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七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点击:2159]   [手机版]
背景色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七三集)  2010/10/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7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九十九面第四行。
  「智慧,即般若」,从这里看起。这是经文:「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老居士跟我们解释智慧,就是梵语般若。「《智度论》曰: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这句话我们要特别留意,没有比这个更超过的;换句话说,这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在佛法称之为般若。
  智慧从哪里来的?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世尊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自性本有的,本有的智慧,本有的德能,本有的相好。换句话说,自性里头没有一丝毫欠缺,它是圆满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是说佛有我们没有,我们跟佛没有两样。但是事实上,现在差别很大,我们跟佛不能比,原因在哪里?佛也说过,「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重要。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不见了,不是没有,因为自性里面东西不生不灭,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现在不见是有障碍,这个障碍不是般若德相有障碍,是有一种障碍把它障住,我们看不到这些东西现前。什么障碍?妄想、分别、执著。换句话说,我们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智慧德相就现前,圆满的智慧。德是什么?德在佛法里面讲神通,那是德能。眼,眼见能见到遍法界虚空界,能见到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个能力多大!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能看见宇宙的源起,智慧能知道这是什么原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相是相好,我们一般人讲真善美慧,在什么地方看到?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的西方极乐世界看到了,那世界美好;华严会上世尊为我们介绍华藏世界看到了,那是没有障碍,也就是完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现出来那种德能相好,本来是那个样子,一点都不稀奇。
  华藏世界是我们自己心现识变的,它那没有识,所以它没有变化,只有心现。西方极乐世界亦复如是。自己心现,自己哪有不能受用到、享受到?肯定有!佛说得这么清楚,只要把障碍除掉,而且佛还告诉我们,我们无始以来这业障习气太重,迷的时间太长,现在要想恢复,不能一起放下,佛教给我们慢慢的放也行。教我们先放下执著,执著一放下,六道就没有了,六道里面这些灾难你就不会受,六道没有了。先放下执著,再放下分别,分别放下了,声闻、缘觉这两道没有了,四圣法界这两个法界没有了,只有菩萨、只有佛。如果把起心动念也放下,这两道也没有,菩萨、佛也没有了,也就是说十法界就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出现的是什么?出现一真法界,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就出现,这个只有心现没有识变,这个境界里头,像相宗所说的,都已经转识成智。
  怎么放下?要晓得,你不要去用它。在日常生活当中,我用眼见,我用耳听,我都用,眼耳鼻舌身全用上,但是什么?不执著。不执著就是不用第七识,末那识是执著,我不用它;第六意识的分别,我不分别就是不用第六识。相宗转识成智,六、七因上转,就是修因的时候,我们现在要下这功夫。所以真修行,真放下,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对分别执著是愈淡愈好。我们先从什么?先从淡薄,一定是一年比一年淡薄,一月比一月淡薄,那你就很有进步。真正能够到一个月比一个月淡,我们往生就有把握。如果不肯放下,那就没有法子,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人所说的,你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没放下,口念弥陀心散乱,分别执著的习气还在,没减少,这个不行。
  所以佛教给我们教得好,你看佛教后世的学生,必须遵守两桩事情,这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讲的,第一个持戒,第二个吃苦。「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都得要放下;你不放下,你就不能持戒,不放下你就不能吃苦。这两桩事情好事!帮助你成就道业,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你要是不愿意持戒,持戒受拘束,不自由、不自在,不愿意吃苦,换句话说,你还愿意继续搞六道轮回,不就是这桩事情吗?我不想再搞六道轮回,那我就老老实实持戒,真正学吃苦,生活愈简单愈好,这个事情重要。所以这个智慧,经上这么一说,我们就明白了,这是什么智慧?明心见性的智慧,这是无比无等无胜。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智慧现前,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中国同学们都熟知的,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为我们示现,他也是一时顿舍,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一下放下,这很了不起。放下就见性,智慧就现前,障碍没有了,见性成佛。
  再看,「又《往生论注》曰:般若者,达如之慧名。其义为,通达於真如之智慧,名为般若。」实际上跟前面讲是一个意思,无上无比无等无胜,就是通达真如。真如就是本性,通达真如就是明心见性的智慧,叫般若,可见它不是普通的智慧。我们今天习惯上讲,言词上说,这世间人的智慧我们称之知识,通过戒定慧得到的那是智慧,不通过戒定慧全是知识,决定不是智慧,这要知道。也就是说阿罗汉的智慧从哪里来的?清净心来的,我们这经题上后面这五个字。阿罗汉的智慧是清净心,也就是说得清净心就证阿罗汉果,六道就没有了。菩萨的智慧是从平等心来的,平等比清净高,分别没有了;佛比菩萨更高,佛是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看看清净平等觉,声闻、菩萨、佛陀,这在经题上告诉我们,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完成?一句佛号。所以你会念,清净心现前,这真会念。念一辈子佛,心里面还是妄想分别执著,那你是一点功夫都没有,出不了六道轮回。他不是白念,做为来生后世的善因,他这一生当中考试不及格,来生后世遇到缘继续再干,这个现象是正常的,是普遍的。
  惠能大师当时就能开悟,就见性成佛,我们知道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不知道修了多少世,他才有这样殊胜的境界出现。我们过去世修学功夫比不上他,那要加功用行。不过我们虽然功夫不行,这一生当中遇到了净土,这真是无比的幸运,为什么?净土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你统统可以带著去。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没有带业的,只有把业障统统消除,你才能提升,唯独这个法门,它不需要断烦恼。它需要什么?你能把烦恼伏住,烦恼在,不起作用就行了。用什么方法伏?一句佛号。古人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妄念起来了,不管这个念是善念、是恶念,只要念头起来,这是念起。善念,诸位知道三善道;恶念,三恶道,只要是念头起来就是六道轮回,那个业起来,它在浮动,一句阿弥陀佛把它换过来,取而代之,念念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三善道不相干,跟三恶道也不相干,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念念相应,这么个道理!我们要明了,千万不能错过。只要把阿弥陀佛抓住,抓紧了,没有一个不往生的。这是世间任何行业都不相干,都可以去做,只要起心动念全是阿弥陀佛,就成功了,那叫真正念佛人。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心里真有阿弥陀佛,那就是真学佛、真念佛。《大势至圆通章》上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个话重要!我们明白之后心就安了,道理明白,不再疑惑,信心就十足。所以我们看到念佛往生的人,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都有,那是我们的好榜样。
  再看底下这一句,引《大乘义章》的,「又《大乘义章》曰:真心体明,自性无暗,目之为慧。其义为,真心本体明现,自性朗然,明显无暗,称之为慧。」这是引经论,祖师大德给我们解释的。真心是万事万法的本体,它是明的,光明的。真心就是自性,自性就是真心,说的是一桩事情。自性是光明的,所以见性之后,你看到整个宇宙是一片光明,叫大光明藏,见性的人再看不到黑暗,这就是真正智慧现前。真正智慧现前,不但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通达明了,而且你看到遍法界虚空界是一片光明。暗是什么?暗是无明。无明从哪里来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无明就现前,自性里头的光明就没有了,被黑暗遮住、障碍住。所以《大乘义章》这句话,它的意思是真心本体明现,见性的人境界,明心见性就是这个境界,自性朗然,自性里面的智慧光明完全透露出来,所以一切黑暗都没有了,这称之为慧。我们今天迷失了自性,所以我们见的是什么?唯暗无明,没有明。我们今天看到明是什么原因?日、月、灯光,把日、月、灯去掉之后就一片黑暗,你就知道那叫无明。我们的太空,这诸位都晓得,太空是黑暗的,太空不是明亮的,是黑暗的。如果明心见性,太空是明亮的,不是黑暗的,它不需要日月光,日月灯光不需要,自然明亮,本来是明亮的。我们到底是真的见性,还是没有见性?从这个地方就明了,你什么时候看到整个宇宙是一片光明,你明心见性了;你还看到有黑暗的,你还没有,没到这个境界。这是自性般若智慧现前。
  「今经於自觉愿中」,这求自觉,「首言智慧者,以智慧最上故。又佛法大海,智为能度故。」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学佛求什么?求智慧就对了,你求别的你就错了。你求智慧,你永远不会迷失方向;你求其他的,你误入歧途自己不知道,你会愈陷愈深,那个麻烦就大了。我们深深相信,法藏比丘、诸佛应化在西方极乐世界,就像世尊释迦牟尼佛一样,三千年前他到这个世间来出现,来示现,《梵网经》上告诉我们,这一次来示现是第八千次,早就成佛了。法藏比丘还不是早就成佛!这个示现是做给我们看的,我们是真的凡夫,不是假的,是真的,做给我们看的;是教我们怎样破迷开悟,怎样脱离六道十法界。所以修学目标一定要定在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那你要定在智慧,这经后面都告诉你,你要放下,把障碍放下,你的智慧在,你的智慧没失掉,只是有障碍而已,障碍放下,智慧就现前。菩萨证无上菩提,没有一个例外。所以在这部经上,你看求自觉的愿,首先讲智慧。佛法大海,智为能度,这是《大智度论》上说的。大海有两个意思在里头,一个是迷,一个是觉,迷了的时候,六道十法界是苦海,只有智慧才能度。你看清净心生的智慧,就脱离六道;平等心生的智慧就脱离小乘,声闻、缘觉是小乘,这是迷的海。觉海是佛菩萨所证的,把起心动念放下,超越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佛这两个法界,这才能证得实报庄严土,一真法界。这不放下不行!
  底下,「如《汉译》曰:檀施调伏意,戒忍及精进。如是三昧定,智慧为上最。」汉译这段经文里讲六度,这也是教给我们,我们放下从哪开始?从布施开始。布施是什么?布施是调伏,就是伏烦恼,什么烦恼?意,就是念头,贪瞋痴慢疑的习气就是这个意。欢喜布施,这个习气慢慢自然就薄。修财布施,欢喜财布施,你对那个贪就放下了,而且这个贪里面范围很广,财色名食睡都要放。为什么把财摆在第一?确实一般人真的把财看得太重,所以把它放在第一,第二个就色。我也曾经听同修告诉我,他们曾经有人做调查,普遍去采访,问问这些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各行各业的,问他们,「在你们理念当中,人生在世什么最重要?」只说一桩,什么最重要?大家都说财。几千个人里面几乎都是一致的,好像没有说财的话只有几个人。有了财之后,第二个什么最重要?一定是色,你看看你麻烦不麻烦?你说这个多可怕。所以这个东西要淡化,你不淡化,不但出不了六道轮回,出不了三恶道。因为贪瞋痴慢,它是与三恶道相干,它不是三善道。仁义礼智信是三善道,十善业是三善道,他们都没有说,起心动念全是跟恶道相应,这还得了!你说这多可怕!几个人起心动念跟孝悌忠信相应,跟礼义廉耻相应,跟仁爱和平相应,有几个?一个都没有。你去调查,一百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一千个人当中也没有一个,一万人当中恐怕还是没有一个,这个社会所以才会有灾难。
  二0一二这个灾难的预言,很多人问我,大家对这桩事情心都不安,这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科学家布莱登他不以为然,他说:「二0一二是全人类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的一个契机,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端正心念,将来的世界会愈来愈美好。」我们听了有没有问题?你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假如现在世界的人不肯弃恶向善,不肯改邪归正,没有正念,那怎么办?这是一个转捩点,端正心念,这个世界有救,不会毁灭;如果不能改邪归正,依旧念念都是自私自利,那这个世界就跟预言家讲的一样,世界末日!时间愈来愈近,科学家提出警告,时间大概就在十二个月到十八个月,就能够明显的见到。我们佛门弟子听到这个信息,好事!我们要加功用行,克期取证。来得及吗?来得及。《弥陀经》跟我们讲,若一日到若七日都能成功,那我们还有十二个月到十八个月,这时间足够了。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不但往生,高品位的往生。所以这个信息对真修行人来讲,是很好的增上缘。你这个时候不能不放下,摆在你面前两条路,一个是极乐世界,一个是世界毁灭,你走哪条路?走极乐世界的人都是心念端正,都是弃恶扬善,都是改邪归正,纵然不往生极乐世界,那就像布莱登博士所说的,拯救了地球,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念佛人这里有两重意思在里头,我们可以像科学家所说的一样,我们能拯救地球,我们把地球带到更好的方向;另外一个意思,我们会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会永远离开,不但是六道轮回,离开十法界。取决的权在我们手上,不在任何人手上,我们自己真觉悟,真的干,就能有成就。所以布施就非常重要,看到别人有需要的,我们自己能帮得上忙的,全心全力帮助大家。
  持戒、忍辱、精进非常重要,持戒是德行,从哪里做起?决定要从《弟子规》做起,这个事情不能躐等。古来祖师大德走的这条路,在古印度是以小乘做基础,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小乘大概也兴旺了二、三百年;唐朝中叶之后,我们的祖师大德不用小乘,改用儒跟道来代替小乘,这个实验成绩非常可观。从达摩祖师到中国提倡禅,这一千二百年当中,我们看到禅宗的典籍《五灯会元》,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一千七百多人。你再看《传灯录》,如果再加上教下的大开圆解,密教的三密相应,净土的理一心不乱,统统合起来,我估计应当有三千人左右。这三千人修行成佛了,他们真的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下,给我们做出非常好的榜样。持戒念佛有凭有据,有效果、有成绩,我们不能够疏忽,我们一定从《弟子规》、从《感应篇》、从《十善业》。净宗学会成立之初,我提出修学净宗的人五个科目,「净业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多简单!一说大家都能记住。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起心动念不能违背,一定要与这些戒律相应,这个好!成就自己的德行,你的心就清净。因戒得定,六度里面讲得详细一点,你有戒你就有忍,忍是得定的前方便,你都不能忍,你怎么会得定?所以忍进是得定的前方便。你能忍,你能够精进,精进两个字重要,那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叫做精进。一门深入是精,长时薰修是进,这个要搞清楚。如是三昧定,你才能得定。定是什么?定是清净平等觉,那就是定,定能开慧,智慧为上最。
  「《嘉祥疏》曰:明五度为行,不能出离生死。」不能出离生死,那就是讲前面五度纵然得禅定,如果不开慧,你将来往生到哪里去?四禅天、四空天,得定!不在欲界,在色界、在无色界,出不了六道轮回。出六道要什么?要有智慧,智慧开了就出六道。所以这个地方,五度为行,不能出离生死,这是六道的生死轮回。「要须智慧达解本原,方皆过出」,一定要智慧,智慧才能看破,看破什么?看破六道的虚妄、看破六道的真相,你不再留恋,这样才能够超越。这个过就是超过,出就是出离,所以称智慧为「最上」。
  「又从上引《大乘义章》,可见智慧即真心体明,自性无暗。故知正当智慧深广如海时,其内心亦必清净,无恶无过,离垢离染,绝诸尘劳,故云:内心清净绝尘劳也。」这是说六波罗蜜修行有功夫了,你一定得到清净平等觉,肯定会得到。什么是清净?这个地方讲得很具体,你的心里没有恶念、没有过失。这个恶跟过非常微细,恶它的根就是十恶业,此地讲不是造作,极其微细的意念,在佛法里面讲烦恼习气,十恶烦恼习气都没有了,这叫无恶无过。我们晓得习气难断,但是这种习气不断,出不了六道轮回,它会障碍你。阿罗汉的定功把它伏住了,决定不起作用,见思烦恼断了,六道里面十恶的习气没有了,贪瞋痴慢疑的习气还有,这个没有关系,带走了,超越六道,在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里面的声闻法界,他用的功夫是什么?就是断习气,见思烦恼的习气,习气断掉了,他就提升,他就成辟支佛。所以辟支佛见思烦恼的习气断了,阿罗汉六道轮回里面十恶的习气没有了。在辟支佛这个果位上,他修什么?他要断分别,也就是尘沙烦恼,他的功夫是断分别。分别真的放下,不再分别,有分别的习气,没有关系,带著习气上升,带到哪里去?他成菩萨。菩萨用功就是要断分别的习气,分别习气断掉,他成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所以十法界里面的佛是分别执著的习气都没有,他还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放下,他成功了,他超越十法界,到实报土。到实报土去修什么?断起心动念的习气,那叫无始无明习气,那个习气不好断,为什么?没方法断,只有让时间长了,慢慢自己就没有了,不像见思烦恼、不像尘沙烦恼,那个习气是有方法去断它,无始无明烦恼没有方法。那要多长的时间它自然就没有?经上跟我们讲,三个阿僧只劫,要这么长的时间它自然没有了。
  所以实报庄严土里面有四十一个阶级,那是什么?带著习气厚薄不一样,习气很薄,品位就高;习气多一点,品位就下。所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那就是带的无始无明习气多少不一样说的。无始无明习气统统断尽,妙觉,等觉最后一品,那个断尽,妙觉。证得妙觉的果位,给诸位说,一真法界不见了,就实报庄严土没有了。由此可知,实报庄严土也不是真的。你看佛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没有说实报庄严土除外,没说这个话。实报土怎么来的?无始无明习气,这么来的。无始无明习气断尽,妙觉到哪里去?那不叫等觉,叫妙觉,究竟圆满的佛果,到哪里去?回归自性,回归到常寂光去了。所以极乐世界讲四土,最高的是常寂光土,他回归到常寂光去。常寂光里面没现象,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那就是一片光明,叫大光明藏,一片光明。但他这个光是有机体,他是活的,不是死的,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有感,他都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现什么身,得大自在,真正成就四德「常乐我净」,这四个字他真的具足,一点都不缺。十法界里面没有常乐我净,实报土里面有常乐我净,但不是究竟的,常寂光才是真正究竟的,永恒不灭。
  这是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终於把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不搞明白就有疑惑,疑障道,障碍我们信心;信心被障碍了,那我们的愿心就被障碍;信愿有了问题,往生极乐世界就成了问题,这一生就不可能了。所以你说这东西多重要!在这个人世间,我自己是深深有这个感受,寿命短了不行,寿命短没搞清楚那就走了,那个麻烦大了,来生肯定是愈迷愈深。所以一定要长寿,有足够的时间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那个时候走不怕了。没搞清楚、没搞明白,走不得。我们时时刻刻要警惕自己。人确实是有寿命的,但是寿命可以延长。真正心在道,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寿命肯定延长。延多长?我相信这里头有佛菩萨加持,肯定让你把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你取西方净土不成问题。这都是三宝冥冥当中对我们修净土学人的加持,要不然哪有这种现象?佛菩萨冥冥当中加持,我们自己不知不觉受利、受惠。明显的,烦恼年年轻,智慧年年长,诸法实相一年比一年清楚,知道怎么用功,什么问题出现,晓得用什么方法来对治。这不是佛力加持,我们凡夫做不到。从这个地方就晓得常念佛恩,知恩报恩。尘劳代表烦恼,所以离垢离染,绝诸尘劳,内心清净。
  下面接著说,「如《心经》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也是解释经文里,内心清净绝尘劳这绝的意思,「绝者,断也,灭也,彻无也」。就是彻底没有,彻无,彻底没有了。「尘劳者,烦恼也」,这些东西自己一定要认识清楚,它是六道轮回的真因,只要有这些东西存在,你就脱离不了六道轮回。如果知道这个事情,你才肯真正把烦恼放下。尘是五欲六尘,劳是一个形容词,你有五欲六尘,你就很辛苦,你很劳苦!你生活在烦恼里头,无论是贫富贵贱,没有例外的,这都苦。所以佛法把六道比作苦海,「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要你肯回头不再随波逐流,你就能够超越。波浪是什么?贪瞋痴慢疑是波浪,不再搞这个东西,真的把它放下。就是连弘法利生,是好事,帮助众生心地要清净,做再多的事情,一尘不染,那是真好事;如果你著了相,你在这里头还有丝毫名利夹杂在里面,出不了六道,你是在修善业,果报在三善道。那不是净业,心不清净!心清净才叫净业。心里确确实实没有贪瞋痴慢,这见思烦恼没有了。见烦恼五种,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思惑五种,贪瞋痴慢疑,叫见思烦恼。这十个全都放下,放得干干净净,我们才有往生西方净土的条件。但是净土法门确实比一般法门殊胜太多,我们只要把见思烦恼伏住,根没断就能往生,生哪里?凡圣同居土。如果把见思烦恼的根都断掉,还有习气不怕,往生是生方便有余土,这品位就高了。
  所以要晓得这不是好事情,贪瞋痴慢疑,怨恨恼怒烦,外面财色名食睡,这个东西搅和在一起叫火坑,果报在哪里?三途地狱。你不知道,你不晓得可怕;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晓得可怕,你才晓得佛慈悲,要不是佛给我们讲清楚、讲明白,我们怎么会知道?不知道,自自然然就往火坑跳;知道之后,我们才晓得回避它。不但人间苦,天上那一点乐不是究竟的,不值得到那里去,为什么?出不了六道轮回。既然出不了六道,肯定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这要觉悟,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才一了百了,永远超越了,再到六道里面来是菩萨的身分,不是凡夫。再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来度众生的。像诸佛菩萨一样,应化到这个世间是来帮助众生的,与自己丝毫不相干。自己做种种示现,释迦牟尼佛一生持戒修定,那做给别人看的,表演的,那是慈悲的示现,用这种方法来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不容易,众生习气太重,讲,他不相信,做出来,他相信。所以菩萨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自己一定修苦行做好样子。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舍苦行,一直到入灭,七十九岁入灭,示现全是苦行。他教我们以苦为师,他做到了;教我们以戒为师,他也做到了。我们今天所以不能有成就,说老实话,戒没持得好,苦也没真的去受,还是有一点享受。有点享受,这个习气就麻烦了,就让你止於原地,没有法子向前跨出一步,你说这样修行多么可怕!
  下面说,「因贪瞋等烦恼,如尘垢」,这个尘是灰尘,把真性障碍了,覆盖了,「劳乱身心」,所以叫它做尘劳,尘劳就是烦恼习气的代名词。「如上智慧深广,清净绝尘,故超越无边无数畜鬼地狱之门,不堕三恶道,故云:超过无边恶趣门。」这个恶趣门就是三恶道。在佛法里面,不再堕三恶道是哪种人?小乘初果须陀洹,大乘《华严经》里面,十信位里面初信菩萨。真的,你是佛的真正弟子、真的学生,你上了佛教小学一年级,你就决定不堕三恶道。为什么?见惑断了。见惑头一个就是身见,你真的不再执著身是我。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跟衣服一样,这是我所有的,不是我。你再不会因为身去造业,就不堕三恶道。你知道这个身是我的工具,不是我,它要吃肉,它要贪图,我偏偏不叫它贪,它不是我,我为什么叫它让我造业,哪有这种道理?所以再不执著身是我,这头一关不容易破,破了之后你真的清楚,真明白了。
  这本书里面,现在流通好像也很多,说明什么?说明身不是我。这本书是人鬼谈话。凯撒军团统帅是凯撒的三王子,二千一百年前,他率领这个军团,在中国全军覆没。二千一百年前这些鬼魂,现在还非常活跃,附体把他的故事说出来。我觉得他有很大的功德,告诉我们人们一桩事情,人没死,死的是什么?身体。身体不是我,身有生死,灵魂没有生死,你看二千一百年了,还附身来做好多活动的事情。他来找过我,我看那个样子是真的,不是假的,那绝不是附体人能够伪装出来的,不可能。你看他附体说的一口罗马话,附体的妇女是当地一个乡下的妇女,没有念过书,没有文化。你看附身的时候说一口义大利话,而且写义大利的文字。因为他拜托我,我们这个佛堂天天讲经,希望超度他们。我说超度,你们自己写名字,统统写的是罗马文。这不是装出来的,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要晓得人没有死,你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造业,你就得留意,为什么?有报应。你的念头善,你的言行善,你在那里积功累德,帮助你提升;你起心动念不善,言行不善,你会往下坠落。
  这些灵鬼现在统统学佛、都皈依了,都听经,也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我听说往生的不少,这都是真的事情,这不是假的。所以一定要认清,饿鬼、地狱、畜生是什么因?贪瞋痴慢疑。贪心是跟饿鬼道相应,贪心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变畜生,愚痴没智慧,对於事实真相不了解。佛教导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你就不会堕恶道。灵魂实在讲也说是「我」,还不是真的我,但也不能说假的,只是什么?糊涂的我,迷惑颠倒,糊涂。它要觉悟那就不叫灵魂,换个名词叫灵性,灵性是真正的我。所以灵魂它迷,迷它不会超越六道轮回,它总在六道里头舍身受身,它出不去;觉悟就出去了,这要智慧,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智慧,知道身是假的,知道轮回是假的,它就超越了。在我们这个经本,得清净心就超越了,清净心是阿罗汉得到的,这是见思烦恼断了。
  下面说,「并迅速达到菩提之究竟彼岸」。这一句了不起,不可思议。迅速是什么?一生当中,不要等到第二生,我在这一生就成就,就能达到菩提的究竟彼岸,究竟彼岸是大般涅槃。大般涅槃在哪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的,在一般讲的是实报庄严土,也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境界,实报庄严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究竟彼岸。往生极乐世界,诸位一定要知道,我们的烦恼习气没断,靠谁?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接引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界很特殊,遍法界虚空界里找不到第二家,没有跟它相同的。为什么?它有同居土,它也有方便土、实报土、常寂光土,它特别是四土混在一起,当中没有空间维次。所以一生就一切生,你生到凡圣同居土,同时也等於生方便土、实报土,这个境界不可思议。我们怎么知道,怎么会这么肯定?四十八愿里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哪怕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到了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话不是假的。阿惟越致是什么?阿惟越致是明心见性的法身菩萨。你烦恼没断,你怎么能达到那个境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的加持,享他老人家的福。所以一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智慧神通道力就跟实报土的菩萨平等,平等的待遇,平等的受用。
  我们现在这个地方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不平等,我们大家生在这个地方,相貌不一样,不平等,身体健康状况不一样。可是你要晓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相貌跟阿弥陀佛一样。那都一样,张三、李四你能认识吗?能,因为他有智慧,绝对不会认错。相貌完全一样,个子高矮大小也一样,画那个西方极乐图把阿弥陀佛画得特别大,那是错误的,它是平等的。这个世界不能不去!这个世界很容易去,不难!去不成的人是他没有缘分,他在这一生当中没遇到;也有很多遇到的,遇到他没搞清楚,他对它有怀疑,所以想去,想去信心不具足,还是没去得成,这很可惜。我们今天能把这些事理、这境界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信心坚定,愿心不移,我们自己就有把握决定得生,一点怀疑都没有。有信有愿,真信切愿就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已经注册了,剩下的就是你什么时候去报到。像我们现在移民,签证已经拿到,随时可以去,你说你多自在!
  「菩提」,这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的意思。「菩提究竟岸即究竟觉也」,圆满的觉悟。《三藏法数》说,「究竟即决定终极之义也。谓能觉了染心之源,究竟终穷同於本觉,故名究竟觉。」你真正把这个染心,就是妄心,也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从哪来的真搞清楚、真搞明白。阿赖耶从哪里来?一念不觉。为什么会有一念?没有原因,你找原因就愈陷愈深,它没有原因。诸位晓得第一念没有原因,第二念有原因,第一念是第二念的原因,第二念是第三念的原因。这就跟你讲因果,第一念是因,第二念是果,但是第一念没有因,它要有因就是真的了,没有因是假的,所以叫妄念,妄字太好了!为什么叫妄念?不是真的,是你自己迷了,不是别人给你的,自己迷了。自己真会迷吗?真会迷。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讲这个问题,用「演若达多迷头认影」的例子跟大家说明。我们明白之后就常常想到,年轻时候在学校念书,那是抗战期间,生活非常辛苦。抗战期间,小学五、六年级就有军训课程,跟日本人打仗。军训课程里面常常演习,紧急集合,多半都是早晨起床的时候。起床号一吹,我们醒过来起床,教官在外头吹哨子,哨子一吹,三分钟就要到操场排队,紧急集合。也许我们自己也迷过,身上衣服穿得整整齐齐了,问同学:有没有看到我的帽子?那人慌慌张张。同学告诉你:你不是戴在头上?一摸果然有。那个迷有因吗?第一念没有因。佛举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第一念真的是没有因,但第二念就有因。
  所以因果从哪里来的?因果从第一念开始那是因,第二念就是果,第二念是因,第三念是果。因果是跟宇宙、跟生命同时发生的,跟染心、跟阿赖耶同时发生的。你能够真搞清楚了,真搞清楚,你就不再追究;不再追究,念就没有了;念没有,心就明了。你要老是追究,「我这第一念到底什么原因,到底是几时有的?」你糟糕了,你愈迷愈深,你永远出不了迷关。再告诉你真话,真话,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然后你才完全明白,我们生活在哪里?生活在当下这一念。说当下,当下已经过去了。《金刚经》上三心不可得,那就是阿赖耶,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说现在,现在已成过去了,未来心不可得,这是什么?这是给你讲事实真相。你了解事实真相,心就定了,为什么?不再打妄想,不再想东想西,愈想愈坏。你为什么沦落到这里?就是因为你想得太多了。那你要想怎么样解脱?我什么都不想,人就解脱了。活得这么辛苦,谁负你?自己,没有别人,自作自受,你要再怪别人,是你罪加一等。没有别人给你受的,完全是自作自受。觉悟,一下醒过来得大自在。所以要知道,「染心之源,究竟终穷同於本觉」,所以始觉就是究竟觉,它没有开始,也没有终了。有开始、有终了是生灭法,无始无终才不生不灭,才是真的。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智慧起用就是觉,智慧不生不灭,觉性也是不生不灭,然后你就晓得德能相好统统是不生不灭。
  「是为菩萨大行圆满,究竟至极之觉,即成佛之位也」。讲到究竟处,这是妙觉位;方便处,那就是初住位。为什么?初住他已经放下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到妙觉的时候,起心动念习气断尽了。始本是一不是二,这是事实真相。「法藏比丘为度生死,首求智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以慧照故,内心清净永绝尘劳,於是杜塞恶趣,速证究竟果觉,故云速到菩提究竟岸。」下面再接著这句经文,那没有智慧不行。可是智慧从清净心得到的,你不能够把尘劳烦恼放下,你所得到的是知识,不是智慧。知识跟智慧是两桩事情,不是一桩事情,我们今天讲读书求学是知识。智慧,外面能求得到智慧,那何必要明心见性,那何必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外头找不到。智慧肯定是从定当中出生的,戒定慧,戒定出智慧。我们从这个地方就很清楚的能够了解,科学家得的是知识,但是他们在知识上的研究非常接近智慧,可是他不是智慧。为什么?他虽然知道宇宙的源起,物质是究竟怎么回事情都搞清楚了,他没有离开见思烦恼,没有离开尘沙烦恼,他起心动念还是造六道轮回的业,出不了六道,就在此地。
  实际上来讲,须陀洹没有他的本事,但是须陀洹能不堕三恶道,他们不能保证不堕三恶道。阿罗汉的知识不如他,阿罗汉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他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为什么?他没有把分别执著放下,他还是用分别心、用执著心,根据数学的原理,用精密仪器来观察,看到了量子。这个量子也许就是佛经上说的极微之微。佛在经上告诉过我们,我们用第六识、用第七识,特别是第六意识,它所缘的境界非常广大,对外能够缘到虚空法界,对内能够缘到阿赖耶,缘到阿赖耶不就是量子吗?但是它缘不到自性,自性里有真正的智慧德相,它缘不到。一定要放下虚妄,真实才能现前,你能探测到有这种真实,那真实不能现前,你得不到受用。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会肯定戒定慧三学是决定不能不修学的,你不从这条路那就不是学佛,你在佛法能成就,那是佛学,不是学佛。两桩事情,不能不知道。
  学佛才能证得佛的果报,不学佛是永远不能证得。在世间可以拿到博士学位,可以拿到一个佛学家的头衔,那个头衔不能了生死,不能出六道轮回,还不如一个老太婆念阿弥陀佛她往生极乐世界,那比不上人家。生到极乐世界,她作佛去了。这些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所以要求慧。求慧一定要知道持戒修定,定是什么?不一定盘腿面壁,真正重要的,清净心就是定。定里面不再有执著的念头,先从这里下手,慢慢再提升,不再分别。先从不再执著,就是放弃对立,对立是边见,二边。别人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我的认知:他跟我是一体。不跟一切物对立,一切人事物,遍法界虚空界跟我是一体。《妄尽还源观》上讲得清楚,一个体,自性清净圆明体,不能分割,分割是个错误的执著。中国老子讲过,老子那个时代佛教没传到中国来,老子说过,「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就这个意思,这是边见破了。不能有成见,就是自以为是。佛法把成见分成两分,一个是因上的成见,一个是果上的成见,这是错误的,不能有。因上的成见叫戒取见,果上的成见叫见取见。没有成见的人才能随缘,什么都好;有成见的人坚持我这个是好,他那个不行,他不能随缘。
  你看佛法,《还源观》上讲四德,头一个随缘妙用。今天有同学问我,他们还年轻,在社会上还有很多事业,於学佛妨不妨碍?不妨碍。从事工作是随缘,你要晓得妙用就不妨碍。妙用什么?不执著就是妙用,执著就不妙了。执著你就会生烦恼,不执著不生烦恼,叫随缘妙用。妙用是你对於这一切缘,你统统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清清楚楚。所以你会样样自在,生智慧不生烦恼。他不是知识解决问题,是智慧解决问题,而且结果是皆大欢喜,你说这个多么圆满!有智慧的人很明显的一个现象,他没有自己,他不为自己的;没有智慧的人,肯定他有自己。你从这个现象上,你就能很清楚的看出来,这还有我,凡夫,六道凡夫。须陀洹无我了,所以他不堕三恶道。我贪、我瞋、我痴,他有习气,他不会有现行,就他决定没有贪瞋痴的行为。偶尔还有贪瞋痴这些念头,那叫习气,这不堕三恶道,这要学。你看法藏比丘为度生死,他给我们表演的,首先是为度自己的生死,然后是帮助别人了生死。那谈到智慧就一定要学佛,你不学佛哪来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是佛门,为什么?教你放下。没有教你放下的,你就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智慧,这是不能不知道的。智慧能贯通一切法,知识不行,这个要知道。所以真干,想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能不能做到?能做到,智慧就做到,智慧开就做到,智慧不开做不到。
  我早年跟李老师学经教,老师举了一个比喻,你学佛,你将来想成为一个讲经的法师,你要通达三藏十二部,那一部《大藏经》,你这一生能通得了吗?光通这个还不行,你佛法通了,世间法不通,你教的对象是世间人,你不通世间法,你怎么能教得了他?世间法他说不说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咱们中国一套丛书,《四库全书》你能通吗?我们听老师这些话就凉了半截,觉得没指望了。老师转过头来鼓励我们,通是不可能的,那用什么方法?用感通,求感应,求佛力加持,教我们用这个方法。怎样才能感通?诚,诚则灵。真诚心能跟佛菩萨感通,能跟鬼神感通,能跟一切众生感通。你不能感通是你的诚不到位,你诚心的度数不够,真正要够了,没有一样不感通的。所以他送我四个字,「至诚感通」。你得用真诚心,不能有丝毫虚伪,这是什么?这个方法是求佛力加持。求佛力加持最有效的方法,持戒、修定。我们说修定怕人家有误会,我就换个话说,持戒修清净心,你就好懂。能持戒,心地清净,你再用诚心去感通,很容易,就不难。真诚重要,没有真诚,没有感应。
  真诚能帮助你持戒、修定、开慧。这个样子才能真正做到内心清净,永绝尘劳,这是杜塞恶趣,就是把三恶道的门封闭了,跟它断绝,绝对不会堕三恶道。速证究竟果觉,故云速到菩提究竟岸。「岸者,彼岸也。」这是个比喻,生死六道轮回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究竟岸,究竟涅槃之位也」,这是什么?这是成佛。阿罗汉也算到彼岸,但那不是究竟的彼岸;辟支佛也到了彼岸,也不是究竟彼岸,那是中途的休息站,他到那个地方去了。到那个地方也很不了起,他只会往前进,不会往后退,他所证得是位不退,所以他算是有成就的人。当然他还要继续努力再往前进,他证得菩萨果位,证得佛的究竟果位。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七四集
下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七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净土大经解科注 第六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八集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