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虚云老和尚的僧教育思想与实践(李阳泉)
 
[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 [点击:3139]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虚云老和尚的僧教育思想与实践

  李阳泉

  内容提要:虚云老和尚(1840~1959年)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他十九岁出家,行脚参学近四十年,遍参海内善知识,至四十六岁开悟,四十八岁始讲法。此后,大师致力于佛教的教育及传播七十多年,重兴梵刹八十八处,剃度弟子万余人,直接引导皈依佛门者达百多万人,使佛法再次深入人心,正法住世。大师的僧教育思想体现在他精心授业的点点滴滴处,集中体现在对于佛学院的建立与改制上。本文以虚老所振兴丛林的佛学院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僧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探讨。借此次盛会,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 导 论

  虚云长老先后重振或驻锡过的丛林有很多。咸丰八年(1858),师偕同从弟富国礼鼓山涌泉寺常开老人披剃出家,次年随鼓山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取名古岩,法名演彻,字德清。此后行脚天涯,参禅学道,遍礼天下名刹,朝拜佛教四大名山。光绪二十一年(1884)住江苏高旻寺,因沸水溅手而茶杯落地,疑根顿断,得以彻悟本来面目。光绪二十六年(1889),八国联军入侵,师随清帝后一行避难至西安,入住终南山,更名虚云,号幻游。两年后经川入藏,至印度朝礼佛陀圣迹,后经锡兰、缅甸归国,到云南大理宾川县,重兴鸡足山迎祥寺(即今祝圣寺)。又曾到槟榔屿、马六甲、吉隆坡、台湾等地讲经弘化。1920年重兴昆明西山华亭寺,改名云栖寺。师曾为祝圣寺入京请藏;度化滇军协统李根源,消弭逐僧毁寺之祸乱;并调停汉藏纠纷,招抚盗匪,为民除去无端战祸;于混乱世中,作佛教护法使,如弥消 “寺产兴学”及寺僧兵役之灾等,于佛教贡献甚巨。历任福建鼓山涌泉寺、广东曲江南华寺、广东乳源云门寺、江西云居真如寺等寺住持,经手修复大小寺院庵堂共八十余处,为佛教的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1953年荣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1959年于云居山圆寂,世寿120岁。

  纵观长老一生弘化,所育僧才甚众,且多为后世脊梁。时至今日,尚有许多传人于各丛林竖大法幢,续佛慧命、培育僧才。

  二、虚云老和尚对佛学院的建设

  虚云老和尚一生住持过的道场很多,通常情况下先是修复殿宇,俟规制成型,便着手僧团建设。其中很多都是创建或恢复、重建佛学院。

  1904~1918年,虚云老和尚住持鸡足山大觉禅寺期间,创办滇西宏誓佛学院。该院前身为滇西宏誓佛教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初八日,虚云老和尚在众护法官绅的陪同下,第三次上鸡足山,立愿整顿颓败的鸡足山佛教。几经周折,道成长老深受感化,礼拜虚云老和尚为师,恳请虚云老和尚任大觉禅寺方丈。在道成长老及李福兴、张松林等人的鼎立相助下,虚云老和尚即于是年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出家日,在寺内挂牌成立滇西宏誓佛教学堂。民国二年(1913),学堂提升为滇西宏誓佛学院,院址仍设在大觉禅寺。首任院长为虚云老和尚,道成长老副之。民国七年(1918),云南督军兼省长唐继尧请虚云老和尚上昆明,道成长老接任院长,主持教务。第三任院长是佛耀法师,第四任院长是金万法师,第五任院长是贞相法师。

  滇西宏誓佛学院为改变鸡足山整个滇西佛教僧人不懂戒律清规、形同俗人的颓败状况而设,办学的宗旨及课程开设,围绕着僧格的养成进行。开设的课程不多,主要有敲打唱念、早晚课诵、戒律清规、禅修等比较基础的修行常识。学院注重学修结合,学僧每天跟常住僧人一起上殿诵经、坐香参禅,参加每半个月一次的布萨诵戒,初一、十五佛前上供等。学僧与常住僧人一起出坡种菜、上山打柴、烤竹笋干、打核桃等劳动。饮食与常住僧人一起过堂用斋。学僧基本为本山和滇西各寺,也有少数昆明等地来的,汉族、白族、彝族都有,年龄在十多岁到三十多岁之间。[[1]]

  1929年~1934年,虚老住持鼓山期间,创建鼓山佛学院。鼓山佛学院的筹备开始于1930年。次年春天正式成立。杨树庄任名誉院长,虚云为院长,觉澄、深悟等五人被聘为佛学院教师。不久,因本山子孙之疑嫉及办事人员失检,五位教师先后离去。不得已,虚云老和尚又继请应慈老法师来佛学院讲《华严悬谈》。老法师回沪,虚老又先后请大醒、心道、印顺、慈舟等法师,帮助继办佛学院。

  虚老在鼓山创办佛学院的过程异常艰难。为办好佛学院,从资金之募化,到规章制度之制订,到任课法师之聘请,虚老均费心一一操持,这中间几度停废,殊为不易。1934年,慈舟老法师被延请主持院务,慈老改为法界学院,另招新生。……院内全体学生戒晚,教行并进,院规严肃,一时之盛,可与闽南佛学院媲美。[[2]]

  1943年,104岁的虚老在南华禅寺设立戒律学院。关于此戒律学院的文献极少。乐观法师在《虚云和尚印象记》中提到:云老去重庆走了一趟回来,思想上又有一点转变,他回来不多天,就要我帮他筹备成立一所“南华戒律学院”,我照着他的意思,起草了一个学院的“章程”。后来李济深来寺小住,经李看过,认为恰当。学院的牌子,也是由李亲笔写的。末后,我回重庆继续领导“僧侣救护队”的工作。临走时,将学院事交与同寮知定法师负责办理……

  虚云大师在《重兴曹溪南华寺记》中提到自己“预期十事,次第进行”,其中第十件事为“传戒法、立学校,以培育人材 。”详云:“……逢年传戒,道不论远近,人不论多寡,依时而来,传受戒法。期满后,如学戒堂,重行熏习,以资深造,不受寄名,不容简略,肃戒律也。”[[3]]

  上述零星的文献记载,为我们大致勾勒出虚老一生是致力于佛学院建设、积极培育僧才的情形。

  虚老如此力倡僧教育,与他早年的悟道因缘不无关系。虚老很深情地回忆在他修行路上给他正确引导的融镜法师,在同治九年(1870),虚云大师31岁时,终于结束了自己坚持了多年的无益苦修,而这种结束,缘起于精严戒律、宗教并通的天台融镜法师。虚老在《年谱》中叙述道:

  一日行至温州某山,栖息岩中,一禅人访至,顶礼问曰:“久闻高行,特求开示。”被伊一问,深感惭惶,乃曰:“智识愚昧,少所参学,望上座慈悲指示。”曰:“你如是行径,有多少年?”乃告以经过。曰:“我亦少有参学,不能与汝说。你可到天台华顶龙泉庵,请问融镜老法师。他是天台第一有道德者,必能饶益汝也。”予直上华顶,至茅庵外,见一僧,问:“老法师在否?”答:“补衣的是。”即近前顶礼,法师全不顾视,曰:“学人特来亲近老法师,望祈垂慈。”师顾视良久,曰:“你是僧耶,道耶,俗耶?”答曰:“僧。”问:“受戒否?”答:“已受具。”问:“你这样,试有多久?”予略述经过。问:“谁教你如此做?”答:“因见古人每多苦行成道,故此想学。”问:“你知道古人持身,知道古人持心否?观你作为近于外道,皆非正路,枉了十年功夫。岩栖谷饮,寿命万年,亦不过如楞严十种仙之际,去道尚远。即进一步,证到初果,亦不过自了汉耳。若菩萨发心,上求下化,自度度人,出世间不离世间法。你勉强绝粒,连裤子都不穿,未免显奇立异,又何怪功夫不能成片呢。”予被老人痛处一锥,直透到底,复顶礼求开示,师曰:“我教你,若听,在这里住。不听,任去。”曰:“特来亲近,焉敢不听。”师即赠以衫裤衣履,令剃发沐浴,作务去。并教看“拖死尸是谁”的话。予从此试粥饭,及学天台教观,勤劳作务,得师嘉许。[[4]]

  在融镜法师的教导下,师参禅学道,习天台教法,日有所进。并奉老法师之命,往国清寺学禅制,至方广寺随敏曦法师习《法华》,到岳林寺学习《阿弥陀经》,至天童寺听讲《楞严宗通》,于半山跟随天朗和尚及长松西堂学习禅法。后来又跟随天宁寺清光和尚、焦山大水和尚、金山寺观心和尚及新林寺大定和尚、扬州高旻寺朗辉和尚等宗教兼通的大德学习。自受教于融镜法师始,师研习禅、律、净、天台等近十二年。43岁时,大师东朝南海,北参五台,遍礼圣迹,以励心志,开始了他的游方与报父母恩的朝圣之旅。旋经北京而陕西终南山,又南下四川入藏,经不丹到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缅甸等国,折回中国云南,礼鸡足名山,又经贵州至湖北,在武昌宝通寺礼志摩和尚,学习大悲忏法,经九江入庐山海会寺,亲近戒行精严、定力第一的宝悟和尚。此后,宝花山圣悟和尚、宜兴仁智和尚、句容法忍和尚、金陵松严上人及杨仁山居士等名宿法匠,都给予虚云大师以法雨滋润。

  经过整整十年的游学及朝圣活动后,师跟随普照(其主讲《华严经》,专弘贤首一宗)、月霞、印莲等法师,于九华山翠峰茅蓬安居,研习经教三年。56岁时,师终于在高旻寺得到证悟。到了光绪二十三年(1897)四月,有通智法师在焦山讲《楞严经》,听众逾千人,师被安排讲偏座(即复讲)。大师自19岁出家,到56岁开悟,58岁正式登上法座,40年的漫长修学经历,龙天终于推出这位宗教融通、修持过硬、阅历丰富的大师级人物。

  虚老深深知道,善知识的引导对于一个追求正法的人是何等重要,因此,他才不辞辛苦地投入到佛学院的建设和点滴的僧教育中。并因这种投入,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大僧宝,也留给我们无尽的经验。

  三、虚老所处时代的僧教育情状

  (一)蔚然成风的佛教教育机构

  中国佛教受教会办学及“寺产兴学”的影响,一改过去师徒相授的丛林教育模式,纷纷开展学院化的新式佛教教育。1903年,湖南僧人笠云(敬安和尚之师)在日本僧人水野梅晓(1877~1949)的帮助下,在长沙开福寺首创湖南僧学堂。继起的有扬州天宁寺的普通僧学堂和南京三藏殿的江苏僧师范学堂。1907年,杨文会居士在南京金陵刻经处又创办祇洹精舍。辛亥革命后,佛教各类院校再度勃兴,其中较著名的有1914年创办于上海的华严大学,1918年创办于浙江宁波观宗寺的观宗学社(后改名弘法研究社),1922年创办于武昌的武昌佛学院,1925年创办于福建厦门南普陀寺的闽南佛学院,还有1922年成立于南京的支那内学院,1927年创办于北京的三时学会,以及1932年成立于重庆缙云山的汉藏教理院等等。虽然这些院校大都先后停办,然学院化的佛教教育氛围,为近现代中国佛教培养了无数弘法利生的精英人才。

  僧学堂和佛学院等僧教育机构的开设,在民国时期蔚然成风。上面只是提到了全部相关机构中的冰山一角。据东初老人在《近代中国佛教史》中的统计,民国时期的僧教育机构多达55所。然而,他的统计是否完全呢?笔者近年来配合黄夏年先生编辑整理民国时期的佛教报刊,欣喜地发现,在民国时期短短三十多年的历史中,各类僧教育机构多达至少70处。实在是不容忽视。

  (二)杨仁山等人的教育发硎

  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认为当今“为人佛法入支那后第一堕坏之时,欲求振兴,唯有开设释氏学堂,始有转机。”1895年,锡兰(今斯里兰卡)佛教复兴运动领导人达磨波罗来华,鼓励中国佛教徒也到印度去传教。杨文会在新教传教士李摩提太帮助下,会晤了达磨波罗,并相约由杨文会负责在中国培训一批弘扬佛教的人才,以便去印度协助达磨波罗恢复佛教。此前,杨文会也早就感到国内僧尼素质低下,导致佛教衰败,如教育不能改进,不但贻笑邻邦,亦恐为本国权势所夺。因而谋求创办佛教学校,以造就僧材,昌明佛教。为了这双重目的,经过了长期的准备,在倾向维新的陈三立、沈曾植等人的大力赞助下,1908年秋天,祗洹精舍终于创立。杨文会认为佛教教育主要为培养僧材,振兴佛教,因而学堂既要兴佛学,也应兼习新法(指西学与维新之学),同时还可借鉴日本佛教教育和欧洲基督教教育的成功经验。他主张学堂分内、外两班,外班以普通学为主,兼学佛,为佛教寺院主办的社会教育,旨在扩大影响;内班则明确是为了提高僧尼素质而兴办的僧教育,仿照小学、中学、大学之例分三等,初等的学文理及浅近佛经,三年后准受比丘戒;高等的学深奥佛经与都、律、禅、净专门之学,三年后能讲解如流者,准受菩萨戒,换牒。照此设想,天资聪慧者,九年学院,具受三坛大戒,可作方丈,开堂说法,登坛传戒。而仅受初等或中等僧教育者只能充任寺院一般职事,至于未受僧教育者不准出家,现有僧徒全不能学者仍令还俗。

  杨仁山的弟子太虚大师和欧阳竟无后来都成了佛门的巨擘。他们也毫不例外的进行了教育的实践。

  (三)太虚大师一脉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太虚大师早年求学于祗洹精舍,受到新式教育的启蒙。这奠定了大师一生追求新教育思想的基础。太虚先后创办了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岭东佛学院等多处佛学院,培养出一大批佛门栋梁。

  1922年9月,,武昌佛学院正式开学。太虚创办武院的最初梦想主要是培养僧师范人才。学生毕业后,出家者从事任教及整理僧伽工作;在家者则组织正信会,在社会上推广、宣扬佛教。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基本上按中国禅林规范,并借鉴日本佛教教育的一些做法。每天安排5~6小时的课堂学习,以及3~4小时的自习时间,此外还规定学生每天必须早晚各诵经或坐禅一小时。对于学院的课程安排,太虚计划第一期三年毕业,而第一学期主要是讲授佛学常识,以培养学生对佛法的基本信仰。主要课程有:佛学、中印佛教史、哲学、国文、英、日文等。太虚亲自还讲授《八啭声义》、《六离合释》等。除了太虚编写讲义外,各课教材大多是史一如翻译的日本佛学界研究成果如《小乘佛学概论》、《印度佛教史》等。为了加强教学效果,先前由李隐尘等出资办了正信印书馆,专门负责印刷流通佛教典籍与佛学院讲义,而《海潮音》亦迁到武昌,这样又为佛学院增添了两大舆论阵地,也给师生提供了学习研究成果发表的园地。武昌佛学院的办学实践初步体现了太虚的僧教育思想,即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能够推动佛教革新事业的僧材。

  1925年,太虚接任闽南佛学院院长。他要求学僧明确:发扬佛法真谛,适应现代社会,建设新中国的奠基于人间的僧伽制度,是佛教教育的基本目标。为达此目标,学僧既要对佛法有深切的认识和信仰,也要对现代世界潮流的状况与新思潮的地位、价值深刻的了解和体验。这样,才能站在佛法的立场上观察社会,适应社会。毕业以后,才可担当大事业。在校则要以深沉的毅力读书求知,生活要劳动化、群众化。他还提出,僧教育与一般教育不同之处在律仪。学僧为学的重心在于佛学。佛学的宗旨在于究竟的自利利他,闽南佛学院的学生要把闽院的精神推广到社会,使佛教革新的理想变为人间净土的现实。

  1932年8月20日,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正式开学,太虚任院长,他亲飞重庆主持开学典礼,制订院训:“澹宁明敏”。在此期间,太虚提出以建立菩萨学处为中心的僧制与教育新构想。在对汉院学僧的几次训词中,太虚提出:将来担任复兴中国佛教大任的学僧要从四方面学习锻炼,即修行、讲学、用人、办事。对内,每个人都要时时反省所短而取人之长,扬长避短,以这种精神共一,机缘一到,许多佛教大事必成。对外,要摄受各方人才,“无论什么人,都有他的用处的”。据不完全统计,20-40年代,仅太虚及其弟子主持或任教育骨干的佛学院至少有四、五十所。

  (四)以欧阳竟无为代表的居士办学理念与支那内学院

  内学院于1992年在南京正式成立,管理方面设学、事两科及学务、事务、编校流通三处。其事科下设阅经社、经像图书馆、讲演所、行持堂、传教团等。教育方面分中学、大学、研究、游学四级,大学中又分补习班、预科、特科、本科。其研究部分设正班与试学班。内院在开办之初拟设法相、法性、真言三大学,以学理性质划分,囊刮中国佛教各宗派,真是规模弘大。后因师资与财力跟不上,仅于1923年成立了法相大学。内院中学部规定修业年限4年,大学部补习科1年,特科、预科均2年,本科3年,研究部不定年限。可见内院学制相当系统而灵活,避免了武院开办之初的弊病。内院曾直接呈报教育部备案,其各科毕业生资格同于国立中学、大学。这是欧阳为吸引高素质的考生报考,极力与当时教育部长章士钊(行严)交涉争取到的有利条件。大学本科毕业成绩优异者,经院长认可,派往印度、西藏深造,或留院内事科服务。其课程设置,中学部修身与佛学课约占三分之一,国文、英文、史地与自然科学课占三分之二;大学部与研究部课程重心在法相唯识学,并设各宗要义、因明、律学、佛教心理学、佛教艺术、佛教史及中外哲学、中国古文字、梵、藏、英、日语言文学等。与当时一般佛学院不一样,内院确实达到了并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相应普通中学、大学水准。

  同样继承杨文会“造就佛学导师”思想,太虚创办的武昌佛学院旨在培养一代新僧,强调造就住持佛教的通才一面。内院的重点则在设居士道场,造就佛学研究的专门人才一面。欧阳对其师有关这方面的思想主张大加发挥、引伸,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佛教教育理念,在《法相大学特科开学讲演》、《支那内学院院训释》中,他提出:1.佛教教育的出发点是“哀正法灭,立西域学宗旨”;“悲众生苦,立为人学宗旨”。 2.支那内学院院训“师、悲、教、戒”。 3.“为真是真非之所寄,为法事光大,为居士道场,为精神所寄”。4.佛法为一切教育之极,当世应重舍生取义的豪杰之教。5.“教育不以兴国为的,而以民能充其所以为人之量为的。”

  在欧阳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内院的教育方法也独具一格,即“教授以诱进阅藏,开启心思为鹄的”。其大学与研究部的教学以讲演、讨论和指导自习、研究为主,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收到甚佳效果,接着出吕澂、汤用彤、熊十力等一代学术大师,王恩洋、姚柏年、梁启超、梁漱溟、陈铭枢等也先后来院深造,曾在院研究佛教的学者达到200余人,就读学生的总数数以千计。内院也是20世纪前期中国佛学研究的主要基地,其佛学研究水准实为当时的巅峰。

  四、虚云老和尚僧教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虚云老和尚同时代的达人相比,在僧教育思想上有自己独特的理念。他既不像太虚一样大谈改革,也不像欧阳竟无一样专门立足于学术。后世有人评说,虚老和太虚相比,算是保守派。或言太虚重入世,虚云重实修。这些观念都没有切中虚老思想的精髓。事实上,虚云老和尚既不是保守派,也不是躲在深山中的苦修派。他几十年的僧才培育之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气魄宏大的佛教教育家,令人高山仰止的教育思想。这在近现代佛教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一)提倡佛教教育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结合。

  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仁义”思想,直接渗透到虚老对弟子的日常教育中。他认为 “以度一切众生为‘忠’,以事一切众生为‘孝’”,这显示了虚云大师慈悲广大的胸怀。虚老很赞同康有为的大同思想,认为实现此大同的和乐精神就是“义”。虚老还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说:“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一种最雄大之自然力。人民不可无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5]]这种认识不仅在当时,即便是在当下,依然是有相当的高度的。正是因为有了儒家思想的支撑,才使得他的教育观念呈现出特有的胸怀。

  (二)以不立文字而不离文字为教育原则。

  也就是达摩祖师所说的“籍教悟宗”原则。师在《鼓山涌泉寺经板目录序》中对于宗与教的关系有精彩的阐述:

  宋儒有言:“教学者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予于斯语,重有感焉。粤自腾兰入汉,白马驮经[[6]]。乾竺[[7]]贡书,代有增益。自东晋以迄南北朝,斯时佛法专重经教,世主以译经为妙严,僧伽以试经而得度,说法以依经为本据,行道以转经为功德。必至博通三藏,始称法师。纵云究极一乘,罔识真药,是故正法眼藏,以不立文字,目为虚妄。阐提佛性,以未见经文,争相诘难。甚至重溟五舶,预言被摈于关中[[8]];面壁九年,达摩见毒于熊耳。以胶柱而鼓瑟,遂饮水而分河。此圭峰《禅源诸诠集》[[9]]之所由作也。李唐以降,拈花一脉,五宗分化,禅德辈出,类多博该三学,于是禅教始渐融通。试观少室以《楞伽》为印心,东山以《金刚》为下种,乃至字则不识,义即请问,《坛经》不乏说教之文。读经看教,宛转归己。百丈所许自由之分,凡兹理事,明示风规。若夫金弹银弹之权譬,佛说魔说之誵讹。拈止啼钱,剿绝儿孙解路;挝涂毒鼓,死尽魔外偷心。甚至把断要津,喝佛骂祖,直目三乘十二分教为拭疮疣纸。自非亲乘入室之真子,罔知格外提持之著落,以死语会,则祸事矣。迨其末流,执指忘月,弃金担麻,未解得鱼而忘筌,不免因噎而废食。禅教聚讼,又极纷纭,此又永明《宗镜录》之所由作也。古德云:“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参禅须开宗眼,阅教须明教义。此当人脚跟下事,切忌自瞒,自救不了,诤论奚为。耽著鬼家活计,与入海算沙相较,其能免于五十百步之诮乎。[[10]]

  虚老从佛教史学的角度来分析佛陀言教(教)及真理本源(宗)的双向关系,佛教的弘传经历了专重经教、博通三藏时期,到五宗分化的禅德博该三学的禅教融通时期,再由以《楞伽》印心的籍教悟宗时期到不立文字而尚直指的顿悟时期,最后竟至离经叛教,误入狂禅或文字禅的窠臼。虚云大师认为宗之与教有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起初的“参禅须开宗眼,阅教须明教义”的宗与教之不可替代性,到“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的宗教互为融摄,互相依存,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次第法门。教育是通向真理与涅槃之路,文字也能诠表如来的真实性德,不能“自居无孔铁锥,巢蟭螟于眉睫,甘作不快漆桶,遂令龙宫秘藏,化为蟫蠹之丛,鹫岭玄文,讹作乌焉之马”。对于“宗通说通”要圆融无碍,不可偏执一隅而误人子弟,当兴教育“追纵古人得髓之真传,勿忘先德嘉惠之至意”。

  (三)利用舆论阵地接引信徒,重视言传身教

  《圆音月刊》1947年7月第5、6合刊《一函遍复十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如是说:

  “欲皈依老和尚者,随时可径到云门请求,并无日期规定,至献老和尚贽敬,及其侍者果仪,但惟力是视,贫者不费一文,亦必接受皈依。如不能亲诣云门者,可随力汇款供养,将姓名性别年岁籍贯,径寄云门,函请皈依,功德效用,亦与见面皈依无异。惟须开列详细地址,以凭寄回皈依牒文,至汇款可径寄乳源邮局便得,云门祖堂倒塌,今尚无力建复,云门田亩,亦被乳源中学霸占,迄未追还,老和尚节衣节食,艰苦支持,供僧数十众从无私蓄分文也。”

  大师这种作法拉进了信徒和他之间的距离,是一种方便的接引。虚老对弟子的教育还表现为言传身教。他自身在修习禅定、诗文创作方面都具备极高的水平,这使得弟子们得以深受感染。

  (四)重视文献的整理和利用。

  大师一生重视《楞严经》,认为“此经几无法不备,无机不摄。究佛学哲学者,均不可不参究”。大师的教育目标以“见性成佛”为旨归,并依照《楞严经》对佛教的“心性说”作了详尽的阐述。所谓“心性”,师以为与常住真心、真如觉性、法身、实相等都是真理的别名,它“清净本然,离诸名相。无有方所,体自觉,体自明,是本有自尔之性德。绝诸能(即今称主观主动等)所(即客观被动等)对待,本无所谓十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即今称空间)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即今称时间),更无所谓大地,人畜木石,地狱天堂等等”。

  除去经典的诠释,虚老还非常重视其他藏外文献的整理和利用,譬如在鼓山期间,积极整理经版,并编成目录。譬如增订佛祖道影等,都为教学和研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虚老对文献的重视和利用,在同时代是不多见的。

  六、虚云大师的弟子们

  虚云和尚为当代禅宗巨匠,先后承嗣禅宗五家法脉。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接妙莲和尚的临济衣鉢,传临济宗第四十三世;同年又承耀成和尚之曹洞宗法脉,为曹洞宗第四十七世;民国二十一年(1932),应福建长汀八宝山表持明湛和尚之请,遥接法眼宗良庆和尚法脉,成为法眼宗第八世弟子;民国二十二年(1933),受湖南沩山宝生和尚之请,远承沩仰宗兴阳词铎禅师,传沩仰宗第八世;在主持修复广东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期间,遥承已庵深静禅师法脉,传云门宗第十二世。大师以一身而兼嗣禅宗五家法脉,为祖庭之振兴、宗门之光大,贡献良多。为使佛法不致断绝,大师再演宗风,广收徒众,使五家法系广播海内外。虚老所传临济法脉的有:本明海灯、观本明一、本焕乘妙等,再传法孙有一诚常妙、瑞觉常亮、常彻惟觉等数十人。传承虚老的曹洞宗法脉者有宽贤复彻、宽觉复仁等,再传法孙有惟因今果、腾智海灯等数十人。承嗣虚老沩仰宗法脉的有宣法自寿、宣云满觉、宣明心明、宣传月川等,再传法孙有衍心一诚、衍妙戒全、衍悟悟圣等数十人。续传云门宗者有妙道朗耀、妙定宽度、妙宗净慧、妙心佛源、妙慈法云、妙云佛宝、宽心普月等数十人,再传法孙有惟升、明舒、明海等近百人。续传法眼宗者有宽志本智、本观等,再传法孙有灵意寂照等数十人。这些法子法孙中,大都继承虚老的法脉,弘化一方,成为当今佛教界的栋梁,如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北京法源寺方丈、云居山真如禅寺方丈的一诚法师,中国佛教咨议委员会主席、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深圳弘法寺方丈本焕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河北赵县柏林禅寺方丈净慧法师,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江西庐山东林寺方丈传印法师,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云门山大觉禅寺方丈佛源法师等等,他们继承虚老的禅风,住持道场,培养僧伽,弘法利生,为中国当代佛教建设之中流砥柱。虚老的弟子中,有的甚至走出国门,弘法海外,如宣化度轮、妙慈法云、宣圣悟法等分别弘法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越南等国,宣玄圣一、宣明心明、宽心普月等则弘法于台湾、香港等地,为当今世界佛教的发展和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现在,中国佛教能有今天飞腾的时代,皆应该将贡献归结于虚云大师,他的以身为表率的教育思想激励了弟子为法正行,为法捐躯,由此才完成了当今佛教复兴的大业。当今中国佛教界的领导人皆出于虚云门下,这一事实正说明了虚云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对中国佛教所作出的贡献,让我们永远怀念,也指引着佛教界继续向前。

  [1]宽湛老法师口述、惟升整理《滇西宏誓佛学院》。见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七分册《年谱》第55页,《虚云和尚全集》,河北禅学研究所2009年出版,以下简称《全集》。

  [2] 纯果法师《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见《全集》第七分册《年谱》第145页。

  [3] 《圆音月刊》1943年第一期。见黄夏年主编之《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02卷第204~211页,该书由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10月出版。

  [4] 《年谱》第30-31页。

  [5] 《年谱》第147页。

  [6] 粤,句首语气词。腾兰,即说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二人,于汉明帝永平中来我国,传译四十二章经等典故。

  [7] 乾竺,乾者天也,即天竺国,古印度名。

  [8] 指佛陀跋陀罗被罗什门下摈弃的典故。

  [9] 圭峰,即华严五祖圭峰宗密禅师(780~841),姓何氏,四川果州(今南充市)人。著有论疏九十余卷。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奉全身于圭峰。禅源诸诠集,即《禅源诸诠集都序》之略称,四卷。唐圭峰宗密撰。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禅宗全书》第三十一册。系宗密对禅宗诸家学说的总论,亦为其所编集《禅藏》的序文。

  [10] 《鼓山涌泉禅寺经板目录序》,收入《虚云和尚法汇·文记》,第685页。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从虚云和尚思想看生态佛学研究(陈红兵)
下一篇:虚云大师振兴佛教及其佛教教育思想(胡孝忠)

 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的事迹点滴(绍云法师) 参禅要旨 八、随缘开示 (6)虚云老和尚路逢知己述记
 《虚云老和尚画传》序 Preface 莲宗第十四祖 民虚云老和尚
 虚云老和尚出家的因缘 The Story of Venerable .. 在纪念虚云老和尚圆寂40周年法会上的讲话(一诚法师)
 虚云老和尚追思文选 虚云老和尚的禅风(净慧)
 虚云老和尚的佛教领袖作用(黄心川) 虚云老和尚的禅学思想——参禅与念佛(理净)
 虚云老和尚对永明延寿思想的继承与发扬(黄公元) 虚云老和尚对中国佛教的贡献——以对云南佛教的贡献为主(法缘法师)..
 虚云老和尚及其门下十比丘(惟升) 虚云老和尚禅茶诗歌十四首
 纪念虚云老和尚(觉光法师) 虚云老和尚对永明延寿思想的继承与发扬(黄公元)
 僧宝论33、誓死为道的虚云老和尚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十.. 致虚云老和尚函
 从虚云老和尚的开示谈「看话禅」 虚云老和尚入定(净空法师)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