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九十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点击:2159]   [手机版]
背景色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九十一集)  2010/7/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9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零三面,倒数第六行看起:
  「本经先列声闻后彰菩萨。正如《佛地论第二》云:先说声闻,后说菩萨。声闻众者,近对世尊,亲受化故。又诸声闻,常随佛故,形同佛故。是故诸经多是先声闻,而后菩萨。」这个意思前面我们也都提到,结集经藏的时候,前面六种成就是世尊交代的,列上首完全是表法。从声闻菩萨众当中我们就知道这部经的性质,这部经世尊要教我们哪些法门,从表法的人都能看到。像前面讲的「了本际」,他代表的是自性,本际就是本性,了就是明了,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表这个意思,一生成就。通常看得最多的是舍利弗跟目犍连,几乎每部经都有他们两位,那就代表自性的智慧、自性的神通;也就是六根它本能是没有障碍的,眼见,我们能够见到遍法界虚空界,能够见到自性,有这么大的能力,六根的根性都不可思议。迦叶表禅净不二,阿难尊者代表多闻第一,让我们看到这些人就晓得这部经的重要性,我们学习这部经能够达到怎样的境界。
  今天我们看菩萨众,「又有普贤菩萨」,把普贤摆在文殊的前面,跟《华严经》一样,《华严》也是普贤摆在第一,文殊摆在第二。普贤代表行门,文殊代表解门,换句话说,这部经重在实行,要真干,重在行门。我们看黄老居士的注解,「菩萨乃梵语之略存」,这是梵语里面,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它简化,「具足应云摩诃菩提质帝萨埵」,上面还加个摩诃,摩诃是大的意思。「菩提质帝萨埵」,摩诃翻译为大,菩提翻译为道,质帝翻译为心,萨埵翻译为众生或者是有情,合起来就是「大道心众生」,这个在大乘教里面叫古译。古今是用玄奘大师来代表的,玄奘大师以前叫古译,玄奘大师以后叫今译。我们看注解里讲古译跟今译,意思在此地,不是现代。古时候翻为大道心众生,玄奘大师把它翻作觉有情,因为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众生。他情没断,情识没断,就是还没有能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没有做到转八识成四智,这样的菩萨叫菩提萨埵,他是觉悟了。如果他要是转八识成四智,那就称摩诃萨,摩诃萨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佛。所以「简称菩提萨埵,义为觉有情」,觉有情是玄奘大师翻的,玄奘大师以前翻为大道心众生。
  「同佛所证之谓觉,无明未尽之谓情。」这个地方全都是讲的法身菩萨,法身菩萨怎么叫无明未尽?无明的习气没尽,无明真的断了,不起心不动念,可是习气还是有。他们住在哪里?他不住在十法界,他在十法界之外,他住在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说诸佛如来,实在讲就是自己的实报庄严土,无明断了,证得法身,这个四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到方便土、到同居土,那是度化众生的,那是众生有感,十法界的众生有感,四圣法界是方便土,六道是凡圣同居土,所以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绝不失时,准确得很,有感就有应。感应有四种,前面我们都讲过,有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这四种。我们凡夫烦恼太重、习气太深,我们跟佛菩萨有没有感?有感,他有应,有应我们不知道。我们显感,他是冥应,冥感冥应我们都不知道,都不能够觉察,所以佛菩萨冥冥当中加持我们,冥冥当中在保佑我们。如果是显应那就很明显,你看到、你听到了,你心里感觉到了,那就很明显。明显的有,不是没有,同修当中常常有些人,这都是属於感应。所以无明未尽这句我们一定要晓得,他是习气没有断尽。
  「又觉是所求佛道,有情是所化众生」,这是觉有情的又一个意思,这是对教化众生来说的,前面是自受用,这是他受用。用什么来教化众生?用佛法。所以我们在此地看到,这是给我们学佛的人一个很好的榜样,菩萨教化众生,不离佛陀的教诫。那菩萨讲的跟佛讲的不一样,语言可以不一样,意思没有不一样,这是佛四依法讲的「依义不依语」。而不是像复讲,复讲一定要依义又要依语。菩萨教化众生可以依义不依语,你才能契机,否则的话就不契机。依义又依语那是什么?那是复讲佛菩萨所说的经,要给大众有信心,我没有改动佛菩萨所说的一个字,完全照说,这是建立信心,是这个意思。如果帮助众生理解,这是活活泼泼的,那就应当依义不依语。给他解释,经文绝对正确,没在上加一个字,可是讲解是活活泼泼,要把意思讲明白,要他能够真正体会得到。所以有情,就是所教化的这些众生,这是有情众生,他们的烦恼习气都没断。
  「利生为急,广度群生同登大觉,故谓觉有情」,这个意思比前面意思更好,菩萨确实发大菩提心,把帮助别人、成就别人放在第一位,希望别人先成就、希望别人早成就。地藏菩萨就代表这桩事情,「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你们看看《地藏经》,你展开经本,地藏菩萨里面列的上首大众,那是一切经里面你看不到的,十方诸佛如来都来参加法会。那些诸佛如来是什么人?全是地藏菩萨的学生,地藏菩萨的学生全都成佛了,他还在作菩萨。这是告诉我们,菩萨的心量应该如是,自己何必著急成就?真的是全心全力帮助别人。帮助根熟众生,让他们先成佛,根性没有熟的帮助他成熟,没有根性的帮助他种善根。菩萨的心愿是圆满的,真的是不舍一人,有缘的,菩萨度他,没有缘的,菩萨跟他结缘,来生来世就有缘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特别是大乘,尤其是净宗,净宗要以弥陀本愿为自己的愿力,阿弥陀佛确实不舍一人。所以菩萨的意思是觉有情。「菩萨二字则是最略者也」,这省略的,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用菩萨,尾音都省略掉了。
  下面说,「云何为大道心众生」,这是为我们解释,古译的,「以具四种大故」,这就是菩萨一定是具足这个四大。「四种者」,《清凉疏》里讲得好,「一者愿大,求大菩提故」。这是菩萨第一个条件,这个大愿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发菩提心,这就是愿大。菩提心,我们现在讲的比较清楚,多加了几个字,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菩提心的本体,真诚,真不是假的,诚不是虚伪的。学佛,如果是学大乘,那我们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万物,一定要用真诚心。真诚心的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正觉,自受用,用真诚心对自己,清净平等觉;对别人,对别人是大慈大悲。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智慧、什么样的方法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这是菩提心。
  现在这个世间众生,他遭的苦难太多了,苦难从哪里来的?从迷惑来的。那就晓得了,我们用什么方法帮助他?帮助他觉悟。用什么方法帮助他觉悟?身行言教。释迦牟尼佛一生做的榜样,我们要能看得懂,要能向他学习,他身行的就是他所说的,他所说的他全都做到,一点都不假,表里一如。佛有没有为自己?告诉你实话,就是为自己。一切众生是自己,自他不二,为他才是真正为自己,为自己是不知道为自己,那就错了。所以教我们觉悟,觉悟什么?觉悟不二法门。整个宇宙是一体,《华严经》上佛给我们说的,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同一个心、同一个愿、同一个智慧,乃至於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没有一样不相同。这是大乘教里面,佛教导我们真正认识自己,自己跟整个宇宙是一不是二,永远分不开,众生有难是自己有苦难,众生离苦是自己离苦,众生得乐是自己得乐,自他不二。所以你如何能入佛门?你看看经论里面所说的,放下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你就入门。八十八品见惑分为五大类,头一个是身见,执著这个身是我、那个身不是我,错了。诸佛如来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证得法身,什么叫法身?法是一切法,一切法都是我的身,这叫法身。执著这个身是我,把别的身都丢掉,好像你身上一样,你执著一根汗毛是我,其他的都不是我,我们说这个人迷了。我们现在就是个迷人,不知道整个宇宙万事万物跟自己是一体,一心一智慧。
  见性的人他才真正明了,再没有分别了,照顾一切众生跟照顾自己一样,把一切众生看作自己的家亲眷属,那还隔一层,实际上是照顾自己。法身菩萨每个人都是这样看法、都是这个想法,为什么?事实真相。我们以前曾经学过贤首大师的《妄尽还源观》,对这桩事情不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吗?从一体起二用,那个一体是自性,你看这个经上头一个列名的了本际,憍陈如尊者。本际是理体,《还源观》上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那就是本际,依正庄严都是从自性变现出来,一体,你怎么能说不是自己?哪有这种道理!大乘教上佛常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是自己,识是自己,心是自己的真心,识是自己的妄心,真妄不二。佛说众生迷了,迷在哪里?就迷在此地,不知道一切法是自己性识所变现的,在这里起了分别、起了执著、起了对立,产生矛盾,错了,大错特错。佛经当中讲的这些道理、讲的这些事实真相,今天这些科学家如果能够涉猎佛经,我相信他们会大幅度的提高境界,那就入佛菩萨境界了。量子力学里面已经讲到阿赖耶,只要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他就圆成佛道。怎么个转法?放下就转了,放下起心动念,於一切法通达明了,这就是如来果位,这就是佛法讲证得。
  愿大,不能没有大愿,想到自己一定要想到众生,尤其是正在迷惑颠倒的众生,我们用什么方法帮助他觉悟。众生今天贪著,贪财、贪色,我们自己能把这些放下,把自私自利放下,把名闻利养放下。是很想放,就是放不下,这原因是什么?佛法里面常讲,自己的业障太重,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二个,对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业障深重是烦恼障,真相没搞清楚是所知障,叫二障。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身行言教,身行帮助我们破烦恼障,言教帮助我们破所知障。佛对我们的恩德太大了,问题是我们要善学、要会学,会学你进步很快。怎么会学?会学是你明了就真干,这就叫会了。什么是真干?放下是真干,看破是明了。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他有哪一样没放下?他给我们做榜样是一辈子,真放下了。你在他身上有没有看到自私自利?你在他身上有没有看到名闻利养?他身上有没有带著贪瞋痴慢的习气?还有没有贪恋五欲六尘的这种现象?我们细细看,全没有。世尊当年在世常住在树下,没房子住。全都做给我们看的,得大自在。这个自在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心里没有忧虑,精神没有压力,身体也没有压力,身心健康,得大自在。
  第二个「行大」,这个行大就是「二利成就故」,真干,依教修行。二利,自利利他,这是一桩事情,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利他,决定分不开。我们今天没做到,自他分开了,界限分明,这是我们永远不得入门的原因。如果我们真的知道自他不二,入门不难。我今天自利,现在讲我个人的生活是自利,我每天的饮食维系我的身命,衣服要保持我的温暖,这是自利,没错。可是,我为什么要这个身体?要这个身体是为给别人服务的,这就是利他,这就不二。我今天为什么要发奋在这里苦学?我学成了,做样子给别人看,我学成了,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讲解给别人听,这是利他,是一不是二。如果我学成之后,将来当大法师,将来在佛门得名闻利养,错了,那你跟佛法完全背道而驰,为什么?你有二,佛法不二,永远记住,入不二法门。我看到别人现在受苦受难,自己要加倍用功,为什么?我早一天成就,他就少受一天苦难,我晚一天成就,他就多受一天苦难。这么多苦难人在面前,督促你赶快用功,你看到,你不能不发愤、不能不认真。所以这些苦难众生他也在我们面前示现,督促我们认真干,督促我们早一天成就。你说他是凡夫还是佛?无佛无凡夫,就看你怎么个看法。如果你像善财童子一样的看法,除掉自己之外,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善知识、都是自己的老师,成就之后也像诸佛菩萨一样,示现种种形相再帮助根熟众生。自跟他怎么分法?实实在在分不开。这是真正学佛契入佛境界头一个关口,这个关口很不容易突破,没有大愿大行很难。
  第三「时大,经三无数劫故」。劫是很长的时间单位,要经多少劫?无数劫,无数劫还得翻三倍,所以这是长期的工作,不是短期。那我们就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修行,就得经这么长的时间。我们想早一天成就,早一天帮助诸佛如来度化众生,就像文殊、普贤一样,像迦叶、阿难一样,我们看到别人成佛,我们示现做他的弟子、示现做他的外护,肯定如是,成就佛陀度化众生的大业。要想把时间缩短,就得听佛的劝告,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你的时间就大幅度的缩短。你看这里,「经三无数劫」,《观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我们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什么品位?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极乐世界最低的品位。在极乐世界修行,要修多久圆满成佛?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二劫,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到极乐世界十二劫就圆满,你就证得无上菩提。三无数劫跟十二劫比,这个时间缩短得让我们不敢想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决定没有妄语,我们要能够信得过。
  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之后,所以古来许多的大德把这些其他经教法门统统放下,这一生当中就搞一门。古大德里面很多一生就念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这些人个个都往生,而且这里面绝大多数,应该可以讲十之八九,这么样的比例,三年把事情完成。我们这个数据从哪来的?从《净土圣贤录》、从大藏经上的《往生传》,你看出家、在家念佛往生的,念多久?三年、五年就成功,就走了。那我们就很清楚,决定不是他念佛三年、五年寿命就到了,不是的,而是自己功夫成就了,请求阿弥陀佛提前来接引。条件具足了,信愿行圆满做到,真信、真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我想学一切经论法门,到极乐世界再学。先在这个世界只取极乐世界,其他的全不管,他那么快的速度就成功了。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除了在《往生传》、在《净土圣贤录》、在古人笔记里面看到的之外,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真的看到过这个事情,站著往生的、坐著往生的,都是预知时至,临终没有生病,走得那么样自在、那么潇洒,这个不是骗人的。这是学佛人当中第一等人,憍陈如代表的,如来第一弟子。
  第四个条件是「德大,具足一乘诸功德故」。这一看这个四大,德大难。我们怎样才能具足一乘一切功德?给诸位说,真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不是说一心,一心不容易做到,一向,一向专念你就具足一乘诸功德,这个一乘是一佛乘。只要你心里有阿弥陀佛,你就具足一乘诸功德;不是大乘,大乘比不上一乘,大乘是菩萨,一乘是诸佛如来。这是无比殊胜功德,不难!
  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地球发生灾难,美国宇航局,应该就是太空总署,这些科学家告诉我们,他们说很可能发生的,就是银河对齐,马雅人讲的预言,他们讲的是二0一二,太空总署这些科学家说不是二0一二年,而是二0一三年。他也给我们一个警告,最可能的,太阳风暴会把地球上造成严重的损害。所有科学设备,可能因为电没有了,全球电没有了,凡是用电器的,像现在飞机轮船、通信,卫星通信全都没有了;像我们住在高楼,电梯没有,家庭所使用的电器用品统统没有,电灯也没有,电话统统都没有了,会带给我们这样的困难。估计这个灾难要多少时间才能恢复?估计应该是十年才能恢复,这个麻烦很大。而我们白天看不到太阳,一片漆黑,他说大概是三、四个月到半年的时间看不到太阳,可能会碰到这样的灾难。所以我们的学佛人,我给几个比较亲近一点同修,我常常告诉他们,我们心里面没有恐怖、没有恐惧,我们不贪生不怕死,我们要把往生的日期订在哪里?订在二0一二的年底。如果这个发生了,发生了我们就提前走,这灾难对我们有好处,帮助我们提前了,就告诉我们要赶快,迟了就来不及,又搞轮回,搞轮回太苦,我不再搞轮回了。诸位你们的时间还很久,长命百岁,我的寿命只有两年。这也是时间都订了,也预知时至,彻底放下,该做的事情,积功累德赶快做,不能再做糊涂事了。所以我把这个时间挪出来,跟大家在一起学《大乘无量寿经》,希望这部经能够流传后世,我有这个信心,普度往后还有八千多年的众生。法不会灭的,众生回头了,佛菩萨就来了。这一条我们了解,《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下面我们接著看,「此亦含摄《法华》之六大」,《法华经》上给我们讲的六大,六大第一个「信大法」。这个法门是大法,没有一个法门能够普度世尊末法后面九千年的众生,只有这个法。古大德给我们做证明,《华严》、《法华》末后都归净土,都归到《无量寿经》,这就证明这个法是大法,要相信,决定不怀疑。「解大义」,今天我们多么幸运,过去两千年来,《无量寿经》都没有一个善本,你看看原译本,念起来很困难,哪有这个本子念起这么爽口、通畅、欢喜、没有障碍。黄念老居士给我们做的讲义、讲解,解大义。「发大心」,这个发大心是真正发心求生净土。「趋大果」,就是这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向专念,一切时一切处心里面常常想到阿弥陀佛,心里真有佛。「修大行,证大道」,每天读诵、念佛就是修大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证大道,为什么?十二劫就圆满。「以具上述诸大故,名为大道心众生」,这解释菩萨。
  下面念公为我们介绍普贤菩萨。「普贤亦名遍吉」,遍是普遍,遍法界虚空界;吉是吉祥。「《清凉疏》谓普贤有三」,这是讲三类,实际上普贤就太多太多了。给诸位说,真正发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人就是普贤菩萨。为什么?这个经第二品,品题就是「德遵普贤」,那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法门的境界,极乐世界这些菩萨统统可以称之为普贤菩萨,我们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我没修十大愿,一句阿弥陀佛把十大愿全包了,不可思议。德大,普贤大士之德就在这一句名号上,细说就是在这部《无量寿经》,所讲的全是普贤大士之德,这还得了吗?「清凉」,就是《华严经疏钞》里讲的,《四十华严》所说的,「第一个位前,但发普贤心」。我们现在是发心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是普贤心,我们现在是位前普贤。第二是「位中」,正在这个位子当中,那是等觉菩萨。第三「位后」,位后已经成佛,「成佛不舍因行」,这个意思是「谓成佛仍不舍因地的修行」。成了佛,得果就是成佛,成佛之后,还是以菩萨身分帮助阿弥陀佛,在十方刹土接引众生,以菩萨的身分。菩萨身分方便,佛的身分不方便,佛是师道,师道是尊师重道,不方便;菩萨是同学,前后同学,方便太多了。所以诸佛如来教化众生,很少用佛的身分,用菩萨。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统统是普贤菩萨。
  「疏谓普贤之义为: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地曰贤」,这把两个字分开来讲。「此即位后之普贤,是为如来之化现也」。佛的化身,三十二应全是佛的化身,即使化现佛,那还是化身。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是什么身?应化身,不是报身,报身我们见不到,报身太大。报身佛,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见到阿弥陀佛的报身,你要知道,见到阿弥陀佛的报身,你自己就证得报身;你要不证得报身,你见不到佛的报身。所以一般在同居土里头,见到佛还是应化身。到什么时候见到佛的报身?明心见性。也就是刚才讲的凡圣土下下品往生,在那边修行十二劫,你就证得报身,因为你成佛了,你在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的报身,这时候是真正的阿惟越致菩萨。在这之前,你那个阿惟越致菩萨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的,你实在不是,但是你的智慧、神通、道力跟阿惟越致菩萨没有两样。这个好处,十方诸佛世界里头没有,只有极乐世界有,你想想,这个地方该不该去?不但该去,得赶快去。这个世间别再留恋,留恋在这个世间,自己要是把握不住,你就不可能不造业。所以你要细心去想想,这两个修行的处所,利害得失是天壤之别,聪明人应当知道怎样去选择。
  「至於《会疏》云」,《会疏》是日本人注的,《无量寿经》的注解,它有这么几句,也是解释普贤,「体遍法界」,这是普的意思;「位邻极圣」,所以叫贤。这也是位中普贤,等觉菩萨。都是给我们说明普贤菩萨的意思。「《会疏》又云:能导御一切」,导是引导、指导,御是统御,就是带领的意思,一切是指众生。十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十法界众生,都有能力去帮助他、教导他、去带领他。「发十大愿王。愿西方往生,特翼赞弥陀」,帮助阿弥陀佛,「故於此经是为上首」。在这个经上,菩萨众里他列第一个,他来表法的,我们读了这些就晓得。「又《探玄记》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探玄记》是贤首国师注解《六十华严》,晋译的,这个本子他老人家讲「德周法界」,圆满的性德,这是普,「至顺调善」,顺是什么?中国人讲孝顺,调是调理,善是至善,我们中国人讲「明德,亲民,止於至善」,这是贤的意思。
  「《大日经疏一》曰」,这是密宗的典籍,「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这个解释也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两个字,普跟贤都是圆满的性德,一切众生个个不无,统统有。我们现在迷失了自性,性德在不在?在,只是隐而不现。迷了,智慧变成烦恼,德行变成造业,我们造的善恶业,这德行变成造业,相好变成六道;也就是说,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迷了之后它扭曲,扭曲也不是真的扭曲,什么时候我们回头,这个扭曲也就恢复正常,恢复正常就是普贤的性德。所以底下说得好,「谓菩提心所起愿行」,这句话很重要,你的愿、你的行要跟菩提心相应。所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重要,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跟它相应,我们就在菩提道上。我们用什么心念佛?是用菩提心念佛,菩提心充满我们身口意,这就是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身行言教,把菩提心在自己身心显示出来,用真诚心待人接物,用清净平等觉、用大慈大悲,自他不二。「悉皆平等,遍一切处」,我们的信、我们的解、我们的行、我们的证都遍一切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华严》境界。「纯一妙善」,纯一妙善是总的来说。为什么佛菩萨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我们要入这个境界,你说你欢不欢喜?跟诸佛菩萨一样,法喜充满。「备具众德」,备是没有欠缺,自性里头本具的德能统统现出来。这是普贤的意思。
  「普贤、文殊乃释迦如来之二胁士」,胁士就是两边的,「侍佛左右」。我们后面这三尊佛像,当中是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是法身,卢舍那是报身,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三身是一身,一身是三身。从体上讲是毗卢遮那,法身;从用上讲,在实报庄严土,那叫卢舍那,报身;应化在十法界,这叫应身,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没离开。我们这后面,文殊、普贤在佛的两边。「乃释尊会中上首,在华严会上亦是上首。又普贤菩萨为一切诸佛之长子」,这个长子是通号。「《四十华严经四十颂》」里面有一句,「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所以诸位要知道,菩萨的名号不是一个人的专称,你学这个法门,就叫做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上,学《华严经》的,是普贤菩萨,也是文殊菩萨。你理解,《华严经》明白了、理解了,这是文殊;把你所理解的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工作、落实到待人接物,那叫普贤。普贤代表行门,文殊代表解门,解行不二,都是从用上说的;体,毗卢遮那代表本体,代表自性清净圆明体,都是表法的。
  「可见普贤正是如来法身之所流现,化作等觉大士,襄赞释尊,演唱圣教。若据密教,普贤即是密教初祖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即是金刚手菩萨摩诃萨。」他摆在此地,菩萨里第一个人,前面我们看到迦叶尊者表禅净不二,这个地方,普贤菩萨在此地又代表密宗跟净土也是不二的。普贤菩萨在密宗是密教的初祖,密是他传的,但是在密宗里他称为金刚萨埵,金刚手菩萨摩诃萨。下面「《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曰: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他在这里代表的、表法的意思深,可以说是深广无际。「又金刚智之《五秘萨诀》曰:金刚萨埵者,即是普贤大菩萨异名也。亦名一切如来长子,亦名大阿闍黎。」我们看看这几句所说的,金刚萨埵就是普贤菩萨的别名,在密宗里面的名称。「亦名如来长子」,这是《华严经》上称的,「亦名大阿闍黎」,大阿闍黎是密教称的。阿闍黎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轨范师,他的思想、言行可以做为修行人的榜样、模范,无论你是修哪一个法门、你是修哪一个宗派,普贤菩萨是总的示范。十大愿王每一愿都含摄其他的九愿,於是十愿就变成一百愿,这一百愿再要展开,无量无边的菩萨弘愿统统包括了,一条都不漏。从菩提心生的,真实不虚。
  「礼敬诸佛」,什么是诸佛?自性是诸佛。一切众生的体,在哲学里所讲的本体,能生能现的这个理体就是自性。佛法上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换句话说,心跟法是一不是二,心就是佛,法怎么不是佛?礼敬诸佛的意思我们就明白了,礼敬诸佛是一切恭敬,这才能把无始劫来极其微细的傲慢习气都断干净。为什么?礼敬诸佛,礼是外表的形式,敬是内心,内心真正有敬意,一切恭敬。对一切人恭敬,那一切诸佛菩萨不必说了,为什么?一切人是未来佛。对一切动物恭敬,动物里蚊虫蚂蚁、蜎飞蠕动,现在我们知道,动物最小的是细菌,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菌像小虫一样,它动,那是诸佛,对它要礼敬。树木花草它也是心现心生的,石头、泥沙这些矿物也是心现识变的,乃至於虚空,没有一法不是心现识变的,全是诸佛。所以《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情众生,无情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植物、矿物、虚空大地,在大乘法里面全是自性现的,没有一样不是自性。自性在哪里?随拈一法无有不是,明心见性的人就知道了。所以礼敬没有边际,真的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是自性的性德,圆满的性德。我们要想见性,你这样做就很容易见性,你不是这样修法,见性很难,为什么?你有业障。业障是什么?不敬!你的自性本来是具足礼敬,你今天对人有傲慢,这个人看不顺眼,那就是你为什么不能见性的原因。普贤菩萨给你讲清楚了,教你了,那你对他不相信,不肯依教奉行,谁吃亏?自己吃亏,普贤菩萨不吃亏。法性、法相不吃亏,自己的亏吃大了。就是迷了之后醒不过来,没有办法觉悟;要想觉悟,从礼敬开始,这普贤菩萨教的。
  第二「称赞如来」,第三「广修供养」,广修供养就是共产主义,就是六和敬里「利和同均」。底下是「忏除业障」。前面三个没有做到,业障忏除不干净,怎么忏都不干净,都还留著尾巴;前面这三个做到,业障会忏除干净。你就想想,我对一切人事物还有一点点没有恭敬心,那就叫业障;我见到别人做好事不能称赞,业障;见到别人做不好就宣扬,也是业障。所以称赞是称赞善,不称赞恶。我看到众生受苦受难,我自己生活还能过得去,看到之后,有这个因缘去帮助他而不肯去做,业障。你的业障怎么能忏除?所以前面这三个道理深。这十大愿,后后深於前前,后面可以包括前面,第二愿包括第一愿,第一愿不包括第二愿,末后「普皆回向」是统统都包括。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真干,从自己真诚心里面去做起,那就对了。作阿闍黎,阿闍黎就是做榜样,真的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为人师是言教,行为世范是身行,得真干才行。
  「今此经中,普贤大士,列最上首,正显密净不二」,这个意思好,说得真好,「故先师夏老云」,就是夏莲居老居士,「净土即是密教显说」。这个话是什么?劝学密的人回归净土。为什么?密不容易成就。黄念老告诉我,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修密宗的只有六个人成就。这是他老人家告诉我的,太不容易了。修禅宗的,这是倓虚老法师讲的,他说他一生当中,参禅开悟的他一生当中没见到,没见过也没有听说过;得禅定的有,像虚云老和尚得禅定,开悟的没有,你就知道难!迦叶尊者在此地表法,禅净不二,你要想真正成就,你修净土,禅可以带著,有禅有净土。这就说明,禅那一边不能成就,净能成就。学密的也是如此,这个地方普贤菩萨在这里表法,密那里不能成就,净成就了。夏莲居老居士他也学禅、也学密,最后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黄念祖老居士他也学禅、也学密,他的禅跟虚云老和尚学的,他的密是跟贡噶老人学的,他也修净土。最后在生病期间当中,他告诉我,每天念佛十四万声,日夜不懈怠,念佛往生净土。这都是大善知识,在这种末法时期给我们来做示范。为什么做这种种示现?这是无尽的慈悲,告诉我们别走弯路,他们走弯路给我们看,最后他总是归到净土,成就了。那我们还要学禅、还要学密吗?不要了,我们直接修净土就好,直路,不拐弯。表这个意思。「藏密红教祖师莲花生大士,即阿弥陀佛之化身佛,故红教尊崇弥陀,劝生极乐,远盛於其他教派。密净不二之旨,於本解中暂不详论。」这个示现,特别是念公老人末后这一招,告诉我们,专念阿弥陀佛,一心求生净土,他成功了。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这是梵文音译的,译法不一样,音都还差不多,都很接近,翻成中国意思叫「妙首」,也叫「妙吉祥」,「亦云妙德,是诸佛之师」。经上告诉我们,他是过去七佛的老师。你看七位学生都成佛了,他老人家还在菩萨位,帮助别人成就无上菩提,他做榜样给我们看。「《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这菩萨依赖之人,多少菩萨在修行过程当中都是文殊菩萨照顾。实际上文殊菩萨久远劫也就成佛了,但是都是以菩萨身,跟普贤菩萨一样,成佛了不舍因地。我们看到经上只讲七佛之师,在这个地方看到了,「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这是佛在经上说的。「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在佛道、在菩萨道里面,他就像父母一样,照顾这些发心学道的修行人。
  「《心地观经》曰:三世觉母妙吉祥」,妙吉祥就是文殊师利,三世觉母,觉就是佛,三世佛母。「又妙德者,《法华嘉祥疏二》」,二是第二卷,「曰:文殊,此云妙德」,文殊是梵语音译的,文殊师利翻成中国是妙德,妙吉祥,「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果无不尽,称妙德也」。为什么翻作妙德?德圆了,果已经证到极位,果无不尽是已经证到极位,也就是功德圆满,称妙德。「《会疏》曰:具三德秘藏,神化不思议,故名妙德。」三德秘藏,大乘经上常讲的三,法身、般若、解脱,叫三德。具是具足,这是讲证得,证得三德秘藏的是法身菩萨。阿罗汉在三德秘藏只有一个解脱,阿罗汉还没有般若、没有法身,解脱一般讲半个解脱,解脱没有圆满。权教菩萨,般若跟法身都没证得,法身菩萨才证得,我们中国人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证得,见性成佛证得了。在《华严经》上,圆教初住就证得,证得不能说圆满,为什么?他习气没断,无始无明习气还存在。前面讲过了,习气要三大阿僧只劫,习气才断掉,习气断掉就圆满回归自性,那是常寂光净土了。所以他具足三德秘藏,也就是真正是早就证果,不舍因行,跟普贤是一样的。所以说诸佛之师,神化不思议,神通、教化不可思议,所以称妙德。
  「妙吉祥者,《圆中钞》曰:微妙三德,同佛所证,故亦云妙吉祥。惑业苦三,有少分在,皆未吉祥。」这句话我们要把它记住,惑是迷惑,业是造业,苦是受报,这是什么?这是六道轮回里面的东西。迷惑、造业、受报,这三桩事情有少分在,都不能叫吉祥。我们世间人过去赞叹别人说吉祥,那真的是赞叹之话,有名无实。佛家吉祥的标准,最低限度是阿罗汉,为什么?阿罗汉惑业苦尽了,断尽了,超越六道轮回,对四圣法界称为吉祥。但不能加个妙,妙是法身菩萨,才能称为妙吉祥,「微妙三德,同佛所证」,这是妙吉祥。「位居究竟,三德圆彰,故又号妙吉祥也。」你看看位居究竟,究竟是妙觉,不是等觉,他示现是个等觉,等觉是他的倒驾慈航,他真的是早就成佛了。「文殊於菩萨众中,智慧第一,本为龙种尊王如来」,他从前成佛了,这是他的佛号。「现在北方常喜国成佛,号宝积如来」,原来宝积如来也是他,《大宝积经》里面讲的,原来还是他。「未来成佛,号普见如来」,将来他又示现成佛,得大自在。
  这个地方给我们透了个消息,什么消息?无始无明习气断尽了,实报庄严土也没有了,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报土也不是真的,只有常寂光是真的。在常寂光,有人问我起不起作用?你看到这,起作用。在常寂光里面,随时众生有缘有感,他就起应,这个应里面能应真正的佛身,出现了。文殊菩萨就是个例子,不需要示现八相成道,能示现究竟果位来出现。这就是有感,大概是什么人感?法身菩萨,有感他就有应。「故知文殊大士乃过现未三世成佛者。今示现会中,大智独尊,表此法门惟大智方能信入。」这是真的,不是真正的大智、大善根、大福德人,对这个法门不能当下就接受。「又妙德者,了了见佛性故,今邻普贤位列上首,正表禅净不二。」因为文殊菩萨也是禅宗的祖师,所以五台山是禅宗的大本营,禅宗的祖庭。我们这里看到文殊、普贤表法的意义。
  我是讲《华严经》讲了一半,想起来文殊、普贤修哪个的?因为那个时候我对净土没有信心,也不怀疑、也不反对,不想修净土,还是想学教。结果把《华严经》后面翻开来看看,都是发愿求生净土。再看五十三参善财童子,那真叫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虽然参访每一位善知识,最后都是礼辞,恋德礼辞,感恩教诲的大德。礼辞是礼谢,辞,不学这个法门,他还是一句弥陀念到底,没有改变法门,自始至终。我这才认真思考净宗的微妙处,这样才接受,所以很不容易,我是《华严》、《法华》、《楞严》把我引导到净土来。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九十二集
下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九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净土大经解科注 第六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八集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