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六 第九则 赵州四门
 
[冯学成居士] [点击:3005]   [手机版]
背景色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献给佛源老和尚(十六)

第九则    赵州四门

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千变万化,滴滴归宗。无论怎么说,无论说什么,我们都要明白,他都是不离这个。别看公案里面一会说到这边,一会说到那边,说天说地。不论他怎么说,也都不离这个。如果我们把这点明确了话,我们看公案,就有点眉目了。圆悟祖师在这里又有一段垂示:

“垂示云:明镜当台,妍丑自辨。镆铘在手,杀活临时。汉去胡来,胡来汉去。死中得活,活中得死。且道到这里,又作么生?若无透关底眼、转身处,到这里灼然不奈何。且道如何是透关底眼、转身处?试举看: ”

“明镜当台,妍丑自辨。”我们每一个人天生就有这样的能耐和反映,看见喜鹊,欢喜;看见乌鸦,就不舒服。看见一个人长得相貌体态好,心里便仰慕,看见一个人长得不怎么,就瘪瘪嘴。大象大,蚂蚁小,这些都是自自然然的道理,无须我们去证明。在归峰老和尚那里,有天晚上大家都在打坐,忽然有一个比丘连连大叫:“我大悟了,我大悟了。”。在禅堂里这样乱叫,是要被迁单的,何况还自己说开悟了。第二天早上集众时,归峰老和尚说:“昨夜大叫开悟了的给我站出来!”那位比丘站了出来,老和尚问他:“你见到什么道理,敢说自己大悟了呢?”他就说:“师姑原是女人做。”尼姑嘛、比丘尼是女人,这还需要去证明、还需要去悟吗?就这么一句话,老和尚对他就另眼相待了。

这里实际上有什么道理呢?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它就是“明镜当台,妍丑自辨”。我们在大街上行走的时候,男的是男的,女的是女的,老的是老的,少的是少的。有钱的,没钱的,当官的,没官的,虽清清楚楚,但你没有什么分别。但是如果人相处久了以后,彼此之间有意见,有了意见,就有了是非,那么就不行了。好的就变成了不好的,就有这个烦恼了。

我们的第七识烦恼根深蒂固,第六识被烦恼所污染,我们就不能处在“明镜当台,妍丑自辨”的状况中,明镜就失明了。大家都知道事不关己,关己则乱;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样的道理。为什么旁观者清?因为他不带是非,他没有厉害冲突,第七识的烦恼没有遮障他的眼睛。当局的人,他把利害、是非给自己搅在一块了,于是乎他自然就迷住了。我们平常不干于是非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第七识没有发动的时候,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个时候是现量境界,明明白白的。有的时候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并不说禅宗祖师说的那个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住到云门寺以来,山清水秀的,这个道场好得不得了!一但跟常住上发生了矛盾,有了是非了,起了烦恼,自己就愤然而去,就不愿在那呆了。云门寺的山还是这个山,常住还是这个常住,但是你心里面的是非烦恼一动,你就呆不住了。

这个“妍丑自辨”,我们反过来一看是什么呢?那就是第七识对我们的污染。如果第七识不动,它就是平等性智,那么第六识就是妙观察智。我们经常也会处在这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之中,只是自己不觉得,不知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烦恼、是非的念头多,妄想多,就把我们的明镜台给遮蔽了。在哪里去找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呢?就是我们平常把这个念头放下,把妄想放下,把是非心放下,那么我们就应该感觉到老佛爷说的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跟我不离分毫。你回过头来,就象这里说的转身,换却眼睛。转身就是谈这个,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怎样把我们这个转过来。在举心动念之中,善于转机,善于转身,这样的话,对我们用功非常有好处。

“镆铘在手,杀活临时。”明镜台是一个说法,镆铘剑也是一个说法。为什么呢?我们在起用的时候,它既是明镜台,又是镆铘剑。我们的思维、我们的佛性时时刻刻都在,不离我们分毫。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它都有它自己的这么一个分别,这么一个应对。“智必了境”,我们的智慧就要明了这个境界,乃至把它料理了。“智必了境”,这个就是我们明镜台。

镆铘剑也就是金刚王宝剑,烦恼来的时候,一剑可把烦恼斩却。斩却是一种说法,你得把烦恼转过来。这个转,并不是说我们预先设计道理,明天怎么转烦恼,后天怎么转烦恼;明年怎么转,后年怎么转,十年以后又怎么转。第八识的东西出来时,你是身不由己的。为什么八识又叫异熟识呢?地里的庄稼,种下去的是一颗种子,到该长苗的时候长苗,该开花的时候开花,该结果的时候结果,它是有时间段的。人的生老病死、富贵穷达、种种因缘,都是第八识的种子在不同的时间段上起作用,所以是异熟。

那么一个人的迷悟,乃至于一个人一生的因缘,很多都是第八识在那起作用,使我们身不由己。在这身不由己的时候,更要努力修行,得把这个第七识烦恼看住,那么金刚王宝剑就应该是时时在手。觉照力就是金刚王宝剑,离开了觉照力哪有什么金刚王宝剑。我们看这个“杀活临时”,它不是预先设计的一个东西,所以禅宗里还有句话叫“任性随缘,随缘任性。”也是杀活临时的又一个说法。

在这种情况下,“汉去胡来,胡来汉去。死中得活,活中得死。”这又是什么意思?汉是东土,胡指西天,也就是说凡圣往来。死活,是道心死还是烦恼死?是道心活还是烦恼活?在这里你怎么转动它?我每天都处在烦恼与菩提这么一个太极图里转过去转过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菩提,什么时候是烦恼。作为一般的凡夫而言,烦恼来的时候,菩提就隐了;烦恼隐的时候,菩提就现了。能在这里眼明手快,就把握住“死中得活,活中得死”的窍门了。

“死中得活,活中得死。且道到这里,又作么生?”在烦恼、菩提交织的时候,生与死交织的时候,凡与圣,是与非,种种现象交织在一块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去料理它呢?“若无透关底眼、转身处,到这里灼然不奈何。”我们看到很多祖师悟前的时候,他是被动的,对他命运,对他心里面的念头,对待烦恼,他是无力的。但是,如果他转过身来,悟了以后,他就是自在的、有力的。怎么使我们有“透关底眼”?怎样使我们随时、随处都有“转身”之处?这个就是我们修行的日用功夫。“试举看”正题终于出来了:

“举僧问赵州:‘如何是赵州?’州云:‘东门、西门、南门、北门。’”

这公案就简单,比昨天“翠岩眉毛”的公案要好理解。尽管好理解,但仍然有陷虎之机。一般人到了这个地方,都会认为这个公案很简单:“如何是赵州?”“东门、西门、南门、北门?”这可是公案的主题,赵州老和尚的功用就在这里。认为简单是不相应,乃至于这个问话的比丘都不相应。

比如到了云门寺,问大和尚:“如何是云门家风?”你怎么回答。走到德山去,“如何是德山?”走到临济去,“什么是临济?”走到赵州,就“如何是赵州?”他就要探你的底,看你的真正的境界、功夫。你既然是住持一方,教化众生,那么你要把你的那点家底亮出来。在《五灯会元》里,这样的问话很多,祖师的答话非常精彩。我们有空的时候,也可以翻一翻,把这样的答话把它归纳起来,看怎么答的。

如何是赵州?括弧里面的行批是“河北河南,总说不著。烂泥里有刺。不在河南,正在河北。”赵州观音院如今叫柏林寺,就是净慧老和尚的庙,现在交给明海大和尚住持。赵州不是在河南河北之间,实际上是在河北,但如果你用地理方位来说什么是赵州,那你就千差万错了。“如何是赵州?”“如何是韶州?”咱们这里是韶州。“如何是曹溪?”你怎么回答呢?你不能用地理方位去理解。你也不能说这个比丘是来勘验赵州老和尚功夫的,也不能这样说。为什么不能这样说呢?我们设想一下,有没有敢到我们老和尚跟前问一问:“佛源老和尚,请把你禅宗上的功夫亮给我们看一看。”谁有那么大的胆子冒犯主人啊!对不对?何况是年长的禅宗尊宿,一般走不敢这么无礼的。

但是就是这个问话,就显出一个人的高明,他敢于这样问话,一般人不敢。赵州的回答就非常的有趣,又非常的得体,使人的思维没法运作。“州云:‘东门、西门、南门、北门’”,括弧里面“开也。相骂饶尔接嘴,相唾饶尔泼水。见成公案,还见么?”看得见吗?如何是赵州,你要看赵州老和尚的家风、他的禅机吗?打开了,四门洞开,仼你从什么地方进来观看。如果你要骂,随你骂去,你要唾老和尚一脸唾沫,就当你在浇水一样的,不相干,完全不相干。下面这个评唱也很精彩:

“大凡参禅问道,明究自己,切忌拣择言句。何故?不见赵州举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参禅问道为的是什么呢?就是要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见自己的真如佛性,这就叫“明究自己”嘛。在明究自己上是最忌讳是拣择语句,为什么呢?言句毕竟是思想意识的附产物。我经常说:“什么是我?”我有我的照片,这个照片是不是我呢?肯定是我。但我是不是那个照片呢?肯定我不是那个照片。因为我照片很多,小孩子的时候也有照片,读书的时候也有照片,青壮年的时候也有照片,老的时候也有照片,照片也是无常的,变来变去的。照片上都是我,但是我肯定不是照片。照片一张纸嘛,我可不是一张纸啊!你说这一百来斤的臭皮囊,但这臭皮囊也未必是我啊!生老病死无常缘起,你能说是我吗?这个我也不再反复,以前也说过多次了。

语言是思维的附产物,思维本身又是精神的一个附产物,精神又是生命的一个附产物。就跟庄子里面谈的一个魍魉一样,魍魉对这个影子很有意见。我们在太阳下面去一站,我们下面就一个人影,在人影子边缘还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就是影子的影子。那个影子的影子,就叫魍魉。魍魉就跟影子提意见:“你这个人怎么没有操守,不守规矩啊。一会又站着,一会又坐着,一会又跑,一会又向东走,一会又向西走。哎呀!弄得我好辛苦,我尽跟着你走受累。”影子说:“我有什么办法呢?我们的主人行住坐卧哪会想到我们,我也一样受累辛苦啊!”

实际上我们的言句、思维也是一个影子,是我们精神的影子,我们念起念落,弄得我们觉都不安乐的。特别是打妄想的时候,烦恼攻心的时候,就很不自在。那么这个影子的影子,根在什么地方?那个就说:“我也没办法,我是主人家拖着的,主人家要走,他向东,我也只有跟着向东;他要向西,我也只有跟着向西;他要坐,我也跟着坐;他要站,我也跟着站。” 影子那能够当家作主呢?他也没办法,他也是无常。所以,我们看这个拣择、言句。言句是思维的,就说我们心的奴才,千万不能认奴做主啊!禅宗里面很多公案,很多祖师都说:“你怎么认奴做主啊!”不能把念头当作心。念头只是心里面的一些气泡而已,所以叫梦幻泡影,要把这个认识到位。

“何故?不见赵州举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在第二则公案里我们已经谈到了,就不多说了。“又不见云门道:‘如今禅和子,三个五个聚头,口喃喃地,便道这个是上才语句,那个是就身处打出语。不知古人方便门中,为初机后学,未明心地,未见本性,不得已而立个方便语句,如祖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那里如此葛藤!须是斩断语言,格外见谛,透脱得去,可谓如龙得水,似虎靠山。’”

这可是我们云门祖师爷的开示,我们就更得认真对待。云门祖师在一千多年前,在云门寺的时候,就有如此的开示。当然,在云门祖师的那个年代,参禅的比现在多,比现在的人精进,比现在的人用功。但是仍然受到了云门祖师的批评。这个批评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批评是要把他们的方向纠正过来,因为禅宗不是教下学理的那一套。佛教里面称之为:教理行果,信解行证嘛。我们不能落在一个解字上,不能落在一个理字上,要把这个解和这个理转入行。通过行直入证和果的这么一个地带上来。

“如今禅和子,三个五个聚头,口喃喃地。”大家在商量参禅的事,本来也是好事。你现在还难得看见这么一群人能够在一块讨论禅宗的事,大家互相作为增上的缘,互相提持,互相帮助,把办道的这个氛围建立起来。这是好事嘛,云门祖师为什么要批评他们呢?批评他们是为向上提持啊!因为参禅的人,他没有过这个关,往往会落在拣择语句上,在分别思维这个门头上弄光影。哪怕你谈的是向上一路,谈的是机锋转语。“便道这个是上才语句,那个是就身处打出语。”是啊,谈的都是机锋转语这些语言,在品评祖师的这些接人的手段:某人的答说,某人的下语,哪个精彩,哪个是软了一点,哪个又硬了一点,谁又特别的高妙,这种外行的癔说怎么行,如盲人骑瞎马一般,哪里上得了路。

“不知古人方便门中,为初机后学,未明心地,未见本性,不得已而立个方便语句,他是不得已。”严格来说,向上门头的事,是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的。如果用以前祖师的话来说:“老僧宁可截舌,不犯国讳。”宁可你把我的舌头割了,我也不会说的。我们看到很多祖师开悟的时候,都是开口不得。象投子义青和尚,他是曹洞宗的中兴祖师。浮山法远帮助太阳和尚代传曹洞的法,投子义青在浮山老和尚的钳槌下,开悟时就给老和尚顶礼。老和尚就问:“你见了什么道理?给我礼拜。”首座和尚就道喜:“恭喜,青华严(因为他学华严经很著名)出了一身臭汗!” 但是青华严并不买账,他的话就说得很厉害:“设有也须吐却。”哪怕真的有明心见性这个东西,我见到了那个真如佛性,也要敢于把他吐掉。这样的语言,只有彻见本性才一说得出。当时浮山老和尚就赞叹:“此语可以上碑!”这么精彩的禅宗语句,那的确是可以上碑,记载下来,流传千古啊!但是,作为祖师而言,有,也要把他吐掉,要把他抹掉。无,也要把他吐掉,要把他抹掉。

如洞山祖师圆寂之前说:“我有浮名在世,谁能为我除去!”毕竟他是一代祖师,曹洞宗的创造人。他这个话是很厉害的,我有浮名在世,我的名气那么大,全天下人都知道。“哎呀!人为名所累,谁能把我这浮名去掉呢?这时一个小沙弥站了出来,礼拜了一下:“请问和尚法号?”刚来的小沙弥不知道老和尚的法号,不知道老和尚上下怎么称呼。洞山老和尚很欢喜:“且喜浮名已除尽。”

所以云门祖师说:“如祖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那里如此葛藤!”达磨在少林寺面壁九年,说了些什么呢?没有说什么嘛。二祖参达磨大彻大悟,打开《五灯会元》,里面也没有两句话。到底有什么呢?就是直指人心,就是心心相印,得的就是那么一个感觉。这个感觉不是第六识上的,也不是第七识上的,但是又不离第七识,又不离第六识。但是,我们怎么去感觉这个呢?

云门祖师说:“须是斩断语言,格外见谛,透脱得去,如龙得水,似虎靠山。”这才行啊!我们看《碧严录》面,反复强调这样的紧要处。为什么呢?这是纲领,是禅宗的纲领。单传心印,直指人心是怎么回事?就必须“斩断语言,格外见谛”,让我们的思维流、思维的程序入被顿断。所以云门三句中,截断众流是居中的地带,前面是涵盖乾坤,后面是随波逐浪,中间坐得牢牢的,就是截断众流。你不过这一关,你就没法涵盖乾坤,哪怕你本来就是涵盖乾坤的。你也不可能随波逐浪,哪怕我们在生死之中,也是随波逐浪。但是悟前悟后,感觉是不一样,一个是解脱的,一个是沉沦在六道轮回中的。所以,真正的透脱得去,那就得了大解脱了。那就可以“如龙得水,似虎靠山”了。下面圆悟就开始评说了。

“久参先德,有见而未透,透而未明,谓之请益。”古代的人,的确是非常用功,非常精进,许多人是一生去参。象雪峰祖师三上投子,九上洞山,你想一想那是多么的精进。如果用我们的话来说,那也不行啊,你看那投子祖师,他来来去去的没个规矩,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到洞山那里都来去了九次。我们怎么看?他是在道上忙嘛,因缘不契嘛,所以来了就去,走了又来。后来觉得还是没有开悟,还要去参德山老和尚啊!这才是真正发大心的菩萨,是真正的祖师。所以三上投子,九上洞山最后终于在德山老和尚那里开悟。

“久参先德”,我们想一想,我们自己是不是能久参先德?“有见而未透”,有的人,他有见地,有一点感觉,但是没有透出他那个见障。“透而未明”,有的人透是透了,但是还没有明——顿而不圆啊,或躺在所悟中自足,不知有法身向上事。他就需要去找善知识,为他解粘去缚,抽钉拔楔。这个就叫“谓之请益”。在云门寺,常住和佛学院也有一些师父到老和尚那去请益,有的写个字条,有的当面向老和尚请教。还有外面来的,其他寺庙里面来的,也爱到老和尚那请益。这个请益有什么效果呢?当然是因各人的因缘和资粮不一样而各有所得,至于在老和尚那得的是什么,那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若是见得透请益,却要语句上周旋,无有凝滞。久参请益,与贼过梯,其实此事不在言句上。”的确是这样,为什么呢?还是我们谈浮山法远这个公案。浮山老和尚经常说:“末悟的人,参句不如参意。”你还没有明心见性,没有开悟,那么多语句,那么多祖师的开示你怎么消化得了,那么参句就不如参意。要知道,一千七百则公案都说一个意,都是一个事,你应好好去品其中的意趣。得了意才叫开悟,才叫明心见性。若是得意开悟的人呢?那就“参意不如参句”。什么叫参句呢?就是广学经论,融通万法!这叫由顿入圆。还要在圆教上下下功夫。并不是说我开悟了,就什么都会了,也未必。开悟了的正好学修万法,菩萨见道以后,也是正好学修万法嘛。

当年首山老和尚很有名,他是学《法华经》的,大家都叫他念法华。他是在风穴祖师那里开悟的。当时风穴祖师就叫他对众下语,并给了个话头,“什么是世尊不说说?”大家都知道,老佛爷演法有时以说说法,有时以不说说法。“世尊不说说”——是以不说的方式坐在那里,以长坐以这种方式给大众演示不可说之法。提完问后,风穴和尚说:“在座的,人请下一转话啊!”当时有个真园头(种菜的)就说:“斑鸠树上鸣。”风穴老和尚就说:“你是痴福享多了吧,为什么不体究言句?说话这么粗鲁。”

大宋王朝以文治国,文化鼎盛,禅师们必须有高于士大夫的文化素养,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于是就对首山和尚(那个时候刚刚开悟):“你来说吧。”首山和尚就说:“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尽管是他把香严祖师的语句捡过来,随口就说出来,但是风穴就说:“园头,你看念法华下语就得体嘛。”为什么得体呢?他学《法华经》的,在经论上基础就够。所以,以后象这样的人出来接法,他的手段就高,他的资粮丰厚,他的基础打得牢何!所以我们要看到这个。

“若是见得透请益,却要语句上周旋,无有凝滞。”未悟的人,参句不如参意;已悟的人,参意不如参句,要如华严宗所说的那样,达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久参请益,与贼过梯,其实此事不在言句上。”对于老参的人来说,到了善知识那去请益,实际上就是“与贼过梯”。强盗来了嘛,走投无路了,或者要偷东西了,给他一个梯子,方便他从事盗窃活动,也方便他偷到东西以后安全走掉,这个就是祖师的手段。我们经常看,有的说:“我悟了!”祖师说:“拿赃来!”悟不就是抓到贼了嘛!我把我烦恼贼抓住了。你抓住了贼,但你拿出赃物来啊。这在祖师公案里经常这样说。

有人问五祖法演老和尚:“开悟的人是怎么回事啊?”他说:“我们都在生死之中,就象关在生死的牢房里面,又穿了囚犯的衣服,要出去,看守员马上就把你抓住,然后一顿皮鞭,脚镣、手铐把你弄上,你根本出不去。要怎么才能出去呢?最好穿着看守所警官的衣服,大摇大摆地走出去。跟他打成一片,你就自由了。作贼还是要装成正人的模样,你才能够逍遥法外。”这个就是与贼过梯。“其实此事不在言句上”。无论怎么说,都不在言句上。因为明心见性,见的不是言句,我们的真如法性不是言句。又举云门祖师的话说:“此事若在言句上,三乘十二分教岂是无言句?何须达磨西来!”我们想想,为什么叫教外别传?教内有三藏十二部,学三藏十二部就够了,为什么还需要达磨祖师来说西来意?为什么还需要禅宗这杆旗子立在这呢。下面圆悟祖师又说。

“汾阳十八问中,此问谓之‘验主问’,亦谓之‘探拔问’。”这几天常与明向大和尚一块探讨的时候,大和尚对汾阳善昭这头西河狮子,对汾阳的首座弟子慈明楚圆也是非常仰慕的。汾阳善昭是临济宗宗师,是临济中兴的第一个祖师。他就有十八问,就是宾主相见时相互间的提问。象 “如何是赵州?”这类的问,叫验主问,亦为之探拔问。为什么要“验主”呢?考验你嘛,你是一方的主持,教化一方,名声很大。那你给我演示一下,到底真功夫在什么地方?华山论剑嘛!看你有没有功夫。另外就是探拔问,试探你一下,看你的功夫到底怎么样。

“这僧致个问头,也不妨奇特。若不是赵州,也难抵对他。”“如何是赵州?”你怎么回答?你若说我的禅怎么怎么,我又没有问你的禅怎样,我是问赵州,跟禅有什么关系?如果你去介绍赵州的风光如何——现在全国都在搞旅游,把宗教的寺庙都用来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嘛!这样去回答也不是,谁在问你风土人情呢?他是虚虚实实,不可琢磨的,这样的问头,的确不好回答。

“这僧问:‘如何是赵州?’赵州是本分作家,便向道:‘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僧云:‘某甲不问这个赵州。’”你看他多乖巧啊,多机敏啊!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古代的县城、州城,不外乎就是四道城门。北京城、长安城,古代的开封城也就是九门,九门提督嘛,管九个门的城防司令。他不问这个赵州。赵州老和尚厉害啊,反问他:“‘尔问哪个赵州:’后人唤作无事禅,赚人不少”。

什么叫无事禅?给你指驴为马的,说些不相干的话,你稍不留意,你就上当了,你就被打出门去了。象马祖下面的那一位,洞山老和尚的剃度老师灵默和尚,他向马祖告假,马祖问他:“哪里去?”他说:“我见石头和尚去。”马祖说:“石头路滑啊!”他说:“没关系,我是竿木随身,逢场作戏。”到了石头和尚那,石头和尚还是老规矩,坐在石头上。他就绕着石头和尚转了三圈,把锡杖一拄,说:“一言相契,则住;一言不契,则去。”

怎么理解呢?老和尚你名气那么大,你一句话能够把我的心抓住,使我心心相印, 我就住下来,侍候你,给你当徒弟。如果你一句话抓不住我,那对不起,我走我的,你在这坐吧,我另找高明去了。石头和尚坐着头也不抬,眼也不开,好象没这个人,也没听到这个话。灵默和尚呆了半晌,他看这老和尚不吭声,以为老和尚不会答话,不敢接招,于是乎就转身下山。刚走了十来步,石头和尚在他背后就叫一声:“阇黎。”他一下就回过头来,以为石头和尚给他说什么。石头和尚说:“从生至死,只是这个,你回头转脑干吗?”就这么一句话,灵默和尚大彻大悟。立即顶礼,就在石头那侍候了十多年啊!

你想这样的一句话怎么回答,“一言相契则住,一言不契则去。”好霸道!遇见这么霸道的人,你怎么接他?他在马祖那也是十多年,那可不是一般的。要说机锋传语,什么棒喝之类的,他全会。但你说他开悟没开悟呢?他是似是而非,又象开悟了,又象没有开悟。石头和尚如果不是恶辣钳锤,而且见机迅猛,一棒把他打过来,他能服气吗?所以,我们要看到祖师厉害之处。

什么叫无事禅呢?很多的时候,你说他问的是什么?特别是轻飘飘的那类:“你吃饭没有啊?”赵州老和尚经常就是用无事禅,对新来的,“你吃粥没有啊?” “吃了。”“那洗钵去。”有的时候他说:“你新来的,喝茶去。”又看到一个,“你什么时候来的?”“来了几年了。”“哎呀,我老了,眼睛也看不见了,脑袋也记不住了,喝茶去。”这个就叫无事禅。无事禅里面,你弄不好,就栽到了陷阱里面,叫你出身不得啊!所以圆悟祖师就说“后人唤作无事禅,赚人不少。”

“何故?他问‘赵州’,州答云:‘东门、西门、南门、北门’,所以只答他‘赵州’——尔若恁么会,三家村里汉更是会佛法去!只这便是破灭佛法,如将鱼目比况明珠,似则似,是则不是。”我们看这些祖师里面的公案,真是杀人不眨眼,你弄不清楚怎么回事。好象就是这么一种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觉,总之是弄不清楚,莫测高低。如果我们不去做意理会,不做情解,那么这可是现现成成,明明白白。如果你去理解,赵州老和尚的“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头都要把你弄晕。

再如有人问赵州老和尚:“贵姓?”赵州老和尚就回答他:“苏州有。”“老和尚贵庚?”你是那一个生的,甲子多少啊?赵州老和尚就说:“常州有。”问他贵姓,什么贵姓呢?苏州城里面有,苏州城那么大,十万人家,百家姓里面决不缺一姓。又问多少岁了,“常州有”,常州十万人中所有甲子都占齐了。总之,六十个甲子中就有我的岁数。你怎么去咬嚼他的语句?没你下手之处啊!。

“尔若恁么会,三家村里的汉更是会佛法去!”如果我们都这样去理会,那么一切的人都成了会佛法的了。 “你吃饭没有?”“我吃饭了。”祖师是这样说的。但这里的老乡个个都会这样说。“你吃饭没有?”“我吃过了。”“你干什么去了?”“我进城办事去了。”谁不会啊?随便找个小孩、老乡,都会。但这些不是佛法。若这样理会,“只这便是破灭佛法,如将鱼目比作明珠,似则似,是则不是。”所以,祖师们虽常用平常语句接人,但若不契入本分,把这平常语认作是佛法禅法,可是“破灭佛法”的啊!

“山僧道:‘不在河南,正在河北’,且道是有事?是无事?也须是仔细始得。”前面括弧里面的“不是河南,正是河北”,到底是说什么呢?是无事?是有事?大家还是别上当,祖师的语言往往就是陷井,你若陷进去就麻烦了。“远录公云:‘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指南之旨,不在言诠。’”。远录公就是浮山法远禅师,他对政策法令很熟,如同衙门里的刑事师爷。以前他与天衣义怀到山西去参汾阳善昭——那个时候北宋跟西夏有战争,晋陕一些地方实行交通管制。出家人去行脚的话,经常会遇到地方关卡的盘察:“什么地方来的,有没度牒?”刁难你,不让你过关。远录公对这些法律文书很熟,所以就顺利过关了,于是大家称他为远录公。

远录公说:“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指南之旨,不在言诠。”是什么末后句,我们看过德山和岩头的公案,已经谈到过这个末后句。如果你不过语言这个关,思维的这个关,没有截断众流,是过不了牢关的。所以,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指南之旨,不在言诠。什么是南?我们拿指南针一看,指南针也怪,它就会端端指在南边,无论你怎么转身,不论你怎么调头,它的那个南北的方向都是很准确的。要去说,在古代还不知道电磁学和磁铁的物理性能,你语言怎么说得清楚呢?我这次常问什么是甜味,什么是咸味?你怎么用语言来表达,没法表达的。

“十日一风,五日一雨,安邦乐业,鼓腹讴歌,谓之太平时节,谓之无事。”开悟的人,他把烦恼转过来了,处处菩提,法喜充满,自然就唱起太平歌了。随顺世间因缘而随波逐浪。如尧舜之时天下太平,真的是十日一风,五日一雨;老百姓安邦乐业,鼓腹讴歌。这个日子好啊,现在云门寺也是这样。大家都可以安居乐业,鼓腹讴歌,真正的太平,当然就无拂心之事可为了。

“不是拍盲便道无事;须是透过关棙子,出得荆棘林,净裸裸,赤洒洒,依前似平常人。由尔有事也得,无事也得,七纵八横,终不执无定有。”这才有道人的气象,才有道人的意味。为什么呢?必须“透过关棙子”——通过言语道断,截断众流这一关,“出得荆棘林”——把语言关、烦恼关,知见障、所知障、什么障都通达无碍了,透出来了,你才能够无事,你才出得这个荆棘林。那个时候“净裸裸,赤洒洒的”,为什么呢?无碍,无牵挂,一尘不染了嘛。到这个时候,是否是有神通呢、有净土、有报化呢?也不是。“依前似平常人”,还是跟平常人一样。

有的说虚云老和尚神通广大,不得了,了不得啊!但是云门事变的时候,一样的还是被打的遍体鳞伤,死去活来的。我们老和尚,大家都说他老人家了不得,是菩萨在世,去年把腿弄断,现在心脏安起搏器,还是到医院里面看,所以这个还是平常人。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脑袋里面弄些神神怪怪的事情来。这个就跟禅宗、跟佛法不相应。“依前似平常人”,这是决定见,不要怀疑。以为修道了就不是平常人。他的确不是平常人,他烦恼上不是平常人,但他一样的还是生老病死。过去的祖师哪一位现在坐在这里啊?如果坐在这里,老和尚就会说是“野狐精”,就会拿捧子打了。该来就来,该走就走,法尔如是,随顺因缘。有的祖师活一百二十岁,有的祖师也就三、五十岁。这几天大和尚天天和我聊慈明老和尚,他也仅活了五十三岁,年龄不大就走了,所以还是平常人。

“由尔有事也得,无事也得,终不执无定有。”有事自由自在,无事仍然自由自在,潇洒飘逸,七纵八横。不管天怎么变,地怎么变,风怎么吹,雨怎么下,始终不“执无定有”——对有无不去妄加损益加减,他才不在这有无上去掏心费力。他过他的日子,不落有无是非之中。又不离有无是非。天天都在人群之中嘛,人群之中肯定有有无是非。但他不执著在无上,又不执著在有上。我们如果把我们的心淘炼在这么一个份上,那就光辉了。

“有般底人道:‘本来无一星事,但只遇茶吃茶,遇饭吃饭。’”这个话说得很精彩,象马祖说的一样。但 “——此是大妄语。”为什么是大妄语呢?“谓之‘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原来不曾参得透。见人说心说性、说玄说妙,便道“只是狂言,本来无事”——可谓一盲引众盲。”这个我们在网站上就看得见,很多这样的人,特别在居士群里那些喜欢参禅的人。打开网站一看,这个禅堂、那个禅堂的,你看他们那个机锋转语热闹得不得了,都在华山论剑,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的不得了。结果他们是不是呢?就是看了《五灯会元》,看了祖师语录,看得多,拣来便用。但是不是呢?不是。谁都会说饥来弄饭困来眠,那个是祖师见道的语言,你没有见道,你就不是。所以这个是大妄语,未证言证,未悟言悟,是不通忏悔的。

有的人没有参透,但是,偏偏就是见了人就喜欢说心说性、说玄说妙。有的人跟老和尚谈禅的时候,老和尚就说:“哎,我这里是没禅的。”但住持寺庙的天天谈禅,天天讲禅,也是一个责任。当了一方住持,当了佛教界的领袖,他当然该去谈禅,说妙。老和尚是:“哎,我现在是没有禅了,我这里没禅,也不会说禅。”为什么呢?他的身份不一样了,老和尚的地位不一样了,他早就不是谈玄说妙,天天跟人谈禅的那个样子。尽管他不说禅、不谈禅,但是他骨子里面,他的日用动静里面,行住坐卧里面,全都透出了浓浓的禅味,就是需要我们善于去理解。就象“世尊不说说。”我们怎么去参?“老和尚不说禅”,我们就在老和尚不说禅的情况下,去看老和尚给我们说的什么禅。就要善于这样去转,这样去领会。

“一盲引众盲目。殊不知,祖师未来时,那里唤天作地,唤山作水来?”那些胡乱谈禅的,就如一个瞎子带着众多的瞎子上路。要知道,达磨没来的时候。东土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还是水。没有人会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天是地,山是水的,对不对?没有那么多机锋转语。“为什么祖师更西来?”既然山都是山,水都是水,现现成成,那么还需要祖师西来吗?“诸方升堂入室,说个什么?尽是情识计较。若是情识计较,情尽方见得透;若见得透,依旧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象这样的语句,诸方升堂,各地的禅堂打开讲开示,都要说这些东西。说什么呢?情识计较。禅宗也要讲情识计较,讲情识计较什么呢?为的是去破情识计较!把这个情识破尽见透,那你才是一个本分纳僧。见得透,把情识计较破了、见透了。所以我们看仍然天还是天,地还是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古人道:‘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到这个田地,自然净裸裸,赤洒洒。若极则理论,也未是安稳处在。”这个古人当然也就是祖师说: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对这个,大家应该很熟了。什么是根?什么是尘?为什么这两样是镜上——我们心上的痕?你明白了这个,修养到了这个地步,我们明白了我们这个真如法性,自然是净裸裸,赤洒洒的。没有那么多念头在我们心里头飘来飘去,即使飘来飘去也不管他。象我们赵州老和尚答话一样的。有人来问:“二龙戏珠,谁是得主?”赵州老和尚就说:“老僧只管看。”管他谁是得主,他只当观众。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是净裸裸,赤洒洒的。

“若极则理论,也未是安稳处在。”为什么呢?到这里,人多错会。因为祖师过来人,他是净裸裸,赤洒洒的。但是你没过来的人,要依葫芦画瓢,照着这弄一个东西,放在那。就象前一次有人问我:“什么叫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我说:“你们千万留意,打坐的时候,不要去找那么一个感觉,要去见到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虚空什么时候粉碎过?大地什么时候平沉过?那个是祖师一种浪漫的情调描绘这么一种境界。我们在那打坐,如果没有看见虚空粉碎,大地平尘,那我就没有开悟,就没有明心见性。要开悟,要明心见性,非得要见虚空粉碎,大地平尘。历代祖师有几个这样说的?虽然有,但也不多。唐宋祖师很少这样说话。这样语句出来以后,大家都觉得很精神、很精彩,就把它当作实法会。每一个人开悟必须要虚空粉碎,大地平尘。达磨祖师有没这样的语言?二祖大师有没这样的语言?三祖、四祖、五祖、六祖,包括马祖、石头和尚谁说过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都没有说过。但他们也是祖师啊!更是祖师的祖师!

“到这里,人多错会,打在无事界里,佛也不礼,香也不烧;似则也似,争奈脱体不是。”以前,黄檗祖师在庙上的时候,唐朝的一个皇帝唐宣宗,他是唐武宗的叔叔,受唐武宗迫害,因为有人说他有天子相,要当天子,唐武宗就忌妒唐宣宗,就要太监把他丢在厕所里面去,把他淹死、臭死。结果一个太监悄悄把他放出来,马祖的徒弟盐官老和尚把他剃度了,就在盐官老和尚那里当沙弥。后来黄檗祖师到了那里,有次上殿礼佛,沙弥皇帝就问他:“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黄檗大师说:“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礼如是事。” 沙弥皇帝又问:“既然不著,那用礼何为呢?” 黄檗祖师就打他一掌,沙弥皇帝说:“你怎么这样粗鲁啊!”唐武宗死了后,他当上皇帝,封黄檗大师为“粗行沙门”——这则公案后面还要再讲。

从这则公案中可以看到,见了道的人,第一他不著于佛法僧,但是他要“常礼如是事”。就象孔夫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并不因为得大自在了,得大自由了而不要这个规矩了。所以,“似则也似,争奈脱体不是。才问著,却是极则相似;才拶著,七花八裂。坐在空腹高心处,及到腊月三十日,换手捶胸,已是迟了也。”象这样空谈妙理的,似是而非的人,坐在“空腹高心处”,却如鸡蛋碰不得石头一样,真正碰到内行,一较劲,他一下就七花八裂了。特别是到了腊月三十的时候,阎王老子要收他的账的时候,那个时候一点不得力啊。那个时候再捶胸顿足,但悔之晚矣!

“这僧恁么问,赵州恁么答,且道作么生摸索?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毕竟如何?这些子是难处。所以雪窦拈出来,当面示人。”赵州答这僧的公案的确难以理会,雪窦祖师就把这个难以下手处给拈出来了。于是又举一则公案:“赵州一日坐次,侍者报云:‘王来也。’赵王来了。赵州矍然云:‘大王万福。’侍者云:‘未到,和尚。’州云:‘又道来也。’参到这里,见到这里,不妨奇特。”为什么呢?黄龙慧南禅师就这个“大王来也”的公案,有一个颂古的偈子,“南禅师拈云:‘侍者只知报客,不知身在帝乡。赵州入草求人,不觉浑身泥水。’这些子实处,诸人还知么?”我们怎么理解这公案的来龙去脉?怎样去理会祖师的这么一怀婆子心切。下面就看取雪窦颂:

“句里呈机劈面来,烁迦罗眼绝纤埃。东西南北门相对,无限轮锤击不开。”

这个颂的精彩绝伦,圆悟祖师在评唱中说:“赵州临机,一似金刚王宝剑,拟议,即截却尔头。”赵州老和尚不行棒不行喝,古人评唱赵州老和尚是三寸软舌,杀得了天下禅客。语言虽很平实,但是机关深重,就象少林寺的罗汉阵一样,进得去,出不来。赵州老和尚语言里的禅机是最精彩、最难以琢磨的,不是过来人,难过赵州关。“赵州临机,一似金刚王宝剑。”如果你拟议,你要去寻思,你要去找他语句的来去,那么脑袋就掉下去了。“往往更当面换却尔眼睛。”这个是高明处,我们是肉眼,遇见这些祖师一来,他把你的肉眼转成法眼,转成金刚眼。那可不得了啊!怎么有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能够把别人的眼珠换掉?把肉身凡胎,一下成了圣人,成了罗汉,那这个可是大手段!

“这僧也敢捋虎须,致个问头,大似无事生事。争奈句中有机,他既呈机来,赵州也不辜负他问头,所以亦呈机答。”这个来问话的比丘,这个僧人,看似问得很平常,“如何是赵州?”但是就这么一个平常话,无事生非啊,句里有机,暗藏机关。他既然暗藏机关来,赵州也不会辜负他,也是藏机而答。看起来似乎答得很平常,但是里面一样有机关,一样的有杀着。“不是他特地如此,盖为透底人,自然合辙,一似安排来相似。”不象搞导演的,我们看电视片里面的武打,打得精彩啊!还有武术比赛里的套路表演,他都是事先导演好了的。你一拳,我一腿;你一枪,我一棒,都导演好了的。怎么杀过去,怎么架过来。但是临时接机,要丝丝入扣,那可不容易。一定是要过来的人,他才能自然合拍,但看起来好象是早就安排好了的。

“不见有一外道,手握雀儿,来问世尊云:‘且道某甲手中雀儿,是死耶?是活耶?’”外道拿了一只小麻雀,来问释迦牟尼佛:“你说这个麻雀是死的,还是活的。”如果老佛爷说这个麻雀是死的,他就把小麻雀放了,说“老佛爷错了,你号称神通广大,连麻雀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啊?”若说这个麻雀是活的,他就一把捏死了,“活的?你看,死麻雀嘛!”老佛爷怎么处理这个麻烦呢?“世尊遂骑门阃云:‘尔道我出耶?入耶?’”他就站在门槛上,你说我是进去、还是出来呢?另外一个版本就是:“世尊竖起拳头云:‘你说我这个拳头是打开呢,还是把它合上?’”于是,“外道无语,遂礼拜。”

圆悟于此一评唱说:“此话便似这公案。古人自是血脉不断,所以道:‘问在答处,答在问处’”。赵州这则答话:“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就有点象老佛爷答话的公案。有的人问不在答处,答不在入问处,这个就叫“一行白鹭上青天”,牛头不对马嘴,那不行。所以必须要问在答处,答在问处。“雪窦如此见得透,便道:‘句里呈机劈面来。’”“如何是赵州”就这么一句话,就呈机劈面来。“句里有机,如带两意,又似问人,又似问境相似。”到底是问赵州老和尚你怎么样?还是在问赵州城里面风光怎么样?是问人,还是问境?它是模棱两可的,就看你怎么答。“赵州不移易一丝毫,便向他道:‘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他刚“如何是赵州?”赵州想都不想,脱口“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就回答出来了,让问话的陷在其中,看你能否出得来。

“烁迦罗眼绝纤埃,此颂赵州人境俱夺,向句里呈机与他答,此谓之有机有境。才转,便照破他心胆。若不如此,难塞他问头。”这就是祖师高明处,能够人境俱夺,也可以说人境俱不夺。“向句里呈机”——语句里面有锋,暗藏机关。我回答你的话也很平实,但是也是暗藏机关。“烁迦罗眼是梵语,此云坚固眼,亦云金刚眼,照见无碍,不唯千里明察秋毫,亦乃定邪决正,辨得失,别机宜,识休咎。雪窦云:‘东西南北门相对,无限轮锤击不开。’”前面的,昨天说了。“定邪决正,辨得失,别机宜,识休咎。”这一段昨天也说过了,今天就不多说了。关键是雪窦这句颂:“东西南北门相对,无限轮锤击不开。”圆悟说:“既是无限轮锤,何故击不开?”我们想一想,象这样的语言,我们怎样去感受无限轮锤都击不开?那个念头你就击不动,谁把真如击得动?既然我一丝不挂,一念不生,坐在了自在的位子上,岂是别人能够动摇的。牛粪能不能吃?有的说这个牛粪吃了要成仙,活一千岁,谁也相信不了。别说肚饱的人,那些饿得快死的乞丐都不会去吃的。这是决定见。决定见不可动摇的,这也是“无限轮锤击不开”啊!

所以,我们见地得证,真正得了决定见了,那就是“无限轮锤击不开”了。“自是雪窦见处如此,尔诸人又作么生得此门开去?请参详看。”那我们怎么把这个门打开?这个是什么门?这是真如门,生死流转的门,我们怎么去开?圆悟祖师在《碧严录》里的这么一种评唱,处处给我们留有悬念,让我们有参的余地。如果你过来的人,当然一笑了之。没有过来的人呢,那么请参详看,还得继续用功啊!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七 第十则 睦州掠虚汉
下一篇:《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五 第八则 翠岩眉毛

 文字禅的特点与形式——以《颂古百则》及《碧岩录》为例(戒毓法师).. 从《颂古百则》到《碧岩录》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一 解题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二 第一则 圣谛第一义之上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三 第一则 圣谛第一义之中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四 第一则 圣谛第一义之下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五 第二则 赵州至道无难之上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六 第二则 赵州至道无难之下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七 第三则 马祖日面佛月面佛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八 第四则 德山挟複问之上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九 第四则 德山挟複问之下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 第五则 雪峰粟粒之上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一 第五则 雪峰粟粒之下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二 第六则 日日是好日之上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三 第六则 日日是好日之下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四 第七则 惠超问佛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五 第八则 翠岩眉毛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七 第十则 睦州掠虚汉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八 第十一则 黄檗噇酒糟汉之上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九 第十一则 黄檗噇酒糟汉之下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