣恶趣死生识。”这就是因果律。分这么几种大系列,所以这个识跟前头所说的识有些不同,前头所说只是虚妄分别,它这是虚妄分别所摄的,这些个诸识,底下分别讲一下。  

  “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这就讲它的原因,跟前头有关系,这一部分了别识这都是显性的东西,“此由名言熏习种子”,都由名言种子来生起的,那么有点象文化,文化部分,都由前头这言说、名言,由名言熏习种子生起的,  

  “若自他差别识此由我见熏习种子”,前头把我见单独提出来。  

  “善趣恶趣死生识,此由有支熏习种子。”这一系列的了别识都是由有支的,十二有支的熏习种子来生起的,这就表示前头都是指的种子、指的熏习,现在都是指的现行。(结束。只一盘带)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摄大乘论 第33讲
下一篇:摄大乘论 第31讲

 摄大乘论 解题 摄大乘论 题解
 摄大乘论 总标纲要分第一 摄大乘论 所知依分第二
 摄大乘论 所知相分第三 摄大乘论 入所知相分第四
 摄大乘论 彼入因果分第五 摄大乘论 彼修差别分第六
 摄大乘论 增上戒学分第七 摄大乘论 增上心学分第八
 摄大乘论 增上慧学分第九 摄大乘论 彼果断分第十
 摄大乘论 彼果智分第十一 摄大乘论 源流
 摄大乘论 解说 摄大乘论 第1讲
 摄大乘论 第2讲 摄大乘论 第3讲
 摄大乘论 第4讲 摄大乘论 第5讲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