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廿一 第十三则 巴陵银碗盛雪
 
[冯学成居士] [点击:4026]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献给佛源老和尚(廿一)

第十三则 巴陵银碗盛雪

这几个公案都是云门宗的公案,都是云门宗的祖师。有了前面的铺垫,下面我就不必说那么细了。

“垂示云:云凝大野,遍界不藏;雪覆芦花,难分朕迹。冷处冷如冰雪,细处细如米末。深深处佛眼难窥,密密处魔外莫测。举一明三即且止,坐断天下人舌头作么生道?且道是什么人分上事?”

这则垂示标明了一些境界让我们去感觉:“云凝大野,遍界不藏”,如果我们在云门山顶上往下看,云雾弥漫,云雾把大地全部遮蔽了,那我们看什么呢?什么也看不见。“遍界不藏”,藏什么?什么东西藏?什么东西不藏?云凝大野,把整个乾坤都盖住了的时候,我们看什么?“雪覆芦花,难分朕迹。”湖南的师父也有洞庭湖边上的,在洞庭湖沿岸,芦苇是很多的。到芦花开的时候,可是一片白啊!如果这个时候下了雪,雪覆芦花,不知道是芦花还是雪?的确是难以分清楚的。我这件白衬衣在这个白的墙上一放,这衣服和墙就融为一体了,你要细细的分都分不开。所以,我们的精神和我们的精神内容,我们心的体和心的相,经常是处丁“云凝大野,遍界不藏;雪覆芦花,难分朕迹”这么一个水乳交融的状态之中。曹洞宗经常运用这样的境界开示于人,如“白马入芦花”,“银碗盛雪,明月藏鹭”一类的诗句,境界极高极美,又有截断众流的方便,这是我们学习曹洞禅法时应该留心的。

“冷处冷如冰雪,细处细如米末。”什么叫冷呢?我们眼睛所见,耳朵所闻,本本分分的,不加第七识的去干扰他,它就是一个冷的。热的就不一样了,热的就开始冲动了。我们心只要一热,血压就高,我们眼睛就花了,耳朵也不灵了。所以,要冷静啊!要清醒啊!冷静、清醒的状态,才是我们真如大放光明,不受遮障的这么一个状态。雪是冷的,也很细微,有的雪细微得就跟米面一样。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大呢,覆盖天地;小呢,能够进入毫端。所以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任你说小小小,都还有比你更小的;任你说大大大,都还有比你更大的。

“深深处佛眼难窥,密密处魔外莫测。”深的地方,佛眼都看不见。密的地方,外道邪魔也无法去探测你的高低,不知你的深浅。这个是什么呢?什么东西有这么大的威风,这么大的力量呢?“举一明三即且止,坐断天下人舌头作么生道?”这个地方应该举一明三、举一反三,但又不必这么费心费力。怎样能把天下人的舌头坐断?让大家都进入这个大光明之中,这是多美的事啊,是历代祖师的愿力所在之处啊!那么,“且道是什么人分上事?试举看——”

“举僧问巴陵:‘如何是提婆宗?’巴陵云:‘“银碗里盛雪。’”

巴陵颢鉴禅师也是云门祖师门下的一代高僧,是云门宗的第二代祖师。当年,他参云门祖师,就后来有那么三个转语。有人问他:“如何是道?”他回答说(他下的转语是):“明眼人落井。”有人问:“如何是吹毛剑?”他说:“珊瑚枝枝撑著月。”有人又问:“如何是提婆宗?”他说:“银碗里盛雪。”云门祖师听了他这三转语就说:“以后老僧忌日,只消举此三转语,足以酬恩。”百年之后,别人只要把这三转语举来作供养,就足以酬师恩了。也就是说云门祖师对这三转语的评价是非常的高的。

 “这个公案,人多错会,道此是外道宗——有什么交涉!”“如何是提婆宗?”如果对禅宗史,特别是印度这二十八代祖师的传承不熟悉的话,那么就会乱说。成都解放前,有位居土讲《般若般罗蜜多心经》,他说什么叫般若般罗蜜多呢?打坐的时候,舌顶天堂,坐久了以后,津液就出来了,你把它吞下去,这个就叫般罗蜜。竟有这样神说、乱说的,这就说明他对佛教的教理一窍不通。什么叫提婆宗?有的人说是外道宗。所以,这也是开黄腔,他不知道提婆是禅宗的“第十五祖提婆尊者,亦是外道中一数”啊!以前,他也是婆罗门——古印度的人基本都信奉婆罗门教,后来因与佛法有缘才入佛门的。

“因见第十四祖龙树尊者,以针投钵。龙树深器之,传佛心宗,继为第十五祖。《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马祖云:‘凡有言句,是提婆宗。’只以此个为主,诸人尽是衲僧门下客,还曾体究得提婆宗么?若体究得,西天九十六种外道,被汝一时降伏;若体究不得,未免著返披袈裟去在,且道作么生?若道言句是,也没交涉;若道言句不是,也没交涉。且道马大师意在什么处?后来云门道:‘马大师好言语,只是无人问。’有僧便问:‘如何是提婆宗?’门云:‘九十六种,汝是最下一种。’”你看,这一段好精彩。

什么是提婆宗,在《五灯会元》里,《景德传灯录》里,在《付法藏经》里,对提婆尊者都是有介绍的,我们这就不细谈了。他以前是外道,后来见了龙树菩萨。见龙树菩萨时“以针投钵”——以一枚针作供养,其中的机趣非一般人所能知啊!龙树菩萨觉得他的根气与众不同,于是就把他收为徒弟,并把佛心宗就传给他,他就成了禅宗的第十五祖。《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马祖就经常引用这一句来说法,并且又下了很精彩的语句:“凡有言句,是提婆宗。”你想这怎么理解?你说言句、提婆,一会又是婆罗门,一会又是西天的第十五祖,到底他是凡是圣?我们如果用凡人的情解来领会的话,在这我们就要弄糊涂。

实际上,我们既是凡又是圣,我们烦恼现形的时候,我们就是凡;我们菩提放光的时候,我们就是圣。但是凡圣两头一并打却,那个时候又是什么?“只以此个为主,诸人尽是衲僧门下客,还曾体究得提婆宗么?”大家想一想怎么去体究?如何体究得?那么,“西天九十六种外道,被汝一时降伏。”我们怎样降伏外道?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就是外道,这个也没有什么多说的。如果我们离开了此心,离开了真如,离开了缘起性空,不论怎么谈,你都容易落入外道门中啊!“九十六种外道,怎样一时被降伏”呢?在印度有这样的规矩,如果两家辩论,辩论输了的一方,要反披袈裟。更严重的,要自断项上人头。自断项上人头对修行人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一点。

当年,玄奘大师在那烂陀寺,与外道婆罗门辩论的时候,是拿脑袋来担保的。输了就取项上人头,那个很厉害的。但一般都是反穿袈裟,就是一种侮辱,没脸面。“且道作么生?若道言句是,也没交涉;若道言句不是,也没交涉。”我们想一想,我们能离开语言文字吗?能离开思维吗?不能离开,没有人是能离开思维言句的。但是思维言句又不是,你怎么去感觉呢?禅宗的麻烦就在这里,又不需要你在语言文字里面去作活计,但又离不开语言文字。一方面,又要学佛的经论,但是又要你把这个知见障弄到一边去。学是要学,但是,千万别成了知见障。所以,这里面真的是难,学法难,学佛难,参禅难。

“且道马大师意在什么处?后来云门道:‘马大师好言语,只是无人问。’”马祖说得那么精彩的开示,可惜没人问。当时有一个出家师父便问:“如何是提婆宗?”你看,一下就上了云门祖师的套了。云门祖师说:“九十六种外道,汝是最下的一种。”你看这个多麻烦。

“昔有僧辞大隋,隋云:‘什么处法?’僧云:‘礼拜普贤去。’大隋竖起拂子云:‘文殊、普贤尽在这里。’僧画一圆相,以手托呈师,又抛向背后。隋云:‘侍者将一贴茶来,与这僧去。’云门别云:‘西天斩头截臂,这里自领出去。’又云:‘赤幡在我手里。’”大隋和尚是和我们灵树祖师的同学,同是沩山大安的徒弟,大隋法真禅师是我们四川的,开悟了以后回到四川了,被蜀王尊为“神照大师”。

这位僧人在大隋和尚那里呆了多少日子,我们不知道。他要离开了,大隋和尚就问他:“准备到什么地方去?”他说:“礼拜普贤去。” 礼拜普贤,就是朝峨眉山,峨眉山是普贤道场嘛。大隋就把拂子举起来,说:“文殊、普贤尽在这里。”你哪里去?知道去处吗?我们那天说百丈在参马祖的公案就是这样,“即此用?离此用?”就是竖起拂子,就这么一个动作,“即此用,离此用”,马祖、百丈、沩山,包括这位大隋和尚,他们都是一脉相承啊!而且说文殊、普贤尽在这里。云门祖师曾拿起拄杖说:“三世诸佛都在这个拄杖头上大放光明啊!”我们看得见吗?

这位出家师父看来也是老参,他就画了个圆相,以手托着呈给大隋和尚,又把它抛向背后。就这么一个动作,大隋和尚就说:“侍者将一贴茶来,与这僧去。”大家理解理解这“一贴茶”是什么意思?是表扬他吗?还是说他犯糊涂,喝点茶清醒头脑呢?我们千万别作是非去谈论。看禅宗的公案,我们别犯小孩的这个毛病,一看故事,小孩就问这是好人?那是坏人?这个是善良的吗?还是妖魔鬼怪?一看公案,就是这个胜了,那个败了;这个是明心见性了,那个没明心见性,就容易出入这两边。出入这两边,就失去了当下契入的这么一个机会,又在分别知见里面去混日子了,那个就不行。云门祖师在看到这个公案的时候就说:“西天斩头截臂,这里自领出去。”又怎么理解?又云:“赤幡在我手里。”

圆悟祖师评唱说:“西天论议,胜者手执赤幡,负堕者返披袈裟,从偏门出入。西天欲论议,须得奉王勅,于大寺中,声钟击鼓,然后论议,于是外道于僧寺中,封禁钟鼓,为之沙汰。时迦那提婆尊者知佛法有难,遂运神通,登楼撞钟,欲摈外道。外道遂问:“楼上声钟者谁?”提婆云:“天。”外道云:“天是谁?”婆云:“我。”外道云:“我是谁?”婆云:“我是尔。”外道云:“尔是谁?”婆云:“尔是狗。”外道云:“狗是谁?”婆云:“狗是尔。”如是七返,外道自知负堕伏义,遂自开门,提婆于是从楼上持赤幡下来。外道云:“汝何不后?”婆云:“汝何不前?”外道云:“汝是贱人。”婆云:“汝是良人。”如是辗转酬问,提婆折以无碍之辩,由是归伏。时提婆尊者手持赤幡,义堕者幡下立,外道皆斩首谢过,时提婆止之,但化令削发入道,于是提婆宗大兴。雪窦后用此事而颂之。”

这个在西天就是印度,到今天,他们辩论都是很兴盛的,西藏的辩论也是很兴盛的。在我们中国来说,南北朝时期,都还有辩论的这么一种风尚。到了宋代,辩论的风尚就少了,只是在讲寺里有有那么点余音。讲寺,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佛学院,佛学院里面每天有法师讲经,讲经的时候,不是你一个人讲,旁边还有个督讲的,督讲的专门抓你的岔子,看你什么地方讲错,讲得不到位,给你来个辩论,往返辩论。在禅宗的寺庙里面,一般都很少辩论的。大家禅堂里面一坐,谁跟谁辩?没有什么必要辩论。所以,中国人的学修习惯和印度人的学修习惯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巴陵,众中谓之‘鉴多口’,常缝坐具行脚,深得他云门脚跟下大事,所以奇特,后出世,法嗣云门。先住岳州巴陵,更不作法嗣书,只将三转语上云门:‘如何是道?明眼人落井;如何是吹毛剑?珊瑚枝枝撑著月;如何是提婆宗?银碗里盛雪。’云门云:‘他日老僧忌辰,只举此三转语,报恩足矣。’自后果不作忌斋,依云门之嘱,只举此三转语。”这里面,我们怎么去感觉,感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那个感觉。巴陵禅师在云门祖师后,也是云门第二代最杰出的禅师之一,他献给云门三转话,深得云门祖师的赞叹。

“但诸方答此话,多就事上答,唯有巴陵恁么道,极是孤峻,不妨难会,亦不露些子锋芒,八面受敌,著著有出身之路,有陷虎之机,脱人情见。”我们想一想,象这样的转语,你怎么去感觉?“若论一色边事,到这里须是自家透脱了,却须是遇人始得。所以道:‘道吾舞笏同人会,石鞏弯弓作者谙。此理若无师印授,拟将何法语玄谈。’雪窦随后拈提为人,所以颂出。”象巴陵这三转语,如何是道?大家好好感觉,有人问你:“如何是道?”“明眼人落井”,明明我们长着眼睛的,下面有个大水井,我们怎么会眼睁睁的就跳到井里去呢?这个是什么样的感觉?大家好好琢磨琢磨这样的感觉。“如何是吹毛剑?”吹毛剑当然是金刚王宝剑,是般若智慧之剑。回答的是:“珊瑚枝枝撑著月”,我们去感觉一下,海底的珊瑚有很多,每一枝珊瑚都如把月亮撑着,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如何是提婆宗?银碗里盛雪。”我们这里有没有银碗?装一点雪试一试;没有雪,装点面粉试一试,看看是什么意味。在眼睛里,在眼识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只在第一机上,千万别落第二机!

圆悟说,对这样的答话,很多都作事上答,“唯有巴陵恁么道,极是孤峻,不妨难会。”什么叫孤峻?什么叫难会?你如果能会,那就完了。会了,就做文章了,写论文了,这个大家都会。“难会”才有好消息,“难会”才能使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祖师下语就是让你思维没有落脚处,让你进入“蚊子上铁牛,无下口处”这么一个状态之中。所以,孤峻,难会非常好!如果能会,步步进平坦大道,我们这里放步而行,让我们这个思维,言语道、心行处放野马样的,狂奔乱跑,那就完了!那就不是禅宗的风格了。

所以在这个地方,“亦不露些子锋芒,八面受敌,著著有出身之路,有陷虎之机,脱人情见。”这样的语言,没有锋,没有芒,虽然八面受敌,被围困,但是,他都有出身之处。东南西北,上下左右,他都可以全身脱出。同时,“又有陷虎之机”,又可以“脱人的情见”。所以这样的语言,就跟干屎橛、麻三斤差不多,都是属于云门宗的截断众流的手段。又说“若论一色边事,到这里须是自家透脱了,须是遇人始得。道吾舞笏同人会,石鞏弯弓作者谙。此理若无师印授,拟将何法语玄谈。”

道吾祖师是洞山祖师的师兄,石鞏是马祖的徒弟,这里舞笏、弯弓都有相应的公案,这里就不细说了。关键是要师师相授,心心相应,里面是没有什么“法语”的,“拟将何法语玄谈?”没有什么玄可以谈的。“雪窦随后拈提为人,所以颂出”,就颂了这么一个偈子:

老新开,端的别,解道银碗里盛雪。

九十六个应自知,不知却问天边月。

提婆宗,提婆宗,赤幡之下起清风。

什么是“新开”、“老新开”?“新开乃院名”,在湖南岳阳,现在还有新开禅院,巴陵禅师当然就是“老新开”了。“‘端的别’,雪窦赞叹有分,且道什么处是别处?一切语言,皆是佛法,山僧如此说话,成什么道理去?雪窦微露些子意,道只是端的别,后面打开云,‘解道银碗里盛雪。’更与尔下个注脚。‘九十六个应自知’,负堕始得。尔若不知,问取天边月。古人曾答此话云:‘问取天边月。’雪窦颂了,末后须有活路,有狮子返掷之句,更提起与尔道:‘提婆宗,提婆宗,赤幡之下起清风’。巴陵道银碗里盛雪,为什么雪窦却道赤幡之下起清风?还知雪窦杀人不用刀么?”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因为有前面有所铺垫。如果象头几节课这样一句一句的讲的话,这一则公案那又是得讲三天。

这个公案的关键之处在什么地方?我们一定要注意,用前面的这句话来看“打叠得情尘、意想、计较,得失是非一时净尽,自然会去。”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的情尘、意想、计较、得失是非放下放下,扫净扫尽。面对能懂的公案是这样,面对我们不懂的公案,我们也是这样。你说我不会,对这则公案不会,不会也没有什么,真如不会因之而少一分;我会了,我明白了,明白了你的真如也不会增加一分,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因为会和不会,是相对的,这个事情会了,你永远有不会的东西。这个不会的,并不妨碍你有很多懂的东西。所以会,真如不增;不会,真如不减。就这不增不减之中,我要明白其中的消息。看公案,看这样评唱,那样评唱的,我们都要把这个要害抓住。这样的话,以后我们在学修的过程中,就比较自在一点。不然,哎呀,我这个不会,不懂,那不是心里面烦躁,老是操心,那也很麻烦的。如果我知道不会很正常么多麻烦了。如果你明白了“不知最亲切”,那就向你道喜了。谁能把知识懂完识尽啊?人生宇宙的事那么多,无穷无尽,会不完的。只要把自己会的守住,不错;把自己不会的守住,也不错。随顺因缘嘛,好好把自己脚跟下的事料理清楚就行了。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廿二 第十四则 云门一代时教
下一篇:《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二十 第十二则 洞山麻三斤

 文字禅的特点与形式——以《颂古百则》及《碧岩录》为例(戒毓法师).. 从《颂古百则》到《碧岩录》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一 解题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二 第一则 圣谛第一义之上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三 第一则 圣谛第一义之中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四 第一则 圣谛第一义之下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五 第二则 赵州至道无难之上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六 第二则 赵州至道无难之下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七 第三则 马祖日面佛月面佛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八 第四则 德山挟複问之上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九 第四则 德山挟複问之下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 第五则 雪峰粟粒之上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一 第五则 雪峰粟粒之下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二 第六则 日日是好日之上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三 第六则 日日是好日之下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四 第七则 惠超问佛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五 第八则 翠岩眉毛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六 第九则 赵州四门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七 第十则 睦州掠虚汉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八 第十一则 黄檗噇酒糟汉之上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