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比丘资格的取得——《受戒缘集篇》解读 第二章 正加受法 第一节 缘起方便
 
[比丘资格的取得] [点击:3129]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比丘资格的取得——《受戒缘集篇》解读

济群

第二章 正加受法

  二、加法中分二。初、缘起方便,二、明体用。

  本章介绍受具足戒的程序,大体分为两部分:一是前行方便,是我们获得戒体的助缘,二是正式受戒的过程。

第一节 缘起方便

  若集僧羯磨方法,如前篇中。故重明之,以事大故也。缘中有十。

   缘起方便,即前行方便。
   “若集僧羯磨方法,如前篇中。”受戒首先要集僧,所谓集僧,即通过打楗槌将界内的出家人召集起来。关于如何召集、如何打楗槌的具体方法,《集僧通局篇》中有详细介绍。此外,僧团所有问题都要通过羯磨进行处理,关于如何作羯磨、有哪些条件及羯磨种类等问题,《通辨羯磨篇》中有具体说明。
   “故重明之,以事大故也。”虽然之前都有介绍,但因受戒羯磨是僧团中的大事,所以再对这些内容进行重复说明。
   “缘中有十。”缘起方便这部分包含十项内容,分别是受者得法、请师法、教发戒缘、安置处所、单白差威仪师、出众问缘、单白入众、正式乞戒、戒师白和、对僧问难。

一、受者得法

  一、受者得法以不。四律所明,必须十戒于前,后听受具。文中:“不与受十戒,众僧得罪①。”《多》云:“所以制十戒者,为染习佛法故。不同外道,一往顿受。佛法不尔,犹如大海,渐深渐入②。”

   ①《四分律》卷35
   不与沙弥戒便受具足戒,佛言:“得受具足戒,众僧有犯。”(T22-814下)
   ②《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1
   既受十戒善心转深,次受具戒,如是次第得佛法味,好乐坚固难可退败。如游大海,渐渐深入,入佛法海亦复如是。若一时受具戒者,既失次第,又破威仪。(T23-508上)

   第一部分,说明受戒须次第而受。
   “一、受者得法以不。”第一,受具足戒前必须得过少分法,如五戒、八戒、沙弥十戒。 
   “四律所明,必须十戒于前,后听受具。”四律,即《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僧祇律》。这四部广律都说到,必须先受沙弥十戒,然后才有资格进一步受具足戒。
   “文中:不与受十戒,众僧得罪。”《四分律》说,如果不先为戒子授沙弥十戒,直接给他授具足戒,传戒者要得越法罪的,因为他们未能依律行事。而戒子因为不懂这些规范,还是可以得戒的。
   “《多》云:所以制十戒者,为染习佛法故。不同外道,一往顿受。佛法不尔,犹如大海,渐深渐入。”《萨婆多论》说:戒律之所以规定受比丘戒之前先受沙弥十戒,是为了接触并学习戒律,为日后受具足戒打下基础,不同于外道的一次性受戒。佛法浩瀚,有如大海,需要有次第地逐渐深入。

二、请师法

   【1.请和尚】

   二、明请师法。初请和尚者,以是得戒根本。若无此人,承习莫由,阙于示导,不相生长,必须请之。
   《善见论》云:“以不请故,多造非法。诸师诃责,反云:‘谁请大德为我和尚?’佛因制之:‘若不请者,不得。与受,得罪。’”①
   《四分》,请法不云僧屏。计理别处预请,何损大理。
   今在众中者,《十诵》云:“令受戒人先入僧中,教使次第头面一一礼僧足已,然后请之①。”
   《僧祇》云:“今从尊求和尚等②。”
   《五分》云:“请和尚时,两手捧足③。”
   当具修如上,至和尚前。旁人教云:“所以请和尚者,此是得戒根本所归投处。种种随机已,计汝自陈,不解故教也。”文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和尚,愿大德为我作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悯故(三说)④。”
   《僧祇》云:“众中三请已,和尚应语,发彼喜心⑤。”
   《四分》云:“答言:‘可尔,教授汝,清净莫放逸。’弟子答云:‘顶戴持。’”⑥下文更有十种答法⑦。
   问:“沙弥戒时已曾请讫,今何重请?”答:“以容改转,不用本师。又沙弥时请,初来为受十戒,今者沙弥为受具戒,受法不同。或可和尚无德,不合相摄,故二对请之。”

   ①《善见律毗婆沙》卷16
   众中有了了智慧比丘,为作白四羯磨受戒。受戒已,多作诸恶,不按威仪。有少欲知足比丘呵责言:“汝等云何作诸恶行,不按威仪?”比丘答言:“谁请大德与我戒?谁请大德为作和上?”……佛因此制戒:“人不请,不作和上。不乞戒,不得授具足戒。若与受,得突吉罗。”(T24-789上-中)
   ①《十诵律》卷21
   受具足人初来,应教次第头面一一执足礼僧。(T23-155中)
   ②《摩诃僧祇律》卷30
   我从尊乞求和上,尊为我作和上,与我受具足。(T22-413上)
   ③《五分律》卷16
   请和尚法,应偏袒右肩,脱革屣,胡跪,两手捧和尚足。(T22-110下-111上)
   ④《四分律》卷33
   大德僧听,我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愿僧济度我。慈悯故。(T22-799下)
   ⑤《摩诃僧祇律》卷23
   如是至三,和上应语:“发喜心。”(T22-413上)
   ⑥《四分律》卷33
   和尚当报言:“可尔。”若言如是,若言当教授汝,若言清净、莫放逸。(T22-799下)
   ⑦《四分律》卷59
   有五法与人依止,若言能,若言可,若言是,若言善自修行,若言不放逸,是为五种与依止法。有五种与人依止法,若言善哉,若言好,若言起,若言去,若言与依止,是为五种与依止。(T22-1003中)

   第二部分,说明请师的规则。
   佛法是从恭敬中得,若对三宝缺乏恭敬,就不可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同样,对戒和尚也应怀有恭敬之心,否则就难以心境相应。请师就是恭敬的外在体现,不仅授比丘戒如此,平时给居士授三皈五戒、八关斋戒,也应迎请和尚,以示恭敬。
   “二、明请师法。初请和尚者,以是得戒根本。”第二,说明请师的规则。首先是请戒和尚,此是得戒根本。受具足戒需要三师七证共同完成羯磨,当依次第礼请。
   “若无此人,承习莫由,阙于示导,不相生长,必须请之。”承习,跟随并依止修学。示导,规范行为。如果没有和尚,修学就没有传承,行为也缺乏规范,从而使僧格无法成就,所以,受戒首先要迎请和尚。现在有些人将传承神秘化,其实,每个佛子所受的三皈,正是佛法的总传承,也是最根本的传承。此外,五戒、八戒乃至沙弥戒、比丘戒,都是由佛陀制定后,历代祖师代代传承而来。通过受戒得到某种身份,就意味着得到这一身份可以修学的资格。
   “《善见论》云:以不请故,多造非法。诸师诃责,反云:谁请大德为我和尚?”《善见律毗婆沙》记载,因为受戒前没有请师,结果戒子受戒后造作许多非法之事,被师长呵斥教育,但他却反驳说:“谁请你来做我的和尚?”言下之意:谁请你来管教我?
   “佛因制之:若不请者,不得。与受,得罪。”因此,佛陀特别制定受戒前必须请师,如果不请,就不要为他授戒。如果不请就为之授戒,授戒者是要得罪的。
   “《四分》,请法不云僧屏。计理别处预请,何损大理。”僧,大众中。屏,别处。《四分律》说到请师法时,没有说明应该在僧众中还是另外一个地方请。按理说,在别处预先请师,也是没有关系的。
   “今在众中者,《十诵》云:令受戒人先入僧中,教使次第头面一一礼僧足已,然后请之。”现在先说在僧众中请的情况。《十诵律》说:受戒者在请和尚之前,首先要进入僧众中,先礼大众,再礼请和尚。因为僧(僧众)大于别(个人),所以要依次顶礼。
   “《僧祇》云:今从尊求和尚等。”《僧祇律》记载:礼请和尚时应该说,恳请大德作为我的戒和尚。
   “《五分》云:请和尚时,两手捧足。”《五分律》记载:请和尚时,应两手捧着和尚双脚,以示恭敬。
   前面介绍了请和尚的意义和礼仪,下面说明请的方法。
   “当具修如上,至和尚前。”先要具足威仪,来到和尚面前。这里所说的威仪,即律中时常可见的偏袒右肩、脱革屣、礼僧足、右膝着地等等。
   “旁人教云:所以请和尚者,此是得戒根本所归投处。种种随机已,计汝自陈,不解故教也。”旁人,受戒的引礼师。引礼师告诉戒子:“之所以要礼请和尚,因为他是得戒的根本,也是僧格养成和佛法修学的依止。本来请和尚的话应该由你自己来说,因为你现在还不清楚,所以由我先教你怎么说。”
   “文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和尚,愿大德为我作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悯故(三说)。”引礼师教戒子正式说请词:“大德一心念,我某甲(自称法名)现在礼请大德作为我的戒和尚,恳请大德为我作得戒和尚,我因为依止大德,才能受具足戒。请您慈悲我,摄受我。”以上请词要重复三遍,更重要的是,必须发自内心地请求,而不是鹦鹉学舌似地说一说。
   戒子请完之后,和尚该如何表示呢?
   “《僧祇》云:众中三请已,和尚应语,发彼喜心。”《僧祇律》记载:戒子在众中三请之后,和尚当有所回应,使戒子生起欢喜心。
   “《四分》云:‘答言:可尔,教授汝,清净莫放逸。’”《四分律》记载,和尚应回答:我可以负责为你授戒,将来教导你。你应该如法受持戒律,慎护三业,切莫放逸,因为放逸正是一切过失的源头。这一回答说明,和尚不仅要为戒子授戒,更须以法摄受。
   “弟子答云:顶戴持。”作为弟子,应该回答:“顶戴受持。”也就是以最为恭敬的方式受持。
   “下文更有十种答法。”《四分律》59卷还有其它十种回答方式,律云:“有五法与人依止,若言能,若言可,若言是,若言善自修行,若言不放逸,是为五种与依止法。有五种与人依止法,若言善哉,若言好,若言起,若言去,若言与依止,是为五种与依止。”
   “问:沙弥戒时已曾请讫,今何重请?”这里提出一个疑问。或许有些人会问:“受沙弥戒时不是已经请过师了吗,为什么现在还要再请呢?”通常,授沙弥戒的和尚也可继续为戒子授比丘戒。因为资格要求是一样的,有资格授沙弥戒,也有资格授具足戒。
   “答:‘以容改转,不用本师。’又沙弥时请,初来为受十戒,今者沙弥为受具戒,受法不同。或可和尚无德,不合相摄,故二对请之。”本师,依止受沙弥戒的和尚。律祖回答说:有时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如原先授沙弥戒的和尚出门、去世乃至还俗等,不一定能依止原先的和尚受具足戒。而且,当时是为受沙弥十戒而请师,现在是为受具足戒而请师,所受戒法不同。还有一种情况是,这位和尚的德行每况愈下,已没有能力再担负戒和尚的教育职责。根据以上这些情况,就需要两次面对和尚而请。所谓二对请之,《钞批》曰:“一谓沙弥时对面请,并今受具时又对面请,故曰二对。”

   【2.请二师】

  次请二师。律无正文,据《佛阿毗昙》中亦有请法。文非巧胜,故不抄出。即准和尚例通请之。

  “次请二师。”其次,是礼请羯磨阿阇梨和教授阿阇梨。
   “律无正文,据《佛阿毗昙》中亦有请法。文非巧胜,故不抄出。”关于礼请二师的请词,戒律中没有正式的相关文字。在《佛阿毗昙论出家相品》中,倒是记载了礼请羯磨师和教授师的内容。但在律祖看来,这些请词并不是很理想,在此就不引用了。
   “即准和尚例通请之。”所以,还是按照礼请和尚的规则,对请词作一些调整即可。
   下面具体说明二师的请法。

  ·先请羯磨阿阇梨

  应具仪至师前。旁人示语云:“羯磨戒师阿阇梨者,受戒正缘。若无此人秉于圣法,则法界善法无由得生。故须增上重心,于戒师所方发无作。”种种说已,教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羯磨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羯磨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悯故(三说)。”

   首先礼请羯磨阿阇梨。羯磨师就是戒师,在正式受戒时,由他来作白四羯磨,宣说羯磨公文。
   “应具仪至师前。”受戒者应具足威仪来到戒师前。
   “旁人示语云:羯磨戒师阿阇梨者,受戒正缘。若无此人秉于圣法,则法界善法无由得生。故须增上重心,于戒师所方发无作。”引礼师告诉戒子说:羯磨阿阇梨是受戒的重要因缘。如果没有他作白四羯磨,法界善法就不能生起。所以,我们必须对羯磨师生起殷重心、虔诚心,才能获得无作的戒体。因为无作戒体是建立在作的基础上,而羯磨师正是秉法者,是得戒的关键所在。
   “种种说已,教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羯磨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羯磨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悯故(三说)。”引礼师为戒子开示羯磨师的重要性之后,再教导他说请词:“大德一心念,我某甲(自称法名)现在礼请大德作为我的羯磨阿阇梨,请求大德为我作羯磨阿阇梨,我因为依止大德才能受具足戒。请您慈悲我,摄受我。”以上请词要重复三遍。

·再请教授师

  次请教授师。
   亦具修至前,旁人教云:“由此人为汝教授,引导开解。令至僧中,发汝具戒。缘起方便并因此师,重心请者,方乃发戒。”文如羯磨师法,但以教授阿阇梨为异。

   接着礼请教授阿阇梨。教授师又名威仪师,负责在受戒过程中为戒子们教授威仪。
   “亦具修至前。”同样要具足威仪来到教授师前。
   “旁人教云:由此人为汝教授,引导开解。令至僧中,发汝具戒。缘起方便并因此师,重心请者,方乃发戒。”引礼师告诉戒子:“受戒时,正是由教授师为你开示、教导受戒礼仪及相关问题,并带领你到僧众中受戒。关于受戒的种种前行方便,都是因为教授师才能明白,才能如法如律地去做,所以应当以殷重心、虔诚心礼请教授师,才能得到戒体。”
   “文如羯磨师法,但以教授阿阇梨为异。”请词和请羯磨师的请词基本一致,只是把羯磨阿阇梨的名称改为教授阿阇梨即可。

   【3.请七尊证师】

   次请七证师,义须准请。以羯磨法非是独秉,必取此人证无错谬。《十诵》正则,理例请之。则受者生善,前师心重。彼此俱和,岂非同法。
   世多不行,但自灭法。若论发戒,功与三师齐德,何为不请之乎?可准三师而请。必在大众,多僧亦未必通限。

   “次请七证师,义须准请。”然后再礼请七位尊证师。成为比丘,离不开尊证师的认可和支持,所以要礼请尊证。
   “以羯磨法非是独秉,必取此人证无错谬。”因为受戒羯磨不是和尚或阿阇梨独立完成的,必须有尊证师的参与,证明受戒羯磨是如法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别众等不如法行为。
   “《十诵》正则,理例请之。则受者生善,前师心重。彼此俱和,岂非同法。”根据《十诵律》,也就是前面所引的“应教次第头面一一执足礼僧”,应当礼请尊证师,戒子才能如法获得戒体。通过礼请使戒子生起恭敬心,也使参与授戒的三师七证彼此和谐,共同完成受戒羯磨。
   接着,律祖批评了当时授戒不请尊证师的现象。
   “世多不行,但自灭法。若论发戒,功与三师齐德,何为不请之乎?”现在很多地方授戒都不请尊证师,这些行为将对佛法传承造成损害。从得戒角度来说,七位尊证师与和尚、羯磨师、教授师的作用是一样的,怎能不请呢?
   “可准三师而请。必在大众,多僧亦未必通限。”礼请尊证,可按礼请三师的方法来请,应当在大众中礼请。如果僧众很多的话,不一定都请,只要请七位就可以了。

   【4.十师的资格】

   更明十师成不之相。《四分》云:“弟子知和尚犯戒,知不应如是人边受,亦知虽受不得戒,如此具知,则不成受。反上成也①。”
   余之九师,律无正文,准可知也。若和尚犯重而羯磨师知,亦不成受,以了知所牒非比丘用故。若十师之内互知犯重,法亦不成。并了知犯者不得共住,知何不该。
   若据律文,弟子知和尚破戒,未显轻重。准义详之,乃至犯吉罗者,亦不成受。以犯威仪,不应师德。知不得戒,强受不成,由无心故。既知必须见闻清净,预须选择。文云:“令选择取也②。”
   和尚德者,差互不同。律中所列百三十余种,十夏一种,必须限定。余之德相如《师资法》中,故九夏和尚受戒得罪。二种阇梨五夏已上,《律》云:“多己五岁也③。”余师随夏多少。
   统明师义,幸有老宿硕德,则生善于后。《五百问》云:“比丘五腊不满,度弟子,知非而度,犯堕。弟子不知是非,得戒。若知,不得戒④。”
   《明了论疏》:“若已得五夏,为受大戒作证人,及作威仪师。七夏已去,得作羯磨 阇梨。既是师位,故不得互共同床坐。”

   ①《四分律》卷35
   尔时有从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后有疑,佛问言:“汝知和尚不持戒不?”答言:“不知。”佛言:“得名受具足戒。”复有从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后有疑,佛问言:“汝知和尚不持戒不?”报言:“知。”“汝知不应从如此人受具足戒不?”报言:“不知。”佛言:“此得受具足戒。”尔时复有从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后有疑,佛问言:“汝知和尚不持戒不?”答言:“知。”“汝知如此人不应从受具足戒不?”答言:“知。”佛言:“汝知从如此人受具足戒不得具足戒不?”报言:“不知。”佛言:“得名受具足戒。”尔时有从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后有疑,佛问言:“汝知和尚不持戒不?”答言:“知。”佛言:“汝知如此人不应从受具足戒不?”答言:“知。”佛问言:“汝知从如此人受具足戒,不成受具足戒不?”答言:“知。”佛言:“不名受具足戒。”(T22-816中-下)
   ②《四分律》卷34
   彼不选择人受依止,而师破戒、破见、破威仪,若作呵责、作依止、作摈、若作遮不至白衣家、若被举,无有长益沙门行。佛言:“自今已去,不得不选择师受依止。”(T22-805中-下)
   ③《四分律》卷39
   和尚等者,多已十岁。阿阇梨等者,多己五岁。(T22-848上)
   ④《佛说目连问五百轻重事》卷1
   问:“未满五腊度人犯何事?其弟子为得戒不?”答:“若知非法而度,犯堕。过三谏不止,犯决断。若弟子不知是非法,得戒。若知,不得。”(T24-975下)

   三师七证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如法得戒,这就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
   “更明十师成不之相。”以下说明十师的资格问题,审查其是否合格。
   “《四分》云:弟子知和尚犯戒,知不应如是人边受,亦知虽受不得戒,如此具知,则不成受。反上成也。”《四分律》记载:如果戒子知道和尚犯戒,知道不应依止此人受戒,也知道依止此人受戒是不得戒的,如果戒子事先都已知道这些情况,那一定是不得戒的。反之,如果弟子对这些问题并不知情,那就能够得戒。正如律中所说:“尔时有从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后有疑,佛问言:‘汝知和尚不持戒不?’答言:‘不知。’佛言:‘得名受具足戒。’复有从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后有疑,佛问言:‘汝知和尚不持戒不?’报言:‘知。’‘汝知不应从如此人受具足戒不?’报言:‘不知。’佛言:‘此得受具足戒。’尔时复有从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后有疑,佛问言:‘汝知和尚不持戒不?’答言:‘知。’‘汝知如此人不应从受具足戒不?’答言:‘知。’佛言:‘汝知从如此人受具足戒不得具足戒不?’报言:‘不知。’佛言:‘得名受具足戒。’” 
   由此我想到,明朝蕅益祖师及近代弘一律师都有关于僧种断绝的观点。如弘一律师在《律学要略》中说:“我们生此末法时代,沙弥戒与比丘戒皆是不能得的,原因甚多甚多!今且举出一种来说,就是没有能授沙弥戒比丘戒的人。若受沙弥戒,须二比丘授,比丘戒至少要五比丘授。倘若找不到比丘的话,不单比丘戒受不成,沙弥戒亦受不成。我有一句很伤心的话要对诸位讲:从南宋迄今六七百年来,或可谓僧种断绝了!以平常人眼光看起来,以为中国僧众很多,大有达至几百万之概。据实而论,这几百万中,要找出一个真比丘,怕也是不容易的事!”
   对于这种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弘一律师提出僧种断绝,理由是没有能授比丘戒与沙弥戒的人。为什么说没有能授比丘戒与沙弥戒的人呢?因为这些授戒的人是不够格的。事实上,由不够格的比丘授戒,并不意味着必定不能得戒。正如以上律文所说:即便从不持戒的和尚受戒,只要戒子不知情,或虽知道但不清楚这样会影响受戒,一样可以得戒。由此可见,认为南宋以来僧种断绝的理由是不充足的。
   “余之九师,律无正文,准可知也。”除戒和尚外,律中并未说到其他九位师长的资格审查,但我们同样可依照这一原则来判断。
   “若和尚犯重而羯磨师知,亦不成受,以了知所牒非比丘用故。”重,四根本戒。如果戒和尚犯了根本重罪而羯磨师知道,同样不能得戒。因为羯磨师明知这个和尚已没资格授戒,这种羯磨当然是不能成立的。
   “若十师之内互知犯重,法亦不成。”不仅如此,在十位戒师中,无论哪一位犯过根本重戒,彼此又知道的话,羯磨也是不能成立的。
   “并了知犯者不得共住,知何不该。”僧团中,如果知道犯重就不得共住。既然如此,怎么还能在一起授戒,一起作羯磨呢?
   “若据律文,弟子知和尚破戒,未显轻重。”根据《四分律》,弟子知道和尚破戒,但不知犯到什么程度。刚才说过,弟子知道和尚破重戒的话,是不得戒的。如果犯的是轻戒,弟子能否得戒呢?道宣律师就作了一个判断。
   “准义详之,乃至犯吉罗者,亦不成受。以犯威仪,不应师德。”按照戒律的精神,如果知道和尚破戒,哪怕所犯是最轻微的突吉罗,弟子也不能得戒。因为犯戒会有损自身威仪,有损为师德行,从而影响弟子的信心和恭敬心。
   “知不得戒,强受不成,由无心故。”若明知依止这种和尚不得戒,仍勉强依止他受戒,最终还是不能得戒的。因为你知道这些之后就会成为内心障碍,无法对和尚发自内心地恭敬景仰。这种障碍,就会成为得戒的障碍。
   “既知必须见闻清净,预须选择。文云,令选择取也。”既知如此,事先就必须对戒和尚多方了解,选择戒行清净者为授戒和尚。《四分律》谈到依止法时,说当时有些新戒不加选择,随便以破戒、破见的比丘为依止。佛陀知道这一情况后就规定,依止师长前应经过选择。佛法是从恭敬中得,对和尚具足信心,才能由此得戒,进而深入修学,造就僧格。既然要对和尚进行选择,就应了知和尚必须具有哪些德行。
   “和尚德者,差互不同。律中所列百三十余种,十夏一种,必须限定。余之德相如《师资法》中。”和尚的德行有种种不同,律中列举了一百三十多种。其中有一条是十腊以上,这是明确规定的原则性问题,没有通融余地。至于其他德行,在《师资相摄篇》中有详细说明。
   “故九夏和尚受戒得罪。”因为十腊是硬标准,如果依止九腊的和尚受戒,戒子固然可以得戒,传戒者却要因此得罪。
   “二种阇梨五夏已上,律云:多己五岁也。余师随夏多少。”羯磨阿阇梨和教授阿阇梨,应该有五个戒腊以上。《四分律》说:应该比自己多五个夏腊。至于其他尊证师,并没有要具足多少个夏腊。
   “统明师义。幸有老宿硕德,则生善于后。”硕德,德行高尚者。以下总的说明师长对于学人的意义所在。因为有德高腊长的师尊,才能指导我们修行,令善法增长广大。如果依止前未经选择,受戒不久连师父都还俗了,学人不仅会失去依止,还可能因此动摇信心,坏失善根。
   “《五百问》云:比丘五腊不满,度弟子,知非而度,犯堕。弟子不知是非,得戒。若知,不得戒。”犯堕,堕罪,即波逸提。《五百问》说,如果比丘还不满五腊就开始度化弟子,而且是明知故犯,就要犯波逸提。如果弟子不懂得这些,并不知道这位师父没资格度弟子,还是可以得戒的。如果弟子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就不能得戒。
   “《明了论疏》:若已得五夏,为受大戒作证人,及作威仪师。七夏已去,得作羯磨阇梨。”《明了论疏》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标准:如果已经具有五腊,就可以在传授具足戒时做尊证师,也可以做教授阿阇梨。七腊以上,才能做羯磨阿阇梨。
   “既是师位,故不得互共同床坐。”既然尊他们为师长,依止他们受戒乃至修学,弟子就不可再和师父平起平坐,而应依照事师法所规定的那样,从内心到行为都恭敬有礼,谦下得体。

三、教发戒缘

  三、教发戒缘。《萨婆多》云:“凡受戒法,先与说法,引导开解。令一切境上起慈悯心,便得增上戒①。”就文如此。今以事求,初明缘境,后明心量。

   ①《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1
   凡受戒法,先与说法引导开解,令于一切众生上起慈悯心。既得增上心,便得增上戒。(T23-507上)

   教发戒缘,即戒体产生的辅助因缘。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受戒的所缘,此是戒法所依;二是受戒的发心,也就是为什么希望受戒。事实上,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涉及这两点。我们吃饭,饭就是所缘境;走路,路就是所缘境。同样,受戒也有相应的所缘境。至于发心,则决定了我们所获戒体的品质。
   “《萨婆多》云:凡受戒法,先与说法,引导开解,令一切境上起慈悯心,便得增上戒。”一切境,情与非情。《萨婆多论》说:在授戒时,和尚先要为戒子开示说法,让这些戒子能够打开心量,于情与非情一切境界起慈悯心,由此获得上等戒体。
   “就文如此,今以事求,初明缘境,后明心量。”这里只是简单说一下,以下将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首先说明受戒的所缘境,再说明发心对受戒的重要性。

   【1.所缘境】

   初中,所发戒相乃有无量。由未受戒前恶遍法界,今欲进受,翻前恶境,并起善心。故戒发所因,还遍法界。若随境论,《别钞》应有三十余纸。要而言之,不过情与非情。空有二谛,灭理涅槃,佛说圣教,文字卷轴,形像塔庙,地水火风虚空识等,法界为量,并是戒体。
   故《善生》云:“众生无边故,戒亦无边①。”
   《萨婆多》云:“非众生上,亦得无量②。”如十方大地,下至空界,若伤如尘,并得其罪。今翻为戒善,故遍陆地。
   即《善生》言:“大地无边,戒亦无边③。”草木无量,海水无边,虚空无际,戒亦同等。
   《萨婆多》云:“新受戒人,与佛戒齐德也。”以此而推,出家僧尼真是功德善法之聚,位尊人天,良由于此。不论受而具持,功德难数。若毁破者,犹利无边。
   故《十轮》云:“破戒比丘虽是死人,是戒余力犹能示于人天道行,犹如牛黄、麝香、烧香等喻。佛因说偈:瞻卜华虽萎,胜于一切华。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④”是故行者,破戒之人功德无量,远有出期。不受戒者随流苦海,永无解脱。
   《智论》说言:“宁受戒而破,初入地狱,后得解脱⑤。”不受戒者,轮转三界。
   《涅槃》亦云:“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命终还入三恶道中⑥。”良由无戒,故致往返。
   如是随机广略,令其悟解。若不知者,心则浮昧。受戒不得,徒苦自他。
   《萨婆多》云:“若淳重心则发无教,轻则不发⑦。”岂可虚滥,理当殷重。

   ①《优婆塞戒经》卷7
   众生无量,戒亦无量。(T24-1070上)
   ②《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1
   二百五十戒中,若众生、非众生类上得戒多少?以义而推,可以类解。得戒时,一时一一戒上得无量戒。(T23-507中)
   ③《优婆塞戒经》卷7
   物无量故,戒亦无量。(T24-1070上)
   ④《大方广十轮经》卷3
   是以依我出家比丘若持戒若破戒,我悉不听转轮圣王、大臣宰相,不得谪罚、系闭、加诸鞭杖,截其手足乃至断命,况复余轻犯小威仪。破戒比丘虽是死人,是戒余力犹如牛黄。是牛虽死,人故取之。亦如麝香,死后有用,能大利益一切众生。恶行比丘虽犯禁戒,其戒势力犹能利益无量天人……譬如烧香,香体虽坏,勋他令香,破戒比丘亦复如是……尔时世尊而说偈言:“瞻卜华虽萎,胜于诸余华。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T13-694上-中)
   ⑤《大智度论》卷13
   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戒因缘故得阿罗汉道。若但作恶无戒因缘,不得道也。我乃昔时世世堕地狱,地狱出为恶人,恶人死还入地狱,都无所得。今以此证,知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是因缘可得道果。(T25-161中)
   ⑥《大般涅槃经》卷38
   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T12-589中)
   ⑦《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1
   若淳重心,有身口无教,是谓教无教也。(T23-505上)

   首先,说明戒的所缘境。
   “初中,所发戒相乃有无量。”每一条戒所缘的境界都是无量无边的,都是以一切法为所缘。比如受持不杀生戒,就是向三宝和一切众生庄严宣誓:从今以后永远不杀害任何有情,不仅仅是人类,也不仅仅是受保护的野生动物,这是对十法界一切有情的承诺,上至诸佛菩萨,下至饿鬼畜生,都包括在这一誓言范围之内。再如不偷盗戒,则是对法界一切有情乃至无情的承诺。以此类推,我们持每条戒都是以一切情与非情为对象,因而,所持之戒亦是无量。如果我们在受戒时能作如是观想,内心必能产生极大震撼。因为我们不是在对自己宣誓,也不是在对十个戒师宣誓,而是在对诸佛菩萨,对法界众生宣誓。
   “由未受戒前恶遍法界。”在我们没有受戒之前,身口意所造恶业遍及法界。此处所说的恶,不是特指杀人放火之类的重大恶行,也包括贪嗔痴一切烦恼。在受戒之前,我们和法界所有众生无非是一种贪嗔痴的关系,是一种轮回伙伴的关系。
   “今欲进受,翻前恶境,并起善心。”现在我们受戒,就是要改变和法界众生的关系,将恶缘转化为善缘。我们要止息一切恶行,并以不杀生、不偷盗等良善的愿望和行为,与众生友好相处,从轮回关系转为解脱伙伴,转为慈悲和慈悲对象的关系。与此同时,从贪嗔痴的不善相续中脱离,完成生命内在的转换。
   “故戒发所因,还遍法界。”当我们以法界情与无情为所缘境时,能缘的心同时也能周遍法界。道宣律师对戒体的这些解读,蕴藏着丰富的修行原理。如果我们真正领会这种精神,受戒的当下,对生命必将产生重大改变。
   “若随境论,《别钞》应有三十余纸。要而言之,不过情与非情。”如果具体说明境界的差别,曾经有人专门编写戒方便相一卷,共三十多页。概括地说,不过是情与无情两类。宇宙万有,不外乎此。
   “空有二谛,灭理涅槃,佛说圣教,文字卷轴,形像塔庙,地水火风虚空识等,法界为量,并是戒体。”空,胜义谛。有,世俗谛。地水火风,组成宇宙万有的四大元素。此外,空谛有谛、涅槃之道、佛说三藏圣教、文字经卷、佛像塔庙、地水火风、虚空、识等种种,都是戒体的所缘。这些所缘遍及法界,所以戒体也遍及法界。
   “故《善生》云:众生无边故,戒亦无边。”《善生经》说:因为众生无边,所以,由无量众生为所缘感得的戒体也是无边的。如果我们缘一切境为持戒对象,发愿保护他们、慈悲他们、不给他们带去伤害,就可以从每个众生身上得到一份功德。这一愿望建立在无限之上,其力量无量无边。认识戒的所缘境,是帮助我们获得上品戒体的必要前提。
   “《萨婆多》云:非众生上,亦得无量。”非众生,即无情,如草木、山河大地等。《萨婆多论》说,戒的功德不仅从有情众生得到,也从无情万物中得到,它们同样是戒的所缘。宇宙中,无情是无量无边的,当我们得戒时,将于一一境上获得无量功德。
   “如十方大地,下至空界,若伤如尘,并得其罪。今翻为戒善,故遍陆地。”在十方大地、法界虚空中,倘对情或无情造成任何一点微小伤害,都是要得罪的。所以,戒其实也是一种善行,随着对无量恶法的止息,戒善也将遍及大地。
   “即《善生》言:大地无边,戒亦无边。草木无量,海水无边,虚空无际,戒亦同等。”正如《善生经》所说:大地、草木、海水、虚空都是无边无际的,同样,戒的所缘境也是无边无际的。
   “《萨婆多》云:新受戒人,与佛戒齐德也。”《萨婆多论》说:刚刚受戒的人,其功德与佛戒同等。虽然凡戒是因戒,佛戒是果戒,实有天渊之别,但从刚受戒者尚未破戒或违犯的角度而言,其清净义是相同的。
   “以此而推,出家僧尼真是功德善法之聚,位尊人天,良由于此。”由此看来,出家僧众确实蕴含着无量无边的功德善法。他们之所以被尊为人天师表,正是因为具足殊胜戒体的原因。
   “不论受而具持,功德难数。”如果我们受戒后能继续持戒,功德不可思议。所谓持戒,是维护我们受戒时所做的承诺,以戒体力量止息内在不良串习,并对法界一切有情无情生起慈悲爱护之心。
   “若毁破者,犹利无边。”因为受持戒律所获功德无量无边,即使偶尔破了一条戒,依然能得到极大利益。当然,这不是在鼓励破戒,而是以此说明戒的功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有心向善,有心受持戒律,必然是利大于弊。
   “故《十轮》云:破戒比丘虽是死人,是戒余力犹能示于人天道行,犹如牛黄、麝香、烧香等喻。”死人,指失去戒体的比丘。《十轮经》说:破戒比丘虽已失去戒体,但身上还有持戒产生的串习,因为这个力量,依然能引导他人走向人天善道。正如经中所说:“是戒余力犹如牛黄,是牛虽死,人故取之。亦如麝香,死后有用,能大利益一切众生……譬如烧香,香体虽坏,勋他令香”。
   “佛因说偈:瞻卜华虽萎,胜于一切华。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瞻卜华,意为金色花,灿然若金,香闻数里。为说明这个道理,佛陀特别宣说了一个偈颂:瞻卜华虽然枯萎了,它的香气依然胜过一切花。比丘虽然破了一点戒,因为曾经持戒的功德和相续,并不会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高尚品质,仍会超过那些从未修习过戒定慧的人。
   “是故行者,破戒之人功德无量,远有出期。”对修行人来说,有些人虽曾破戒,但因长期持戒的串习及由此产生的功德,仍有希望获得解脱。即使暂时因破戒而堕落恶道,苦报结束之后,由受持戒律种下的解脱之因仍会引导他继续修行乃至解脱。
   这里通过对破戒比丘的赞叹,显示受戒的功德和威力。若破戒比丘尚能有如此殊胜的功德,更何况那些如法持戒者?而比喻中的牛黄、香、瞻卜花等,都是上妙的物品,以此说明由受戒、持戒所形成的高尚人格。破戒比丘之所以胜于普通人,正是因为他们有过认真持戒的经历,由持戒串习而使他们高于那些从未受戒者。如果受戒后就无视戒律,从未认真行持的破戒者,则与普通人无异。
   “不受戒者随流苦海,永无解脱。”而那些从未受戒、从未种下解脱种子的人,只能生生世世随着业力流转,永远没有出离轮回的可能。
   “《智论》说言:宁受戒而破,初入地狱,后得解脱。不受戒者,轮转三界。”《大智度论》说:宁可受戒后破戒,先下地狱而后再得解脱,也胜过那些从未受戒而永远轮转三界的人。当然这只是比较而言,重点是鼓励我们受戒,而不是说破戒也无所谓,那样理解就错了。
   “《涅槃》亦云: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命终还入三恶道中。良由无戒,故致往返。”《涅槃经》也说:虽然修世间善行和禅定也能获得梵天乃至四禅八定的成就,但因没有种下解脱之因,一旦天福享尽或出定之后,仍可能堕落恶道。这都是因为没有受持戒律,才会在轮回中流转往返。
   “如是随机广略,令其悟解。”所以要根据受戒者的根机,进行广泛或简要的开示,使他认识到受戒的意义。一方面,受戒是对一切众生的承诺,应以法界为所缘境。另一方面,更要认识到受戒对于改善自身生命品质的作用。
   “若不知者,心则浮昧。受戒不得,徒苦自他。”如果不明确受戒的意义,内心蒙昧,以为受戒只是一种仪轨或形式。那样的话,即使受了戒也得不到上品戒体,于他于己都徒劳无益。
   “《萨婆多》云:若淳重心则发无教,轻则不发。岂可虚滥,理当殷重。”无教,无作戒体。《萨婆多论》说:如果我们有这种殷重、虔诚之心,就能成就无作戒体。如果没有这种心,或者发心程度不够,就不能成就无作戒体。所以,受戒时必须以殷重心纳受,这是丝毫不得含糊的。

   【2.心 量】

   次令发戒。应语言:“当发上品心,得上品戒。若下品心者,乃至罗汉,戒是下品①。”
   《毗跋律》曰:“发心我今求道,当救一切众生,众生皆惜寿命。以此事受,是下品软心。虽得佛戒,犹非上胜。”
   余二就义明之。云何中品?若言:“我今正心向道,解众生疑,我为一切作津梁,亦能自利,复利他人,受持正戒。”
   云何上品?若言:“我今发心受戒,为成三聚戒故。趣三解脱门,正求泥洹果。又以此法引导众生,令至涅槃,令法久住。”如此发心尚是邪想,况不发者,定无尊尚。
   《智论》云:“凡夫始学,邪心中语。那含果人,慢心中语。罗汉果者,名字语也②。”如此自知心之分齐,得佛净戒亦有分齐。故文云:“佛子亦如是,勤求禁戒本③”等。
   问:“此教宗是何乘,而发大乘志耶?”答:“此四分宗,义当大乘。”《戒本》文云:“若有为自身,欲求于佛道,当尊重正戒,及回施众生共成佛道④。”律中多有诚例,光师亦判入大乘律限。
   如是发戒缘境及心有增上,此之二途,必受前时智者提授,使心心相续,见境明净,不得临时方言发心。若约临时师授,法相尚自虚浮,岂能令受者得上品耶?或全不发,岂非大事。

   ①《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17
   问:“颇有新学苾刍成就上品律仪,而阿罗汉成就下品律仪耶?”答:“有。谓有新学苾刍以上品心,起有表业,受诸律仪。有阿罗汉以下品心,起有表业,受诸律仪。如是,新学苾刍成就上品律仪,而阿罗汉成就下品律仪。”(T27-607下)
   ②《大智度论》卷1
   世界语言有三根本。一者邪见,二者慢,三者名字,是中二种不净一种净。一切凡人三种语:邪、慢、名字。见道学人二种语:慢、名字。诸圣人一种语:名字。(T25-64上-中)   ③《四分律》卷1
   佛子亦如是,善学于禁戒。 (T22-568中)
   ④《四分律比丘戒本》卷1
   若有自为身,欲求于佛道,当尊重正法……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T22-1022下-1-23上)

   受戒时应该发什么心呢?我们知道,心是戒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发心,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戒体。
   “次令发戒。应语言:当发上品心,得上品戒。若下品心者,乃至罗汉戒是下品。”然后戒师要令戒子以正确发心来受戒,告诉戒子:应当发起上品菩提心,才能感得上品戒体。如果发的是下品心,即使将来证得阿罗汉果,仍然是下品戒体。正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中记载的那样:“问:颇有新学苾刍成就上品律仪,而阿罗汉成就下品律仪耶?答:有。谓有新学苾刍以上品心,起有表业,受诸律仪。有阿罗汉以下品心,起有表业,受诸律仪。如是新学苾刍成就上品律仪,而阿罗汉成就下品律仪。”因为发心不同,所以阿罗汉所得为下品戒体,而年少比丘所得为上品戒体。
   以下介绍三种不同的发心。受戒是为了追求解脱并救度一切众生,因而,道宣律祖就根据发心程度来建立三品戒体。
   “《毗跋律》曰:发心我今求道,当救一切众生,众生皆惜寿命。以此事受,是下品软心。虽得佛戒,犹非上胜。”《毗跋律》(1卷,齐帝时沙门释法度译出,一说为其所作)说:我现在发心求道,应当解救一切众生,绝不伤害他们,因为众生都爱惜生命而害怕死亡。如果是以这样的愿望受戒,只是下品的发心。虽能得到佛戒,并不是殊胜的。
   “余二就义明之。云何中品?若言:我今正心向道,解众生疑,我为一切作津梁,亦能自利,复利他人,受持正戒。”其他两种发心也是根据其内涵来说明。什么是中品发心呢?如果说:我现在发心求道,希望将来能以自己所学佛法开导众生,为众生解除疑惑,同时也能以佛法帮助他们离苦得乐。我不仅是为了自利,同时也希望帮助众生,以这样的心受戒,就是中品的发心,只能得中品的戒体。
   “云何上品?若言:我今发心受戒,为成三聚戒故,趣三解脱门,正求泥洹果。又以此法引导众生,令至涅槃,令法久住。”三聚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什么是上品的发心呢?如果说:我现在发心受戒,是要成就三聚净戒,趣向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最终息灭烦恼,证得涅槃。同时希望以自己修学的佛法引导一切众生,让他们同证涅槃,令佛法久住世间,这就是上品的发心。正如《金刚经》所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此发心尚是邪想。”我们虽然有这样的发心,但身为凡夫,这种发心还是建立在妄识的基础上,并未超出邪想的范畴。当然,此处所说的邪想并非错误或邪恶的想法,只是说这种愿望还是有漏的,还是世俗的发心。
   “况不发者,定无尊尚。”发心者尚且难以达到标准,何况那些不发心的,更不可能得到高尚的戒体。
   “《智论》云:凡夫始学,邪心中语。”《大智度论》说:凡夫刚开始学佛时,不论说多么高尚的话,都还是妄想,都是从有漏的凡夫心发出。但妄想并不都是坏事,我们不要一说“邪心中语”就垂头丧气了,就什么都不去做了。改变凡夫心,还是得从凡夫心开始。就像我们要把地扫干净,就得有扫帚。其实扫帚也是垃圾的一部分,但不用它就无法把垃圾扫掉。菩提心有世俗和胜义之分,前者也是以世俗心为基础,还需要不断闻思经教、树立正见,再辅以空性观修,才能提升到胜义菩提心。
   “那含果人,慢心中语。罗汉果者,名字语也。”那含果,为声闻三果。即使对于三果的圣人来说,他的这些愿望仍有我慢成分,因为俱生我执尚未彻底破除。直到四果阿罗汉,见惑、思惑彻底断尽,才能真正了解一切都假名而说。
   “如此自知心之分齐,得佛净戒亦有分齐。”所以我们要了解到发心的差别,有什么样的发心,才能感得什么样的戒体。我们的初发心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础上,需要在修行过程中不断剔除杂染,使发心趋于纯正。
   “故文云,佛子亦如是,勤求禁戒本等。”所以《四分律》说:身为佛弟子就应该这样,以高尚、纯正的发心勤求净戒。
   “问:此教宗是何乘,而发大乘志耶?”此处,律祖提出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这些教法究竟属于哪一乘呢?怎么说的好像是菩萨乘的发心呢?
   “答:此四分宗,义当大乘。”律祖回答说:《四分律》在思想上分通大乘。虽然如此,但也不能说它就是大乘。本分地说,它还是属于声闻戒,只是隐含着大乘思想。自南北朝以来,四律五论等戒律典籍陆续翻译到中国。古德在弘扬过程中,发现《四分律》和国人接受的大乘思想多有相通之处,更符合中国国情。其后,经智首律师、道宣律师的极力弘扬,使《四分律》在汉传佛教地区一枝独秀,得到广泛弘扬。
   “《戒本》文云:若有为自身,欲求于佛道,当尊重正戒,及回施众生共成佛道。”《四分戒本》的流通分说:如果为了自己证得佛果而修学佛法,就应当尊重并受持戒律。又说:应将持戒功德回向无上佛果。这都是属于菩萨道的发心和回向,不同于声闻乘的志求解脱和证阿罗汉果。
   “律中多有诚例,光师亦判入大乘律限。”律典中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早期的慧光律师也将之判为大乘。
   “如是发戒缘境及心有增上,此之二途,必受前时智者提授。”对戒的所缘境及发心这两点,必须在受戒前由戒师为戒子一一开导。使戒子明白,受戒是对十方诸佛,也是对一切众生的宣誓和承诺,应以如此广大的发心来受戒。
   “使心心相续,见境明净,不得临时方言发心。”通过开示,令戒子持续安住在“我要利益一切众生”的发心中,并对所缘境观想得清晰明了。不应到受戒时再说发心,那就流于形式了。
   “若约临时师授,法相尚自虚浮,岂能令受者得上品耶?或全不发,岂非大事。”如果临时再说,戒子对发心的名相尚且搞不清楚,更不懂得其中深意,怎么可能令其发起上品心?或者根本不懂得怎么用心,也就不能得戒,岂不是误了他的法身慧命,误了他的终身大事?所以,一定要事先把道理说透彻,使戒子领会发心的所缘和用心要领,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四、安置处所

   第四,《律》云:“当立受戒人置眼见耳不闻处。若受戒人离见闻处,若在界外等,皆不名受具。恐听羯磨,故着离闻处。犹恐非法,令僧眼见①。”
   《五分》中,以起过故,听安戒坛外眼见处等②。
   《四分》文云:“界外问遮难等。”今时受者多在界内,理亦无伤,顺上律文。
   《僧祇》云:“教授师应将不近不远处等③。”
   若多人共受者,应两处安置。一、多人行立,令望见僧,起敬重意。二、将问难者离僧及离沙弥行处于中问缘。必在同处亦得,恐后问如前,心不尊重。应各令反披七条及衣钵,在彼而立。

   ①《四分律》卷35
   尔时,离见闻处受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和尚离见闻处受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足数人离见闻处受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尔时在界外受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和尚在界外受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足数人在界外受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尔时立欲受具足者,置眼见耳不闻处。(T22-814中-下)
   ②《五分律》卷17
   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听将欲受戒者,着戒坛外眼见耳不闻语处。”(T22-119中)
   ③《摩诃僧祇律》卷23
   教授师应将离众不近不远。(T22-413上)

   所谓安置处所,即授戒之前将戒子安置何处。
   “《律》云:‘当立受戒人置眼见耳不闻处。’若受戒人离见闻处,若在界外等,皆不名受具。”《四分律》说:应当让戒子站在戒师可以看到他,但他听不到戒师们说话的地方。如果受戒者站在戒师看不到的地方甚至是界外,都不能如法受戒。原因是什么呢?
   “恐听羯磨,故着离闻处。犹恐非法,令僧眼见。”授戒有很多羯磨,有些是直接对戒子作的,如最后的一白三羯磨。还有些羯磨是十师之间互相作的,戒子不可听闻。所以在正式受戒之前,必须让他站在听不到羯磨师作法之处。如果站得太远,戒师们又无法观察戒子是否具足相应的威仪及形象,所以要在戒师们可以看到的地方。
   “《五分》中,以起过故,听安戒坛外眼见处等。”《五分律》记载:当时有位比丘借了衣钵受戒。受戒后,比丘们对他说:“你着衣持钵,和我们一起去乞食。”但他却回答说:“我没有衣钵,无法外出。”比丘们就问他:“难道佛陀没有规定无衣钵者不能受具足戒吗?”他说:“佛陀规定了,所以我借了衣钵受戒。”比丘们将此事禀告佛陀。佛陀便以此因缘召集僧众并规定:受戒时,戒子应该站在戒坛外戒师们能够看到他的地方,对他有个直观印象,了解他是否具足受戒的条件。
   “《四分》文云:界外问遮难等。”《四分律》则规定:事先要在界外询问十三难、十六遮等。也就是在正式受戒前,由教授师预先对戒子进行一番身份审查。到受戒时,羯磨师还会正式审查,但那种场合往往不能问得很详细。为加深对戒子的了解,教授师应事先和戒子有所接触,以便考察详情。
   “今时受者多在界内,理亦无伤,顺上律文。”律祖说,现在授戒时往往把戒子安排在界内,这也是可以的,原则上应该也没有什么问题。
   “《僧祇》云:教授师应将不近不远处等。”《摩诃僧祇律》说,教授师应该带着戒子在不远不近处等候。所谓不远不近,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眼见耳不闻处。
   “若多人共受者,应两处安置。”如果一起受戒的人较多,教授师问遮难时,应该将正在问难的人与准备问难的人分为两处。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
   “一、多人行立,令望见僧,起敬重意。”其一,戒子们站在远处,可以看到戒师,这样在受戒前能保持敬重之心,以免散乱放逸。
   “二、将问难者离僧及离沙弥行处于中问缘。”其二,将戒子单独安排一个地方以问遮难,这个地方既要离开僧众,使戒子不会太过紧张,又要离开其他沙弥,以便一对一地问话。
   “必在同处亦得,恐后问如前,心不尊重。”如果沙弥只能呆在一个地方,也是可以的。只是问遮难的内容是一样的,问来问去总是那么些问题,恐怕有些沙弥反复听了之后不耐烦,内心失去恭敬。所以还是分开比较合适。
   “应各令反披七条及衣钵,在彼而立。”让戒子们先将七衣反过来作为缦衣披,手持衣钵站在那里。因为此时尚未受戒,不能正式披七衣。

五、单白差威仪师

   五、单白差威仪师。《四分》云:“由界外脱衣看,致令受者惭耻,稽留受戒事。佛言:不得露形看,当差人问难事。”①
   《五分》,令和尚语羯磨师:“长老今作羯磨。”复语威仪师:“长老今受羯磨。”②
   《四分》云:“彼戒师当问:‘谁能为某甲作教授师?’答言:‘我某甲能。’”③
   应索欲问和,答言:“差教授师单白羯磨。”如此四答,止得各作一法。若总答云:“受戒羯磨。”已后更不须和。乃至多人例通问答,不得过明相。
   戒师应白言:“大德僧听,彼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为教授师。白如是。”应下座礼僧已,按常威仪至受者所。

   ①《四分律》卷35
   时有欲受戒者,彼将至界外脱衣看,时受戒者惭耻,稽留受戒事。尔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世尊,世尊言:“不得如是露形看而为授戒。自今已去,听问十三难事,然后授具足戒。”(T22-814下)
   ②《五分律》卷17
   请十众在戒坛上,和尚应语羯磨师:“长老今作羯磨。”复应语教师:“长老今受羯磨。”(T22-119中)
   ③《昙无德律部杂羯磨》卷1
   时戒师应问:“众中谁能为某甲作教授师?”若有者,答言:“我能。” 戒师应作白:“大德僧听,此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作教授师。白如是。”(T22-1042中)

   第五,僧团通过开会委任教授师,为戒子私下做身份的体检。问遮难不仅是了解戒子的经历,同时还要了解一些生理问题。所以,僧团要委派教授师担任这一职责。单白,是众法羯磨中最简单的一种,只要宣布一次,大家没有反对意见即可通过。
   “《四分》云:由界外脱衣看,致令受者惭耻,稽留受戒事。佛言:不得露形看,当差人问难事。”稽留,延迟,停留。《四分律》记载:最初,戒子要在界外将衣服脱掉接受检查,有些人觉得很羞耻,存在畏难情绪,从而影响到受戒。因此佛陀特别规定:不要将戒子的衣服脱掉当众检查,派人私下前去询问一番就可以。
   “《五分》,令和尚语羯磨师:‘长老今作羯磨。’复语威仪师:‘长老今受羯磨。’”《五分律》记载,此时和尚应对羯磨阿阇梨说:“长老,现在开始作羯磨。”然后再对教授阿阇梨宣布:“长老,请你接受僧团的委任。”
   “《四分》云,彼戒师当问:‘谁能为某甲作教授师?’答言:‘我某甲能。’”《四分律》说,此时羯磨师要问:“谁能为这个新戒作教授阿阇梨?”教授师应该回答说:“我可以承担这个任务。”
   “应索欲问和,答言:差教授师单白羯磨。”索欲问和,是举办僧法羯磨的必要程序。每次羯磨首先都要问:“界内的出家人集合了吗(僧集否)?”回答:“都集合了(僧已集)。”然后再问:“僧众都和合了吗(和合否)?没来参加的比丘是否请假并表达对活动的认同(未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否)?”经过这样一番审查,戒师说:“僧众今天和合(僧今和合),准备做什么(何所作为)。”接着宣布:“委派教授师的单白羯磨(差教授师单白羯磨)。”受戒过程中,作羯磨的内容有几次,所以回答有两种情况,一是就此问题个别回答,一是总的回答。
   “如此四答,止得各作一法。若总答云:‘受戒羯磨。’已后更不须和。乃至多人例通问答,不得过明相。”如果就差教授单白羯磨一事作答,这个索欲问和就只对处理此事有效,做其它羯磨时还要再问。如果总的回答:“受戒羯磨。”这个索欲问和就在整个受戒过程有效,无须每作一羯磨前再问:“僧集否?和合否?”但这个索欲问和的有效期是在明相出以前,且只限于这一活动,如果超过时间或做其它事,又要另外和僧。
   “戒师应白言:大德僧听,彼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为教授师。白如是。”戒师,即羯磨师。羯磨阿阇梨说:“大德僧听,现有某沙弥依止某位和尚求受具足戒,某某担任教授师。如果大家都已到场,请表明是否同意某某作为教授师的事。此事向僧众报告完毕。”宣布之后,如果大家都不说话,就表示通过,即“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应下座礼僧已,按常威仪至受者所。”通过僧团委任和大众认可,教授师要从座位下来对众僧行礼,具足威仪,到戒子所在的眼见耳不闻处,履行僧团委派的检查职责。

六、出众问缘

   【1.出众问意】

  六、明出众问缘。所以尔者,恐在众惶怖,有无差互。屏处怖微,安审得实,即须依律问之。

   出众问缘,即教授师单独为戒子问遮难,对其进行身份审查。四、五、六三部分都是关于问遮难的内容,可见,对戒子必须进行严格的身份审查,而不仅仅是走过场的形式。从接受一个人出家,到正式授具足戒,须步步把关。如果把关不严,让发心不正、素质太差的人混入僧团,将影响僧众的整体素质。
   “所以尔者,恐在众惶怖,有无差互。”之所以要离开大众事先审查,而不是在受戒时一次性解决问题,主要是担心戒子在众目睽睽下心情紧张,回答时产生差错,无法把问题说清楚。
   “屏处怖微,安审得实。即须依律问之。”屏处,非正式场所,指私下。离开僧众在私下交流,就不会那么紧张,可以在放松的状态下将问题讲清楚。所以,教授师应该到大众之外,依照戒律,就遮难等问题单独对戒子进行审查。

   【2.辨遮难】

   但遮难之中有得不得,故前广分别,令其识相,使问难者据法明断。使问答相应,无有迷谬。若问而不解,终为非问。故中边不相解语,佛判不成。
   若准《律》云:“不问十三难者,则不得戒①。”故前须明解,彼此无迷。脱由不解不成,岂不误他大事。应沙弥时教令列名、显数,识相诵之,此非羯磨,不犯贼住。
   若约律本,但问十三难事。及论作法,但问诸遮。今就义准,着问遮之前。

   ①《四分律》卷35
   又问:“不问十三难事而受具足戒,当言是受具足戒不?”佛言:“是善受具足戒。”问言:“所授具足者,为善授具足戒不?”佛言:“是善授具足戒。”问言:“作羯磨者是善作羯磨不?”佛言:“善作羯磨。自制后,如是受具足者,不名受具足戒。”(T22-816中)

   遮难的情况较为复杂,尤其是遮的部分。比如生理问题,究竟什么条件得戒,什么条件不得,什么条件属于得戒得罪,这些界限需要作出判断。对戒子来说,问遮难前首先要把概念搞清楚。比如被问到“有没有犯贼住,有没有犯边罪”,如果连贼住和边罪都搞不清楚,怎么能如实回答呢?现在,僧团鱼龙混杂,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出家、传戒都把关不严。表面看起来到处都在传戒,一派佛法复兴之势,但实际效果呢?事实上,传戒的专业性很强,不是随便哪个道场都可以承担这一职责的。现在的出家人,真正学戒、懂戒的并不多,能够如法传戒的就更少。
   “但遮难之中有得不得,故前广分别,令其识相,使问难者据法明断。使问答相应,无有迷谬。若问而不解,终为非问。”关于遮难的具体规定,究竟是得戒还是不得戒,涉及到许多细节问题,所以问之前要为戒子详细阐述,使他明白十三难、十六遮的内涵和特征,也使问难的教授师能根据戒律规定作出判断。双方统一认识,询问之后才能得到准确回答。如果戒子听不懂教授师在问什么,即使问了也是等于白问。
   “故中边不相解语,佛判不成。”中边,中印度和边地。所以佛陀说,如果羯磨师在问遮难时,面对的是不同区域的人,语言不通,互相不明白对方在说些什么,这种问遮难是不能成立的。
   “若准《律》云:‘不问十三难者,则不得戒。’故前须明解,彼此无迷。脱由不解不成,岂不误他大事。”根据《四分律》,如果事先不问十三难,是不能得戒的。所以,在受戒前先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如果因为戒子不了解遮难而未能得戒,岂不是坏人慧命,误他终身大事。 
   “应沙弥时教令列名、显数,识相诵之。此非羯磨,不犯贼住。”在沙弥阶段,和尚就应该和弟子说清楚,让沙弥了解遮难的名字、内容及差别,并且熟悉它。这不是作羯磨,是不会犯贼住的。事实上,这些资格审查在出家时就要进行,授沙弥戒、比丘戒时只是再次把关。
   “若约律本,但问十三难事,及论作法,但问诸遮。今就义准,着问遮之前。”如果按照《四分律》,教授师审查时只问十三难,羯磨作法时再问十六遮。根据这个作法顺序,首先问十三难,再问十六遮。《四分律钞批》认为,“此乃律文互缺,非为理无。今以义准,先问重难,次问轻遮,故曰着问遮之前。” 

   ·十三难

  又问难之体,要唯相解。今问汝不犯边罪不,自非明律者方识名知相。自外经论杂学,必无晓了。下一一具之,不同旧人蒙笼诵习。

   “又问难之体,要唯相解。”问难的体,也就是每个难的实际内容,必须让戒子了解清楚。
   “今问汝不犯边罪不,自非明律者方识名知相。自外经论杂学,必无晓了。”现在问对方:你曾经犯过边罪吗?除非对方已经学过戒律,才知道边罪的含义。否则,即使学过经教论典,还是不懂边罪究竟是什么意思,也就无从回答了。
   “下一一具之,不同旧人蒙笼诵习。”以下,对十三难的具体内容逐一介绍。不像以前只是随便说一下,戒子虽然听见,但对其中的具体内容却模糊不清。惟有解释清楚,戒子才能判断自己是否存在这些遮难。
   十三难、十六遮的内容在《沙弥别行篇》曾经讲过,现在根据《行事钞》再简要介绍一下。

  第一、边罪难

  一、边罪难者。谓先受具戒,毁破重禁。舍戒还来,欲更受具。此人罪重,名佛海边外之人,不堪重入净戒海也。乃至准论,白衣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破于重者,同名边罪。

   “一、边罪难者。谓先受具戒,毁破重禁。舍戒还来,欲更受具。”重禁,四根本戒。第一难是边罪,若曾受过具戒,却违犯四根本重戒之一,破失戒体。现在舍戒还来,想要重新再受具足戒。
   “此人罪重,名佛海边外之人,不堪重入净戒海也。”这样的人罪行很重,是佛法大海之外的人,不可重新进入清净僧团。关于边罪,律中有个比喻,为“大海不受死尸”。无论谁溺死海中,海水终会把尸体冲到岸边。同样,在清净的佛法大海中,也不能容纳破戒比丘。如果犯了重罪而无悔改之心,僧团会将之驱逐,是为灭摈。如果知错并真诚忏悔,还可继续在僧团当学悔比丘。
   “乃至准论,白衣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破于重者,同名边罪。”根据这一原理,如果受的是在家五戒、八戒或沙弥十戒,只要毁破四根本重戒,同样属于边罪范畴。

  第二、犯比丘尼

   二、犯比丘尼。《四分》等律并云污尼,不明净秽①。
   故世行事者云:“汝不犯清净尼不?”此依《僧祇》而问。彼律云:“若须斯二果及凡夫持戒尼被人污者,初人受乐,是坏尼净行。中后人犯,不名坏尼难。若那含罗汉,初后人俱名难也②。”故知唯是净境,方成难摄。
   《十诵》云:“若摩触③,八人污尼八事,若一人以八事犯尼④,令犯重者,俗人不成难也。”
   《善见》云:“若坏尼下二众,不障出家。若坏大尼,三处行淫,皆名难也。若以白衣俗服强与尼着而行淫者,成难。若尼自乐着白衣服就上淫者,不障出家⑤。”
   必以义求,若知受具戒,缘事着于俗服,亦应成难。但坏净境,不论知净不净。广有废立,如《疏》、《义钞》。
   问:“何不言坏比丘耶?”答:“亦成难也。尼受戒中反问便是,由事希故。”《善生经》,受五戒者问遮难云:“汝不犯比丘、比丘尼不⑥?”故知同是难摄,皆谓俗人时犯。若受戒已犯者,止名边罪所收。

   ①《四分律》卷35
   汝不犯比丘尼?(T22-814下)
   ②《摩诃僧祇律》卷23
   若阿罗汉尼、阿那含尼,若初中后,一切皆名坏尼净行。若斯陀含尼、须陀洹尼、凡夫持戒尼,初若受乐者,是名坏尼净行,中后不名坏。(T22-417上)
   ③《十诵律》卷51
   “颇有是事污比丘尼,未受者不应受,已受者应灭?即是事污比丘尼,未受戒者应受,已受者不应灭耶?”佛言:“有。若以淫污比丘尼,未受戒者不应受,已受者应灭。若以身相触污比丘尼,未受应受,已受者不应灭。”(T23-375中)
   ④《十诵律》卷54
   问:“如佛所言,污比丘尼人不得出家受戒,若出家受戒,应灭摈。颇有污比丘尼人,诸比丘与受戒,是人得出家受戒耶?”答:“有。若八人以八事污比丘尼,比丘尼名污,是八人不名污比丘尼。又复一人以八事污比丘尼,比丘尼名污,是人不名污比丘尼。”(T23-397中-下)
   ⑤《善见律毗婆沙》卷17
   坏比丘尼者,于三处行淫,皆名坏比丘尼。若摩触比丘尼,不障出家。若以白衣服强与比丘尼着就行淫,亦名坏比丘尼,不得出家。若比丘尼乐着白衣服,就行淫者不障出家。若初坏者不得出家,第二坏者不障。若坏式叉摩尼沙弥尼,不障出家。(T24-792中-下)
   ⑥《优婆塞戒经》卷3
   若人欲受优婆塞戒......复应问言:“汝不于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耶?”(T24-1047下)

  “二、犯比丘尼。《四分》等律并云污尼,不明净秽。”第二难是奸污比丘尼。关于这个问题,还有许多具体解说。根据《四分律》等,只是说到奸污比丘尼,并未说明这个比丘尼必须是清净的,也就是没有破过戒的。
   “故世行事者云:‘汝不犯清净尼不?’此依《僧祇》而问。”但受戒时都是问:“你有没有玷污过清净比丘尼?”这是根据《僧祇律》而问。
   “彼律云:若须斯二果及凡夫持戒尼被人污者,初人受乐,是坏尼净行。中后人犯,不名坏尼难。”《僧祇律》说,若是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及凡夫位的持戒比丘尼初次被人奸污且感受到欲乐,就破坏了比丘尼的净行,属于坏尼难。如果这个比丘尼曾被奸污,后来再奸污她的人,就不属于坏尼难。虽然罪业极重,但不障受戒。
   “若那含罗汉,初后人俱名难也。”如果对方是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的比丘尼,因为定力极深,即使被人奸污也不会受乐,始终保持清净戒体。所以,不论初次还是后来奸污她的人,都属于坏尼难,都会障碍受戒。
   “故知唯是净境,方成难摄。”由此可见,对方必须有清净戒体,才会构成坏尼难。
   “《十诵》云:若摩触,八人污尼八事,若一人以八事犯尼,令犯重者。俗人不成难也。”《十诵律》说,如果抚摸尼众,或与尼众有种种暧昧行为,而这个尼众本身也有染污心,那她是要犯重罪的。但对俗人来说,这些行为还不构成障碍受戒的难缘。所谓八人污尼八事,即八个人以八种事侵犯比丘尼,当然也包括一个人以八种事侵犯比丘尼:比如抓着对方的手,抓着对方的衣服,带对方到人少僻静处等等。总之,是一些夹杂不净心理的行为。
   “《善见》云:若坏尼下二众,不障出家。若坏大尼,三处行淫,皆名难也。若以白衣俗服强与尼着而行淫者,成难。若尼自乐着白衣服就上淫者,不障出家。”《善见论》记载,如果侵犯的是式叉摩那尼和沙弥尼二众,还不会成为出家障碍。如果侵犯的是比丘尼,在口、产道、大便道任何一处行淫,都会成为出家受戒的难缘。如果强行让尼众穿上俗装,然后与之发生性关系,也会构成坏尼难。如果这个比丘尼自己喜欢身着俗装,并主动和你发生性关系,你也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就不障碍出家。
   “必以义求,若知受具戒,缘事着于俗服,亦应成难。”根据这个道理,如果你知道对方是具戒比丘尼,只是因为特殊因缘才穿上俗装(如文革期间很多出家人被迫换装),你在知情的前提下玷污了她,也会成为受戒的障碍。
   “但坏净境,不论知净不净。广有废立,如《疏》、《义钞》。”此外,《业疏》和《拾毗尼义钞》也有一些不同说法。比如,只要你坏的是清净比丘尼,不论你自己是否知道真实情况,都会构成坏尼难。
   “问:何不言坏比丘耶?答:亦成难也。尼受戒中反问便是,由事希故。”此处,律祖又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女众出家,是否也存在坏比丘戒体的事呢?”回答是:“在家女众勾引比丘,和他发生性关系,同样会构成难缘。所以尼众受戒时也要反过来问她们:‘你在家时有没有毁犯过清净比丘的戒体?’只是因为这种事比较少,所以没有特别说明。”
   “《善生经》,受五戒者问遮难云:‘汝不犯比丘、比丘尼不?’故知同是难摄。”《善生经》记载,受五戒时也要问遮难,其中就有:“你曾经毁犯过比丘、比丘尼的清净戒体吗?”可见,犯比丘和犯比丘尼同样会成为受戒的障碍。
   “皆谓俗人时犯。若受戒已犯者,止名边罪所收。”现在所讲的污尼,主要是以在家身份所犯。如果出家受戒后所犯,就属于边罪范畴。

  第三、贼心受戒

  三、贼心受戒者。《律》中,为利养故辄自出家,若未出家者,未受不应受,已受得戒。曾经说戒羯磨,已受者灭摈①。
   《四分》云:“若至一人、二人、三人、众僧所共羯磨说戒,皆灭摈②。”义详,共一人作对首众法,皆成障戒。如说戒、自恣等法,必听众法心念,亦成难摄。若对他三人已下对首法,四人已上余和合法,不秉羯磨,皆不成难。
   《善见》云:“三种偷形。一者无师自出家,不依大僧腊次,不受他礼,不入僧法事,一切利养不受。二、偷和合者,有师出家,受十戒往他方,或言十夏,次第受礼,入僧布萨一切羯磨,受信施物。三、二俱偷者,可知。若偷形者,不经法事,不受礼施,为饥饿故,若欲出家受戒者得(下二不合)③。”
   《五百问》云:“沙弥诈称大道人,受比丘一礼拜,是名贼住难④。”
   《四分》中,但言贼住难者,谓共羯磨说戒,不说听闻、不闻及愚痴因缘等⑤。
   依如《僧祇》,若沙弥作是念:“说戒时论说何等,即盗听之。”若聪明记得初中后语者,不得与受戒。若暗钝或缘余念,不记初中后者,得受具。若凡人自出家着袈裟,未经布萨等者得受,反之不得⑥。
   《摩得伽》云:“不自知满二十而受具,后知不满者,若经僧布萨羯磨,是名贼住⑦。”
   《四分》疑恼戒云:“若年不满,作法不成。受者,有知者语令识之,后更受戒⑧。”
   《十诵》云:“比丘尼如法舍戒,若更受者,不得,即名贼住难⑨。

   ①《四分律》卷34
   尔时佛在波罗奈国,时国界米谷勇贵,乞求难得,人皆饥色。时佛及比丘僧多得供养,时有一年少外道见佛及僧多得供养,便生此念:当以何方便得此食而不出家?彼即自剃发、着袈裟、手执钵入众中食......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贼心入道者于我法中无所长益,不应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出家受具足戒,应灭摈。”(T22-812上)
   ②《四分律》卷34
   是中贼心入道者,或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众僧所共羯磨说戒,若未出家受具足戒者,不得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已与出家受具足戒者,应灭摈。(T22-812上-中)
   ③《善见律毗婆沙》卷17
   出家有三种偷,一者偷形,二者偷和合,三者亦偷形亦偷和合。云何偷形?无师自出家,不依比丘腊,不依次第受礼,不入僧法事,一切利养不受,是名偷形。云何偷和合?有师出家,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往他方或言十腊或言二十腊,次第受人礼,入僧布萨及一切羯磨,依次第受人信施,是名偷和合。云何亦偷形亦偷和合?无师自出家,依次第受腊,入一切羯磨,受人信施礼拜,是名偷形亦偷和合。偷形者,不经法事、不受信施、不受礼拜,若欲更出家受具足戒,得。若有避难出家,饥俭出家,不入一切法事,过难过饥俭已,若欲出家受具足戒,得。(T24-792上-中)
   ④《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卷1
   问:“沙弥曾诈称为大道人,受大比丘礼,后得受大戒不?”答:“不得。”(T24-988中)
   ⑤《四分律》卷34
   是中贼心入道者,或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众僧所共羯磨说戒,或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众僧所共羯磨不说戒,或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众僧所不共羯磨说戒……如是人若未出家受具足戒,不应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已与出家受具足戒,听即名出家受具足戒……是中贼心入道者,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众僧所羯磨说戒,若未出家受具足戒者,不得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已与出家受具足戒者,应灭摈。(T22-812上-中)
   ⑥《摩诃僧祇律》卷23
   若王子若大臣子避难故,自着袈裟,未经布萨自恣者,得与出家。若曾经布萨自恣者,不听出家。若沙弥作是念:“说戒时论说何等,即先入上座床下盗听。”若沙弥聪明,若觉知初中后语者,后不得受具足。若暗钝,若眠,若意缘余念,不记初中后语者,后得受具足。若盗住,不应与出家。(T22-417中)
   ⑦《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3
   不自知未满二十,后知不满二十,经僧布萨羯磨,作十二人,是名贼住。(T23-578下)
   ⑧《四分律》卷17
   若年不满二十,界内别众,恐后有疑悔,无故受他利养,受大比丘礼敬,语令彼知,还本处更受戒。故便语言:“汝年不满二十,界内别众,其事实尔。白不成,羯磨不成,非法别众,恐后有疑悔,无故受他利养,受大比丘礼敬。”语彼令知,还本处更受戒。(T22-678中)
   ⑨《十诵律》卷51
   比丘尼若舍戒,更不得受戒。(T23-377下)

  “三、贼心受戒者。”第三是贼心受戒难,也就是贼住。
   “《律》中,为利养故辄自出家。若未出家者,未受不应受,已受得戒。曾经说戒羯磨,已受者灭摈。”律中说,如果曾为获得利养而自己出家,现在又想来到僧团正式出家,若尚未接纳他,就不该再为这种人剃度,因为他动机不纯,无法在佛法中获得真正利益。若已经出家受戒,还是可以得戒的。如果出家前曾经冒充比丘参加过说戒羯磨,就要驱逐出僧团。那么,究竟参加一些什么活动会成为贼住呢?
   “《四分》云:‘若至一人、二人、三人、众僧所共羯磨说戒,皆灭摈。’义详,共一人作对首众法,皆成障戒。”《四分律》说:如果参与过一人、二人或三人及僧众共同的羯磨说戒,都要驱逐出僧团。由此可知,只要和一个人做过对首众法,都会成为受戒障碍。所谓对首众法,是指那些本该由四人以上成办的羯磨,因情况特殊而由两人办理,性质仍属众法。凡参加过这些活动,都会成为戒障。
   “如说戒、自恣等法,必听众法心念,亦成难摄。”说戒、自恣等本是众法,但在没有其他比丘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心念的方式完成。只要心念口说:“今天是布萨日,众僧说戒布萨,我某甲清净。”然后就可以开始诵戒。如果听了众法心念的说戒羯磨,也会成为戒障。
   “若对他三人已下对首法,四人已上余和合法,不秉羯磨,皆不成难。”如果参加的是三人以下的单纯的对首法,或者四人以上的其它活动,只要不举行羯磨,就不会成为贼住难。贼住的重要前提,是参加过有资格限定的僧团会议,如果你不具备资格,就是冒牌,就是贼住。
   以下,介绍贼住的类型。冒牌也有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你在僧团冒充过什么样的资格,享受过什么样的待遇,需要经过审定。此处归纳为三种。
   “《善见》云:三种偷形。一者无师自出家,不依大僧腊次,不受他礼,不入僧法事,一切利养不受。”根据《善见律》,有三种情况属于贼住。第一,冒充形象。这种人没有剃度师父,擅自把头发剃掉就算出家。但他在僧团中并没有欺骗别人说自己有几腊,要排在什么位次,也不接受他人礼拜,不参加僧团的任何羯磨,更不享受比丘可以得到的所有待遇和利养。
   “二、偷和合者,有师出家,受十戒往他方,或言十夏,次第受礼,入僧布萨一切羯磨,受信施物。”第二,冒充资格。虽然是依止剃度师父出家并受沙弥十戒,但到了其他地方后,却冒充自己已有十腊,接受少于十腊者的礼拜,也参加布萨等僧团中的羯磨活动,甚至还接受信众供养。
   “三、二俱偷者,可知。”第三,两种都冒充。不仅冒充出家人的形象,更冒充身份,享受本不该享受的待遇,当然也是性质最为严重的一种。
   “若偷形者,不经法事,不受礼施,为饥饿故,若欲出家受戒者得。”如果仅仅是冒充形象,没有参加羯磨法事,也不接受礼拜供养,只是为了生存才不得已为之。将来想要出家受戒时,还是可以得戒的。
   “《五百问》云:沙弥诈称大道人,受比丘一礼拜,是名贼住难。”《五百问》说:沙弥谎称自己是比丘,接受比丘礼拜,哪怕仅仅是拜过一次,就属于贼住难。
   在僧团中,偷的内容主要有法、腊、礼、利四种。一、如果本身不是真心出家,只是为了拿个戒牒冒充比丘才去受戒,为偷法。二、腊是僧团排资论辈的依据,如果没有腊或极少的腊,却说谎虚报,为偷腊。三、以冒充的资格接受他人礼拜,为偷礼。四、以冒充的资格接受利养,为偷利。
   刚才所说的三种类型中,第一类是四种基本都没偷,这种情况虽不如法,但还不障碍今后出家。第二种和第三种,以欺骗僧团的方式享受比丘的各种待遇,法、腊、礼、利都偷了,就是贼住难,今后不可再出家受戒。
   “《四分》中,但言贼住难者,谓共羯磨说戒,不说听闻、不闻及愚痴因缘等。”《四分律》中,为贼住定了一个标准,那就是参加过僧团的羯磨说戒,无论听到与否,哪怕因为愚痴根本没有听懂,只要参加过,就犯贼住。
   “依如《僧祇》,若沙弥作是念:‘说戒时论说何等,即盗听之。’若聪明记得初中后语者,不得与受戒。若暗钝或缘余念,不记初中后者,得受具。若凡人自出家着袈裟,未经布萨等者得受,反之不得。”按照《僧祇律》的说法,如果沙弥因为好奇而想了解说戒内容,在一旁偷听。如果这位沙弥聪明且记性好,能将说戒初中后的内容记得很清楚,将对受戒构成障碍,不能再为之授戒。如果这位沙弥反应比较迟钝,或者偷听时又想着别的事情,没有专心听,不记得说戒初中后的内容,将来还是可以受具足戒的。
   初中后语指什么呢?元照律师在《资持记》释曰:“盗听初中后语者,具摄羯磨言相始终,俱记成障,不具不成。文虽约记,义须明解。”可知,初中后语是指羯磨的完整内容。沙弥盗听羯磨,并且对羯磨的内容听得很清楚,就犯贼住,将失去受戒的资格。
   如果不闻羯磨,但听戒相,会成戒障吗?元照律师认为这有两种不同情况。如果身在众中,假冒比丘的身份参加说戒,虽然没有听到羯磨,也成戒障;如果是盗听,就必须是羯磨的完整内容,才能成戒障。如果仅仅是听到说戒,是不会成为贼住的。
   那么说戒的时候,为什么要遣除未受具者?元照律师认为这是因为担心沙弥生轻易之心,并非障戒的关系。正如《戒本疏》所说:“下众无知,多生慢习,制令耳目不属,则重法尊人,生其钦仰。”
   未受具者学习经律,看到羯磨的内容,并且也理解它的含义,会不会成为障戒呢?元照律师说:“前面所说的障戒是指僧团中正作羯磨,偷听成障。仅仅看一看羯磨的内容,怎么会成为障戒呢?”
   另外,如果在家人擅自出家,身披袈裟,只要没有参加过布萨或其他羯磨活动,就不影响将来受戒,否则便不能受戒。
   “《摩得伽》云:不自知满二十而受具,后知不满者,若经僧布萨羯磨,是名贼住。”《摩得勒伽论》说:自己不知道年满二十才能受具足戒,但后来知道自己年龄不够,而且知道未满二十者不得戒,依然参加僧团的布萨羯磨,也是属于贼住。
   “《四分》疑恼戒云:若年不满,作法不成。受者,有知者语令识之,后更受戒。”《四分律》的“疑恼戒”说:如果年龄不到二十,受戒羯磨是不能成立的。如果年龄未满时就前去受戒,懂得戒律者应该将这一情况告诉他,使他了解其中道理。只要他没有参加僧团羯磨或接受其他比丘礼拜,将来还可以重新受戒。
   “《十诵》云:比丘尼如法舍戒,若更受者,不得,即名贼住难。”《十诵律》说:比丘尼如法舍戒之后,就没有受具足戒的机会了,即使再受也是不得戒的。如果舍戒后再次受戒,并将自己当做比丘尼的话,也是属于贼住。因为佛陀未给比丘尼开许再受具戒之法,如果比丘尼舍戒后还想出家,只能当沙弥尼。

  第四、破内外道

   四、破内外道者。谓本是外道来投佛法,受具已竟,反还本道。今复重来,彼此通坏,志性无定。
   《律》中,令度出家,对僧与沙弥戒,四月试之,使志性和柔,深信明着,方为受具①。
   问:“信邪来久,何故先与沙弥戒耶?”答:“信此投归,若不以十戒调柔,违相不显。又彰佛法深妙,渐次授法,不同外道一往不简。”
   此事既希,多述无益。必有,律自广明。

   ①《四分律》卷34
   时彼裸形即生念言:“甚奇甚特沙门释子,极为智慧聪明,我今宁可从彼出家学道耶。”即往僧伽蓝中,遥见跋难陀释子,生此念:“沙门释子少知识者犹智慧乃尔,况多知识者,岂得不多耶?”前至跋难陀释子所白言:“我欲出家学道。”时跋难陀即度为弟子,授具足戒。后于异时,问跋难陀义而不能答。时彼裸形复生此念:“沙门释子愚暗无所知,我今宜可休道。”即着袈裟入外道众中。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与外道众僧中四月共住白二羯磨。”(T22-806下-807上)
《摩诃僧祇律》卷17
   若本是外道,欲于如来法中出家者,当试之四月。四月过已,得诸比丘意者,当与出家。(T22-362下)

   佛世时,印度的宗教非常兴盛,著名的有九十六种外道。佛陀的很多大弟子,如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等,都是从外道转入佛陀门下,并将追随者一同带来,使佛教僧团得到迅速发展。但也有些外道心性不定,对佛法的认识也缺乏深度,容易出尔反尔。对这样的人,佛陀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破内外道者。谓本是外道来投佛法,受具已竟,反还本道。今复重来,彼此通坏,志性无定。”内外道,内指佛教,外指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所谓破内外道,指那些本来是外道,后来改投佛教出家受戒。但当了一段时间比丘后,又改弦易辙,回到外道那里。做了一段时间外道后,又想回到僧团。这样的人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既影响僧团稳定,又失信于外道。
   “《律》中,令度出家,对僧与沙弥戒,四月试之,使志性和柔,深信明着,方为受具。”《四分律》说,如果要度外道出家,首先应该向僧团请示,为他先授沙弥戒,通过四个月的观察考核,同时也使他逐步适应僧团生活,在此过程中调柔心性、坚定道念,等到出家想法比较稳定,对三宝的信仰比较坚定后,再为他传授具足戒。我们现在对请求出家的人也有类似的观察阶段。人们从社会走入佛门,虽然发心出家,但毕竟是要开始另一种生活,未必立即就能适应。作为寺院来说,需要对发心者进行考察,看他的信心是否真切。作为发心者来说,也需要看看自己能否适应寺院生活。双方都要有一个相互适应、观察的过程。
   “问:信邪来久,何故先与沙弥戒耶?”有人就问:对于有过其他宗教信仰的神职人员出家,为什么要先为之授沙弥戒呢?因为这些人可能在外道中已经很有地位,很有影响,甚至还有很多弟子,当这样的人来到僧团中,也需要从沙弥戒受起吗? 
   “答:信此投归,若不以十戒调柔,违相不显。又彰佛法深妙,渐次授法,不同外道一往不简。”律祖回答说:因为他是从外道转信佛法,如果不先以十戒对其进行调整,他就看不出自己身上有什么不如法之处。同时,这样也能彰显佛法修行是有次第而逐渐深入的。不同于外道,直接就到顶了。
   “此事既希,多述无益。必有,律自广明。”但这类现象很少发生,多说也没太大必要。如果有这些情况的话,律典有详细说明,可以作为参考。

  第五、非黄门

   五、非黄门。《律》中五种:“一、生黄门,二、犍作者,三、因见他淫方有妒心淫起,四、忽然变作,五、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①。”
   世中多有自截者。若依《四分》,应灭摈。文云:“若犍者,都截却也②。”
   今时或截少分,心性未改者,兼有大操大志者,准依《五分》应得。彼文云:“若截头及半得小罪,都截灭摈③。”
   《四分》云:“若被怨家、恶兽、业报落等,应同比丘法。若自截者灭摈④。”不明分齐。
   《五分》云:“时有比丘为欲火所烧,不能堪忍。乃至佛诃责言:‘汝愚痴人,应截不截,不应截而截。’告诸比丘:‘若都截者灭摈,犹留卵者,依篇忏之⑤。’”
   准此以明。则未受具已截者,终无明教。必须准前勘取,依余部为受。

   ①《四分律》卷35
   是中黄门者,生黄门、犍黄门、妬黄门、变黄门、半月黄门。生者,生已来黄门。犍者,生已都截去作黄门。妬者,见他行淫已有淫心起。变者,与他行淫时失男根变为黄门。半月者,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T22-812下)
   ②《四分律》卷35
   犍者,生已都截去作黄门。(T22-812下)
   ③《五分律》卷17
   若截头及半,突吉罗。若都截,偷罗遮。若去一卵,偷罗遮。若去两卵,应灭摈。(T22-119上)
   ④《四分律》卷35
   尔时有比丘为怨家截其男根及卵,诸比丘念言:“应灭摈不?”佛言:“不应灭摈。”尔时有比丘为恶兽啮男根及卵,诸比丘念言:“应灭摈不?”佛言:“不应灭摈。”尔时有比丘业报因缘男根自落,诸比丘念言:“应灭摈不?”佛言:“不应灭摈。”尔时有比丘自截其男根,诸比丘念言:“应灭摈不?”佛言:“应灭摈。”(T22-813中-下)
   ⑤《五分律》卷17
   尔时有一比丘为欲火所烧,不能堪忍,自截其形。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诃责言:“汝愚痴人,不应截而截,应截便不截。”告诸比丘:“若截头及半突吉罗,若都截偷罗遮,若去一卵偷罗遮,若去两卵应灭摈。”(T22-119上)

   黄门属于生理问题。但身心是相互影响的,如果生理不健全,往往会影响到心理健康,从而障碍修行。出家乃大丈夫之事,必须有健全的身心方能堪任。但生理问题也有程度的不同,究竟到什么程度才影响出家受戒呢?在此,律祖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辨析。
   “五、非黄门。律中五种:一、生黄门,二、犍作者,三、因见他淫方有妒心淫起,四、忽然变作,五、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第五,是黄门难。律典中说到有五种黄门:第一,天生就是黄门。第二,经过后天处理,如古代的宦官。第三,看到别人有性关系,因嫉妒心发作才具有男性功能。第四,和别人发生性关系时失去男根,成为黄门。第五,生理不稳定,半个月有男性功能而另外半个月没有。
   “世中多有自截者。若依《四分》,应灭摈。文云:若犍者,都截却也。”世间往往有人将自己的生殖器割掉,根据《四分律》规定,这种情况应该驱逐出僧团。如果是在家人,就不可以出家受戒。律中说:所谓犍黄门,就是将生殖器彻底割掉。
   “今时或截少分,心性未改者,兼有大操大志者,准依《五分》应得。彼文云:若截头及半得小罪,都截灭摈。”如果只是割掉一部分,心性并未因此改变,而且本身就有远大志向,按照《五分律》的规定,还是可以受戒的。《五分律》说:如果割掉生殖器的前头或一半,要犯突吉罗。如果都割掉,就要驱逐出僧团。因为比丘不可任意伤害自己,佛教所说的戒杀,不只是禁止伤害别人,也禁止伤害自己。身体为修道资本,不能执著,但也决不能轻易毁伤。
   “《四分》云:‘若被怨家、恶兽、业报落等,应同比丘法。若自截者灭摈。’不明分齐。”《四分律》又说:如果因为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被冤家或野兽残害,或因恶业现前而毁坏,如果此人已经出家,可以保有比丘身份。如果是自己故意割掉的,应该驱逐出僧团。但究竟截到什么程度才灭摈呢?《四分律》并没有明确说明。
   “《五分》云:时有比丘为欲火所烧,不能堪忍。乃至佛诃责言:‘汝愚痴人,应截不截,不应截而截。’告诸比丘:‘若都截者灭摈,犹留卵者,依篇忏之。’”《五分律》记载:佛世时,有个比丘欲火焚身,无法忍受,为斩断情欲,就挥刀将生殖器割去。佛陀知道之后,狠狠诃责他说:“你这个愚痴的人,该断的不断,不该断的却断了。”真正要断除的,是我们内在的淫欲心,这才是烦恼之本。因为这件事,佛陀告诫比丘们说:如果有人把生殖器都割掉,就要将他驱逐出僧团,剥夺他作为比丘的资格。如果还留了一部分,应当根据所犯罪行的轻重,判属五篇七聚的哪一类,然后依此忏罪。
   “准此以明,则未受具已截者,终无明教。必须准前勘取,依余部为受。”根据前面所引的情况来看,若受戒前已将生殖器割掉又该如何处置呢?律中并没有明确定论。这就必须对照律典作出判断,按照《五分律》,若还保留一部分,对身心影响较小并具相应操行,还是可以出家受戒的。这里所说的余部,乃相对本部《四分律》而言,指《五分》等他部戒律。

   第六、杀父 第七、杀母 第八、杀阿罗汉

   六、杀父。七、杀母。八、杀阿罗汉。
   此三难为之既希,故略知文相。

   杀父、杀母、杀阿罗汉也属于十三难,会障碍受戒。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将我们抚养成人,其恩重如山,深似海。阿罗汉则是人天导师,世间福田。所以,杀害他们的罪过极重,也都属于五逆罪,即世间最为严重的五种罪行。
   不过律祖也说,这三种罪行极其罕见,因为阿罗汉难得一见,而凶残到要杀害父母的人毕竟也是极少数,所以我们知道这几种罪行的名称就可以,不再详细阐述。

   第九、破僧 第十、出佛身血

   九、破僧,即*轮僧也。若破羯磨僧,非难。
   十、出佛身血。此二难佛灭后无也。
   《僧祇律》注云:“佛久涅槃,依旧文问耳①。”

   ①《摩诃僧祇律》卷30
   佛久已涅槃,而故依旧文。(T22-472上)

  “九、破僧,即*轮僧也。”第九,破转*轮僧,特指另立僧团的事件。当年佛陀在世时,提婆达多妄图取而代之,对佛陀说:“佛陀你退休吧,让我来领导僧团。”佛陀呵斥说:“你这个愚痴人,还有这种想法。我尚且没有将僧团交给舍利弗、目犍连这样的长老,怎么会交给你?”提婆达多一气之下就另立僧团,并另外制定一套戒律。这就是破转*轮僧,属于十三难之一。这段历史很多经律中都有记载,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14卷云:“是时,天授至佛所已,顶礼佛足在一面立,而白佛言:‘世尊今者年衰老耄,为诸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教授劳倦。今可以诸大众付嘱于我,令我教授,我当秉执。世尊宜应少为思虑,受现法乐,寂静而住。”世尊告曰:“汝之痴人,如舍利子、大目连,我尚不以苾刍僧伽而见付嘱,况汝痴人,食人洟唾,而相付嘱。’”
   “若破羯磨僧,非难。”如果是破羯磨僧,则不属于十三难的范畴。所谓破羯磨僧,是指僧团作羯磨时,有人在同一个界内另作羯磨,故意破坏大众和合。虽然过失很重,但还不属于障碍受戒的难缘。
   “十、出佛身血。”第十,是恶心出佛身血。如提婆达多恶心推山,巨石滚落,伤及佛足,最后由此罪行堕入阿鼻地狱。反之,若善心则另当别论,如耆婆给佛陀治病,虽针剌出血,但由善心使然,所获功德生梵天一劫。
   “此二难佛灭后无也。《僧祇律》注云:佛久涅槃,依旧文问耳。”这两种难缘,在佛陀入灭之后已经没有机会再犯。所以《僧祇律》注云:佛陀涅槃已久,世间已无此难,现在只是按照过去的条文问一问而已。

   第十一、非人难

  十一、非人难,皆谓八部鬼神变作人形而来受具。《律》中、《五分》,天子、阿修罗子、犍闼婆子化为人等①。

   ①《四分律》卷35, 受戒揵度
   天子、阿修罗子、揵闼婆子……如此人不得度受具足戒。(T22-814中)
   《五分律》卷17
   佛言:“于我法中非人不生,不应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已受具足戒,应灭摈。”(T22-117下)

  “十一、非人难。皆谓八部鬼神变作人形而来受具。”第十一,是非人难,指八部鬼神变化为人的形象前来受戒。
   “《律》中、《五分》,天子、阿修罗子、犍闼婆子化为人等。”《律》,即《四分律》。在《四分律》和《五分律》中,都说到天子、阿修罗子、犍闼婆子等化为人形者前来受戒,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受具足戒的资格。不仅如此,还会对僧团形象造成损害。《五分律》记载,一修罗厌患老死而化作人形出家,受戒后往居士家应供,却饕餮无度,足足吃了五百人的食物份额,结果招致讥嫌。佛陀由此规定:“于我法中非人不生,不应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已受具足戒,应灭摈。”

  第十二、畜生难

   十二、畜生难,亦谓变为人形而来者。《律》中,龙变形来受。佛言:“畜生者,于我法中无所长益①。”
   此上二趣若依本形,是人通识。恐变而来,故须问之。脱有高达俗士来受戒时,语云:“汝非畜生不?”若闻此言,一何可怪。应方便转问,如下所陈。

   ①《四分律》卷35
   尔时佛游波罗奈国,善现龙王寿极长,生厌离心而作是念:“今生此长寿龙中,何时得离此身?”复作是念:“此沙门释子修清净行,我今宁可就彼求出家为道,可得离此龙身。”即变身作一年少外道形,往至僧伽蓝中,语诸比丘言:“我欲出家受具足戒。”时诸比丘不观其本,辄与出家受具足戒。与一比丘同一房住,时彼比丘出外小行,善现龙王放身睡眠。诸龙常法,有二事不离本形,若眠时、若淫时不离本形。时龙王身胀满房中,窓户向孔中身皆凸出。时彼比丘还,以手排户,手触龙身,觉内有异,即便高声唱言:“蛇!蛇!”比房比丘闻其声,便问言:“何故大唤?”即以此事具为说之。时彼龙王亦闻比丘唤声,即还觉,结加趺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时比丘即入问言:“汝是谁?”答言:“我是善现龙王。我生长寿龙中,厌离此身作此念:我何时当得离此龙身?复生此念:沙门释子修清净行,我今宁可从其出家学道,免此龙身。”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佛。佛言:“畜生者于我法中无所长益,若未出家,不得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已与出家受具足戒者,当灭摈。”(T22-812下-813上)

  “十二、畜生难,亦谓变为人形而来者。”第十二,是畜生难,和非人难一样,也是指那些有能力变化为人形前来受戒的情况。有能力变化为人形,就不是一般的畜生了。
   “《律》中,龙变形来受。佛言:畜生者于我法中无所长益。”《四分律》记载,善现龙王变化为人形前来受戒,后被诸比丘识破本形,禀告佛陀。佛陀说:“畜生道的有情因为自身障碍极重,在出家法中不能获得利益。”因此,不接受他们来僧团出家受戒。
   “此上二趣若依本形,是人通识。恐变而来,故须问之。”非人和畜生如果是以自身本形而来,人人都会识别,自然不必再问。唯恐他们变化为人形,一时分辨不清,所以需要事先询问一下。
   “脱有高达俗士来受戒时,语云:‘汝非畜生不?’若闻此言,一何可怪。应方便转问,如下所陈。”此处,律祖又提醒我们在询问时要有善巧方便。有些很有修养、讲究礼貌的人来受戒时,直接就问:“你是畜生吗?”别人一听,恐怕觉得莫名奇妙,心里很不舒服。所以问得要婉转,比如可以问他:“你是龙变化而来的吗?”这样听起来就不那么刺耳了。

  第十三、二形

  十三、二形者,谓一报形具男女二根。若先受后变,犹尚失戒。况初带受者,灭摈。

  “十三、二形者,谓一报形具男女二根。”第十三种障碍受戒的难缘,是二形,就是在一个身体上同时具有男女二根,即现在所说的双性人。
   “若先受后变,犹尚失戒。况初带受者,灭摈。”如果正常人受戒以后身体发生变化,成为两性人,尚且要失去戒体。何况生来就是双性人,这种人即使受了戒,也是要被逐出僧团的。
   以上十三难的内容,属于烦恼障、业障、报障所摄,因为这些重大的障缘,使得戒体不能生起,或日后不能持戒,过如法的出家生活,所以佛陀取消了这些人的受戒资格。

  ·十六轻遮

  上已略述难相。而遮事非一,律中略问十六。自余受法广明,皆言不应,亦有得不得者。

  “上已略述难相。”以上,对受戒的各种难缘作了简单说明。此外还有遮,那么,难和遮的区别是什么?难的体为恶,有难之后将永远失去受戒资格,除非体已改变。而遮则是因为某些原因暂时障碍受戒,如年龄问题、衣钵问题、是否为奴及欠债问题等等,一旦条件改变,仍可出家受戒。
   “而遮事非一,律中略问十六。自余受法广明,皆言不应,亦有得不得者。”遮的问题较为复杂,律中简要列举了十六种,其他情况在受法中有详细说明,共有一百多种。通常来说,遮也是障碍出家受戒的。但遮又有程度不同,很难一概而论。有些属于轻遮,仍可通融,故有得与不得两类情况。
   下面分别介绍遮的内容,首先是总的说明。

  《五分》:“诸比丘度截手脚耳鼻,截男根头,挑眼出,极老无威仪,极丑,一切毁辱僧者皆不得度。若已度,得戒①。或有先相嫌,以小小似片事作留难,似瞎、似跛、似短小,父母不听等作难者,吉罗②。”
   《僧祇》云:“盲者若见手掌中文,若雀目,聋者高声得闻,  者捉屐曳尻行,鞭瘢若凸凹,若治与皮不异,得。印瘢人,破肉已,用铜青等作字兽形。侏儒者,或上长下短,下长上短。一切百遮,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不应驱出,僧得越罪③。”
   准此诸遮,皆言不应,得罪。下文复云:“是谓不名受具足,一一皆言不应驱出。是中清净如法者名受具足。不名者,总结师罪,何妨有得不得者。如哑等,若有轻遮,不障戒者,故言清净共住如法。”文云:“哑者不能语,用手作相。”又云:“遣书举手作相,不现前,如是等不名受。”前哑者,文中不应驱出,作沙弥也。
   《十诵》、《伽论》云:“哑聋人不名受具④。若聋闻羯磨声,得受⑤。”

  ①《五分律》卷17
   从今,截手、截脚、截手脚、截耳、截鼻、截耳鼻、截指、截男根头、挑眼出、得鞭坏好相、遭官罪、挛躄、失声、内外瘿身、内曲身、外曲身、内外曲、睐眼、一臂偏长、一臂偏短、左手、作哑聋盲、干痟病、癫狂、极老无威仪、极丑,毁辱众僧者,如是比皆不得度。若已度,得名受具足戒。(T22-119中)
   ②《五分律》卷16
   复有诸比丘,以小似片事强与受戒人作难。或言似瞎,或言似跛,见其短小便言未满二十,或言父母似未听出家。以是白佛,佛言:“不应以小似片事与受戒人作难。若作难,突吉罗。”(T22-111下)
  ③《摩诃僧祇律》卷23
   盲人不应与出家。盲者,眼一切不见色。若见手掌文者,若雀目,不得与出家。若已出家,不应驱出。若与出家受具足者,越比尼罪。聋人不应与出家。聋者,不闻一切声。若闻高声者,得与出家。躄者,两手捉屐曳尻而行,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不应驱出。鞭瘢人不应度出家。鞭瘢者,若凸若凹,若能治瘢还平复,与肉肤不异者,得与出家。鞭瘢人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者,不应驱出。若与出家受具足者,越比尼罪。印瘢者,破肉以孔雀胆、铜青等画作字,作种种鸟兽像。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者,不应驱出。若与出家受具足者,越比尼罪。侏儒者,或上长下短,或上短下长,一切最短者,是不应与出家,乃至越比尼罪。(T22-419上-下)
  ④《十诵律》卷54
   “若与哑聋人受戒,得受戒不?”答:“不得。”(T23-397中)
   ⑤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3
   “与聋人受具戒,为得戒不?”答:“若闻羯磨者得戒,不闻者不得。”(T23-580上)

  这一部分主要指生理状况。
   “《五分》:诸比丘度截手脚耳鼻,截男根头,挑眼出,极老无威仪,极丑,一切毁辱僧者皆不得度。若已度,得戒。”《五分律》说:如果比丘所度的人有这些情况,比如断手、断脚、无耳、无鼻、男根被截、双眼暴凸,或者老态龙钟、丑陋不堪,看起来毫无威仪可言。总之,一切身相不全、有损僧团形象的人都不能度。如果已经度的话,他还是可以得戒的,但度他的人却要得罪。所以,为人剃度前应对发心出家者进行观察,看看他身体的每个部位是不是应有尽有,是不是各就各位。
   “或有先相嫌,以小小似片事作留难,似瞎、似跛、似短小,父母不听等作难者,吉罗。”如果只是因为看哪个人不顺眼,就以一些小问题来为难对方,说他像瞎子一样,像跛子一样,像侏儒一样,或者说他的父母好像不同意,等等。其实并不是对方本身有多大问题,只是师父有意为难。如果这样,为师者将犯突吉罗。
   “《僧祇》云:盲者若见手掌中文,若雀目,聋者高声得闻,躄者捉屐曳尻行,鞭瘢若凸凹,若治与皮不异,得。”雀目,类似于夜盲症。《僧祇律》说,如果眼睛不好,但还能看见自己的掌纹;耳朵不灵,但还能听见高声说话;虽然跛脚,但还能拖着脚走路;虽有被鞭打的疤痕,但经过治疗已和其它皮肤差不多了。这几种情况,如果已经出家受戒,是可以得戒的。
   “印瘢人,破肉已,用铜青等作字兽形。侏儒者,或上长下短,下长上短。一切百遮,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不应驱出。僧得越罪。”印瘢人,指古时被刺青的罪犯,身体被烙上文字或兽形图案,且疤痕深入皮肤,永不消褪。侏儒者,指非正常体形,或上长下短,或下长上短。一切百遮,指其他一百多种生理问题。如果有这些情况,就不允许出家。如果已经出家,也就不要将他们驱逐出僧团。但度其出家的师父,却是要得罪的。
   “准此诸遮,皆言不应,得罪。”如果有这些遮,就不应该度他们出家,否则度的人要得罪。
   “下文复云:是谓不名受具足。一一皆言不应驱出。是中清净如法者名受具足。不名者,总结师罪。何妨有得不得者。如哑等,若有轻遮,不障戒者,故言清净共住如法。”以下说到,这些人本来不能受比丘戒,如果已经出家,就不要把他们赶出僧团。如果授戒仪式清净如法,他们仍可得戒。但戒师会因违背律制(度哑者)而得罪。总的来说,遮的情况中分为有得和不得两种。比如哑的问题,可能是轻度的,就不障碍受戒,可以清净共住。
   “文云:哑者,不能语,用手作相。又云:遣书、举手作相、不现前,如是等不名受。前哑者,文中不应驱出,作沙弥也。”律中又说到,哑巴,就是不能说话,以手势和人交流。如果这个哑巴根本不能说话,只能靠写字或动作表达意见,不能面对面地交流,羯磨首先就作不成,无法达到心境相当,自然也不能得戒。如果已经度了这个哑巴,就不应该驱逐出僧团,让他做沙弥即可。
   “《十诵》、《伽论》云:哑聋人不名受具。若聋闻羯磨声,得受。”《十诵律》和《摩得勒伽论》说,聋哑人不可受具足戒。但也说到,如果不是全聋,还能听见作羯磨的声音,就可以受戒。

  以下为十六遮。

   第一、不自称名字  第二、不称和尚字  第三、年不满

  若不自称名字,不称和尚字①,年不满等②,定不得戒。

   ①《四分律》卷35
   佛言:“有三种人名为不得受具足戒,不自称字,不肯称和尚名,教乞戒而不乞。”(T22-813下)
   ②《四分律》卷35
   年不满二十而受具足戒……自制已后,如是受具足戒,不名善受具足戒。(T22-816上)

  一和二是关于智力问题,三是关于年龄问题。
   “若不自称名字,不称和尚字,年不满等,定不得戒。”律中说,如果这个戒子说不清自己的名字,说不清和尚的名字,是不能出家受戒的。因为这样的智力根本无法修习佛法,出家无益。此外,如果年龄不满二十,心智不够成熟,也是不能受戒的。

  第四、衣不具  第五、钵不具

   衣钵不具者。《四分》云:“若无衣钵,不名受戒。若借衣钵,应与价值③。”
   《五分》云:“令主舍之④。”亦不明得不。
   今准《萨婆多》,得戒。《论》问曰:“若尔,何故必须衣钵?”答:“一、为威仪故。二、生前人信敬心故,如猎师着袈裟,鹿见以着异服,故无怖心。三、为表异相故,内德亦异⑤。”
   引彼证此,文不可和。《四分》云:“不名受戒。”此则部别不同。必诵《十诵》羯磨,依彼开成,准急无损。昔人义准《四分》和尚法中,若知借衣钵受戒不得者,则不得戒,不知者得。此乃人判,终违律文。必敬佛言,再受依法。

   ③《四分律》卷34
   佛言:“自今已去,无衣钵者不得受具足戒……自今已去,不得借他衣钵受具足戒。若与衣者,当令乞与。不与者,当与价直。”(T22-811下)
   ④《五分律》卷17
   应问弟子衣钵具未?若言“未具”,应语“先为具衣钵”。若言“已具”,应问“自有、从人借”?若言“从人借”,应语“可令主舍之”。(T22-119下)
   ⑤《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2
   “若无衣钵得戒不?”答言:“得戒。”问曰:“若无衣钵必得受戒者,何故必须衣钵?”答曰:“一为威仪故。二为生前人信敬笃心故,如猎师着袈裟,鹿以服善故则无怖心。三以表异相故,内德既异,外相亦异。”(T23-512下)

   衣钵,是出家人的基本生活用品,也是僧人威仪的象征。如果没有衣钵,既不能体现出家人的外在形象,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因为当时的比丘是以乞食为生,如果没有衣钵,就无法接受信众供养。所以,衣钵也是受戒的条件之一。
   “《四分》云:若无衣钵,不名受戒。若借衣钵,应与价值。”根据《四分律》,如果戒子没有准备好衣钵,就不能受戒。如果是问别人借的衣钵,应该给予对方相应价值,使衣钵归为己有。
   “《五分》云:‘令主舍之。’亦不明得不。”《五分律》则说:如果是借来的衣钵,应该和衣钵的主人商量,请他将衣钵施舍给自己。但也没有明确,这样做之后是否就能得戒。根据文中之意,如果对方将衣钵舍给自己,成为自己所有,还是可以得戒的。
   “今准《萨婆多》,得戒。《论》问曰:若尔,何故必须衣钵?”如果根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没有衣钵或借来衣钵受戒,一样可以得戒。针对于此,《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中又提出疑问:“既然没有衣钵可以得戒,为什么要将衣钵作为受戒条件呢?”
   “答:一、为威仪故。二、生前人信敬心故,如猎师着袈裟,鹿见以着异服,故无怖心。三、为表异相故,内德亦异。”论中接着回答说,原因有三点。第一、为了保有威仪,如果受戒后把衣钵还给别人,就无法体现僧人的外在威仪。第二、出家人身披法服,可使世人对佛法心生恭敬,就像猎人穿着袈裟来到林中,动物见了也不害怕,因为这件衣服就代表着慈悲。第三、以此表示出家后由内而外的改变,由外在形象的不同体现生命内在的差别。
   “引彼证此,文不可和。”《四分律》说没有衣钵不可得戒,但《萨婆多论》却认为可以,两个说法是有出入,甚至是有冲突的。
   “《四分》云:‘不名受戒。’此则部别不同。”律祖在此作了一个判决。《四分律》说不能得戒,而《萨婆多》认为可以,是因为这两部律分属不同部派。《四分律》属于昙无德部,《萨婆多论》属于有部,所以处理方式存在差异。
   “必诵《十诵》羯磨,依彼开成。准急无损。”如果根据《十诵律》的羯磨受戒,没有衣钵一样是可以得戒的,因为有部对这个问题是开许的。如果根据《四分律》受,就不得戒。戒律规定不同,得戒不得戒的情况也不一样。原始佛教之后,进入部派佛教时代,最早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然后又从中开出五部、十八部。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派别,主要就是因为对戒律的看法出现分歧。众生根机各异,需要相应的引导方式。不同的教派,是代表佛法在世间流传过程中接引众生的不同方式,目的并不冲突。就像世间有各种疾病,故有各种药物对治,佛法也是一样。
   “昔人义准《四分》和尚法中,若知借衣钵受戒不得者,则不得戒。不知者得。”以前有人根据《四分律》和尚法的内容,对衣钵问题作出判断:如果事先知道借衣钵不能得戒,便不能得戒。如果不知道这个情况,还是可以得戒的。
   “此乃人判,终违律文。必敬佛言,再受依法。”律祖说,这是个人观点,于戒律条文不符。我们应该以佛陀所说为标准,以所受戒律为标准,不要想当然。这些问题是需要智慧进行抉择的,否则,或“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或“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总之是于法不相应。

  第六、父不听  第七、母不听

  父母听不者。《善见》云:“若余方国度者,不须问①。”
   《僧祇》:“亲儿此彼不听,自来儿、养儿,余处得受②。”

   ①《善见律毗婆沙》卷17
   若有余方、余国度出家,不须问父母。(T24-792上)
   ②《摩诃僧祇律》卷22
   儿者有三种,亲儿、养儿、自来儿。亲儿者,父母所生。养儿者,小小乞养之。自来儿者,自来依附作儿。是中,亲儿者此国不听,余国亦不听。养儿、自来儿,此国不听,余国听。(T22-421中)

   六和七这两条,是要征得父母同意。
   “《善见》云:若余方国度者,不须问。”《善见律》说:如果是其他国家来的人,比如说一个美国人来这里出家,就不必问他的父母是否同意。
   “《僧祇》:亲儿此彼不听,自来儿、养儿,余处得受。”《僧祇律》说,如果是父母的亲生孩子,而父母又不同意的话,不管是在本国还是外国,都不可以出家受戒。如果不是父母的亲生孩子,是收养的养子或流浪儿,父母不同意的话,只要到其他国家就不需要征求父母意见,就可以如法受戒。

  第八、负债人

  负债者。诸部但言不应,义准理得。

   在当时的印度,不可以向出家人追讨债务。于是乎,有些人就会为了逃避债务而出家,债主虽然不能再去讨债,但肯定会积怨在心,甚至迁怒于僧团。所以佛陀规定:如果欠债未还,不允许出家受戒。
   “诸部但言不应,义准理得。”但债务是可以偿还的,并非是本质性的罪行。因此律祖以为,诸部戒律中虽然都说有债不可以受戒,但如果参加受戒也是能得戒的。不过,作法人应负法律责任。

  第九、奴

   奴者。《僧祇》云:“若家生、买得、抄得,此彼不得。他与奴、自来奴,余处听度①。”
   今有人放奴出家者,若取《出家功德经》,若放奴婢及以男女,得福无量②。律中不明放者,但言自来投法度之是非。准奴及儿,彼此通允。
   《五百问》中,知是佛奴,度者犯重。若先不知,后知不遣亦重。问:“其人是大道人不?”答:“非也③。”僧奴准此,复本奴位。

   ①《摩诃僧祇律》卷24
   奴者五种,家生、买得、抄得、他与、自来。家生者,家中婢妾生。买得者,雇钱买得。抄得者,抄邻国得。他与者,他人与。自来者,自来作奴。是中家生、钱买、抄得此三种,此间不听,余处亦不听。他与、自来此二种,此间不听,余处听。(T22-421下)
   ②《佛说出家功德经》卷1
   尔时阿难叉手白佛言:“世尊,若当有人放人出家,若有出家者,任其所须,得几所福?”佛告阿难:“汝若具满于百岁中问我此事,我以无尽智慧,除饮食时,满百岁中广为汝说,此人功德犹不能尽。”(T16-814中)
   ③《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卷1
   问:“比丘度人不知本末后度,知是佛奴而不发遣,犯何事?”答:“知而度,犯重。若先不知,知便发遣。若不发遣,犯重。”问:“其人是大道不?”答:“非。”(T24-985上)

   第九,是奴婢,特指那些没有人身自由、在法律上属于主人所有的人。
   “《僧祇》云:若家生、买得、抄得,此彼不得。”奴婢也有不同情况。家生,是世代为奴者,出生后就随父母一起成为主人的奴隶。买得,指花钱买来的奴隶。抄得,因战败或被抄家而沦为奴隶者。如果是这三种情况,不管本国还是外国,在没有征求主人同意的前提下,都不可以出家受戒。
   “他与奴、自来奴,余处听度。”他与奴,别人给的奴隶。自来奴,自己投身于主人家。如果是这两种情况,离开本国到其他国家,就可以出家受戒。
   “今有人放奴出家者,若取《出家功德经》,若放奴婢及以男女,得福无量。律中不明放者,但言自来投法度之是非。准奴及儿,彼此通允。”根据《出家功德经》所说,如果同意家中奴婢及儿女出家,将获得无量无边的福报。虽然戒律并没有说到放的问题,只说如果这个奴仆自己从主人家逃到僧团请求出家,为之剃度是要犯过的。从《出家功德经》的经文来看,只要得到主人允许,不管是奴仆还是儿女,不管在本国家还是外国,都是可以出家受戒的。
   “《五百问》中,知是佛奴,度者犯重。若先不知,后知不遣亦重。问:‘其人是大道人不?’答:‘非也。’僧奴准此,复本奴位。”佛奴,或是用佛物雇佣,或是有人布施给僧团以侍佛。《五百问》说,如果知道对方是佛奴,在主人没有同意的前提下就度其出家受戒,也是要犯重的。如果事先不知情,但知道后也没有驱逐他,同样是要犯重的。有人询问说:“这样的人是比丘吗?”回答说:“不是。”僧奴也是同样,只要有所属,未经主人同意就不能度其出家,还应回复为奴的身份。

  第十、官人

  官人者。《僧祇》:“有名有禄、有名无禄,此彼国不得度。有禄无名,余处得度。无名禄者,一切俱听①。”准此,俗人来投出家,理须为受。

   ①《摩诃僧祇律》卷24
   臣者四种,或有名而无禄,或有禄而无名,或有禄有名,或无名无禄。是中有名无禄、有名有禄者,此国不听出家,余国亦不听。有禄无名,此间不听,余处听。无名无禄,此间听,余处亦听。(T22-420上)

   官人,即现在所说的政府高级行政官员。
   “《僧祇》,有名有禄、有名无禄,此彼国不得度。”《摩诃僧祇律》中,将官人分为几种类型。有名有禄,就是有职权、有影响也享受相应待遇。有名无禄,是有职权、有影响但没有享受相应待遇。如果是这两类情况,没有辞职之前,不管在本国家还是其他国家,都是不可以为之剃度的。
   “有禄无名,余处得度。无名禄者,一切俱听。”还有一种是有禄无名,就是有待遇,但没什么具体职权和影响,领一份干薪,如果到其他国家就可以得度。无名禄者,是既没有具体职务,也不享受什么待遇,那么在本国和其他国家都是可以得度的。
   “准此,俗人来投出家,理须为受。”由此可见,若是无名无禄的普通人请求出家,应接纳并为之剃度。

  第十一、丈夫

   丈夫者,必以建心慕远,清节不群。卓然,风霜不改其操;铿然,忧喜未达其心,便为丈夫之貌。
   故《律》云:“年二十者方堪受具,谓能忍寒热、饥渴、风雨、蚊虻、毒虫,能忍恶言苦事,能持戒,能一食等①。”
   《僧祇》云:“若过二十,减七十,无所堪能,不应与受具②。”

   ①《四分律》卷34
   若年未满二十,不堪忍寒热、饥渴、风雨、蚊虻、毒虫及不忍恶言,若身有种种苦痛不堪忍,又不堪持戒及一食,若度令出家受具足戒者,当如法治。阿难当知,年满二十者堪忍如上众事。(T22-808中-下)
   ②《摩诃僧祇律》卷23
   若减七十,不堪造事,卧起须人,是人不听出家。(T22-418中)

   所谓丈夫,是指那些具有坚强意志,能吃苦耐劳、有担当的人。否则的话,虽然出家受戒,也很难精进于道业。
   “丈夫者,必以建心慕远,清节不群。卓然,风霜不改其操;铿然,忧喜未达其心,便为丈夫之貌。”具有丈夫气概,就是要发心远大,德行高尚。卓然独立,虽经种种逆境而不会改变操行。宠辱不惊,虽经大悲大喜而不会影响心行。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故《律》云:年二十者方堪受具,谓能忍寒热、饥渴、风雨、蚊虻、毒虫,能忍恶言苦事,能持戒,能一食等。”所以《四分律》规定:必须年满二十才能受具足戒。到这个年龄,心智开始独立,能够吃苦耐劳,忍受严寒酷暑、饥渴之苦,忍受风吹雨打及各种毒虫攻击,忍受别人的辱骂和苦差,能够遵守戒律生活,也能够日中一食。总之,难忍能忍,难行能行。
   “《僧祇》云:若过二十,减七十,无所堪能,不应与受具。”《僧祇律》说,在年满二十到七十岁之间,虽然符合受戒年龄,但如果意志薄弱,生活不能自理,也不可以为他授具足戒。

  第十二——十六、五种病:癞病、痈疽、白癞、干痟、颠狂

   五种病者,上四应得。狂中有三种,若全不觉好恶应不得,余二应得。
   《善见》云:“癞癣,莫问赤白黑,屏处增长不增长俱得,露处反前不得①。”
   然癞病有二:一、恶业所致。二、四大违反则生。故《育王经》有疥癞须陀洹、疮痍阿罗汉也。若出家已癞者,一切僧事共作,若食莫令在众,此《萨婆多》解②。

   ①《善见律毗婆沙》卷16
   癞者,有数癞,有白癞,有黑癞,疥癣,皆入癞,亦不得出家。癞癣下至如指甲大,亦不得出家。如指甲大若在露处,增长不增长悉不得出家。若屏处不现,增长不得出家,若不增长得出家。若瘤病在露处,增长不增长不得出家。若屏处,不增长得出家。若小时有疣病,大便失,得度出家。此非瘤病,是故得出家。若身体细起,犹如棘刺,皆入癞数,不得出家。(T24-789下)
   ②《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6
   凡设有先出家而后癞病者,一切僧事故得共作,若食时莫令坐众中。(T23-540中)

   从十二到十六,是五种障碍出家的疾病,分别是癞病、痈疽、白癞、干痟、颠狂。癞病,皮肤病。痈疽,恶疮。白癞,麻风病。干痟,糖尿病。颠狂,精神病。
   “五种病者,上四应得。狂中有三种,若全不觉好恶应不得,余二应得。”在这五种病中,前四种如果病得不是很严重,还是可以得戒的。在精神病中又有三种不同情况,如果心智彻底错乱,完全分不清好坏,就无法得戒。除此而外,或有时清醒有时糊涂,或一向知道好坏,虽也存在精神方面的障碍,还是可以得戒的。
   “《善见》云:癞癣,莫问赤白黑,屏处增长不增长俱得,露处反前不得。”《善见论》说,如果是得了癞癣(皮肤病),不管是红癣、白癣、黑癣,只要是长在看不到地方,不论是否增长都可以得戒(注:《善见》原文为“增长不得出家,若不增长得出家”)。如果是长在别人能看到的地方,就不能得戒。
   “然癞病有二:一、恶业所致,二、四大违反则生。故《育王经》有疥癞须陀洹、疮痍阿罗汉也。”癞病有两种情况,一是恶业所感,二是四大不调所造成。所以《阿育王经》记载有疥癞须陀洹(《阿育王经》卷10,T50-166上-中)、疮痍阿罗汉(《阿育王经》卷3,T50-143中-144上。),即使是圣者,也可能会因往昔业力而示疾。
   “若出家已癞者,一切僧事共作,若食莫令在众,此《萨婆多》解。”《萨婆多论》说:如果已经出家的比丘犯有癞病,仍可参加布萨诵戒等各种法事活动,但吃饭不要和大家在一起,以免影响他人进食。

   【3.特别情况说明】

   次明余事,更明所以。
   《五分》:“若先不相识人,不应云雾暗时受①。”
   《五百问》中,要须灯烛照之②。
   若先曾受具者,《十诵》问云:“曾作大比丘不?”答:“作。”问:“清净持戒不?舍时一心如法还戒不③?”
   《四分》无文,必有亦同边罪。幸依《十诵》十三难前问之,答若有违,则成边罪故。
   《四分》云:“若有难缘,如说戒中,当二人、三人一时作羯磨,不得至四④。”
   《僧祇》:“一和尚、一戒师、一众,得二人、三人并受。若二和尚共一戒师,二三人不得一众受⑤。”
   《善见》云:“二人、三人一时受戒,一一同等腊等时,不相作礼⑥。”

   ①《五分律》卷17
   若先不相识,不应云雾暗时受其具戒。(T22-119下)
   ②《佛说目连问五百轻重事经》卷1
   问:“受戒为有时节不?”答:“唯后夜不得,初夜、中夜无灯烛亦不得,要须相睹形色乃得。”(T2, , 4-988上)
   ③《十诵律》卷21
   “先作比丘不?”若言“作”,“清净持戒不?舍戒时一心如法还戒不?”(T23-156上)
   ④《四分律》卷34
   时有比丘将受戒者出界外,闻有贼来皆恐怖,从坐起去不得受戒。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有八难事及余因缘,二人三人听一时作羯磨,不得过。”(T22-805中)
   ⑤《摩诃僧祇律》卷23
   “得共一和上、一戒师、一众,得并受具足不?”佛言:“得。”如是二人、三人亦得并受,不得众受,是名受具足。一人二和上、三和上、众多和上,不名受具足。无羯磨师不名受具足。二人、三人共一羯磨师,别和上共一众并受,不名受具足。(T22-416中)
   ⑥《善见律毗婆沙》卷17
   二三人一时受具足戒,一一同等腊等时,不得相礼。(T24-792下)

   “次明余事,更明所以。”接着再说明受戒时的一些其他情况。
   “《五分》:若先不相识人,不应云雾暗时受。”《五分律》说,如果不是给事先认识、有所了解的戒子授戒,不能在云雾或黑暗之中作羯磨。因为以前授戒经常是在露天举行,如果在云雾暗处,戒师们就不能对戒子细致观察。
   “《五百问》中,要须灯烛照之。”《五百问》说,如果在黑暗中,必须以灯烛照亮,以便观察对方。
   “若先曾受具者,《十诵》问云:‘曾作大比丘不?’答:‘作。’问:‘清净持戒不?舍时一心如法还戒不?’”对于那些曾经受过比丘戒后又还俗的人,要审核一下他是否犯边罪。根据《十诵律》,受戒前应当询问:“你曾经做过比丘吗?”如果对方回答“是”,需要进一步再问:“你做比丘时是否清净持戒,舍戒时是否如法?”
   “《四分》无文,必有亦同边罪。”《四分律》中,受戒前并没有这番问答,如果戒子存在这个问题的话,就等同于边罪。
   “幸依《十诵》,十三难前问之,答若有违,则成边罪故。”如果根据《十诵律》,这些问题应该在十三难前先问。如果回答曾经犯过重戒,就属于边罪,没有资格再受具足戒。
   “《四分》云:若有难缘,如说戒中,当二人、三人一时作羯磨,不得至四。”授戒,正常应该是十师给一个戒子授,但也不是绝对的。根据《四分律》,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两人、三人一起受,但最多不能到四个。现在授戒是三人一坛,也是戒律开放的极限。为什么不可以对四个人授戒呢?因为四人就是僧,也就是众,而三人还是别。僧不可以对僧,只能对别。
   “《僧祇》:一和尚、一戒师、一众,得二人、三人并受。若二和尚共一戒师,二三人不得一众受。”一众,指教授、尊证等。《僧祇律》说,如果一个和尚、一个羯磨师,再加上教授和七个尊证,那就可以为两人、三人同时授戒。如果两个和尚共一个戒师,那就不可以两、三个人同时受戒。
   “《善见》云:二人、三人一时受戒,一一同等腊等时,不相作礼。”《善见论》说,如果两三个人同时一坛受戒,戒腊是完全一样的,相互之间不必作礼。
   以上简单介绍了十三难、十六遮的内容,这些都是戒子需要事先了解的。知道遮难究竟是指什么,才能接受教授师的审查,否则就会不知所云,答非所问。

   【4.正问法】

   上已略明杂相,今正出众问法。
   教授师至受者所,正敷坐具。坐已,语令敷坐具,为舒正四角,相对相及申手内。
   《五分》云:“应安慰言:‘汝莫恐惧,须臾持汝着高胜处。’彼应取其衣钵舒示,寄此以为陶诱。前执五条,语言:‘此名安陀会衣。’又指身所着者:‘此名郁多罗僧。’执大衣已,语云:‘此衣名僧伽梨。’”①
   《萨婆多》云:“此三衣名,一切外道所无。”②
   今示汝名相,若依诸部,此处即为受衣钵者,或在众中戒师受者,《四分》无文。或受已方持者,亦随两存。并执钵已言:“此器名钵多罗。此衣钵是汝已有不?”彼答言:“是。”即便幞之,或加受法如前。应语言:“善男子谛听,今是至诚时,我今当问汝。汝随我问答,若不实者当言不实,若实言实③。”何以如此?由无始来欺诳圣贤,沉没生死。今欲舍虚妄,证真实法故,令汝实答。今问汝遮难,若不实答,徒自浪受。 
   《律》云:“犯遮难人,七佛一时为受,亦不得戒。”④

   ①《五分律》卷17
   汝莫怖惧,须臾持汝着高胜处……复应问:“汝三衣,何者是僧伽梨?何者是优多罗僧?何者是安陀会?”彼若不知,应语:“此是僧伽梨,此是优多罗僧,此是安陀会。”应与受三衣钵。(T22-119下)
   ②《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4
   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所以作此三名差别者,欲现未曾有法故。一切九十六种,尽无此三名。以异外道故,作此差别。(T23-527中)
   ③《四分律》卷35
   时教授师当往彼语言:“此安陀会、欝多罗僧、僧伽梨、钵,此衣钵是汝有不?”彼答言:“是。”应语言:“善男子谛听,今是至诚时。我今当问,汝随我问答。若不实当言不实,若实当言实。(T22-814下)
   ④《摩诃僧祇律》卷23
   此人杀父作无间罪,腐败坏烂,于正法中不能生道根栽。正使七佛一时出世,为其说法,于正法中终不生善。(T22-417下)

  

了解遮难内容之后,下面要正式开始审查。
   “上已略明杂相,今正出众问法。”以上对遮难作了介绍,接着要正式出众,到另一个地方考察戒子。
   “教授师至受者所,正敷坐具。坐已,语令敷坐具,为舒正四角,相对相及申手内。”教授师来到戒子所在之处,将坐具铺在地上坐下,让戒子也铺设坐具,并帮他把坐具四角铺平,使对方消除紧张情绪。教授师和戒子之间的距离,应该保持在面对面一臂左右。
   “《五分》云,应安慰言:汝莫恐惧,须臾持汝着高胜处。”《五分律》说,教授师首先要软语安慰戒子:你不要紧张,过一会儿就要带你到提升生命品质的地方。受戒成为僧宝,成为三宝的一分子,是对生命版本的升级,故曰高胜处。
   “彼应取其衣钵舒示,寄此以为陶诱。前执五条,语言:此名安陀会衣。又指身所着者:此名郁多罗僧。执大衣已,语云:此衣名僧伽梨。”正式问遮难前,应放松一下气氛,先为戒子介绍并展示一下衣钵,以此切入正式内容。教授师先拿五衣告诉戒子:这件衣服叫安陀会,主要是劳动时所穿,也叫院内杂作衣。然后又指着身上所穿的衣服说:这件叫做郁多罗僧,又叫七衣,属于入众衣,是僧团布萨、诵戒等集体活动所穿。再拿着大衣告诉戒子:这件衣服叫僧伽梨,有九条到二十五条,是主持法会等较为隆重的场合所穿,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祖衣。
   “《萨婆多》云:‘此三衣名,一切外道所无。’今示汝名相,若依诸部,此处即为受衣钵者,或在众中戒师受者,《四分》无文。或受已方持者,亦随两存。”《萨婆多论》说:三衣的名称,是一切外道所没有的。现在告诉你的这些名相及其中蕴含的意义,都是佛教特有的。如果依其他部派的戒律,教授师为戒子介绍衣钵后,或者当时就给他授衣钵,或者到僧众中由羯磨师为戒子授衣钵。关于这一点,《四分律》中没有明确说明。也有的认为受戒之后才能受衣钵,两种都是可以的。
   “并执钵已言:‘此器名钵多罗。此衣钵是汝已有不?’彼答言:‘是。’即便幞之,或加受法如前。”幞,包东西的布,此处指钵袋。接着说明钵的作用。教授师拿着钵对戒子说:“这个器皿叫做钵多罗(也就是饭碗)。”接着问他:“这些衣钵你自己已经有了吗?”戒子回答说:“是。”介绍完之后,随即用钵袋包起来,授的方法和之前授衣是一样的。
   接下来要切入正题,也就是正式问遮难。
   “应语言:善男子谛听。今是至诚时,我今当问汝,汝随我问答。若不实者当言不实,若实言实。”教授师应该对戒子说:“善男子请听,现在是需要你诚实作答的时候,我开始问你一些问题,你要以真诚的态度如实作答。如果没有这个遮难,就说没有。如果有这个遮难,就应该说有。”
   “何以如此?由无始来欺诳圣贤,沉没生死。今欲舍虚妄,证真实法故,令汝实答。今问汝遮难,若不实答,徒自浪受。”为什么不能说假话呢?无始以来,我们始终处在虚妄状态,欺骗自己也欺骗圣贤,不断地自欺欺人,从而沉沦生死。现在我们想要舍弃生命中的虚妄杂染,证得佛法真谛,就必须从说实话开始。我现在问你遮难,如果不如实回答,即便受了戒,也是徒劳无功。
   “《律》云:犯遮难人,七佛一时为受,亦不得戒。”律典中说,犯遮难的人,即使过去七佛同时来为你授戒,也是不能得戒的。这里主要是约犯重难而言,如果犯了重难,就不能成为法器,无法纳受戒体。如果只是犯了轻遮,还是可以得戒的。

·先问十三难

  “汝第一不犯边罪不?”答言:“无者。”语云:“汝应不识此罪,谓曾受佛戒而犯淫盗杀妄,作此四者必不得受,今汝无耶?”答言:“无者。”又语云:“汝若不识、不解,不得妄答。”
   第二、“汝不白衣时污净戒比丘尼不?”答言:“无。”
   第三、“汝不白衣、沙弥时盗听他说戒羯磨,诈作比丘不?”答言:“无。”
   第四、“汝非曾作外道来投,受戒后还作外道,今复重来不?”答言:“无。”
   第五、“汝非五种黄门(依名示之)不?”答言:“无者。”
   第六、“汝非杀父不?”
   第七、“汝非杀母不?”
   第八、“汝非杀阿罗汉不?”
   第九、“汝非破僧不?”
   第十、“汝非恶心出佛身血不?”各各答言:“无者。” 
   第十一、“汝非天子、阿修罗子,名为非人,变为人形而来受戒不?”答言:“无。”
   第十二、“汝非诸龙、畜等能变化者,变为人形而来受不?”答言:“无。”
   第十三、“汝今身中不佩男女二形不?”答:“无者。”①
   应赞言:“善男子,已问难事,十三既无,戒可得受。”

   ①《四分律》卷35
   白四羯磨当作如是问:“汝不犯边罪?汝不犯比丘尼?汝非贼心入道?汝非坏二道?汝非黄门?汝非杀父杀母?汝非杀阿罗汉?汝非破僧?汝不恶心出佛身血?汝非是非人?汝非畜生?汝非有二形耶?”(T22-814下)

   以下正式开始问十三难。
   “‘汝第一不犯边罪不?’答言:‘无者。’语云:‘汝应不识此罪,谓曾受佛戒而犯淫盗杀妄,作此四者,必不得受。今汝无耶?’答言:‘无者。’”教授师问戒子说:“第一条,你曾经犯过边罪吗?”戒子回答说:“没有。”教授师再问:“你可能不知道边罪的含义,如果曾经受过佛戒而又犯了淫盗杀妄四根本罪,就不能再受具足戒。你确实没有做过这些事情吗?”戒子回答:“没有。”
   “又语云:汝若不识、不解,不得妄答。”教授师告诫戒子说:“如果你不知道边罪是什么,不懂得边罪是什么,不可随意作答。”
   以下内容前面一一说过,不再另外解释。可以得戒的标准回答,应该是“无”。如果明明有遮难而答“无”的话,不但不能得戒,更增妄语之过。
   “应赞言:‘善男子,已问难事,十三既无,戒可得受。’”十三难一一询问之后,教授师应当鼓励戒子说:“善男子,现在已经问过难事,既然你没有十三难这些障碍,就可如法受戒,获得戒体。”

   ·更问十六遮

   更问十遮:“汝今字谁?”答言:“某甲。”
   “和尚字谁?”答云:“某甲。”
   “年满二十不?”答:“满。”
   “衣钵具足不?”答:“具。”
   “父母听汝不?”(随有言听,若无言无)
   “汝不负债不?”答:“无。”
   “汝非他贱人,佛不许度,不是奴不?”答:“无。”
   “汝非官人不?”答:“无。”
   “汝是丈夫不?”答:“是丈夫。”
   “有如是病:癞、痈疽、白癞、干痟、颠狂,汝今无此诸病不?”答言:“无者。”
   应复语云:“汝无遮难,定得受也。如我今问汝,僧中亦当如是问。如汝向者答我,僧中亦当如是答①。” 
   应教起立,为正着七条,令威仪齐正。着履,揲坐具肩上,衣钵襆置手中。语令:“汝此处立,我至僧中为汝通请,若僧许可,我举手召汝,汝可即来。”
   《五分》云:“教着衣时,密如法视无重病不②。”
   种种随缘,广如彼述,或外律中于此受衣钵者。

   ①《四分律》卷35
   汝字何等?和尚字谁?年满二十不?衣钵具足不?父母听汝不?汝非负债人不?汝非奴不?汝非官人不?汝是丈夫不?丈夫有如是病:癞、痈疽、白癞、干痟、颠狂病,汝今有此诸病不?若无,答言无。(T22-814下)
   ②《五分律》卷17
   教授师因教着衣时,应密如法视无重病不。(T22-119下)

   接着再审查十六遮。此处是将十六遮合为十遮来问,衣和钵合为一,父和母合为一,癞等五病合为一。问答部分的内容非常明了,此处不再一一解释。
   “应复语云:汝无遮难,定得受也。如我今问汝,僧中亦当如是问。如汝向者答我,僧中亦当如是答。”问完遮难之后,教授师叮嘱戒子说:“你没有这些遮难,完全有资格受戒。我现在问你的这番话,等会儿你到大众中,还会问同样的一些问题。你现在怎么回答我,到僧众中也要这么回答。”
   “应教起立,为正着七条,令威仪齐正。着履,揲坐具肩上,衣钵襆置手中。”揲,摺叠。然后让戒子站起来,为他把七衣翻到正面穿好(之前是反穿),令戒子具备僧人的威仪。接着穿上鞋,把坐具折好披在肩上,衣钵捧在手中。这时候,僧相已经显现了。
   “语令:汝此处立,我至僧中为汝通请,若僧许可,我举手召汝,汝可即来。”接着,教授师对戒子说:“你先站在此处,我到僧众中为你祈请。如果大众同意了,我举手招呼一下,你就可以过来。”
   “《五分》云,教着衣时,密如法视无重病不。”《五分律》说:教授师教戒子穿衣服时,还要仔细观察一下,这个戒子的身体是否健康,是否有重病的迹象。
   “种种随缘,广如彼述。”总之,教授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对戒子进行审查。如果只是在公共场合审查,往往像例行公事一般,无法对戒子有深入的了解。
   “或外律中于此受衣钵者。”《四分律》以外的其他律典还说到,可以在此时给戒子授衣钵。

七、单白入众

  七、单白入众。《律》云:“彼教授师还来至僧中,如常威仪,相去舒手相及处立。当作白:‘大德僧听,彼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已问竟,听将来。白如是①。’”
   白已,勿出僧中。若堂内者,至门限内,举手呼言:“某甲来。”彼来已,为捉衣钵,令至僧中。教礼僧足已,至戒师前,右膝着地合掌。②

   ①《四分律》卷35
   彼教授师如是问已,还来众僧中,如常威仪,相去舒手相及处立。当如是白:“大德僧听,彼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已问竟,听将来。白如是。”(T22-815上)
   ②《四分律》卷35
   彼唤言:“汝来。”彼来已,当为捉衣钵。教礼僧足已,教在戒师前,右膝着地合掌。(T22-815上)

  第七,是单白入众。教授师对戒子做了身份审查之后,回到僧众中报告审查结果。
   “《律》云:彼教授师还来至僧中,如常威仪,相去舒手相及处立。当作白:大德僧听,彼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已问竟,听将来。白如是。”《四分律》记载,教授师对戒子进行审查后来到僧众前,威仪如常,在相距不远不近处站着,然后对僧众宣布刚才审查的结果:“大德僧听,现有某人依止某和尚求受具足戒,我已对他进行审核,没发现有什么问题,如果大家都到场并且没有意见,现在就要请他进来了。”
   “白已,勿出僧中。若堂内者,至门限内,举手呼言:‘某甲来。’彼来已,为捉衣钵,令至僧中。教礼僧足已,至戒师前,右膝着地合掌。”报告结束之后,教授师不要离开众僧,仍是在界内。如果受戒在室内的话,教授师就要到门槛处,举手招呼戒子:“过来吧。”戒子进来之后,教授师就帮戒子拿着衣钵,让他到僧众中,向大众礼拜。然后,戒子来到戒师前,右膝跪地,双手合十,正式向僧团乞戒。

八、正式乞戒

   八、正明乞戒。彼教授师将衣钵付戒师已,为正衣服,安慰其心,恳恻至诚,仰凭清众,求哀乞戒。语云:“此戒法,唯佛出世树立此法。秘故、胜故,不令俗人闻之。故六道之中,唯人得受。犹含遮难,不得具受。汝今既无,甚是净器。当深心乞戒,须臾之间入三宝数。若轻浮心,戒不可得。”如是随时作之,律论广述。
   “但乞戒由汝自心,但未晓方轨,阶渐无由。故佛教我为汝称述,应逐我语。”
   “大德僧听,我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愿僧拔济我。慈悯故(三说,教已复坐)①。”

①《四分律》卷35
   当教作如是语:“大德僧听,我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愿僧慈悯故,拔济我。”(T22-815上)

   第八,正式向和尚及羯磨师等乞请戒法。在“能受有五”中,第三条就是发心乞戒,也就是要有真切的、希望得戒的愿望。此处,由戒子正式向僧团乞请。
   “彼教授师将衣钵付戒师已,为正衣服,安慰其心,恳恻至诚,仰凭清众,求哀乞戒。”教授师将衣钵交给羯磨师,然后为戒子把衣服正一正,软语安慰,使之消除紧张情绪,并提醒他:受戒是人生大事,仰赖戒师们的羯磨作法才能得戒,必须发起猛利求戒之心,珍惜这一殊胜难得的法缘。”
   “语云:此戒法,唯佛出世树立此法。秘故、胜故,不令俗人闻之。故六道之中,唯人得受。犹含遮难,不得具受。汝今既无,甚是净器。当深心乞戒,须臾之间入三宝数。若轻浮心,戒不可得。”然后,教授师又为戒子开导说:“这一戒法,惟有佛陀出世才得以建立。其内容是秘密、殊胜的,所以受戒羯磨时俗人不可参与或听闻。此外,六道中惟有人道才能得受具足戒。即使在人道中,还存在遮难问题,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受戒。你现在这些条件都合格,堪为清净法器。所以,应当以至诚恳切之心乞求得戒,过一会儿就能正式成为三宝的一份子。如果心不相应,稀里糊涂,虽然参加了羯磨,也是无法得戒的。”这也是律中一再强调的,必须以殷重心才能得到无作戒体。
   “如是随时作之,律论广述。”对戒子的开导,要根据他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灵活性,在律典中也有广泛说明。
   “但乞戒由汝自心,但未晓方轨,阶渐无由。故佛教我为汝称述,应逐我语。”教授师接着对戒子说:“乞戒应该发自你的内心,只是因为你现在还不懂怎样如法乞戒,不知道其中的具体程序。所以佛陀在律中规定,让我来教你怎样向僧众乞戒,你现在可以随着我念。”
   “大德僧听,我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愿僧拔济我,慈悯故。”乞戒的公文是:“大德僧听,我某甲(自称法名)依止和尚某甲(称师名)求受具足戒,我现在向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希望众僧救拔我,慈悲摄受我。”以上乞词需要对十师重复说三遍。

九、戒师白和

   九、戒师白和法。彼应白言:“大德僧听,此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若僧时到,僧忍听,我问诸难事。白如是①。”
   问:“戒师作白和僧,教授无者?”答:“羯磨对僧问难,先不差之,故后须和。教授已被僧差,奉命令问,何须更和?又在屏处,不对众问。”
   问:“戒师不差,教授独差者?”答:“教授师出众问难,不差无由辄问。羯磨众中而问,故不须差。”更有料简,如《义钞》说。②

   ①《四分律》卷35
   时戒师当作白羯磨,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若僧时到,僧忍听,我问诸难事。白如是。”(T22-815上)
   ②《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卷1
   问:“羯磨师所以不差,教授师独差者,何解?”云:“教授师出众问难,若僧不差,无以辄问,故须僧差奉命而问。羯磨师在众而问,何须僧差?”(X44-760上)

   以下,要在大众中对戒子的身份作一个公开审查。之前主要是教授师的工作,至此,受戒羯磨开始由羯磨阿阇梨主持。
   “彼应白言:大德僧听,此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若僧时到,僧忍听,我问诸难事。白如是。”羯磨阿阇梨首先向僧团报告:“大德僧听,戒子某某要依止和尚某某求受具足戒。现在,戒子某某向僧团提出受戒的请求,以某某为和尚。如果大家都到场并且同意,我要开始向他问遮难了。”羯磨师宣布后,必须得到大众认可才能问遮难。这番作白,就是征求大众的意见。
   “问:戒师作白和僧,教授无者?”在此,律祖又提出两个常见的疑问:羯磨师问遮难前需要作白和僧,那么此前教授师问遮难时,怎么没有这项内容呢?
   “答:羯磨对僧问难,先不差之,故后须和。教授已被僧差,奉命令问,何须更和?又在屏处,不对众问。”律祖回答说:羯磨师是对着僧众公开向戒子问难,所以事先不需要作法派他出去。但因为是大家一起审查,所以要征得僧众同意。但教授师审查戒子身份是奉僧团之命前去,没必要再作白和僧。而且教授师是在私下对戒子进行审查,无须公开问和。
   “问:戒师不差,教授独差者?”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羯磨师问难前不用差,唯独教授师问难前需要差呢?
   “答:教授师出众问难,不差无由辄问。羯磨众中而问,故不须差。”律祖回答说:教授师问遮难时,是出众单独审查,如果不做一个差的羯磨,就没有理由去问。而羯磨师是在僧众中审查,故无须另外差遣。
   “更有料简,如《义钞》说。”料简,清点查看。如果要对相关内容做进一步考辨,可以参考《拾毗尼义钞》。

十、对僧问难

   十、正明对问。《律》直问十三难事,无有前缘。今时相传前问衣钵,还如教授示四种异名已。应语言:“善男子听,今是真诚时、实语时。今随所问汝,汝当随实答。”
   《僧祇》云:“汝若不实答,便欺诳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亦欺诳如来及以众僧,自得大罪①。”
   “今问汝十三难事,同前教授师所问。但众僧恐屏处有滥,故对大众一一问汝,汝还依彼答,一一答我。
   汝不犯边罪不?汝不犯净行比丘尼不?汝非贼心受戒不?汝非破内外道不?汝非黄门不?汝非杀父不?汝非杀母不?汝非杀阿罗汉不?汝非破僧不?汝非出佛身血不?汝非非人不?汝非畜生不?汝非二形不?并答言无者。汝字何等?和尚字谁?年满二十未?三衣钵具不?父母听汝不?汝不负债不?汝非奴不?汝非官人不?汝是丈夫不?丈夫有如是病:癞、痈疽、白癞、干  、颠狂等,汝今无如是病不?”(上来并随有无具答)

①《摩诃僧祇律》卷23
   今是至诚时,是实语时,于诸天、世间天魔、诸梵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阿修罗。若不实者,便于中欺诳,亦复于如来、应供、正遍知、声闻众中欺诳,此是大罪。今僧中问汝,有者言有,无者言无。(T22-413中)

  第十,羯磨师在大众中正式向戒子问遮难。
   “《律》直问十三难事,无有前缘。今时相传前问衣钵,还如教授示四种异名已。”《四分律》中,直接就向戒子问十三难事,之前没有其它内容。现在授戒,通常先说一下衣钵等问题,就像之前教授师为戒子说衣钵的名称那样。
   “应语言:善男子听,今是真诚时、实语时。今随所问汝,汝当随实答。”正式问难前,羯磨师需要再次提醒戒子:“善男子请听,现在必须真诚相对、实话实说。我现在开始向你发问,你要根据我所提出的问题如实回答。”
   “《僧祇》云:汝若不实答,便欺诳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亦欺诳如来及以众僧,自得大罪。”《僧祇律》说:如果不实事求是地回答,就等于欺骗一切诸天魔梵、欺骗一切人,乃至欺骗如来和为你传戒的僧众,罪业深重。
   “今问汝十三难事,同前教授师所问。但众僧恐屏处有滥,故对大众一一问汝,汝还依彼答,一一答我。”现在要问你十三难事,内容和之前教授师所问相同,但僧众唯恐私下审查有不实之处,所以还要在大众中再问一次,以便得到大众认可。现在,请你按照我的问题一一作答。
   “汝不犯边罪不?汝不犯净行比丘尼不?汝非贼心受戒不?汝非破内外道不?汝非黄门不?汝非杀父不?汝非杀母不?汝非杀阿罗汉不?汝非破僧不?汝非出佛身血不?汝非非人不?汝非畜生不?汝非二形不?并答言无者。”十三难的内容前面已有说明,不另解释。对这些问题,要根据自身情况一一作答。
   “汝字何等?和尚字谁?年满二十未?三衣钵具不?父母听汝不?汝不负债不?汝非奴不?汝非官人不?汝是丈夫不?丈夫有如是病:癞、痈疽、白癞、干痟、颠狂等,汝今无如是病不?”进一步,还要审核十六遮,之前也有说明。
   僧团大众对戒子进行全面审核后,如果都能认可并同意他加入僧团,就可以正式为之授戒。前面都属于前行方便,是受戒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比丘资格的取得——《受戒缘集篇》解读 第二章 正加受法 第二节 明受体用
下一篇:比丘资格的取得——《受戒缘集篇》解读 第一章 具缘成受 第五节 事成究竟

 比丘资格的取得——《受戒缘集篇》解读 比丘资格的取得——《受戒缘集篇》解读 第一章 具缘成受 第一节 能受..
 比丘资格的取得——《受戒缘集篇》解读 第一章 具缘成受 第二节 所对.. 比丘资格的取得——《受戒缘集篇》解读 第一章 具缘成受 第三节 发心..
 比丘资格的取得——《受戒缘集篇》解读 第一章 具缘成受 第四节 心境.. 比丘资格的取得——《受戒缘集篇》解读 第一章 具缘成受 第五节 事成..
 比丘资格的取得——《受戒缘集篇》解读 第二章 正加受法 第二节 明受.. 比丘资格的取得——《受戒缘集篇》解读 第二章 正加受法 第三节 附说..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